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物理全套教案和导学案实验
人教版高中物理全套教案和导学案3-3-10
3、气体分子热运动与温度的关系
(1)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
(2)理想气体的热力学温度T与分子的平均动能EK成,即:T=aEKபைடு நூலகம்式中a是比例常数)。这表明温度是的标志。
气体压强的微观意义
1、气体压强的产生
气体对容器的压强是大量气体分子频繁的而产生的。
【学习重点】
能用气体分子动理论解释气体压强的微观意义,知道气体的压强、温度、体积与所对应的微观物理量间的相关联系。
【学习难点】
能用气体分子动理论解释三个气体实验定律
【学法指导】
自主阅读、合作交流
【导学过程】(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学习程序、问题)
【导学笔记】
预习导学(15分钟)
课前自主学习
气体分子运动的特点
B、气体分子的密度增大,则气体的压强一定增大。
C、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增 大,则气体的压强一定增大。
D、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大,气体的压强 可能减小。
3.x y两容器中装有相同质量的氦气,已知x容器中氦气的温度高于y中氦气的温度,但压强却低于y中氦气的压强.由此可知 ( )
A . x中氦气分子的平均动能一定大于y中氦气分子的平均动能.
2、压强的大小
气体的压强在数值上等于大量气体分子作用在器壁单位面积上的
3、影响气体压强的两个因素
(1)气体分子的。
气体的温度高,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就大,每个气体分子与器壁碰撞给器壁的冲力就大。
(2)气体分子的,即气体分子数密度。
气体分子密度大,单位时间内与单位面积器壁碰撞的分子数就多。
对气体实验定律的微观解释
1、玻意耳定律
一定量的气体,温度保持不变时,分子的是一定的,在这种情况下,体积减小时,分子的增大,气体的压强就增大。
人教版高中物理全套教案和导学案3-3-5
C.物体的速度增大时,物体的内能增大
D.物体的动能减小时,物体的温度可能增加
3、 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温度都相同,在不计分子势能的情况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氧气的内能较大B.氢气的内能较大
C.两者的内能相等D.氢气分子的平均速率较大
检测导练(15分钟)
课堂自主检测
B.物体所有分子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物体的内能
C.一个物体当它的机械能发生变化时,其内能也一定发生变化
D.一个物体的内能,与它的机械能多少有关
3.一定质量的0℃的水在凝结成0℃的冰的过程中,体积变大,它内能的变化是( )
A.分子平均动能增加,分子势能减少
B.分子平均动能减小,分子势能增加
C.分子平均动能不变,分子势能增加
1.关于分子势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分子间表现为引力时,分子间距离越小,分子势能越大
B.分子间表现为斥力时,分子间距离越小,分子势能越小
C.物体在热胀冷缩时,分子势能发生变化
D.物体在做自由落体运动时,分子势能越来越小
2.关于物体内能的下述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每一个分子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和叫物体的内能
7.由分子间作用力和分子间距离的关系可知( )
A.当r<r0时,r越小,则Ep越小
B.当r>r0时,r越小,则Ep越大
C.当r=r0时,Ep最小
D.当r→∞时,Ep最小
8.下列关于温度、热量和,动能越大的分子其温度也就越高
B.静止的物体没有内能
C.温度高的物体比温度低的物体含有的热量多
C.温度越高,物体的内能越大
D.0℃的冰的内能比等质量的0℃的水的内能大
6.关于内能和机械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
人教版高中物理全套教案和导学案6.4
分析:题干给出了轨道的半径,虽然没有给出地球运转的周期,但日常生活常识告诉我们:地球绕太阳一周为365天。
故:T=365×24×3600 s=3.15×107s
由万有引力充当向心力可得:
G =m 故:M=
代入数据解得M= kg=2×1030kg
教师活动:求解过程,点评。
三、发现未知天体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发现未知天体”部分的内容,考虑以下问题
1、应用万有引力定律除可估算天体质量外,还可以在天文学上有何应用?
2、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发现了哪些行星?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答案:
教师点评: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为天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用它可以来计算天体的质量,同时还可以来发现未知天体.
四、课堂小结
让学生概括总结本节的内容。
五、作业: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主备人:
新课讲解
一、“科学真实迷人”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科学真实迷人”部分的内容,思考问题
1、推导出地球质量的表达式,说明卡文迪许为什么能把自己的实验说成是“称量地球的重量”?
例:设地面附近的重力加速度g=9.8m/s2,地球半径R=6.4×106m,引力常量G=6.67×10-11Nm2/kg2,试估算地球的质量。
1、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还可以用来发现未知的天体。
2、海王星、冥王星就是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发现的。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人们是怎样应用万有引力定律来发现未知天体的?发表你的看法。
最新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导学案(全册_)
最新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导学案(全册)§1.1 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学习目标】1、理解质点的定义,知道质点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
初步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2、知道物体看成质点的条件。
3、理解参考系的概念,知道在不同的参考系中对同一个运动的描述可能是不同的。
4、理解坐标系的概念,会用一维坐标系定量描述物体的位置以及位置的变化。
【学习重点】质点概念的理解【学习难点】物体看成质点的条件、不同参考系描述物体运动的关系【学习流程】【自主先学】1、什么是机械运动?2、物理学中的“质点”与几何学中的“点”有何区别?3、什么是运动的绝对性?什么是运动的相对性?【组内研学】讨论一:在研究下列问题时,加点的物体能否看成质点?地球..从上海到北京的运动时间、轮船在海..通过桥梁的时间、火车..的公转、地球..的自转、火车里的位置2、物体可以看成“质点”的条件:。
3、“质点”的物理意义:【交流促学】讨论:下列各种运动的物体中,在研究什么问题时能被视为质点?A.做花样滑冰的运动员B.运动中的人造地球卫星C.投出的篮球D.在海里行驶的轮船请说一说你的选择和你的理由?小结:⑴将实际物体看成“质点”是一种什么研究方法?⑵哪些情况下,可以将实际物体看作“质点”处理?【组内研学】●为什么要选择“参考系”?(阅读P10和插图1.1-3)讨论二:⑴书P11“问题与练习”第1题;⑵插图1.1- 4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1、定义:叫参考系。
2、你对参考系的理解:⑴⑵⑶⑷【交流促学】讨论三:电影《闪闪的红星》中有两句歌词:“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描述了哪两种运动情景?它们分别以什么为参考系?讨论四:P12问题与练习、第2题【组内研学】●为什么要建立“坐标系”?(阅读P11)描述下列三种运动需要建立怎样的坐标系?①百米运动员在运动中的位置②冰场上花样运动员的位置③翱翔在蓝天上的飞机1、物理意义:2、基本分类:⑴⑵⑶3、坐标系的作图“三要素”:、、。
人教版物理全册实验教案
人教版物理全册实验教案一、实验目的和要求1. 实验目的(1)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加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实验技能。
2. 实验要求(1)学生在实验前要充分预习,了解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
(2)实验中要严格遵守实验规程,注意安全。
二、实验内容1. 实验一:测定物体的密度(1)实验原理:利用密度公式ρ=m/V测定物体的密度。
(2)实验器材:天平、量筒、水、待测物体。
(3)实验步骤:①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m;②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读出示数V1;③将物体完全浸没在水中,读出示数V2;④计算物体的密度ρ=m/(V2-V1)。
2. 实验二:测定重力加速度(1)实验原理:利用自由落体运动的公式h=1/2gt^2测定重力加速度g。
(2)实验器材:尺子、计时器、小球。
(3)实验步骤:①将尺子固定在墙上,使其垂直地面;②让小球从一定高度自由落下,用计时器测量落地时间t;③计算重力加速度g=2h/t^2。
3. 实验三:测定电流和电压的关系(1)实验原理:利用欧姆定律I=U/R测定电流和电压的关系。
(2)实验器材:电源、电压表、电流表、电阻。
(3)实验步骤:①将电阻接入电路,调节电源电压,记录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②改变电阻值,重复上述步骤,记录多组数据;③绘制I-U图象,分析电流和电压的关系。
4. 实验四:测定滑轮组的机械效率(1)实验原理:利用机械效率公式η=W_有用/W_总=Gh/Fs测定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2)实验器材:滑轮组、弹簧测力计、钩码、刻度尺。
(3)实验步骤:①将滑轮组组装好,悬挂钩码,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拉力F;②将钩码提起一定高度,读取刻度尺上的高度h;③计算机械效率η=Gh/Fs。
5. 实验五:测定凸透镜的焦距(1)实验原理:利用凸透镜成像规律测定凸透镜的焦距。
(2)实验器材:凸透镜、光具座、光屏、蜡烛。
人教版高中物理全套教案和导学案113
第十一章机械振动3-4选修简谐运动的回复力与能量11.3 】【教学目标.掌握物体做简谐运动时回复力的特点,据此可判断物体是否做简谐运动。
1 .理解回复力的含义。
2 .知道简谐运动中的能量相互转化及转化的过程中机械能是守恒的。
