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和管理指南[修订版]

合集下载

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修订版)

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修订版)

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修订版)一、总则第一条为加强中医医院“治未病”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提高“治未病”服务水平和能力,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实施意见》、《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平台建设基本规范(试行)》和《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等有关文件,在系统总结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立足现阶段“治未病”科室建设现状,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本指南适用于二级以上中医医院“治未病”科的建设和管理,可作为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制定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工作评价指标的依据。

第三条“治未病”科是以治未病理念为核心,针对个体人健康状态,运用中医药养生保健技术和方法,结合现代健康管理手段和方法,系统维护和提升个体人整体功能状态,管理个体人健康状态风险,实现“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不复发”的健康目标,达到预防疾病、健康长寿目的的科室,在现阶段以“未病先防、瘥后防复”作为主要功能定位。

第四条“治未病”科的服务特点以人的健康状态的辨识、评估和干预为主,而非着眼于疾病治疗;突出非药物方法的运用,注重整体调节,求得整体效果;重视连续、动态、全程的管理,并充分发挥服务对象的参与意识与能力,求得长远效果。

第五条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中医医院“治未病”科的指导和管理。

中医医院应加强对“治未病”科的规范化建设与管理,提供与其医院规模、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备设施、技术力量和资金投入等,以保证“治未病”服务工作的有效开展,提高“治未病”服务质量。

二、科室名称第六条原则上以“治未病科”(“治未病中心”)作为科室名称。

由于历史沿革产生的“中医预防保健科”命名可保留;因整合健康管理资源产生的“健康管理中心(治未病)”等命名可采用。

不得以“国医堂”、“名医工作室”、“保健中心”、“体检部”、“预防保健科”等或同类含义文字的名称作为本科科室名称。

不同的科室名称涵盖的服务内容应有所不同:治未病科——提供健康信息采集与数据管理、中医健康状态辨识评估、健康咨询、中医调养等治未病相关服务。

国家中医药局修订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国家中医药局修订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国家中医药局修订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佚名
【期刊名称】《中医药临床杂志》
【年(卷),期】2014(0)3
【摘要】日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修订版)》。

该版本在2012年12月推出的试行版基础上形成。

其中特别指出,在治未病科室初期建设及发展阶段,医院应给与扶持以及建立激励机制,“治未病”科应为中医医院兼具管理与临床职能的一级科室。

【总页数】1页(P286-286)
【关键词】中医医院;管理指南;国家中医药局;修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治未病”;
病科;激励机制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197.4
【相关文献】
1.利用梯度建设治“未”病 2010全国家纺产业集群年会侧记 [J], 吕杨;
2.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初建 [J], 孙群;杨练;王美先;王滢;
吴明珠
3.赤峰市蒙医中医医院突出蒙医中医诊疗特色加强“治未病”能力建设 [J], ;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继续教育项目“心身辨识与治未病”、“中医心理学诊断与治疗”培训班暨“调心养身治未病”研讨会通知 [J],
5.唐山市中医医院肛肠科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十一五”重点专科(专病)建
设项目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治未病科建设与指南

治未病科建设与指南

治未病科建设与指南中医医院需要建设和管理“治未病”科,以提高服务水平和能力。

根据相关文件,本指南在总结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制定。

本指南适用于二级以上中医医院“治未病”科的建设和管理,并可作为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制定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工作评价指标的依据。

中医医院“治未病”科是以治未病理念为核心,采用中医“治未病”方法进行健康服务,系统维护和提升个体人整体功能状态,管理个体人健康状态风险,实现“未病先防”目标,达到预防疾病、健康长寿目的的科室。

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中医医院“治未病”科的指导和管理,中医医院应加强对“治未病”科的规范化建设与管理,保证“治未病”服务质量。

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应具备与其医院规模、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备设施和技术力量,以保证“治未病”服务工作的有效开展。

第六条:中医医院应该在“治未病”科中设置健康状态信息采集与管理区域、健康状态辨识及其风险评估区域、健康咨询与指导区域、健康干预区域和辅助区域。

这些区域应该布局合理,工作流程便捷,并保护服务对象的隐私。

健康状态信息采集与管理区域主要用于采集和录入服务对象的健康状态信息,健康检查(体检)区域应满足设备和功能需要,并整合本单位的其他相关资源。

健康状态辨识及其风险评估区域主要用于分析服务对象的健康状态信息并进行状态辨识及其风险评估,应相对独立,每间面积不少于10平方米。

健康咨询与指导区域主要用于根据服务对象的健康状态辨识及其风险评估结果,制定健康干预方案,指导服务对象进行健康干预,接受服务对象的健康咨询,应相对独立。

若因条件限制,也可与健康状态辨识及其风险评估区域合用,但区域面积应满足开展业务工作的需要。

健康干预区域主要用于根据健康干预方案,为服务对象提供各种中医特色的健康干预服务,应相对独立,区域面积应满足开展业务工作的需要。

各种干预方法的服务区域应相互隔开,服务环境的私密性能有效保护服务对象的隐私。

辅助区域主要用于服务对象的等候休息,开展健康宣教、服务管理以及特需服务等,区域面积应满足开展业务工作的需要。

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修订版

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修订版

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修订版)一、总则第一条为加强中医医院“治未病”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提高“治未病”服务水平和能力,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实施意见》、《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平台建设基本规范(试行)》和《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等有关文件,在系统总结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立足现阶段“治未病”科室建设现状,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本指南适用于二级以上中医医院“治未病”科的建设和管理,可作为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制定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工作评价指标的依据。

