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概略
中国古代的礼仪文化
中国古代的礼仪文化
中国古代的礼仪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涵盖了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包括祭祀、冠婚、丧葬、相见、宾客等。
祭祀是古代礼仪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通过祭祀来表达对神灵的敬畏和祈求。
冠婚是古代人生礼仪中的重要环节,男子成年时要行冠礼,女子成年时要行笄礼,表示他们已经具备了成人的资格。
丧葬礼仪则是对逝者表示哀悼和尊重的方式。
相见礼仪规定了人们在不同场合下的行为规范,如君臣相见、宾主相见等。
宾客礼仪则规定了主人如何招待宾客,以表达对宾客的尊重和欢迎。
中国古代的礼仪文化还强调尊重长辈、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等传统美德。
这些礼仪规范不仅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还有助于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礼仪文化是一种以礼为核心的文化体系,它通过各种仪式和规范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和价值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的礼仪文化与风俗习惯
中国古代的礼仪文化与风俗习惯在中国古代,礼乐文化一直都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不仅是一种道德规范和社交规则,也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美学观念。
礼仪文化早已渗入到古代人们的生活中,从衣食住行,到节庆婚丧,无不体现着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的礼仪文化和风俗习惯。
一、礼仪文化的概述在中国古代,礼仪文化是一种道德准则和社交秩序。
人们按照社会等级、地位来进行社交活动,遵从着不同的礼仪规范。
比如在古代,皇帝的重要节日里,百官要按照自己的级别依次排座,而且还有特定的服饰和礼仪要求。
这种等级的社交秩序,在古代的社会中非常普遍。
古代人们的社交活动随时都需要遵从着礼仪文化的规范。
在古代,人们居住的家庭、衣着、饮食、礼节等各个方面都有着明确的规定。
人们必须要遵从这些规定,以展示出自己的社会地位。
因此,礼仪文化是在古代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二、古代人们的喜庆活动在中国古代,人们的生活十分紧张而又辛劳。
因此,到了特殊的日子,人们会放松自己的身心,适当的举办一些喜庆活动。
其中比较常见的是庆祝节日和举办婚礼等。
庆祝节日:中国有很多的传统节日,比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等。
从以前一直到现在,这些节日都有着固定的日期,也有着特定的庆祝仪式。
比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人们会贴春联、燃放鞭炮、赏花灯、吃团圆饭等等。
这些礼仪和习惯,在中国古代已经存在了几千年的历史。
举办婚礼:在古代中国,婚礼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交活动。
古人教育人们,男女之间的婚姻必须要遵循正式的礼仪规范。
因此,在举办婚礼的时候,不仅要有约定媒人,还要进行订婚、迎亲、买红妆、办喜宴等。
这些礼仪都要认真遵照进行,以展示出男女的正式结婚。
三、古代的饮食文化古代人们的饮食也有着浓厚的文化色彩。
古代人们注重保持饮食的均衡和营养丰富。
因此,在古代,有着许多不同的饮食文化和习惯。
餐桌礼仪:在古代,餐厅十分普遍。
在饮食文化方面,古人注重礼仪方面,认为吃饭时要保持体面、端庄。
中国礼仪文化常识大全
中国礼仪文化常识大全
1. 传统的中国礼仪文化强调尊重长辈和尊重他人的尊严。
2. 在中国,人们通常以握手、鞠躬、微笑等方式来致意和表示尊敬。
3. 在中国,吃饭时,尊重长辈和年长的人是非常重要的,他们先开始吃饭,年轻人则要等待他们先动筷子。
4. 在中国习俗中,夫妻双方会向父母敬献茶水以示尊敬,这被称为“敬茶”。
5. 在中国传统的婚礼仪式中,新郎要接新娘的床,这被认为是一种幸运的象征。
6. 在正式场合的宴会上,主人会坐在宴会桌的主位上,而客人则会坐在主人左右两侧的客位上。
7. 在中国,给别人送礼物时,应注意坚持双手递送和双手接受的礼仪。
8. 在中国,人们会在新年和其他重要的节日里燃放烟花和爆竹来庆祝。
9. 在宗教场所,如寺庙或道观,人们通常要脱掉鞋子以示尊重。
10. 在与中国人交谈时,直接询问个人问题,如年龄、婚姻状
况等,被看作是不恰当的礼貌行为。
这只是一些中国礼仪文化的常识,并不能穷尽所有。
在中国,不同地区和不同的社会场合可能有不同的礼仪习俗。
中华传统礼仪大全
中华传统礼仪大全一、传统礼仪的概述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老国家,传统礼仪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
传统礼仪包含了各种仪式、习俗和行为规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中华传统礼仪。
二、日常生活礼仪1. 问候礼仪:在中国,人们常常以“你好”、“早上好”等问候语向对方示意尊重和关心。
2. 餐桌礼仪:进餐时要注意文雅的用餐姿势和吃饭的顺序,尊重长辈,遵循筷子使用的规范。
3. 拜访礼仪:拜访他人时,要轻轻敲门并主动问好,进入他人家中要注意礼貌和谦和。
三、庆典仪式礼仪1. 婚礼仪式:中国传统婚礼包含了订婚、过大礼、喜宴等环节,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和传承。
2. 葬礼仪式:中国葬礼注重尊重逝者,要穿戴得体,行为庄重,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和怀念。
3. 开业典礼:开业典礼要进行剪彩、鞭炮等传统仪式,展示出喜庆和祝福。
四、节日习俗礼仪1. 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包括贴春联、贴福字、打年糕等一系列活动和习俗。
2. 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祭祖的节日,人们会扫墓、祭拜祖先,表达对先人的思念和敬意。
3. 中秋节:中秋节是团圆的节日,人们会赏月、吃月饼,家人团聚,祈福和祭拜月神。
五、社交场合礼仪1. 商务礼仪:商务场合要注意着装得体,言谈举止得体,尊重对方的权威和地位。
2. 宴会礼仪:参加宴会时要注意礼貌待人,不插话,注意礼仪,示意对宴会主人的感谢和赞赏。
3. 社交礼仪:与朋友和同事社交要懂得尊重私人空间和底线,交谈中避免争吵和过度亲密。
六、礼仪的重要性中华传统礼仪对于个体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能培养人们的尊重和谦和,增进人际关系的融洽,维护家庭的和睦和社会的稳定。
