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固定句式及练习
高考复习文言文固定句式及翻译练习
①县宫经常派猎人捕捉老虎,(猎人却)常常被 猛虎吃掉。(重点:“邑宰”“扑”、被动句 式)。
② (他)每天步行到山中,遇见老虎就赤手空
十七 太平崔默庵多神验。有一少年新娶,未几出痘, 遍身皆肿,头面如牛。诸医束手,延默庵诊之。默 庵诊症,苟不得其情,必相对数日沉思,反复诊视, 必得其因而后已。诊次少年时,六脉平和,惟稍虚 耳,骤不得其故。时因肩舆道远腹饿,即在病者榻 前进食。见病者以手擘目,观其饮淡,①盖目眶尽 肿,不可开合也。问:“思食否?”曰:“甚思之, ②奈为医者戒余勿食何?” 【答案】 ①由于眼眶全肿了,不能睁开眼。 ②对医生告诫我不要吃东西怎么办?(或:医 生告诫我不要吃东西,对此该怎么办?)
①有智慧的人开创一门新的技艺,有才能的人对之加以传承。 ②不过世上很少有(吴道子)真迹,像史全所收藏(的真迹或 精品),(我)平生大概只能见到一 二次罢了。
十五
将复见子瞻于海南,予悯其老且病,止之曰:“君意则善, 然自此至儋(今海南省儋县)数千里,复当渡海,非老人 事也。”谷曰:“我自视未即死也,公无止我。”留之不 可,阅其囊中无数千钱,予方乏困,亦强资遣之。船行至 新会,有蛮隶窃其囊装以逃,获于新州,谷从之至新,遂 病死。予闻哭之失声,恨其不用吾言,①然亦奇其不用吾 言而行其志也。予方杂居南夷,与之起居出入,②盖将终 焉,虽知其贤,尚何以发之?闻谷有子蒙在泾月军中,故 为作传,异日以授之。 【答案】 ①然而也对他不采纳我的意见而实现自己的心愿感到惊异。 ②(我)大概将要死在此地,虽然知道他的贤德,(但) 我还能用什么方法来传扬他的事迹呢?
2.“孰与”、“孰若”。用在表示比较和 选择的疑问句中。“孰”是疑问代词,可译 作“谁”“什么”“哪”,它们就在名词或 代词前,可译为“……与……相比,谁(哪 一个)……”;放在动词前,可译为“怎 如”、“何如”、“怎比得上”等。例如: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②与其杀是僮,孰若 卖之?
文言文固定句式
7、有……者 译为“有个……人” 例、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
8、如何、奈何、若何
译为“把……怎么办呢”“对……怎么样 呢”,如果之间没有插入名词、代词和词 组,则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 例: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
文言固定句式
文言文的固定句式 (1)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译:我日夜盼望将军到来,怎么敢反叛他呢! (2)岂可一切拘以定月哉? 译:怎么可以一切以固定的时间来限制呢? (3)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译:赵王难道会因为一块和氏璧的缘故欺骗秦王吗? (4)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译:相如虽然愚劣无用,难道会害怕廉将军吗?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项伯)孰与君少长? (3)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8.“....孰与....”“.... ,孰与(孰若) ....” 这是一种用来表示比较、选择关系并带有疑问语气的 固定句式。当比较对象与被比较对象同时出现时,可译 为“....和(同、跟) ....相比,谁(哪个、哪样) ....”。 当 比较内容根据上下文省略,仅剩下比较的对象时,可译 为“....和(同、跟) ....比起来怎么样”或“....比....怎么 样”。
过去周朝有个人,(一生)多次求官没有得到君主赏识, (直到)年老鬓发斑白,(这天)在路上哭泣。有人问道: “您为什么哭泣呢?”他回答说:“我几次谋官都得不到赏 识。现在自己伤心已经年迈,失去机会了,因此伤心地落 泪。”那人又问:“您为什么一次都得不到赏识呢?”他回 答说:“我少年时苦读经史,后来文才具备,试图求官, 不料君王却喜欢任用老年人。这个君王死后,继位的君王 又喜欢任用武士,我改学武艺,谁知武功刚学成,好武的 君王又死去了。现在新立的君王开始执政,又喜欢任用年 轻人,而我的年龄已经老了,所以终生不曾得到一次赏识, 未能做官。”
文言文专题复习——固定句式课件+
二、 表示特殊作用的固定句式。 在文言句式里,虚词的连用不
是为了表明一种语气,而是代表 着一种特殊作用,这种固定形式 也比较常见。
1.表比较作用。常见有“孰与”“无如”“何…于…”等。 ①沛公曰:“孰与君少长?”——司马迁《鸿门宴》 ②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孰与”相当于“跟…相比谁更…” ③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无如”相当于“没有像…” ④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何…于…”相当于“跟…比…”。 2.表被动作用。常见有“为所”“为…所…”“见…于…”等。 ①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司马迁 《廉颇蔺相如列传》 3.表某种原因。常见的是“所以…”,相当于“…的原因”。 ①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司马迁《鸿门宴》 ②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司马迁《廉颇蔺 相如列传》
①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 马迁《鸿门宴》) •哪里用得着高飞九万里往南去呢?
