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绘画的审美特征
品评中国绘画的艺术语言特征
品评中国绘画的艺术语言特征文/张国军当今,中国绘画艺术创作呈现出百花齐放、丰富多姿的多元化局面。
但能够打动人们心弦、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作品却不多见。
在市场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今天,不少画家被商业观念所左右,心浮笔躁,形式上强装学术,故作深沉,技法上偏重于肌理制作,玩弄雕虫小技;有的急功近利,玩弄笔墨游戏;有的打着创新的招牌搬抄西方的绘画形式,从而失去了中国民族绘画的艺术特质,也直接影响到中国绘画的发展和人民大众对中国画的审美价值的判断和评价。
重审中国绘画,其线条之丰富,笔墨之有趣,构图之灵活,空白之妙用,诗书画印之相得益彰,可谓世界艺术奇观。
在文艺创作多元化的今天,如何传承,如何把握中国绘画的民族精神,体现民族文化底蕴,乃是我们艺术家的主要责任。
中国画创作必须按照绘画的演绎过程,沿着事物本质发展的轨迹,运用新的审美观念进行拓展。
中国绘画扎根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中,融汇了整个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意识、思维方法、美学思想和哲学观念,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体系。
从东晋顾恺之的“以形写神”,到南齐谢赫的“骨法用笔”,再到唐张璪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直到近代齐白石的“似与不似之间”,等等,包含着立意、气韵、意境、经营、笔墨、程式、风格以及学养等一系列艺术创造的经验和理论。
这些经验和理论,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检验,既符合一般的艺术规律,又独具鲜明的民族风格和中国气派。
中国画无论是表现形式、表现方法,抑或工具材料,都与西方绘画迥然不同,深为中国人民喜闻乐见。
在中国绘画艺术创作繁荣与多元发展的今天,把握和深化中国画的艺术特征仍具有重要意义。
一、传神写意超以象外中国画重写意,区别于西方的写实绘画,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意蕴。
中国画不同于西方具象的摹拟和抽象的不似,而是在具象和抽象之间,通过形象和笔墨,表现出人的感情和气质。
近代大师齐白石先生有句名言说:“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
”“似”指创作的题材和内容来源于对客观事物的观察,是真实的反映。
高中美术高中美术鉴赏《程式与意蕴——中国传统绘画》课件
《人物御龙 帛画》战国 中晚期
《人物御龙 图》是战国 中晚期创作 的绢本水墨 淡设色画作, 1973年出土 于长沙子弹 库楚墓一号 墓,出土时 平放在椁盖 板与棺材之 间。《人物 御龙图》描 绘墓主人乘 龙升天的情
景。
女史箴图(局部) 顾恺之 东晋
高中美术
• 铁线描
高中美术
历代帝王图(局部) 阎立本
3、依据考古发掘、现存遗物与文献记载,我国在魏晋之前,除了岩画、器物上的 装饰绘画以外,还有帛画、壁画、绢画等。在魏晋隋唐时期,中国绘画从理论到实践都 有很大发展。五代两宋是中国绘画的繁荣期,无论是山水、花鸟还是人物画都名家辈出, 留下了许多经典名作。宋代以后,文人画日趋兴盛,成为中国绘画史上一道独特的景观。
高中美术
八十 七神 仙卷 (局 部) 吴道 子 唐
高中美术
高中美术
中国绘画的艺术特征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归纳, 以下几个特征尤为突出:
高中美术
(1)以线造型的艺术语言 (2)传神写照的艺术趣味 (3)俯仰自得的艺术关照 (4)虚实相生的艺术法则
(1)、以线造型的艺术语言
中国传统绘画中以线为主的艺术语言和以笔墨 为核心的审美观念是其主要特征。笔下具有强烈个 性的线条是一个艺术家创作成熟的标志,如冷逸奇 崛的朱奇、纵任恣肆的徐渭、苍润清逸的石涛等。 欣赏作品如见其人,使观者感受到画家的鲜明个性 和思想情趣。
高中美术
五牛图 中国画(手卷) 纸本设色 20.8cmx 139.8cm 韩滉唐故宫博物院 五只牛或行,或立,或俯首,或昂头,动态十足,神态各异。画面上没有背景,勾线填色,线条简洁, 结构准确。牛目光炯炯,口鼻处的绒毛细致入微,体现了它温顺而又倔强的性格。
高中美术
蕙兰图 中国画(轴)纸本设色
浅谈中西方传统绘画审美特征的比较
2018-06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 。
艺术画廊浅谈中西方传统绘画审美特征的比较周小楠(青岛黄海学院,山东青岛266000)摘要:在这个艺术种类众多的当今社会,绘画作为最古老的艺术形式,正在逐渐的减少所占的比例。
接下来我们将会从它们的表现手法、表现内容、表现方式、对艺术的追求几个方面来探讨中西方传统绘画审美特征的异同点。
