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教案: 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1
六节明清时期对外关系
![六节明清时期对外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5836357a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86.png)
郑和下西洋必须具 有哪些条件?
明成祖为何派郑和去 ?
西洋指哪些地域?
郑和下西洋旳目旳 ?
郑和下西洋从何时、 何地出发?共去了多少次 ?到了哪些地域?最远到 达哪里?
郑和下西洋有何历史意义?
郑和下西洋为何会从历史悄 然消失?
这是郑和第七次下西洋时所经过旳地域。这次航 海时间是1431年到1433年。图左上方是郑和像。
据《明史》,明朝奉行“厚往薄来”政策,对竭诚朝贡者“皆 倍偿其价”;(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所 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赀:计算)。”
结合所学知识,比较郑和下西洋与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远 航在目旳与性质、历史影响方面旳差别,分析明清时期我国远 洋航海事业与西方相比从先进转为落后旳原因。
----------《熹宗天启实录》
阅读上面材料,找出郑和在海外旳活动与红夷在澎湖 旳行径旳异同点,然后阐明两者航海旳本质区别何在?
郑:礼尚往来,公平交易,友好相处,大受欢迎,唯 恐郑和使团不再来。
红:侵占澎湖,非法筑城,逼迫贸易,掳中国船民, 逼迫为其修筑教堂。
本质区别:郑和下西洋是为了与海外各国发展友好关系 红夷是为了开拓市场,攫取暴利,是资本主 义旳殖民活动
2、戚继光治军严谨,军队纪律严 明。 3、其他抗倭将领旳支持
这两句诗 体现了作者 怎样旳思想
感情?
他旳 哪些高尚 品德值得 我们学习
?
为何说 戚继光是我 国古代旳民
族英雄?
四、葡萄牙殖民者租占澳门
1、16世纪起,不断侵扰我国东南 沿海地域 2、1153年,托言触风涛,水湿贡 物,骗获在澳门晒货品
3、郑和下西洋比欧洲航海家远洋航 行早半个多世纪,郑和是世界航海业 旳先驱。
明朝的对外关系的说课稿
![明朝的对外关系的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79f18159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85.png)
明朝的对外关系的说课稿一、说教材(一)作用与地位本文作为高中历史课程中“明清时期”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明朝在对外关系方面的发展与变化。
明朝的对外关系不仅体现了我国封建社会的外交政策,而且对于现代国际关系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因此,本课在明清时期历史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主要内容1. 明朝的对外政策:介绍明朝初期的闭关锁国政策、中后期的开放与交流。
2. 明朝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分析明朝与朝鲜、越南、日本等周边国家的关系特点。
3. 郑和下西洋:探讨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路线、影响等方面。
4. 西方国家的侵略与明朝的应对:阐述葡萄牙、荷兰、英国等西方国家对明朝的侵略行为以及明朝的应对策略。
二、说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 让学生了解明朝的对外政策及其变化。
2. 使学生掌握明朝与周边国家的关系特点。
3. 让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路线、影响。
4. 让学生了解西方国家对明朝的侵略行为及明朝的应对策略。
(二)能力目标1.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归纳历史规律的能力。
2. 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1.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爱国主义情怀。
2. 培养学生关注国家外交、积极参与国际交流的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一)重点1. 明朝的对外政策及其变化。
2. 明朝与周边国家的关系特点。
3.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路线、影响。
4. 西方国家对明朝的侵略行为及明朝的应对策略。
(二)难点1. 明朝对外政策的变化原因及影响。
2.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3. 西方国家侵略明朝的原因及明朝应对策略的得失。
四、说教法(一)启发式教学法在教授明朝的对外关系时,我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提出问题,如“明朝为什么要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或“郑和下西洋对明朝的对外关系有何影响?”,让学生在探讨中深入理解历史事件的本质。
(二)问答法问答法是本课采用的核心教学方法。
高三(上)历史28《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
![高三(上)历史28《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485b8bd5b9f3f90f76c61b5e.png)
为亚非国家之间的交往,确立了不成文的准则,对后世影响深远。
(4)郑和下西洋以后,更多的中国人迁徙到南洋各岛定居成为华侨,促进了南洋地区的开发。
4、郑和下西洋的局限 郑和下西洋有其时代的局限性,其目的不是发展对外贸易,而仅仅是为了“扬威异域”,
3、结果 中俄代表在尼布楚谈判,签订《尼布楚条约》,
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为什么说《尼布楚条约》是经过平等协商签订的边界条约?
