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限滑差速器驱动的防滑控制

合集下载

基于制动控制的汽车驱动防滑系统

基于制动控制的汽车驱动防滑系统

路和软件控制逻辑。试验表明, 该系统能够将驱动轮的滑转率控制在理想范围内, 有效地提高汽车在低附着路面的加速性
和安全性。
关键词: 单片机; 汽车驱动防滑; 制动控制
中图分类号: U463.5
文献标识码: A
Abstr act: Brake - Based Vehicle Acceleration Slip Regulation (ASR) has been developed based on MC9S12DP256 MCU. In this pa-
- 224 - 360元 / 年 邮局订阅号: 82-946
《现场总线技术应用 200 例》
您的论文得到两院院士关注
汽车电子
总线接口, 1 个 BDLC( J1850) 接口。 该 MCU 具 有 4 路带 有 保 持缓 冲 器 的增 强 型 输入 捕 捉 定 时
器( ECT) , 利 用独 立 的 ECT 捕捉 时 钟 可 以 自 行 完 成 两 个 脉 冲 间 的周期计算, 非常适合进行 ABS 和 ASR 控制中的轮速采集, 大 大提高 MCU 的工作效率。MC9S12DP256 中的 PWM 模块具有工 作频 率 高, 占 空 比 可调 范 围 宽、分 辨 率 高等 特 点 , 可很 好 地 满 足 系统对 ABS 压力调节器中高速开关电磁阀的 PWM 控制要求。
图 5 ABS 电机驱动电路原理图 ABS 电机 驱 动电 路 如 图 5 所 示 。 驱 动 芯 片 BTS6144B/P 可 用 作 12V 和 24V 直 流 电 源 负 载 的 带 有 电 流 信 号 故 障 反 馈 的 驱 动 , 适 用 于 各 种 类 型 的 电 阻 、电 感 、电 容 的 负 载 , 也 可 代 替 电 机 继 电 器、保 险 丝 和离 散 电 路使 用 。可 通过 输 入 控制 信 号 和 与 负 载电流信号成比例的反馈信号进行内嵌式故障诊断和保护功 能 。驱 动 芯 片 为 高 端 驱 动 方 式 , 当 PK4 输 入 高 电 平 信 号 时 , Q1 导通, 引脚 3 接地拉低, U1 导通。

防滑差速器讲诉.pptx

防滑差速器讲诉.pptx
第21页/共51页
各种摩擦式防滑差速器性能
T
预压量
TH TL
φ
第22页/共51页
摩擦片式 弹簧预压式 弹簧预压摩擦片式 普通差速器
《汽车的传动装置》
增载式防滑差速器性能
《拖拉机及类似车辆传动系》
Td
转矩增值量
Φr=1
普通差速器
弹簧预压 摩擦片式 (增载式)
TL
第23页/共51页
卸载式防滑差速器性能
《拖拉机及类似车辆传动系》
Td
Φr=1
转矩增值量
普通差速器
弹簧预压式 (卸载式)
TL
第24页/共51页
3、防滑差速器性能评价指标与计 算
防滑差速器锁紧系数和扭矩分配系数 差速器效率和差速器传动效率 摩擦式防滑差速器性能
第25页/共51页
防滑差速器锁紧系数与转矩分配系 数
防滑差速器锁紧系数K与转矩分配系数ξ定义
圆柱螺旋弹簧-增载式
第11页/共51页
弹簧预压摩擦片(盘)式防滑差速 器
弹 簧 、 行 星 齿 轮 轴F1--行压星齿力轮盘-半V轴形齿轮槽啮合轴向力
F2-行星齿轮轴-差速器壳/压力盘V形槽 F3-弹簧压紧力 F2 F1 F3
圆柱螺旋弹簧-增载式
第12页/共51页
弹簧预压摩擦式-卸载式
F1-行星齿轮-半轴齿轮啮合轴向力 F2-弹簧压紧力
(摩擦片式防滑差速器楔角参数优化)
4、太原矿机厂研究所,No-spin防滑差速器技术分析
(强制锁止式差速器、牙嵌式防滑差速器结构分析)
第48页/共51页
人有了知识,就会具备各种分析能力, 明辨是非的能力。 所以我们要勤恳读书,广泛阅读,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 ”通过阅读科技书籍,我们能丰富知识,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能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培养文学情趣; 通过阅读报刊,我们能增长见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有许多书籍还能培养我们的道德情操, 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 鼓舞我们前进。

