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涛与朱淑真作品思想内容分析比较

薛涛与朱淑真作品思想内容分析比较
薛涛与朱淑真作品思想内容分析比较

薛涛与朱淑真作品思想内容分析比较

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学生姓名:李珊珊指导教师:单芳

[内容摘要]薛涛是唐代著名的女诗人,与李冶、鱼玄机并称“女冠三杰”,在文学史上享有着很高的声誉。朱淑真亦为宋代著名女词人,其作品在艺术上成就颇高,有人认为她的能力,堪与有着“千古第一才女”之美誉的李清照并驾齐驱。然而据现存生平资料显示,两位女作家都自幼喜爱创作且才华横溢,都曾受过程度较好的教育,生活都有幸福快乐转入不如意,也都有着不遂愿的个人情感经历,可见生活中显现出来的共同点很多,但她们留世的作品却体现出各自的特色,在思想内容上也是各有侧重。

[关键词] 薛涛;朱淑真;思想内容

唐代诗风兴盛,是中国古典诗歌最辉煌的时期,当时能诗者众多,著名诗人人数也大大超过了战国到南北朝所有著名诗人的总和,同时也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女性诗人,据统计人数多达一百二十多位,杰出的作者有上官婉儿、武则天、李冶、晁采、刘采春、鱼玄机、薛涛、花蕊夫人徐氏等等,其中女冠诗人薛涛最是一颗夺目的明珠。然稍晚于唐的宋代虽其诗歌成就不及唐代,但可贵的是,宋代女诗人的诗作比唐代女诗人的要多,最著名的要数宋代女诗人李清照。其中宋代女词人朱淑真以其独特的笔调和颇高的艺术成就在文学史上博得了较高的评价。据现存生平资料显示,两位女作家都自幼喜爱创作且才华横溢,都曾受过程度较好的教育,生活都有幸福快乐转入不如意,在这么多共同点的支撑下,她们留世的作品却体现出各自的特色,在思想内容上也各有侧重。

一、生平梳理

(一)薛涛生平简述

薛涛,字洪度,原籍长安(今陕西西安市),童年随父薛郧宦游成都,八岁能诗,洞晓音律,多才艺,少年即诗名在外。相传她的父亲在庭中梧桐树下吟诗:“庭除一古桐,耸干入云中”,薛涛应声而续:“枝迎南北鸟,时送往来风”,可见薛涛从小才华横溢。父亲在她童年时就去世了,因家贫,不得已入乐籍为歌妓。她思想开朗,性格豪爽,喜与文人交游。十六岁左右,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1]见她貌美才捷,就召入幕府侍酒赋诗,遂入乐籍。二十岁左右因小事冒犯韦皋,

被罚赴松州(今四川松潘县)戍边军中充当乐妓。返回后,乃愤而脱身乐籍,退隐成都西郊浣花溪,创制深红色小笺时称“薛涛笺”[2]。晚年从浣花溪迁居锦城西北隅碧鸡坊,终身未嫁。据相关史料研究,薛涛活了六十三岁,是唐代享年最高的女诗人,她写了大量诗歌,她的作品多为赠别酬唱之作,这主要是因为她多与文人雅士结交,交游广阔,阅历丰富。也有诗作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憧憬,除此之外薛涛诗中还有一些作品表现了怀念国事的情感,可见其诗歌内容较为丰富。南宋·章渊的《槁简赘笔》说她“有诗五百首”。清康熙四十年刻印《全唐诗.薛涛》诗,只收到八十九首,今人张蓬舟的《薛涛诗笺》收入九十一首,这是现存的她的全部诗歌。中唐时期与薛涛唱和的人很多,有白居易、牛僧儒、令孤楚、裴度、张藉、杜牧、刘禹锡、吴武陵等,此外还有三十多位诗人、名士、高僧与之交往。薛涛交游如此之广,足见其才华出众,声誉之高。

(二)朱淑真生平简述

朱淑真(约1131年前后在世),籍贯身世历来说法不一,传世载籍多记载为“自号幽栖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世居桃村。工诗,嫁为市井民妻,不得志殁”。相传为朱熹侄女,生于仕宦家庭,其父曾在浙西做官,家境优裕。幼颖慧,博通经史,能文善画,精晓音律,尤工诗词,素有才女之称。相传因父母做主,嫁给一文法小吏。因志趣不合,婚后生活很不如意,抑郁而终,其墓在杭州青芝坞。其诗词多抒写个人爱情生活,早期笔调明快,文词清婉,情致缠绵,后期则转为忧愁郁闷,颇多幽怨之音,流于感伤,后世人称之曰“红艳诗人”。她的作品在艺术上成就颇高,后世常与李清照相提并论。相传朱淑真作品为其父母焚毁,后人将其流传在外的辑成《断肠集》(诗)2卷,《断肠词》1卷及《璇玑图记》,辗转相传,有多种版本。朱淑真书画造诣也相当高,尤善描绘红梅翠竹。明代著名画家杜琼在朱淑真的《梅竹图》上曾题道:“观其笔意词调皆清婉......诚闺中之秀,女流之杰者也”。明代大画家沈周在《石田集·题朱淑真画竹》中说:“绣阁新编写断肠,更分残墨写潇湘。”由此可见,其能力非寻常深闺女子可比。

二、作品思想内容梳理

(一)薛涛作品的思想内容

正因为薛涛这一生有着不寻常的经历遭遇,才造就了她杰出的诗歌成就,

也决定了她诗歌的思想内容。薛涛的九十一首存诗,从形式上看,多为五绝、七绝,五律、七律甚少,偶有六言、杂言。从思想内容上看,则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类:一为酬唱、赠别之作,二为咏物言志、写景抒情之作,三是抒发忧国情思的政治诗。

1、赠别酬唱之作。此类作品是薛涛作品的主要部分,在其现存的91首当中竟占到40多首,这与她脱籍后的“女校书”[3]身份有关,由于这一特殊社会身份,此时的薛涛应酬繁多,结交的达官贵人,文人墨客也多,因此这类作品也极多。这类作品较著名的有《和郭员外题万里桥》、《酬人雨后玩竹》、《送郑资州》、《罚赴边上韦相公二首》、《赠韦校书》、《酬辛员外折花见遗》、《送友人》、《和郭员外题万里桥》、《江亭饯别》等,主要表达对友人的赞誉与勉励,惜别与思念等情感,诗中所蕴情感或喜或悲,较为丰富。此类诗歌中特别值得一提的如《罚赴边有怀上韦令公二首》,此诗明代杨慎的《升庵全集·薛涛诗》评为“有讽喻而不露,得诗人之妙,使李白见之,亦当叩首,元、白流纷纷停笔,不亦宜乎。”其一是“闻说边城苦,而今到始知。羞将门下曲,唱与陇头儿。”其二是“黠虏犹违命,烽烟直北愁。却教严谴妾,不敢向松州。”第一首就表现出了极强的思想性,诗中不仅写出了边地军民之苦,而且也表现出了作者思想意识的转变,其诗作不再停留于洗削脂粉之气的层面,而是从思想深度到艺术表现,都力求追步须眉。她不愿把为贵族华筵所唱的曲子唱给戍边将士,此处一个“羞”字用得绝妙,讽而不显。第二首则主要突出边地的军事形势,暗示战士们在与强大的敌人浴血奋战,用乐妓的“不敢”来反衬这一点。这两首诗明代大文人钟惺赞曰:“二诗如边城画角,别是一番哀怨。”[4]郭炜《古今女诗选》欣赏薛涛这两首诗讽刺的分寸把握得恰到好处,“讽刺语须如此若隐若曜,使人深味,乃为妙手”。此类诗中再如为清学者纪昀所称赏的《送友人》,“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此诗可是与“唐才子”们竞雄的名篇。诗的前两句写送别时的环境氛围,在秋夜寒冷的月光照射下,远处的山峰和湖水上的蒹葭连成一片青色,这一派“共苍苍”的景象令人凛然生寒,使读者即刻感到一种送别时的凄凉之情,为接下来的抒情打下良好的情感氛围基础。后两句抒发送别之情,谁说从今夜起彼此就会相距万里,只要彼此休戚相关,你到哪里,我就在梦中追随到哪里。作者巧妙地寄思念之情于梦以追随离人,使得惜别怀念之情比直

