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文化”隐喻的疾病

合集下载

《2024年自恋时代_大众文化中的疾病隐喻研究》范文

《2024年自恋时代_大众文化中的疾病隐喻研究》范文

《自恋时代_大众文化中的疾病隐喻研究》篇一自恋时代_大众文化中的疾病隐喻研究一、引言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和数字化时代的到来,自恋现象在大众文化中愈发突出。

本文旨在探讨自恋时代背景下,大众文化中自恋的疾病隐喻如何被塑造、传播以及影响社会心理。

本文将通过分析自恋的文化表现、社会影响以及在媒体中的反映,揭示自恋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内在逻辑和外在表现。

二、自恋的文化表现自恋,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在大众文化中表现为多种形式。

从社交媒体上的“自拍文化”到流行文化中的“自我中心主义”,自恋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

在大众文化的塑造下,自恋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

在影视作品中,自恋常常被描绘为一种个性特征,如《破产姐妹》中的女主角之一通过自我欣赏和自我肯定来应对生活中的挫折。

在社交媒体上,自恋则表现为过度关注自我形象,频繁发布自拍照片和炫耀个人成就。

这些文化表现反映出当代社会对个人主义和自我价值的强调。

三、大众文化中的疾病隐喻自恋在大众文化中常常被隐喻为一种“疾病”。

这种隐喻不仅在文学、影视作品中得到体现,也在社会心理和医学领域产生影响。

例如,社交媒体上的“自拍成瘾”被视为一种心理问题,而过度关注自我形象和自我价值则被视为一种病理性的自我中心主义。

在医学领域,自恋症作为一种心理疾病被广泛研究。

然而,在大众文化中,自恋的疾病隐喻往往被过度解读和夸大,导致社会对自恋者的误解和偏见。

这种误解和偏见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对自恋现象的关注和焦虑。

四、社会影响与传播机制自恋在大众文化中的流行对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自恋现象的普及导致了人们对个人价值和成就的过度追求,忽视了对他人的关心和社会的责任感。

其次,社交媒体上的自恋文化加剧了社会比较心理和焦虑感,导致人们更加关注他人的评价和看法。

传播机制方面,社交媒体和数字化技术为自恋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平台。

通过社交媒体,人们可以轻松地展示自己的生活和成就,获得他人的关注和认可。

《疾病的隐喻》与文化研究

《疾病的隐喻》与文化研究

疾病的隐喻与文化研究前言疾病作为一种现实现象,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然而,我们在对待疾病时,往往不仅仅是把它当做一种医学问题,还涉及到了文化、意识形态等多个领域。

本文章将围绕“疾病的隐喻与文化研究”展开探讨。

疾病的隐喻概念疾病的隐喻可以视为一个广泛的研究范畴,指的是我们在表达和描述疾病时所使用的隐喻。

通俗点说,就是我们把疾病和其他物体、事物做类比,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表达它。

例如,我们常说某人“得了癌症”,这里的“癌症”就是疾病,而“得了”就暗示了一种“失去”的含义,也就是说,癌症对于身体健康是一种负面的影响。

又例如,我们常说某一个社会或文化中存在“病态现象”,这里“病态”就暗示了不正常、不健康的含义,等等。

疾病隐喻的文化研究视角文化研究是在社会学、人类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跨学科研究领域,它主要致力于探讨人类社会文化的本质和现象。

那么,疾病隐喻在文化研究中是如何被看待和研究的呢?从不同文化之间的比较研究可以看出,疾病隐喻在不同社会和文化中表述和体现的方式存在着多样性。

以中国文化为例,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古代的医学著作中,疾病的隐喻主要采用了望闻问切的方式,即根据患者的面色、形态、感觉、声音等各种特征来识别疾病和确定疾病的类型。

这种寓言化的表述方式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对于疾病认识的一种主观体验方式。

而在西方文化中,疾病的隐喻则更加注重医学和科学的描述方式。

例如,在欧洲文化中,疾病的隐喻通常是基于解剖学和生理学的描述,比如肺结核的病因与症状等。

疾病隐喻的性别、阶层和权力维度分析另一方面,在文化研究中,对于疾病隐喻的研究注重关注社会的性别、阶层和权力维度,尤其是女性和弱势群体。

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中,疾病隐喻往往与社会性别角色有关。

例如,在很多文化中,卵巢癌、乳腺癌等妇科疾病的隐喻通常都与女性的生殖器官有关。

这种隐喻的存在体现了社会性别角色的一种刻板印象和歧视现象。

此外,阶层和权力维度是另一个需要研究的方向。

《盲刺客》中疾病的社会文化隐喻意义

《盲刺客》中疾病的社会文化隐喻意义

ds a e d s rb d i h o e id A s s i y Ma g r t w o h r st e s me f n t n i s e c e n t e n v l n sa sn b r ae e i Bl At o d s a e h a u ci .B i sa s Sa o l As i i d n s n
刺客》 中所描述的疾病也具备这样的功能。作品中, 诺弗尔的残疾、 阿 , 同时也体现 了整个 现 实社 会 的病 相。运 用 作 品细 读及 归类 分析 的方 法可 以挖掘该 作 品疾 病 阐述 中所 隐藏 的社会 、 文化 及道德 内涵。
Ke r s:Bl s a sn d s a e me p o u c in y wo d i A s s i ie s d n a t h rf n t o Au h t or:LiBian s a s ca e p oe s r o gih tt e S h o fFo eg n ua e f g i so it rf s o f En ls a c o lo r in L g g s,F z o i e st h a u h u Un v riy

sae h g n fi d vd a ie b ti lo c n i r d t e mea h ra d cii im o t e cvlz to t tst e a o y o n ii u llf u S as o sdee O b tp o n rtcs t h i i ain. T e i h
wo k wi o lc t d n ra ie sr cu e a d rc o tnt n whih t tr ft e Ch s a l St e man r t c mp ia e a r t tu t r n ih c n e s.i c heso y o a ef mi i i h v h y h

