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新中国城市规划
新中国城市规划发展史研究思考
李浩:新中国城市规划发展史研究思考近年来,为纪念改革开放30 周年(2008年)、新中国成立60 周年(2009 年),有关新中国的历史研究在国内一度掀起热潮。
不论政治界、经济界、社会界或文化艺术界,都把对近现代历史的回顾和反思作为一项重大工作,为谋划行业发展的一个新起点。
城市规划行业也在积极行动,特别是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和规划学会组织众多老一代首都城市规划工作者编写的《岁月回响—首都城市规划事业60 年纪事》,在业内引起强烈的反响。
然而,在整体上,我国城市规划界尚缺乏针对新中国成立60 年城市规划发展历程的较为全面的系统性研究,这是一项极具重要意义且需尽快启动的研究工作。
本文尝试就此问题展开探讨。
1国内外研究现状1.1 国外相关研究关于城市规划历史的研究一直是国外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英国的城市规划史研究会、皇家城市规划学会与美国的城市和区域规划历史协会等学术机构十分关注城市规划的历史研究;《Planning History》和《Planning Perspectives》等是以城市规划历史研究为主题的国际学术刊物;P e t e r Hall 所著的《明日城市:20 世纪城市规划与设计的历史》和《文明中的城市》、John W.Reps 所著的《美国的城市化:美国城市规划历史》、Mel Scott所著的《1890年后的美国城市规划》、M. Christine Boyer所著的《理性城市的梦想:美国城市规划的神话》等都是西方城市规划历史研究的经典之作。
国外学者关于城市规划历史的研究工作,对中国的城市规划问题也有所涉及。
regoryEliyu Guldin主编的《Farewell to Peasant China: Rural Urbanization andSocial Change in the Late Twentieth》对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和日本、韩国等地的城市化进程进行了比较研究,选取天津、上海和广州等典型城市进行了深入探讨;George C.S. Lin主编的《Red Capitalism in South China: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研究了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历史进程,并就珠三角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及其对香港的影响等进行了讨论;John R. Logan 主编的《The New Chinese City Globalization and Market Reform》囊括了国内外众多学者对中国的城市化和全球化问题的研讨,主要议题包括新中国的城市、全球化与城市发展、市场经济改革与城市的新发展、移民的冲击、乡村城市化等多个方面;Christopher J. Smith主编的《China in the Post-Utopian Age》从地理学角度考察了当代的中国城市,并针对中国的巨大人口基数、较少的自然资源、城市发展状况及人们移居城市生活的原因等进行了深入研究;John Friedmann所著的《China’s Urban Tran-sition》一书对中国城市化的多层次含义和进程进行了综合性、多领域的整合性研究,内容包括区域政策、乡村工业的崛起、移民、居民自治以及城市建筑的管理等,同时分析了这些迅猛转变所产生的原因。
新时代下我国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与实践
新时代下我国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与实践随着中国不断发展壮大,城市化也在不断加速。
城市规划成为了解决城市发展与建设中的重要问题。
新时代下,我国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与实践正在逐渐展示出明显的特点和趋势。
城市更新与改造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扩展,许多城市区域和老旧建筑物开始面临着更新和改造的问题。
这也促使了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的不断提升。
从城市更新与改造的实践中可以看出,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也需要借鉴国际先进的城市建设经验。
比如对百年历史的老街进行保护性改造,将老街通过一系列创新手段进行复原与再造,将商业、文化、旅游等因素协调起来,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良性互动。
另外,在城市建设和改造中,还需要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贯穿其中,注重环保因素的考虑,鼓励低碳城市化的发展。
这也将成为新时代下城市规划的重要趋势。
生态城市建设“绿色发展”已成为我国发展的重要方针和目标,对城市规划和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生态城市即将成为新时代下城市规划的重要方向和发展趋势。
建设生态城市要注重自然生态、城市生态和人文生态的协调发展。
其中,保护自然生态资源是首要任务,城市规划也要考虑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低碳经济等环保因素。
同时,还需要注重城市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的水平。
这可以让城市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良性互动。
数字城市建设数字城市建设也成为新时代下城市规划的重要方向之一。
数字城市即采用信息技术手段,在城市规划和管理中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方式。
数字城市建设通过数字技术手段实现人、财、物、信息等资源的高效协同利用,提升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在数字城市建设方面,需要加强数字技术的建设和应用,同时注重创新,并通过大数据分析、智能化控制和“互联网+”模式等,加强城市管理和城市运营的效率和质量。
总结新时代下,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与实践已经逐渐明朗。
城市更新与改造、生态城市建设和数字城市建设都成为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重要方向之一。
新中国城市规划工作的起源
是 没 有 全 国性 的 问题 。
全 国性 的 问题 是 从 第 一 个 “ 五年 计 划 ” 开始 的 。 “ 一五 ” 时期条件非常差 , 而 在 现 在 看来 , 最 差 的一 条 就 是 人 才 , 没 有 专 门人 才 。 因为 从 中 国教 育 方 面 来 讲 , 城 市 规 划 的 教 育 在 新 中 国成 立 以前 是 没 有 的 。 国 内 中央 大 学 有 的是 建 筑 系 , 没 有
基础 的一 些 工业 项 目, 特别 是 一 些 重 工 业 和 交 通 工 程 。那 时 候 我 们 还 没有 钢 铁 、 化 工、 航 空 等 的基 础 , 国 民 党 也 没 给 我 们 留下 什 么 了不起 的工 业 。第 一 个 五 年 计 划 规 模 很 大 , 很 了 不
市 规 划 来 了 。我 就 是 从 那 个 时 候 到 建 工 部 参 加 工 作 的 。 我 大学里不是学规划 的 , 学 的是建筑 专业 , 我 知 道 一 点 规 划 的 特点 , 宏观 一 点 的东 西 多 , 我 还 不 喜 欢 呢 。那 个 时 候 叫 做
