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标志图案
中国传统图案寓意
【天中辟邪】图案:钟馗、蝙蝠。
解题:钟馗,传说故事人物。
相传唐明皇于病中梦见一大鬼捉一小鬼啖之。
大鬼自称名钟馗,生前曾应武举未中,死后决心消灭天下妖孽。
明皇醒后,命画工吴道子绘成图象(见沈括《梦溪笔谈》)。
旧俗端午节多悬钟馗之钟,谓能打鬼和驱除邪祟。
天中,即天中节。
《熙朝乐事》:「端午为天中节。
」端午,也作端五。
阴历五月初五日,民间节日。
辟邪,祛除邪祟,又指古代传说的神兽,似狮而带翼。
古代织物、军旗、带钩、印纽等常绘之。
南朝陵墓用作镇墓兽石。
皆驱灾去邪之意。
一琴一鹤图案:七弦琴,丹顶鹤。
解题:琴,拨弦乐器。
一般指古琴「七弦琴」。
见於周、成於汉。
鹤,亦称「仙鹤」。
羽毛雪白,颈背和翼部分呈黑色,头顶有红色肉冠。
体态潇洒优雅。
《宋史·赵●传》载神宗曰:「闻卿匹马入蜀,以一琴一鹤自随,为政简易,亦称是乎!」冀其为政简易,如其行装也。
后人用「一琴一鹤」称颂为官刑清政简、廉正不阿。
也用以称颂品德高尚者。
鹤鹿同春图案:桐、鹤、鹿。
解题:桐,梧桐树,落叶乔木。
树干平滑挺直。
桐木是制乐器的好材料。
桐与「同」同音。
「同春」,象春天一样美好。
「鹤」、「鹿」都是瑞兽。
隐喻「禄」、「寿」。
「鹤鹿同春」祝颂长寿之词。
【马上平安】图案:信使骑马奔驰送家书。
解题:「马上」,匆促之意也。
唐诗有「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据《名臣言行录》记载:「胡安定读书泰山,十年不归,得家书,见平安二字,即投涧中,不复展读。
」「马上平安」图案,也叫「马报平安」,古代交通不便,家人、行人,久未得书信,但得平安二字,以慰焦虑之情。
此图表达时人对亲人或亲朋之良好祝愿。
【麒麟送子】图案:童子手持莲花、如意,骑在麒麟上。
解题:麒麟,传说中的神兽,如龙、凤、龟称为「四灵」。
象征吉祥和瑞。
据《圣迹图》载:「孔子生,见麟吐玉书」。
故「麒麟送子」,意指圣明之世,麒麟送来的童子,长大后乃经世良材、辅国贤臣也。
民间年画也画仙女抱一男孩骑于麒麟背上,谓「天仙送子」。
宗教图案
金轮
• 古印度时,轮是 一种杀伤力强大 的武器,后为佛 教借用,成为佛 法的代表及代称, 象征佛教不停息 地度化众生,象 轮子一样旋转不 停,永不停息。
金鱼
• 金鱼代表佛陀的眼睛, 可以透视混浊的泥水, 是富裕、祥和的象征。 佛教以其喻示超越世 间、自由豁达得解脱 的修行者。藏传佛教 中,常以雌雄一对金 鱼象征解脱的境地, 又象征着复苏、永生、 再生等。
• 后来八吉祥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含义,逐渐 演变为代表佛身不同部位和器官的吉祥符 号,而八吉祥作为装饰图案的流行与定型 化则是伴随藏传佛教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 藏传佛教中不仅将八吉祥作为佛前供器, 而且还大量将其装饰于壁画、唐卡及各种 工艺品中,赋予其吉祥富贵的含义。
白海螺
• 佛经载,释迦牟尼说 法时声震四方,如海 螺之音。故今法会之 际常吹鸣海螺。在西 藏,以右旋白海螺最 受尊崇,被视为名声 远扬三千世界之象征, 也即象征着达摩回荡 不息的声音。
玉板:
曹国舅所持 宝物,“玉 板 和声万籁 清”,可静 化 环境
谢谢大家
宗教吉祥图案
分类:
一、佛教八大吉祥图案 二、道教暗八仙图案
佛教八大吉祥图案
• 佛教八吉祥图案主要是指宝伞、金鱼、宝瓶、 莲花、白海螺、吉祥结、胜利幢、金轮八种 图案。 • 佛教八吉祥图案最初源于古印度文化,在早 期佛教美术中,八吉祥图案多出现于释迦牟 尼悟道成佛的图像中,或装饰于象征释迦的 双足图案中,或作为释尊悟道时诸神手中奉 献的持物,其中尤以法轮、莲花及白螺出现 最多。
• 暗八仙为葫芦、团扇、宝剑、莲花、花笼、 鱼鼓、横笛、阴阳板。区别于佛家的“佛 家八宝”,用其代表八仙,既有吉祥寓意, 也代表万能的法术。主要功能与“佛家八 宝”大同小异,代表了佛道两家的各自不 同境界与追求。Fra bibliotek笛子:
道教建筑充分体现了道家思想
道教建筑充分体现了道家“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或以林掩其幽,或以山壮其势,或以水秀其姿,形成了自然山水与建筑自然结合的独特风格。
装饰道教建筑的装饰,鲜明地反映了道教追求吉祥如意、延年益寿和羽化登仙的思想。
如描绘日月星云、山水岩石以寓意光明普照、坚固永生;以扇、鱼、水仙、蝙蝠和鹿作为善、(富)裕、仙、福、禄的表象;用松柏、灵芝、龟、鹤、竹、狮、麒麟和龙凤等分别象征友情、长生、君子、辟邪和祥瑞。
另外还直接以福、禄、寿、喜、吉、天、丰、乐等字变化其形体,用在窗棂门扇裙板及檐头蜀柱、斜撑、雀替、梁枋等建筑构件上,其对民间民俗传统文化的影响,十分深远。
又如八宝图、福寿双全图,这些源自道教思想和神仙故事的图案都远远越出了道教的范围,深入到千家万户的各类建筑构件和日常器具中。
至于八仙和八仙庆寿的道教故事和图案更是家喻户晓。
道教建筑在中国古建筑的园林内,占有很突出的位置,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一些重要建筑已列为国家级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它对于我们深入研究中国古代的宗教哲学思想,解剖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层次结构,建设有民族特色的新文化,都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武当山古建筑群现在虽然许多宫观已成瓦砾,然而现存的建筑仍透着宏伟和精美,而且有许多绝妙之处令人称奇。