3 简谐运动时回复力的特点及描述简谐运动的歌物理量的变化规律重点:简谐运动的动力学分析及能量分析难点:】【自主预习.简谐运动的回复力1 定义:使振动物体回到平衡位置的力(1) 效果:把物体拉回到平衡位置.(2) .方向:总是指向 (3)”表明同复力与位移方向始-,“表达式:F=-kx.即回复力与物体的位移大小成 (4)k是一个常数,由简谐运动系统决定.终,,并简谐运动的动力学定义:如果质点所受的力与它偏离平衡位置位移的大小成 (5),质点的运动就是简谐运动.且总是指向 2.简谐运动的能量振动系统的状态与能量的关系:一般指振动系统的机械能.振动的过程就是动能和势能(1) 互相转化的过程.为零;①在最大位移处,最大,最小;最大,②在平衡位置处,,因此简谐运动)③在简谐运动中,振动系统的机械能 (选填“守恒”或“减小”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决定能量大小的因素(2)有关.越大,机械能就越大,振动越强.对于一个确定的简振动系统的机械能跟振动.选填“等幅”或“减幅”)谐运动是 (简谐运动是实际的运动都有一定的能量损耗,因此实际的运动振幅逐渐减小,关键一点[]一种理想化的模型.典型例题】【一、对简谐运动的理解m所示。
-2.一质量为-的小球,通过一根轻质弹簧悬挂在天花板上,如图113【例1】 ________小球在振动过程中的回复力实际上是;(1))为简谐运动;(2)该小球的振动________(填“是”或“否”) ( 在振子向平衡位置运动的过程中(3)A.振子所受的回复力逐渐增大.振子的位移逐渐增大B C.振子的速度逐渐减小.振子的加速度逐渐减小D二、简谐运动的对称性mA的的物体,物体在竖直方向上做振幅为-5所示,弹簧下面挂一质量为【例2】如图11-3简谐运动,当物体振动到最高点时,弹簧正好为原长。
人教版高中物理全套教案和导学案3-3-4
课后自主巩固
教材P13问题与练习2、3
课后自主反思
自己懂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没弄透。
学生代表发言
小组交流与讨论
学习小组代表发言
反思本节课,我参与探究了吗?参与发言了吗?参与讨论了吗?与人合作了吗?提出问题了吗?观察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
针对训练、温度计所用测量温度的物质应具备之条件为()
A.它必须是液体或气体
B.它因冷热而改变的特性要有重复性
C.它因冷热所产生的效应须相当明显
D.当它与其他物体接触后,能在短时间内达到热平衡。
检测导练(10分钟)
课堂自主检测
1.两个物体放Βιβλιοθήκη 一起彼此接触,它们若不发生热传递,其原因是( )
A.它们的内能相同B.它们的比热相同
自主阅读、合作交流
【导学过程】(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学习程序、问题)
【导学笔记】
预习导学(10分钟)
课前自主学习
一、请学生自主学习教材第七章第4节P10至P12。“快速阅读,完成下列问题,将问题答案用铅笔划在书上”
1、什么是平衡态?需要用那些状态参量来描述平衡态?
2.温度的宏观和微观含义分别是什么?系统处于平衡态时温度的特点是什么?热平衡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3.温度计是测量温度的仪器.家庭和实验室常用的温度计有哪些?温度的数值表示叫做温标,常用的温标有哪些?他们的区别是什么?
4、叫热力学温度。
5、热力学温度(T)与摄氏温度(t)的关系为:
展示导思(25分钟)
课中合作探究
例1、摄氏温度100℃即热力学温度______K,热力学温度100K即摄氏温度________℃。若某气体从-5℃升温到5℃,则按热力学温标计算温度的增加量ΔT=__________K。
人教版高中物理全套教案和导学案必修一4.7教案学案
必修一4.7 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二)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教材上设计了两个大问题,1.共点力的平衡条件,2.超重和失重,每个问题都给出了相关定义和一个配套例题,要能灵活应用第一个问题,还需要设计相关练习,第二个问题理解起来有难度,需要设计贴近生活易于理解的实验,帮助学生理解。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状态的概念,能推导出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
会用共点力平衡条件解决有关力的平衡问题。
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理解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和实质。
进一步熟练掌握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处理多共点力平衡问题时一题多解的能力。
引导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发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及实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产和生活实践的意识,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问题。
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及应用。
发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超重、失重现象的实质及本质。
四、学情分析学生预习知识后,能够理解基本定义,和第一个问题的相关例题,对于第二个问题的实质还是会存在问题。
五、教学方法引导法和实验法六、课前准备充分备课,设计过程、练习、实验和实验仪器。
七、课时安排一个课时完成八、教学过程 (一)、回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的有关知识,都是哪两种类型: (二)、引入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
首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个概念:平衡状态。
什么叫做平衡状态。
生:如果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师: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它的受力特点是什么?生:因为牛顿定律是力与运动状态相联系的桥梁,所以根据牛顿第二定律mF a 合知当合外力为0时,物体的加速度为0,物体将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师:当一个物体受几个力作用时,如何求解合力? 生: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将力进行分解合成。
人教版高中物理全套教案和导学案实验5
图1 实验五 探究动能定理一、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探究外力对物体做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2.通过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出做功与物体速度的平方的正比例关系. 二、实验原理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可通过改变力 对物体做的功,测出力对物体做不同的功 时物体的速度,为简化实验可将物体初速 度设置为零,可用图1所示的装置进行实 验,通过增加橡皮筋的条数使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成倍增加,再通过打点计时器和纸带来测量每次实验后小车的末速度v . 三、实验器材小车(前面带小钩)、100 g ~200 g 砝码、长木板(两侧适当的对称位置钉两个铁钉),打点计时器及纸带、学生电源及导线(使用电火花计时器则不用学生电源)、5~6条等长的橡皮筋、刻度尺. 四、实验步骤1.按如图1所示将实验仪器安装好,同时平衡摩擦力.2.先用一条橡皮筋做实验,用打点计时器和纸带测出小车获得的速度v 1,设此时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为W 1,将这一组数据记入表格.3.用2条橡皮筋做实验,实验中橡皮筋拉伸的长度与第一次相同,这时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为W 2,测出小车获得的速度v 2,将数据记入表格.4.用3条、4条……橡皮筋做实验,用同样的方法测出功和速度,记入表格. 五、数据处理先对测量数据进行估计,或者作个W -v 草图,大致判断两个量可能是什么关系.如果认为可能是W ∝v 2,对于每一个速度值算出它的二次方,然后以W 为纵坐标、v 2为横坐标作图,如果这样作出来的图象是一条直线,说明两者关系真的就是W ∝v 2. 六、误差分析1.误差的主要来源是橡皮筋的长度、粗细不一,使橡皮筋的拉力做功W 与橡皮筋的条数不成正比.2.没有完全平衡摩擦力或平衡摩擦力时倾角过大也会造成误差. 3.利用打点的纸带计算小车的速度时,测量不准会带来误差. 七、注意事项1.平衡摩擦力很关键,将木板一端垫高,使小车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与摩擦阻力平衡.方法是轻推小车,由打点计时器j 打在纸带上的点的均匀程度判断小车是否做匀速运动,找到木板一个合适的倾角.2.测小车速度时,应选纸带上点距均匀的部分,也就是选小车做匀速运动时打在纸带上的点.3.橡皮筋应选规格一样的.力对小车做的功以一条橡条筋做的功为单位即可,不必计算出具体数值.这是本实验的技巧之一,这里通过转换单位的方法巧妙地解决了这一难题,这也是物理实验中常用的一种思想和手段.(历史上卡文迪许扭秤实验和这里相似)记忆口诀一条皮筋单倍功,多条皮筋功倍增.先开打点计时器,放开小车向前冲.平衡摩擦是关键,每次车位不能变.测量点子均匀处,保证小车是匀速.作出图象看关系,直线图象是正比.例1关于“探究动能定理”的实验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每次实验必须设法算出橡皮筋对小车做功的具体数值B.每次实验中,橡皮筋拉伸的长度没有必要保持一致C.放小车的长木板应该尽量使其水平D.先接通电源,再让小车在橡皮筋的作用下弹出特别提醒 1.不直接算W和v的数值,而只看第2次、第3次……实验中的W和v是第1次的多少倍,这样可简化数据的测量和处理.2.实验中要通过倾斜木板平衡摩擦力,这与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关系中平衡摩擦力的方法是一样的.例2某实验小组采用如图2甲所示的装置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小车在橡皮筋的作用下弹出后,沿木板滑行,打点计时器工作频率为50 Hz.甲乙图2(1)实验中木板略微倾斜,这样做____________(填答案前的字母).A.是为了释放小车后,小车能匀加速下滑B.是为了增大橡皮筋对小车的弹力C.是为了使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等于合外力对小车做的功D.是为了使橡皮筋松驰后小车做匀加速运动(2)若根据多次测量数据画出的W-v草图如图乙所示,根据图线形状可知,对W与v的关系作出的以下猜想肯定不正确的是________.图3图4A .W ∝vB .W ∝1v C .W ∝v 2 D .W ∝v 3 例3 如图3所示,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做探 究“橡皮筋做功和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的实验,图中是小车在一条橡皮筋作用下 弹出,沿木板滑行的情形.这时,橡皮筋 对小车做的功记为W .当我们把2条、3 条……完全相同的橡皮筋并在一起进行第 2次、第3次……实验时,每次橡皮筋都拉伸到同一位置释放.