我说国共两党关系演变
国共两党关系变化
时期
时间
标志
统一战线
影响
原因
第一次合作
北伐战争
1924-1927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革命统一战线
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反帝反封建的共同任务
第一次分裂
土地革命
1927-1937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导致大革命的失败,内战给日本侵略带来可乘之机
蒋介石叛变革命,镇压人民
第二次合作
抗日战争
1937-1945
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Βιβλιοθήκη 取得抗战胜利,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第二次分裂
解放战争
1946-1949
撕毁“双十”协定,进攻中原解放区
祖国至今未能实现统一大业
蒋介石发动内战,实行独裁
胡锦涛与连战会谈,党对党的交流后,两岸发展的趋势
经济文化交往密切;实现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启示
和则中华民族兴旺和崛起,分则对中华民族是战争和灾难,两党为了民族利益,应当再次合作,为了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国共两党的关系演变
国共两党的关系演变
1.1924—1927年国共第一次合作,掀起了国民大革命运动,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但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而失败。
2.1927—l937年,国共十年对峙,其斗争形式是“围剿”与“反围剿”。
内战给日本以可乘之机,在这期间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一系列侵华事件,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中共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而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3.1937—1945年,国共第二次合作,联手抗日,结果打败日本侵略者,取得了近百年来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第一次伟大胜利,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4.1945—1949年国共内战时期,中共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粉碎了蒋介石的进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
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
(四)1945年8月——1949年9月人民解放战争时期
抗战胜利后,中共为争取和平、民主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如提出“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进行重庆谈判、参加政协会议等。但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国民党坚持内战、独裁的方针,1946年6月派军队大举进攻中原等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1947年春,蒋介石下令撤销中共驻南京、上海、重庆等地的代表团,封锁《新华日报》。至此,国共关系彻底破裂。中共领导人民通过四年的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在大陆的反动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二)1927年7月——1937年7月国共政权十年对峙时期。
中共从大革命失败中吸取教训,决定开展武装斗争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先后发动南昌、秋收和广州起义,并在斗争实践中探索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模式,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以瑞金为中心的红色政权,形成了国共政权对峙的局面。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镇压武装起义、围剿农村革命根据地,围追堵截长征途中的工农红军。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和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在这种情况下,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并且召开瓦窑堡会议,制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国民党的爱国将领逐渐接受中共的“一致对外”主张,并发动了逼蒋抗日的西安事变。经过多方面的共同努力,蒋介石被迫答应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揭开了国共双方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随后不久,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因此,我们希望海峡两岸的不同党派认真汲取历史经验和教训,排除外部不利因素的干扰,为了中华民族的利益而再次实现合作,用我们中国人的智慧来解决自己的问题,求大同,存小异,按照邓小平“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所有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也是新的历史时期赋予国共两党的伟大使命。
国共关系的演变
影响
基本上消灭了北洋军阀,打 击了封建统治、帝国主义 导致大革命失败,形成十年 内战的局面 取得抗战胜利,是中华民族 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造成巨大灾难,形成海峡两 岸长期分裂的局面
二、国共两次合作的异同点:
1、相同点: (1)都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里,都面临共 同的强大敌人,都由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决定。 (2)都大大推进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理论依据: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去解决中国革命的主要矛盾。 启示:统一战线是克敌制胜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振兴 中华的法宝
