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走进小说天地》教学设计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走进小说天地》教学设计语文九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3e7ce52a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14.png)
《走进小说天地》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小说天地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的“综合性学习内容”,通过以往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分析小说的能力,结合名著推荐阅读篇目《西游记》《水浒传》等,其故事家喻户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同学们在熟悉的名著中,了解小说人物的丰富性并掌握一些小说的答题技巧,从而让学生在小说的阅读中感受小说的魅力,陶冶性情,净化心灵。
学情分析:初三的学生已经具有了相关的小说阅读能力,但小说阅读还没有在教材里实践精读方法。
中国古典文学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学生都非需感兴趣,古典小说中的千百个人物形象,有些已经为学生们所热悉,有些甚至深受学生喜爱。
虽然对相关的情节内容,学生已经悉,但是对人物形象的复杂多样性了解不深,把握不准,学过的人物形象塑造的正面和侧面描写两大方式还不能够熟练的运用到小说阅读中去,初三教材里的《水浒传》《三国演义》《偶林外史》《红楼梦》等中的相关内容,涉及到杨志,范进、刘备,诸葛亮等经典人物形象,学生们学习兴趣很高,这课,要带着学生们从人物形象望造的角度了解小说中人物的丰富性,学习并掌握小说阅读理解题的答题技巧。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复习一些小说内容,品赏一些小说人物。
2掌握小说人物塑造的方法。
3培养和提高小说的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究掌握通过人物的语言、外貌、动作等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会人物、环境描写的作用。
2、培养和提高小说的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
感受小说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1、通过合作探究,理清小说的脉络,提高分析人物的能力。
2、掌握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
3、培养和提高小说的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感受小说的魅力。
教学方法:讨论法合作法探究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请同学们欣赏由小说改编的影视画面,出示视频神雕侠侣画面,欢迎来到小说天地,请同学们回顾小说的概念。
小说是以_____为中心,通过完整的______和_____来反映___的文学体裁。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5《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5《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b1f10a7b9e31433238689308.png)
15.我的叔叔于勒【教材分析】(整体把握本课在教材和单元中的定位,据此挖掘文本特质,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和学习要点,引导教师树立单元教学意识和基于课标教学的意识。
200字左右。
)《我的叔叔于勒》是九上第四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
本单元所选课文将带领学生走进少年天地,以少年的视角,察世间百态,品人情冷暖。
本文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看法和态度,让人反思“亲情与金钱”的关系。
既真实再现像菲利普夫妇一样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们生活的辛酸,更让我们探讨人和人之间究竟应该如何相处,亲情与金钱的轻重权衡。
小说围绕于勒命运的变化安排情节,跌宕曲折,富于悬念;另外小说通过人物语言、行动等来揭示人物心理,细腻地刻画人物性格,值得学生学习效仿。
【教学目标】(体现语文核心素养/三维目标,从学生学习角度进行表述,具体恰当。
根据文本特点,可以“一课一得”,也可以“一课多得”,2—3个为宜。
要体现教读课和自读课的区别。
)1.速读课文,积累生字词,了解作者及作品,理清小说曲折的故事情节。
2.学习运用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分析人物形象。
3.多角度理解小说主题,认识“金钱崇拜”的可悲,正确对待金钱与亲情的关系。
【预习提示】(引导教师关注学生的阅读感受和困惑,分成“日积月累”“边读边悟”“学贵有疑”三个栏目。
既注重学生的自主积累,又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提示初步感受文本,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质疑探究能力。
)1.日积月累(1)我搜集的资料(作者及作品)莫泊桑(Maupassant 1850~1893) 1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他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一生》、《漂亮朋友》;短篇小说《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羊脂球》等。
其作品的基本主题是暴露资产阶级精神面貌和社会风气的腐败堕落。
(2)我积累的字词(字词及释意)拮据:jiéjū手头紧,经济境况不好。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 走进小说天地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 走进小说天地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77a15d058fafab068dc0227.png)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走进小说天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开辟新的学习渠道,激发阅读兴趣,拓展阅读视野,鼓励阅读想象,引导读书方法.过程与方法师生共同走进难忘的小说世界,了解小说的历史和对人类的影响,感受小说缤纷的人物画廊中鲜明形象的魅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张扬阅读个性,陶冶高尚情操.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开辟新的学习渠道,激发阅读兴趣,拓展阅读视野,鼓励阅读想象,引导读书方法.教学难点张扬阅读个性,陶冶高尚情操.