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末复习课
大单元教学观下的章末复习课教学反思——以人教版复数章末复习课为例
大单元教学观下的章末复习课教学反思——以人教版复数章末复习课为例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每一个大单元都以一篇篇精彩的文章引领学生深入了解和认识不同的主题和内容。
然而,学生学习语文的成果却不仅表现在对这些文章的阅读理解上,更要求学生能够巧妙运用所学语言知识进行书面表达。
因此,在大单元学习的最后,一节以复习为主题的章末课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以人教版语文教材中复数章末复习课为例,探讨大单元教学观下该课堂的教学反思。
一、课堂准备在进行任何一节课的教学前,充分的准备是不可忽视的。
对于章末复习课而言,教师应提前阅读课本,明确章节中所重点涉及的知识点,并对应的准备相应的复习材料。
这些复习材料可以包括练习题、互动活动等。
在准备课堂材料时,教师还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性地设计练习内容,确保学生的巩固复习。
二、开展复习在复习课上,教师首先可以通过复习概念、背诵重点句子等方式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接着,可以通过针对性的练习来夯实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这些练习可以是选择题、填空题或者简答题等不同形式,旨在引导学生思考,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除了针对性的练习,教师还可设计一些互动活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分组讨论某一议题,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进行交流。
这样的互动活动能够增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并且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三、巩固与总结在复习课堂的最后,教师需要对学生在本单元中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和总结。
这一环节可以设置一个小结时间,让学生自由发言,回顾所学内容,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作为教师,还可以提出一些关键问题进行讨论和引导学生相互之间的回答,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巩固,还能够拓宽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职业发展中的重要环节,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进行大单元教学观下的章末复习课教学反思时,教师可以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 教学准备是否充分?备课材料是否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2. 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度是否高?学生是否能够积极思考和表达?3. 复习内容是否恰当?是否针对性强?4. 教学过程中是否有足够的互动和讨论?5. 学生是否对本单元的知识有一个全面的总结和理解?6. 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是否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反思和总结,教师可以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高中数学苏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二册章末复习课(课件)
于是 n=(1,-1,-2),P→A=(1,1,-1).
设直线PA与平面EAC所成的角为θ,
则 sin θ=|cos〈P→A,n〉|= 32, 即直线 PA 与平面 EAC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 32.
四、利用空间向量计算距离
1.空间距离的计算 →
(1)点到平面的距离 d=|A|Pn·|n|. →
所以m为平面PAC的一个法向量.
设
n = (x , y , z) 为 平 面
EAC
的
一
个
法
向
量
,
则
n·C→A=0, n·C→
取x=a, 可得n=(a,-a,-2),依题意得,
|cos〈m,n〉|=||mm|·|nn||= 2·22aa2+4= 33,
则a=1(负值舍去).
(2)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①d=|A|Pn·|n|; 公式②d=|A→P|sin〈A→P,e〉.
2.通过利用向量计算空间距离,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
运算能力.
例4 在三棱锥B-ACD中,平面ABD⊥平面ACD,若棱长AC=CD=AD =AB=1,且∠BAD=30°,求点D到平面ABC的距离.
=a2+b2+c2+2(a·b+b·c+c·a) =1+1+1+2×12+21+12=6,∴|A→C1|= 6.
②求B→D1与A→C夹角的余弦值.
解 B→D1=b+c-a,A→C=a+b, ∴|B→D1|= 2,|A→C|= 3, B→D1·A→C=(b+c-a)·(a+b)
=b2-a2+a·c+b·c=1,
∴cos〈B→D1,A→C〉=
→→ BD1·AC →→
=
|BD1||AC|
6 6.