小车每次实验中获得的速度由打点计时器所打点的纸带测出. (1)除了图中的已给出的实验器材外,还需要的器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时为了使小车只在橡皮筋作用下运动,应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每次实验得到的纸带上的点并不都是均匀的,为了测量小车获得的速度,应选用纸带的________部分进行测量;(4)下面是本实验的数据记录表,请将第2次、第3次……实验中橡皮筋做的功填写在对 数据物理量橡皮筋 做的功 10个间 距的距 离x (m) 10个间 距的时 间T (s) 小车获 得的速 度v n 小车速 度的平 方v 2n 1 W 0.200 0.2 2 0.280 0.2 3 0.300 0.2 4 0.400 0.2 50.4500.2(5)从理论上讲,橡皮筋做的功W n 和物体速度v n 变化的关系应是W n ∝________,请你根据表中测定的数据在如图4所示的坐标系中作出相应的图象验证理论的正确性.(6)若在实验中你作出的图线与理论的推测不完全一致,你处理这种情况的做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创新探究性实验的解题方法例4 某兴趣小组想通过物块在斜面上运动的实验探究“合外力做功和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实验开始前,他们提出了以下几种猜想:①W ∝v ,②W ∝v ,③W ∝v 2.他们的实验装置如图5甲所示,PQ 为一块倾斜放置的木板,在Q 处固定一个速度传感器(用来测量物体每次通过Q 点时的速度),每次实验,物体从不同初始位置处由静止释放.图6图5同学们设计了以下表格来记录实验数据.其中L 1、L 2、L 3、L 4…代表物体分别从不同初始位置处无初速释放时初始位置到速度传感器的距离,v 1、v 2、v 3、v 4…表示物体每次通过Q他们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了如图乙所示的L -v 图象,并得出结论W ∝v 2.他们的做法是否合适,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在此实验中,木板与物体间摩擦力的大小________(填“会”或“不会”)影响探究出的结果.方法提炼 纵观近几年各地高考试题,创新探究型实验试题正成为高考试题的主流题型,这也正是新课标精神在高考中的具体表现.创新探究型实验的特点是:利用课本实验的仪器、思想和方法来完成不同于课本的实验目的,如利用牛顿第二定律的装置来完成探究动能定理的实验,有些试题中可能会出现新的实验器材,但这些器材也是在教材上出现的,例如光电门、气垫导轨、力传感器等,无论是应用什么样的实验器材,实验的思想和方法都来源于课本实验,是课本实验思想和方法的迁移应用.解决创新探究实验试题的基础是熟练掌握考试说明要求的物理实验,重点是基本实验器 材的使用方法和实验中体现的物理思想,例如平衡摩擦力的方法、用重力代替拉力的方 法、控制变量的方法、累积法测量微小量的方法、图象探究物理量关系的方法、微小量 放大测量的方法、平均值减小误差的方法等等.解决创新探究实验试题的关键是能将学 过的实验知识和方法在不同的情境下迁移应用,这对同学的综合分析问题并能运用所学 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1.用如图6所示的装置做“探究动能定理”的实验 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为了平衡摩擦力,实验中可以将长木板的左 端适当垫高,使小车拉着穿过打点计时器的 纸带自由下滑时能保持匀速运动B .每次实验中橡皮筋的规格要相同,拉伸的长度要一样C .可以通过改变橡皮筋的条数来改变拉力做功的数值D .可以通过改变小车的质量来改变拉力做功的数值E .实验中要先释放小车再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F .通过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带来测定小车加速过程中获得的最大速度G .通过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带来测定小车加速过程中获得的平均速度图7图102.探究力对原来静止的物体做的功与物体获得的 速度的关系,实验装置如图7所示,实验主要 过程如下:(1)设法让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分别为W 、2W 、 3W 、…;(2)分析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求出小车的速度v 1、v 2、v 3、…;(3)作出W -v 草图;(4)分析W -v 图象.如果W -v 图象是一条直线,表明W ∝v ;如果不是直线,可考虑是否存在W ∝v 2、W ∝v 3、W ∝v 等关系.以下关于该实验的说法中有一项不正确,它是________.A .本实验设法让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分别为W 、2W 、3W 、….所采用的方法是选用同样的橡皮筋,并在每次实验中使橡皮筋拉伸的长度保持一致.当用1条橡皮筋进行实验时,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为W ,用2条、3条、…橡皮筋并在一起进行第2次、第3次、…实验时,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分别是2W 、3W 、… B .小车运动中会受到阻力,补偿的方法可以使木板适当倾斜C .某同学在一次实验中,得到一条记录纸带.纸带上打出的点,两端密、中间疏.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没有使木板倾斜或倾角太小D .根据记录纸带上打出的点,求小车获得的速度的方法,是以纸带上第一点到最后一点的距离来进行计算3.在追寻科学家研究足迹的过程中,某同学为探究恒力做功和物体动能变化间的关系,采用了如图8所示的“探究物体加速度与物体质量、受力之间关系”的实验装置.图8(1)实验时,该同学想用钩码的重力表示滑块受到的合力,为了减小这种做法带来的实验误差,你认为在实验中应该采取的两项措施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2)如图9所示是实验中得到的一条纸带,其中A 、B 、C 、D 、E 、F 是连续的六个计数点,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T ,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已在图中标出,测出滑块的质量为M ,钩码的总质量为m .从打B 点到打E 点的过程中,为达到实验目的,该同学应该寻找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之间的数值关系(用题中和图中的物理量符表示)图94. 某实验小组利用拉力传感器和速度传感器探究 “动能定理”.如图10所示,他们将拉力传感器 固定在小车上,用不可伸长的细线将其通过一个定滑轮与钩码相连,用拉力传感器记录小车受到拉力的大小.在水平桌面上相距50.0 cm 的A、B两点各安装一个速度传感器,记录小车通过A、B时的速度大小.小车中可以放置砝码.(1)实验主要步骤如下:①测量__________和拉力传感器的总质量M1;把细线的一端固定在拉力传感器上,另一端通过定滑轮与钩码相连;正确连接所需电路.②将小车停在C点,__________,小车在细线拉动下运动,记录细线拉力及小车通过A、B时的速度.③在小车中增加砝码,或____________,重复②的操作.(2)下面的表格中是他们测得的几组数据,其中M是M1与小车中砝码质量之和,|v22-v21| 是两个速度传感器记录速度的平方差,可以据此计算出动能变化量ΔE,F是拉力传感器受到的拉力,W是F在A、B间所做的功.表格中ΔE3=______,W3=__________.(结果保(3)根据表格,请在图11中的方格纸上作出ΔE-W图线.图11答案课堂探究例1 D [实验中没有必要测出橡皮筋做功的具体数值,只要测出后来各次橡皮筋做的功是第一次的多少倍即可,A 错误;为了使以后各次实验中橡皮筋做的功是第一次实验时的整数倍,必须使每次实验中橡皮筋拉伸的长度保持一致,B 错误;为减小误差,实验中应使木板倾斜以平衡摩擦力,C 错误;实验中应先接通电源,然后再放开小车,D 正确.] 例2 (1)C (2)AB例3 (1)刻度尺 (2)把木板的末端垫起适当高度以平衡摩擦力 (3)点距均匀 (4)2W 、3W 、4W 、5W (5)v 2n 图象见解析图 (6)分析误差来源,改进实验方案或测量手段,重新进行实验例4 不合适,应进一步绘制L -v 2图象 不会 随堂训练 1.ABCF 2.D3.(1)保证钩码的总质量远小于滑块的质量 平衡摩擦力 (2)mg (Δx 2+Δx 3+Δx 4)12M (Δx 4+Δx 52T )2-12M (Δx 1+Δx 22T)2 4.(1)①小车、砝码 ②释放小车 ③减少砝码 (2)0.600 0.610 (3)如图所示。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4.2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导学案(一)
打点计时器纸带4.2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1、学会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规律,2、学会怎样由试验结果得出结论,3、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重点: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难点:由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自主学习】 一、实验目的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当质量一定是,加速度与力成 ;当作用力一定是,加速度与质量成 。
二、实验原理1、采用控制变量法:当研究对象有两个以上的参量发生牵连变化时,我们设法控制某些参量使之不变化,而研究其中 的变化的方法。
本试验有F m a 三个参量,研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时,我们先控制一个变量。
即当力不变时,加速度与 的关系;当质量不变时,加速度与 的关系。
2、要测量的物理量有:三、 实验器材打点计时器,纸带及复写纸片,小车,一端附有定滑轮的长木板,小桶和砂,细绳,导线,天平, ,砝码。
四、实验步骤1、用天平测出小车和小桶的质量M 和M /,把数值记录下来。
2、按图把实验器材装好,不挂小桶。
3、平衡摩擦力:在长木板的不带定滑轮的一端下面垫上一块薄木块,让小车能在其上面做匀速运动。
4、把细绳系在小车上并绕过滑轮悬挂小桶,先接通电源在放开小车,取下纸带并标上号码。
5、保持质量不变,做上述试验,把力对应的纸带标好。
6、保持力不变,做上述试验,将质量对应的纸带标好。
7、计算出加速度,作出加速度与力的图像及加速度与质量得到数的图像。
【合作探究】一、实验数据记录及数据处理表一:表二:画出图像:实验结论:物体的加速度与物体的成反比,与物体成正比。
二、实验注意事项总结1.在研究物体的“加速度、作用力和质量”三个物理量的关系时,我们用实验研究了小车“在质量一定的情况下,加速度和作用力的关系”;又研究了“在作用力一定的情况下,加速度和质量之间的关系”。
这种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是A.建立理想模型的方法B.控制变量法C.等效替代法D.类比法2.在“验证牛顿运动定律”实验的准备阶段,小车不挂小桶时,先将木板的一端垫起一定高度。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全册导学案教案
(3)在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时,通常取地面或相对于地面不动的物体做参考系。
3、坐标系:在选定的参考系上建立适当的坐标系后,就能定量地描述物体地位置及位置的变化。
答案:1、质点;2、参考。
疑难突破
物体在什么条件下能看作质点?