如复真观一座五层高楼中,有一柱支撑十二根梁枋的结构奇特的杰作;九曲黄河墙可传递声音,与北京天坛回音壁异曲同工;转身殿里的大钟在撞击时殿内几无声息,而殿外却分明听到钟声袅袅;山巅那座铜铸鎏金的金殿是一件工艺珍品,围绕着它有几大奇观,其中之一为“雷火炼殿”:古时金殿未有避雷设施,雷雨天时,金殿四周往往电光闪烁,火球翻滚,景象绚丽万千,而每次雷击过后金殿不仅分毫未损,而且灿然如新……凡此种种使人不由得为古人的智慧发出由衷赞叹。
道教供奉的对象道教:是多神教,信奉的对象分“神”和“仙”两大系列,各自数量极其庞大。
(一)道教:奉祀较常见或较有代表性有“三清”、“四御”、“三元”、日月五星、四方之神等,另外还有许多流行于民间的神也被道教供奉。
图形含义
圆形代表着保护或无限。
它们限制里面的东西,同时不让外面的东西进来,代表着诚信、交流、圆满和完整。
圆形仿佛可以自由移动或滚动,他们的运动感体现了能量和动力。
圆形的完整性暗示了无限、团结、和谐,圆形也是优美的,它们的曲线常常被女性化,代表了温暖、舒适,同时给人以性感和爱慕的感觉正方形和长方形总是代表着符合、安宁、稳固、安全和平等。
它们是熟悉的和值得信任的形状,意味着诚实可信,其角度代表着秩序、数学、理性和正式。
长方形是最常见的几何形状,我们阅读的大多数文本都隐藏着长方形或正方形。
方形有时也被理解为无聊,一般不引起别人的注意,但当它们倾斜时就可以带来始料不及的感受。
三角形代表着稳定,当它旋转呈现角度时则代表了紧张、冲突、运动感和侵略性。
三角形有着无限的能量和力量,基于不同的角度,它们可以有着不同的运动感,其动态可以表现出各种冲突或稳定的感觉。
三角形是代表了男性的形状,可用于传达进展、方向和目的。
它们是平衡的,能够成为法律、科学与宗教的象征。
一方面三角形可以用来代表金字塔、箭头和锦旗等熟悉的主题,另一方面他们可以代表宗教三位一体、自我发现和启示。
十字形(Cross)是由一横一竖两条线轴交叉构成的简单造型,一般认为是基督教的标志,其实它有着更古老、更广泛的文化意义。
在古老的含义中,四面均等的十字形表示东、南、西、北四个基本方向,暗示“四位一体”;上下、左右的交汇点将各种二元性合为单一的整体,代表宇宙空间的核心;竖轴和横轴代表直立和伸出双臂的人或神,如果把交叉点包括进去,则暗示“五位一体”;圆圈中有十字形,是某种宇宙观的含义,代表一年四季,而竖轴连接的顶点和底端是世界之轴的象征;平放的十字形把正方形分为四部分,是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理想的传统方案;通常所说的十字路口,往往被指代为生死之路的交叉点,成为可供选择和追求的“指南”,等等。
总之,由于十字形是一种简易的对称结构,不同地区文化的人们有可能在时空中找出自己的各种文化含义。
“治世玄岳”牌坊上的仙鹤图案
“治世玄岳”牌坊上的仙鹤图案武当山“治世玄岳”牌坊,俗称玄岳门,是明世宗敕建并赐额的道教门洞式石雕建筑。
玄岳门上装饰有福、禄、寿、禧及八仙等圆雕神像,还有圆雕龙鱼雀替和透雕蟠龙、仙鹤、蝙蝠、祥云、灵芝、瑞草等吉祥图案,具有丰富的道教文化信息。
仙鹤是玄岳门上最显著、出现次数最多的图案,据统计其上共雕刻有48只仙鹤。
明世宗特别喜爱仙鹤和仙鹤图案,玄岳门大量雕刻仙鹤图案与他有着直接的关系。
明世宗偏爱仙鹤明世宗朱厚熄为什么特别喜爱仙鹤和仙鹤图案呢?这要从明世宗的道教信仰说起。
明世宗在位45年,崇玄尚道,给道士邵元节、陶仲文等授以高官厚禄,在宫中兴建道宫、专心玄修、建斋设醮、爱好青词、崇信乩仙、迷恋丹药,并自号为“灵霄上清统雷元阳妙一飞玄真君”,还给父母加封了道号。
可以说,明世宗对道教的崇信已达到了痴迷的地步。
像这样一位崇信道教的皇帝,对道教极为重视的仙鹤自然是非常喜爱。
道教认为,鹤是“孕天地之粹,得金火之精”的神鸟,如果在斋醮的醮坛上有仙鹤降临,说明斋醮极为灵验,以及主持斋醮仪式的高功道术高明。
明世宗曾经让龙虎山高道邵元节“招鹤”。
邵元节做法期间,有数只仙鹤在空中翱翔,说明其道术确能通灵。
有研究者认为,邵元节能够在斋醮仪式上招引仙鹤降临醮坛,与用香密切相关。
道教认为,香作为通真达圣的媒介,使香气上达宫阙,迎请神真下降。
道教斋醮用香非常讲究,皇家醮坛多焚降真香、百和香、茆香、沉香、龙涎香、清木香等。
其中,降真香的品位最高。
邵元节在醮坛上用降真香拌和其他杂香,烧烟直达天上,以招仙鹤降临醮坛。
由于邵元节在祷祀雨雪、建醮招鹤、祈嗣等道教活动中屡著灵验,明世宗封他为清微妙济守静修真凝元衍范志默秉诚致一真人,统辖朝天、显灵、灵济三宫,总领道教,赐金、玉、银、象牙印各一。
“数加恩元节,拜礼部尚书,赐一品服。
”嘉靖二十三年(1545)四月,武当山玉虚宫奉敕建金?大醮,天空出现仙鹤瑞应。
均州儒学训导陈汲撰《敕建金?大醮瑞应记》(该碑现存玉虚宫)云:“……念三日,仰瞻天表,彩云烂然,呈空绕殿;俄现圆光,内若有旌旗之状闪映山岳;忽复四鹤旋翊,迦殿起舞,群望骇异。
中国古代铜镜中的道教文化
中国古代铜镜中的道教文化道教是中国传统的宗教,是由先秦时期的道家思想发展而来的。
祈求长生不老,成为神仙,是人类最早、最突出、最永久也是最普遍的愿望。
它产生于人类社会的早期,至道教产生的前夕,已成为普遍的社会风气,这一理想虽不一定必属道教,但却成为道教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教的终极目标就是得道,道在人间的实现者及超自然的体现者是神人、至人、真人,也就是道教徒们所谓的神仙。
神仙的本质是自由,即打破时间、空间及身体的一切限制,与天地同寿,与万物为一。
为此,道教徒们希望通过内部与外部的努力修炼,去无限接近和实现个体生命的自由,以消除人们对死亡的恐惧,为生命永恒提供一线希望。
从这方面来看,道教的这种信仰是人类超越生命局限的精神结晶。
这虽然是一个无法圆的梦,但它反映了道教对生命奥秘的努力探索,反映了人类永远的追求,是极其动人的生命理想。
虽然自汉代始儒家学说就被历代统治者奉为正统,但道教并未因此而衰弱,反而日益壮大。
因为它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植根于民间这片丰厚的沃土之中,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其次道教信仰符合了人类超越生命的理想。