防滑差速器的工作原理

防滑差速器的工作原理

防滑差速器的工作原理防滑差速器,顾名思义是用来防止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出现打滑的一种装置。

它的工作原理是利用差速器的差速调节功能,通过在轮胎间分配扭矩的方式,使车辆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路面的摩擦情况,提高车辆的稳定性和操控性。

差速器是一种能够将发动机的扭矩传递给车轮的装置,它位于驱动轴上,连接着两个车轮。

在正常行驶情况下,差速器会按照一定的比例将扭矩分配给两个车轮,使车辆能够平稳地行驶。

然而,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比如在拐弯或者一个车轮遭遇到阻力较大的情况下,差速器可能会出现扭矩分配不均的问题,导致车辆出现打滑。

防滑差速器的作用就是在发生打滑时能够及时地调整扭矩的分配,使车辆能够稳定地行驶。

它一般由液压、电子或机械元件组成,可以根据车辆的行驶状态和路面情况来调整扭矩的分配比例。

液压式防滑差速器是一种常见的防滑差速器,它通过液压油的流动来调节扭矩的分配。

当车辆发生打滑时,液压差速器会根据车轮的转速差异来判断哪个车轮打滑,然后通过控制液压油的流动来调整扭矩的分配比例,使打滑车轮获得更多的扭矩,从而恢复车辆的稳定性。

电子式防滑差速器则是利用电子传感器来监测车轮的转速,当发现车轮打滑时,通过电子控制单元来调节扭矩的分配。

电子式防滑差速器具有反应速度快、调节精度高的特点,可以根据不同的驾驶环境和路面情况进行智能调节,提供更好的操控性能。

机械式防滑差速器是一种较为简单的结构,它通过机械齿轮的装置来实现扭矩的分配调节。

当车辆发生打滑时,机械式防滑差速器会根据车轮的转速差异来判断哪个车轮打滑,并通过机械齿轮的作用来调节扭矩的分配比例。

除了以上几种常见的防滑差速器,还有一些其他的技术也可以用来实现防滑功能,比如牵引力控制系统、车载动力控制系统等。

这些系统通过监测车轮的转速、制动压力等参数,来实时调节扭矩的分配,从而提供更好的防滑效果。

总的来说,防滑差速器是一种重要的车辆安全装置,它能够有效地防止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出现打滑的情况,提高车辆的稳定性和操控性。

防滑差速器工作原理

防滑差速器工作原理

防滑差速器工作原理
防滑差速器是一种用于汽车驱动系统的重要部件,可以有效地防止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发生滑动,提高驱动力的传递效率。

其工作原理主要是基于差速器的独立行动能力和滑差的分配。

差速器是一种通过齿轮传动的装置,通常由主动齿轮和被动齿轮组成。

当车辆转弯时,内外轮胎行驶的距离不同,内轮胎行驶的距离较短,外轮胎行驶的距离较长。

而差速器的作用就是通过两个齿轮的转动配合来实现这种差异。

当车辆直线行驶时,差速器的主动齿轮和被动齿轮以相同的速度旋转,驱动力被均匀地传递到两个车轮上。

而当车辆转弯时,由于内外轮胎行驶距离不同,差速器的主动齿轮会通过齿轮传动将转动力量分配给两个齿轮,使两个车轮的转速发生差异。

这样,内轮胎与外轮胎的转速差异就会得以补偿,使得车辆能够顺利地完成转弯动作。

然而,在某些低摩擦力的路面上,如雪地、冰面等,差速器的工作原理可能会导致车辆发生滑动。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防滑差速器被引入。

