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讲大气的垂直分层和受热过程及气温的变化
大气的垂直分层、受热过程和运动
3.下图中,昼夜温差最小的是 D
A A2 A1
读左图,回答问题:
B2 C2 B C1 C
B1
1、A、B、C中表示短 波辐射是( A ) , 表示长波辐射的是 ( B、C ) 。
2、A1小于A的原因是 ( 大气对太阳辐 射的削弱作用 ), 3、C1表示(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 ),
4 、B1称为( 大气逆辐射
反射 散射
蓝、紫色光 最易被散射
向四面八方散 射,有选择性
根据所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一):
1、日出前的黎明、日落后的黄昏,以及阴天,天空 为什么仍是明亮的?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
2、 为什么赤道地区终年太阳高度较大,但它并不是 全球太阳辐射强度最大的地区?
量多,大气的反射作用强。
赤道地区空气对流旺盛,多云雨,云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表现形式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主要)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
1、从臭氧、二氧化碳 分析P44表格,指 和水汽的吸收作用可 出太阳辐射经过大 知大气对太阳辐射的 气各层时都有哪些 吸收具有什么特性?
部分被吸收?
(选择性)
高 层 大 气 平 流 层 对 流 层
热力环流和风
一、热力环流
1、几个常用概念 A、 气压: 单位面积上空气柱的重量 高度升高,气压减小 高空
1000m
P2
1060hpa 1100hpa
P1
500m
A
地面
B、高压、低压: 同一高度上,空气密度越大,气压值越大,称为 高压;密度越小,气压值越小,称为低压 同一高度(水平面)上空气由高压向低压运动
对流层
中纬 10~12km
必修1第 8 讲 大气的组成、垂直分层和热力状况
必修1第8 讲大气的组成、垂直分层和热力状况双基回归一、大气的组成1.大气的组成及其作用:低层大气是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组成的。
干洁空气又是由氮、氧、二氧化碳和臭氧等物质组成的。
它们在大气中的作用是各不相同的。
2.人类对大气成分的影响:①改变大气成分的比例――人类活动导致二氧化碳含量增加;②增加大气的成分,改变大气成分的比例――氟氯烃物质的增加,导致大气中臭氧的含量减少。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说明:①自地面向上到大气上界,随高度的增加空气密度减小,大气压力降低。
②大气垂直分层的主要依据是气温的垂直分布特点,不同大气层气温垂直分布不同,因而空气的运动也不同,对人类的影响也不一样。
③对流层集中了几乎全部的水汽和固体杂质,这是天气现象多变的条件。
④对流层的高度因时因地而异。
一般来说,地面温度高,对流层厚度就大。
即低纬大于高纬,夏季大于冬季。
⑤电离层大气中的氧分子和氮分子在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的作用下被分解为离子,大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故能反射无线电短波。
三、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地面→大气→地面,即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返大地。
对流层大气受热状况主要表现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辐射的保温作用”上,其实质是一个热量的连续传输过程(如下图所示)。
理解“地面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的含义,并在此基础上理解大气的热力作用包括削弱作用(反射作用、散射作用和吸收作用)和保温效应(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和大气逆辐射)两大方面。
2.大气的热力作用包括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温室效应,它们是一个连贯的能量转换过程,因此要运用综合图表法学习这部分内容,抓住主干,化繁为简。
注意:在学习大气的热力作用时,一定要结合实例来理解掌握。
例如:反射作用——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散射作用——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吸收——臭氧层因吸收太阳紫外线而升温;大气逆辐射——有云的夜晚比晴天温暖。