(3)同一个物体在不同的问题中,有时可以看作质点,有时不能看作质点。
问题探究
1、在什么情况下物体才能被看作质点?试分析地球、火车、自行车的运动能否被看成质点。
探究:我们通过研究不同的问题来说明运动物体能否被看成质点。
地球:在研究地球绕太阳的公转问题时,因为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远大于地球的直径,地球的大小对其公转几乎没有影响,所以此时地球可看作质点;在研究地球的自转问题时,则不能看作质点,如果此时地球看作质点,就谈不上自转了。
知识导学
1、质点是高中物理提出地第一个理想模型,是研究物理问题地科学思维方法,我们在学习中,要逐步领悟质点的概念和分析,建立质点模型地研究过程。
2、初中学习的参照物与参考系类似,但参考系是更为科学的定义。
3、结合实际问题如何建立坐标系,如何选择坐标轴和正方向、如何选择坐标原点,是坐标系的一个实际应用问题。
福建省高一物(理必修1)精品教案全集目录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1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
2时间和位移
3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4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5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1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4自由落体运动
人教版物理全册实验教案
人教版物理全册实验教案一、教案简介本教案为人教版物理全册实验教案,共十个章节。
本教案旨在通过实验教学,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概念和原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每个实验均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实验注意事项等内容。
二、第一章实验基本操作与技能1. 实验目的:熟悉实验基本操作与技能,掌握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
2. 实验原理:了解实验基本操作与技能的相关知识。
3. 实验器材:实验桌、实验椅、实验仪器等。
4. 实验步骤:(1)介绍实验仪器及其使用方法;(2)演示实验基本操作与技能;(3)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练习。
5. 实验注意事项:(1)遵守实验纪律,听从实验指导;(2)操作仪器时要轻拿轻放,防止损坏;(3)注意实验安全,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三、第二章测量长度和时间1. 实验目的:学习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学会使用秒表测量时间。
2. 实验原理:了解刻度尺和秒表的使用方法。
3. 实验器材:刻度尺、秒表、实验物品等。
4. 实验步骤:(1)介绍刻度尺和秒表的使用方法;(2)学生分组进行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练习;(3)记录数据并进行分析。
5. 实验注意事项:(1)刻度尺要与被测物体平行放置;(2)秒表使用时要准确计时;(3)记录数据时要清晰、准确。
四、第三章力的作用效果1. 实验目的:探究力的作用效果,了解力的三要素。
2. 实验原理:了解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三要素。
3.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气球、木块等。
4. 实验步骤:(1)介绍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2)学生分组进行力的作用效果实验;(3)记录数据并进行分析。
5. 实验注意事项:(1)使用弹簧测力计时要避免剧烈振动;(2)力的作用点要准确;(3)记录数据时要包括力的三要素。
五、第四章重力与质量1. 实验目的:探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2. 实验原理: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3. 实验器材:重力计、砝码、实验物品等。
4. 实验步骤:(1)介绍重力计的使用方法;(2)学生分组进行重力与质量的实验;(3)记录数据并进行分析。
人教版高中物理全套教案和导学案3-4-19
D.透过偏振片的光的强度先增强,后减弱,.都可以产生偏振现象
B.只有横波可以产生偏振现象
C.只有纵波可以产生偏振现象
D.光的偏振现象说明光是横波
9.如图所示,P是一偏振片,P的透振方向(如图中箭头所示)竖直,下列四种入射光束中,能在P的另一侧观察到透射光的是( )
等带有液晶显示的物品,它们的液晶显示器都用到了偏振现象。
展示导思(15分钟)
课中合作探究
思考与讨论
1、观察教材的演示实验,实验结果说明什么?
例1.两个偏振片紧靠在一起,将它们放在一盏灯的前面以致没有光通过,如果将其中的一片旋转180°,在旋转过程中,将会产生下述的哪一种现象( )
A.透过偏振片的光强先增强,然后又减弱到零
C.P不动,旋转Q,屏上的光的亮度不变
D.P不动,旋转Q,屏上的光的亮度时强时弱
7.将两个偏振片紧靠在一起,把它们放在一盏灯前面,没有光通过;若将其中一个偏振片旋转180º,在旋转过程中将会出现( )
A.透过偏振片的光的强度先增强,后又减弱到零
B.透过偏振片的光的强度先增强,后又减弱到不为零的最小值
B.偏振光是垂直于传播方向上,只沿某一方向振动的光
C.自然光经过一偏振片后成为偏振光,偏振光再经过一偏振片后又成为自然光
D.太阳、白炽灯等普通光源发出的光都是自然光
6.在垂直于太阳光的传播上前后各放置两个偏振片P和Q,在Q的后面放一光屏,则( )
A.Q不动,旋转P,屏上的光的亮度不变
B.Q不动,旋转P,屏上的光的亮度时强时弱
小组交流与讨论
学习小组代表发言
②平时看到的绝大部分光,都是不同程度的,自然光在玻璃、水表面反射时,反射光和折射光都是,入射角变化时的程度也有变化。
人教版高中物理全套教案和导学案3-4-20
解激光的特点及其应用,知道激光和自然光的区别了解了解ab检测导练(15分钟)课堂自主检测1.光的颜色由____________决定。
2.一束日光穿过棱镜,白光会分散成许多不同颜色的光,在屏上出现由__________到_________连续排列的七色彩光带,称为____________。
这是由于棱镜对各种色光的____________程度不同而引起的。
3.一束单色光从空气射入玻璃中,则其频率____________,波长____________,传播速度____________。
(填“变大”、“不变”或“变小”)4.一束白光经过玻璃制成的三棱镜折射后发生色散。
各种色光中,___________色光的偏折角最大,___________色光偏折角最小。
这种现象说明玻璃对___________色光的折射率最大,对___________色光的折射率最小。
7.如图所示,一束白光通过玻璃棱镜发生色散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红光的偏折最大,紫光的偏折最小B .红光的偏折最小,紫光的偏折最大C .玻璃对红光的折射率比紫光大D .玻璃中紫光的传播速度比红光大8.如图所示,一束红光和一束蓝光平行入射到三棱镜上,经棱镜折射后,交会在屏上同一点,若n 1和n 2分别表示三棱镜对红光和蓝光的折射率,则有 ( ) A .n 1<n 2,a 为红光,b 为蓝光 B .n 1<n 2,a 为蓝光,b 为红光 C .n 1>n 2,a 为红光,b 为蓝光 D .n 1>n 2,a 为蓝光,b 为红光9.一细束红光和一细束紫光分别以相同入射角由空气射入水中,如图标出了这两种光的折射光线a 和b ,r 1、r 2分别表示a 和b 的折射角,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a 为红光折射光线,b 为紫光折射光线B .a 为紫光折射光线,b 为红光折射光线 空气水a b。
人教版高中物理全套教案和导学案7.3.2
7.3—2功率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总课时数
课程目标
知识与
技能
1.知道功率的物理意义、定义式、单位。
2.理解功率的导出式P=F·v的物理意义,并掌握其用法,会利用功率的两个公式来解释现象和进行计算。
3.理解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了解平均功率、瞬时功率、额定功率、实际功率的区别与联系。
过程与
方法
1.通过实例体验功率概念的形成过程及功率的实际意义,通过功率的定义过程,体会应用比值方法建立物理概念的方法。
所以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瞬时功率的计算,要求同学们对三角关系理解通彻,并且灵活运用公式.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主备人:
(在应用物理规律时,不仅要做巩固性练习,而且要结合实际问题情景,让学生在实施的过程中体验如何应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特别是方案设计的讨论有助于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建议课后安排学生测功率。)
二、例题讲解
1、功率的计算
例1、从空中以40m/s的初速度沿着水平方向抛出一个重为10N的物体,不计空气阻力,取g=10m/s2,求(1)在抛出后3s内重力的功率。(2)在抛出后3s时重力的功率(设3s时未落地)。