教学准备安排学生阅读教材第87~89页的“活动提示”,了解并掌握相关活动信息.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走进小说天地,一路春光烂漫;相伴经典名著,人生无比丰富.“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读书让我们无寂寞烦忧,不觉岁月流逝.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小说世界吧.二、活动指导(一)小说故事会1.回顾自己阅读小说的经历,想想哪部(篇)小说的情节最吸引你.选定一部(篇),再读几遍,以教材上出示的流程图的形式将小说的情节梳理清楚.然后尝试用自己的语言重新组织小说情节.2.搜集相关资料,理清小说的结构.可以结合本单元学习内容想一想,作者运用了哪些构思技巧使读者有兴趣读下去.3.每个人在小组内试讲一次,小组成员互相评价,提出意见.每个人根据大家的意见,对讲述的内容和方式做出调整.4.班级展示结束后,请老师和全班同学点评,评选出班级“故事大王”.(二)小说人物大家谈1.每个人先梳理自己读过的小说篇目,指定几位同学汇总,整理出一份小说篇目表.2.将篇目分配到各小组,组内再分工,用卡片的形式(纸质卡片或电子卡片均可)为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建立档案.内容可以包括姓名、出处、外貌衣着、典型语言、典型动作、相关事件等,还可以做一些简单的点评.3.以制作好的卡片为基础,发挥创意,不限形式,在班上开展“小说人物大家猜”活动.4.指定几位同学组成编委会,根据大家的活动成果,编写一部小说人物小词典.(三)展开想象的翅膀1.重新设计人物命运.例如,假如闰土生活在现在,他的命运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假如鲁滨孙没有获救,一直待在荒岛上,后来还可能发生什么事情?2.为小说续写故事.例如《我的叔叔于勒》中,菲利普一家回到家里,会发生什么?3.穿越时空的对话.例如,闰土、于勒、杜小康等小说人物就站在你面前,你将会对他们说些什么?4.寻找自己周围生活中的小说素材,进行虚构、演绎,编一个故事,或试着写一篇小小说.三、活动示例(一)1.《骆驼祥子》老舍小说讲的是一个旧社会普通人力车夫的故事.主人公祥子来自农村,他老实、健壮、坚忍,来到北京后,他选择了当时城市底层老百姓很普通的行业——拉洋车.他自尊好强,吃苦耐劳,凭自己的力气挣饭吃.他最大的梦想不过是拥有一辆自己的车,但希望一次又一次破灭.2.《水浒传》施耐庵小说描写了梁山好汉们从起义兴盛到最终失败的全过程,特别是通过写众多草莽英雄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反抗道路,鲜明地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3.《简·爱》夏洛蒂·勃朗特(英)小说主人公简·爱是个孤女,成年后到桑菲尔德贵族庄园当家庭教师.她身份低微,相貌平平,却以真挚的情感和高尚的品德赢得了东家罗切斯特的尊敬和爱恋.不料在和罗切斯特举行婚礼时却横生枝节,使她不得不面对更多的磨难和考验.(二)1.小说人物档案卡片他在家中排行第二,人称二郎.一双眼光射寒星,两弯眉浑如刷漆,身长八尺,浑身上下有千百斤气力,是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他勇猛过人,胆大心细,景阳冈打死猛虎,为报仇斗杀西门庆;他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他是梁山泊一名勇猛的虎将.(人物:武松)(三)重设人物命运:假如孔乙己中了举人……孔乙己中了举人后,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年事已高的他已不用当差做事,只一味安享清闲.于是,他便常常穿着干净平整的丝绸长衫,去熟悉的咸亨酒店喝酒,打发时日.酒店里,老板一改过去的冰冷脸孔,忙前忙后地伺候着孔举人,唯恐招待不周,惹恼了贵人.那些曾经取笑过他的短衣帮,再没谁轻易出声,只敢悄悄拿热切的目光瞅着孔举人的一举一动,满眼的羡慕和崇拜.孔乙己踱进清静的雅间,要了好酒好菜,慢慢地坐下,一边吃一边品,还一边拿着书轻轻念.不谙世事的孩子们依旧在这时围住了他,他便叫老板拿来更多的茴香豆,一一分给孩子们,却再不教他们“茴”字的写法了.某天,有个想巴结贵人的好事者告诉了孔乙己,曾经吊打他的丁举人的近况:丁家子辈因开罪朝中重臣,被除了官籍,抄了家产.孔乙己面色平静,放下手中的书,沉默良久,只深深叹了口气……。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四单元 阅读 16.孤独之旅》优质课教案_5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四单元 阅读 16.孤独之旅》优质课教案_5](https://img.taocdn.com/s3/m/d429b6003169a4517723a3a7.png)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孤独之旅》是九年级上册中的一篇。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课文展示了主人公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坚强的成长历程。
孤独,是生活给予人生成长的一道美丽又残酷的题目,小说命名为“孤独之旅”,蕴含深刻意味。
在体验欣赏过程中,既能扩展学生视野、丰富情感,又能激发学生比照自己的生活形态,真正读懂“孤独”,迎接成长中“孤独”,丰富人生内涵,树立奋进的信念。
文中杜小康这一人物形象,是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丰满起来的。
而小说中出色的自然环境描写(如鸭群、芦荡、风雨)又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
教读课文,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四句语言,并结合环境、细节描写对人物刻画、主题表达的重要作用。
为此,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在自读中圈点勾画,快速捕捉主要信息;从朗读中进入情境,体会作品意蕴;在研读中联系实际,体验成长的感受。
二、学情分析:初三的学生戏称,一旦升入初三,人生将与寂寞握手,和孤独相聚,拖着太多的疑惑与不甘。
他们似乎有着与年龄不相称的成熟与稳重,对一些问题已经有了自己的看法,也已经具备了一些能力,但不够全面、客观,看问题也不够深入。
他们所说“孤独”,更多时候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更多的是面对考试压力时反映出来的较情绪化的表现,甚至有时是对现实的畏惧,是需要我们适时的引导。
三、教学目标:1.感受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历程。
2.学习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情感、心理所起的重要作用。
3.学会在成长过程中克服困难。
四、课型:新授课五、课时:一课时六、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学习环境描写对表现情感、心理所起的重要作用。
难点:体会成长中的感受。
七、教学过程:(一)导入:《草房子》是曹文轩所创作的少年成长小说,草房子可以说是一个美好之地,其中讲述了五个孩子苦痛的成长经历。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其中的一个孩子杜小康,走近他的成长之旅。
