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地层学重点

合集下载

古生物地层学考试重点

古生物地层学考试重点

古生物地层学考试重点古生物地层学复习1、1969年维他凯尔根据细胞结构和营养类型将生物分为五界: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动物界。

2、适应辐射:适应辐射指的是从一个祖先类群,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的产生许多新物种。

3、趋同:指不同祖先的生物类群,由于相似的生活方式,整体或部分形态构造向同一个方向改变。

4、平行演化:是指不同类型生物由于相似的生活方式而产生相似的形态,(它与趋同有时不易区分,但平行演化常指亲缘关系相近的两类或几类生物。

)5、寒武纪海洋生物大爆发:在寒武纪早期,几乎所有的现生海洋无脊椎动物和许多后来已灭绝的生物“突然”从寒武纪地层底部几乎同时出现,这一现象称为寒武纪大爆发。

6、小壳化石:是指在前寒武系/寒武系界限附近开始出现、在寒武纪初大量繁盛和分异、个体微小、具硬壳的多门类海生无脊椎动物化石。

包括软舌螺、似牙形石、软体动物以及大量分类位置不明的管状、帽状、片状等型的化石。

小壳化石的出现被称为寒武纪大爆发的第一幕。

7、化石群落原地埋藏的判别原地埋藏是识别化石群落存在的只要标志之一,原地埋藏的化石具有以下特点:(1)化石保存完整,各部位及表面无脱落及磨损现象。

(2)个体大小分选性差,大小极不一致没有水流冲刷排列整齐的现象。

(3)具两壳瓣的化石,一般两壳闭合,即使两壳分离,在同一层位中两壳数量比例大致为1 :1。

(4)基本保留了古生物原先生活时的状态或稍有变动。

8、实体化石:古代生物的遗体全部或部分保存下来形成的化石。

(不完整实体、完整实体)9、模铸化石:古生物遗体在围岩中留下的痕迹和复铸物。

(印痕化石、印模化石、模核化石、铸型化石)10、印模化石:主要指生物硬体在围岩上印压的模,有外模和内模两种。

11、铸型化石:当贝壳埋在沉积物中,已经形成外模和内核之后,壳质完全溶解,被另一种矿物质充填,填入物保存了贝壳的原形大小,这就是铸型化石。

12、遗迹化石:保存在岩层中的生物的活动痕迹和遗物叫遗迹化石。

古生物地层学重点-(1)

古生物地层学重点-(1)

古生物地层学重点●古生物学:研究地史时期中的生物及其演化,阐明生物界的发展历史,确定地层层序和时代,推断古地理、古气候环境的演变等的学科。

●地史学:研究地球(主要是地壳和上地幔顶层)发展历史及其规律性的学科,又称历史地质学。

地史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沉积发育史、生物演化史和构造运动史。

对地史学的研究可为区域地质调查、矿产普查勘探等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显生宙近6亿年以来海洋动物的五大绝灭事件:集群绝灭事件绝灭的海洋动物科数奥陶纪末绝灭事件22晚泥盆纪世绝灭事件21晚二叠世绝灭事件52晚三叠世绝灭事件20晚白垩世绝灭事件15其中晚二叠世的生物危机最严重,几乎占当时海洋动物的总科数一半●物种的定义生物钟是指可以互相交配的而且与其他种群个体有生殖隔离的自然群体化石种是指生活在一定的地址时间内,具相同或相似形态特征的所有生物个体的总和形态种是指具有相同形态的居群归于同一个种物种:由居群组成的生殖单元和其他单元在生殖上是隔离的,在自然界占据一定生态位●标准化石:分布广数量大,在某一地层单位中特有的生物化石,该层以上和以下的地层中基本上没有这种化石,能确定地层地质时代的化石,具备时间短,演化快,地理分布广泛,特征显著等条件●水生生物生活方式底栖、游泳、浮游●化石保存类型:1)实体化石2)模铸化石:印痕化石,印模化石,模核化石,铸型化石3)遗迹化石4)化学化石●古生物学的命名法则:生物各级分类单位均用拉丁文或拉丁化文字。

属和属以上单位的命名都用一个词表示,第一个字母大写,即用单名法。

属以上的分类单位则用正体。

种名则用两个词表示,称为二名法(双名法)。

一个完整的种名是该种从属的属名加上种本名,全用斜体。

亚种学名则用三名法,即由亚种名和所从属的种学名结合构成。

亚种名置于种名之后。

在命名法则方面则遵循”优先律”的原则。

一个生物分类单位的有效名称,应符合国际动(植)物命名法则的规定,以最早正式刊出名称为准。

以后再有同一化石的命名,应作为同义名而废弃。

教案古生物地史学复习资料

教案古生物地史学复习资料

教案古生物地史学复习资料一、古生物地史学概述1. 定义:古生物地史学是一门研究古代生物及其生活环境的学科,通过对化石的研究,了解地球历史及其生物进化过程。

2. 研究方法:古生物地史学主要依靠地层学、古生物学、生态学、遗传学等多学科知识,对化石进行分类、描述、对比、年代测定和研究。

3. 研究意义:古生物地史学对于了解生物进化、地球历史、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二、地层学基本原理1. 地层概念:地层是地球表面一层层的岩石和土壤,按照形成顺序和时间关系,可分为底层、中层和表层。

2. 地层划分:地层划分是根据岩石类型、颜色、结构、化石等特征,将其划分为不同的地层单位,如地层系、地层群、地层段等。

3. 地层对比:地层对比是通过研究各地层单位的岩石特征、化石组合、古地理环境等,确定它们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关系。

三、化石及其分类1. 化石概念: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因地质作用而保存下来的证据。

2. 化石类型:化石可分为遗体化石、遗物化石、生活痕迹化石等,其中遗体化石包括骨架化石、牙齿化石、鳞片化石等。

3. 化石分类:化石分类是根据生物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地质分布等,将其分为不同的类别,如古植物、古无脊椎动物、古脊椎动物等。

四、生物地层带与地质年代1. 生物地层带:生物地层带是根据化石组合特征,将地层划分为不同的生物地层单位,如生物地层带、生物地层群等。

2. 地质年代:地质年代是指地球历史划分的不期,如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等。

3. 生物地层带与地质年代的关系:通过对不同生物地层带的化石研究,可以确定地层的地质年代,了解生物进化历程。

五、古生物地理与环境1. 古生物地理:古生物地理是研究古代生物的地理分布、迁移规律和演化趋势的学科。

2. 古生物环境:古生物环境是指古代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如气候、水体、土壤等。