三、制约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的因素:
1、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
2、社会的主要矛盾不同;
3、国际政治势力态度和国际环境不同
四、对国共两党关系的认识: 合则两利,分则两伤。为了民族的利益,两党应再次 合作。 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五、在革命历史发展中建立的统一战线及启示
革命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国共关系:
1924—1949年国共关系的基本特征: 合作---分裂---再合作---再分裂
一、国共关期
1927—1937 国共对峙时期 1937—1945 抗日战争时期 1945—1949 解放战争时期
关系
合作
对抗 合作 对抗
原因
反帝反封的共同任务 蒋介石叛变革命镇压人民
2、不同点:
(1)背景不同:前者是封建军阀割据,阶级矛盾尖锐; 后者是中日民族矛盾已成为最主要的社会矛盾,中华民族 处于亡国灭种的生死关头。 (2)斗争对象不同:前者要打倒北洋军阀,后者要打倒 日本帝国主义,赢得民族解放。
(3)合作方式不同:前者是党内合作;后者是党外合作
结合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及其对历史的影响,谈谈其对国家统一的意义.doc
问题:结合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及其对历史的影响,谈谈其对国家统一的意义。
20世纪初,随着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的相继诞生,国共两党关系遂成为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线,并对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产生过举足轻重的作用与深远的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国共两党经历了两次合作、两次分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共两党又经历了从炮声隆隆、硝烟弥漫的军事对峙到今天这种比较缓和的局面。
在这里我结合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及其对历史的影响,谈谈其对国家统一的意义及对此的一点肤浅感想!1、国共两党关系演变及其对历史的影响:(1)各自独立国民党:1894建立兴中会、1905年建中国同盟会、1912年改组为中国国民党共产党:1921年中共一大标志着中共的成立,1922年中共二大提出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2)大革命时期(1924-1927年)--合作原因:反帝反封建的共同任务历史影响:导致大革命的兴起,基本消灭北洋军阀,给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以沉重的打击(3)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年)--分裂原因:蒋介石叛变革命,镇压人民历史影响:导致大革命失败,国共十年对峙和内战,给日本侵华以可乘之机(4)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6年)--合作原因: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历史影响: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了抗战的彻底胜利,扭转了近百年来反侵略屡败的局面;(5)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年)--分裂原因:蒋介石发动内战,实行独裁历史影响:导致了双方3年多的内战,祖国至今未能完全统一(6)国共两党的长期对立:(1949—1979年)①.原因:阶级利益的不同,外国反华势力影响。
②.表现:政治上对立,军事上对抗,台湾与大陆长期隔绝。
③.历史影响:1949年,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民党统治集团退踞台湾省,在外国势力的支持下,与中央政府对峙,由此产生了台湾问题,海峡两岸处于分裂状态。
(7)通邮、通商, 和缓松动;实行第三次国共合作。
浅议近代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
浅议近代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中国近代史,既是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勾结封建统治者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外国侵略和反抗本国封建统治的抗争史;同时,更是中国社会各阶级、各政治派别探索国家出路的探索史。
1919年的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在这一革命时期,中国政治舞台上的两大政党-国共两党也对中国革命的道路进行了探索。
在探索过程中,由于国共两党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以及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两党有合作,也有分裂。
一、从合作到对峙20世纪初,清政府完全变为帝国主义国家侵略中国的工具,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为了统一革命力量,1905年8月,孙中山等人在日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这是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1912年,宋教仁将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企图走民主共和、政党政治的道路-即重组内阁,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为阻止国民党重新组阁,1913 年春,袁世凯指使人刺杀了宋教仁,制造了“宋教仁案”。
1914年初又解散了国民党,废除了《临时约法》,这些标志着政党政治幻想的破灭。
袁世凯死后,中国又出现了军阀割据的局面。
国民党为维护共和制度,先后发动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第二次护法运动,但都以失败告终。
作为当时的第一大党,国民党急于寻找一条既能实现其政治主张又能救万民于水火的道路。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当时,中国主要社会矛盾是广大人民同北洋军阀的矛盾。
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实事求是地提出了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中共成立后,领导工人举行大小罢工百余次,出现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
1923年的二七大罢工把第一次工人运动推向顶点,但遭到了帝国主义和军阀的血腥镇压,史称“二七惨案”。