二、利用空间向量证明位置关系
第十三章探究简单电路章末复习课教案2024-2025学年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
第十三章探究简单电路章末复习课教案 20242025学年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在设计这节探究简单电路的复习课时,我希望能够让学生在回顾和巩固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通过一系列层次递进的实验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复习电路知识,同时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一、教学目标1. 掌握简单电路的组成、状态判断和欧姆定律等基本知识。
2. 能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实验探究,提高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
3.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路故障的检测与排除,欧姆定律的应用。
2. 教学重点:电路的组成,状态判断,欧姆定律的验证。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源、开关、灯泡、电流表、电压表、导线等。
2. 学具:实验记录表、笔。
四、活动过程1. 情境引入:以日常生活为例,引导学生回顾电路的基本概念和组成。
2. 知识复习:简要回顾电路的状态判断、欧姆定律等基本知识。
3. 分组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电路中的电流、电压和电阻关系。
4. 实验记录与分析:学生填写实验记录表,分析实验数据,验证欧姆定律。
5. 电路故障检测:学生通过实验,学会检测和排除电路故障。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五、活动重难点1. 活动重点:电路的组成,状态判断,欧姆定律的验证。
2. 活动难点:电路故障的检测与排除,欧姆定律的应用。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和探究电路问题,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这节复习课中,我希望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操作,巩固和提高电路知识,同时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在课后,学生应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知识复习环节1. 我选择了以日常生活为例引入电路的概念,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和记忆电路的基本组成。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八章章末复习》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八章章末复习》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八章章末复习》主要包括了本章所学的知识点,如二次根式、实数、方程、不等式、函数等。
本章复习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中包含了多种类型的题目,既有巩固基础知识的题目,也有提高思维能力的题目。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时,可能对一些概念和性质的理解不够深入,对一些题型的解法不够熟练。
因此,在复习课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练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二次根式、实数、方程、不等式、函数等基本概念和性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复习,让学生学会总结和归纳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勇于挑战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二次根式、实数、方程、不等式、函数等基本概念和性质。
2.难点:对一些题型的解法和技巧,以及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示范、练习、讨论、总结等方法,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练习。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对本章内容进行系统梳理,准备相应的教案、PPT、练习题等教学资源。
2.学生准备:完成本章的学习任务,准备复习相关知识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本章所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PPT展示本章的主要知识点,包括二次根式、实数、方程、不等式、函数等,并对这些知识点进行简要讲解。
3.操练(15分钟)教师给出一些典型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
题目包括基础题、提高题和拓展题。
完成后,教师进行讲解和分析,引导学生总结解题方法和技巧。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总结本章所学知识,提高团队合作意识。
新教材2023版高中数学章末复习课1第一章数列课件北师大版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考点一 传统文化中的数列问题 1.在以实用为主的古代数学中,数列是研究的热点问题. 2.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提升学生的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素 养.
例1 (1)《九章算术》是我国古代内容极为丰富的数学名著,书中
有如下问题:“今有禀粟,大夫、不更、簪裹、上造、公士,凡五人,
一十五斗.今有大夫一人后来,亦当禀五斗.仓无粟,欲以衰出之,
项公式要分段表示. (3)求数列的前n项和,根据数列的不同特点,常有方法:公式法、裂项相
消法、错位相减法、分组求和法. (4)通过对数列通项公式及数列求和的考查,提升学生的逻辑推理、数学
运算素养.
例4 已知数列{an}的前n项和Sn满足2Sn=(n+1)an(n∈N*)且a1=2. (1)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2)设bn= an − 1 2an.求数列{bn}的前n项和Tn.
于织布,从第二天起,每天比前一天多织相同量的布,现在该女子一
个月(按30天计)共织布390尺,最后一天织布21尺,则该女子第一天织
布( )
A.3尺
B.4尺
C.5尺
D.6尺
答案:C
解析:由题意可设该女子第n天织布的数量为an,则数列{an}是等差数列,设其
21 公差为d.则ቐ390 =
= a1 30a1
2(an≠0)⇔{an}是等比数列.
(3)通项公式法:an=kn+b(k,b是常数)⇔{an}是等差数列;an=c·qn(c,q
为非零常数)⇔{an}是等比数列.
(4)前n项和公式法:Sn=An2+Bn(A,B为常数,n∈N*)⇔{an}是等差数列;
Sn=Aqn-A(A,q为常数,且A≠0,q≠0,q≠1,n∈N*)⇔{an}是等比数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六章章末复习》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六章章末复习》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六章章末复习》主要包括了本章所学的主要知识点和技能,如二次根式、平行四边形、一次函数等。
这一章节的内容是学生对之前学习内容的巩固和提高,也是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在教材中,通过例题和习题的讲解,帮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和技巧,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
二. 学情分析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八年级下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二次根式、平行四边形、一次函数等基本概念和性质,但部分学生在解题技巧和逻辑思维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这部分学生的学习需求,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巩固二次根式、平行四边形、一次函数等基本概念和性质,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究、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二次根式、平行四边形、一次函数等基本概念和性质的巩固。
2.教学难点:解题技巧的运用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板书和教学道具,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复习导入,回顾二次根式、平行四边形、一次函数等基本概念和性质,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知识讲解:采用案例教学法,讲解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和技巧。
3.课堂互动:设置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4.练习巩固:布置适量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6.课后作业:布置针对性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必修5第二章数列章末复习课件人教新课标
1.裂项求和 3.错位相减
2.分组求和 4.倒序相加
1.裂项求和
把通项公式分成若干个已知数列的和,分别用公
式求这些数列的和,从而求出原数列的和.