同时,传统礼仪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传承和弘扬传统礼仪对于保护和传承中华文化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七、结语中华传统礼仪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智慧。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尊重和继承传统礼仪,将其发扬光大,传承给后代,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和发展贡献力量。
传统中国的礼仪文化
传统中国的礼仪文化一、引言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其中礼仪文化作为其核心部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世世代代,中国人民通过礼仪的实践,培养了独特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使社会得以和谐共处。
本文将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探讨传统中国的礼仪文化,以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意义。
二、历史背景1. 礼的起源和发展礼仪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礼乐文化。
从最早的祭祀活动,到后来的封建社会,礼仪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规则和道德准则。
传统中国注重仪式的庄重和严谨,认为通过规范的礼仪行为,可以有效地维持社会秩序并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2. 礼的核心价值观传统中国的礼仪文化倡导了一系列的核心价值观。
其中包括以诚为本、以礼待人、尊师重道、孝敬父母、友善待人等。
这些价值观被广泛传承并影响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
通过尊重他人、关怀他人的行为,中国人民形成了亲和力、团队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三、传统中国礼仪文化在现代社会的意义1. 传承中华文化传统中国的礼仪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通过推崇和传承礼仪文化,可以有效地保护和传承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让新一代了解并认同这段悠久的历史。
2. 促进社会和谐礼仪作为社会准则和行为规范,可以有效地提高社会的公德心和道德水准,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尊重他人、礼让他人的行为,有助于减少利益冲突和矛盾,增进社会成员之间的友好合作,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3. 增强个人气质和形象礼仪文化对个人的修养和品质有着重要的影响。
学习和遵守礼仪规范,可以提升个人的修养和内涵,培养出文雅、自信的气质。
同时,合适的礼仪行为也可以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给他人留下积极的印象。
4. 加强国际交往礼仪文化在国际交往中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作为一个传统的礼仪之邦,通过遵守和传承丰富的礼仪文化,能够增进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合作。
在全球化进程中,传统中国的礼仪文化成为建立国际形象和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礼仪常识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礼仪常识大全一、概述中国传统文化礼仪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累的宝贵财富,它是人们行为准则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档将介绍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礼仪的常识,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尊重中国文化。
二、尊重长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尊重长辈是一种重要的价值观念。
无论是家庭中还是社会中,尊重长辈是恪守的道德原则。
当与长辈交流时,应使用适当的敬语,并示以尊重和关怀。
三、饮食礼仪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注重礼仪。
在用餐时,应注意以下礼仪:1. 尊重主人:在进餐前,应向主人致以问安,并等待主人示意开始进食。
2. 使用筷子:在用餐时,应使用筷子,并避免将筷子直插食品或碗中。
3. 谦让他人:应注意礼貌和谦让,在用餐时不应抢夺食物。
四、社交礼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社交礼仪十分重要。
以下是一些社交礼仪的常识:1. 问候礼仪:见面时应示以礼貌的问候,如问好、打招呼等。
2. 尊称礼仪:与陌生人或年长者交流时,应使用适当的敬语来表示尊重。
3. 长辈礼仪:与长辈交流时,应注意尊重和关怀,并避免过分亲昵的行为。
五、节日俗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每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俗和礼仪。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节日俗:1. 春节:家庭聚会、贴福字、放鞭炮等。
2. 中秋节:赏月、吃月饼、赏花灯等。
3. 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等。
六、穿着礼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穿着礼仪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表达。
以下是一些穿着礼仪的常识:1. 正装礼仪:参加正式场合时应着正装,如西式礼服或传统汉服。
2. 色彩象征:在中国文化中,红色代表喜庆,黑色代表哀悼,应根据场合选择合适的服装色彩。
七、宴会礼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宴会是交流和聚会的重要方式。
以下是一些宴会礼仪的常识:1. 座次安排:主人会根据身份和尊卑安排座次,客人应按照安排就座。
2. 礼物赠送:参加宴会时可以赠送一些礼物,如鲜花、茶叶等,表达谢意和祝福。
八、结语以上是中国传统文化礼仪的一些常识,希望能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尊重中国文化。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为了相互尊重,在仪容、仪表、仪态、仪式、言谈举止等方面约定俗成的,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欢迎阅读与收藏。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篇1中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
