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栖纲及爬行动物

合集下载

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的区别

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的区别

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的区别最近需要做一个基于生产的动物识别系统,对如何区分两栖类和爬行类有点迷茫。

我查了相关资料后写了这篇文章,希望能帮助到有同样困惑的人。

一.两栖动物两栖类是脊椎动物从水生到陆生的中间过渡类群。

身体结构有一些陆地动物的特征,但并不完美。

成虫可以生活在陆地上,但受精和幼虫发育必须在水中进行。

幼虫通过鳃呼吸,没有成对的附肢,变态后只能在陆地上生活,这是两栖动物区别于其他脊椎动物的根本特征。

体型为蛙形、鱼形或蠕虫形。

皮肤裸露,布满腺体。

两栖动物约有3000种,分为无尾目、无尾目和安足目三大类。

1.无尾类的特征是体表裸露,成体无尾巴,四肢发达。

幼虫生活在水中,成虫生活在两栖跳跃中。

约有18科2600余种,分布于世界各地。

大多数两栖动物如青蛙、蟾蜍、雨蛙、树蛙和牛蛙都属于这一目。

2.阿努拉是一种两栖动物,生活在水中,一生都在游泳。

其体表裸露,幼虫和成虫均有长尾巴,四肢发达。

约有8科300种,常见的有大鲵、大鲵、蝾螈。

3.无足目动物是营钻穴生活的特化类型。

身体大多呈蠕虫状,尾很短,四肢均退化。

约有160—170种,主要分布在南美、非洲和南亚的热带森林中,我国仅有鱼螈一种。

两栖动物中的“两栖”是指幼体生活在水里(用鳃呼吸),成体生活在陆地(用肺呼吸)二.爬行动物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

能适应陆地上的生活,有的习惯在水中生活,但在陆地上产卵繁殖。

在成长过程中,一般会蜕皮几次,长大后身上有鳞片或指甲,可以保护身体。

脚趾处有爪子,利于捕食小动物。

这些动物用肺呼吸,体表温度随着自然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通过冬眠来度过冬天。

常见的爬行动物有蛇、龟、鳄鱼和壁虎。

三.区别爬行动物皮肤有鳞片或甲板,两栖动物皮肤裸露。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有什么区别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有什么区别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有什么区别分类不同:两栖动物属于两栖纲,而爬行动物属于爬行纲。

生活环境不同:两栖动物幼体生长在水中,成体可生长在水中或陆地上。

而爬行动物成体大多数在陆地上生活,少数在水中生活。

呼吸方式不同:两栖动物幼体用鳃呼吸,成体用肺和皮肤呼吸。

而爬行动物用肺呼吸。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有什么区别一、所属纲属不同两栖动物属于两栖纲,爬行动物属于爬行纲。

二、构造不同爬行类(Reptilia)心脏有两心房两心室,心室有不完全隔膜,体温不恒定,是真正适应陆栖生活的变温脊椎动物,并由此产生出恒温的鸟类和哺乳类。

两栖动物拥有四肢的脊椎动物。

两栖动物的皮肤裸露,表面没有鳞片。

三、生活环境不同爬行动物的生活环境:成体大多数生活在陆地上,少数种类生活在水中。

两栖动物的生活环境:幼体在水中,成体陆地和水。

四、特征不同两栖动物的特征: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上,也可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皮肤可辅助呼吸。

爬行动物的特征: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或甲;用肺呼吸;在陆地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

两栖动物的定义两栖动物被定义为需要潮湿环境维持生活的小型脊椎动物。

两栖动物的例子包括蟾蜍、青蛙、蝾螈等。

两栖动物能够通过皮肤吸收水分和呼吸。

两栖动物来自被称为“两栖动物”的类别,它们是冷血动物。

这些动物通常具有柔软湿润的皮肤。

最常见的两栖动物种类是蟾蜍、青蛙、蝾螈、蝾螈等。

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是它们有体外受精、冷血、脊椎动物等。

据一些消息来源,鱼螈是第一个在这个星球上发现的两栖动物。

这种生物大约在3亿年前在格陵兰岛被发现。

另一种名为Elginerpeton的两栖动物也在3.6亿年前被发现。

现在,已知两栖动物可以在各种栖息地生存。

它们存在于森林、草地、河流、溪流、湖泊等中。

它们可以适应任何类型的栖息地。

它们甚至在农田里生存。

那么,根据一些消息来源,大约有168种两栖动物已经灭绝,目前的数量也在下降。

已知两栖动物的寿命约为3亿年,但令人担忧的是它们正处于衰退的边缘。

两栖纲及爬行动物

两栖纲及爬行动物

两栖纲及爬行动物两栖纲(Amphibia)一、两栖纲的主要特征二、两栖类的生殖和发育三. 两栖纲的分类两栖动物是一类在个体发育中经历幼体水生和成体水陆兼栖生活的变温动物。

也有少数种类终生生活在水中,那是登陆后重新返回水域的次生性现象。

两栖动物是最原始的陆生脊椎动物现存两栖纲动物约4200种,我国有280余种。

一、两栖纲的主要特征1.外形:身体分为头、躯干、尾和四肢四部分(穴居和水栖种类具有尾部,穴居者四肢退化)蚓螈型、鲵螈型和蛙蟾型活动性眼睑可转动有保护作用雄体的咽部或口角有1-2个外声囊或内声囊外声囊充气时可膨胀成泡状或袋状蛙蟾类的四肢发展很不平衡,前肢短小,4指,指间无蹼;后肢长大而强健,5趾,趾间有蹼潜水运动中的应用2. 皮肤体表皮肤裸露,富有粘液腺,皮肤有辅助呼吸功能(皮肤呼吸占重要位臵)区别于其他纲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两栖动物的皮肤裸露并富含腺体,鳞已退化,只有穴居生活的蚓螈类在皮下还埋有残存的鳞迹。

角质层表皮皮肤生发层疏松层真皮致密层皮肤的衍生物黏液腺可借真皮层内的肌纤维收缩,从皮肤开口的腺孔中流出其分泌物,使体表经常保持湿润粘滑和空气、水的可透性,对于减少体内水分散失及利用皮肤进行呼吸都具有重要作用两栖动物通过蒸发冷却用以调节体温。

毒腺蟾蜍眼后的耳旁腺和皮肤中的毒腺,能分泌白色、紫红色、褐色或黄色乳状液的毒浆,对食肉动物的舌和口腔黏膜有强烈的涩味刺激,因而是一种防御性适应,可以自我保护。

色素细胞不同色素细胞的互相配臵,是构成各种两栖动物体色和色纹的基础,在光线或温度的影响下,色素细胞还能通过其扩展、聚合的形态变化,引起体色改变,由此变成与生活环境浑然一体的保护色(又一种自我保护)典型代表:雨蛙和角蛙具有保护色又能迅速变色。

