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动态生态学

合集下载

种群动态模型在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

种群动态模型在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

种群动态模型在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科学。

生物种群动态的变化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种群动态模型是研究生物种群数量变化的数学模型,是生态学研究中最基础也最重要的工具之一。

本文将阐述种群动态模型的概念、应用和局限性,以及对未来研究发展的影响。

一、种群动态模型的概念种群动态模型是用方程描述种群数量的变化,并解释这些变化背后的机制。

它包括描述种群生长率、死亡率、出生率和迁移率的微分方程或差分方程。

种群动态模型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而现代种群动态模型的核心要素是1925年主持编写的经典书籍《动物种群的统计力学》,它的作者是美国生态学家A.J.Lotka和英国遗传学家\ R.A.Fisher。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种群动态模型的可应用性得到了极大提升。

二、种群动态模型的应用种群动态模型可以广泛应用于生态学研究中。

它们可以模拟陆地和水生生态系统的各个方面,包括物种生存、竞争、食物链、行为、生态位和控制方式等。

例如,它们可以用于研究物种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性和分布,研究环境变化对物种数量的影响,以及生态系统稳定性、恢复和入侵等。

种群动态模型的应用不仅适用于基础生态学研究,也适用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管理自然资源等实践问题。

三、种群动态模型的局限性尽管种群动态模型可以提供有用的信息,但它们也有局限性。

首先,种群动态模型的结果取决于模型的构建和参数设置。

模型的精度和适用性取决于数据的质量和可用性,以及使用的模型类型和假设。

其次,模型的结果往往基于最佳情况下的假设,如果在现实生态系统中存在的变化超出了这些假设,那么模型的结果可能会失效。

此外,种群动态模型是单一物种的模型,不适用于研究生态系统多样性和复杂性。

四、种群动态模型的未来发展未来种群动态模型将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生态系统的整体研究。

这包括考虑多个物种之间相互作用的模型和各种类型的生态网络。

这些更复杂的模型将结合现有的种群动态模型和其他流行的生态学模型。

动物生态学中的种群动态

动物生态学中的种群动态

动物生态学中的种群动态动物生态学是研究动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领域,而种群动态则是动物种群数量、空间分布和结构等方面的变化与演变。

种群动态是动物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对于我们了解动物种群的演化机制、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以及为保护和管理野生动物种群提供科学依据具有重要意义。

一、种群动态的定义与范围种群动态是指某一动物种群在一定时期内,其数量、空间分布和结构的变化过程。

种群动态的研究范围包括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种群的年龄结构与性别比例等。

种群数量变化是种群动态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种群数量的变化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出生率、死亡率、迁移率、繁殖率等。

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将决定种群数量的增减趋势。

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是指种群个体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情况。

种群的空间分布受到环境条件、资源分布和种群内部的相互作用等因素的影响。

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对于种群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资源的利用和种群扩散具有重要意义。

种群的年龄结构与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个体在不同年龄组和性别之间的比例关系。

种群的年龄结构与性别比例直接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和种群的生存与繁殖能力。

二、种群动态的研究方法种群动态的研究需要采集和分析大量的实地数据,以了解种群数量、分布和结构等方面的变化情况。

常用的研究方法包括野外调查、标记-重捕法、航空遥感技术和数学建模等。

野外调查是获取种群数量和分布等信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实地观察和随机抽样调查,可以获得种群在不同地点和不同时期的数量和分布情况。

标记-重捕法是一种常用于估计野生动物种群数量的方法。

通过对一部分个体进行标记,然后再对标记个体和非标记个体进行重复捕捉和记录,可以估计种群的总数和密度。

航空遥感技术可以通过卫星或飞机获取大范围的遥感影像,进而根据影像上的动物迹象和特征来估计种群的数量和分布情况。

数学建模是一种利用数学模型来模拟和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方法。

通过考虑种群内部的相互作用和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可以预测种群的未来变化趋势。

植物生态学中的种群动态

植物生态学中的种群动态

植物生态学中的种群动态植物生态学是研究植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的科学领域。

在植物群落中,种群动态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种群动态主要描述了种群数量和种群结构随时间的变化。

本文将探讨植物生态学中的种群动态,并通过案例分析来进一步说明。

一、种群的定义和特征种群是指在一定地理范围内,同一物种的个体总体,它包括了相同基因型的个体。

种群动态研究的对象是这个个体总体。

种群动态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分布格局和种群结构。

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的个体数量。

种群密度的变化受到环境因素和生物因素的影响。

例如,光照、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和繁殖,进而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

分布格局是指种群个体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方式。

常见的分布格局有聚集分布、随机分布和均匀分布。

聚集分布意味着个体在空间上相互靠近,可能是由于资源分布不均等或相互吸引作用;随机分布意味着个体在空间上独立并随机分布;均匀分布意味着个体在空间上均匀分布。

种群结构描述了不同个体之间的生命阶段分布情况。

一般常见的种群结构有年龄结构和大小结构。

年龄结构是根据个体的不同年龄进行分类,可以反映出种群的生长状态和生命周期。

大小结构是根据个体的大小进行分类,可以反映出物种的生长方式和生活史策略。

二、种群动态的影响因素种群动态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包括环境因素、生物因素和人类活动等。

1.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是种群动态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光照、温度、湿度、降水量等环境因素会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和繁殖,从而影响种群数量和结构的变化。

2. 生物因素:生物因素包括种群内部的相互作用和种群间的相互影响。

种群内部的相互作用包括竞争、捕食、共生等,而种群间的相互影响包括竞争、共生和迁移等。

这些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会直接影响种群数量和结构的变化。

3. 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对植物种群动态的影响不容忽视。

例如,土地利用变化、森林砍伐、草原放牧等人类活动会直接破坏或改变植物群落的栖息地,影响种群数量和结构的变化。

生态学中的种群动态模型

生态学中的种群动态模型

生态学中的种群动态模型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而种群动态是生态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种群动态研究了人类、动植物种群的数量、分布、生长、死亡、迁徙等动态变化,以及这些变化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

这些动态模型在生态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物的生存、生长和发展过程。

一、种群动态模型的分类种群动态模型主要包括人口动态模型和生物群落动态模型两大类。

人口动态模型是研究人类种群数量及其动态变化规律的模型,其主要应用于人口统计、预测和管理等方面;而生物群落动态模型则是对自然界中各种生物群落数量、结构和演替等动态过程的模拟和预测。

