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的受众研究范式转换与创新

合集下载

转型冲突中的范式变化与理念变革——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宣传文化创新和传播研究

转型冲突中的范式变化与理念变革——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宣传文化创新和传播研究

对信息进行筛选 , 特别是只报好 的、正面的 , 不报 问题和负 面的。 2 .新媒体环境下展现 的前所未有的传播力
和传 播研究”时 , 对这两部分人群分别进 行了先期 调研 , 调研数据表明 , 整体上教师群体中虽然青年
wb. e20时代 给人类带来 了新媒体 , 其交互 、 多 点 、海量 、即时 、个性化 、社会化等特征对世界产 生 了 巨大 的影 响 。“ 界 的竞技 场 已经被 夷 为平 世 地。 l ”。 几年前 ,托马斯 ・ 里德曼 告诉 我们 ,技术 弗 已经将 我们 的世 界夷 为平地 , 而互联网就是最 重要 的技术 。“ 数千年来一直发挥作用 的绝 大多数 聆听 和诵读 的技 巧似乎 已经不再 是教育 的主要驱 动力 了。 人类学 习和认知的方式发生 了根本性的转 ” 变, 正是在这样一个新媒体勃兴的环境下 , 宣传文
时代 的主要特征就是单 点和单 向度 , 其技术理念及 实践依然处 于发 展初期 。
深了 “ 数字 原生代 ”和 “ 数字移 民”之 问的代 沟。 本文将对这些 问题进行分析 , 依据调研结 果给予理
论思考 和实践建议 。 从技术革命到传播创 新:新媒体发展与宣 传文 化观 念的转型升级

段 时间 内造 成 了类似 于转型期 所常 见的不适 与
有 的传播力 , 新媒体环境 中的数字信息迅速海量且 无所不包 ,受众 同时身兼主体 、信源等身份特征 。 在这种环境下 , 高校 宣传文化工作 面临许 多全新 的
和开放性 的问题 , 其创新和有效传播依赖 于对这些 问题 的解决 : 媒体环境暴露传统观念 的弊 端 ; 新 主
第 2卷 1
第8 期
牡 丹江 大 学学报
M d n in U v r i y u a j a g ni e S t

新媒体环境下的受众研究范式转换与创新

新媒体环境下的受众研究范式转换与创新

新媒体环境下的受众研究式转换与创新幸小利,中国大学新闻传播学部电视学院博士研究生。

电邮:31725841 .中国大学新闻传播学部电视学院Audience Research Paradigm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on in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Xing Xiaoli is a doctoral candidate at the School of Television in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Section,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Email:31725841 ..School of Television in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Section,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一、研究式概述关于研究式,通俗地理解是指研究的一种方法、技巧、角度和途径,有时候我们用研究路径或研究框架来代替研究式的概念。

托马斯·库恩(Kuhn) 曾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式”(paradigm)的概念,认为“式通常是指那些公认的科学成就,它们在一段时间里为实践共同体提供典型的问题和解答”(托马斯·库恩,2003:4)。

式主要包括三个特点:一是有共同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二是具备共有的信念;三是具有某种自然观(包括形而上学假定)。

总体来说“式”的基本原则可以包含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三个层面,式可以理解为“一种说明他或她用特定的方式(方法论、分析)考察一组问题(认识论)的参考框架(理论、本体论)”,“包含研究者的认识论、本体论和方法论前提的网络可以称作是一种式,或者一种解释框,一种‘基本的指导行动’的信念”(诺曼·K·邓津,伊娜·S·林肯,2007:23-24)。

浅析新媒体环境下的受众

浅析新媒体环境下的受众

浅析新媒体环境下的受众浅析新媒体环境下的受众引言1. 受众的多样性在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的多样性和个性化需求得到了更好的满足。

传统媒体主要通过广播、电视等渠道向大众传播信息,而新媒体可以通过网络、社交媒体等渠道向不同群体传播信息。

这使得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需求选择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并与其他具有相同兴趣的用户进行交流和互动。

,新媒体环境下的受众也更加多元化。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受众,无论是老人、青少年还是儿童。

新媒体技术的普及使得信息更加容易获取,无论是高龄人群还是年轻人都能够快速获取他们所需的信息。

新媒体也使得传统媒体无法触及到的边缘人群有了更多获取信息的机会。

2. 受众的互动性新媒体的另一个特点是互动性,受众不再只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可以积极参与到信息的传播和创造中。

例如,社交媒体平台上的用户可以通过点赞、评论、分享等行为对他人发布的内容进行反馈和互动。

这种互动性使得受众不仅可以获得信息,还可以产生和传播信息,进而影响其他人。

互动性不仅意味着受众可以参与到信息传播中,也意味着受众可以对信息进行个性化定制。

新媒体技术可以根据受众的兴趣、历史行为等数据进行个性化推荐,为受众提供更加符合他们需求的内容。

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选择感兴趣的信息,并通过互动行为来影响推荐算法的结果。

3. 信息获取与传播的特点在新媒体环境下,受众获取和传播信息的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传统媒体主要通过报纸、电视等渠道传播信息,而新媒体可以通过网络、社交媒体等渠道传播信息。

这种传播方式的改变使得信息可以以更快的速度传播,也降低了信息的传播成本。

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也变得更加多样化。

传统媒体主要通过报纸、电视等渠道向受众传播信息,而新媒体可以通过搜索引擎、社交媒体等渠道获取信息。

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使用各种渠道获取信息,并通过互联网的连接性来找到更多相关的信息。

结论新媒体环境下的受众呈现出多样性、互动性和个性化需求的特点。

受众不再被动接受信息,而是可以积极参与到信息的传播和创造中。

新媒体语境下的受众角色转换

新媒体语境下的受众角色转换

新媒体语境下的受众角色转换作者:夏晓辉来源:《科技传播》2016年第22期摘要随着技术革命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的传播秩序被新媒介进行了分解,传播要素随之也被重组,与此同时,媒体目标受众的角色已经由传统的“信息被动接受者”逐渐转换为“主动参与者”和“信息生产者”,受众广泛参与到了信息的自主选择和媒介内容的生产当中。