铜镜作为一种大众化的生活日用品,自然也就对道家学说有所反应。
道教对镜文化的影响,最为突出的就是神仙思想全面向镜的纹饰、铭文中渗透。
从秦汉早期到明清之时,我国的铜镜中都充满着浓厚的神仙思想。
其中不仅有大量的神仙形象图饰,如羽人、王子乔、赤松子、东王公、西王母、仙女、八仙等,而且有众多的铭文对此进行说明。
我国古代神仙思想远在战国时就已出现。
秦汉之际众多的仙人神兽镜、飞仙镜表明在道教之前的人们就在以镜寄托现世幸福的愿望,装填长生不老的祈祷,铭刻向天上世界平安飞翔的理想。
汉代道教的形成使升仙思想有增无减,在汉代的四神镜、画像镜、规矩镜、神兽镜上多有羽人的形象。
羽人即是汉人头脑中的仙人,他是道教形成期关于神仙世界的主观臆想,是道家所追求和宣传的超越时空和宇宙的能够长生不老的人,羽人的形象在汉镜上多有表现,也有把道士称为羽人、羽士的。
道教建筑
邱祖殿 纯阳殿 三官殿 四御殿 三清殿
灵官殿
山门
道教建筑山门
山门殿
邱祖殿
纯阳殿 三官殿 四御殿
三清殿
灵官殿 山门
组成:山门殿 幡杆 华表 供奉:门神 土地爷 华表 幡杆
道教建筑灵官殿
邱祖殿
纯阳殿 三官殿 四御殿
灵官殿 供奉道教的护法神王灵官,王灵官相当于佛教中的韦驮。其形象通常 是赤面、三目、披甲执鞭、足踏风火轮。 灵官殿两侧,往往还配祀四元帅。它们是:飞天神王马元帅(三只 眼),黑虎降魔赵元帅(骑黑虎、执钢鞭),东岳太保温元帅(青脸红 发),精忠报国岳元帅(红脸)。
道教建筑
道教简介 道教建筑布局 道教建筑实例
道教简介
中国本土宗教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固有宗教。道教是继承华夏民族古代原始宗教之血脉,从敬天祭祖到殷商时代 天神崇拜,春秋战国的黄老道家,秦汉时期神仙方术以及民间信仰和东汉“五斗米道”,“太平道”一 路走来的。是中华国人文化催生的,乃是中国人的根蒂,是东方科学智慧之源,深深扎根于中华传统文 化的沃土之中。 据道经记载,道教起于盘古开天辟地,元始立教说法。传至世间则创始于黄帝崆峒问道、铸鼎炼丹,阐 扬于老子柱下传经、西出函谷。故以黄帝为纪元计,道历至2014年已有4700多年。
三清殿
灵官殿 山门
供奉:王灵官
道教建筑三清殿
邱祖殿
纯阳殿 三官殿 四御殿
三清殿 道教宫殿的主殿。 “三清”: 天宝君,又称“元始天尊”,居于玉清境,手持宝珠,居中; 灵宝君,又称“灵宝天尊”,居于上清境,手持阴阳镜,居左; 神宝君,又称“道德天尊”(即老子),居于太清境,持扇子,居右。
三清殿
灵官殿 山门
核心概念
核心概念 无极:道; 无极 太一:炁; 太极 两仪:阴、阳; 两仪 “无极”原指“无边际,无穷尽”出自《庄子·逍遥游》,也指一种古代哲学思想,指称道的终 极性的概念。“无极”一词在文言文中是表示“没有中心”的意思。代表着上古华人对宇宙大爆炸之 前状态的抽象理解。既没有中心又没有边界,这种状态当然是无穷无尽“混沌”。
课件-中国传统宗教
随着时代的递移,远古人类把对于自然伟力的崇 拜转移到了英雄人物的超人之力上,并把他们神 化,即为英雄崇拜。如女娲氏、伏羲氏、后羿、 燧人氏、有巢氏、神农氏等,包括后来的三皇五 帝都是人们崇拜的对象。
中国神话——女 娲补天
上古的伏羲氏曾“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 于地”,同时他还“始作八卦”,“八卦”是远 古祖先对天地自然现象及其运动规律长期观察、 认识的产物,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它将天地万物 与人类生活比附,从而从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 角度解释了人类的命运,这种思维方式是华夏古 人对未知世界的一种解释,亦可看作是传统的信 仰体系。
二、对自然界的崇拜
龙图腾
当代小说《狼图腾》
(三)生殖崇拜
中国自古以来的生生观念,对象征伟大力量 源泉的生殖现象充满了崇拜感,久而久之,阴阳 观念及生生观、生殖崇拜也成为了远古国人的信 仰体系。民俗艺术中的葫芦形象、鱼多子形象、 阳具文化、通天生命树形象,都有力地证明了远 古华夏民族这朴素的信仰体系,而生生不息的生 殖观念其实来源于中国最古老的原型思想——阴 阳观念。
• (二)远古信仰现象大观
在远古中国,信仰现象与其他各种文化类型 同源混生,杂糅在一起,于是我们能够看到很多 带有宗教色彩的典籍,也可能是文学、史学或是 哲学著作。从内容来看,华夏民族远古宗教信仰 现象表现的领域主要有:
一类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传统的神话故事,它 们体现着中国远古时期人类认识世界的独特性思 维,现在学界一般把它认为是“文学思维”,即 富有想象性的文学作品,比如《山海经》、《日 书》及《淮南子》等;
• 战国末期,道家将老子与黄帝联系起来,形成 了黄老之学。
一、道教的创立与演绎
• 两汉之际,黄老之学的清静无为思想与方仙道 的神仙信仰相结合,形成了崇奉老子为神明的 黄老道,成为道教的前身,老子被视为道教的 祖师。
道家标志物
道家标志物
道教的标志是由太极图和八卦图组合而成。
太极图
给人们印象最深的太极图,是两条黑白的“阴阳鱼”。
白鱼表示阳,黑鱼表示阴。
白鱼中间有一黑眼睛,黑鱼这中有一白眼睛,表示阳中有阴,阴中有阳。
八卦图
八卦图是《周易》中用的八种基本图形,亦称八卦,用“--”和“—”符号组成,名称是:乾、坤、震、巽、坎、离、艮、兑,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用以推测自然和社会的变化。
认为阴、阳两种势力的相互作用是产生万物的根源,故乾、坤两卦在“八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太极图和八卦图组合成太极八卦图,为道教所用,并成为其重要的标志。
道教认为,太极八卦襄括宇宙、天地间一切事物的规律,它神能广大,能震慑邪恶。