第三条“治未病”科是以治未病理念为核心,针对个体人健康状态,运用中医药养生保健技术和方法,结合现代健康管理手段和方法,系统维护和提升个体人整体功能状态,管理个体人健康状态风险,实现“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不复发”的健康目标,达到预防疾病、健康长寿目的的科室,在现阶段以“未病先防、瘥后防复”作为主要功能定位。

第四条“治未病”科的服务特点以人的健康状态的辨识、评估和干预为主,而非着眼于疾病治疗;突出非药物方法的运用,注重整体调节,求得整体效果;重视连续、动态、全程的管理,并充分发挥服务对象的参与意识与能力,求得长远效果。

第五条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中医医院“治未病”科的指导和管理。

中医医院应加强对“治未病”科的规范化建设与管理,提供与其医院规模、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备设施、技术力量和资金投入等,以保证“治未病”服务工作的有效开展,提高“治未病”服务质量。

二、科室名称.第六条原则上以“治未病科”(“治未病中心”)作为科室名称。

由于历史沿革产生的“中医预防保健科”命名可保留;因整合健康管理资源产生的“健康管理中心(治未病)”等命名可采用。

不得以“国医堂”、“名医工作室”、“保健中心”、“体检部”、“预防保健科”等或同类含义文字的名称作为本科科室名称。

不同的科室名称涵盖的服务内容应有所不同:治未病科——提供健康信息采集与数据管理、中医健康状态辨识评估、健康咨询、中医调养等治未病相关服务。

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摘要随着人们对健康的要求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疾病的预防与健康的保持。

因此,治未病科作为中医医院的一项重要科室,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针对治未病科的建设与管理,从科室职责、人员配备、设施建设、业务开展、质量管理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为中医医院治未病科的建设与管理提供指导和参考。

1. 科室职责中医医院治未病科的主要职责是通过中医药理论和技术,从中医养生和治未病的角度,为患者提供疾病的预防、健康管理等服务。

具体职责包括:1.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养生方案,指导患者进行中医养生保健,防范一些常见疾病的发生;2.通过中医药理论和技术,进行健康体检和疾病筛查,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各种慢性、上呼吸道感染、妇女及儿童常见病、多发病;3.针对不同年龄、性别、生理和心理特点,提供适宜的疾病预防和健康管理服务;4.提供中医治未病理论、科学的保健知识和技能,指导患者的自我保健。

2. 人员配备治未病科的医护人员由治未病科主任、副主任、医生、护士和营养师组成。

在人员配备上,应注重以下方面:1.主任医师:具有中医高级职称或以上的医师,工作经验丰富,擅长中医治未病方面的诊断和治疗;2.副主任医师:具有中医中级职称或以上的医师,任务繁重,可以承担部分主任医师的职责;3.普通医生:具有中医初级职称或以上的医师,负责患者的常规治疗和健康干预;4.护士:具有中专以上学历,能够胜任一定的中医治未病护理工作,并协助医生开展常规护理工作;5.营养师:拥有相应的营养学专业学位或资格认证,能够为患者提供健康饮食建议,并制定有针对性的营养方案。

3. 设施建设治未病科的设施建设是治未病工作开展的前提条件,合理的设施建设能够满足患者的诊疗需求,提高患者满意度。

设施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诊室:诊室应具备正常的床位、患者信息管理系统、电脑、诊疗设备、一定数量的床单、被子、枕头等相关医疗用品;2.健康辅导室:让医生有一个专门的场所,进行患者的健康咨询,提高健康科普和健康教育宣传;3.仪器设备:根据科室需要购置适量的仪器设备,帮助医护人员提高诊疗技术水平;4.电子档案室:建立患者的电子病历和健康档案,提高患者健康信息管理的效率。

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修订版)1000字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修订版)是为了规范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提高中医药在预防、早期诊断和干预治疗方面的独特优势,促进中医药在未病先防、健康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方面的发挥,推动中医临床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文件。

一、建设“治未病”科室的必要性1.1 传统医学强调谨防“未病”,中医学理论明确提出“治未病”的概念,早期干预预防未病,可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减轻病情,提高治愈率和康复率。

1.2 在传统医学中,医生的职业责任包括不仅限于治疗疾病,更包括提供预防、保健等先进服务。

1.3 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经济的逐步进步,人们的卫生保健需求和消费理念发生了变化,成为一个学科或诊所看病的主要目的已经开始变得过时。

二、建设“治未病”科室的基本要求2.1 多学科、综合服务2.2 专业人才、长期培训2.3 科学管理、规范操作2.4 充足预算、高效运营三、建设“治未病”科室的建议措施3.1 收集并建立丰富的病例资料库,重点记录因特殊疾病的家族史和多次患病史等高危阳性信息,为高危人群提供更加科学的监测和管理。

3.2 对“治未病”科室医护人员进行重点培训和研究,全面掌握“未病先防”,“治未病”的中医知识和技能,并根据科研工作的实际需要,组织中医药的研究和开发工作,提高现有品种的疗效,引进新的疗法和药品等。

3.3 加强科学管理,规范操作,制定科学合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按照医疗服务标准进行运行,最大程度地保障患者利益。

