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文化赏析
生活中的海派文化的体现
生活中的海派文化的体现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之一,海派文化在上海这座城市深厚渊源的基础上独具特色,并且广泛传承于上海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
无论是建筑风格、饮食美食、文化艺术还是习俗传统,海派文化都能为我们带来别具一格的生活体验。
在建筑方面,上海的滨江区域是海派文化最为完整地呈现之一。
海派民居建筑造型独特,外墙多采用徽墨或灰炷色,二楼露台或三楼小阳台是海派民居的特色之一,这些小阳台顶部大多带有双膀翘角,形象生动活泼。
此外,海派建筑的门厅名称更是独具一格,如“虾房”、“琉璃厅”、“锈壶楼”等名字,映射着上海老洋房的生活情调。
美食是海派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
上海菜系也被誉为海派菜系,以甜味为主,菜品多以海鲜和水产为主,烹调独特,口味鲜美。
比如,雷白鱼、清蒸鲥鱼、东瓜鲫鱼、怡红老鸭和小笼包都是上海菜的代表作品。
此外,海派小吃更是海派文化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如灌汤包、虾饺、蟹粉小笼、汤圆汤、豆腐花等都是上海特色小吃,每一道都让人胃口大开。
文化艺术是海派文化的又一重要表现形式,江南水乡的江南丝竹表演艺术尤其著名。
江南丝竹是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音乐形式,以消闲娱乐和舞蹈为主,通常结合园林景色,群众观赏性和参与性很强。
其他如平民皮影、游泳、麻将、跳广场舞都是上海民间文化的一部分,反映着上海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文化特征。
海派文化还表现在习俗传统方面。
海派人热爱应节,每逢端午节、中秋节、春节时节,都有各种独具特色的庆祝活动。
比如端午,上海人会吃粽子、赛龙舟、吊络缆等,这些都是上海特色的习俗;中秋节期间,上海的团圆文化尤为重要,人们在晚上出门赏月,欣赏合家团圆之美。
如果前往上海外滩,那么就能欣赏到最为壮观的皮影秀,让人回味无穷。
总之,海派文化贯穿于上海老洋房、饮食美食、文化艺术和习俗传统等多个方面,丰富了上海城市文化内涵,让人们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走出家门,走入海派文化,这份与众不同的生活体验一定会给我们带来别样的惊喜。
海派文化介绍
海派文化,是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基础上,融汇吴越文化等中国其它地域文化的精华,吸纳消化一些外国的主要是西方的文化因素,创立了新的富有自己独特个性的海派文化,其特点是:吸纳百川、善于扬弃、追求卓越、勇于创新。
上海海派文化“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上海海派文化,体现在上海文化的方方面面;1. 上海的建筑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造就了中西并存、中外合璧、艺术交融、风格独特的“世界建筑博览会”;2. 上海的舞台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形成了本乡本土的“申曲”(沪剧)与国剧京戏、越剧、淮剧等地方戏,以及来自域外的话剧、芭蕾舞等百花争妍的“大联袂”;3. 上海的音乐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由乡土气息浓烈的“紫竹调”、“梅花三弄”,吹来了喜气洋洋的“广东音乐”、喧腾激越的“欢庆锣鼓”、回肠荡气的“二泉映月”,以及来自欧美的交响乐、铜管乐、管弦乐;上海的书画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不但传承、光大了传统中国书画的风骨,出现了被称为“海派”的“海上画派”,而且使发源于古希腊的雕塑艺术和来自文艺复兴发祥地佛罗伦萨的油画艺术在这里留下了“神秘的微笑”;4. 上海的饮食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不但荟萃了展示域内川、粤、京、鲁、江浙、淮扬等地特色菜系、传统名点和茶酒文化的馆堂楼肆,而且汇聚起散发着欧美情调、各国风味的西餐馆、咖啡厅;上海的民俗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不仅保存并革新着传统节庆、吉凶礼俗、民间艺技、武术健身、收藏集古等彰显中华特色的文化,而且吸纳并发展着随欧风而来的交际礼仪、歌舞娱乐、体育竞技、服饰饮食、婚丧嫁娶等异域风情……编辑本段特性海派文化,是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基础上,融汇吴越文化等中国其它地域文化的精华,吸纳消化一些外国的主要是西方的文化因素,创立了新的富有自己独特个性的海派文化,其特点是:吸纳百川,善于扬弃,追求卓越,勇于创新。
海派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具有开放性,创造性,扬弃性和多元性:1. 是开放性海派文化姓海,海纳百川,熔铸中西,为我所用,化腐朽为神奇,创风气之先.还表现在不闭关自守,不固步自封,不拒绝先进,不排斥时尚。
“海派文化”-近代中国都市文化的先行者
“海派文化”:近代中国都市文化的先行者“海派文化”为中国地域文化谱系中最具现代性的一种文化形态,它具有趋时求新、多元包容、商业意识和市民趣味四个主要特点,而形成这些特点的历史成因,主要在于上海作为商业都会、移民城市和租界社会的特殊历史条件。
从本质上讲,“海派文化”是近代中国都市文化的集中反映和典型表现。
(二)多元包容:“海派文化”的特点之二今天,人们对“海派文化”可能有这样那样不同的提炼和概括,但有一点是共同的,这就是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即“海派文化”具有多元包容的特点。
早期海派戏剧所谓“泛滥无范围之谓”,也是类似意思的贬义表达。
上海开埠以后,迅速成为全国对外开放的最大通商口岸,伴随着商贸的频繁往来,文化也随之进进出出,相继登岸。
包括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在内的西方文明的进入,使上海成为当时中国最洋气的城市;内地大量移民的迁入,则把中国本土文化中的各个区域文化带进了上海,于是上海成为各种文化和文明的交汇、交流与交融地。
这种交汇、交流和交融使“海派文化”犹如千条江河汇入大海,它们相激相荡、相克相生,赋予“海派文化”兼容并蓄、多元共生的特点。
即以表演艺术为例,作为国剧的京剧的兴盛虽以四大徽班进京为标志,但京剧的定名却是在上海。
乾嘉年间,进京的徽班为了演出剧目和技艺的丰富,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创造了一种新的剧种,在咸同年间基本成形。