接抒发来的更深更重。

2、咏物言志、写景抒情之作。薛涛的此类诗歌成就较高,是其诗歌艺术的代表作,此类诗歌根据所抒之情又可分为以下两种情况:一是表达对幸福生活的憧憬与向往,再者则倾诉对飘零生活生不由己的苦衷以及保持高洁独立人格的志向。但这些情感并不是作者直接抒发出来的,她往往采取借助自然事物委婉细致表达的手法来结构成篇,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正如王国维所述:“一切景语皆情语”。此类诗中第一类情感主要是由于薛涛身世不幸,导致终身未嫁,这在个人情感上是一大缺憾,薛涛虽徜徉于达官贵人与文人骚客之间,酬唱应和不断,但那份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还是会常常流露出来,这就是夹杂在薛涛作品中淡淡的愁思与浅浅的叹息。如《池上双凫》“双栖绿池上,朝暮共飞还;更忙将趋日,同心莲叶间。”此诗通过写池中一对水鸟相互嬉闹,双宿双栖,于是就想到自己,要是自己也能似这水中之凫,与相爱的人相依相伴,双宿双栖,那将是多美好,此诗表现出薛涛对情深意浓的甜美爱情的向往。再看这《春望词(四首)》:(其一)“花开不同赏,花落不同悲。欲问相思处,花开花落时。”(其二)“揽草结同心,将以遗知音。春愁正断绝,春鸟复哀吟。”(其三)“风花日将老,佳期犹渺渺。不结同心人,空结同心草。”(其四)“那堪花满枝,翻作两相思。玉箸垂朝镜,春风知不知。”诗人感叹花开花落,以对风花将老、佳期渺茫等一系列生活景象的描写,一唱三叹的表达了凄苦委婉的心声,希望能够拥有幸福美满的生活。除却《池上双凫》与《春望词》,诗人又在《鸳鸯草》:“绿荫满香砌,两两鸳鸯小。但娱春日长,不管秋风早。”中表达着对幸福美好的夫妻恩爱之情的深切期盼。这种对幸福美满生活的期望在薛涛诗中处处可见,然而在感情的抒发上却深婉有致。第二类感叹身世之情则是由于作者长期寄人篱下,身世飘零,身心倍受摧残,但是对于自己的命运她又是那样的无可奈何,身不由己。表达这样情感的作品如《柳絮咏》:“二月杨花轻复微,春风摇荡惹人衣。他家本是无情物,一向南飞又北飞。”本诗托柳絮言己志,表面上写柳絮随风南北飞扬,不得安定,其实际上是诗人当时命运的写照,自慨身世,写出了弱女子飘零无意的哀愁。再如《蝉》:“露涤清音远,风吹故叶齐。声声似相接,各在一支栖。”此时则借蝉的高洁形象,表明自我心志。虽然他从事的是与官员饮酒弹唱的职业,但是他如蝉一般高洁自重,保持自我独立的人格。看,诗人就是这样用平白俗语以

浅近而入情,让读者读来觉得平淡而有深意的,表达同类情感的还有《海棠溪》、《宣上人见示与诸公唱和》等诸多作品。

3、政治诗。薛涛是一位关心国事,感怀天下的才女,这种情怀在她的诗歌中时有体现。比如在《上川主武元衡相国》中,她描绘川主府上通宵达旦,大宴宾客,“军城西角三声歇,云幕初垂红烛新”,宴会的欢歌消磨了战士作战的毅力。同时,她也有高瞻远瞩的政治远见和忧国忧民的政治情怀,如《筹边楼》中,“平临云鸟八窗秋,壮压西川四十州。诸侯莫贪羌族马,最高层处见边头。”此诗前两句烘托筹边楼气势磅礴,给敌人震慑,后两句更加巧妙,直接陈述告诫将士莫忘历史教训,以国事为重。全诗意义深刻,钟惺在《名媛诗归》中评论说:“教借诸将,何等心眼,洪度岂直一女子哉?固一代之雄也。”由此可看出薛涛是一位爱国女诗人,这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中是多么的难得啊。

(二)朱淑真作品的思想内容

朱淑真从小就聪明伶俐,喜欢读书,且家境优裕。其少女时代过得温馨愉悦,整日在家里伴着鸟语花香,东风细雨,洞悉草木荣枯,蜂飞蝶舞,这一并都是她写作的自然来源,长时间的大量写作使她诗才精进,但我们知道朱淑真的作品广为流传的主要是《断肠集》,其表达的大多是对生活不幸的哀愁及反抗,这就源于她不幸的婚姻生活,从“鸥鹭鸳鸯作一池,须知羽翼不相宜”[5]中就可以泄露出她对婚姻的不满。朱淑真的诗从思想内容上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抒写个人爱情生活的诗作;二则写景咏物;三则是一些咏史诗,议论历史,品评人物。

1、抒写个人爱情生活。这类作品则是朱淑真诗作的主要部分,朱淑真的诗真实的反映了她的生活和思想情感,由于婚姻不如意,她写有大量描写个人寂寞生活和抒发内心痛苦的诗篇,当然,也有许多清新活泼,笔调明快,情致缠绵的作品,这些情感主题则来源于她理想的爱情世界以及那段美好的初恋,如《清平乐·夏日游湖》“恼烟撩露,留我须臾住。携手藕花湖上路,一霎黄梅细雨。娇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怀。最是分携时候,归来懒傍妆台。”此词上篇写夏日与情人在西湖上相会,男女主人公相约游湖赏花,却不料遇上“一霎黃梅細雨”,就有所谓“烟”、“露”“留我须臾住”来找地方避雨,游湖赏花而遇雨,却给他们创造了一个清幽的环境和亲近的机会。下篇写她大胆举动和归来后的无聊心情,“不怕人猜”,打破了传统的“授受不亲”一类清规戒律。全篇叙事真切,层

次分明,写景清幽空明,又融入了作者真切的情感。换头两句“娇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怀”写她的爱情心理和行为动作,大胆率真,生动活泼,极具个性。当然,那些表现婚后夫妻志向不合,生活不如意的诗歌也写得甚好,由于曾经见过天花乱坠的美,所以后来的满纸浓愁,一片惨淡也显得格外触目惊心。如《减字木兰花·春怨》“独行独坐,独唱独酬还独卧。伫立伤神,无奈轻寒著摸人。此情谁见,泪洗残妆无一半。愁病相仍,剔尽寒灯梦不成。”“独行独坐,独倡独酬还独卧”两句,连用五个“独”字,充分表现出她的孤独与寂寞,似乎“独”字贯穿在她的一切活动中。“伫立伤神”两句,紧承上句,不仅写出了她的孤独,而且描绘出了她的伤心失神。特别是“无奈轻寒著摸人”一句,写出了女词人对季节的敏感。“轻寒”二字正扣题目中“春怨”二字的“春”字,全词无一语及春,惟从“轻寒”二字,透露出春天的信息,下篇则进一步抒写女词人愁怨。“此情谁见”四字承上启下,“此情”既指上篇的孤独伤感之情,又兼指下文的“泪洗残妆无一半”写出了女词人以泪洗面的愁苦。最后两句描绘自己因愁而病,因病添愁,愁病相因,以至夜不成眠的痛苦。自写苦情,情长词短,但其体味蕴藉极深。

2、写景咏物诗。朱淑真还作有许多写景咏物诗,湖光山色,四季景物都被她艺术的再现于诗歌之中,如《书窗即事》“花落春无语,春归鸟自啼。多情是蜂蝶,飞过粉墙西。”此诗为留春送春之作,表面上以为节序推移本属自然,但字里行间又隐隐的透露出作者内心的惜春心情。此诗中,作者的惜春之情全然体现在对蜂蝶的描写上,虽说“多情是蜂蝶”,但实际上更多情的却是作者本身,是她对春恋恋不舍才会将这样的情感寄托在蜂蝶身上,才会有“多情是蜂蝶”。再如她的咏物诗《白菊》“回旋秋色漙情露,凌厉西风结嫩霜。莫作东篱等闲看,清新曾节广寒香。”她的咏物诗词,所描绘的对象多是自然界中的梅、兰、菊、桂、莲等清玉高洁之物,寓以表现自己的品格,此诗则是借菊花的耐寒、不媚俗,以表现自己高尚、纯洁的品格。朱淑真还有一些作品是关注农事,关心农民生活的,她跃出自己生活的圈子,感咏现实,同情民间疾苦。如《苦热闻田负语有感》“日轮推火烧长空,正是六月三伏中。早云万叠赤不雨,地裂河枯尘起风。农忧田亩死禾黍,车水救田无暂处。日长饥渴喉咙焦,汗血勤劳谁与语?播插耕耘功已足,尚愁秋晚无成熟。云霓不至空自忙,恨不抬头向天哭。寄予豪家轻薄儿,

纶巾羽扇将何为!田中青稻半黄槁,安坐高堂知不知?”酷夏来临,天气炎热却遭遇旱灾,于是地裂河枯,禾黍将死,他们又抢插晚稻以救饥荒,但却收成无望,农民们绝望的只能“向天哭”。朱淑真生动形象地记录了农民生活的疾苦,感受到了他们的苦难,她与他们悲喜与共,并将过错归咎于高高在上的统治阶级,高声质问当朝者“安坐高堂知不知?”从此诗看来,朱淑真的目光已不仅局限于“小我”,而开始关注广大的劳动人民,并代表了他们的心声。

3、咏史诗。朱淑真的诗歌除了前两类之外,还有一部分咏史诗,她感叹历史兴亡、国运更替,评价英雄人物得失,用文字表达出自己的见解,她评价项羽说:“盖世英雄力拔山,岂知天意主西关。范增可用非能用,徒只身亡顷刻间。”(《项羽》)既肯定了项羽的英雄气概,又指出了他不擅长用人的弱点。再如在《贾生》诗中,朱淑真一反常人所见,肯定汉文帝的用人治国之道,指责贾宜以和亲手段建议文帝放弃出征匈奴,不为贾宜的遭遇而痛心,毫无忌讳的表达出她不凡的见解,这对于一个闺阁女子来说已经是难能可贵了。

三、思想内容对比

作家作品的思想内容很大程度上会受到他们生活经历的影响,这两位女作家当然也不例外。她们将各自的生活作为创作的自然材料,用诗文书写着她们的情感与生活。由以上对她们思想内容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出这两位女才子的创作在思想内容方面存在的最明显差异就是薛涛以应酬唱和之作为主,而朱淑真的作品则侧重于抒写个人情感生活,显然这主要归因于她们各自特有的生活经历。下面将主要着眼于探讨其作品思想内容的相同之处。通过对她们作品的分析,我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个相同之处:

(一)都曾表达对美好爱情、婚姻的向往。薛涛终身未嫁,是沦落风尘毁了她一生的幸福,她与美满婚姻无缘,但她从未放弃过对美好感情生活的追求和对恩爱夫妻生活的向往,这样的情感在她的诗歌中体现得很明显,如《池上双凫》,这首诗借水鸟寄托情志,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追求,希望与所爱之人永结同心,终朝相伴。朱淑真则经历了一次婚嫁,一次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无奈婚姻,她对美好爱情、婚姻的追求较之薛涛则显得更大胆,更直率,这是她对自己不幸婚姻的无声抗争。这类作品最具代表的是前面提到的《清平乐.夏日游湖》,该诗中活泼大胆的形象历来让读者记忆深刻,除此之外再如《秋日偶成》

“初合双鬟学画眉,未知心事属他谁?带将瞒报中秋月,分付萧郎万首诗。”从这首诗可以看得出作者对未来的婚姻有着美好的憧憬,她希望自己可以寻得一个儒雅的志趣相投的如意伴侣,可以付诗和词,共度此生。

(二)都有抒发悲愁孤寂之情。薛涛身为乐妓,虽常与达官贵人、文人墨客来往,但作为女子的她也希望遇一有情人,相伴此生,过夫唱妇随的生活,但由于她的特殊身份遂与美满婚姻无缘,每当独自一人的时候,孤单寂寞之情便开始侵蚀她,如《秋泉》“泠色初澄一带烟,幽声遥泻十丝弦。长来枕上牵情思,不使愁人半夜眠。”通过愁人所见所闻所感的细致描绘,含蓄婉转地表达了自己不可言状的寂寞和郁闷心情。然对于朱淑真而言,她理想的婚姻是夫妻间志趣融洽,心灵共振的,却嫁给了一个至力于功名利禄,缺乏诗意才情的市井之人,于是朱淑真的心从此陷入了无尽的孤独之中,从《春日书怀》“从宦东西不自由,亲帏千里泪长流。已无鸿雁传家信,更被杜鹃追客愁。月落鸟歌空美景,花光柳影漫盈眸;高楼惆怅凭栏久,心逐白云南向浮。”中可以看出,此时的朱淑真受着“从宦东西不自由”与婚姻不幸的双重折磨,日日夜夜,时时处处,围绕着她的都是催人断肠的愁。

(三)都作有较多的写景咏物诗。这类诗歌在薛涛的作品当中占有相当的比例,薛涛通过这种形式巧妙而得体的将自己内心所感受到的用诗歌的语言表达出来,此类代表作有《井梧吟》、《月》、《咏柳絮》、《朱棣花》等,以《筹边楼》为例,“平临云鸟八窗秋,壮压西川四十州。诸将莫贪羌族马,最高层处见边头。”作者放眼西川四十州,寄情言外之意。开端两句点明筹边楼据西川首府之地,描写气势雄浑,后两句则严正谴责由于将军们的过失而丧失西川之地。作者将一腔忧愤和不平婉转的宣泄出来,清纪昀誉为“其托意深远,有鲁嫠不恤纬,漆室女坐啸之思,非寻常群屐所及,宜其名重一时。”可见薛涛此类诗歌艺术成就之高。朱淑真的作品中这类咏物诗也甚多,如《柳》、《羞燕》、《梨花》、《双燕》等,我们来看看她的《柳》,“万缕千丝织暖风,绊烟留雾市桥东。砌成幽恨斜阳里,供断闲愁细雨里。”这首诗表面上是写春柳,实际上则是抒写诗人主观的心情,柳丝是将春天的信息和温暖带给人间的大自然的使者,诗人描绘了春柳的美好姿态,但春柳虽美同时又带给诗人无限的愁思,此诗写柳却表达着诗人自己郁积在心头的无限幽恨。朱淑真的此类作品大多是写景状物,然后再将多愁善感的自我

形象蕴藉其中,抒情委婉含蓄却又能深深地打动读者。

四、结语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一首诗中曾经感叹:“生人莫为妇人身,百年苦乐随他人。”在封建社会,生为女子,实为不幸。“女子无才便是德”,在男权社会里,女子的聪明才智、见解被扼制,吟诗作赋也仅在历史的缝隙中所见。薛涛、朱淑真两位女诗人,凭借她们出众的才华和优秀的诗作,在浩如烟海的男性诗歌创作光环下大放异彩,她们的作品得到后世颇多赞美之词,可见这两位女诗人无愧于她们的时代,其诗其人,在中国文学史上都有其值得可歌可泣的辉煌一笔,她们是中国女性文学史上的中流砥柱。也正因为与男性诗人相比,女性诗人的诗歌可以说是寥寥,所以我们更应加大对她们的关注,以填补中国女性文学史的空白。

[注释]

[1]韦皋,[唐]字城武(746-805),京兆万年(今西安)人。始仕为建陵挽郎。以文翰之美,冠于一时。

[2]薛涛笺:薛涛设计的笺纸,是一种便于写诗,长宽适度的笺。此笺原用作写诗作为诗笺,后来逐渐用作写信,甚至官方国札也用此笺,流传至今。相传薛涛笺是由“浣花溪的水,木芙蓉的皮,芙蓉花的汁”制作而成。

[3] 1.唐成都名妓薛涛有文才,时人呼为女校书。唐王建《寄蜀中薛涛校书》诗:“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花里闭门居。”后世因以称妓女而能文者。 2.喻女才子。

[4]钟惺.《名媛诗归》.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委员会.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339.齐鲁书社,1997

[5]出自朱淑珍七绝《愁怀》,表达对婚姻现状的极度不满,以及无法摆脱的无奈。

[参考文献]

[1] 《历代妇女诗词选注》中国妇女出版社1985年版

[2]张篷舟《薛涛传》见《薛涛诗笺》人名文学出版社

[3]赵世杰《古今女史》卷四全国图书馆文献微缩中心2001

[4]游国思《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5]黄云珠《略论薛涛诗风“男性化”的成因及其表现》载《中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2期(总第69期)

[6] 廖小勤冉华森《女诗人薛涛研究》载《作家杂志》2007

[英文摘要]

Xue Tao is the famous Tang Dynasty poet, Li Ye, Y u Xuanji and said "the nun Sanjie", enjoys a high reputation in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Zhu Shuzhen is also a famous female poet in Song Dynasty, whose works in art is quite high, some people think her ability, can with "reputation first eternal prodigy" Li Qingzhao racing together bridle to bridle. However, according to the existing life data display, two female writers are her favorite creation and full of wit, have received better education, life is happy to unhappy, also have not attained the individual emotional experience, very much in common show visible in life, but they left the world of the works reflect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in the ideological content is also respectively has the stress.

Keywords: Xue Tao;Zhu Shuzhen; ideological content

论才女朱淑真的女性觉醒意识

论才女朱淑真的女性觉醒意识 摘要:朱淑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度否定后被发掘的女性词人,她是宋代写就女性诗词最多的代表人之一,她以自己的真情实感描绘了她的一生,也向当时的封建势力发出了有力的抗击,体现了她女性意识的觉醒。一部《断肠集》融入了她的血与泪,也是她一生唱出的向往爱情、婚姻自由与自主的女性悲歌。朱淑真以其独特女性视角和大胆的言辞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反抗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自由并不惜以死抗争的女性形象,她的觉醒是她向当时男权社会发出的不满。 关键词:朱淑真;女性意识;根源 朱淑真与李清照同是宋代的女词人,一部《漱玉词》奠定了李清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朱淑真的《断肠集》与李清照的《漱玉词》并称宋代女性文学的双璧,而李清照一度被后来的学者效仿与称赞,但具有同样实力与才情的朱淑真却被人否定。她的作品被父母付之一炬,就连她的生平资料甚至生卒年代都没有详细的记载,可见朱淑真在当时的地位。 现一般认为:朱淑真,自号幽栖居士,祖籍歙州(今安徽歙县),南宋浙江钱塘人,生于仕宦人家,留有《断肠集》。虽然她的生平史上记载甚少,但从她的诗词里也可看出她的一生并不顺意。受过良好教育的她“幼警慧,善读书,工诗,风流蕴藉”(田汝成《西湖游览志》)。而聪慧的她却由于社会的约束而嫁与一庸吏,使她一下从一个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少女跌落为一个孤独、无望的少妇。她争取无望,只得心灰意冷般回娘家以示不满与反抗。但愈挫愈勇的她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与新欢约会!她在那样一个束缚人性的社会里,当然也得到了“惩罚”:新欢弃之,父母亦嫌之。抑郁的她背负着沉重的精神枷锁,虽然饱尝人生的苦涩,也执着坚守在“自己的田地”,但在那个与自己格格不入的社会中又有什么值得留恋的?年轻的她“愤然离世”,留下诗集《断肠集》词集《断肠词》。香消玉殒的她也因行为的过激而给自己带来了“有失妇德”、“淫娃佚女”的骂名。这也是她不为世人所知的原因。现存最早的关于朱淑真记载的是宛陵魏仲于淳熙九年(1182年)所作的序。序中“……早岁不幸,父母失审,不能择伉俪,乃嫁为市井民家妻,一生抑郁不得志,故诗中多忧愁怨恨之语。每临风对月,触目伤怀,皆寓于诗,以写胸中不平之气。竟无知音,悒悒抱恨而终。自古佳人多薄命,岂止颜色如花命如叶耶?观其诗,想其人。风韵如此,乃下配一庸夫,固负此生矣。其死也,不能葬骨于地下,如青冢之可吊,并其诗为父母一火焚之,今