关键词:中西方传统绘画;意境;写实;审美中图分类号:J20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8)17-0181-01中西方传统绘画虽然都属于绘画艺术但由于地域的差异性、文化的差异性在审美特征上还是有较大程度上的不同的。
中国传统绘画在这里主要指的是中国画,而西方传统绘画主要指的是油画。
在这个艺术种类众多的当今社会,绘画作为最古老的艺术形式,正在逐渐的减少所占的比例。
接下来我们将会从它们的表现手法、表现内容、表现方式、对艺术的追求几个方面来探讨中西方传统绘画审美特征的异同点:首先,从表现手法来看,中西方绘画就有较大的差异性,中国画主要的绘画材料有水、墨、毛笔、毛毡,主要是绘制于绢与宣纸上,颜料都是水溶性的质地,以水作为调和颜料的媒介;而西方的传统绘画油画主要绘画材料有油、油画笔,油作为调和媒介,主要绘制于油画布上,之前所用的材料如绘制于木板上的或者用蛋液来调和颜料的我们就不在这里一一列举了。
由于材料的不同性,决定了中西方传统绘画表现手法上的不同性,同时,决定了中西方绘画在画面效果上的差异性。
中国传统绘画即国画在表现手法上多用黑色作画,即使有色彩也只是对山体、对人物的点缀。
中国画更加注重用笔,用笔分中锋、侧锋、顺锋、藏锋,不同的用笔也决定了画面的不同效果,讲求气韵生动、骨法用笔。
而作为西方传统绘画的油画注重的更多的是画面的写实性,色彩大多以平涂为主。
所以单从表现手法上来看,两种艺术的审美特征还是有较大的差异性的。
其次,从表现的内容上来看,中西方传统绘画又有一定的相似性,中国画与油画从一开始就更多的是为统治阶级或者说贵族所服务的。
中国古典绘画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典绘画的审美特征第一篇:中国古典绘画的审美特征中国古典绘画的审美特征——中国画与诗歌的融合中国绘画是中华民族艺术的结晶,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它的形式和美感有别于世界其他绘画艺术,它是中国古代哲学、美学、文学、书法、宗教等多种文化形态所蕴育的一种特殊的艺术。
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多数中国画家首先是文人,然后是画家。
因此绘画与书法、诗歌有着紧密联系,它们之间互相丰富、互相渗透、融会到一起而形成的一种综合性表现艺术,可谓“诗画同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一是在画面的形式上诗文与画结合;另外一层含意是画境的诗意,是指画家创造的艺术形象中饱含着诗的意趣,这正是画家努力求得的境界。
所以中国文人看画有读画之说,如果说笔墨为画之体貌,诗意则为画之灵魂,笔墨与诗意相融相辅而成画。
中国最早的文学成就是编纂于公元前6世纪的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而中国诗画开始联系起来是因为刘褒为《诗经》上的《北风》、《云汉》二诗配了二幅图。
到晋代的顾恺之根据曹植的《洛神赋》画了《洛神赋图》。
至晋末陶潜开始创作田园山水诗,并出现一批山水画家。
自此以后山水田园诗逐渐发展起来。
这些诗人画家,虽然不曾有意识的将诗画结合起来,但却同时向山水田园诗画发展,使题材内容有了新的发展方向,再者,这些诗人画家的道佛思想极其浓厚,在审美最求上也大体相同。
所以他们的诗画创作思想也有相似之处。
到唐代时,是诗歌的辉煌时期,诗画结合也已明朗化,诗人画家或为画题诗,或为诗作画。
可见诗画结合在唐代已经逐渐发展起来,而且各种形式都已具备。
而宋代的诗与画的密切关系,已经相当明显了,而且也已经发展到成熟的阶段。
并由于苏轼提出总结性的“诗中有画”与“画中有诗”的美学原则,成为千古定论。
自此以后,诗人画家都以此为最高的审美追求和创作目的,导致诗配画和画配诗及画上题诗、自画自题,成为普遍的诗画创作的美的形式和标准。
绘画史一般把王维看成“诗中有画”与“画中有诗”的代表人物。
中国画的艺术审美特征
中国绘画有数千年的历史,古人通过不断探索实践,成就了很多绘画理论著作和绘画技巧,这也给中国艺术带来不一样的审美特征和创造美的源泉。
中国绘画以谢赫“六法论”,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来奠定绘画的理论基础,其中“气韵生动”是中国绘画中极为重视的理论。
自然景物是真实的存在,从对象化中间独立出来,但所表达的是一种虚的气韵,是流动的精神心境。
“虚实相生,无画处皆为妙境”,中国画以笔墨、形式、点线、虚实的情景交融,形成心灵与自然合一的心境才是艺术美学最为灵动的审美[1]。
一、中国画的线条之流动中国画不同于西方艺术,是一种线性艺术,更多是线条支撑起来的,对比西方油画可以看出,西方油画用颜色的碰撞形成自然线条,注重对立体感的表达,而中国画的线条是故意描画,故意强调,在平面感的基础上更为纯粹,更为概括,更为提炼,注重线条语言的塑造,复杂景象中的取舍和裁剪,线性绘画有着背景留白、突出画面主体的特点[2]。
人物画的线条,被中国绘画理论家总结为“十八描”。
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的局部线条就是高古游丝描,以流动之美的线条刻画衣服纹理和形体,构成一幅生动的画面,以线来表现性格与姿态,有着自己生命的情调,与西方立体描摹有很大不同。
谢赫“六法”中的第一个“气韵生动”,“气韵”是指具有律动感,有韵律和节奏感,“生动”是鲜活、热烈、有生气的,画中的“气韵生动”更多是流动、写意、飞舞的生动,有着生命的节奏韵律感,不仅是中国画的绘画理论,更是一个美学的范畴。
