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基本内容

合集下载

财政学教学大纲

财政学教学大纲

引言概述:财政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研究政府如何收入和支出以及其对经济运行的影响。

本文旨在为财政学教学设计大纲,以培养学生对财政学的深入理解和应用能力。

正文内容:一、财政学的基础概念1.1财政学的定义与发展历程1.2财政学与其他经济学分支的关系1.3政府与市场的关系1.4公共财政与私人财政的区别二、财政收入与税收体系2.1财政收入的来源及其分类2.2税收的基本概念与分类2.3税收原理与税收制度2.4税收政策与经济发展2.5税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三、公共支出与财政预算3.1公共支出的概念与分类3.2财政预算的基本概念与原则3.3财政预算编制与执行3.4财政赤字与债务管理3.5政府支出效益评估与优化四、财政政策与经济管理4.1财政政策的概念与目标4.2财政政策的工具与手段4.3财政政策与宏观经济稳定4.4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4.5财政政策的评估与调整五、国际财政与全球经济5.1国际财政关系的基本概念与分类5.2金融全球化与国际金融体系5.3国际财政合作与金融危机应对5.4国际财政组织与全球经济治理5.5财政全球化与发展中国家经济总结:财政学作为经济学的重要分支,研究政府收支和其对经济的影响,具有广泛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通过本教学大纲的设计,学生将能够系统地学习财政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政策,培养分析和解决财政问题的能力,并为未来的研究和实践奠定基础。

同时,加强对国际财政和全球经济的了解,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在国际经济中的竞争力。

相信通过财政学教学大纲的实施,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的提高。

财政学专业介绍

财政学专业介绍

财政学专业介绍标题:财政学专业介绍引言:财政学是一门研究国家财政经济活动的学科,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财政学专业培养学生具备在国家财政管理部门从事财政政策分析、财政预算编制、财政体制改革与调整等工作所需的理论与实践技能。

本文将介绍财政学专业的学习内容、就业前景以及专业发展趋势等方面的内容。

一、学习内容1. 财政学基础知识:学生在学习财政学专业时会接触到诸如财政学原理、财政法规、财政管理等基本知识。

通过学习这些基础知识,学生能够理解财政活动的基本原理和运作机制。

2. 财政预算与财政政策:学生将学习财政预算编制与执行的原则、方法和程序,以及财政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过程。

这门课程对学生掌握财政规划与管理技能至关重要。

3. 财政体制改革:财政体制改革是财政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学习者将了解到不同国家财政体制改革的实践和经验,并研究如何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财政体制改革。

4. 财政市场与金融:学习这门课程使学生了解财政市场的运作规律和金融与财政之间的关系,为日后从事财政管理工作提供理论基础。

二、就业前景1. 政府机构:财政学专业毕业生在财政、经济发展规划、税务等方面的政府机构中受到欢迎。

他们可以从事财政政策制定与预算编制、税收政策研究等工作。

2. 金融机构:由于财政学专业学生对金融市场和金融规律有一定的了解,他们在金融机构中从事风险评估、财务咨询、财务分析等工作也是一种就业选择。

3. 研究机构:一些财政学专业的毕业生选择从事学术研究工作,他们可以在高校、研究机构等地进行财政学领域的深入研究,为财政学的发展作出贡献。

三、专业发展趋势1. 财政科技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财政学专业的发展也逐渐向着科技化方向发展。

财政学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财政科技工具的使用,如财务软件、数据分析工具等,以提高工作效率。

2. 财政可持续发展:财政学专业将越来越注重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融入财政活动中。

在财政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需要考虑到环境、社会和经济的协调发展,以推动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财政学主修课程

财政学主修课程

财政学主修课程财政学主修课程是财政学专业中的核心课程之一,旨在培养学生对财政学理论和实践的深入理解和应用能力。

财政学主修课程涵盖了财政学的基本原理、财政政策与管理、财政制度与法律、财政预算与决策等内容,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实践意义。

在财政学主修课程中,学生将学习财政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了解财政学的发展历程和研究方法。

同时,学生还将学习财政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包括宏观经济政策、税收政策、财政支出政策等方面的内容。

此外,学生还将学习财政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包括财政预算管理、财政绩效评价、财政风险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财政制度与法律也是财政学主修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将学习财政制度的构建和运行机制,包括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公共财政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的知识。

同时,学生还将学习财政法律的基本原理和法规,了解财政法律的适用范围和实施方法。

财政预算与决策是财政学主修课程中的重点内容之一。

学生将学习财政预算的编制与执行,了解预算决策的原则和方法。

同时,学生还将学习财政决策的理论与实践,包括投资决策、项目评估、风险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学生能够在实际工作中进行财政预算和决策,提高财政资源的配置效率和公共服务的质量。

财政学主修课程的学习对于财政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财政学主修课程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系统的财政学知识体系,提高财政学的理论和实践能力。

其次,财政学主修课程能够培养学生的财政决策能力和财政管理能力,为学生今后从事财政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后,财政学主修课程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财政学的最新研究动态和前沿领域,为学生今后从事科研工作提供参考和指导。

财政学主修课程是财政学专业中的核心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财政学理论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学习财政学主修课程,学生能够掌握财政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了解财政政策与管理、财政制度与法律、财政预算与决策等方面的知识,提高财政决策能力和财政管理能力。

《财政学》讲义

《财政学》讲义

《财政学》讲义第1章 财政概述教学目标:了解财政概念、区分公共产品与公共财政、理解财政的职能教学重点及难点:财政职能教学内容:一、财政的概念1.财政是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对一部分社会产品进行的集中性分配,即国家的分配。