(1)谈判双方的国内形势:中国方面,1688年春,中国西北地区噶尔丹叛乱,对中国方面产生不利影响,
清政府不得不在谈判中作出重大的让步。
分析明清时期我国远洋航海事业与西方相比从先进转化为落后的原因。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中外重大历史事件的综合分析、比较、认识能力及准确的文字表达能力。
解题过程中既要注意题目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又要注意结合所掌握的教材知识。
解答第(1)问,须将题干材料中的“倍偿其价”、
“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中国耗废亦不赀”等信息提取出来,准确理解,
然后结合世界历史中有关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航海的史实,
比较东西方航海在目的与性质、历史影响方面存在的差异。
解答第(2)问,实际上就是回答明清对外政策和西方国家对外政策的差异而造成的不同结果(影响),
回答的重点应当落在东西方国家不同的对外政策方面。
答案:(1)目的与性质: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联系,满足统治阶级对异域珍宝的需求,
宣扬国威(即宣传明王朝的强盛)、
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即发展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和为宫廷购回奢侈品——主观目的。
最新高中历史-高三历史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1 精品
![最新高中历史-高三历史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1 精品](https://img.taocdn.com/s3/m/4c69ea2810661ed9ad51f363.png)
生
互
动
记
录
(2000年全国高考题)据《明史》,明朝奉行“厚往薄来”政策,对竭诚朝贡者“皆倍偿其价”;(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赀:计算)。”结合所学知识,比较郑和下西洋与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远航在目的与性质、历史影响方面的差异,分析明清时期我国远洋航海事业与西方相比从先进转为落后的原因。
新课引入:
明清时期,在继续秦汉以来的主动和平外交的同时,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的矛盾也在日益尖锐。
教学过程:
第六节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
明清对外关系特点:
(1)经济文化交流频繁;(2)中外矛盾日益尖锐(侵略与反侵略,其中,侵略如葡萄牙—澳门;荷兰—台湾;沙俄—东北;日本—东南沿海;反侵略如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帝雅克萨之战);(3)中国开始介绍和引进欧洲近代科学知识(徐光启与西学东渐);(4)对外政策由主动开放走向闭关锁国(一口通商、公行制度)。
三.葡萄牙租占澳门(行贿与欺骗方式)(1999年12月20日恢复行使主权)
侵扰沿海——行贿居留(1553年)——租借暂居——强行租占。
四.郑成功收复台湾1662年
郑成功收复台湾,维护祖国统一,是外交问题,该肯定;
郑成功把台湾建成反清基地,分裂祖国的行为,是内政问题,该否定。
五.雅克萨自卫反击战1685—1686年)
(2)谈判原则平等:双方在尼布楚地区兵力相等,参加谈判人数相等。
(3)谈判意图平等:谈判的范围和签订的条款都未超越两国政府事先指示和同意接受的范围。
(4)谈判结果平等:既在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地区是中国领土;也使沙俄获得了外兴安岭以北的领土并取得了通商权利。
人教版高三历史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教案
![人教版高三历史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9d7be2fba1aa8114431d923.png)
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明清时期对外关系的特点。
2.掌握郑和下西洋的背景、经过和历史意义。
3.掌握戚继光抗倭的事迹。
4.掌握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郑氏父子对台湾的开发。
5.掌握雅克萨自卫反击战的原因、性质、经过。
6.掌握中俄《尼布楚条约》的内容及评价。
德育目标1.通过对郑和下西洋的背景、经过和历史意义的分析,使学生认识郑和下西洋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创举,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指导学生学习华侨对南洋开发所做出的贡献,使学生认识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3.通过学习雅克萨自卫反击战的原因、性质、经过,使学生认识这是一场中华民族为捍卫祖国领土和主权而进行的反侵略的正义斗争,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能力目标1.指导学生对郑和下西洋的背景、经过和作用进行分析,再对比荷兰殖民者对台湾的侵略,使学生认识到郑和航海与荷兰殖民者航海的本质不同,从而培养学生对比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指导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本教材中的六个历史事件进行分析,正确而全面地评述中国封建统治者对外部世界的态度。
教学重点1.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意义。
2.戚继光抗倭。
3.郑成功收复台湾。
4.雅克萨自卫反击战和中俄《尼布楚条约》。
教学难点1.如何正确评价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军进入台湾?2.为什么说《尼布楚条约》是经过平等协商签订的边界条约?3.通过本节内容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这一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特征的理解。
教具准备1.投影仪。
2.多媒体课件:郑和下西洋。
3.地图:《戚继光抗倭形势》《郑和下西洋图》《亚洲地图》《雅克萨自卫反击战形势图》。
4.自制投影图片:《清朝疆域简图》、郑和下西洋情况表、《尼布楚条约》内容表。