例 : 求Sn
22 13
42 35
(2n
(2n)2 1)(2n 1)
an
1
1 (2n 1)(2n
1)
1
1 2
1 2n 1
1 2n
1
Sn
n
1 2
2.利用前n项和与通项的关系求通项公式
an
S1 ( n Sn
1) Sn1
(n
2)
方法一:直接利用an Sn Sn1求出an
方法二:利用an Sn Sn1消去an,得出Sn与Sn1的 递推关系式,求出Sn,再求an
3.利用递推关系,构造新数列。
①an an1 f (n)型
(叠加)
2 22
3 23
n 2n
1 2
Sn
1 22
2 23
n 2n
1
n 2n1
相减得:(1
1 2
)
Sn
1 2
1 22
1 23
1 2n
n 2n1
1 2
Sn
1 2
1
1 2n
1 1
n 2n1
2
Sn
2
1 2n1
n 2n
4.倒序相加求和
仿推导等差数列和的方法,把某些数列首尾 对称的项对应相加,有时也可得到不错的效果.
其实关键还是"理解"...多做题,多总结 规律!...
要点总结
定义
项、通项
数列基础知识
数列表示法
数
章末复习课--高中化学选修市公开课一等奖课件名师大赛获奖课件
专 题 ·总 结 对 练 知 识 ·网 络 构 建
24
4.如图所示,a、b 是石墨电极,通电一段时间后,b 极附近溶 液显红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返 首 页
专 题 ·总 结 对 练 知 识 ·网 络 构 建
25
A.X 极是电源负极,Y 极是电源正极 B.a 极上的电极反应是 2Cl--2e-===Cl2↑ C.电解过程中 CuSO4 溶液的 pH 逐渐增大 D.b 极上产生 2.24 L(标准状况下)气体时,Pt 极上有 6.4 g Cu 析出
返 首 页
专 题 ·总 结 对 练 知 识 ·网 络 构 建
33
D [A 对:原电池工作时,Li+向正极移动,则 a 为正极,正极 上发生还原反应,a 极发生的电极反应有 S8+2Li++2e-===Li2S8、 3Li2S8+2Li++2e-===4Li2S6、2Li2S6+2Li++2e-===3Li2S4、Li2S4 +2Li++2e-===2Li2S2 等。
A.负极反应式为 Mg-2e-===Mg2+ B.正极反应式为 Ag++e-===Ag C.电池放电时 Cl-由正极向负极迁移 D.负极会发生副反应 Mg+2H2O===Mg(OH)2+H2↑
返 首 页
专 题 ·总 结 对 练 知 识 ·网 络 构 建
30
B [Mg-AgCl 电池的电极反应:负极 Mg-2e-===Mg2+,正极 2AgCl+2e-===2Ag+2Cl-,A 项正确,B 项错误。在原电池的电解 质溶液中,阳离子移向正极,阴离子移向负极,C 项正确。Mg 是活 泼金属,能和 H2O 发生反应生成 Mg(OH)2 和 H2,D 项正确。]
返 首 页
专 题 ·总 结 对 练 知 识 ·网 络 构 建
教学设计1:章末复习课
章末复习课【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明确算法的含义,熟悉算法的三种基本结构:顺序、条件和循环,以及基本的算法语句。
2.能熟练运用辗转相除法与更相减损术、秦九韶算法、排序、进位制等典型的算法知识解决同类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在复习旧知识的过程中把知识系统化,通过模仿、操作、探索,经历设计程序框图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程序框图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顺序、条件分支、循环。
三、情态与价值算法内容反映了时代的特点,同时也是中国数学课程内容的新特色。
中国古代数学以算法为主要特征,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算法重新焕发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算法进入中学数学课程,既反映了时代的要求,也是中国古代数学思想在一个新的层次上的复兴,也就成为了中国数学课程的一个新的特色。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算法的基本知识与算法对应的程序框图的设计难点:与算法对应的程序框图的设计及算法程序的编写五、学法与教学用具学法:利用实例让学生体会基本的算法思想,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对比信息技术课程中的程序语言的学习和程序设计,了解数学算法与信息技术上的区别。
通过案例的运用,引导学生体会算法的核心是一般意义上的解决问题策略的具体化。
面临一个问题时,在分析、思考后获得了解决它的基本思路(解题策略),将这种思路具体化、条理化,用适当的方式表达出来(画出程序框图,转化为程序语句)。