2.财政的内涵A财政分配主体是国家,参与分配的依据是国家政治权力。

财政分配以国家存在为前提,由国家组织,国家在财政分配中居于主导地位。

B财政分配对象是社会产品,主要是剩余产品。

C财政分配目的是保证国家实现其职能的需要,即社会公共需要。

社会公共需要指向社会提供安全、秩序、公民基本权利和经济发展的社会条件等方面的需要。

二、公共产品与公共财政公共财政的理论基础:公共产品理论和市场失灵理论(一)公共产品及其特征1.公共产品是指没有消费的排他性和竞争性的产品。

根据萨缪尔森定义,纯公共产品是指这样的产品:每个人消费这种产品不会导致他人对该产品消费的减少。

2.特征: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排他性;取得方式的非竞争性;提供目的的非盈利性。

(二)市场失灵1.公共产品;2.外部效应;3.不完全竞争;4.收入分配不公;5.经济波动与失衡。

(三)基本结论1.财政是公共部门经济,现代政府不仅仅是个消费单位,也是个创造价值的生产部门,政府要向全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2.财政的职能是解决市场不能解决或不能解决得令人满意的事项,如提供公共产品、纠正外部效应、维持有效竞争、调节收入分配、稳定经济等。

3.财政效率体现为财政收入对经济的影响和财政支出的社会满意度(即提供公共品数量和质量是否令社会满意)。

三、财政的职能1.资源配置,是指通过对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调配,实现资源结构的合理化,使其得到最有效的使用,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主要内容包括调节全社会资源在地区之间、产业部门之间、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企业和个人)之间的配置。

2.收入分配职能,是指对国民收入的分配,目标是实现公平分配,方式是调节企业利润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

财政学专业课程

财政学专业课程

财政学专业课程财政学是经济学的分支学科之一,研究政府在公共财政方面的管理、调节和开支等问题。

财政学专业课程是经济类专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许多知识点和技能要求,旨在培养学生全面掌握财政管理知识和实践技能,成为财政领域的专业人才。

本文将介绍财政学专业课程的一些基本情况和重要内容。

课程概述财政学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较为广泛,一般包括财政学原理、财政收支和预算、税收理论和政策、财政体制和制度、预算控制和执行等几个方面。

其中,财政学原理是财政学的基本核心之一,涉及财政管理的哲学、理论和方法等,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财政学科的内涵和发展趋势。

财政收支和预算则是财政活动的核心环节,是课程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通过学习这一部分的内容,学生可以获得基础的财政收支和预算管理技能。

税收理论和政策是财政学中的一个独立领域,它是为了研究政府如何通过税收来调节和管理经济而设立的。

财政体制和制度则涉及财政管理的相关法律和制度,重点介绍了我国财政体制的改革和发展历程。

最后,预算控制和执行是财政活动管理的最后环节,与财政收支和预算密切相关,需要学生掌握相应的预算管理方法和技能。

课程特点财政学专业课程有一些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财政学专业课程旨在将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理论方面,教师会介绍一些基本的理论概念和分析方法,以此为基础,建立学生对财政管理的系统认识。

在实践方面,教师会安排一些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帮助学生掌握实际操作技能。

综合性强财政学专业课程涉及财政学的多个领域,需要学生具备较广泛的财政知识和实践技能。

因此,课程内容非常多,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自学和自我管理能力。

考试方式多样财政学课程的考试方式比较多样化,有笔试、论文、实践操作等。

其中,笔试是最为常见的一种考试方式,一般分为选择题和简答题两种形式。

论文是针对某一特定主题或问题,要求学生通过文献查阅和论证来对其进行研究和分析。

实践操作是要求学生实际操作,例如编制预算、填写财务报表等。

对财政学的认识及学习体会 (6)

对财政学的认识及学习体会 (6)

对财政学的认识及学习体会 (6)财政学是一门研究国家财政收支和运作的学科,主要关注公共财政和政府财政政策。

在学习财政学的过程中,我逐渐了解了财政学的基本内容和作用。

下面是我的学习体会。

一、财政学的基本内容财政学的基本内容包括:1. 公共财政:研究政府的财政收入、支出及其运转原理;2. 财政市场:研究政府在金融市场的运作及其影响;3. 财政政策:研究政府的税收、开支和借贷等决策对国家经济、社会和政治的影响。

财政学是一门政经学科,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它的研究范围覆盖了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

二、财政学的作用财政学在国家财政体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财政平衡:财政学通过对收入和支出的控制,保证国家财政的平衡,避免财政赤字或过度的财政盈余,确保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

2. 税收和开支:财政学通过税收和开支的调节,对国家经济和社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对于优化资源配置和实现社会公正具有重要意义。

3. 财政政策:财政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政府制定合理的财政政策提供支持,诸如发行国家垄断性商品、控制政府支出等等,可以有效地改变国家的经济状况。

4. 政府债务:财政学研究政府债务的规模、结构和借贷方式,为政府债务风险管理和防范提供指导。

三、我的学习体会在学习财政学的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财政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当前国际经济环境下的重要性和普遍性,财政学的研究成果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我还积累了以下一些学习体会:1. 加强理论学习:财政学需要一定的理论基础,学习者需要认真学习政治经济学、会计学等相关课程,以便更好地理解财政学理论。

2. 加强实践技能:财政学需要实践技能作为支持,学习者需要掌握Excel、SPSS等相关软件,从而更好地综合利用经济数据进行定量分析。

3. 关注最新动态:财政学研究的对象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因此,学习者也需要时刻关注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以及各国政府的经济政策,从中吸取经验和启示。