• ②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
• 23、唯(惟)……之(是)…… 表示宾语前置得固定结构。含强调意义。其中 “唯(惟)”是限定范围得副词,可译为“只”; “之(是)”是标志宾语前置得结构助词。可译 为“只+谓语动词+前置宾语”。
译为“哪管……呢” 12、庸……乎,其庸…乎 ”难道-----吗” 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 吾乎? 我以道理为师,哪管他年龄比我大(还是)比 我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是……还是……
14、无乃……乎(与),得无……乎, 得无……耶
高考文言文固定句式练习
文言固定句式练习一、表示疑问 1、何所……?表疑问的固定结构。
是“所……者为何”的倒装和压缩。
可译为“所……的(人、事、物)是什么”。
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译文:问女儿所思的是什么,忆的是什么。
②卖炭得钱何所营?(白居易《卖炭翁》)译文:卖炭得来的钱用来干什么?2、奈何……?可译为:“……怎么办?”例: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译文:拿了我们的壁,却不给我们城池,怎么办?还可译为:“为什么……?”例: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译文:为什么夺取它们的时候一丝一毫都不放过,用起来却像抛泥洒沙一般不珍惜。
3、何如同义结构还有“何若”、“奚如”、“胡如”、“奚若”等。
(1)代词性固定结构。
常用于询问动作行为的方式或事物的性状。
可译为“怎么样”。
例: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译文:樊哙说:今天的事怎么样?(2)表示比较的固定结构。
可译为“比……怎么样”。
例:王以为何如其父?译文:大王认为跟他的父亲比怎么样?4、如……何?奈……何?可译为:“拿……怎么样呢?”“对……怎么样”、“把……怎么样”例: 以残年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例: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译文:拿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例:且为之奈何?(《鸿门宴》)译文:将对这件事怎么样?5. 何(奚)以……为、何(奚、曷)……为其中“何”是疑问代词,可用“安”、“奚”、“曷”等词来代替;“以”是动词,“用”的意思;“为”是表示疑问的语气词。
前者可译为“为什么(要)……呢”、“怎么……呢”,后者可译为“哪里用得着……呢”、“要……干什么呢”。
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译文:现在别人正是刀和砧板,我们正是那鱼和肉,为什么要辞别呢?例: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史记·项羽本纪》)译文:项王笑着说:这是上天要灭亡我,我还渡河干什么呢?例: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译文:哪里用得着到九万里高空才向南飞呢?例: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译文:这是国家的大臣,为什么要攻打他呢?6、孰与;与……孰译为“跟……比较,哪一个(谁)……”例: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译文:我跟城北徐公比谁更美?例: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译文:你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谁更厉害?二、表示反问1、何……之有?可译为:“有什么……呢?”例:宋何罪之有?译文:宋国有什么罪?2、独……哉(耶)?可译为:“难道……吗?”例:独不怜公子姊耶?译文:难道不怜爱你的姐姐吗例: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译文:相如虽然驽笨,难道会害怕廉将军吗?3、不亦……乎?可译为:“不是……吗?”不也是……吗?”例: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寻求宝剑像这样,不是很糊涂吗?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学习并且不时温习,不也是很快乐吗?……4 不为……乎连用,表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算是……吗?例: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译文:这不是因为远的看起来小而近的看起来大吗?5、岂(其)……哉(乎、耶)?可译为:“难道……吗?”例: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译文:祸患常常在微小处积累,而智慧而勇敢的人多被所溺爱的东西困住,难道只是伶人才这样吗?例: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伶官传序》译文:难道是因为取得天下很难而失去很容易吗?6、安……哉(乎)?可译为:“怎么……呢?“哪里……呢?”例:然刘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译文:然而刘豫州刚刚遭受失败之后,怎么能抵抗这样的灾难呢?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译文: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7、……非……欤?可译为:“……不是……吗?”例: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译文:你不是三闾大夫吗?8、宁……耶?可译为:“哪里……呢?”例:宁知此为归骨所耶?译文:哪里知道这是埋葬你骨头的地方呢?9、顾……哉?可译为:“难道……吗?”例: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译文:人立志,难道比不上蜀地的那个僧人吗?10、其……乎(也、耶)”,表揣测、希望、反问等语气。
文言文特殊固定句式
高中文言特殊句式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一)表示疑问说法:1、如……何;若……何;奈……何这是三个意义相同的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中间可以插入名词、代词和短语,可以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把……怎么办、怎样对付(处置、安顿)。
”例: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连魁父那种小丘陵都不能破坏一点。
还能把太行,王屋那种大山怎么样呢①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如果不能端正自身的行为,怎能使别人端正呢?②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对太行、王屋怎么办?例: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冶邺》)——三老不回来,把他们怎么办?①“夫寿夭者天也,先生其奈我何!”《太平广记·报应十六》2、“如何(何如)”、“奈何”、“若何(何若)”连用,表询问或商量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样(的)”、“为什么”、“怎么”等。
例: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垓下歌》--虞姬虞姬,我能怎么办呢?①“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沛公说:)“现在出来了,没有告辞,对这怎么办呢?”抑君有命,可若何?《左传·昭公二十一年》3、在这种习惯说法中,如果插入“之”,就构成“如之何”、“若之何”、“奈之何”,可译为“为什么”或“怎么办”“怎么对付(处置,安顿)……”,有询问怎么处理的意思。
例:父母之仇如之何《礼记·檀弓上》例:林父之事君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社稷之卫也,若之何杀之?①“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郑伯克段于焉》4、“庸……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怎么)……呢?”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韩愈《师说》)我以道理为师,哪里管他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①此天所置,庸可杀乎?--这是上天安置的,怎么可以杀了呢?②虽卧洛阳,庸得安枕乎5、“独……耶”、“独……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吗”。
文言文固定句式
2.直……耳! 可译为“只不过……罢了”
①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寡人之于国》
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 罢了,那也是逃跑啊。”
②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 世俗之乐耳!《庄暴见孟子》
2.直……耳! 可译为“只不过……罢了”
①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寡人之于国》
①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
8. ……非……欤? 可译为“……不是……吗?”
①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 你不是三闾大夫吗?
9.独……耶(乎、哉)?
9.独……耶(乎、哉)? 可译为“难道……吗?”
9.独……耶(乎、哉)? 可译为“难道……吗?”
①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鸿门宴》
②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伶官传序》
啊!盛衰变化的规律,虽说是由天命决定, 难道不也是与人事有关的吗?
③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鸿门宴》
如果不是沛公先攻破关中,您怎么能轻易进 关呢?
5.安……哉(乎)?
5.安……哉(乎)? 可译为“哪里……呢?”“怎么……呢?”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鸿门宴》
现在人家正像屠宰用的刀砧,我们就像砧板 上待人宰割的鱼肉,还要告辞什么呢?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这是国家的重臣,为什么要讨伐呢?
3.何……之有?
3.何……之有? 表宾语前置,可译为“有什么……呢”
3.何……之有? 表宾语前置,可译为“有什么……呢”
7.顾……哉?
6.不亦……乎 可译为“不是……吗”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察今》
文言文固定句式及例句
文言文固定句式及例句
1. 主谓宾结构:
例句:吾欲食饭。
(我想要吃饭。
)
2. 主谓宾补结构:
例句:汝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你应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3. 主谓状结构:
例句:夫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说:学习并且不断实践,这不是很快乐吗?)
4. 主谓双宾结构:
例句:吾赠汝书。
(我送给你一本书。
)
5. 主谓宾宾补结构:
例句:吾赐汝金币。
(我给你金币。
)
6. 主谓宾定结构:
例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王侯将相难道没有好种子吗?)