【板书课题】(二)研讨探究:1. 走进主人公的心路历程:快速默读文章,在文章中找出和杜小康的哭有关的句子。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阅读:15我的叔叔于勒》赛课教学设计_0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阅读:15我的叔叔于勒》赛课教学设计_0](https://img.taocdn.com/s3/m/e446c81a58fb770bf78a5543.png)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教师寄语:本是同根生,何故相见不相识?金钱如冰,心如铁,冷冰亲情社会铸。
教学目标:1、学习对比手法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2. 品察细节,学习通过刻画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来揭示人物心理的方法。
3、认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置于亲情之上”的主题,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与人为善的情感。
教学重点:学习通过刻画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来揭示人物心理的方法。
教学难点:了解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赤裸裸的、冷酷无情的金钱关系,认识资本主义制度的丑恶本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看,这是什么?推荐两个有关钱的名言俗语。
你喜欢钱吗?为什么?钱可以达成我们的心愿?那么,为了钱你会六亲不认吗?今天,我们继续走进菲利普一家,看一看他们兄弟之间和钱有什么关系?首先,回忆上节课的内容,谁能用自己的话简单的复述故事的情节。
提示:于勒年轻时糟蹋钱,“我”的父母不得不把他送到国外,后来他来信说自己发财了,“我”们一家人很高兴,天天盼望于勒回来并夸赞他是有良心的,正直的人。
不料在一条游船上却发现了穷困潦倒的于勒,父母唯恐他回来再吃“我”们,于是赶紧躲开了。
盼于勒——赞于勒——见于勒——躲于勒二、合力闯关把昨天预习的内容在小组内交流,并推选出小组代表回答。
1.文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从文中标出并分析其作用. (提示:称呼、环境菲利普夫妇与我等)(一)、对于勒的不同称呼贫:坏蛋、流氓、无赖、分文不值小子、家伙、老流氓、贼、讨饭的富:正直、有良心、好心、有办法的人、救星突出了菲利普夫妇的自私贪婪唯利是图。
(二)、环境描写:20段:比喻的手法,描写了海面轻快明丽的景色,从而烘托了菲利普夫妇一家人去哲尔赛岛旅途中欢快的心情。
48段;阴沉恐怖的环境,烘托了人物失望沮丧的心情,和上船时形成鲜明的对比。
(三)、见到于勒变成穷水手后,菲利普夫妇躲避于勒,而我却给了于勒叔叔小费,我的善良和菲利普夫妇的自私冷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 菲利普夫妇是怎样的人?22段语言摆阔气,故作高雅,爱慕虚荣。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e993b76733687e21af45a9f9.png)
第四单元教学设计九年级上册四单元三篇文章,或涉及少年成长这一话题,或从少长。
学习本单元,要学会梳理小说的情节;试着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并结合自己本单元三篇文章《故乡》《我的叔叔于勒》《孤独之旅》,对应“语文主题学习语文单元导读课浏览,了解内容,复巩固性测试练习第四单元单元导读课(1课时)学习目标:1.双元把握、初读文章、梳理内容2.了解小说的特点。
3.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教学过程及内容:一、旧知回顾导入提问:以前所学或学生掌握的小说知识。
二、展示目标:三、学习新课(一)要求学生默读单元导读部分,思考: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什么?语文素养包括哪些内容?(二)要求学生阅读本单元课文,初识文章内容。
主问题:1.梳理三篇小说的情节。
2.感受三篇小说中主要人物的形象。
(三)复述课文内容。
任务分解:在全单元阅读基础上,将三篇课文的复述人物按小组分解。
活动设计:1.学生自读单元导读,明确单元主题,了解小说的特点。
2.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关注经典小说阅读。
3.谈对小说人物的看法。
单元梳理课(1课时)学习目标:1.正字音,记字形。
2.明词义,能辨析。
3.会归类,巧应用。
活动设计:1.教师检测学生课后生字预习情况,正字音。
1)学生读出课后生字,教师正音,齐读,整理笔记巩固。
2)课件出示词义,学生对号入座。
3)词语归类,整理笔记。
2.限时当堂记忆所学生字词,听写重要词语,记字形。
(将听写错误的生字改正过来并积累在错题本中)3.词语接龙游戏——飞花令。
抓要素理情节课型:主题阅读课 1+X课时安排:1课时阅读内容:(《故乡》+《药》)学习目标:1.快速浏览课文,了解小说主要内容。
2.抓小说要素复述故事情节。
主问题:1.通读课文,梳理出小说的三要素。
(复述故事情节)2.画出文中环境描写的语句,体会故乡的变化。
活动设计:1.学生阅读《故乡》明确:找小说要素,复述情节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人在(地点或环境)发生了。
(自主思考,组内交流,课堂展示,教师点拨。
2020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驳论知识──学会反驳》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2020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驳论知识──学会反驳》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c6f6825e2f60ddccdb38a020.png)
谈话、讨论、范例解剖。
教学重难点:
“驳论方式”知识的讲解;鲁迅对对方论据的剖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例题引入:
日本首相安倍在日本战败七十周年发表讲话,讲话中有这样一段:“现在我国国内战后出生的一代已超过了总人口的80%。我们不能让与战争毫无关系的子孙后代担负起继续道歉的宿命。”意思是说,现在的日本人和过去的战争无关,他们不应该为过去的战争道歉。(出示PPT)
三、讨论例题
安倍的说法看似挺有道理,的确现在日本人口绝大多数都生自战后,当年的仗又不是现在的人打的,为什么还要现在的日本子孙道歉呢?所以,直接驳论点稍有困难。
对方也的确说的是事实,好像在论据上驳倒对方也不太现实。
那我们该怎么办?大家讨论。
我们不妨学习一下鲁迅先生的《中国失掉了自信力吗》这篇文章,看看鲁迅是怎么反驳对方的观点的。
本课就是在实现教材的例文功能,也就是借学习《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吗》使学生理解驳论知识,特别是绝杀对方论证过程的这一驳论方式。
我们进行写作教学时,固然要教给学生一些议论文写作知识,这有利于学生理性认识自己的写作过程,但一定要注意,这些写作知识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应该怎么读、怎么写;为什么这么读,为什么这么写的。通过使学生理性认识文本范例,理解例文的生成过程,进而在自己头脑中,逐渐形成正确思维过程。
(二)教师提问:鲁迅是如何看待对方所说的事实的?