由于其唱腔以徽班主基调二黄和汉调的西皮为主,所以被称为“皮黄戏。
”不久,徽班和北方京剧艺人南下上海演出,其剧目和唱腔、文字令人耳目一新,一时观看“皮黄戏”成为时尚,所谓“上海初不知二黄调,今则市井儿童信口成腔,风气移人,一至于此。
”光绪二年(1876)二月七日(3月2日),上海《申报》发表《图绘伶伦》一文,文中首次提出“京剧”这个名称,所谓“京剧最重老生,各部必有能唱之老生一二人始能成班,俗呼为台柱子。
”这是最早把“皮黄戏”称作“京剧”的书面文字。
从此,京剧作为中国戏曲的代表流传于大江南北,其中,“京剧”在上海的定名可视作上海对京剧艺术发展的重大贡献。
近代上海的海派文化
近代上海的海派文化近代上海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座重要的城市,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孕育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即海派文化。
海派文化是上海地区特有的文化现象,它融合了各种元素,包括汉族文化、外来文化以及本地特色,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风貌。
海派文化的形成与上海的地理位置密不可分。
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的入海口,这使得它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港口城市。
长期以来,上海与外国有着频繁的文化交流和商贸往来。
海派文化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渐形成的,它吸收了外来文化的精华,同时又融入了本地的文化特色。
海派文化的代表之一是上海话。
上海话是上海地区的方言,它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使得上海话成为海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海话不仅是上海人交流的工具,也是海派文化的象征。
上海话的特色之一是它富有幽默感和诙谐的语调,这正是上海人独特的精神气质的体现。
海派文化还表现在上海的建筑风格上。
上海是一个国际大都市,这里有着各种各样的建筑风格,包括具有欧洲风情的滨江建筑、传统的石库门建筑以及现代化的高楼大厦。
这些建筑风格的融合,展现了上海作为一个开放城市的多元文化特点,也是海派文化的重要体现。
海派文化还表现在上海的饮食文化上。
上海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它融合了各个地方的烹饪技巧和口味特点,形成了独具上海特色的菜肴。
上海菜以鲜美的口感和独特的调味闻名于世,它体现了上海人对美食的热爱和追求,也是海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派文化还表现在上海的艺术和文学领域。
上海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发源地,许多著名的作家和诗人都在上海活动过。
海派文化在文学和艺术上的体现,使得上海成为了一个文化繁荣的城市。
上海的书店、剧院、电影院等文化场所也是海派文化的象征,这些场所吸引了大量的文化爱好者和艺术家,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
近代上海的海派文化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现象,它融合了各种元素,包括汉族文化、外来文化以及本地特色,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风貌。
海派文化的形成与上海的地理位置密不可分,而上海话、建筑风格、饮食文化、艺术和文学领域的发展,都是海派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上海繁荣之都的海派韵味
上海繁荣之都的海派韵味上海作为中国最具国际化的城市之一,素有“东方巴黎"之称。
其繁荣的经济、发达的文化和迷人的风景,使它成为了全球瞩目的焦点。
而作为上海的独特品牌,海派文化更是上海的一大亮点。
本文将为您介绍上海繁荣之都的海派韵味。
一、海派文化的由来海派文化是上海地区最广泛的地方文化之一,它的形成可以追溯到上海作为外国租界的时期。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上海成为了当时东方最大的通商口岸,吸引了大批外国商人和移民。
这些外来文化对上海的社会结构、生活习惯和艺术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催生了海派文化的独特性。
二、上海滩的风貌上海滩,又称外滩,是上海最具代表性的地标之一。
它位于黄浦江畔,拥有一系列具有浓郁海派风格的建筑群。
这些建筑风格融合了西洋建筑的精髓与中国传统元素,形成了独特的上海滩风貌。
乘坐黄浦江的游船,沿着江面饱览外滩的美景,感受着那份海派韵味,仿佛穿越回上海滩的繁华盛世。
三、上海的传统手艺上海的传统手艺是海派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无论是印染、织造、木雕还是陶瓷制作,上海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精湛的技艺。
走进上海的传统手艺工坊,可以亲身感受到大师们的匠心和执着,同时也体验到独特的手工艺品所带来的文化内涵。
这些传统手艺的传承与创新,使得海派文化得以绵延不绝。
四、海派建筑的魅力在上海的老城区,可以看到许多充满海派魅力的建筑。
比如洋房,这种西洋式的住宅既具有外国建筑风格的影响,又融入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元素。
这些建筑修长别致,风格独特,给人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
在这些老建筑中,我们仿佛能够感受到岁月的痕迹,看到历史的延续,感悟到海派文化的深沉内涵。
五、海派文化的餐饮特色海派文化的餐饮特色是上海独特的乡愁味道。
著名的上海菜就是海派文化的代表之一。
将南方口味和北方口味合二为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上海菜系。
在上海的老街弄堂中,可以品尝到正宗的本帮菜。
无论是小笼包、蟹粉狮子头还是红烧狮子头等等,都是上海菜的经典代表。
海派文化调查报告
海派文化调查报告海派文化调查报告一、引言海派文化是指上海地区独特的文化现象和风格,具有浓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表达形式。
本文将对海派文化进行调查和分析,探讨其特点、影响和未来发展。
二、历史背景海派文化的形成源于上海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
