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七课《最后一课》教案1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下册 7《最后一课》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7《最后一课》教案 新人教版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了解作家作品⑵掌握生字词音、形、义⑶了解小说的三要素2、过程与方法⑴引导学生在描写人物的语句中分析把握人物形象⑵反复诵读,准确理解大意,理解作品所反映的主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爱国主义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学习这篇文章,引导学生能理解当时沦陷区人民的这种感情,并从中受到教育和感染,更加热爱自己的母语和祖国。

二、教学重点:分析把握人物形象。

三、教学难点:分析把握人物形象。

四、课时安排:两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爱国是一个伟大的主题,爱国不一定做轰轰烈烈的大事。

爱祖国,就意味着爱大地、江河、语言、文化、民俗、风情、同胞等等这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事物。

一样的爱国感情,不一样的表达方式,但其富有的内涵一样能拨动每一个爱国者的心弦……让我们一起走进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

(二)作家作品及故事背景简介:1、作家及作品都德(1840─1897) 十九世纪下半叶法国作家。

出身法国南方一个破落的丝绸商人家庭,迫于穷困,十五岁起就独自谋生。

他的作品《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更由于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而享有极高的声誉,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杰作。

2、故事背景本文是1870-1871年普法战争后发生的事。

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为阻止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发动了普法战争,法军大败,普军长驱直入,侵占巴黎,迫使法国割地赔款,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被割让,普鲁士政府不准这两个地方继续学法语。

这篇小说写的就是韩麦尔先生给学生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

(三)小说文体简介:1、小说的概念: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2、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

A、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B 、刻画人物的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7课《最后一课》教案(1)(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7课《最后一课》教案(1)(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2、由科代表组织组内相互交流、讨论自学中未解决的问题和新发现的疑难。
3、各组交换意见,解答疑难问题。
4、老师筛选部分重点问题给予精讲。
小组质疑,讨论,归纳概括。难度较大的,全班讨论,师生共同讨论,交流,达成共识。




1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普法战争于1870年爆发,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的土地。普鲁士政府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
最后一课
课题
最后一课1
课型
新授
课时
1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记重点字词。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情节结构。
3.分析人物形象,品味小说的语言,揣摩人物心理。
4.领会小说的思想内涵。体会文章主人公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对母语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重点
品味语言,揣摩人物心理,领会小说的思想内涵
难点
目标3









一、自主学习阶段:阅读课文独立完成黑板上自学提纲。
1最后一课的情形和平日上课大不相同,请根据课文内容说一说有哪些地方不同?这些不同说明了什么?
2在“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的思想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请根据文章内容举例说一说这些变化是什么?
3:“我”为什么想别去上学了,有几个原因?
4小弗郎士多么想在晴朗的蓝天下,宛转的画眉鸟的叫声中,开心地玩儿,可是他说,“我还能管住自己”。课文中哪些地方表明了他能管住自己?
2全文按情节发展,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至6自然段,写的是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第二部分,7至23自然段,写的是小弗郎士上了难忘的最后一节法语课。第三部分24至29自然段,写韩麦尔先生悲壮地宣告“最后一课”结束。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最后一课》语文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最后一课》语文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最后一课》语文教案《最后一课》课文原文那天早晨上学,我去得很晚,心里很怕韩麦尔先生骂我,况且他说过要问我们分词,可是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

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

我走过镇公所的时候,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边。

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我也不停步,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铁匠华希特带着他的徒弟也挤在那里看布告,他看见我在广场上跑过,就向我喊:“用不着那么快呀,孩子,你反正是来得及赶到学校的!”我想他在拿我开玩笑,就上气不接下气地赶到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里。

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还有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我本来打算趁那一阵喧闹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

我从开着的窗子望进去,看见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韩麦尔先生呢,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我只好推开门,当着大家的面走进静悄悄的教室。

你们可以想像,我那时脸多么红,心多么慌!可是一点儿也没有什么。

韩麦尔先生见了我,很温和地说:“快坐好,小弗郎士,我们就要开始上课,不等你了。

”我一纵身跨过板凳就坐下。

我的心稍微平静了一点儿,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

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

而且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

最使我吃惊的是,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

其中有郝叟老头儿,戴着他那顶三角帽,有从前的镇长,从前的邮递员,还有些旁的人。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教案6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教案6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教案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教案6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教案1第一课时教学要点: 历史背景,作者情况,小说的结构。