新媒体的信息呈现方式抛弃了传统的线性、单向的传播,而是将受众作为传播主体,赋予受众同等的信息表达地位、充分的自主选择权、能动的信息生产权,同时,传统的信息生产者在新媒体平台中转变为了平台维护者的角色。

本文将会对受众角色转变的现象进行阐述,并分析其背后媒介更新、技术革命和媒介生产方式转变等的原因。

毋庸置疑,新媒体语境下的受众角色转换代表着媒介主体的让渡,是受众主体性的发展,同时,受众主体角色转换也带来了网络暴力和网络的民粹主义倾向等社会性问题。

本文拟从现象本身的表现,以及促成角色转变的经济技术等原因,与其带来的积极、消极影响3个层面,对新媒体时代受众角色转换进行浅要分析。

关键词新媒体;受众;角色转换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75-0194-021 受众角色转变的具体表现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受众由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了主动参与者,其角色转换的表现主要体现为受众的主体性增强以及参与性提高。

1.1 受众主体性增强用户在新媒体语境下力图突破传统媒介单向传播的限制,更加注重自我信息需求的满足,其主要表现为受众主动选择信息的意愿增强:初步掌握了网络技术的受众开始主动搜索信息,搜索范围不再局限于报纸或者电视,受众从传统媒体、网络媒体自媒体等平台上对信息进行自我检索并自我过滤,满足自身信息需求。

譬如当传统受众在寻求如何选择化妆品时,会依赖于报纸广告、美妆节目和杂志等单向传播的渠道,但是新媒体时代的受众会主动在品牌官网、美妆博主微博等平台进行信息搜索,多方检索以满足自身的信息需求。

电影研究的新方法、新路径、新范式——北京国际电影节·第28届大学生电影节国际青年学者论坛综述

电影研究的新方法、新路径、新范式——北京国际电影节·第28届大学生电影节国际青年学者论坛综述

2021“后电影”时代,不论是数字技术的发展、媒介融合的趋势还是电影文化风向的转变,都呈现出日新月异的态势。

新媒体的兴盛使传统的电影批评机制与新兴的话语批评现象共存互生,多种媒介、数字技术催生出对传统电影理论的诸多挑战,对于电影研究使用何种研究方法、研究路径和研究范式,也成为青年学者们所关注的前沿问题,故而新兴电影理论的开拓和更多维度的跨学科理论的研究亟需不断展开。

在此背景下,北京国际电影节·第28届大学生电影节于2021年9月27日至9月28日以线上会议的形式举办第二届国际青年学者论坛。

本次论坛由北京师范大学主办,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大学生电影节组委会承办,以“电影研究新方法、新路径、新范式”为主题,共遴选出39篇来自国内外青年学者的优秀学术论文在线上演讲。

鼓励青年学者本着开放的态度,以青年身份思考当前学界前沿的理论及实践问题,守正创新。

在电影理论的回溯与反思、媒介的融合与跨越、电影文本的创作与内涵等方面,提出新锐观点,拓展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

论坛邀请到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杨远婴,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李道新,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影视与多媒体艺术教研室主任、人大复印资料《影视艺术》执行编委陈阳,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石川,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赵卫防,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文化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电影学院学报》主编吴冠平,《当代电影》杂志副主编、编审张文燕,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聂伟,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国际电影节·第28届大学生电影节组委会执行副主任委员路春艳、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宜文,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晓云等资深学者专家担任论坛终评评委。

群体传播时代的情感传播研究:范式与路径

群体传播时代的情感传播研究:范式与路径

群体传播时代的情感传播研究:范式与路径一、本文概述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群体传播时代。

在这个时代,情感传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交行为,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塑造着社会文化和价值观。

因此,对群体传播时代的情感传播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本文旨在探讨群体传播时代的情感传播研究范式与路径。

我们将对情感传播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明确情感传播的内涵和特点。

我们将分析群体传播时代情感传播的现状和特征,探讨情感传播在社交媒体、网络舆论、品牌营销等领域的应用和影响。

接着,我们将从传播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视角出发,构建情感传播研究的理论框架和分析模型。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提出情感传播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和路径,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情感传播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推动情感传播研究的深入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人类情感交流和文化交流做出贡献。

二、情感传播的基本理论在群体传播时代,情感传播作为一种特殊的传播方式,具有其独特的理论基础。

情感传播,简而言之,就是信息的传递过程中伴随着情感的交流和影响。

它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情感的共享和体验。

情感传播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情感传播的定义、特点以及影响因素等。

情感传播的定义是指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传递者通过语言、表情、动作等手段将自己的情感状态传递给接收者,使接收者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

情感传播是一种双向的、互动的传播方式,它要求传递者和接收者都具备一定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情感理解能力。

情感传播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情感传播具有感染性,传递者的情感状态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感染到接收者,使其产生相似的情感体验;二是情感传播具有互动性,传递者和接收者可以通过情感的交流和互动,达到心灵的沟通和共鸣;三是情感传播具有层次性,不同的情感状态可以通过不同的传播方式和手段传递给接收者,形成不同层次的情感体验。

浅析新媒体环境下的受众

浅析新媒体环境下的受众

浅析新媒体环境下的受众新媒体环境下的受众是指在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影响下,接受和使用新媒体内容的人群。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环境下的受众具有以下特点:1. 多样性:新媒体环境下的受众群体多样化。

由于互联网的普及和全球化的影响,人们可以方便地接触到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地理位置和社会群体的内容。

受众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需求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2. 互动性:新媒体环境下的受众不再只是被动地接收信息,在社交媒体和在线平台上,受众可以积极参与讨论、评论和分享内容。

受众可以通过点赞、评论、转发等方式与内容创作者进行互动交流,形成一个双向的沟通和交流平台。

3. 自主性:在新媒体环境下,受众有更大的自主性和选择权。

他们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媒体渠道,并且可以根据个人需求进行个性化定制。

受众也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和自媒体平台成为内容创作者,发布自己的创作和观点。

4. 分散性:新媒体环境下的受众分散在不同的平台和渠道中。

由于信息的碎片化和流动性,受众会通过多个平台来获取和分享内容。

这也导致受众的注意力更加分散,对于内容的接受和传播具有更高的挑战性。

5. 自我表达:新媒体环境下的受众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和自媒体平台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建立个人品牌和影响力。