7. 主谓宾宾状结构:
例句:夫子示之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孔子示之说:在贫穷时,要专心做好自己;在达到成功时,要兼顾天下。
)
8. 主谓宾宾补状结构:
例句:晏子使楚恶衣粝食者知吾之贵也。
(晏子通过使楚国的穷人了解到我的贵重。
)
9. 主系表结构:
例句:吾乃曲江大将军也。
(我乃是曲江大将军。
)
10. 主谓表结构:
例句:吾皇帝是明天子也。
(我皇帝是明朝的天子。
文言文固定句式
(1)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舟已行矣 不是太糊涂了吗? 译:不是太糊涂了吗?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 学而时习之, 有朋自远方来, 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 人不知而不愠, 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学习后经常复习它,不是很愉快的吗? 译:学习后经常复习它,不是很愉快的吗?
1、“岂.....乎(岂.....哉)” 、 乎岂 哉
这一形式的固定句式, 这一形式的固定句式,大多用来表感叹语气或反诘语 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难道....吗”、“怎么... 呢” 难道 吗 怎么 的语气。 ‘‘独 邪 的语气。 “岂.....邪”、独.....哉”、‘‘独.....邪” 邪 哉
2、“不亦.....乎”,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不是 、 不亦 乎 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不是.....
吗”、“难道不.....吗” 难道不 吗 (3)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军队将筋疲力尽,远方的主人已经防备我们, 译:军队将筋疲力尽,远方的主人已经防备我们,恐怕不 行吧! 行吧!
文言文的固定句式 (1)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日夜望将军至, 日夜望将军至 岂敢反乎! 译:我日夜盼望将军到来,怎么敢反叛他呢! 我日夜盼望将军到来,怎么敢反叛他呢! (2)岂可一切拘以定月哉? 岂可一切拘以定月哉? 岂可一切拘以定月哉 怎么可以一切以固定的时间来限制呢? 译:怎么可以一切以固定的时间来限制呢? (3)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赵王难道会因为一块和氏璧的缘故欺骗秦王吗? 译:赵王难道会因为一块和氏璧的缘故欺骗秦王吗? (4)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相如虽驽, 相如虽驽 独畏廉将军哉? 相如虽然愚劣无用,难道会害怕廉将军吗? 译:相如虽然愚劣无用,难道会害怕廉将军吗?
固定句式文言文例句
固定句式文言文例句
1. 固定句式:……者,……也。
例句: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解释:……是……的意思。
2. 固定句式:不亦……乎。
例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解释:不也是很……吗?
3. 固定句式:以……为。
例句:先即制,后retaliating。
(《左传》)
解释:把……作为。
4. 固定句式:与其……孰若。
例句:与其临渊羡鱼,孰若退而结网?(《淮南子》)解释:与其……,不如……
5. 固定句式:……非……则。
例句:非得劲儿,则不能自好。
(《史记》)
解释:如果不是……,就……。
6. 固定句式:所+动词。
例句: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左传》)
解释:“所”字加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行为的结果。
7. 固定句式:无以。
例句:吾不能无睹矣。
(《孟子》)
解释:没有什么用来……。
8. 固定句式:有以。
例句:臣今日得与将军相见,有以知将军之非窃器者也。
(《三国演义》)解释:有用来……。
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
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1、无以,由动词“无"和介词“以"组成,可译为(“没有用来……”“无法……”。
)【例如】顾不及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
(《劝学》)2、有以,译为(“有用来……的办法”“有……的”。
)【例如】①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荆轲刺秦王》);②项王未有以应。
(《鸿门宴》)3、何以,即“以何”的倒装.表示(疑问)。
可译作(“用什么办法”“有什么"“为什么”“凭借什么"。
)【例如】①何以言之?(《赤壁之战》);②何以战?(《曹刿论战》)4、有所,译为(“有……的"(人、物、事)。
)【例如】故患有所不必也。
(《鱼我所欲也》)5、无所,译为(“没有……的”(人、物、事)。
)【例如】几无所逃死.(《〈指南录〉后序》)6、安所,疑问代词“安”只能和“所”组合,表处所。
可译作(“什么地方”。
) 【例如】如徐州不定,将军安所归乎?(《三国志·荀彧传》)7、何所,即“所何",疑问代词前置。
是“所……者何为"的移位和压缩.可译作(“……的(人、物、事)干什么用"。
)【例如】卖炭得钱何所营?(《卖炭翁》)8、无从,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例如】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送东阳马升序》)9、如何、奈何,若何,译为(“怎么、怎麽样、怎么办"。
)【例如】①取吾城,不予我璧,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失街亭》);③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④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军之志,若何?(《殽之战》)10、如……何,译为(“对……怎麽办”.)【例如】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11、奈……何,译成(“把……怎么办"。
)【例如】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治邺》)12、是故,是以,译为(“因此,所以”.)【例如】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高中文言文常见的固定句式与解释
高中文言文常见的固定句式及解释A1.安 , 乎 (哉、也, )?怎么 , 呢?例 :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哪能让玉一般清白的东西去蒙受世俗尘埃的沾染呢 ?】(《渔父》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本是盖世的英雄,如今在哪里呢?】(《赤壁赋》 )2.诚 , 则,如果 , 那么 ( 就 ), 例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如果真的能做到见了合乎( 自己 )欲念的东西,就想到要知足以警戒自己。
】 (《谏》 )3.得以能够。
例 : 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而这五个人也能够(修建大 )坟墓 (被重新安葬 ),在大堤之上 ( 立碑 )列出他们的姓名。
】(《五》 )4.独 , 邪 (欤、与、耶、哉、乎, )?表疑问,常表反问。
难道 , 吗 ?例 :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况且公子纵然轻视我赵胜,抛弃我让我投降秦国,难道就不可怜公子的姐姐吗?】 (《信》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现在 (您的 )恩德足够惠及鸟兽,而功德却偏偏不能施及百姓, (这 )又是为什么呢 ?】 (《齐桓晋文之事》 )5.得无 , 乎 (耶、也 ,, )?表推测,恐怕 (大概 ), 吧 ?该不是 , 吧 ?例 : 日食饮得无衰乎 ?【每天的饮食大概不会减少吧?】(《触龙说赵太后》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成名反复思考,这恐怕是教我捕捉蟋蟀的地方吧 ?】 (《促》 )E6.俄而不久,一会儿。
例: 俄而梦醒烛灭,人静更阑。
【不一会从睡梦中醒来,吹灭蜡烛,夜深人静。
】(《山庄玩月记》俄而近窗来窥,目光睒闪。
【不一会靠近窗户来偷看,目光明亮闪烁。
】(《聂小倩》 )7.而况何况,况且。
例 :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臣虽然十分愚笨, (也 )知道那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明智的人呢 ?】 (《谏》 )8.而已罢了。
例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技能业务各有钻研与擅长,不过如此罢了。
文言文固定句式例句翻译
一、固定句式:夫(盖、盖亦、盖其)……也。
例句:夫战,勇气也。
翻译:关于战斗,那是因为勇气。
解析:此句式用于表达原因或理由,夫、盖、盖亦、盖其均为“因为”之意,也用于引起下文。
二、固定句式:……者,……也。
例句: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翻译:与正直的人为友,与诚信的人为友,与知识丰富的人为友,都是有益的。
解析:此句式用于下定义,……者,……也表示“……是这样的”。
三、固定句式:……者,……之(者)也。
例句: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翻译:这就是岳阳楼壮丽的景象。
解析:此句式用于强调,……者,……之(者)也表示“……是这样的”。