大气的垂直分层受热过程及运动
大气的垂直分层受热过程及运动
大气的垂直分层包括了对流层、平流层、平流层以上的臭氧层和热层。
对流层是大气最接近地表的一层,它的厚度大约为10-15公里。
在对流层中,由于受到地表的直接加热以及水汽的蒸发等影响,温度随着高度的增
加而逐渐下降。
这种温度递减的现象被称为对流层递减。
平流层是在对流层之上的一层,它的厚度大约为10-50公里。
在平流
层中,温度随着高度的增加略有上升或保持稳定。
这是因为在这个高度范
围内,大气的主要运动是水平的平流,而不是垂直的对流。
平流层以上的臭氧层是在平流层之上的一层,它的厚度约为10-50公里。
臭氧层含有大量的臭氧分子,这些分子可以吸收太阳的紫外线辐射,
从而保护地表免受紫外线的损害。
臭氧层的存在使得大气温度随着高度的
增加而逐渐上升。
热层是在臭氧层之上的一层,它的厚度约为50公里以上。
在这一层中,大气的温度逐渐上升,达到了数千度甚至更高的温度。
这是由于热层
受到太阳的辐射和磁场的影响。
太阳辐射和磁场对热层的热量输送产生了
显著的影响,使得热层的温度比其他层更高。
总体上,大气的垂直分层是由大气受热过程及运动所驱动形成的。
太
阳辐射通过对流、辐射和蒸发等方式将热量传递到大气中,导致大气在垂
直方向上产生不同的温度和密度分布。
这种分层结构对地球上的气候和天
气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对生物圈的发展和生存环境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大气的垂直分层与受热过程 课件
• 该地区(地处热带季风气候区)1月份盛行 东北风。图示地区山峰以南、以西为背 风坡。迎风坡多阴雨天气,日照时数低。 背风坡少雨,多晴暖天气,日照时数高。
云量是以一是内云遮蔽天空的百分比来表示。 图3示意我国某地区多年平均云量日均值分布完 成5-6题。
• • • • •
5.据图中信息判断 A.甲地多年平均日照时数小于乙地 B.甲地多年平均气温日差大于乙地 C.乙地多年平均相对湿度小于丙地 D.丙地云量空间变化大于丁地
高层 平流层顶至 存在电离层电离层,可反射电磁波,对无线通讯有重 大气 2000~3000千米 要作用
练习:一架飞机从南极飞到北极,依次穿过了哪几层?
17~18KM 8~9KM
8~9KM
南极
地
赤道
面
北极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
1、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递减率为多少? 高度每增加100米,气温降低0.6℃;即0.6 ℃/100米 2、假如我们在泰山脚下测得某时气温为15℃,我们知道泰山的 高度为1500米,那么,此时泰山顶的气温大约是 6 ℃呢? 3、为什么对流层在低纬度地区厚,高纬度地区薄? 低纬地区太阳高度大,所以受热多,对流旺盛,对流层所 达高度就高;高纬度地区受热少,对流层高度就低。 4、对于同一地区,在夏季和冬季其对流层的厚度有何差异? 夏季对流层厚度比冬季厚。 5、“为什么说对流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①存在上升运动;②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都集中在对流层
固体杂质
一.大气的组成成分及其作用 干洁空气——N2 、O2、CO2、O3等
吸收紫外线,被誉 为地球生命的保护 伞 水汽——产生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
固体杂质——充当凝结核作用 成云致雨的 必要条件
2、大气垂直分层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ppt课件
辐射名称
辐射类型
大气辐射
长波辐射
大气逆辐射
④
__________ 长波辐射
辐射方向 射向宇宙空间
射向地面
作用
大__气__逆__辐__射__在一定 程度上补偿了地面 辐射损失的热量, 对地面起到了 _____保__温___作用
[易混易错·理一理]
1.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大气吸收的热量主要为长波辐射,对 短波辐射吸收很少。因此,地面长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热量主要的、直接的来源。 2.青藏高原所处的纬度较低,海拔较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好,大气对太阳辐射 的削弱作用弱,因此太阳辐射强。但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热量的能力小,通过大气逆辐射 返还地面的热量少,造成青藏高原地表热量散失多,温度较低。 3.大气逆辐射白天比晚上强 大气逆辐射在白天和夜晚都存在,而且白天比晚上还要强烈,最强时为大气温度最高时, 即午后2时(14时)左右。
分子散射(有选择性)
的黄昏,天空仍然明亮
___吸__收_____
对流层大气中的水 汽和二氧化碳等
平流层大气中的臭 氧
水汽和二氧化碳等主要吸 平流层中的气温随高度