3.4 提高财政投入,充分发挥“治未病”科室在卫生保健领域的重要作用,为医护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和发展空间,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实现中医药的转型升级。

四、总结建设“治未病”科室,是全面落实中医药防治特色化、个性化、“全程化”工作的重要举措,是以人为本、倡导健康的真正体现。

通过坚持“治未病”科室建设,可以更好地推动中医药现代化,提高中医药的学术水平和临床治疗技能,为人民健康服务做出更好的贡献。

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修订版)

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修订版)

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修订版)一、总则第一条为加强中医医院“治未病”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提高“治未病”服务水平和能力,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实施意见》、《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平台建设基本规范(试行)》和《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等有关文件,在系统总结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立足现阶段“治未病”科室建设现状,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本指南适用于二级以上中医医院“治未病”科的建设和管理,可作为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制定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工作评价指标的依据。

第三条“治未病”科是以治未病理念为核心,针对个体人健康状态,运用中医药养生保健技术和方法,结合现代健康管理手段和方法,系统维护和提升个体人整体功能状态,管理个体人健康状态风险,实现“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不复发”的健康目标,达到预防疾病、健康长寿目的的科室,在现阶段以“未病先防、瘥后防复”作为主要功能定位。

第四条“治未病”科的服务特点以人的健康状态的辨识、评估和干预为主,而非着眼于疾病治疗;突出非药物方法的运用,注重整体调节,求得整体效果;重视连续、动态、全程的管理,并充分发挥服务对象的参与意识与能力,求得长远效果。

第五条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中医医院“治未病”科的指导和管理。

中医医院应加强对“治未病”科的规范化建设与管理,提供与其医院规模、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备设施、技术力量和资金投入等,以保证“治未病”服务工作的有效开展,提高“治未病”服务质量。

二、科室名称第六条原则上以“治未病科”(“治未病中心”)作为科室名称。

由于历史沿革产生的“中医预防保健科”命名可保留;因整合健康管理资源产生的“健康管理中心(治未病)”等命名可采用。

不得以“国医堂”、“名医工作室”、“保健中心”、“体检部”、“预防保健科”等或同类含义文字的名称作为本科科室名称。

不同的科室名称涵盖的服务内容应有所不同:治未病科——提供健康信息采集与数据管理、中医健康状态辨识评估、健康咨询、中医调养等治未病相关服务。

中医“治未病”科建设方案修正版pdf

中医“治未病”科建设方案修正版pdf

中医“治未病”科建设方案修正版pdf中医“治未病”科建设方案修正版一、引言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健康的需求也在逐渐提高。

中医作为我国传统的医学体系,因其注重人体整体机能和预防保健的思想,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在中医理论中,“治未病”是重要的原则之一,强调预防疾病的发生和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本文将探讨中医“治未病”科的建设方案,为广大医疗工作者提供参考。

二、文章类型与思路本文属于说明文,旨在阐述中医“治未病”科的建设方案。

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1、确定文章类型:说明文2、整理思路:通过分析中医“治未病”科的特点和需求,提出建设方案。

3、撰写引言:阐述中医“治未病”科的重要性和现实需求。

4、探讨治未病科建设方案:从人才培养、科研创新、服务模式等方面展开论述。

5、总结:总结中医“治未病”科建设方案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6、修正pdf:对文章排版和格式进行修正,确保pdf文档的质量和清晰度。

三、文章内容引言中医“治未病”科是为了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医学理念而设立的专科,其主要职责是预防和治疗尚未发生的疾病,以及早期发现、干预潜在的疾病风险。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中医“治未病”科的建设越来越受到关注。

探讨治未病科建设方案1、人才培养中医“治未病”科的建设需要培养一批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医学人才。

医院应加强对相关学科的投入,提高中医“治未病”领域的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力度。

同时,建立学科内部的交流与合作机制,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提升整体学术水平。

2、科研创新中医“治未病”科需要不断进行科研创新,以推动学科的发展。

医院应加大对中医“治未病”科研项目的支持力度,鼓励医护人员开展相关研究,探索新的预防和治疗手段。

通过与相关学科的合作,共同开展跨学科研究,为中医“治未病”科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科研成果支持。

3、服务模式中医“治未病”科的服务模式应注重个体化、差异化,根据不同人群的需求提供相应的预防保健服务。

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规范指南修订版.doc

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规范指南修订版.doc

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修订版)一、总则第一条为加强中医医院“治未病”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提高“治未病”服务水平和能力,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实施意见》、《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平台建设基本规范(试行)》和《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等有关文件,在系统总结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立足现阶段“治未病”科室建设现状,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本指南适用于二级以上中医医院“治未病”科的建设和管理,可作为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制定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工作评价指标的依据。

第三条“治未病”科是以治未病理念为核心,针对个体人健康状态,运用中医药养生保健技术和方法,结合现代健康管理手段和方法,系统维护和提升个体人整体功能状态,管理个体人健康状态风险,实现“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不复发”的健康目标,达到预防疾病、健康长寿目的的科室,在现阶段以“未病先防、瘥后防复”作为主要功能定位。

第四条“治未病”科的服务特点以人的健康状态的辨识、评估和干预为主,而非着眼于疾病治疗;突出非药物方法的运用,注重整体调节,求得整体效果;重视连续、动态、全程的管理,并充分发挥服务对象的参与意识与能力,求得长远效果。