生物群落动态模型又分为物种动态模型和群落动态模型。

物种动态模型是研究单一物种数量及其动态变化规律的模型,主要包括基于资源利用和捕食率的种族增长模型和基于生理特征和环境因素的个体生长模型。

群落动态模型则是把整个生态系统看成一个整体来研究,同时考虑多种生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物种间的竞争、共存等生态学关系,以模拟和预测整个群落的数量、结构和演替等动态过程。

二、种群动态模型的基本形式和参数种群动态模型最基本的形式就是一组微分方程,用来描述同一物种的数量与时间的变化,通常写成:dN/dt = f(N, t, I, E)其中dN/dt是物种数量随时间的变化率,f是物种数量增长率(或减少率),N是时间t上物种的数量,I和E分别代表物种间和物种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强度。

在实际应用中,f、I和E等参数可根据具体实验数据和场地观测得出。

三、常见的种群动态模型1、Logistic曲线模型Logistic曲线模型是最早被广泛使用的种群动态模型之一,也是一种基于基于资源利用和捕食率的物种动态模型。

该模型认为,在人口数量相对较少的时候,人口数量呈现指数增长;但是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人口的增速会逐渐减缓,直到达到一定的饱和极限,最后呈现稳定状态。

因此,Logistic曲线广泛应用于人口统计、环境保护等领域。

生态学: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生态学: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生态学:种群及其基本特征1、种群及其基本特征名词解释1、种群:是同一时期内一定空间中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单位,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

2、种群生态学:研究种群的数量、分布以及种群与其栖息地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及其他生物群落之间的相互作用。

3、种群动态:研究种群数量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变动规律。

4、内分布型: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称为种群的内分布型,一般有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成群分布。

5、最大出生率:是指理想条件下中群内后代个体的出生率。

实际出生率:是一段时间内种群每个雌体实际的成功繁殖量。

特定年龄出生率:特定年龄组内每个雌体在单位时间内产生的后代数量。

6、最低死亡率:种群在最适环境下由于生理寿命而死亡造成的死亡率。

生态死亡率:种群在特定环境下的实际死亡率。

7、年龄锥体:是以不同宽度的横柱从上到下配置而成的图,横柱从上到下表示不同的年龄组,宽度表示各年龄组的个体数或各年龄组在种群中所占数量的百分比。

种群年龄结构是指不同年龄组的个体在种群内的比例和配置情况。

8、生命表:用来呈现和分析种群死亡过程的表,分为动态生命表和静态生命表。

静态生命表: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做一年龄结构的调查资料而编制的,称为静态生命表。

综合生命表:加入了mx栏,即同生群平均每存活个体在该年龄期内所产后代数,这样的生命表称为综合生命表。

9、同生群:动态生命表总结的是一组大约同时出生的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命运,这样一组个体称为同生群,这样的研究叫做同生群分析。

10、生命期望:是种群中某一特定年龄的个体在未来所能存活的平均天数。

11、净增殖率(R0):存活率lx与生殖率mx相乘,并累加起来,即得净增殖率。

12、K-因子分析:根据连续观察几年的生命表系列,我们就能看出在哪一时期,死亡率对种群大小的影响最大,从而可判断哪一个关键因子对死亡率ktotal的影响最大,这一技术称为K-因子分析。

植物种群生态学研究植物种群的动态变化和生态适应

植物种群生态学研究植物种群的动态变化和生态适应

植物种群生态学研究植物种群的动态变化和生态适应植物种群生态学是生态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植物种群的动态变化和生态适应,探索植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存策略和适应机制。

通过对植物种群的数量、种类、空间分布和功能特征等方面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植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为生态保护和生态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1. 植物种群的动态变化植物种群的动态变化是植物种群生态学的核心研究内容之一。

种群的动态变化包括种群数量的变化、空间格局的变化、种群结构的变化等方面。

通过长期的观测和实验研究,科学家们发现,植物种群的数量受到环境因素、竞争关系、繁殖机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植物种群的数量可能会呈现出增长、稳定或者下降的趋势。

2. 生态适应机制生态适应是植物种群在特定环境条件下形成的一种适应性特征,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并完成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

植物种群的生态适应机制主要包括形态结构的适应、生理生化的适应和繁殖策略的适应等方面。

通过研究植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适应性特征和响应机制,可以了解植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反应,为开展生态恢复和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3. 植物种群的生态功能植物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包括固碳、释氧、净化水体、维持土壤水分和保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

不同类型的植物种群对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结构具有不同的影响,因此,研究植物种群的生态功能对于科学地管理和保护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了解植物种群的生态功能,可以为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管理提供科学指导。

4. 植物种群的保护与恢复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植物种群的保护和恢复显得尤为重要。

在进行植物种群的保护与恢复工作时,应充分考虑种群的动态变化和生态适应机制,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

例如,可以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植物保育园和植物种质资源库等措施,保护濒危物种和重要的生态系统;同时,结合植物种群的生态功能,合理规划和管理生态环境,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生态学中的种群动态分析方法

生态学中的种群动态分析方法

生态学中的种群动态分析方法在生态学中,种群动态分析方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

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生物的数量、分布和变化趋势,进而更好地保护、管理和利用自然资源。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种群动态分析方法的概念、应用和局限性,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启发。

种群动态分析是指对群体数量和分布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的方法。

这里的“种群”指的是一定区域内同一物种的个体总数,可以是动物、植物等。

种群动态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掌握种群的基本数量、生长率、死亡率、迁移率、繁殖成功率等数据,从而推断出种群的变化趋势和生态位的变化,以了解了解其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常见的种群动态分析方法包括:(1)密度估计法,即通过对样本逐一计数或抽样调查来推算种群总数;(2)标记重捕法,即对局部种群进行标记,随后再进行再次调查,以推算种群的变化趋势;(3)种群模型法,即使用数学模型,对种群生长、进化、灭绝等过程进行建模和预测。