2.学会求解各种不同的功率。
3.运用功率的不同表达式分析和解决动力机械的运动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养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严密思维的习惯。
2.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观点、善于合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理解功率的概念。2.知道功率的种类及其计算。
教学难点
1.功率的表达式P=F·v的物理意义和运用。
新人教版高中物理全套教案
新人教版高中物理全套教案
第一课时:运动的基本概念
教学目标:
1. 了解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速度、加速度等基本物理量的定义。
2. 掌握物体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相关公式。
3. 能够分析并解决与物体直线运动相关的问题。
教学重点:
1. 运动的基本概念。
2. 物体直线运动的相关公式。
教学难点:
1. 运动的基本概念的理解。
2. 相关公式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学生们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了解什么是运动,如何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
二、讲解
1. 引入运动的基本概念,包括位置、位移、速度、加速度等。
2. 讲解物体直线运动的公式:v = v0 + at, s = v0t + 1/2at^2。
三、实例分析
教师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如何使用运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如求物体的位移、速度等。
四、课堂练习
让学生通过练习题,巩固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相关公式的运用能力。
五、作业布置
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练习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反馈:
下节课开始时,进行课堂反馈,对学生作业进行点评,并解答他们的疑问。
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对运动的基本概念掌握较好,但在公式的应用上还存在一定困难,需要进一步巩固训练。
注:本教案仅为范本,具体教学内容及方式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人教版高中物理全套教案和导学案实验12
实验十二 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一、实验目的1.估测油酸分子的大小.2.学习间接测量微观量的原理和方法. 二、实验原理实验采用使油酸在水面上形成一层单分子油膜的方法估测分子的大小.当把一滴用酒精稀释过的油酸滴在水面上时,油酸就在水面上散开,其中的酒精溶于水,并很快挥发,在水面上形成如图1所示形状的一层纯油酸薄膜.如果算出一定体积的油酸在水面上形成的单分子油膜的面积,即可算出油酸分子的大小.用V 表示一滴油酸酒精溶液中所含油酸的体积,用S 表示单分子油膜的面积,用d 表示分子的直径,如图2所示,则:d =V S.图1 图2 三、实验器材盛水浅盘、滴管(或注射器)、试剂瓶、坐标纸、玻璃板、痱子粉、油酸酒精溶液、量筒、彩笔. 四、实验步骤1.用稀酒精溶液及清水清洗浅盘,充分洗去油污、粉尘,以免给实验带来误差.2.配制油酸酒精溶液,取油酸1 mL ,注入500 mL 的容量瓶中,然后向容量瓶内注入酒精,直到液面达到500 mL 刻度线为止,摇动容量瓶,使油酸充分在酒精中溶解,这样就得到了500 mL 含1 mL 纯油酸的油酸酒精溶液.3.用注射器或滴管将油酸酒精溶液一滴一滴地滴入量筒中,并记下量筒内增加一定体积V n时的滴数n .4.根据V 0=V nn算出每滴油酸酒精溶液的体积V 0.5.向浅盘里倒入约2 cm 深的水,并将痱子粉或石膏粉均匀地撒在水面上. 6.用注射器或滴管将一滴油酸酒精溶液滴在水面上.7.待油酸薄膜的形状稳定后,将玻璃板(或有机玻璃板)放在浅盘上,并将油酸膜的形状用彩笔画在玻璃板上.8.将画有油酸薄膜轮廓的玻璃板放在坐标纸上,算出油酸薄膜的面积S (求面积时以坐标纸上边长为1 cm 的正方形为单位计算轮廓内正方形的个数,不足半个的舍去,多于半个的算一个).9.根据油酸酒精溶液的配制比例,算出一滴油酸酒精溶液中纯油酸的体积V ,并代入公式d =VS算出油酸薄膜的厚度d .10.重复以上实验步骤多测几次油酸薄膜厚度,并求平均值,即为油酸分子的大小. 五、数据处理根据上面记录的数据,完成以下表格内容.1.注射器针头高出水面的高度应在1 cm 之内,当针头靠水面很近(油酸未滴下之前)时,会发现针头下方的粉层已被排开,这是由于针头中酒精挥发所致,不影响实验效果. 2.待测油膜面扩散后又收缩,要在油膜面稳定后再画轮廓.扩散后又收缩有两个原因:第一,水面受油酸液滴冲击凹陷后又恢复;第二,酒精挥发后液面收缩.3.当重做实验时,将水从盘的一侧边缘倒出,在这侧边缘会残留油酸,可用少量酒精清洗,并用脱脂棉擦去再用清水冲洗,这样做可保持盘的清洁.4.从盘的中央加痱子粉,使粉自动扩散至均匀,这样做,比将粉撒在水面上的效果好.因为:一,加粉后水的表面张力系数变小,水将粉粒拉开;二,粉粒之间相互排斥. 记忆口诀酒精油酸配溶液,五六十滴体积测. 静水盆中撒痱粉,一滴溶液水面淋. 玻璃板上画边缘,数出格子面积算. 多半算一少半舍,相除直径容易得.例1某学生在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直径实验中,计算结果明显偏大,可能是由于() A.油酸未完全散开B.油酸中含有大量酒精C.计算油膜面积时,舍去了所有不足一格的方格D.求每滴溶液中纯油酸的体积时,1 mL的溶液的滴数误多记了10滴例2油酸的分子式为C17H33COOH,它的一个分子可以看成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C17H33—,另一部分是—COOH,—COOH对水有很强的亲和力.当把一滴用酒精稀释过的油酸滴在水面上时,油酸就在水面上散开,其中的酒精溶于水中,并很快挥发.油酸中C17H33—部分冒出水面,而—COOH部分留在水中,油酸分子就直立在水面上,形成一个单分子层油膜.现有按体积比为m∶n(m>n)配制好的油酸酒精溶液置于容器中,还有一个充入约2 cm深水的浅盘.一支滴管,一个量筒.请补充下述估测分子大小的实验步骤:(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需测量的物理量自己用字母表示).图3(2)用滴管将一滴油酸酒精溶液滴入浅盘,待油酸薄膜稳定后,将薄膜轮廓描绘在坐标纸上,如图3所示.(已知坐标纸上每个小方格面积为S,求油膜面积时,半个以上方格面积记为S,不足半个舍去)则油膜面积为________.(3)估算油酸分子直径的表达式为d=____________.1.利用油膜法估测油酸分子的大小,实验器材有:浓度为0.05%(体积分数)的油酸酒精溶液、最小刻度为0.1 mL的量筒、盛有适量清水的45×50 cm2的浅盘、痱子粉、橡皮头滴管、玻璃板、彩笔、坐标纸.(1)下面是实验步骤,请填写所缺的步骤C.A.用滴管将浓度为0.05%的油酸酒精溶液一滴一滴地滴入量筒中,记下滴入1 mL油酸酒精溶液时的滴数NB .将痱子粉均匀地撒在浅盘内水面上,用滴管吸取浓度为0.05%的油酸酒精溶液,从低处向水面中央一滴一滴地滴入,直到油酸薄膜有足够大的面积又不与器壁接触为止,记下滴入的滴数nC.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 .将画有油酸薄膜轮廓的玻璃板放在坐标纸上,以坐标纸上边长为1 cm 的正方形为单位,计算轮廓内正方形的个数,算出油酸薄膜的面积S .(2)用已知的和测得的物理量表示单个油酸分子的大小__________(单位:cm). 2.在做“用油膜法估测分子大小”的实验中,油酸酒精溶液的浓度为每104 mL 溶液中有纯油酸6 mL.用注射器测得1 mL 上述溶液中有液滴50滴,把1滴该溶液滴入盛水的浅盘里,待水面稳定后,将玻璃板放在浅盘上,在玻璃板上描出油膜的轮廓,随后把玻璃板放在坐标纸上,其形状如图4所示.坐标纸中正方形方格的边长为20 mm.求:图4(1)油酸膜的面积;(2)每一滴油酸酒精溶液中含有纯油酸的体积; (3)根据上述数据,估测出油酸分子的直径.3.用油膜法测定分子大小的实验中,体积为V 的油滴,在水面上形成了近似圆形的单分子油膜,油膜直径为d ,则单个油膜分子的直径约为 ( ) A.4V πd 2 B.πd 24V C.2V πd 2 D.πd 22V 4. “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实验的简要步骤如下:A .将画有油膜轮廓的玻璃板放在坐标纸上,数出轮廓内的方格数(不足半个的舍去,多于半个的算一个),再根据方格的边长求出油膜的面积S ;B .将一滴油酸酒精溶液滴在水面上,待油酸薄膜的形状稳定后,将玻璃板放在浅盘上,用彩笔将薄膜的形状描绘在玻璃板上;C .用浅盘装入约2 cm 深的水;D .用公式d =VS ,求出薄膜厚度,即油酸分子的大小;E .根据油酸酒精溶液的浓度,算出一滴溶液中纯油酸的体积V .上述步骤中有遗漏或不完全的,请指出:(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在用油膜法估测分子大小的实验中,已知配制的油酸溶液中,纯油酸与溶液体积之比为1∶500,1 mL该溶液能滴250滴,那么一滴该溶液的体积是______ mL,所以一滴溶液中所含的油酸体积为____ cm3.若实验中测得结果如下表所示,请根据所给数据填写出空白处的数值,并与公认的油酸分子长度值L0=1.12×10-10 m做比较,并判断此实验是否符合数量级的要求.答案课堂探究例1 AC [由d =VS 得,A 选项中S 偏小,导致d 结果偏大.B 选项中含有大量酒精,是为了稀释油酸,不影响结果.C 选项中,S 偏小,导致结果偏大.D 选项中,使1滴溶液中纯油酸的体积偏小,导致结果偏小.] 例2 (1)见解析 (2)8S (3)nV /[8NS (m +n )]解析 (1)用滴管向量筒内加注N 滴酒精油酸溶液,读出其体积V . 随堂训练1.(1)见解析 (2)0.05%nNS解析 (1)待油酸薄膜形状稳定后,将玻璃板放在浅盘上,用彩笔将油酸薄膜的形状画在玻璃板上.2.(1)2.2×10-2 m 2 (2)1.2×10-11m 3 (3)5.5×10-10m3.A4.(1)在步骤C 中,要在水面上洒上痱子粉或石膏粉.(2)实验时,还需要F :用注射器或滴管将溶液一滴一滴地滴入量筒,记下滴入1 mL 溶液时的滴数.5.4×10-3 8×10-6 ①1.50×10-8 cm②1.62×10-8 cm ③1.42×10-8 cm ④1.51×10-10m 符合数量级要求1.50×10-8 cm 、1.62×10-8 cm 、1.42×10-8 cm ,其平均值L =L 1+L 2+L 33=1.51×10-8 cm =1.51×10-10 m ,这与公认值的数量级相吻合,故此实验符合数量级的要求.。