防滑差速器通常会采用粘滞耦合器或限滑差速器等机制,能够根据车轮的滑动差异调整差速器的转动阻力,使得驱动力得到更好的分配。

这样就能够有效地提高车辆的抓地力,防止车辆在低摩擦力的路面上发生滑动。

总的来说,防滑差速器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差速器的独立行动能力和滑差的分配来实现的。

它能够根据车辆行驶状态自动调整驱动力的分配,提高车辆的操作性能和安全性。

限滑差速器原理

限滑差速器原理

限滑差速器原理限滑差速器是一种用于汽车差速器的技术装置,它的出现有效地解决了车辆在转弯或者路面陡坡行驶时出现的车轮打滑问题。

限滑差速器的原理是通过利用差速器的差速作用,使得车轮能够在转向或者路面不平的情况下,能够实现差速,从而避免车轮打滑,提高了车辆的行驶稳定性和通过性。

限滑差速器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差速器的作用。

差速器是汽车传动系统中的一个重要部件,它的作用是使得车辆在转向或者路面不平的情况下,能够实现车轮的差速。

差速器通过差速齿轮的设计,使得内外两个车轮能够以不同的速度旋转,从而适应车辆在转弯或者路面不平时的行驶需求。

2. 差速锁的应用。

限滑差速器在差速器的基础上加入了差速锁的装置,差速锁的作用是在车轮出现打滑时,能够锁定差速器,使得车轮能够实现同步旋转,从而避免车轮打滑。

差速锁的应用有效地提高了车辆在复杂路况下的通过性能。

3. 液压限滑差速器的工作原理。

液压限滑差速器是一种通过液压控制差速器的装置,它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液压系统来控制差速器的锁定和释放,从而实现车轮的差速和同步旋转。

液压限滑差速器在车辆行驶时能够根据车轮的转速差异来控制差速器的工作状态,从而保证车辆在复杂路况下的行驶稳定性。

4. 电子限滑差速器的原理。

电子限滑差速器是一种通过电子控制差速器的装置,它的原理是通过车辆的传感器来监测车轮的转速差异,然后通过电子控制单元来控制差速器的锁定和释放,从而实现车轮的差速和同步旋转。

电子限滑差速器能够根据车辆行驶的实际情况来自动调节差速器的工作状态,提高了车辆在复杂路况下的通过性能。

5. 限滑差速器的优势。

限滑差速器的出现有效地解决了车辆在复杂路况下出现的车轮打滑问题,提高了车辆的行驶稳定性和通过性能。

与传统的差速器相比,限滑差速器能够根据车辆行驶的实际情况来自动调节差速器的工作状态,提高了车辆的行驶性能和安全性。

总结:限滑差速器是一种通过差速锁或者液压、电子控制来实现车轮差速和同步旋转的技术装置,它的出现有效地提高了车辆在复杂路况下的行驶稳定性和通过性能。

简述驱动防滑系统的控制方法

简述驱动防滑系统的控制方法

简述驱动防滑系统的控制方法
驱动防滑系统(ASR)的控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逻辑门限值控制:这种方法不需要建立具体的数学模型,简化了驱动防滑控制器的开发过程。

2. PID控制:这是一种常用的控制方法,通过比例、积分和微分三个环节来调整系统参数,以达到理想的控制效果。

3. 最优控制:这种方法通过优化系统参数,使系统性能达到最优。

4. 神经网络控制:利用神经网络的自学习能力,对系统进行控制。

5. 滑模控制:在系统状态发生变化时,滑模控制能够快速响应并稳定系统。

6. 模型跟踪控制:使控制系统按照预定的模型进行工作,以达到理想的控制效果。

这些控制方法都是为了实现驱动防滑系统的功能,即通过识别路面状态,针对不同路况采用不同的滑转率控制策略,通过限制驱动轮的驱动转矩使车辆能在不同路面上充分利用附着力,防止车辆在驱动力急剧变化中发生驱动轮相对地面产生过度的滑转,从而使车辆轮胎相对地面的附着力降低。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咨询汽车专业技术人员了解具体的控制方法。