密度估计法是最常见的种群动态分析方法之一。

它通常需要在一定范围内统计个体数量,然后将得到的数据拓展到整个种群范围之内,推算出种群的数量和相关参数。

这种方法比较简单,但是也有局限性,比如它无法估计未被观测到的物种数量,对分布广泛的物种也无法有效应用,同时可能会因为物种行为习惯、季节变化等因素而造成估计误差。

标记重捕法是另一种常见的种群动态分析方法。

它通常需要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两次或多次抓捕或调查工作,通过对标记或未标记个体的数量比例进行推算,来得出种群数量、出生率、死亡率、生存率等参数,进而了解其变化趋势。

这种方法精度相对较高,但也存在操作复杂、标记效果不理想、个体迁移等问题。

种群模型法则是一种较为深入的种群动态分析方法。

它可以将物种的群体生态与生物学模型精细地相结合,预测未来的种群数量和变化趋势。

种群模型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并指导利用、管理和保护自然资源。

总的来说,种群动态分析方法是生态学研究中一种重要的手段。

《生态学》第3章:种群生态之一

《生态学》第3章:种群生态之一
A. 判断动物濒危状况的一 个重要标志。 B. 经济鱼类的捕捞标志---捕捞种群年龄的低龄化和小型 化现象。
C. 研究人口的有用工具。
年 龄 结 构 应 用
降低人口增长率的措施(政策):
a. 晚育,假如20岁生育,100年生育5代; 25岁生育,100年生育4代,少生一代,对于 我国来说就意味着少生2亿多人。
种 群 数 量
生物量(biomass):个体数目个体的平均体重
(2)密度的类型: 绝对密度:指单位面积或空间的实有 的个体数 相对密度:用其他统计数量指标间接 的表示种群数量高低的相对值。
密 度 的 类 型
根据种群密度的适宜程度,分为: 最适密度(optimal density):种 群增长处于最佳状况时的种群密度。
一、种群密度 1. 种群的大小和密度(size & density): (种群数量) (1)定义: 种群大小指该种群所包含的个体数目 的多少。(绝对量) 种群密度是指单位空间内个体数目或 生物量。(相对量)
单位空间可以指面积:Km2=100公顷(hectare)=100 万m2,亩等。也可以指体积:m3, l, ml等。
生 命 表 说 明
(5)各年龄死亡率qx :从X到X+1时的种群死亡率。 qx = dx/nx
(6)各年龄平均存活数Lx :各年龄期的中点,平 均存活数目。Lx=(nx+n x+1)/2 = nx- dx/2 = n x+1+ dx/2。(nx=nx+1+dx) (7)各年龄及其以上存活的年总数Tx:已活到X年 龄的生物总计还有多少年的存活时间。(所有现有 个 体 存 活 时 间 的 积 累 ) Tx = Lx+L x+1+ Lx+2+……+Lm=∑Tx (X从X到m, m为最长寿命) (8)平均寿命(生命期望值)ex:X龄的生物平均 还能活的时间。ex= Tx/nx

生态学中的种群动态和生态系统功能的研究

生态学中的种群动态和生态系统功能的研究

生态学中的种群动态和生态系统功能的研究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

种群动态和生态系统功能的研究是生态学的重要分支,涉及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发展。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种群动态和生态系统功能的研究,并讨论其在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中的应用。

一、种群动态的研究1. 概念种群是同一物种在特定地理区域内的个体总和。

种群动态是指种群数量和结构的变化。

种群数量的变化受到生殖和死亡率、迁徙和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种群结构的变化包括年龄和性别结构的变化。

2. 方法(a) 计数法计数法是种群动态研究中最直接的方法。

根据种群数量的大小和结构,可以估计出种群状况的好坏。

计数法包括点数计数法、线路计数法和面积计数法。

(b) 标记重捕法标记重捕法是一种常用的种群动态研究方法。

该方法包括将一批动物捕获并标记后释放,然后再次捕获并记录标记个体的数量。

通过分析标记率和重捕率,可以估算种群数量和生存率的变化。

(c) 群落参数法群落参数是指生态系统中某一群落的数量和结构。

群落参数法是通过观察群落参数的变化来研究种群动态。

二、生态系统功能的研究1. 概念生态系统是地球上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综合体系。

生态系统功能是指生态系统在维持生命和生产力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包括能量流、物质循环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护等。

2. 方法(a) 模型模拟法通过构建生态系统的数学模型,来模拟生态系统内不同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物质和能量的流动和循环。

模型模拟法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生态系统中复杂的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的关系,并预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相互作用方式的变化。

(b) 实验法实验法是通过建立不同实验条件来模拟不同的生态系统模型,以检验模型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实验法在生态系统功能研究方面具有特殊的意义,通过人工操控生态系统,可以控制很多变量并减少干扰,得到更为准确的结果。

(c) 监测法监测法是通过长期的自然观察和记录,来研究生态系统功能的变化和趋势的。

生态学中的种群和生态系统的动态模型研究

生态学中的种群和生态系统的动态模型研究

生态学中的种群和生态系统的动态模型研究在生态学领域中,种群和生态系统的动态模型研究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这种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并预测生态系统的演化和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后果。

种群动态模型是研究种群数量变化和种群结构变化的数学模型。

生态学家用数学公式和模拟来描述种群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和交互,以及其他与环境有关的参数。

通过对这些参数进行处理和分析,我们可以探究种群数量和结构变化的根本原因,并提出有效的保育措施。

在种群动态模型中,最常被考虑的是食物链。

这种模型描述了生态系统中相互作用的生物群体之间的关系。

这些关系包括产生和消费,就像食物链中一样。

这些模型能够描述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它们如何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

生态系统动态模型则是研究生态系统变化和演化的数学模型。

生态学家通过这些模型探究生物群体和非生物群体之间的物质和能量转移。

这些模型通常包括生物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因素。

生态系统动态模型的一个重要应用就是对资源管理的研究。

这些研究可以帮助决策者更好地谋划环境保护方案,并在资源利用上做出更明智的决定。

例如,管理者可以基于动态模型提前预测并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为了构建这些动态模型,数学家和生态学家使用不同的建模方法。

其中极为常见的是微分方程。

微分方程是描述动态系统中变化的工具。

它们通过规定一组数学方程来描述环境,物种数量和人类干预之间的关系。

随着数据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生态学家们现在可以使用大量的数据来导出更精细和准确的动态模型。