“ 工作需要” , 服从工 作分 配 , 我 就一 下 到了这 里 , 然 后 就 干
了一 辈子 。
赵
瑾: 我 们 国家 的 第 一 个 五 年 计 划 是 1 9 5 3年 开 始 的 ,
主要 的任 务 是 苏 联 帮助 援 建 的 1 5 6个 重 点 工 业 项 目。 同 时 ,
【 文章编号 】 1 0 0 6— 3 8 6 2 ( 2 0 1 7 ) O 1— 0 1 2 3— 0 2
j
颦口迹专栏
开栏语 : 新 中国 的 城 市 发展 和城 市规 划 工 作 已走 过 6 0多年 的 历程 , 回顾历 史, 总结实践经验 , 是 推 动 未 来工 作 改 革 与 发展 的 必 要 途 径 。 自本 期 开 始 , 本刊 特 开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规 划 前 辈 口述 ” 专栏 , 连续- y q 载 对 老 一 辈城 市 规 划 工 作 者 的 访 谈 文 章 。 通 过 前 辈 的 口述 , 希 望 能够 对城 市规 划 工作 的认 识 提 供 有 益 的借 鉴 。 本 专 栏 内容 以“ 新 中 国城 市规 划 史 ” 为主题 , 计 划按 照 时 间 先后 , 重点反映“ 一五” 时期、 “ 二五 ” 至 1 9 7 0年 代 、 改 革 开 放 初 期 等 三 个 主要 历 史 时期 内的城 市规 划 工作 及 其 发 展 演 化 情 况 , 分 专题- ? l j 出 。 近 期 拟 刊 载 的 专 题 包括 新 中 国城 市 规 划 工 作 的
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历史研究(1949-1965)
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历史研究(1949-1965)一、引言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开始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城市规划时代。
1949年至1965年这段时间被视为中国现代城市规划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内,中国迅速地进行了城市规划的改革和建设。
本文旨在探究中国现代城市规划这一时期的发展历程。
二、分析与讨论1.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政府致力于实现新中国的城市规划目标。
这一时期,中国的城市规划重点是发展工业和农业,以及解决人口增长带来的住房和基础设施问题。
政府实施了土地整理和城市规划,进行了大规模的住房建设,并投入巨额资金进行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如道路、桥梁和供水系统等。
此外,为了解决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问题,政府还实施了一系列的人口控制措施。
2. 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1962)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农村工厂化运动,这导致了大量的人口向城市迁移。
城市规划部门紧急调整计划,以适应快速增长的人口规模。
通过增加城市规划人员和建筑师的数量,中国加紧了城市规划工作的进程。
在这一时期,城市规划除了注重住房建设外,还更加注重工业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建设。
政府注重城市规划与工业发展的结合,促使城市与农村的经济发展更加协调。
3. 第三个五年计划(1963-1967)在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政府继续推动城市规划的发展。
此时,城市规划开始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问题。
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城市环境规划和保护政策,以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并保护自然资源。
此外,政府还开始注重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加强了对历史建筑和文化景观的保护工作。
三、结论在1949年至1965年这一时期,中国城市规划经历了快速发展和改革的阶段。
中国政府不仅致力于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和住房条件,还注重了城市与工业、农村的协调发展。
同时,政府还开始关注城市环境保护和文化遗产的保护。
这一时期的城市规划成果为今天中国城市规划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我国城市规划政策发展变化历程
我国城市规划政策发展变化历程介绍本文档将讨论我国城市规划政策的发展变化历程。
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空间进行合理利用和发展的规划工作,旨在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规划政策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变化。
历史回顾1949年以前:基础阶段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城市规划政策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
此时的城市规划着重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布局的规划,如道路、桥梁和公共设施的建设。
1950s-1970s:战略规划阶段在这个时期,我国城市规划政策开始注重宏观策略和长期规划。
城市规划的目标转向了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特别是重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这个阶段的城市规划政策着重于工业布局和城乡结合部规划。
1980s-1990s:改革开放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我国城市规划政策开始注重市场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环境的均衡发展。
这一时期的城市规划政策强调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住房改革。
2000年以后:绿色可持续发展阶段进入21世纪后,我国城市规划政策进一步提出了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城市规划政策关注生态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利用和城市品质提升。
这一阶段的城市规划政策也注重了城市创新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应用。
