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育公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教育公平
教育不是一种自在的自然存在,而是为培养人而人为构建的社会活动系统,教育因满足人与社会的需要而产生,也随着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所谓教育公平,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或原则。这里所说的“合理”是指要符合社会整体的发展和稳定,符合社会成员的个体发展和需要,并从两者的辨证关系出发来统一配置教育资源。
教育公平的观念源远流长,追求教育公平是人类社会古老的理念。教育公平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含义。它既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映,也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超越,是社会现实与教育理想的统一,具有特定的历史意义,包括它的历史合理性和历史局限性。
一、为什么要实现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在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性的改革浪潮中成为“全世界所有国家和所有与教育问题有关的人最关心的问题”。在人类教育过程中,为什么要实现教育公平,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从法律方面来讲,在1948年联合国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中规定,人人都有受教育权。在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一章第九条中明确规定“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2001年颁布的《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中,首次将教育公平作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这些法律为实现教育公平提供
了重要的法律支持和保障,人作为一个社会群体有权利享受公平的教育。
其次,从政治方面来讲,教育通过传播与宣传一定社会的政治理念、意识形态,调控、主导一定社会的舆论和规范,积极地影响人、引导人,尤其注意通过培养年轻一代的政治理念与品德,以促进和保障一定的社会政治制度与路线的巩固和发展。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的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教育通过造就政治管理人才,促进政治体制的改革与完善;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教育还是形成社会舆论、影响政治时局的重要力量。因此,只有教育公平的实现,才能促进政治的发展和完善。
再次,从经济方面来讲,教育通过选择、传承与发展生产经验、科学技术与经济管理知识,培养能够参与各种经济活动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使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得到发展。教育是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变为现实的劳动力的基本途径,实现教育公平,才能培养更多的人才和劳动者,才能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最后,促进教育公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和客观要求。教育公平是人发展起点的公平,是人发展机会的公平。教育改变人的命运,所以说,教育公平是最大的公平。早在两千多年前,被称为“万世师表”的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主张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对谁都进行教育,这就为平民士人通过接受教育而进入官僚阶层开辟了道路,对教育和政治都有划时代的意义。社
会主义制度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就是要实现人与人之间真正的公平,并通过宪法作了明确的规定。接受教育是人的发展的起点,这就决定了,实现教育公平是我们这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必然要求。
二、用什么标准评价教育公平?
所谓教育公平主要包括教育权利和教育机会的均等这两个基本方面。教育公平的评价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权利均等和起点平等,即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都能接受教育,同时,政府必须确保每个适龄儿童都接受一定程度和质量的义务教育。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那么教育公平首先必须符合人发展的起码要求,保证每个人平等地接受基本的“保底教育”。
2、教育机会均等和教育资源配量的均等,即,不同人群所获得的教育机会与其他总人口中所占比例是大致相等的,教育机会的获得不因性别、种族、地区、阶层的不同而不同,不同地区,不同人群所获得的教育经费以及教育软硬件设施的平等。
3、教育发展的均衡和教育不同阶段的均衡,即,区域之间的平衡发展,区域内部学校之间的均衡发展,群体之间的均衡发展,以及在义务教育的均衡,高中教育的公平和高等教育的公平。
4、竞争规则的合理性。义务教育属于保障型教育,因而不应引入竞争机制;义务教育后的教育属于发展型教育,旨在满足个体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对各层次人才的需求。在国家尚无力保障义务教
育后各阶段教育机会均等的前提下,只有通过合理合法的竞争让一部分学勤业精者优先进入更高层次的学校,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三、教育不公平现象
所谓教育不公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城镇与农村、中心城市与边远地区,在教育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上都相差甚远。即使在一个城市中,优质教育资源的分布也是不均衡的。二是群众接受教育机会不平等。一部分农民工随迁子女不能进入城市中小学就读;国家助学体系尚没有覆盖普通高中教育;残疾儿童受教育水平远落后于普通儿童;部分地区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少;同一所高校在不同省市录取分数线差距较大等等。
四、社会不公平现象产生的原因
一是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是社会事业发展的基础。区域间经济发展存在差距,使教育软硬件建设的投入存在差距,从而导致区域间教育发展存在差距。
二是国家财政性教育投入不足。当前的国家财政性教育投入仍满足不了教育发展的需求,这就严重制约了教育条件的改善和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的扩展。
三是资源配置不合理。随着区域、城乡发展的不均衡,优质资源进一步集中,加剧了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
四是教育政策不尽合理。录取分数线和录取率不公平,给一些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学生接受平等教育造成阻力,人为地加大了城乡、
区域差距。高校招生中的“定向生”“保送生”“专升本”等,也是制造教育不公平的源头。
五是人民群众教育需求日益增长。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人们对教育越来越看重。现在的很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家长寄予孩子很大的期望,希望孩子能“上好学”,这就必然造成对优质教育资源需求不断增长与供给短缺的矛盾凸显。
五、解决教育不公平的对策
一、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抓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
认真贯彻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努力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在全国范围内高质量高水平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强化政府保障责任,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在农村并逐步在城市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
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加快发展城乡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努力使劳动者人人有知识、个个有技能。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转变办学思想,深化教学改革,增强主动为经济社会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加大政府的投入和统筹力度,加强职业教育的基础能力建设,切实提高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和质量
保持高等院校招生合理增长,注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把提高质量作为发展高等教育的重点,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建立和完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调整学科布局和专业设置,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推动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经济建设、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的紧密结合,提升高校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
三、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难问题,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得起学
从2001年至今,党和政府通过采取下发文件、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民工子女就读难的问题。但有些地方仍存在公办学校入学“门槛高”、农民工子女学校教学质量低等问题。这就需要进一步强化流入地政府责任,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发挥公办学校主渠道作用,尽可能多地接受农民工子女就学;扶持社会力量办学,在经费和师资等方面给予支持和指导,促进其办学质量的提高;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落户条件,吸纳有条件的农民工转为城镇居民,使其子女真正享受“同城待遇”。
“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上不起学”,是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近年来,党和政府不断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通过采取扩大资助范围、提高自助标准、落实资金保障、动员社会力量等一系列措施,确保每一个学生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