色素细胞角蛙雨蛙3. 骨骼系统在水栖过渡到陆生的进化中,两栖动物的骨骼发生了巨大变化,获得比鱼类更大的坚韧性、活动性和对身体及四肢的支持作用。

骨骼多为硬骨,脊索消失。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征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征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征一、两栖动物的特征两栖动物是指在它们的一生中都能够在两个不同的生境中生活,即水中和陆地上。

它们通常有以下特征:1. 外形特征:两栖动物的身体通常较为扁平,呈流线型,有利于在水中的游动。

头部较大,眼睛相对突出,有利于观察周围环境。

它们的四肢较为发达,有指甲或蹼,适合在水中游泳和在陆地上爬行。

2. 呼吸方式:两栖动物的呼吸方式灵活多样。

在水中,它们通过皮肤上的气孔吸取氧气,并可通过肺部进行呼吸;在陆地上,则主要通过肺部呼吸空气。

3. 水生和陆生阶段:两栖动物的生命周期通常分为水生和陆生两个阶段。

它们在水生阶段通常以卵为起始,孵化后成为蝌蚪,通过鳃进行呼吸;在陆生阶段,它们经过变态过程,体型逐渐变化为成体形态,适应陆地生活。

4. 繁殖方式:两栖动物的繁殖方式多样。

有些物种通过内受精,雌性在陆地上产卵,雄性在其上面排精;有些物种则通过外受精,雄性在水中排精,雌性通过游动吸入精液进行受精。

5. 适应能力:两栖动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

它们可以在水中捕食水生昆虫和小鱼等,也可以在陆地上觅食昆虫、蚯蚓和小型爬行动物等。

二、爬行动物的特征爬行动物是指一类四足动物,包括蜥蜴、蛇、鳄鱼和龟鳖等。

它们通常有以下特征:1. 外形特征:爬行动物的身体通常呈长条状,四肢相对较短,适合在陆地上爬行。

它们的身体表面通常覆盖着鳞片,有助于保护身体免受外界伤害。

蛇类则没有四肢,身体呈圆筒状,适合在地面上滑行。

2. 呼吸方式:爬行动物通常通过肺部进行呼吸。

它们通过鼻孔吸入空气,然后将氧气输送到肺部进行气体交换。

一些爬行动物也可以通过皮肤进行气体交换,但这种方式相对较少。

3. 水分调节:爬行动物的皮肤通常比较干燥,不具备保持水分的能力。

因此,它们需要定期饮水来维持体内的水分平衡。

一些爬行动物还可以通过皮肤上的腺体分泌粘液,以减少水分的流失。

4. 繁殖方式:爬行动物的繁殖方式多样。

有些物种通过内受精,雌性在陆地上产卵,雄性在其上面排精;有些物种则通过外受精,雄性在雌性身上排精,雌性在体内受精,并产下活体幼体。

中国爬行纲动物分类厘定

中国爬行纲动物分类厘定

中国爬行纲动物分类厘定中国爬行纲动物历史悠久,在各种古地质时代中出现了许多不同类型的爬行纲动物,并在不同的空间和环境中不断发展,成为中国众多特色生物的伴侣。

此外,中国的爬行纲动物有着独特的外观特征和行为特征,构成了一个复杂而特殊的生物系统,为中国的动植物生态环境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中国,爬行纲动物通常被分为三大类,即两栖纲、爬行纲和蜥蜴纲。

两栖纲包括两栖类、响蛙类和蛙蜥类。

蛙、蟾蜍和龟类都属于两栖类,但常见的两栖动物是蛙和蟾蜍,其他的类如鳄鱼、乌龟等很少出现。

爬行纲动物包括软体纲、鳗纲、鳝纲和真蛇纲。

其中,软体纲动物非常多,常见的有软体虫、蚯蚓和海绵,他们在地壳的地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鳗纲动物主要有鳗鱼,是水生动物,有着复杂的生活习性,可以抵抗极端的环境和温度波动。

鳝纲动物都属于水生动物,有着发展迅猛的肌肉,具有显著的潜水能力。

最后是真蛇纲,蛇在沿海地区也非常常见,有着独特的形态和习性,是一个神奇的动物。

中国爬行纲动物在不同地区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其特征也有所不同。

例如,沿海地区有更多的海洋爬行动物,如鳗鱼、鳝鱼、蛤蜊和海螺,而在内陆地区有更多的淡水爬行动物,如蛙、蚓和蝾螈。

此外,中国的爬行纲动物中还包括甲壳纲、蜈蚣纲、蛛形纲等,这些动物的分类可以更加详细的厘定出来。

中国的爬行纲动物种类众多,它们也为中国的生态环境做出了巨大贡献。

因此,为了保护中国的爬行纲动物,相关的政府部门应加强保护措施,将爬行纲动物的类型、特征、分布、生态位置等厘定出来,进一步探究它们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只有通过这种厘定,才能实现爬行纲动物的全面保护,以保证我们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并为我们提供更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综上所述,中国爬行纲动物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生物系统,其数量众多,且在不同地区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其特征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厘定。

只有通过详细的研究厘定,才能更好的保护中国的爬行纲动物,以保障中国生态环境的稳定,也为我们提供更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课件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课件
用肺呼吸;
在陆地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 (五)爬行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 食用、 2、 药用、 3、捕食害虫、 恐龙曾称霸地球 但大都灭绝了。
小结
生活环境 形态结构 主要特征 与人类关系
两栖动物
爬行动物
1、青蛙身体表面是什么颜色?这与它的生活环 境有关系?
青蛙身体表面绿色,与周围绿色植物相一致。
2、当你把青蛙握在手中时有什么感觉?
有黏滑的感觉 3、比较青蛙前肢和后肢形态的差异,想一想这与 后肢的功能有什么关系?
前肢短支撑,后肢长跳跃、有蹼可划水。
4、青蛙为什么既能在陆地上生活,也能在水 中活动?
鼻孔 眼睛 鼓膜
前肢
后肢
2、外部形态 有保护色,皮肤裸露,能分泌黏液。前肢短小,可
支撑身体。后肢发达,趾间有蹼,既能跳跃双能划水。
3、捕食: 捕食农业害虫 4、呼吸: 用肺呼吸,皮肤可辅助呼吸 5、生殖: 水中产卵,体外受精 6、心脏:二心房一心室,体温不恒定
★比较蝌蚪和青 蛙认识两栖动物
讨论
2、可作药用
二、爬行动物
(一)生活环境 陆生
(二)代表动物——蜥蜴
1、外部形态特点 ⑴头部有颈,可灵活转动。便于在陆地寻找食物和发 现敌害; ⑵四肢短小,不能跳跃,但能贴地爬行;
⑶皮肤干燥,表面覆盖角质的鳞片,可保护身体和 减少体内水分蒸发。
(三)其他爬行动物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四)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或甲;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讨论
青蛙和龟既能水中生活,又能陆地生 活,然而青蛙属于两栖动物,龟属于爬 行动物,这是为什么呢?
一、两栖动物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ppt课件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ppt课件