第五条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中医医院“治未病”科的指导和管理。

中医医院应加强对“治未病”科的规范化建设与管理,提供与其医院规模、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备设施、技术力量和资金投入等,以保证“治未病”服务工作的有效开展,提高“治未病”服务质量。

二、科室名称第六条原则上以“治未病科”(“治未病中心”)作为科室名称。

由于历史沿革产生的“中医预防保健科”命名可保留;因整合健康管理资源产生的“健康管理中心(治未病)”等命名可采用。

不得以“国医堂”、“名医工作室”、“保健中心”、“体检部”、“预防保健科”等或同类含义文字的名称作为本科科室名称。

不同的科室名称涵盖的服务内容应有所不同:治未病科——提供健康信息采集与数据管理、中医健康状态辨识评估、健康咨询、中医调养等治未病相关服务。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关于报送《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修订版)》实施情况的通知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关于报送《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修订版)》实施情况的通知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关于报送《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修订版)》实施情况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日期】2014.09.11•【文号】国中医药医政中西医民族医便函[2014]65号•【施行日期】2014.09.1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医疗管理正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关于报送《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修订版)》实施情况的通知(国中医药医政中西医民族医便函〔2014〕65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计生委中医处、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处:今年1月,我局在前期试点并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印发了《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修订版)》(以下简称《指南》),进一步加强对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和管理的指导。

为全面了解《指南》的落实情况,我司决定对全国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含中西医结合医院和民族医医院,下同)“治未病”工作进展情况进行调查统计。

请各省级中医药(民族医药)管理部门结合2013年中医药预防保健及康复服务能力建设项目实施情况,组织本省(区、市)二级以上中医医院认真填写《中医医院“治未病”工作进展情况表》(见附件1),同时将有关内容统计汇总后填报《各省(区、市)“治未病”工作进展情况汇总表》(附件2),于9月30日前将附件的纸质版和电子版材料一并上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中西医结合与民族医药处,附件可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网站上下载,网址:。

联系人:崔涛王瑾联系电话:************传真:************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工体西路1号邮编:100027电子邮箱:***************附件1.中医医院“治未病”工作进展情况表附件2.各省(区、市)“治未病”工作进展情况汇总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2014年9月11日附件1附件2各省(区、市)“治未病”工作进展情况汇总表。

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一、总则第一条为加强中医医院“治未病”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提高“治未病”服务水平和能力,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实施意见》和《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平台建设基本规范(试行)》等有关文件,在系统总结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本指南适用于二级以上中医医院“治未病”科的建设和管理,可作为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制定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工作评价指标的依据。

第三条中医医院“治未病”科是以治未病理念为核心,针对个体人健康状态,采用中医“治未病”方法进行健康服务,系统维护和提升个体人整体功能状态,管理个体人健康状态风险,实现“未病先防”目标,达到预防疾病、健康长寿目的的科室。

第四条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中医医院“治未病”科的指导和管理,中医医院应加强对“治未病”科的规范化建设与管理,充分发挥中医预防保健特色优势,保证“治未病”服务质量。

二、基本条件第五条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应具备与其医院规模、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备设施和技术力量,以保证“治未病”服务工作的有效开展。

第六条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应设置健康状态信息采集与管理区域、健康状态辨识及其风险评估区域、健康咨询与指导区域、健康干预区域、辅助区域,各区域布局合理,工作流程便捷,保护服务对象隐私。

健康状态信息采集与管理区域主要用于采集和录入服务对象的健康状态信息,健康检查(体检)区域应当满足设备与功能需要,可整合本单位的其他相关资源;健康状态辨识及其风险评估区域主要用于分析服务对象的健康状态信息并进行状态辨识及其风险评估,应当相对独立,每间面积不少于10平方米;健康咨询与指导区域主要用于根据服务对象的健康状态辨识及其风险评估结果,制定健康干预方案,指导服务对象进行健康干预,接受服务对象的健康咨询,应当相对独立,若因条件限制,也可与健康状态辨识及其风险评估区域合用,但区域面积应当满足开展业务工作的需要;健康干预区域主要用于根据健康干预方案,为服务对象提供各种中医特色的健康干预服务,应当相对独立,区域面积应当满足开展业务工作的需要,各种干预方法的服务区域应当相互隔开,服务环境的私密性能有效保护服务对象的隐私;辅助区域主要用于服务对象的等候休息,开展健康宣教、服务管理以及特需服务等,区域面积应当满足开展业务工作的需要。

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一、总则第一条为加强中医医院“治未病”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提高“治未病”服务水平和能力,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实施意见》和《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平台建设基本规范(试行)》等有关文件,在系统总结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本指南适用于二级以上中医医院“治未病”科的建设和管理,可作为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制定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工作评价指标的依据。

第三条中医医院“治未病”科是以治未病理念为核心,针对个体人健康状态,采用中医“治未病”方法进行健康服务,系统维护和提升个体人整体功能状态,管理个体人健康状态风险,实现“未病先防”目标,达到预防疾病、健康长寿目的的科室。

第四条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中医医院“治未病”科的指导和管理,中医医院应加强对“治未病”科的规范化建设与管理,充分发挥中医预防保健特色优势,保证“治未病”服务质量。

二、基本条件第五条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应具备与其医院规模、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备设施和技术力量,以保证“治未病”服务工作的有效开展。