收___红__外__线___
的增加而上升;地面生
臭氧主要吸收
物免遭过多紫外线的侵
_____紫__外__线_(有选择性) 害
2.大气的受热过程
行轨道所在的大气层( )
A.气温在-50 ℃到20 ℃之间
B.气温随高度增加平稳下降
C.最低气温约为-80 ℃
D.最高气温约为40 ℃
核心精讲] .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的影响
2.大气的垂直分层
[训练突破] 角度 大气的垂直分层 无动力翼装飞行是指运动员穿戴着拥有双翼的飞行服装和降落伞设备,从飞机、热气球、悬崖绝壁、高 楼大厦等高处一跃而下,用肢体动作来掌控滑翔方向,用身体进行无动力空中飞行的运动,在到达安全极 限的高度后,打开降落伞平稳着陆。无动力翼装飞行进入理想飞行状态后,飞行时速通常可达到200千米/ 时,翼装飞行的滑翔比约3∶1,即在每下降1米的同时前进约3米。据此完成1~2题。
【优化方案】201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第8讲 大气的垂直分层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课件 湘教版
学以致用 2.读“某地某日气温随高度和时间变化统计 . 某地某日气温随高度和时间变化统计 资料(单位 单位: 资料 单位:℃)”。回答 ~(2)题。 。回答(1)~ 题
时间 离地面高度 100米 米 50米 米 2米 米 5时 时 8时 时 11时 时 14时 时 17时 时 20时 时
14.26 17.76 20.06 21.60 19.41 16.73 14.17 17.77 20.40 22.12 19.73 16.86 13.63 18.05 20.87 22.63 20.10 16.72
(3)北半球 月份大陆等温线向南 低纬 凸出, 北半球1月份大陆等温线向南 低纬)凸出 北半球 月份大陆等温线向南(低纬 凸出, 海洋上则向北(高纬 凸出; 月份正好相反 高纬)凸出 月份正好相反。 海洋上则向北 高纬 凸出;7月份正好相反。 在同一纬度上,冬季大陆比海洋冷, 在同一纬度上,冬季大陆比海洋冷,夏季大 陆比海洋热。同一纬度的陆地与海洋, 陆比海洋热。同一纬度的陆地与海洋,热的 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 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冷的地方等温线向 低纬凸出。 低纬凸出。 (4)7月份,世界最热的地方是北纬 °~ 月份, 月份 世界最热的地方是北纬20° 30°大陆上的沙漠地区,撒哈拉沙漠是全球 °大陆上的沙漠地区, 炎热中心;1月份,西伯利亚是全球的寒冷中 炎热中心; 月份, 月份 世界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南极大陆上。 心,世界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南极大陆上。
3.全球气温水平分布规律 全球气温水平分布规律 (1)气温从低纬向高纬递减。太阳辐射是地面 气温从低纬向高纬递减。 气温从低纬向高纬递减 热量的根本来源,并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热量的根本来源,并由低纬向高纬递减。但 是受大气运动、地面状况等因素影响,等温 是受大气运动、地面状况等因素影响, 线并不完全与纬线平行。 线并不完全与纬线平行。 (2)南半球的等温线比北半球平直。南半球海 南半球的等温线比北半球平直。 南半球的等温线比北半球平直 洋面积广阔,气温变化和缓。 洋面积广阔,气温变化和缓。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课件 大气垂直分层与受热过程
大气的受热过程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辐射能量与辐射波长: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的波长越短,反之越长。
17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
阳
射向宇宙空间
辐 射
地 大气吸收 面
射向宇宙空间 大
气 辐 射
大 气大 增气
大 气 上
吸
大气逆辐射 温 吸
收
射向地面 收
界
地面增温
地面
“太阳暖大地”“大气还大地”“大地暖大气”
互动探究
1. 阐 述 “ 利 用 烟 雾 防 霜 ” 的 原 理 。 “利用烟雾防霜”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增加大气逆辐射 烟雾防冻
25
从大气受热过程角度分析地中海 沿岸葡萄园里铺设鹅卵石的原理
白天鹅卵石吸热快,近地面气温 高,有利于光合作用 夜晚鹅卵石放热快,气温迅速降 低,葡萄的呼吸作用减弱,消耗 的营养物质少,
这是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无法想象的。而地球的昼夜温差要小得多。
试用大气的作用加以解释:
没有大气的月球
有大气的地球的情况
大气 上界
21
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
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 天气状况
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 地势高低
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A.①
B.②
C.③
D.④
11
2 大气的 受热过程 12
1.太阳辐射波长分布
大气的受热过程
由实验得知,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则越长。
50%
7%
43%
太阳辐射的主要波长范围是0.15微米~4微米,其中最主要的为可见光部分 13
大气的垂直分层、受热过程、大气运动
大气的垂直分层、受热过程、大气运动大气的垂直分层、受热过程、大气运动考点一:大气的垂直分层(1)对流层的平均高度为12千米。
低纬度地区气温高,对流强烈,可达17千米~18千米。
高纬度地区仅8千米~9千米。
(2)从近地面到高空,大气密度逐渐减小,气压逐渐降低,水汽、尘埃含量逐渐减少。
补充1:逆温现象逆温有两种情况:①在对流层底部,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的现象,被称为“逆温”;②如果由地面到高空气温垂直递减率每100米下降的温度低于0.6℃,也算逆温。
我国地处中纬度地带,属季风气候,逆温现象经常出现。
一旦逆温出现,将严重阻碍空气垂直运动,妨碍烟尘、污染物、水汽凝结物的扩散,有利于雾的形成,使大气污染更加严重。
类型发生的条件出现的地区辐射逆温经常发生在晴朗无云的夜间,由于地面有效辐射很强,近地面大气层气温迅速下中高纬度大陆冬、春季黎明前最强、空气质量较差降,而高处大气层降温较慢平流逆温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或气层上中纬度沿海地区地形逆温主要由地形造成,由于山坡散热快,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较暖空气被冷的空气抬挤上升盆地和谷地中夜间锋面逆温锋面之上的暖空气与锋面之下的冷空气温度差异显著考点二: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应用(1)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能够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故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水汽含量较大时,大气保温作用较强。
如下面两例:①采用塑料大棚发展农业,玻璃温室育苗等。
原理:塑料薄膜、玻璃与二氧化碳具有相同的功能,能让太阳短波辐射透射进入,而地面长波辐射却不能穿透塑料薄膜或玻璃散失,从而将热量保留在塑料大棚或玻璃温室里。
②秋冬季节,北方农民常用人造烟幕的办法来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地里的农作物免遭冻害。
(2)海拔高、空气稀薄、晴天多、大气洁净的地区,太阳辐射强,如青藏高原、西北地区。
这些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
其中向下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它将大部分热量还给地面热量还给地面补充1:削弱作用(选择性吸收(co2、H2O、尘埃、吸收红外光),反射变化(阴晴)、选择性散射)考点三热力环流的形成与等压面图的判读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近地面冷热不均→空气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上存在气压差异→空气的水平运动→形成热力环流。
必修Ⅰ 第三章 第8讲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④干旱半干旱地区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减少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 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3)利用大气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寡 ①高海拔地区(如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 能丰富。 ②内陆干旱区(如西北地区):气候较为干旱→晴天多、阴雨天气少→大气的 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 ③四川盆地:气候较为湿润→晴天少、阴雨天气多→大气的削弱作用强→太 阳能贫乏。