结论我国城市规划政策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变化,从基础阶段到战略规划阶段,再到改革开放阶段,最后到绿色可持续发展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目标和重点,但总的来说,城市规划政策的目标是推动城市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保护。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变化,我国城市规划政策将继续适应新的挑战和需求,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中国建国时期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中国建国时期的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国建国时期,城市规划与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新中国的发展历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30 年代至 40 年代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以及解放后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为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了契机。
在这个时期,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城市规划项目,推动了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为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城市规划的背景和意义在中国建国时期,城市规划成为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方面。
中国政府积极推动以工业化为中心的经济建设,有组织地进行城市规划,并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促进城市的持续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同时,城市规划也扮演着调控城市发展的角色,为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指导。
二、城市规划的实践与成果中国建国时期,通过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等举措,取得了积极成效。
1. 城市总体规划的制定与实施中国政府在建国初期就开始推动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以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城市空间。
政府通过科学评估城市的现状和未来发展需求,制定了一系列具体目标和措施。
在实施过程中,政府及时调整规划目标,加强与各地方政府的协作,积极推动规划落地。
2. 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中国政府注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大力推动交通、水利、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
例如,兰州公路改造工程、南京长江大桥建设等项目,极大地改善了城市的交通状况,提高了城市的发展潜力和吸引力。
此外,政府还重视提供城市的公共服务设施,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
3. 人居环境的改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人居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改善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
例如,制定了城市绿化规划,推广新型建筑技术,提高建筑的节能环保水平。
这些措施有效提升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推动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三、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启示中国建国时期的城市规划与建设经验对今后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 综合规划与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应该从整体出发,通过多领域的协调与整合,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新中国城市建设方针的演变(1949-2001)
新中国城市建设方针的演变(1949-2001)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以后,城市建设方针曾经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建国初期的“变消费型城市为生产型城市”;大约四分之一世纪的围绕工业化新建、改建、扩建城市;改革开放前期的弥补市政住宅“欠账”,加快建设第三产业。
20世纪90年代后半叶以来,随着中国大陆经济市场化和全球化的进程,城市建设方针进入了第四个阶段:提高城市竞争力,树立经营城市观念。
这四个阶段的背景、经验、教训迥然不同,体现了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的巨大变化,值得我们回味与反思。
一新中国诞生前夕,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议中提出了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城市,开始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战略方针。
对于怎样才能把城市的工作做好?实施什么方针才能使城市起领导作用?决议指出:中心环节是迅速恢复和发展城市生产,把消费的城市变成生产的城市。
这一方针统领着建国初期的各项城市工作。
变消费型城市为生产型城市的城市建设方针,实际上是共产党改造旧城市的一项浩大工程,人民政权在这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
如在新中国的首都北京,1949年城市刚刚解放,市公安局即将妓院列入特种行业,采取一些必要的限制措施,加强管理。
接着统一领导封闭妓院的工作。
1950年1月31日,市长聂荣臻在《纪念北京解放一周年》的广播讲话中,根据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精神,明确提出“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的要求。
在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北京市的工业基本建设共投资8973万元,增强了国营经济的力量。
[1]在接管民国政府的首府南京市时,共产党的方针定位在把这个为官僚服务的消费城市变成为人民服务的生产城市上。
在其他城市,也多采取了类似措施,效果良好。
经过努力,1949年及其后的一二年内,共产党基本解决了国民党遗留下来的大批无业失业人员这一社会问题,稳定了社会秩序。
以上这些做法,不仅没有引起社会恐慌,反而获得人民的谅解、支持和配合。
尽管如此,由于消费与生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在建设方针的提法上将消费与生产对立起来,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均是不妥当的。
中国城市建设史—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
1978年大地震后的唐山
唐山总体规划
唐山中心区
唐山抗震纪念馆