教学步骤: 1.教师简介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作者。

本文是篇外国短篇小说,作者都德是法国19世纪后半叶杰出小说家,《最后一课》是作者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沦陷区的法国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它是以普法战争法国惨败、割地赔款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的,以爱国主义为题材的作品,古今中外不胜枚举。

但这篇小说却别出心裁,既没有揭露敌人罪行,也未直接描写法国人民的反抗,而是巧妙地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把沦陷区人民对祖国的眷念、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都倾注在最后一课中。

都德(1840~1897),法国著名小说家。

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收在现行的高中课本中)《最后一课》等。

《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2.请同学提出本课中的生字、生词。

注字音,释词义。

锯踱挟皱督叟摊旷懊隶钥匙哽赚应该掌握的词: 宛转:这里指鸟声抑扬动听。

踱来踱去:慢步行走。

诧异:觉得十分奇怪。

哽住:声气阻塞。

3.教师范读或让学生朗读课文。

4.引导学生理清本文脉络,把握本文结构。

依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本文可分几部分?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 全文按情节发展,可以分为三部分。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最后一课》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最后一课》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最后一课》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将了解小说《最后一课》的背景、作者和主要情节,能够概述出故事梗概;掌握其中重要的人物形象、象征和主题等文学要素。

通过学习,学生将培养起基本的文学欣赏和批判思维能力。

2.情感态度目标:学生将通过对小说《最后一课》的学习,深刻体验到母语教育的珍贵和民族精神的不可分割性。

通过对主人公小弗朗士与韩麦尔先生的情感共鸣,学生将感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震撼和影响,从而树立起热爱祖国、珍视民族文化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学生需要掌握小说《最后一课》中的重要文学要素,包括背景、作者、主要情节、人物形象、象征和主题等。

同时,也需要深入体验小说中所表达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精神。

2.难点:由于小说《最后一课》涉及到的背景和主题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深刻性,因此学生在理解上可能会存在一定难度。

此外,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人物刻画也需要学生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理解。

三、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播放一段有关母语教育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母语教育的重要性,并引出小说《最后一课》的课题。

2.授课内容:(1)背景介绍: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作者以及作品的基本情节。

(2)人物分析:引导学生分析主人公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的人物形象,讨论他们的性格特征和心理变化。

(3)情节分析:通过对小说情节的梳理和分析,引导学生了解故事的主要发展脉络和重要转折点。

(4)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小说的主题,包括母语教育的珍贵性、民族精神的不可分割性以及爱国主义情感的重要性等。

(5)创作风格:引导学生分析小说的创作风格,包括独特的叙事角度、生动的描写和深刻的象征等。

3.总结:对本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再次强调小说的重要文学要素以及学生需要掌握的技能和情感态度目标。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讲述、引导阅读、小组讨论和个人思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通过教师的讲述引导学生掌握小说的基本知识和背景;通过引导阅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通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互相交流,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个人思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最后一课》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最后一课》教案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最后一课》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必须告别某种重要事物的情况?”比如,毕业告别母校,或者搬家告别好友。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最后一课》中小弗朗士的情感变化和爱国情怀。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最后一课》教案
一、教学内容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最后一课》教案:
1.章节内容:本节课选自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战争与和平》中的《最后一课》。
a.阅读课文《最后一课》,理解故事背景和情节。
b.分析主人公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中的心理变化,感悟爱国主义情感。
c.学习课文中的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子,提高语文素养。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最后一课》的故事背景和基本情节。这是一篇描写法国阿尔萨斯地区在普法战争中被割让给德国后,孩子们上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故事。它反映了民族矛盾、爱国情感以及对母语的眷恋。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小弗朗士的心理变化。这个案例展示了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一个孩子如何从对法语学习的抵触转变为深刻的爱国情感。
d.了解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历史背景,理解法国民族矛盾和民族自豪感。
2.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掌握课文生词、短语和重点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b.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c.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国家、民族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学习《最后一课》,使学生能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型,提高语言表达与运用能力,培养良好的语感。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学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通过听读,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②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③抓住重要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2、情感目标:通过对小弗郎士与韩麦尔先生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激发学生高度的爱国热情,并激励学生认真学习,准备将来为祖国的建设作贡献。

3、能力目标:学习本文出色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引导学生创新写作,激发想象力和发展思维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情以及小弗郎士的后悔悲愤的心情,深刻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

三、教学设想:文献法:指导学生根据预习提示搜集作品写作时代背景,了解作家,完成材料积累。

诵读法:要求学生默读,熟悉小说的故事情节,整体把握,理清文章的思路,并用简要的语言表述出来。

探究法:在边读边议的过程中,分析人物的思想感情发展与变化,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进而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个性特征以及社会意义。