第六条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应设置健康状态信息采集与管理区域、健康状态辨识及其风险评估区域、健康咨询与指导区域、健康干预区域、辅助区域,各区域布局合理,工作流程便捷,保护服务对象隐私。

健康状态信息采集与管理区域主要用于采集和录入服务对象的健康状态信息,健康检查(体检)区域应当满足设备与功能需要,可整合本单位的其他相关资源;健康状态辨识及其风险评估区域主要用于分析服务对象的健康状态信息并进行状态辨识及其风险评估,应当相对独立,每间面积不少于10平方米;健康咨询与指导区域主要用于根据服务对象的健康状态辨识及其风险评估结果,制定健康干预方案,指导服务对象进行健康干预,接受服务对象的健康咨询,应当相对独立,若因条件限制,也可与健康状态辨识及其风险评估区域合用,但区域面积应当满足开展业务工作的需要;健康干预区域主要用于根据健康干预方案,为服务对象提供各种中医特色的健康干预服务,应当相对独立,区域面积应当满足开展业务工作的需要,各种干预方法的服务区域应当相互隔开,服务环境的私密性能有效保护服务对象的隐私;辅助区域主要用于服务对象的等候休息,开展健康宣教、服务管理以及特需服务等,区域面积应当满足开展业务工作的需要。

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一、总则第一条为加强中医医院“治未病”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提高“治未病”服务水平和能力,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实施意见》和《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平台建设基本规范(试行)》等有关文件,在系统总结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本指南适用于二级以上中医医院“治未病”科的建设和管理,可作为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制定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工作评价指标的依据。

第三条中医医院“治未病”科是以治未病理念为核心,针对个体人健康状态,采用中医“治未病”方法进行健康服务,系统维护和提升个体人整体功能状态,管理个体人健康状态风险,实现“未病先防”目标,达到预防疾病、健康长寿目的的科室。

第四条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中医医院“治未病”科的指导和管理,中医医院应加强对“治未病”科的规范化建设与管理,充分发挥中医预防保健特色优势,保证“治未病”服务质量。

二、基本条件第五条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应具备与其医院规模、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备设施和技术力量,以保证“治未病”服务工作的有效开展。

第六条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应设置健康状态信息采集与管理区域、健康状态辨识及其风险评估区域、健康咨询与指导区域、健康干预区域、辅助区域,各区域布局合理,工作流程便捷,保护服务对象隐私。

健康状态信息采集与管理区域主要用于采集和录入服务对象的健康状态信息,健康检查(体检)区域应当满足设备与功能需要,可整合本单位的其他相关资源;健康状态辨识及其风险评估区域主要用于分析服务对象的健康状态信息并进行状态辨识及其风险评估,应当相对独立,每间面积不少于10平方米;健康咨询与指导区域主要用于根据服务对象的健康状态辨识及其风险评估结果,制定健康干预方案,指导服务对象进行健康干预,接受服务对象的健康咨询,应当相对独立,若因条件限制,也可与健康状态辨识及其风险评估区域合用,但区域面积应当满足开展业务工作的需要;健康干预区域主要用于根据健康干预方案,为服务对象提供各种中医特色的健康干预服务,应当相对独立,区域面积应当满足开展业务工作的需要,各种干预方法的服务区域应当相互隔开,服务环境的私密性能有效保护服务对象的隐私;辅助区域主要用于服务对象的等候休息,开展健康宣教、服务管理以及特需服务等,区域面积应当满足开展业务工作的需要。

XX省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室建设和管理指南

XX省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室建设和管理指南

XX省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室建设和管理指南目录一、总则 (1)二、科室名称 (3)三、科室构架与管理模式 (4)四、服务对象 (4)五、服务内容 (5)六、设置配备 (7)七、治未病人员 (7)八、执业范围 (10)九、文化宣传 (10)十、附则 (10)一、总则第一条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化改革创新若干措施的通知》(国发〔2018〕38号),促进我省中医“治未病”工作健康快速发展,依据《关于促进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国中医药医政发〔2016〕1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修订稿)》(国中医药医政发〔2014〕3号)、实施《XX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化中医“治未病”改革创新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方案》(琼卫中医〔2019〕3号),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本指南适用于二级以上中医医院“治未病”中心(科)的建设和管理,可作为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制定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室工作评价指标的依据。

第三条“治未病”中心(科)是以治未病理念为核心,针对个体人健康状态,运用中医药养生保健技术和方法,结合现代健康管理手段和方法,系统维护和提升个体人整体功能状态,管理个体人健康状态风险,实现“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不复发”的健康目标,达到预防疾病、健康长寿目的的科室,在现阶段以“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作为主要功能定位,包含了疾病前、中、后的整个体检、调治及管理的全过程。

第四条“治未病”中心(科)的服务特点以人的健康状态的辨识、评估和干预为主,而非着眼于疾病治疗;突出非药物方法的运用,注重整体调节,求得整体效果;重视连续、动态、全程的管理,并充分发挥服务对象的参与意识与能力,求得长远效果。

第五条加强“治未病”科室建设,全省三级以上中医医院全部应设“治未病”中心,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全部设立“治未病”科。

“治未病”中心和“治未病”科应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修订稿)》(国中医药医政发〔2014〕3号)要求完善科室设置,合理划分“治未病”健康服务区域,围绕“治未病”健康服务需求,建设中医健康体检区、健康咨询指导区、健康干预调养区、健康宣教区等,积极拓展服务领域,开展亚健康与慢性病风险评估以及生活方式、危险因素干预技术与方法研究。