限滑差速器功能原理介绍

限滑差速器功能原理介绍

限滑差速器功能原理介绍传统的差速器是将驱动力平均地分配到左右两个驱动轮上,这样在转弯时就会产生内外侧轮胎的滑移差异。

而限滑差速器则能够根据不同的驱动条件和路面情况,自动调节驱动力的分配,以确保车辆在各种情况下都能够保持稳定的行驶性能。

首先是启动力分配。

当车辆启动或行驶时,限滑差速器会将一部分驱动力传递到空滑行的驱动轮上,以避免驱动轮的打滑。

该差速器通过采用粘滞耗散和摩擦耗散两种方式来实现此功能。

粘滞耗散是指差速器内部的特殊离合器油包含有摩擦片和粘滞剂,当差速器的内外侧轮速差增大时,粘滞剂会产生黏性阻尼,使其内外侧输出轴的速度差减小,从而实现了启动力的分配。

而摩擦耗散则是通过差速器内部的摩擦片和外侧输出轴的齿轮来实现的,当差速器的内外侧轮速差增大时,摩擦片会受到扭矩的作用,从而使两个驱动轮的扭矩分配不均衡。

其次是转弯力分配。

当车辆行驶过弯道时,内外侧轮胎的速度差会变大,限滑差速器会自动调整驱动力的分配,使得内外侧驱动轮的扭矩分配更加均衡,使得车辆能够更好地保持转弯的稳定性。

此时,差速器内部的粘滞剂和摩擦片会发挥作用,减少内外侧输出轴的速度差。

然而,限滑差速器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由于限滑差速器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摩擦或粘滞来实现的,所以在长时间高速行驶时,可能会由于差速器内部产生过多的热量,导致差速器过热,降低了其工作效率,甚至可能损坏差速器。

此外,限滑差速器的维护和修理也相对较为复杂,需要定期更换差速器油和检查差速器的工作状态。

总之,限滑差速器是一种能够改善车辆操控性和稳定性的重要装置。

它通过控制驱动力的分配,使得车辆在起步、转弯和行驶过程中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的路面状况,提高了车辆的驾驶安全性和行驶平稳性。

驱动防滑控学习.pptx

驱动防滑控学习.pptx
第14页/共19页
9.5 集中控制系统框架下的底盘控制
图9-6 集中控制系统功能集成示意图 第15页/共19页
9.5.1 底盘集中控制系统基本结构与原理
最高层次的协调
协调车辆控制系统的处理 结果与环境的关系
通过协调各个子系统的控制过 程,获得相对于某项车辆性能
的针对性结果。
基础功能层
图9-7 现代车辆集中控制系统层次结构 第16页/共19页
之间产生无级变化。
图9-2 差速器锁止控制
第13页/共19页
液压多片离合器
9.3 ABS/ASR综合控制系统
图9-3 典型ASR/ABS系统组成 1-右前轮转速传感器;2-比例阀和差压阀;3-制动总泵;4-ASR制动压力调节器;5-右后轮转速传感器; 6-左后轮转速传感器;7-ASR关闭指示灯:8-ASR工作指示灯;9-ASR选择开关;l0-左前轮转速传感器; 11-主节气门开度传感器;12-副节气门开度传感器;13-副节气门驱动步进电动机;14-ABS制动压力调节器
第3页/共19页
9.1.2 ASR系统基本控制方法
• ASR与ABS都是通过控制作用于车轮上的转矩 而实现滑移率控制。
• ASR系统的基本控制方法: (1)发动机输出转矩控制 (2)驱动轮制动控制 (3)差速锁控制
第4页/共19页
1.发动机输出转矩控制
• 定义: 车辆行驶过程中,在节气门位置不变的状况下,
当驱动轮发生滑移(Mn增大或φ值减小)时,ASR系统可 自动调整发动机输出转矩满足运行条件。(仅用于驱动 轮控制) • 控制要求:
反应灵敏,过渡圆滑、平稳,尽量减少由此产生 的排放污染。 • 控制措施: • (1)调整点火时刻 • (2)调节燃油供给量 • (3)调节进气量