财政学原理

财政学原理

财政学原理一、财政学的定义财政学是研究国家财政活动的原理、方法和规律的学科。

它涉及国家收入和支出、财政平衡、税收政策等方面,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之一。

财政学的理论基础是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通过对这些基础知识的运用和扩展,探讨国家财政运作的规律。

二、财政学的研究内容财政学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2.1 国家预算国家预算是国家财政的核心,反映了国家财政收入和支出的情况。

国家预算可以分为财政收入预算和财政支出预算,其中财政收入预算主要包括税收收入、非税收入等项目,财政支出预算包括政府支出、社会保障支出等项目。

国家预算的编制和执行对于维护国家财政平衡、促进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2.2 税收原理与政策税收是国家的主要财政收入来源之一,税收原理是财政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税收原理主要包括税收的定义、分类、目的、基本原则等方面内容。

税收政策则是国家在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通过税收手段进行调节的具体做法和措施。

2.3 政府支出与财政平衡政府支出是国家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

政府支出可以分为行政管理支出、公共服务支出、社会保障支出等。

财政平衡是指国家财政收入与支出能够平衡,国家不会出现财政赤字或财政盈余的状态。

财政平衡是保持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2.4 财政改革与经济发展财政改革是指国家对现行财政制度进行改革,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财政改革主要包括税制改革、预算管理改革、财政体制改革等方面。

财政改革的目标是优化财政资源配置,提高财政效益,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三、财政学的重要性财政学作为一门经济学的分支学科,对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3.1 经济稳定性财政学研究国家财政运作的规律,通过调节财政收支平衡,维护经济稳定。

稳定的财政政策可以有效控制通货膨胀、促进就业,保障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

3.2 资源配置效率财政学研究财政资源的配置方式和效果,通过合理的财政政策,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财政系统培训内容

财政系统培训内容

财政系统培训内容
财政系统培训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财政学基础:学员将系统地学习财政学基础知识,包括财政学的发展史、宏观经济学理论基础、财政管理体制、财政政策等内容。

这些知识有助于学员更好地理解财政学的理论基础,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公共财政管理:这是财政学的核心概念,涉及到国家如何管理和使用公共资源,以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培训内容将涵盖公共财政管理的各个方面,包括预算管理、税收管理、支出管理、债务管理等等。

3. 财政法规:学员将学习有关财政的法律法规,包括预算法、税法、政府采购法等。

这些法规是规范财政行为、保障财政权益的重要工具,了解和掌握这些法规对于财政人员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4. 实践操作技能:培训内容还包括一些实践操作技能,如财务分析、财务报告编制、预算管理等。

这些技能对于实际工作中的财政人员来说非常重要,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日常工作。

5. 职业道德教育:财政系统培训强调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员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培训内容将涵盖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职业操守、廉政建设等方面。

总的来说,财政系统培训旨在提高学员的专业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使他们更好地履行财政职责,为国家和社会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完整word版)《财政学》课程教学大纲

(完整word版)《财政学》课程教学大纲

《财政学》课程教学大纲(2001年制订,2005年修订)课程编号:110001英文名:Public Finance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前置课: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后置课:政府预算、公共支出管理、税收学、比较财政学、国有资产管理学分:3学分课时:51课时主讲教师:蔡军、吴美华、何志敏、王红领、陈桂华、陶学荣、郭晔、蒋兆才等选定教材:陈共.财政学(第四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课程概述:《财政学》是财政学本科专业和税务本科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课。

本课程以市场经济为背景,以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作为切入点,紧紧围绕效率、公平和经济稳定这一主线,系统讲授公共部门的经济活动。

课程从市场失灵引出公共部门(政府)的经济作用,在讲述公共产品、财政职能、公共选择等基础理论的基础之上,进而论述了财政支出、财政收入、财政管理制度和财政政策等问题。

具体说来,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第一部分,财政理论部分,阐述财政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即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出发,论证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第二部分为财政支出部分,阐述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分析财政支出的规模与结构,并将财政支出项目按照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的分类进行具体分析。

第三部分为财政收入和税收部分,主要分析财政收入的规模和结构,以及税收原理、税收制度、税制改革和税收管理。

第四部分为国债部分,主要阐述国债原理、规模及国债市场.第五部分为政府预算,主要阐述政府预算及预算管理体制。

第六部分为财政平衡和财政政策,主要阐述财政平衡、财政赤字和财政政策。

第七部分,主要分析了开放经济下的财政相关问题。

本课程一方面保证基本教学内容的相对稳定性,另一方面又根据理论发展与现实改革,不断进行调整,补充新知识,从而使教学内容具有动态性的特点。

教学目的:1.财政学是当代经济学中一个极重要的分支学科,由于是在基本理论和实践上全面论述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这一本质内容,因而又可称为公共经济学或公共部门经济学,其教学目的首先应该是使学生在研究经济基本要素与框架的基础之上把握市场与政府的关系,从市场失灵和市场缺陷、公共物品和公共需要两个方面深入研究政府的作用和财政的职能,为进一步研究财政分配奠定理论基础。

《财政学》课程简介

《财政学》课程简介

《财政学》课程介绍一、课程简介《财政学》是一门研究财政政策、税收、公共支出、财政制度及其管理的学科,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财政体系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实践。

本课程涵盖了财政学的基础理论、政策和实践,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财政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未来的经济和管理工作做好准备。