在其五千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礼强烈地影响和制约着中国人的思想言论和行动。
重礼仪、守礼法、行礼教、讲礼信、遵礼义已内化为一种民众的自觉意识而穿于其心理与行为活动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及基本表征。
孔子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著名思想家颜元的“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尚礼则身亡”等都充分反映了礼与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相伴而生、相伴而长。
礼之产生,可以溯到远古时代。
首先它是人类协调主客观矛盾的需要。
自然的人伦秩序是礼产生的最原始动力,人们为生存和发展相互依赖,逐步积累和自然约定出一系列“人伦秩序”,这是最初的礼,后又有“圣贤之人”如黄帝、尧、舜、禹等为“止欲制乱”而制礼,身体力行为民众做榜样,从而使礼在“维稳制乱”中发挥了作用,也正因如此,人们更加遵礼尚礼。
其次,礼起源于原始的宗教祀活动。
远古时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认识自然的能力低下,无法解释和征服自然现象与自然力,于是人们把关于人的灵魂观念扩大到他们所接触的自然界万物,从而产生了“万物有灵”的观念,开始用原始宗教仪式等手段来影响神灵,如祭祀、崇拜、祈祷等,期望以虔诚感化和影响自然神灵,以使其多赐福少降灾,原始的“礼”便产生了。
结合文化和礼之起源,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概括:(一)礼之本意为敬神,后引申为表示敬意所应具有的态度,即礼首先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人对己的尊重和敬意时的态度。
(二)礼是一系列动作,是使内在敬意的态度外在表现化的动作。
即通过一定的动作表达自己内心对人对己的尊重和敬意。
(三)礼是一种程式或仪式。
通过多样性的仪式,表现出行礼人对人对己的敬意、爱戴和重视。
中国古代礼仪文化常识有哪些_古代称呼礼仪常识
中国古代礼仪文化常识有哪些_古代称呼礼仪常识古老的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
下面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古代礼仪文化常识,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中国古代礼仪文化常识交谈礼仪态度诚恳,表情自然、大方,语言和气亲切,表达得体。
谈话时不可用手指指人,做手势动作幅度要小。
谈话者应保持一定距离。
在公共场合男女之间不要耳鬓厮磨,与非亲属关系的异性避免长时间攀谈、耳语。
对长辈、师长、上级说话要尊重,对下级、晚辈、学生说话则注意平易近人。
同时与几个人谈话,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两个人身上,要照顾到在场的每一个人,注意听取对方的话。
不可出言不逊、强词夺理。
不可谈人隐私,揭人短处。
不可背后议论他人,拨弄是非。
不说荒诞离奇、耸人听闻的事,不搞小广播。
谈话中意见不一致时,要保持冷静,以豁达的态度包容异已或回避话题。
忌在公众场合为非原则性问题大声喧哗、争执打闹。
遇有攻击、侮辱性言辞,一定要表态,但要掌握尺度。
政治礼仪①祭天始于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
古人首先重视的是实体崇拜,对天的崇拜还体现在对月亮的崇拜及对星星的崇拜。
所有这些具体崇拜,在达到一定数量之后,才抽象为对天的崇拜。
周代人崇拜天,是从殷代出现“帝”崇拜发展而来的,最高统治者为天子,君权神授,祭天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祭天盛行到清代才宣告结束。
②祭地夏至是祭地之日,礼仪与祭天大致相同。
汉代称地神为地母,说她是赐福人类的女神,也叫社神。
最早祭地是以血祭祀。
汉代以后,不宜动土的风水信仰盛行。
祭地礼仪还有祭山川、祭土神、谷神、社稷等。
③宗庙之祭宗庙制度是祖先崇拜的产物。
人们在阳间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庙。
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
庶人不准设庙。
宗庙的位置,天子、诸侯设于门中左侧,大夫则庙左而右寝。
庶民则是寝室中灶堂旁设祖宗神位。
祭祀时还要卜筮选尸。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中国传统礼仪文化1.用膳礼仪尊老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其中很明显的体现在用餐礼仪上。
开始用餐时一定是长辈先动碗筷。
而且吃饭时,要求要端起碗,大拇指扣住碗口。
咀嚼饭菜要闭嘴咀嚼,细嚼慢咽,并且尽量做到食不言。
2.行走之礼古人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
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
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3.见面之礼古人对见面时所行的礼仪也很重视,有拱手礼,作揖礼,跪拜礼。
拱手礼为最普通的见面礼仪,双手合抱,置于胸前,立而不俯。
作揖也是双手抱拳,拱起按下低头,上身略向前屈。
跪拜礼为古代下级向上级,平民向官吏所行之礼,较为常见。
现今也只在偏远乡村拜年活动能够见到。
4.入坐之礼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
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
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
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
中国传统文化特点1,光宗耀祖的功名思想;2,以和为贵的思想;3,天人合一的思想。
从中国的文化背景下可以看到这样一个问题,光宗耀祖的这种思想意识既是合理的,又是必然的。
因为父母者,人子之本源。
人长大以后,报答自己的父母,所以具有合理性。
另外一个方面,它有一定的必然性。
必然性是说在中华大地上,它有一种天然的导向,光宗耀祖就等同于为国尽职。
第一点,国与家的内涵,古代中国几千年来是家国同构,家与国合二为一,如果由现在比较客观的眼光来看,可以从这两个方面来解读,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但从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来看有一种非常特殊的现象,这个特殊的现象是世界上其他民族所没有的。
长期以来,我们把国就称为国家,在这里边已经折射出了中华民族具有浓厚的家国情怀。
第二点,孝道。