教学方法1.讲解法:对于重要的理性分析内容,主要由教师讲解,应注意深入浅出地分析问题和演绎思维的流畅性。
2.图示教学法:用地球仪或地图和投影仪演示郑和下西洋;用局部图展示东南军民抗倭和中俄东段边境冲突的位置;也可以多媒体形式向学生展示。
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
![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ea870de83186bceb19e8bb84.png)
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第六节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本节学习重点:1、明清时期对外关系的特点和清朝统治者的对外政策;2、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时间、最远到达的地区、意义及其同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的根本区别;3、倭寇的形成和戚继光抗倭的经过、对戚继光的评价;4、葡萄牙殖民者租占澳门的经过;5、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时间及其打败的殖民者;6、领导雅克萨自卫反击战的清朝皇帝及其目的、时间;7、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的时间、性质、意义。
一、明清时期对外关系的特点1、2、3、清朝统治者对外实行政策二、郑和下西洋1、目的:⑴⑵⑶⑷2、时间:年—年(皇帝)时3、次数:4、到达地区:5、意义:⑴⑵⑶⑷6、和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的根本区别:⑴⑵三、戚继光抗倭1、明朝中期的倭患:①倭寇形成:②明朝政府:③东南沿海的一些奸商:2、戚继光抗倭:①军队:②经过:A 、B 、C 、③评价:四、葡萄牙殖民者租占澳门1、背景:2、经过:① 年以欺骗、行贿手段占领澳门②买通租借澳门为③擅自3、明朝政府始终拥有澳门的五、郑成功收复台湾1、背景:2、时间:3、结果:六、雅克萨自卫反击战1、原因:①俄国:利用强占了②清政府:一再要求,俄军继续,扩大2、目的:3、时间:4、皇帝:5、结果:中俄签署了→①时间:②谈判地点:③性质:④意义:基础网络1405—1433年先后七次,达30多国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私人海外贸易受到严励限制,于是沿海奸商与之勾结,共同抢掠分赃,倭患愈演愈烈。
1566年基本肃清倭寇。
年,托言船损货湿借地晾晒,经行贿后获允上岸。
500两,租借为暂居贸易地。
1661年,郑成功打败殖民者;第二年,台湾回归祖国。
①明清之际,清军主力入关,东北边界空虚,沙俄乘机强占雅克萨和尼布楚等地。
②清政府一再要求俄军撤出中国领土,俄军置若罔闻,且继续增兵,扩大侵略。
1685年和1686年,康熙令清军两次进攻雅克萨,俄伤亡惨重,被迫谈判。
1689年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教案: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
![教案: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c1a0adc7d5bbfd0a7956736f.png)
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本课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殖民者租占澳门;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自卫反击战;《尼布楚条约》。
(2)通过对本节教材中六个历史事件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述中国封建统治者对外部世界的态度。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使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
(2)通过对教材提供的文献材料的阅读和分析,培养学生充分利用有效信息的能力。
(3)通过适当的历史问题的讨论以及课后材料题的分析、探究,使学生学习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郑和下西洋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创举。
(2)面对外来侵略,中华民族为捍卫祖国的领土和主权,进行了反侵略的正义斗争,其爱国主义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
二、教学重点、难点本节重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自卫反击战;《尼布楚条约》本节难点:《尼布楚条约》的评价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导入】(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大家分别用一两句话概括一下,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民族关系有何特点?(生)政治上,封建专制统治进一步加强,封建制度日趋腐朽;经济上,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并缓慢发展;民族关系方面,各族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加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发展。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学完之后我们再来总结它的特点。
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课文主要介绍了五大事件:发生在明朝时期的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殖民者租占澳门;发生在清朝时期的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现在大家先看一下郑和下西洋部分,了解一下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概况和影响。
一、郑和下西洋简单介绍郑和:郑和,原本不姓郑,而是姓马,云南回族人,明初统一云南时被阉入宫。
靖难之役从燕王朱棣起兵有功,所以被赐郑姓,提拔为内官监太监。
清泉州阳光实验学校高三历史《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教案