四、固定句式:……也,……也。
例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翻译:学习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解析:此句式用于并列关系,……也,……也表示“……,……”。
五、固定句式:……,……,……,……。
例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翻译:人终究是要死的,有的比泰山还重,有的比鸿毛还轻。
解析:此句式用于列举,……,……,……,……表示“……,……,……,……”。
六、固定句式:……,……,……,……,……。
例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翻译:天道刚健,君子应当自强不息;地势柔顺,君子应当厚德载物。
解析:此句式用于强调,……,……,……,……,……表示“……,……,……,……,……”。
七、固定句式:……,……,……,……,……,……。
例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学习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这不也是君子吗?解析:此句式用于强调,……,……,……,……,……,……表示“……,……,……,……,……,……”。
综上所述,文言文固定句式丰富多彩,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古代汉语的壮丽画卷。
通过学习和运用这些句式,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文言文中常见的固定结构及例句分析
文言文中常见的固定结构及例句分析文言固定句式是指由几个文言虚词搭配而成的一种固定形式的句子,这些句式在文言中有其较为固定的意义,阅读时,掌握和熟记这些较为固定的意义,有助于掌握和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
1.“不亦……乎”连用,表反问,语气比较委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吗?'例1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像这样求剑,不是糊涂吗?2.'不为……乎'连用,表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算是……吗?'例2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译文:这不算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3.'不……则'、'不……即'连用,表选择,相当于现代汉语'不是(这样),就是(那样)'。
例3战者,必然之势也,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
译文:发生战争,是必然的趋势,不是从我方发动,就是从敌方发动,不是在西边发生,就是在北边发生。
例4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
译文:正当春季,老百姓不是耕种就是养蚕,一点时间也分不出来。
4.'非……而……'连用,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却'。
例5非字而画。
译文:(纸片上面)不是写的字,而是画的画。
5.'非惟……抑亦'连用,表递进,相当于现代汉语'不只……而且'。
例6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译文:不只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啊。
6.'庸……乎'连用,表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怎么)……呢?'例7吾师道也,夫庸之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译文:我学的是道理,哪里管他的年岁比我大还是小呢?7.'如何(何如)'、'奈何'、'若何(何若)'连用,表询问或商量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样(的)'、'为什么'、'怎么'等。
细雨课堂常用文言文固定句式89例(带解析带举例)
文言文常见的固定结构一、表疑问 1.奈何:怎么办、怎么、为什么 例: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2.何如:怎么、怎么样、怎么办例: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3.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为什么?怎么会? 例: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4.何所:“所……的是什么 例: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5.奈(若,如)……何:对……怎么办 例: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6.孰与……,与……孰:跟……比较,哪一个…… 例: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徐公比谁漂亮?)7.何故:“什么原因,为什么 例: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二.表示反问 8.何……哉(也):怎么能……呢例: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9.何……为:为什么要……呢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10.何……之有?:有什么……呢、“怎么能……呢?例: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勾践灭吴》 11.如之何……:怎么能……呢 例: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季氏将伐颛臾》12.岂(其)……哉(乎,耶,邪)?:哪里……呢?难道……吗?例:①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报任安书》13.安……哉(乎):哪里……呢、怎么……呢例: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14.不亦……乎:不是……吗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15.……非……欤:……不是……吗 例: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 16.宁……耶:哪里……呢例: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祭妹文》 17.顾……哉:难道……吗 例:顾不如蜀彼之僧哉?《为学》 18.独……耶(乎):难道……吗例:①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乎?《信陵君窃符救赵》三、表示感叹 19.何其:为什么那么、怎么这样、多么、怎么那么……啊例: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20.直……耳:只不过……罢了例: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庄暴见孟子》21.惟……耳:只是……罢了 例: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期耳《谭嗣同》22.一何:何等、多么、为什么…… 例:吏呼一何怒!《石壕吏》23.亦……哉:也……啊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
文言文 固定句式
固定句式表示疑问:1.奈何:怎么办、怎么、为什么例:①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②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2.何如:怎么、怎么样、怎么办例: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3.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为什么?怎么会?例: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②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为什么要讨伐它呢?)4.何所:“所……的是什么例: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5.奈(若,如)……何:对……怎么办例:①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②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6.孰与……,与……孰:跟……比较,哪一个……例: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徐公比谁漂亮?)7.何故:“什么原因,为什么例: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表示反问8.何……哉(也):怎么能……呢例: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9.何……为:为什么要……呢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10.何……之有?:有什么……呢、“怎么能……呢?例: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勾践灭吴》11.如之何……:怎么能……呢例: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季氏将伐颛臾》12.