《麦克白》中疾病现象的文化隐喻

《麦克白》中疾病现象的文化隐喻

《麦克白》中疾病现象的文化隐喻作者:鹿佳妮来源:《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21年第12期摘要:莎士比亚戏剧中的疾病现象俯仰皆是,随着现代医疗科学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莎剧中的疾病现象正被重新认识与阐释。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的《麦克白》涉及众多疾病现象,这些疾病不仅客观描述了人物的身体健康状况,起到了基本的剧作功能,同时具有深刻的文化隐喻,展现了莎士比亚对社会现实与人性道德的认识与反思。

关键词:莎士比亚;《麦克白》;疾病现象;文化隐喻疾病是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常见意象,纵观其戏剧作品,可以发现莎剧中的许多人物都在生理上或是精神上呈现出一种病态特征。

同时,瘟疫等具有传染性的流行病也作为环境描述的一部分在作者笔下得以呈现。

在莎剧中,通常所说的生物学与病理学意义上的疾病不仅是作者为推动情节发展或制造戏剧冲突而做的一般设定,还蕴含着一定的社会文化内涵。

作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麦克白》涉及众多疾病意象。

随着现代医疗科学体系的建立与发展,研究者们对剧中人物展现出的病态生理现象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通常麦克白被认为患有精神分裂,麦克白夫人被认为患有梦游症,其症状与现代医学所定义的神经症的临床表现大体一致。

此外,莎士比亚还在《麦克白》中提到了“摸治”这一医疗手法,为疾病治疗覆上了一层超自然的神秘色彩。

在《麦克白》中,疾病现象“并不仅仅用来表现戏剧人物的健康问题”,在起到表达主题思想、展现人物心理、塑造戏剧冲突、推动情节发展的基本作用外,还“是对社会病态问题的象征或隐喻”。

[1]一、无序的社会文学中的疾病现象常与社会国家联系在一起,一个最常见的隐喻便是认为处于黑暗或陷于危机的社会国家是患了疾病的。

健康的要素之一是身体诸器官的平衡稳定,疾病的重要表征之一是身体诸器官的失衡反叛。

《麦克白》的主要叙事线索是麦克白的叛乱,以及由叛乱引发的社会动荡。

若以身体疾病隐喻社会疾病,那么剧中疾病现象隐喻的便是混乱无序的社会现实。

文学作品中的疾病隐喻探析

文学作品中的疾病隐喻探析

文学作品中的疾病隐喻探析作者:毛晨来源:《文教资料》2014年第29期摘 ; 要:文学作品中的疾病隐喻传统由来已久,疾病就其本体性而言,先验性的负载着严肃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审美指向。

疾病是人类的基本经验,也是人类永恒的生存困境。

在作家们眼里,隐喻不仅是修辞手段,它还具有哲学意蕴,运用隐喻,有助于表达人的深层心理与思想。

关键词:隐喻 ; ;命运 ; ;爱情疾病是文学创作中一个出现频率很高的意象资源,疾病在文学作品中,不仅仅作为单独的生理状况的表征而出现,它与文化、与政治、与道德等等意识层面的概念有着深刻的联系。

疾病就其本体性而言,先验性的负载着严肃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审美指向。

疾病是人类的基本经验,也是人类永恒的生存困境。

疾病作为一种媒介不仅把人们紧密地联系起来,也使人们之间的伦理关系时刻都发生着变化。

因此,疾病伦理不仅是医学界重要的研究课题,也是文学艺术永恒的主题和关怀之一。

①在《修辞哲学》中,理查兹认为,隐喻不是一种装饰,它由现实构成,同时,它也构成了现实。

现实的“对立的与不和谐的性质被隐喻的相互作用功能赋予了一个形式和整合。

一个统一的角色和秩序。

在这一意义上说,人类的现实是由隐喻过程铸成的,而这些过程的信息见之于人的语言”。

②在作家们眼里,隐喻不仅是修辞手段,它还具有哲学意蕴,运用隐喻,有助于表达人的深层心理与思想。

本文将从隐喻的视角对文学作品中的疾病做一些浅薄的研究。

一、对个体悲惨命运的隐喻疾病吞噬了病人健康的身体,也让个体渐渐偏离了原有的生活轨道,趋向于“他者”的角色,而病体的主体意识在这种边缘化的过程中渐渐觉醒,“他者”的角色与主体意识觉醒之间产生的矛盾,让患者对这种偏离的认识更加的清醒,也更加痛苦,加剧了患病个体对苍凉人生、悲剧命运的感知,肉体和灵魂受到了双重的伤害,两者交替循环式的共同驱力之下,共同呈现了个体无可奈何的悲惨命运。

(一)疾病和个体命运表层上的共时性对应在许多文学作品当中,某些长期折磨人物的疾病,尤其是必须作者安排一定故事时间来阐释的慢性病,投射出的是人物沉浮其中却难以抗争的悲惨命运,文本中出现的疾病的侵害和人物命运的转变恰巧有着千丝万缕的对应性,人物患病与人物命运往悲剧倾向发展这两件事在文本内在的故事时间的时间轴上同向延展,得病是命运开始扭转的信号,因病而死是悲惨命运的终结,疾病和个体的命运之间有着潜在的共时性对应。

鲁迅小说中的疾病隐喻策略

鲁迅小说中的疾病隐喻策略

鲁迅小说中的疾病隐喻策略鲁迅小说中的疾病隐喻策略鲁迅的小说,所要关照的不仅是生理的疾病,而是作为一种隐喻和形象化的疾病。

狂人、疯子是旧的封建专制文化叛逆者的艺术象征,肺结核患者与革命者构成悖论性关系,身体畸形正是千疮百孔的病态社会的象征,中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捍卫者的形象出现。

鲁迅疾病意象的设置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和指导性。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鲁迅小说中的疾病隐喻策略,欢迎大家阅读。

鲁迅小说中的疾病隐喻策略篇1从有人类社会以来,人们对社会的想象常常与人体官能相关,社会的稳定合理对人们而言就象征着一个健全的肌体,而社会的失范则意味着身体的某一部分生了疾病。

而疾病是身体的不正常状态,是必须被控制或根除的,这是疾病的最直接的隐喻意义。

一旦把人类为了应对和超越痛苦、死亡以至生活本身而展开的想象努力都视为多余、额外的铺垫,所剩下的便只能是一副纯粹的肉身,而这副肉身同时也就宣告了疾病作为一种主体性存在的终结,正是这种形式的主体性终系着诸种关于疾病的隐喻性思维。

