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检定语言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检定语言模式
我个人目前认为,检定语言模式的核心是“还原”,是经由语言资料还原被检定者内心中深层的意念(深层结构),透过还原了解被检定者的身份、信念、价值观和规条,并使被检定者看到更多的方向,同时察觉到自身的不足及可成长的空间。
还原并非随意还原,其实每个人说每句话,用检定语言模式都可以检定出一大堆检定语式出来。当有目的性和针对性的对被检定者进行还原时,才能达到最佳效果。李中莹老师在讲检定语言模式时曾提过,在进行心理辅导时,扭曲类的模式常在情感关系问题的案例中出现;归纳类模式则往往在能力问题的案例中出现;而删减类会在意思纷争中出现。他还建议在处理问题时,应先从扭曲类着手,然后才是归纳类,最后才是删减类。
现在我们可以试想,假设一个情感关系的问题,你用删减类去还原那肯定不得其法,又或者说在一个意思纷争的情况下,我们试图用归纳或扭曲来还原信息,相信也会走不少弯路。所以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还原是充分运用检定语言模式达到有效效果的最佳途径。
在运用检定语言模式时,搭配“上堆下切法”则是一个完美的结合,能使被检定者经由文字表达出来的“表层结构”的意思,转换为内心中没有表达出来的“深层结构”的意思。同时,恰当的运用还能创造出整体和谐气氛,从而轻松达到“先跟后带”的目的和效果。
上堆的目的在于找出被检定者背后所追求的高层意义是什么,即内心的行为动机(深层需要)和用含义广阔的字去暗示其意义上的共通,从而达成与被检定者接受自己的一致气氛和允许被引导的感觉;
平行的目的在于引导和提示对方注意到有同样意义的不同可能,使其找出在同一个层面上的更佳选择,同时让思想和生活更加丰富;
下切的目的在于弄清被检定者内心的意思,将文字内容从整体焦点转移到局部并将其细化使之更为清晰;
经由上面的阐述之后,我们再回过头来看检定语言模式中各项语式的背后意义:扭曲类
猜臆式
说话者以为知道另一个人的内心看法或感受,而其实只是主观地猜臆。猜臆式很容易辨认,因为说话的内容只有另一个人才能决定。
因果式
因果式涉及“责任”上的问题:因为有了第一件事,所以会有第二件事。说话者认为一件事情的出现导致另外一件事情的产生,其实二者之间可能绝无关系,或者第二件事情根本不会发生。
相等式
句子中有两个意思,说话者认为它们是相等的。往往其中一个是可见的行为,而另一个则是不可见的感觉或意义,前者是环境或行为性质,而后者是能力或信念价值的性质。
假设式
句子意思的成立决定于一个没有说出的假设基础上。假设式的语言透露说话者的一些信念(关于人生、世界、自己、别人等)。聆听假设式的语言会让我们知道说话者的人生观。
虚泛词式
受导者说的一句话中有一个名词,但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东西不能握在手中,也无法掷入铁桶中而发出声音,这种名词称为虚泛词,是口中满是大道理的人最常用的文字。虚泛词代表一些人生必须面对但往往难以定义的抽象事物(每个人都对它有不同的定义),背后是说话者的一些局限性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往往并没有经过深入和清晰的思考,但被认为理所当然的,别人也必须支持的。
归纳类
以偏概全式
说话者以一次经验去认定所有类似情况都会同样如此。这使得说话者看不到事情有种种不同的可能性和机会,因而不能发展出解决或者突破的思想和行为,这样的语言表现出一份“绝对”的意思。
能力限制式
说话者内心对事情的合理性或者可能性有一些错误的信念,筑起框架去限制自己,在语言中表现出来。这些限制框架使说话者看不清事情可以有的解决或者突破,因而陷入思想困境之中。
分为两种:
可能性
需要性
价值判断式
句子明显地显示出一些价值的判断,但没有说出这个判断的来源,找出判断的来源,我们才能质疑语言的真实性。
删简类
名词不明确
一句之中的主词,受词或形容词(包括了名词或代名词,不包括虚泛词)不够清晰。
有以下几种性质:
主词不明确
受词不明确
身份词不明确
定义不明确
形容词不明确
动词不明确式
这个模式指的是一句之中的动词所描述的行为不够清晰。
中文的语法允许一句之中没有动词,往往副词便包含了动词的作用,所以这个语式包括了“副词不明确”式。
简单删减式
句子的意思不完全,好像有一部分被删去了。找出删减了的部分,往往也就是解决的途径。
比较删减式
句子的意思明显地指出有一个衡量的标准,但说话者没有把这个标准说出来。
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在于个人总结及表达个人拙见,并希望对学习检定语言模式的朋友们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