三、改革开放后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1、法制建设 1979年3月国家成立了城市建设总局,即后来的建设部, 同期开始起草《城市规划法》。 1980年颁发了《城市规划编制审批暂行办法》和《城市 规划定额指标暂行规定》。 1984年颁发了《城市规划条例》。 1990年4月新中国第一部城市规划专业法律《中华人民共 和国城市规划法》正式施行。
(3) 城市规划法制建设:
1956年国家建委颁发的《城市规划编制暂行办法》。这 是新中国第一部重要的城市规划立法。同时,还颁布了 《国家基本建设征用土地办法》。
二、城市化与城市建设的波动阶段(58年——77年)
1、“二五”时期(58年——60年)
(1)“大跃进”运动:
1958年,在中共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确立“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的总路线”,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号召跑步 进入共产主义,出现了城市化的短暂高潮。
(1)压缩城市人口,紧缩城市经济:
1961年中共第八届九中全会提出“调整、巩固、充实、 提高”八字方针,压缩城市人口,紧缩城市经济,动员 2000多万人返乡,提高建制镇标准,撤消不够条件的市 镇建制,加强城市设施养护。
城市数量由1961年的208个压缩到1965年的171个,城市 化水平也由19.8%下降到16.8%。
(2)“大跃进”时期的城市规划:
许多大中城市对“一五”期间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根据 工业“大跃进”的指标进行修订。城市规模过大、建设 标准过高;人口迅速膨胀,住房和市政公用设施紧张, 同时征用了大量土地。
60年11月在全国计划工作会议上草草宣布“三年不搞城 市规划” 。
中国建国时期的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
中国建国时期的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中国建国时期取得了胜利,从而开启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在新中国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中国建国时期的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历程和成就。
一、城市规划的重要性城市规划是一个城市发展的蓝图,是推动城市综合发展的基础。
在中国建国时期,城市规划的目标是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规划既关注城市的空间布局和建筑风格,也关注城市的交通、绿化和生态环境等方面。
二、城市规划理念的转变在中国建国时期,城市规划理念经历了从传统规划向社会主义规划的转变。
传统规划更加注重城市的功能划分和审美价值,而社会主义规划则强调以人为本,注重社会公益和公平正义。
城市规划的转变不仅体现在理念层面,还体现在具体的城市设计和建设过程中。
三、重大城市规划项目中国建国时期,许多重大城市规划项目得到了实施,推动了城市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
比如,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工作得到了充分重视,通过在城市中心建设广场、大型公园和文化设施,提升城市形象。
上海市则在陆家嘴开发区引进外资,推动了现代金融业的发展。
还有一些新建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例如深圳特区的建设,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
四、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规划和发展的基础,涉及到城市的交通、供水、供电、通信、污水处理等方方面面。
在中国建国时期,基础设施建设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解决城市居民生活问题的关键。
五、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中国建国初期,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建设相对薄弱,无法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
为此,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加强了交通运输的建设。
例如,修建了铁路、公路和运河等,缩短了城市之间的距离,促进了商品和人员的流动。
此外,中国还大力发展了城市公共交通,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便捷的出行方式。
六、水、电、气供应改善中国建国时期,城市的水、电、气供应也得到了明显改善。
通过建设水库和水厂,提高了城市的供水能力,解决了城市居民的饮水问题。
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历史研究(1949-1965)
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历史探究(1949-1965)1949年至1965年是中国城市规划进步的重要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正处于新中国成立后的大规模重建和经济建设阶段,城市规划成为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关键战略。
本文旨在探究这一时期中国现代城市规划的历史背景、进步进程和影响。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的城市面临着广泛的毁坏与贫困。
为了重建城市、改善人民生活,中国实行了以北京为代表的苏联风格的中央主导的规划模式。
这种模式强调集中规划、大力推行工业化,尤其是重工业的进步。
然而,这样的规划模式轻忽了中国传统城市的特点和进步需求,往往导致城市规划与人民生活之间的脱节。
到了1950时期,中国开始意识到城市规划需顾及人民的居住需求和生活质量。
此时,中国在城市建设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政策调整和实践探究。
大力进步社区建设和居住区规划,为居民营建良好的居住环境、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并通过设立社区卫生、文化和教育设施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同时,中国还在城市规划中重视了生态环保和历史保卫,保卫传统文化和建筑遗址。
这种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模式大大改善了中国人民的生活质量,提升了城市的宜居性。
1960时期初,中国开始了一系列大规模的城市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在城市规划中,中国重视工农结合和城乡结合,推动农业工人向城市转移。
同时,中国还鼓舞国内外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城市规划理念和技术。
通过国际沟通,中国的城市规划开始接触到世界先进的城市规划理念和实践,不息吸纳和借鉴国外的阅历。
这一时期,中国的城市规划逐渐转向综合规划,更加重视城市的可持续进步,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中国现代城市规划的进步可谓在短期内取得了令人瞩目标成就。
此时期中国城市规划在硬件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公共服务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