如此自主自足、纯粹生理的人体,同时却也向我们暗示出这样一个辩证法:现代人的主体性存在,本身即一种疾病,源自人们所目睹的意识与存在之间的鸿沟,或者说是言与行之问的断裂;现代主体性最富于创造性而又最根深蒂固的表现方式,则当推尼采所说的“怨恨”。

而鲁迅对受疾病折磨的个体生命的关注,以及他对疾病的一般象征意义的探索,则成为鲁迅写作的基本出发点。

一、鲁迅的小说,所要关照的不仅是生理的疾病,而是作为一种隐喻和形象化的疾病。

鲁迅将医学的知识渗透到小说创作中,在具有医学病理学的“症候”真实的基础上来描写人物的心理、性格和行为,从中透射出“意在医外”的文学主题,寄托和隐喻作者与作品的双重“所指”。

如《狂人日记》“准确入微地写出了狂人的精神病态,甚至经得起精神病理学者的检查。

”[1](p35)林毓生认为,“用现代医学中精神分裂症的精神状态描写狂人有系统的幻觉,使故事从表面上看完全是写实,实际上却是作者为控诉中国传统而作的寓意的构思。

当下流行文化中的疾病隐喻

当下流行文化中的疾病隐喻
话题型是指流行文化是跨符号系统的,它并不严格遵守高雅文化所遵守的规范和 界限(如文学是文学、电影是电影、音乐是音乐、绘画是绘画,再如影视的流行
文化和我们以前所理解的影视艺术有着相当大的区别),而是打破各种界限,围 绕着社会的热点话题或时髦话题而展开,这些话题又同当下的社会生活息息相
关,因此流行文化与当代人的欲望和生存状态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因此也说明
诡异之美。或者可这么说,白血病是在当下文化中的隐喻如同十九世纪的肺结核 的变身。它们在病理学上有着类似的症状:发热,面色苍白,日渐消瘦,食欲改 变。同结核病不同的是,白血病没有传染性,因此不会带来强制隔离,也不会带 来爱人亲人的嫌弃。在文化隐喻上,发热和消瘦,按照苏珊桑塔格《疾病的隐喻》 的说法,这是一种燃烧,“它加速了生命,照亮了生命,使生命超凡脱俗’’①。柔
世界技术的原料,而世界技术的目的只在其自身虚无主义的无尽蔓延。"① 20世纪初,普鲁斯特写出了他洋洋几大卷的恢弘巨著《追忆似水年华》。闭 上眼睛,含着-d,块儿玛格丽特甜饼,普鲁斯特乐于退回栩栩如生的昨日,昨日 的世界也在他的重述中焕发了全部的魅力。和普鲁斯特在同一向度上创作的人至 少还应该包括:宫崎骏的传统手绘动画片和维斯康蒂的《豹》。用一句话来概括,
弱的身体、苍白的面色符合了东方传统对女体美的想象,是一种文雅空灵之美。
在中日韩地区,属于青春感伤一脉的影视、动漫、音乐、广告、游戏、服装、报
刊一直为流行文化主力群体的青少年偏好。集各种娱乐形式于一体的的流行偶像 剧主人公以患白血病的恋爱少女为主角是再合适不过的,成功营造出如同早逝的 花蕾般美丽惆怅的情调。
当下流行文化中的疾病隐喻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常凌
【摘要】本文以当下流行文化(包括文学、电影电视、博克)中的大量出现 的白血病、失忆症、多重人格紊乱症和抑郁症四种疾病题材为研究对象,探讨了 这些蔚然成风的疾病背后的社会隐喻和折射的深层人性. 【关键词】流行文化白血病失忆症多重人格紊乱症抑郁症

《疾病的隐喻》与文化研究

《疾病的隐喻》与文化研究

《疾病的隐喻》与文化研究
《疾病的隐喻》这本书是美国语言学家George Lakoff与心理学家Mark Johnson联合撰写的,他们在书中提出了“隐喻理论”,认为人类的思维、语言以及文化都是通过隐喻来理解与表达的。

隐喻可以用于描述人类生活中的各种方面,例如政治、社会、文化等等。

在疾病方面,Lakoff和Johnson认为人们将疾病隐喻为“战争”、“竞赛”、“敌人”、“定时炸弹”等,这些隐喻会影响人们对疾病的认知和态度,同时也会影响医学界对疾病的治疗方式、研究方向等方面的决策。

隐喻理论不仅适用于疾病方面,也可以用于文化研究。

文化隐喻可以用于描述文化的特征、价值观、风俗习惯等等。

例如,在中国文化中,“天”被隐喻为父亲,“地”被隐喻为母亲,“水”被隐喻为金钱,这些文化隐喻反映了中国人民对自然、社会、经济等方面的认知和态度。

隐喻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人类思维、语言以及文化的本质,同时也可以用于解释和分析实际问题。

在文化研究方面,隐喻理论可以用于揭示文化中的潜在规律和价值观,深化对文化的理解和认知。

1。

当代欧洲绘画中的疾病隐喻

当代欧洲绘画中的疾病隐喻

当代欧洲绘画中的疾病隐喻作者:范晓楠来源:《北方美术(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18年第9期摘要:疾病本身一直被当作死亡、人类的软弱和脆弱的隐喻,疾病是生命的阴面,每个公民都拥有健康和疾病的双重表象。

这些疾病如何被一步步隐喻化,从仅仅是身体的一种疾病转换为一种道德评判和政治态度?当代欧洲画家通过各种艺术语言不断呈现人类患病的身体,显然,他们关注的并不是身体疾病本身,而是将疾病当作修辞手法或隐喻加以使用。

他们用绘画作品直面并深触疾病的根源,揭示当代社会疾病对人类的异化,表达艺术家对人类生存处境的关切与反思。

关键词:疾病;隐喻;政治;现代性疾病本身一直被当作死亡、人类的软弱和脆弱的隐喻,疾病是生命的阴面,每个公民都拥有健康和疾病的双重表象。

这些疾病如何被一步步隐喻化,从仅仅是身体的一种疾病,转换为一种道德评判和政治态度,一种疾病的隐喻又是如何转换成另一种疾病的隐喻?①结核病是具有贵族色彩的浪漫病,而癌症和中风等疾病成了资产阶级的病,似乎疾病也具有了阶级性和不同的美学等级。