中医医院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汇总版(含治未病科修订版)

中医医院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汇总版(含治未病科修订版)

中医医院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目录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中医医院妇科建设与管理等11个科室指南(试行)的通知 0中医医院妇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1)中医医院儿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9)中医医院皮肤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16)中医医院眼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23)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30)中医医院肿瘤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38)中医医院骨伤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45)中医医院肛肠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53)中医医院针灸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60)中医医院推拿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68)中医医院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76)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中医医院肺病科等10个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的通知 (85)中医医院肺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86)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93)中医医院心血管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109)中医医院血液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117)中医医院肾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124)中医医院内分泌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132)中医医院风湿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140)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147)中医医院神志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155)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中医医院肝病科等5个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的通知 (163)中医医院肝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164)中医医院外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172)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180)中医医院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188)中医医院康复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196)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修订版)》的通知 (204)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205)病理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212)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216)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中医医院妇科建设与管理等11个科室指南(试行)的通知国中医药医政发〔2010〕4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中医药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为加强中医医院临床科室建设与管理,我局组织制定了《中医医院妇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等11个中医医院临床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一、建设指南(一)明确定位:中医医院“治未病”科要与中医医院的整体发展定位相一致,并突出“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特点。

(二)科室设置:中医医院“治未病”科需要专业化的人才队伍,科室设置应包括中医内科、中医外科、中医儿科、中医妇科、中医眼科等。

科室设置要科学合理,根据所在医院的规模和患者需求进行调整,并合理配置医务人员。

(三)人员配备: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应配备一支高素质的医务人员队伍,包括医生、护士、药师等。

优先考虑中医专业人才的招聘,同时也要引进现代医学相关专业的人才,实现中西医结合。

(四)科研创新:中医医院“治未病”科要积极开展科研创新工作,开展临床实践研究、医学教育研究等,不断推动中医健康理念的发展。

(五)加强宣传推广:中医医院“治未病”科要积极开展宣传推广工作,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合作,提高中医医院“治未病”科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管理指南(一)科室管理:中医医院“治未病”科要建立健全科室管理制度,包括科室的组织架构、工作职责、人事管理、绩效考核等方面的规定,确保科室的正常运行。

(二)队伍建设:中医医院“治未病”科要注重医务人员的培训和能力提升,组织开展各类学术交流和培训活动,提高医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

(三)医疗质量管理:中医医院“治未病”科要建立健全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制定标准化的操作规范,定期进行质量评估和监控,确保医疗服务的安全、有效和质量。

(四)信息化建设:中医医院“治未病”科要加强信息化建设,建立电子病历和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方便医务人员的工作和病人的就诊。

(五)协作与合作:中医医院“治未病”科要加强与其他科室和医疗机构的协作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互相借力,提高整体服务水平。

(六)病人满意度管理:中医医院“治未病”科要注重提高患者满意度,建立健全患者满意度调查和评估机制,从病人的角度出发改进医疗服务质量。

(七)财务管理:中医医院“治未病”科要加强财务管理,合理安排财务预算,并定期对财务情况进行审计和评估,确保科室的经济效益。

治未病科建设与指南

治未病科建设与指南

治未病科建设与指南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一、总则第一条为加强中医医院“治未病”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提高“治未病”服务水平和能力,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实施意见》和《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平台建设基本规范(试行)》等有关文件,在系统总结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本指南适用于二级以上中医医院“治未病”科的建设和管理,可作为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制定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工作评价指标的依据。

第三条中医医院“治未病”科是以治未病理念为核心,针对个体人健康状态,采用中医“治未病”方法进行健康服务,系统维护和提升个体人整体功能状态,管理个体人健康状态风险,实现“未病先防”目标,达到预防疾病、健康长寿目的的科室。

第四条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中医医院“治未病”科的指导和管理,中医医院应加强对“治未病”科的规范化建设与管理,充分发挥中医预防保健特色优势,保证“治未病”服务质量。

二、基本条件第五条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应具备与其医院规模、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备设施和技术力量,以保证“治未病”服务工作的有效开展。

第六条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应设置健康状态信息采集与管理区域、健康状态辨识及其风险评估区域、健康咨询与指导区域、健康干预区域、辅助区域,各区域布局合理,工作流程便捷,保护服务对象隐私。

健康状态信息采集与管理区域主要用于采集和录入服务对象的健康状态信息,健康检查(体检)区域应当满足设备与功能需要,可整合本单位的其他相关资源;健康状态辨识及其风险评估区域主要用于分析服务对象的健康状态信息并进行状态辨识及其风险评估,应当相对独立,每间面积不少于10平方米;健康咨询与指导区域主要用于根据服务对象的健康状态辨识及其风险评估结果,制定健康干预方案,指导服务对象进行健康干预,接受服务对象的健康咨询,应当相对独立,若因条件限制,也可与健康状态辨识及其风险评估区域合用,但区域面积应当满足开展业务工作的需要;健康干预区域主要用于根据健康干预方案,为服务对象提供各种中医特色的健康干预服务,应当相对独立,区域面积应当满足开展业务工作的需要,各种干预方法的服务区域应当相互隔开,服务环境的私密性能有效保护服务对象的隐私;辅助区域主要用于服务对象的等候休息,开展健康宣教、服务管理以及特需服务等,区域面积应当满足开展业务工作的需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修订版)一、总则第一条为加强中医医院“治未病”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提高“治未病”服务水平和能力,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实施意见》、《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平台建设基本规范(试行)》和《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等有关文件,在系统总结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立足现阶段“治未病”科室建设现状,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本指南适用于二级以上中医医院“治未病”科的建设和管理,可作为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制定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工作评价指标的依据。