教师分析:承认这是事实,并进而分析这个事实的实质:以前是信他,现在是自欺。于是可以得出结论──对方所说的事实,以前就不是自信。
(三)教师分析产生这种误读的原因。
之所以会产生这种误读,请注意,作者的表述,文中用大量的“从公开的文字看”这类表述,说明我们看到的东西,往往并不是全部的事情,我们还有很多事实是没有看到,我们被这些表面的脂粉给笼罩了。
《第四单元》单元教学设计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单元教学设计九年级语文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0e2f570cb84ae45c3b358c99.png)
单元导学本单元小说选取的均是名家名作,思想内涵深刻,艺术技巧精湛,均是短篇小说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每篇文章各有特色,《故乡》在“现实”与“回忆”中穿插交织,通过对比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形象;《我的叔叔于勒》的最大特色是故事悬念的设置和叙述视角的选择,全文布局精巧,情节巧妙真实,结局出人意料;《孤独之旅》的情节则比较平淡,并没有浓墨重彩地塑造人物形象,而是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以富有诗意的语言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情感,呈现出“印象”“感觉”“意境”等“诗化小说”的特征。
王荣生老师在《小说教学教什么》中提道:小说是作者运用了叙述技巧的产物,没有好的叙述技巧就没有好的小说。
换言之,好的小说一定有好的叙述技巧。
读小说不仅要关注小说写了什么,更要关注小说是怎么写的,即关注作者的叙述技巧。
在小说的阅读教学中,教小说的叙述技巧,不是为了让学生学习运用这些技巧写小说,而是凭借这些叙述技巧更好地理解作品内涵,欣赏小说。
教给学生解读方式应该成为小说教学的主要内容。
解读方式是小说阅读的基础和关键。
教给学生解读方式符合基础教育阶段打基础的要求。
学生学会解读小说的方式,就掌握了小说解读的工具,可以举一反三地运用它去解读同类或非同类的小说,相似甚至陌生的小说。
文本解读的能力是能够迁移的,对学生的学习具有长远的价值与意义。
学习目标学习迁移:1.通过有效地选取、组织和分析文本内容,独立解读小说个性化的特征2.能够运用典型的叙述技巧进行小说创作理解意义:1.小说的灵魂是叙述2.叙述视角影响着读者对故事的解读3.小说的环境描写为人物形象和主题服务掌握知能:知识:1.什么是小说和短篇小说2.小说的三要素3.小说叙述视角的类型及作用技能:1.分析作者如何取舍文本结构和时间顺序(如顺序、倒叙)等方式,以造成神秘、紧张或出其不意的叙事效果2.通过比较阅读解读人物形象3.能够结合具体词句分析小说中所描写环境的特点,及其对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的作用4.辨识所学短篇小说的主题教学思路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小说,小说是虚构的叙事文体,叙事是其主要功能。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5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5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70876523c8d376eeafaa3195.png)
2018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5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5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5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默读圈点,梳理故事情节,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巧妙的构思与写作技巧.2、把握小说的主要特征,能过对于勒、菲利普夫妇等人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描写的深入品味分析,把握人物形象。
3、学会多角度分析人物,感受莫泊桑的创作意图。
【教学准备】1、教师需精细地阅读课文,对课文多角度、多侧面的内容提炼;并能个性化地阅读课文,对课文的细节内容有自己的体会和看法.2、学生需通读全文,掌握课文中的字词,感受课文内容,并结合课年练习题,概括课文内容,特别是人物和细节。
【教学过程】分享与回顾1、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莫泊桑(1850-1893),法国著名小说家。
许多作品流传久远,尤其是短篇小说,使他成为一代短篇小说巨匠。
长篇小说代表有《一生》《漂亮朋友》等;中短篇小说代表作有《羊脂球》《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我的叔叔于勒》是一篇写亲情的文章,是一篇写金钱的文章,是一篇写金钱与人的关系的文章.这是一篇经久不衰的经典之作。
2、重视预读,整体把握。
这篇小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请大家进行分析,并说明每一部分在文中的作用。
(4分钟)第一部分的作用:叙说家境、引出人物、制造悬念、烘托气氛第二部分的作用:设置场景、详写故事、表现人物、推出高潮(设计说明:课始开宗明义,直奔主题,简洁明了。
部编教材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部编教材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0277917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cd.png)
创建小说天地,寻找成长启示——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包含阅读、写作、综合性学习三大板块。
阅读板块围绕人文主题“少年成长”选取了三篇小说,有通过对旧中国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引发青少年沉思社会的《故乡》,有通过揭露残酷的社会现实触发青少年辨析人性的《我的叔叔于勒》,还有借人生需要在艰苦条件中锤炼自己引动青少年启发自我成长的《孤独之旅》。
这一单元作为初中阶段首个小说单元,单元导语已明确指出“阅读本单元小说,要学会梳理小说情节,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人物形象,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小说主题”。
写作板块是学习缩写。
综合性学习是以走进小说天地为内容。
由此,根据这一单元阅读、写作、综合性学习三位一体的编排特色,将整体教学设计为“创建小说天地,寻找成长启示”。
本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核心任务是“创建小说天地”,以建设“书香校园”为情境,在教学楼九年级连廊处划分出两大主题区,一处以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素材展示“少年成长”,一处以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为素材展示“社会百态”,驱动学生研读小说文本并完成转换视角的叙写故事、创建人物词汇库、写主题感悟和缩写小说等活动,引导学生学习梳理情节和赏析人物的方法,发表对小说主题的看法,获得成长的启示,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本单元的整体教学,以单元目标为导向,以“探究主题,促进成长”为核心,由浅入深地分为三个逐层递进的课段。