但这种疾病的隐喻还不满足于在美学和道德范畴,它常常进入政治和种族范畴,成为对付国内外异己或反对派最生动的修辞学工具。

当代欧洲画家通过各种艺术语言不断呈现人类患病的身体,显然,他们关注的并不是身体疾病本身,而是将疾病当作修辞手法或隐喻加以使用。

这些绘画图像有别于景观社会生产的图像,艺术家力图利用疾病的隐喻修复数码时代虚假的图像,在揭示和呈现这些隐喻的同时,进一步摆脱“社会疾病”对人类的异化。

他们直面并深触疾病的根源,用视觉图像呈现对人类社会现实处境的深刻反思。

一、疾病的多重隐喻人类患有的疾病多种多样,随着生存环境的恶化,人类社会不断衍生出各种各样新型的疾病,这些疾病来势凶猛且多是造成人类大规模死亡的传染性疾病,由此,疾病的隐喻范围及内涵也在不断地演变和深化。

癌症、结核病、梅毒、流感、艾滋病、瘟疫等,这些病种是以往疾病隐喻中常常涉及的病症,人们利用疾病的患病原因、患病人群、发病症状、病情的严重程度将疾病逐渐演化成各种隐喻的类型,对应着不同时期人类心理的、审美的、政治的、文化的多重方面加以运用。

沈从文都市小说_病相_解读

沈从文都市小说_病相_解读
在现代社会里 性能力的强弱常象征着一个人生命力的 强弱、象征着一种权威和 资本。失去了它的男人似 乎也就丧 失了做人的资格 常常会产生一种缺失感、耻辱感和自卑 感 在人前抬不起头 说不起话 而且 性无能 常常与残废、衰败、
丑恶等贬义词联系在一起。沈从文以 性无能 来隐喻现代都
市文明的衰败和腐朽堕落 无疑是最具杀伤力的武器。其实
求索
沈从文都市小说 病相 解读
任葆华
陕西渭南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陕西 渭南
沈从文都市小说中大量的关于疾病的意象 不 单纯是人 物生理上的一种疾病 它们是作家运用隐喻这一艺 术思维形 式创造出来的一种文学意象 它们的背后隐藏着某 种价值判 断。本文所关注的是沈从文都市小说中的疾病意象及其背后 的文化隐喻意义。
的意志强加到由神力创造的自然秩序之中 亵渎了神灵。这
听起来似乎有点玄虚 但城市 的反自然性 却是不容置疑的。
或许某种程度上的反自然正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并发达的必
然代价。然而 因为人类有追求完美自然的天性 而城市却在
破坏着这一切 所以城市遭受文人墨客的攻击也就是顺 理成
章的事了。对于尊奉 自然人性 的人生哲学的沈从文来说 反城市就更是不足为奇的了。英国社会学家德斯蒙德 # 莫里

!烛 虚 # 长 庚 ∀ 认 为 都 市 人 具 有 宦 寺 性 人
格 。 !烛虚 # 潜渊 ∀ !绅士的太太 ∀中的绅士患有疯瘫病和性无
能 整日地躺在客厅一角的藤椅上哼哼 只是在吃饭时 才被 人扶到饭桌旁来吃饭 !夫妇 ∀中的璜先生是个神经衰弱患者 他到乡下就是想利用乡下清新的空气疗养 !薄寒 ∀中的男子
早在十九世纪具有贵族色彩的文 学想象中 使 人形销骨 立的结核病就被认为是在潮湿昏暗的城市里产生的具有优雅 贵族色彩的疾病 而改变环境被认为是有助于结核 病人的治 疗 于是结核病也就成了自我放逐和过一种旅行生 活的新的 理由。 !三三 ∀中那位来自城里极有钱的白脸青年 是个痨病 的第三期患者 他来到乡下是想借清新自然的空气疗养 然而 大自然的灵药已救治不了病入膏肓的他。结核病在过去是令 人恐怖的传 染病 它似 乎是一 种随 意而为、不 可理喻 的 污 染 。这在沈从文看来 正好可用来隐喻现代都市文明对乡村 世界的侵蚀。都 市文明就像 是一场流 行的危害 极大的 传染 病 使得传统文化滋养下 的美德一点点地被腐蚀掉了。沈从 文曾经说过这样的话 &现代 ∋ 二字已到了湘西 可是具体的 东西 不过是点缀都市文 明的奢侈品大量涌 入 表 面上看 来 事事物物自然都有了极大的进步 试仔细注意注意 便见 出在变化中的堕落趋势。最 明显的是 即农村社会 所保有那 点正直朴素的人情美 几乎快要消失无余 代替而来的是近二 十实 际 社 会 培 养 成 功 的 一 种 唯 实 唯 利 庸 俗 的 人 生 观。 !(长河 )题记 ∀ 在旧中国 结 核等流行病 曾被视作 是一个 社会性的文本 从中可看出社会腐败、腐化、反常、虚弱的某种 表征。从鲁迅 !药 ∀里的华小栓到巴金 !寒夜 ∀里的小公务员那 一长串串无故死于 肺痨 % % % 结核的 人物名单 把身体 疾 病 作为一种隐喻所具有的象征意义 无疑是一个值得我们深 究和思考的问题。

鲁迅文学创作隐喻

鲁迅文学创作隐喻

鲁迅文学创作隐喻鲁迅文学创作隐喻鲁迅对民族精神痼疾的发现与揭露,很大程度上是他这个一生都罹受各种疾病之苦的生命主体体悟与自我剖析的结果。

鲁迅文学创作隐喻一、疾病:文学创作的独特意象资源据国外资料统计,世界上最著名的作家、艺术家中,拥有完全健康身心的只有百分之十左右,大部分不同程度地患有各种身心疾病。

从最早的盲诗人荷马,到中世纪的但丁、塞万提斯,再到癫痫病人陀思妥耶夫斯基、肺结核患者卡夫卡、梅毒患者莫泊桑、同性恋者奥斯卡?王尔德、精神病人弗吉尼亚?伍尔夫、因不堪忍受旧伤和疾病而自杀的海明威、因病态的抑郁孤寂而自杀的川端康成等等。