二、课程目标1. 掌握财政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 了解财政政策、税收、公共支出等基本知识;3. 掌握财政制度和管理的基本技能;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三、课程内容1. 财政学基础:介绍财政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包括政府职能、财政收支、预算等;2. 财政政策:分析财政政策的目标、工具和实施效果,包括财政刺激政策、税收政策等;3. 税收:讲解各种税收制度、税种和税收政策,包括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等;4. 公共支出:分析公共支出的种类、规模和效益,包括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5. 财政制度与管理:介绍财政制度和管理的基本框架、流程和规范,包括预算管理、税收管理、公共支出管理等。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理论讲解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地考察等。

同时,我们还会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如PPT、视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五、考核方式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包括平时作业、课堂表现和期末考试三个部分。

平时作业包括阅读文献、撰写报告等,课堂表现包括小组讨论和课堂回答问题等。

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形式,主要考察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

六、课程优势1. 师资力量雄厚:我们的教师团队具有丰富的财政学教学和研究经验,能够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内容;2. 理论与实践结合:本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3. 丰富的课程资源: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料,包括教材、参考书籍、网络资源等,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知识;4. 良好的学习环境:我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包括图书馆、实验室、教学设施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

财政学入门了解财政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财政学入门了解财政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财政学入门了解财政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财政学入门:了解财政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财政学是研究国家财政活动的一门学科,它探讨了如何有效地管理国家财政资源以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

本文将介绍财政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帮助读者初步了解财政学的核心内容。

一、财政学的概念与发展财政学是研究财政活动的学科,其研究对象主要是国家的财政收入、财政支出以及财政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财政学的发展可追溯至18世纪,当时亚当·斯密等经济学家开始探讨财政领域的经济学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财政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在国家财政管理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财政学的基本原理1. 财政平衡原理财政平衡原理是指国家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之间应保持平衡,即收支二者相等。

财政平衡的实现,一方面可以通过增加税收收入等方式增加财政收入,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等方式控制财政支出。

财政平衡对于维护国家财政的健康发展和经济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2. 财政稳定原理财政稳定原理是指国家财政应保持相对稳定,避免出现大幅度的波动。

财政稳定是维护国家财政健康发展的基础,可以提供稳定的财政环境,促进经济持续增长和社会稳定。

3. 财政效益原理财政效益原理是指国家财政收支应追求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在财政决策中,应充分考虑资源利用的效益性和效率性,确保财政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财政活动的最大效益。

4. 财政公平原理财政公平原理是指国家财政在收入分配和财政支出上应遵循公平原则。

在财政收入分配中,应确保财政负担的合理分摊,避免财富的不平等现象。

在财政支出中,应重点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需求,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保障的实现。

三、财政学的研究内容财政学的研究内容广泛且深入,包括财政收入、财政支出、财政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具体而言,财政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包括:1. 财政收入财政收入是指国家从税收、非税收入和财产收入等渠道获得的资金。

财政收入的规模、结构和效益对于国家财政运行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财政学重点内容

财政学重点内容

《财政学》§重点一:外部性及政府职能等内容1:外部性概念外部效应:指某些个人或厂商的行为影响了其他人或厂商,却没有为之承担应有的成本费用或没有获得应有的报酬的现象。

外部效应就是未在价格中得到反映的经济交易成本或效益。

【外部效应是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之一,也是政府运用公共支出等手段对经济运行进行干预的一个重要领域】内容2:外部性矫正当存在外部效应时,无论是正外部效应,还是负外部效应,都意味着资源配置不合理和效率损失,因此,需要对外部效应加以矫正【对外部效应的矫正必须着眼于对私人边际效益或私人边际成本的调整】矫正措施:1、政府管制(对生产消费行为作出某些限制)条件:了解生产者的供给曲线;了解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及社会边际效益;对外部边际成本进行衡量和测定。

困难:它要求政府掌握大量准确信息;社会的供给和需求状况经常发生变化;政府不但要规定(污染)产品的总量,而且还要为每一企业规定个别的限量;限量之内的产品的外部成本并没有内在化。

2、法律手段,可以看作另一意义上的管制;因权益界限不明确而造成的外部效应问题,通过法律手段的管制可使产权得以明确;在产权明确界定的情况下,在相关交易方之间将既定的权力自由交换为现金支付就是有效率的,政府仅仅通过设定资源使用的权力就可以使外部效应内在化;在通过法律确定产权归属的情况下,借助市场机制的作用来矫正外部效应。

3、实行一体化,实行一体化意味着全面地实行集中计划的公共生产,这既需要条件,又有很大难度;一体化生产对实行市场经济制度的社会是不适宜的。

4、政府税收,主要是用来矫正负外部效应,着眼于私人边际成本的调整。

征税额与外部效应相等是这种矫正性措施的基本特征。

将负外部效应减少至可以容忍的水平,但不能减少至零。

5、政府补贴(subsidy)矫正正外部效应,着眼于私人边际效益的调整。

补贴额与外部效应相当是这种矫正性措施的基本特征。

政府补贴的作用并不是无限的。

内容3:市场市场是一种实现不同产权主体之间经济联系的系统空间,同时又是“一种物品的买主与卖主之间互相作用,以决定其价格和数量的过程”。

《财政学》-课程教学大纲

《财政学》-课程教学大纲

《财政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16071403课程名称:财政学英文名称:Public Finance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学时:48学时学分:3分适用对象: 本科大二考核方式:考试先修课程: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二、课程简介《财政学》是全国普通高等院校财经类本科专业要求普遍开设的十一门“核心课程”之一,更是财政学专业(含税收)的学科基础课程。

《财政学》是以政府民主、科学理财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它既立足于宏观经济,又作用与微观经济;既立足于经济活动,又关乎政治社会活动;既立足于经济学,又涉及管理学;既是一门基础理论学科,又是一门实践应用学科。