第2题
下列动物与其对应类群不匹配的是( B )
A.水螅--腔肠动物 B.蚯蚓--爬行动物 C.蝗虫--节肢动物 D.青蛙--两栖动物
第3题
A 爬行动物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的重要原因是( )
A.生殖发育脱离了水的限制 B.是变温动物 C.有鳞片或甲 D.有脊柱
第4题
我国特有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扬子鳄属于爬行动物,下
两栖 动物
青蛙
体色 保护色 蛙 蟾蜍 大鲵 蝾螈
体表 四肢 呼吸
皮肤裸露分泌粘液,辅助呼吸; 前肢短小--支撑身体; 后肢发达--跳跃、划水
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
与人类生 活的关系
农业害虫的天敌,制中药 保护两栖动物的生活环境!
两栖动物特征: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 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上,也可在水中游泳, 用肺呼吸,皮肤可辅助呼吸
蝾螈
蝾螈终生有尾,生活在清冷的静水池沼里, 有时也能爬到陆地上来。
代表动物
蛙 蟾蜍 大鲵 蝾螈
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我们都听过, 蝌蚪无论是外部形态还是内部结构都像鱼, 有尾,用鳃呼吸。只能像鱼一样生活在水里。
蝌蚪发育成青蛙以后,
尾和鳃都消失了。生出四肢和肺,可以在陆地上生活。
青蛙的结构
青蛙
鼻孔 气体的通道
也是蜥蜴能终生生活在陆地上的重要原因。
爬行动物主要特征
1.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或甲; 2.用肺呼吸; 3.在陆地上产卵,
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
与人类的关系
食用
入药
保护
爬行 动物
蜥蜴
龟,鳖,蛇,鳄, 体色 保护色 蜥蜴,避役,恐龙
体表 四肢 呼吸
皮肤干燥,角质鳞片,有颈 四肢短小,不能跳跃, 能贴地面迅速爬行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区别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区别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区别动物界有很多种类,其中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是两大类非常独特的动物。

虽然它们都是在陆地和水中生活,但它们之间有很多区别,包括生理特征、行为、生态角色和适应能力等。

本文将着重讨论这两类动物的区别。

一、生理特征两栖动物是一类有胎外鳞皮、通常呈现平坦气体交换器和幼肺的脊椎动物。

这类动物通过皮肤和肺器官呼吸,它们的皮肤能够吸收水分和氧气。

两栖动物的种类极其多样,包括青蛙、蝾螈、蟾蜍等等。

这类动物的心脏是三室式,它们通常都有四肢,但是有的也可以没有。

爬行动物是一类有干鳞皮和大量形态各异突出状的鳞盖的脊椎动物。

这类动物的特征是生活在陆地上,体温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冷血动物。

爬行动物的种类非常多样,包括蜥蜴、蛇、鳄鱼等等。

它们通常只是有四肢的,但是有些蜥蜴和蛇则是没有四肢的。

爬行动物的心脏也是三室式。

二、行为两栖动物的行为特点是它们会进入水中或在水面上进行活动。

与此相对的是,它们也可以在陆地上行走,在这个过程中,它们的四肢很不灵活,通过弹跳来前进。

因为它们同时生活在水和陆地中,两栖动物的行动非常有趣,体现了很多特殊的能力,比如可以通过呼吸法保持身体在水中的平衡,可以收缩肺泡来减少下潜的阻力,摇摆身体来保持速度等等。

爬行动物的行为特点则与两栖动物不同。

它们通常不善于游泳或潜水,或者说它们是“半水中动物”,多数被认为是陆上生物。

爬行动物的四肢非常灵活,它们甚至可以攀爬树木来逃脱天敌。

它们也可以在干旱的季节里进入休眠,来适应环境的变化。

三、生态角色两栖动物在生态环境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们是水生食物链中的一环,它们可以帮助维持水中生态平衡,比如从池塘中清除底部的有机碎片,消灭许多昆虫和其它小动物。

它们还可以在陆地上吃掉有害昆虫和有毒的植物或小动物。

这些都有助于维持环境的稳定。

爬行动物在自然环境中的生态作用也是非常显著的。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鳄鱼。

鳄鱼是一种食肉动物,成年鳄鱼的食物包括鱼类、鸟类、哺乳动物等,鳄鱼在水中成长,能很好地适应水下环境,这使得它们在水生动物食物链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两栖类和爬行类》 知识清单

《两栖类和爬行类》 知识清单

《两栖类和爬行类》知识清单一、两栖类两栖类动物是一类从水生向陆生过渡的脊椎动物,它们在生命的不同阶段会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

1、代表动物青蛙和蟾蜍是我们常见的两栖类代表。

青蛙具有绿色的皮肤,善于跳跃;蟾蜍则皮肤较为粗糙,行动相对缓慢。

2、形态结构两栖类动物的身体通常分为头、躯干和四肢。

头部有眼睛、鼻孔和嘴巴。

它们的眼睛突出,能够看到广阔的范围。

皮肤裸露且湿润,具有辅助呼吸的作用。

四肢的出现是两栖类动物适应陆地生活的重要特征之一。

前肢短小,后肢较为粗壮,用于跳跃和爬行。

3、呼吸方式在水中,两栖类动物通过皮肤进行气体交换;在陆地上,它们则依靠肺呼吸。

但肺的结构相对简单,功能不够完善,所以皮肤呼吸仍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

4、生殖发育两栖类动物的生殖方式为体外受精。

在繁殖季节,雄蛙会通过鸣叫吸引雌蛙。

雌蛙产卵,雄蛙排出精子,在水中完成受精。

它们的发育过程被称为变态发育。

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经过一系列的变化,逐渐发育成成体,用肺呼吸,能在陆地生活。

5、生活习性两栖类动物大多喜欢潮湿、阴暗的环境。

它们在夜间活动较为频繁,以昆虫等小型动物为食。

6、适应陆地生活的特点和不足两栖类动物在进化过程中逐渐适应了陆地生活,比如出现了四肢用于支撑身体和运动。

但它们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例如皮肤的保湿问题,以及生殖和发育过程仍需要依赖水等。

二、爬行类爬行类动物是真正适应陆地生活的脊椎动物。

1、代表动物常见的爬行类动物有蛇、龟、蜥蜴和鳄鱼等。

蛇的身体细长,没有四肢;龟和鳖有坚硬的甲壳;蜥蜴身体表面有鳞片;鳄鱼则体型较大,具有强大的咬合力。

2、形态结构爬行类动物的身体通常被角质的鳞片或甲覆盖,这有助于减少水分的散失。

头部具有较为发达的感觉器官,如眼睛和耳朵。

四肢较为强壮,适合在陆地爬行。

3、呼吸方式爬行类动物完全依靠肺呼吸,肺的结构更加复杂,功能更完善,能够满足它们在陆地生活对氧气的需求。

4、生殖发育生殖方式为体内受精,卵生。

它们的卵具有坚硬的外壳,能够保护胚胎,减少外界环境的影响,这使得爬行类动物的生殖不再依赖水。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ppt课件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ppt课件