江西龙虎山天师府介绍
玉皇殿
灵泉井
• 殿门前的“灵泉井” 相传是南宋高道、南 五祖之一的白玉蟾大 师与第三十五代天师 张可大共同开凿的。 灵泉井又名“法水 井”,为历代道众饮 用及画符所用,有治 病强身之功效。台阶 上的“二龙戏珠”石 雕,称为“丹陛石”, 是天师府地位显赫的 象征。
• 玉皇殿旧址,原为天师教 练弟子的“演法大厅”, 1993年改建成玉皇殿,占 地600余平方米,正中玉 帝神像高9.99米,他是支 配日、月、风、雨、雷霆 和掌握人间吉凶祸福的最 高神,素有“诸天之王, 万天之尊”的称号。在其 旁,列有金童玉女,二十 天君。
三宝之一——大钟
• 这口大钟是元朝至正 十一年(1351)由第 四十代天师张嗣德在 浙江省富阳县铸造的, 重达9999斤。钟身周 围四行篆文是“国泰 民安,风调雨顺,大 道兴行,皇图巩固”。 由龙虎山道士、元代 著名画家方从义书写。 这口钟原在大上清宫。
据说皇帝的钟重10000斤,而天师的钟只有9999斤。 为什么呢? 某个朝代有个皇帝对天师的威名耿耿于怀。他想: 我是人间帝王,百姓称我为“天子”;而张天师自号为 “鬼王”,居然享有“天师”之威名!于是他心里愤愤 不平。他把大臣们召集来开会,商议如何摆正这种天子 与天师的位置。有位大臣启奏:陛下妻妾成群,子女众 多,何不把一个女儿嫁给天师呢?这样您就可以岳父的 身份位居天师之上了。皇帝听了很高兴,依计而行。张 天师不知是计,成了皇帝的女婿,地位就比皇帝小了一 辈了。所以,天师的钟要比皇帝的钟少1斤,天师府的 高度也要比皇宫矮1尺。 在历史上,明朝的几个皇帝都做媒将大臣的女儿嫁 给第四十至第五十代天师。第五十代天师张国祥的妻子 就是明万历皇帝的外孙女。这个故事可能与此有关。
府门
府门
• 府门(即头门)天师府头门坐北朝南,临江耸 立,巍峨高大,气派非凡。府门宽18.9米, 高10.35米,开东西中三扇门。中门正上方 悬“嗣汉天师府”直匾一块,金光夺目。 (表明从东汉张道陵创立道教以来,历代 天师的封号都是世袭的。)前正中两柱挂 有黑底金字抱柱对联,上联“麒麟殿上神 仙客”,下联“龙虎山中宰相家”。
道教的造像艺术
道教的造像艺术王宜峨人们不止一次地发现,宗教与艺术就好象是一对孪生姐妹,人类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许多艺术作品,都与宗教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这是因为在远古时代,宗教信仰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界和社会的美好愿望与追求,而艺术正是古代人们对自己这种愿望与追求的形象表达。
后来,由于人们对神仙的无限敬畏,“于是歌颂其威灵,致美于坛庙,久而愈进,文物遂繁”(见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神话与传说》),从而造就了风格独特的宗教艺术。
在中国古代,正是由于人们对于神仙的崇拜、敬仰、畏惧,才产生了道教和道教的文化艺术。
至今保存在各地道教宫观中大量的道教造像,既是人们对神仙信仰的生动体现,也是道教文化艺术留给今人的可贵的艺术成果。
一、道教造像的由来和艺术思想据史料记载,道教最初是不供奉神像的,《老子想尔注》云:“道至尊,微而隐,无状形像也;但可以从其诫,不可见知也。
”东汉武帝时曾在宫中立黄老、浮屠(佛)之祠,祭祀浮屠和老子,却不见有造像之记载。
但是,我国古代描绘神仙形像、行为的绘画、造型艺术却由来已久,例如:陕西绥德东汉王得元墓壁上的西王母浮雕;山东嘉祥武安出土的东汉神仙灵异浮雕;河南郑州出土的西汉砖雕东王公驾龙等等。
只是这些神仙尚未成为庙堂中供奉的神像,或者说是没有庙宇的神像。
据唐释法琳《辩正论》卷六自注云:“考梁、陈、齐、魏之前,唯以瓠卢盛经,本无天尊形像。
按任子《道论》及杜氏《幽求》云:‘道无形质,盖阴阳之精也。
’《陶隐居内传》云:‘在茅山中立佛道二堂,隔日朝礼。
佛堂有像,道堂无像。
’”《隋书经籍志》记有,北魏太武帝时寇谦之“于代都东南起坛宇……刻天尊及诸仙之像而供养焉。
”陈国符先生在其所著《道藏源流考》附录二《道教形像考原》中说:“‘……王淳《三教论》云:近世道士,取活无方,欲人归信,乃学佛家制作形像。
假号天尊,及左右二真人,置之道堂,以贫衣食。
宋陆修静亦为此形。
’是(刘)宋代道教,已有形像。
梁陶弘景所立道堂无像,是梁时道馆立像,尚未甚通行也。
第四章 四大宗教 道教
❖ 王重阳在山东传教过程中收纳了 许多弟子,其中又以马钰(丹阳子 )、丘处机(长春子)、谭处端(长 真子)、王处一(玉阳子)、郝大通 (太古子)、刘处玄(长生子)、和 马钰之妻孙不二(清静散人)七人 为翘楚,人称北七真,也就是我 们通常所说的“全真七子”。
创建 经典 主要特征 戒规
传播地区 祖庭
道教:在汉代黄老道家理论的基础上,吸收古代神仙家 的方术和民间巫术鬼神信仰而形成的一种宗教。有其经典、 教义、信仰、仪式活动、宗教传承、教团组织、科戒制度、 宗教活动场所。
道教的形成来源
1.巫术 道教继承了古代的巫术,因此道教中的念咒、祈祷、 符箓和镇鬼等法术都与巫术有关。
2.神仙思想 神仙方士之说后来成为道教的 直接来源,道教基本思想就是长 生不死。
❖ 太极和八卦组合成了太极八卦图,成为道教的标记。
斋醮(也称道场、法事)
❖ 为设坛摆供,焚香、化符、念咒、诵经、赞颂,并配以烛 灯和音乐等程式,以祭告神灵,祈求消灾赐福。
(1)尊神
(三)道教供奉的对象
四御:为道教天界尊神中辅佐“三清”的四位尊神
(“天公地母”)
(2)神仙
吕洞宾、何仙姑—男女
江南及台湾地区
终南山重阳宫、北京白云观、山西永乐 龙虎山 宫——全真道三大祖庭
二、道教的基本常识 (一)道教的教义 1、宣扬“道”是“万物之母”
2、奉太上老君为无时不存的至尊天神。 3、追求长生不老、肉身成仙 4.天道承负,因果报应
“道”是“万物之母”