人教版高中物理全套教案和导学案实验6
图1图2实验六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一、实验目的通过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二、实验原理如图1所示,质量为m 的物体从O 点自由下落,以地面作为零重力势能面,如果忽略空气阻力,下落过程中任意两点A 和B 的机械能守恒即12m v 2A +mgh A =12m v 2B +mgh B 上式亦可写成12m v 2B -12m v 2A =mgh A -mgh B . 等式说明,物体重力势能的减少等于动能的增加.为了方便,可以直接 从开始下落的O 点至任意一点(如图1中A 点)来进行研究,这时应有:12m v 2A =mgh ,即为本实验要验证的表达式,式中h 是物体从O 点下落至A 点的高度,v A 是物体在A 点的瞬时速度.三、实验器材打点计时器,低压交流电源,带有铁夹的铁架台,纸带,复写纸,带夹子的重物,刻度尺,导线两根.四、实验步骤1.安装置:按图2将检查、调整好的打点计时器竖直固定在铁架台上,接好电路.2.打纸带:将纸带的一端用夹子固定在重物上,另一端穿过打点计时器的限位孔用手提着纸带使重物静止在靠近打点计时器的地方.先接通电源,后松开纸带,让重物带着纸带自由下落.更换纸带重复做3~5次实验.3.选纸带:分两种情况说明 (1)用12m v 2n =mgh n 验证时,应选点迹清晰,且1、2两点间距离略小于或接近2 mm 的纸带.(2)用12m v 2B -12m v 2A =mg Δh 验证时,由于重力势能的相对性,处理纸带时,选择适当的点为基准点,只要后面的点迹清晰就可选用.五、数据处理方法一:利用起始点和第n 点计算代入mgh n 和12m v 2n ,如果在实验误差允许的条件下,mgh n 和12m v 2n 相等,则验证了机械能守恒定律.方法二:任取两点计算(1)任取两点A 、B 测出h AB ,算出mgh AB .(2)算出12m v 2B -12m v 2A 的值. (3)在实验误差允许的条件下,若mgh AB =12m v 2B -12m v 2A ,则验证了机械能守恒定律. 方法三:图象法从纸带上选取多个点,测量从第一点到其余各点的下落高度h ,并计算各点速度的平方v 2,然后以12v 2为纵轴,以h 为横轴,根据实验数据作出12v 2-h 图线.若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图线是一条过原点且斜率为g 的直线,则验证了机械能守恒定律.六、误差分析1.本实验中因重物和纸带在下落过程中要克服各种阻力(如空气阻力、打点计时器阻力)做功,故动能的增加量ΔE k 稍小于重力势能的减少量ΔE p ,即ΔE k <ΔE p ,这属于系统误差.改进的办法是调整器材的安装,尽可能地减小阻力.2.本实验的另一个误差来源于长度的测量,属偶然误差.减小误差的办法是测下落距离时都从0点量起,一次将各打点对应的下落高度测量完,或者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来减小误差.七、注意事项1.打点计时器要稳定的固定在铁架台上,打点计时器平面与纸带限位孔调整在竖直方向,以减小摩擦阻力.2.应选用质量和密度较大的重物,增大重力可使阻力的影响相对减小,增大密度可以减小体积,可使空气阻力减小.3.实验中,需保持提纸带的手不动,且保证纸带竖直,待接通电源,打点计时器工作稳定后,再松开纸带.4.测下落高度时,要从第一个打点测起,并且各点对应的下落高度要一次测量完.5.速度不能用v n =gt n 或v n =2gh n 计算,因为只要认为加速度为g ,机械能当然守恒,即相当于用机械能守恒定律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况且用v n =gt n 计算出的速度比实际值大,会得出机械能增加的结论,而因为摩擦阻力的影响,机械能应该减小,所以速度应从纸带上直接测量计算.同样的道理,重物下落的高度h ,也只能用刻度尺直接测量,而不能用h n =12gt 2n 或h n =v 2n 2g计算得到. 记忆口诀自由落体验守恒,阻力减小机械能.仪器固定竖直向,先开电源物后放.开头两点两毫米,从头验证式容易.不管开头看清晰,任取两点就可以.图象验证也很好,关键记住两坐标.例1 某实验小组在做“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中,提出了如图3所示的甲、乙两种方案:甲方案为用自由落体运动进行实验,乙方案为用小车在斜面上下滑进行实验.图3(1)组内同学对两种方案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分析,最终确定了一个大家认为误差相对较小的方案,你认为该小组选择的方案是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若该小组采用图甲的装置打出了一条纸带如图4所示,相邻两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0.02 s,请根据纸带计算出B点的速度大小为________m/s.(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图4(3)该小组内同学根据纸带算出了相应点的速度,作出v2-h图线如图5所示,请根据图线计算出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________m/s2.(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图517.力学设计性实验的处理方法例2为了测定木块与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利用现有的器材:木板、木块、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秒表、砂桶与砂.如图6所示,有人设计了下面三种实验方案:(1)设法使木板静止,增减右面砂桶内的砂,使木块在木板上匀速运动,并测出木块、砂与砂桶的重力;(2)用手拉弹簧测力计保持其静止、水平,然后用力F拉木板向左运动,并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称出木块的重力;(3)把木板倾斜一定角度且固定,让木块从木板顶端由静止图7释放,使木块加速滑到底端,并测出下滑时间及相应各长度.图61.如果这三个实验的操作正确无误,测动摩擦因数最准确而且最简单的实验方案是______________.2.试从实验原理上对每个方案作出简要分析和评价.方案(1)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案(2)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案(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法提炼 设计性实验题目的解决步骤(1)找原型:把教材中的实验原型或者相关的物理理论知识在头脑中完整、准确地重现出来;(2)找差别:将实验中所给器材与实验原型中器材进行对比,看一下少了什么器材或什么器材的量程不满足要求,再看一个“多”给了什么器材,注意“多给”的器材往往就是解决问题的金钥匙;(3)定原理:实验设计的关键在于实验原理的设计,它是进行实验的依据和起点,它决定了应选用(或还需要)哪些实验器材,应测量哪些物理量,如何编排实验步骤,而实验原理的设计又往往依赖于所提供的实验器材(条件)和实验要求,它们相辅相成,互为条件;(4)定方案:根据与原型实验对比的结果和确定的实验原理与器材,确定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来确定实验方案与步骤.跟踪训练 用如图7实验装置验证m 1、m 2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m 2从高处由静止开始下落,m 1上拖着的纸带打出一系列的点,对纸带上的点迹进行测量,即可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如图8给出的是实验中获取的一条纸带:0是打下的第一个点,每相邻两计数点间还有4个点(图中未标出),计数点间的距离已在图中标出.已知m 1=50 g 、m 2=150 g ,则(g 取10 m/s 2,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图8(1)下面列举了该实验的几个操作步骤:A .按照图示的装置安装器件B .将打点计时器接到直流电源上C.