该课程教学内容涉及面广,内涵丰富,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系统梳理了公共财政与公共财政思想的发展变迁。

不仅包括财政支出、财政收入、预算管理等方面的基础理论,还涉及各类财政支出、税收、公债、国有资产、预算管理体制、政府管制、财政风险和财政监督等方面的基本业务知识与技能。

同时,本课程还包括宏观财政政策的基本理论和政策手段的知识,非常全面地涵盖了财政学各个领域的基本理论与知识。

《Public Finance》is one of the “core courses” that are required for the high education in finance and economics undergraduate subjects in the whole country.It is also a basic course for the subject of Public Finance (including Taxation).The research object of 《Public Finance》is how the government intelligently and democratically finance itself, which is not only on the basis of macroeconomics but affects microeconomics, which is not only established on economy practice but involves social and political practice, which is not only involves economics but management. So, the course is a compound one of theoretics and practice.The content of the course expands widely and connotatively,including thetheories about fiscal expenses, revenue and budget administration, as well as the operating knowledge and skills about fiscal expenses, taxation, public debts, states’ assets, budget system, government’s contr olling, fiscal risk and fiscal supervise. At last, it also concerns the basic theories and measures of macro fiscal policies. Therefore, the course contains nearly all the fields of theoretics and practice of public finance.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财政学》这门课程是原国家教委为了适应经济建设需要和保征人才培养基本规格的要求,决定在全国普通高等院校财经类本科专业要普遍开设十一门“核心课程”之一,因而也是财经类专业的一门共同必修课程。

财政学讲义

财政学讲义

导论⏹财政学是研究政府收支活动及其经济运行所产生影响的经济学分支学科,也称公共部门经济学或公共经济学一、现代市场经济中的财政二、财政的一般概念(一)财政一词的来历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来考察,财政是一个古老的经济范畴,财政或自古有之,我国古代有“财用”、“出入”、“国用”、“国计”、“邦计”、“理财”、“度支”、“计财”等在不同程度上表达了财政的思想。

(二)财政的一般概念⏹财政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的经济(或分配)活动。

也可以将财政一般概念表述为:财政是国家或政府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对一部分社会产品的分配活动⏹财政的一般特征可以从以下方面分析:1.财政分配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2.财政分配的对象是部分社会产品与服务3.财政分配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三、财政的产生和发展(一)财政的产生财政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它的产生以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为基础,以国家的产生为前提。

包括经济和政治因素(二)财政的发展1、奴隶制国家财政 ,三个显著特点:⏹1)是国家财政依靠国王和诸侯以及官吏直接占有生产资料和奴隶,通过直接剥削奴隶劳动取得收入为主。

⏹2)是由于生产力水平低,商品经济不发达,财政收支主要采取实物形式。

⏹3)是国王个人收支和国家财政收支不分,财政管理很不完善,财政收支也很不稳定。

2、封建制国家财政,其特点:⏹1)是税收逐步成为国家财政的主要收入。

⏹2)是财政收入形式由实物形式为主逐步向货币形式为主转化。

⏹3)是财政管理日渐完善。

3、资本主义国家财政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国家财政的特点主要是:⏹1)收入少,劳动者负担相对减轻。

⏹2)财政支出主要用于维护政府机关和文化教育、社会救济等公共消费方面的非生产性支出。

⏹3)经常保持财政收支基本平衡。

⏹4)财政管理法制化、计划化。

⏹资本主义进入垄断时期,国家财政的特点是:⏹1)资本主义进入垄断时期,国家由“夜警国家”变成“全能的统治者”,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大大加强,财政收支规模日趋扩大,既表现在财政收支的绝对额的增长和支出范围的扩大,也表现在财政收支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的扩大。

财政学内容

财政学内容

财政学内容财政学是研究财政活动的一门学科,旨在研究国家的财政收入和支出以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它是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关注国家的财政政策和财政体系。

财政学的核心内容包括财政收入、财政支出、财政平衡以及财政改革等方面。

首先,财政收入是国家通过征税、收费、借款和其他非税收入等方式筹集资源的途径。

财政学研究如何合理确定税收政策,包括税基、税率、税收征收方式等,以实现财政收入的最大化和公平性。

其次,财政支出是指国家为了满足公共需求和实现宏观经济目标而进行的开支。

财政学研究如何合理分配财政支出,以满足社会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需求,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这涉及到政府预算编制、公共支出效率与效益等问题。

财政平衡是指财政收入和支出之间的平衡关系。

财政学研究如何实现财政平衡,以避免财政赤字和财政紧缩对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

这包括财政协调和稳定政策,以及债务管理和财政政策的可持续性等。

此外,财政学也关注财政改革的问题。

财政改革旨在优化财政体制和财政制度,提高财政管理效率和财政资源配置效益。

财政学研究财政改革的内容包括税制改革、预算制度改革、财政监管改革等,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除了以上核心内容,财政学还涉及到许多相关概念和理论。

比如,财政学与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公共经济学、行政学等学科存在紧密联系,互相借鉴与影响。

此外,还有财政学家们提出的一些重要理论,如凯恩斯经济学中的财政多功能性说、理性预算制度论、公共选择理论等,这些理论对财政学的发展和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当今全球化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背景下,财政学的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是政府制定经济政策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工具,也是个人和企业参与公共事务和社会治理的基础。