受众通过发布内容、参与讨论和分享观点,展示自己的个性和价值观。

总体而言,新媒体环境下的受众具有更大的选择权、参与性和自主性,但也面临着信息过载和注意力分散的挑战。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服务于新媒体环境下的受众,媒体和内容创作者需要深入了解受众的需求和行为,不断创新和适应变化的媒体环境。

新媒体时代的受众研究_由麦奎尔的_受众分析_谈起

新媒体时代的受众研究_由麦奎尔的_受众分析_谈起

自驾15辆私家车也来到世博会,展开为期6天的世园会特别宣传。

民间活动彰显了西安市民对于上海世博会的期待与热情。

2. 上海世博会的正向传播效果直接表现为对西安举办2011年世园会的指导,把上海世博会当做宣传西安世园会的平台。

2011年举办的西安世园会是西北地区举办的规模最大的国际性展会,西安期望能把世园会做成世博会的“姊妹篇”,在世博会陕西馆文艺演出期间举办了西安世园会牵手上海世博会的系列活动,包括在上海、西安举办媒体见面会;在陕西活动周期间举办“2011年西安世园会”专场宣传推介活动等。

3.成功地把世博会当做西安城市营销平台。

上海世博会蕴含着巨大的商机,西安的政府部门、企业界积极借此平台促进招商、招展、招客。

上海世博会开幕前,西安政府就推出系列活动,西安市旅游局组织34家西安旅游景点和星级饭店对持有世博会门票的海内外游客推出门票优惠;甚至对组织参加上海世博会旅游并来西安旅游的包机、专列的旅行社给予奖励。

世博会期间西安市贸促会除参加全省统一的经贸招商活动外,还策划组织2010年中国西安投资环境说明暨文化、旅游项目推介会;2010中国西安——上海美国企业午餐会;举办2010中国西安——上海日本企业投资环境暨项目推介会。

这样与世博会的积极互动,不仅丰富了上海世博会的内容,也向世界整体推销了西安。

当然,上海世博会对西安更深层的意义也许并不只是促进经济发展,正如上海世博局局长洪浩曾说的那样,世博会的目标关键是让国内游客观赏了200多个国家的文化和世界顶尖企业创造的未来科学技术及世界发达城市的发展模式,并开拓了视野。

毫无疑问,上海世博会对于西安的意义在于:西安人通过参与世博会理解并贯彻新的城市生活理念,提高西安这个历史古城的品质,加速其现代化发展步伐。

上海世博会是国际交流的一个最大窗口,为西安开阔视野、展示自我提供了机会和舞台,同时也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更深入地了解西安,有力地促进了西安城市化、现代化、国际化的进程。

网络与新媒体新时代下的传媒创新

网络与新媒体新时代下的传媒创新

网络与新媒体新时代下的传媒创新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和新媒体正在对传媒行业产生深刻影响,推动传媒创新迈向新的高度。

本文将探讨网络与新媒体对传媒创新的影响,以及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进行传媒创新。

一、新媒体对传媒创新的推动1. 媒体形式的多元化传统媒体主要包括报纸、电视、广播等,而新媒体则呈现出多样化的形式,如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这些新兴媒体形式为传媒行业带来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 内容传播方式的改变网络和新媒体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传统媒体的内容传播方式。

现在,人们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终端随时随地获取新闻内容,各种知识信息也可以通过社交媒体进行分享传播,这使得传媒行业的信息传播更加便捷和高效。

3. 用户参与度的提高新媒体时代,用户不再是被动接受信息的对象,而是可以积极参与到内容的创作和传播中来。

通过社交媒体,用户可以发表评论、转发内容以及与其他用户互动,这种互动性极大地提升了用户的参与度,也推动了传媒行业进行创新。

二、新媒体时代下的传媒创新1. 内容创新传统的新闻报道往往是单向传播的,而在新媒体时代,传媒机构积极探索多元化的信息表达方式。

在内容创新方面,可以尝试采用短视频、动画、互动图文等形式,以吸引更多年轻用户的关注。

2. 平台创新新媒体时代,传媒机构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进行创新。

例如,通过建立自己的网站或者在热门社交媒体平台上开设账号,提供专业化的新闻报道和内容服务,增加用户粘性,拓宽传媒影响力。

3. 数据驱动的创新新媒体时代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数据的海量积累和快速处理能力。

传媒机构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用户行为、阅读习惯等,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内容推荐和定制化的服务,提高用户黏性和参与度。

4. 合作创新在新媒体时代,传媒机构需要与其他行业进行紧密合作,共同开发新的商业模式和创新产品。

比如,传媒机构可以与科技公司合作开发新闻客户端、智能音箱等,为用户提供更便捷、全面的新闻服务。

三、挑战与机遇1. 挑战新媒体时代给传媒行业带来了不少挑战。

《2024年全媒体视野下的受众审美心理研究》范文

《2024年全媒体视野下的受众审美心理研究》范文

《全媒体视野下的受众审美心理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媒体时代的来临,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与交织使得受众审美心理逐渐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

在多元化的媒介环境下,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阅读习惯和审美取向均发生了深刻变化。

本文旨在从全媒体视野出发,深入探讨受众审美心理的变迁及其影响,以期为媒体内容创作与传播提供理论支撑。

二、全媒体环境下的受众审美心理变迁(一)信息获取方式的多样化在全媒体时代,受众的信息获取方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除了传统的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介外,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也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

这种多样化的信息获取方式使得受众能够更加便捷地获取各类信息,同时也对受众的审美心理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阅读习惯的改变随着新媒体的普及,人们的阅读习惯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相较于传统的长篇大论,受众更倾向于阅读简短、精炼的内容。

此外,视觉元素在信息传递中的比重逐渐增加,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内容成为了吸引受众的重要因素。

(三)审美取向的多元化在全媒体时代,受众的审美取向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不同年龄、性别、职业和文化背景的受众有着不同的审美需求和偏好。

这就要求媒体内容创作应充分考虑受众的审美差异,以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

三、影响受众审美心理的因素分析(一)文化背景文化背景是影响受众审美心理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有着不同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