岂(其)……哉(乎,耶,邪)?:哪里……呢?难道……吗?例:①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报任安书》②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伶官传序》13.安……哉(乎):哪里……呢、怎么……呢例: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②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14.不亦……乎:不是……吗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15. ……非……欤:……不是……吗例: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16.宁……耶:哪里……呢例: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祭妹文》17.顾……哉:难道……吗例:顾不如蜀彼之僧哉?《为学》18.独……耶(乎):难道……吗例:①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乎?《信陵君窃符救赵》②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表示感叹19.何其:为什么那么、怎么这样、多么、怎么那么……啊例: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20.直……:只不过……罢了例: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庄暴见孟子》21.惟……耳:只是……罢了例: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期耳《谭嗣同》22. 一何:何等、多么、为什么……例:吏呼一何怒!《石壕吏》23.亦……哉:也……啊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
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语文高考必备)
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一)(一)表示疑问地习惯说法:、如……何;若……何;奈……何这是三个意义相同地表示疑问地习惯说法,中间可以插入名词、代词和短语,可以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样对付(处置、安顿).”例: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其如土石何?②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③“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如何(何如)”、“奈何”、“若何(何若)”连用,表询问或商量地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地“怎么样(地)”、“为什么”、“怎么”等.例: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在这种习惯说法中,如果插入“之”,就构成“如之何”、“若之何”、“奈之何”,可译为“为什么”或“怎么办”“怎么对付(处置,安顿)……”,有询问怎么处理地意思.例:林父之事君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社稷之卫也,若之何杀之?、“庸……乎”相当于现代汉语地“哪里(怎么)……呢?”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韩愈《师说》)、“独……耶”、“独……哉”相当于现代汉语地“难道……吗”.例:①独不怜公子之姊耶?(《信陵君窃符救赵》)⑵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何也(何……也)“、“何哉(何……哉)“连用,表询问,相当于现代汉语地“为什么呢“、“什么……呢?“、“怎么……呢?“例:而此独以钟名,何哉?(苏轼《石钟山记》)、“何(奚)以……为”(“何以”是“以何”地倒装,意思是用什么、拿什么、凭什么)、“何(奚、曷)……”译为“用……做什么呢?”、“要……干什么呢?”、“为什么要……呢?”例: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论语?季氏》)、“何……之有”是“有何……”地倒装,“何“一般作定语.相当于现代汉语地“有什么……呢?”例: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安……乎”、“安……哉”相当于现代汉语地“怎么……呢“、“哪里……呢“.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二)表示比较地习惯说法:“……何如……”;“……何若……”“……孰与(孰若)……”意即“……与……孰……”相当于现代汉语地“……和(同、跟)……相比,谁(哪个、哪样)……”、“……比……怎么样?”孰若,译为“哪里比得上”.例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例②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何如”单用,相当于“怎样”“哪个”.例:①“陛下以降侯周勃何如人也?”上曰:“长者也.”(《史记•张释之列传》)译:“陛下以降侯周勃是个怎样地人?”皇上说:“忠厚长者.”②因问明帝:“长安何如日远?”(《世说新语•夙愿》)(三)表示反问地习惯用法、“不亦……乎?”语气比较委婉,可译为“不也是……吗?”或“难道不……吗?”例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②而王不先越而乃务齐,不亦谬乎?、“不为……乎”相当于现代汉语地“不算是……吗?”例: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列子•汤问》)、“何(奚)以……为?”“何(焉)……为?”可译为“要……干什么呢?”或“哪里用得着……呢?”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何……哉(也)”地意思是“为什么呢?”、“什么……呢”、“怎么能……呢”.例:而此独以钟名,何哉?(苏轼《石钟山记》)、“岂……乎(哉)”相当于现代汉语地“难道……吗?”、“怎么……呢?”例: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非……欤”相当于现代汉语地“不是……吗”.例: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宁……耶”相当于现代汉语地“哪里(怎么)……呢”.例:宁知此为归骨所耶?(《祭妹文》)、“独……耶”、“独……哉”相当于现代汉语地“难道……吗”.例: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何所”,表疑问地固定结构.是“所……者为何”地移位和压缩.可译为“……地(人、事、物)是什么”.例: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何……之有”是“有何……”地倒装,相当于现代汉语地“有什么……呢?”例①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②夫晋,何厌之有?“何有”单用,可根据上下文译为“有什么困难”“有什么舍不得”“有什么关系”.例: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其……乎(邪),译为“难道……吗?”例: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韩愈《师说》)、“安……乎”、“安……哉”连用,表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地“怎么……呢”、“哪里……呢”.、得无……乎,反问地语气比较委婉,且略带测度性.句末“乎”可用“与(欤)”、“邪”、“耶”等疑问语气词替换.可译为“该不会……吧”、“莫非是……吧”、“能不……吗”. 例: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译文:每天地饮食该不会减少吧?同样地结构还有“得非……与”“岂非……与”,相当于“难道不是……吗”?例:得非诸侯之盛强,末大不掉之咎与?(柳宗元《封建论》)、“能无……乎“,译为“怎么不……呢”.例: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而)况……乎“,译为“何况……呢”或“又何况……呢”.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无乃……与”,相当于“难道不是……吗”.例: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安能、何能、何得,这三种固定结构一般译为“怎么能”.例:①安能摧屑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②其妻日:“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四)表示感叹地习惯说法、“一何”可译为“何等”、“多么”.、何其……译为“多么”,有时也译为“怎么那么……”或“为什么这么……”.例如:①观庆父及叔牙、闵公之际,何其乱也?②赐,汝来何其晚也?、何……之……,可译为“怎么……这么……”或“怎么这么……”,也可译为“怎么那么……”或“为什么这么……”.例如:足下不欲破袁氏也,何言之不实也?、“直……耳”可译为“只不过……罢了”.(五)表示强调地习惯说法、“唯(惟)……为……”,可译为“只”“只有”“惟独”.例:天生万物,唯人为贵.、“唯(惟)……所……”,可译为“任凭……”“随便……”.例:臣有三剑,唯王所用.、“非惟……抑亦”相当于现代汉语“不只……而且”,表递进语气.例: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陈寿《隆中对》)(六)表示假设地习惯说法、有……于此(斯)……翻译时只需在有关句子前加一“假设”“假如”之类地词语即可.