线条的描绘到了宋元时期的山水画和花鸟画发展得更加成熟生动,例如北宋范宽的山水画《溪山行旅图》里面奇石的线条表现形式与之前有所不同,其以各种类型抽象的点和具有象征性的线条进行描绘,使画面有种苍茫蓬勃之大气。
中国画的线条离不开中国的笔墨,中国书法和绘画的技法有很多相似之处,很多线条在书法中也可以找到对应的参考。
由于对物象刻画的感受契合了特殊的技法,中国画的线条更多追求真、美,有着独特的时代特征和审美精神。
简析中国绘画审美之意境美特征——从宋元文人山水画看“意象”
的。 如 画 论 提 出 的传 、 范宽据传
身, 中国 艺术 与 西方 艺术 最大 的不 同就是 其传递 出的“ 道” 体现为作 品的意境美 。中
3 . 宋 元 时期 山 水 画 的 发 展 五代 画家荆 浩说 过 : “ 似者 得其 形 , 遗
国 的书 法与绘画在很大程度 上是融会贯通 其 气 , 真 者气 质俱盛 。 ” 北 宋 时期最具代 表 参考 文献 :
系。文章对宋元时期文人 山水 画从发展到 兴盛进行 了梳理和分析 , 就道 家“ 清静 无为” “ 天人合 一” 的思想对山水画 中意境 美特征 的影
响 进 行 了 简 单探 讨 。 关键 词: 意 境 关 山水 画 宋 元 时 期 文人 画
前 言
立, 而其 成熟 与高峰 期是 崇文抑 武且 清新 者 带来的情绪感 染效果 。
间 的必 然联 系
” 由此足 可看 出以“ 元四 胸有成 竹” 后才得 以创造完美 的意象。另 欲 借 玄窗学静 禅。 在 后 印象 派 出现之 前 , 西 方绘 画创作 “ 为首 的 当时文人 受道 学与禅 的影响 颇 北 宋黄休复著《 益州名 画录》 , 把画分为 家” 题材 无论 是现 实存在 的还 是虚构 的 , 总是 外 ,
一
见矣。 ” 这就 是强调 画家 除 了要具 备审美 的 趣 味的领 导权 自然 就 落到这批 文人 手 中,
“ 嗟余 百岁强半 过 , 要从足够 的角度 、 广度 和深度去“ 取之” , 在 期 。倪 瓒在 诗 中 自述 :
、
中 国绘 画艺 术 与传 统 文化 之 眼光 与心胸 , 还要 亲身去观照 自然 山水 , 更 因而元 代是 文 人 画真 正 兴 盛并 转 变 的时
如果说 山水 画在 宋代 还可谓形似 与神
宋代山水画特征及审美
浅析宋代山水画特征及审美摘要宋代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巅峰时期,艺术美学思想也逐渐发展成熟,体现出深厚的文化审美精神内涵。
宋代的艺术家们在绘画创作中体现出独特的形神与构图的特点,因此出现了许多被后人称为“神品”的优秀山水画作品。
在哈佛大学举办的国际艺术节上,哈佛艺术馆展出了中国部分宋代的优秀山水画作品,成为宣传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本文对中国宋代山水画发展与演变进行概述,并对其特征与审美进行研究。
关键词:宋代传统绘画精神内涵山水画特征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引言中国山水画,是以中国自然山川河流为主题的民族传统绘画艺术,而作为封建社会的产物,山水画从最早的人物画的背景衬图发展到中国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山水画科,在每个发展时期都具有自身独特的特征。
宋代的山水画是中国山水画体系发展到成熟阶段的里程碑,它秉承了传染绘画线条与水墨的优良传统,并且突出与提高了绘画中水墨的表现效果,让苍劲有力的绘画线条与多元的色彩将山水风景与宣纸实现高度融合。
宋代艺术家提倡以形写神,通过自然风景的变化来反映出人文环境的变革,并且关注到人在山水中的位置,许多艺术家通过游乐、寻幽等形式来寄情于山水之间,表现出思想上的独特追求。
一宋代山水画生成背景概述中国山水绘画最早出现在公元四世纪的东晋时期,中国著名艺术家顾恺之曾经在自己撰写的《画云台山记》中写道:“山有面,则背向有影,可令庆云西而吐于东方……西去山,别详其远近……”这些文字内容完全是为山水画而设计的。
紧接着,艺术家宗炳撰写了世界上最早的山水画论《画山水序》,这部作品主要谈到了传统山水画与“道”之间的关系,为中国传统绘画奠定了哲学理论基础,引导了后朝传统绘画的方向,并且点出了中国画的特征。
随后,艺术家王微写出了世界上第二篇关于山水画创作的理论著作《叙画》,他认为山水绘画并不是绘制地形图,而是表达出创作者的内心情感。
这些成熟绘画理论的先后出现,表明了中国山水画家们通过长期的创作实践,都开始注意到对山水画创作的深入认识与表现效果。
中国画的精神境界:洗尽尘滓,独存孤迥
中国画的精神境界:洗尽尘滓,独存孤迥古人崇尚清奇、简静、淡雅的画风,追求笔墨的纯净与透明,实际是追求心灵的质量。
为了与自然一致,古来大多画家的生命态度保持着一种低调的寻常状态。
低调是一种境界,很像一种信仰:艺术与生命合一,成为生命的展开与完成,而不是换取世俗利益的手段。
只有这样,笔墨塑造的形象才能净化自己及他人。
在中国画中,由法而理,由理而道。
道,便是中国画的最高学问。
老子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六朝王微说,绘画是“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