![清泉州阳光实验学校高三历史《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f3a99e8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a3.png)
清泉州阳光实验学校第六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开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第六节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教案教学目的一、根底知识目的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殖民者租占;郑成功收复;雅克萨自卫还击战;尼布楚条约。
二、才能培养目的1.通过对教材提供的文献资料的阅读与分析,培养学生充分利用有效信息的才能,并结合本节所学知识阐述郑和与荷兰殖民者航海的本质不同。
2.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本节教材中的六个历史事件进展分析,评述中国封建统治者对外部世界的态度。
三、思想教育目的1.郑和下西洋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创举。
2.面对外来侵略,中华民族为保卫祖国的领土和主权,进展了反侵略的正义斗争,其爱国主义精神永远鼓励着后人。
教学要点一、郑和下西洋与华侨开发南洋1.目的2.概况3.历史意义4.南洋华侨的来历和开展5.华侨对南洋开发的奉献二、戚继光抗倭1.明朝中期的倭患2.戚继光抗倭三、郑成功收复1.荷兰殖民者侵占2.郑成功收复3.郑成功对的开发四、葡萄牙殖民者租占1.葡萄牙殖民者用欺骗手段租占2.明朝政府始终拥有的领土主权五、雅克萨自卫还击战1.俄国侵占雅克萨、尼布楚等地2.康熙帝组织自卫还击战3.尼布楚条约教学要求和建议一、本节重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雅克萨自卫还击战;尼布楚条约。
本节难点:尼布楚条约的评价。
二、本节教材内容头绪多,涉及范围广,讲述详细内容之前,应重视对引言的分析,使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明清时期对外关系的总体脉络。
三、“郑和下西洋与华侨开发南洋〞一目需讲清五个问题:1.郑和下西洋的背景。
应讲明明廷派郑和出使西洋的目的。
根据教材,包含三个方面。
第一,宣扬国威。
即宣传明王朝的强盛。
第二,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络,即开展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第三,是为宫廷购回奢侈品。
从这三点来看,主要应是开展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教材提供的文献资料及小字部分内容,以分析、理解郑和下西洋的目的:(1)郑和每到一处都会见当地国王,表达明朝和他们通好之意。
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
![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d4297a1ca300a6c30c229f47.png)
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教案)黄冈中学戴军教学目的:1、使同学们掌握以下基础知识: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殖民者租占澳门、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自卫反击战、《尼布楚条约》。
2、使同学们培养以下能力:(1)通过对教材提供的文献资料的阅读与分析,培养学生充分利用有效信息进行分析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认识郑和航海与西方殖民者航海的不同以及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2)运用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得出正确结论。
3、使同学们通过学习得出以下认识和结论:(1)郑和下西洋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创举,但因其目的性和运作方式决定了其结局和与西方航海不同的后果;(2)在历史上,面对外来侵略,中华民族、中国人民为捍卫祖国的领土和主权,进行了英勇的反侵略斗争,这种爱国主义精神是应该永远继承和弘扬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郑和下西洋、郑成功收复台湾(2)难点:郑和下西洋的局限性及后果,《尼布楚条约》的评价教学方式:讲述法、对比法、讨论法导入语:前面我们学习了明、清(鸦片战争前)的政治制度、社会经济、民族关系、对周边地区的管辖,这节课,我们一起来了解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了解这一时期对外关系中的几件大事。
明、清时期对外关系,呈现两大特点:一是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二是中国与外国侵略势力矛盾日益尖锐,出现了大规模的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
一、郑和下西洋提问:明朝郑和为什么要下西洋?(学生阅读课文,举手回答)(老师归纳并讲解)1、目的(背景)(1)宣扬国威(“扬国威于异域”)(2)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不欺寡、不凌弱、友好相处、共享太平)(3)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要求2、经过1405-1433年,七次航海,访问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地区。