城市的规划布局、交通网络、公共空间和居住区等方面也有了较好的进步。
但是,也应该看到这一时期中国城市规划在保卫传统城市和文化遗产、应对人口增长和环境问题等方面还存在一些挑战和不足之处。
新中国城市规划发展史研究思考
市规划体 系发展及体制改革、城市规划教育及学科 发展五个方面展开 ,以史学研究方法为基本方法,
系 统构 建研 究 的基 本 框 架 , 以 完 善 新 中 国 发 展 的 历 史研 究, 促进 我 国城 市 规 划事 业 的健 康 发 展 。
[ 关键词] 新中国;城市规划;发展史;研究 [ 文章编号] 0 6 0 2 (0 1 0 — 1 2 0 [ 10 — 0 22 1 ) 9 0 0— 6 中图分类号] U 8 [ T 9 1 文献标识硼 B
r ear . es ch
m叫 — 喇
Ne Chn , ba ln ig De eo me t itr, s a h w ia Ur npa nn , v lp n so Re e r h y c
近年来,为纪念改革开放 3 O周年 (0 8 会、皇家城市规划学会与美国的城市和区域规 2 0 年) 、新 中国成立 6 0周年 (0 9 ,有关新 划历史协会等学术机构十分关注城市规划的 2 0 年) 中国的历史研究在国内一度掀起热潮。不论政 历 史 研 究 ; P a n g H t r > 和 ] n 1 1 o y> n s
E 1 u G ]1 主编的 a e e 1 t e s ]y u d n rw ] o P a —
a t h a: R r ] U b n a i n n n C i n ua r a i t a d z o S c l h n e 1 h a e T e t t > o i C [ 金项 目] 家 自然科学基金 资助项 目( 9 8 6 、中 国博 士后科学基金 资助项 目 ( 1 4 3 4 基 国 5 7 2 ) O 3 2 0 7 8 ) 00 0
新 中国城 市规 划 发 展 史 研 究 思考
新中国城市规划的历史发展
我国城市规划管理的发展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工作重点由农村为根据地的战争时期转向以城市为重点的和平日期建设。
在这一时期,百废待兴,所以子新中国接受了苏联大量的援助,城市发展学习苏联发展模式。
同时,由于建设和发展工业的需要,这一时期资源城市得到极大地发展。
具体事例1.1952年,第一次全国城市建设座谈会讨论了“城市建设管理机构的建立健全”、“城市规划的开展”等议题2.“一五”时期的西安、太原、兰州、包头、洛阳、成都、武汉和大同等八大重点城市规划,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层面主导的首批较为重要的城市规划活动,对我国城市规划事业的创立起到了奠基性作用4.1954年8月,建工部城市建设局改为建工部城市建设总局,负责城市建设的长远计划和年度建设计划的编制和实施,指导城市规划的编制。
正式组建我国第一个城市规划专业部门:建工部城市设计院5.1954年11月,国家建设委员会成立6.1956年5月,国家建设委员会将城市建设局划分为3个局,城市规划局,区域规划局,民用建筑局7.1956年,国家建设委员会正式颁布了《城市规划编制暂行办法》,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带有城市规划立法性质的文件8.1956年,国务院发出《关于纠正及防止国家建设征用土地中浪费现象的通知》以上部分内容摘自李益彬《新中国建立初期城市规划事业的启动和发展》二、“大跃进”及“文革”时期城市规划在“大跃进”中,由于“左”的思想的错误指导,城市规划暴露大量问题。
自“文化大革命”开始,在城市建设和规划领域,中央政府主管城市建设与规划的部门停止了工作,许多相关机构被撤销,工作人员被下放,大量城市规划图纸资料被销毁。
城市规划受到毁灭性打击。
具体事例1958年至1967年“二五”、“三五”大起大落阶段,国家遭遇了巨大的经济苦难,结构失衡。
1958~1959年全国进入“大跃进”时期,这个时期的全民办钢铁,全民办公业的做法,导致了城市布局混乱,污染四起的情况,并且影响至今。
中国的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
中国的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成为了国家发展的重要议题。
中国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在过去几十年间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将从城市规划背景、城市规划的目标与原则、城市建设的经验与挑战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一、城市规划背景中国的城市规划与建设主要是由国家主导,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出发点。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迅猛,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入城市,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同时,城市功能的不断扩展也对城市规划和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城市规划的目标与原则1.可持续发展:中国城市规划的基本目标之一是实现可持续发展。
这意味着在城市规划中要注重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推动城市建设向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和生态平衡型转变。
2.合理布局:城市规划要合理布局城市的功能区域,如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等,以实现城市各项功能的高效运行和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
3.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城市规划要注重保护和传承这些遗产,同时注重现代与传统的有机结合,创造具有独特魅力的城市形象。
4.人性化设计:城市规划要注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打造人性化的城市环境,提供良好的居住、工作和娱乐条件。
三、城市建设的经验与挑战1.经验总结:中国的城市规划和建设经验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社会公平与民生改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发展的基础条件;推动城市创新与智慧化建设,提高城市的竞争力;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加强规划和管理,避免城市无序扩张。
2.面临的挑战:中国的城市规划与建设也面临一些挑战,主要包括:城市化进程过快导致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城市扩张不均衡,区域发展不平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压力增加;城市功能与城市形象不够突出。
结语:中国的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是一个复杂而又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和市民共同参与和努力。
八大重点城市规划——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城市规划历史研究(一)
i
工业 项 目 建 设 的 实 际需要
根据
、
“
重点 建 设 稳 步推
、
而务实 的 态 度
,
。
同时
,
也不 乏 既 尊重 中 国 政府 的
,
一
些
进
阳
.
