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小说叙事学 叙事虚构世界
题型10 现代文阅读II小说叙事特征(五)(答题模版)-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答题技巧与模板构建
题型10现代文阅读II小说叙事特征(五)小说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十分讲究如何讲述故事。
近几年,高考命题对小说的叙事方面考查较多,逐渐成为命题热点。
如2021年新高考卷Ⅰ的“冰山”理论叙事方式(也是情节安排技巧)、2018年全国卷Ⅰ的“历史与现实交织”方式等。
小说作为叙事性文学,叙事的切入角度、视角变化、方式、技巧以及节奏等腾挪跌宕之处甚多,理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在备考时,不能仅仅把“叙事”当作与描写、议论、抒情相并列的表达方式。
小说叙述特征的复习与后面的“赏析情节手法”有交叉重合之处,但从高考命题趋向来看,把它单列出来复习十分必要。
我们从另一个角度讲,熟悉叙述的角度和人称,也有助于理解小说的内容,也便于分析和解决试题所提出的问题,为准确解答试题奠定基础。
虽然近几年,新高考卷没有直接涉及到叙事角度和人称的试题,学生在学习和备考时应该掌握叙述者、叙述视角、叙述时序和叙述节奏等知识点。
叙述视角、叙述者和小说虚构是近年的高频考点,考查难度不大,未来的叙事学考查将会更多涉及叙述时序和叙述节奏等知识点,难度上将有所增加,以便全面考査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因此,考生需要建构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具备一定的知识敏感度,在答题时能更准确地感受小说的叙事艺术并与相关知识进行结合。
将叙事学和小说理论结合起来,构建新的小说理解图式,可以提高考生的小说文本解读能力,让考生逐渐在小说解读中处于主导地位。
叙事如何做到引人入胜?我们可向小说学习叙事艺术。
提到小说,人们通常强调情节的精心安排和人物形象的着意刻画,其实,还需注意视角、虚实、环境和细节。
一、根据需要,选择恰当视角。
小说中的视角,指的就是以谁为立足点去观察和叙述,它分为“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两大类,叙事者可根据需要选择。
全知视角(上帝视角、无限视角)常用第三人称来叙事,叙述者置身于故事之外,全知全能,包括人物的过去和未来,言行和内心。
如卡夫卡的《变形计》,以全知视角来叙述各种人物面对主人公“变成一只巨大的甲虫”时各式各样的反应。
现代小说的虚构性论述
现代小说的虚构性论述作者:赵攀单位:河南师范大学一、小说对虚构的演变———从对虚构的回避到对虚构的全面认定曹文轩在《小说门》中非常明确地指出,小说史是以虚构开始的。
“小说的起源被推至神话,是一种被普遍认同的说法。
如果这一说法果真成立的话,那么,小说史的第一步就是踏在虚构的苍茫大道上”[1]86。
毋庸置疑,神话在后来的漫长岁月中被慢慢演化为小说,作为一种虚构能力预示着小说这种文学形式是完全可以被创造出来的。
然而,在小说发展的历史中,无论是浪漫主义还是现实主义的小说家都对虚构躲躲闪闪,努力营造一个小说等同于历史的逼真感。
华莱士•马丁曾在《当代叙事学》中写道:“在最好的现实主义叙事作品中,我们为其真实感所震惊:我们也许根本想象不到我们翻开书页时会出现什么,但当它出现后,我们感到这是必然的———它抓住了我们历来所了解的,尽管也许是极其朦胧地了解的,经验的真实。
”[2]67然而,到了20世纪,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小说家们终于对真实感到了疲惫,面对哲学上“真实观”的崩溃,小说家们也终于摒弃了真实,开始了对虚无、背离、荒诞、陌生化甚至是零度写作的追求。
作者不再扮演“在场者”和“目击者”这种全知全能的叙述者形象,而是承认“上帝之死”的事实,小说家不再是上帝,小说家必须直面“说谎者”的身份。
戴•赫•劳伦斯反复说:“艺术家是个说谎的该死家伙,但是他的艺术,如果确是艺术,会把他那个时代的真相告诉你。
这才是要紧的事。
”[3]224米兰•昆德拉也说过:“我所说的一切都是假设的。
我是小说家,而小说家不喜欢太肯定的态度。
”[4]66普鲁斯特居然声称,在整本书中,“没有一件事不是虚构的”[5]345。
在世界文坛上享有盛名的英国作家约翰•福尔斯则更胜一筹,在小说中直接讨论小说写作的虚构性。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许多人把他看成是英语世界里最伟大的现代作家和第一个后现代小说家。
他的代表作《法国中尉的女人》(下文简称《法》)一经问世,立即引起轰动。
高考语文复习--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3 小说(分析叙事艺术)(讲义)
分析叙事艺术[导语]小说是一种叙事文学,讲究如何讲述故事。
当我们的小说复习还在传统的三要素里打转的时候,高考已悄悄为我们开辟了小说学习、复习的新视野——小说叙事学。