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奥地利女作家耶利内克也患有先天的精神痼疾。

在作家笔下,患病这一基本体验在文学中获得了超越一般经验的表达功用和意义,而长期患有身心疾病的作家更容易充分利用这种表达和功用。

由于有切肤之痛,患病作家对疾病的感受比一般作家更强烈、更深刻。

荣格认为,个人无意识中聚结的一簇心理丛或是寓于情绪色彩的一连串的观念与思想,可以称之为“情结”;说某人具有某种情结,就是说此人沉溺于某种情感或对某种情感的向往中而不能自拔。

由此看来,我们可以把作家作品中这种执着的、普遍存在的疾病描写称之为“疾病情结”。

这些凝聚着独特生命体验的“疾病情结”成为作家刻骨铭心的生命体验和创作动力,因而在创作中得到具有独特艺术个性的表现,作品也因此具有发人深省、震撼人心的力量。

因患肺结核而早逝的德国浪漫主义诗人诺瓦利斯表示,患病是“一种刺激生活,刺激丰富多彩的生活的强有力的兴奋药”。

费尔巴哈也说:“痛苦是诗歌的源泉,只有将一件有限事物的损失看成是一种无限的损失的人,才具有抒情的热情的力量。

只有回忆不复存在的事物时的惨痛激动,才是人类的第一个艺术家和第一个理想家。

”患有身心疾病的作家更喜欢在作品中表现疾病的痛苦、恐惧以及疾病带来的灾难,而且他们的疾病题材更多地以表现自己所患的身心疾病为主。

正是疾病促使许多世界文坛巨匠创造了非凡的成就。

苏珊·桑塔格“疾病隐喻”研究

苏珊·桑塔格“疾病隐喻”研究

苏珊·桑塔格“疾病隐喻”研究苏珊·桑塔格“疾病隐喻”研究导言:语言是人类交流与表达的重要工具,而在语言中,隐喻作为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旨在通过比喻性的表达方式,使得抽象的概念更为具象,更易被理解。

然而,我们是否意识到,在日常的语言中,我们经常使用一些关于疾病的隐喻,比如“这个问题是个顽疾”、“他的话痨症让人无法接受”等等。

在此,我们将探讨苏珊·桑塔格对“疾病隐喻”的研究。

正文:苏珊·桑塔格是一位美国语言学家和文化批评家,她在其著作《疾病为喻》中深入探讨了疾病隐喻在我们日常语言中的使用,并对其带来的思维模式和文化影响进行了分析。

首先,桑塔格从语言使用者的观点出发,认为疾病隐喻在我们的思维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她提到,我们使用隐喻时很少会意识到自己在使用隐喻,这使得隐喻具备了一种自然而然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

她以“战胜疾病”和“失去战役”为例,指出这些隐喻在我们谈论成功和失败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我们常说某人“战胜了病魔”,形容他们在面对困难或挑战时的坚韧和胜利,而当他们失败时,我们用“失去战役”来表达,强调了失败者在竞争中的努力和挫折。

这些疾病隐喻在我们的思维中引发了一种身体和健康与成功和失败之间的紧密联系。

其次,桑塔格指出疾病隐喻在我们的文化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她认为,疾病隐喻通过将抽象的概念与身体和疾病联系起来,把它们描绘成了一种可以被理解和对待的实体。

这种联系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描述和理解一些复杂的问题。

举例来说,我们常说“这个社会正在腐烂”,“政府是腐败的”等等。

通过将腐烂、腐败等疾病隐喻应用在社会和政府上,我们将抽象的社会问题具象化,让人们更易于理解和讨论。

这种疾病隐喻的使用使我们的语言更加丰富有趣,同时也让我们对于社会问题或政治现象产生了更为直观的认识。

然而,桑塔格也提到了疾病隐喻可能带来的某些负面影响。

疾病隐喻的使用往往会将患者与正常的身体状态进行对比,产生了一种“正常”与“异常”的二分对立。

《2024年自恋时代_大众文化中的疾病隐喻研究》范文

《2024年自恋时代_大众文化中的疾病隐喻研究》范文

《自恋时代_大众文化中的疾病隐喻研究》篇一自恋时代_大众文化中的疾病隐喻研究一、引言在现代社会中,我们越来越常见到“自恋”这个词汇的出现,特别是在大众文化的语境中。

它似乎已经从一种社会现象演变成为了一种普遍的心理状态。

自恋不再仅仅是心理学领域的专业术语,而成为了一个深入人心的社会文化隐喻。

本文将探讨自恋时代背景下的这一现象,并对其在大众文化中的疾病隐喻进行研究。

二、自恋现象的流行与大众文化的关联自恋现象的流行与大众文化的推动密不可分。

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个体能够更加容易地展示自我,追求认同和赞誉。

在这一过程中,自恋成为了一种心理上的需求和表达方式。

影视作品、网络文章、社交平台等大众文化载体中频繁出现关于自恋的描述和讨论,进一步推动了自恋文化的传播。

三、自恋作为疾病隐喻的心理学解读在心理学领域,自恋被视为一种心理疾病的表现。

然而,在大众文化中,自恋更多地被作为一种隐喻来使用。

这种隐喻化的自恋不仅反映了人们对于自我认同和价值感的追求,还反映了社会对于个体主义和自我中心主义的崇尚。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自恋作为一种疾病隐喻,反映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焦虑、不安全感和追求认同的心理需求。

四、大众文化中自恋疾病隐喻的表现形式在大众文化中,自恋的疾病隐喻以多种形式表现出来。

首先,影视作品中的角色常常被塑造成自恋的形象,以此来反映社会现象和人们的心理状态。

其次,社交媒体上的“自拍文化”和“点赞文化”也成为了自恋的象征。

此外,网络上的各种“选美”、“选秀”活动也使得个体在追求认同的过程中表现出自恋的倾向。

这些表现形式使得自恋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并深入人心。

五、自恋疾病隐喻的社会影响自恋作为大众文化中的疾病隐喻,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加剧了人们的自我中心主义和个体主义倾向,导致社会关系的疏离和冷漠。

其次,过度追求认同和赞誉使得人们忽视了真实的人际交往和情感交流。

最后,自恋文化也可能导致人们忽视自身的局限和不足,从而影响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疾病的隐喻》与文化研究