创新法: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写作迁移。

通过听读,加深对人物思想感情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完成积累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

学习热爱民族的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反映爱国主义题材的作品《最后一课》。

题目为什么叫最后一课呢?请同学们跳读,用课文原句回答——原句在第11段中。

(板书:《最后一课》)二、介绍作家作品三、检查预习情况四、完成自学目标(1)自学目标1听读——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小说中有哪些人物?2.小说以什么为线索来安排材料的?3.故事情节按照课前﹑上课﹑下课的顺序可以把课文分为三部分,概括三部分的主要内容?(2)自学目标2品读——体味语言分析人物形象感悟思想(一)品读小弗郎士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要求学生结合课后练习第二题,边读边用笔勾画出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重要语句,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按小弗郎士的三个思想感情变化,分成三组,每组回答一个问题。

《最后一课》优秀教案(优秀3篇)

《最后一课》优秀教案(优秀3篇)

《最后一课》优秀教案〔优秀3篇〕《最后一课》教学设计篇一《最后一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1、理解本文所表达的爱国主义思想,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2、分析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3、学习刻画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

1、环境描写的作用。

2、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

3、领会小说中小弗郎士的思想变化及原因。

1、注重阅读产生的语感程度。

2、联系生活,历史事件,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愫。

初步理解“文学艺术〞和“现实生活〞的紧密性。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一段背景影片──同学们,这段影片描绘的是小弗郎士经过镇公所前时的情景。

当时小弗郎士是怎样想的?那时的他是怎样的一个孩子呢?后来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著名法国小说家都德笔下短暂而又令人难忘的《最后一课》,共同感受小弗郎士的心灵震撼──二、在预习提示下阅读课文,整体感知1、快速阅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情?2、默读课文,想一想,是哪些事情促使小弗郎士的思想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3、你认为作品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三、合作探究,深入理解1、对上述三个问题,同学们可以自由交换看法。

2、分组讨论:⑴上课之前,小弗郎士是怎样的一个孩子?而经历了“最后一课〞又是怎样的?请找出有关的语句谈谈你的看法。

⑵找出环境描写的语段或语句,根据语段中所提供的信息和你个人的感受,谈谈其作用。

⑶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成功之处还在于细节描写,比方:写赫叟老头儿读书“声音发抖〞而又“乖僻〞。

一方面写出赫叟老头儿冲动、悲愤,对“最后一课〞的珍重,另一方面又表达了“我〞的天真──“想笑〞,心灵的波动──“难过〞,思想的震撼──“真永远忘不了〞。

试从课文中找出细节描写,品味其作用。

分组讨论后,各小组可自由发表小组综合见解。

四、迁移应用,拓展延伸1、如果你是小弗郎士,你认为应该怎样做才是爱国的?2、回忆中国近代史,不乏有中华民族被外寇入侵的历史事件,更不乏有“华人如狗,不准进入〞,“东亚病夫〞的含泪屈辱史。

《最后一课》教案

《最后一课》教案

《最后一课》教案《最后一课》教学设计篇一[课型特点]以指导朗读为途径,理解小说的含义,并学习小说朗读的一般方法。

[朗读知识]朗读小说,非常重要的是在朗读时,头脑中要有鲜明的人物形象。

《最后一课》这篇小说是以小弗郎士的口吻,他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叙述故事情节的,所以对小弗郎士这个人物形象的准确把握是朗读成功的关键。

此外,要掌握住人物思想感情变化和发展的脉络。

把握每一部分的感情基调,来确定语气的基调。

在朗读句子的时候,又要注意重音和停顿,把句意的着重点突出出来,语句还需连贯、自然。

这就需要思维活动像流水一样连贯流畅。

[朗读方法]一、让学生熟读课文,记住故事情节,做到能不看书,以小弗郎士的口吻把故事完整地述说出来。

二、以第—一段为例,体会朗读语句的重音和停顿。

教师可采用提问的方式,请同学读课文中的语句回答问题,就比较自然地掌握了朗读的重音和停顿。

教师问:那天早晨,你是按时到校的吗?学生读:那天早晨,我去得很晚,教师问:你去晚了,不怕韩麦尔先生骂你吗?学生读:心里很怕韩麦尔先生骂我,教师问:你只是怕去晚了先生骂你吗?学生读:况且他说过要问我们分词,教师问:问你分词有什么可怕的呢?学生读:可是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