作为中国最大的港口城市,上海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成为了中国的经济和文化中心。
在这个时期,大量外国人涌入上海,带来了西方文化和现代化的影响。
与此同时,上海也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移民,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融合现象。
三、特点和表现形式1. 文化融合:海派文化是中西合璧的产物,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的元素。
这种融合体现在建筑风格、服饰、饮食和艺术表达等方面。
2. 风格独特:海派文化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氛围。
上海的老城区街巷、石库门建筑、弄堂文化等都是海派文化的代表。
此外,海派文化还表现在上海话的特色用词和语调上。
3. 艺术表达:海派文化在音乐、电影、戏剧和舞蹈等艺术领域有着独特的表达形式。
上海滩的爵士乐、老电影中的经典场景、评弹和舞蹈剧等都是海派文化的艺术表现。
四、影响和认同海派文化对上海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海派文化成为了上海的城市名片,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投资者。
其次,海派文化也为上海的创意产业和文化艺术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最重要的是,海派文化成为了上海人的自豪和认同,激发了他们对城市的热爱和创造力。
五、未来发展海派文化在当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迁,海派文化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方面,全球化的影响使得海派文化的独特性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另一方面,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度下降,对海派文化的理解和传承也存在困难。
为了保护和传承海派文化,应该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加入海派文化的教育内容,提高年轻一代对海派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2. 文化保护:加强对海派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复工作,保留和传承海派文化的经典元素。
陈独秀思想中的“海派文化”探析
陈独秀思想中的“海派文化”探析摘要:陈独秀的思想既有多元、创新、实用的一面,也有重商、世俗和善变的一面。
这种特质也正符合海派文化的精神实质,况且陈独秀的一生当中很长一段时间是在海派文化影响的环境下生活的,那么探析陈独秀思想和海派文化之间的联系对我们全面的认识陈独秀其人有一定启发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陈独秀思想;海派文化;特征海派文化是以上海为中心吸收了古吴越文化和西方文化之后,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过撞击、交汇、渗透之后形成的一种创新文化。
这种文化不但具有吴越文化的细腻和敏感,更有西方文化的开放、唯实。
纵观陈独秀的一生,他基本生活和生长于这种文化产生、发展和变革的地域当中,并经历了海派文化最为激荡的转型时期。
本文将从海派文化的多元性、创新性、商业性和缺陷来探讨陈独秀思想当中的海派文化情结。
一、从海派文化的多元性来认识陈独秀的思想多元性是海派文化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因为海派文化囊括了清新的吴越文化、典雅厚重的传统文化和重商唯理的西方文化。
其发展的脉络都是和不同时代所具有的物质和精神、经济和文化等相互联系,环环相扣的思想传承,表现在“上善如水,海纳百川”的文化性格之上。
和京派文化相比,海派文化缺乏许多古典的风貌,但又具有几分浪漫的特色。
这种文化里既有以人为本的传统理念,也有崇洋媚外的世俗体验。
陈独秀在早年在浙江学习,接受海派文化的熏陶之后,能够在自己的实践和学习中,正确地认识和评价当时的社会形势,力求使自己的思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能跟上时代的潮流,做时代的弄潮儿。
陈独秀身处的20世纪初正是中国乃至世界一个思想的巨大震荡时期,所以在他的思想构成中封建思想,资产阶级思想,无产阶级思想不断地在他脑袋中激荡回旋,既有传统文化的利弊掌握,也有对西方文化的强弱认识,更有对马克思主义等社会主义文化的深刻体会。
出生于封建家庭、生活于现代化的上海、穿梭于孤立的租界、交往于当时各种社会人群之中,所以他整个思想组成是多元的也是复杂的。
海派建筑与海派文化浅析
海派建筑与海派文化浅析上海,是一座经济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经过百年的沧桑变迁,一种体验着各国建筑风情的与上海独特的气息油然而生。
上海因多元文化而充满生机与活力,世人喜欢将上海的诸多方面冠以“海派”二字。
所谓海派,我认为是吸纳和融合各种建筑风格的一种有上海特点的风格。
海派建筑是海派文化很重要的一个表现形式,当我们要探究海派建筑形成与发展时,不得不先对海派文化做一番探源。
1 海派文化的探源关于海派文化的形成,普遍认为是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结合。
回顾海派文化演进的过程,可以看到,在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纳了吴越文化的和其它地域文化,受到了世界文化主要西方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富有上海地方特色的海派文化。
处于苏浙边缘地带的上海,主要受到近邻吴越文化的熏陶,但是在近代上海社会的中下层社会,普遍由来自于苏北、广东及安徽等地移民构成,这也为多元的中式文化构成注入了一定的元素。
19世纪中叶,当八方的海风跨海越洋而来之时,西方现代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在此交流、碰撞、演变和发展。
海派文化,正是在此基础上成型并发展起来的,最终在上海近代史的发展轨迹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它是中外交流、内地与沿海交流、农村与都市交流综合形成的产物。
海派文化的基本特征,我以为可以说是具有开放性、创造性、扬弃性和多元性。
一是开放性,海派文化姓海,海纳百川、熔铸中西,为我所用,化腐朽为神奇,创风气之先。
还表现在不闭关自守,不固步自封,不拒绝先进,不排斥时尚。