新课讲授 知识点02 爬行动物
蜥蜴的形态特点
呼吸:蜥蜴的肺比青蛙的发达,气体交换能力较强,只靠 肺的呼吸,就能满足蜥蜴在陆地上对氧气的需求。
生殖:蜥蜴的生殖和发育可以摆脱对水环境的依赖。
新课讲授 知识点02 爬行动物
青蛙与蜥蜴生殖特点的比较
产卵场所:雌蛙和雄蛙分别将卵细胞和精子排入 水中,卵细胞和精子在水中结合形成受精卵;蜥 蜴为体内受精,将受精卵产在陆地上。
新课讲授 知识点02 爬行动物
青蛙与蜥蜴生殖特点的比较
受精卵的结构:蜥蜴的受精卵较大,卵内养料较 多并含有一定的水分,卵表面还有坚韧的卵壳保 护,使卵能够在陆地环境中发育成幼蜥。
新课讲授 知识点02 爬行动物
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或甲;用肺呼吸;大多数种类在陆地 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
随堂练习
5. 【新情境·生产生活】(河南洛阳汝阳期末)巴西龟是一种水栖龟,被不
少家庭当作宠物来饲养。下列说法中支持巴西龟属于爬行动物而不属于
两栖动物的是
(C

A. 巴西龟为卵生
B. 巴西龟靠四肢爬行
C. 巴西龟终生用肺呼吸
D. 巴西龟既可在水中生活,也可在陆地上生活
随堂练习
6. (湖南衡阳期末)爬行动物成为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的主要原因是( D
C. 皮肤裸露且能分泌黏液
D. 青蛙是由水生到陆生的过渡类群,肺不发达,结构简单
随堂练习
3. (广东汕尾海丰期末)青蛙被称为“农田卫士”,一只青蛙一年可吃掉 5 万~
40 万只害虫。下列有关青蛙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A. 前肢发达,有利于跳跃
B. 皮肤裸露,表面有黏液,可辅助呼吸
C. 后肢趾间有蹼,能划水

两栖纲+爬行纲

两栖纲+爬行纲

两栖纲+爬行纲第十七章两栖纲在脊椎动物进化史上,由水生到陆生是一个巨大的飞跃。

两栖纲动物是由水生到陆生的过度类型。

由于要适应两栖生活需要,因此,两栖动物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个体发育各方面均表现出既保留水栖脊椎动物的某些特征,又发展出适应于陆栖生活的某些特征。

两栖动物3项最主要的特征是:(1)发育过程需经历变态,(2)变温(体温随环境而变化),(3)亦陆亦水生活方式。

一、水陆环境的主要差异(1)空气中含氧量比水中多(多20倍)(2)水的密度比空气大(大1000倍,动物上岸需支撑身体)(3)水温恒定,而陆地上的温度存在很大的变化(4)陆地环境的多样性比水环境复杂很多。

从水生到陆生需要克服的新矛盾:(1)生活介质与气体交换器官的矛盾(2)浮力消失与动物支承体重的矛盾(3)空气湿度减少与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矛盾等等。

三、动物从水生到陆生需要解决的问题1.在陆地上支撑体重并完成运动。

2.呼吸空气中的氧气。

3.防止体内水分过多的蒸发。

4.在陆地上繁殖。

5.维持体内生理生化活动所必需的温度条件。

6.适应陆生的感觉器官和完善的神经系统。

四、两栖动物完成适应陆栖生活的重要进化变化1 呼吸器官由鳃到肺,完成了在陆地的适应空气呼吸。

2 成体具有了典型的陆栖脊椎动物的骨骼偶鳍演化成五趾型附肢,以支撑体重脊柱出现分化,提高躯体运动灵活性——脊柱分化出颈椎、躯干椎、荐椎、尾椎;肩带游离,前肢摆脱与头骨的连接,不在受头骨制约;发展出具多支点的杠杆运动关节。

使肢体的活动范围、复杂性和灵活性都大大增强。

3 伴随呼吸器官成为适应呼吸空气的肺,血液循环成为双循环。

4 皮肤发生进化改变,出现初步适应陆地生活的结构(1)皮肤裸露,表皮轻度角质化,有利于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2)皮肤内有丰富的皮肤腺和血管,辅助呼吸;(3)表皮衍生出大量的多细胞腺体(如粘液腺),粘液腺分泌黏液至体表,使皮肤保持经常湿润,不致干燥;(4)皮肤具有色素细胞,可使动物体色随环境而变化,达到保护自己(拟态)。

两栖纲和爬行纲

两栖纲和爬行纲

冬眠:不食不动,呈睡眠状态,代谢降到最低。 冬眠是蛙对冬季气温低,食物匮乏环境的适应。
青蛙的内脏器官
肤皮
肺 左 心 房 右 心 房
背大动脉
脑到
心 室
后大静脉
×2 颌到
前大静脉
1.青蛙体内有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循环路线。 2.心室中有一部分混合血。 3.青蛙的血液循环是不完全的双循环。
蛙的脑
中国蛤士蟆是世界上唯一集药用、滋补保健和食用于一体 哈士蟆油(雌蛙输卵管干制品) 的名贵经济蛙种
分类:蚓螈型,鲵螈型,蛙蟾型
爬行纲:被角质鳞,指趾具爪,运动时腹部贴
地,陆地繁殖;变温的脊椎动物。
爬行动物是一类真正适应陆地生活的脊椎动物。 现今地球上生存的爬行动物有六千多种,我国 有三百八十多种。
壁虎的心脏:两心房,一心室。与青蛙相比,壁虎的 心室里有一个不完全的隔膜。
心房
心室 头及前肢 肺



躯干及后 肢
不完全的双循环,但比两栖纲更进化
壁虎的脑
蛙的脑
鱼的脑
爬行动物卵的特点及其进化上的意义
1.卵外包有一层石灰质的硬壳或不透水的纤维质卵膜, 防水蒸发、机械损伤和细菌感染。 2.卵壳仍能透气,保证胚胎发育正常的气体代谢. 3.卵内有一大的卵黄囊,储存大量养分,保证胚胎不经变 态直接发育的可能性. 爬行动物的生殖和发育完全摆脱了对水生环境的依赖, 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
鱼的脑
抱对
抱对时,雄蛙伏于雌蛙背上,雌蛙驼着雄蛙,爬到稻田的浅水 中,进行产卵、受精。研究表明,如果人为地把雌雄青蛙分开 (即没有抱对的过程),那么即使是在青蛙的繁殖期里,雌蛙 也不能排出卵细胞。
完全变态
蟾蜍
大鲵又称娃娃鱼,是中 国特有的珍惜动物,也 是世界上最大两栖动物。