(可展示《郑和下西洋》历史挂图,指图讲述,重游郑和之旅)(亦可展示1985年、2005年发行的纪念郑和下西洋邮票,观看邮票画面内容)3、评价(意义和局限性)(请全班集体朗读相关两个自然段)(1)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2)其目的不是发展海外贸易,运作过程不计经济效益,造成巨大经济负担,使航海壮举悄然结束(赏赐贸易、贡赐贸易,违背经济规律)提问:同学们在高二时学习了《世界近现代史》上册中的新航路开辟,大家讨论一下,看看郑和下西洋与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目的、方式与结果有什么不同?(学生分学习小组讨论,选代表发表看法,老师综合、归纳、完善,形成参考答案)目的:郑和下西洋目的(此处略,见前)欧洲人开辟新航路是在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背景下发生的,是为了重开通往东方商路,掠取东方黄金和财富方式:郑和下西洋方式是赏赐贸易、贡赐贸易,不计成本欧洲人开辟新航路基本上采取的是贸易、抢劫和殖民掠夺的方式(开辟殖民地)后果:郑和下西洋不了了之,既未能促进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生产力的发展,也未能促进中国同世界的贸易往来欧洲人开辟新航路,伴随殖扩张,掠夺亚、非、拉的黄金、白银与财富,成为欧洲发展资本主义的资本原始积累,引起了欧洲的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促进了欧洲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开始了真正的世界史二、戚继光抗倭提问;我们为什么称戚继光为民族英雄?明朝中期,倭患严重,戚继光率军抗倭,“九战九捷”,又与俞大猷合作,基本肃清东南沿岸倭寇,保卫了东南沿海的安定。
明清对外关系导学案
![明清对外关系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dfb566383968011ca300918b.png)
一、对外友好交往——郑和下西洋
西洋:
目的:
在位皇帝:
时间:
出发地:
到达地点:
评价:
意义:
条件:
二、抵抗外来侵略
1、戚继光抗倭
倭寇:
抗倭过程:
评价:
岳飞和戚继光的比较
相关资料: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
负年华。
2、开辟荆榛逐荷夷——郑成功收复台湾
(1)殖民侵占我国台湾
(2) 1661年,郑成功从横渡台湾海峡,包围和
(3)年荷兰殖民这投降,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4)是民族英雄。
(5) 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
(6)年,清朝设置隶属于意义:
(7)探究:为什么说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
3、雅克萨之战
背景:17世纪中期,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
在雅克萨和尼布楚
修筑城堡。
目的:
过程:派清军围攻雅克萨,打败沙俄侵略军。
结果:沙俄政府被迫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问题。
《尼布楚条约》:
时间:年
过程:中俄双发在尼布楚经过平等协商签订了第一边界条约《尼布
楚条约》
意义:
4、年殖民者骗取了在澳门的居住权
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
中国历史上的外交关系明清时期的对外政策与海外扩张
![中国历史上的外交关系明清时期的对外政策与海外扩张](https://img.taocdn.com/s3/m/5b56ce6e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cd.png)
中国历史上的外交关系明清时期的对外政策与海外扩张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外交关系和海外扩张的重要时期。
在这段时期内,明清政府积极开展对外交往,并实施一系列对外政策,既维护了国家的利益,又促进了中国的海外扩张。
本文将从明清时期对外政策的特点和实施的手段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对外政策的特点1. 维护领土完整和国家尊严:明清时期对外政策的首要目标是维护领土完整和国家尊严。
由于历史原因,明朝在16世纪初期出现了疆域的收缩,因此对外政策将国家的领土完整放在首位。
清朝在收复中原后,更加重视维护国家尊严。
2. 实行闭关政策:尽管明清时期进行了对外交往,但却实行了相对封闭的对外政策。
这一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国家的安全和维护内部稳定。
明代实行的是海禁政策,限制海外贸易,并采取了严格的出入境管理措施。
清代则更加严格地实行海禁政策,以防止外国势力渗透和侵略。
3. 维护和平友好关系:明清时期虽然实行了相对封闭的对外政策,但同时也非常重视与邻国和其他国家保持和平友好关系。
通过外交手段,明清政府与周边国家和欧洲列强保持了一定的关系,并积极开展贸易往来,促进了国家的发展和繁荣。
二、对外政策的实施手段1. 朝贡贸易:明清时期,中国通过与周边国家的朝贡贸易,维持了与邻国的和平友好关系。
中国的朝贡贸易以礼物和物品的交换为主,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和赞美。
通过此种方式,中国展示了其国家的实力和文化,加强了与其他国家的关系。
2. 建立海外通商口岸:明清政府在对外贸易中,积极建立海外通商口岸。
从明代开始,明朝在南海和东海地区修建了一系列的海防工事,以维护国家的海上利益。
清朝在康乾时期更加重视加强海防建设并建立了更多的港口,如广州、福建的厦门、对外开放的澳门等,为海外贸易提供了便利。
3. 和约谈判:明清时期,中国政府通过与外国国家进行和约谈判,维护了国家的利益。
明代的洛川条约和嘉兴条约是中国政府与西班牙、荷兰等国家签订的重要和约,明确了两国之间的边界和贸易事项。
《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bc4976da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ed.png)
《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知道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殖民者租占澳门;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自卫反击战;《尼布楚条约》。
2.指导学生对教材提供的文献资料阅读与分析,培养学生充分利用有效信息的能力;3.引导学生对比15世纪中西两种不同模式的航海活动以及明清时期与近代反侵略斗争不同结局的原因,培养学生用阶级的观点和比较的方法分析历史问题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课前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让学生在学习中积极主动参与,逐步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和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2.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基本理念之一,通过要求学生分析“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启示”,“明清时期反侵略斗争取胜的原因”,比较两种不同模式的航海活动,自己找到结论,体验探索的成功。