[1]这个“太虚”,大约就是“道”。
同时代的宗炳说得更明白一些,“圣人含道暎物”,“山水以形媚道”。
[2]这些早期的经典理论,规定了中国画的大致特点——“追太虚之体”。
这是亲自然而远世俗,造型取其意象而淡于写实,强调精神主导,以道心观物。
宗炳又说,绘画的目的是“畅神而已”。
[3]董其昌疏林茅屋图按老子和庄子的哲学,笔墨的修为离开世俗越远越好,尤其山水画,最好按“天人合一”的方向走下去,人间烟火气越少越好,从而实现“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境界。
这种观点颇类今天的生态环境意识。
所以,中国画不追求快节奏和高效率,而是从容不迫,如行云流水,是静下来、淡下来、慢下来的艺术。
宋人“五日一石,十日一水”的观点便是这种一咏三叹的状态。
这有些像太极拳,不绝如缕而又绵里藏针,令人周身通泰,体强心健。
按历来的画论,中国书画从来就长于纯净心灵、陶冶灵智。
所以,儒家把琴、棋、书、画作为造就理想人格的修为手段。
而书画一途更能“涤烦襟,破孤闷,释躁心,迎静气”[4],是祛病增寿的良药。
董其昌作品西方人对中国画有着浓厚的兴趣,但他们更看好的是清代以前的中国画。
他们虽然不易看懂山水画笔墨艺术的形式,但他们能感受到中国山水画里的精神旨趣,理解人对自然界的向往。
他们完全接受中国画不表现张力,不强调形式感,不注重视觉冲击的特质。
接受着那种与西方绘画不同的另一种趣味。
中国画追求内美,初看可能很平常,但会久看不厌,人们能看见画家的心灵在笔下浮动。
第五章 第二节 中国画的分类及其审美特征
清· 袁江: 《蓬莱仙岛图》轴,绢本, 设色,纵160cm,横97cm。
虚实: 中国画的章法必须虚实相生,任何一幅画 必须既有虚处,又有实处。有虚无实不成 其为画,有实无虚也不成其为画。 中国画还需以简胜繁,即笔简而意周。如 《历代名画记》记李思训画嘉陵江山水, 三月之工;吴道子作嘉陵江山水,一日而 成。而两者画都妙,画繁难,画简更难, 因为简笔,必须笔笔精到,不能露一点破 绽。
计白当黑,中国画的虚处,常常是一片白 纸,但这个空白处任你去联想。 如宋代画家梁楷画的《太白行吟》,人物 后没有背景,你可想象李白是在江边、在 山林、在庭院、在荒郊等等,这十分符合 李白的放荡不羁之性格。所以中国画计白 当黑,且是妙在无处,无处并非是真正的 无,而是无限,可发挥人的无限再创造而 加以补充,无处具有含蓄的朦胧的美,无 处空且静。
意境和格调的总称和形成了中国画的整体 艺术效果——气韵。这是欣赏中国画最难 领会、最难把握的东西。 要理解气韵,先看绘画“六法”。
“六法”是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的。为: 一,气韵,生物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 应物,想象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 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 中国画的欣赏最高要求就看其是否生动,即生生欲 动,生生若动。包括用笔生动,用色生动,造型生 动,章法生动。生动即神,以形写神之神。中国画 历来以“神”为最高境界。
清· 石涛画作
引言
中国画是一种比较引 人注目的艺术形式, 其经过数千年的丰富 革新及发展,形成了 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 风格和丰富多彩的形 式手法,形成了独具 中国意味的绘画体系。
一、中国画的分类:
从创作思想及审美情趣,可分为文人画、 宫廷画(院体画)和民间画三类。 按表现对象即创作题材,分为:山水画、 人物画、花鸟画和动物画等。 按表现手法进行分类,分为:工笔画、写 意画、半工写等
《中国文化概论》中国古代绘画
• 这一时期人们挣脱了正统儒学的精神羁绊,个性 得到张扬,绘画艺术得以蓬勃发展。 壁画、漆画从技法到形式都趋于高超。 卷轴画开始兴起,卫协、曹仲达、顾恺之、陆探 徽、张僧繇等一批优秀画家脱颖而出,成为划时 代的艺术大师。 人物、山水、动物题材展现于画面,但尚未脱尽 传经载道的窠臼,可见传统影响之深远。 绘画理论的研究开始发端,谢赫的《画品》提出 绘画的社会功能和品评标准,无疑这种专业评说 使绘画开始成为一个专门的领域。
• 莫高窟的北朝绘画内容,主要是 讲述佛祖出世前经历的佛本生故 事,与佛出世成道后的说法场景。 佛本生故事内容丰富,宣扬佛家 忍让、善良与因果报应思想,故 事以连续的场面展开,从左右向 中心发展,构思完整。
敦煌莫高窟外景
敦煌壁画《九色鹿本生》
隋唐五代时期绘画
• 隋、唐、五代时期(581年—960年),是 中国古代绘画全面发展的时期。由于隋唐 两代的相继全国大一统,特别是唐代贞观 至开元的一百多年间,政治昌盛,国力强 大,版图扩大,经济繁荣,国内各民族关 系融洽,中国文化交流也相当活跃,促进 了封建文化步入鼎盛,是中国绘画史上最 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阶段。
波提切利《维纳斯的诞生》
顾恺之《洛神赋图》
• 这不是一幅传统的 描绘自然花卉的静 物装饰画,而是一 幅表现太阳的画, 是一首赞美阳光和 旺盛生命力的欢乐 颂歌。画中,那一 朵朵葵花在阳光下 怒放,彷佛“背景 上迸发出燃烧的火 焰”。正如凡高自 己所说“这是爱的 最强光!”