现代技术允许研究人员使用卫星影像、生物标记和分子研究等技术来收集数据。

这将产生更准确的动态模型,并可以使科学家更准确地预测未来的发展和变化。

总之,种群和生态系统的动态模型是生态学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

它们能够揭示环境,生态系统和人类干预之间的关系,并引导我们更加合理地管理资源和环境。

这些模型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能够在很多领域中提供非常重要的帮助。

植物生态学中的植物种群动态研究

植物生态学中的植物种群动态研究

植物生态学中的植物种群动态研究植物生态学是研究植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其中植物种群动态研究是重要的研究领域。

植物种群动态指的是植物数量和空间分布的变化,主要是由植物的繁殖、死亡和移动造成的。

植物种群动态的研究能揭示植物的生存策略、种群演化规律以及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在植物生态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包括野外调查、实验室培养和统计模型分析。

其中,野外调查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可以通过选取合适的样地和采用适当的调查技术来了解植物种群的数量和分布情况。

例如,通过树轮分析和种子成活率的观测,可以了解植物种群的年龄结构和更新方式;通过标识个体或测量种群密度、面积等指标,可以了解植物种群的空间分布和密度变化。

实验室培养则可以控制环境因素,研究不同因素对植物种群生长和繁殖的影响。

例如,可以通过对植物进行水分、光照、温度等处理,了解这些环境因素对种群数量和分布的影响程度。

同时,实验室培养也可以了解植物物种对特定环境因素的适应性和生存策略,进而预测植物种群的演化方向和未来发展趋势。

统计模型分析则是运用数学和统计学方法,揭示植物种群数量和分布的规律。

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对现有的数据进行分析,还可以预测未来植物种群发展的趋势。

例如,常用的模型有递归方程模型、生命表模型和种群动力学方程等。

植物种群动态的研究不仅可以了解植物的生存策略和种群演化规律,还可以为保护和管理植物物种提供重要的依据。

特别是对于濒危物种的保护和恢复,植物种群动态的研究更是至关重要。

例如,通过了解濒危物种的生境和生态习性,可以选择合适的保护措施,促进物种的繁殖和生长;同时通过观测物种的种群数量和分布,可以及时采取行动避免物种灭绝。

因此,植物种群动态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总之,植物种群动态研究是植物生态学的重要研究领域,需要运用多种调查、实验和模型分析等方法,揭示植物数量和分布的变化规律,进而为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提供依据。

同时,植物种群动态研究也是面向未来的研究方向,面对生态环境变化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需要更加深入地研究植物的生存策略和生态适应性,以促进生态持续发展。

生态学,第四章,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生态学,第四章,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
1 初级种群参数
出生率
出生率:泛指任何新个体产生新个体的能 力。
最大出生率:理想条件下,种群内后代个 体的出生率。
实际出生率:一段时间内种群每个雌体实 际的成功繁殖率。
特定年龄出生率:特定年龄组内,每个雌 体在单位时间内产生的后代数量。
---
死亡率
最低死亡率:种群在最适环境下由于生理 寿命而死亡造成的死亡率。
<出生率。
---
---
构件生物种群的年龄结构:
个体年龄和构件年龄两个层次
施肥
未施肥
一年生苔草(Carex arenaria)的无性系的月龄结构,说 明施加 N、P、K肥料对其年龄结构的影响:未施肥的以月 龄较老的分支为主,而施肥使幼枝成为优势。
---
性性比对种比群出生率的影响
两个假设:
每次捕捉时,对 于每个动物的受 捕概率不变
调查期间没有出 生、死亡、迁出、 迁入
---
2)相对密度relative density:衡量生物数量 多少的相对指标
⑴动物计数counts of animals:单位时间或距离内 的动物数量。
⑵动物痕迹法counts of animals signs:根据足迹、 粪便、鸣叫、窝数痕迹等估计动物数量。
生态死亡率:特定环境下的实际死亡率。 特定年龄死亡率:死亡个体数除以在每一
时间段开始时的个体数。
---
2. 年龄、时期结构和性比
年龄结构与年龄锥体(年龄金字塔)(Age pyramid) 时期结构 (Stage structure):经历离散的发育期
的生胸
(一)种群的密度和分布 (二)种群统计学 (三)种群增长模型 (四)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
---

在生态学中建立和分析种群动态模型

在生态学中建立和分析种群动态模型

在生态学中建立和分析种群动态模型生态学作为研究生物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在种群动态模型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种群动态模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种群是如何随着时间变化的,以及各种因素如何影响种群的数量和结构。

在生态学研究中,建立和分析种群动态模型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一、建立种群动态模型在建立种群动态模型时,我们需要考虑许多因素,如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迁移率、种群密度等。

其中,最基本的模型之一是人口增长模型。

人口增长模型通常包括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这三个因素。

在这个模型中,种群的数量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而这种变化受到这三个因素的影响。

另一个常见的模型是Logistic增长模型,该模型考虑到了种群的容量。

种群数量达到一定水平后,种群将不再无限增长,而是趋于稳定。

二、分析种群动态模型分析种群动态模型是为了理解种群数量的波动是如何受到影响的。

我们可以通过模拟种群动态模型,观察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敏感性分析,确定哪些参数对种群数量的变化影响最为显著。

通过这些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种群动态模型中的关键因素,并为保护和管理种群提供科学依据。

综上所述,建立和分析种群动态模型是生态学研究的关键步骤。

通过建立模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种群的生态学特征,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并为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完善种群动态模型,考虑更多因素的影响,以更准确地模拟和预测生物种群的发展趋势。

生态学的发展离不开建立和分析种群动态模型这一重要环节,希望通过不懈的努力,可以更好地保护和管理我们的生态环境。

生态学中的种群动态模型与分析

生态学中的种群动态模型与分析

生态学中的种群动态模型与分析生态学是一门探索自然界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而种群动态模型则是研究种群在不同生态环境下的生长与演化规律的重要手段。

种群动态模型分为两大类:离散模型和连续模型,它们分别适用于不同的生态情境下。

本文将介绍种群动态模型的基本原理、分类及应用领域。

一、种群动态模型的基本原理种群动态模型的基本原理是利用一定的数学方法描述物种在生态环境中的种群动态变化,以了解种群数量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的规律。