《两栖类和爬行类》课件

《两栖类和爬行类》课件
鳞片或甲等。
爬行类动物的分类
01
龟鳖目
如乌龟、鳖等。
02
喙头目
如喙头蜥等。
03
有鳞目
如蜥蜴、蛇等。
04
鳄形目
如鳄鱼等。
03
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的 比较
生活环境比较
总结词: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的生活 环境存在显著差异。
两栖类动物通常在水边或靠近水源的 地方繁殖,而爬行类动物则可以在陆 地上繁殖。
两栖类动物通常生活在湿润的环境中 ,如沼泽、湿地、雨林等,而爬行类 动物则更适应干燥的环境,如沙漠、 草原、森林等。
爬行类动物的特点
适应陆地生活
爬行类动物是真正的陆 生脊椎动物,具有适应 陆地生活的各种特点。
卵生和卵胎生
爬行类动物都是卵生或 卵胎生,受精作用在体 内完成,因此繁殖方式
较原始。
体温不恒定
爬行类动物体温随外界 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属
于变温动物。
适应环境
爬行类动物具有适应陆 地生活的各种器官和结 构,如四肢、爪、角质
生态旅游资源
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是生态旅游 的重要资源,能够吸引游客前来
观赏和学习。
科学研究的价值
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在科学研究 中也具有重要价值,可以为生物 学、生态学等领域提供研究行类动物的 保护与利用
保护措施
建立自然保护区
为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提 供安全的栖息地,防止人 类的破坏和开发。
立法保护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对捕 杀、贩卖、饲养等行为进 行严格限制,确保动物种 群的稳定。
宣传教育
通过媒体、教育机构等途 径,提高公众对两栖类和 爬行类动物保护的意识, 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利用价值
生态旅游

第五节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介绍课件

第五节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介绍课件

两栖动物的特点与习性
特点
两栖动物的身体结构介于鱼类和爬行 动物之间,具有四肢和肺,但仍然保 留着幼体的鳃裂。
习性
两栖动物通常在水中或陆地上觅食, 以昆虫、小鱼、蛙类等为食,有些种 类会进行季节性迁徙。
两栖动物的生长与繁殖
生长
两栖动物的生长速度较快,通常在幼体阶段就能达到性成熟,并开始繁殖。
繁殖
两栖动物的繁殖方式为卵生,通常将卵产在水中或潮湿的陆地上,孵化出的幼 体经过一段时间的变态发育后成为成体。
艺术创作中的表现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独特形态和色彩也常常成为艺术家们的灵感来源。从古代的珠宝首 饰到现代的绘画和雕塑,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形象都被广泛地运用在艺术创作中。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CHAPTER 05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趣闻 轶事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奇特习性
奇特的繁殖方式
许多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具有独特的繁殖方式,如某些蛙 类通过体外受精的方式进行繁殖,而蛇类则通过产卵来繁 衍后代。
独特的捕食技巧
一些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拥有独特的捕食技巧,如某些蛇 类利用灵活的身体和快速的动作来捕捉猎物,而某些蜥蜴 则通过模仿周围环境来隐藏自己。
神话传说中的形象
在许多古代神话和传说中,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常常被赋予神秘的色彩和象征意义。例如 ,龙和蛇常常被视为力量和威严的象征,而青蛙则常常被视为生育和繁荣的象征。
宗教仪式中的使用
在一些宗教仪式中,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例如,在一些非洲部落的 仪式中,蛇和蜥蜴被用作祭品或治疗工具。
第五节两栖动物和爬 行动物介绍课件
目录
• 两栖动物介绍 • 爬行动物介绍 • 两栖动物与爬行动物的比较 •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生态环境及保护 •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趣闻轶事

第七节两栖类和爬行类课件

第七节两栖类和爬行类课件
孵化期
两栖类动物的孵化期较短,通常在数周到一个月左右。爬行类动物的孵化期较长,可能需要数个月到一年左右。
幼体发育
两栖类动物的幼体发育阶段相对较短,通常在孵化后不久就能独立生活。爬行类动物的幼体发育阶段较 长,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达到成熟状态。
CHAPTER
04
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的保护等,因其独特的外 貌和习性,受到宠物爱好者的喜爱。
生态价值
爬行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方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
保护与利用的平衡发展
保护措施
为了保护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资源,应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如 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执法力度等。
合理利用
在保护的前提下,可以对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进行合理利用,以满 足人类的需求。
两栖类动物的经济价值
药用价值
部分两栖动物具有药用价值,如 蝾螈、青蛙等,其体内提取的成
分可用于治疗某些疾病。
食用价值
部分两栖动物肉质细嫩,味道鲜 美,具有一定的食用价值。
生态价值
两栖动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 要的角色,如控制害虫、促进生
物多样性等。
爬行类动物的经济价值
药用价值
部分爬行动物如蛇、蜥蜴等,其体内提取的成分 可用于制作药品。
特征
幼体在水中生活,通过鳃 进行呼吸;成体在陆地上 生活,通过皮肤和肺进行 呼吸。
适应环境
两栖动物的身体结构适应 了水陆两种环境,具有双 重呼吸系统。
两栖动物的分类与分布
分类
两栖动物分为无足目、有尾目和 无尾目三个目。
分布
两栖动物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地, 从热带雨林到高山、沙漠都有其 踪迹。
两栖动物的生活习性
繁殖方式
两栖类动物繁殖方式多样,多数种类通过卵生方式繁殖,部分种类如某些蝾螈和青蛙可以 通过卵胎生或胎生方式繁殖。爬行类动物主要通过卵生方式繁殖,部分种类如海龟和海蛇 会回到出生地产卵。

两栖类与爬行类

两栖类与爬行类

两栖类两栖动物既有从鱼类继承下来适于水生的性状,如卵和幼体的形态及产卵方式等;又有新生的适应于陆栖的性状,如感觉器、运动装置及呼吸循环系统等。

变态既是一种新生适应,又反映了由水到陆主要器官系统的改变过程。

两栖纲[2] (Amphibian) 属于脊椎动物亚门。

是从水生过渡到陆生的脊椎动物,具有水生脊椎动物与陆生脊椎动物的双重特性。

它们既保留了水生祖先的一些特征,如生殖和发育仍在水中进行,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没有成对的附肢等;同时幼体变态发育成成体时,获得了真正陆地脊椎动物的许多特征,如用肺呼吸,具有五趾型四肢等。