√B.9时
C.12时 D.14时
学科关键能力提升
(1)审题:你从上述材料中获取和解读到哪些地理信息? 答案 日最高温出现在14时左右,最低温出现在日出前后;由等温线平直 分布可知,同纬度陆地与海洋气温相同。 (2)破题:你在解答上题时调用了哪些地理知识? 答案 由大气受热原理可知,近地面大气的热量来自地球表面,海洋与陆 地热力性质不同,所以陆地气温与海洋气温变化过程不同,海洋气温变化 滞后于陆地气温变化。
第8讲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考纲呈现
大气受热过程。
考纲解读
1.综合思维:联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及其原理,从要素综合的角度分析 影响昼夜温差大小、太阳辐射量大小及气温高低等地理事象的要素。
2.人地协调观: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简单辨识人们 生产活动和生活习惯与地理环境之间的联系,理解人类对地理环境施加 影响的方式及其带来的影响。
(4)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 ①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 射多→气温高;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弱→散失热量多→气温低,昼夜温差大。 ②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 用都弱→昼夜温差大。阴天则相反,昼夜温差小。 ③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地面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 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
第8讲 大气的垂直分层和受热过程及气温的变化
第8讲大气的垂直分层和受热过程及气温的变化【考纲导学】【知识梳理】一、大气的组成2、大气含量的变化及影响(1)水汽聚落季节纬度海陆(2)固体杂质聚落季节海陆(3)CO2聚落季节昼夜天气影响因素:【例题1】读某测站测定的大气中CO2浓度变化图,(1)从图中可以看出大气中CO2的浓度是逐年的,这是因为:①:②:(2)C02的浓度在一年内的周期变化季高,季低,这是因为(3)C02具有温室效应,是因为:(4)全球变暖会对人类生存环境、社会经济发生的重大影响 ①:②:3、臭氧问题(1)集中的区域(2)对人类的影响(3)变化、原因及影响变化: 变化原因: 影响:(4)时空差异大气层次:纬度:季节:【例题2】读右图回答:(1).就纬度而言,图中臭氧总量的极小值出现在:(2).就季节而言,图中南北半球臭氧含量的极大值均出现在二.大气的垂直分层1、大气分层及特点(右图)2、详细解读对流层(1)厚度不均及原因:A、纬度差异及原因:B、厚度的季节变化及原因:(2)质量不均及原因:(3)温度不均及原因:(4)运动规律及原因:(5)天气现象及原因:3、对流层的逆温现象(1)概念:一般情况下,对流层是某一高度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增的现象,叫逆温。
两种情况:①气温上升;②垂直递减率小于—0.6°C/100米。
(2)逆温产生的原因①、辐射逆温:由于地面强烈辐射冷却而形成的逆温,称为辐射逆温。
在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晚,地面很快辐射冷却贴近地面的大气层也随之降温。
离地面愈近,降温愈多;离地面愈远,降温愈少,因而自下而上的形成。
随着地面辐射冷却的加剧,逆温逐渐向上扩展,黎明时达最强。
一般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地面很快增温,逆温便逐渐自下而上消失。
夏季夜短,逆温层较薄,消失较快,冬季相反。
②、地形逆温常发生在盆地或山谷。
由于山坡散热快,夜晚,山坡上的冷空气沿山坡下至谷底,谷底原来的较暖的空气被抬升,形成逆温现象。
如洛杉矶三面环山,每年有二百多天逆温现象。
大气垂直分层和大气受热过程
下图是“该城市冬季近地面层不同时刻气温随高度变化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下图是某地气温垂直分布图,t1至t5 图中最有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是( D)
A. t1
B. t3 C. t4
D. t5
气温垂直分布及原因
大气运动特征
平流层顶至 2000~3000km
对流层顶到 50~55km
1、大气密度很小,气压很低 2、有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短波
1、气温随高度增加而 迅速增加
2、主要靠O3吸收太阳 紫外线增温
1、水平运动为主