此后,工人运动转入低潮。
二七惨案使中共认识到革命阶级联合的重要性。
[1] 由此可见,国共两党都有合作的愿望,且两党当时的政治主张与宗旨具有相似性,面对共同且强大的敌对势力,国共都有着合作愿望和现实需要。
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及启示
摘要:研究国共关系史,不仅有学术价值,而且有现实的政治意义。
从这一特殊的历史中,我们可以吸取很多的经验教训,感悟到很多涉及人类文明的启迪和智慧。
对于我们总结过去,认识现在,把握未来,都有裨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国共两党经历了两次合作、两次分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共两党又经历了从炮声隆隆、硝烟弥漫的军事对峙到今天这种比较缓和的局面。
在中国正迅速崛起的大背景下,如何完成国家的统一大业,粉碎台独不仅考验国共两党的智慧,也是每一个爱国的中国人因该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国共关系两次合作和平统一20世纪初,随着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的相继诞生,国共两党关系遂成为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线,并对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产生过举足轻重的作用与深远的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国共两党经历了两次合作、两次分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共两党又经历了从炮声隆隆、硝烟弥漫的军事对峙到今天这种比较缓和的局面。
在这里我以1949年新中国的建立为界,谈谈国共两党80余年来的恩恩怨怨,及对此的一点肤浅感想!1949年前国共两党的关系发展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的一对双生子,近一个世纪的风风雨雨,使国共两党之间有那么多的恩恩怨怨。
两党间曾有过两次合作的历史,创造过两次历史性的辉煌;也有过两次“大的分裂”,给了外敌入侵以可乘之机,造成海峡两岸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对峙与隔绝。
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在国共与苏俄互利情况下达成的。
而第二次合作,最主要是因为国难当前,再加上人民的意愿,于是两党抛开私恣,共同合作以抗日。
抗日胜利后,两党再起冲突。
历史最终选择了共产党。
而于国民党被逼退守台湾前,国共关系大致可分为四期。
1923 - 1927大革命时期--第一次合作原因:反帝反封建的共同任务,这时国民党容许中共党员以个人资格加入国民党,以扩大国民革命的力量。
1927 - 1937土地革命时期--分裂原因:蒋介石叛变革命,镇压人民,这期将中共逐出国民党,进而清剿及消灭。
国共两党关系
国共两党关系C、分析认识1.影响国共关系的因素(1)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两党就有结束对抗走向合作的可能。
(2)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是国共关系矛盾、斗争直到分裂的根本原因。
(3)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与国际环境的影响。
进步的国际政治势力和有利的国际环境能够促成两党之间的合作;反之,反动的国际政治势力的插手,又会加速两党关系的破裂。
2.国共关系的认识1924~1949年,国共两党关系呈现“合作—分裂—再合作—再分裂”的曲折发展历程。
“分则两伤”:国共长期分裂内战,损伤国力,十年内战时期,国民党军队疯狂进攻红色根据地,导致日本帝国主义乘隙而入,严重影响了中华民族独立,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灾难。
抗战结束后,两党内战再起,国民党败逃台湾,海峡两岸长期对峙,致使中华民族至今尚未完成统一大业。
可见,国共分裂严重影响国家独立统一、综合国力增强和国际地位提高。
但是,我们应看到:国民党是挑起分裂的罪魁。
“合则两利”:民族的独立统一高于一切,没有中华民族的独立统一,就没有各阶级、各党派的前途和利益,这是全体中国人的共识。
大革命时期,北洋军阀统治阻碍着中国统一,中国人民和北洋军阀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为此,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团结奋战,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30年代,日本侵华威胁到整个中华民族的生存,国共两党“存则俱存,亡则俱亡”,为此,国共再次合作,并肩抗日,正因为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的共同抗战,中国人民才取得了近百年来第一次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总之,合则有利于民族的兴旺和崛起,分则对中华民族来说是战争和灾难,两党为了民族利益,应当再次合作,为了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3.国共两次合作的异同点:相同点:1)都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里,都面临共同的强大敌人。
2)都是在中共的推动下,共产国际的积极促成下实现的。
3)都经历了复杂的内部斗争,其焦点是阶级利益支配下的领导权问题。
国共关系的演变历程
国共关系的演变历程国共关系的演变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当时中国正面临着外来侵略、政权更替以及社会动荡等诸多问题。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国民主主义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中国学生和知识分子拥护民主、科学、进步与自由等西方精神,呼吁民主改革、批评封建文化和帝国主义侵略。
1921年7月,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
同年12月,共产国际在莫斯科成立,认为中国亟需建立一个真正的共产党。
至此,国共两党的历史练习就开始了。
从1923年至1927年的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到1927年至1945年的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两党在中国革命和共和国建设中分别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达成,始于1923年5月5日在广州发表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口号,这个联盟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推翻北洋军阀政府,实现民主革命的胜利。
在这一时期,国共两党合作共同创建了黄埔军校,为革命战争提供了一批优秀的军事干部。