3. 古生物地理与环境的关系:古生物地理与环境的关系反映了古代生物的生活习性、适应能力及地质历史背景。

地层古生物知识点总结

地层古生物知识点总结

地层古生物知识点总结一、地层古生物的概念地层古生物是指在地层中发现的古代生物遗迹,主要包括化石、古代动植物化石、微生物化石等。

它们是地球上生活过的生物的遗骸或者遗迹,是地球生物演化过程的记录和见证。

地层古生物的发现与识别需要借助古生物学、地质学和生物学等多学科知识,通常需要进行野外勘探、采样、标本采集、化石制片、显微镜观察、化石鉴定等一系列工作。

二、地层古生物的分类1. 根据化石形态和特征的不同,地层古生物可以分为植物化石和动物化石两大类。

植物化石包括各种形态和特征的植物遗迹,如树木的树轮、叶片、果实、花粉等。

动物化石则包括各种形态和特征的动物遗迹,如骨骼、牙齿、鳞片、足迹、排泄物等。

2. 根据生物演化历史和地层地质时代的不同,地层古生物可以分为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古生物。

古生界古生物主要生活在古生代,包括了从距今5.41亿年至2.59亿年之前的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和石炭纪。

中生界古生物主要生活在中生代,包括了从距今2.59亿年至6600万年之前的侏罗纪和白垩纪。

新生界古生物主要生活在新生代,包括了从距今6600万年至现在的古近纪、中新世纪和新生纪。

3. 根据生物类群和生态环境的不同,地层古生物可以分为陆相古生物和海相古生物。

陆相古生物生活在陆地环境中,包括了各种陆生植物和陆生动物,如恐龙、古树、蕨类植物等。

海相古生物生活在海洋环境中,包括了各种海洋生物,如海藻、贝类、鱼类、海洋爬行动物等。

三、地层古生物的特点1. 对地球历史具有重要意义地层古生物是地球历史演化过程的重要见证,可以揭示地球大气、水文、气候、地质环境等的变化规律,为认识地球历史和地质历史提供宝贵的资料。

2. 对生物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地层古生物的研究可以揭示生物的起源、进化、演变过程和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为生物学、进化论、古生物学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实验和观测资料。

3. 对地质资源勘探具有重要意义地层古生物的发现与识别对于矿产勘探、能源勘探、地下水勘探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确认地层的性质和时代,为资源勘探提供地层背景资料。

科大古生物地层学复习资料

科大古生物地层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1大爆发:在生命进化史上可以发现阶段性的出现种或种以上分类单位的生物类群快速大辐射现象,即生物进化大爆发象。

2大绝灭:大灭绝又称为集群灭绝,它与生物大爆发现象相对应。

即在相对较短的地质时间内,在一个地理大区凡未出现大规模的生物灭绝,往往涉及一些高级分类单元,如科,目,纲级别上的灭绝。

3:进化:生物进化是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变化所导致的部分或整个生物种群遗传组成的一系列不可逆的改变。

4叠层石:微生物席,是原核生物(主要是蓝藻及其他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所引起周期性的矿物沉积和胶结作用所形成的综合产物。

澄江生物群:5化石:保存在岩层中的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的遗体和遗迹。

6假化石:在形态上与某些化石十分相似但与生物或生物生命活动无关的假化石。

7化石保存类型: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化学化石8实体化石:古生物的遗体全部或部分保存下来形成的化石。

9模铸化石:古生物遗体在围岩中留下的痕迹和复铸物。

10印痕化石:生物遗体陷落在细粒的碎屑物或化学沉积物中,在沉积物中留下印痕11印模化石:生物硬体在围岩上印压的模,有外模和内模两种。

12遗迹化石:保存在岩层中的生物的活动痕迹和遗物叫遗迹化石。

13化学化石:又叫分子化石,地质时期埋藏的生物遗体有的虽然遭到破坏没有保存下来,遗体分解后的有机分子的化学分子结构从岩层中鉴别分离出来证明过去生物的存在。

14化石保存条件:生物类别遗体堆积环境埋藏条件时间因素成岩作用的条件。

15化石化作用包括哪些作用?①矿质填充作用②置换作用③碳化作用④重结晶作用16大进化:种和种以上分类群的进化17:大进化的模式:适应辐射,趋同与平行演化,线系渐变与间断平衡。

18:小进化:现生生物居群和个体在短时间内的进化19:小进化的影响因素:突变,迁移,遗传漂变,适应,自然选择。

20:根据细胞结构和营养类型将生物分为5界: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动物界。

21:生物进化特征:阶段性,适应性,进步性,不可逆性。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复习总结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复习总结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古生物学有孔虫亚纲——筳第二节腕足动物门(二)、外壳形态及基本构造腕足动物有双壳组成,两壳大小不一,一般而言,腹壳较大,背壳较小。

在腹壳中部有一凹槽,称为腹中槽,在背壳中部有一中隆,称为背中隆。

偶尔也有相反的情况。

1正视外壳形态 --外形从腹壳或背壳方向观察壳体轮廓腕足动物背、腹壳的外形有圆形,近三角形 ,近五角形 ,长卵形 ,舌形 ,半椭圆形等 .2侧视外壳形态 --外形从侧面观察,腕足动物两壳凸凹程度亦变化很大,按两壳凸隆程度可分出以下几种类型(先背后腹):双凸型、平凸型、凹凸型、背凸型、双凹型。

双凸型两壳凸隆程度近于相等;平凸型背壳近平而腹壳凸隆;凹凸型背壳凹陷而腹壳凸隆;背凸型背壳凸隆程度远大于腹壳;颠倒型幼年期凹凸而老年期变为凸凹.3 前视外壳形态--外形4外壳形态 --定向定向背上前下 , 长宽厚如图示一般两瓣大小不等:背瓣较小,腹瓣较大壳喙:壳体最早分泌的硬体部分,呈鸟喙状茎孔:壳喙附近的一个圆形小孔壳喙及茎孔的一方为后方,壳体张开的一方为前方壳喙旁边缘为后缘,相对的壳体增长方向为前缘,两侧边为侧缘把壳体分为左右对称两部分的假想平面为对称面(三)、外壳构造 --后部构造喙:背壳和腹壳后端均具壳喙,腹喙一般较明显,或尖耸或弯曲铰合线:壳后缘两壳铰合处,或长或短,或直或弯主端:铰合线的两端,圆或方,或尖伸作翼状壳肩:喙向两侧伸至主端的壳面基面:壳肩与铰合线包围的三角形壳面。

背基面较小,腹基面较发育三角孔:基面中央呈三角形的孔洞。

在背壳的称背三角孔。

三角板:三角孔上覆盖的三角形小板。

有时由两块板胶合而成,称三角双板(五)内部构造铰合构造主突起支腕构造–腕基–腕棒–腕带–腕螺内部构造 --铰合构造腹壳:铰齿、齿板、匙形台、中隔板背壳:铰窝腹壳:铰齿、齿板、匙形台、中板背壳:铰窝有铰腕足类腹三角孔的两个前侧角上,各有一个向背壳突出的小凸起,称为铰齿,铰齿与背壳内的一对铰窝构成铰合构造。

古生物地层学重点考点

古生物地层学重点考点

第一章生物界及其进化1、进化:生物由初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表此刻其形态结构的复杂变化和生理机能的提升。