小说作为叙事性文学,叙事的切入角度、视角变化、方式、技巧以及节奏等腾挪跌宕之处甚多,理应得到我们的重视,而不仅仅是把“叙事”当作与描写、议论、说明相并列的表达方式。
小说叙事学复习与前面的突破一“分析情节结构”有交叉重复之处,但从高考命题来看,把它拎出来单独复习十分必要。
既如此,就要好好地思考与研究小说的叙事艺术及其答题之道了。
一、叙事人称与叙事视角1.“我”——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叙事小说中的“我”有两种。
(1)非“主人公”型:可以是旁观者,也可以是参与者,还可以是旁观者兼参与者。
①旁观者:旁观者置身事件之外,可以用更冷静疏离的方式呈现故事,使故事更加客观、真实;可以观察、点评故事里的各种人物;可以坦白自己的不明白之处,让读者去思考。
②参与者:参与到事件中,与主人公得有某种程度的关联(要考虑到“我”这个参与者的身份作用),可以与主人公直接对话,可以衬托主人公,可以对事件、人物产生影响等。
(2)“主人公”型:带有强烈的抒情色彩,也因此具有一种性格化的意义,且读者容易将自己代入“我”的境地中,拉近与“我”的距离。
用第一人称“我”来叙述,“我”既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又是其中的参与者、见证者、亲历者。
好处是真实亲切,拉近小说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抒发感情,便于展开心理描写。
不足是只能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受到一定的限制,是有限的讲述。
分析“我”的作用、效果时还要考虑叙述者的身份,是参与者、见证者还是亲历者。
2.“他”——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事“他”,只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并非其中的参与者、见证者、亲历者,“他”站在故事的外部,以旁观者的身份讲述故事。
好处是叙述自由,超越时空,无所不知。
不足是叙述缺乏亲切感,使读者与小说产生距离。
值得注意的是:第三人称不全是无限视角,也有有限视角——叙述者只是对某个人物无所不知,而对其他人物却并不了解。
虚构的魅力与叙事的层次——论《碧奴》的叙事学特点
论《 碧奴》 的叙事学特点
姜 婷
401 0 7 5)
( 南 大 学 文学 院 , 庆 西 重
摘
பைடு நூலகம்
要 :苏童的小说《 碧奴》 以孟姜女哭长城的神话作 为小说基本框 架, 利用两种 不同的叙 事层次将故事
再造成具有现 实意义的文本 , 创造 了另一种讲述童话的可能 。本文从叙 事学中的虚构模式及叙事层 次理论角
( ) 眼 泪 的 虚 构 二 对
个 人 物 的 行 动 是叙 述 的 对象 , 可是 这 个 人 物
作 为线 索 发挥 了极 其 重 要 的作 用 。 文 中最 鲜 明 的虚
是弱女子历经千辛 万苦走到 长城 , 这缘 丁她对丈
夫 忠贞 不渝 的 爱 和坚 韧 顽 强 的毅 力 , 是 个 人 舞 台 ; 这
收 稿 日期 :2 1 0 0 0— 4—1 0 作 者 简 介 :姜
1 ・ 8
影子 。如孟姜女哭 长城 的传说 , 有学者认 为这个 故
事 是 有历 史 来 源 的 : 夫 万 杞 梁 的真 实 身 份 有 可 能 丈
故事再造成具有现实意义的文本。但不管是哪种层
面 的 叙述 , 童 都极 力 掺 杂 了 他 的虚 构 手 法 , 图用 苏 试 新 的虚 构 情 节 达 到 抨 击 人 性 和 社 会 的 目的 , 面 将 下 从第 一 层 叙述 中 的虚 构 情 节 和第 二 层叙 述 所 具 有 的
中 图分 类 号 : 0 .2 I 74 5 2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0 63 (0 0 0 0 1 0 0 8~ 5 6 2 1 )2— 0 8— 4
“ 世界上任何 民族的最早 的历史文 献都是虚构
小说叙事视角ppt课件
望得见隔着河流和平原的那些高山。河床里有圆石子和漂石,在阳光 下又干又白,清蓝明净的河水,在河道里流得好快。部队打从房子边 走上大路,扬起尘沙,洒在树叶子上。树干也积满了尘埃;那年树叶 早落,我们看着部队在路上开着走,尘沙往上飞扬,树叶儿给微风吹 得往下掉坠,军士们开过之后,路上赤裸裸的只剩下一片落叶。
叙事视角
对视角的细分可以帮助在阅读中注意小说叙事中“叙述者” 和“感知者”的不同。一般用“视角”指涉感知角度;一个 人的感知也涉及对事物的特定看法、立场观点或感情态度。
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第三章:我们正坐在一张桌旁,
同桌的还有一位年龄跟我差不多的男人……我又转向了刚刚结识的那 位:“这个晚会对我来说有点特别。我连主人的面都没见过。”…他 好像听不懂我的话似的看了我一会,猛地说:“我就是盖茨比。”
叙事声音和距离
叙述者腓特力的声音传达了他在行动发生时的信仰,而 读者所意识到的作者的声音体现了两者之间的距离。
叙述者腓特力声音的变化,叙事中距离的缩短:
1) 巴西尼:“没有比战争更糟糕的事情了。”腓特力:“战败就更糟糕。” 2) 教士:“我本来在盼着一件什么。” 腓特力:“败仗?”