3.利用电脑多媒体手段解决学生的时空感,使学生明确明清时期一些重要的外交事件发生的空间位置;并借助历史图片、视频资料使学生真实感知历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郑和下西洋”,增强学生的航海意识、海洋意识,树立蓝色国土观念,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同时,使学生形成一种开放的精神与和平的理念。
2.通过学习明清时期反侵略斗争的史实,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郑和下西洋难点:明清对外关系的特征及外交政策的趋向教具准备计算机及多媒体教学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提问:前面几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民族关系,请同学们概括一下明清时期政治、经济、民族关系有什么特点?回答:政治上,封建专制统治进一步强化,封建制度日趋衰落;经济上,一定阶段和一定程度上封建经济还在继续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并有了缓慢的发展;民族关系上,各族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加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发展。
板书标题: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提问:明清对外关系特点:回答:1、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2、与外来侵略势力矛盾尖锐,甚至发展到大规模的侵略与反侵略斗争3、吸收了西方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4、由开放到实行闭关政策提问:我国有漫长的海岸线,自古以来航海事业就十分发达。
1明朝的对外关系
![1明朝的对外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289b6f80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25.png)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
学习目标
1.能知道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和路线 2.能概括郑和远洋的特点及历史意义 3.能概括出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及意义 并能理解戚继光抗倭的精神 4.能了解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的史实
本课重点:郑和下西洋
预习小测
1.英国学者李约瑟说:“明代的水师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其他亚洲国家的
任何时代都出色,甚至较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乃至所有欧洲国家联合
起来,都可说不是它的对手。”能够证明材料所述史实的历史事件是
()
A.戚继光抗倭
B.郑和下西洋
C.郑成功收复台湾
D.雅克萨之战
【答案】B
【解析】C、D选项的事件都发生在清朝,A选项的事件与“水师”无关,只
有B选项郑和下西洋发生在明代,且与明代水师有关,故选B项。
活动探究
探究二:戚继光抗倭
活动: 小筑暂高枕,忧时旧有盟。呼樽来揖客,挥麈坐谈兵。云护牙签满, 星含宝剑横。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韬钤深处》
《抗倭图卷》局部
活动探究
[1]说一说,你从诗中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怀?
答案: 情感:抗击倭寇侵略的坚定决心,安疆靖民的爱国情怀。(言之有理即可)
当堂检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之海寇,动计数万,皆托言倭奴,而其实出于日本者不过数千,其余 皆中囯之赤子无赖者入而附之耳。 材料二 倭寇一直闯到徽州、芜湖、南京、淮安和徐州、邳县一带。他们到处杀 人越货、掳人勒赎或出卖。 材料三 在福建有首歌谣流传至今:执法如山军纪明,出师矢志灭胡尘。斩子励 众并为囯,千秋共仰思儿亭。讲的是当年戚帅率军抗倭时,一次临阵派兵,他的 儿子做先锋,路遇大雾没有按时赶到,军令如山,亲儿子被他无情地处以军法。
第六节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教案
![第六节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81fc6f7ce2f0066f5332249.png)
第六节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教案第六节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教案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目标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殖民者租占澳门;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二、能力培养目标1.通过对教材有关文献资料的阅读与分析,培养学生充分利用有效信息的能力。
2.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述中国封建统治者对外部世界的态度。
三、思想教育目标1.郑和下西洋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创举。
2.面对外来侵略,中华民族为捍卫祖国的领土和主权,进行了反侵略的正义斗争,其爱国主义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自卫反击战;《尼布楚条约》。
教学难点:《尼布楚条约》的评价。
教学过程一、郑和下西洋1.目的①宣扬国威。
即宣传明王朝的强盛。
②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即发展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③为宫廷购回奢侈品。
2.概况①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先后七次航海,访问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地区。