然而在1927年,由于国共两党对革命道路的不同看法,这次合作破裂了。
蒋介石发动了“清党运动”,大规模逮捕和杀害共产党员和其他进步人士,国共两党从此开始了长达十多年的内战。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又达成了第二次合作。
双方在土地改革、军队整编、政府改革等许多方面展开合作,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中的陈济棠部,建设了新中国的社会基础。
国共关系的演变历程是一个波澜壮阔、曲折艰辛的过程。
二战后,国共两党的合作还能够延续多久,最终是否能够实现国家团结、民族统一、和平稳定,仍然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问题。
国共关系的变化
3.从历史上看,国共两党合作或对抗,是受多种因素制约的。①两党 的阶级性质不同。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是统治阶级 的代表;中共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被统治阶级的代表。阶级 性质不同是国共关系矛盾、斗争直至分裂的根本原因。②社会主要矛 盾的变化。当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两党就有结束对抗走向合 作的可能。③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与国际环境的影响。
国共两党关系演变规律性
演变规律: 合作—分裂—合作—分裂—改善 影响两党关系的基本因素 1.两党的阶级性质(根本原因) 2.主要矛盾的变化(直接原因) 3.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及国际环境 的影响(外因)
国共第一次合作 两次国共合作的不同 点 革命统一战线 新三民主义 反北洋军阀
国共第二次合作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共同反对日本 反对日本帝国
解放战争时期--分裂 原因:蒋介石发动内战, 实行独裁 影响:祖国至今未能完全统一
通邮、通商, 和缓松动;在台湾问题上开始 了第三次国共合作,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 合作。
国共两党关系变化认识
1.两党关系决定了中国政局,和则有利于民族的兴旺和崛起,分则对中 华民族来说是战争和灾难,两党为了民族利益,应当再次合作。
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 一部分。海峡两岸交流与沟通日益密切。为早 日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创造了条件。实现祖国统 一,是包括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祖国大陆 全体同胞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的强烈愿望。任 何阻碍破坏祖国统一大业的行为,必将遭到包 括台湾人民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和海外华人华 侨的坚决反对。
国共关系变化的原因
国共关系变化的原因国共关系是中国国内政治斗争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关系在中国的历史中有许多起伏和波折。
在不同时期,国共关系发展的方向和态势都有所不同。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国共关系变化的原因。
1. 意识形态差异国共两党意识形态的差异是国共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之一。
国共两党的意识形态差异开始在1920年代初形成,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处于一个思想解放的阶段。
共产党强调无产阶级革命,通过阶级斗争来达到社会主义目标。
而国民党则主张资产阶级革命,强调民族统一、资本主义发展和国家建设。
这种意识形态差异让两个党派走向了截然不同的政治道路,加剧了冲突和对抗。
2. 外部因素在国共关系的变化中,外部因素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20世纪初,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状态,西方列强和日本在中国的掠夺和侵略使国共两党都不得不面对强大的外部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国共两派都希望扩大自己的力量,为中国的民族独立和解放争取更多的利益。
但是,由于两派的理念和方法不同,这种扩大力量的竞争很快就会转变为对立和冲突。
3. 外交压力在抗日战争中,国共联盟得以建立,两党间长期持续的敌对关系得到了缓和。
但是,随着二战结束后,国共两党之间的关系再次紧张。
这主要是因为美国政府对中国进行了强硬的干预,试图将国共党视为共产主义威胁,支持国民党继续掌权。
外交压力加剧了国共关系的紧张,事件在国共问题中屡屡出现。
4. 领导人的变化在国共关系的演变过程中,领导人的个性和态度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毛泽东、蒋介石等人的领导风格以及对国家和政治的态度不同,对两党间的关系产生重要影响。
毛泽东提出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理念,推动了农村革命,强调党的绝对领导。
而蒋介石则注重中央集权,强调建设现代化国家。
这种不同的领导观念和风格,使得国共关系出现了不同的变化和转折。
5. 社会和经济变迁中国的社会和经济变迁也促进了国共关系的演变。
20世纪30年代,经济萧条和社会动荡导致了革命风潮的高涨,共产党因此得以在全国范围内扩大影响力。
国共两党关系
对国共两党关系历史的思考
1、国共两党代表的是不同阶级利益的政党。在民主革 命时期,两党辆次合作,沉重打击了封建军阀和帝国主 义在中国的统治,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2、两党分裂和内战完全是国民党反动分子反共反人民 的结果,给人民个国家带来了深重灾难,也给帝国主义 的侵略有机可趁;
第二次国共合作
华北事变
八一宣言 瓦窑堡会议
《论反对日 本帝国主义 的策略》
七七事变 八一三事变
西安事变 和平解决
初步形成
蒋介石
国民党
中共
准备抗日 自卫宣言 军队改编
国民党公布 合作宣言
正式合作
20世纪20—40年代国共两党关系
一、国共两党的历史
二、20—40年代国共关系变化特征
合作
1924
分裂
1927
合作
1937
分裂
1946
国民党的演变
1、演变:1905年成立同盟会 成立中华革命党 1924年改组国民党
1912年改组为国民党 重建中国国民党
2、代表的阶级利益: 资产阶级 四个联合阶级 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阶级利益的差异
分
分裂原因 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裂
表 现:围剿与反围剿
分裂结果: 造成国共十年对峙, 日本乘机发动侵华战争
国共十年对峙图示
国民党 对共产 党政策 及事件
政策 屠杀 五次反革命“围剿”
攘外必先安内
“追剿”
西安 事变
八七 农村 前三 第四
会议 革命 次反 五次
共产党 三大 根据 “围 反
共产党与国民党关系史..