因此,深入学习财政学的知识,了解其基本概念和原理,对我们了解经济社会运行规律和参与公共事务具有重要意义。

《财政学》课程标准

《财政学》课程标准

《财政学》课程标准一、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财政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了解财政制度、政策及发展趋势,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具备从事财政工作和管理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财政基本理论:包括财政概念、职能、原则等;2. 财政收入:包括税收、收费、公债等收入形式、来源及征收管理;3. 财政支出:包括公共支出、转移支付、政府采购等;4. 财政政策:包括财政政策目标、工具、运用等;5. 财政制度与改革:包括财政制度的发展历程、现状及未来趋势。

三、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通过教师讲解,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2. 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讨论热点问题,提高学生对财政政策的理解和认识;4. 实践操作:通过模拟财政工作场景,使学生了解财政工作的流程和要求。

四、考核方式1. 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等;2. 考试成绩:通过闭卷考试,检验学生对基本理论和知识的掌握情况;3. 实践操作考核:根据学生在模拟财政工作场景中的表现,给出实践操作考核成绩。

五、教材及参考书目1. 教材:《财政学》2. 参考书目:《中国财政史》、《国际财政比较》、《财政政策理论与实践》等。

六、教学要求1. 教师需具备相关学科背景和教学经验,能够准确把握教学内容和重点;2. 学生需具备一定的经济学基础,能够较好地理解和掌握财政学知识;3.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与学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4. 教师应注重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课程评估与反馈1. 定期进行教学评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2. 鼓励学生参与课程评价,提出意见和建议,促进课程质量的不断提高。

八、课程资源1. 提供相关的教学课件、案例、视频等教学资源,供学生参考和学习;2. 建立课程学习交流群,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学习心得和体会,共同提高。

财政学课程大纲

财政学课程大纲

财政学课程大纲一、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1.2 课程目的1.3 课程范围1.4 培养目标二、课程内容2.1 财政学基础知识2.1.1 财政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1.2 财政学的历史沿革2.1.3 财政学的理论体系2.2 公共财政2.2.1 公共财政的概念与特点2.2.2 政府收入与税收2.2.3 政府支出与预算2.3 财政管理2.3.1 财政管理的基本原理2.3.2 财政政策与财政体制2.3.3 财政预算与绩效管理2.4 财政改革与发展2.4.1 中国财政改革的历程与成就2.4.2 财政改革的新挑战与应对策略三、教学方法3.1 理论讲授3.2 实践案例分析3.3 学生讨论与演示3.4 小组合作与项目实践四、教学评估4.1 平时成绩4.2 期中考试4.3 期末考试4.4 课堂表现4.5 学术论文五、教材参考与参考文献5.1 主教材5.2 辅助教材5.3 参考文献六、教学团队与联系方式6.1 教师介绍6.2 助教与助教联系方式6.3 课程网站与在线资源七、其他注意事项7.1 课程安排与时间表7.2 作业要求与批改方式7.3 课程政策与规章制度7.4 学生提问与答疑安排八、教学反馈与改进8.1 学生问卷调查8.2 教师反思与改进措施以上为《财政学课程大纲》的详细内容,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等,并提供教材参考与教学团队联系方式。

在课程安排和注意事项部分,也包括了学生需要了解的课程时间表、作业要求、课程政策和规章制度等重要信息。

学生可以根据这份大纲,全面准备和参与财政学课程,提高自己的学习成效。

《财政学》教学大纲-新

《财政学》教学大纲-新

《财政学》课程简介课程名称:财政学课程代码: 3100240所在学科:经济管理所在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学时: 54学分: 3先修要求:西方经济学课程面向:会计学、工商管理、国贸、农经、区域发展、工商体开课学期:春、秋任课教师:朱永德教授课程简介:该课程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属宏观经济理论课程。

该课程以公共需要理论为依据,主要介绍公共财政理论与实务以及我国的财政理论与实践。

主要内容包括:社会公共需要理论,市场、政府与财政的关系,财政的职能,财政支出的分类、规模与结构,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财政收入的来源、规模,国债原理、国债制度与管理,国家预算与财政管理体制,政府与国有企业的财政关系,财政收支平衡,财政政策的目标、工具等。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我国财政运行的基本状况,了解财政政策的走向,以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

教材:《财政学》,陈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面向二十一世纪课程教材,2000年6月附件《财政学》教学大纲学时:54学时学分:3理论学时:45学时实验学时:9学时适用专业:会计学、工商、农经、农发、国贸、工商体大纲执笔人:朱永德大纲审定人:张吉国一、说明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财政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属宏观经济理论课程。

该课程以公共需要理论为依据,主要介绍公共财政理论的基本内容,具体阐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财政的理论与实践。

该课程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通过学习,学生不仅可以掌握财政职能、财政收支及其平衡、国债制度、财政管理体制、政府与国有企业的财政关系,还可以明确我国的财政政策的目标和工具等内容。

可以使学生了解我国财政政策的目标定位,基本掌握国家财政运行的状况,以提高自身的宏观理论水平与政策水平。

教学中不仅要对财政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进行必要的讲授,还要在教学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必要的案例讨论、上网检索和课后作业等,启迪学生的思维,了解财政理论的最新动向,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财政学课程评语

财政学课程评语

财政学课程评语财政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研究政府财政活动及其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在当代经济发展中,财政学知识已经成为每一个经济学家必须掌握的基础学科。

下面从多个角度评述财政学课程。

教学内容概述财政学课程主要内容包括:财政基本概念、财政理论、公共财政管理、税收理论、政府预算和财政稳定化政策等。

其课程贯穿于政治、经济、法律三个领域,较好地把握了政府财政管理的实践操作的整体框架。

在具体内容上,这门课程对各国财政体制、预算编制和执行、税收政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同时也介绍了一些在国际财政上的制度与合作方式。