汽车驱动防滑控制系统ECU的设计的开题报告

汽车驱动防滑控制系统ECU的设计的开题报告

汽车驱动防滑控制系统ECU的设计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随着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汽车的舒适性、安全性、驾驶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但在路面湿滑、结冰等恶劣的天气状况下,汽车的安全性能往往会受到影响。

而驱动防滑控制系统(Electronic Control Unit,简称ECU)的出现,有效地提高了汽车在各种路况下的安全性能,保证驾乘人员的生命安全。

二、课题意义ECU是汽车驱动防滑控制系统的核心部件,它可以通过监测车轮的速度、加速度、转向角等信息,判断车辆是否失控,进而控制发动机输出功率、制动器辅助力矩等,以实现车辆的稳定控制。

因此,对ECU的设计与优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能够有效提高汽车在各种路况下的驾驶稳定性和安全性能。

三、研究内容本文将以驱动防滑控制系统的ECU为研究对象,结合汽车控制理论和数字信号处理技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研究:1.分析驱动防滑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和结构特点,深入探讨ECU在整个系统中的作用和功能。

2.研究ECU的设计参数,包括传感器的选取、AD转换器的设计、信号滤波器的滤波算法等,对ECU的整体性能进行优化。

3.建立ECU的硬件平台,包括采用单片机或FPGA芯片进行驱动编程设计、编写控制程序,搭建开发环境。

4.测试ECU的运行效果,通过模拟实验或现场测试,评估ECU的控制精度、稳定性、可靠性等性能指标,并对其进行优化改进。

四、研究方法本文将采用基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结合汽车控制理论和数字信号处理技术,通过模拟实验和现场测试等方式深入研究驱动防滑控制系统的ECU设计与优化。

五、论文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部分:1.绪论:介绍课题选题的背景和意义,阐述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2.驱动防滑控制系统的ECU技术原理:分析驱动防滑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和结构特点,深入探讨ECU在整个系统中的作用和功能。

3.ECU设计参数的研究:详细阐述ECU的设计参数,包括传感器的选取、AD转换器的设计、信号滤波器的滤波算法等,对ECU的整体性能进行优化。

简述驱动轮防滑转的控制方法

简述驱动轮防滑转的控制方法

简述驱动轮防滑转的控制方法
驱动轮防滑转的控制方法主要是通过传感器检测车辆的轮胎滑动
情况,再通过控制车辆的制动系统或发动机输出功率来调节车轮的转速,达到防止车轮滑动的目的。

具体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 利用车轮速度传感器来检测轮胎滑动情况,并通过ABS系统
控制车轮刹车压力,防止车轮滑动。