例如:今且有人于此,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庄子•杂篇•让王第二十八》、“若其”相当于“假如”.例如:今者违命,胜不足多;若其不胜,为罪已甚.(《晋书•周浚传》)(七)表选择语气:、“与其……孰若(无宁) ……”相当于现代汉语地“与其……哪里比得上(不如)……”.例:与其杀是僮,孰若卖之(《童区寄传》)、“不……则“不……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不是(这样),就是(那样)例:①战者,必然之势也,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苏轼《教战守策》)②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孙樵《书何易于》)、……,抑……,译为“是……,还是……”或“……,或者……”.例: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或者考察其成败地事迹,不都是由于人事所决定地吗?、“非……则……”,“非……而……”,相当于“不是……就是……”,“不是……却”.例:①非死则徙尔.(柳宗元《捕蛇者说》)②非字而画.(《促织》)(八)表示推测、揣度、商榷地习惯说法、“得无……乎”“无乃……乎”意思是“该不会、莫不是、莫非、恐怕、岂不是、只怕是……吧”. 如:无乃尔是过与?.庸……乎,译为“哪……呢?”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我以道理为师,哪管他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译为“说地就是……啊!”“大概说地就是……吧”.例:①闻道百,以为莫已若也,我之谓也.②谚所谓“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民谚中说地“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大概就是说地虞国与虢国地关系吧..“不亦……乎”可译为“不是……吗”.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九)表示指代地习惯说法、有所、无所、何所(安所、奚所)可译为“有什么(没有什么)……地(人、物、事)”“是什么”.例如:①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②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指南录后亭》)、有以、无以,可译为“有什么(可以)用来……”“没有什么(可以)用来……”.例如:①项王未有以应.②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无从”可译为“没有办法”或“不能”.(有所以、无所以)、无以……为,可译为“没有必要用(要)……”.例如: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十)表示认定地习惯说法.是故,是以,表示结果地固定结构,同义结构还有“以此”、“是用”、“用是”、“用此”、“以故”.译为“因此,所以”.例: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有,师之所存也.(《师说》).所以,有两个意义,译为“用来……地方法”或“……原因”、例: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然则”,连词性固定结构.“然”承接上文,“则”表示推断.可译为“既然这样,那么”.例: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范仲淹《岳阳楼记》)、“且……且……”,相当于“一面……一面……”或者“又……又……”.例:见信死,且喜且怜之.(《史记•淮阴侯列传》)、“而已”“焉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例:其窃符也,非为魏也,非为六国也,为赵国焉耳.(唐顺之《信陵君救赵论》)、“以……为“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地“认为……“、“把……当作“、“凭借(依靠)……作为“等.例: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庄子秋水》)例如: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左传•烛之武退秦师》)、“因遂”,相当于“于是”.例如:欲自杀以激荆卿,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告也.”因遂自刎而死.(《史记•刺客列传》)、“于是”,一是相当于“在这时”,“在这件事上”“从这时起”“在这种情况下”;二是相当于现在汉语“于是”.、“之类”“之属”“之伦”“之徒”,相当于“这一类地……”.、有……者,译为“有个……地人”.例: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唯(惟)……之(是)……表示宾语前置地固定结构.含强调意义.其中“唯(惟)”是限定范围得副词,可译为“只”;“之(是)”是标志宾语前置得结构助词.可译为“只谓语动词前置宾语”. 例:唯余马首是瞻.(《左传•襄公十四年》)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二)古代汉语里,某些词语经常结合在一起使用,形成某种比较固定地句式,固定句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它地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地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地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它地分类可按表达语气地种类分为四种:第一种:表陈述语气常用地有:有以(有......用来)、无以(没有......用来)、有所(有.....地)、无所(没有......地)、比及(等到......地时候)、为......所.第二种:表疑问语气常用地有: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何(把......怎么样)、得无......耶(大概......吧、恐怕......吧)等.第三种:表感叹语气常用地有: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何......之(怎么......这样啊)等.第四种:表反问语气常用地有:无乃......乎(恐怕、只怕)、不亦......乎(不是......吗)、得无......乎(难道......吗)、孰与、孰若(跟......相......)何......为(为什么......呢)固定句式又称“固定词组”或“固定结构”.指在句子中,用法和格式比较固定地词组,他地中间有地可以加入词、词组,使得句子结构完整.固定格式往往前后呼应,互相配合.大致可以分为七类:、表达陈述语气地有:“有所、无所、有以、无以”等;、表达疑问语气地有:“何所、安所、何以、奚以、无以”等;、表达反诘语气地有:“何(奚)为、何(奚)……为、何(奚)……以为、何……之有、有何于……、奚有于……、于……何有、何有、不亦……、何用……、焉用、奚用”等;、表达推测语气地有:“得毋、得无、得微、得非、毋乃、无乃”等;、表达感叹语气地有:“何其、何……之、何等”等;、表达否定语气地有:“独唯、唯独、非独、非徒、非直、岂独”等;、表达比较语气地有:“孰与、与……孰、与其……孰若(不若、不如)、与其……宁(抑、亦)”等.常见文言文中固定句式(三)文言文中地一些词语经常结合起来使用,表达一定地语法意义,由于世代沿用,就成为—种用法和结构都比较固定地习惯句式,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地固定格式.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这些固定格式,表示地意义是固定地,.它地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地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地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不懂得这一点,就不能准确理解句意.《考试大纲》中规定地高考考查内容之一是“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地句式和用法”.该考点地内容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固定句式五个方面.固定句式地分类可按表达语气地种类分为六种:一.表陈述语气地固定格式常见地有:有以(有......用来)、无以(没有......用来)、有所(有.....地)、无所(没有......地)、比及(等到......地时候)、为......所..以为,以……为.如:得而腊之以为饵.(《捕蛇者说》)“以为”可以是动词,译为“认为”,更多地时候是像上例一样,“以(之)为”地省略,与“以……为”一样,翻译为“把(用)……当作(做)……”..所以.如: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此世所以不传也.(《石钟山记》);“所以”表示原因时,译为“……地缘故”,如上例;表示手段和目地时,译为“用来……地(方法)”.. 无以,由动词“无”和介词“以”组成,可译为(“没有用来……”“无法……”.)如:顾不及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劝学》)。
文言文固定句式归纳及配套例句
文言文固定句式归纳及配套例句1、无以,无从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例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例2、二子心计,公无从办,特示故人意尔。
2、有以……,译为“有可以拿来(用来)……的”例1、吾终当有以活汝。
(《中山狼传》)例2、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应。
