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名词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分心槽(分心斗底槽)
宋代殿阁内部空间划分四种方式之一。即一列中柱及柱上斗栱将殿身划分为前后相同的两个空间,一般用作殿门。如天津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辽)。
2.月梁
天花下面的明栿。为取得柔美的效果,将梁的两端加工成下弯的曲线。汉代称为虹梁,宋代称月梁。明代以后南方建筑中保留此法,而北方已不用。与之相对的称直梁。
3.天宫楼阁
用小比例尺制作宫殿木制模型,置于藻井,经柜(转轮藏,壁藏)及佛龛之上,以象征神佛之居所,多见于宋,辽金,明的佛殿中。
4.勾阑
木制,石制的栏杆,宋称勾阑。
5.乌头门
两门柱上架一横木,设双开门,门扇上部安直棂,可透视门内外。柱顶套瓦筒,染墨,故称乌头门。横木上长安日月板。次门用于官邸及寺庙,陵墓之前。
6.平坐
高台或楼层用斗栱,坊子,铺板等挑出,以利登临眺望。
7.四阿屋顶
四面坡的庑殿顶,宋称四阿顶,或五脊殿。
8.生起
屋宇檐柱的角柱比当心间的柱高2~12寸,其余檐柱也依势逐柱升高。因而宋代建筑的屋檐仅当心间为直线段,其余全由曲线组成。屋脊也因此而用生头木将脊榑的两端垫高,形成曲线,与檐口呼应。其他各榑的生头木则使屋面形成双曲面。清代建筑无此形式。
9.平棋
唐宋时使用的大方格天花,格内贴络木雕花饰。后代沿用较多。
10.当心间
建筑物中间的一间。
11.华栱
宋代斗栱上外跳之栱。
12.抄
宋代斗栱出一跳华栱称为‘一抄’或‘一卷头’。或写作‘杪’。
13.刹
佛塔顶上所立之柱及相轮,宝盖等附属物。原为佛祖墓顶的伞盖,示尊崇之意,至中国则安于塔顶。佛寺,佛塔也可别称为刹。
14.卷杀
宋代栱梁柱等构件端部作弧形(其轮廓由折线组成),形成柔美而有弹性的外观。‘卷’有圆弧之意,‘杀’有砍削之意。
15.明栿
与草栿相对而言,指天花下的梁。宋代明栿长做月梁式,以增加美感。
16.抱厦(龟头屋)
在主建筑的一侧突出一间(或三间)。或指两建筑作丁字相交时,插入的部分。
17.金厢斗底槽
宋代殿阁内部空间划分四种方法之一。殿身内有一圈柱列与斗栱,将殿身空间划分为内外两层,外层环抱内层。如山西五台山唐佛光寺大殿。
18.栌斗(宋)
一组斗栱最下面的构件,或称大斗,坐斗。斗正面的槽口叫斗口,是清代衡量建筑尺寸的标准。
19.草栿
天花板上面的梁,做法较自由,加工较粗糙,故称草栿,是和天花板下的明栿相对而言的。
20.鸱尾
汉至宋宫殿屋脊两端的饰物。汉时方士称,天上有鱼尾星,以其形置于屋上可防火灾,遂有鱼尾形脊饰。或称鸱是‘蚩’之转讹,蚩是海兽,其尾能却火,故以之为脊饰。唐时鸱尾无首,宋时有首有吻,明清时鱼尾形仅在南方建筑中存在,官式建筑用兽吻。
21.副阶周匝
塔身,殿身周围包绕一圈外廊。
22.棱柱
柱子上下两端(或者仅上端)收小,如梭形。六朝至宋官式建筑上见之,明代仍见于江南民间建筑。
23.阙
宫殿,陵墓,官衙大门前两侧各立一座建筑,形如门楼而中缺门扇,故称阙(缺)。天子用三出阙(每侧三层阙体组成),诸侯大臣用二出阙。
24.叠涩
以砖石层层向外出跳之法,用于砖石建筑的出檐,或须弥座束腰上下枋的出跳。
25.腰檐
塔与楼阁平坐下的屋檐。
槽
宋代殿阁类建筑的术语,指殿身内由一系列柱子与斗栱划分空间的方式,也指该柱列与斗栱所在的轴线。《营造法式》载有殿阁分槽平面图四种:金厢斗底槽‘;分心斗底槽;单槽,双槽。
单槽与双槽:以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两区或三区。前者如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宋),后者如西安唐大明宫含元殿,北京清故宫太和殿。
26.平闇
唐宋间使用的一种小方格天花,规格较大方格平棋稍低,密且小,一般不作华丽的彩画。27.三朝五门
‘天子诸侯皆三朝’;‘天子五门,皋,库,雉,应,路’;‘诸侯三门’是三朝五门的由来。宋代即:大规模礼仪性朝会:日常议政朝会;定期朝会。
28.如意踏步
不用垂带石只用踏跺的做法,一般见于住宅或园林建筑。
29.礓石察(慢道)
以砖石露梭侧砌的斜坡道,可以防滑,一般用于室外。
31.辇道(御路)
倾斜度平缓,用以行车的坡道,常与踏跺组合在一起。
32.开间(面阔)
正面相邻两檐柱间的水平距离。在汉之前有奇有偶,汉之后常用十一以下的奇数:民间建筑三,五;宫殿庙宇,官署用五,七;十分隆重的用九。十一开间的建筑:西安唐大明宫含元殿,麟德殿(满堂柱式),故宫太和殿。
开间的名称:正中一间称为明间(宋当心间);其左右侧的称次间;再外的称梢间;最外称尽间。九开间以上的建筑增加次间数。
33.步
屋架上的檩与檩中心线间的水平距离。各步距离的总和或侧面各开间宽度的总和称为‘通进深’,即前后檐柱间的水平距离。有时则用建筑侧面间数或以屋架上的椽数来表达通进深,这时常简称为进深。
34.侧脚
为使建筑有较好的稳定性,宋代建筑规定外檐柱在前后檐均向内倾斜柱高的10/1000,在两山向内倾斜8/1000,而角柱则两个方向都有倾斜。
35.都柱
秦汉宫室建筑和崖墓中,有的于厅堂平面中央仅设一根柱子,汉文献中称都柱。
36.移柱造与减柱造
宋辽金元建筑中,常将若干内柱移位或减少部分内柱的做法。如山西大同华严上寺金代的大雄宝殿。
37.斗栱
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特有的结构构件,由水平放置的方形斗,升和矩形的栱及斜置的昂组成。一般用在高级的官式建筑中,大体分为外檐斗栱和内檐斗栱两类。
具体分法:柱头斗栱(宋柱头铺作,清柱头科);柱间斗栱(宋补间铺作,清平身科);转角斗栱(宋转角铺作,清角科)。
38.栱
置于斗口内或跳上的短横木。宋将‘材’的高度划为十五分,单材上加‘’谓之足材。跳上置有横栱的叫计心造,不置的叫偷心造。
39.昂
是斗栱中斜置的构件,起杠杆作用。
40.推山
庑殿顶(宋四阿)建筑处理屋顶的一种特殊手法。由于立面上的需要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从而四条垂脊由45度斜直线变为柔和的曲线,并使屋顶正面和山面的坡度与步架距离不一致。
41.收山
歇山(宋九脊殿)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的做法。使屋顶显得不过于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