关于王澍作品的总结

关于王澍作品的总结 一. 材料方面 以旧材料纪念过去,同时又采用现代形式 1.【砖瓦】回收,循环,利用,象征城市的变迁 1.1“这几年,大量古旧建筑被拆除,出现大量砖瓦废料,2000年开始,我们就有重点地回收旧料、循环利用。中国民间早就有对材料循环利用的可持续建造传统。”王澍说。 王澍和许江设计完成的《瓦园》(800平方米),在一片建筑中,以花园的形态出现。他们在地面上用6万片旧青瓦搭出了屋顶,游览者要踏上竹桥走入瓦园中,就像走在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上。6万片旧城拆迁回收的青瓦、3000根竹子,王澍团队和3名来自浙江乡村的泥工、瓦工和竹工花了半个多月时间,几乎在全手工的状态下造出了一个800平方米的建筑。

1.2在2010年的世博会上,王澍设计的宁波滕头馆,是一栋由回收旧砖瓦做成的建筑。为了表达他的生态理念,王澍用“瓦爿墙”(用青砖碎瓦甚至破碎的缸片垒加起来的墙壁)来装饰滕头馆的三面墙体。“瓦爿墙”是用回收的50多万块旧砖瓦做的,这些旧砖瓦都是从宁波的象山、鄞州、奉化等地的大小村落收集来的,其中的元宝砖、龙骨砖、屋脊砖都有着超过百年的沧桑。 1.3王澎对瓦片的情结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期。2004年,王澍完成了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新校区一期工程。为了发挥建筑材料的可再利用和经济实用性,他从各地的拆房现场收集了700万块不同年代的旧砖弃瓦,让它们在象山校区的屋顶和墙面上重现新生。

1.4宁波博物馆的外墙是最吸引眼球的地方。「你仔细看看,可以发现如果是直壁,采用的是浙东地区的『瓦爿墙』,如果是斜壁,采用的则是特殊模板成型的清水混凝土墙。」戴宗品道出了细微处的奥秘。 宁波博物馆的瓦爿墙有其传统根基,历史上,以慈城地区为代表的瓦爿墙随处可见,是宁波地域乡土建造的特有形式。宁波博物馆的瓦爿墙材料包括青砖、龙骨砖、瓦、打碎的缸片等,大多是宁波旧城改造时积留下来的旧物。其中,青砖的数量最多,它们的「出生」年代也多为明清至民国时期不等,甚至有部分是汉晋时代的古砖。不少青砖上,还镌有「福寿」等铭文;龙骨砖是传统建筑中用来压脊的较大的砖,带拱,与青砖拼砌,形成错落。龙骨砖与零碎的瓦片和缸片一起,都成为了外墙的「装饰图案」。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说:「我们大概测算了一下,每平方米需要100块左右的旧砖旧瓦,整个博物馆的瓦爿墙的面积是1.3万平方米左右,也就是说,宁波博物馆所用的旧砖瓦在百万块以上。」宁波博物馆在全 国建筑界是第一个如此大规模运用废旧材料。

朱淑真诗词中的女性形象

从“娇痴不怕人猜”到“愁病相仍,剔尽寒灯梦不成” ——论朱淑真诗词中的女性形象 摘要:朱淑真是宋代与李清照齐名的女词人,人称“赵宋词女,李朱名家”,著有《断肠集》诗词200余首,词格清空婉约,诗词多忧愁幽怨之语。朱淑真纯女性的书写,以女性独特视角观察体验人生,写出篇篇打动人心的血泪诗篇。其中塑造了丰满立体有层次感的众多动人女性形象,可以看做词人自己真实的一生写照:美丽纯真的少女,甜蜜幸福的新婚少妇,日久生怨的愁妇,与愁肠欲断的弃妇,几乎把古代诗词中吟咏的所有女性都涵盖了。而纯女性自然真实的书写妇女内心的悲苦,又远胜于“男子做闺音”,在古代诗词史上留下灿烂的一笔。 关键词:朱淑真不幸婚姻《断肠集》女性形象纯女性书写 Abstract: Zhu Shuzhen is as famous as Li Qingzhao, called "Song Zhao authoress, Zhu Li Masters". With a " V olume of Heartbroken," more than 200 poems, words graceful and sorrow language of hidden bitterness . Zhu writing for women only, with a unique perspective on the female experience of life and move people by writing poems with tears and blood . A full three-dimensional shape which has many layers and moving image of women as the word can be a real life portrayal of herself: a beautiful innocent girl, sweet and happy young woman, married long period of time complaining of the unhappy woman, abandoned wives , almost all female images in ancient poetry are covered. Pure natural real women writing women's inner misery, but also far better than "the man to do the inner sound".Make a brilliant stroke in the history of ancient poetry. Keywords: Zhu shuzhen; unfortunate marriage ; V olume of Heartbroken; female images ; for women only writing 朱淑真,号幽栖居士,作品为宋代魏仲恭辑录《断肠集》。关于她的生平、身世历来说法不一,较通行说法是南宋初期人,祖籍安徽,后移居浙江杭州。朱淑真是宋代与李清照齐名的女词人。近代词人况周颐说:“易安淑真,尤为闺阁隽才。”陈廷焯也对淑真才华做出高度评价:“朱淑真词,风致之佳,词情之妙,真不亚于易安。宋妇人能文者不少,易安为冠,次则朱淑真,次则魏夫人也。”①淑真擅于运用纯女性的视角观察生活,抒发女性独特的生活感受与生命体验,塑造了真实可感的女性形象:我们细心体会,可以看到词人,从美丽纯真的少女,到短暂甜蜜相思的新妇,日久生怨的愁妇,大胆反抗终至疏离愁肠欲断的弃妇,一生多舛的经历,词人一点点磨灭生命的光彩与青春,引起我们对“断肠词人”的关注与同情。 ①陈廷焯《词坛丛话》唐圭璋《词话丛编》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 1986 ,3725页

朱淑真

朱淑真(约1131年前后在世),宋代女词人,一作淑贞,号幽栖居士。朱淑真籍贯身世历来说法不一,《四库全书》中定其为“浙中海宁人”,一说“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安徽歙州(州治今安徽歙县),南宋初年时在世,相传为朱熹侄女。朱淑真生于仕宦家庭,其父曾在浙西做官,家境优裕。幼颖慧,博通经史,能文善画,精晓音律,尤工诗词。素有才女之称。相传因父母作主,嫁给一文法小吏。因志趣不合,婚后生活很不如意,抑郁而终,其墓在杭州青芝坞。 其生平,传世载籍多记载为“自号幽栖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世居桃村。工诗,嫁为市井民妻,不得志殁”。幽栖居士之说,最早见清王士祯《池北偶谈·朱淑真璇玑图记》,博通经史,能文善画,精晓音律,尤工诗词 学术界已断为伪托;世居桃村,则不详其说从来。此外各项均见宋魏仲恭《断肠集序》,而据集中《春日书怀》“从宦东西不自由,亲帏千里泪长流”可知,其夫亦曾仕宦。因此除钱唐人,出身宦家,生活不幸外,诗人生平今已难详考。生前曾自编诗词集(《写怀二首》“孤窗镇日无聊赖,编辑诗词改抹看”),死后散佚。孝宗淳熙九年(一一八二)宛陵魏仲恭(端礼)辑为《断肠集》十卷,未几钱唐郑元佐为之作注,并增辑后集七卷(一本把第七卷厘为两卷,作八卷)。此外尚有《断肠词》一卷行世。 朱淑真诗,以清汪氏艺芸书舍影元抄《新注朱淑真断肠诗集》(藏北京图书馆)为底本。校以民国徐乃昌影元刻本(简称元刻本)、清光绪嘉惠堂刊《武林往哲遗著》本(简称武林本)、清抄本(藏北京图书馆)等。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相传朱淑真作品为其父母焚毁,后人将其流传在外的辑成《断肠集》(诗)2卷,《断肠词》1卷及《璇玑图记》,辗转相传,有多种版本。 其诗词多抒写个人爱情生活,早期笔调明快,文词清婉,情致缠绵,后期则忧愁郁闷,颇多幽怨之音,流于感伤,后世人称之曰“红艳诗人”。作品艺术上成就颇高,后世常与李清照相提并论。流传颇广的《生查子》:“……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一阕,长期以来被认为欧阳修所作,其实是当时怕坏了女子的风气,才将作者改为了欧阳修的。 朱淑真书画造诣相当高,尤善描绘红梅翠竹。明代著名画家杜琼在朱淑真的《梅竹图》上曾题道:“观其笔意词语皆清婉,……诚闺中之秀,女流之杰者也。”明代大画家沈周在《石田集·题朱淑真画竹》中说:“绣阁新编写断肠,更分残墨写潇湘。” 由此可见,其能力非寻常深闺女子可比,当与李清照并驾齐驱。朱淑真,她的诗作受到市民的激赏,却在死后遭到父母的焚烧(据魏仲恭《断肠诗集序》)。她显然是英年早逝的“问题美女作家”。 她的别号是“幽栖居士”,为南宋多情才女和美女,与李清照齐名,有《断肠集》存世。从“鸥鹭鸳鸯作一池,须知羽翼不相宜”(《愁怀》)来看,她的婚姻是不幸的,因此,有些作品泄露了婚外恋情,被一些学者剥夺著作权。 但是,她的作品还是存有大胆露骨的香艳镜头:“但愿暂成人缱绻,不妨常任月朦胧”——缠绵于情爱连时间也不管了,“娇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怀”——犹如今人当街亲吻一般大胆。