道教尊先秦道家学派创始人李耳(亦名老聃)为 教祖,将其《老子》一书改名为《道德真经》,作 为宗教的主要经典。《老子》,又名《道德经》。 该书提出“道”是“万物之母”,“德”是道的显 现;“道”是无所不在的力量,“德”是道的行动。 所以道教的基本教义,即宣扬道是“万物之母”, 是宇宙万物之巾最核心的东西。
“暗八仙”图案及其装饰功能探微
“暗八仙”图案及其装饰功能探微作者:梁晓丽来源:《新闻世界》2010年第08期【摘要】道教图案体系精细而庞大,“暗八仙”图案正是其中典型的一例。
本文分析了道教“暗八仙”图案的形象性、象征性、多元素组合造型、均匀和谐、虚实相容和有无相间等美学特征,并探讨了“暗八仙”图案在民俗应用中的装饰功能。
【关键词】道教“暗八仙”图案美学特征装饰土生土长的道教文化对中国影响相当广泛,上至统治阶级的政治立场,下达民间生活的各个方面,如鲁迅先生所言:“中国之根底全在道教”。
而道教图案作为一种宗教象征符号,在道教的发展与传播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暗八仙”则是一例典型的道教图案。
“暗八仙”是道教八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教将八仙随身携带的八件法宝——鱼鼓(张果老)、宝剑(吕洞宾)、花篮(蓝采和)、笛子(韩湘子)、荷花(何仙姑)、葫芦(铁拐李)、芭蕉扇(汉钟离)、阴阳板(曹国舅)合称为“暗八仙”(如图所示),是八仙的代表性器物。
作为图案,“暗八仙图”以暗示明,理所当然地代表了八仙。
图:暗八仙中国的八仙形象溯源久远,至融入道教已到唐宋时期,而“暗八仙”并不是随同八仙一起出现的。
随着八仙故事的发展和流传,到了明末清初,八仙手持的器物逐渐从八仙身上分离出来,独立形成了“暗八仙”体系。
“暗八仙”有着具体的宗教功能——祈福禳灾,道教符印中有“狮钮八棱八卦暗八仙印”,印身的八个侧面浮雕了八件法宝,即“暗八仙”图案。
随着八仙文化的发展,“暗八仙”作为民间吉祥的象征,具有独特的美学特征,并且在民俗应用中较多地体现出了装饰功能。
一、独特的美学特征1、形象性“暗八仙”图案的魅力,很大一部分源自写实的形象表现手法。
在“暗八仙”还没有独立成为吉祥图案体系以前,八仙图中的“暗八仙”基本上是对实物的准确描摹和再现,写实的形象表现使得“暗八仙”很好地接近民众生活,民众理解并喜爱这八件宝器,从而较好地奠定了这八件宝器独立成“暗八仙”体系的基础。
“暗八仙”图案的定形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们是经过民间艺人的代代传承,不断修改、提炼、加工而成,凝结了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所以也是民间艺术中宝贵的财富。
暗八仙与八吉祥
• 道教“暗八仙”图案承载着道教八仙文化, 融合了形象性、象征性等多种美学特征,作 为一种视觉传播元素渗透到民间生活许多 细节中去,巧妙和谐的设计和吉祥长寿的美 好寓意使得“暗八仙”图案深受人们喜爱, 也由此对人们生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暗八 仙”图案为道教文化的传播也做出了一定 的贡献。
• 道教文化源远流长,我们从图案这一侧面去 分析便可发现,道教对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 民俗文化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今天我
服饰文化学作业
班级:服装081班 小组成员:王琰
易林玉 罗晓艳 郑娜
道教“暗八仙”
• 传统寓意纹样。以八 仙手中所持之物(汉 钟离持扇,吕洞宾持 剑,张果老持鱼鼓, 曹国舅持玉版,铁拐 李持葫芦,韩湘子持 箫,蓝采和持花篮, 何仙姑持荷花)组成 的纹饰,俗称“暗八 仙”。它与“八仙” 纹同样寓意祝颂长寿 之意。
之根底全在道教”。而
道教图案作为一种宗教 象征符号,在道教的发展
与传播中起着举足轻重
的作用。“暗八仙”则 是一例典型的道教图案。
• 中国的八仙形象溯源久远,至融入道教已到 唐宋时期,而“暗八仙”并不是随同八仙一 起出现的。随着八仙故事的发展和流传,到 了明末清初,八仙手持的器物逐渐从八仙身 上分离出来,独立形成了“暗八仙”体系。
• 八仙玩世不恭,似狂 非狂的行乞道仙:蓝 采和。
• 八仙中的斯文公 子,一位手持长 笛的英俊少年:
• 韩湘子,本名韩 湘,是唐代大文 学家刑部侍郎韩 愈的侄子。
• 排名八仙之末 的曹国舅:
• 这位神仙的形象 是头戴纱帽,身 穿红袍官服,手 持阴阳板(玉 板),与其他仙 人的打扮迥然不 同。
佛教八吉祥
• 此件清嘉庆松石绿底 粉彩暗八仙团寿莲纹 太白罐 .瓶体通绘的 缠枝莲造型、设色十 分精美,变换丰富。 莲,不仅是传统的装 饰纹样之一,亦为典 型的宗教纹样之一
南岳香客包肚纹饰刍议
南岳香客包肚纹饰刍议作者:欧阳心力周丹来源:《艺海》2011年第02期摘要:本文就南岳香客包肚的纹饰题材和纹饰形成规律进行论述,具体阐述了纹饰的宗教含义和象征意义。
作者通过实地考察获得了第一手资料,然后归纳整理,挖掘纹饰背后的宗教含义,旨在弘扬南岳特有的文化艺术。
关键词:南岳香客包肚纹饰佛教道教南岳香客包肚的外形与中国传统的贴身内衣肚兜大体相同,它除了具有一定的实用功能外,还具有深刻的精神文化内涵。
包肚传承千年而经久不息,成为烧香拜佛服饰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南岳衡山香客大规模进香的习俗至今逾千年,最传统的“铁杆香客”主要集中在湖南隆回、武冈和江西等地。
南岳香客,其实就是俗世的普通民众,但每当农历初一、十五或者朝寿佛日等,便结伴前往南岳进香。
他们身着统一服装(黑衣、黑裤、黑绑腿、黑鞋、黑头巾、红肚兜、红头绳)、手持统一香具、唱着进香歌、跳着进香舞,虔诚礼拜,成为民间信仰活动中独一无二的现象。
不知从何时起,南岳香客们的身上挂上了一个个鲜艳的肚兜(也叫“包肚”)。
包肚有红黄两种颜色,红色常为佛教徒使用,黄色常为道教徒使用。