二是创造性,吸纳不等于照搬照抄,也不是重复和模仿人家,而是富有创新精神,洋溢着创造的活力。
当年的海派京剧开创了连台本戏、机关布景是创新,如今的《曹操与杨修》也是创新,金茂大厦是在建筑文化方面的创新。
三是扬弃性,百川归海,难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尤其在被动开放时期,在租界里,以及主动开放初期,百废待兴的形势之下,有些饥不择食,来者不拒,这是可以理解的。
我们及时地提出这时特别需要清醒地辨别,有选择地有区别地对待,避免盲目和盲从。
近代绒线编结时装所蕴含海派文化内涵探析
近代绒线编结时装所蕴含海派文化内涵探析绒线编结是一种传统的手工艺技术,起源于中国上海的绒花编结,后来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编织艺术。
近代绒线编结时装不仅展现了绒线编结的精湛技艺,更融入了上海海派文化的内涵,使其呈现出浓郁的地域特色和独特的韵味。
海派文化是上海地区独有的文化形态,是中国古代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的交融,具有独特的时代特点和地方特色。
海派文化注重实用性和实用主义,以市井生活为题材,强调典型上海人的风格和品味。
绒线编结时装充分融入了海派文化的精髓,传递了上海人勤劳、朴实、克制的特点。
近代绒线编结时装注重细腻的手工艺和精湛的技术,与海派文化追求精细和注重品质的理念相契合。
制作绒线编结时装需要经过繁琐的工序,千丝万缕的绒线在手指间穿梭,需要工匠耐心细致地编织、调整和装饰,才能完成一件精美的作品。
这种细腻的手工艺体现了制作者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与海派文化中对品质的追求不谋而合。
近代绒线编结时装强调简约而不失华美,凸显了海派文化中注重实用主义的特点。
海派文化崇尚简洁、精致、舒适的服装风格,倡导适合日常生活的穿着,而绒线编结时装正是以其轻盈、舒适的特点满足了这一需求。
近代绒线编结时装以简约的线条和精致的花纹为特色,注重服装与身体的和谐统一,呈现出现代人追求的时尚感和舒适感。
近代绒线编结时装融入了上海海派建筑和生活元素,体现了上海人民独特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
海派建筑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装饰艺术闻名,这种独特的美学风格也通过绒线编结时装得以延续。
近代绒线编结时装在设计中融入了海派建筑的独特线条和装饰元素,将复古与现代相结合,展示了上海人对美的独特追求和审美情趣。
近代绒线编结时装承载了海派文化的内涵,展现了上海人民积极向上、勇于创新的品格,同时表达了简约、精致和舒适的时尚需求。
近代绒线编结时装的出现使得这一传统手工艺焕发了新的活力,成为了上海文化独有的代表之一。
海派文化欣赏
《海派文化欣赏》学习报告051609224 梁凯海派园林是海派文化的一部分,海派文化也就是具有上海地方特色的文化。
它涵盖的范围很广,诸如绘画、戏剧、建筑、饮食、服饰、盆景…乃至社会的习俗,人们的举止、谈吐,都会冠以海派的称呼。
那么"海派"两字究竟何时开始出现?海派园林又是怎么回事?作者试图作些解析和探索,祈各方指正。
一、海派文化形成的社会背景大约在十九世纪下半叶,上海凭籍它优越的地理位置,气候好,交通又方便,在国内,四方人群云集,尤以江浙人士居多。
他们从文经商扎根上海,使上海很早就形成开放性的移民社会。
移民在上海和本地人和睦相处,相互交融,构筑了多姿多彩的社会文化。
另一方面,1843年因鸦片战争,清政府签定《南京条约》后,上海在五口通商的要求下被迫开放,被帝国主义列强登陆侵占,成立了"国中之国"的租界。
租界使我国丧失了部分主权,上海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租界的本质是侵略行为,是列强强加给中国人民的凌辱。
与此同时,西方国家凭借他们科技和工业革命后的优势,把不同于东方文化的近代文明传了进来。
西学东浙,而上海首当其冲。
在上海既保存自己传统的民族文化,也广泛吸收借鉴了西方文化。
"海派"两字最初出现于绘画领域,同治年间,首先在绘画领域,汪洵、吴昌硕等画家有创造性的成就。
到清末,更有博学多才的赵之谦、任颐、虚谷等组织的书画会。
还有画洋楼、作美女、绘风俗画,纯粹面向市场的吴友如等。
徐家汇土山湾的天主教堂向孤儿院的孩子们传授西洋画技法等。
当时这些具有改良精神的画家,人们称之为上海画派,简称"海派"。
嗣后刘海粟在上海创办专科学校,首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裸体模特,它开创了中国人体写生的先河。
中西文化的交融,由此而渐及其他领域。
戏剧,音乐,文坛都在吸取西方文化的基础上加以改良创新,至于建筑,在19世纪下叶20世纪初,各国风格的建筑(住宅,办公楼,银行,旅馆)在上海这片土地上兴起。
海派文化介绍
海派文化介绍海派文化就在上海那旮旯诞生的,它就像一个大熔炉,啥东西都能往里装。
上海这地儿,本来就有好多外国人来,还有全国各地的人也都往这儿跑,人多了,文化也就杂了。
这海派文化就把中外的、各地的文化都给搅和到一块儿,变成了一种独一无二的文化。
就说建筑吧,上海的建筑那是千奇百怪。
有那种老欧式的建筑,像外滩那些大楼,看着就特别洋气,柱子啊、雕花啊啥的,满满的西洋味儿。
可走几步呢,又能看到石库门房子,这就是本土特色了,窄窄的弄堂,一扇扇黑漆大门,里面是一家家的小日子。
这两种风格完全不同的建筑就这么和谐地呆在一块儿,就像一对性格迥异却又相处融洽的朋友。
海派文化在吃的上面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本帮菜是上海的招牌,浓油赤酱的,像红烧肉,那肉炖得软软糯糯的,一口下去,甜滋滋的酱汁就在嘴里散开了,特别下饭。
但你再看看上海的西餐店也到处都是。
而且上海人还把西餐给本地化了,什么罗宋汤,据说原本是俄罗斯那边的汤,到了上海就变成了上海人家家户户都会做的一道家常菜,里面加了土豆、洋葱、牛肉啥的,酸酸甜甜的,冬天喝上一碗,整个人都暖和了。
上海人的穿着打扮也很海派。
老上海的时候,那些摩登女郎穿着旗袍,踩着高跟鞋,扭着小腰走在大街上,那旗袍的样式也是千变万化,有的绣着大朵大朵的花,有的是素净的颜色,简单的线条,把东方女性的柔美展现得那叫一个到位。
男的呢,也有穿着西装的,戴着礼帽,看起来既洋气又绅士。
现在的上海人啊,那就更会穿了,各种时尚潮流都能在上海的街头看到,既有国际大牌的高级感,又有上海人自己的小个性。
海派文化在艺术上也很有特色。
上海的越剧,那唱腔婉转悠扬,戏服也是精美得不得了。
还有海派清口,用上海话讲段子,讲的都是上海的市井生活,家长里短的,听起来特别亲切。
海派文化就是这么个神奇的东西,它就像一个宝藏,不管你从哪个角度去挖掘,都能发现惊喜。
它包容又独特,既有着国际化大都市的大气,又有着弄堂小巷里的烟火气,在这个城市里生根发芽,然后慢慢扩散到每一个角落,感染着每一个生活在上海或者来到上海的人。
海派文化赏析
海派文化赏析摘要:海派文化的定义,它具有内地文化杂交的特点,又是中西文化杂交的产物。
海派文化的形成过程,它的形成,成长,转折,成熟追根溯源与上海这座城市的地理位置和人文历史。
有什么样的文化精神,才会有什么样的城市,上海造就了海派文化,海派文化又影响了上海,推动了上海商业化的发展。