《疾病的隐喻》与文化研究

《疾病的隐喻》与文化研究《疾病的隐喻》是美国文化研究学者Susan Sontag所写的著名散文集,文中主要探讨了疾病在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和影响。

在文化研究领域中,疾病作为一种生理现象,往往被忽视其文化属性。

但从Sontag的角度来看,疾病不仅仅是生理痛苦,而是一种文化现象,它与文化、社会、政治、历史等方面紧密相关。

在这本书中,Sontag以医学的角度为基础,对疾病提出了一种新的解释方式,她从疾病的象征意义、医学的权威性、疾病与性别、疾病与权力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从疾病的象征意义上来看,Sontag认为,疾病是一种文化隐喻,它往往带有某种象征意义。

例如,在西方文化中,癌症通常被视为一种死亡宣判,因此,可能会给人们带来来自道德上的谴责、自我认同上的缺陷感等。

此外,疾病也可能受到文化的影响而产生不同的象征意义。

在不同的文化中,疾病可能被视为神的惩罚、冥界的使者等等。

从疾病与权力的关系上来看,又可以引出男女性别的话题。

Sontag认为,在性别中,女性往往容易被视为弱者,而男性则被视为强者,因此女性得到治疗和护理的机会较少,更易遭受疾病的“沉默”和忽视。

Sontag因而指出,将性别和疾病联系起来,可以揭示出很多社会的不公和不平等现象,并且呼吁人们在平等的角度上看待疾病和病人。

总之,Sontag在《疾病的隐喻》一书中对疾病及其在文化中所具有的象征意义进行了一番深入的探讨。

她提出的诸多观点不但对医学、文化研究等领域产生影响,同时也引导着我们正视疾病的文化属性,以及文化在疾病中所扮演的角色。

在探讨文化问题时,我们也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和解读,以此更好地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自恋时代_大众文化中的疾病隐喻研究

自恋时代_大众文化中的疾病隐喻研究

自恋时代:大众文化中的疾病隐喻研究自恋时代:大众文化中的疾病隐喻研究引言自恋(Narcissism)是心理学中一个广为人知的概念,源自于古希腊神话中的美少年纳西索斯,以其自负和自爱而著名。

随着社交媒体和个人主义的兴起,人们对自恋的关注越来越多。

自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被视为一种心理疾病,但在当代大众文化中,我们可以发现自恋作为一种隐喻在各个领域中被广泛使用。

本文将对大众文化中的疾病隐喻进行探讨,并分析自恋隐喻在当代社会中的影响。

第一部分:疾病隐喻在大众文化中的应用1.1 社交媒体中的自恋隐喻社交媒体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人们不仅可以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生活,还可以展示自己的才华和外貌。

然而,这种展示个人的行为,往往涉及到一定程度的自恋。

例如,“自拍狂魔”、“晒幸福”等词汇成为社交媒体中常见的描述,通过这些词汇之间的联系,我们可以认识到社交媒体对于自恋行为的传播和推崇。

1.2 娱乐明星中的自恋隐喻娱乐明星往往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而其中一部分明星与自恋行为联系紧密。

他们通过个人形象的营造和宣传,向人们展示自己的价值和魅力。

例如,一些明星在公众场合中显得自负或自大,与自恋的性格特质相符。

娱乐明星的自恋行为被批评也被追捧,这反映了当代社会对自恋行为的一种态度,或者说,对自恋行为的一种认可。

1.3 商业广告中的自恋隐喻商业广告作为一种重要的传播媒介,常常通过隐喻的方式来影响消费者。

自恋隐喻则是商业广告中常用的手法之一。

广告主通过强调产品对个人价值的提升,利用消费者对于自身形象的关注和自尊心的满足,来推销产品。

自恋隐喻的应用使得广告更具吸引力和说服力。

第二部分:自恋隐喻的影响2.1 对个体的影响自恋隐喻的广泛应用会对个体产生一定的影响。

从积极的一面看,自恋隐喻可以激发个体自我实现的动力,促使人们更加努力地追求自己的目标。

然而,过度的自恋可能会导致自信过剩和自大,在与他人交往中产生一定的冲突和障碍。

医学人文视域下的疾病隐喻研究

医学人文视域下的疾病隐喻研究

124医学人文视域下的疾病隐喻研究刘春娴 广东医科大学 外国语学院摘要:当前,疾病恐慌、医疗歧视、医患纠纷等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人文教育、人文理念、人文关怀在医学、医道和医术上的回归任重道远。

本研究拟结合医学人文理念,以疾病隐喻为研究对象,从修辞与文本、话语与意义、思维与行为三个层面探索疾病隐喻衍生出来的文学意义、道德伦理意义和社会蕴意,厘清疾病隐喻的内涵及其与人文医学之间的关系,具备深刻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医学人文;疾病隐喻;医学教育一、研究目的和意义如今,“谈癌色变”、“乙肝恐慌”、“艾滋歧视”等现象屡见不鲜。

疾病的影响已经深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疾病衍生的意义范围及内涵也在不断地演变和深化,并且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思维方式。

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著名批评理论家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 ,1933-2004),罹患乳腺癌仍笔辍不耕,思考疾病文化写就了批评文集《作为隐喻的疾病(Illness as Metaphor)》,掷地有声地论述了“疾病隐喻”,将文学批评延伸至医学领域。

10年以后,她再度发表《艾滋病及其隐喻(AIDS and Its Metaphors)》。

这两篇文章随后结集出版为《疾病的隐喻(Illness as Metaphor&AIDS and Its Metaphors)》,引起广泛热议,蜚声中外学界。

书中,桑塔格细致考察了疾病(尤其是传染性流行病,如结核病、麻风病、梅毒、艾滋病,及恶性肿瘤病,如癌症等)的病症和意义,深入分析疾病是如何在社会的演绎中被一步步被隐喻化,如何从“仅仅是身体的一种病”被隐喻成一种道德批评、一种心理惩罚、甚至是沦为一种政治态度或者社会压迫的过程。

桑塔格指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任何一种病因不明、医治无效的重疾都承载着“意义”。

[1]这些意义关乎文化、道德、伦理、军事和政治,而疾病获得这些意义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们在各种话语中把疾病作为一种隐喻修辞加以使用。