国共关系史一、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过程:国共关系的演变和发展过程直接关系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也影响着中国历史发展的走向和必然选择。
按照历史时间,按照主要矛盾的变化,全面掌握国共双方关系。
(一)第一次合作:1924-1927年1、原因和条件:①二七罢工后中共认识到,要建立革命统一战线②国民党是当时中国比较革命的真正的民主派③孙中山真诚欢迎中共和他合作④共产国际促成了国共合作2、标志: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把国民党改组为四个革命阶级的联盟创建黄埔军校开展工农运动3、成果: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地进行北伐战争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4、特点:党内合作5、结果:因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而失败(二)国共十年对峙:1927-1937年1、原因: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后,阶级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2、表现:共产党领导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等,武装反抗国民党;毛泽东创立“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围剿与反围剿的斗争;红色政权的建立与国民政府形成对峙状态。
3、结束:“九一八”事变后,中共提出以民族战争的形式驱逐日寇出中国,华北事变后中日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召开瓦窑堡堡会议,确立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并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蒋介石被迫答应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揭开了国共双方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新局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三)再次合作的实现:1937.9-1946年1、背景:日本帝国主义不断扩大侵略中国的规模,最终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全国人民坚决要求抗日,中共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做了不懈的努力;“八一三”事变后,四大家族和美英在中国的利益受到极大的威胁,国民政府被迫联共抗日。
2、标志: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3、特点:党外合作4、统一战线内部斗争: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顽固派先后发动了两次反共高潮,中共采取以斗争求团结的策略,采取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捍卫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国共关系变化
20世纪20——40年代国共两党的关系变化变化:合作(1924-1927)——分裂(1927-1937)——再合作(1937-1946)——再分裂(1946-1949)原因:1、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
国民党维护资产阶级、地主阶级利益,是统治阶级代表。
中共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被统治阶级的代表。
2、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当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两党就有从结束对抗走向合作的可能。
3、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和国际环境的影响。
(作用与反作用)1924——1927年:国共第一次合作(革命统一战线旗帜下的国民革命运动)原因:(1)一战后,“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2)中国共产党经过二七惨案认识到: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3)国民党当时是革命的民主派,有一定威望又在南方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其领导人孙中山欢迎同共产党合作。
(4)共产国际的促进作用。
经过:(1)中共三大确定“党内合作方式”的方针。
(2)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两党合作正式实现。
成果:建立黄埔军校,开展北伐,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合作破裂:(1)标志事件:1927.4.12,“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1927.7.15,“七·一五”反革命政变(2)根本原因:两党的阶级利益不同。
1927——1937年:国共十年对峙原因:(1)阶级利益的差异(2)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3)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表现:(1)政权的对峙:国民党——南京国民政府共产党——江西瑞金政府(2)屠杀与反屠杀:1927.8.1,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1927.9,毛泽东领导了秋收起义。