2. 利用车轮传感器检测轮胎转速,当发现车轮转速过快时,通
过发动机控制系统降低发动机输出功率,以减少轮胎的旋转力矩,从
而防止车轮滑动。

3. 在车辆转向时,通过差速器控制车辆左右轮胎的转速差异,
以使车辆更好地适应路况变化,防止车轮滑动。

4. 在某些情况下,如起步或越野行驶时,可以通过电子控制系
统来控制车辆的扭矩分配,以保持车轮的牵引力,防止车轮滑动。

总之,驱动轮防滑转的控制方法是通过不同的控制器和传感器来
实现,以调节车轮的转速和功率输出,防止车轮滑动,保证行车安全。

ASR、TCS、TRC-汽车驱动防滑转电子控制系统的原理

ASR、TCS、TRC-汽车驱动防滑转电子控制系统的原理

若超过此值便发出指令控制副节气门的步进电机转动减小节气
门开度,此时,即使主节气门的开度不变,发动机的进气量也
会因副节气门的开度减小而减小,从而发动机的输出转矩,驱
动车轮的驱动力也就会随之下降。如果驱动车轮的滑转率仍未
降到设定范围值内,ABS/ASRECU又会控制ASR制动执行器,对
驱动车轮施加一定的制动力,进一步控制驱动车轮的滑转率,
系数。显然要靠人工来适
时快速完成驱动力的调节 是不现实的,因此ASR系 统应运而生。
ASR系统是以驱动力
为控制对象的,驱动力又
称为牵引力,故ASR系统
也称为牵引力控制系统,
简称TRC。
ASR系统的主要控制方式
ASR系统的控制目标参数是驱动轮滑转率,主要的控制方式有:
(1)对发动机输出转矩进行控制:
(1)两者都是用来控制车轮相对于地面的滑动,以 使车轮与地面的附着力不下降,但ABS控制的是制动 时车轮的“滑拖”,而ASR控制的是驱动时车轮的 “滑转”。
(2)ASR只对驱动车轮实施制动控制。 (3)ABS是在汽车制动后车轮出现抱死时起作用,
当车速很低(低于8km/h)时不起作用;而ASR则是在 汽车行驶过程中车轮出现滑转时起作用,当车速很高 (高于80-120km/h)时一般不起作用。 (4)两者都需要轮速传感器。
在节气门体上还设有主、副节气门位置传感器,其检测的信 号先送人发动机和变速器电脑,再由发动机和变速器电脑送至 ABS/TRC ECU。
二、工作过程
工作条件:
(1)TRC关断开关处于断开位置; (2)主节气门位置传感器怠速触点应断开(驾驶员在踩加速踏板); (3)制动开关处于断开位置; (4)发动机及变速器系统正常; (5)变速操纵杆不在“P”、“ N”位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设计 学方程. 以驱动轮滑转率和角速度差变化率为控制门限设计了控制逻辑 . 采用 Simulink / Stateflow 工具箱, 结果表明, 基于限滑差速器的驱动防滑 了逻辑门限控制器. 在分离附着路面上进行了整车加速性能仿真研究, 控制系统能充分利用高附着路面附着力, 有效抑制左右驱动轮转速差, 提高车辆驱动性能. 关键词: 限滑差速器; 驱动; 防滑控制 中图分类号: U 463. 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0254 - 0037 ( 2011 ) 01 - 0033 - 07
. ( 12 )
轮胎与地面的联合附着系数为 ( 13 ) μ xy = μ0 ( 1 - a1 s x ) 式中, 轮胎与地面的静摩擦特性值 a1 = 1 - μ1 / μ0 ; μ1 为车轮完全滑转时纵向附着系数 ; μ0 为车轮与路面的 静摩擦因数. 取中间变量为 cx sx μ xy F zi ( 1 - s x ) c x 为轮胎纵向刚度; F zi 为驱动车轮动载荷. 式中, 轮胎与地面纵向驱动力为 c sx , H < 0. 5 x 1 - sx Fx = sx 1 1 - 2 , H≥0. 5 cx 1 - s H 4 H x H= ( 14 )
随着消费者对汽车各种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 , 越来越多中高档轿车和运动型汽车开始使用驱动防滑 slip regulation,ASR) , 控制系统( anti如奔驰、 保时捷、 大众、 宝马、 丰田、 本田、 奥迪、 沃尔沃、 别克、 路虎和