因此,在创作媒体内容时,应充分考虑目标受众的文化背景,以更好地满足其审美需求。

(二)社会心理社会心理也是影响受众审美心理的重要因素。

社会舆论、流行趋势等社会心理因素会对受众的审美取向产生直接影响。

因此,媒体内容创作应关注社会心理的变化,以把握受众的审美动态。

(三)个人经历与性格个人经历与性格也是影响受众审美心理的重要因素。

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和性格特点,这导致他们对媒体内容的审美需求和偏好存在差异。

因此,在创作媒体内容时,应关注目标受众的个人经历与性格特点,以制定针对性的内容策略。

作为一个研究范式的媒介环境学派

作为一个研究范式的媒介环境学派

作为一个研究范式的媒介环境学派媒介环境学派的研究范式及其在现代传播学中的应用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媒介环境学派的研究范式对于理解媒介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媒介环境学派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范式,其理论观点、研究方法和在现代传播学中的应用。

媒介环境学派、研究范式、传播学、媒介与社会、互动关系媒介环境学派是传播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媒介如何塑造和影响人类生活和社会。

该学派的研究范围广泛,涵盖了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的各种形态,旨在揭示媒介在社会发展、文化传播和个体认知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媒介环境学派的研究方法具有跨学科的特点,综合了社会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媒介环境学派认为,媒介不只是一个传递信息的工具,而是构成人类生活和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学派媒介如何影响人类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以及媒介如何塑造和反映社会文化。

近年来,媒介环境学派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领域:新媒体对社会的影响、媒介暴力与心理健康、媒介素养与信息素养、媒介与身份认同等。

然而,该学派在研究方法、理论体系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对媒介偏见和信息茧房效应的研究尚不充分。

媒介环境学派的创新点在于其强调了媒介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将媒介视为一个独立且强大的变量。

这一研究范式有助于深化人们对媒介的认识,并为现代传播学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

媒介环境学派还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可为政策制定、媒体监管和公众教育提供指导。

本文对媒介环境学派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范式进行了全面阐述,并分析了其在现代传播学中的应用价值。

媒介环境学派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为理解媒介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提供了有力支持,对于推动传播学的理论与实践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实践意义。

然而,该学派仍需在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上不断拓展和完善,以更好地应对现实问题,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在当今社会中,技术媒介已经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还对传媒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媒体时代下受众特征的变化

新媒体时代下受众特征的变化

新媒体时代下受众特征的变化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人们获取信息和娱乐的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这个新媒体时代,受众的特征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新媒体时代下受众特征的变化。

新媒体时代下受众的信息获取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

过去,受众获取信息主要依靠传统媒体,如电视、广播和报纸等,而现在,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和移动应用等多种途径获取信息。

这使得受众可以更加便捷地获取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而不再被传统媒体的时间和空间限制所束缚。

受众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喜好,在任何时间和地点浏览新闻、观看视频、听音乐等。

这一变化使得受众的信息获取更加个性化和多样化。

新媒体时代下受众的参与程度大大增加。

传统媒体时代,受众只能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新媒体时代,受众可以积极参与到信息的创造和传播中。

通过互联网平台,受众可以发布自己的观点、评论和分享,与其他受众进行交流和互动。

这种参与性质的变化使得受众不再是被动的接收者,而是信息的创造者和传播者之一。

受众的声音得以被更广泛地传播和影响,从而形成了更加多元化和民主化的媒体环境。

第三,新媒体时代下受众的注意力变得更加分散。

由于互联网的普及,人们在网络上面临着大量的信息和娱乐选择,而且这些内容通常是碎片化和快节奏的。

受众需要在众多的信息中进行选择和筛选,从而导致他们的注意力变得更加分散。

许多受众往往只是浏览信息的表面,很少有耐心深入阅读或观看。

这对于传统媒体来说是一个挑战,因为他们需要寻找新的方式来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并保持他们的关注。

在新媒体时代下,受众的娱乐需求也发生了改变。

过去,人们主要通过电视、电影院等媒体渠道获取娱乐内容,而现在,他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和移动设备随时随地获取各种类型的娱乐内容。

人们可以通过在线视频平台观看电影、电视剧和综艺节目,通过音乐流媒体平台收听音乐,通过游戏平台玩游戏等。

受众对于娱乐内容的需求变得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喜好选择自己想要的娱乐内容。

新媒体研究的新范式及核心概念_欧美新媒体研究述略

新媒体研究的新范式及核心概念_欧美新媒体研究述略
( 二) 新 媒 介使 用 与 社会 发 展 研究 新 范 式: 定 性 与 定 量 的 历史数据分析方法
媒介 / 传播与社会 / 文化的互动一直是西方传播学者关 注的一个热门领域, 在新媒介研究中, 对于新媒介使用与社 会发展的关系研究也成为一些学者研究的主题。
这个主题的研究有其特殊性和难度, 可以说它结合了受 众研 究 、文 化研 究 、媒 介技 术 研 究、历 史 研 究以 及 政 治 经 济 学 研究诸多方法和视点, 但到底该如何把它们有机结合起来深 入探讨这个主题, Michae l Me ye n 和 William Hillm an 给 我 们 提供了一种可咨借鉴的范式。
( 三) 媒介效果及新传播技术: 特征混合进路的导入 媒介效果研究从大众传播学诞生之日起就是一个主导 范式。 William P. Eve land( 2003) 认为 J e ffre y( 1997) 和 Mcle od 及 其 助 手( 1991) 的 定 义 结 合 起 来 可 以 让 我 们 更 全 面 理 解 媒 介效果。他认为, 在媒介效果的语境下对媒介是什么的讨论 相对缺乏是媒介效果研究领域理论发展的一个主要局限, 我 们需要对产生效果的媒介到底是什么进行更多更全面的探 讨。他认为, 填补媒介概念化真空的一种方式是吸收这里被 称为特征混合的进路( m ix of attribute s approach) 。 首先, 这个进路在定义媒介方面可以减少关于不同媒介 区别的定性或零散的论述, 它倾向于考虑特定的媒介作为一 个抽象的连续体进行具体化操作, 这个连续体能很好地进行 定量考察。也就是说, 取代以前聚焦于媒介间定性的区别, 而 是认为媒介在本质上主要是定量的区别。这特别有用, 尤其 考虑到目前媒介融合的趋势使得媒介间定性区别越来越难 以维持的事实。其次 , 这个进路认为媒介的特点是多维度的, 也就是说, 媒介是由很多特点组成的。最后, 它定义媒介强调 历史视角的重要性, 而不是目前新技术研究中经常看起来是 无历史的视角。这样做, 新媒介研究可以避免在介绍每种新 媒介时重起炉灶, 可以投入更多精力到整合的媒介理论而不 是单一媒介的理论中。最终, 这将减少在传播学中新技术研 究成为独立领域的可能性。( William P. Eve land, 2003) William P. Eve land( 2003) 用 六 个 概 念 来 定 义 媒 介 本 质