教学方式评估财政学这门课程,一般使用课堂讲授和案例分析的教学方式。

同时,教师还需要通过较为深入的讨论、演讲、调查和研究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财政学的实际应用。

在课程的教学方面,教师通常采用活化教学方式,如引导探思、问题探究、案例分析及模拟演练等。

在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同时,使学生对课程有更深入的了解,达到理解和掌握财政学知识的目的。

同时,学生通过课程的努力学习,能增强自身的思考能力、计算能力和实践能力。

课程评价由于财政学课程内容的繁杂性,难度很高,学生的掌握财政学知识的难度也较大。

如果学生没有认真学习、努力理解,学习无法学到点滴的碎片化知识,就无法得到对政府财政管理的整体性的了解。

此外,由于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涉及到具有较高的实践性,因此学生需要在课后进行相关的实践,并在实践中体会其中的变化和实践操作的难点,从而更好地达到对财政学知识的实际应用。

在评估方面,教师需要注重学生实际掌握知识的程度,通过不同的考试、测试、作业等方式进行评估学生课程掌握情况。

如果学生在考试中得分较低,教师需要再度考虑自己对学生教学的方式是否是否存在改善的方式。

总结财政学是经济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它能使我们了解政府财政管理体系、找到合理的预算制定、税收体系建设、财政稳定政策等问题的答案,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财政学知识。

因此,在学习财政学课程时,学生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更好地掌握课程中的各个知识点,以实现对财政学知识系统性和整体性的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四、预算管理体制的概念和主要内容 • 五、分级分税预算管理体制简介 • 六、分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分享比例)
第十四章 财政平衡
• 一、如何理解财政平衡 • 二、预算赤字、决算赤字和赤字政策 • 三、财政赤字(或结余)的计算口径和分类
(一)财政赤字的计算口径 硬赤字或结余=(经常收入+债务收入)-(经常
2、变消费基金为积累基金;
3、为实施货币政策提供载体和便利
第十三章 国家(政府)预算
• 一、政府预算概念、级次、原则 • 二、政府预算类别 • (一)单式预算和复式预算 • (二)增量预算和零基预算 • 三、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
• (一)部门预算;(二)政府采购制度;(三)国库集 中收付制度;(四)“收支两条线”管理;(五)政府 收支分类改革
间财力差距,协调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加强中央财 政的调控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用,支持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 基地。
第四章 社会消费性支出
一、行政管理费和国防费:国家的两项基本支出
二、教育支出 • 教育是一种外部性特征很强的准公共产品。 • 基础教育或义务教育是纯公共产品或接近纯公共产品
的准公共产品,政府应无差别的向所有家庭均等的免 费提供; • 高等教育是典型的准公共产品,应主要由受益人个人 承担,政府财政通过各种方式予以支持; • 职业教育是接近私人产品的准公共产品,主要或绝大 部分成本应由企业或受益人承担,政府可以适当给予 支持和鼓励。
• 3)管理因素:预算外资金呈现出较快的增长,财力过于分 散。
• (3)1996-1997年止跌回升 • 改革逐步到位;GDP加快增长;1998年积极财政政策回升
加快。
四、我国当前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1)在经济建设领域,财政支出要有进有退。 (2)根据保重点、压缩一般的方针,实行重点倾斜
的政策,对一般支出实行零增长政策。 (3)进一步加大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缩小地方
第五章 财政投资性支出
• 一、投资是经济增长的推动力;我国经济增长主 要靠投资推动。
• 二、政府财政投资的特点和范围 • 三、基础设施投资(性质) • 四、 财政对农业的投资 (一)财政对农业投资的必要性
(二)财政对农业投入的范围和重点 (三)我国新农村建设财政政策取向
第六章 转移性支出(内容)
• (二)混合产品:公共、私人和混合提供
• 二、公共定价
• 平均成本定价法、二部定价法和负荷定价法。
• 三、财政支出效益(核心问题)
• (一)成本-效益分析法;(二)成本-效用分 析法;(三)因素分析评分法;(四)最低成本 法
第三章 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
• 一、财政支出的分类 • (一)最终用途分类(价值构成) • 补偿性支出、积累性支出和消费性支出 • (三)经济性质分类 • 1、购买支出 • 是指政府在商品和劳务市场上购买所需商品和劳务的支
• 一、社会保障
• (一)概念、意义和内容体系
• (二)类型
• (三)社会保障税
• (四)我国社保内容 “以养老、失业、医疗三大保险为基本项目,以工伤
保险、生育保险、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为辅助项目的社 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 (五)社会保障基金的筹资模式 现收现付式、部分基金式(我国)、完全基金式
• 改革开放后财政支出呈U字型特征。 • 2、我国财政支出占GDP比重发展变化原因分析 • (1)改革前比重高 • 计划经济--国家大包大揽、集权集利 • (2)改革后比重下降
1)体制因素:投资主体向着多元化,财政投资占财政总支 出的比重也逐年下降。 • 2)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下降:放权让利;无弹性税制
二、财政概念
• (一)概念 • (二)基本特征 • (三)公共财政就是财政,并且是市场经济条
件下的财政模式。
三、财政职能
• 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的三大职能: • 1、实现机制和手段, • 2、联系实际。
第二章 财政支出基本理论
• 一、公共产品的提供
• (一)纯公共产品:公共提供
• ?(1)社会职能满足社会公共需要;(2)税收 是公共物品成本补偿最佳途径(税收是公共产品 的价格)。
财政学
• 财政学导论 • 一、财政学的创始。 • 亚当·斯密,1776年,《国富论》 • 二、借鉴西方财政学,洋为中用
亚当·斯密:廉价政府,夜警国家;凯恩斯:政府干 预,赤字财政;弗里德曼:货币最重要;拉弗:减税 政策;布坎难:政府失灵;撒缪尔森:混合经济。 • 三、继承和发展,古为今用 管仲: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王安石:因天下之功, 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用;丘浚: 理财之道,以生财之道为本;//周公:量入为出;杨 炎:量出为入;//桑弘羊:均输,平准;计划经济时 期的“三平”、“四平”理论;国家分配论等
得高收入,而高
收入也不一定要