建立种群动态模型要考虑因素众多,如种群内部的繁殖、死亡、迁移和生长速率、群落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影响等等。

二、种群动态模型的分类1. 离散模型离散模型是指将时间离散化,即将时间划分为相等的时间步长,在每个步长内计算种群数量的变化,最终得到每个时间点的种群数量。

常见的离散模型有:递推模型、差分模型、框架模型等。

2. 连续模型连续模型是指将时间连续化,即考虑时间的流动性质,使用微分方程描述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

连续模型根据不同种群分布密度分为:孤立种群连续模型、扩散型连续模型、波动型连续模型等。

三、种群动态模型的应用领域1. 模拟与预测种群动态模型可用于模拟和预测不同环境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以便保护生物多样性。

例如,预测森林砍伐对白尾鹿种群的影响,帮助制定有效的保护策略。

2. 生态工程在生态工程中,种群动态模型可应用于检验生态工程措施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为生态工程评估和改进提供依据。

例如,在河流生态修复项目中,模拟和评估不同方案对鱼类族群和其他生态因素的影响效果。

3. 应对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对于生物种群的数量和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

种群动态模型可用于研究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预测环境变化后不同物种的生长、迁移和扩散模式,为环境保护提供参考资料。

综上所述,种群动态模型是生态系统研究中不可或缺的方法之一,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物种数量变化趋势、应对环境变化,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建设。

生态学 第三章 种群的数量动态 讲义

生态学 第三章 种群的数量动态 讲义
绝对密度:单位面积或空间的实有个体数。
相对密度:能获得表示种群数量高低的相对指标。 最大密度:指特定环境所能容纳某种生物的最 大个体数。 最小密度:指种群维持正常繁殖、弥补死亡个 体所需要的最小个体数
种群密度估算
绝对密度的计算方法
(1)总数调查法 •适用:通常用于个体数较少、较易计数的种群 •缺点: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实例:人口统计
年龄
生命表的分析
4.计算世代历期
对于世代重叠的种群来说,一个世代所经历的时
间是不清楚的,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以个体产崽 (卵)时的平均年龄来表示世代长短
T
xl
x 0
n
估算值
x
mx
R0
生命表的分析
5.计算种群的内禀增长能力 内禀增长率(rm):当环境无限制(空间、食物
和其他有机体在理想条件下),稳定年龄结构的种
生命表
42
三.生命表的分析
1.死亡率曲线
高密度, 弱光照;
以生命表 中死亡率q
水分充足
和年龄X作
图,可以
低密度,弱光照
低密度,自然光照
得到死亡
率曲线
蒲公英(T araxacum mongolicum) 种群的死亡 率曲线,四条曲线代表四种生态条件
生命表的分析
2.存活曲线 •以存活数的对数 (lgnx)对年龄(x)作 图可得到存活曲线
如豆荚树?决定种子大小的另一个选择压力是动物的取食生态适应对策生物在生存斗争中获得生存的对策称为生态对策这些对策要通过生物在进化过程中所形成的特有的生活史表现出来因此又称为生活史对策自然选择必然有利于形成能量分配合理各个生命过程协调最佳并使物种的繁殖和存活效益或适合度达到最大的生活史对策r对策类型?按生物的栖息地和进化对策将其划分为r对策者和k对策者两大类?在气候不稳定难以预测的天灾多的环境中生物密度很低基本没有竞争种群经常处于增长状态是高增殖率的称为r选择这类适应对策称为r对策采用这类适应对策的生物称为r对策者?对r对策种群来说环境资源常常是无限的它们善于在缺乏竞争的场合下开拓和利用资源?r对策种群有较强的迁移和散布能力很容易在新的生境中定居?r对策种群善于利用小的和暂时的生境种群的死亡率主要是由环境变化引起的而与种群密度无关?r对策生物通常寿命短发育快一般不足一年生殖率高但后代存活率低k对策?在气候稳定很少有难以预测的天灾的环境中生物密度很高竞争激烈物种数量达到或接近环境容纳量因此称为k选择这类适应对策称为k对策采用这类适应对策的生物称为k对策者?k对策生物通常命寿长种群数量稳定竞争能力强?生物个体大但生殖力弱亲代对子代提供很好的照顾和保护?死亡主要是由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因素引起

生态学中的种群动态分析

生态学中的种群动态分析

生态学中的种群动态分析生态学中的种群动态分析是指研究一个种群在时间上变化的过程。

这种分析可为我们提供关于贡献者的激励和状态的见解,进而利用这些信息来制定更好的保护计划,从而保持对一个物种的生存。

这篇文章旨在介绍种群动态分析的原理和应用,以及如何最大程度地利用种群动态分析来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

什么是种群动态?在生态学中,种群是指同一物种在同一区域内生活的所有个体,而种群动态则是指种群在时间上变化的过程。

这种变化可能是由于自然灾害、人类活动、病毒等因素引起的,也可能是由于物种的生态和行为特征影响的。

通过研究种群动态,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一个物种的潜力,保持其生态平衡,防止生态扰动和物种灭绝。

种群动态分析的原理种群动态分析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

最常见的技术包括标记重捕、阶段分析和线路跟踪。

以下是对每种技术的简要概述。

标记重捕标记重捕是指将一组物种做标记,然后将它们放回其原始环境中。

过一段时间后,我们再次捕捉这些物种,看看多少个标记的标本重新出现在这个种群中。

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推断种群大小、物种密度等参数。

阶段分析阶段分析是通过考察物种的不同年龄段,确定每个年龄段内的物种数量,以了解种群的增长和缩小趋势。

这种分析可以通常通过对生长率和死亡率进行估计来完成。

线路跟踪线路跟踪法是在空中或水中跟踪物种的移动轨迹。

这种方法可以用来描述物种的行为,及其与其它物种的关系。

应用种群动态分析有多种应用。

保护计划和生态学研究中两个最重要的应用场景是:保护计划采用种群动态分析的知识可以为红色名单的物种制定更好的保护计划,并帮助预测一个物种的未来。

例如,即使一种物种数量很少,但是如果这个物种呈递增趋势,就说明它的保护状态是好的。

然而,如果数量虽然很多,但呈递减趋势,则表明此种群需要更多的保护和关注。

研究生态学研究可能涉及物种行为、环境影响等方面。

种群动态分析是生态学研究的主要手段之一,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对立,物种相互作用,探讨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等。