有的包肚下摆处有三个口袋,可放置一些烧香拜佛时的必备之物,如香烛、钱纸、鞭炮、火柴等。
一些老年香客的包肚上挂满了红色的布条,原来是将到过的各寺庙的大印请到了包肚上,一则可以记录下自己所到之处;二则可以借此消灾延寿,遇难呈祥。
一、南岳香客肚兜的纹饰题材南岳衡山是中华五岳名山之一,其宗教文化博大精深,特别是佛教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
南岳还是我国少有的一处佛道共荣的地方,千百年来,南岳佛道两教并存不息,高僧高道,代不乏人。
而南岳名山也由于祥宗羽流的匠心经营,争奇况异,不断吸引善男信女的膜拜,骚人墨客的咏歌。
至今南岳大庙的配殿仍然是左边八个道观,右边八个佛寺,以示佛道有同等的地位。
因此,南岳香客们的包肚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并出现佛道教图案皆有的现象也就不足为怪了。
1、与佛教有关的图案包肚上的图案有手工刺绣、机绣、颜料描绘等多种制作方式,因南岳独特的人文环境,包肚的图案五彩缤纷,色彩异常丰富,最常见的与佛教有关的有龙、宝珠、太阳、莲等图案。
建筑文化——道教建筑
建筑文化——道教建筑道教是我国汉民族自已的创立的一种宗教,它的中心思想来自道家,而“道家之源,出于老子”(《魏书释老志》)。
东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十分活跃,南方有葛洪、陶弘景、陆修静,北方有寇谦之,都是中心人物。
它的兴衰对我国封建社会政治、文化、思想、生活、习俗、各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它是社会经济和文化的综合反映,又是宗教哲学思想和信仰的体现。
1:道教产生的思想渊源古代鬼神思想巫术和神仙方术谶纬之术黄老思想2:道教的基本信仰和教义道教的基本信仰与教义是“道”,“道”原先是先秦道家的哲学概念,“道“是“神异之物,灵儿有性”, “为一切之族首,万物之父母”。
道教发挥道家的思想,并把道和老子合而为一,于是老子在道教中变神化为众生信奉的神灵。
六朝时又演化出至高无上的元始天尊,产生了三清尊神。
以后道教又逐渐发展并形成了包罗许多天神、地祗、人鬼在内的神仙系统。
3:道教的诸神诸神:三清:道教最高贵的神,依次是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
三清神像主要供奉在道教宫观中的三清殿内,中间是元始天尊,左边是灵宝天尊,右为道德天尊。
四御:地位仅次于三清的四位天帝,具体指:北极紫微大帝(总御万星),南极长生大帝(主掌人间福寿),勾陈上宫天皇大帝(统御万雷),承天效法後土皇地祗(执掌阴阳生育,万物之美,大地山河之秀)。
四方之神,八仙。
4:道家仙境一:十洲三岛二:十大洞天三:三十六小洞天四:七十二福地5:道教奉祀建筑的起源源于华夏先民的墓葬祭祀活动。
最初的祭祀是在室外进行,以后便逐渐转向室内祭祀祖先神灵。
源于清寒的神仙思想,作为与神沟通的最初普通建筑,逐渐发展变成祀神之所。
6:道教建筑的种类狭义上是指道教徒用以祀神、修道、传教以及举行斋蘸等祝祷祈攘仪式的建筑,包括宫、观、殿、堂、府、庙、楼、馆、舍、轩、斋、廊、阁、阔、门、台、亭、塔、榭、坊、桥,可分为供奉祭祀的殿堂,祈禳的坛台,修炼调经的静室,生活居住的房舍和供人游览憩息的园林建筑五大部分。
简述敦煌飞天图案美感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
简述敦煌飞天图案美感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曾祥斌(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美术系贵州黔南558000)摘要: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图案是精妙绝伦的,由于其形成是在历了前期的学习以后,西魏时期的敦煌飞天呈现出多元化特点,一千多年的历史时期,漫长而复杂,因而各个时期所体现出来的艺术由于道教的兴起,飞天形象中出现了道教羽人,在绘画形式上西特点也不相同。
在兴起时期的北凉,飞天完全是模仿西域式,原始而域式飞天与中原式飞天并存,进而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不断创拙朴;到西魏飞天变得轻盈,具有动感,隋代的飞天已经中国化,趋新变化,中西文化的融合在这一时期的飞天造型上得以很好的体于成熟,灵动而富有艺术表现力。
唐代是飞天艺术的鼎盛时期,飞天现。
西魏时期的西域式飞天在继承北魏飞天的造型和绘画风格的的精彩在这个开放的时代得以很好的体现。
从五代时期开始直至元基础上有了一些变化,造型和色彩运用上都更为自由和流畅,飞代.敦煌飞天艺术开始逐渐衰落。
飞天的造型走向程式化。
动感增强,其代表作品为第249窟西壁佛龛内上方的四身伎乐飞关键词:敦煌壁画;飞天;灵动天。
这个时期出现的中原式飞天,是东阳王荣出任瓜州(古敦煌)刺史期间,从洛阳带来的中原艺术画风在莫高窟里新创的一敦煌壁画是整个人类的文化瑰宝,其中的飞天造型一直是人种飞天。
这种飞天吸收了中国道教的文化特点,瘦骨清像,灵活们研究中国古代人物绘画的蓝本,具有无与伦比的艺术价值。
敦轻盈,不再像西域式飞天哪样笨拙,色彩的搭配上也较为清秀自煌壁画中的飞天图案,在窑洞开始创建之时便开始出现,一直伴然,西域式飞天的野性色彩在其间消失,整个飞天造型的感觉更随至敦煌壁画的完成,敦煌壁画的产生从十六国时开始,历时干具有中国文化的审美情趣。
其最具代表性的是第282窟南壁上层余年,直到元代末期,随着敦煌石窟的建成而消逝。
在敦煌石窟的十二身飞天。