(3)“围剿”与反“围剿”:1930-1933年,蒋介石对中央根据地发动五次“围剿”,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长征。
(1934.10-1936.10)影响:给中国人民带来灾难;给日本侵华以可趁之机。
1937——1946年:国共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的全民族抗战)原因:(1)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2)人民坚决要求抗日(3)国民党和英美的在华利益受到威胁(4)中国共产党为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做了不懈努力经过:(1)1933.1,中共发表宣言,提出红军在三个条件下与任何武装部队订立共同对日作战的协定。
总结归纳国共关系的演变
总结归纳国共关系的演变国共关系的演变是中国近代历史中一个重要的议题。
自20世纪初国共两党的成立起,到现代中国的建立,两党之间的关系经历了多次合作与冲突的过程。
本文将对国共关系的演变进行总结归纳,以便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早期合作与共同斗争(1921-1927)早在1921年,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开始合作,共同致力于打败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
这一阶段的国共合作主要以抗击北洋政府为目标,如1922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共同发起抵御反动势力的运动。
此外,两党还积极发展工人和农民运动,进行大规模的罢工和土地革命。
然而,该阶段合作中也出现了摩擦和分歧。
1927年的“四一二事变”导致国共合作破裂,两党关系由合作转向对抗。
第二阶段:武装斗争与分裂(1927-1937)四一二事变后,国共两党进入了武装斗争的时期。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建立了红军,进行了长征等重要战役,而中国国民党继续执政,并展开了对共产党的镇压。
在这一阶段,国共两党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张,并出现了军事冲突和分裂。
尽管两党有时进行了合作,如抗日战争期间,但整体上国共关系处于对立状态。
第三阶段:抗日合作与国共内战(1937-1949)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抗日战争。
这一阶段的国共合作结构相对稳定,两党建立了抗日根据地和统一战线,共同对抗侵略者。
然而,在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之间再次陷入对立。
国共内战爆发,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大陆建立了新中国,中国国民党被迫撤退到台湾。
这一阶段的国共关系可以说是最为激烈和决定性的。
第四阶段:长期对立与和解(1949-现在)1949年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国共两党的权力重新分配。
中国共产党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国民党掌握了台湾地区的政权。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两党之间基本处于对立状态。
中共发起了反右派斗争、文化大革命等运动,削弱了国民党的影响力,而国民党则通过意识形态和经济发展来恢复实力。
国共关系
基础· 整合------国共关系的演变
近代:
1. 大革命前:各自独立从事民主革命
2.国共第一次合作(1924.1—1927.7.15) ——革命统一战线旗帜下的国民革命运动
打倒列强除军阀 合作原因
二七惨案的教训
国民党的条件
合
合作方式:
共产国际的指示
党内合作
作
合作结果: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 革命失败 合作成果: 掀起国民大革命,基本 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 治,……
<三>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 采取了不同政策和措施。
<四>国共两次合作与分裂的历史反复验证了“合则 俱受益,分则两损失”的真理。今天,在邓小平“一 国两制”理论指导下,在爱国统一战线旗帜指引下, 国共关系处在第三次合作的酝酿之中,祖国统一大 业势在必行,指日可待。
问题2:材料三中哪些结论是不正确的?结合材料 二、四有关史实加以说明。
认为“惟本党负有历史的使命”,中共不加入国民 党则“无由为国民革命而尽力”,中共加入国民党 则“惟本党主义是从”这三个观点不正确。因为从 材料2可知,中共加入国民党的目的在于把国民 党改组成一个各革命阶级的联盟;材料四说明中 共党员加入国民党是为了实现中共民主革命的 纲领,从而也是为了实现其最高纲领。
材料八
看图片
图1 1937年4月5日,国共两党要人 共祭皇帝陵
图2 1937年8月,周恩来、朱德与 国民党共商国际问题
图3 红军改编后举行抗日宣誓 图4 陈毅团结江苏丹阳的开明人士抗日
问题7:材料七和材料八说明了哪些问题?
两党有着共同的国家和民族利益,在外敌入侵之 时必须合作。抗战爆发前后, 国共两党多次进行谈判和亲密接触。两党均为抗 战胜利做出重大贡献。
国共两党的关系变化
3、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和国 —— 1946 年,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 际形势的影响。
国共两党的关系
时间 1924年1927年 1927年1937年 1937年1945年 1946年1949年
2018/1/23
关系 合作
影响
启示
北伐节节胜利,沉重打击了北 “合则两利, 分则两伤。” 洋军阀和帝国主义的反动统治。 破裂 国家内战,给日本进一步侵华 如今国共两 党更须以民 以可乘之机。 族利益为己 合作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 任,再次携 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 手合作,为 破裂 内战爆发,祖国至今未能统一 祖国统一作