生态种群动态的数学模型研究

生态种群动态的数学模型研究

生态种群动态的数学模型研究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其中一个重要的课题就是生态系统内物种的动态变化。

为了理解这些变化,生态学家们发展出了许多数学模型,其中最基本的莫过于种群动态模型。

本文将介绍种群动态模型及其在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

一、种群动态模型的基本概念种群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同一地区生活并能够相互繁殖的同种生物个体总称。

种群的大小、组成和分布,是由其生存环境、食物供应、天敌、疾病和人为因素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而种群动态模型就是描述种群在时间和空间上变化的数学模型。

通常,种群动态模型可以分为两种基本类型:离散型和连续型。

1. 离散型种群动态模型离散型种群动态模型主要针对一些数量变幻较大的种群,用于预测这些种群在某一时间点的规模以及随时间变化的趋势。

其中最为常见的模型是Lotka-Volterra模型,该模型是由意大利数学家Camparedi和Vito Volterra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用于描述天然资源的耗竭问题。

该模型是基于两种基本生物学事实而建立的,即:“当种群规模增加时,食物供应不断减少”和“种群密度对自我调节起到关键作用”。

根据这两个原则,Lotka-Volterra模型可以表示为:dN/dt = r N - a N^2dP/dt = b a N^2 - m P其中,N和P分别是掠食者和猎物的种群规模;r是猎物的增长率;a是掠食者的捕食率;b是掠食者的出生率;m是掠食者的死亡率。

2. 连续型种群动态模型连续型种群动态模型主要适用于一些数量变化较为平稳的种群,特别是针对地理空间上的种群动态变化进行研究。

其中最为常见的模型是扩散方程模型,该模型是由英国数学家Fisher、Kolmogorov和Petrovsky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用于描述一些离散型物种在地理空间上扩散过程中的规律。

根据扩散方程模型,物种的分布情况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动态变化的。

扩散方程模型可以表示为:∂u/∂t = d ∂^2u/∂x^2其中,u是物种的密度;t是时间;x是空间坐标;d是物种的扩散速度。

探讨生物生态学中的种群动态

探讨生物生态学中的种群动态

探讨生物生态学中的种群动态生物生态学中的种群动态生物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

种群动态是生物生态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指的是种群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数量、分布和组成的变化。

种群动态的研究对于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生物多样性的维护和生态系统的管理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一、种群动态的基本概念种群动态包括种群数量、种群分布和种群组成三个方面:1. 种群数量种群数量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某一类生物个体的总数。

种群数量的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环境因素、种群内因素和人类活动等。

环境因素包括气候、水域或土质条件、食物资源等,而种群内因素则包括竞争、繁殖、迁移等。

2. 种群分布种群分布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物个体在空间上分布的情况。

生物个体的分布受到栖息地的影响,如果栖息地很小,种群数量就会非常有限。

如果栖息地适合,种群数量就会增加。

3. 种群组成种群组成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某一种类生物的个体中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和不同功能角色的比例和数量。

种群组成的变化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护。

二、种群的生命周期种群的生命周期分为四个阶段:1. 发展期在发展期,种群数量逐渐增加。

这是由于种群有较多的资源可分配或生物繁殖率高。

2. 成熟期成熟期是种群数量增长缓慢的时期,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的极限时,种群数量就稳定下来并保持一定数量。

3. 衰老期在衰老期,生物繁殖率下降,死亡率增加。

种群数量逐渐减少。

4. 灭绝期灭绝期指的是当种群数量降至某个最低点时,种群无法继续生存的状态。

三、种群动态的影响因素种群动态的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生物学因素主要包括生物个体数量、生物个体的年龄结构、生物个体的性别比例等。

2. 生态学因素主要包括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例如物种之间的竞争、食物链和生物圈等。

3. 地理学因素包括地理位置和人为活动的影响。

四、种群动态的保护措施种群动态的研究对于生态系统的管理和保护非常重要,各国政府和环保组织通常采取以下几种措施:1. 保护物种保护重要物种是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有效措施,各国政府采取标志性的措施,例如制定法规,建立保护区和保护地等。

生态学研究中的种群动态与迁移

生态学研究中的种群动态与迁移

生态学研究中的种群动态与迁移在广袤的自然界中,生物种群的动态变化和迁移现象如同一场永不停息的宏大交响乐。

种群动态与迁移是生态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它们不仅影响着物种的生存和繁衍,也对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起着关键作用。

种群动态,简单来说,就是指种群数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规律。

这包括种群的增长、稳定、衰退以及波动等情况。

想象一下一个新的物种迁入到一个适宜的环境中,由于资源充足、天敌较少,其种群数量可能会迅速增长。

但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资源逐渐变得有限,种内竞争加剧,种群增长的速度就会逐渐放缓,直至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然而,如果环境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比如自然灾害、疾病爆发或者人类活动的干扰,种群数量可能会急剧下降,甚至面临灭绝的危险。

影响种群动态的因素有很多,内部因素如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外部因素则包括气候、食物、栖息地、天敌、竞争物种等。

以出生率和死亡率为例,出生率的高低直接决定了种群新增个体的数量,而死亡率则决定了种群减少的个体数量。

当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种群数量会增加;反之,则会减少。

年龄结构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年轻个体比例较高的种群往往具有较强的增长潜力,而老年个体比例较高的种群则可能逐渐衰退。

而种群迁移,则是指种群中的个体在不同的栖息地之间移动的现象。

这种迁移可以是季节性的,比如候鸟每年的迁徙;也可以是长期的,比如某些动物为了寻找更适宜的生存环境而进行的大规模迁移。

种群迁移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最主要的是为了获取更好的食物资源、寻找更适宜的繁殖场所或者逃避不利的环境条件。

比如,在非洲大草原上,随着旱季和雨季的交替,食草动物会进行大规模的迁移。

在旱季,水源和食物匮乏,它们会向水草丰美的地方迁徙;而到了雨季,又会回到原来的栖息地。

这种迁移不仅保证了它们的生存需求,也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生态交流和物质循环。

