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皮松——胜日寻芳(209) 有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皮松:三鬣白袍大将军

——胜日寻芳(209)

2009年10月21日摄于北京香山。

白皮松,松科松属乔木。

为我国特有树种,产于山西、河南、陕西、甘肃、四川、湖北等省。生于海拔500-1800米地带。

“白皮松”之名,是近代才有的,古时候并不这么叫。那古时候叫什么呢?因古人提到某植物时,除了说个名字,很少做形态描述,所以很难作准确判断,只能猜个大概。

出现最早的与之相关的树名是“白木”,载于大约战国时期出现在的《山海经》。该书第十六卷《大荒西经》提到:“有沃之国……爰

有……白木……”,意思是沃国这个地方出产“白木”。晋代郭璞为“白木”注释:“树色正白”。白皮松从形态上看,最明显的特点,一是树皮脱落呈现斑驳的白色,二是针叶三枚为一簇。白木只符合了其中一个特征,似乎不好认定,但清代人的一条注释让白木即白皮松的说法得以流行。南北朝诗人庾信的《枯树赋》中有“东海有白木之庙”的句子,清代人倪璠在其所注《庾子山集》中解释:“白木:俗说密县东三里天仙宫,有白松,相传轩辕黄帝葬三女处,于今获存。”因白皮松亦名白松,所以白木与白皮松便联系起来了。

唐代时,白皮松可能也叫孔雀松。唐代人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提到:“俗谓孔雀松,三鬣松也。”松树的针形叶子状如马鬣(鬃),当时称一簇几针为几“鬣”,所以三鬣松就是三针松。一簇三针正是白皮松的特征,所以一般认为段成式所说的孔雀松就是白皮松。因段成式是在描述庭园松树时提到孔雀松的,所以人们认为唐代时白皮松可能已用于园林建造。

到了北宋,白皮松又有了新名,那就是“栝”。北宋时白皮松肯定已用于园林建设,因为此名就出现在北宋李格非(女词人李清照之父)的《洛阳名园记》中。《洛阳名园记·董氏东园》中提到:“入门有栝可十围,实小如松实,而甘香过之。”“栝”即白皮松。

“栝”本是柏的一种,成书于三国时期的《广雅》就说“栝,栢也。”清代王念孙在疏证时说:“栝,与桧同。《尔雅》云:‘桧,柏叶松身。’是栝即栢之别种。故以栝为栢也。”唐代杜甫也有“虽当霰雪严,未觉栝柏枯”的诗句,那“栝”怎么又变成“白皮松”了呢?这

个我还真说不清楚。

不过可以确定的是李格非笔下的“栝”肯定不是桧。理由有二:一是李格非在《洛阳名园记·松岛》将“桧”和“栝”并列为两种植物:“松、柏、枞、杉、桧、栝皆美木,洛阳独爱栝而敬松。”二是桧的果实不可食,而李格非笔下的“栝”,果实甘香可口。

那怎么证明李格非笔下的“栝”就是白皮松呢?理由有三:一是果一样,“栝”和白皮松的果实均可食。二是叶一样。宋末元初的周密在其所著《癸辛杂识》中说:“凡松叶皆双股,故世以为松钗,独栝松每穗三须。”三是皮一样。明代的陆深在《春雨堂随笔》中说:“栝松百年,即有白衣如粉。本草谓之艾衲香。”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艾衲香》中说:“《广志》云:艾衲出西国,似细艾。又有松树皮上绿衣,亦名艾衲,可以和合诸香,烧之能聚其烟,青白不散,而与此不同。”虽然一说白衣,一说绿衣,但指的是同一物,因为白皮松树干的皮,多为白绿色。

李格非笔下的“栝”,除了被称为“栝松”,还被称为“栝子松”。李时珍在《本草纲目·木一·松》中说:“然叶有二针、三针、五针之别,三针者为栝子松,五针者为松子松。”明代王象晋在《二如亭群芳谱·松》中也说:“柯叶三针者,为栝子松。”