先释放m2,再接通电源打出一条纸带D.测量纸带上某些点间的距离E.根据测量的结果,分别计算系统减少的重力势能和增加的动能其中操作不当的步骤是__________(填选项对应的字母).(2)在纸带上打下计数点5时的速度v=______m/s;(3)在打点0~5过程中系统动能的增量ΔE k=________ J,系统势能的减少量ΔE p=______J,由此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若某同学作出12v2-h图象如图9所示,写出计算当地重力加速度g的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并计算出当地的实际重力加速度g=________m/s2.图91.下列关于“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的实验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重物质量的称量不准会造成较大误差B.重物质量选用得大些,有利于减小误差C.重物质量选用得小此,有利于减小误差D.若纸带下落较打点早,会造成较大误差2.关于“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实验中摩擦是不可避免的,因此纸带越短越好,因为纸带越短,克服摩擦力做的功就越少,误差就越小B.实验时需称出重物的质量C.纸带上第1、2两点间距若不接近2 mm,则无论怎样处理实验数据,实验误差都一定较大D.处理打点的纸带时,可以直接利用打点计时器打出的实际点迹,而不必采用“计数点”的方法3.用自由落体运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时,某同学按照正确的操作得到如图10所示的纸带.其中O点是起始点,A、B、C是打点计时器连续打下的三个点,该同学用毫米刻度尺测量O点到A、B、C各点的距离,并记录在图中(单位:cm)图11图10已知打点计时器的电源频率为50 Hz ,重物质量为m ,当地重力加速度g =9.80 m/s 2.(1)图中的数据不符合有效数字读数要求的是__________.(2)该同学用重物在OB 段的运动来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先计算出该段重物重力势能的减少量为________,接着从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第一个点O 数起,数到图中B 点是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第9个点,他用v B =gt 计算和B 点对应的重物的瞬时速度,得到动能的增加量为________(均保留三位有效数字).这样他发现重力势能的减少量________(填“大于”或“小于”)动能的增加量,造成这一错误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若某同学所选的纸带中,设打O 点时释放物体,打点计时器打A 点时物体速度大小为v ,该同学在实验报告中称:测得v =2.36 m/s ,h =27.73 cm ,据此可得:12v 2=2.785 m 2/s 2,gh =2.718 m 2/s 2. 在误差范围内两者相等,即机械能守恒定律得证.老师批阅:“数据非实验所得!”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如图11为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装置示意图.现有的器材为:带铁夹的铁架台、电磁打点计时器、纸带,带铁夹的重锤、天平.回答下列问题:(1)为完成此实验,除了所给的器材外,还需要的器材有________.(填入正确选项前的字母)A .米尺B .秒表C .0~12 V 的直流电源D .0~12 V 的交流电源(2)下面列举了该实验的几个操作步骤:A .按照图示的装置安装器材B .将打点计时器接到电源的“直流输出”上C .用天平测出重锤的质量D .先接通电源,后释放纸带,打出一条纸带E .测量纸带上某些点间的距离F .根据测量的结果计算重锤下落过程中减少的重力势能是否等于增加的动能其中操作不当的步骤是____________.(3)实验中误差产生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两个原因)(4)利用这个装置也可以测量重锤下落的加速度a 的数值.根据打出的纸带,选取纸带上连续的五个点A 、B 、C 、D 、E ,测出各点之间的距离如图12所示.使用交流电的频率为f ,则计算重锤下落的加速度的表达式a =______________.(用x 1、x 2、x 3、x 4及f 表示)图12答案课堂探究例1 (1)见解析 (2)1.37 (3)9.75解析 (1)甲 采用图乙实验时,由于小车与斜面间存在摩擦力的作用,且不能忽略,所以小车在下滑的过程中机械能不守恒,故图乙不能用于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例2 1.(2) 2.木块匀速不易调节和判断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直接从弹簧测力计读出,与木板运动性质无关 时间、长度的测量都会产生误差,且测量过程和步骤较多1.安全:在三个方案中都不存在安全问题;2.可行:根据题目中给出的器材,方案(1)中保证木板静止,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木块、砂桶与砂的重力都能做到,可是要想保证木块在木板上匀速运动就比较困难了. 方案(1):不具有可操作性,所以排除方案(1).方案(2):弹簧测力计静止,木块也静止,拉动木板运动时,木块在水平方向上受到弹簧测力计的拉力和木板的滑动摩擦力作用而平衡,所以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于滑动摩擦力F f 的大小,而且在拉动木板的过程中,不用担心木板是否在做匀速直线运动,只要使木板运动,保证木板与木块之间是滑动摩擦力就可以了.然后测量出木块的重力G ,则动摩擦因数μ=F f /G ,即方案(2)具有可操作性.方案(3):对沿木板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木块受力分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出方程:mg sin θ-μmg cos θ=ma .再用秒表测出下滑的时间t ,用刻度尺测出木块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位移x ,则x =12at 2.最后用刻度尺测出夹角θ的对边和邻边的长度,求出sin θ和cos θ的大小,把以上各式联立,就可以求出μ的大小.比较方案(2)、方案(3)可知方案(3)中需要测量的物理量多,测量不方便,造成的误差较大,所以应选择方案(2).跟踪训练 (1)BC (2)2.4 (3)0.580.60 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m 1、m 2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 (4)g =m 1+m 22h (m 2-m 1)v 2 9.7随堂训练1.BD 2.D3.(1)15.9 cm (2)1.22 m 1.23 m 小于测得的高度比自由落体运动对应下落的实际高度小 (3)见解析解析 (3)由于阻力的存在,在下落过程中重力势能的减少量不可能小于其动能的增加量.4.(1)AD (2)B (3)见解析(4)(x 3+x 4-x 1-x 2)f 24解析 (3)纸带与打点计时器之间有摩擦;用米尺测量纸带上点的位置时读数有误差;计算势能变化时,选取初末两点距离过近;交流电频率不稳定(写出任意两个即可).。
人教版高中物理全套教案和导学案7.9
掌握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原理。
教学难点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误差分析及如何减小实验误差的方法。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课前准备
教师活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本节实验。下发预习提纲,重点复习下面的三个问题:
1、推导出机械能守恒定律在本实验中的具体表达式。
在图1中,质量为m的物体从O点自由下落,以地作零重力势能面,下落过程中任意两点A和B的机械能分别为:
EA= ,EB=
如果忽略空气阻力,物体下落过程中的机械能守恒,于是有EA=EB,即 =
上式亦可写成
该式左边表示物体由A到B过程中动能的增加,右边表示物体由A到B过程中重力势能的减少。等式说明,物体重力势能的减少等于动能的增加。为了方便,可以直接从开始下落的O点至任意一点(如图1中A点)来进行研究,这时应有: ----本实验要验证的表达式,式中h是物体从O点下落至A点的高度,vA是物体在A点的瞬时速度。
教师活动:听取学生汇报,点评,帮助学生解决困难。
学生活动:学生进行分组实验。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1)为进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有下列器材可供选用:铁架台,打点计时器,复写纸,纸带,秒表,低压直流电源,导线,电键,天平。其中不必要的器材有:;缺少的器材是。
(2)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时,如果以v2/2为纵轴,以h为横轴,根据实验数据绘出的图线应是,才能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其斜率等于的数值。
2、如何求出A点的瞬时速度vA?