教师问:那你该怎么办呀?学生读: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

教师发现哪些地方学生朗读时重音和停顿处理得不当,都可以用这种方法去调整。

三、模仿其他人物的语言。

如模仿铁匠华希特对小弗郎士喊:“用不着那么快呀,孩子,你反正是来得及赶到学校的!”第一要了解人物的性别、年龄、职业;第二要理解人物说话的意图和心理,以及说话的口气。

比如:华希特是个男性的铁匠,他喊住小弗郎士是他看到了布告栏上公布的命令:学校不许教学生法语。

模仿韩麦尔老师自责的一段,就必须分析韩麦尔先生的人物形象,人物性格,和说话时的思想感情。

四、对人物内心独白的朗读。

声音不必过大,要把握住当时的心情。

如: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心里有一种不祥的预兆。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7课《最后一课》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7课《最后一课》教案 新人教版

《最后一课》教学目标1.掌握小说的要素,了解小说的情节结构;2.理解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在小说情节发展中的作用;3.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小说中出现多种描写方式对情节发展的作用。

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导语法国19世纪现实主义作家都德有一篇短篇小说,仅三千字左右,但在文学史上一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它曾给予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读者以强烈的感染,深深得到人们的喜爱,原因在哪里呢?今天我们就共同学习《最后一课》,来感受一下它的艺术魅力。

2.作者简介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小说家。

他一生共写了12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

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谴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罪恶。

《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3.背景介绍《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

普法战争是1870—1871年法国和普鲁士的战争。

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

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

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

面对普鲁士军队的屠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

这个短篇,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4.检查预习给下列加线字注音:思量(sī liang)捂耳朵(wǔ)诧异(chà)郝叟(hǎo sǒu)钥匙(yào shi)哽住(gěng)祈祷(qí dǎo)踱步(duó)二、快速浏览,感知课文通读全篇后简要地说出本篇小说中的人物和主要的故事情节。

《最后一课》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最后一课》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最后一课》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最后一课》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1《最后一课》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最后一课》的作者及其创作背景;2.理解文本的含义和主旨,能简述故事情节;3.通过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家国情怀;4.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文本理解和分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家国情怀。

难点:扩展学生对爱国主义概念的理解及其实践。

三、教学准备教师:封面图片及视频,故事背景介绍,课堂活动设计学生:文本《最后一课》四、教学过程1.教师根据封面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猜测故事内容,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2.教师介绍小说《最后一课》的作者及其创作背景,通过背景介绍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学知识的来历和背景,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增强学习兴趣。

3.教师引导学生轻松愉悦地朗读文本,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之后对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进行讨论。

将高傲、爱国、激动等情感融入到讨论中。

4.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展示多张国旗照片,让学生知道各国国旗的差异并引导学生讨论不同国旗的寓意。

5.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买家国情感和家国情怀等问题。

并总结学生的讨论成果,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理解爱国主义。

6.最后,教师安排一个作文活动,通过本堂课程学习和讨论的内容,让学生自由写作。

五、教学评估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对教学成果进行评估:1.学生的讨论质量和活跃程度;2.学生的作文质量和写作水平;3.学生对爱国主义概念的理解和实践;4.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能力提升。

六、教学总结在这堂课中,学生通过学习小说《最后一课》的故事情节以及作者的背景介绍,了解了爱国主义的概念及其实际应用。

在课程中,学生通过讨论和活动,不仅提高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对爱国主义的情感和家国情怀。

这次课程让学生成为真正有爱国情怀的公民,同时也提高了学生们的阅读能力,写作和分析能力本次课程是一堂注重情感渲染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教案共3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教案共3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教案共3篇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教案1一、教学目标1. 了解作品背景和主要情节。

2. 探讨作者对于民族语言和文化的看法。

3. 分析作品人物形象和情感描写。

4. 认识课文中的文化知识,如地理、历史等。

二、教学重难点1. 理解课文中涉及到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2. 生动描述故事中的人物和环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3. 分析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思想,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电影《最后一课》,引入课文主题。

2. 了解作品背景:介绍作者介绍、作品背景,让学生了解作者的文化背景、民族语言等。

3. 阅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做好阅读笔记,老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情节、人物形象和情感描写,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和人的品质。

4. 分析课文:学生对课文进行分析,讨论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思想,以及思考文化和历史的影响以及课文带给我们的教育意义。

5. 延伸拓展: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等资源,查找更多文化和历史知识,为之后的学习做好铺垫并拓宽知识面。