第一课段“建构维度,梳理情节”,学生通读小说,以表格或示意图的形式梳理故事情节,学会转换视角写故事。
第二课段“选取角度,品析人物”,学生精读小说,创建人物档案与词汇库,品读人物。
第三课段“比较研读,归纳主题”,学生比读《故乡》《我的叔叔于勒》《孤独之旅》,分别归纳三篇小说的主旨,研讨三篇小说在主题上存在的共性特征,开展“我想对您(你)说”写信活动,表达获得的成长教益,并进行小说缩写。
学习目标:【语言目标】1.学会从线索、结构和场面的维度,借助表格或示意图,梳理小说情节。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教案全集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教案全集](https://img.taocdn.com/s3/m/94faf90410a6f524ccbf8528.png)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教案)全集第四单元14故乡提起故乡,人们就会想到那桃花盛开的美丽,小桥流水的清幽,牧童短笛的悠扬以及民风人情的淳朴。
故乡在我们心中是那样的美好,令人神往。
于是,人们总会在饱经思乡之苦和深受辗转之累后,回到梦魂牵绕的故乡。
但一切都在改变,再次展现在眼前的故乡又是怎样的呢?读鲁迅的《故乡》,跟他一起同行,才忽然感觉到现实的故乡让人无限的悲凉:为什么昔日的童年伙伴如此麻木辛酸?为什么当年的“豆腐西施”竟如此粗俗尖刻?是什么改变了他们?这些问题不由得引起了人们深深地思考。
1.理解小说中的景物描写及作用。
2.分析闰土、杨二嫂和“我”的人物形象,体会文章对比的写法,并探讨人物发展变化的深层次原因。
3.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体会社会变更以及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双重因素所带来的对人性的影响以及扭曲。
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月是故乡明”,乡情已积淀为生命中的血肉、精魂。
饱经沧桑的鲁迅先生对故乡的体验又何尝不是如此?透过生意盎然、趣味无穷的百草园,严肃古朴又不乏乐趣的三味书屋,景色优美、人情淳厚的平桥乐土,我们能触摸到的是先生流露其间的对故乡的喜爱、思念。
1919年先生返回故里,卖掉老屋,举家北上。
这次诀别故乡给了他怎样的体验呢?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秕.谷(bǐ)鹁鸪..(bógū)颧.骨(quán)折.本(shé)潺潺.(chán)伶仃..(líng dīng)恣睢..(zìsuī)2.解释下列词语萧索:萧条冷落,缺乏生机。
家景:家庭的经济状况,也叫家境。
无端:无缘无故地。
如许:这么些。
鄙夷:看不起。
展转:同“辗转”,形容生活不安定,到处奔波。
恣睢:放纵,放任。
景况:光景、情况;本课指生活状况。
伶仃:形容瘦弱或细长。
愕然:吃惊的样子。
愕,惊讶,发愣。
寒噤:因受凉或受惊而身体颤动。
松松爽爽:形容轻松爽快。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阅读:16孤独之旅》公开课教学设计_2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阅读:16孤独之旅》公开课教学设计_2](https://img.taocdn.com/s3/m/678a32e25022aaea998f0f7d.png)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孤独之旅》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被编在人教版(部编)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小说单元中。
本单元的小说或涉及少年成长的话题,或从少年视角观察世间百态,取材独特广泛。
本文展示了主人公杜小康在放鸭生活中,战胜恐惧和孤独走向坚强,成熟的成长历程。
其中出色的自然环境描写如鸭群、芦苇荡、暴风雨又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
所以学习这篇课文,可以让学生从中体会成长的真正含义。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对小说题材的作品并不陌生,对三要素的把握也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理解分析、鉴赏文章主题和写作手法没有形成系统。
感性多,理性少。
所以调动他们已有的生活积累,引导学生积极阅读,体验感知,思考领悟,提高他们品味鉴赏能力。
三、课程标准相关要求1、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2、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语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四、学习目标1、通过梳理杜小康内心变化的过程,感悟他的成长历程。
(重点)2、通过圈点批注的方法,体会景物描写对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情感心理的作用。
(难点)五、评价任务1、针对目标1,设计一个活动,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讨论总结出杜小康前后的变化概括故事内容,梳理杜小康的心路历程。
采用自主阅读的方式,评价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情感体验。
2、针对目标2,设计1个活动,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及圈点批注来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采用圈点批注的阅读方式,重点考察学生对作品中语言的理解程度。
六、教学过程(一)环节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过课文,得知主人公是杜小康。
那你们可知杜小康以前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吗?(出示PPT内容:他曾是油麻地首富之家的“天之骄子”,他成绩很好,所以被选为班长。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四单元 阅读 16.孤独之旅》优质课教案_16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四单元 阅读 16.孤独之旅》优质课教案_16](https://img.taocdn.com/s3/m/02bbd943964bcf84b8d57b54.png)
二、教学铺垫
首先,我们来进行课堂上的第一次的诗化朗读:
三是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在召唤着他。
——曹文轩《前方》
杜小康就要离家了,他离家的原因又是什么呢?请大家关注课文的第一小节。
赏析: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杜小康长这么大,还从未见过蓝成这样的天空。而月亮又是那么明亮。(47)
这是经历了暴风雨的夜晚之后,杜小康眼中的景色。
“从未见过”“蓝成这样”“那么明亮”都有一种惊喜的感觉。
劫后重生更美好。
是的,此时,杜小康感觉生活更美好了。如果说,之前杜小康的感官是沉睡的,此刻,他的感官苏醒了。这是课文的47小节,我们往后再读一小节。
离家渐行渐远了,途中景色在杜小康眼中呈现出怎样的色彩呢?
……(白色、绿色、黑色)(板书)
人们对于色彩,最直接的感受是冷和暖,而这些色彩呢?(板书:冷)
冷色调的景物描写在传达着杜小康怎样的情感呢?