朱淑真断肠集

朱淑真断肠集 朱淑真简介:宋女作家。号幽栖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歙州(州治今安徽歙县),南宋初年时在世。生于仕宦家庭,相传因婚嫁不满,抑郁而终。能画,通音律。词多幽怨,流于感伤。也能诗。有诗集《断肠集》、词集《断肠词》。《断肠集》有宋郑元佐注本。(《辞海》1989年版)断肠词:词集名。南宋朱淑真作。一卷。淑真为钱塘(今浙江杭州)女子,因自伤身世,故以“断肠”名其词。有明毛晋汲古阁课《诗词杂俎》本、清王鹏运《四印斋所刻词》本等。(同上书)淑真钱塘人,幼警惠,善读书,工诗,风流蕴藉。早年,父母无识,嫁市井民家。淑真抑郁不得志,抱恚而死。父母复以佛法并其平生著作荼毗之。临安王唐佐为之立传。宛陵魏端礼辑其诗词,名曰《断肠集》。(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顺治辛卯,有云间客扶乩于片石居。一士以休咎问,乩书曰:“非余所知。”士问仙来何处,书曰:“儿家原住古钱塘,曾有诗篇号断肠。”士问仙为何氏,书曰:“犹传小字在词场。”士不知《断肠集》谁氏作也,见曰“儿家”,意其女郎也,曰:“仙得非苏小小乎?”书曰:“漫把若兰方淑士,”曰:“然则李易安乎?” 书曰:“须知清照易贞娘,朱颜说与任君详。”士方悟为朱淑真,故随问随答,即成浣溪沙一阕。随又拜祝,再求珠玉。乩又书曰:“转眼已无桃李,又见荼蘼绽蕊。偶尔话三生,不觉日移阶

晷。去矣去矣,叹惜春光似水。”乩遂不动。或疑客所为,知之者谓客只知扶乩,非知文者。(《湖[土需]杂记》) 忆秦娥 正月初六日夜月 弯弯曲,新年新月钩寒玉。 钩寒玉,凤鞋儿小,翠眉儿蹙。 闹蛾雪柳添妆束,烛龙火树争驰逐。 争驰逐,元宵三五,不如初六。 浣溪沙 清明 春巷夭桃吐绛英,春衣初试薄罗轻。 风和烟暖燕巢成。

浅析建筑师王澍和亚历杭德罗·阿拉维纳的创作思想差异性 相平

浅析建筑师王澍和亚历杭德罗·阿拉维纳的创作思想差异性相平 发表时间:2019-07-19T10:43:31.243Z 来源:《新材料.新装饰》2019年2月下作者:相平 [导读] 在迎来21世纪的十多年间,建筑界发生了很多新的变化,人们关注的视角也在不断的变化更新之中,有这么两位建筑师,来自不同的国度,有着不同的设计理念, (山东建院工程监理咨询有限公司,山东济南 250000) 摘要:在迎来21世纪的十多年间,建筑界发生了很多新的变化,人们关注的视角也在不断的变化更新之中,有这么两位建筑师,来自不同的国度,有着不同的设计理念,却同样获得了普利兹克奖,他们对于建筑的切入点不同,然而在具体的设计手法上,却又有相似之处。本文正是通过对两位建筑师的全面剖析,找到两位建筑师设计理念、设计手法上的差异性,以指导今后的建筑学习。 关键词:21世纪;建筑创作手法;建造过程 一、21世纪中西方建筑发展现状及趋势 21世纪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回望十多年间,建筑师开始对建筑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生态产生了更多的关注。21世纪的社会发展,将会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社会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都将以信息和知识的获取为基础。应运而生的将会是一个高速发展、激烈竞争、交往频繁的社会。21世纪是一个“城市化”的世纪,农村人口将继续涌入城市,而城市人口也将会超过农村人口,进入信息社会。 以上社会现状映射到建筑发展上,不同国家将会面临不同的建筑需求,不同国家的建筑师需要根据国内的发展现状和需求,来解决设计思路上的问题。以智利建筑师亚历杭德罗·阿拉维纳和中国本土建筑师王澍为例,来探讨他们创作思想的差异,并探究成因,以此来指导建筑设计。 二、浅析亚历杭德罗·阿拉维纳和王澍的创作思想差异性 (一)不同的成长、教育经历 王澍可谓中国土生土长的建筑师,受教育阶段在国内完成,没有留洋经历。求学阶段,王澍非常勤奋刻苦,随在教育体制内,却不拘泥于当时的教育环境。 阿拉维纳在智利成长起来,在德拉智利天主教大学完成了自己的学业,在对于建筑道路的持续追求中,他保持了清晰的视野和卓越的技巧。他在他的母校智利天主教大学中进行了一系列的项目,包括数学学院(1998)、医学院(2001)、建筑学院改造(2004)、暹罗塔楼(计算机中心,2005)以及最新完成的UC创新中心(2014)。每一建筑都展示了对于人们会如何使用建筑的深刻理解,对于材料的细致而精心的使用以及为了服务更大社区而营造公共活动空间的努力。 (二)创作思想的分析对比 一位来自由中国,一位来自于智利,不同的国家,不同的价值观,却因为都曾获得普利兹克奖而闻名于世,也由此引发了笔者对两位建筑师的研究热情。两位建筑师有众多不同之处,然而在建筑创作的过程中,却又蕴含着共性。笔者希望通过对两位建筑师的建筑作品,建筑思想的对比,能够发现更深层次的设计含义,从而引导今后的建筑创作。在接下来的介绍中,将会从两位建筑师对建筑的追求和认知、对建造过程的处理这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对建筑的追求和认知:王澍从小成长在文化气息浓重的家庭环境下,对中国传统的文化有很深的认知和造诣。中国传统的文人情怀在其身上得到了很好的展现。中国古代的建筑、园林的营造,往往是文人和匠人配合的结晶,文人负责整体的把关和控制,而匠人则负责具体的实施,将文人的构想化为现实。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以院落为核心,形成了南北东西不同的建筑风格流派,建筑文化可谓异彩纷呈。然其中最经典的一支,当属中国的江南私家园林。江南私家园林,多由文人墨客根据地形,结合个人的志趣追求,精心设计营造而成。江南私家园林的最高追求,是对“意境”的营造。所谓“意境”,则需分成“意”和“境”来分别论述。“意”是指园林主人的胸中之意,指的是人的思想感情,想要表达的志趣或对于某种事物的看法和追求。而“境”则是指外界的事物和眼前的景色,指现实中的事物所传达出来的信息。二者结合,就是我们常常提到的“托物言志”。以外化的景色来表达内化的个人志趣追求。这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文人的追求和内心精神的外化体现。举例来说,拙政园的园主王献臣在园中种植大量的荷花,正是为了通过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特点来表达个人高洁的为官之道。园林中的每一个建筑单体以及每一处空间组织,都可以构成一个具有表达意义的“景语”。这可以说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非常宝贵的一笔精神文化财富。 而王澍正是试图将这种在中国渐渐式弱的传统文化思考,重新带到公众的视野中,让建筑师,让使用者能够体验到中国传统建筑的内涵和空间形式,重新引发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 对比王澍,智利建筑师亚历杭德罗·阿拉维纳则更多的关注建筑与社会需求的关系,怎样使用现有的条件,来尽可能的满足使用者的需求,怎样为他们解决建筑问题,提高生活品质。如果说王澍是“文人建筑师”,那么阿拉维纳可以说是“平民建筑师”。以他的作品“智利伊基克市政府经济适用房项目”为例,由于当地政策的限制和建造经费的不足,阿拉维纳使用了一个巧妙的办法,先将建设用地内的建筑建设一半,另外一半在后期由居民在居住的过程中自己完成。只是建筑师为居民搭建了建筑的完整框架,留下的那一半未完成的建筑,可以在居民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自行建设完成。让经济条件不好的居民。能够在市区较好的地块获得属于自己的房产,这可以说是一个创举。