每一个人都是生活在一定的人际关系中,儒家中在人际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当年的孟子提出了五伦的人际关系的思想理念,忠、孝、悌、忍、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礼仪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礼仪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礼仪包括许多方面,以下是一些代表性的礼仪形式:
1. 敬酒:敬酒是中华民族传统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宴席上主人和客人相互敬酒表达友情和尊重。
敬酒时需双手持酒杯,轻轻碰杯,饮酒前需先行敬酒致敬。
2. 传统婚礼仪式:中华传统婚礼注重礼节和仪式感,通常由迎亲、过门、拜堂、敬茶等环节组成。
新人穿着传统的婚礼服饰,进行一系列的祭拜、敬酒等礼仪动作,以示对祖先和亲友的敬意。
3. 传统宴会礼仪:中华传统宴会礼仪包括座次安排、敬酒、下酒规则等。
主宾与客人之间有一定的等级关系,座位有次序,敬酒也有讲究。
例如,年长者敬酒给年幼者时要用双手递酒杯,并示意对方与自己碰杯。
4. 传统节日礼仪:中华民族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节日,每个节日都有独特的礼仪形式。
例如,春节期间,人们家家户户贴年画、贴对联,互相拜年、赠送红包,以表达新年祝福和喜庆。
5. 传统祭祀礼仪:中华民族的传统祭祀活动强调对祖先的敬仰和纪念,包括家庙祭祀、敬奉祖先、祭拜神灵等。
祭祀过程中要按照特定的仪式进行,例如焚香、燃烛、祭品摆设等。
这些传统文化礼仪在中华民族的日常生活和重要场合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尊重和谦卑之美,也传承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和传统价值观。
中国礼仪知识大全
中国礼仪知识大全
以下是中国礼仪知识的一些主要方面和内容:
1. 尊重长辈: 在中国文化中,尊重长辈是至关重要的。
当与长辈交谈或接受他们的指导时,应该保持恭敬和谦逊的态度。
年轻人通常要先行鞠躬,称呼长辈时要使用尊敬的称谓。
2. 礼仪用语: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些特定的礼仪用语,如问候语、道别语等。
在与他人交流时,使用适当的礼仪用语可以向对方表达尊重和友好。
3. 餐桌礼仪: 在中国文化中,餐桌礼仪非常重要。
几个常见的餐桌礼仪包括:用餐前要洗手,等长辈或主人先开饭,用筷子夹菜时不要直接点到对方的嘴唇,等等。
4. 礼物文化: 礼物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不同场合,送礼的方式和礼物的选择也有所不同。
例如,在拜访他人时应该带上一些小礼物,如水果、茶叶等。
送礼时要注意避免送钟表、绿色的礼物等不吉利的物品。
5. 礼仪习俗: 中国有许多与传统节日、婚嫁、葬礼等有关的礼仪习俗。
这些习俗既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传统价值观,也是维系社会秩序和亲情、友情关系的重要方式。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和民族之间的礼仪惯例可能有所不同。
因此,了解当地的礼仪习惯和文化背景是很重要的。
汉族传统礼仪文化介绍
汉族传统礼仪文化介绍古代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古代汉族十分讲究礼节,礼俗别具一格。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汉族传统礼仪文化介绍,希望你喜欢。
汉族传统礼仪文化在相互交往中,古代汉族对于不同的对象均有相当的礼节,分为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隶拜九种,称“九拜”。
后经发展、演变,一般最常见的有打拱、作揖和跪拜三种。
打拱,就是右手在内,左手在外,两手合抱以示敬意。
古俗男子吉拜尚左,而女子吉拜尚右,称之“纳万福”。
凶拜,即不友好的拜见礼则相反。
作揖,除拱手外,还要弯腰鞠躬。
揖有高揖和长揖之分。
高揖即双手高举,长揖除拱手高举外,还要自上而下,行鞠躬礼。
打拱和作揖往往连用,大约是古“九拜”中之“振动”演化而来。
这种礼节无尊卑上下之分,为平辈之间的常礼。
在古代汉族民间,友人相遇也往往边说“谢”,边打拱作揖相让,以示尊重。
跪拜,是汉族的一种庄重的礼节,主要包括稽首、顿首、空首等形式。
稽首是叩头至地并停顿一段时间,原是“九拜”中最恭敬的一种礼节,常作臣对君之拜。
顿拜,即头叩地,通用为下辈对上辈、下级对上级的拜礼。
空首,是手着地,拜头至手。
此外还有只屈一膝的“奇拜”,清朝时极流行。
辛亥革命后,随着封建君主制度的废除,跪拜礼遂被废止,但并未绝迹,直到解放后才彻底摒弃,但民间下辈对上辈有时也偶用此礼以示敬重。
同时,打拱作揖的礼节也渐被握手礼、举手礼、注目礼、问好礼以及点头招呼所代替,但并未完全绝迹。
汉族招待客人的礼仪汉族俗好客,特别是远客。
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悦)乎?”表达了这种好客的心理。
汉族喜欢交往,“礼尚往来”。
汉族古俗,注意抑送揖让之礼。
凡迎宾,对与主人身份平等的宾客,主人要迎于大门之外,见面拱手相礼,称为“揖”。
凡入门,主客之间必三揖而后入。
主人先入。
入门之后,上台阶进堂屋。
汉族堂屋多坐北朝南,上台阶是向北走,客就西阶,主就东阶,后世所谓“东道主”,即此而言。
升阶必三让。
中国的传统礼仪文化
中国的传统礼仪文化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拥有丰富的传统礼仪文化。
以下是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一些特点:
1. 尊重长辈:在中国文化中,尊重长辈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
年轻人应该向年长者行礼,称呼他们为“父母”、“叔叔”、“阿姨”等,以示尊敬。
2. 礼貌用语:中国人非常重视礼貌用语,如“你好”、“谢谢”、“请”等。
使用正确的称谓和礼貌用语是展示尊重的一种方式。
3. 鞠躬:鞠躬是中国人向对方表示尊敬和谦卑的一种方式。
鞠躬的深浅和次数取决于对方的地位和关系。
4. 宴会礼仪:在中国,宴会是一种重要的社交场合。
在宴会上,主人通常会为客人提供丰盛的饭菜,并要求客人按照一定的礼仪顺序享用食物。
5. 红包:红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礼物形式。
在特定的节日和场合,人们会将钱放入红包中,并送给亲朋好友作为祝福和表达感谢的方式。
6. 打招呼:中国人在见面时通常会握手,并说一句问候的话语。
握手的力度要适中,不要过于强烈或过于轻柔。
7. 饮茶:茶文化在中国非常重要。
在正式的茶道仪式中,人们会用
特定的方式沏茶、品茶,并展示对茶叶的敬重和欣赏。
8. 礼仪服饰: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中的服饰也非常重要。
例如,在婚礼、庆典等场合,人们会穿着传统的礼服,以展示庄重和尊重。
这些是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一些特点,它们反映了中国人对尊重、谦逊和亲和力的重视。
这些礼仪传统在中国社会中仍然非常重要,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礼仪习俗介绍