赏析:已经是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他盘腿坐在船头上,望着一片茫茫的水。(9—11)
从这一段文字中,可以看出“寂寞”“到了陌生环境的振奋”“对前途未知茫然”……
PPT:他们要将鸭子一路放到三百里外的大芦荡去。因为,那边鱼虾多,活食多。鸭子在那里生活,会提前一个月下蛋,并且会使劲下蛋,甚至会大量地下双黄蛋。那时,就在苇荡围一个鸭栏,鸭蛋就在当地卖掉,到明年春天,再将鸭一路放回油麻地。
所以,年少的杜小康,即使心中有一万个不情愿,也只能带着对明年春天的向往。踏上了这趟放鸭之旅。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一、导入
今天,老师带着大家走进一个20世纪60年代,男孩的世界,这个男孩,曾经可是个人物呢,他是个班长,而且还是班级成绩最好的一个孩子,除此之外,他家还是当地最有钱的一户人家,当别的孩子穿着单衣哆嗦着进入冬天的时候,他却拥有一年四季穿不完的衣服,当别的孩子即使到了六年级也只能用草绳做裤带时,他在一年级的时候就拥有了一条油汪汪的皮带;当别人还没有见过自行车长得是啥样子的时候,他已经骑上了专属于他自己的自行车。这个男孩来自国际安徒生文学奖获得者曹文轩的诗化长篇小说《草房子》。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阅读:14故乡》赛课教学设计_3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阅读:14故乡》赛课教学设计_3](https://img.taocdn.com/s3/m/ea398108a32d7375a4178053.png)
13.《故乡》知识目标:对话、外貌、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把握主题、理解最后三段文字的深刻含义。
教育目标:教学生由此及彼,联想到自己故乡的变化及自己的感受。
重点难点:1.对鲁迅思想感情的理解。
2.对话、外貌、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3.把握主题、理解最后三段文字的深刻含义。
策略方法:朗读法、预习法。
教学媒体:ppt课件、电子白板、投影仪。
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一、回顾少说的知识:小说:以塑造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小说分类:按篇幅长短:长篇,中篇,短篇小说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人物塑造方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故事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尾声)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二、介绍写作背景: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
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
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小说写于1921年1月,后有作者编入他的小说集《呐喊》,它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现实生活。
1919年12月初,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母亲,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
小说着重刻画了一个受尽当时社会摧残剥削的劳苦农民闰土的形象。
通过对闰土悲惨遭遇的描述,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揭露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重重残害,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
三、作家、作品介绍:鲁迅,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笔名,浙江绍兴人。
选自《呐喊》(小说集)。
(《百草园》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四、出示幻灯片,检查词语预习:阴晦(hui)瓦楞(leng)胯(kua)下獾(huan)秕(bi)谷鹁鸪(bo)(gu)髀(bi)嗤(chi)笑絮絮(xu)瑟(se)索蜷(quan)缩寒噤(jin)折(she)本惘(wang)然恣睢(zi)(sui)潺潺(chan)黛(dai)色愕(e)然五行(hang)五、听课文录音,熟悉课文。
2023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7孤独之旅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2023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7孤独之旅教学设计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7b5351d1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f2.png)
17孤独之旅1.通过分析直接和间接的心理描写,梳理人物内心变化的过程。
2.欣赏小说饱含诗意的语言,体会环境描写对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情感、心理的作用。
3.理解小说主题,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感悟“成长”的含义。
一、导入新课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有快乐有烦恼,有喜悦有忧愁。
当然,我们还能体会到一种凄凉、酸苦的滋味——那就是寂寞与孤独。
你们有过这样的体验吗?(学生自由发言)如果说成长需要体验各种滋味,那么“孤独”应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人生课题。
我们应该如何去面对孤独,让生命在孤独中更加灿烂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曹文轩先生的《孤独之旅》,看看少年杜小康是怎样在孤独中一步步成长起来的。
二、教学开展1.目标任务一:搜集资料,扫清障碍。
◎字词积累。
自由朗读,结合课后的读读写写掌握“嬉闹”“掺杂”“置之不理”等重点字词。
可参见《创优作业·背记手册》本课“字词集萃”。
◎作者简介曹文轩,1954年生于江苏盐城,当代作家、儿童文学家。
著有长篇小说《草房子》《红瓦》《山羊不吃天堂草》,学术著作《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等。
其作品《草房子》《根鸟》等,是中国当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成长小说。
2016年获国际安徒生奖,成为第一位获得该奖项的中国作家。
◎背景链接本文节选自《草房子》第八章(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年版)。
故事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一个叫油麻地的农村地区。
原本比较富裕的杜小康家因为一次撞船事故而破产,杜小康被迫辍学。
后来杜雍和筹集了一笔钱买了500只小鸭,决心凭自己年轻时的放鸭经验东山再起。
因而,他和杜小康一道乘小船到300里以外的芦荡去放鸭。
文中故事就是从此处开始的。
2.目标任务二:梳理心理变化,品尝成长滋味。
◎梳理文章故事情节,完成下面思维导图。
学习任务单[参考答案] ①被迫辍学放鸭②不堪孤独之苦③喜拾鸭蛋◎画出体现杜小康心理变化的语句,梳理他的心理变化过程。
逃避→茫然恐惧→害怕胆怯→孤寂但不再恐慌→坦然面对孤独→安定从容→惊喜◎如何看待杜小康在这趟“孤独之旅”中的表现?杜小康的“孤独之旅”,依据其心理变化过程,前四个阶段的心理,可以归结为“不敢面对现实、希望逃避现实”,这是他心理不成熟的表现,也是一个孩子面对人生突然转折的自然反应;后三个阶段,他逐渐敢于面对现实,接受现实。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故乡》课程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故乡》课程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e389c57fc4ffe473368ab9e.png)
《故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梳理故事情节。
2、能力目标分析人物形象,了解人物细节描写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品味关键语句,理解小说中景物描写及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体会社会变更以及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双重因素所带来的对人性的影响以及扭曲。
【教学重点】品味语句,理解对比手法对于刻画人物、突出主题的作用【教学难点】理解篇末议论的内涵及其作用,理解文章主旨【教学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走近“故乡”一、再识作者,了解背景1、作者简介①说说你知道的鲁迅先生,教师相机补充。
鲁迅(1881-1936),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本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918年5月开始用“鲁迅”笔名创作,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1936年病逝于上海。
②在初中我们学过他的哪些作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阿长与<山海经>》选自《朝花夕拾》《社戏》和《藤野先生》选自《呐喊》2、写作背景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
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
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1919年12月,鲁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
在故乡,他目睹了故乡的冷漠、麻木、市侩和猥琐,“希望”的破灭,心中感到无比的悲哀。
1921年,作者依据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
文章是用第一人称来写的,是作者所塑造的一个人物形象,不能指作者自己。
3、文学常识阅读小说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学生回答,教师相机补充小说的定义、分类、三要素、人物塑造方法、故事情节、环境等文学常识。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梳理字词。
2、小说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故事情节?3、梳理情节结构。
上册第4单元17孤独之旅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下册语文高效课堂教学设计
![上册第4单元17孤独之旅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下册语文高效课堂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ae8252c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f6.png)
2. 教学难点
- 学生对于环境描写与人物心理关系的理解,尤其是如何从课文的字里行间体会作者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刻画。
- 学生在分析小说主题时,可能难以将个人的情感体验与文本内容相结合,形成深刻的感悟和批判性思考。
- 对于一些成语和句子的深入理解,如成语背后的故事及其在文中的引申意义,学生可能需要更多实际例子的辅助来加强记忆和理解。
2. 提问:大家有没有过孤独的经历?在孤独中,你是如何度过的?