种群动态和迁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种群的迁移往往会影响其动态变化,而种群动态的变化又会反过来促使种群进行迁移。

生态学中的种群动态与环境变化

生态学中的种群动态与环境变化

生态学中的种群动态与环境变化从生态学的角度看,生物种群的繁衍和消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种过程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因此,生物种群的动态和环境变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种群动态是指生物种群数量和分布的变化。

种群数量的变化受到出生率、死亡率、迁移率、数量波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如果一个生物种群的出生率高于死亡率,那么其数量就会增加。

反之,如果死亡率高于出生率,那么其数量就会减少。

迁移率也会对种群数量的变化产生影响。

例如,如果一个种群中有很多个体移居到其他地方,那么其数量就会减少。

反之,如果有很多新个体加入到该种群中,那么其数量就会增加。

环境因素对种群动态的影响十分显著。

例如,气象因素(如温度、降雨量等)和环境污染等都会影响种群数量和分布。

当环境不适宜时,生物会面临死亡、迁移等现象。

例如,某些鱼类的数量随着水温升高而减少。

环境污染也会影响种群的繁衍。

例如,当环境中含有有害物质时,生物的数量就会减少。

除了环境因素,生物种群的动态还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

从进化的角度看,生物种群会不断适应环境变化,增强适应性,从而确保种群的繁衍和生存。

例如,当环境变化时,可能有些个体会表现出更强的抗性,从而生存下来,繁衍后代。

这些后代往往会继承其父母的优良性状,从而在新环境中生存。

环境变化对种群动态的影响十分重要。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一些生物种群的数量和分布已经发生着显著变化。