实行高税率。
收 收 入
A
2、取得同样多的税 收收入,可以采 取两种不同的税
率。
3、保持适度的宏观
税负水平是促进
D
E 经济增长的一个
重要条件。
C O
B 税率
图9-1 拉弗曲线
第十章 税收制度
• 一、税收制度的概念 • 二、我国实行商品税和所得税并行的双主体税制 • 三、商品课税的特征和功能 • 四、所得课税的特征和功能 • 五、增值税(增值额)概念;特点和优点;类型;
(六)我国养老社会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
第七章 财政收入规模与结构
• 一、财政收入形式 • 税收收入;国有产权收入;债务收入;政府费收入;罚
没收入。(铸币税、通胀税) • 经常性收入和非经常性收入(临时收入) • 预算内收入和预算外收入 • 二、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主要因素(经济因素)
(一)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 (二)政府职能范围(直接因素) (三)分配政策和分配制度 (四)价格对财政收入的影响 三、税费改革
合模式,联系实际谈谈我国配合实际。
感谢您的下载让小编的努力能帮助到您, 最后一页是小编对你的谢谢哦,提醒一下, 下载好了几个全部自己看一遍,把用不上 的删除哦!包括最后一页!
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
第一章 财政概念和职能
• 一、政府与市场 • 政府与市场两大资源配置系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因
市场效率,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主体,但市场失灵。 • (一)什么是市场失灵,表现在哪些方面? • 1、公共物品 • 2、外部效应 • 3、垄断 • 4、信息不充分 • 5、收入分配不公 • 6、经济波动 • 市场失灵为政府介入或干预提供了必要性和合理性的依
三、税收分类
• (一)课税对象分类(3类/5类) • (二)按税负能否转嫁分类 • (三)计量单位分类 • (四)税与价的组成关系分类 • (五)管理权限分类 • 四、现代税收原则 • 五、税负转嫁概念、方式和规律 • 七、税收的经济效应:收入效应;替代效应
八、拉弗曲线 拉弗曲线1、的高经税率济不含一义定取:
第八章 税收原理
• 一、税收的概念和“三性” • 二、税制要素 • (一)纳税(义务)人(负税人)
(二)课税对象(课税客体) (三)税率(中心) 1、比例税率—流转税—效率 2、累进税率—所得税—公平 • 全额累进税率和超额累进税率的区别: • (1)计算简便/计算复杂; • (2)税负重,累进程度高/税负轻,累进程度低; • (3)临界点上,不公平/相对公平。 • 3、定额税率
入管理和财产申报制度。 5、完善其他税种 (1)扩大资源税、印花税征收范围;(2)改革城建税;(3)教育税、车
辆购置税、燃油税;(4)环保税、社保税、物业税、遗产与赠与税。
第十二章 国债
• 一、国债的含义、性质和特点 • 二、分类 • 二、国债负担和限度
1、国债负担:延期的税收 2、国债限度:适度规模 (1)绝对规模:国债余额;当年发行规模;当年还本
出。 • 2、转移支出
• 是指政府单方面的、无偿的资金转移,不相应地取得商 品和劳务。
• 3、经济意义
• 该支出侧重于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其目标是效率。 • 该支出侧重于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其目标是公平。 • (四)产生收益时间分类
二、 财政支出的规模
• (一)瓦格纳法则 • (二)中国财政支出的实证分析 • 1、中国财政支出规模的实证分析
计税原理;征税范围;税率 • 六、消费税课税范围 • 七、营业税征税范围 • 八、企业所得税课税对象和税率: • 九、个人所得税纳税人和征税范围
第十一章 税制改革
一、新一轮工商税制改革思路和内容 基本思路: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 • 有增有减的结构性改革 :
1、增值税改革 (1)转型;(2)扩大范围;(3)清理优惠。 2、消费税改革 (1)调整税目;(2)提高税率。 3、企业所得税改革 (1)内外统一;(2)妥善处理优惠。 4、个人所得税改革 (1)分类改混合;(2)减并档次,降低税率;(3)提高免征额;(4)收
付息规模 (2)相对规模:国债负担率;偿债率;国债依存度
(3)影响国债规模的因素 ①应债能力; ②偿债能力;
③国债的使用方向、结构和效果。
三、国债的政策功能
(一)弥补财政赤字(财政功能)
发行国债--最佳途径。
(二)筹集建设资金(投资功能) 税--经常预算--经常支出;
债--资本预算--经济建设支出 (三)调节经济(金融功能) 1、集中和利用闲散资金;
据。
(二)政府干预
• 1、干预手段: (1)立法和行政手段;(2)组织公共生产 和提供公共物品;(3)财政手段。
• 现代经济是一种混合经济:市场和政府互补。 • 2、政府干预失效(原因和表现) • (1)政府决策失误 • (2)寻租行为 • (3)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 • (4)政府职能所得“越位”和“缺位”。 • (三)公共物品 • 1、概念 • 2、基本特征(区分标准) • (1)非排他性(什么是“免费搭车”);(2)非竞争性 • 3、分类 • (1)纯公共产品,有那些? • (2)混合产品,有那些? • 4、公共产品满足公共需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