浅析新媒体环境下的受众

浅析新媒体环境下的受众

浅析新媒体环境下的受众浅析新媒体环境下的受众引言新媒体环境下的受众特点1. 多样性新媒体环境下的受众具有极大的多样性。

相比传统媒体时代,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多种形式的媒体内容,如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

这种多样性使得受众更加个性化,也使得传播者需要更加精准地定位目标受众。

2. 参与性在新媒体环境下,受众不再是被动接受信息的对象,而是可以积极地参与进来。

通过社交媒体、博客和论坛等平台,受众可以与其他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进行讨论和互动。

受众的参与性增强了信息的传播效果,也使得受众更加活跃和有声音。

3. 分散性传统媒体时代,受众的选择有限,主要集中在几家大型媒体机构。

而在新媒体环境下,媒体门槛降低,受众可以通过个人博客、公众号等方式发布和传播信息。

这种分散性导致信息源的多样性,也使得受众需要更多的筛选和判断能力。

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的变化1. 用户习惯的改变新媒体的出现使得受众习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过去,人们主要通过报纸、电视和广播等渠道获取信息,而现在,更多的人通过方式、平板电脑和个人电脑上的社交媒体应用程序获取信息。

这种变化使得受众更加便利和迅速地获取信息,也使得他们对信息的要求更高。

2. 对信息真实性的关注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真实性成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

虚假信息和谣言层出不穷,受众需要更加警惕和辨别。

受众对于信息的真实性更加关注,更加倾向于获取经过权威认证和可靠来源的信息。

3. 社交化传播的影响新媒体的社交化特点使得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并且容易产生网络般的传播效应。

受众在接受信息的也会参与到信息的传播中,通过转发、点赞和评论等行为来推广信息。

这种社交化传播的影响使得受众更加容易受到他人观点的影响和塑造。

新媒体环境下的受众具有多样性、参与性和分散性的特点。

受众的习惯、对信息真实性的关注和社交化传播的影响也发生了变化。

了解和把握这些变化将有助于传播者更准确地定位受众,并制定更有效的传播策略。

听觉叙事研究的缘起 话语创新与范式转换

听觉叙事研究的缘起 话语创新与范式转换

二、话语创新
在听觉叙事研究中,话语创新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这里的话语指的是听觉叙事 中使用的语言和声音元素。通过创新话语,可以创造出更加生动、有趣的听觉 叙事,同时也可以提高听众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
在话语创新方面,一些常见的做法包括: 1、使用拟声词和象声词:通过模仿事物的声音来创造更加生动的声音效果。
为了实现范式转换,需要采取以下策略:
1、构建开放式的创新环境。政府应该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力度,营造更加开 放、自由的创新氛围,吸引更多的企业和机构加入到创新生态系统中来。
2、加强产学研合作。通过加强产学研合作,可以促进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 提高整个系统的创新能力。
3、培育科技人才和创新型企业。要加大科技人才和创新型企业的培育力度, 为整个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和企业的支撑。
创新驱动的本质是指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等手段,推动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创新生态系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 先,创新生态系统可以促进技术创新。通过构建良好的创新环境,培育大量的 科技人才和创新型企业,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其次,创新生态系统 可以推动制度创新。
最后,新媒体环境下的受众研究范式需要注重实践应用和创新。我们需要紧密 结合新媒体发展的实际需求和应用场景,从实践中寻找问题,提出创新的解决 方案。此外,我们还需要注重对新技术和新趋势的跟踪和研究,及时更新我们 的研究范式和方法。
总之,新媒体环境下的受众研究范式转换与创新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它不仅是 新媒体发展的需要,也是学术研究的必然要求。
总之,话语分析在体育传播研究范式转换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通过运用 话语分析的策略,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体育传播的内在机制和影响,为体育传 播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未来,随着体育传播研究的深入和发展,话语分 析策略也将在体育传播研究领域发挥更为广泛和深入的作用。

新媒体环境下的受众研究范式转换与创新

新媒体环境下的受众研究范式转换与创新

新媒体环境下的受众研究范式转换与创新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和普及,传统的受众研究方法已经难以满足当下的需求。

传统的受众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问卷调查和实验研究等方式,对受众的行为进行分析和解释。

但是,这种方法只能捕捉到受众的表层行为,无法深入挖掘受众的内在动机和行为背后的意涵。

因此,新媒体环境下的受众研究需要转换和创新研究范式,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受众行为。

一、转换研究范式1.多维度的研究在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的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个人特点、社会背景、媒体文化、传播方式等。

因此,传统的单一维度研究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对受众行为的深入分析。

研究者需要从多个角度入手,全面了解受众的特点和行为模式。

2.多元方法的运用随着技术的发展,研究者可以通过各种新兴的研究方法,如网络爬虫、社交网络分析、大数据分析等,更好地捕捉受众的行为和思想。

这些新的研究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受众的行为模式和潜在意义。

3.大数据分析的应用大数据分析可以收集来自互联网的各种数据,通过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帮助研究者更好地探索受众行为背后的规律和动机。

这种方法具有较高的效率和准确性,可以更好地实现对受众行为的了解和解释。

二、创新研究范式1.社会化媒体研究通过社交媒体等社会化媒体平台,研究者可以更好地了解受众的动态和行为模式。

研究者可以通过这些平台的讨论和互动内容,分析受众的兴趣爱好、关注度及互动行为,为研究提供更为丰富的数据。

2.互动式研究互动式研究方法是指通过对受众行为进行实时跟踪和分析,了解受众的行为趋势和动机。

这种研究方法可以通过网站、AP P等数字媒体平台进行实施,通过数据跟踪和反馈,分析受众的感知和反馈意见。

3.基于情绪的研究在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的情绪状态对行为的影响十分显著。

因此,基于情绪的研究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好地了解和解释受众行为背后的情感状态和动机。