2、发生在种内个体和居群层次上的进化成为小进化;种和种以上的进化被定义为大进化。

3、小进化的主要影响要素有突变、迁徙、遗传漂变、适应和自然选择4、大进化的形式(1)适应辐射:从一个先人类群,在较短时间内快速地产生很多新物种。

(2)趋同与平行演化:趋同是指不一样先人的生物类群,因为相像的生活方式,整体或部分形态结构向同一个方向改变。

平行演化是指不一样种类生物因为相像的生活方式而产生相像的形态,它与趋同有时不易划分,但平行演化常指亲缘关系邻近的两类或几类生物。

( 3)线系渐变与中断均衡:线系演变模式以为生物逐代的细小变化能够随时间累积致使主要的进化。

中断均衡模式以为大进化的主要方式由长久的进化阻滞期和短期的快速进化期所构成,新种是以跳跃的方式快速形成,新种一旦形成则处于阻滞的进化状态,表型上不会有显然变化,直到下一次成种事件发生以前。

5、大迸发:在生命进化史上能够发现阶段性地出现种以上分类单位的生物类群快速大辐射现象6、大灭绝:大灭绝又称为集群灭绝,即在相对较短的地质时间内,在一个地理大区的范围内,出现大规模的生物灭绝,常常波及一些高级分类单元,如科、目、纲级别上的灭绝。

7、生计条件:保持生物的生命活动(如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的基本外界条件。

8、生活环境:由一系列相互有关的环境要素所构成生物生计跳进的总和9、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要素:物理要素、化学要素、生物要素。

10、化石群落营养结构主要包含两类描绘指标:生态类群、时空分层结构11、原地埋藏化石的主要特色:(1)化石保存完好,各部分及表面无零落及磨损现象(2)个体大小分选性差,大小极不一致,没有水流冲洗摆列齐整的现象(3)具两壳瓣的化石,一般两壳闭合,即便两瓣分别,在同一层位中两壳数目比率大概为 1:1。

(4)基本保存了古生物原来生活时的状态或稍有改动。

古生物地层学讲义

古生物地层学讲义

古生物地层学讲义第一篇古生物学基础第一章古生物学的基本概念第一节古生物学的内容及其研究对象一、古生物的内容(一)古生物学及其分科::1、古生物学研究地史时期生物界的科学。

它研究的不仅是古生物本身,还包括了各地史时期地层中所保存的一切与生物活动有关的资料。

如遗体、遗迹(痕迹、遗物),甚至于旧石器时代猿人的石器。

2、分科:和古动物学和古并无脊椎动物学、和古脊椎动物学古植物学化石藻类学(低等古植物)、高等古植物学、孢子花粉学(又可列入微体古生物学)古生物学微体古生物学:介形虫,牙形刺等NVIDIA体古生物学:NVIDIA浮游动物,化石致密结构小,大在10um(微米)以下。

1um=1/1000mm古生态学、痕迹化石学、古生物矿物严格地讲,古今生物之间很难以一个时间界线截然分开,但为了研究方便,一般以最新的地质时代全新世的开始(距今约1万年),作为古今生物界的分界。

(二)学习古生物的目的与意义1目的:古生物学就是自学地球科学的基础课,它肩负B3J94PA生物学和地质学服务的双重任务。

学习古生物学的目的在于:(1)阐明各类古生物形态及构造特征,生活习性和生活方式;(2)了解古生物的地史分布、地理分布,进而总结其进化规律;(3)结合岩性及其它特性研究,推断地质时期古地理、古气候2、意义:(1)确认地层的地质时代;(2)研究和古地理、古气候;(3)为普查勘查和地质勘探服务;(4)为积极探索生命的起源提供更多实际资料和论据(5)为研究生物进化、物种绝种等自然界发展规律提供更多科学依据。

二、古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化石fossil(一)化石:留存在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和遗迹。

即1.必须充分反映一定的生物特征:形状、大小、结构、纹饰等。

但树枝石(假化石)就是软锰矿树枝状结晶,不是化石。

姜结人黄土中的钙结核2.必须是地史时期的生物遗体、遗迹,它们都保存在地史时期的岩层地层中,并经受了石化作用而形成。

(二)化石留存的条件:1.生物本身必须具备一定的硬体2.生物死后迅速埋藏(但密封、冷冻、干燥环境下亦可)3.较长时间的石化作用,它有三种方式石化作用有三种方式:(1)矿质填充促进作用生物软空隙为地下水矿物质caco3所充填,变小的球状柔软减少重量,且留存硬体中的致密结构。

古生物地层学总复习总结概要

古生物地层学总复习总结概要
利用保存在地层中的时间标志(生物标志、 物理标志),把一个地区划分为若干年代 地层单位,并与不同地区的年代码地层进 行对比。
年代地层单位含义
1、定义:指以地层的形成时限(或地质时代) 为依据而划分的地层单位。它代表了地质 历史时期某一时间片断内形成的所有岩石 (或地层)
恐龙:是爬行纲双孔亚纲的蜥臀目和鸟臀目的俗 称,而不是生物分类单元
命名时可称??? 龙,而不能称 ??? 恐龙
臼齿形态和食性关系
– 切尖型:牙尖三个尖,彼此分离,相当尖锐。食 肉动物,如虎、狗、刺猬等
– 脊齿型:牙尖连成脊,有的脊呈新月形。食草动 物,如象、马、牛、羊等
– 瘤齿型:牙尖低圆呈瘤状。杂食动物
古植物学
1、根、茎、叶的形态及功能 2、完全叶与不完全叶 3、叶序及其类型 4、叶的顶端、边缘及基部的形态类型 5、叶脉及其类型
叶脉类型
主要高等植物分类系统
1.石松植物门(蕨类) 2.节蕨植物门(蕨类) 3.真蕨植物门 (蕨类) 4.种子蕨植物门 (裸子植物) 5.苏铁植物门 (裸子植物) 6.银杏植物门 (裸子植物) 7.松柏植物门(裸子植物)
叶座的结构




小羽片

末次羽片

间小羽片

间羽片


植物界演化的主要阶段
? 菌藻植物阶段 ? 早期维管植物阶段 ? 蕨类植物阶段 ? 裸子植物阶段 ? 被子植物阶段
植物界演化的主要阶段
? 菌藻植物阶段
– Ar-S ,全部水生,无器官分化 – 早期丝状藻为主→后期叶状藻为主
? 早期维管植物阶段 ? 蕨类植物阶段 ? 裸子植物阶段 ? 被子植物阶段
P3 -K 1,以裸子植物(苏铁、银杏、松柏)最为繁盛, 部分真蕨也十分发育

古生物地层学复习资料

古生物地层学复习资料

古生物地史学复习提纲一、名词解释1地史学:地史学也叫“历史地质学”,是地质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它主要研究岩石圈,即地壳和部分上地幔的发展历史及其规律性。