第三条“治未病”科是以治未病理念为核心,针对个体人健康状态,运用中医药养生保健技术和方法,结合现代健康管理手段和方法,系统维护和提升个体人整体功能状态,管理个体人健康状态风险,实现“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不复发”的健康目标,达到预防疾病、健康长寿目的的科室,在现阶段以“未病先防、瘥后防复”作为主要功能定位。

第四条“治未病”科的服务特点以人的健康状态的辨识、评估和干预为主,而非着眼于疾病治疗;突出非药物方法的运用,注重整体调节,求得整体效果;重视连续、动态、全程的管理,并充分发挥服务对象的参与意识与能力,求得长远效果。

第五条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中医医院“治未病”科的指导和管理。

中医医院应加强对“治未病”科的规范化建设与管理,提供与其医院规模、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备设施、技术力量和资金投入等,以保证“治未病”服务工作的有效开展,提高“治未病”服务质量。

二、科室名称第六条原则上以“治未病科”(“治未病中心”)作为科室名称。

由于历史沿革产生的“中医预防保健科”命名可保留;因整合健康管理资源产生的“健康管理中心(治未病)”等命名可采用。

不得以“国医堂”、“名医工作室”、“保健中心”、“体检部”、“预防保健科”等或同类含义文字的名称作为本科科室名称。

不同的科室名称涵盖的服务内容应有所不同:治未病科——提供健康信息采集与数据管理、中医健康状态辨识评估、健康咨询、中医调养等治未病相关服务。

健康管理中心(治未病)——整合体检部门(提供中西医健康评估),除提供治未病服务外兼具健康管理职能,开展健康宣教,实现随访管理等。

中医预防保健科——体现中医治未病服务内涵的同时,兼顾计划免疫、职工保健、妇女儿童保健等综合医院或基层医疗机构预防保健科相关职能。

三、服务对象第七条“治未病”科的服务对象主要有以下五类:一是中医体质偏颇人群:根据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布的《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健康体检人群中体质辨识结果符合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气郁质、血瘀质或特禀质等偏颇体质者。

二是亚健康人群:处于亚健康状态者,表现为一定时间内的活力降低、功能和适应能力减退的症状,但不符合现代医学有关疾病的临床或亚临床诊断标准。

亚健康状态涉及的范围主要有以下两方面:一是机体或精神、心理上的不适感或表现,如疲劳、虚弱、情绪改变,或易感冒、胃肠功能失调、睡眠质量下降等;二是与年龄不相符的组织结构或生理功能的表现,如记忆力减退、性生活质量下降等。

三是病前状态人群:病前状态是指具备与具体疾病相关的风险因素,或出现理化指标异常,但未达到相关疾病的诊断标准,容易向疾病状态转归的一种疾病前持续状态。

常见病前状态有高尿酸血症、糖调节异常、血脂异常、临界高血压、肥胖、颈肩腰腿痛、代谢综合征、更年期、经前综合征等。

四是慢性疾病需实施健康管理的人群:指已达到相关疾病的诊断标准,处于疾病稳定期,愿意接受中医健康管理,通过生活方式改变与自我保健,可以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疾病向愈的人群。

五是其他关注健康的特殊人群:如育龄妇女(孕前调理)、男性(育前保健)、老年人(延年益寿)等。

四、科室构架与管理模式第八条“治未病”科应为中医医院兼具管理与临床职能的一级科室,由院领导直接管理,设立专职的科室负责人,可涵盖或设置体检(提供中西医健康评估)、健康咨询指导、中医调养、随访管理及健康宣教等部门。

不得把针灸科、推拿科、康复科、理疗科等临床科室及国医堂、名中医工作室等纳入“治未病”科范畴。

第九条“治未病”科可具有以下管理职能:一是统筹并整合资源,构建“治未病”服务链。

充分利用医院现有资源,实现健康评估、干预、追踪管理等一条龙服务。

相关科室独立存在,但可纳入“治未病”服务链,或为“治未病”服务提供技术支撑。

二是协调各相关专科介入疾病病前管理。

协助各专科选择合适的优势病种,推进疾病管理,并前移到病前状态管理。

三是基层辐射。

通过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机构培养“治未病”人才、支持开展“治未病”相关业务,延伸拓展中医“治未病”服务,提高基层“治未病”服务水平。

五、科室区域划分第十条应设置健康状态信息采集与辨识评估区域、健康咨询与指导区域、健康干预区域、健康宣教区等辅助区域,各区域布局合理,工作流程便捷,保护服务对象隐私。

区域设置只需体现相关功能即可,不要求对各区域对应挂牌命名。

健康状态信息采集与辨识评估区域(如体检区或体质辨识区域)主要用于采集和录入服务对象的健康状态信息,分析健康状态信息并进行状态辨识及其风险评估。

健康检查/体检区域应当满足设备与功能需要,也可整合本单位的其他相关资源。

健康信息采集与健康状态评估应涵盖中、西医学指标,从躯体到心理,体现局部与整体结合、主观与客观结合、宏观与微观结合、功能与结构结合的特征,从而实现多维、综合、连续性、个性化的评估。

