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教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雀东南飞》教案

目的要求:

一、理解汉乐府民歌主要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本诗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学习本诗的铺陈、比、兴手法。

三、学习本诗通过人物对话及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和曲折的情节发展中塑造人物的特点。

四、了解偏义复词、古今字的特点,掌握“相”字在不同语境里的用法。

五、了解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

六、背诵9~12段,24~26段。

要点难点:

一、读懂全诗,理清脉络,掌握故事情节。

二、因本诗很长,课前应认真利用工具书和注释,扫除诗中文字障碍。

三、本诗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中心思想。

四、偏义词的特点;“相”字的不同用法。

五、了解、鉴赏乐府民歌的艺术手法。

一、写作背景

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中”。当时的背景是: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那套伦理纲常,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并发展到了相当完备严密的程度。在婚姻制度方面就规定有“七出

..”(男家可据这七条把妻子赶出家门:不顺父母;无子;淫佚;妒嫉;恶疾;多言;盗窃。焦母把刘兰芝赶出家门就是以第一条为接口的)、“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等等清规戒

律。“天下无不是之父母

....。在这一时代氛围........”,这正是焦刘悲剧的根本原因

里,在焦母的淫威下,焦仲卿敢于站在兰芝一边,表明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坚决态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汉代的民歌,是当时国家音乐机关乐府所采集的,配上乐曲来歌唱,入

乐的歌词便称为乐府诗(“乐府

..”本是汉武帝时设立的音乐机构。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之用。它所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今天所能见到的大部分是东汉时期的作品。这些诗篇不为儒家诗权所束缚,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较真实地反映了汉代的社会生活,传达出社会底层人民的心声。“感于哀乐,缘事而

发”的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是这方面的代表。(参阅教材P40)关于本诗的写作年代,历来争论颇多,有人认为汉末人作。有人认为六

朝人作。有人根据诗前小序有“汉末建安中”字样,断定为汉末作品。有人根据诗中有汉以后的风俗习惯的描写,断定为六朝作品。这两种说法都缺乏充分根据。可以肯定的是:本诗写作时间当在陈朝之前;在流传过程中,会受到人们的增润修饰,无论内容和形式都不会完全保持它最早的面貌,因此,可以说是那些不同时期的无名氏作者的集体创作,若从汉末算起,已流传一千七百多年,它以震撼人心的悲剧故事和强烈的反抗政权精神,博得了历代人民的喜爱。

这首诗最早见于《玉台新咏》,可能从建安以来,在群众中流传已久,而到六朝才写定的。虽然经述文人加工,但民间文学的特点仍很显著。

二、作者简介

徐陵

.....(公元507—583),字孝穆,东海郯(今山东郯城县)人。南朝陈朝.人。幼聪慧,八岁会写作,十二岁就懂得庄、老的道理,长大以后,更博涉史籍,纵横有口辩。梁武帝大通二年(公元508年)官东宫学士。太清二年(公元548年)以兼通直散骑常侍出使到魏。后入陈为王兵尚书,历任尚书左仆射、中书监等职。后主至德元年(公元583年)卒,年七十七岁。

《玉台新咏》中“玉台”一名的取义,从徐陵序文里“周王璧台让,汉

帝舍屋之中”看,它的语意应是指说“后庭

..”,所谓《玉台新咏》,是说这是一部供给后庭歌咏的新诗集。

三、《孔雀东南飞》简介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

..........,也是我国

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

.........。开头一篇小序,叙述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以及成诗的经过。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中,但成诗时间可能稍后一些。本诗选自南朝陈朝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全诗357句、1785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这首诗通过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婚姻悲剧故事的叙述,揭露了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忠贞不渝地爱情和对压迫者的反抗精神,反映了人民群众对被压迫者的无限同情和追求婚姻自由、珍惜爱情生活的强烈愿望。

四、情结结构

1.高2005级教材看法:见课文分析。

2.高2002级教材:依照情节发展,给每一个部分拟一简短标题,即思考和练习一。

托物起兴(1段)→兰芝自诉(2段)→仲卿求情(3-6段)→决心自遣

(7-8段)→拜别阿母(9-10段)→夫妇明誓(11-12段)→兰芝见母(13段)→兰芝拒婚(14-19段)→阿兄逼嫁(20-24段)→生人死别(25-27段)→仲卿别母(28-30段)→两人殉情(31-32段)→化鸟双飞(33段)

【说明】高2002级教材为33段;高2005级教材为32段,将原教材的17、18段合并为一个段。

五、课文分析

全诗是按仲卿、兰芝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

来叙述的。

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被)仲卿母所遣.

,(兰芝)自誓不嫁。其家逼之,(兰芝)乃.

(就)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仲卿)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

(①川师大:哀悼;②蒋念祖:动词的为动用法,为……哀悼)之,(时人)为诗云尔。 【译文】东汉末年建安时期,庐江府小官焦仲卿的妻子刘氏,被仲卿的母亲休弃,发誓不再嫁人。她娘家逼她改嫁,她就投水自尽了。仲卿听到妻子投水而死的消息,也在院中的树上吊死了。当时人们为他们的遭遇感到痛心,就作了这首诗,如此而己。

【分析】开头小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主要人物,概括了全诗内容,交待了成诗经过。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年间,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本诗属“诗序”。

本诗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