文学作品中的疾病隐喻探析

文学作品中的疾病隐喻探析

文学作品中的疾病隐喻是作家在文学作品中使用疾病的比喻来表达某些深刻的思想、感情或社会现象的一种手段。

这种手段能够增强文学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并使作品具有更多的感悟性和深度。

因此,疾病隐喻在文学作品中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并且深受读者的喜爱。

让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作家的思想和感情。

例如,在《愤怒的葡萄》中,阿西莫夫用艾滋病的隐喻来描述苏联社会的腐败和堕落。

在《丧尽天良》中,王小波用癌症的隐喻来描述中国社会的病态和没落。

疾病隐喻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也可以增加作品的感悟性和深度。

例如,在《我的兄弟》中,张爱玲用结核病的隐喻来描述某些人的孤独和绝望。

在《百年孤独》中,加西亚·马尔克斯用感冒的隐喻来描述某些人的浅薄和虚伪。

在使用疾病隐喻时,作家需要注意一些方面,以避免使用不当。

1、应该尽量避免将真实的疾病作为隐喻使用。

这样可以避免对疾病本身产生误解,也能够尊重疾病患者的感受。

2、应该合理使用疾病隐喻。

在使用疾病隐喻时,应该让疾病与文学作品的主题、情节、人物性格等紧密结合起来,以使隐喻更加有说服力。

3、应该注意疾病隐喻的语言表达。

在使用疾病隐喻时,应该注意使用适当的语言表达方式,使隐喻不显得突兀或不自然。

例如,可以使用“疾病般的”、“病痛般的”等表达方式,而不是直接使用疾
病的名称。

4、应该注意疾病隐喻的文化差异。

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对疾病隐喻的使用产生影响,因此在使用疾病隐喻时应该注意文化差异。

总之,疾病隐喻在文学作品中是一种有效的手段,但也需要作家进行合理的使用。

西方传记文学中的疾病隐喻

西方传记文学中的疾病隐喻

西方传记文学中的疾病隐喻
赵山奎
【期刊名称】《荆楚理工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9(24)10
【摘要】精神分析为西方传记文学引入了病理学的解释视角.经由传记家对传主"疾病"隐喻意义的深度解释,传主的自我与身份的内在冲突及其在更高层面上的统一、自我与社会的复杂互动关系都得到了更深入的理解.
【总页数】5页(P10-13,37)
【作者】赵山奎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浙江,金华,321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5
【相关文献】
1.天上的"传记书"——基督教文化视野中的西方传记文学 [J], 赵山奎
2.西方传记文学在民国时期的译介 [J], 孙磊
3.西方经典瘟疫小说中的疾病隐喻与伦理抉择——以《瘟疫年纪事》《鼠疫》《失明症漫记》为解读对象 [J], 安玮娜
4.西方现代传记文学中的精神分析 [J], 杨正润
5.论西方传记文学中的梦 [J], 赵山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被“文化”隐喻的疾病
作者:余远亮梁瑞琼孟丽莎
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7年第06期
内容摘要:疾病在文化中被赋予了各种隐喻,使得疾病不再是单纯的生理存在。

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中,疾病附加上各种道德善恶或文化价值,被隐喻于阴暗的角落。

从认识疾病的文化隐喻出发,了解隐喻的疾病不断地改变了人们对生命的认知程度;疾病在道德化的同时,丰富了道德律条和范畴内容;文学艺术里的疾病和疾
疾病发生在个体的身体内,是人们熟悉的、不可逃避的一种身体状态,是一种客观的存在。

随着疾病的不断发生和发展,人们与疾病不间断的接触和斗争中,对疾病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认识和解释。

一般而言,疾病往往给予人们痛苦、悲伤、死亡等等负面的信息,形成了疾病的一种不为人知的结构关系—社会-个人-文化的结构关系。

个体的疾病现象本质上是在人体-社会-文化的结构体系中体现。

人群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乃至人群临床特征及其主述皆与不同文化形态的社会及不同阶层的社会生活史、道德、禁忌、规范以及宗教有着特定的联系。

也就说明了这个结构关系决定疾病不单纯只是一种生理上的病理反应,它还有着更多的与这个社会的文化、规则、制度,个人的认知、心理等的联系,以及在社会文化和个人认知上的诠释。

隐喻,亚里士多德的解释是“将属于一事物的名称用来指另一事物。

”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一种简单明了的交流和认识事物的途径。

与文化相结合,形成的文化隐喻是一个国家或民族文化中的一种独特的拥有,或者其具有非常特色的风俗、现象或活动。

而这种风俗、现象或者活动使她的绝大多数民族认为十分重要的并使得他们都和其他名族区别开来的特征。

在当今社会的潮流中,疾病是一种不以人的喜怒哀乐所转移的客观存在事物,在不同的种族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不同的认识观念中,却被赋予了不同的道德善恶的隐喻标签。

而疾病的文化隐喻往往夹带着社会中的的负面、阴暗的一面,代表着身体的衰弱、疼痛与不适、坏损与丑陋、残缺与死亡,它联系着人类的负面情绪心理,恐惧与悲痛、憎恨与绝望等。

西方文化中的《圣经》里多次出现这样的故事:上帝把疾病作为对不洁、纵欲、不忠的罪人的惩罚,当人重新出像变得纯洁虔诚的时候,上帝则将人至于。

疾病与惩罚、不公平、不洁、罪恶具有了某种相似性。

隐喻,作为人类重要的一种认知交流方式,在人们认识和了解当代疾病的过程中,给疾病附加上了各种道德喜恶或文化价值的属性。

对疾病进行了道德化的解读,疾病成为了反映特殊时代和文化的价值与信仰的一种隐喻。

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中,鲁迅先生的笔下,《药》一文中老栓为了治疗小栓的肺痨花大钱买下的人血馒头,最后却没有救活小栓的性命。