关键词:上海,海纳百川,开放创新,兼收并蓄,和而不同,开拓进取海派文化,是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基础上,融汇吴越文化等中国其它地域文化的精华,吸纳消化一些外国的主要是西方的文化因素,创立了新的富有自己独特个性的海派文化。
海派文化与明清时期形成的徽商文化和晋商文化等其他文化有着明显的不同。
首先,海派文化既不是原有上海社会和商人所创造,也不是在某一省份商人的文化基础形成,它是各地商人多元文化杂交的产物。
而徽商和晋商文化的地域性都比较突出,主要是受当地人文社会环境和商人特点的影响而形成的。
如果说徽商和晋商文化是当地土著人的产物,海派文化则是来自全国四面八方的商业移民共同创造的一种杂交混合型文化。
其次,海派文化不仅具有内地文化杂交的特点,而且在其形成过程中很大程度上海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因此它又是中西文化杂交的产物。
对于海派文化的形成,追根溯源与这座城市的地理位置和人文历史。
海派文化,是伴随着上海这座典型的移民城市的崛起而形成和发展的,来自江苏、浙江、安徽、广东、福建等等地方的移民带来了当地的民族民间文化,在上海相互影响,有的彼此融合,有的相互排斥,有的自然淘汰,经久磨合而逐渐形成新的文化形态。
因此,海派文化是吸纳了国内各地民间文化精华,孵化生成具有鲜明上海地方特色和个性的独特文化。
1843年上海开埠以前,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吴越文化,为海派文化提供了基础,开始孕育海派文化。
这便是它的萌芽时期。
而它的成长期则是在1843-1949年期间,特别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八面来风”似的国内外移民,哺育了海派文化的成长。
同时,它还有一段转折时期。
上海海派文化十大元素
上海海派文化十大元素
海派文化是指上海地区特有的文化现象和价值观念,具有历史、地域和时代特征。
以下是上海海派文化的十大元素:
1. 长衫文化:长衫是海派文化的标志之一,它是一种传统的中国长袍,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时尚魅力。
2. 石库门建筑:石库门建筑是上海最具代表性的建筑风格之一,具有独特的历史和地域特征。
3. 打牌文化:打牌是上海人的一大爱好,不论男女老少,都有可能参与其中,是海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 茶文化:茶文化是上海的传统文化之一,上海人喜欢喝茶,茶艺也是一种独特的文化体验。
5. 小吃文化:上海小吃丰富多样,其中包括汤包、生煎、烧卖等传统美食,这些小吃代表了海派文化的地域特色。
6. 文艺复兴:上海在20世纪初是中国文化艺术的中心,这一时期的艺术作品和文化现象对海派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7. 商业文化:上海是中国最繁华的商业城市之一,商业文化也是海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8. 社群组织:上海的社群组织非常活跃,包括同乡会、行业协会等,这些组织对于海派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9. 电影文化:上海是中国电影的发源地之一,许多著名电影人都出生在上海,电影文化是海派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10. 音乐文化:上海是中国的爵士音乐之都,也是摇滚音乐和流行音乐的发源地,音乐文化是海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派文化
老上海民居风情:石库门建筑
石庫門建築的盛行,是在小刀會起義與太平軍橫掃中國後,因 從內地入滬避難的人群過多,因而順應他們的需要而發展出的 一種建築形式,它們在屋頂和廊柱的設計上有巴洛克風,但院 裡又是中式的四合院落,因結合兩種建築特色聞名,太平區一 帶的石庫門雲集,里弄之間便成培養小資與市民情調的空間形 式,現今經過有計劃的整修保存,則變成了鼎鼎大名的新天地, 西方遊客感到這是中國,中國遊客來看洋氣,老人來懷舊,年輕 人覺得這是時髦,另一張圖則是所謂的亭子間,以往的文人落 迫,鬻文維生,就只租得起這在廚房上樓梯邊的小房間,因此這 些作家產生的作品便有亭子間文學之稱,魯迅丁玲等人都曾待 過太平區的亭子間!
老上海的交通
老上海的服饰时尚:旗袍
老上海的明星
老上海的明星
海派文化的特色
海派文化的一大特征就是“ 海派文化的一大特征就是“杂”。大上海从建立伊始,就与国 大上海从建立伊始, 际接轨,以一种全盘开放照单全收的气势 以一种全盘开放照单全收的气势, 际接轨 以一种全盘开放照单全收的气势,把精华和垃圾通通 吸纳。有小瘪三也有资本家,有社会精英也有拆白党, 吸纳。有小瘪三也有资本家,有社会精英也有拆白党,三教九 流各色人等,不同的生存哲学,不同的人生况味, 流各色人等,不同的生存哲学,不同的人生况味,始终在物欲 中交织沉浮,各行其是。来自五湖四海,又汇聚在大上海。 中交织沉浮,各行其是。来自五湖四海,又汇聚在大上海。上 海人的“优越感” 是觉得自己离世界近。上海人更注重“ 海人的“优越感” 是觉得自己离世界近。上海人更注重“场 面”,场面上的事情,真真假假,逢场作戏,风花雪月自然是 场面上的事情,真真假假,逢场作戏, 少不了的 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的中心位置,气候温暖潮湿, 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的中心位置,气候温暖潮湿,就像上海人 绵软的个性。它是中国最大的金融中心。 绵软的个性。它是中国最大的金融中心。上海人在基本物质生 活得到保证的前提下,特别注意把骨子里的小资情调挖掘出来, 活得到保证的前提下,特别注意把骨子里的小资情调挖掘出来, 特别追求生活质量想方设法活得精细一些。以酒吧为例, 特别追求生活质量想方设法活得精细一些。以酒吧为例,上海 衡山路的酒吧就比北京三里屯的酒吧时髦和洋气,风格也更多 衡山路的酒吧就比北京三里屯的酒吧时髦和洋气, 样。 张爱玲如是评价上海人: 张爱玲如是评价上海人:“上海人是传统的中国人加上近代高 压生活的磨练。新旧文化种种畸形产物的交流, 压生活的磨练。新旧文化种种畸形产物的交流,结果也许是不 甚健康的,但是这里有一种奇异的智慧。谁都说上海人坏, 甚健康的,但是这里有一种奇异的智慧。谁都说上海人坏,可 是坏得有分寸。上海人会奉承,会趋炎附势,会混水里摸鱼, 是坏得有分寸。上海人会奉承,会趋炎附势,会混水里摸鱼, 然而,因为他们有处世艺术,他们演得不过火。 然而,因为他们有处世艺术,他们演得不过火。”
认识海派文化上海历史文化浅谈剖析
认识海派文化上海历史文化浅谈"两千年历史看西安,一千年历史看北京,一百年历史看上海。
"近代上海在短短一百年的时间迅速崛起,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可谓是一奇迹。