(《庄暴见孟子》)3、所以译为“用来……的”“……原因”“……的方法”例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例2、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例3、吾知所以拒子者,吾不言。
(《非攻》)4、是故,是以译为“因此,所以”例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例2、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5、无所译为“没有……的”(人、物、事)例、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司马迁《鸿门宴》)6、有所译为“有……的”。
(人、物、事)例1、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忽忽〕恍恍惚惚,心思不定的样子。
〔亡〕失。
,出则不知其所往。
(《报任安书》)例2、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7、有……者译为“有个……人”例、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
8、如何、奈何、若何译为“把……怎么办呢”“对……怎么样呢”,如果之间没有插入名词、代词和词组,则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
有询问怎么处理的意思。
例:“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例: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9、如……何译为“对……怎么办”例、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10、奈……何译成“把……怎么办”例、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治邺》)11、不亦……乎译为“不也是……吗”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愠,不亦君子乎?”12、庸……乎译为“哪管……呢”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13、其……邪译为“难道……吗”例1、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14、无乃……乎(与),得无……乎,得无……耶译为“恐怕……吧”例1、无乃尔是过与?(《论语》)例2、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记王忠肃公翱事》)例3、得无教我猎虫所耶?15、……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译为“说的就是……啊”“大概说的就是……吧”例1、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课文例句比较多)
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课文例句比较多)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凝固结构。
它的语法特点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
这些固定用法大致可分为表示疑问、表示反问、表示感叹、表示揣度和表示选择等。
文言文的固定格式:1)表示疑问:A、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例如:XXX:“你凭什么知道?”B、XXX……?(所…的是什么?)例如:问女子在想什么,问女子在想什么?C、奈何……?(怎么办?为什么?)例如:未辞也,那你怎么办?D、如…XXX?XXX?(拿…怎么样呢?)例如:虞兮虞兮,你该怎么办?E、孰与……?(与……相比,哪个……?)例如:我和城市相比,哪个更美?公之视廉将军,和XXX相比,哪个更好?F、安……乎?(怎么……呢?)例如:然而XXX刚刚败了,你怎么能抵抗这个难题呢?G、独……耶?(难道……吗?)例如:公子纵然轻胜,被抛弃降顺秦国,你不同情公子姊姊吗?H、何为……?(为什么……?)例如:你为什么要生我家呢?2)表示反问:A、XXX……哉(也)?(怎么能……呢?)例如:如果只是做佣人,你怎么可能富有呢?何能胜过这条路呢?B、何……为?(……干什么呢?为什么…呢?)例如:你干什么呢?C、其……乎?(难道能……呢?)例如:尽你的努力,却无法到达目标,这样你就不会后悔了,难道还有人能够批评你吗?D、顾……哉?(难道……吗?)例如:难道不如蜀鄙之僧吗?E、独……哉?(难道……吗?)例如:相如虽然有弩箭,却害怕XXX将军吗?F、安……哉(乎)?(哪里……呢?)例如:小鸟怎么会知道天鹅的志向呢?G、不亦……乎?(不是……吗?)例如:人不知道也不发怒,这不是君子吗?H、……非……欤?(……不是……吗?)例如:这不是三闾大夫吗?I、宁……耶?(哪里……呢?)例如:难道不知道这是回家的最后一程吗?3)表示感叹:A、何其……也!(怎么那么……啊!)例如:虽然有君命,速度怎么这么快啊!B、直…耳!(只不过……罢了!)例如:XXX:“不可,只不过不到一百步!”C、惟……耳!(只是……罢了!)例如:我已经没有事情可做了,只能等待死亡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三
晋侯不乐,谢客,客有自下座进者,曰:“射,技也, 而有道焉,不得于心而至焉者无有也。 ①何谓得之于心? 马 也,弓矢也,身也,的也,四者相为一,的虽虱之微,将若 车轮焉,求为不中,不可得也。不得心则不然,身一,马一, 弓矢一,而的又为一,身不暇骑,骑不暇彀,彀不暇的,以 是求中于奔驶之下, ②其不碎首折支也幸矣,何中之望哉!
②人们不赞美管仲的贤明却赞美鲍叔能够识 别人才。
十
修(欧阳修)幼失父,母尝谓曰:“①汝父 为吏,常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 ‘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 乎?’曰:‘②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 恨。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其 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修闻而服 之终身。
注释:[1]窃,私下。 [2]刖,砍掉双脚的酷刑。 假传君命。 [3]矫,
①弥子吃到特别甘甜的桃子,没吃完就把它献给卫 君
②不顾自己口味的满足却想着我。
九
管仲曰:“①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 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 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 管仲,以身下之。②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 叔能知人也。 【答案】 ①我曾经替鲍叔谋划事情,却使鲍叔更加困 窘,但鲍叔不认为我愚蠢,他知道时运有好的 时候,有不好的时候
七 魏文侯使舍人毋择献鹄(天鹅)于齐侯。①毋择行道失 之,徒献空笼。见齐侯曰:“寡使臣毋择献鹄,②道饥渴, 臣出而饮食之。鹄飞冲天,遂不复反。③念思非无钱以买鹄 也,恶有为其君使,轻易其币(礼物)者乎?念思非不能拔 剑刎颈,腐肉暴骨于中野也,为吾君贵鹄而贱士也;念思非 不敢走陈蔡之间也,恶绝两君之使。故不敢爱身逃死,唯主 君斧质之诛。”齐侯大悦,曰:“寡人今者得兹言三,贤于 鹄远矣。寡人有都郊地百里,愿献于大夫为汤沐邑。” 【答案】 ①毋择在路上让天鹅给跑了,只献了一只空笼子。 ②半路上(天鹅)又饿又渴,我放它出来让它喝点水吃点 东西
十五
将复见子瞻于海南,予悯其老且病,止之曰:“君意则善, 然自此至儋(今海南省儋县)数千里,复当渡海,非老人 事也。”谷曰:“我自视未即死也,公无止我。”留之不 可,阅其囊中无数千钱,予方乏困,亦强资遣之。船行至 新会,有蛮隶窃其囊装以逃,获于新州,谷从之至新,遂 病死。予闻哭之失声,恨其不用吾言,①然亦奇其不用吾 言而行其志也。予方杂居南夷,与之起居出入,②盖将终 焉,虽知其贤,尚何以发之?闻谷有子蒙在泾月军中,故 为作传,异日以授之。 【答案】 ①然而也对他不采纳我的意见而实现自己的心愿感到惊异。 ②(我)大概将要死在此地,虽然知道他的贤德,(但) 我还能用什么方法来传扬他的事迹呢?
【答案】
①唐太宗让封德彝举荐有才能的人( 1分), (封德彝)很长时间没有举荐有才能的人 ( 1分) 。 ②君子使用人才如同(人们)使用器 物一样,各取(他们的)长处(1分) 。古 代达到大治的帝王,难道是从别的朝代借 用人才吗? (1分 )(你)正应该忧虑自己 不能了解(人才),怎么能够诬毁全天下 的人呢? ( 1分)
第二种:表疑问语气常用的有:
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何(把...怎么 样)、得无... 耶(大概... 吧、恐怕... 吧)等。
第三种:表感叹语气常用的有:
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何... 之(怎么... 这样啊)等。
第四种:表反问语气常用的有:
无乃......乎(恐怕、只怕)、不亦......乎(不是...... 吗)、得无......乎(难道......吗)、孰与、孰若 (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相......)何......为(为什么......呢
文言文疑问句里的固定结构:
1、“如何”(何如)、“奈何”(何若)。 “如”“奈”“若”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 它们组成固定格式,相当于现代汉语“怎么样 ”“为什么”“什么样”等。例如:①樊哙曰: “今日之事何如?”②奈何取之尽滋铢,用之如 泥沙?③此为何若人? 还可以将上述固定形式扩展,变成“如…… 何”、“奈……何”、“若……何”等句式,相 当于现代汉语“对(把)……怎么样(怎么办)” 。例如:①如太行、王屋何?②“巫妪、三老不 来还,奈之何?