”
的 城 市 建设 方针
,
西安
太原
兰州
、
包头
、
洛
方 针政 策 又 具 有敢 于坚持规划 原则 努 力 维 护城 市
规 划 的 权威性 和 严肃性 等职 业 操守 与 精 神
’
的 八 大重 点 城市 规划
则藤 中 国 规 划 史研究 的
一
布 置为 重点 进行城市 雜艺 术设 计 编制 多 阶段 的 分
期删
,
重要 切人 点
。
开麟 区 删
城市 造价
,
轉
。
有鉴 于 此
,
我们 在 国 家 自 然科 学基金 的 资 助下
,
一
苏 联 专家 的 技术 援 助 是 八 大重 点 城市 规 划 工 作
“
件等制 度建 设方 面 的 建议 苏联 专家 的 技术援 助 是全
。
95 3
-
1
9 57
年
)
开 始实 施 以 苏联 帮 助援 建 的
。
1
允
面
、
系 统 而深人 的
,
兼 顾 了 理论 和 实践 远 景 和 近 期
、
,
、
项 工程
”
为 核 心 的 规 模工 业化 建设
,
出 于 配合 重点
、
中国主要城市化规划及发展战略
中国主要城市化规划及发展战略城市化作为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
当前,中国城市化已进入关键时期,如何科学规划城市发展,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对中国主要城市化规划及发展战略进行梳理和分析。
一、城市化规划的重要性城市化规划是对城市未来发展进行预测和规划的过程,旨在为城市发展提供科学指导,实现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等领域的协调发展。
合理的城市化规划对于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高城市功能、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国城市化现状截至2020年,中国城市化水平已达到60.6%,城市数量达到680个。
然而,在城市化进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城市扩张过快、城市规划不合理、资源环境压力增大等。
因此,未来中国城市化规划和发展战略需要紧紧围绕解决这些问题展开。
三、主要城市化规划及发展战略1.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合理的城市空间布局是城市化规划的核心内容。
未来中国城市化将注重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强化大城市、特大城市核心引领作用,提升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承载能力,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市格局。
2. 强化城市功能城市功能是城市发展的基础。
中国城市化规划将注重强化城市经济、文化、科技、交通、物流等功能,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同时,充分发挥城市在创新、创业、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的优势,提高城市公共服务水平。
3. 保护生态环境生态环境保护是城市化发展的关键。
中国城市化规划将坚决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加大城市绿化、水环境治理、大气污染防治力度,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4. 促进产业升级产业升级是城市化发展的动力。
中国城市化规划将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新兴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
5. 完善基础设施基础设施是城市化发展的基石。
中国城市化规划将注重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升城市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水平,为城市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中国主要城市规划
中国主要城市规划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历史文化遗产和繁荣经济发展的国家。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中国主要城市的规划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中国主要城市规划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城市规划的背景和意义城市规划是指通过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对城市的空间布局、功能组织,以及环境保护等进行系统的管理和控制。
中国的城市规划起步较晚,但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城市规划对于提高城市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改善人民生活条件,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中国主要城市规划的历史演变1. 第一阶段(1949年-1978年)此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城市规划起步阶段。
重建和改造成为城市规划的主要任务。
城市规划布局注重满足工农业生产和居住需要,同时强调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
代表作品有北京市的《中央城区总体规划》等。
2. 第二阶段(1978年-1990年)此阶段是改革开放以后,城市规划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
城市规划从基本覆盖全国到特大城市、中心城市的规划更加深入。
代表作品有上海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等。
3. 第三阶段(1990年-至今)此阶段是城市规划进入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时期。
城市规划更加注重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
代表作品有广州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等。
三、中国主要城市规划的现状中国主要城市规划在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
一方面,中国主要城市在城市规划中高度重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建筑风貌,如北京的故宫、天坛等;另一方面,城市规划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如上海的环保绿地建设和交通绿化。
此外,城市规划还注重公共设施建设和空间布局优化,以提高城市的功能和品质。
四、中国主要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1. 绿色环保未来中国主要城市规划将更加注重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加大生态建设、推进绿色出行和能源利用等方式,减少城市污染,改善生活环境。
2. 智慧城市中国主要城市规划将逐渐发展为智慧城市。