两栖类动物约有4000多种,常见的如大鲵,俗称“娃娃鱼”,以及蛙类等。

爬行类爬行类动物属于脊椎动物亚门。

它们是在约3.4亿年前由两栖动物演变而来的。

它们和两栖动物不同的是,它们能很轻松地在陆地上生活。

他们大多长有干燥的鳞状皮肤。

它们大多产卵,卵壳是革质的。

它们的身体构造和生理机能比两栖类更能适应陆地生活环境。

身体已明显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和尾部。

颈部发达,可以灵活转动,增加了捕食能力,能更充分发挥头部眼等感觉器官的功能。

骨骼发达,对于支持身体、保护内脏和增强运动能力都提供了条件。

用肺呼吸,心脏由两心耳和分隔不完全的两心室构成,逐步向把动脉血和静脉血分隔开的方向进化。

大脑结构比两栖类有了进一步发展,感觉器官也增加了复杂程度,功能增强。

目前,世界上的爬行动物共有6000多种,主要分龟鳖目、鳄目和有鳞目。

大多数爬行动物生活在温暖的地方,因为它们需要太阳和地热来取暖。

很多爬行动物栖居在陆地上,但是海龟、海蛇、水蛇和鳄鱼等都生活在水里。

两栖类和爬行类

两栖类和爬行类

两栖动物是很多农田害虫的天敌,保护 稻田中的青蛙或在稻田中放养青蛙能有效减 轻农作物的虫害,以减少施用农药对环境的 污染。
爬行动物
真正适应陆地生活的脊椎动物
代表动物:蜥蜴
颈 1、身体分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部分 有颈,头能灵活转动,便于在陆 地上寻找食物和发现敌害 四肢短小,只能贴地面爬行
2、皮肤干燥,表面覆盖角质鳞片
既能保护身体又能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 3、呼吸:肺
4、生殖: 体内受精
卵生
卵较大,养料多,含有一定的水,卵外有坚韧 的卵壳保护
棱皮龟每次可产大约100枚卵
经过六、七十天的孵化,幼龟就会从这些龟 在大量小棱皮龟涌向海洋的征途中,它们中 卵中破壳而出 约85%的卵能孵化成功 的许多伙伴都成为了秃鹰等捕食者的美餐
巨蜥
巨蜥是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根据 国家林业局首次全国野生动物资源调查结果, 巨蜥的野外种群数量不足10万条;不少餐桌上 的巨蜥走私自东南亚,一次走私量就能达到 1885条;一条巨蜥体内的寄生虫多达400余条, 食用巨蜥对健康存在威胁。

白唇竹叶青
眼镜王蛇
扬子鳄(鼍tuó )是中国特有的鳄鱼,是世界上体型最 细小的鳄鱼品种之一。它古老,现存数量非常稀少、濒 临灭绝。人们称扬子鳄为“活化石”。对于人们研究古 爬行动物的兴衰和研究古地质学和生物的进化,都有重 要意义。我国把扬子鳄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严禁捕 杀。在安徽、浙江等地建立了扬子鳄的自然保护区和人 工养殖场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两栖动物
由水生向陆生过渡的脊椎动物
蝌蚪:只能生活在水中。无 论是外部形态还是内部结构都象 鱼,有尾,用鳃呼吸。
成蛙:生活在陆地,也能在水 中活动,尾和鳃消失,生出四 肢,主要用肺呼吸,皮肤辅助 呼吸。

两栖爬行动物 两栖纲、爬行纲陆生脊椎动物

两栖爬行动物 两栖纲、爬行纲陆生脊椎动物

两栖爬行动物两栖纲、爬行纲陆生脊椎动物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区别?现代的两栖动物种类并不少,超过种,分布也比较广泛,但其多样性远不如其它的陆生脊椎动物,只有3个目,其中只有无尾目种类繁多,分布广泛。

每个目的成员也大体有着类似的生活方式,从食性上来说,除了一些无尾目的蝌蚪食植物性食物外,均食动物性食物。

两栖动物虽然也能适应多种生活环境,但是其适应力远不如更高等的其它陆生脊椎动物,既不能适应海洋的生活环境,也不能生活在极端干旱的环境中,在寒冷和酷热的季节则需要冬眠或者夏蜇。

两栖动物分类列表迷齿亚纲:最古老的两栖动物,早期两栖动物的主干,生存于泥盆纪到白垩纪,其中包括爬行动物的祖先。

壳椎亚纲:古老而特化的早期爬行动物,仅生存于石炭纪和二叠纪。

滑体亚纲:丛三叠纪延续到现代,包括所有现存的两栖动物,分为无足目、有尾目和无尾目。

无足目Apoda(蚓螈目Gymnophiona):无足而形态习性均似蚯蚓的两栖动物,可能历史悠久,但是可靠的化石仅为新生代,现代分布于澳洲以外的热带地区。

吻蚓科Rhinatrematids:最原始的蚓螈,分布于南美洲。

鱼螈科Ichthyophiids:较原始的蚓螈,分布于亚洲热带地区,是我国仅有的蚓螈。

盲尾蚓科Uraeoptyphlidae:分布于印度,介于进步和原始的蚓螈之间。

蠕蚓科Scolecomorphids:分布于赤道非洲的进步的蚓螈。

真蚓科Caeciliidae:进步的蚓螈,是蚓螈目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科,分布于热带美洲、赤道非洲、印度和印度洋岛屿中。

盲游蚓科Typhlonectidae:唯一的水生蚓螈,分布于南美洲。

有尾目Caudata:终生有尾的两栖动物,幼体和成体区别不大,包括各种鲵和蝾螈,出现于侏罗纪,现在主要分布于北半球,特别是北美洲,其次是东亚和欧洲,可分为原始的隐鳃鲵亚目和进步的蝾螈亚目。

隐鳃鲵亚目Cryptobranchoidea:主要分布于东亚的原始的有尾两栖动物。

八年级上册生物第五节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上册生物第五节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上册生物第五节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知识点归纳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是生物学中的两个重要分类,它们在进化和适应生态环境方面有着独特的特点。

本文将对八年级上册生物第五节中有关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一、两栖动物的特点及其代表1. 两栖动物是指既能在水中生活又能上陆地活动的动物。

它们的体表通常光滑湿润,覆盖着黏液和腺体分泌物,以保持水分和湿度。

2. 两栖动物的呼吸方式多样,可以通过皮肤进行皮肤呼吸,也可以通过肺和口腔进行肺呼吸。

3. 两栖动物有强大的四肢,使它们能够爬行、跳跃和游泳。

它们的四肢前后相对较短,在陆地上行走的方式更类似于爬行。

4. 两栖动物以昆虫、蠕虫、小型脊椎动物等为食,采用捕食和食腐两种方式获取食物。

5. 两栖动物的代表性物种有青蛙、蝾螈和蟾蜍等。

二、爬行动物的特点及其分类1. 爬行动物是指以四肢爬行方式移动的动物,它们的身体被角质鳞片覆盖,可以保护皮肤免受环境伤害。

2. 爬行动物的呼吸方式主要是通过肺进行肺呼吸,有些少数类群还可以通过皮肤进行皮肤呼吸。

3. 爬行动物的四肢较长而坚固,一般为直立式的,可以更加有效地爬行和奔跑。

4. 爬行动物的食性多样,有些类群以植物为食,如陆龟;有些以小型无脊椎动物和其他动物为食,如蛇和蜥蜴。

5. 爬行动物根据习性和生活习惯的不同,可以分为鳄形类、蜥蜴类、蛇形类和龟鳖类等几个类群。

三、两栖动物与爬行动物的比较1.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都能在陆地和水中生活,但两者在生理结构和适应能力上存在差异。