例如,石虎等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逐年下降,许多地区出现了物种灭绝的情况。

这些变化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可能对人类的生存造成威胁。

综上所述,生态学中的种群动态与环境变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种群动态受到出生率、死亡率、迁移率、数量波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而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则对种群动态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生态系统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通过科学研究和采取适当措施,可以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确保生物种群的繁衍和生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一页 下一页
4、生态入侵
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 种生物带入适宜于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 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 这种过程称生态入侵(ecologcal invasion)。 紫老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原产墨西哥,1865年 作为观赏植物引入夏威夷,1875年引 入澳大利亚。后来发展为到处繁衍、泛 滥成人。解放前由缅甸、越南进入我国 。 境内,现已蔓延到25 33’N地区,并向 东扩展到广西、贵州境内。它常连接成 片,发展为单优势群落,侵入农田、危 害牲畜,影响林木生长成为当地“害 草”。
最高数量达到最低数量的万倍以上。然而,在大量繁
殖之后,也是迅速地回到原有水平。
上一页
下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3、种群的衰落和灭亡 当种群长久处于不利条件下,或在人类 过度捕措、或栖息地被破坏的情况下,其种 群数量会出现持久性下降,即种群衰落,甚 至灭亡。个体大、出生率低、生长慢、成熟 晚的生物,最易出现这种情形。 物种种群的持续生存,不仅需要有保护 良好的栖息环境,而且要有足够数量的最低 种群密度。过低的数量因近亲繁殖而使种群 的生殖力和生活力衰退。例如美洲的草原鸡 在种群数量降低到50对以后,即使采取有力 措施也未能使久恢复而灭绝。
2、生物学派
种间因素包括捕食、寄生和种间竞争共同资源 等影响,这些因素的作用通常是密度制约性的主张这 些生物因子对种群调节起决定作用的就是生物学派。 代表人物有澳大利亚经济昆虫学家尼科森。
上一页 下一页
环境A (有利的)
环境B
非 密 作度 用制 约
密 度 制 约 作 用
环境C (不利的)
图 不同环境类型中,决定种群动态的密度 制约因素与非密度制约因素的相对作用 在气候学派和生物学派的论战中,也有学者想协调这两 派的见解,提出折衷的观点,米尔恩(Milne,1957)是这方 面的代表。他们认为在对于物种最有利的环境中,密度制约 因素决定种群的数量,在环境不利,变动激烈的条件下,非 密度制约因素左右种群数量变动。
上一页 下一页
2、在种群世代数有重叠的情况下的模式 对于在无限环境中瞬时增长率保持恒定的 种群,种群增长仍表现指数式增长,即J型增 长 。其积分式:Nt= N0ert 推导:dN/dT=rN dN/N=rdT lnN=rt+C Nt= N0ert+C=ec· ert ∵ t=0时,N0=ec ∴ Nt=ert 瞬时增长率r与周限增长率λ之间的关系是: λ=er 或r=logeλ
上一页 下一页
紫茎泽兰的种子随风传播
紫茎泽兰的花
凤眼莲/水葫芦
1901年,凤眼莲被作为观赏植物引入中国,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被作为猪饲料推广,之后, 凤眼莲在中国一发不可收拾。 凤眼莲主要在中国南方分布,由于北方河流有冻 结期,凤眼莲无法在自然状态下生存。 凤眼莲对其生活的水面采取了野蛮的封锁策略, 挡住阳光,导致水下植物得不到足够光照而死亡, 破坏水下动物的食物链,导致水生动物死亡。同 时,任何大小船只也别想在水葫芦的领地里来去 自由。不仅如此,凤眼莲还有富集重金属的能力, 凤眼莲死后腐烂体沉入水底形成重金属高含量层, 直接杀伤底栖生物。正可谓三位一体式的灭绝战 术! 在南方凤眼莲已经泛滥成灾,比如现在的珠江水 系已经遍布凤眼莲(据统计,珠江水系凤眼莲每 十年数目增长十倍!)。
上一页 下一页
二、种群的增长 (一)种群在无限环境中的指数式增长 1、在种群世代不重叠的情况下的模式 假定初始种群大小为N0,并恰好在一年或 一个世代以后,所有的亲代个体都平均倍增为 原来的λ倍,那么在一个季节以后,种群的大小 (N1)将为:N1=λN0 N2=λN1=λ(λN0)=λ2N0 N3=λ3N0 Nt=λtN0 这种增长模式适用于季节性繁殖的植物和 昆虫。
有两次密度高峰,称为“开花”(bloom)。其原因
是:冬季的低温和光照减少,降低了水体的光合强度,
氮、磷等营养物质随之逐渐积累;到春季水温升高、 光照适宜,加之有充分营养物,使具巨大增殖能力的
硅藻迅速增长,形成春季数量高峰。但是不久后营养
物质耗尽,水温也可能过高,硅藻数量下降;以后营
养物质又有积累,形成秋季较低的数量高峰。这种典
上一页 下一页
瞬时增长率与周限增长率的关系,可以用银行中 存款的复利来说明。假定100元存款,年利10%。一、 二、三年后的本利是: 一年后 100(1+10%)=110 二年后 110(1+10%)=121 三年后 121(1+10%)=133.1 1.10就是周限增长率。如果我们把周限从一年缩 短到半年,则5%的利率的本利和为: 半年后 100(1+5%)=105 一年后 105(1+5%)=110.25 二年后为121.55,三年后为134.01,与10%的 年利比较是有一些区别的。
上一页 下一页
科尔(Cole,1954)曾作过计算:假如 妇女全部在20岁开始首次生产,那么每个家 庭有3个子女,就要达到rm=0.02。如果首次 生产年龄推迟到30岁,则每个家庭要有3.5个 子女才能达到。如果要达到rm=0.04,那么13 岁开始首次生产,每家要有3.5个子女;而推 迟到25岁开始首次生产,每家有6个子女才能 达到rm=0.04。因此,在决定人口增长率上, 妇女首次生产的年龄是很重要的。
鼠和兔数量高峰的后一年出现,因为北极狐的主要食
物是旅鼠,而猞猁的主要食物是兔。
上一页
下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2、种群数量的相对稳定性
在环境条件稳定的情况下,种群数量能较长期地
维持在几乎同一水平上,种群数量在暂时下降和大发
生之后都能迅速地回到原有的水平,保持一种相对稳 定性。如德国森林中松毛虫在1880~1940年中的数 量波动(1885~1890,1935~1940),我们看到的 是比较长期的小范围的波动,但突然出现大量繁殖,
上一页 下一页
5、进化对策
各种动物种群的稳定性是不同的,在生物的进化中,按 种群动态类型划分,形成了两类互不相同的适应。一类称为K选择的(K-selected),它们的种群密度比较稳定,经常处于K 值(环境容纳量)周围。这类动物通常是出生率低、寿命长、 个体大,具有较完善的保护后代机制,子代死亡率低,通常不 具较强的扩散能力,它们适应于稳定的栖息生境,存活曲线多 为A型。另一类称为r-选择的(r-selected),它们的种群密度很 不稳定,很少达到K值,大部分时间保持在逻辑斯谛曲线的上升 段。这类动物通常是出生率高、寿命短、个体小,常常缺乏保 护后代的机制,子代死亡率高,通常具有较大的扩散能力,它 们适应于多变的栖息生境,存活曲线多为C型。属于K-选择的生 物,称为K-对策者,如脊椎动物和种子植物;属于r-选择的生物, 称为r-对策者,如昆虫和细菌。
λ λ>1 λ=1 0<λ<1 λ=0
上一页
种群变化 种群上升 种群稳定 种群下降 雌体无生殖,种群灭亡
下一页
(二)种群在有限环境中的逻辑斯蒂增长 种群在一个有限的空间中增长时,随着种 群密度的上升,种内竞争加剧,必然影响种群 的出生率和存活率,从而降低种群的实际增长 率,可以设想有一个环境条件允许的最大值, 当种群数量达到最大时,数量将不再增长。另 外,种群增长率降低的影响,是随着种群密度 上升而逐渐地、按比例增加。故种群的增长曲 线将是“S”型的。 dN/dT=rN[(K-N)/K] r为种群的瞬时增长率,K为环境最大容纳 量。
上一页 下一页
r-对策者和K-对策者是两个进化方向不同的类型, 其间还有各种过渡的类型,有的更接近于r-对策者,有 的更接近于K-对策者。 脊椎动物在进化史中主要盛发期是侏罗纪、白垩 纪、始新世,正是气候温热而稳定的地质时期,相反, 昆虫进化迅速的是二叠纪和三叠纪。当时的气候条件 被认为是很容易变的。 K-对策者种群在遭受过度死亡或激烈动乱以后, 种群返回平衡水平的能力是比较低的(因为r值较小), 容易灭绝。因此对于K-对策者的资源保护工作,比对r对策者更需要关心和重视。个体巨大的恐龙是极端的 K-对策者,它们的灭绝,可能是由于无能力回答白垩 纪气候的改变。
普通生态学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绪 论 生物与环境 种群生态学 群落生态学 生态系统 应用生态学
上一页 下一页
制作人:佘新松 2009年2月2日
第三章 种群生态学
第二节 种群动态
一、种群的内禀增长能力
在实验室的条件下,我们能够排除不利的天 气条件,提供理想的食物条件,排除捕食者和疾 病。在这种人为的“不受限制”的条件下,我们 能够观察到种群的最大的内禀增长能力rm。由实 验室测定的rm值不是毫无用处的,相反,它可以 成为一个模型,与在自然中观察到的实际增长能 力进行比较。
上一页 下一页
四、种群调节
所有能影响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的 因素,都对种群数量变动有影响。在这些因 素中,一般说来,天气条件、氢离子浓度 (PH)、污染物等非生物因素对种群的作 用与种群本身的密度无关,是非密度制约因 素。而种间和种内竞争、捕食、寄生、疾病 等因素的作用则是随着种群本身密度而变化 的,是密度制约因素 。
上一页 下一页
从包含出生率的综合生命表中,我们得 出r=lnR0/T,其中R0为世代的净增殖率, R0=Σlxmx ;T为世代时间,它是指种群中从 母体出生到子代再产子代的平均时间,T= (Σlxmxx)/(Σlxmx)。从r=lnR0/T式来看,r值 的大小,随R0增大而变大,随T增大而变小。 故增加繁殖次数(或窝数)、增加每窝仔数 和提高第一次繁殖年龄都能使rm值上升。但 在大多情况下,改变第一次繁殖的年龄,在 这些因素中影响更大。
上一页 下一页
密度 死亡数
10 5
50 25
100 50
500 1000 5000 10000 250 500 2500 50% 4900 5000 50% 9950 1.非密 度制 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