健康咨询与指导区域(如健康调养咨询门诊)主要用于根据服务对象的健康状态辨识及其风险评估结果,制定健康干预方案,指导服务对象进行健康干预,接受服务对象的健康咨询,为服务对象量身打造一整套个性化的调养方案,包括膳食食疗、起居调养、情志调节、养生功法、保健技术等。

健康咨询与指导区域应当相对独立,若因条件限制,也可与健康状态辨识及其风险评估区域合用,但区域面积应当满足开展业务工作的需要。

健康干预区域(如特色疗法干预区)主要用于根据健康干预方案为服务对象提供各种中医特色的健康干预服务,如针刺、灸法、拔罐、推拿、药浴、刮痧、膏方、贴敷、放血等。

健康干预区域应当相对独立,区域面积应当满足开展业务工作的需要。

各种干预方法的服务区域应当相互隔开,能有效保护服务对象的隐私。

健康宣教等辅助区域主要用于服务对象的等候休息,开展健康宣教等,包括影像播放、宣传手册及宣传栏等设施,使服务对象更深入地了解治未病相关知识,开展服务管理等。

区域面积应当满足开展业务工作的需要。

第十一条有条件的单位可增加健康管理区,完善健康追踪与管理功能。

基层单位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在满足上述服务功能要求及开展业务工作需要的前提下,相关服务区域可以整合,但至少应分为健康状态信息采集与管理、健康咨询指导与干预两个区域。

六、服务项目与技术第十二条“治未病”服务项目主要包含以下几类:一是健康状态辨识及评估项目:中医体质辨识,中医经络、脏腑功能、血气状态评估等。

二是健康调养咨询服务:开具健康处方、养生功法示范指导、中药调养咨询指导等。

三是中医特色干预技术:包括针刺、灸法、拔罐、推拿、穴位贴敷、埋线、药浴、熏洗(蒸)、刮痧、砭石、音疗,及热疗、电疗等其它理疗技术。

四是产品类:如膏方、养生调养茶饮等。

此外,健康档案建立、慢性病健康管理、健康信息管理,以及管理效果评价等也可纳入治未病服务项目。

“治未病”科开展的服务项目应当不少于5项。

第十三条“治未病”科应按照相关要求,规范应用相关中医技术,建立有关工作制度、服务规范和技术操作规范。

第十四条“治未病”科应结合本科室实际,制定本科室主攻方向或常见健康状态的高危人群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技术指南,定期对指南的实施情况和效果进行分析评价,不断优化指南,提高中医“治未病”服务水平。

第十五条“治未病”科应根据专科发展方向和建设规划,注重引进吸收新的健康信息采集、评估、干预技术,并以干预效果为核心,在技术方法、干预手段、设备研发等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创新。

七、设备配置第十六条根据《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平台建设基本规范》、《中医诊疗设备评估选型推荐品目》配置有关设备:一是健康状态信息管理设备。

如办公桌、办公椅、计算机、打印机、电话、专用文件柜等。

二是健康状态辨识及其风险评估设备。

如中医体质辨识系统、舌像仪、脉象仪、经络检测设备,体重仪、身高仪、血压计、心血管检测仪、肺功能仪、骨密度检测仪、心电图、血糖监测仪等常规体检、理化、影像设备。

三是健康咨询与指导设备。

如健康教育宣传栏、影像等演示设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及信息网络系统设备等。

四是健康干预设备及器具。

如针具、灸具、罐具、刮痧板、砭石,及中医电疗、磁疗、热疗设备等。

第十七条设备配置应与医疗卫生机构中医“治未病”服务功能、医技人员医技水平、开展的服务项目及工作量相适应。

常规的理化、影像等辅助检查设备可与本单位资源共享。

八、人员队伍第十八条“治未病”科人员包括中医执业医师、医技人员、中药师、护理人员、管理人员等。

专职医护人员二级中医医院应当不少于5人,三级中医医院应当不少于6人,中医类医护人员比例不低于70%。

医技人员和中药师可整合本单位的其他相关资源。

第十九条“治未病”科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比例应合理,年龄及学历构成基本均衡,具有支撑科室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梯队。

二级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应当有一名具备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中医执业医师;三级中医医院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中医执业医师占科室医师比例不低于20%。

二级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应当有中医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三级中医医院“治未病”科中医专业硕士以上学历人员占科室医师比例不低于20%。

第二十条“治未病”科医师应接受“治未病”服务的专业培训,掌握中医“治未病”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练掌握“治未病”科常用健康评估技术、干预技术操作、常用的预防调养方案或常见健康状态的高危人群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技术指南等,积累一定的健康评估及干预经验,如健康状态调养经验(包括药养食养和非药物疗法等)以及健康宣教经验等。

“治未病”科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中医医师还应具备较高的健康评估、健康咨询与指导、健康干预的能力并能指导下级医师开展“治未病”服务工作。

第二十一条中医医院“治未病”科负责人应由从事中医专业工作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并具有一定行政管理能力者担任。

二级中医医院“治未病”科主任应具备从事中医专业学习和工作10年以上经历,同时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三级中医医院“治未病”科主任应具备从事中医专业10年以上工作经历,同时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第二十二条执业医师人数在10人以上的三级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和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可建立学术带头人制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