其具体研究内容包括沉积(地层)发育史、生物演化和构造运动史。

2 岩石地层单位:是由岩性、岩相或变质程度均一的岩石构成的三度空间岩层体。

其建立在岩石特征在纵、横两个方向具体延伸的基础之上,而不考虑其年龄。

其地层单位可分四级:群、组、段、层,其中组为最基本的单位。

3 地层对比:地层对比在地层学意义上是表示特征和地层位置的相当,所强调的现象不同,对比的种类也不同。

4 穿时性:岩石地层单位是根据地层的岩石学及地层结构等特征确定的,而这些特征是随沉积环境的变迁或沉积作用方式的演变而变化的。

因此,多数岩石地层单位和年代地层单位的界线不一致,或岩石地层单位的界线与年代地层单位的界线斜交。

这种现象称为岩石地层单位的穿时或时侵5 前寒武纪和前寒武系:距今5.43亿年以前的地质时代,统称前寒武纪,相应年代的地层统称为前寒武系6 地层叠覆律:地层在未经过强烈构造变动而发生倒转的情况下,地层的顺序总是上新下老。

原始水平律: 地层沉积时是近于水平的,而且所有的地层都是平行于这个水平面的(水平摆放).原始侧向连续律: 地层在大区域甚至全球范围内是连续的,或者延伸到一定的距离逐渐尖灭(侧向连续)。

地层学三定律是构造地质学和地层学的基础.7 瓦尔特相律:只有在地理(空间)上彼此有横向毗邻关系的那些相和相区才能在原生的垂向层序上依次叠覆。

8 威尔逊旋回:加拿大学者威尔逊提出的大洋盆地从生成到消亡的演化循环9 层型:指一个已经命名的地层单位或其界线的原始(或后来厘定的)典型剖面。

在一个特定的岩层层序内,它们代表一个特定的间隔,或一个特定的界线。

这个特定的间隔和界线就是这些地层单位的单位层型和地层界线的界线层型。

10 旋回沉积作用:当海退序列紧接着一个海退序列时,编形成地层中沉积物成分、粒度、化石的特征有规律的镜像对称分布现象。

古生物地层学讲义

古生物地层学讲义

第一篇古生物学基础第一章古生物学的基本概念第一节古生物学的内容及其研究对象一、古生物的内容(一)古生物学及其分科::1、古生物学研究地史时期生物界的科学。

它研究的不仅是古生物本身,还包括了各地史时期地层中所保存的一切与生物活动有关的资料。

如遗体、遗迹(痕迹、遗物),甚至于旧石器时代猿人的石器。

2、分科:古动物学古无脊椎动物学、古脊椎动物学古植物学化石藻类学(低等古植物)、高等古植物学、孢子花粉学(又可列入微体古生物学)古生物学微体古生物学:介形虫,牙形刺等超微体古生物学:超微浮游动物,化石微细构造大,小在10u m(微米)以下。

1u m=1/1000m m 古生态学、痕迹化石学、古生物矿物严格地讲,古今生物之间很难以一个时间界线截然分开,但为了研究方便,一般以最新的地质时代全新世的开始(距今约1万年),作为古今生物界的分界。

(二)学习古生物的目的与意义1目的:古生物学是学习地球科学的基础课,它担负着为生物学和地质学服务的双重任务。

学习古生物学的目的在于:(1)阐明各类古生物形态及构造特征,生活习性和生活方式;(2)了解古生物的地史分布、地理分布,进而总结其进化规律;(3)结合岩性及其它特性研究,推断地质时期古地理、古气候2、意义:(1)确定地层的地质时代;(2)研究古地理、古气候;(3)为普查找矿和地质勘探服务;(4)为探索生命的起源提供实际资料和论据(5)为研究生物进化、物种绝灭等自然界发展规律提供科学依据。

二、古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化石f o s s i l(一)化石:保存在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和遗迹。

即1.必须反映一定的生物特征:形状、大小、结构、纹饰等。

但树枝石(假化石)是硬锰矿树枝状结晶,不是化石。

姜结人黄土中的钙结核2.必须是地史时期的生物遗体、遗迹,它们都保存在地史时期的岩层地层中,并经受了石化作用而形成。

(二)化石保存的条件:1.生物本身必须具有一定的硬体2.生物死后迅速埋藏(但密封、冷冻、干燥环境下亦可)3.较长时间的石化作用,它有三种方式石化作用有三种方式:(1)矿质充填作用生物硬空隙为地下水矿物质C a C O3所填充,变的致密坚硬增加重量,且保留硬体中的微细构造。

地层古生物重点

地层古生物重点

古生物重点名词解释1.单名法:属(及亚属)以上单位的学名用一个拉丁文或拉丁化的文字来表示,即用单名法,其中第一个字母大写,用正体表示。

2.三名法:对于亚种的命名,采用三名法,即在属和种名之后再加上亚种名,用三个拉丁文或拉丁化的文字表示,属名第一个字母大写,用斜体表示3.实体化石:实体化石是指经石化作用保存下来的全部生物遗体或一部分生物遗体的化石。

4.标准化石:标准化石是能确定地层地质时代的化石,具备年限短,数量多,地理分布广泛,特征明显等特征。

5.重演律:生物个体的发育是系统演化简短而迅速的重演。

6.相关律:环境条件变化使生物的某种器官发生变异而产生新的适应时,必然会有其他器官随之变异,同时产生新的适应。

7.腔肠动物:腔肠动物属于低等的二胚层多细胞动物,是真正的后生动物,有组织无器官,有一腔,既是食物的进口,又是废物的排泄孔。

8.节肢动物:体节分为头胸腹或头胸尾三部分,每一体节通常具一对附肢,附肢又分为若干关节相连的分节。

9.变态发育:变态发育指动物在发育过程中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所出现的一系列显著变化,幼体与成体差别很大,而且改变的形态又是集中在短时间内完成。

10.沉积相:沉积相是在特定的沉积环境中形成的岩石特征和生物特征的综合。

11.相变:沉积相在横向(空间)和纵向(时间)上的变化称为相变。

12.纵向堆积作用:纵向堆积作用是指沉积物在水体中自上而下降落,依次沉积在沉积盆地底部的沉积作用,沉积地层的时间界面一般是水平或近于水平的,它与岩性界面是平行或基本平行的。

13.岩石地层单位:岩石地层单位是依据岩层的岩石学特征(岩性、接触关系等)进行划分的地层单位,分为群、组、段、层四级单位。

14.混杂堆积:混杂堆积是海沟、俯冲带的典型产物,由不同成因、不同时代岩块和深海细粒沉积混杂相处,也导致同一层位中不同时代的化石混杂共生。

15.竹叶状灰岩:竹叶状灰岩是由于风暴造成沉积泛起,碎屑杂乱排列形成的一种风暴岩。

古生物地层学复习名词解释考试必备

古生物地层学复习名词解释考试必备

上篇一、古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化石的形成与古生物学:化石的定义、古生物学的含义及研究内容;化石形成的一般条件、石化作用过程;化石记录的不完备性;化石保存类型: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化学化石(分子化石);化石的原地埋藏与异地埋藏。

二、生物进化规律及特点、生物进化的证据1)主要古生物门类的形态结构、地史分布、生态特征生物学的分类单位及辅助分类单位;物种定义和古生物种的特点;古生物的命名法则:单名法、二名法、优先律,拉丁语缩写词cf., aff., sp., nov., indet.的含义;2)主要古生物门类的形态结构、地史分布、生态特征原生动物门:有孔虫、蜓腔肠动物门:四射珊瑚、横板珊瑚软体动物门:头足类、双壳类、腹足类节肢动物门:三叶虫、介形虫专腕足动物门笔石动物牙形石古植物(孢粉):植物界演化的主要阶段等。