教学用具:电脑,计算器,图形计算器【考点探究】本考点是高考的必考内容,主要考查算法的三种基本结构,题型为选择题、填空题.涉及题型有算法功能判断型、条件判断型以及输出结果型,属于中、低档题.[考点精要]算法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①顺序结构:②条件结构:③循环结构:[典例](1)执行如图所示的程序框图,若输入n的值为6,则输出S的值为()A.105B.16C.15D.1(2)如图是计算某年级500名学生期末考试(满分为100分)及格率q的程序框图,则图中空白框内应填入()A .q =N MB .q =M NC .q =N M +ND .q =M M +N[解析] (1)执行过程为S =1×1=1,i =3;S =1×3=3,i =5;S =3×5=15,i =7≥6,跳出循环.故输出S 的值为15.(2)程序执行的过程是如果输入的成绩不小于60分即及格,就把变量M 的值增加1,即变量M 为成绩及格的人数,否则,由变量N 统计不及格的人数,但总人数由变量i 进行统计,不超过500就继续输入成绩,直到输入完500个成绩停止循环,输出变量q ,变量q 代表的含义为及格率,也就是及格人数总人数=M M +N,故选择D. [答案] (1)C (2)D[类题通法]解答程序框图问题,首先要弄清程序框图结构,同时要注意计数变量和累加变量,在处理循环结构的框图时,关键是理解并认清终止循环结构的条件及循环次数.[题组训练]1.执行如图所示的程序框图,输出的S 的值为( )A .1B .-1C .-2D .0解析:选D 程序运行第一次:T =1,S =0;运行第二次:T =1,S =-1;运行第三次:T =0,S =-1;运行第四次:T =-1,S =0;-1<0,循环结束,输出S =0.2.执行如图所示的程序框图,输出的n 为( )A .3B .4C .5D .6解析:选B a =1,n =1时,条件成立,进入循环体;a =32,n =2时,条件成立,进入循环体; a =75,n =3时,条件成立,进入循环体; a =1712,n =4时,条件不成立,退出循环体,此时n 的值为4.算法语句是高考考查的内容,常以选择题和填空题的形式出现,难度中等.考查形式:(1)给出框图,根据条件在空白处填入适当的语句;(2)给出算法语句,计算输出的值.[考点精要]1.条件语句有两种一种是ifelseend 其格式为:if 表达式语句序列1;else 语句序列2;end另一种是ifend ,其格式为:if 表达式语句序列1end2.循环语句(1)在Scilab 语言中,for 循环和while 循环格式为:for 循环:while 循环:[典例]画出计算12+32+52+…+9992的程序框图,并写出相应的程序.[解]程序框图如图所示.程序如下:S=0;for i=1:2:999S=S+i^2;endprint(%io(2),S);[类题通法]算法语句设计的注意点(1)条件语句主要用于需要进行条件判断的算法.循环语句主要用于含有一定规律的计算,在使用时需要设计合理的计数变量.(2)两种循环语句在设计时,要注意for语句和while语句的一般格式,注意循环体的确定以及循环终止条件的确定.(3)在设计整个问题的算法语句时,可能既有条件语句又有循环语句,因此要注意几种语句的书写格式.[题组训练]1.如图是一个算法程序,则输出的结果是________.解析:每次循环S 与I 的值如下当S =105时循环结束,此时I =7.答案:72.如图所示程序执行后的输出结果是3,则输入值为________.解析:这个程序对应函数为y =⎩⎪⎨⎪⎧2x +1,x <2,x 2-1,x ≥2, 当x <2时2x +1=3得x =1.当x ≥2时x 2-1=3得x =2.故x =1或2.答案:1或2。
章末复习课--高中化学选修优质课市公开课一等奖课件名师大赛获奖课件
23
MmAn 的 饱
KW = [OH 和溶液:
-][H+]
Ksp = [Mn
+]m[Am-]n
返 首 页
24
影响 因素
只与温度有
只与温度有关,升高
只与难溶电解质的
关,升高温
温度,K 值增大
性质和温度有关
度,KW 增大
专 题 ·总 结 对 练 知 识 ·网 络 构 建
返 首 页
专 题 ·总 结 对 练 知 识 ·网 络 构 建
返 首 页
专 题 ·总 结 对 练 知 识 ·网 络 构 建
18
A.MOH 的碱性强于 ROH 的碱性 B.ROH 的电离程度:b 点大于 a 点 C.若两溶液无限稀释,则它们的[OH-]相等 D.当 lgVV0=2 时,若两溶液同时升高温度,则[[MR++]]增大
返 首 页
专 题 ·总 结 对 练 知 识 ·网 络 构 建
35
回答下列问题: (1)取水样时应尽量避免扰动水体表面,这样操作的主要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氧的固定”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念 未电离的分子的浓度之比是 中 [OH - ] 与 [H 各离子浓度幂之积为
一个常数,这个常数称为电离 +]的乘积
一常数
常数
返
首
页
专 题 ·总 结 对 练 知 识 ·网 络 构 建
人教高中数学必修一B版《章末复习课》函数研讨复习说课教学课件
由销售图易得:
-2P+5014≤P≤20, Q=-23P+4020<P≤26, 代入①式得
-2P+50P-14×100-5 60014≤P≤20, L=-23P+40P-14×100-5 60020<P≤26.
栏目导航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栏目导航
[解]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5-x≥0,
(1)解不等式组x-1≥0, x2-9≠0,
x≤5,
得x≥1, x≠±3,
故函数的定义域是{x|1≤x≤5且x≠3}.