二、预习检测
1. 检查学生对课文预习情况,提问课文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
2. 检查学生对生词、成语的掌握,如“凄婉、坚韧、跋涉”等。
三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课堂讲解
1. 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田润叶在孤独之旅中的成长变化。
a. 分析田润叶的性格特点,如勇敢、坚韧。
2. 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将对《孤独之旅》进行总结,巩固所学知识。
二、课堂讲解
1. 总结课文中的重要知识点,如词语、成语、环境描写等。
a. 教师讲解,强调重点知识。
b. 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2. 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帮助学生巩固理解。
a. 分析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与人物心理关系。
b. 讨论小说主题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3. 主题探讨:请结合田润叶的成长经历,谈谈你对小说主题的认识。
4. 作文练习:请以“面对困境,我选择勇敢”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运用本节课所学的词语、成语和句子。
注意:当堂检测旨在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请同学们认真完成,如有疑问,请随时提问。
九.内容逻辑关系
1. 重点知识点
① 孤独之旅:课文标题,引出主人公田润叶的孤独成长之旅。
2024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写作学习缩写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2024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写作学习缩写教学设计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c5d00d28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f2f6a69.png)
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观察学生的操作过程和成果展示,了解学生在缩写方面的实际应用能力。通过评价学生的实践活动和成果,教师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解决。例如,如果发现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存在理解不清或操作不当的问题,教师可以及时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实验操作方法。
5.学生自我评价
学生自我评价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效果进行反思和评价的过程。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例如,学生可以反思自己在缩写学习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提出改进的建议和目标。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首先,部分学生在理解缩写概念和技巧时存在困难,需要我更加细致地解释和指导。其次,学生的写作速度和准确性仍有待提高,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训练和指导。最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需要进一步培养,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设计更多有关创新和团队合作的环节。
7.提高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学习缩写,学生将能够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理解文学对社会的影响和责任。
重点题型整理
1.题型一:缩写练习
题目:请将以下段落进行缩写。
原文:那个夏天,天气异常炎热。每一天,太阳都高高地挂在天空中,发出耀眼的光芒。学生们都期待着暑假的到来,可以尽情地享受清凉的游泳池和冰淇淋。然而,暑假的到来并没有让他们失望。游泳池里挤满了欢笑和快乐的孩子,他们在水中嬉戏、玩耍,忘却了夏日的炎热。冰淇淋店前也排起了长队,每个人都在享受着冰凉的甜蜜。
2024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写作学习缩写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2024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写作学习缩写教学设计新人教版”的教材分析如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教学设计分类内容单元教材分析九年级上册四单元三篇文章,或涉及少年成长这一话题,或从少年视角观察世间百态,取材独特而广泛。
阅读这些作品,可以加深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确立自我意识,更好地成长。
学习本单元,要学会梳理小说的情节;试着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小说的主题。
本单元三篇文章《故乡》《我的叔叔于勒》《孤独之旅》,对应“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四中的《药》及《永远的下午》P122《一千张糖纸》《十八岁出门远行》《黄油烙饼》。
人文主题走近形形色色的人物语文要素把握小说三要素,要学会梳理小说的情节;试着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小说的主题。
单元学习目标1.积累字词,了解作家生平及代表作品2.理解小说的三要素,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3.把握人物形象,探讨人物性格特点4.学习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5.体味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单元课时安排(12课时)课型课时内容教学重点单元导读课1课时双元把握、初读文章、梳理内容定向单元梳理课1课时字词梳理、文学常识、重点句段读写、理解、运用主题阅读课3课时抓要素,理情节(《故乡》《药》)1课时别样的亲情(《我的叔叔于勒》《永远的下午》《一千张糖纸》)1课时成长的滋味(《孤独之旅》+《十八岁出门远行》《黄油烙饼》)1课时浏览,复述故事情节浏览,了解内容,复述情节阅读。