2018/1/23
武汉
中国军队有 日本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 彻底破灭 序撤出武汉
长沙
胜利 一溃千里
在国内外产生积极影响
丢失豫湘桂大部分和黔的一部 分
豫湘桂战役 1944年初 豫湘桂
战役
背景
时间 人物
其他
平型关 七七事变爆 1937 林彪 在平型关伏击 大捷 发,平津陷 年9 115 日军一千 月 师 (山西) 落 目标:破袭敌 日军进攻敌 人的交通线, 百团大 后抗日根据 1940 彭德 摧毁交通线两 战(华 地,实行 年下 怀 侧和抗日根据 北) “囚笼”政 半年 地内部的日伪 策 军的据点
2018/1/23
1946-1949年:国共第二次合作破裂 ——解放战争
政治较量:——重庆谈判 1、时间: 2、目的: 1945年8月。 蒋介石为了发动内战争取时间,想在政治舆论上获得 主动,把不愿和平的罪名强加到共产党身上; 毛泽东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揭穿蒋介石假和 平的阴谋。
3、结果:
1945年10月10日,签订“双十协定”。 1946年1月,在重庆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近代史国共关系发展史
近代史国共关系发展史近现代中国历史上,国共两党的关系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从20世纪初到1949年,国共两党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很多变化,经历了许多波折和曲折。
那么,国共关系的这段历史发展究竟是怎样的呢?让我们来一步步了解。
第一步:同盟会成立国共两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05年,当时孙中山成立了同盟会。
同盟会的宗旨是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建立民主政治。
1921年,共产党在上海正式成立,虽然与同盟会的平台存在差异,但双方都积极参与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第二步:初次合作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国共两党之间开始了初次合作。
1923年,共产党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签署了《中俄共同宣言》,决定联合起来打倒北洋政府。
但是,在实践中,由于两党理念和目的的差异,合作很快破裂了。
第三步:大革命然而,在1925年到1927年的国共合作时期,两党共同发动了中国的第一次大规模革命——北伐战争。
这场战争推翻了北洋政府的统治,打开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大门。
但是,由于国共之间的矛盾加深,国民党内部右倾逐渐加强,共产党被打算进入地下。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开始了对共产党人的大规模屠杀,国共合作最终破裂。
第四步:长征接下来的数年间,共产党陷入了很长一段艰苦卓绝的战斗。
国民党军队不断打击,共产党被剿杀得十分惨烈。
1934年,毛泽东领导了红军开始了漫长的长征,跨越了五千多公里,历经千难万险,最终到达了陕北的延安。
在这段艰苦的历程中,共产党人不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为后来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五步:抗日战争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国共两党再度结成联盟,共同抵御外敌。
在长期的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再次建立了休战的合作关系。
共产党领导的游击战争和国民党的正面战争互相配合,并在晋南、晋察冀等地建设了抗日根据地,为抗日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第六步:解放战争1945年,二战胜利后,国共两党的合作逐渐瓦解,最终爆发了激烈的内战。
国共两党关系
原因是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②两党分裂后,都出现了大
规模的内战;③两次内战结果都以国民党彻底失败而告终;
④两次内战期间,日本都加紧侵华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B D.③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台湾问题 的不利因素和有利因素有哪些?
台湾和 祖国大陆的 统一,是大 势所趋,是 人心所向。 祖国的统一 大业,必将 实现。
体由八十个葵花形的高低错落的天蓝色 和一座高达二十多米的,紫玫瑰色的怪弧椭圆形的骨架构成。一缕阳光透过云层照在雄浑的巨大巨树体上,让洒满金辉的巨大巨树在
亮黑色的天空和烟橙色的云朵映衬下越发怪异夺目。远远看去。巨大巨树的底部,五十根墨灰色的狗眉桐和很多粗大的灰蓝色弯月形龙骨将巨大巨树高高托起,巨大巨树周围
波漪涟向八方漾去。放眼看去,考场东南方的看台之间暗黑色的小胸谷和浅红色的圣心桃,其中还有片片亮黑色的梅腿霞嫩草,就像仙女绚丽的长裙在风中飘舞。再看场地西
南方的看台之间,那里生种植橙白色的雄胆桐和深橙色的松泪樱,中间还夹杂着纯黑色的豺臂藤,从远处看去就像一幅美妙的立体油画在波动。考场的西北向,那里生长着暗
第二次国共合作
华北事变
八一宣言 瓦窑堡会议
《论反对日 本帝国主义 的策略》
七七事变 八一三事变
西安事变 和平解决
初步形成
蒋介石
国民党
中共
准备抗日 自卫宣言 军队改编
国民党公布 合作宣言
正式合作
闪闪发光的乳白色烛光被霞一耍,立刻变成五彩缤纷的珠光,不一会儿这些珠光就飘舞着飞向庞然奇藤的上空……很快在浅仙境色的硕大丰碑上面形成了墨青色的 ,醒目的
标题是:《W.爱莫乌道长表演学说的十五种崛起》,而全部文字正好一万字,这时丰碑上面的文字颜色开始不断
国共关系在第三次内战期间如何演变?