凡高 《向日葵》
二、中国绘画的审美特征
[汉]墓室壁画《宴饮观舞图》(局部)
[汉]墓室壁画《车骑出行图》
绚丽的马王堆汉墓帛画
•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T字形“非衣”, 系驮侯利仓之妻盖棺的吉祥物。画面分 天朝、人间、 地府三段。天上为横幅, 其余为直幅。分别以太一神、驮侯妻、 祭祀者、合欢鳌为各段的中心。天界有 扶桑树、九个太阳、嫦娥、新月,以及 象征长寿的蟾蜍、白兔;日月同辉,令 人神往;天门有司命守卫。气界为驮侯 妻缓行升天,吏前婢后,迎护隆重。人 间双龙穿璧,象征幸福吉祥;家属聚集 祭祀,祈求死者灵魂早归仙境。最底部 合欢鳌背上大力神,双手、托着大地, 孔武有力。全图内容丰富,想象瑰丽。
简述中国画的审美特征及内涵
简述中国画的审美特征及内涵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代表,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和内涵。
首先,中国画强调笔墨的运用,注重笔墨的韵味和质感,追求自然而不失神韵的表现。
其次,中国画强调意境的表达,注重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内涵,通过形式表达精神。
同时,中国画重视意象的形象化和象征意义的寓意,通过作品所描绘的主题和构图来传达深刻的思想和哲学。
最后,中国画对色彩的运用也很重要,强调色彩的含义和象征意义,运用色彩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总之,中国画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其审美特征和内涵在传承中绵延不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1 -。
中国画与水彩画的审美特征比较
两 种 不 同 的 文 化 观 念
中国画是传承东方的文化传统 , 东方哲学和审 美观
念的产物 , 体现的是一种精神境界 , 讲意境 , “ 讲 气韵生
动 ”是 一种 中国 文 化 的体 现 。战 国楚 墓 已 出 现 了 《 凤 , 龙
“ 天人合一” 的心理感受。中国文人士大夫提倡“ 平淡天 真、 自然典雅” 的审美思想 , 崇尚“ 天人合一 ” 的自然审美 观, 集儒道释 于一体 。其内核是儒 , 造就 了中国画“ 寄物
平淡 . 灵明净” 美感。 空 的
南画派 ” 到近现代则有吴 昌硕 、 等。 齐白石 、 黄宾虹 、 潘天 寿等大家。历代名家辈出. 他们部是站在前人的绘画基 础上 , 以中国文化特有的方式创立了一座座高峰 , 而中 国的文化主脉则是儒、 、 。就 “ 道 释 意境” 而言 , 李泽厚先 生《 庄玄禅宗漫述》 一文 中有这样一段话“ 禅宗有三种境 界 ” 一境 界是 “ 第 落叶满空山 , 何处 寻行踪 ” 这是描 写寻 找禅的本体而不得的情况。 第二境是“ 空山无人 。 水流花
开 ” 是 描 写 已经 破 法 执 我 执 , 已 悟 道 而 实 尚未 的 阶 这 似
西方绘画受到模 仿学说的影响 . 注重具象的写实性 的描绘。哲学家赫拉克里克说过 :因为艺术模仿自然 . “ 显然也是如此 .绘画混合 白色的和黑 色的和红 色的颜 料, 描绘出酷似原物的形象” 此种重形象 , 。 重美感 . 重写 实表现的绘画理念始终贯穿于西方绘画史 中。 而水彩画
寓心” 的特 点 , 内容和形式具有特定 的象征意义和符 其
号性 , 如梅兰 、 竹菊在 中国画中并不是普通的花卉 , 而是 人格 高尚的象征 , 因此 中国画的审美特征有两点 : 是 一 它的特定象征意义与符号性, 另一种是它的 自然感 『 生的 审美观。 中国画呈现给人的审美感受是“ 寄物寓心 . 自然
对绘画审美特征的认识
对绘画审美特征的认识
绘画审美特征是指人们对绘画作品的美感和艺术价值所持有的看法和评判标准。
它是基于个人的文化背景、教育经验、艺术素养等因素而形成的,因此不同的人对绘画审美特征可能会有不同的认识。
绘画审美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线条和造型:线条是绘画中最基本的元素之一,可以表达形状、结构和运动的感觉。
人们对线条的粗细、曲直、流畅与否等特征有不同的偏好。
造型则是通过线条和形状的组合来创造出具有艺术感的形象,人们对不同的造型风格也会有不同的喜好。
2. 色彩和色调:色彩是绘画中非常重要的元素,可以传达情感、氛围和意象。
人们对不同的色彩搭配和色调的运用也会有个人的喜好和品味。
一些人可能更喜欢明亮鲜艳的色彩,而另一些人可能更偏爱柔和、淡雅的色调。
3. 透视和空间感:透视是绘画中用来创造深度和空间感的技巧,通过远近、大小和位置的变化来表现物体的三维感。
人们对透视的运用和空间感的呈现也会有不同的观点和喜好。
有些人更喜欢逼真的透视效果,而另一些人可能更喜欢抽象或扁平的表现方式。
4. 主题和内容:绘画作品的主题和内容也是人们对审美特征进行评判的重要方面。
人们对不同主题和内容的偏好可以受到个人的兴趣、价值观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有些人可能更喜欢具有情感和表达力的
作品,而另一些人可能更喜欢具有思想性和哲学意味的作品。
总的来说,绘画审美特征是一个非常主观和多样化的概念,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审美观点和喜好。
不同的艺术家也会通过自己的创作风格和表现方式来塑造独特的绘画审美特征,这也是绘画艺术的魅力所在。
绘画艺术的审美特征
(二)西洋画的审美特征
西方绘画是典型的视觉艺术,非常注意立体空间的艺术处 理。 西方绘画讲究真实地再现眼前的物象。
其透视法则:一幅作品中所有景物的远近高低,都要依据该画中的 他们运用空气透视、色彩透视等透视原理,
一个视线中的焦点为转移,即所谓焦点透视。西方绘画采用写实的 通过投影的延伸、色彩的冷暖明暗,体现
绘画艺术的审美特征
绘画艺术的审美特征
一、中国画的审美特征 (一)以“形”写“神”的含蓄美 (二)融情于景的意境美
二、西洋画的审美特征 (一)运用焦点透视、立体感强 (二)讲究科学法则、强调写实再现
(一)中国画的审美特征