教士:“不是。比较好一点的。” 腓特力:“没有什么好一点的。 除非是胜利。胜利也许更糟。”
而聚焦于叙述话语。 —— 叙述学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叙事学概说
“Narratologie”一词于1969 年由托多洛夫(Todorov) 所著的《〈十日谈〉语法》一书中首次正式出现。
从小说叙事学的角度探析《祝福》的教学视点与方法 《祝福》叙述视角
从小说叙事学的角度探析《祝福》的教学视点与方法《祝福》叙述视角在教学中,小说作品经常被用来分析和讨论,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和叙事技巧。
以小说叙事学的角度审视《祝福》这部作品,可以帮助教师挖掘作品中的教育价值和教学方法。
《祝福》是钱钟书先生的代表作之一,被广泛认为是中国现代小说的经典之作。
该小说以大背景下个人的激情和内心挣扎为主线,通过主人公周楚楚的视角,展现了民主与封闭的对抗和对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思考。
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技巧和对人性的细腻描绘,给读者带来了深刻的触动。
在阐述《祝福》的叙述视角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1. 第一人称叙述《祝福》采用了第一人称叙事方式,通过周楚楚的视角,让读者能够密切地感受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体验。
这种叙述方式能够使读者更好地与主人公产生共鸣,并且更加深入地理解故事情节和情感表达。
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并讨论周楚楚的叙述手法,以及这种叙述方式对读者产生的影响。
2. 多角度叙述除了周楚楚的视角,小说中还穿插了其他人物的叙述,如白萍、舍亲、村长等。
这种多角度的叙述方式使得读者能够全面了解故事中各个人物的思想和情感。
通过让学生分析不同人物的叙述视角,可以帮助他们理解人物关系和故事发展,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 现实与理想的对比《祝福》通过外在社会的变化和主人公内心的挣扎,展示了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对比和冲突。
这种对比使得小说更具有思想性和教育意义。
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现实与理想的对比,并讨论不同人物对此的态度和选择。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深入思考现实社会中的价值观念和选择问题。
4. 语言和句式运用钱钟书的文笔独特,将小说的叙述推向了高峰。
通过对小说中语言和句式运用的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技巧。
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并模仿小说中的描写方法和表达技巧,以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和艺术欣赏力。
总之,以小说叙事学的角度审视《祝福》这部作品,可以帮助教师挖掘作品的教育价值和教学方法。
文学概论自考题-4_真题(含答案与解析)-交互
文学概论自考题-4(总分100, 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故事中所讲述的事件______A.就是历史B.总体上是真实的C.总体上是虚构的D.和现实生活没关系SSS_SIMPLE_SINA B C D分值: 1答案:C[考点] 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传统叙事理论。
故事中所讲述的事件从总体上说是虚构的,故事的虚构要合乎客观事物的发生和发展规律,这样就会给人以智慧的启迪。
2.20世纪初,提出叙事作品中含有功能与结构观点的俄国文学理论家是______ A.列维一施特劳斯B.普洛普C.格雷马斯D.布雷蒙德SSS_SIMPLE_SINA B C D分值: 1答案:B[考点] 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现代叙事学。
普洛普于1928年发表的《民间故事形态学》一书对俄罗斯一百个民间故事进行分析后指出,这一百个故事表面上看纷繁离奇、变化无绪,然而它们实质上受到一个恒定结构的制约。
这一切结构体现在31个“功能”中。
3.叙述的步速是无穷大的时距是______A.省略B.概略C.场景D.停顿SSS_SIMPLE_SINA B C D分值: 1答案:A[考点] 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叙述时间中的时距。
省略是对故事时间线索中整段时间不加叙述就跳过去。
在跳过的这段故事时间长度中,文本时间长度为零,因而可以说叙述的步速是无穷大的。
4.古希腊的悲剧作品《俄狄浦斯王》的叙述方式是______A.顺时序B.逆时序C.倒叙D.插叙SSS_SIMPLE_SINA B C D分值: 1答案:C[考点] 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叙述时间中的次序。
此题属于文学阅读常识。
5.内在式焦点叙述是指______A.第一人称叙述B.第二人称叙述C.第三人称叙述D.视角变换叙述SSS_SIMPLE_SINA B C D分值: 1答案:A[考点] 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叙述视角。