文化是城市的生命,城市有了文化就有了生命,海派文化就是上海勃勃生气和活力的源泉。
追溯上海的文明渊源,可以发现在上古时期其文明已有相当水平。
据考古资料表明,上海文化的滥觞时期始于据今5900-4900年的"崧泽"文化。
崧泽文化属于新石器时期母系氏族社会过渡的阶段。
在崧泽文化的古遗址中,发现了捕渔的网坠,织网用的靴形器、捻线的陶纺轮以及狩猎用的剑簇、石刀、骨锥、牙刀等与渔猎有关的遗物,上古时期上海的物质文明程度据此可以略窥一斑。
1843年开埠以前·上海文化从属于中国古代的江南文化,而渊源于长江流域江浙的古吴越文化。
吴越文化是一种水文化,水是流动型的,而非静态型的,海派文化传承了吴越文化的亲水性特征,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动态文化;其次,海派文化还继承了吴越文化的敏感和细腻,对异质文化体现出一种宽容的姿态,善于接受新鲜文化因子,形成海派文化多元性的特点;另外,大量自南而来的浙江人和自北而来的江苏人,构成上海主要的"移民"群。
江浙人是古代吴越人的后裔,吴越文化大胆开放的冒险性格及雄健恢宏的拓边精神,构成了"海派"文化的开创性特征。
海派画家任伯年的商业画、刘海粟率先使用人休模特、开创机关布景等等,俱是"敢为天下先"的行为。
开埠后,西方文明又于此首先登陆华夏大地,上海由一个小镇迅速蜕变为全国的商业经济重心,中西大汇融的 "海派"文化随之渐趋形成。
"海派"一词,是20世纪20茸代北京一些作家的创造,用于批判上海某些文人和某种文风,海派的对立面是京派,海派和京派象征着申国两种风格迎异的文化。
京派是传统的正宗,海派则是叛逆的标新立异、中西结合的产物,充满浓郁的商业色彩和民间色彩。
海派建筑与海派文化浅析
海派建筑与海派文化浅析上海,就是一座经济文化底蕴深厚得城市,经过百年得沧桑变迁,一种体验着各国建筑风情得与上海独特得气息油然而生。
上海因多元文化而充满生机与活力,世人喜欢将上海得诸多方面冠以“海派”二字。
所谓海派,我认为就是吸纳与融合各种建筑风格得一种有上海特点得风格。
海派建筑就是海派文化很重要得一个表现形式,当我们要探究海派建筑形成与发展时,不得不先对海派文化做一番探源。
1 海派文化得探源关于海派文化得形成,普遍认为就是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得结合。
回顾海派文化演进得过程,可以瞧到,在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得基础上,吸纳了吴越文化得与其它地域文化,受到了世界文化主要西方得影响,逐渐形成了富有上海地方特色得海派文化。
处于苏浙边缘地带得上海,主要受到近邻吴越文化得熏陶,但就是在近代上海社会得中下层社会,普遍由来自于苏北、广东及安徽等地移民构成,这也为多元得中式文化构成注入了一定得元素。
19世纪中叶,当八方得海风跨海越洋而来之时,西方现代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在此交流、碰撞、演变与发展。
海派文化,正就是在此基础上成型并发展起来得,最终在上海近代史得发展轨迹中形成了自己特有得文化,它就是中外交流、内地与沿海交流、农村与都市交流综合形成得产物。
海派文化得基本特征,我以为可以说就是具有开放性、创造性、扬弃性与多元性。
一就是开放性,海派文化姓海,海纳百川、熔铸中西,为我所用,化腐朽为神奇,创风气之先。
还表现在不闭关自守,不固步自封,不拒绝先进,不排斥时尚。
二就是创造性,吸纳不等于照搬照抄,也不就是重复与模仿人家,而就是富有创新精神,洋溢着创造得活力。
当年得海派京剧开创了连台本戏、机关布景就是创新,如今得《曹操与杨修》也就是创新,金茂大厦就是在建筑文化方面得创新。
三就是扬弃性,百川归海,难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尤其在被动开放时期,在租界里,以及主动开放初期,百废待兴得形势之下,有些饥不择食,来者不拒,这就是可以理解得。
我们及时地提出这时特别需要清醒地辨别,有选择地有区别地对待,避免盲目与盲从。
海派文化名词解释
海派文化名词解释海派文化是指起源于上海地区的传统文化风格,主要包括苏州园林艺术、江南园林建筑风格、海鲜美食、文学艺术等方面。
海派文化在清朝末期开始形成,经过百年的发展,已成为上海这座城市的重要文化特征之一。
本文将对海派文化的一些主要名词进行解释和拓展。
1. 海派文化概述海派文化是指起源于上海地区的传统文化风格,主要包括苏州园林艺术、江南园林建筑风格、海鲜美食、文学艺术等方面。
海派文化在清朝末期开始形成,经过百年的发展,已成为上海这座城市的重要文化特征之一。
海派文化的特点包括:注重美学、讲究意境、追求精致、强调特色等。
2. 海派文化的主要名词解释2.1 海派文化概述海派文化是指起源于上海地区的传统文化风格,主要包括苏州园林艺术、江南园林建筑风格、海鲜美食、文学艺术等方面。
海派文化在清朝末期开始形成,经过百年的发展,已成为上海这座城市的重要文化特征之一。
海派文化的特点包括:注重美学、讲究意境、追求精致、强调特色等。
2.2 园林艺术园林艺术是海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苏州园林和江南园林。
苏州园林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优美的自然风光而闻名于世。
江南园林则是苏州园林的进一步发展,更加注重对环境的规划和装饰,形成了更为精致、典雅的园林风格。
2.3 建筑风格建筑风格是海派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主要包括苏州园林建筑风格和江南园林建筑风格。
苏州园林的建筑风格以简约、自然、精致为特点,注重对环境的规划和装饰;而江南园林的建筑风格则更加复杂、华丽、富有装饰性,以石库门、拙政园、留园等著名园林为代表。
2.4 海鲜美食海鲜美食是海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上海海鲜、苏州海鲜、杭州海鲜等。
上海海鲜是指上海本地的海鲜,以梭子蟹、大闸蟹、龙虾、鲍鱼等为主要代表;苏州海鲜是指苏州地区的海鲜,以鲈鱼、鲥鱼、夹沙馅等为主要代表;杭州海鲜则是指杭州地区的海鲜,以鲳鱼、鲳鱼馅、西湖醋鱼等为主要代表。
2.5 文学艺术文学艺术是海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昆曲、京剧、小调和沪剧等。
兼容并蓄的海派文化
在中国所有的城市中,没有也 不可能有两个城市是完全相同 的,每个城市都有各自的特点 和个性。上海,无论是城市的 形成过程、发展道路,还是外 观风貌、人文内蕴,抑或是民
间风俗习惯等,都有鲜明的特 点和个性,有些方面还颇具奇 光异彩! 如果要我用一个字来形容上 海这座城市,我以为唯独一个 “海”字,别无选择。
梅花糕
扎肉 方糕
青团
臭豆腐
汤包
吃完饭,就在古镇小街上信步闲逛, 很多卖工艺品的摊子,拐弯走到了 后街,小吃街展现在我的眼前!只 看见满眼的各式小吃摊子,大都是 当地的著名特产:有各式卤味,扎 肉,方糕,梅花糕,臭豆腐,番薯 干。 雁阵小街看看走走,卤味的品种琳 琅满目.估计是这里出白酒的缘故, 所以特产也大都是下酒菜:就着卤 味,白切羊肉,咸花生,咪一口老 酒,古镇人以往悠闲的生活浮现在 眼前...