传意统境的是西心洋与画物,、往情往与要景求、一意丝与不境苟的地交再融现结 合。对境象 的 是原基貌础,从意而是产主生导逼,真情的意艺物术化效,果景,物中人国化画,则具不体然景,物中融 国 进画了反艺对术刻家意的地感追情求和形意象图描而绘构,成而一是种在新泼颖墨独、特积的墨景的象过。 程 化 艺 水 立中,术墨书明,出效淋斋代通现果漓啸徐过干。,晚渭运、叶风擅笔湿不,写的、勾笔意快浓脉底花、、,明鸟慢淡题珠,、等诗无《转墨云处墨,迹:卖葡使,“,萄墨创半闲图水造生抛》在出落闲画宣简魄置葡纸约已野上、成藤萄自传翁中一然 神,”枝变的独,, 抒发怀才不遇的激愤。
手法来处理画面空间,将所观察的物象如实地描绘下来,达到照相 出空间效果,使画面的形象真实可信。
般的准确真实,并善于利用光影的明暗,产生比较明显的立体感, 取得画面向深处伸展的视觉效果。
谢谢观看THANKS
【高中美术】程式与意蕴——中国传统绘画
3、花鸟画: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三.以线造型、书画同源
教学反思
本课以问题导入,在学习任务驱动下,通过问题链的形式展开,使学生有清晰的学习目标。本主题分成两课时完成,每两个任务为一课时。
“学习任务一”为什么说中国传统绘画的历史源远流长。通过展示不同时期不同形式的作品,让学生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悠久历史和博大精深,从而产生对中国传统绘画的敬畏之心,认识到学习中国传统绘画的必要性。这一点学生体会的比较深刻,整堂课积极认真。
学生思考并作答。
这节课我们一块学习“中国传统绘画”来解决这些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一组图片导入本课,教师展示一组包含国画、油画、水彩、素描等不同画种的图片,教师提出一系列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带着问题参与课堂。
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根据个人经验初步思考感悟中国传统绘画艺术。
二、自主学习
学生在解决这些小问题时采用小组讨论和个人自学的方式,认识中国传统绘画的人文精神。了解人物画的传神写照、花鸟画的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五、美术表现、创意实践
(对应学习目标1、2)
展示作品:《富春山居图》、《八十七神仙卷》、《葫芦图》、《荷花图》等作品的局部
1.通过鉴赏来认识线条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地位,理解线条的表现力。
学习
难点
理解中国画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色,领会中国话的表现技法与作者的创作意图之间的关系。
评估证据
什么能够用来证明学生理解了所学知识?
●表现性任务
学生通过哪些真实的表现性任务证明自已达到了预期的理解目标?
●通过什么标准评判理解成效?
课前准备
教具:中国画、线描稿、教学课件 学具: 宣纸、毛笔、墨汁等中国画工具
中国古典绘画的光影表现
元明清时期的光影表现
写意与写实并存
元明清时期的绘画更加注重写意和写实的结合,光影 表现既有对客观事物的真实描绘,也有通过光影渲染 来营造意境和情感表达。
多样化发展
元明清时期绘画流派纷呈,光影表现也呈现出多样化 的发展趋势,如南宗画、北宗画、文人画等不同流派 的光影特色。
近现代的光影表现发展趋势
融合中西
详细描述
03
04
05
1. 雄浑豪放:画作以庐 山为背景,通过大胆的 构图和粗犷的笔触,展 现了山水的雄浑和豪放 之美,给人以强烈的视 觉冲击。
2. 大气磅礴:画家通过 对自然景色的深入观察 和理解,将大自然的气 势磅礴表现得淋漓尽致 ,使画面具有了大气磅 礴的感觉。
3. 构图巧妙:画作的构 图十分巧妙,通过利用 光影的变化和明暗的对 比,将观者的视线引向 了画面的中心和主题。
中国古典绘画的光影表现
2023-11-08
目 录
• 中国古典绘画的光影概述 • 中国古典绘画的光影表现特点 • 中国古典绘画的光影表现形式 • 中国古典绘画的光影与文化内涵 • 中国古典绘画的光影表现的演变与发展 • 中国古典绘画的光影表现的案例分析
01
中国古典绘画的光影概述
光影的定义与起源
光影定义
景、中景和远景三个层次,从而增强画面的空间感。
光影还可以表现出物象的体积感和质感,使画面更加立体。
03
04
中国古典绘画的光影与文 化内涵
儒家思想对光影表现的影响
强调道德伦理
儒家思想强调绘画作品应具有道德伦理 的表现,光影表现也不例外。在儒家思 想的影响下,中国古典绘画中的光影表 现通常被用来传达道德教化和伦理规范 。
2. 细腻入微:画家通 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 的色彩运用,将每个 角落的光影变化都表 现得淋漓尽致,使人 仿佛身临其境。
国画的评语
国画的评语1.对国画的评价中国画与西洋画相比有着自己独特的特征,还表现在其艺术手法、艺术分科、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多个方面。
按照艺术的手法来分,中国画可分为工笔、写意和兼工带写三种形式。
工笔就是用画笔工整细致,敷色层层渲染,细节明彻入微,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物象,故称“工笔”。
而写意呢?相对“工笔”而言,用豪放简练的笔墨描绘物象的形神,抒发作者的感情。
它要有高度的概括能力,要有以少胜多的含蓄意境,落笔要准确,运笔要熟练,要能得心应手,意到笔到。
兼工带写的形式则是把工笔和写意这两种方法进行综合的运用。
从艺术的分科来看,中国画可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画科,它主要是以描绘对象的不同来划分的。
而中国画中的畜兽、鞍马、昆虫、蔬果等画可分别归入此三类。
中国画在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方面,也都有自己的特点。
中国画的构图一般不遵循西洋画的黄金律,而是或作长卷,或作立轴,长宽比例是“失调”的。
但它能够很好表现特殊的意境和画者的主观情趣。
同时,在透视的方法上,中国画与西洋画也是不一样的。
透视是绘画的术语,就是在作画的时候,把一切物体正确地在平面上表现出来,使之有远近高低的空间感和立体感,这种方法就叫透视。