三、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环境的一般关系:生存条件、生活环境、生物圈、生态系、生态平衡、营养结构、食物链、生物相;影响生物生存的主要环境因素;生物环境分区;生物的主要生活方式;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化石群落分析的一般方法。

环境的古生物学分析方法:指相化石法、形态功能分析法、群落古生态分析法等下篇一、地史学基础部分:1)地史学、它的三个主要内容;2)相的概念,相分析的原理;3)地层概念,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4)地层划分,什么是地层对比,地层划分对比的方法;5)地层单位,岩石地层单位组成;6)时间地层单位和地质年代单位分的组成,其相互对应关系;7)记忆地质年代表;8)沉积组合、复理石建造、磨拉石建造的概念;9)地槽,其主要特点和发展模式;地台,其主要特点;10)构造旋回,地质发展史的几个构造旋回及分别对应的地质时代;11)板块构造学说与槽台学说的关系。

二、前寒武纪地史部分:1)前寒武纪的时代划分;2)前寒武纪的生物演化史,Edicara动物群及其生物演化史的意义;3)华北地台的形成,华北地台在中晚元古代的地质发展史;4)湖北西陵峡震旦系剖面;5)中国南方(扬子地区)与中国北方(华北地区)前寒武纪地史发展的区别。

古生物地层学复习资料

古生物地层学复习资料

1、轮叶与瓣轮叶的区别:轮叶,叶轮生,呈辐射状直伸排列,叶长短相近;而瓣轮叶叶长短差别大,多少向外、向上弯曲,形成明显的两瓣,具上下叶缺,下叶缺明显。

2、尼尔桑与侧羽叶的区别:尼尔桑,羽叶披针形或线性,裂片几乎全部覆盖羽轴,平行脉,很少分叉;而侧羽叶成单羽状,裂片互相分离,平行脉,可分叉。

3、四射珊瑚轴部有哪两种,有何区别:中轴:实心、纵向棍状体、灰质,由对隔壁在中央膨大或一级隔壁延至中心聚合而成。

中柱:上凸的内斜板和长隔壁在内端分化出来的幅板组成。

不是实心的,为疏松的蛛网状物质,横切面为多边形或近圆形,中央常见中板。

4、腕足动物门与双壳纲的区别:腕足动物门:壳形基本特征:单体群居、海生底栖、具真体腔、不分节而两侧对称,体外披着两瓣大小不等的壳,腹壳较大,背壳较小,但每瓣壳的本身是左右两侧对称的,壳面有生长线。

纤毛腕—摄食器官—滤食,背瓣小,腹瓣大。

5.简述原蕨植物门的主要特点?分析它们在植物进化上的重要意义又称裸蕨植物,植物体小而简单,高不过两米,多为草本,无根和叶。

茎二歧式分枝,地上直立茎的表面有角质层和气孔,或有刺状或鳞片状的突起,地下横卧的根状茎具假根,茎内有原始的维管束,为原生中柱。

孢子囊单个生于枝的顶端,少数聚集成孢子囊簇或孢子囊穗,同型孢。

原蕨植物的出现是植物界从水生生活扩展到陆生生活的一个转折点。

植物体出现了适应陆生环境的输导组织、假根、角质层、气孔等,但是原蕨植物分化还较简单,所以大多数还只能生活于滨海、沼泽或潮湿低地。

原蕨植物于晚志留世出现,繁盛于早、中泥盆世,晚泥盆世绝灭。

原蕨植物保留着一些与绿藻相似的特征,所以一般认为原蕨植物与苔藓植物一样,由海生绿藻演化而来。

原蕨植物是陆生高等植物发展演化的起点。

常见化石代表有瑞尼蕨、工蕨裸蕨。

原蕨植物的出现是植物进化史上重要的转折点,它完成了从水域到陆地的飞跃,是征服陆地的先驱。

6. 简述我国东部地区二叠纪华北与华南含煤地层的时空分布规律华北:下统太原组。

古生物地层学重点

古生物地层学重点

古⽣物地层学重点古⽣物地层学重点第⼀章⽣物界及其进化1.什么是间断平衡论?答:间断平衡论指物种的形成是由突变(间断)和渐变(平衡)的结合。

进化有两种过程:成种作⽤,即⼤多数物种的形成是在地质上课忽略不计的段时间内完成的;线性渐变,即物种形成后在选择作⽤下⼗分缓慢的变异过程。

其中成种作⽤是演化的主流。

2.物种的定义。

答:指互相繁殖的相同⽣物形成的⾃然群体,与其他相似群体在⽣殖上相互隔离,并在⾃然界占据⼀定的⽣态位。

3.趋同的定义。

答:是指不同祖先的⽣物类群,由于相似的⽣活⽅式,整体或部分形态构造向同⼀个⽅向改变。

4.趋异的定义。

答:是指在⽣物进化过程中,起源于同⼀始祖的⽣物,为适应不同的⽣态条件⽽发⽣分化,产⽣新的⽣物类群。

5.什么是特化?答:特化是由⼀般到特殊的⽣物进化⽅式。

指物种适应于某⼀独特的⽣活环境、形成局部器官过于发达的⼀种特异适应,是分化式进化的特殊情况。

第⼆章古⽣物学基础1.什么是化⽯?化⽯的保存类型有哪⼏种?答:化⽯是保存在岩层中的地质时期的⽣物的遗体和遗迹。

【Time>1万年】其保存类型有实体化⽯、模铸化⽯、遗迹化⽯和化学化⽯。

2.化⽯形成的条件有哪些?答:1 ⽣物本⾝条件2⽣物死后的环境条件3埋藏条件4时间条件5成岩作⽤的条件3.化⽯化作⽤过程可以分为哪⼏种形式?答:①矿质充填作⽤②置换作⽤③碳化作⽤④重结晶作⽤。

4.解释双名法sp.cf.aff.sp.nov.答:略第三章原⽣⽣物界1.“⾍筳”繁盛于(晚⽯炭世)的温暖、清澈、盐度正常的(浅海)环境中,是该时期的标准化⽯。

2.“⾍筳”的演化趋势及演化的阶段性。

答:演化趋势1.壳体由⼩变⼤2.壳形由短轴型的凸镜型、盘型演化为等轴型的球形和长轴型的纺锤型、圆柱型3.旋壁构造由简单到复杂4.隔壁褶皱增强,但也有不少进化种类的隔壁为平直的4.旋脊由发育变为细⼩以致消失,另⼀些则演变成拟旋脊5.通道由单⼀演变为复通道或列孔。