[1 ] 英菲尼迪等国际知名品牌 . 驱动防滑控制系统能使汽车在行驶中适应不断变化的行驶状态和路面情 况, 把驱动力矩合理地分配给驱动轮 , 充分发挥各轮胎的驱动力, 使被控制的车轮获得较大的纵向和侧向
3. 1
车速、 驱动轮滑转及目标滑转率确定
车速对于确定控制系统的控制目标以及判断驱动轮滑转至关重要 . 当后驱车辆在分离附着系数路面 行驶时, 根据非驱动轮角速度均值确定车速 v = ω sym R 式中 ω sym 为非驱动轮角速度均值. 根据车速和驱动轮轮速确定驱动轮相对滑转率 s 及驱动轮角速度差变化率 dω 分别为 s = ( ωR - v) / ωR × 100 % dω = d( ω rl - ω rr ) / dt 根据实车道路试验 驶稳定性. 3. 2
3 —行星齿轮轴 4 —半轴齿轮 9 —液压缸
11 —压力传感器
子控制单元 13 —驱动轮轮速信号
图1 Fig. 1
电控限滑差速系统结构原理图
Mechanism principle of difference rotational speed system with ELSD
2
2. 1
车辆加速过程数学模型
发动机数学模型 将发动机动态响应过程视为一阶滞后环节 , 发动机动态输出力矩 T ed 为 T ed = T es e - St1 1 + St2 ( 1)
T es 为发动机静态力矩; t1 、 t2 分别为滞后时间常数和系统时间常数 ; S 为拉普拉斯算子. 式中, 2. 2 传动系统数学模型
考虑到发动机、 离合器、 变速器、 限滑差速器、 传动轴、 主减速器、 半轴以及驱动轮旋转质量和限滑差速 器限滑力矩对传动系统的影响, 建立了传动系统动力学数学模型 . 差速器壳体加速度为 · w0 = ( T ed i g i0 η - F xrl R - f rl F zrl - F xrr R - f rr F zrr ) / I eq 式中
t
p0 + p max ( 1 - e - t0 ) , 增压 保压 p = p0 , t -t 减压 p0 e 0 ,
( 7)
p0 为液压系统初始输出压力; p max 为液压系统最大压力; t0 为液压系统一阶惯性环节系统时间常数 ; t 式中, 为时间变量. 2. 3. 2 限滑差速器数学模型 为了简化限滑差速器的数学模型 , 限滑差速器摩 擦力矩模型等效为一个衬片压力均布模型. 如图 2 所示. 微元面积的摩擦力矩为 dT wc = μpK A rda = μpK A r2 drdθ ( 8 ) 沿着整个摩擦面积分, 并考虑 Z 个摩擦面, 可得限滑 差速器摩擦力矩 2 3 3 ( 9) πZμpK A ( r o - r i ) 3 0 ri ri 、 r o 分别为摩擦面内、 式中, 外半径; K A 为有效面积系数; A 为摩擦面积; μ 为离合器片摩擦因数. [6 ] 考虑到转速差对摩擦因数的影响 , 离合器片摩擦因数 为 - 0. 000 57 | n rr - n rl | ( 10 ) μ = μ0 e 30 ω rl 30 ω rr ; 后右轮转速 n rr = . 式中, μ0 为离合器片静摩擦因数; 后左轮转速 n rl = π π [7 ] 左、 右驱动轮驱动力矩 分别为 T in ± T wc T in T wc T rl = , T rr = ( 11 ) 2 2 Tin 为发动机传递到差速器壳体上的力矩; Trl 、 Trr 分别为半轴传递给后左、 式中, 后右驱动车轮上的驱动力矩. T wc = Z
[9 ]
( 17 )
( 18 ) ( 19 )
, 取分离附着路面驱动轮的目标滑转率 s0 = 0. 12 , 能获得较好的车辆动力性及行
轮间防滑差速器控制逻辑及 Stateflow 中逻辑门限控制的实现 s rr 作为主控制门限, 选择以后左或后右驱动轮相对滑转率 s rl 、 后左、 后右驱动车轮角速度差变化率 dω
(
)
( 15 )
36