中国礼仪习俗介绍中国礼仪习俗介绍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正所谓有礼仪之大谓之夏。
中国礼仪以周为最,中国古代一般推行周礼。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国礼仪习俗介绍,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礼仪习俗有什么:行走之礼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
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
传统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
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中国礼仪习俗有什么:见面之礼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
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
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传统上行拱手礼。
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
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
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
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
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
传统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
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
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
中国礼仪习俗有什么:入坐之礼传统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
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
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
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
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
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
中国传统文化礼仪有哪些
中国传统文化礼仪有哪些中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其中礼仪文化无疑是最重要的一部分。
在中国传统文化礼仪中,存在着许多独特而精致的仪式和规范。
本文将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礼仪的一些重要方面。
一、尊重长辈与敬重师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尊重长辈与敬重师长被视为一种美德和基本的礼仪观念。
孝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强调子女要对父母尽孝,年幼者要尊敬年长者。
这种尊重的表达方式包括行为举止的恭敬,言语间的恭维和问候。
此外,在学校或其他学习场所,学生也应该对老师表示尊敬和敬重,遵守师长的教诲,向老师学习知识和品德。
二、庄重的宴饮礼仪在中国文化中,饮食是一种重要的社交活动,因此宴饮礼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正式场合下,人们常常遵循一定的规则和仪式来进行宴饮。
例如,主人在宴会开始前会以敬酒的方式欢迎客人,客人则应以举杯回敬,表达彼此间的敬意。
此外,在用餐时,人们应该注意礼貌,并遵循用餐顺序与规矩,尊重他人的需求和习惯。
庄重的宴饮礼仪不仅体现出了主人的热情好客,也凸显了客人的尊重和感激之情。
三、精心制作的礼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赠送礼品是一种表达谢意和祝福的方式。
与其他国家的礼仪相比,中国礼品注重的是对礼物的精心制作和包装。
在中国,礼品的品质和包装都与敬意和对对方的重视程度有关。
大多数情况下,礼品应该是独特而精美的,例如精致的茶具、中国画、传统工艺品等。
此外,在赠送礼品时,还需要注意礼品的数量及其取向,以避免给对方带来不适。
四、庄重的婚礼仪式婚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为人生大事,因此婚礼也具有庄重的仪式感与意义。
中国传统婚礼通常包括过门、拜堂、喜酒等环节,各个环节都体现出一种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仪式感。
例如,在过门环节中,新娘会经过一系列象征的动作和仪式,进入婆家成为一家人。
而在拜堂环节中,新郎新娘会向双方长辈行礼,以示尊敬和感激之情。
整个婚礼过程庄重而庄严,彰显出传统婚姻的神圣与美好。
古代礼仪文化常识大全
古代礼仪文化常识大全古代礼仪文化常识有哪些呢?下面随小编一起看看古代礼仪文化常识大全吧。
古代礼仪【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
此节乃一岁之首。
又称元旦、元正、新春等。
民间有贴春联、舞龙灯、发压岁钱、拜亲访友、吃团圆饭等习俗。
【元宵】农历正月十五夜,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
这天要点灯、放灯,所以又称“灯节”。
除赏花灯外,吃元宵是重要习俗之一。
【清明】民间传统节日。
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
【端午】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端阳、重午、重五。
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
【中秋】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团圆节。
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
【重阳】民间传统节日。
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
【除夕】民间传统节日。
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晚,家家在打扫一清的屋里,摆上丰盛的菜肴,全家团聚吃“年饭”。
此夜大家通宵不眠,或喝酒聊天,或猜谜下棋,嬉戏游乐,谓之“守岁”。
零点时,众人争相奔出,在庭前拢火燃烧,并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之时抢先放出三个“冲天炮”,以求首先发达,大吉大利。
【寒食】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