阶段性;早⽯炭晚期出现,晚⽯炭世繁盛,早中⼆叠是全盛时期,晚⼆叠世减少,⼆叠末绝灭。

古生物地层学复习资料

古生物地层学复习资料

古生物学1:古生物学是研究地史时期中的生物及其开展的科学。

它所研究的范围不仅包括在地史时期中曾经生活过的各类生物,也包括各地质时代所保存的及生物有关的资料。

古生物学研究地史时期的生物,其具体对象是发现于各时代地层中的化石(fossil),保存在岩石中的远古时期〔—般指全新世,距今一万年以前〕生物的遗体、遗迹与死亡后分解的有机物分子。

化石: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生物活动痕迹及生物成因的残留有机物分子。

标准化石:具有在地质历史中演化快、延续时间短、特征显著、数量多、分布广等特点的化石2. 如何区分原地埋藏的化石及异地埋藏的化石?答:原地埋藏的化石保存相对较完整,不具分选性与定向性,生活于一样环境中的生物常伴生在一起;而异地埋藏的化石会出现不同程度破碎,且分选较好,不同生活环境、不同地质时期的生物混杂,具有一定的定向性3. 石化作用过程可以有〔矿质充填作用〕、〔置换作用〕与〔碳化作用〕三种形式。

概述“化石记录不完备性〞的原因答:化石的形成与保存取决于生物类别、遗体堆积环境、埋藏条件、时间因素、成岩作用条件。

并非所有的生物都能形成化石。

古生物已记录13万多种,大量未知。

现今我们能够在地层中观察到的化石仅是各地史时期生存过的生物群中极小的一局部。

4.印模化石及印痕化石如何区别:。

印模化石:生物硬体在围岩外表上的印模。

〔包括:外模、内模、复合模。

〕外膜反映原来生物硬体外表形态及构造,内膜反映硬体内部的构造。

印痕化石:生物软体陷落在细粒的碎屑物或化学沉积物种,在沉积物中留下的印痕经过成岩作用以后,遗体消失,印痕保存下来。

反映生物主要特征。

5.适应辐射:指的是从一个祖先类群,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地产生许多新物种。

〔某一类群的趋异向着各个不同方向开展,适应多种生活环境。

规模大,较短时间内完成〕适应趋同:生物亲缘关系疏远的生物,由于适应相似的生活环境,而在形体上变得相似是指那些具有最适应环境条件的有利变异的个体有较大的生存与繁殖时机。

地层学(古生物地史学)复习要点

地层学(古生物地史学)复习要点

地质年代表背诵口诀新生第四新古近,六千万年喜山期,第四人类现,新古哺乳盛,新生被子盛;中生白垩侏叠三,燕山印支两万年;古生二叠石炭泥,志留奥陶寒武纪,海西加里东,两栖鱼类盛;震旦青白蓟长城,晋宁吕梁地台成。

绪论1,地层学三原理:地层叠覆原理,原始水平性原理和原始侧向连续原理。

2,将今论古思想,均变论和灾变论。

化石形成与古生物学1,化石:指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和遗迹。

2,化石石化作用:矿质填充作用,置换作用,碳化作用。

3,化石形成保存条件:硬体;矿物质成分;还原条件;埋藏快,沉积细,搬运短,泥质;时间长;压实与重结晶弱。

4,化石的保存类型:实体化石(指经石化作用保存下来的全部生物遗体或一部分生物遗体的化石),模铸化石(指生物遗体在岩层中的印模和铸型),遗迹化石(保存在岩层中古代生物生活活动留下的痕迹和遗物),化学化石。

5,化石命名三原则:二名法,优先律,拉丁语化。

6,生物分类等级:界门纲目科属种。

生物进化规律生物进化一般规律:1,进步性发展,如异养到自养,水生到陆生的发展。

2,进化的不可逆性,如鱼类进化成哺乳类,哺乳类不可能有鱼类的构造。

3,相关律和重演律,如长颈鹿颈部变长前肢也要跟着变长。

4,适应与特化,如哺乳动物前肢,有的变为鳍状适于游泳,有的变为翼状适于飞翔。

5,适应辐射与适应趋同,如陆地上有各种恐龙,水中有鱼龙和蛇颈龙,空中有翼龙;鱼龙,海豚和鲸都是鱼形。

无脊椎动物1,四射珊瑚带型及代表时代:单带型O奥陶纪-P二叠纪(O,S志留纪为主);双带型S-P(S,D泥盆纪为主);三带型(S-D);泡沫型C石炭纪-P。

2,缝合线:头足类隔壁边缘与壳壁内面接触的线叫缝合线。

3,菊石缝合线类型及代表时代:无棱菊石型D1-2早泥盆世-中泥盆世;棱菊石型Pz—T古生代-三叠纪;齿菊石型P-T二叠纪-三叠纪;菊石型J-K侏罗纪-白垩纪4,笔石的胞管类型:10种,均分笔石式,单笔石式,卷笔石式,半耙笔石式,耙笔石式,纤笔石式,栅笔石式,叉笔石式,瘤笔石式,中国笔石式。

古生物地层学

古生物地层学

古生物地层学1、古生物学:是研究地质时期的生物界及其发展的科学,其研究范围包括各地史时期地层中保存的生物遗体和遗迹,以及一切与生命活动有关的地质记录。

2、古生物研究的内容:1、找出各类生物的发展和演化规律2、指导地层的划分和相对地质年代的确定。

3、为生物进化理论提供最基本的事实依据。

3、古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是从沉积地层中发掘出来的化石4、化石形成条件:1)生物本身的条件2)生物死后的环境条件3)埋藏条件4)时间条件5)成岩石化条件5、全新世以前的生物是古生物,全新世以后的称为现生生物6、化石的分类(按规模):假化石、大化石、微化石、超微化石7、显生宙的生物演化:1、小壳动物群的出现和分异2、澄江动物群3、寒武纪生物大爆发4、动物体分化重大事件5、动植物从水生到陆生发展6、生物的绝灭与复苏8、灭绝:生物种系的终止、不留下后代9、生物复苏:大灭绝后的生物群,通过生物的自组织作用及对新环境的不断适应,逐步回到正常发展水平10、同源器官:起源相同、构造和部位相似而形态、机能不同的器官(如手、肢、鳍卜11、同功器官:生物的形态、功能相似而起源不同的器官(如鸟和昆虫的翅膀卜12、进化的不可逆性:已演变的生物类型不可能回复祖型;已灭亡的类型不可能重新出现。

意义:地层划分对比的理论依据。

13、器官相关律:意义:阐明生物进化,变异过程;推断化石生物的身体结构,生态习性14、适应: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由于自然选择的结果生物在形态结构及生理机能上,与其生存环境取得良好协调一致15、生物进化的三个层次:小进化:生物在居群内部的演变,是生物进化的起始阶段;成种作用:是物种分化、增加的过程;大进化:涉及种以上的分类群的进化问题16、生物进化的基本动力是:生物变异和生物遗传17、成种作用:从单一始祖居群分化成两个或多个同时物种的过程18、物种形成的素:遗传变异、自然选择、隔离19、隔离是指在自然界中生物间彼此不能自由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正常可育后代的现象。