第一人称叙述是指叙述者同时又是故事中一个人物,从故事的参与者角度进行的叙述。
2025届高考专题复习:小说阅读之叙事特征课件
小说是一种叙事文学,讲究如何讲述故事。当我们的小说复习还在 传统的三要素里打转的时候,高考已悄悄为我们开辟了小说学习、复习 的新视野——小说叙事学。小说作为叙事性文学,叙事的切入角度、视 角变化、方式、技能以及节奏等腾挪跌宕之处甚多,理应得到我们的重 视,而不仅仅是把“叙事”当作与描写、议论、说明相并列的表达方式。
补叙
也叫追叙,在行文中用两三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 边说的人或事做一些补充的交代,补充另一件与之 相关的事件,使事件的整个过程更加清楚完整,有 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 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若无补叙,就会影响 故事的完整性。
例子例
叙述方式 对话式
作用与内涵与效果效果
对话体小说是以人物对话为基本结构方式和表现情势的一种小说 类型。内容可以是对话人亲身经历的叙述和感受心理的自白,也 可以是转述别人的生活见闻;可以是两人对话,也可以是一人自 白。 作用:①展开和推动故事情节,使故事情节的叙述更加紧凑和集 中。②可以使小说中人物的性情特征充分地刻画和表现出来。③ 凸显主题
独白式
独白式小说是以叙述者的独白占主导地位的小说。着力描写人物 心理的种种感受,开掘深层的意识来展露隐蔽的灵魂和内心世界, 淡化情节以至取消情节,事件极其微小。 作用:①可以使小说的结构更加紧凑。②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 真实情感。③可以展现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丰富作品多层次的内 涵
叙述方式 重复式 片段式
特殊视角:儿童视角、女性视角
1.儿童视角:有些小说借助于儿童的眼光或口吻来讲述故事,故事的呈 现过程具有鲜明的儿童思维的特征。 作用: (1)儿童纯洁的心灵和简单的经历使得叙事内容更加客观真实; (2)儿童贫乏的词汇和特有的语句使得叙事语言更加平易亲切; (3)儿童丰富的想象和无知的状态使得叙事效果更加“陌生化”; (4)儿童的好奇心推动情节的发展; (5)儿童视听下来塑造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饱满; (6)用儿童天真善良的天性对照成人世界的丑陋,审视人性,凸显主题, 直扣人心。
童庆炳著《文学理论教程》(第4版)【教材精讲】第11章 叙事性作品 【圣才出品】
第11章叙事性作品[视频讲解]11.1复习笔记一、叙事界定(一)叙事理论与叙事学1.西方的叙事理论与叙事学西方传统的叙事理论对叙事文学中故事情节的安排、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环境的描写等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并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系统的理论。
2.中国的叙事理论与叙事学中国古代的文艺理论以诗文理论为主,自明代以后,随着小说、戏曲的发展也产生了关于叙事文学的理论,其中影响最大的当数以明清之际的文艺批评家金圣叹的小说、剧本评点为代表的人物性格理论。
3.中西传统的叙事理论的普遍特点侧重于谈论叙事文学所表现的生活内容,从而形成了后来人们总结的以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为中心的叙事理论。
(二)叙事的含义与特征1.文学叙事的含义文学的叙事简单地说,就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
2.文学叙事的基本特征(1)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即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
叙事的对象一般是社会的人,这是文学作品的共同对象。
(2)叙事性作品不同于抒情性作品,表意性作品的基本特点在于它着重表现的不是主观的思想感情,而是客观的事件。
(3)叙事是话语的虚构。
文学的叙事话语所指的对象仅仅存在于这个故事的叙述话语之中,我们不能也不必用作品话语之外的资料来验证真假,只能看人物与行为在整个话语中的关系如何,是否合乎生活逻辑与情感逻辑。
(三)叙事与审美意识形态本质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
文学叙事的审美意识形态本质既制约着叙事的内容,也制约和影响着叙事的形式:1.从叙事的内容来看,任何叙事都是对现实世界的某种解释。
叙事对世界的解释与一般哲学、伦理学、历史学等意识形态话语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解释不是概念,而是对历史事件发展过程的体验和情感态度。
2.从叙事方式来看,一定的叙事方式形成一定的写作风格,而种种风格背后的制约要素之一就是审美意识形态。
(四)叙事的构成1.叙述内容叙述内容,指构成一段叙述话语主题的故事内容,即被讲述的故事,包括事件、人物、场景等。
浅议马克·吐温小说的叙事艺术
浅议马克·吐温小说的叙事艺术浅议马克·吐温小说的叙事艺术摘要:马克·吐温作为19世纪中后期的美国著名作家之一,其的作品也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
马克·吐温小说的叙事风格不仅具有传统小说的写作手法,同时也具有独特的叙事结构和叙事手法。