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天。
【乞巧】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少女节或七夕。
【腊日】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这是古代岁末祭祀祖先、祭拜众神、庆祝丰收的节日。
【坐向】大堂上坐北朝南的位置为尊,内室靠西面东位置为尊。
《史记·项羽本纪》中有“项王、项伯东向坐。
亚文南向坐”。
这里的“南向坐”的位置最尊贵,“东向坐”也是比较尊贵的位置。
【封禅】古代帝王祭天地的最隆重礼节,多由帝王亲自到泰山主持。
在泰山顶上祭天为“封”,在泰山脚下祭地曰“禅”。
【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
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讳称】古人对“死”有许多讳称,主要的有:(1)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称:薨、崩、百岁、千秋、晏驾、山陵崩等。
中国的传统礼仪文化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源远流长,凝聚着千百年的历史和文化传承。
传统礼仪文化在中国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影响着人们的言行举止、社交交往和家庭礼仪。
以下是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一些重要方面:1. 尊卑有序:中国传统礼仪强调尊卑有序,社会关系中存在等级之分。
尊长者为孝道的核心,晚辈要尊敬长辈,子女要孝顺父母,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
2. 仪式感:在各类生活仪式和社交场合,中国人注重仪式感。
比如婚礼、葬礼、过年等重要时刻都有一定的仪式和礼仪规范,体现着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3. 茶文化:茶文化是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中的一部分,茶艺表达了尊敬、友好、敬畏和感恩之情。
泡茶、品茶成为社交的一种方式,也是传统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一种表现。
4. 传统婚礼礼仪:中国传统婚礼礼仪繁多,包括订婚、过大礼、结婚仪式等环节。
婚礼礼仪强调家族的繁衍和尊敬长辈,是家族传承和社会关系的象征。
5. 传统节日礼仪:在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传统礼仪活动,如祭祖、拜年、赏月等,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对亲人的思念和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6. 交往礼仪:在社交交往中,人们注重言谈举止,遵循尊卑有序的原则。
握手、拜访、馈赠礼物等都有一定的规范,体现着对他人的尊重和友好。
7. 孝道文化:孝道是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核心之一,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和照顾。
“孝顺”一词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刻的内涵,被认为是一种美德。
8. 礼仪之邦:中国历来被称为“礼仪之邦”,这体现在国际交往中也是一种态度。
中国代表团在外交场合、国际峰会上都会遵循一定的礼仪规范。
这些传统礼仪文化的元素,虽然在现代社会中受到了一些挑战和变革,但仍然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传承着中华文化的精髓。
中国有哪些传统礼仪
中国有哪些传统礼仪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它的文化底蕴极为丰富。
在其中,传统的礼仪文化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涵盖了各个方面的生活,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承之一。
在下文中,我们将介绍一些中国传统礼仪的内容。
一、表达敬意的礼仪在中国,表达敬意的礼仪非常多样化。
其中最为常见的,便是向对方鞠躬。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向长辈、领导或是对方表示谢意时,都可以选择鞠躬。
此外,还有见面时的问候礼仪,如握手、双手合十、施礼等。
这些礼仪都能够温润人心,表达出我们对他人的尊重和敬意。
二、餐桌礼仪餐桌礼仪是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在宴会、餐会等场合,人们需要遵循一定的礼仪规矩,与人为善、和谐相处。
比如,要注意自己的放置,纠正刀叉的使用方式,使用餐巾等等。
在中式的餐桌礼仪中,对准次序和位置还有餐具用法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
三、传统婚礼礼仪中国传统的婚礼礼仪与时俱进,在祖宗遗风的延续与发展中不断吸取新鲜血液。
在婚礼中,新郎新娘需要注意着装和仪态,将自己变得更加美好。
仪式上,新郎需手捧花束迎接新娘,两人合掌拜天地和父母,交换婚戒,新娘需入门拜见婆婆等等,这都是中国传统婚礼礼仪中的一部分。
四、节日礼仪中国的节日非常多且各具特色,同时也拥有独特的礼仪,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比如,中秋节的月饼、春节的红包、端午节的粽子等等,这些节日内的礼仪都与传统习俗和意义息息相关,为节日增添了更多的文化魅力。
五、习俗礼仪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不同地域的人们拥有自己独特的习俗和礼仪。
譬如,南方的丧葬仪式中有辞让、随礼、挂挽等传统礼仪;北方的婚礼仪式中讲究“三七之礼”;长江流域地区则有青年男女在春天相互赠送五彩的“追儿”(指手绢)等。
上述内容只是中国传统礼仪的冰山一角。
无论是在家庭、社交、还是公共场所,中国特有的礼仪文化,都能在我们的日常交往中得到体现。
它代表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为我们构建了尊老爱幼、尊重他人、和谐相处的社会风尚。
中国的礼仪文化
中国的礼仪文化我国的文化博大精深,那么你们知道中国的礼仪文化是怎么样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的礼仪文化中国的礼仪文化,希望能够帮到大家哦!中国的礼仪文化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
五礼的内容相当广泛,从反映人与天、地、鬼神关系的祭祀之礼,到体现人际关系的家族、亲友、君臣上下之间的交际之礼;从表现人生历程的冠、婚、丧、葬诸礼,到人与人之间在喜庆、灾祸、丧葬时表示的庆祝、凭吊、慰问、抚恤之礼,可以说是无所不包,充分反映了古代中华民族的尚礼精神。
吉礼居五礼之手,它主要是对天神、地祗、人鬼的祭祀典礼。