王澍作品思想分析

王澍建筑思想分析及对中国城市化的思考 建筑学专业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中国的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刹那间各式各样的高楼大厦在各大城市拔地而起,传统建筑风貌正逐步消失,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引发了我们对中国的城市化、中国的建筑应基于传统还是只应面向未来的思考。本文将通过对王澍关于城市复兴和传统建筑现代复兴思想的分析,结合当代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问题,探讨中国城市化该如何更好地发展下去。 关键词:中国城市化、传统建筑、未来、王澍、城市复兴 一、王澍的建筑思想 2012年,中国建筑师王澍获得了普利兹克建筑奖,这是中国本土建筑师首次获得这个被誉为建筑界诺贝尔奖的建筑奖项。王澍的获奖引起了相当大的社会关注,这是因为中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发展到一个阶段,传统建筑社区生活方式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对现代建筑简单的复制和模仿,不仅建筑师连普通的居民也要发出提问,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正如评审辞中指出:“中国建筑师获奖的重要之处在于,它代表着评委会成员们认可中国建筑师将推动中国及世界建筑思潮的发展。同时,未来中国城市化的成功对中国及世界而言都将是意义重大的。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的同时,中国既要保持悠久而独特而的文化传统,又应关注城市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王澍基于本土建筑的思想和将旧材料与新技术成功结合的作品将对中国今后的建筑和城市发展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王澍是一个对建筑有着独立思考的人。他一向都特立独行,在读大学时就被看作是异类,大二时就宣称没有老师可以再教他了。上个世纪80年代,当大家都热衷于现代主义建筑时,他曾写过论文《当代中国建筑学的危机》,批判整个近代中国建筑界的状态,从各个建筑界大师,一直批到自己的导师齐康;他的硕士毕业论文《死屋手记》影射了东大建筑系以及整个中国的建筑学状况,当时有人给他传话,如果不改论文就可能没有学位,但他就是一个字都不改;他的博士论文《虚构城市》阐述了他对未来城市发展趋势的思考,但时至今日,不少他在同济的师兄弟和老师都说看不懂。“看不懂”,也是很多人对王澍建筑作品的评价。由最初的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到后来作为获奖代表作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宁波美术馆,以及他参与的住宅项目“钱江时代”,争议从未平息,但他从不受外界评价的影响或左右,坚定地抵制市场压力,保持独立的价值观,坚持建筑世界的差异性和多样性,走基于本土文化又具有普适价值的当代建筑之路。 王澍的建筑观念是:就地取材,旧料回收,循环建造(图1)。他认为建筑就是景观,景观不仅体现在对自然地理的适应、调整、敏感对话,甚至将真实的自然也变为生活场所建造的一种元素,根据对“自然

薛涛与朱淑真作品思想内容分析比较

薛涛与朱淑真作品思想内容分析比较 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学生姓名:李珊珊指导教师:单芳 [内容摘要]薛涛是唐代著名的女诗人,与李冶、鱼玄机并称“女冠三杰”,在文学史上享有着很高的声誉。朱淑真亦为宋代著名女词人,其作品在艺术上成就颇高,有人认为她的能力,堪与有着“千古第一才女”之美誉的李清照并驾齐驱。然而据现存生平资料显示,两位女作家都自幼喜爱创作且才华横溢,都曾受过程度较好的教育,生活都有幸福快乐转入不如意,也都有着不遂愿的个人情感经历,可见生活中显现出来的共同点很多,但她们留世的作品却体现出各自的特色,在思想内容上也是各有侧重。 [关键词] 薛涛;朱淑真;思想内容 唐代诗风兴盛,是中国古典诗歌最辉煌的时期,当时能诗者众多,著名诗人人数也大大超过了战国到南北朝所有著名诗人的总和,同时也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女性诗人,据统计人数多达一百二十多位,杰出的作者有上官婉儿、武则天、李冶、晁采、刘采春、鱼玄机、薛涛、花蕊夫人徐氏等等,其中女冠诗人薛涛最是一颗夺目的明珠。然稍晚于唐的宋代虽其诗歌成就不及唐代,但可贵的是,宋代女诗人的诗作比唐代女诗人的要多,最著名的要数宋代女诗人李清照。其中宋代女词人朱淑真以其独特的笔调和颇高的艺术成就在文学史上博得了较高的评价。据现存生平资料显示,两位女作家都自幼喜爱创作且才华横溢,都曾受过程度较好的教育,生活都有幸福快乐转入不如意,在这么多共同点的支撑下,她们留世的作品却体现出各自的特色,在思想内容上也各有侧重。 一、生平梳理 (一)薛涛生平简述 薛涛,字洪度,原籍长安(今陕西西安市),童年随父薛郧宦游成都,八岁能诗,洞晓音律,多才艺,少年即诗名在外。相传她的父亲在庭中梧桐树下吟诗:“庭除一古桐,耸干入云中”,薛涛应声而续:“枝迎南北鸟,时送往来风”,可见薛涛从小才华横溢。父亲在她童年时就去世了,因家贫,不得已入乐籍为歌妓。她思想开朗,性格豪爽,喜与文人交游。十六岁左右,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1]见她貌美才捷,就召入幕府侍酒赋诗,遂入乐籍。二十岁左右因小事冒犯韦皋,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朱淑真《蝶恋花送春》原文、译文及赏析

朱淑真《蝶恋花送春》原文、译文及赏析 蝶恋花·送春 朱淑真 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 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 【译文】 楼外垂杨千条万缕,仿佛要拴住春天的脚步,春天却匆匆而过不曾稍停。只有柳絮仍然在风里飘飞,它随春风要看春归向何处? 绿色的山川只听杜鹃乌啼叫,它本是无情的鸟,凄厉的叫声岂不也在为人愁苦。举杯送别春天,春天却不语,黄昏时候却下起了潇潇细雨。 【注释】 1、系:拴住。 2、青春:大好春光。隐指词人青春年华。 3、少住:稍稍停留一下。 4、犹自:依然。 5、杜宇:杜鹃鸟。 6、便作:即使。 7、莫也:岂不也。 8、“把酒”句:把酒,举杯;把,持、拿。送春,阴历三月末是春天最后离去的日子,古人有把酒浇愁以示送春的习俗。此句与王灼《点绛唇》“试来把酒留春住,问春无语,席卷西山雨”写法相似。 9、潇潇雨:形容雨势之疾。 【赏析一】 惜春伤春,留春送春,词中常调。这首“送春”词却别具一份女词人的巧思妙想与慧心深情。

上片化景物为情思,纯从“楼外垂杨”着笔。从风飘柳絮的景象看,词中所写,当是暮春烟柳,而非细叶新裁的仲春嫩柳,这样方与送春之旨吻合。杨柳依依的形象和折柳送别的风习使人们从柳条想到送别,原很自然;但从“垂杨千万缕”想到它“欲系青春”,却是女词人的独特感受。从“送”到“系”,虽只在一转换之间,却包含了想象的跨越飞跃,进一步写出了柳的缱绻多情。那千万缕随风荡漾的柳丝,像是千万缕柔曼的情思,力图挽住春天。然而“少住春还去”,春毕竟是留不住的。他人至此,不过叹息伤感而已,词人却从随风飘荡的柳絮生出“随春且看归何处”的奇思妙想。柳絮的形象,在词中或状撩乱春愁,或状漂荡无依,即使联想到“送”,也只有“飞絮送春归”(蔡伸《朝中措》)一类想象。朱淑真却以女词人特有的灵心慧性和缠绵执着,将它想象成一直深情地追随着春天,想看一看春究竟归于何处。由“系”到“随”,进一步写出了柳对春天的无限依恋和无尽追踪。 下片从“春归”生出,转从送春的词人方面着笔。“绿满山川”正是暮春之景。这一望碧绿之中正含有落花飞絮狼藉的伤感记忆,更何况耳畔又时时传来象征着春归的杜鹃鸟凄伤的呜叫声。目接耳闻,无非芳春消逝的景象即便是无情人,恐怕也要为之愁苦不已。“便作”句先从反面假设,“莫也”句则故用摇曳不定之语从正面渲染愁苦,愈觉情怀酸楚。写到这里,方才引出这位满怀愁情的女主人公。“系春”不住,“随春”难往,唯有“送春”:“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这两句似从欧词“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化出,但独具神韵。在词人感觉中,这即将离去的春天,像是怀着无限别离的惆怅与感伤,悄然无语,与伤春的词人默然相对。时近黄昏,又下起了潇潇细雨。这“潇潇雨”,像是春天告别的细语,又像是春天归去的叹息。而女主公情怀的黯淡、孤寂也从中隐隐传出。妙在“不语”与“潇潇雨”之间存在着一种似有若无的对应与联系,使读者感到这悄然飘洒的“雨”仿佛是一种不语之“语”。这一境界空晨。极富象外之致的结语使词在巧思妙想之外更多了一份悠远的情致。 全词通过描写外缕垂杨、飞絮缱绻、杜鹃哀鸣、春雨潇潇,构成一副凄婉缠绵的画面,一个多愁善感,把酒送春的女主人公的形象活现在这幅画面中,词句清丽,意境深远。 【赏析二】 宋代有不少“惜春”词。暮春景色不外乎柳絮纷飞,杜鹃哀呜,暮雨淅沥,抒发的不过是作者的惋惜之情。然而,女词人朱淑真却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和贴切的拟人手法,将暮春景色表现得委婉多姿、细腻动人,在宋代诸多惜春之作中,显出它自己独有的艺术特色。 朱淑真在少女时期也曾“天资秀发,性灵钟慧”(宋·魏仲恭《朱淑真断肠词序》),写过欢快明丽的《春景》诗:“斗草寻花正及时,不为容易见芳菲。谁能更觑闲针线,且滞春光伴酒卮。”──她要趁春光明媚而及时地去寻觅鲜花,去与女伴们斗草戏耍。这不仅因芬芳秾艳的春景不易常见(故而弥足珍贵),更重要的是由大自然的春光唤醒了自己的青春之感,激发了对自己美好青春的珍惜之情(所以对春天倍感可亲可爱),因而她不肯为闺中“女训”“女诫”所拘钳去拿针缝线学什么无味的女红,而要欢欣喜悦地举起酒杯,邀请春天这少女般的伴侣陪自己共度人生之良辰。然而,曾几何时,在经历了人世的辛酸折磨之后(传说她“早岁不幸父母失审,不能择伉俪”,“乃下配一庸夫”致使“一生抑郁不得志”,“每临风对月,触目伤怀”),朱淑真却给后人送来了悲凄幽悒的《送春》词。扫视这前后的强烈反差,读者既可感触到旧时代的凄风苦雨,又可从女作家不同风貌的艺术描述中领略到不同的