这种方法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和心理测量等手段进行实施。

综上所述,新媒体环境下的受众研究需要转换和创新研究范式,通过多维度的研究和多元方法的运用,更好地了解受众行为背后的规律和动机。

新媒体时代受众的变化及措施

新媒体时代受众的变化及措施

新媒体时代受众的变化及措施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新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娱乐的重要渠道。

在新媒体时代,受众的行为和偏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对传媒行业和广告营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新媒体时代受众的变化,并提出相应的措施应对这些变化。

一、受众行为的变化1.碎片化阅读:在新媒体时代,人们的注意力越来越难以集中,阅读习惯也发生了改变。

受众更喜欢阅读简短的、能够迅速获取信息的碎片化内容,而不再愿意阅读长篇大论。

2.社交化分享:社交媒体的兴起使得受众可以随时随地与他人分享信息和观点。

受众更喜欢通过社交媒体获取信息和与他人互动,这也增加了信息的传播速度和广度。

3.多渠道获取:受众不再局限于传统媒体,他们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移动应用等多个渠道获取信息。

受众的多元化选择使得他们更容易接触到他们感兴趣的内容,也增加了媒体的竞争压力。

二、针对受众变化的措施1.优化内容呈现方式:为了迎合受众的碎片化阅读习惯,传媒机构和广告主可以采取更加简洁明了的方式呈现内容。

例如,使用短小精悍的标题和段落,增加信息的可读性和吸引力。

2.加强社交媒体营销:社交媒体已经成为受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传媒机构和广告主应该加强在社交媒体平台的宣传和互动。

通过发布有趣、引人注目的内容,鼓励受众进行分享和评论,提高信息的传播速度和广度。

3.创新多元化的内容形式:传统的文字和图片已经不能满足受众的需求,传媒机构和广告主应该采用更加多样化的内容形式,例如视频、音频、动画等,以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和提供更丰富的信息体验。

4.个性化推荐和定制化服务:通过分析受众的兴趣、行为和偏好,传媒机构和广告主可以为受众提供个性化的内容推荐和定制化的服务。

这可以增加受众的参与度和忠诚度,提高内容的传播效果。

5.加强数据分析和精细化运营:传媒机构和广告主需要加强对受众行为和偏好的数据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受众的需求和反馈。

通过精细化运营,可以更准确地投放广告和推送内容,提高传播效果和受众满意度。

浅析新媒体环境下的受众

浅析新媒体环境下的受众

浅析新媒体环境下的受众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新媒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改变着我们获取信息、交流和娱乐的方式。

在这个充满变革的环境中,受众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是成为了积极参与、选择和创造内容的主体。

理解新媒体环境下的受众特点、行为和需求,对于信息传播者、媒体从业者以及市场营销人员来说至关重要。

新媒体环境为受众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丰富选择。

与传统媒体相比,互联网、社交媒体、移动应用等新媒体平台使信息的来源和类型呈爆炸式增长。

受众不再局限于少数几个电视频道、报纸或广播电台,而是能够在海量的信息中自由挑选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这种选择的多样性一方面满足了不同受众的个性化需求,让每个人都能找到符合自己兴趣和偏好的信息;另一方面也使得受众的注意力更加分散,信息传播者需要更加努力才能吸引和留住受众的关注。

新媒体赋予了受众更强的互动性。

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受众可以随时对看到的内容进行评论、点赞、分享,与信息发布者以及其他受众进行实时交流。

这种互动不仅改变了信息传播的单向模式,使传播过程更加双向和多向,还让受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信息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

例如,一条热门的微博或抖音视频可能因为大量受众的积极互动而迅速传播,成为社会热点话题。

同时,受众的互动也为信息传播者提供了及时的反馈,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受众的需求和意见,优化后续的内容创作和传播策略。

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的参与度也大大提高。

许多新媒体平台都鼓励用户生成内容(UGC),例如在知乎上回答问题、在 B 站上传自制视频、在小红书上分享生活经验等。

受众不再仅仅是内容的消费者,更是内容的创造者和贡献者。

这种参与不仅丰富了新媒体平台的内容生态,也让受众在参与过程中获得了自我表达和社交认同的满足感。

然而,这也对受众的创作能力和媒介素养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一些低质量、虚假或不良的 UGC 内容可能会影响新媒体环境的质量和可信度。

新媒体的便捷性和移动性使受众能够随时随地获取信息。

试论互联网下新闻媒体传播受众的变化

试论互联网下新闻媒体传播受众的变化

试论互联网下新闻媒体传播受众的变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信息的迅速传播,新闻媒体的传播受众和传播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互联网时代,新闻报道和传播的范围、速度和效果都得到了显著提高,同时新的传播媒介和交互方式也使新闻报道的受众变得更加广泛和多样化。

本文将探讨互联网下新闻媒体传播受众的变化,并对媒体应对这一变化的策略进行深入分析。

一、传统媒体的受众在互联网普及之前,新闻媒体传播的主要方式是通过传统的通讯方式,比如报纸、广播和电视等。

这些媒体传播方式的受众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人群:1. 纸质媒体受众:这是最早的新闻媒体受众,主要是通过购买报纸或杂志等纸质媒介来了解新闻。

这一受众人群通常是中老年人群,他们习惯于在早晨或晚上读报纸来获取信息。

2. 广播受众:广播是一种古老的新闻传媒方式,通常播放在汽车、家庭收音机和电视等场所。

这种传播方式的受众人群更为广泛,包括了从年幼的孩子到年长的老人。

3. 电视受众:电视是一种更为现代的新闻传媒方式,它通常是通过卫星电视和有线电视等渠道来播放。

这种传播方式的受众人群更为广泛,包括了从年幼的儿童到年长的老人。

总之,传统的新闻媒体主要依靠报纸、广播和电视等通讯媒介进行传播,受众相对单一且固定。

受众的接触频率不高,同时也难以实现交互式沟通。

这些媒体所传播的新闻信息普遍缺乏及时性、响应性和互动性。

二、互联网媒体的受众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崛起,新闻媒体开始向在线平台转移。

在互联网媒体下,新闻报道和传播的受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下面我们来深入了解一下互联网媒体的受众。