其主要内容可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是祭天神,即祀昊天上帝;祀日月星辰;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等。
第二是祭地祗,即祭社稷、五帝、五岳;祭山林川泽;祭四方百物等。
第三是祭人鬼,主要为春夏秋冬享祭先王、先祖。
凶礼是哀悯、吊唁、忧患之礼。
它的主要内容有:以丧礼哀死亡,以荒礼哀区礼,以吊礼哀祸灾,以桧礼哀围败,以恤礼哀寇乱。
其中,丧礼是对各种不同关系的人之死亡,通过规定时间的服丧过程来表达不同程度的北上;荒礼是对某一地区或某一国家受到饥馑疫疠的不幸遭遇,国王与群臣都采取减膳、停止娱乐等措施来表示同情;吊礼是对同盟国或挚遇有死丧或水火灾祸而进行吊唁慰问的一种礼节。
这三种礼节各级贵族都可举行。
桧礼是同盟国中某国被敌国侵犯,城乡残破,盟主国应会合诸国,筹集财货,偿其所失;恤礼是某国遭受外侮或内乱,其邻国应给予援助和支持。
宾礼是接待宾客之礼。
它主要包括朝、宗、觐、遇、会、同、问、视八项。
军礼时师旅操演、征伐之礼,军礼主要有大师之礼、大均之礼、大田之礼、大役之礼、大封之礼。
大师之礼是军队征伐的仪礼;大均之礼是王者和诸侯在均土地、征赋税时举行军事检阅,以安抚民众;大田之礼是天子的定期狩猎,以练习战阵,检阅军马;大役之礼是国家兴办的筑城邑、建宫殿、开河、造堤等大规模土木工程时的队伍检阅;大封之礼是勘定国与国,私家封地与封地间的疆界、树立界碑的一种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概略独流中学:黄鹏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礼仪大国,中国的礼仪在社会各项事物的进行中起着“准法律”的作用。
所以,中国的礼仪在中国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来在中国这广袤的大地上,由于经济大潮的升腾,由于改革开放,传统礼仪和输入礼仪相互冲撞、融汇、扬弃,正在逐步形成新的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中华民族的礼仪文化。
那么,我们所言的礼仪有成百上千种,大到国家尊严小到穿衣吃饭,一切都有有形的活着无形的礼仪来指引我们。
那么到底何为礼仪,礼仪有何用?大地素来被称为“礼仪之邦”:周公握发吐哺,孔子克己复礼。
“礼”到底是什么?礼,最早就是祭祀的形式。
到了周朝,也就是公元前700多年的时候,已经有了一整套关于“礼”的制度--“周礼”。
简单地说,就是怎么祭天、敬神、拜祖宗,什么时候祭,什么人在祭祀中该做什么等等。
有人将中国礼仪分为政治和生活两大类,政治礼仪包括:祭天,祭地,祭宗庙,祭先人宗师,相见礼和军事礼,可见,一半以上的中国古代礼仪都与祭祀有关,这样的礼中充满了那个时代的气息,人类适应自然,顺应自然,农业一点点的成为主体。
所以,礼的形成和社会环境以及社会主体是密不可分的,比如,中原祭土地神,渔民祭妈祖一样,其实都是人们心中的一种与自己职业,与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息息相关的期盼平安,顺利的希冀。
生活礼包括:诞生礼,冠礼,飨燕饮食礼仪,宾礼,五祀:指祭门、户、井、灶、中溜(中室),傩仪。
小到打扫房间,大到家族命运,古人的生活也都由礼掌握着。
除此之外我们应该看到,中国古代注重血缘姻亲,所谓百行孝为先,古代的“二十四孝”就是很好的例子。
在人际关系中,家庭血缘关系是最基本也是最亲密的关系。
古代刑律中规定的“十恶”当中,跟家庭,尤其老人有关的就有两项:一个是叫做恶逆,一个是叫不孝。
可见古人对家庭礼仪的重视和维护。
孝顺的种子其实深藏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
家庭礼仪中,除了对父母的孝,还有对兄弟的情,正所谓“兄良弟悌”。
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夫妻、婆媳、妯娌之间如何融洽相处一直困扰着我们。
“礼”在这之间起了很大作用。
现代人可以从“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的典故中了解古代家庭礼仪的一些常识。
这些我们现在苦苦追求的答案,古人早在千年以前就告诉了我们。
古人说“天、地、君、亲、师”,除了血缘至亲,老师在我们中国人眼中是有特殊地位的。
有道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尊师,是中华民族的一贯传统。
现在的很多学生已经忘记了老师对我们的谆谆教导,只知道自我为大,我行我素,其实他们已经开始一点点抛弃了我们承袭了千百年的精华,这一点应该引起整个社会的重视,如何使得当代的学生重新燃起对“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这种尊师重教的观念,是我们的教育中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良师应该尊敬,益友也应该珍惜,这就是所谓的良师益友,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中国古代对待良师益友的例子数不胜数,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用几句话来总结中国古代的礼仪就是“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喜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
中国古代社会的各项事务的正常运转都离不开礼,礼就是中国封建社会得以延存几千年的原因。
现在的中国,礼与礼仪已经被区分开来了,礼是只概括的笼统的说法,是所有礼仪,文化,意义的总称,而礼仪则是我们生活,工作,学习中应当注意的各项准则,当今社会的礼仪的分类很多,比如商务礼仪,社交礼仪,用餐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家庭聚会礼仪,校园礼仪,会议礼仪,涉外礼仪,婚丧礼仪,礼品礼仪,办公室礼仪等等等等,我们再拿其中的一项礼仪来举例,比如,用餐礼仪中就有,坐姿,手势,吃相,座位的顺序,谁先吃,应该吃哪到菜等等又有繁复的规则。
其实工作生活中,每一个场合都有相应的礼仪,我们只能不停地学习,然后在相应的场合做好应该做的。
当代的社会交际礼仪大多都用于了人际关系的交往,商场上的沟通和人的发展,并没有很好的像以前一样的将礼仪完全的融入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很多人还是觉得在外面需要遵守礼仪,而在家里和熟人面前就不用摆出一本正经的样子了,所以我们看到了很多表里不一,言行举止的差别大的人物,这就是当将礼仪只是狭隘的理解成为了社会交际礼仪的缘故。
其实礼仪并不仅仅是社交,更是我们深化自身内涵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是我们在生活中处处应该注意到的,与生活紧密相关的细节。
礼仪与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与我们的国家也是息息相关的。
中国自古以来就以礼仪著称,所以,承袭礼仪文化不仅是对自身的提高,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扬。
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大量礼仪文化的精华和糟粕处于渗融并存的状态,又由于礼仪文化的糟粕所产生不可低估的消极作用。
我们忽视了传统礼仪文明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长一段时间内,社会、学校对礼仪养成教育不够重视,许多不文明的行为亦有增无减。