2. 两栖动物的皮肤光滑湿润,外界温度对它们的影响较大,需要保持皮肤湿度;而爬行动物的体表有角质鳞片覆盖,能够更好地防止水分流失和外界环境的刺激。

3. 两栖动物的四肢短小,适合爬行和跳跃,但在陆地上行动相对较慢;而爬行动物的四肢长且坚固,能够更快地奔跑和爬行。

4. 两栖动物的呼吸方式多样,可通过皮肤和肺进行呼吸;爬行动物主要通过肺进行呼吸。

5. 两栖动物以昆虫和小型脊椎动物为食,有捕食和食腐两种方式;爬行动物的食性更加广泛,有些以植物为食,有些以动物为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栖纲(Amphibia)一、两栖纲的主要特征二、两栖类的生殖和发育三. 两栖纲的分类两栖动物是一类在个体发育中经历幼体水生和成体水陆兼栖生活的变温动物。

也有少数种类终生生活在水中,那是登陆后重新返回水域的次生性现象。

两栖动物是最原始的陆生脊椎动物现存两栖纲动物约4200种,我国有280余种。

一、两栖纲的主要特征1.外形:身体分为头、躯干、尾和四肢四部分(穴居和水栖种类具有尾部,穴居者四肢退化)蚓螈型、鲵螈型和蛙蟾型活动性眼睑可转动有保护作用雄体的咽部或口角有1-2个外声囊或内声囊外声囊充气时可膨胀成泡状或袋状蛙蟾类的四肢发展很不平衡,前肢短小,4指,指间无蹼 ;后肢长大而强健,5趾,趾间有蹼潜水运动中的应用2. 皮肤体表皮肤裸露,富有粘液腺,皮肤有辅助呼吸功能(皮肤呼吸占重要位臵)区别于其他纲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两栖动物的皮肤裸露并富含腺体,鳞已退化,只有穴居生活的蚓螈类在皮下还埋有残存的鳞迹。

角质层表皮皮肤生发层疏松层真皮致密层皮肤的衍生物黏液腺可借真皮层内的肌纤维收缩,从皮肤开口的腺孔中流出其分泌物,使体表经常保持湿润粘滑和空气、水的可透性,对于减少体内水分散失及利用皮肤进行呼吸都具有重要作用两栖动物通过蒸发冷却用以调节体温。

毒腺蟾蜍眼后的耳旁腺和皮肤中的毒腺,能分泌白色、紫红色、褐色或黄色乳状液的毒浆,对食肉动物的舌和口腔黏膜有强烈的涩味刺激,因而是一种防御性适应,可以自我保护。

色素细胞不同色素细胞的互相配臵,是构成各种两栖动物体色和色纹的基础,在光线或温度的影响下,色素细胞还能通过其扩展、聚合的形态变化,引起体色改变,由此变成与生活环境浑然一体的保护色(又一种自我保护)典型代表:雨蛙和角蛙具有保护色又能迅速变色。

色素细胞角蛙雨蛙3. 骨骼系统在水栖过渡到陆生的进化中,两栖动物的骨骼发生了巨大变化,获得比鱼类更大的坚韧性、活动性和对身体及四肢的支持作用。

骨骼多为硬骨,脊索消失。

(1)中轴骨:包括头骨、脊柱和胸骨。

(2)附肢骨骼:肩带和前肢骨;腰带和后肢骨蝾螈具1节颈椎、头骨与脊椎连接处有二个枕髁。

脊椎分成四部分:颈椎、躯椎、荐椎、尾椎 两栖动物的肩带不附着于头骨,腰带借荐椎与脊柱联结,这是四足动物与鱼类的重要区别。

大多具五指型附肢,且与脊柱形成连接,这样有利于承受体重。

五指型附肢是多支点杠杆,使附肢不仅可依躯体运动,而且附肢各部可作相对应转动,有利于沿地面爬行。

4. 肌肉系统幼体分节,成体绝大部分已不分节,附肢肌肉发达两栖动物的肌肉组成了体壁、运动器官和多种内脏器官,并依靠骨骼肌的收缩,产生协调的运动。

有以下特点:(1) 原始肌肉分节现象已不明显,肌隔消失(2) 附肢肌由于运动的多样性而更为发达,四肢分节,出现了前肢的肘关节、腕关节和后肢的膝关节、踝关节。

(3) 随着鳃消失、鳃弓改造、鳃节肌也发生变化,大部分退化。

5.消化系统消化系统包括消化管和消化腺消化管包括口咽腔、食道、胃、小肠、大肠、泄殖腔口腔与咽部联合成宽阔的口咽腔有肌肉质的舌具有唾液腺具唾液腺和肌肉质的舌也是陆生脊椎动物的特点。

消化管口腔牙齿为多出性,同型齿。

舌蛙蟾类大多数其舌根均附着于下颌前部,舌尖游离而有深浅不同的分叉,朝向咽喉部,能迅速翻出口外,粘捕飞行或爬动的昆虫为食。

食道短,紧贴椎下肌,与胃相通。

胃胃壁粘膜层含有许多管状胃腺,分泌胃液。

小肠具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的功能。

大肠又叫直肠,吸收水分,聚集、排出食物残渣。

消化腺主要有肝脏和胰脏肝脏是肝细胞分泌胆汁的场所胰脏胰脏不但是一个重要的消化腺,而且还是一个内分泌腺6.呼吸系统幼体用鳃,成体用肺皮两栖动物的幼体和鱼类一样,用鳃呼吸,两者的血液循环方式也几乎完全相同。

经变态登陆后,内鳃消失,再由咽部腹侧长出一对肺,代替原有鳃的呼吸机能。

肺是绝大多数种类成体的主要呼吸器官。

皮肤呼吸辅助之。

皮肤薄而湿润,通过皮下血管进行气体交换所得到的氧气,大约相当于肺脏获氧量的2/5。

7. 循环系统循环系统包括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双循环肺循环和体循环血管系统包括动脉和静脉系统淋巴系统包括淋巴管、淋巴腔、淋巴心蝾螈的淋巴系统:8. 排泄系统两栖动物的排泄器官是肾脏(滤尿)、皮肤和肺等排泄器官幼体为前肾,成体为中肾。

肾脏的功能还有调节体内水分,维持渗透压。

9. 神经系统神经系统脑明显分为五部分,但无明显的脑曲。

大脑分化个两半球,大脑顶部和侧部出现原脑皮(为大脑皮层的雏形),机能与嗅觉有关有10 对脑神经。

间脑中脑腹壁增厚叫大脑脚,是视觉中枢,也是神经系统最高中枢。

中脑中央的空腔叫导水管。

小脑不发达延脑脊髓由于四肢运动加强,形成颈膨大和腰膨大。

植物性神经系统较鱼类更为进化,但仍以交感神经为主。

还有副交感神经共同维持正常生理机能。

10. 感觉器官(1)侧线器官两栖类幼体都具有侧线(似鱼)。

(2)视觉器官活动性眼睑、瞬膜等(鱼没有)(3)嗅觉器官嗅粘膜(4)听觉器官能将声音传入内耳发生听觉.内耳除了有平衡感觉外,还首次出现了听觉机能。

二、两栖类的生殖和发育生殖方式蛙蟾类在产卵前必不可缺的繁殖行为----抱对胚胎发育历经: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囊胚原肠胚神经胚原肠胚结束时,原口缩小成裂缝状,同时胚胎背面的外胚层细胞又形成神经管,接着下沉至胚内,并为皮肤所覆盖,而其他器官也随之相继分化,称为神经期,此时的胚胎称神经胚变态发育实质:各种器官由适应水栖转变为适应陆生的改造过程。