①(如今)我在州府外面,你州府里面,(只要 我们)齐心合力,就一定会有所作为。 ②不久刘仁之被调到朝中做中书令
三
建文四年六月乙卯,燕兵遂渡江。帝忧惧,或 劝帝他幸,图复兴。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兵,① 即事不计,当死社稷。乙丑,燕兵入,帝自焚,孝 孺被执下狱。先是,成祖朱棣发北平,姚广孝以孝 孺为托,曰:“②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 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成祖颔之。 【答案】
常见文言文固定格式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 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 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 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 俗成,经久不变。它的分类可按表达语气 的种类分为四种: 第一种:表陈述语气常用的有:
有以(有... 用来)、无以(没有... 用来)、有所( 有.....的)、无所(没有... 的)、比及(等到... 的 时候)、为...所。
4.用否定词表示疑问句的有:“有(可、 能、愿)……否”、“不……乎”等。
例如:①秦王以十五城易寡人璧,可予不? ②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文言翻译练习
将文中两处划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一
①太宗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 上诘 之,对曰: “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 耳。 ”上曰:“②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古人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 安可诬一世之人!”
十六
沂州山峻险,故多猛虎,①邑宰时令猎户扑之, 往往反为所噬。有焦奇者,陕人,投亲不值,流 寓于沂。素神勇,曾挟千佛寺前石鼎,飞腾大雄 殿左脊,故人呼为“焦石鼎”云。知沂岭多虎, ②日徒步入山,遇虎辄手格毙之,负以归,如是 为常。一日入山遇两虎,帅一小虎至,焦性起, 连毙两虎,左右肩负之,而以小虎生擒而返。众 皆辟易,焦笑语自若。
【答案】
①县宫经常派猎人捕捉老虎,(猎人却)常常被 猛虎吃掉。(重点:“邑宰”“扑”、被动句 式)。
② (他)每天步行到山中,遇见老虎就赤手空
十七 太平崔默庵多神验。有一少年新娶,未几出痘, 遍身皆肿,头面如牛。诸医束手,延默庵诊之。默 庵诊症,苟不得其情,必相对数日沉思,反复诊视, 必得其因而后已。诊次少年时,六脉平和,惟稍虚 耳,骤不得其故。时因肩舆道远腹饿,即在病者榻 前进食。见病者以手擘目,观其饮淡,①盖目眶尽 肿,不可开合也。问:“思食否?”曰:“甚思之, ②奈为医者戒余勿食何?” 【答案】 ①由于眼眶全肿了,不能睁开眼。 ②对医生告诫我不要吃东西怎么办?(或:医 生告诫我不要吃东西,对此该怎么办?)
六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盛藐 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 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 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 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浮生六记》) 【答案】 (儿时的我)又会把一些蚊子留在白帐中,一 边慢慢地向帐中喷烟,让蚊子在烟中飞舞鸣叫。 我把这一切想象成青云白鹤的景象,果然就像是 有鹤在云中叫,这让我非常高兴,其乐无穷。
五
婢初媵时,年十岁,垂双鬟,曳深绿布裳。 一日,天寒,火煮荸荠熟,婢削之盈瓯;余入自 外,取食之;婢持去,不与。魏孺人笑之。孺人 每令婢倚几旁饭,即饭,目眶冉冉动。孺人又指 予以为笑。 回思是时,奄忽便已十年。吁,可 悲也已!(《寒花葬志》) 【答案】
魏孺人常常让她坐在桌边和我们一起吃饭, 接近吃饭的时候,她的眼睛在桌上移来移去。 (这时),妻子就指着她(给我看),我认为 (她的动作)好笑。
注:虱、车轮:纪昌学射,悬虱日日观望,当视虱如车 轮,射技便大进。彀:拉弓。
【答案】 ①什么叫做在心里获得它(射箭之道)? ② 他不摔破头、摔断身肢就很幸运了,(还) 期望什么射中呢!
十四、书吴道子画后 苏轼
①知者创物,能者述焉,非一人而成也。君子之于学,百工之 于技,自三代历汉至唐而备矣。故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 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 毕矣。道子画人物,如以灯取影,逆来顺往,旁见侧出,横斜 平直,各相乘除 ⑴ ,得自然之数 ⑵ ,不差毫末。出新意于法度 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所谓游刃有余,运斤成风,盖古今 一人而已。余于他画,或不能必其主名,至于道子,望而知其 真伪也。 ②然世罕有真者,如史全(人名)所藏,平生盖一二见 而已。元丰八年十一月七日书。 [注] ⑴乘除:抵销。这是说上述的各种技法如顺逆、旁侧、斜 直的合理运用,使之互相补充,从而获得平衡。 ⑵自然之数: 指符合自然的情理。 【答案】 ①有智慧的人开创一门新的技艺,有才能的人对之加以传承。 ②不过世上很少有(吴道子)真迹,像史全所收藏(的真迹或 精品),(我)平生大概只能见到一 二次罢了。
③(我)心想不是没有钱再买一只天鹅,(只是觉得)哪 里有作为国君的使者,(却)看轻他的礼品的呢?
八 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卫国之法,窃[1]驾君 车者罪至刖[2]。既而弥子之母病,人闻,往夜告 之,弥子矫[3]驾君车而出。君闻之而贤之曰:"孝 哉,为母之故而犯刖罪!"与君游果园,①弥子食 桃而甘,不尽而奉君。君曰:"爱我哉,②忘其口 而念我!"
【答案】 ①你父亲为官时,常常(或:曾经)在晚上点 灯处理官府的文书,多次停下来叹息 ② (如果)我要寻求使他们活下(的理由)而 不行的话,那么被判死刑者和我都没有什么遗憾 了
十一
昔周人有仕数不遇,年老白首,泣涕于途者。 ①人或问之:“何为泣乎?”对曰:“吾仕数不遇, 自伤年老失时,是以泣也。”人曰:“仕奈何不一 遇也?”对曰:“吾年少之时,学为文,文德成就, 始欲仕宦,人君好用老。用老主亡,后主又用武。 吾更为武,②武节始就,武主又亡。少主始立,好 用少年,吾年又老。是以未尝一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