臭豆腐是一项流传于全中国
及世界其他地方的豆腐发酵制品, 但在各地的制作方式、食用方法均 有相当大的差异。臭豆腐分臭豆腐 干和臭豆腐乳两种,都是相当流行 的小吃。臭豆腐乳曾作为御膳小菜 送往宫廷,受到慈禧太后的喜爱, 亲赐名御青方。臭豆腐在上海是颇 具代表性的小吃。
青团,是一种用草头
汁做成的绿色糕团,其做法 是先将嫩艾、小棘姆草等 (做青团用的野菜一般有三 种,泥胡菜、艾蒿、鼠曲草。 泥胡菜汆后色做碧绿,以前 常用,现在用的已不多见) 放入大锅,加入石灰蒸烂, 漂去石灰水,揉入糯米粉中, 做成呈碧绿色的团子。吃青 团主要是流行于江浙一带的 清明节节日食品。
返回
海派文化,是植根于中 华传统文化基础上,融汇吴 越文化等中国其它地域文 化的精华,吸纳消化一些外 国的主要是西方的文化因 素,创立了新的富有自己独 特个性的海派文化,其特点 是:吸纳百川,善于扬弃,追 求卓越,勇于创新。海派文 化的基本特征是具有开放 性,创造性,扬弃性和多元 性:
海派文学特点
海派文学特点
海派文化,是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基础上,融汇吴越文化等中国其它地域文化的精华,吸纳消化一些外国的,主要是西方的文化因素,创立了新的富有自己独特个性的海派文化。
其特点是:开放性,海派文化姓海,海纳百川,熔铸中西,为我所用,化腐朽为神奇,创风气之先。
繁华与靡烂的同体文化模式:强势文化以充满阳刚的侵犯性侵入柔软靡烂的弱势文化,在毁灭中迸发出新的生命的再生殖,灿烂与罪恶交织成不解的孽缘。
当海派文学的渊源时,似乎很难摆脱这样两种文化的同体现象,也可以说是“恶之花”的现象。
但上海与波德莱尔笔下的巴黎不一样,巴黎从来就是世界文明的发射地,它的罪恶与灿烂之花产生在自己体腔内部,具有资本主义文化与生俱来的强势特性,它既主动又单一,构成对他者侵犯的发射性行为,而在上海这块东方的土地上,它的“恶之花”是发酵于本土与外来异质文化掺杂在一起的文化场上,接受与迎合、屈辱与欢悦、灿烂与靡烂同时发生在同体的文化模式中。
本土文化突然冲破传统的压抑爆发出追求生命享受的欲望,外来文化也同样在异质环境的强刺激下爆发了放纵自我的欲望,所谓的海派都市文学就是在这样两种欲望的结合下创造了独特的文化个性。
海派文化
百川归海,难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尤其在被动开放时期,在租界里,以及主动开放初期,百废待兴的形 势之下,有些饥不择食,来者不拒,这是可以理解的。这样的时期中特别需要清醒地辨别,有选择地、有区别地 对待,避免盲目和盲从。
海派文化和其它事物一样,是复杂的共同体,不应该要求它纯之又纯,单一就不成其海派文化了。雅与俗, 洋与土,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以致先进与落后,甚至低级、庸俗、黄色、反动文化也有可能混杂其间,特别需 要清醒地区别对待。
1976年粉碎四人帮,结束文化大革命长达十年的浩劫,开始拔乱反正,在全中国范围对“文革”进行反思, 进行平反冤假错案,逐步恢复正常的文化活动。
上海以话剧《于无声处》和小说《伤痕》为起点,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海派文化开始新的繁 荣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再次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海派文化重新焕发了青春,充满了活力, 健康地发展,在新的基础上正在走向成熟。
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形成了本乡本土的“申曲”(沪剧)与越剧、昆曲、评弹等地方戏,以 及来自域外的话剧、芭蕾舞等百花争妍的“大联袂”。
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由乡土气息浓烈的“紫竹调”,吹来了喜气洋洋的“广东音乐”、喧腾 激越的“欢庆锣鼓”、回肠荡气的“二泉映月”,以及来自欧美的交响乐、铜管乐、管弦乐。
海派文化
文化名词
目录
01 内容
03 形成和发展
02 特性
上海的文化被称为“海派文化”。海派文化是在中国江南传统文化(吴越文化)的基础上,融合开埠后传入 的对上海影响深远的源于欧美的近现代工业文明而逐步形成的上海特有的文化现象。
海派文化既有江南文化(吴越文化)的古典与雅致,又有国际大都市的现代与时尚,区别于中国其他文化, 具有开放而又自成一体的独特风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派文化赏析
摘要:海派文化的定义,它具有内地文化杂交的特点,又是中西文化杂交的产物。
海派文化的形成过程,它的形成,成长,转折,成熟追根溯源与上海这座城市的地理位置和人文历史。
有什么样的文化精神,才会有什么样的城市,上海造就了海派文化,海派文化又影响了上海,推动了上海商业化的发展。
关键词:上海,海纳百川,开放创新,兼收并蓄,和而不同,开拓进取
海派文化,是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基础上,融汇吴越文化等中国其它地域文化的精华,吸纳消化一些外国的主要是西方的文化因素,创立了新的富有自己独特个性的海派文化。
海派文化与明清时期形成的徽商文化和晋商文化等其他文化有着明显的不同。
首先,海派文化既不是原有上海社会和商人所创造,也不是在某一省份商人的文化基础形成,它是各地商人多元文化杂交的产物。
而徽商和晋商文化的地域性都比较突出,主要是受当地人文社会环境和商人特点的影响而形成的。
如果说徽商和晋商文化是当地土著人的产物,海派文化则是来自全国四面八方的商业移民共同创造的一种杂交混合型文化。
其次,海派文化不仅具有内地文化杂交的特点,而且在其形成过程中很大程度上海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因此它又是中西文化杂交的产物。
对于海派文化的形成,追根溯源与这座城市的地理位置和人文历史。
海派文化,是伴随着上海这座典型的移民城市的崛起而形成和发展的,来自江苏、浙江、安徽、广东、福建等等地方的移民带来了当地的民族民间文化,在上海相互影响,有的彼此融合,有的相互排斥,有的自然淘汰,经久磨合而逐渐形成新的文化形态。
因此,海派文化是吸纳了国内各地民间文化精华,孵化生成具有鲜明上海地方特色和个性的独特文化。
1843年上海开埠以前,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吴越文化,为海派文化提供了基础,开始孕育海派文化。
这便是它的萌芽时期。
而它的成长期则是在1843-1949年期间,特别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八面来风”似的国内外移民,哺育了海派文化的成长。
同时,它还有一段转折时期。
首先在1949-1965年间,建国以后,定都北京,商务印书馆等文化单位迁往北京,以郭沫若、茅盾、叶圣陶、夏衍、曹禺为代表的上海文坛骁将率队陆续迁都北京,上海在电影、文学、戏剧等诸多方面不再是中国的文化中心,这是很正常的转移。
上海虽然不再是中国的文化中心了,但是文化基础很好,依然作用不小,有些方面如电影、小说在全国的影响还是很大的。