王澍作品赏析

目录: 1.王澍介绍 2.作品介绍与分析 3.王澍作品特点和个人理解与启发

硕士毕业后,他来到浙江美术学院(现中 国美术学院)。 1997年王澍与妻子陆文宇一起成立 了"业余建筑工作室"。在一篇叫做《业 余的建筑》的文章里,王澍阐释"业余":" 强调一种建筑观是业余的,实际上就是 在强调自由比准则有更高的价值,并且 乐于见到由于对信用扫地的权威的质疑所带来的一点小小的混乱。" 2000年,王澍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取得博士学位后开始担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扎根杭州深度耕耘。 2002年,他出版了专著《设计的开始》。 2011年,王澍成为第一位担任哈佛大学研究生院"丹下健三客座教授"的中国本土建筑师 2012年获得"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建筑奖。 2013年,美国当地时间2013年4月18日,《时代》杂志发布2013年度全球100位最有影响力人物名单,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王澍入选。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宁波博物馆、杭州南宋御街、苏州 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五散房等都是他的建筑作品。

建筑师王澍在 象山新校园的建 造中体现了自己 的思考与主张。在 迅速丧失地域文化的中国城市重建有地域根源的场所结构,让中国传统与山水共存的建筑范式活用在今天的现实,回望中国那些校园建筑因此不是孤立的设计出来,而是在“自然”与“城市”之间的思考中显现出来。在这里,学院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心灵的自由。传统园林院 落式的大学建筑原型,象山 “面山而营”的差异性院落 格局。建筑群敏感的随山水 扭转偏斜,场地原有的农地、 溪流和鱼塘被小心保持,中 国传统园林的精致诗意与空间语言被探索性的转化为大尺度的淳朴 田园。那些校园建筑因此不是孤立的设计出来,而是在“自然”与“城 市”之间的思考中显现出来,与自然风物之间的对话,并不是观光客 般的欣赏,或风水先生般的推算,场所感的营造重要的不是理性而是 感触。

朱淑真,敢闹婚外恋的宋代才女

朱淑真,敢闹婚外恋的宋代才女 《红楼梦》里林黛玉深爱贾宝玉,一方面因为贾宝玉是知己;另一方面恐怕也跟现实的隐忧有关。林黛玉的丫鬟紫鹃曾经点破这点说:“公子王孙虽多,哪一个不是三房五妾,今儿朝东,明儿朝西?娶一个天仙来,也不过三夜五夜就撂在脖子后头了。甚至于怜新弃旧反目成仇的,多着呢。” 林黛玉当然不好意思接这个话茬,只是嗔怪紫鹃疯了,自己心里却无限感伤。残春时节贾宝玉跟她说,要把那些落花撂到水里。黛玉不赞成,只说,撂在水里不好,别看咱们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糟蹋了。 黛玉担忧的是花,也是她自己。在盲婚哑嫁的古代,这可能是绝大多数女孩子的忧虑,她们不知道会遇上一个什么样的人。像《红楼梦》里迎春遇上粗鄙又粗暴的“中山狼”,也许是极少数,通常做父母的总会再三挑选,但还是有很多不能让女孩子满意。朱淑真的婚姻就是这样。 朱淑真是南宋著名女词人,祖籍安徽歙县,生于浙江海宁(也有说是杭州),据说曾与李清照齐名。但是李清照有那么多名句脍炙人口,而朱淑真为大众所熟知的,只有那首《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

春衫袖。” 你可能要说,这首词的作者明明是欧阳修嘛。的确,有很多诗选都标注为欧阳修,但从明代到清代,围绕着作者是欧阳修还是朱淑真的争论,一直相持不下。被推为“明代三才子”之首、写下“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杨慎就认定这首词是朱淑真所作。不过,他倒不是为朱淑真争著作权,而是为了批判。 杨慎在《词品》中这样说:“朱淑真《生查子?元夕》云云,词则佳矣,岂良人家妇女所宜邪?”明末出版家毛晋也赞同杨慎的说法,他们肯定朱淑真的才华,又声讨她的“妇德”。而认为词作者是欧阳修的那些人,倒没有太追究词中人的品德。似乎,文人们喜欢玩赏女人的多情,但又不愿意看到女人自己表情达意,他们只喜欢自己塑造出的女人,不太能忍一个活生生的敢爱敢恨的女人。 在作者问题上,我倒是凭着直觉赞成杨慎。欧阳修有不少词写男女情事,但总归比较文人气,比如《蝶恋花》中写道:“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他笔下的女子,大多婉约含蓄,而这首《生查子?元夕》,实在是太直接浅白,这倒是朱淑真的特点。 朱氏名句还有“娇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怀”,场面呼之欲出,又有“但愿暂成人缱绻,不妨长任月朦胧。赏灯

朱淑真词作赏析

朱淑真词作赏析 蝶恋花 送春 朱淑真 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绿满山川闻杜宇,便作无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欲下潇潇雨。 朱淑真在少女时期也曾“天资秀发,性灵钟慧”(宋·魏仲恭《朱淑真断肠诗词序》),写过欢快明丽的《春景》诗:“斗草寻花正及时,不为容易见芳菲。谁能更觑闲针线,且滞春光伴酒卮。”──她要趁春光明媚而及时地去寻觅鲜花,去与女伴们斗草戏耍。这不仅因芬芳秾艳的春景不易常见(故而弥足珍贵),更重要的是由大自然的春光唤醒了自己的青春之感,激发了对自己美好青春的珍惜之情(所以对春天倍感可亲可爱),因而她不肯为闺中“女训”“女诫”所拘钳去拿针缝线学什么无味的女工,而要欢欣喜跃地举起酒杯,邀请春天这少女般的伴侣陪自己共度人生之良辰。然而,曾几何时,在经历了人世的辛酸折磨之后(传说她“早岁不幸父母失审,不能择伉俪”,“乃下配一庸夫”致使“一生抑郁不得志”,“每临风对月,触目伤怀”),朱淑真却给我们送来了悲凄幽悒的《送春》词。扫视这前后的强烈反差,

我们既可感触到旧时代的凄风苦雨,又可从女作家不同风貌的艺术描塑中领略到不同的审美韵致,从而丰富我们的美感经验。 本词上阕描叙的是:女词人透过窗帘,看到楼台外面千万条碧绿的杨柳枝正缠绵悱恻地伸出忱挚的双手、款摆纤细的腰肢,甚至还在喃喃细语:“春天啊,您再停留一些时吧!”──杨柳们一往情深地想牵挽住春天,向春天表示着无限的依恋;然而,春天虽略作停留,却还是冷漠地走了。春天虽去,多情的柳絮仍在飘舞着,要追随春光同行,并表示:我姑且要看看你这“春”者究竟走到哪里,我和你的归宿终究如何?……。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这依春、恋春的多情杨柳,正是女词人自我心灵的物化展现。女词人既痛感于年华飞度、青春易逝的可悲,又并未被不幸现实室息了自己对美好人生和心灵自由的执着追求。 下阕,词作由客观之境转化为主观之境。女词人说:我极目四望啊,无论是高山野岭,还是大河小溪,到处都披上了浓绿的彩装,却也时时传来子规鸟“不如归去”的凄切叫声。唉,面对此情此景,即使是“无情”之辈,岂不也愁肠百折?(言外之意:我这本来就多情善感的人,怎能不更为伤心呢?!)“绿满山川”的静态和杜宇(即子规、杜鹃、布谷鸟)声声的动感,两相谐合地使意境立体化,共同暗示于人:春色既已浓艳之极、春心却呈归去之意。词人已知留春不住、恋春枉然,就干脆爽朗地端持酒杯为春送行。可惜的是“春天”(岂