本文主要对马克·吐温小说的叙事艺术进行了简析,并分析了马克·吐温小说的叙述层析,最后对其小说中应用的“元叙事”与“不可靠叙述”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马克·吐温;小说;叙事艺术马克·吐温是美国19世纪中后期的著名作家,其的作品也很好地体现了独特叙事风格。
马克·吐温小说中展现出的直截了当的叙事方法,以及其在作品中对整体节奏的掌控对后世作家有着极大的影响。
比如其在作品创作过程中喜欢从独特的角度来讲故事,并且喜欢在作品中塑造丰富的多元角色。
1.马克·吐温小说叙事艺术的简析由马克·吐温的作品可以看出,其在叙事结构和叙事风格等方面有着极为特殊的感悟。
马克·吐温作为美国19世纪中后期的著名作家,其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传统写作方法的影响,但是其在叙事艺术方面也做出了极大的突破,从而使其作品具有独特的创造性。
例如马克·吐温在进行作品创作的时候,喜欢从不同的角度讲故事,并在作品中塑造丰富的多元角色,同时在作品中应用极为特殊的视角等。
我国对马克·吐温小说的译介开始于晚清时期。
然而,在20世纪20年代到70年代这段时间里,国内对马克·吐温作品的研究一直是处于译介阶段,尽管部分学者也曾发表过相关言论,但是所发表的批评言论都是依据由苏联传入的社会学理论,或是对其作品的幽默风格进行研究;或是对其小说的语言艺术进行研究等。
然而,从国内对马克·吐温作品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国内是将马克·吐温的作品定义为幽默讽刺风格的小说,其对我国批判类小说的创作有着极大的影响。
小说叙事学入门
如果睡眠不受打扰 我冒险叙述这个故事,有可能被看作是一
种变态行为。其难点不在于它似乎是一件极为 遥远的事情,而在于它仿佛与我瀚海般的内心 宇宙的某一迷朦而晦涩的幻觉相似,在我费力 地回溯我的似水年华时,尤如某个法国女人说 的,我似乎是在眺望时间消逝。
假如我坦率地承认我的盲目性,那么我要 声明的是,我是这个故事的转述者。但我无力 为可能出现的所有含混之处负责,因为这个故 事的最初的陈述者或者说创造者是一个四处飘 泊的扯谎者。
一
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 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 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不然,那赵家 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 我怕得有理。
——鲁迅《狂人日记》
2、叙述者的类型 1)外叙述者与内叙述者 象《十日谈》、《一千零一夜》之类大故事 套小故事的作品,有外叙述者和内叙述者之分。
——孙甘露《请女人猜谜》
(三)叙述接受者(谁在听)
1、叙述接受者与读者、暗含读者、理想读者 1)叙述接受者:是叙述者交流的对象,叙事文内
的参与者。 2)读者:是叙事文外的、现实生活中的真实读者。 3) 暗含读者:是暗含作者构想的读者形象,由
暗含作者赋予他某种特性、能力和爱好。 4)理想读者:是作者期盼的具备良好文学素养的
歌德少年维特的烦恼温雅的女士们我深知你们天生都是富于同情心的读着这本书免不了要认为故事的开端是太悲惨愁苦了叫人们不禁惨然想起不久前发生的那一场可怕的瘟疫这对于身历其境或是耳闻其事的人都是一件很不好受的事
小说叙事学入门
导论 一、叙述 (一)视角(谁在看) (二)叙述者(谁在讲) (三)叙述接受者(谁在听) 二、故事 (一)情节 (二)人物
凄凉,却好比一座险峻的高山,挡着 一
简述文学叙事学
简述文学叙事学(1)理论渊源:①对叙事的研讨在西方文论中有久远的渊源,亚里士多德《诗学》就有对文学六要素的研究,其中情节居首位,而情节就是“叙事”的“事”。
②但叙事学作为一门学科并不长久,因为叙事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小说,在文学体裁中的出现是继神话史诗和民间故事、叙事诗之后,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③人们逐渐发现小说可以有不同视角,逐渐认识到小说作为虚构的文体,可以写成各种故事,并且还可以写成我们无法一一述说到的其它情形,作者在这些不同写法中,就有不同的看待事情的着眼点和方式。
(2)叙事学的界定:①叙事学是以小说为主的叙事文学的理论,主要研究作者与叙事人之间的关系、叙事人与作品人物的关系,作品的人物特性和叙事视点以及叙事方式和结构、作品叙事与外部世界的相关性等等。
②其中叙事视点与结构占有突出地位,是当代叙事学理论关注的重心。
③叙事学不用结构主义方法也可以研究叙事理论,但当代叙事学的发展却与结构主义文论关系极为密切,结构主义文论在叙事理论研究上用力颇多,对当代叙事学的建设和完善作出了最重要的贡献。
(3)文学叙事的视点:①所谓叙事视点是指叙事人是站在何种角度以何种方式来叙事的着眼点,是指叙述故事的方法,及作者所采用的表现方式或观点,读者由此得知构成一部虚构小说的叙述里的人物、行动、情境和事件。
②叙事人的人称:即叙事人在小说中是以旁观者的姿态来叙事,还是用作品中人物“我”来叙事的问题。
③叙述的语法:即从什么角度叙事,是具体的表现意识的方式。
叙事视点在作品中有一个基本定位,但它也可以变动游移,使叙事有一种更广角的摄取故事内容的角度。
④同样通过“我”或“他”来叙述作品中的事,可以有三种不同的聚焦方式:一是可采用站在人物后面的方式,能看到人物眼前所见,也能见到他的所见所思,还能知晓事件的各个细节和因果关系,它大于人物的视野。
这种全知全能的聚焦角度是一种常见的表达方式,在许多作品中都有。
二是可以站在人物的位置,只见到人物的所见所思,等于人物的视野。