(2)设矩形的一边长为x,则另一边长为12(a-2x),
所以y=x·12(a-2x)=-x2+12ax,定义域为x0<x<12a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1)当商品的价格为每件多少元时,月利润扣除职工最低生活费 的余额最大?求最大余额;
(2)企业乙只依靠该店,最早可望在几年后脱贫?
栏目导航
[解]
设该店月利润余额为L,则由题设得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七年级-人教版-数学-上册-第三章--章末复习(第1课时)
考点一 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
1.下列各式中不是方程的是( C ).
A.2x+3y=1
B.-x+y=4
C.3π+4≠5
D.x +1 =8
解析:方程必须满足两个条件:(1)是等式;(2)化简后含 有未知数.这两个条件必须同时满足,缺一不可.
选项C不含未知数,也不是等式,不满足此条件,故选C.
考点一 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
解析:因为 5x2-5x-3=7,所以 5x2-5x-3+3=7+3, 即 5x2-5x=10,方程两边都除以 5,得 x2-x=2.
考点四 等式的性质的应用
整体法求式子的值需三步走 第1步:观察,认真观察所要求的式子和已知等式,发现它 们之间的关系. 第2步:变形,利用等式的性质,把已知等式的一边变形为 与所求式子中所含字母的部分相同的式子. 第3步:代入,将变形后的式子整体代入所求式子中,即可 求值.
64
解:去分母,得 2x-3(30-x)=60 . 去括号,得 2x-90+3x=60. 移项、合并同类项,得 5x=150. 系数化为 1,得 x=30.
一元一次方程
有关概念
一
元
一
次
等式的性质
方
程
方程的解 合并同类项与移项
解一元一次方程
去括号与去分母
考点五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去括号的注意事项 (1)括号前面有系数时,先用系数乘括号内的每一项, 再去括号; (2)去括号时,若括号前面是“-”,去掉“-”和括 号时,括号内各项都变号;若括号前面是“+”,去掉“+” 和括号时,括号内各项都不变号.
考点五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例7 解方程: x x 2 1 .
考点三 等式的性质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第一章集合与逻辑章末复习课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数学(2019)
一、集合的基本概念教 学 内 容二、集合间的基本关系1.集合间的基本关系包括包含、真包含、相等.能从实例中抽象并识别出子集、真子集、空集的概念,能根据集合间的关系,利用数形结合和分类讨论的思想求参数的值或范围.2.掌握集合间的基本关系,提升数学抽象、逻辑推理和直观想象素养.例2 已知集合A ={x |x <1或x ≥1},B ={x |2a <x ≤a +1,a <1},若B ⊆A ,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为 . 答案 {a |a <−2或12≤a <1}跟踪训练2 已知A ={x |2a ≤x ≤a +3},B ={x |x <1或x >4},若A ⊆B ,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 . 答案 a <4或a >2三、集合的基本运算 1.集合的运算主要包括交集、并集和补集运算.这也是高考对集合部分的主要考查点.对于较抽象的集合问题,解题时需借助Venn 图或数轴等进行数形分析,使问题直观化、形象化,进而能使问题简捷、准确地获解. 2.掌握集合的概念与运算,重点提升逻辑推理和数学运算素养. 例3 (多选)已知集合A =(∞,2),B ={x |32x >0},则( AB )A.A ∩B =(−∞,32)B.A ∩(∁R B )=[32,2)C.A ∪B =(−∞,32) D.(∁R A )∪B =R跟踪训练3 已知集合M ={(x ,y )|y =3x 2},N ={(x ,y )|y =5x },则M ∩N 中的元素个数为( C ) A.0 B.1 C.2 D.3 四、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1.若p ⇒q ,且q p ,则p 是q 的充分而不必要条件,同时q 是p 的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若p ⇔q ,则p 是q 的充要条件,同时q 是p 的充要条件. 2.掌握充要条件的判断和证明,提升逻辑推理和数学运算素养. 例4 设集合A ={x |1<x <3},集合B ={x |2a <x <2+a }.。
第一章+机械运动+章末复习+课件-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24)物理八年级上册
A.126km/h
B.70km/h
不同
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时,结论一般_____。
二、运动的快慢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通过的路程
长
(1)相同时间内比较___________,通过路程______的运动得快。
所用的时间
短
(2)通过相同路程比较___________,所用时间______的运动得快。
2.速度
(1)意义:描述物体_______________的物理量。
(2)分别测量出整个路程、前半段路程的距离及对应的时间。
顶端
①整个路程:让小车从斜面的_________开始自由下滑,用秒表记录小车到达斜面底
端时需要的时间t1。
顶端
②前半段路程:重新让小车从斜面的_________开始自由下滑,用秒表记录小车到达
斜面中点
_________时需要的时间t
2。
3.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运动快慢
路程与时间
(2)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比。
=
(3)公式:__________。
3.6
(4)单位及换算:1m/s=____km/h。
3.直线运动类型
不变
(1)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直线且速度______的运动。
变化
(2)变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直线运动,速度_____的运动。
2.参照物
标准
(1)定义:研究物体运动和静止时,作为_______的物体。
(2)根据参照物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发生了变化,
运动
人教A版高中数学选择性必修第一册第二章_章末复习课2_课件
①若所求直线的斜率存在,
设切线斜率为k,则切线方程为y+3=k(x-4),
因为圆心C(3,1)到切线的距离等于半径1,
|3k-1-3-4k|
所以
k2+1 =1,解得
k=-185,
所以切线方程为 y+3=-185(x-4),即 15x+8y-36=0.