西魏以后的北周时期,鲜卑族统治者崇信佛教,修建的这一千多年中,朝代不断地更替,各朝代统治者审美导向与西域保持很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上的联系,在此时期莫高窟各不相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程度也不尽相同,东西方文化的再度大量的出现了西域式飞天,这种新出的飞天具有龟兹、克孜不断交流融合,这些方面的情况不同,使得各个时代的飞天造型尔等石窟飞天的风格,飞天形象身躯短壮,动态朴拙,造型较北在艺术特点上有极大的变化,飞天用艺术的方式体现了当时的艺凉时期要丰富一些,不单单是静止、呆板的男性静态造型,飞天术取向和审美选择。
五十七种中国古代纹饰寓意
五十七种xx古代纹饰寓意转载中华古玩网国古瓷上的花纹图案样来源于中华民族的历代文化,也代表着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艺术。
其构成有儒家的、佛教的和道教的,以及一些世俗的东西,都融合在一起了。
作为一个鉴定者对图案的一些寓意都看不明白,说不清楚,也是一大遗憾。
因此对瓷器上的图案标记作一简释,对鉴定者来说,亦是有所裨益的。
1.xx呈样图案为一xx。
龙的传说很多,记载的文献也多,但将龙和帝王联系起来的是司马迁的《史记》,《高祖本纪》说:“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蚊龙于其上,而已有身,遂产高祖。
”凤凰在刘安《淮南子》一书中开始被称为祥瑞之鸟,雄曰凤,雌曰凰。
龙凤都是人们心中的祥兽瑞鸟,哪里出现龙,哪里便有凤来仪,象征着天下太平,五谷丰登。
2.二龙戏珠图为两条xx一颗火珠。
《通雅》中有“龙珠在颌”的说法。
龙珠被认为是一种宝珠,可避水火。
有二龙戏珠,也有群龙戏珠和云龙捧寿,都是表示吉祥安泰和祝颂平安与长寿之意。
3.鱼龙变化图案为天上有一云龙,水中有一鲤鱼。
或一龙首鲤身;或一鲤鱼翻跃于龙门之上。
古代有鲤鱼跃龙门的传说,凡是鲤鱼能跳过龙门的,就可变化成龙,不能跳过龙门的,点额而归,故黄河之鲤鱼多有红色在额头,都是未跳过龙门之鱼。
鱼跃龙门表示青云得路,变化飞腾之意。
4.鹤寿龟龄、龟鹤同龄图案皆为一龟一鹤。
《韵会》:“龟为甲虫之长”。
龟寿万年,是长寿的象征;鹤是仙禽,《崔豹古今注》:“鹤千年则变苍,又二千岁则变黑,所谓玄鹤也。
”龟鹤同龄,乃同享高寿之意。
5.xx年图案为鹤和xx。
《字说》:“xx之长”;《礼·礼器》:“松柏之有心也,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
松,代表长寿象征之外,还作为有志、有节的象征。
故松鹤延年既有延年益寿,也有志节高尚之意。
6.鹤鹿同春图案为鹤鹿与松树。
古人称鹿为“仙兽”。
神话故事中有寿星骑梅花鹿。
鹿与禄、陆同音,鹤与合谐音,故又有“六合”(指天、地、东、西、南、北)同春之意和富贵长寿之说。
7.岁寒三友图案为xx或xx。
中国十大艺术符号,必须知道的精华
中国十大艺术符号,必须知道的精华一、秦琼敬德---门神1、门神有“驱鬼辟邪”和“祈福迎祥”两类门神,包括捉鬼门神、武将门神、祈福门神等;一般宅第大门饰武将门神,内室门户贴祈福门神;2、捉鬼门神一般画着钟馗,武将门神大都为秦叔宝和尉(yu)迟恭,祈福门神多作与福禄财神相似的文官打扮;3、若贴门神画,正好一扇一神,相对于屋主正好是左为秦叔宝,右为尉迟恭,若站在门外,则左为敬德,右为叔宝;4、通常叔宝为白脸,留五绺须;敬德为红脸,蓄连鬓须;若秦为红脸。
则尉迟为青脸;其穿着打扮继承和迎合了中国戏剧人物舞台扮相的传统相貌;二、吉金国器---商鼎1、鼎本来是古代的烹饪之器,用以饪煮和盛放鱼肉,到商代后成为著名礼器,秦汉时又常作明器随葬;2、最早的鼎是用黏土烧制的陶鼎,后来又有了用青铜铸造的铜鼎;3、文献中作为饮食器的鼎从功能和用途上可分为三类:即用来烹饪的镬(huo)鼎,作为礼宴中盛品的正鼎以及用作调料的羞鼎;4、在鼎的形制方面,按具体形态可分为四足方鼎和三足圆鼎两类,而三足圆鼎又可分成扁足、圆足和尖足鼎;按盖的有无可分为有盖和无盖两种,无盖的器耳立于颈沿上,叫立耳;有盖的,器耳多自腹壁外延伸出,称附耳;鼎耳的功用是用以穿杠或搭钩,方便搬运;5、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一饕餮(TaoTie)纹、夔(Kui)纹以及云雷纹、乳钉纹为最多,此外还有蝉纹、鱼纹、象纹等;6、鼎成为诸种仪式过程中必备的陈设,其出现的场所皆属于特权形制的庙或堂;三、镇墓神兽---辟(BI)邪1、辟邪是帝王陵墓的卫道士,神道的象征和护卫者,辟邪属镇邪妖保阴间安宁的灵兽,但此物不宜放在阳宅,阳宅还是布置石狮为佳;2、“辟邪”意为除邪,有人误写为“避邪”,意避开妖邪,而“辟邪”原意是“除妖”,因此用“辟”胜过用“避”;3、全国各地古墓出土多座石辟邪,形象各具特色;4、南朝麒麟、天禄与辟邪之间主要区别在于麒麟为独角,天禄顶部是双角,而辟邪无角,其共同特征为有翼,身似狮虎;三者可概括为“带双翼的狮虎型灵兽”;四、神龟驮碑---赑屃(BIXI都是四声读音)1、赑屃传说是龙之九子之一,体貌似龟,龙首、筒耳、隆鼻、龇牙,又名“霸下”,传说其善负重,力大无穷,常以其作为陵墓、坛庙或园林石碑的碑趺(fu)(碑下石座);2、现存赑屃驮碑用于陵墓中为多,其次是宗教和坛庙建筑;3、石龟驮碑主要由碑首、碑身和碑座三部分组成,碑首常以螭(chi)首装饰,又称“螭首龟趺”;五、陵道神羊---獬豸(XIEZHI都读四声)1、獬豸是中华民族的吉祥物和“任法兽”,外表温顺类“仁义”,而实质内心以“法判”;2、獬豸在明孝陵、十三陵、故宫太和殿、乾清宫以及国内一些法院门口常见;3、其形象为独角、龙首、狮尾、牛身、羊蹄,是中国古代传说的一种神兽,据说它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是古代勇猛、忠直的图腾兽之一;4、獬豸是综合了羊、鹿、牛、犀牛后中国人创造的一种象征公正勇敢忠直的神兽,和龙一样是中华民族的吉祥物;六、宅门枕石---石鼓1、抱鼓石一般是指位于宅门入口,形似圆鼓的两块人工雕琢的石制构件,因其有一个犹如抱鼓得形态承托于石座之上,故得此名,抱鼓石民间称谓较多,如石鼓、门鼓、圆鼓子、石螺鼓、石镜等;2、抱鼓石可分为徽派祠堂宅门为代表的“螺蚌抱鼓石”和北方四合院宅