古生物地层学讲课复习

古生物地层学讲课复习

6、生物的绝灭与复苏
(1)灭绝extinction 生物种系的终止、不留下后代
(2)假灭绝pseudo-extinction
生物种系演变为新种系,而旧类别消失
(3)背景灭绝 background extinction
生物种系的自然更替灭绝,一般0.1-1.0种/Ma 根据世界保护和检测中心统计(1992年以前的数据) 从1600-1992年,脊椎动物绝灭229个种,0.5种/年。
二、早期生物的发生和演化
3、原核生物演化出真核生物 真核生物始现大约在 18 亿年前 真核生物始大量繁盛约在 10 亿年前
二、早期生物的发生和演化
4、后生生物出现(震旦系)(6亿多年前)
陡山沱期生物群(庙河、瓮安生物群6亿多年前)
澳洲南部Edicara崩德砂岩的埃迪卡拉(Ediacara) 动物群(5.6亿年)就是代表。
五、生物进化的特点和规律
7、生物进化具有适应辐射的现象
适应辐射—某一类群的趋异向着各个不同方向发展,适应 多种生活环境。如中生代的爬行动物。(规模大,较短 时间内完成)。
五、生物进化的特点和规律
8、生物进化具有适应趋同现象
生物亲缘关系疏远的生物,由于适应相似的生活 环境,而在形体上变得相似。
第六章 生物与环境
一、环境的定义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二、生物的环境分区 三、海洋生物的生活方式 四、影响生物生存的主要环境因素 五、群落与生态系 六、环境的古生物学分析方法
生物与环境
一、环境的定义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二、生物的环境分区 三、海洋生物的生活方式 四、影响生物生存的主要环境因素 五、群落与生态系 六、环境的古生物学分析方法
海洋生物分区 滨海生物区shore biota 浅海生物区shallow sea 半深海生物区bathyal biota 深海生物区abyssal biota 远洋生物区plagic biota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生物地层学重点第一章生物界及其进化1.什么是间断平衡论?答:间断平衡论指物种的形成是由突变(间断)和渐变(平衡)的结合。

进化有两种过程:成种作用,即大多数物种的形成是在地质上课忽略不计的段时间内完成的;线性渐变,即物种形成后在选择作用下十分缓慢的变异过程。

其中成种作用是演化的主流。

2.物种的定义。

答:指互相繁殖的相同生物形成的自然群体,与其他相似群体在生殖上相互隔离,并在自然界占据一定的生态位。

3.趋同的定义。

答:是指不同祖先的生物类群,由于相似的生活方式,整体或部分形态构造向同一个方向改变。

4.趋异的定义。

答:是指在生物进化过程中,起源于同一始祖的生物,为适应不同的生态条件而发生分化,产生新的生物类群。

5.什么是特化?答:特化是由一般到特殊的生物进化方式。

指物种适应于某一独特的生活环境、形成局部器官过于发达的一种特异适应,是分化式进化的特殊情况。

第二章古生物学基础1.什么是化石?化石的保存类型有哪几种?答:化石是保存在岩层中的地质时期的生物的遗体和遗迹。

【Time>1万年】其保存类型有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和化学化石。

2.化石形成的条件有哪些?答:1 生物本身条件2生物死后的环境条件3埋藏条件4时间条件5成岩作用的条件3.化石化作用过程可以分为哪几种形式?答:①矿质充填作用②置换作用③碳化作用④重结晶作用。

4.解释双名法sp.cf.aff.sp.nov.答:略第三章原生生物界1.“虫筳”繁盛于(晚石炭世)的温暖、清澈、盐度正常的(浅海)环境中,是该时期的标准化石。

2.“虫筳”的演化趋势及演化的阶段性。

答:演化趋势1.壳体由小变大2.壳形由短轴型的凸镜型、盘型演化为等轴型的球形和长轴型的纺锤型、圆柱型3.旋壁构造由简单到复杂4.隔壁褶皱增强,但也有不少进化种类的隔壁为平直的4.旋脊由发育变为细小以致消失,另一些则演变成拟旋脊5.通道由单一演变为复通道或列孔。

阶段性;早石炭晚期出现,晚石炭世繁盛,早中二叠是全盛时期,晚二叠世减少,二叠末绝灭。

3.“虫筳”的旋壁分层类型及其分层组合类型有哪些?答:旋壁分层类型有原始层、致密层、透明层、疏松层和蜂巢层;分层组合类型有一层式、二层式、三层式和四层式。

第四章植物界1.叠层石是一类特殊的纹层状生物沉积构造。

它是(蓝绿藻)和(沙砾等沉积物)的共同产物。

2.简述植物演化的阶段性。

答:植物演化共有5个阶段,①菌藻植物阶段:从太古代到志留纪,水生,代表植物有丝状藻和叶状藻等;②裸蕨(早期维管)植物阶段:从晚志留纪到中泥盆纪,代表植物以原蕨植物为主,并有原始的石松、节蕨和前裸子植物;③蕨类植物和古老裸子植物阶段:从晚泥盆纪到中二叠纪,以蕨类植物(石松、节蕨、真蕨)为主,一些裸子植物的早期类型(种子蕨、科达)也十分常见;④裸子植物阶段:从中二叠到白垩纪,以裸子植物(苏铁、银杏、松柏)最为繁盛,部分真蕨也十分发育;⑤被子植物阶段:从中白垩纪至今,现代绝大多数植物。

3.蕨类植物分为哪几个门?各门的一般特征如何?答:蕨类植物分为原蕨植物门、石松植物门、节蕨植物门、真蕨植物门和前裸子植物门。

一般特征:略4.原蕨植物门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它们在植物进化史上有何重要意义?答:主要特点晚志留出现、繁盛于早、中泥盆世。

绝灭于晚泥盆世。

是最早的陆生,假根植物。

意义:是植物进化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它完成了从水域到陆地的飞跃,是征服陆地的先驱。