因透视的现象是近大远小,所以也常常称作“远近法”。
西洋画一般是用焦点透视,这就像照相一样,固定在一个立脚点,受到空间的局限,摄入镜头的就如实照下来,否则就照不下来。
中国画就不一定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域的局限,它可以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得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
这种透视的方法,叫做散点透视或多点透视。
如我们所熟知的北宋名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用的就是散点透视法。
《清明上河图》反映的是北宋都城汴梁内外丰富复杂、气象万千的景象。
它以汴河为中心,从远处的郊野画到热闹的“虹桥”;观者既能看到城内,又可看到郊野;既看得到桥上的行人,又看得到桥下的船;既看得到近处的楼台树木,又看得到远处纵深的街道与河港。
中国古代文人画的审美特征及其历史演变研究
772023/10 No.260一、古代文人画美学理论的形成古代文人画美学理论的形成,是中国士大夫阶层在绘画实践中逐步探索提炼出的理论成果。
东晋顾恺之的“以形写神”说,为文人画心境表现提供了理论依据。
东晋时期,画家顾恺之在代表作《洛神赋图》(图1)中,描绘了洛神多姿多彩的神态,洛神纤腰轻轻一扭,眼波流转;洛神娇嗔佯怒,连袖亦飘飘有致。
顾恺之通过洛神形象的精细刻画,使整幅画栩栩如生,洛神的神韵呼之欲出。
顾恺之不仅注重笔下人物的外形细节描写,更在人物气质上突出其灵动生动之气韵,可谓“形神兼备”。
南朝谢赫的“六法”论则进一步强调了“以形写神”,提倡创作要把握人物的内在精神,达到“气韵生动”的程度。
除此之外,“六法”论还指出了在中国古代绘画中,形态造型和笔墨趣味表现是两种主要的结构方式。
隋唐时期,诗画关系日益密切,文人山水画开始追求意境的流动之美。
画家荆浩提出了“搜妙创真”的概念[1]181,重点对艺术的真实做了诠释。
他认为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就是要寻找生活中的美,创造出真实的、有感染力的艺术形象。
对于这种艺术形象来说,最重要的就是神似而不是形似。
同时,他还强调用笔墨去描绘客观事物的本质,展现艺术的真实,传达出一种意境。
如王维的《江干雪霁图》,简笔勾画而见禅意。
通过寥寥笔墨捕捉江边雪止的景色,只画出显露在白雪外的景物,那种超然物外的出尘气质,充分体现了文人画重在表现意境的特点。
这一主张为区分文人画中的“写意”与画工画中的“写实”奠定了理论基础,开启了中国画重笔墨意趣、重品位境界的文人画发展方向。
唐宋以来,随着书画美学中“重神轻形”思想的进一步发展,“逸品为上”成为文人画品鉴的主要标准。
神似与形似这个中国古代绘画中的核心话题被再次搬上历史舞台。
“逸品为上”强调优秀的艺术作品要有超出本身形式之外的意蕴,即“意外之意”。
“北宋年间,黄休复在《益州名画录》中阐释道:画之逸格,最难其俦。
拙规矩于方圆,鄙精研于彩绘。
笔简形具,得之自然。
中西方古典绘画的审美追求
中西方古典绘画的审美追求
中西方古典绘画在审美追求上有很多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中西方古典绘画都追求艺术的真、善、美的统一,但是由于文化和历史的不同,所以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在中式绘画中,注重画家对自然景象的自然感受和观察力。
所以,绘画作品的审美主张往往包括“形似取势”和“神似取归”两个方面。
所谓“形似取势”,就是指画家应当准确地把握自然景物的形态特征,以逼真的手法表现出来。
而“神似取归”则是指画家在绘画过程中,要体现出景物的精神内蕴和深层次的含义,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西方古典绘画则更强调对人物形态的刻画,因为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国家是基督教的重要发源地,所以人物形态的表现和表达具有非常大的宗教内涵。
西方古典绘画会注重对人物身体形态的精细描绘,将人物的身体、眉宇、神态等细节都描写得十分传神。
此外,西方古典绘画对于色彩的运用也比中式绘画要更多元化,有些作品甚至运用了明暗对比和透视法等现代美学手法。
从历史上看,近现代的中西方古典绘画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变革,但是两个文化圈都一直追求艺术的高度美感和卓越的技能,在审美观点上也具有很多的相似性。
如今,中西方古典绘画不再仅仅满足于传统审美标准,而且也开创了自己的新方向,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和共存。
在中式绘画和西方古典绘画的交融和发展中,古典绘画的审美观念也会不断进行创新和改变,但是古典绘画所追求的艺术精神和美学境界,却始终保持着不变的永恒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典绘画的审美特征
——中国画与诗歌的融合
中国绘画是中华民族艺术的结晶,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它的形式和美感有别于世界其他绘画艺术,它是中国古代哲学、美学、文学、书法、宗教等多种文化形态所蕴育的一种特殊的艺术。
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多数中国画家首先是文人,然后是画家。
因此绘画与书法、诗歌有着紧密联系,它们之间互相丰富、互相渗透、融会到一起而形成的一种综合性表现艺术,可谓“诗画同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一是在画面的形式上诗文与画结合;另外一层含意是画境的诗意,是指画家创造的艺术形象中饱含着诗的意趣,这正是画家努力求得的境界。
所以中国文人看画有读画之说,如果说笔墨为画之体貌,诗意则为画之灵魂,笔墨与诗意相融相辅而成画。
中国最早的文学成就是编纂于公元前6世纪的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而中国诗画开始联系起来是因为刘褒为《诗经》上的《北风》、《云汉》二诗配了二幅图。