通过科技创新和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提高城市的管理和服务水平,提供更好的生活质量。
新中国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新中国的城市规划与建设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此时,中国正身处一个五千年历史上的转折点。
在此之前,中国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几乎全是出自外国手笔。
但是,新中国迫切需要一个适应社会主义制度的、与国情相符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方案,以支撑未来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
因此,城市规划和建设成为新中国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大课题。
在整个建国初期的几个十年里,中国全面展开了城市改革和建设的大规模攻坚战,努力打造了一大批现代化的城市。
大规模改造计划新中国建立前,中国的城市几乎都是以商业和文化为主,根本没有一错综复杂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体系。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便开始了大规模的改造计划。
一方面,城市的规划和建设逐步与国家的现代工业体系相一致。
另一方面,学习苏联的经验,以城市化为切入点,进行工业化进程并且将城市规划与建设同时进行。
城市规划在新中国的城市规划方面,主要依据苏联足迹,将工业、居住和公共设施等建筑结合起来,为国家在城市化上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同时,新中国开始了全国大规模城市规划的工作。
1952年,第一份“全国城市规划”蓝图就在北京出现。
之后,在城市化进程中,全国各地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城市规划,如上海的长江扫帚计划和深圳的旧城改造方案等。
这些城市规划的实践,将一些工业区和住宅区合理地分离开来,以更好地满足不同社会群体的需求。
此外,城市规划并没有完全照搬外国的模式,而是根据国情特征进行推进,如在长江沿线的城市规划中,自然的水系和河道被保留下来并继续使用。
大规模建设计划新中国城市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保障国家在工业和城市化进程中的需要。
在大规模建设计划中,中国的城市管理部门一直在为大规模、现代化的工业体系构建适宜的平台。
需要提出的是,城市建设的目的并不是仅仅为了建设洋楼大厦,而是为了使城市为国家工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好的基础设施和支持。
在这样的背景下,新中国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就。
建筑和住房在新中国的城市建设工作中,建筑和住房问题一直是重中之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开展城镇体系规划 背景: 80年代开始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它的一项重要 任务就是打破长期形成的条块分割、封闭式的城 市经济管理体制,代之以充分发挥城市的中心作 用,大力发展横向经济联系,逐步形成以城市为 依托的、不同网络型的经济区。此外,随着“市 带县”体制的推行,以城带乡,城乡结合,协调 发展的新型城乡关系逐步建立。 在这种形势下,全国广泛地开展了城镇体系规划, 从区域范围来研究安排城镇的发展和布局。这是 我国城市规划工作的重大发展。
5、更新规划观念与改革规划程序 背景: 1980年以后,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城市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城市规 划提出许多新的课题。主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以公 有制为主的前提下,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城市中全民经济、 集体经济、私有经济、个体经济同时并举,加上外资企业、 中外合资企业的发展,城市规划工作就要以新的观念、新 的章法来分别对待,以适应和促进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和发 展的需要。 二是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特别 是城市的流通职能进一步突出,城市的多功能作用日益加 强。这些给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城市规划 的内容和范围也更加广泛。
三是住宅商品化和房地产业的兴起,特别 是城市土地有尝使用制度的实施,对城市 规划和规划管理工作必然产生重大的影响。 如何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城 市规划运行机制,使城市资源得到合理利 用,各类建设项目各得其所,城市环境不 断改善,以成为一个新的课题。
总之,城市规划的依据,不再完全靠国民经济计划,要改 变静态的计划经济观念,树立动态的市场经济观念;城市 规划的内容,不能局限于物质空间布局,要树立全面研究 城市的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综合观念;城市规划的视野, 不能光集中在市区本身,要树立从一定地区范围来研究城 市发展的区域观念。所有这些变化,使原有的城市规划的 技术、方法不完全适用了。 经过多年的实践,城市规划的程序、内容有所变化,并形 成了新的规划系列。 一是普遍开展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二是大中城市较普遍地在总体规划基础上开展分区规划, 在编制详细规划之前增加一个新的工作层次。 三是详细规划分为两类: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 划。
改造过程中,暴露不少问题:改造方式单 一;过度追求经济效益;对历史文化名城 或历史地段的文化价值认识不够。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到综合处理旧城 物质老化,功能调整,用地结构转化等更 1982年国家颁布《关于保护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 指示的统治》,公布了首批24个国家级历史文化 名城,创立了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1983 年建设部开始制定《关于加强历史文化名城规划 的通知》,1984年成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学术文员会”,1991年开始制定《历史文化名城 保护条例》,1994年公布了第三批国家级历史文 化名城,并制定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 要求》,成立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文员 会”。
e.近现代史迹型:反映历史上某一事件或 某个阶段的建筑物或建筑群为其显著特色 的城市,如上海、遵义。 f.一般史迹型:以分散在全城各处的文物 古迹为历史传统体现主要方式的城市,如 长沙、济南。 g.特殊职能型:城市中的某种职能在历史 上占有极突出的地位,如"盐城"自贡、"瓷 都"景德镇。