根据做匀加速运动的物体在某一段时间t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该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可求出A点的瞬时速度vA。
图2是竖直纸带由下而上实际打点后的情况。从O点开始依次取点1,2,3,……图中s1,s2,s3,……分别为0~2点,1~3点,2~4点……各段间的距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届高考物理专题复习精品学案――物理实验专题复习(最新)第一篇:实验命题研究一、考纲再现二、实验知识整合1基本仪器: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天平、秒表、电火花计时器或电磁打点计点器、电流表、电压表、多用电表、滑动变阻器、电阻箱、示波器、弹簧测力计、温度表等2实验分类:A研究性实验:B测量性实验:①研究匀速直线运动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1②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2③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测定金属的电阻率3○用描述法画出电场中平面上的等势线4○用双缝干涉测光的波长4○描绘小电珠的伏安特性曲线5测定玻璃的折射率○5○用多用电表探索黑箱内的电学元件6○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7○把电流表改装为电压表7C验证性实验 D 演示实验○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1○验证动量守恒定律2○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3三、近两年理综考试物理实验命题的特点:1、实验命题范围广近两年来,物理实验命题已经逐渐打破以往电学实验为主导的局面,考查范围更加广泛。
从基本仪器的使用、演示实验的分析、教材学生实验及设计实验都作了全面的考查。
.2、命题方式在发生变化实验考题小题增多,由原来一题变为两个甚至三个小题;命题的内容也为力、电、光等;命题的形式也考查多样。
这样降低单个实验题的分值。
3、注重考查实验的基本能力篇:基本仪器的使用第二一、高考热点:长度测量仪器: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1时间测量仪器:打点计时器和秒表;2、电路测量仪器:安培表、伏特表、多用电表;3、4、控制电路仪器:电阻箱和滑动变阻器。
二、重点讲析:《大纲》要求:会正确使用仪器,会准确读数、会记录测量结果。
知道仪器的结构、知道仪器使用的注意事项等。
1、游标卡尺。
0.1mm 分度的游标卡尺:游标上相邻两个刻度间的距离为0.9mm,比主尺上相邻两个刻度间距离小10毫米位的数值:游标的第几条刻线跟主尺上0.1读数时先从主尺上读出厘米数和毫米数,然后用游标读出分度的游标卡尺,其读20某一条刻线对齐,0.1毫米位就读几(不能读某)。
其读数准确到0.1mm。
同理。
读数方法相同。
50分度的游标卡尺读数准确到0.02mm数准确到0.05mm)看清游标的精确)主尺上的读数,应以游标的0刻度左端上主尺的刻度为准;(2([经验之谈]:1 3)游标卡尺都是根据刻线对齐来读数的,所以都不再往下一位估读。
度;(例1、读出下列游标卡尺测量的读数cm678cm 4 3 ⑴⑵2010 0 10 0 5123456 0⑶cm01234567890答案:⑴2.98cm ⑵6.170cm ⑶1.050cm2、螺旋测微器。
在0.5mm;可动刻度每旋转一圈前进(或后退)(半毫米刻度)0.5mm固定刻度上的最小刻度为可动刻度的一周上平均刻有50条刻线,所以相邻两条刻线间代表0.01mm。
读数时,从固定刻度上读取整、半毫米数,然后从可动刻度上读取剩余部分(因为是10分度,所以在最小刻度后必须再估读一位),再把两部分读数相加,得测量值。
[经验之谈]:(1)看半刻度是否露出;(2)可动刻度要估读。
例2、读出下列螺旋测微器测量的读数。
⑵⑴0105 0 15210.294mm0.642mm ⑵答案:⑴如图所示,此、(例305全国卷Ⅲ)用螺旋测微器测圆柱体的直径时,示数_______mm。
示数为从固定刻度部解析:本题解答的关键是掌握螺旋测微器的原理和读数规则。
部分,一定要;再从可动刻度上读出小数分读出毫米数和半毫米数,读数为8mm.0 . 002 范围内都给分)±,将两部分相加为估读,为0.1168.116mm.(在8.11622)天津例4、(07标一种游标卡尺,它的游刻分的50个小等尺上有。
用为49mm度度,总长卡,量某物体长度它测该示所,则数尺示如图是长度物体的。
_______cm解析:解答游标卡尺的读数的关键是掌握游标卡尺的原理和读数规则。
从主尺上读出整毫米数,读数的为41mm分50度;找到游标尺上与主尺对齐的格数,为10格,者相加,0.02mm卡尺的精确度乘以格数为×;最后将二10=0.20mm 。
4.120cm得测量结果为41.20mm即Ω3、多用电表~多用电表的使用方法:不在,⑴使用前应查看指针是否指在刻度盘左端零刻线处。
如应ΩΩ调零进行机械调零。
方法是用小螺丝刀轻旋表头正下方中央处的螺V110 1k ××100 ××~OFF 2.5 丝,使指针指左端零刻线。
100 10读位置。
⑵根据被测物理量及其数量级将选择开关旋到相应的5010 +250 1的右20mA(数时还要注意选用刻度盘上对应的量程刻度。
如测量左mA500应量程处;在刻度100mA直流电流,应将选择开关对准左边盘上,2.5 10 50 250 500 V数10该看最下一行刻度,即满偏刻度为出读的刻度线,从刻度盘10据后还应再乘,得测量结果。
)⑶使用欧姆挡时,先选好倍率,再进行欧姆调零。
方法是:将红、黑表笔短接,调节欧姆调零旋钮,使指针指右端零刻线处。
用多用电表的欧姆挡测电阻的操作步骤是:的10就应该选×Ω200①选倍率。
一般要选择比被测电阻的估计值低一个数量级的倍率。
如估计值为倍率。
②进行欧姆调零。
③将红黑表笔接被测电阻两端进行测量。
④将指针示数乘以倍率,得测量值。
Ω或交流电压最高挡。
⑤将选择开关扳到OFF部分,不能⑷使用多用电表时,两只手只能握住表笔的绝缘Ω间的人体电接触表笔上的金属部分(首先是为了安全;其次两手之阻将与被测电路并联,改变了电路结构)。
表的正接线⑸不论使用多用电表的哪个挡,电流总是从多用电(黑表笔流出)。
柱(红表笔)进入电表,而从负接线+ 太小(即指用欧姆挡测电阻,如果指针偏转角度]:[经验之谈如果指针偏应该增大倍率重新调零后再测;针所指的刻度值太大),率重新调零转角度太大(即指针所指的刻度值太小),应该减小倍后再测。
.多用电表表头的示意图如右。
在正确操作的情况下:例5 ___________。
⑴若选择开关的位置如灰箭头所示,则测量的物理量是______,测量结果为___________。
⑵若选择开关的位置如白箭头所示,则测量的物理量是______,测量结果为___________。
⑶若选择开关的位置如黑箭头所示,则测量的物理量是______,测量结果为那么接下来的正确操作步骤⑷若选择开关的位置如黑箭头所示,正确操作后发现指针的偏转角很小,。
应该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⑸全部测量结束后,应将选择开关拨到______或者_______ 插孔流入电表。
⑹无论用多用电表进行何种测量(限于直流),电流都应该从色_____表笔经______倍率,重新调零,将Ω。
⑶电阻,17kΩ。
⑷该用×1k答案:⑴直流电压,1.24V。
⑵直流电流,49mA500V再乘以倍率得测量值。
⑸OFF,交流电压红黑表笔分别接触被测电阻的两根引线,读出指针所指刻度,档位置。
⑹红,正。
2 1 4、安培表和伏特表量程,例6、右图是电压表的刻度盘。
若当时使用的是该表的0-3V5 10 03量程,那么电压那么电压表读数为多少?若当时使用的是该表的0-15V0 15表度数又为多少?因此要向下估读一分度的,是100-3V解析:量程最小刻度是0.1V,1.14V-1.16V(由于最后一位是估读的,有偶然误差,读成位,读1.15V5.7V这一位,所以读0.5V 量程最小刻度为,不是10分度的,因此只要求读到0.1V之间都算正确)。
0-15V 5.6V-5.8V之间都算正确)。
(练习:读出下列电表的测量值.⑵⑴2 1 0.2 0.410 5 2 1 V A 3 0.6 0 015 0 0 3._______A接0~3A 量程时读数为接0~3V量程时读数为_______V.接0~15V量程时读数为______V.接0~0.6A量程时读数 A.答案: 2.16V 10.5V 0.79A 0.16A4、示波器例7(07全国卷1)⑴用示波器观察频率为900Hz的正弦电压信。
把电压信接入示波器Y输入。
①钮。
如果正弦波的正负半周均超出了屏幕的范围,应所示的波形时,应调节1当屏幕上出现如图钮,或这两个组配合使用,以使正弦波的整个波形出现在屏幕内。
②如需要屏幕上钮或调节钮。
置于位置,然后调节正好出现一个完整的正弦波形,则应将Y增益衰减或衰减调节答案:①竖直位移或↑↓扫描微调1k档位②扫描范围篇:基本实验方法三第一、高考热点: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理想化方法、留迹法、模拟法、放大法;实验原理的设计方法:多次测量法、累积法;实验误差的控制方法:直接和间接测量;实验数据的测量方法:直接比较法、平均值法、列表法、图象法。
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实验题型分析二、实验步骤、1实验必须按照一定的步骤或程序进行,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和实现预期的目的。
因此,在实验前,必的问题须正确、科学、合理地安排实验步骤。
解答这类屏遮光筒双缝白炽灯滤光片单缝实验依据是实验要求和实验原理。
链接高考现干涉06全国卷Ⅰ)利用图中装置研究双缝(例8 象时,有下面几种说法:将屏移近双缝,干涉条纹间距变窄A.将滤光片由蓝色的换成红色的,干涉条纹间距变宽B. .将单缝向双缝移动一小段距离后,干涉条纹间距变宽C换一个两缝之间距离较大的双缝,干涉条纹间距变窄D.E.去掉滤光片后,干涉现象消失。
_______________其中正确的是:解析:考查学生实验实验装置及操作获得的实验现象。
在本实验中,光的双缝干涉现象中条纹宽度l???x.):(ABD,分析得d、电路的连接2RR实验生实验连线是一类考查学2题技能和操作能力较为有效的型。
连线时一定要按照电路图。
在接注意:①连线时把导线接K从电接,线柱上;②电表的正负B1③滑出表的正接流入,从负接流;1 图状控动变阻器应处于有效的制态。
mA的内阻R例9 利用图1所示的电路测量电流表A可阻K、RR为电阻,K、为电键,B是电源(内图中2112忽略)。
连物在图2的实图上1根据图所给出的电路原理图,线。
答案:电路见图、仪器的选择3 器材选择的原则:的1.准确性原则:选用电表量程应可能减小测量值近相对误差,电压表、电流表在使用时尽可能使指针接...................较,读数误差满量程,若指针偏转不到满偏角度的1/3...大。
2.安全性原则:通过电源,电表,滑动变阻器,用电器的电流不能超过其允许的最大电流。
.便于操作原则:选择控制电路时,既要考虑供电电压的变化范围是否满足实验要求,又要注意便于3 操作。
UR变随电压北京)某同学用图2所示电路,测绘标有“3.8V ,0.3A”的小灯泡的灯丝电阻例9(06 化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