②若切线斜率不存在,圆心C(3,1)到直线x=4的距离也为1,
于是所求圆的方程为(x-1)2+(y+4)2=8.
类型二 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例2 已知点P(0,5)及圆C:x2+y2+4x-12y+24=0.若直线l过点P,且 被圆C截得的线段长为 4 3 ,求l的方程.
解 如图所示,|AB|= 4 3 ,设D是线段AB的中点,则CD⊥AB, ∴|AD|=2 3,|AC|=4.
所以圆 C 的标准方程为(x-1)2+(y- 2)2=2.
(2)圆C在点B处的切线在x轴上的截距为_-__1_-___2_.
解析 令x=0得:B(0, 2+1).
设圆 C 在点 B 处的切线方程为 y-( 2+1)=kx,
|k- 2+ 2+1|
则圆心 C 到其距离为:d=
k2+1 = 2,
解之得 k=1.
3.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设直线l与圆C的圆心之间的距离为 d,圆的半径为r,则d_>_r→相离; d_=_r→相切;d_<_r→相交. 4.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设C1与C2的圆心距为d,半径分别为r1与r2,则
位置关系 外离
外切
相交
内切
内含
图示
d与r1,r2 的关系
d>r1+r2
d=r1+r2
|r1-r2|<d<r1 +r2
在Rt△ACD中,可得|CD|=2.
第七章复数章末复习课件(人教版)
11-7i
(2)已知 a+bi=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i 为虚数单位),求实数 a+b 的值.
1-2i
例14:已知|z|=1. (1)求|z-(2+2i)|的最值;
解:( 1) | z -( 2 +2i) | 表示复平面内单位圆上的点到点( 2, 2) 的距离, 由图 1 可知:
|z-(2+2i)|min=2 2-1, |z-(2+2i)|max=2 2+1.
A.1+2i
B.-1+2i
C.1-2i
D.-1-2i
例6:(2020年新课标Ⅱ)(1-i)4= A.-4 C.-4i
( A)
B.4 D.4i
( D)
题型三 复数的模
例 7:(2020 年新课标Ⅰ)若复数 z=1+i,则|z2-2z|=
A.0
B.1
C. 2
D.2
(D )
| |5-i
例 8:(2019 年天津)i 是虚数单位,则 1+i 的值为____1_3___.
题型四 复数的几何意义
1 例 9:在复平面内,复数 的共轭复数对应的点位于
1-i
A.第一象限
B.第二象限
C.第三象限
D.第四象限
例 10:设 z=-3+2i,则在复平面内 z 对应的点位于
A.第一象限
B.第二象限
C.第三象限
D.第四象限
( D) ( C)
例 11:(1)设复数 z1 和 z2 在复平面内对应的点关于坐标原点对称,且 z1=3-
例14:已知|z|=1.
(2)求|z-i|·|z+1|的最大值.
1
( 2) 由图
2
可知∠AEB
=45°,S△AB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又OF⊄平面PMD,PD⊂平面PMD,
∴OF∥平面 PMD.又 MA 綉12PB, ∴PF綉MA.∴四边形AFPM是平行四边形. ∴AF∥PM.又AF⊄平面PMD,PM⊂平面PMD. ∴AF∥平面PMD. 又AF∩OF=F,AF⊂平面AFC,OF⊂平面AFC, ∴平面AFC∥平面PMD.
【训练2】 如图,△ABC为正三角形,EC⊥平面ABC,DB⊥平 面ABC,CE=CA=2BD,M是EA的中点,N是EC的中点,求证: 平面DMN∥平面ABC. 证明 ∵M,N分别是EA与EC的中点,∴MN∥AC. 又∵AC⊂平面ABC,MN⊄平面ABC,∴MN∥平面ABC. ∵DB⊥平面ABC,EC⊥平面ABC,∴BD∥EC. ∵N为EC中点,EC=2BD,∴NC綉BD.∴四边形BCND为矩形.∴DN∥BC. 又∵DN⊄平面ABC,BC⊂平面ABC, ∴DN∥平面ABC.又∵MN∩DN=N,MN⊂平面DMN,DN⊂平面DMN, ∴平面DMN∥平面ABC.