4、《城市规划法》出台 1980年10月,国家建委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城市规划工作 会议是拨乱反正、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会议。会议对城市规 划的地位和作用,城市发展的方针,城市规划的编制、审 批和实施等,都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特别指出:“城 市市长的主要职责是把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好,”并要 求“尽快建立我国的城市规划法制”。 会议讨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草案,是80年 代末国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雏形和 基础。 此草案经修改后,国务院先作为行政法规于1984年1月5 日颁布实施。在实施过程中有根据形势发展的要求经过多 次修改,1989年12月26日经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成为 我国第一部城市规划的国家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城 市规划法》。
2、联合选厂 “一五”期间,国家非常重视工业厂址的选择。采取的方 法是有国家建委同意组织选厂工作组,吸收有关部门,如 城建、铁道、交通、地质、水利、电力、公安、人防、卫 生等部门参加,进行实地考察,现场研究方案。工作组分 工业、城市、交通、能源、工程地质、水资源等若干小组。 小组讨论,大组集中。 好处:第一,互相沟通,互相学习,取得共识。第二,发 现问题,就地协商解决,提高工作效率。第三,从区域发 展来安排工业厂址,有利于拟定出较为科学合理并具有可 操作性的规划方案。
我国开展城镇体系规划,最早是从上海经济区开始的。 1982年12月,国务院决定成立上海经济区,并成立上海 经济区规划办公室。1984年2月国务院上海经济区规划办 公室和建设部联合发出通知,决定开展上海经济区城镇布 局规划工作。 1984年,为适应国家计委编制全国国土规划纲要的需要, 建设部城市规划局开始组织编制全国城镇布局规划纲要。 规划的编制主要依靠各省(市、区)部门,采取自上而下、 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工作方法。 1985年10月《全国2000年城镇发展布局规划纲要》的 成果完成,报国家计委纳入全国国土规划纲要,同时发各 地作为各省编制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和修改、调整城市总体 规划的依据。民政部还把这个规划纲要作为编制全国设市 规划的参考。
二、旧城改造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1、旧城改造 旧城是城市建设区中某些经济衰退,房屋 年久残旧、市政设施落后、居住质量较差 的地区。为了使其恢复活力,发挥作用, 对原有的结构模式进行调整,补偿物质缺 损,调整人口分布,达到振兴经济,改善 环境与生活质量。
1980年以前,重点建设新城区,对旧城采 取“充分利用,逐步改造”的方针。改造 力度不大,进展缓慢。改革开放后,有了 很大发展。 旧城改造的方式,一般有三类:一是全部 拆除,重新建设;二是局部修复、改建与 添建,改善环境;三是做地区的保护规划, 保护历史文化。
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任务和内容,大体有四个方 面: 一是研究预测区域城市化进程和城镇人口的发展 数量及其分布情况; 二是研究提出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城镇分布体系, 并原则确定主要城市的性质、发展方向和人口用 地规模; 三是研究并提出与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的区 域性基础设施的布局; 四是研究提出区域风景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 生态环境保护的规划设想。
《长江沿江地区城镇发展和布局规划要点》, 1986年初由建设部城市规划局组织编制。 1990年12月,建设部城市规划司与国家计委国 土规划司共同组织开展陇海兰新地带城镇发展与 布局规划工作。1992年10月,建设部与国家计 委在乌鲁木齐联合召开会议研究规划的初步成果, 并经修改形成《陇海兰新地带城镇发展与布局规 划要点》。 通过近10年的工作实践,城镇体系规划在全国普 遍推开。从地域范围来看,城镇体系规划可分为 全国、跨省、省域、省内经济区、市域、县域等 六类。
历史文化名城类型: a.古都型:以都城时代的历史遗存物、古都的风 貌为特点,如北京、西安。 b.传统风貌型:保留一个或几个历史时期积淀的 有完整建筑群的城市,如平遥、韩城。 c.风景名胜型:由建筑与山水环境的叠加而显示 出鲜明个性特征的城市,如桂林、苏州。 d.地方及民族特色型:由地域特色或独自的个性 特征、民族风情、地方文化构成城市风貌主体的 城市,如丽江、拉萨。
3、青岛会议 1958年初,毛泽东主席视察青岛回京,称赞青岛城市建 设好。建设部遂派人考察,把青岛的城市建设特点概括为 五条:城市用地功能分区明确,工业区、海港区、生活居 住区、游览休憩区分布合理,安排有序;道路建设随坡就 势,起伏有度,街道建筑错落有致,布局得体;建筑形式 多样,丰富多彩;城区特别是东部和南部地区山、海、城 等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融为一体,相映生辉;规划统一, 成片建设,加强管理。于是建设部决定在青岛召开全国城 市规划工作座谈会。主要任务是交流各地城市规划建设经 验,部署今后城市规划工作。中国建筑学会也决定届时在 青岛举行专题学术研讨会,分析总结青岛的城市规划和建 筑特色。
新中国城市规划
一、新中国城市规划情况
新中国城市规划历程常用“两个春天”来 概括:20世纪50年代和80~90年代。 1、学习苏联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主管城市建设 的工作部门是政务院财经委员会计划局下 设的基本建设处。 1952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建筑工程 部,主管全国建筑工程和城市建设工作。
“一五”期间,城市规划与其它行业一样学习苏联, 从规划理论、规划程序、规划方法到技术标准。 方法主要是聘请苏联专家来华指导工作。1952年 到1959年,建工部(城建部)先后聘请穆欣、巴 拉金、萨里舍夫为苏联城市规划顾问组组长。苏 联顾问城市规划工作的特点有:城市规划要为生 产服务、为劳动人民服务,特别要注意对人的关 怀,重视对居住生活环境的改善。重视对历史文 化遗产的保护。重视发挥城市规划的综合协调作 用。
6月下旬召开。刘秀峰部长做报告。讲了10个问 题。要从全面出发进行城市规划和建设,从区域 着眼;大中小城市相结合,以发展中小城市为主, 在大城市周围建立卫星城;从实际出发,逐步建 立现代化城市;城市规划的标准、定额问题;在 适用、经济的基础上注意美观问题;近期规划和 远景规划问题;旧城利用和改造问题;县镇规划 和建设问题;关于农村规划和建设问题;如何多 快好省地进行城市规划建设。
这一时期的旧城改造,其特点主要有: 第一,旧城改造的性质由过去的福利型转为目前 的效益型,旧城改造在经济观念上由单纯的投入 型转为产出型,从而使经济效益不可避免地成为 旧城改造的主要目标之一。 第二,旧城改造的对象由过去以居住环境为主, 转向以城市机能更新为主,完善道路交通等基础 设施、发展第三产业成为旧城改建的主要动因。 第三,随着城市土地有偿使用的转化,土地的投 资价值凸现,旧城改造的投资由过去单纯依靠国 家,转变为多渠道的投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