1. 网络媒体受众:网络媒体是通过互联网进行传播的新型媒体,主要包括网站、微博、微信、app和短信服务等方式。

在这些媒体上,新闻报道和传播的受众更为广泛,包括了年轻群体、教育人群、职业人士和老年人等各类人群。

2. 社交媒体受众:社交媒体是一种新型的互联网媒体,如微信、微博、facebook和Twitter等。

社交媒体可以在短时间内让大量的用户在互联网上交流和分享信息,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新媒体时代的受众研究由麦奎尔的《受众分析》谈起

新媒体时代的受众研究由麦奎尔的《受众分析》谈起

新媒体时代的受众研究由麦奎尔的《受众分析》谈起一、本文概述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的方式和渠道发生了深刻变革,受众的角色和行为也呈现出新的特点。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受众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以麦奎尔的《受众分析》为起点,探讨新媒体时代的受众研究。

本文将简要介绍新媒体时代的特征及其对受众的影响,包括信息传播的多渠道性、受众的碎片化特征等。

通过对麦奎尔《受众分析》的解读,本文将阐述受众研究的重要性,以及在新媒体时代受众研究的新挑战和新趋势。

本文将提出在新媒体时代进行受众研究的方法和建议,以期对新媒体时代的受众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将更好地理解新媒体时代的受众特点,以及如何有效地进行受众研究,从而在新媒体环境中更好地把握受众需求,提高信息传播的效果。

二、麦奎尔的《受众分析》概述《受众分析》是丹尼斯·麦奎尔(Denis McQul)的代表作之一,该书深入剖析了受众在新媒体时代的特点、行为和心理。

麦奎尔强调,受众并非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是具有主动选择、解读和反馈的能力。

在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的多样性和异质性更加凸显,不同的受众群体对信息的需求、接受方式和反应各不相同。

麦奎尔在《受众分析》中提出了受众研究的多个维度,包括受众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心理背景等。

他认为,这些因素共同影响着受众对信息的理解和反应。

同时,麦奎尔也关注到了新媒体技术对受众行为的影响,如社交媒体、搜索引擎、个性化推荐系统等如何改变受众的信息获取和分享方式。

在书中,麦奎尔还详细探讨了受众研究的各种方法,包括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

他强调,不同的研究方法各有优缺点,应根据研究目的和受众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

麦奎尔还提倡跨学科的研究视角,认为受众研究应借鉴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受众分析》是一部全面而深入的受众研究著作,为新媒体时代的受众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

麦奎尔的观点和方法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受众在新媒体时代的特点和行为,也为未来的受众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媒体环境下的受众研究范式转换与创新幸小利,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电视学院博士研究生。

电邮:31725841@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电视学院Audience Research Paradigm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on in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Xing Xiaoli is a doctoral candidate at the School of Television in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Section,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Email:31725841@. School of Television in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Section,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一、研究范式概述关于研究范式,通俗地理解是指研究的一种方法、技巧、角度和途径,有时候我们用研究路径或研究框架来代替研究范式的概念。

托马斯·库恩(Kuhn) 曾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范式”(paradigm)的概念,认为“范式通常是指那些公认的科学成就,它们在一段时间里为实践共同体提供典型的问题和解答”(托马斯·库恩,2003:4)。

范式主要包括三个特点:一是有共同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二是具备共有的信念;三是具有某种自然观(包括形而上学假定)。

总体来说“范式”的基本原则可以包含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三个层面,范式可以理解为“一种说明他或她用特定的方式(方法论、分析)考察一组问题(认识论)的参考框架(理论、本体论)”,“包含研究者的认识论、本体论和方法论前提的网络可以称作是一种范式,或者一种解释框,一种‘基本的指导行动’的信念”(诺曼·K·邓津,伊冯娜·S·林肯,2007:23-24)。

二、传统受众研究范式的演变及其划分受众研究是在西方现代发展过程中成长起来的一个研究领域,受不同学术、思想背景以及其他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其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实证主义与批判主义的二元模式阶段以及多元模式阶段。

(一)实证主义与批判主义的研究范式传播学的受众研究最早在美国开始并确立,其研究价值取向和实证的研究目的都与美国本土流行的“实用主义”价值观分不开,即表现为一种重视实际、重视行动的效果的价值哲学形态。

因此,无论是早期的行为研究还是最近的接受分析,都十分强调传播的效果或影响,在研究项目的选择及研究目的上符合于实用的、可操作的目的。

具体来说,实证研究范式主要是从行为科学的角度出发,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实验法等方法研究传播现象,解决的主要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之内的微观问题。

其代表理论有拉斯维尔的传播过程模式研究,霍夫兰的说服与态度改变研究,拉扎斯菲尔德的既有倾向理论、选择性接触理论,意件领袖等。

批判主义将受众和媒介置于政治、经济、文化的社会大环境中进行考察,对传播制度和传播结构的不合理因素进行批判。

受众研究的批判学派主要包括法兰克福学派、文化研究学派和政治经济学派。

法兰克福学派主张从哲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对资本主义商业化体制下的大众文化进行批判。

他们从“文化工业”角度批判大众媒介具有的霸权主义意识形态功能,从而导致了受众丧失反思能力和批判能力(位迎苏,2011:12)。

政治经济学派注重分析西方垄断资本控制下的传播体制及其在市场经济中的运行过程,指出受众是大众传播活动中真正的“商品”,受众的注意力被出卖了,参与了市场经济的循环和运转。

文化研究考察受众的社会背景与其对媒介产品的接受状况之间的关系,对大众文化中“阅听人”的接受、表达,诠释结构及其与意识形态、社会背景之间的强关联进行了详尽的分析。

斯图尔特·霍尔首先在理论上借鉴帕金的观点,提出了“编码/ 解码”的假说,随后,大卫·莫利及其同事则用一系列实证的民族志研究对此进行了检验和修正。

(二)受众研究的多元范式1990年代初以来,多位学者在原有的基础上对受众研究进行了总结和补充,使受众研究的划分更为多元和清晰。

其中,丹麦的K. B. Jensen和瑞典的K. E. Rosengren(1990)将现代大众传播受众研究存在五种传统——效果研究、使用和满足研究、文学批评、文化研究和接受分析——划归为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典范,其中效果研究和使用与满足研究属于社会科学典范;文学批评和文化研究属于人文科学典范;接受分析则兼具两者的特色。