叙事学
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经典叙事学都是 20 世纪形式主义文论这一大家族的成员。它们关注文学系统自身的特征或规律,将文学作品视为独立自主、自成一体的艺术品。形式主义文论相对于传统文论来说是一场深刻的变革,这在小说领域尤为明显。严格意义上的小说在西方大多数国家诞生于 17 或 18 世纪,19 世纪发展到高峰,20 世纪以来又有不少新的试验和动向。尽管不少小说家十分注重小说创作艺术,但 20 世纪以前小说理论和批评集中关注作品的社会道德意义,倡导和采用的往往是印象式、传记式、历史式的批评方法,把小说简单地看成观察生活的镜子或窗口,忽略作品的形式结构。
二、叙事视角
1. 叙事视角的分类
在叙事文学作品中,叙述者与故事的关系是一种最本质的关系,西方小说理论家认为,二者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一个叙事视角问题。叙事性作品既然是以叙事功能为主的文学作品,那么就自然涉及到一个由“谁”站在什么“位置”来叙述的问题,也就是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问题,即叙事视角。
当代小说的创作深受叙事理论变化发展的影响。新时期小说特别是先锋小说便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叙事革命。 80 年代后小说在叙事视角上的变化也十分明显,很多作品不再沿袭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全知全能式的视角,而是采用叙事者所处的内视角,以故事中“我”的所见、所闻、所感去引导叙事,或者采取内外视角交叉,形成多元叙事视角的方式。比如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红高粱》,叙述者是“我”,视角是“我父亲”,讲的是“我爷爷”的故事。
小说基本概念解读
C 心理结构
以心理活动、意识流动、情感轨迹作 为叙事的基本线索
心理结构的叙述往往打破自然时空的 框架,主观色彩浓厚
回忆、联想、梦境、幻觉和潜意识成 为主要的叙述对象
D 散文结构
散文结构又称氛围结构或诗化小说 围绕着某种意境或氛围展开叙述 情节淡化,诗意浓厚,以意境取胜 氛围、环境不仅是背景,而且是推动
呈现出不同的性格侧面和层次。
福斯特论“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
扁平人物
性格或素质单一,几乎是某种性格观 念(豪爽、吝啬等等)的代表;
有类型化的特点; 呈“静态型”,性格没有或少有发展。
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的辩证关系
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是繁/简、红 花/绿叶的辩证关系,二者的差异 和对比形成了相互衬托、相互呼 应的关系。
的房屋,一串串竹珠子编成的门帘挂在酒吧间敞 开着的门口档苍蝇。那个美国人和那个跟他在一 道的姑娘坐在那幢房屋外面阴凉处的一张桌子旁 边。天气非常热,巴塞罗那来的快车还有四十分 钟才能到站。
3.叙事时间
叙事时间: 叙事如何处理“故事时间”和“叙述时间”
的关系。
故事
时间被叙述事件本 身原有的时间
叙述
时间小说叙述故事 所用的实际时 间
①时间一致和时间扭曲
• 时间一致 • 叙述时间与故
事时间一致
• 时间扭曲 • 叙事时间与故
事时间不一致
时间扭曲的两种形式
A.时间倒错 倒叙 插叙
B.时间错乱 ABCDE CEADB
叙事结构:情节结构/人物结构/心理结构/ 散文结构
作家毕飞宇谈虚构:
……我们经常听一些阅尽人间春色的人给我们讲, 他们的经验多么多么丰富呀,但是他们就是写不 出,原因是什么,就是他们的经验缺少想象,没 有升华力,没有由此及彼的功能。换句话说,作 为个体的人来讲,他们没有非常丰富的想象去带 动他们的经验,所以那种经验对他们来说是死的, 没有任何形而上的意义,顶多是生活本真意义上 的,但这种生活的经验又有什么意义呢?
文学理论分类真题5_真题(含答案与解析)-交互
文学理论分类真题5(总分100, 做题时间90分钟)一、名词解释1.叙事的构成SSS_TEXT_QUSTI该问题分值: 3答案:文学的叙事(narration),简单地说,就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过程。
文学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即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
文学叙事是话语的虚构。
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
文学叙事的审美意识形态本质既制约着叙事的内容,也制约和影响着叙事的形式。
叙事一词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第一是叙述内容,指构成一段叙述话语主题的故事内容,即被讲述的故事,包括事件、人物、场景等。
第二是叙述话语,即叙事作品中使故事得以呈现的陈述语句本身,第三是叙述动作,即作为一种行为而存在的支配叙述话语的“叙述”本身。
叙述内容主要有故事、结构和行动三部分。
叙事就是讲故事,从这个意义上讲,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就是故事。
故事包括事件、情节、人物和场景。
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是故事,而内容的存在形态则是结构。
行动是推动事件进展的直接原因,对于叙事内容的分析有重要意义。