获奖简介

获奖揭晓 中国建筑师王澍荣获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 2012年2月28日,美国洛杉矶——普利兹克建筑奖暨凯悦基金会主席汤姆士·普利兹克正式宣布,49岁的中国建筑师王澍,荣获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这一代表全球建筑领域最高荣誉的颁奖典礼将于2012年5月25日在北京举行。 在揭晓评委的决定时,普利兹克先生表示:“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步,评委会决定将奖项授予一名中国建筑师,这标志着中国在建筑理想发展方面将要发挥的作用得到了世界的认可。此外,未来几十年中国城市化建设的成功对中国乃至世界,都将非常重要。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如同世界各国的城市化一样,要能与当地的需求和文化相融合。中国在城市规划和设计方面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一方面要与中国悠久而独特的传统保持和谐,另一方面也要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相一致。” 普利兹克建筑奖由杰伊·普利兹克和他的妻子辛迪·普利兹克于1979年创立,每年度授予一位做出杰出贡献的在世的建筑师,以表彰其在建筑设计创作中所表现出的聪明才智、想象力和责任感等卓越品质,及其通过建筑艺术对建筑环境和人类所做出的持久而杰出的贡献。获奖者将得到十万美元的奖金和一枚青铜奖章。 普利兹克建筑奖评委会主席帕伦博勋爵,在英国引用今年获奖评审辞来说明获奖原因:“讨论过去与现在之间的适当关系是一个当今关键的问题,因为中国当今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引发一场关于建筑应当基于传统还是只应面向未来的討论。正如所有伟大的建筑一样,王澍的作品能够超越争论,并演化成扎根于其历史背景、永不过时甚至具世界性的建筑。” 王澍1985年获得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建筑系本科学位,三年后从该校硕士研究生毕业。毕业后,他到当时的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从事旧楼改造,及环境与建筑关系的研究。他的第一个独立设计的建筑项目是在大约一年后开始的——为杭州附近的一个小城海宁设计一个3600平米的青少年中心。这个作品于1990年完成。 在接下来的将近10年里,他没有做建筑设计工作,而是一直与工匠们在一起工作,在真实的建造中获取经验。1997年王澍和他的妻子陆文宇在杭州创办了“业余建筑工作室”。对于工作室的起名,他的解释是:“对我而言,不管我是一个工匠还是业余的,都是一样的。”他对“业余”这个词的解读与字典中解释的定义很相近:“一个人因为兴趣而从事某项研究、运动或者行为,而不是因为物质利益和专业因素。”在王澍的概念里,“兴趣”这个词就意味着“对工作的热爱。 2000年王澍完成了他第一个主要作品——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这个作品体现了他的建筑哲学——对环境的密切关注。如何让建筑自然的存在于“山”和“水”之间而不突出,以及苏州园林的造园思想是他设计这座图书馆的沉思背景。在设计中,这座图书馆将近一半的体积处理成半地下;此外,四个散落的小建筑的尺度明显小于主体建筑。2004年,王澍凭这个作品荣获中国建筑艺术奖。 他的其它重要作品全部是在中国完成的。主要作品包括2005年完成的宁波美术馆项目,同年完成的宁波五散房项目,并荣获2005年HOLCIM豪瑞可持续建筑大奖赛亚太地

宋朝女诗人朱淑真传

宋朝女诗人朱淑真传 朱淑真,自号幽栖居士,相传她祖籍与朱熹祖籍徽州婺源同属一地,故有人称她乃朱熹侄女。因世居杭州钱塘,故又称钱塘人。出生于仕宦世家,家境颇富。据她写的诗句,称家里不仅有东园(见《晚春会东园》),又有西园(见《春游西园》),①还有楼阁。她即住在西楼之上。而且家庭中有较浓郁的文化气氛。她常与父亲把酒论文,吟诗作对。她在《寄大人二首》中感叹:“诗礼闻相远,琴樽谁是亲?”并期盼“把酒何时共,论文几日亲。”②她曾在出嫁后,得到家嫂的一封信,她即兴作诗,写道:“声声喜报鹊温柔,忽接芳缄自便邮。一尺溪藤摛锦带,数行香墨健银钩。倾心吐尽重重恨,入眼翻成字字愁。添得情怀无是处,非干病酒与悲秋”。③反映她在未出阁前,过着温馨的家庭生活。 朱淑真虽是大家闺秀,但却时时关心百姓的疾苦。如《苦热闻田夫语有感》一诗,她写道:“日轮推火烧长空,正是六月三伏中。旱云万叠赤不雨,地裂河枯尘起风。农忧田亩死禾黍,车水救田无暂处。日长饥渴喉咙焦,汗血勤劳谁与语?播插耕耘功已足,尚愁秋晚无成熟。云霓不至空自忙,恨不抬头向天哭。寄语豪家轻薄儿,给巾羽扇将何为!田中青稻半黄槁,安坐高堂知不知?”④另一首《喜雨》,亦写道:“高田低田尽沾泽,农喜禾无枯槁伤。我皇圣德布寰宇,六月青天降甘雨。四海咸蒙滂沛恩,九州尽解焦熬苦。” ①《朱淑真诗集》前集卷2《晚春会东园》,后集卷1《春游西园》。 ②《朱淑真诗集》前集卷7。 ③《朱淑真诗集》前集卷10。 ④《朱淑真诗集》前集卷4。 ⑤这些诗,都可表明她是个颇富正义感的不凡女性。 可惜的是,朱淑真的婚姻极不如意,以致抑郁以终,铸成了她的悲剧。 如在《愁怀》二首之一中写道:“鸥鹭鸳鸯作一池,须知羽翼不相宜。东君不与花为主,何似休生连理枝。”①她非常明确地提到了对自己婚姻的不满意。她的丈夫既非“市井民家”,亦非“村恶”,②而是个官员。朱淑真在《春日书怀》中写道:“从宦东西不自由,亲帏千里泪长流。已无鸿雁传家信,更被杜鹃追客愁。日暖鸟歌空美景,花光柳影谩盈眸。高楼惆怅凭阑久,心逐白云南向浮。”③这里显然指跟着丈夫宦游,而远离父母千里,极不自由。另一首《寒食咏怀》,记述丈夫的为宦地是在淮南:“淮南寒食更风流,丝管纷纷逐胜游。春向眼前无限好,思亲怀土自多愁。”④当时,宋金长期划淮为界,淮河一线,是双方重点设防的地方。因此可以推断,她的丈夫大概是不通文墨的一介武夫。她在《秋日偶成》中透露过自己的心事:“初合双鬟学画眉,未知心事属他谁?待将满抱中秋月,分付萧郎万首诗。”⑤最后一句值得注意,她希望自己能嫁个写得万首诗的丈夫,而事实上却嫁了个武夫,这就不能不是“鸥鹭鸳鸯作一池”了。后来,她乘归宁省亲之机,回到了父母身边,从此便永远离开了这个丈夫。由于个人婚姻生活的不如意,她写了许多抒发自己情感的诗篇。如《冬夜不寐》:“推枕鸳帏不奈寒,起来霜月转阑干。闷怀脉脉与谁说,泪滴罗衣不忍看。”⑥正由于这种境遇,朱淑真终于抑郁以终。据说她去世时,父母尚健在。 朱淑真在生前并没有太大的诗名,朱熹说过:“本朝妇人能文,只有李易安与魏夫人。” ①朱淑真也与魏夫人有交往。她写有《会魏夫人席上命小鬟妙舞,曲终,求诗于予,以“飞雪满群山”为韵作五绝》。②据说,这位魏夫人就是曾布(1036—1107)之妻,魏泰之妹,主要活动在北宋哲宗徽宗时。而朱淑真当是北宋末南宋初年人,与李清照(易安居士)同时或稍后。宋孝宗淳熙九年,(1182)魏仲恭编定朱淑真的作品,名《断肠诗集》,在此书的序中说:“比往武陵,见旅邸中好事者往往传诵朱淑真词,每窃听之,清新婉丽,蓄思含情,能道人意中事,岂泛泛者所能及?未尝不一唱而三叹也。早岁不幸,父母失审,不能择伉俪,及嫁为市井民家妻。一生抑郁不得志,故诗中多有忧愁怨恨之语..观其诗,想其人,风韵如此,乃下配一庸夫,固负此生矣。其死也,不能葬骨于地下,如青冢之可吊,并其诗为父母

朱淑真词集

朱淑真词集 浣溪沙(清明) 春巷夭桃吐绛英。春衣初试薄罗轻。和烟暖燕巢成。 小院湘帘闲不卷,曲房朱户闷长扃。恼人光又清明。 生查子 寒食不多时,几日东风恶。无绪倦寻芳,闲却秋千索。 玉减翠裙交,病怯罗衣薄。不忍卷帘看,寂寞梨落。 生查子 不载,今收入此 年年玉镜台,梅蕊宫妆困。今岁未还家,怕见江南信。 酒从别后疏,泪向愁中尽。遥想楚云深,人远天涯近。 谒金门(春半) 春已半。触目此情无限。十二阑干闲倚遍。愁来天不管。 好是风和日暖。输与莺莺燕燕。满院落花帘不卷。断肠芳草远。 江城子(赏春) 斜风细作春寒。对尊前。忆前欢。曾把梨花,寂寞泪阑干。芳草断烟南浦路,和别泪,看青。 昨宵结得梦夤缘。水云间。悄无言。争奈醒来,愁恨又依然。展转衾_空懊恼,天易见,见伊难。 减字木兰花(春怨)

独行独坐。独倡独酬还独卧。伫立伤神。无奈轻寒著摸人。 此情谁见。泪洗残妆无一半。愁病相仍。剔尽寒灯梦不成。 眼儿媚 迟迟春日弄轻柔。花径暗香流。清明过了,不堪回首,云锁朱楼。 午窗睡起莺声巧,何处唤春愁。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 独倚阑干昼日长。纷纷蜂蝶斗轻狂。一天飞絮东风恶,满路桃花春水香。 当此际,意偏长。萋萋芳草傍池塘。千钟尚欲偕春醉,幸有荼_与海棠。 清平乐 风光紧急。三月俄三十。拟欲留连计无及。绿野烟愁露泣。 倩谁寄语春宵。城头画鼓轻敲。缱绻临歧嘱付,来年早到梅梢。 黄鸟嘤嘤,晓来却听丁丁木。芳心已逐。泪眼倾珠斛。 见自无心,更调离情曲。鸳帏独。望休穷目。回首溪山绿。 (送春) 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 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 清平乐(夏日游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