肺痨致使的骨瘦如材的身躯、病怏怏的百姓形象、治病的人血馒头暗喻着时代的黑暗以及革命者的悲哀、讽刺着老百姓的封建迷信以及无知的悲凉。

鲁迅先生用一个肺痨病反应了当时的时代存在的社会黑暗性和人民群众中封建迷信文化的盛行,同时也抨击了人民在黑暗恐怖下一种病态的迷失、懦弱以及无知。

苏珊·桑塔格用自身的患病经历执笔成书向世人讲述疾病在社会发展演绎中被赋予的隐喻。

在结核病-癌症-艾滋病三部曲中,苏珊·桑塔格描述了一个被道德审判、文化所隐喻和衡量的疾病世界。

在作品《疾病的隐喻》中,在不同历史时期,任何一种病因不明、医治无效的重疾(如结核病、麻风病、癌症以及艾滋病等)都曾承载着文化意义,如耻辱、惩罚性的道德意义。

在社会中,特殊的时代气息和偏差的文化视角,在不同的疾病上附加了不同的隐喻,来表达人们对疾病的看法和针砭。

结核病被赋予了浪漫主义的气息,是一种“贵族病”。

然而,人们对癌症的态度却有着一种天生的厌恶感和排斥感。

罹患癌症会产生对自我的一种贬损和流放,癌症的心理反应也与压抑、受挫等性格相联系。

癌症成为一种不被诉说也不被告知的疾病。

癌症患者甚至可能经历着一个撒谎和被撒谎的患病过程。

20世纪80年代,艾滋病替代了癌症的恐怖性,成为了标志着羞耻感的疾病。

艾滋病被描述成一种对人体“入侵”,对人性的“污染”,对个人的“毁灭”。

艾滋病的感染给冠上了不道德的行为标签,使感染者成了生理和心理上的危险人群,成为被蔑视和唾弃的社会群体。

无论是结核病、癌症、艾滋病,还是生理上被传染的或思想上被传染的疾病,都被附上各种危险的、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不名誉高尚的隐喻色彩。

疾病在社会道德舆论中,在以讹传讹的唾沫中被“道德化”了,“妖魔化”了。

“作为生理学层面上的疾病,它确实是一个自然事件;但在文化层面上,它又从来都是负载着价值判断的”。

疾病被隐喻的本质:
1.隐喻的疾病不断地改变了人们对生命的认知程度。

从人类医学历史结合人类认识经历的发展,人类对自身格局的认识从整体到局部,从宏观到微观。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人类思维水平高度的不断上升,都给予了人类医学质的发展。

人类在与疾病不间断的斗争过程中,对疾病产生了新的认知。

不断深入认识疾病的过程中,对疾病的研究更为透彻,对疾病的定义更为精确,从而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更为深入的定义和拓展。

在现代医学上,电脑计算机的运用,数据化的推广,现代科技文化的发展,疾病被编写了新的篇章。

同时,现代化医学的发展也拓宽了人类对生命的认知宽度和广度,延续了生命发展的可能性。

2.被道德化的疾病丰富了道德律条和范畴内容。

单纯生理存在的疾病却与罪恶、悲痛、内疚、惩罚等相联系。

无论中外,如艾滋病、麻风病、天花、乙肝等传染或被传染的疾病,在道德准则的至高判断上,疾病往往被认为是耻辱的、肮脏的、堕落的。

疾病与道德相互拉扯和渗透的过程中,被道德的负层面所感染和同化。

由于疾病这样不断更迭的道德批判,拓宽了疾病的道德的价值领域,产生了新的道德律条和范畴内容。

同时,不断深化人们对疾病的道德判断和疾病的人性判断,在去伪求真的过程中产生新的疾病道德认知,对人性的真善美的新的挖掘和发展。

3.文学艺术里的疾病和疾病里的文学艺术。

在许多文学作品中都通过描述疾病来表达作者的想法。

一方面,文学作品通过疾病来描述当下的时代背景,人文素质,比如鲁迅先生的《药》想要唤醒了万千民众的救国之心;另一方面,文学作品通过疾病来表达当前时代的医术发展状况和人文气息,比如宋代志怪及其传奇文《太平广记》中记载古时人们处理传染病的习俗。

文学艺术偏好使用疾病来比喻一个个时代,用隐喻于疾病中的深层含义来讽刺时代的黑暗
或人文气息的腐朽。

然而,疾病亦能通过文学艺术来表述自己真切一面。

艺术治疗学正式一种将医学艺术化、疾病艺术化的途径。

音乐、舞蹈艺术通过声音的律动、肢体的摆动来宣泄情绪的苦闷郁结、心中的恐惧害怕。

绘画中的构图、颜色来表达精神分裂者患者不被陈述的心里事实。

疾病在艺术中似乎变得简单轻松,让人们抛下疾病被人们惦记的阴暗面。

4.疾病的文化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的演进,推动人们对人类哲学反思。

人们越来越关注于生物-心里-社会医学模式下的被“文化”、“道德化”的疾病,是从单一考虑疾病生理的思维方式向疾病产生的多因素考虑的思维方式的发展过程。

人类越重视疾病的发展,丰富了疾病在人类哲学发展上的思考。

人类在关注疾病的同时,创造性地用人文关怀去接受和对待或疾病患者。

由此,将有利于削弱了被道德枷锁所困的疾病而带来的歧视和污蔑,遏制了疾病在思想上的“传染”。

疾病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一直都独立存在。

在不同的时代的道德标准、文化氛围中被隐喻于善恶之中,在不断被批判和接纳。

由于人类往往关注在负面的信息层面上,疾病的灾难性、恐怖性被无限扩大,使人们疾病产生恐慌的心理,更多去拒绝和贬低疾病。

随着社会共识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生命的感悟与认知的进步,对疾病道德化的判别,更为深层去理解和包容隐喻下的疾病以及疾病中的人群,摒弃疾病隐喻中的误解和无知,从生理上保护患者,从心灵上关怀伤痛,守护生命的健康。

参考文献
1、曙光,张胜康.病的文化隐喻与医学人类学的哲学鉴别解析.[J].医学与哲学.。

2002.23(9):22-25.
2、张静,樊葳葳.文化隐喻的研究现状和初探.[J].外语教育.30-33.
3、常凌.自恋时代-大众文化中的疾病隐喻研究.首都师范大学.
4、张玉龙,陈晓阳.疾病的道德化解读及其文化意义.[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0.27(5):105-108.
5、郭音彤,赵鹏图.疾病月文化的关系探讨.[J].医学与社会.2013.26(15):11-13.
6、苏珊·桑塔格.疾病的隐喻..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7、陈蓉霞.疾病:作为一种文化隐喻.[N].中华读书报.2004,5:3.
8、邱鸿钟.医学与人类文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