2、水汽、杂质少, 能见度好,大气平稳,
利于高空飞行。
高纬_8_~_9_k_m__ 1、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 ①对流运动显著
3.图示时刻正发生冻雨的地点是
A.①
B.②
C.③
D.④
B
4.与①地相比,③地 A.气温更高 B.气压更低
C.光照更强 D
D.风力更弱
7.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地理环境中如果地面热量散失,温度下降,空气又相当潮湿,那么当它冷却到一定 的程度时,空气中一部分的水汽就会凝结出来,变成很多小水滴,悬浮在近地面的空气层里, 这就是雾。另外,暖而湿的空气作水平运动,经过寒冷的地面或水面,逐渐冷却形成雾;或 冷空气流经温暖水面,如果气温与水温相差很大,则因水面蒸发大量水汽,在水面附近的冷 空气促使水汽凝结,也容易成雾。
要点三: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
气 辐 射 之 间 的 关 系
阳 辐 射 、 地 面 辐 射 、
大
大气和地面的 反射、散射34
大气的垂直分层和大气受热过程
变式训练2:阅读图表,完成(1)~(2)题。
变式训练2:阅读图表,完成(1)~(2)题。
变式训练2:阅读图表,完成(1)~(2)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北京晴转多云,最低气温出现在午夜
B.上海中雨,应防范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发生
C.哈尔滨有雾,大气能见度低,需注意行车安全
D.西宁晴,外出应做好防晒、防中暑准备
【解析】该题组主要是考察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包括保温作用和削弱作用。第(1)题,浓雾对太阳辐 射具有反射作用,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地 面物体反射的太阳光减弱,使得人们看到的物体变 得模糊不清了,选项C正确。
(2)深秋初冬时节也是该地大雾多发期,这其中的道 理是( D) A.昼夜温差减小,水汽易凝结,但风力微弱,水 汽不易扩散
(3)读图可以发现此时虽然为浓雾天气,能见度不是 很好,但是红绿色的交通信号灯却是很醒目。运用 地理原理分析大雾期间红、绿色光仍然很醒目的原 因( A) A.红、绿色光不容易被散射 B.红、绿色光最容易被散射 C.红、绿色光不容易被遮挡 D.红、绿色光不容易被吸收
【解析】第(3)题,空气散射时主要对波长较短的紫 色光和蓝色光散射明显,而红绿灯所发出的红色和 绿色光,波长较长,不容易被散射,所以虽然有大 雾天气,红绿灯依然醒目。选项A正确。
B.昼夜温差减小,水汽不易凝结,直接悬浮于大 气中
C.昼夜温差较大,水汽不易凝结,直接附着在地 面上
D.昼夜温差较大,水汽易凝结,且该季节晴好天 气多,有利于扬尘的产生
【解析】第(2)题,深秋初冬时节,华北地区沙尘天 气居多,大气中尘埃物质多,成为水汽凝结的凝结 核,晴天时,昼夜温差较大,夜晚气温低,易于水 汽的凝结,形成大雾。选项D正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讲 大气的垂直分层和受热过程及气温的变化【考纲导学】考试说明命题规律趋势预测1、 大气受热过程2、 气温的分布规律 ◆题型示例:(受热)以选择题为主,如2013北京文综第5题。
后者以两种都有,如2011江苏地理27(1)。
◆能力要求:考查一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为主。
◆热点预测:2015高考可能仍将以热力环流和等温线的判读为主,以选择题形式,约8分。
◆趋势分析:以气候要素分布图为背景,考察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可能性较大。
【知识梳理】一、 大气的组成大气组成 作 用干 洁 空 气氮(78%) 对地面:对人类和生物:氧(21%二氧化碳 (0.03%) 臭氧 水 汽固体杂质2、大气含量的变化及影响 (1)水汽聚落 季节 纬度 海陆 (2)固体杂质聚落 季节 海陆 (3)CO 2聚落 季节 昼夜 天气影响因素: 【例题1】读某测站测定的大气中CO 2浓度变化图, (1)从图中可以看出大气中CO 2的浓度是逐年 的,这是因为:①:②:(2)C02的浓度在一年内的周期变化季高,季低,这是因为(3)C02具有温室效应,是因为:(4)全球变暖会对人类生存环境、社会经济发生的重大影响①:②:3、臭氧问题(1)集中的区域(2)对人类的影响(3)变化、原因及影响变化:变化原因:影响:(4)时空差异大气层次:纬度:季节:【例题2】读右图回答:(1).就纬度而言,图中臭氧总量的极小值出现在:(2).就季节而言,图中南北半球臭氧含量的极大值均出现在二.大气的垂直分层1、大气分层及特点(右图)名称特点温度变化的原因 与人类的关系 A对流层_ 是该层大气的直接热源,离地面越高,获得的热量越少最密切,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均发生在本层 B平流层热量主要来自 所吸收的太阳紫外线气流以平流运动为主,利于 ;臭氧层被称为地球生命的 C高层大气存在电离层,对 通信有重要作用2、详细解读对流层(1)厚度不均及原因:A 、纬度差异及原因:B 、厚度的季节变化及原因:(2)质量不均及原因: (3)温度不均及原因: (4)运动规律及原因: (5)天气现象及原因: 3、对流层的逆温现象(1)概念:一般情况下,对流层是某一高度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增的现象,叫逆温。