我国著名林学家、中国造园学的奠基人陈植在《长物志》的注释中则明确指出栝子松即白皮松:“栝子松——白皮松(Pinus bungeana),亦称‘栝子松’(《本草纲目》)、‘剔牙松’(《学圃杂疏》),常绿乔木,叶三四针为一簇,树皮白色。属松科。”

陈植文中提到的白皮松的另一个别名“剔牙松”,出自明代王世懋所著《学圃杂疏》:“栝子松俗名剔牙松。岁久亦生实,虽小亦甘香可食。南京徐氏西园一株,是元时物,秀色参天,目中第一。”为什么人们给白皮松起这么个怪名?我猜是因为它的针叶像牙签。

在明代,白皮松除了栝子松和剔牙松两个名字外,还被称为“白松”。这个名字肯定与其主干的颜色相关。

明代徐弘祖在《徐霞客游记·游嵩山日记》中提到白松:“从岐路东南二十五里,过密县,抵天仙院。院祀天仙,黄帝之三女也。白松在祠后中庭,相传三女蜕骨其下。松大四人抱,一本三干,鼎耸霄汉,肤如凝脂,洁逾傅粉,蟠枝虬曲,绿鬣舞风,昂然玉立半空,洵奇观也。”时人还为此景刻了一通石碑,碑名就叫“天仙白松图”,不过现在只剩半截了。

在当地保存的石碑中,还有一通刻的是宋代人李朴吟咏天仙白松的两首诗(密县知县李焕刻石),只是不知碑的另一面是否刻有现在的标题《白松》两个字(镶嵌在新密市杨寨村天仙庙碑林),如果有的话,那宋代就有“白松”这个名字了。

清末民初徐珂(1869 -1928)编辑的《清稗类钞》有对白松的注释:“白松,亦称白皮松……树干光滑,皮色白,叶针形,三叶丛生。”

作为中文学名的“白皮松”这个名字,可能最早出现在清代人顾震涛(1750-?)所著的《吴门表隐》中:“申文定公时行(申时行,谥号文定。明代内阁首辅)宅有八处……庭前俱有白皮松。”

据说1927年出版的《中国植物图谱》(作者胡先骕、陈焕镛)是

最早收载白皮松的植物学著作,但未能找到此书,不知内中所云。1934年出版的《河北习见树木图说》(作者周汉藩)也收载了白皮松,提到:“因其树干分歧,枝桠扭捩,奇姿天成,且皮呈乳白,闪烁有光,斑斓可爱,实为一种特殊美丽之风景树,故种名远轟于欧美,为造园家所重视也。此种因其树皮白色,故名之曰白皮松;又有白骨松、蛇皮松、白果松、虎皮松等名称;又名蟠龙松,以其鳞片似蛇鳞,且老枝蜷曲如龙故也。”

据说白皮松是1846年(道光二十六年)引种到国外的。清代中晚期,西方植物学、博物学工作者纷纷到中国采集植物标本。1830年俄国植物学家Alexander von Bunge在北京一所寺庙采到白皮松标本。1846年苏格兰植物学家Robert Fortune从上海购得白皮松树苗,运回英国,种在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中,此树成为中国以外最古老的白皮松。1847年德国、奥地利植物学家将白皮松定名pinus bungeana,以纪念俄国植物学家Bunge。

1958年出版的《中国东北裸子植物研究资料》(作者为日本植物学家竹内亮,东北师范大学生物系第一任系主任)在介绍白皮松时说:“本种在朝鲜也自古输入栽培之。在汉城及其他地方有不少老树。在日本据说于1930年左右从北京将种子带到神户,自其时播种发芽成树,这恐怕是在日本最初的栽培。”

白皮松是长寿树种,一些古树的树龄都在上千年以上。

北京戒台寺的白皮松植于唐武德年间,树龄已有1300多年,树冠高达18米,有九条银白色大干,呼为“九龙松”。据说它是我国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