成对附肢出现,尾部萎缩消失,肺逐渐代替了鳃,心脏发展成两心房一心室,而血液循环方式也随之由单循环改造成不完全的双循环。

幼态成熟和幼体生殖两栖动物为什么可以登陆?心脏发展成两心房一心室,而血液循环方式也随之由单循环改造成不完全的双循环。

与许多陆地生活的动物一致。

三.两栖纲分类现存两栖动物分为3个目 :Ⅰ. 蚓螈目(又称无足目)Ⅱ. 蝾螈目(又称有尾目)Ⅲ. 蛙形目(又称无尾目)有398属,约4200种Ⅰ.蚓螈目Gymnophiona(无足目Apoda) 无足而形态习性均似蚯蚓的两栖动物,四肢退化,尾极短,有肋骨,无胸骨分布于除澳洲以外的热带地区。

分为六个科:1.吻蚓科Rhinatrematids2. 鱼螈科Ichthyophiids3. 盲尾蚓科Uraeoptyphlidae4. 蠕蚓科Scolecomorphids5. 真蚓科Caeciliidae6. 盲游蚓科Typhlonectidae(吻蚓科)吻蚓Epicrionops sp.Ⅱ.蝾螈目Salamandriformes(有尾目Caudata)终生有尾的两栖动物,幼体和成体区别不大,包括各种鲵和蝾螈,出现于侏罗纪,现在主要分布于北半球,特别是北美洲,其次是东亚和欧洲。

分为9个科:1.隐鳃鲵科Cryptobrachidae2.小鲵科Hynobiidae3.鳗螈科Sirenidae4.两栖鲵科Amphiumidae5.洞螈科Proteidae6.钝口螈科Ambystomatidae7.陆巨螈科Dicamptonidae8.无肺螈科Plethodontidae9.蝾螈科SalamandridaeⅢ.蛙形目Raniformes(无尾目Anura)成体无尾,具尾杆骨,有胸骨无肋骨包括各种蛙和蟾蜍,幼体和成体区别甚大,仅蝌蚪有尾。

出现于三叠纪,现代绝大多数两栖动物均属此类,世界性分布,但在拉丁美洲最丰富,其次是非洲。

本目约有3500种,我国有240多种.可分为4个亚目:1.始蛙亚目Archaeobatrachia2.负子蟾亚目Pipoidea3.锄足蟾亚目Pelobatoidea4.新蛙亚目Neobatrachia固胸型肩带:青蛙的两块上乌喙骨是紧密平行连接而不重叠,不能交错活动,叫做固胸型肩带。

弧胸型肩带:蟾蜍的左右上乌喙骨形大多呈弓形,在腹中线上不相连而彼此重叠,肩带可通过上乌喙骨在腹面左右交错活动,这种肩带称弧胸型肩带。

1.始蛙亚目Archaeobatrachia滑蹠蟾类被认为是最原始无尾目包括两个科:滑蹠蟾科Leiopelmatidae盘舌蟾科Discoglossidae2.负子蟾亚目Pipoidea包括两个科负子蟾科Pipidae异舌蟾科Rhinophrynidae3.锄足蟾亚目Pelobatoidea锄足蟾类被认为是处于原始类型和进步类型之间的过渡类型。

本亚目包括两个科锄足蟾科Pelobatidae合附蟾科Pelodytidae崇安髭蟾Vibrissaphora liui Pope为我国特有的珍稀蟾类4.新蛙亚目Neobatrachia此亚目有:(1)细趾蟾科Leptodactylidae细趾蟾科是两栖动物的最大一科,多达52属和接近800种,分布于从美洲最南端到墨西哥一带以及加勒比海岛屿(2)龟蟾科Myobatrachidae龟蟾科分布于大洋洲,是细趾蟾在大洋洲对应的成员,也有人将其归入细趾蟾科。

龟蟾科有大约20属100种左右,和细趾蟾科一样,既包括一些似蛙的成员,也包括一些似蟾蜍的成员,还有不少穴居的种类以适应澳洲干旱的气候,但是缺少树栖的成员黑掌树蛙Rhacophorsnigropalmatus蛙和蟾蜍的区别1.比较皮肤和体色青蛙从眼的后方直至后肢的基部有2条纵行的皱褶,呈金黄色或浅棕色。

中央有一条浅色纵纹。

后肢上有很多横列的黑色斑纹。

青蛙背部是褐色或黄绿色,腹面呈白色。

蟾蜍皮肤粗糙,全身密布大小不等的疣状突起。

背面暗褐色,腹面乳黄色。

2.观察毒腺蟾蜍有丰富的毒腺,分皮肤腺和耳后腺。

皮肤腺分布在躯体的背面,所处的表皮局部增厚成“疣粒”。

耳后腺在头侧鼓膜的上方。

小心用针刺破耳后腺,就流出乳白色具有毒性的浆液。

青蛙是没有毒腺的。

3.观察声囊雄蛙口角的后面有一对声囊,发声时口腔内气体压进声囊,使它扩大成球状,雌蛙没有声囊。

而蟾蜍无论雌雄都没有声囊。

4.比较齿和舌青蛙上颌边缘有一排细小的上颌齿;在口腔顶部犁骨上也有两排并列横生的瘤状小突起,叫犁骨齿。

而蟾蜍的上下颌都没有齿。

拉出青蛙的舌,它的舌尖是分叉的;而蟾蜍的舌尖是不分叉的。

5.观察输尿管和泄殖腔的连结青蛙的2条输尿管分别跟泄殖腔相连,在泄殖腔壁上有2个开口;而蟾蜍的2根输尿管则先合并成一条总输尿管,再进入泄殖腔在泄殖腔壁上只有1个开口。

6.观察输卵管跟泄殖腔的连结青蛙的2条输卵管也是分别跟泄殖腔相连的;而蟾蜍则是先合并再跟泄殖腔相通的。

7.比较肩带青蛙的两块上乌喙骨是紧密平行连接而不重叠,不能交错活动,叫做固胸型肩带;而蟾蜍两侧的上乌喙骨则彼此重叠,能交错活动,叫做弧胸型肩带。

青蛙两锁骨内端的前方,有一棒形的肩胸骨,在肩胸骨前方还有一半圆形的软骨,这是上胸骨。

而蟾蜍是没有这两骨的。

8.比较椎体青蛙的前7个椎体都呈圆柱形,前端凹入后端凸出,叫做前凹型,而第8个椎体却呈双凹型;而蟾蜍前8个椎骨都是前凹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