四、课堂练习及课后作业1. 练习:教师预备一些练习材料,让学生加深对文化知识和历史知识的了解。

2. 作业:在家完成分析课文及练习题目,做好笔记。

五、板书设计1. 《最后一课》2. 作者:阿尔芒·珂丽斯蒂3. 历史和文化:纳瓦拉地区历史,民族语言和文化4. 主人公:米娜多,先生5. 课文分析六、教学反思通过分析《最后一课》这篇文章,学生们明确了教育、历史与文化的重要性,了解作者的文化背景和民族语言,也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审美能力,也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文化和历史知识面。

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会更加关注课文中涉及到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并通过自主学习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从而更好的理解和分析课文通过本节课《最后一课》的学习,学生们深刻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历史和文化对人的影响。

通过分析课文,学生们从中感悟到了传承文化的重要性,从而更好地理解自己所处的文化环境、历史背景以及国家的发展历程。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7课《最后一课》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7课《最后一课》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最后一课教学目的:1.积累与课文有关的基础知识。

2.揣摩课文词语,学习文章生动的描写。

3.培养热爱祖国语言,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2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及,积累基础知识。

2.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都德(1840—1897)是法国十九世纪下半期的小说家。

他一生共写了十三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四部短篇小说集。

代表作有《达拉斯贡的达达兰》、《星期一的故事》、《大利斯勒》等。

他的短篇小说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

谴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罪恶。

《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

篡夺了法国革命成果的路易·波拿巴在复辟帝制后,力图通过战争扩大法国在欧洲大陆的势力,以摆脱内部危机,巩固王朝统治。

而俾斯麦则打算通过战争,建立一个容克地主的德意志帝国,企图占领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

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

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人,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

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

而对着普鲁士军队的屠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

这篇短篇小说,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弗朗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我们学习小说要从故事情节人手,读懂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然后看看小说塑造什么样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在人物形象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探究生趣第一步,泛读课文。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小说的主要人物,用序号标出意义段,要求体现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用波浪线标出抒情或议论的文字。

2024年《最后一课》语文教案人教版 《最后一课》教案

2024年《最后一课》语文教案人教版 《最后一课》教案

2024年《一课》语文教案人教版《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1.2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情感。

1.3学习课文的语言特色,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掌握课文阅读方法。

2.2学会从细节中捕捉人物内心世界,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

3.2理解教育的重要意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1.2人物形象的把握与情感体会。

1.3课文的阅读方法与鉴赏技巧。

2.教学难点:2.1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

2.2课文语言特色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1.1教师简要介绍《一课》的背景及作者都德。

1.2学生分享对都德及其作品的了解。

2.自主阅读2.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故事情节。

2.2学生分享阅读感受,教师点评。

3.分析人物形象3.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弗郎士的形象,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品味。

3.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其他人物形象的分析。

4.体会人物情感4.1教师引导学生从细节中捕捉人物内心世界。

4.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点评。

5.2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1.1教师提问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1.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与困惑。

2.分析课文语言特色2.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如: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2学生分享自己的分析,教师点评。

3.合作探讨3.1学生分组合作,探讨课文中的关键问题。

3.2各组代表分享探讨成果,教师点评。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4.1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爱国情怀。

4.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教师点评。

5.2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第三课时1.复习导入1.1教师提问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1.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与困惑。

2.课堂练习2.1教师出示相关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1、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

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3、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1、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时间复备
一、导入新课
二、简介课文背景
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

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

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

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马黎。

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

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三、根据预习,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即完成课后练习一
明确: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开头——“小院子里”1—6)序幕。

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个阶段(“平常日子”——“他那副大眼镜”7—10)开端。

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

——课前
第三个阶段(“我看见这些情形”——“忘记不了”11—23)发展。

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

——课上
第四个阶段(“忽然教学的钟声”——结束24—29)高潮和结局。

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

——下课
四、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1)分析第一阶段。

——幼稚、怕提问
这一部分内容与文章中心的表达有什么关系?
明确:巧妙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并且为下面的情节和小弗郎士的性格发展埋下了伏笔。

(2)分析第二阶段。

——疑惑、诧异
今天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区别?说明了什么?
(3)分析第三阶段。

——难受、懊悔
在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与平时有哪些不同?结合课后练习二找出有关语句。

(4)分析第四阶段。

——悲愤、懂事
“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中的“高大”指什么?
明确:指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形象在小弗郎士心中显得崇高、伟大。

五、小结:
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对小弗郎士的描写重点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这一感情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人。

教后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