概括故事情节,体味成长的滋味群文阅读课1课时微言精义名家情(《酒酿王》《张果老》《风雨哈佛路》《一碗清汤荞麦面》)速读,概括文章内容以读促写课2课时见微知著写人生单元写作训练《学习缩写》指导、实践、讲评自主实践课4课时假设复句·条件复句,巩固性测试练习《走进小说天地》(各2课时)语法学习,培养语文素养陶冶性情,净化心灵第四单元单元导读课(1课时)学习目标:1.双元把握、初读文章、梳理内容2.了解小说的特点。
3.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教学过程及内容:一、旧知回顾导入提问:以前所学或学生掌握的小说知识。
二、展示目标:三、学习新课(一)要求学生默读单元导读部分,思考: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什么?语文素养包括哪些内容?(二)要求学生阅读本单元课文,初识文章内容。
主问题:1.梳理三篇小说的情节。
2.感受三篇小说中主要人物的形象。
(三)复述课文内容。
任务分解:在全单元阅读基础上,将三篇课文的复述人物按小组分解。
活动设计:1.学生自读单元导读,明确单元主题,了解小说的特点。
2.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关注经典小说阅读。
3.谈对小说人物的看法。
单元梳理课(1课时)学习目标:1.正字音,记字形。
2.明词义,能辨析。
3.会归类,巧应用。
活动设计:1.教师检测学生课后生字预习情况,正字音。
1)学生读出课后生字,教师正音,齐读,整理笔记巩固。
2)课件出示词义,学生对号入座。
3)词语归类,整理笔记。
2.限时当堂记忆所学生字词,听写重要词语,记字形。
(将听写错误的生字改正过来并积累在错题本中)3.词语接龙游戏——飞花令。
抓要素理情节课型:主题阅读课1+X课时安排:1课时阅读内容:(《故乡》+《药》)学习目标:1.快速浏览课文,了解小说主要内容。
2.抓小说要素复述故事情节。
主问题:1.通读课文,梳理出小说的三要素。
(复述故事情节)2.画出文中环境描写的语句,体会故乡的变化。
活动设计:1.学生阅读《故乡》明确:找小说要素,复述情节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人在(地点或环境)发生了。
(自主思考,组内交流,课堂展示,教师点拨。
)2.快速阅读《药》明确:找小说要素,复述情节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人在(地点或环境)发生了。
(自主思考,组内交流,课堂展示,教师点拨。
)3.课堂小结。
别样的亲情课型:主题阅读课课时安排:1课时阅读内容:1+X(《我的叔叔于勒》+《永远的下午》《一千张糖纸》)学习目标:1.快速浏览课文,了解主要内容2.抓要素复述故事情节主问题:1.通读课文,梳理小说三要素。
(复述故事情节)2.依据内容和你自己的理解,说说于勒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活动设计:1.学生阅读《我的叔叔于勒》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重点抓住人物形象)(自主思考,组内交流,课堂展示,教师点拨。
)2.快速阅读《永远的下午》(丛书P28)、《一千张糖纸》(丛书P122)明确: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注重抓住人物的特点)2.体味别样的亲情。
(自主思考,组内交流,课堂展示,教师点拨。
)3.课堂小结。
成长的滋味课型:主题阅读课课时安排:1课时阅读内容:1+X(《孤独之旅》+《十八岁出门远行》《黄油烙饼》)学习目标:感受人物心路历程,体悟成长。
主问题:主人公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谈谈你的感受。
活动设计:1.学生阅读《孤独之旅》明确:画出杜小康心理变化的语句,细细品读心理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自主思考,组内交流,课堂展示,教师点拨。
)2.快速阅读《十八岁出门远行》(丛书P57)、《黄油烙饼》(丛书P48)明确:概括故事情节,体味成长的滋味。
可以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描写)中自选角度进行分析,体味成长。
(自主思考,组内交流,课堂展示,教师点拨。
)3.课堂小结。
微言精义名家情课型:群文阅读课课时安排:1课时阅读内容:丛书:《酒酿王》(P88)《张果老》(P92)《一碗清汤荞麦面》(P96)《风雨哈佛路》(P109)学习目标: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体味成长的启示。
主问题:速读四篇文章,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画出你最喜欢的语句,说出你喜欢的理由。
活动设计:1.速读课文,圈点勾画你最喜欢语句。
2.谈谈从文章中你获得了哪些成长的启示。
语法知识学习:学习复句(三)课型:自主实践课课时安排:2课时学习内容:本单元的补白内容《假设复句·条件复句》;辨析练习。
学习目标:初步认知四种类型复句,在实际运用中逐步体味把握,做到能够辨析。
第一课时教学步骤及内容: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两种复句类型,分别是?它们分别是什么样的?二、学习新课:(一)要求学生《假设复句·条件复句》,思考下面问题:1.假设复句是什么样的?条件复句又是什么样的?2.比照例句思考:两种复句有什么不同?学生阅读文章,自主思考或小组交流后,回答问题。
拓展延伸:我们常用哪些关联词语表示假设关系和条件关系?学生结合自身经验自主思考,小组讨论交流,回答问题,其他同学补充。
(二)巩固练习:从学过的课文或其他阅读材料中,假设复句、条件附近各找出两个,加以分析。
三、布置作业复习八种复句的相关知识。
第二课时教学步骤及内容: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二、布置巩固性练习三、评价、归纳、讲解。
师生活动建议:1.教师在课前从所学课文以及丛书文章中找出单句以及承接复句、递进复句、并列复句、选择复句、转折复句、因果复句、假设复句、条件复句等八种复句例句若干,然后分别以类型填空、正误辨析、选择等题型制作练习题单。
2.学生答题时间不少于20分钟,可以是开卷,学生在做题过程中可以翻阅教材,可以同桌交流讨论。
3.教师在学生答题后,公布答案,学生互评,各小组组长总结各组答题状况。
4.教师与学生互动解惑答疑,讲解共性问题。
见微知著写人生课型:以读促写可课时安排:1课时阅读内容:《美猴王出世》以及其缩写教学目标:1.学习缩写的方法。
2.通过缩写训练,培养学生把握文章要点、思路的能力,以及概括、综合能力。
教学步骤及内容:一、布置学生阅读《学习缩写》,思考下面问题:1.什么是缩写?2.缩写的作用有哪些?3.缩写有哪些要求?4.缩写时需要注意什么?二、学生阅读《美猴王出世》原文以及其缩写。
要求:通过阅读,比较二者不同,感受缩写的特点。
三、写作实践从“写作实践”中自选其一,完成写作任务。
综合性学习:走进小说天地课型:实践活动课课时安排:2课时学习目标:陶冶性情,净化心灵活动设计:1.小说故事会。
提示:布置学生选择一篇小说,以流程图或思维导图的形式梳理小说情节;分析小说使用的不同的叙述方式或悬念等吸引读者的构思技巧;小组内试讲、调整;班级展示。
2.小说人物大家谈。
提示:布置学生梳理所读小说篇目,指定同学汇总,整理小说篇目表;按照文中提示,各组学生以读书卡片形式为小说中人物建档;开展“小说人物大家猜”活动;编写小说人物小词典。
3.写作实践——写一篇小小说。
提示:根据课文要求,从四个任务中自选其一,写作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