两种情况:①气温上升;②垂直递减率小于—0.6°C/100米。
(2)逆温产生的原因 ①、辐射逆温:由于地面强烈辐射冷却而形成的逆温,称为辐射逆温。
在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晚,地面很快辐射冷却贴近地面的大气层也随之降温。
离地面愈近,降温愈多;离地面愈远,降温愈少,因而自下而上的形成。
随着地面辐射冷却的加剧,逆温逐渐向上扩展,黎明时达最强。
一般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地面很快增温,逆温便逐渐自下而上消失。
夏季夜短,逆温层较薄,消失较快,冬季相反。
②、地形逆温常发生在盆地或山谷。
由于山坡散热快,夜晚,山坡上的冷空气沿山坡下至谷底,谷底原来的较暖的空气被抬升,形成逆温现象。
如洛杉矶三面环山,每年有二百多天逆温现象。
③、平流逆温当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却的地面、水面或气层之上时,底层空气因受下垫面的影响迅速降温,上层空气因距离较远,降温较少,于是产生逆温。
逆温的强弱,主要由暖空气和冷地表面的温差决定。
温差大,逆温越强。
冬半年,在中纬度的沿海地区,因为那里海陆的温差显著,当海上暖空气流到大陆上时,常常出现逆温。
④、锋面逆温冷暖空气相遇,暖空气密度小,爬升到冷空气的上面,两者之间形成一个倾斜的过渡区锋面。
暖空气在锋面之上,冷空气在锋面下面。
若冷暖温差大,可能出现逆温。
(3)逆温的利与弊①、利:A、抑制沙尘暴的发生(沙尘暴的条件:风、沙尘、强对流运动);B、对飞机的高空飞行有利—飞机没有颠簸(低空不利)。
②、弊:对天气和大气污染的扩散有影响,阻碍空气的垂直运动,妨碍烟尘、污染物的扩散,利于雾的形成,使大气污染更加严重。
【能力提升题】1.图表示四种对流层气温分布状况,分析图,回答(1)——(2)题。
(1).①图表示的气温降低速率在A.3000米以下低于垂直递减率B.3000~6000米高于垂直递减率C.6000米以下等于垂直递减率D.6000米以下均低于垂直递减率2.飞机可以在5000米高度平稳飞行的是A.①B.②C.③D.④(对比3000、5000高空的理论温度与实际温度)2.图是“某城市风向频率图”,和“该城市冬季近地面层不同时刻气温随高度变化过程示意图”。
回答(1)——(2)题(1).该城市计划新建以煤为燃料的火力发电厂,最合适的厂址应布局在城市的方向。
(2).该发电厂烟囱的设计高度不低于米(100米)。
3.读右图(1).该日此地发生大气逆温现象的时段是A.8时~16时3O分B.17时~23时C.16 时30分~次日7时D.23~次日5时(2).发生大气逆温现象的最大高度约为A.500米B.100米C.350米D.150米4.读右图(1).图中①②③发生逆温层的是:判断理由:(2).这里工业集中,当天发生了重大烟雾事件,请分析原因(提示:污染源,逆温层出现,盆地地形)三、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1.太阳、地面与大气三者的热量转换(见右下图)(1).太阳辐射(右上图):①、波长与能量分配:②、地球的主要热源:③、地表的时空差异:④、影响因素:(2) 地面辐射:①、地面的直接热源:②、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见下图)A、纬度因素:___B、下垫面因素:影响___ 和___C、天气因素:(3)大气辐射及大气逆辐射①、大气增温的直接能量来源:;②、补偿地面损失的热量: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1)主要表现为:吸收成分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形式参与作用的大气成分波长范围作用特点吸收发射散射【探究】为什么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量是很少的?(2)影响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因素①、太阳高度分析:②、天气分析:③、地势分析:3.大气的保温作用(1)保温原理。
(2)保温效果:若无大气的保温作用,地表温度为—23度,而实际上为15度,故提高了38度。