国共关系在第三次内战期间如何演变?国共关系在第三次内战期间如何演变?国共关系在第三次内战期间经历了从紧张对抗到最终决裂的演变过程。
这场内战,也被称为解放战争或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从1946年6月开始,至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而结束。
期间,国共两党在政治、军事、经济等多个领域展开了激烈的较量,最终导致了国民党政权的崩溃和共产党的全面胜利。
一、内战初期的紧张对抗内战初期,国民党凭借其军事优势,对中原解放区发动了全面进攻。
国民党在这一阶段的策略是通过军事打击来削弱共产党的力量,试图通过快速的军事胜利来巩固其在全国的统治地位。
然而,共产党军队凭借坚强的意志力和灵活的战术,逐渐在局部战场上取得胜利,稳住了阵脚。
1947年,尽管国民党军队在各个战场上的攻势依旧强大,但解放军的士气高涨,国民党政府内部矛盾也日益凸显。
这一年,解放军在多个战场上取得了重要胜利,为后续的全面反攻奠定了基础。
二、战略反攻与三大战役的胜利1948年,解放军在多个战场上取得胜利后,士气更加高涨,全面反攻的条件已经成熟。
这一年,解放军发起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大战役,这些战役的胜利标志着解放军在战略上取得了决定性优势。
辽沈战役的胜利使得东北地区完全被解放军控制,淮海战役则是解放军在中原地区的重大胜利,平津战役的胜利则使得华北地区的国民党军队被彻底击溃。
国民党军队在这三大战役中遭受重创,士气低落,战斗力大幅下降。
而解放军则越战越勇,兵力和装备也不断扩充,最终取得了三大战役的全面胜利。
三大战役的胜利不仅在军事上给予了解放军巨大的优势,也在政治上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士气。
解放军在战斗中展现出的顽强精神和高超的战术,使得越来越多的民众和知识分子开始支持共产党。
与此同时,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和无能进一步暴露,导致其在国内外的声望不断下降。
这种政治和军事上的双重胜利,使得国共关系在这一阶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共产党逐渐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说国共两党关系演变
一、国共两党关系变化
国共关系的认识:
从以上表格我们不难看出:1924~1949年,国共两党关系呈现“合作—分裂—再合作—再分裂”的曲折发展历程。
“分则两伤”:国共长期分裂内战,损伤国力,十年内战时期,国民党军队疯狂进攻革命根据地,导致日本帝国主义乘隙而入,严重影响了中华民族独立,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灾难。
抗战结束后,两党内战再起,国民党败逃台湾,海峡两岸长期对峙,致使中华民族至今尚未完成统一大业。
可见,国共分裂严重影响国家独立统一、综合国力增强和国际地位提高。
但是,我们应看到:国民党是挑起分裂的罪魁。
“合则两利”:民族的独立统一高于一切,没有中华民族的独立统一,就没有各阶级、各党派的前途和利益,这是全体中国人的共识。
国民革命时期,北洋军阀统治阻碍着中国统一,中国人民和北洋军阀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为此,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团结奋战,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30年代,日本侵华威胁到整个中华民族的生存,国共两党“存则俱存,亡则俱亡”,为此,国共再次合作,并肩抗日,正因为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共同抗战,中国人民才取得了近百年来第一次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总之,合则有利于民族的兴旺和崛起,分则对中华民族来说是战争和灾难,两党为了民族利益,应当再次合作,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而努力!
以史为鉴,“兄弟同心,其利断金”,我们相信两岸必将迎来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
二、做材料题,巩固所学知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4年,国民党接受了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领导了国民革命运动。
材料二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屠杀政策,并没有把中国共产党人吓倒、征服。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材料三1937年9月,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开始全民族抗战。
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奔赴抗日战场。
材料四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对中原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
──八年级初中历史教材
请回答: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国共两党关系变化呈现怎样的特征?
(2)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两党在不同时期的关系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从上述材料中你得到哪些认识?
参考答案:
(1)从合作到分裂,从再次合作到再次分裂。
(2)第一次国共合作导致了国民大革命的兴起,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轰轰烈烈的开展,沉重打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第一次分裂导致了国共十年对峙内战局面的出现,给日本侵华以可乘之机;第二次国内国共合作实现了全民族的抗战,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扭转了近百年以来反抗侵略战争屡败的局面;第二次分裂又导致了双方三年多的内战和长期的海峡两岸对立,致使祖国至今未实现统一。
(3)合则两利,分则两伤;团结就是力量等。
(任意一点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