5.裸子植物分为哪几个门?主要门的一般特点如何?答:裸子植物分为种子蕨植物门、苏铁植物门、松柏植物门、银杏植物门。

6.名词解释:二岐分枝:即指顶端的生长点平均分成叉状的两个新生长点。

单轴式分枝:是较进化的分枝方式,有明显的主轴和较细的侧枝。

合轴式分枝:是最进化的分枝方式,具曲折的分枝系统。

叶序:叶在枝上排列的方式。

脉序小羽片:间小羽片:间羽片:叶座:第五章动物界1.四射珊瑚的地史分布时期为中奥陶统。

2.横板珊瑚的连接构造主要有(连接孔),(连接板),和(连接管)。

3.四射珊瑚的隔壁包括(原生隔壁),(序生一级隔壁)和(轮生二级隔壁),三种类型。

4.对比横板珊瑚与四射珊瑚的形态、结构差异。

答:横板珊瑚全为复体、四射珊瑚有单体复体之分。

5.简述古代珊瑚的生态环境。

答:古代珊瑚营海生底栖生活,主要分布在海水清晰而温暖的正常浅海,它们以水中的细菌、单细胞浮游生物以及甲壳类、多毛类、棘皮动物等的幼虫为食。

6.四射珊瑚的鳞板和泡沫板有何区别?答:鳞板的形状大小都比较规则、凸面大多数朝珊瑚体外,泡沫板的不规则,凸面朝向珊瑚体中央。

7.四射珊瑚的骨骼组合类型有几种?答:1单带型2双带型3三带型4特殊的泡沫型8.腕足类的肉茎主要用于(D)。

A、运动B、生殖C、开闭壳D、固着9.依据腕足类腹匙形台的形态和结构差异,可以分为(双柱、单柱、坐落、悬空),四种类型。

10.长身贝类的繁盛时代为(石炭纪C至二叠纪p)。

石燕贝类的繁盛时代为(志留纪S到二叠纪P)。

11.腕足类的腕骨类型有哪些类型?答:腕棒、腕环、腕螺。

12.腕螺有哪几种形式?答:石燕贝型、无窗贝型、无洞贝型。

软体动物门13.依据头足类隔壁颈的长短,弯曲程度以及连接环是否发育等特征,可将头足类的体管分为无颈式、直短颈式、弯短颈式和全颈式四种类型。

14.用图示头足类的缝合线类型并说明其地史分布。

15.双壳类是通过韧带、铰合构造和闭合肌来完成和控制壳体的开合。

16.简述双壳类的壳体特征。

双壳类的铰合构造由哪几部分构成?铰合构造可分为哪几种类型?P7017.比较腕足类和双壳类壳体的形态结构差异。

答:腕足动物两瓣外壳大小不等,腹壳较大,背壳较小,但每瓣壳本身左右对称;双壳类左右两壳大小相等,形状相同,但每瓣壳的前后一般不对称。

半索动物门18.笔石动物生活在(海相)环境中,是奥陶和志留纪地史时期的标准化石。

19.树形笔石的胞管可分为(正胞管)、(副胞管)、(茎胞管)三种类型。

20.对比树形笔石与正笔石的形态结构差异。

P8521.简述正笔石的胞管类型。

答:只有正胞管,有10中类型,均分笔石,单笔石、卷笔石。

半耙笔石、耙笔石、纤笔石、栅笔石、叉笔石、瘤笔石、中国笔石式。

第七章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1.地史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生物演化史)、(沉积演变史)和(地壳构造发展史)三大方面。

2.什么是单位层型和界线层型?答:层型是指一个已命名的成层地层单位或地层界线的原始或后来被指定作为对比标准的地层泡面或界线。

在特定的岩层序列内,层型代表一个特定的间隔,或一个特定的点,它构成了定义和识别该地层单位或所确定的地层界线的标准。

这个特定的间隔即地层单位的单位层型,包涵被选作定义和识别地层界线的层型点的特定岩层序列就是界线层型。

单位层型的上下界线就是该单位的界线层型。

如图:3.解释地层叠覆律(地层层序律)。

答:是指地层在未发生断裂和倒转的情况下,上下有序,先形成(年代较老)的地层在下,后形成(年代较新)的地层叠覆在上,即上覆地层年代新于下伏地层。

4.地史学的定义。

答:研究地球(主要是地壳和上地幔顶层)发展历史及其规律性的学科,又称历史地质学。

地史学是地质学的重要分支学科。

20世纪50年代以前,地史学主要是建立地层系统、确立地质时代,研究范围主要限于大陆部分。

从60年代以来,地史学的研究范围扩展到大洋海底和地壳深部,研究方法也由涉及更多学科而有较大的改进。

地史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沉积发育史、生物演化史和构造运动中。

对地史学的研究可为区域地质调查、矿产普查勘探等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5.岩石地层单位可以分为:[组(Formation)]、[段(Member)]、[层(Bed)]和[群(Group)]四级,其中[组(Formation)]为最基本的单位。

6.地层与岩层相比除了有一定的形体和岩石内容之外,还具有————的含义。

第八章前寒武系(543~~490Ma)1.我国古太古界~新太古界的分布主要局限于(华北)地区,岩性以(变质岩)为主。

2.华北地区古太古代~新太古代是(原始硅铝质陆核)形成、发育的时期,我国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地层为(迁西)群。

3.伊迪卡拉裸露动物群出现于(前寒武纪)时期。

4.南华纪~震旦纪(800~~543Ma)地层在我国宜昌峡东地区发育完整,自下而上依次发有莲沱组、南沱组、陡山沱组和灯影组。

5.名词解释:前寒武纪:前寒武系并不是一个正式年代地层单位,它是指从寒武纪初至可确定的地球历史起始之时的这一段古老地质时期形成的地层,相应的称这段时期为前寒武纪(Precambrian)。

陆核:陆核(continental nucleus)是大陆地壳形成过程中最早阶段形成的硅铝质大陆块体,随后的大陆围绕其生成,因而它构成大陆的核心。

伊迪卡拉动物群:伊迪卡拉动物群即埃迪卡拉动物群。

由于它们都呈印痕状态保存、无硬体骨骼或外壳,故又称裸露动物群。

位于澳大利亚南部的埃迪卡拉地区,生活在6.8-6亿年前的前寒武纪一大群软体躯的多细胞无脊椎动物。

包括腔肠动物门、节肢动物门和环节动物门等8科22属31种低等无脊椎动物。

1960年召开的第22届国际地质会议正式命名该化石群为“埃迪卡拉动物群”。

埃迪卡拉动物群的发现,初步解开了寒武纪初期突然大量出现各门无脊椎动物化石的所谓“进化大爆炸”之谜。

埃迪卡拉生物化石出土越多,反而越没有规律,这些化石到底是什么、什么年代也有很多争论。

第九章古生界1.张夏组属(中寒武)统,长山组属(上寒武)统。

2.(寒武纪)被称为三叶虫的时代。

3.什么是小壳动物化石?答:小壳动物群是指在三叶虫之前出现的寒武纪初期大量繁盛,个体微小(1~2mm),具外壳的多门类海生无脊椎第一个带壳动物群,简称小壳化石,也称早期骨骼化石。

4.寒武纪我国华北地区表现为稳定的(北高南低)的陆表海。

5.澄江动物群。

答:澄江动物群是即小壳动物群之后,有壳和无壳混生的动物群,是生物大爆发最典型的代表。

位于我国云南澄江帽天山附近,是保存完整的寒武纪早期古生物化石群。

她生动地再现了5.3亿年前海洋生命壮丽景观和现生动物的原始特征,为研究地球早期延续时间为5370万年的生命起源、演化、生态等理论提供了珍贵证据,澄江生物群的研究和发现,不仅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这一非线性突发性演化提供了科学事实,同时对达尔文渐变式进化理论产生了重大的挑战。

澄江生物群共涵盖16个门类、200余个物种化石(截止2012年)。

2012年7月1日,澄江化石地正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6.华北地区奥陶纪的古地理环境有什么重大变革?答:早奥陶纪为广阔的浅海,中晚奥陶纪浅海上升为陆地。

7.试分析庙坡组和南津关组的古环境,并说明根据是什么?答:庙坡组;还原、海相,灰黑色页岩只有笔石类灰岩南津关组:氧化、海相,高能开阔海、滨海,笔石、三叶虫、腕足等类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