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徽州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徽州教育
摘要康熙六年(1667年)正式撤消江南省分为安徽、江苏二省。安徽是
因江北有安庆,江南有徽州,取二地之首字而称安徽。徽州,公元222年就有
歙县、黟县两个大县,明清时期更为昌盛。徽州文化,以其广博深邃的内涵越
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青睐,同时也引起教育界的关注,而研究徽州文化,对弘
扬中华传统文化,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具有社会重要的意思,然而由于
徽州文化内容较多,而这里受篇幅限制,所以我只能简单的以徽州教育为例,
简要的谈下徽州文化。
关键词徽州/徽州教育/书院/家庭教育/徽商/教育旅游
一什么是徽州文化及其包含哪些方面
要研究徽州文化,首先就要有对徽州文化较为清晰的界定。所谓徽州文化
即是指发生与存在于历史上徽州的以及由此发生辐射、影响于外的典型封建文化。其中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我们说的徽州文化是指历史上徽州区划范围内的文化,其地理区域范围包括当年徽州府所辖的六个县,即歙县、休宁、黟县、祁门、绩溪和婺源。
其二,徽州的历史至少有五、六千年,而主要还是指北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设了徽州府后才全面崛期,在明清达到鼎盛的文化,但这一文化与其
早期发展及后期演变都有内在关联。
其三,徽州文化不能仅仅指在徽州本土上存在的文化,亦包括由徽州而发生,由本籍包括寄籍、侨居外地的徽州人而创造从而辐射于外,影响于外的文化,这其中的关键是要有对徽州的强烈认同
其四,这里所说的"文化"应是取其广义的概念,不仅指学术理论、文化艺术,还包括商业经营、宗法伦理、精神信仰、风俗民情、文献著作、社会经济、土
地制度、历史人物等等。
二徽州文化的渊源
2001年5月,江总书记视察黄山时,用五个英语字母CBMEA将徽州文化
的五个方面作了高度概括和归纳。“C”代表文化(culture),“B”代表徽商、贸易(business),“M”代表医学(medicine),“E”代表教育(education),“A”代表建筑(architecture)。他还强调指出:如此灿烂的文化,如此博大精
深的文化,一定要世世代代传下去,让它永远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其中徽州文化博大精深,这与徽州文风昌盛、教育发达不无关系,有人认为徽州兴盛赖教育。正是由于徽州教育源远流长、读书风气浓郁、名人辈出,徽
州自古享有“东南邹鲁”、“文献之邦”、“礼仪之乡”的美誉。
从历史上看,唐宋是徽州教育兴起与发展时期,徽州府学始建于唐,所辖
各县也在北宋和南宋先后建立了县学。南宋时徽州还出了大教育家朱熹,其教
育思想对徽州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随着徽商的崛起,明清时期的徽州教育
极为兴盛,书院私塾遍布城乡。道光《休宁县志》记载:“自井邑田野,以至
远山深谷,居民之处,莫不有学、有师、有史书之藏”。世人赞徽州是“人文
辈出,鼎盛辐臻,理学经儒,在野不乏”。
古徽州山高路险,交通十分不便,成了中原名门望族躲避战乱的理想之地。但这些名门望族认为,“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儿
孙自由儿孙福,莫替儿孙做马牛”故他们避难并不避世,即便自己没有机会,
也寄希望于后代,总想通过“儒”而“仕”。因此,他们十分注重族中后辈的
教育。
三徽州古代教育形式
学校教育
古代徽州教育,官民结合,机构众多,形式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类:(1)府(州)学、县学,这是官办教育机构。其特点是教官由朝廷委派,它以培养
科举人才为宗旨,教学内容主要是服务于科举的四书五经,它是读书人进身的
必经之阶,在徽州极受人们重视。如歙州州学始建于唐代,是徽州最早的地方
官学。(2)书院,又称书屋、精舍。其特点在于它是既独立于官学之外的学
校制度,又是与教育密切结合的学术研究机构。(3)社学,这也是一种官办
的教育机构在元代,除设州、县学外,还以乡中每50户为一社,每社设社学一所。其特点是以地域为单位,官办民助。因为社学经费除官方出资以外,更主
要的还是靠各乡族捐助。所以社学从形式上看起来是官办,实际上却是官民结
合的办学形式。(4)义学,这是捐资助学的教育形式。主要以氏族祠堂、庙宇地租收入或私人捐资等方式办学,其特点是不收学费,家境贫寒子弟亦可入学。(5)村塾,这是村民共同出资的教育形式。其特点是村民自愿组合,共同聘请和供奉塾师。(6)家塾,这是民间独资的办学形式。其特点是某户独资聘奉塾师在家中教育子弟,受教育者可足不出户。(7)学馆,这是民间私立学校。其特点是塾师在家设塾招生。
徽州众多教育形式最值得一提是古徽州书院。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教育
组织形式,既有官办,又有私办。绩溪人胡忠于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创办
在绩溪县龙井村东之山阜的桂枝书院是徽州最早的书院,也是安徽省最早的书院。
在徽州众多的书院中,以紫阳书院名气最大。1246年,徽州知名人士为纪
念朱熹在府城南门外始建,南宋理宗皇帝曾亲题“紫阳书院”匾额。朱熹原籍
徽州,曾以徽州府城南紫阳山名命名书堂,以示不忘故里,故后人以紫阳称朱子,以紫阳之学称朱子之学。徽州另一所著名的书院是建于明万历二十年
(1592年)的休宁县还古书院。此书院院位二休宁万安古城岩,它是陆王心学
在徽州的中心。世界文化遗产地黟县宏村南湖之畔,有一座南湖书院,至今仍
书声琅琅。书院建于清代嘉庆十九年(1814),由志道堂、文昌阁、会文阁、
望湖阁和祗园等组成。书院大厅巍峨壮观,梁同书手书的“以文家塾”匾额高
悬梁柱,两侧辅以“南峦环幽境,书声琅时云涌霞飞腾气势;湖波映秀色,桃
源深处水流花放丽文章”对联。曾任民国国务总理的汪大燮就启蒙于此。
家庭教育
古代徽州对学校教育的重视自不必赘言,徽州先民对子孙后代的家庭教育
也是值得关注的话题。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毫无疑问,人的一生不可避免要接受
各种形式的教育。家庭教育作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历来得到人们的重视。
我国古代,就有曾子杀猪、孟母三迁、欧母画荻教子等等,这些都是良好的家
庭教育的典范,成为千古佳话。
在对子女进行教育的问题上,古徽州人是很讲究方法的。他们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力求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达到教育的目的。徽商乐善好施、济困助贫、热心公益事业,凡此“惠及乡里”的种种义举,客观上起到积极的教育作用,教育子孙应该积德行善,助人为乐。
除此之外,古徽州人还善于借助建筑样式、厅堂装饰等形式,来实施家庭教育,把自己对子孙的教育愿望无声地表达出来。那古民居中天井的建筑结构,不就是在告诫生活在家里的孩子,不要成为“井底之蛙”,一辈于蹲在家
里“坐井观天”吗?那镌刻“步蟾”二字的题额,也是寄希望于子孙,要用心业儒,将来能在科举道路上获取功名,实现“蟾宫折桂”的美好愿望。那悬挂厅
堂两边的楹联,如“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传家有
道惟存厚,处世无奇但率真”等等,不是在教育子孙后代要好好读书,老实做
人吗?还有那当作中堂悬挂的《朱子治家格言》,也是难得的家庭教育的好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