社会科学典范强调“定量”分析,人文科学典范研究则侧重“定性”分析。

1994年,丹尼斯麦奎尔在詹森和罗森格伦的受众研究划分的基础上进行了删减与整合,将受众研究划分为三大类,即结构性、行为性、社会文化性受众研究(McQuail,1997:16-21)。

麦奎尔认为,结构性受众研究起源于媒介工业的需要,其目的是为了获得有关受众规模、媒介接触、到达率、流动情况等方面的量化信息,这些数据对于媒介广告经营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丹尼斯·麦奎尔,2006:13-14)。

行为性受众研究通过考察受众外在的而非内在的表现——如受众的媒介选择、使用、意见和态度等来解释媒介的影响——为传播决策提供参考。

社会文化性受众研究广义上包括批判研究、文学批评、文化研究和解释分析,狭义上主要指后者。

从以上对传统的受众研究范式的梳理和分析来看,这些受众研究大多根植于文化工业时期和以电视、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为代表的大众传媒时期的历史语境,当时受众属于被动的接收主体,在传统媒体环境下的表达自由很有限,且在商业主导下缺乏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批判思维。

然而在以网路、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环境下,传受地位发生了变化,受众在一定程度上拥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自由表达的权利。

尽管一些传统的受众研究范式仍然可以解释新媒体受众的某些现象,但是纵观来说,传统的受众研究范式在新的媒体环境下表现出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是研究价值取向的局限性(认识论)。

在大众传媒环境中,受众研究主要服务于商业的目的,分析受众在大众传媒工业环境下的文化语境。

这种研究取向忽略了受众的心理因素以及受众之间复杂的网络人际关系,将受众个体之间的人际因素排除在外。

另外传统受众研究也很少关注网络中的独特现象:如公民记者、网络水军、网络问政等。

这些现象背后深藏的经济、政治、文化因素是非常值得探讨的,然而传统的受众研究对于新媒体环境下的受众行为、心理特质以及新媒体对于受众产生的政治、经济、文化影响缺乏一定的解释力。

其次是理论框架的局限性(本体论)。

传播学的受众研究理论大都还停留在大众传播时代,如议程设置理论、沉默的螺旋、把关人理论等。

这些理论将受众看成是可以被操控的被动接受方,而无法解释新媒体环境下受众平等互动的特质。

即便以批判学派为代表的一些受众理论也很难解释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的政治、经济、文化特征。

如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说和“单向度人”弱化了对网络自由多元空间的阐释。

再次是研究方法的局限性(方法论)。

传统的问卷设计等结构性调查法以及行为测试的心理实验法只能通过可观察可测量的手段对受众个体外在行为进行数据分析,无法对受众的内在意识进行深度考察,因此为了弥补调查法的不足,受众研究出现了文本分析法,如霍尔对文本意义进行编码解码分析,以及深度访谈的民族志方法,如莫利在霍尔模式的基础上发展了民族志方法对受众进行深度访谈。

尽管这两种方法有助于了解受众的文化语境以及能对受众的心理状态进行“深描”1,然而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导致了受众解码的不一致性。

而在民族志方法中调查者身份的“介入”很大程度上也会影响受众心理,从而影响对受众真实想法的判断。

由此可见,无论是实证主义的调查法还是结构主义分析或是民族志研究,获得对受众的调查信息并不具备完全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这也是传统受众研究方法将面临的一大挑战。

三、新媒体环境下的受众研究范式转型到了20世纪九十年代,也即新媒体开始逐步发展壮大的时候,尽管很少有专门针对新媒体的受众研究范式出现,但是一些转型时期的理论范式对于新媒体受众研究却具有前瞻性地理论指导意义,其中较具代表性的理论有景观(观展)∕表演范式和社会网络分析范式。

(一)景观(观展)∕表演范式1. 景观(观展)∕表演范式的提出背景及其主要观点景观(观展)∕表演范式( Spectacle/Performance Paradigm, SPP) 是由英国社会学学者阿伯克龙比(Abercrombie)和朗赫斯特(Longhurst)1998年在其专著《受众》(Audiences: A sociological theory of performance and imagination)中最先提出。

他们论证了过去五十年来受众研究经历的三个范式变迁:行为范式(Behavioral Paradigm, BP)、合作/抗拒范式( Incorporation /Resistance Paradigm, IRP) 以及景观/表演范式,并比较分析了三个范式的特征(Abercrombie & Longhurst,1998)。

阿伯克龙比和朗赫斯特借用了印度籍美国人类学家阿帕度拉的“媒介景象”观(Appadurai,1996),重点提出了景观(观展)∕表演理论,以此形容当代无处不在的媒介景象。

该理论关注的重点在于受众如何通过媒介景观建构日常生活,并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媒介消费进行的认同建构与再建构。

2. 景观(观展)∕表演范式用于新媒体受众研究的适用性该范式提出的时间大概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当时的新媒体如互联网、社交媒体、手机等并没有像现在这样兴盛和繁荣,作者也并没有将这一理论范式结合新媒体景象进行过详细的论述,然而,作者却预见到了媒介发展变革的大趋势,即无处不在的媒介景观对人们产生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而这一理论范式似乎成为了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研究范式转换的一个理论桥梁:既可以对传统媒介环境做出解释,也更加契合了当下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介景观以及受众特征。

首先,社交媒体成为观展表演的舞台。

在景观(观展)∕表演范式中,比较核心的两个概念是“景观(观展)”与“表演”。

它的意思既包括“作为主体的观看”,也包括“作为被展示观看的客体”,因此有学者也将Spectacle (景观)翻译为“观展”(张玉佩,2005)。

作者指出景观导致日常生活的美学化,人们视自己为他人注视的表演者,即所有的人都被看作是表演者,所有的人也都把自己看成是表演者。

从作者的分析来看,这里的观展与表演是一个相互相承的概念,观展别人的表演或者你被别人观展时自己的表演,即所有的受众都可以成为表演的主角,同时也可以成为观看表演的观众,就如一个人人可以参与的集体狂欢派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