叙述话语包括时间和视角两个方面:时间则涉及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
所谓“故事时间”,是指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所谓“文本时间”,则是故事内容在叙事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
视角是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
视角的特征通常是由叙述人称决定的。
一般分为:第三人称叙述;第一人称叙述;第二人称叙述的方式。
叙述动作,即“叙述”行为本身。
叙述动作以各种方式影响着读者的态度和评价。
在有些叙事作品中,叙述者的声音会脱离叙述的故事内容而凸现出来,声音本身变成了被关注的对象。
叙述是个双向的活动,离开了叙述接受者的特定条件,这种双向活动就不会发生,作者所期待的阅读活动也就落空了。
2.文学的叙事SSS_TEXT_QUSTI该问题分值: 3答案:文学的叙事(narration),简单地说,就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过程。
文学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即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
高中语文复习与考试策略分析:叙事学视角下高中小说的教与考
高中语文复习与考试策略分析:叙事学视角下高中小说的教与考小说是高中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近年来高考现代文阅读的常见体裁。
当前小说教学和考试存在明显错位:高考对小说的考查,在知识选点的范围和深度上均力图更广更深,而教学主要是从小说三要素角度(即“是什么”角度)进行。
长期的同质化思维导致小说教学僵化,不仅教与考难以精准对标,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改背景下,“2017年版课标”对学生小说作品的欣赏能力要求更高,因此,突破之前的模式化教学迫在眉睫。
小说阅读研究的叙事学视角,不仅关注小说写了什么,更关注如何写,为高中小说教学提供了新的理念和方法,也为教学和考试探索出一条新路。
01.小说的表现形式不断更新,尤其是现代小说出现后,相关知识也呈现新的特征。
如出现在高考试题中的当代作家汪曾祺的小说,就有淡化情节、叙述平淡、“散文化”倾向的文体特征。
若只从传统小说三要素的角度分析,既不符合学生学习的实际,也不符合新课标、新教材的要求,而且在整本书阅读的背景下,对小说的考查将更加多样化。
为此,笔者综合叙事学知识和高中小说教学所需,将相关知识整合如下:叙事学认为小说的本质特征是“叙述“和“虚构”。
叙述就是讲故事,虚构是作家用叙述的方式创造的一种“真实”,是人为的、“虚构”的真实。
据此,小说分为“虚构”和“叙述”两个方面。
常见的“虚构”策略有结合现实和完全虚构。
而“叙述”可以分为叙述者、叙述视角、叙述时序和叙述节奏。
叙述者讲的是“谁在讲”,叙述视角讲的是“谁在看”,叙述时序讲的是故事的“时间”变化,叙述节奏讲的是故事的“顺序”变化。
了解叙述者和叙述视角可以读出小说潜在的情感与价值取向,而了解叙述时序和叙述节奏可以读出小说写作的艺术特色。
02.以叙事学观照高中小说教学,进行叙事学角度的解读,可以有效建构新的解读视角。
笔者试图从叙事学角度对高中课文中涉及的一些典型案例进行分析,以此为教学提供一点思考。
(一)虚构小说本质上是虚构的,它通过叙述来达到一种语言上的真实。
叙事_精品文档
第一人称叙事与第三人称叙事的实质性区 别就在于二者与作品塑造的那个虚构的艺 术世界的距离不同。第一人称就生活在这 个艺术世界里, 而第三人称叙述者却置身 于这虚构的艺术世界之外。第一人称根植 于他的现实情感, 第三人称则不是导源于 一种内在的生命冲动。
叙事聚焦: 叙述视角究竟置于故事之内,置于故 事中的一个或几个人物的意识中呢还是置于故 事之外,属于置身事外的叙述者。
格非说: “37一个骑自行车的人被汽车压 死了”,这并不能构成一个故事,而是一 个单一的事件。而如果将这句话改成: “一个骑自行车的人被汽车压死了,他的 妻子由于悲痛而自杀。”这就形成了故事 (情节)。因为骑自行车的人的死与其妻 子的死之间,存在着时间的延续,或者说, 存在着时间的“空隙”。这种“空隙”构 成了叙述故事的重要空间。另外,它也包 含了因果联系: 一件事由于另一件事而发 生了。
多么有趣,多么痛快! 因为,当她嘎吱一 声——现在她还能听见那铰链的响声——猛然 推开布尔顿别墅里那扇法国式落地长窗,冲到 户外的新鲜空气中去的时候。她似乎总是有这 种痛快的感觉,那空气多么清新,多么宁静, 当然比这儿更为宁静,那清晨的微风拂面而来, 宛若海浪拍打着,轻吻着海岸,凉飕飕的,沁 人心脾……
B.结构动因: 危机 阻迟 偶然 邂逅 泄密 灾变 组合 ——曹文轩《小说门》作家出版社,2003年版。
危机、阻迟、偶然、泄密, 这些情形在小说 中基本表现为突转。在时间的链条上突然出 现一个缺口, 而有意外进入。为什么要出现一 个缺口, 原因则是复杂的。
三、叙述话语
1.本文时间与故事时间
镶嵌: 在小说中可以镶嵌论文、诗歌、残稿等。 《胡莉姨妈和作家》中有镶嵌短篇小说。
层递: 《静静的顿河》稳重的结构擅长于宏大叙 事并能产生强烈的历史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小说叙事学叙事虚构世界
第七章叙事虚构世界
一、叙事是一种虚构
任何叙事都与现实拉开了距离,不可能与现实完全吻合。
1、四种世界
(1)真实世界:是存在的,真实的世界是流动的,无法把握的,无法客观再现。
从叙事角度看,真实的世界是存在的,但叙事只能真实地把握世界的一面,只能用符号把真实的世界表现出来,而非再现。