②郑和船队到达各国,受到热烈欢迎。
郑和会见当地国王,表达明朝与之通好的意愿。
③与当地居民和平贸易,以中国丝绸、瓷器、茶叶,换取供皇室贵族享用的珠宝、香料、药材等。
④郑和航海期间,许多国家的首脑和使臣,搭乘中国宝船来华访问。
⑤郑和下西洋期间倡导的不欺寡、不凌弱、友好相处、共享太平,为亚非国家之间的交往,确立了不成文的准则,对后世影响深远。
3.历史意义①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极大加强了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促进了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
②其规模之大,历时之久,航程之远,在世界航海史上也是空前的。
③与欧洲航海家相比,郑和下西洋早半个多世纪。
不愧是世界航海事业的先驱。
④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不是发展对外贸易,导致不计经济效益的做法,其结果必然造成巨大经济负担,因此也不可能持久。
二、华侨与南洋的开发1.从唐朝开始,我国东南沿海一带有很多人到南洋诸岛谋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节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本节学习重点:1、明清时期对外关系的特点和清朝统治者的对外政策;2、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时间、最远到达的地区、意义及其同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的根本区别;3、倭寇的形成和戚继光抗倭的经过、对戚继光的评价;4、葡萄牙殖民者租占澳门的经过;5、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时间及其打败的殖民者;6、领导雅克萨自卫反击战的清朝皇帝及其目的、时间;7、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的时间、性质、意义。
一、明清时期对外关系的特点1、2、3、清朝统治者对外实行政策二、郑和下西洋1、目的:⑴⑵⑶⑷2、时间:年—年(皇帝)时3、次数:4、到达地区:5、意义:⑴⑵⑶⑷6、和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的根本区别:⑴⑵三、戚继光抗倭1、明朝中期的倭患:①倭寇形成:②明朝政府:③东南沿海的一些奸商:2、戚继光抗倭:①军队:②经过:A、B、C、③评价:四、葡萄牙殖民者租占澳门1、背景:2、经过:① 年以 欺骗 、 行贿 手段占领澳门 ②买通 租借澳门为 ③擅自3、明朝政府始终拥有澳门的五、郑成功收复台湾1、背景:2、时间:3、结果:六、雅克萨自卫反击战1、原因:①俄国:利用 强占了②清政府:一再要求 ,俄军继续 ,扩大2、目的:3、时间:4、皇帝:5、结果:中俄签署了 →①时 间: ②谈判地点:③性 质:④意 义: 基础网络 目的:宣扬国威,加强海外联系,满足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情况:成祖派遣,1405—1433年先后七次,达30多国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①空前的主动外交,其规模、时间、航程在世界航海史上也是空前的。
②比欧洲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郑和不愧是世界航海事业的先驱。
③目的不在外贸,不计经济效益,造成国家巨大负担。
随国力衰退而悄然结束 ①元末明初,日本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沿海地区,被称为倭寇。
②明朝中期,朝廷误以为“倭患起于市舶,遂罢之”。
私人海外贸易受到严励限制,于是 沿海奸商与之勾结,共同抢掠分赃,倭患愈演愈烈。
①受命浙东抗倭,在台州九战九捷。
②后赴福建、广东、与俞大猷合作,于1566年基本肃清倭寇。
①16世纪开始,侵扰我国东南沿海。
②1553年,托言船损货湿借地晾晒,经行贿后获允上岸。
③又买通澳门守将,获准每年纳银500两,租借为暂居贸易地。
此后,擅筑城垣和炮台,设置“自治”机构,任命官吏,派驻军队,强行租占。
①明末,荷兰侵占台湾。
1661年,郑成功打败殖民者;第二年,台湾回归祖国。
②郑成功祖孙三代在台湾发展农商,提倡文教,保境安民。
①明清之际,清军主力入关,东北边界空虚,沙俄乘机强占雅克萨和尼布楚等地。
②清政府一再要求俄军撤出中国领土,俄军置若罔闻,且继续增兵,扩大侵略。
战况:1685年和1686年,康熙令清军两次进攻雅克萨,俄伤亡惨重,被迫谈判。
结局:1689年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重点、难点、考点1、我国古代外交关系发展变化和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的原因及影响(1)明清以前,基本采取对外开放政策。
决定这一政策的基本因素有三:一是国家强盛,经济文化各方面居世界领先地位;二是海陆交通郑和下西 洋 评价 戚继光抗倭 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 背景 情况 葡萄牙殖民者租占澳门 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反击战 背景发达,航海技术进步;三是封建统治阶级实施开明政策。
这种对外交往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即政治军事外交往来;经济贸易往来;科技文化交流和发展。
(2)明清时期,对外政策由对外开放转为闭关自守。
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是落后的封建经济和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所谓闭关自守政策,即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有:①从主观因素看:a.从明朝中后期开始。
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古老的中国封建制度开始走向衰落。
封建统治者只能依靠强化君主专制,加强特务统治,大兴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等手段来维持封建统治,封建统治者必然害怕和拒绝任何新事物的传人。
b.几千年来我国经济结构是小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物产丰盈无所不有。
在落后闭塞的经济基础上产生出因循守旧、骄傲自大和闭关自守的思想。
②从客观因素看:a、从明中期到清前期,中国先后遭到外国骚扰和侵略;沙俄侵略我国黑龙江流域。