S球=4πR2,R为 球的半径
V=43πR3,R 为 球的半径
2.平面的基本性质 (1)基本事实1: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推论1:经过一条直线和这条直线外的一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推论2:经过两条相交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推论3:经过两条平行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2)基本事实2: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个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在这个平 面内. (3)基本事实3:如果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过 该点的公共直线.
【训练3】 如图所示,在四棱锥P-ABCD中,PA⊥底面ABCD, AB⊥AD,AC⊥CD,∠ABC=60°,PA=AB=BC,E是PC的中点. 证明:(1)CD⊥AE; (2)PD⊥平面ABE.
证明 (1)在四棱锥P-ABCD中, ∵PA⊥底面ABCD,CD⊂平面ABCD,∴PA⊥CD. ∵AC⊥CD,PA∩AC=A,PA,AC⊂平面PAC, ∴CD⊥平面PAC. 而AE⊂平面PAC,∴CD⊥AE.
(3)因为AB⊥AD,四边形ABED为平行四边形. 所以BE⊥CD,AD⊥CD. 由(1)知PA⊥底面ABCD,又CD⊂平面ABCD, 所以PA⊥CD.又PA∩AD=A,PA⊂平面PAD,AD⊂平面PAD, 所以CD⊥平面PAD.所以CD⊥PD. 因为E和F分别是CD和PC的中点, 所以PD∥EF.所以CD⊥EF. 因为BE∩EF=E,BE⊂平面BEF,EF⊂平面BEF, 所以CD⊥平面BEF. 因为CD⊂平面PCD,所以平面BEF⊥平面PCD.
2.垂直关系的转化是:
【 例 3 】 如 图 所 示 , 在 四 棱 锥 P - ABCD 中 , AB∥CD , AB⊥AD,CD=2AB,平面PAD⊥底面ABCD,PA⊥AD,E 和F分别为CD和PC的中点.求证: (1)PA⊥底面ABCD; (2)BE∥平面PAD; (3)平面BEF⊥平面PCD.
证明 (1)因为平面PAD⊥底面ABCD,PA在平面PAD内且垂直于这两个平面的交线AD, 所以PA⊥底面ABCD. (2)因为AB∥CD,CD=2AB,E为CD的中点, 所以AB∥DE,且AB=DE. 所以四边形ABED为平行四边形. 所以BE∥AD. 又因为BE⊄平面PAD,AD⊂平面PAD, 所以BE∥平面PAD.
r,则高h=2r.
∵S=S 侧+2S 底=2πrh+2πr2=6πr2,∴r=
S 6π.
又正四棱柱 ABCD-A1B1C1D1 的底边 AB=2rsin 45°= 2r,
∴正四棱柱ABCD-A1B1C1D1的体积
V=S 底·h=( 2r)2·2r=4r3=4
6Sπ3=S
6πS 9π2 .
(3)证明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方法 ①线面垂直的定义;
②判定定理 1: ml⊥,mn,⊂αl⊥,n m∩n=A⇒l⊥α; ③判定定理 2:a∥b,a⊥α⇒b⊥α; ④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α∥β,a⊥α⇒a⊥β; ⑤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α⊥β,α∩β=l,a⊂α,a⊥l⇒a⊥β.
5.面面关系 (1)两个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有且只有平行、相交两种. (2)证明面面平行的方法 ①面面平行的定义; ②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a∥β,b∥β,a⊂α,b⊂α,a∩b=A⇒α∥β; ③线面垂直的性质定理:a⊥α,a⊥β⇒α∥β; ④基本事实4的推广:α∥γ,β∥γ⇒α∥β. (3)证明面面垂直的方法 ①面面垂直的定义:两个平面相交所成的二面角是直二面角; ②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a⊥β,a⊂α⇒α⊥β.
③平行线垂直平面的传递性质(a∥b,b⊥α⇒a⊥α); ④面面垂直的性质(α⊥β,α∩β=l,a⊂β,a⊥l⇒a⊥α); ⑤面面平行的性质(a⊥α,α∥β⇒a⊥β); ⑥面面垂直的性质(α∩β=l,α⊥γ,β⊥γ⇒l⊥γ). (3)面面垂直的判定方法有: ①根据定义(作两平面构成的二面角的平面角,计算其为90°); ②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a⊥β,a⊂α⇒α⊥β).
章末复习课
[网络构建]
[核心归纳] 1.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特征及其表面积和体积
名称
形成
图形
有两个面互相平行,
多
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
面
并且相邻两个四边形
柱
体
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
棱
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多
面体
表面积
体积
围成它的各 个面的面积 的和
V棱柱=Sh S为柱体的底 面积,h为柱 体的高
有一个面是多边形,
V 三棱柱 AGD-BHC=13× 42×12×2+ 42×1= 32.故选 A. 答案 A
【训练1】 已知等边圆柱(轴截面是正方形的圆柱)的表面积为S,求其内接正四棱柱
的体积.