门为代表的“如意抱鼓石”两种;抱鼓石顶部的狮子是“龙之九子”之一的“椒图”;3、抱鼓石发展了宅门的功能构件门枕石,其等级是由门等级决定的;4、传统牌楼建筑(如牌坊,棂星门)中也有类似抱鼓石的夹杆石(门挡石),起稳固楼柱的作用;七、构成彩画---旋子1、彩画是建筑艺术组分,色彩装饰手法是中国礼制建筑等级特征之一,也为了防止建筑物的木构件被虫蚁蛀蚀,受潮腐烂,风化剥蚀;2、旋子彩画的组合主要表现在藻头内的旋子组合上,有“勾丝绕”、“喜相逢”、“一整两破”、“一整两破加金道冠”、“一整两破加两路”等;3、旋子彩画等级从高到低依次为“金线墨石碾玉”、“烟琢墨石碾玉”、“金线大点金”、“墨线大点金”、“小点金”、“雅伍墨”、“雄黄玉”;4、秦汉时期从器物上可见赤、白两色彩画图案,至南北朝出现“叠晕手法”,唐代以赤、白两色为主调,宋代出现了五彩遍装、青绿彩画和土朱刷饰等三类形式,元彩画完成了由暖色向冷色的转变,明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旋子彩画,清将彩画分为“和玺彩画”、“旋子彩画”、“苏式彩画”三大类,画在不同类型和等级的梁枋上;5、更多关于三大彩画的内容可见历史文章《和玺彩画、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八、吉祥驱火---脊饰1、屋顶可分为几类:庑殿、歇山、硬山、悬山、卷棚、攒尖等,民居建筑中以悬山“梁出山墙”和硬山“梁不出墙”为主,其中南方多悬山,北方多硬山;2、庑殿、歇山屋顶分别有正脊、垂脊和戗(qiang)脊之分,“脊”是指屋顶凸起的交接部分,位置不同,名称不同;正脊为两坡交接处,垂脊是与正脊在建筑顶部投影上垂直相交的屋脊,戗脊则为两个斜面屋面交接处;3、汉代脊饰多塑鸟状(如凤凰),南北朝、辽、隋、唐做成着“鸱(chi)吻”尾部外弯,兽身附雕小龙,背上出现剑把,名称改为“螭吻”或“大吻”;这之后由于琉璃技术的普及,脊饰愈来愈多姿多彩、千奇百怪;九、擎天一柱---华表1、华表也称“华表柱”,是古代设在宫殿、陵墓等大型建筑群前面做装饰作用的大石柱,柱身多雕刻云龙等图案,上部横插雕花石板,上部有两个圆形的柱帽,称为“承露盘”;2、华表意为中华的、白色的(汉白玉制)、显要的皇家御用表柱,是皇家宫殿、陵寝的标志;3、天安门华表承露盘上雕刻着蹲立的龙头神兽(人称“望君归”或“望天吼”),沈阳清陵柱头为“莲花头”(或称海石榴);4、华表柱头上的蹲兽形象与狮子、麒麟、辟邪接近,兽头可表现石制蹲兽的等级,若似龙头则多为帝王御用品;华表柱头也出现过凤凰、莲花头、卷云头等;5、石兽为南北向,云板为东西向,石兽与云板起到方向性的作用;6、棂星门棂星门在中国古建筑牌坊中是最高级标志符号,在陵墓建筑及坛庙建筑中意味着天门,由两个华表柱加以横向额枋构成;7、二柱门二柱门与棂星门的差别只是少了块云板,多位于帝王陵寝建筑的地宫前;8、华表柱身截面是八角形而非圆形,寓四面八方,粗壮柱身上通过龙纹云柱,龙在云中意为“天”,八面柱代表“地”,意为“天地合一”;十、三足财神---金蟾1、三足金蟾外表为蟾蜍造型,只是少了一条腿,其三足为四趾(五趾),后足向一侧盘曲;2、金蟾钱尊:当前最常见的金蟾符号载体,因其没有声囊,不会叫,故而不会露财,被商人誉为守财、旺财的福神,这种金蟾形态一般为三足、凸眼、大嘴、皮肤呈自然界蟾蜍的外观机理疣状突起,衔着一枚铜板,从腮帮左右穿过两串由辟兵缕系着的铜钱,背部刻着北斗七星,脚踏元宝或写有“招财进宝”、“乾隆通宝”、“宣统通宝”等字样的铜钱之聚宝座;3、金蟾被古人视为“祛病毒,助长寿,主富贵,呈吉祥、辟五邪”的吉祥符号。
吉祥文化:中国吉祥图案的种类与吉祥蕴意 图
中国吉祥图案的种类与吉祥蕴意图吉祥图案种类以纹样形象表示,也就是将一些动植物的自然属性、特性等延长并引申,这是吉祥图案中最为常见的手法。
如以龙、凤、蟒来象征权贵。
从古至今,龙是中国古代的吉祥神瑞,被视为中华民族的图腾,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龙纹在我国工艺美术中运用极广,经过历代艺人的加工演变,形象从虚构愈见具体。
明代的龙,牛头、蛇身、鹿角、虾眼、狮鼻、驴嘴、猫耳、鹰爪、鱼尾。
清代的龙纹则规定为“九似“,即角似鹿,项似蛇,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绝不能混淆。
从姿态上分,又有团龙、坐龙、行龙、升龙、降龙等名目。
按明制,供上用的纹饰为升降龙拥祥云、拥骨朵云、祥云嵌八宝纹等。
实际上,在明清两代,五爪金龙已成为皇室专用纹饰。
又如柏冬夏常青、凌寒不凋,其生物特性被引申为人的长生不老,用以祝福长寿万年;合欢叶晨舒夜合,近于夫妇之意,用以祝愿夫妇和谐;籽粒繁多的石榴、葡萄则是对多子多福的祈求;桃或鹤寓意长寿。
汉字因其自身的特性,为谐音双关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在汉语中,一个读音往往对应好几个汉字,因此,利用读音的相同和相近便可取得一定的修辞效果。
比如瓶谐“平”,表示“平安”,蝙蝠和佛手谐“福”,喜鹊谐“喜”,桂花、桂圆谐“贵”,百合、柏树谐“百”。
吉祥图案还可以直接用吉祥汉字的各种书体来表示,如福、寿、喜等。
这种用文字表达人们美好心愿的手法,早在汉锦上运用便极为广泛,到了明清时期则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如“寿”字早已被图案化、艺术化了,成为一个吉祥符。
据《吉祥物在中国》的统计,“寿”字有300多种图形,变化极为丰富,可用多种字体表示。
字形长的叫“长寿”,字形圆的,叫“圆寿”(无疾而终),也有用多字来表示,如“百寿图”卍原本不是汉字,而是梵文,读作Srivatsalalsana,意为“胸部的吉祥标志”。
这是一种宗教标志,佛教著作中说佛主再世生,胸前隐起卍字纹。
这种标志旧时译为“吉祥海云相”。
在七世纪唐代武则天当政时,被正式用作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