(2)参与者眼中的世界
(3)整理者眼中的世界
(4)读者眼中的世界
后三者都是虚构的世界,除了真实的世界之外,都不可能与客观世界完全吻合。
2、虚构是叙事的魅力~是故事永无止境的源泉,是人类把握世界、表现自我本质力量的方式,从艺术角度上看就是虚构从中表现人的才能等各方面,虚构的种种世界补充了我们生活的世界。
二、叙事虚构的世界
1、虚构世界的几种类型:
虚构,一头连着现实的世界,一头是根本不存在的世界。
,1,可能的世界:符合客观民办的规律和常识的世界。
A(摹本世界:尽量按客观民办来描述,如严格的自叙,卢梭《忏悔录》; B(部分虚构的世界:有一定事实,加上一定虚构,如曲波《林海雪原》 C(全然虚构的世界:全是作者想象的产物,但符合生活的常态。
如鲁迅《阿Q正传》
,2,神奇的世界
仍遵循生活的可能性和常态,但把生活的可能性任意拼接、放大、缩小,形成与真实世界非常不同的世界。
,3,荒谬的世界
可能的世界与神奇的世界基本与客观世界相符。
而荒谬的世界表现出的则是真实世界中不存在的,它抛开生活的逻辑规律,任意进行虚构、组合,这样形成一个与现实现世界大相径庭的世界,让人感到震惊、困惑。
读者在这里看不到真实的生活逻辑规律,也看不到符合世界的必然性和可能性的一切。
这些荒谬的世界在文学作品中是较多的。
如西方现代派的作品:《等待戈多》、卡夫卡《审判》这些都没有道理可以追录,
1
亦无法用生活中的常理来解释,夫妇不认识,犯人无故处死。
荒谬的世界虽违反生活规律和常识,但不意味着它与客观世界无相通之处。
换言之,它在表现形态方面,不同于客观世界,但在本质上,与客观世界有相通之处。
如安徒生《皇帝的新装》,一般认为是讽刺了统治阶级的愚蠢,但更主要是写人在歪恶势力面前随波逐流、不敢抗争。
,4,悖谬的世界:
把各种可能性任意加以组合,从而导致水火不相融的多种可能性,出现在同一个世界里。
如果说荒谬的世界是无规律可寻,那么悖谬的世界是一个解构了的悖谬世界。
它的一头连着不存在的世界,而且悖谬,既然是人的虚构,而人又不能不受人的主观条件的限制,因此完全悖谬的世界是不存在的。
荒谬的世界有非常杰出的作品,但悖谬的世界却很少有杰作出现,其原因是人的主观想象的有限性。
因此常相镶于其他世界,所以虚构的世界中有些悖谬的世界,可以造成特殊的效果。
2、虚构的世界与真实的世界:
(1)人们不止生活在一个世界之中,即使在现实的生活世界里,也有虚构的世界。
我们既生活在真实之中,又生活在虚幻中,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中听到的各种信息,有些是真实的,有些是虚假的,真实与虚构并存。
(2)叙事使我们拥有一个完整有成体系的虚构的世界,且对我们是必不可少的。
(3)虚构对于真实具有一定的冲击。
叙事,即一种意叙,但对生活的反映和理解使之不仅仅是意叙,为人们认识世界提供了一个参照系统。
人们常借助于虚构的世界来认识现实的世界,这样,造成了虚构的世界对真实世界的冲击。
如真实世界对于虚构的世界进行规范。
虚构世界对真实世界具有冲击。
但虚构的世界只有在符合真实世界时才可以造成冲击,如伦敦的雾被画成紫色。
三、叙事虚构世界的真实性
1、虚构世界的真实与虚假
A(与现实客观世界的关系,叙事虚构的世界是虚假的。
这里的虚假不是撒谎,而是指与现实生活不相吻合,与现实生活不属同一系统。
如看《红楼梦》,若以为现实生活中有贾宝玉和林黛玉就是天真。
B(这种虚构世界是一种真实的存在,又是在我们意识中的存在。
即这种真实不仅存在于我们的现实之中,也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中。
C(人们总是要对真实的世界和虚构世界进行比较。
如小孩看电影问是好人还是坏人一样,叙事虚构世界的真实性。
2、真实性是一种主观的规定性:
承认虚构世界
2
谈文学作品:叙事世界或说虚构世界的真实性,必须有一个标准。
但不能直接拿现实世界为标准,这里有“人”的中介,通过这个中介,标准就不一定是真实的、客观的。
人们衡量作品真实性的标准也往往不是真实的,客观的。
不是一种客观的规定性,而是种主观的规定性,它因时因地因人而变化。
虚构世界真实性是一定主观的规定性,而决定这种主观的规定性的因素:
(1) 现实的因素
(2) 意识形态的因素
(3) 文化的因素:
A。
体裁的作用:如小说要求的日常用语,诗歌要求非常文学色彩的语言,
所以有些
B(文学流派对文学真实性的规定性的不同,如巴尔扎克批评雨果《海上劳
工》的不真实。
雨果描写的就是自己的想像,他不需要那种真实。
C(作品本身规定性,作品是真实性的最后承担者。
作品的规定性在体裁和
流派的基础上,对真实性进行具体丰富化的作用。
如诸葛亮作为“常胜将军”
出现在《三国演义》中是加以夸张的形象。
这三因素之间并非和谐的,有时融合,有时矛盾,当融洽时,人们对作品的真实性有共同的看法,当矛盾时,对作品的真实性有怀疑,歧义。
从文化因素上内部的矛盾。
《九三年》中一人放火烧了城堡,他从地道爬出,回头却看到三个人质在火中挣扎,忽然良心发现,又从地道里把三个人质救出来,他却又被捕了。
关于这个人的转变一直有许多争议,因为作品前无伏笔,后无交待。
3、现实因素和文化因素之间的冲突的类型:
一、现实因素认为不真实而文化因素认为真实的。
如《毛猿》中的杨克。
从现实因素看是不真实的,而从文化因素看是真实的,但作品是用象
征的手法表现对社会的感受和印象。
二、文化因素认为不真实的而现实因素认为是真实的,如一个悲剧的结局
是一个大团圆,在现实中是真实的,而在文化因素中却显出不真实来。
当两者不一致时,人们的认识出现不一致,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三类格局: A(两种因素并存:如《毛猿》
B(文化因素排斥现实因素,如诸葛亮,吕布
C(现实因素排斥文化因素,如在一些粗陋的作品中常出现,作者看不到生活的本质,只看到了表层。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