2011 年
2. 5
整车数学模型
车辆实际驱动过程是非常复杂的, 为便于研究, 作以下假设和简化: 车辆始终沿直线运动; 车辆左右结构 对称; 忽略路面不平度和侧向风的干扰. 以整车为研究对象, 进行纵向动力学分析, 可得到纵向动力学方程 Ma x =
∑ F x = F xrl + F xrr - ( f fl F zfl + f fr F zfr + f rl F zrl + f rr F zrr )
采用 Matlab / Simulink 建立如图 3 所示的轮间防滑控制系统仿真模型, 该模型包括了车速、 驱动轮滑 转率、 电磁阀控制指令计算、 执行系统滑控制系统框图
Diagram of antislip system between rear driving wheels
[2 ]
操纵稳定性与高速行驶安全性. 本文采用逻辑门限的控制方法, 通过限滑差速器、 液压调节系统、 轮胎及 整车建模, 对后轮驱动汽车在分离路面上直线行驶的动力性进行了仿真研究 .
1
基于限滑差速器驱动防滑系统工作原理
后轮驱动汽车驱动防滑控制系统 ECU 根据传感器所检测到的驱动轮轮速和液压系统油压等信号发 出控制指令, 通过调节液压系统的压力, 改变轮间差速器限滑力矩, 充分利用高附着系数路面的附着力 , 使 驱动车轮滑转率保持在目标滑转率附近 , 以提高车辆动力性能. [4 ] 1 图 为电控限滑差速系统结构原理图 . 当汽车在良好路面上直线行驶时, 此时轮间差速限滑装置 不产生限滑力矩, 发动机输出力矩经传动系统平均分配给左右驱动轮 , 与普通差速器力矩传递特性相同. 当车辆在分离附着路面等恶劣路况下行驶时 , 车轮开始打滑, 两驱动车轮存在转速差. 此时, 电子控制单 元根据传感器信号发出控制指令 , 通过液压系统调节液压缸压力, 使压盘在液压缸的轴向推力作用下, 压 紧离合器摩擦片产生限滑力矩. 该力矩方向与快转车轮旋转方向相反, 而与慢转车轮旋转方向相同. 因 此, 慢转车轮的驱动力矩将大于快转车轮的力矩 .
- AC D v2 x / 21. 15
( 16 )
M 为整车质量; f fl 、 f fr 分别为前左和前右车轮与地面间的滚动阻力系数; a x 为汽车纵向加速度; A 为 式中, F zfr 分别为前左、 迎风面积; C D 为空气阻力系统; F zfl 、 前右轮垂直载荷.
3
基于 Stateflow 防滑控制系统设计
轮间限滑差速器液压系统模型主要包括液压调节器和液压泵模型. 液压调节器的结构比较复杂且存在 响应的延迟和滞后, 导致液压系统响应的非线性. 对于这样的系统, 根据每一个液压元件的特性建立整个液
第1 期
胡建军,等: 基于限滑差速器驱动的防滑控制
[ 5 ]
35
压系统数学模型十分困难
. 将液压系统压力变化简化为带滞后环节的一阶惯性环节, 相应的时域方程为
第 37 卷 第 1 期 2011 年 1 月








Vol. 37 No. 1 Jan. 2011
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基于限滑差速器驱动的防滑控制
胡建军,丁 华,秦大同,王 银
( 重庆大学 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 400044 ) 摘 要: 在分析限滑差速器力矩传递特性基础上, 建立了限滑差速器、 液压控制系统和后轮驱动汽车整车动力
收稿日期: 2009-01-22. 基金项目: 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计划资助项目( 2010BB4233 ) . 作者简介: 胡建军( 1973 —) ,男,四川达州人,博士,副教授.
34








2011 年
1 —主减速器从动齿轮 动右半轴 离合器 驱动左半轴 6 —行星齿轮 8 —压盘
2 —差速器壳体 5 —后驱 10 —后 12 —电 7 —湿式多片
2 2 I eq = I e i2 g i0 + ( I g + I c ) i0 + I0 + I0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