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课件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 十八世纪文学
第二节 歌德
歌德
一、生平与创作 二、《少年维特的烦恼》(1744) 三、《浮士德》(1832)
一、生平与创作
歌德(1749—1832)德国伟 大诗人、剧作家和思想家。18世 纪后期和19世纪初期德国文学的 主要代表。 出生富裕市民家庭,父亲是 市参议员。16岁上大学学法律。 22岁毕业,取得法学博士学位。 1775—1786年在魏玛公国做 了10年官。以后专事文学和科学 工作。 1791年任魏玛宫廷剧院经理, 领导剧院27年。1832年去世,终 “真正的奥林帕斯山上的宙斯” 年83岁。
表现出狂飙突进运动的精神 。 产生重要影响,使歌德一跃成 为世界知名的青年作家。

维特热


《少年维特的烦恼》的出版就像一块巨石扔 进当时一潭死水似的沉寂的社会,激起层层 波澜。整个德国都为这位才智横溢、愤世嫉 俗的小说主人公——维特的悲剧命运流下同 情的泪水。 一时间,身穿蓝燕尾服、黄背心,脚蹬长 统靴的“维特装”成了青年男子的时尚;年 轻女子则爱穿女主人公绿蒂的服式;社会上 维特式的自杀也不鲜见。许多人,尤其是妇 女,对小说中美妙的爱情描写大为赞叹。于 是小说的各种改编本、抄袭本、讽刺摹拟本 等大行其道。
文学地位
1. 民族诗人:歌德启发了德国人民民族意识的 觉醒,反映并批判了德国社会生活。 2.全世界诗人:歌德使德国文学列入世界文学 宝库,成为欧洲有代表性的诗人。与荷马、但丁、 莎士比亚齐名。
二、《少年维特的烦恼》(1744)

小说受英国感伤小说的影响, 采用第一人称的书信体形式。

主人公维特是18世纪德国 进步青年的典型,深刻反 映了德国知识分子的精神 苦闷 。

美学思想
歌德的美学言论是创作实践和对各门艺术体会的 总结,散见于《诗与真》、《箴言与回忆》、《关于 艺术的格言和感想》、《歌德谈话录》。
1. 主张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结合。古典的和浪漫 的区分是现实与理想之分。 2. 重视形象思维,从具体形象中表现一般。
3. 艺术与自然的关系是主客观的辨证关系。
4. 提出建立民族文学,第一个提出在各民族文学 交流的基础上建立世界文学。

《浮士德》是歌德的代表 作。
歌德从25岁开始创作此剧本, 直到82岁完成,花了近60 年时间。




题材来源:浮士德形象源于16世纪德国民间传说, 传说中的浮士德是一个游方术士,用魔术吸引观 众。他和魔鬼签订合同,漫游世界,享尽各种人 间欢乐,最后惨死于魔鬼之手的故事。 英国剧作家马洛将传说改编为剧本《浮士德博士 的悲剧》(1588),把浮士德描写为一个正面学 者。歌德受马洛影响,把浮士德塑造成一个追求 自由,不断进取的叛逆者。 歌德通过浮士德这个人的体验、追求和发展,对 西欧启蒙运动的发生、发展和终结,在德国的民 族形式中加以艺术概括,并根据19世纪初期资本 主义的发展,展望人类社会的将来。
第二部:“大世界” 浮士德从沉睡中醒来,获得新生,帮助宫廷度过财 政赤字。在皇帝要求下,浮士德借用魔力召来古希腊绝 色海伦,并对之一见倾心。 浮士德在魔鬼的帮助下,与古代美女海伦结合,生 了一个儿子欧福良。欧福良因无限制的追求和高飞而早 夭,海伦回到阴间。 浮士德通过帮助皇帝赢得战争并获得海边封地,于 是他围海造堤,领悟到“人需要每天去争取生活与自由, 才配有自由与生活的享受”。他情不自禁地说:“时间 你真美呀,请你停留!”倒地而死。靡非斯特正要攫取 浮士德的灵魂,天使将浮士德的灵魂迎接上天。
卷头诗《维特与绿蒂》
青年男子谁个不善钟情? 妙龄女子哪个不善怀春? 这本是人性中的至诚至洁, 为什么却有惨祸飞迸? 可爱的读者呵,你哭他、爱他, 但请从非毁之前救起自己的声名。 看,他出穴的精灵在向你目语: 做个堂堂的人,不要步我后尘!
中国“维特热”

1922年郭沫若首次将 《少年维特的烦恼》翻译 成中文,在小说的扉页附 了歌德的这首短诗,一时 间在中国也兴起了一股 “维特热”,大家争相阅 读这部小说。在中国翻译 出版的外国文学作品中, 《少年维特的烦恼》的中 译者和中译本最多,有20 余种。最著名的译本有郭 沫若1922年的译本和杨 武能1981年的译本。
马斯奈歌剧《维特》(1892)
根据歌德小说《少年维 特的烦恼》改编,全剧围 绕维特对夏绿蒂的爱情展 开情节,把维特的痴情、 留恋和绝望都淋漓尽致地 表现出来。歌剧片由著名 导演彼特· 维格尔执导, 2000年出品。维特第一 次看见夏绿蒂就爱上了她。 他知道夏绿蒂已经有了未 婚夫,仍然紧追不舍。夏 绿蒂用“责任”拒绝了他。 激情与理智构成了全剧的 矛盾冲突。
《维特》题材来源

歌德受到感伤主义思想的影响
歌德与夏绿蒂、马克西米丽安娜 韦茨拉尔公使馆秘书耶鲁撒冷的自杀


维特:反叛的受难者 ——悲剧原因探讨

内因:
1、维特爱情上的失败导致内心无法解脱的矛 盾和冲突,以及他感伤厌世的情绪。 2、维特多愁善感的性格

外因: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
三、《浮士德》(1832)
《浮士德》内容简介
歌德《浮士德》是一部韵 文悲剧,全剧分两部。wk.baidu.com
第一部: “小世界”
中年学者浮士德厌倦旧的 书本知识,自杀未遂。魔鬼靡 非斯特和他订约,魔鬼充当浮 士德的仆人,尽量满足他的愿 望。但是在浮士德满足的那一 刻,浮士德的灵魂就永远为魔 鬼所有。
浮士德与葛丽卿
订约后,浮士德 返老还童,恢复青春, 与少女葛丽卿恋爱。 葛丽卿因用药过度, 误杀母亲。哥哥与浮 士德决斗而死。葛丽 卿神经错乱溺死婴儿, 被关进死牢。浮士德 悲痛欲绝。
主要创作
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1774) 《伊菲格涅亚在陶里斯》(1786)、《艾 格蒙特》(1789)、《托夸陀·塔索》 (1790) 叙事诗《赫尔曼与窦绿苔 》(1797) 长篇小说《威廉· 麦斯特的学习时代》、 《威廉· 麦斯特的漫游时代》(1795— 1829) 诗剧《浮士德》(1749—1832)


“狂飙突进”运动作家对《维特》表示热烈欢迎。 已成为文坛宿将的启蒙运动作家一方面赞扬歌德 的才能,另一方面也对小说有所责难。 天主教会则对《维特》的激烈反对和恶毒攻讦, 封建统治者把《维特》视为“淫书”,认为这种 狂热的激情将导致道德沦丧,因而怒不可遏,他 们对《维特》大加挞伐,并诅咒小说的作者“该 遭天雷轰”。当时德国的一些邦国还对《维特》 下了禁令,说小说在为自杀辩护并鼓励整个德国, 并越过国界蔓延到欧洲各国,乃至遥远的东方古 国——中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