倭寇侵扰东南沿海,葡萄牙占据澳门,荷兰侵占台湾。
为了防御外国侵扰,封建统治者采取了消极的“闭关自守政策”。
b.清政府建立了对全国的统治后,各地反清斗争持续不断.东南沿海一带的反清斗争更是此伏彼起。
尤其是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同东南沿海和流亡海外的反清志士,保持密切联系.为“反清复明”而斗争。
这也是清政府实施闭关政策的一个客观原因:(3)闭关政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①一定程度上对外采侵略有某种民族自卫作用,保护了封建自然经济。
②严重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阻碍了国内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③影响了科学技术的进步,造成了经济技术的落后,导致近代中国大大落后于西方,造成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局面。
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消极防御的政策,是违背历史发展潮流的政策,最终导致清朝脱离世界潮流.进一步导致了闭塞、停滞、倒退。
2、明清对外关系的八大特点①传统性对外关系达到鼎盛。
郑和下西洋使中国古代以加强双方友好往来,传播中华声威为目的的官方中外关系达到最高峰。
②出现华侨潮,促进南洋的开发。
③自16世纪起,欧洲殖民者开始了对中国的侵略活动。
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占据澳门。
1624年.荷兰殖民者入侵台湾。
明末清初,沙俄侵入黑龙江流域。
此外.日本的商人、武士、海盗也骚扰中国东南沿海。
④中国人民开始了反殖民、反侵略的斗争:威继光肃清丁东南沿海的倭寇;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
收复了台湾;康熙帝阻止了沙俄在黑龙江流域的扩张。
⑤中国开始介绍和引进西方的科学知识。
徐光启翻译了西方的科学著作,介绍了欧洲的水利方法。
⑥清朝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禁止中外贸易,妨碍了中西之间正常的科技、思想、文化交流,不利于中国的发展:⑦西方侵略者开始从事打开中国国门的罪恶的鸦片贸易,同时酝酿更大规模的炮舰侵略。
⑧在正当的中外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处于贸易“顺差。
3、明清时期中西对比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而此时却恰恰是西方国家从黑暗的中世纪走向近代资本主义的历史转折时期,一兴一衰,一进一退形成鲜明的对比.对此做深刻的研究,不仅是历史课题,更是时代发展,中华民族振兴的要求。
我们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去分析和研究:(1)资本主义萌牙问题。
西欧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最早产生于14、15世纪;中国产生于明朝中后期即15世纪。
从时间上看中国稍晚,但其发展前途却不能同日而语。
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历经明、清,发展缓慢,始终没有发展成为改变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力量,以至于在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压榨下夭折;西欧的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迅速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力量,新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早期的资产阶级革命无不源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壮大。
(2)中西方对外政策的差别。
此时期西欧国家纷纷走殖民扩张道路,其前奏是新航路的开辟,实质上反映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要求,根源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中国对外政策除继续进行传统对外友好交往(如郑和下西洋是对中国传统对外政策的总结)外,还担负起反西方殖民侵略的任务.更可悲的是封建统治阶级面临殖民主义东来的局面。
不是富国强兵而是采取消极抵抗的政策,以至于从对外开放走向闭关锁国的道路。
(3)封建统治阶级政策调整的不同。
以康熙帝(1662一1722)和法国路易十四(1643一1715)政策的调整为例可以看出:其相同点方面在目的上都是加强封建专制制度。
维护封建统治,措施也都涉及到强化中央集权、加强思想文化专制(康熙大搞文字狱,路易十四搞宗教专制)。
但更重要的是他们的不同点,路易十四发展工场手工业,取消关卡,大力拓展殖民地,鼓励出口,大力推行重商主义的举措;康熙帝则没有采取这些措施或背道而驰。
路易十四采取的这些措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顺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潮流。
(4)意识形态领域的不同反映。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状大,反映资产阶级要求的意识形态在西欧兴起。
从14一16世纪的文艺复兴发展到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从内容上看不仅反对封建专制、贵族特权和等级制度,而且为建立资本主义制度设计出许多政治构想。
黄宗羲等人的反封建和民主思想从内容、影响等方面都不是成熟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仅处于萌芽状态。
这充分说明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道理。
(5)造成中西方差距的原因。
以上差距的出现,原因复杂。
就中国方面可从中国封建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中找:西欧亦然。
思考题:1、列举明清时期对外关系的主要事件。
2、为什么说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这种航海活动为什么不能长久继续下来?3、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同以前相比,有哪些显著特点?试分析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