解 如图所示,设圆柱OO1为等边圆柱,正四棱柱ABCD-
A1B1C1D1是圆柱OO1的内接正四棱柱.设等边圆柱的底面半径为
(2)由PA=AB=BC,∠ABC=60°,可得AC=PA. ∵E是PC的中点,∴AE⊥PC. 由(1),知AE⊥CD,又PC∩CD=C,PC,CD⊂平面PCD, ∴AE⊥平面PCD. 而PD⊂平面PCD,∴AE⊥PD. ∵PA⊥底面ABCD,AB⊂底面ABCD,∴PA⊥AB. 又∵AB⊥AD且PA∩AD=A,PA,AD⊂平面PAD, ∴AB⊥平面PAD,而PD⊂平面PAD, ∴AB⊥PD.又∵AB∩AE=A,AB,AE⊂平面ABE, ∴PD⊥平面ABE.
故该圆柱的内接正四棱柱的体积为S
6πS 9π2 .
要点二 空间中的平行关系 在本章中,空间中的平行关系主要是指空间中线与线、线与面及面与面的平行,其 中三种关系相互渗透.在解决线面、面面平行问题时,一般遵循从“低维”到“高维” 的转化,即从“线线平行”到“线面平行”,再到“面面平行”;而利用性质定理 时,其顺序相反,且“高维”的性质定理就是“低维”的判定定理.特别注意,转化 的方法总是由具体题目的条件决定,不能过于呆板僵化,要遵循规律而不局限于规 律.如下图所示是平行关系相互转化的示意图.
各数量之间的关系及各元素之间的位置关系,特别是特殊的柱、锥、台,要注意其 中矩形、梯形及直角三角形等重要的平面图形的作用.
2.常见的计算方法 (1)公式法:根据题意直接套用表面积或体积公式求解. (2)割补法:割补法的思想是通过分割或补形,将原几何体分割成或补成较易计算体 积的几何体,从而求出原几何体的体积. (3)等体积变换法:等积变换法的思想是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原几何体,通过改变顶点 和底面,利用体积不变的原理来求原几何体的体积.
(3)证明线线垂直的方法 ①线线垂直的定义:两条直线所成的角是直角.在研究异面直线所成的角时,要通 过平移把异面直线转化为相交直线; ②线面垂直的性质:a⊥α,b⊂α⇒a⊥b; ③线面垂直的性质:a⊥α,b∥α⇒a⊥b.
4.线面关系 (1)直线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有且只有线在面内、相交、平行三种. (2)证明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方法 ①线面平行的定义; ②判定定理:a⊄α,b⊂α,a∥b⇒a∥α; ③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α∥β,a⊂α⇒a∥β.
V 圆锥=13πr2h (r 是底面半径, h 是高)
用平行于圆锥底面
圆 的平面去截圆锥,
台 底面与截面之间的
旋
部分
转
体
半圆以它的直径所
圆
在直线为旋转轴,
球 旋转一周形成的曲
面叫做球面,球面
所围成的旋转体
S圆台=π(r′2+r2+ r′l+rl)(r′,r分别 是上、下底面半 径,l是母线长)
V 圆台=13πh(r′2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r′r+r2)(r′,r 分 别是上、下底面 半径,h 是高)
要点三 空间中的垂直关系 1.空间垂直关系的判定方法:
(1)判定线线垂直的方法有: ①计算所成的角为90°(包括平面角和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②由线面垂直的性质(若a⊥α,b⊂α,则a⊥b); ③面面垂直的定义:若两平面垂直,则两平面相交形成的二面角的平面角为90°. (2)判定线面垂直的方法有: ①线面垂直的定义(一般不易验证任意性); ②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a⊥b,a⊥c,b⊂α,c⊂α,b∩c=M⇒a⊥α);
【例1】 如图,在多面体ABCDEF中,已知ABCD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且△ADE, △BCF均为正三角形,EF∥AB,EF=2,则该多面体的体积为( )
A.
2 3
B.
3 3
C.43
D.32
解析 如图,分别过点A,B作EF的垂线,垂足分别为G,H,
连接DG,CH, 容易求得 EG=HF=12,AG=GD=BH=HC= 23, 取 AD 的中点 O,连接 GO,易得 GO= 22, ∴S△AGD=S△BHC=12× 22×1= 42, ∴多面体的体积 V=V 三棱锥 E-ADG+V 三棱锥 F-BCH+V 三棱柱 AGD-BHC=2V 三棱锥 E-ADG+
其余各面都是有一 棱
个公共顶点的三角 多 锥 形,由这些面所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