这也给海派文化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其次,在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整个中国文化,包括海派文化,遭受了毁灭性的破坏,罄竹难书。
到了1976年,笼罩祖国天空的阴霾一举扫去,阳光重新普照大地,结束长达十年的浩劫,开始拨乱反正、改革开放时期,在全中国范围内对“文革”进行反思,进行平反冤假错案,逐步恢复正常的文化活动。
上海以话剧《于无声处》和小说《伤痕》为起点,海派文化新的阶段。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精神指引下,上海再次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海派文化重新焕发青春,健康发展,在新的基础上正走向成熟。
海派文化是中国近代社会的一个缩影,是各种文化杂糅的产物。
西洋文化对
上海有影响,如外滩的建筑,淮海路的小洋房,它们记载近代社会中国半殖民地的历史,中国传统文化对上海有影响,如上海人大都是各地的移民,其主体是江浙一带的,还有广东的,山东的,安徽的等等,以江浙为代表的江南文化是其本土文化的颜色。
因此,海派文化其实是一种外来的西方文化和本土小农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它是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缩影。
上海的文化又称海派文化。
长期以来,一直作为中国文化传统里一种另类文化而存在。
在开埠以来的160多年历史过程中,上海一直处于东方与西方,现代和传统,城市与乡村……彼此间激烈的冲突与磨合之中。
用国际视野来看,上海是中国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
老年人会感觉怀旧,上海市中国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
老年人会感觉怀旧,年轻人会感觉时尚,外国人会感觉很中国,外地人会感觉很洋气。
于是,海派文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眼球。
如果说海派文化有什么特点,这特点就是“海纳百川,开放创新,兼收并蓄,和而不同”。
兴起于19世纪初的近代上海,本来就是一个以港兴市的典型。
正是四面八方,漂洋过海的船舶和移民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资金,技术,人才和文化艺术,聚拢了上海的活力和潜力,也构成了海派文化的开放性。
上海是一个移民社会,不仅有国内的移民,还有全球的移民,对全世界和全中国,上海都采取了“拿来主义”,从而在不经意间形成了海纳百川这一自己的特点。
开放创新,兼收并蓄也就是开放性和包融性,它是海派文化的最大特点。
它可以将各种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元素包融在一起,形成自己的文化。
可谓是“海纳百川,中西合璧”。
因此,海派文化是一个多元化的文化,它不是特指某一方面的文化,世界各国的文化,全国各地的文化都在这里留下烙印。
正是这种多元的文化的传统成为了上海城市发展的奇妙张力,而开放型则是形成海派文化的基础。
水是包容的,是“兼容并蓄”的。
上海自开埠以来,就是一座对外交往活跃的港口城市和商业城市,这使得上海每天都需要与外界进行广泛的交流和接触,这造就了城市开放的传统。
来上海的外地人或者外国人都可以在这里找到他们的容身之所,并能够有效地发挥他们的特长,从而取得成功。
上海人精明开通,使得世界各地的文化都能在上海找到生存的方式,国内外的人才都能在上海找到发展的空间。
上海人对外来事物的宽容,并不像中国许多其他城市那样表现为互相融合和同化,而是以承认各种多元形态都可独自存在为基础的互溶和共生。
上海这个城市名称的本意就是“下海”,就是要跨越大海,迎接波涛,驶向辽阔的太平洋。
如果说海派文化是一座码头上的灯塔,那么它的这一面雕刻着“对外开放”;另一面就雕刻着“和而不同”。
海派文化必须坚持自己城市的独特精神和独特品格,才能自立于世界城市文化之林。
反过来说,只有海派文化向各种文化形态敞开胸怀,并且保持自己的特点,才能在互相汲取中共存共赢,这就是“和而不同”。
自古以来,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实力制胜,文化致远。
有句格言说“城市是文化的容器,文化是科技的背书”。
有什么样的文化精神,才会有什么样的城市。
海派文化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成为上海的城市的标志。
在海派文化的形式中,移民的商人阶层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海派文化不可避免地显示出浓重的重商心态,中国传统的“重农轻商”观念被近代上海人所唾弃,商业和商人的地位,声望得到空前提高。
在海派文化的熏陶下,上海商人具有开拓进取,精明强干,推陈出新,勤奋
务实等一系列优质品质。
这些特点,是上海商人在创办和经营实业的过程中,取得了更为明显的成就,也使近代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较其他省区更为迅速,成为在中国众多城市中经济近代启动最早,程度最高的城市。
海派文化在不断影响着上海,它的开拓,进取的传统,实现观念意识的转变,重塑上海的城市人格。
在近代,上海人开拓,进取的人格精神有勇气,使上海在全国几乎是处处领先,成为人们观测中国经济和文化发展尺度的一个主要窗口。
但是,在改革开放之前的几十年中,上海人的这一人格精神却不仅未能发扬光大,反而逐渐消失。
与此相伴随,上海八十年代的文化特产,不是工商业文化和艺术文化,而是生活文化,不是公民文化而是家庭文化,上海的文学艺术,少磅礴大气的力作,巨作,而是多奉命应景之作和浮浅平淡的小作,上海的人格化代表,不再是叱咤风云的冒险家,也不是风流一时的改革家,而是模范丈夫,围裙丈夫之类。
因此,应从海派文化中寻求可资借鉴的传统文化资源,大胆开拓,同于进取,从而重振上海雄风。
上海的崛起,离不开以移民为主体的近代上海人所创造的海派文化的支撑。
在海派文化的熏陶下,上海商人展示出独树一帆的精神特质和政治风貌,铸就了近代上海的辉煌。
上海应扬弃海派文化,进一步开拓进取,展现商贸金融中心的风采。
参考文献:
【1】《上海》完颜绍元编著. 上海. 济南市:山东画报出版社, 1998.,
【2】《区域文化研究》蓝蔚青编著. 区域文化研究. 杭州市: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7.04.,
【3】《记忆与想象》马逢洋编。
上海市:文汇出版社, 1996.,
【4】《中国传统文化再检讨下篇西方文化与近代思潮》复旦大学历史系编. 中国传统文化再检讨下篇西方文化与近代思潮. 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 1987.06,
【5】《阅读上海.》聂永有,钱海梅编著. 北京市: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