【例题3】回答下列问题:①、大气的热力作用对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性②、仅从大气的热力作用,说明为什么地球表面温度的昼夜变化不像月球那样明显?地球:月球:③、在晚秋和寒冬早春,为什么霜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④、为什么赤道地区终年太阳高度较大,但它并不是全球太阳辐射最强的地区?【例题4】下面甲、乙两图为我国不同的两地太阳辐射图,图中虚线曲线为到达地面的实际太阳辐射。
(1)甲、乙两地区可能是我国的A .甲为海口市,乙为呼和浩特市B .甲为拉萨市,乙为重庆市C .甲为北京市,乙为银川市D .甲为漠河市,乙为昆明市 (2)造成乙地区实际太阳辐射比甲地区少的原因是 【例题5】读下图回答(1)同等天气下,两地中太阳辐射强的是 原因: (2)两地中白天气温较高的是 ,理由: (3)两地中夜晚气温较低的是, ,原因 (4)根据对流层大气的垂直变化规律,拉萨的气温要比杭洲低 度,但实际上拉萨气温比计算的要 ,原因: 四、气温的时空变化规律 1、气温的垂直变化规律:(1)宏观规律: 原因:(2).等高线与等温线的关系①、等高等温,其原因:图2图1 C②、等高不等温。
图2中等温线分别是16°、13°、10°,丙丁两点,高度米,温度:结论:③、等温不等高.乙C两点,高度分别为:,温度结论;(3)、逆温层现象(前面已讲)2.气温的时间变化----日变化(1).因果关系(右图所示)(2).气温的日变化日出 12点 13点 14点日落日出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温度:【例题6】读右图①甲乙丙三条线分别代表:②A、B两个交点的含义地面热量的收支平衡点(3).日变化的时空差异高纬大于低纬太阳高度陆地大于海洋太阳辐射转化为温度大气条件温度对比夏季大于冬季地面状况晴天大于阴天【练习】第1:右图表示不同地物辐射温度在一天内的变化状况。
回答(1).曲线①—④代表的地物分别可能是A.沙地、湖泊、林地、草地B.沙地、草地、林地、湖泊C.草地、沙地、湖泊、林地D.草地、林地、沙地、湖泊(2).图中显示A.日出前各地物间的温差最大B.日落后地物①的降温速度最快C.地物③的辐射温度白天夜晚都最低D.地物④到达最高温度的时间早于其他地物第2:图甲、图乙分别记录了我国西北某地绿洲和邻近荒漠某年1日(晴天)近地面层大气温度生活水平风速日变化状况。
(1).6月1日绿洲的气温日较差约为℃,荒漠的气温日较差约℃。
(2).与荒漠相比,绿洲全天风速较,风速日变化幅度较。
(3).22时,绿洲的气温比荒漠,风速比荒漠。
白天(6时至18时)绿洲的气温比荒漠,风速比荒漠。
(4).上述现象表明,绿洲植被可以气温日变化幅度,还可以风速。
可见,绿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邻近荒漠的侵袭。
3.气温的年较差(1).南北半球极值的时间差异(2).海陆极值的时间差异(3).纬度差异:【例题7】:下图为沿100°E经线各纬度气温年较差(多年平均状况)分布图,(1)一般来说,气温年较差的纬度分布规律是其形成原因是:(2)A、B比较,气温年较差较大,原因是(3)90°S比90°N气温年较差大,主要因为:【例题8】:读“沿北纬50度全球气温年较差变化示意图”(1)简述沿北纬50度线全球气温年较差变化的特征。
(2)根据图中信息和所学知识分析:AB段气温年较差变化大的主要原因:位于太平洋与北美大陆的过渡区,海陆对比显著;北美西部高大的山脉阻挡了海洋气流的深入,使北美大陆内部大陆性增强,气温年较差增大C地气温年较差小的主要原因:西临大西洋,海水热容量大;西风与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夏季不热,冬季不冷,气温年较差小图中D处是全球水稻种植的最北点,扼要说明该地发展水稻种植主要自然区位因素【例题9】:右图是“我国部分地区气温年较差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A地比图中同纬度地区气温年较差(大、小),其影响因素是(2)分析图示地区由南向北气温年较差增大的主要原因。
(3)我国各地气温年较差的大致分布规律是:4.气温的纬度变化基本原理太阳高度与气温关系等温线与纬线的关系纬度高低与气温关系半球判断5.等温线的读法(1)、读数字线上的点,线间的点两条线之间还有一个闭合圈,圈内的值:【例题1】读“南极洲年平均气温分布示意图”,完成。
(1).仅从等温线的分布规律看,①等温线的数值可能为:(2).南极洲的等温线大致呈同心圆状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是:(3).南极大陆周围海冰覆盖面积年变化很大,冰覆盖面积最大的月份月(4).②地与③地之间的温差T范围为【例题2】:读图我国某地平均气温等温线图,完成(1),甲乙两地的地形类型分别是:A.山地、盆地B.盆地、山地C.河谷、山地D.山地、高原(2).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可能是:A.1000m一1667m B.1333m--2000mC.1333m--1667m D.1667m--2000m(3).丙地的气温可能是:A.2°E B.4°C C.<2°C D.<0°C(2)、读走向基本走向:大致与纬线平行,从低纬向高纬度递减,南北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