在今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我们应立足于吸收民族文化中的精华,使传统文明礼仪古为今用,重建一套现代文明礼仪。
规范礼仪,提倡礼仪,使用礼仪,能够使我们的生活变得彬彬有礼,能够使我们的环境变得更加美丽,能够是我们的额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和发扬,更能够使得我们的生活质量得到提升,使我们自己的发展空间变得更广阔。
当今社会就是因为缺少必要的礼仪才会丧失很多我们觉得美好的东西,那我们就应该重拾礼仪,让礼仪充满生活,才能重拾那些美好。
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必定能做到慎言除了偶然的自言自语,话通常还是说给别人听的,所以话一说出来就要对别人甚至对社会产生影响,同时也给别人提供了对你作出评价的重要依据,可见说话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决不能等闲视之。
因此佛教倡导的修学十种善业中,就有四种讲的是口业,这就是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
类似的观点,在我国的儒家学说和西方的基督教教义中,都有很详细的论述。
最有代表性的自然莫过于《孔子家语》中所说的金人了,他的嘴巴上粘着三道封条,因此被孔子赞为:“此古之慎言人也”。
有些人因为口不设遮栏而变得浅薄。
语言是表达思想和意愿的工具,因此人总是要说话的。
即使是面壁的高僧,也有说话的时候。
贾岛驴背上的“推”“敲”,终成文史上的佳话。
思想须经深思熟虑方能深邃,语言须经千锤百炼方能惊人。
而浅薄之人,思想必多平庸,语言亦必寡味。
一般人言语不慎,其影响还不致太大,但是如果负有一定的责任,甚或负有领导一个地区和部门的大责任,说话就应该更加谨慎,做到三思而后言了。
因说话不慎而误国误民,甚至遭灭国之祸的事例,在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
“乱之所生,则言语以为阶。
”这话早在《周易》上就写得明明白白。
须知“一言成屙”,话既说出来,要挽回是很难很难的。
语从心出。
言语是一个人内心世界的流露。
俗话说,什么人说什么话,这是一点不错的。
有些人为了把他的内心世界掩盖起来,说话时确实经过了反复的盘算,但是绝难做到一点不露痕迹。
所以要做到慎言,必须首先要做到心地纯正,胸怀坦荡,实事求是,与人为善,这是很不容易的,按佛教的要求,这是要经过长时间的修学才能完成的。
一个以损人为目的的小人,是永远也无法做得到的,因为如果做到了,他就必然是一个堂堂正正的君子而远离小人的劣质了。
慎言并不一定就非要像孔子要求的那样,在嘴巴上粘上三道封条,真要是那样,就是无言了。
无言之人,或者言语极少之人,也许能使人一时的感到莫测高深,但反映一个人本质的东西,虽然要察其言,但更重要的还是要观其行。
所以时间长了,就是你真能做到一言不发,但总不能一事不做,你的学识的深浅、人品的优劣,还是要从你的所作所为中暴露出来的。
妙论精言,虽然不以多为贵,但只要言得其宜,虽万言又有何妨!然而,尽管如此,我们仍然要提倡慎言。
在谈论正事时,要言简意赅,在逸兴闲谈时,切忌蜚短流长。
正如荀子所说:“凡流言、流说、流事、流谋、流誉、流诉、不官而衡至者,君子慎之。
”口业乃善业不可分割的组成,修好口业,善业自成了一半,所以能做到慎言的人,必是一个有理性的人、有道德的人、有修养的人、受人称赞和尊敬的人。
中国传统礼仪习俗中国素称“礼仪之邦”之称,“礼”在社会无时不在,出行有礼,坐卧有礼,宴饮有礼,婚丧有礼,寿诞有礼,祭祀有礼,征战有礼等等。
这里的“礼”包含了礼制的精神原则与礼仪行为两大部分,礼义是礼制的精神核心,礼仪制度是礼义精神的外在表现,二者关系密切。
这里只就日常生活中的礼仪择要介绍:行走之礼——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
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
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
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见面之礼——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
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
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上行拱手礼。
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
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
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
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
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
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
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
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
入坐之礼——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
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
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
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
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
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
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
有贵客光临,应该立刻起身致意。
饮食之礼——饮食礼仪在中国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们以“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幕礼仪活剧。
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
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酒品,“无酒不成礼仪”。
宴席上饮酒有许多礼节,客人需待主人举杯劝饮之后,方可饮用。
所谓:“与人同饮,莫先起觞”。
客人如果要表达对主人的盛情款待的谢意,也可在宴饮的中间举杯向主人敬酒。
在进食过程中,同样先有主人执筷劝食,客人方可动筷。
所谓:“与人共食,慎莫先尝”。
古代还有一列进食规则,如“当食不叹”、“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毋投骨于狗”等,主客相互敬重,营造和谐进食、文明进食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