到晋代的顾恺之根据曹植的《洛神赋》画了《洛神赋图》。
至晋末陶潜开始创作田园山水诗,并出现一批山水画家。
自此以后山水田园诗逐渐发展起来。
这些诗人画家,虽然不曾有意识的将诗画结合起来,但却同时向山水田园诗画发展,使题材内容有了新的发展方向,再者,这些诗人画家的道佛思想极其浓厚,在审美最求上也大体相同。
所以他们的诗画创作思想也有相似之处。
到唐代时,是诗歌的辉煌时期,诗画结合也已明朗化,诗人画家或为画题诗,或为诗作画。
可见诗画结合在唐代已经逐渐发展起来,而且各种形式都已具备。
而宋代的诗与画的密切关系,已经相当明显了,而且也已经发展到成熟的阶段。
并由于苏轼提出总结性的“诗中有画”与“画中有诗”的美学原则,成为千古定论。
自此以后,诗人画家都以此为最高的审美追求和创作目的,导致诗配画和画配诗及画上题诗、自画自题,成为普遍的诗画创作的美的形式和标准。
绘画史一般把王维看成“诗中有画”与“画中有诗”的代表人物。
苏轼也是一个诗画结合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后人评价苏轼,说他“以诗为有声画,画为无声诗”,这也是一个非常高的评价。
画上题诗题款,也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如人们面对一幅写意山水或写意花鸟画,有时就很难看懂画家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但通过画上的题诗题款,就比较容易把握作画者所要表达的内容。
而诗的取材时非常广泛的,反映的社会内容也是极为丰富的,这也是诗的一大特点,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应有尽有,从而全面的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以诗完全可以称的上是一幅社会的风情画,也正是这样,促使中国画与诗紧密联系。
当画家意识到一位画家可以像诗人那样乘兴之所至而记录下自己情绪状态以及这美景时,绘画就开始诗化了。
诗除了可以影响画家的情绪之外,还可以用其独特的审美特色影响绘画的审美趣味,而中国画之所以情感丰富,也无疑受到了诗歌美学的启示。
苏轼在评论唐代王维的作品《蓝田烟雨图》中指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丰子恺也说“:中国诗人作诗善用绘画技法”。
古希腊抒情诗人西蒙尼得斯说“:画为不语诗,诗是能言画”,所以诗与画不仅关系密切,而且相互融合,相互辉映
中国画与诗相融历来已久,二者相融,可以取长补短,增强感染力,不仅使中国画与诗异彩纷呈,同样也相互辉映。
中国画与诗作为两门艺术,各有其特点,
画表现的事物直观、具体、真实、便于领略,但它要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只能选取某一瞬间的静止状态;而诗词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写出事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发展变化;天上地下,古往今来,以及祖国的大好河山,美丽景色,容量比画大的多。
如果把中国画与诗结合起来,可以使静止的画面活跃起来,使画面更加充实有意境。
而诗词也有了形象的凭借,想象的依托,因此诗与画的结合起着珠联璧合的作用。
比如人们面对一幅写意山水或写意花鸟画,有时就很难看懂画家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但通过画上的题诗题款,就比较容易把握作画者所要表达的内容。
如郑板桥为自己的《竹石图》题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这是一首题画诗,作者咏的是竹石,但已不是对自然界竹石的普通描写,而是蕴含了作者深刻的思想感情。
作者以物喻人,表面上写的是竹子,实际上赞颂的是人。
“坚劲”正是历经风吹雨打的竹子和竹子所象征的人的真实写照。
可以说,这首通过歌咏竹石,却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百折不饶的形象。
全诗感情真挚,意义深切而意味深长,先看画可能不会有这些感受,但通过画上的这首诗,从而让我们领悟到了作者想表达的思想内容。
同时画家又常以诗为绘画的表现内容。
《洛神赋》是曹植写的赋。
相隔一百多年后,顾恺之根据这篇赋画成《洛神赋图》。
曹植用神话来隐托他失恋后的悲哀,用富有抒情色彩的诗句,刻画出一位美丽多情的女子,抒发自己对她的爱恋。
而顾恺之则以画来表达,强调了神话色彩。
把洛神描写的婀娜多姿,衣袋飘忽,欲去又来的依恋神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画家以他丰富的想象力与杰出的表现力,丰富了《洛神赋》的内容,相得益彰。
马振声画的《爱国诗人陆游》是表现陆游的《示儿》诗意的:“死去才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首诗集中表现了陆游的爱国主义精神,临死前还念念不忘祖国,念念不忘收复失地。
但是这首诗却很抽象,要用画来表现很不容易。
马振生抓住了诗人形象鲜明这一特点,着力刻画陆游的形象,脱出了诗的束缚。
这幅画就是妥善的抓住了这首诗的精髓,诗人与他那满腔的爱国主义精神,并运用了创造的绘画语言表达了诗意。
诗词与绘画相融,恰如郭熙所引的那句名言:“诗是无形画,画是无形诗。
”诗人常常能从深远的画境中发现诗意,而画家也往往在精彩的诗词中体会到画意。
中国画与诗之间关系密切。
二者不仅有一个诗向画渗透的过程,也有一个画向诗靠拢的过程。
绘画过程配上好的诗词,则能让作品更加精彩;好的诗词配上好的绘画作品也是同样的。
中国画与诗在悠久的历史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并且有了很深的文化底蕴。
二者相融相通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社会意识和审美情趣,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同时也展现中国文化的独特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