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P病例监测PPT课件
合集下载
AFP病例监测课件-
脊灰病毒在污水和粪便中可生存数月,低温环境中能 长期生存并保持活力;各种氧化剂、甲醛、2%碘酊、 升汞等,加热56℃(30分钟)以上,均能使其灭活
脊灰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AFP
潜伏期3~35天,一般7~14天 90%以上的感染者表现为无症状 只有约1%的病例可出现类似感冒症状
发热、咽痛、乏力或恶心、腹泻等
监 测 要 求
仅有极少数感染者出现麻痹症状(肢体急性弛缓性 瘫痪)
病毒侵犯脊髓前角灰质区运动神经元后,导致肌
肉特别是肢体肌肉发生不对称弛缓性麻痹,并留 下瘫痪后遗症
脊灰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传染源
AFP
监 测 要 求
麻痹型患者 隐性感染者、无麻痹患者
不易被发现,在疫情传播中起重要作用
症状监测,及时发现报告疑似脊灰病例
常见的AFP病例(ICD10编码)
监 测 要 求
脊髓灰质炎(A80) 格林巴利综合征(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GBS)(G61.0) 横贯性脊髓炎、脊髓炎、脑脊髓炎、急性神经根脊髓炎(G37.3, G04.2-G04.9) 多神经病(药物性多神经病,有毒物质引起的多神经病、原因不明性多神经病) (G62.0-G62.9) 神经根炎(M54.1) 外伤性神经炎(包括臀肌药物注射后引发的神经炎)(S24.2, S24.3, S34.2, S34.6, S34.8) 单神经炎(G56, G57) 神经丛炎(G54.0-G54.9) 周期性麻痹(包括低钾性麻痹、高钾性麻痹、正常钾性麻痹)(G72.3) 肌病(包括全身型重症肌无力、中毒性、原因不明性肌病)(G72.1, G72.2, G72.9) 急性多发性肌炎(M33.2) 肉毒中毒(A05.1) 四肢瘫、截瘫和单瘫(原因不明)(G82.0, G82.2, G82.3, G82.5) 短暂性肢体麻痹(R29.8)
脊灰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AFP
潜伏期3~35天,一般7~14天 90%以上的感染者表现为无症状 只有约1%的病例可出现类似感冒症状
发热、咽痛、乏力或恶心、腹泻等
监 测 要 求
仅有极少数感染者出现麻痹症状(肢体急性弛缓性 瘫痪)
病毒侵犯脊髓前角灰质区运动神经元后,导致肌
肉特别是肢体肌肉发生不对称弛缓性麻痹,并留 下瘫痪后遗症
脊灰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传染源
AFP
监 测 要 求
麻痹型患者 隐性感染者、无麻痹患者
不易被发现,在疫情传播中起重要作用
症状监测,及时发现报告疑似脊灰病例
常见的AFP病例(ICD10编码)
监 测 要 求
脊髓灰质炎(A80) 格林巴利综合征(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GBS)(G61.0) 横贯性脊髓炎、脊髓炎、脑脊髓炎、急性神经根脊髓炎(G37.3, G04.2-G04.9) 多神经病(药物性多神经病,有毒物质引起的多神经病、原因不明性多神经病) (G62.0-G62.9) 神经根炎(M54.1) 外伤性神经炎(包括臀肌药物注射后引发的神经炎)(S24.2, S24.3, S34.2, S34.6, S34.8) 单神经炎(G56, G57) 神经丛炎(G54.0-G54.9) 周期性麻痹(包括低钾性麻痹、高钾性麻痹、正常钾性麻痹)(G72.3) 肌病(包括全身型重症肌无力、中毒性、原因不明性肌病)(G72.1, G72.2, G72.9) 急性多发性肌炎(M33.2) 肉毒中毒(A05.1) 四肢瘫、截瘫和单瘫(原因不明)(G82.0, G82.2, G82.3, G82.5) 短暂性肢体麻痹(R29.8)
AFP病例监测ppt课件
可编辑课件PPT
常见的AFP病例(ICD10编码)
脊髓灰质炎(A80)
格林巴利综合征(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GBS)(G61.0);
横贯性脊髓炎、脊髓炎、脑脊髓炎、急性神经根脊髓炎(G37.3, G04.2-G04.9);
多神经病(药物性多神经病,有毒物质引起的多神经病、原因不明性多神经病)
可编辑课件PPT
(二)主动监测-报表要求
(1)AFP主动监测医院:次旬2日前向县级CDC报告表2《AFP 监测医院旬报表》;经未发现AFP病例,应进行“零” 病例报 告(同样用表2)。 (2)县级CDC:将各医院表2收集后,汇总到表3《AFP监测医院 旬报汇总表》,于次旬3日前上报市CDC;
可编辑课件PPT
AFP病例监测
可编辑课件PPT
监测目的
1、及时发现输入性脊灰野病毒,采取措施 防止病毒传播,保持无脊灰状态。
2、及时发现脊灰疫苗衍生病毒(以下简称 VDPV)及其循环,采取措施控制病毒进一步传 播。
3、评价免疫工作质量,发现薄弱环节。 4、监测脊灰病毒变异情况,为调整疫苗免 疫策略提供依据。
可编辑课件PPT
可编辑课件PPT
(七)疫情处理
3、疫情终止 VDPV病例或野病毒病例发现处理后,如在连续3个月内如无新发病
例,可宣布疫情终止。 cVDPVs疫情处理后,如在对最后发现一例脊灰病例或cVDPVs病例
发生后连续3个月未发现新发病例,可宣布疫情终止。 疫情终止后应尽快对有关资料进行汇总,分析疫情发生的原因和流
2.异地AFP病例的报告、调查、采样送检、随访等各项监测工作, 由病例暂住地的县级以上疾控机构负责完成。病例标本检测由采样 送检单位所在的省级脊灰实验室负责。
(3)监测的完整性 — 省级对高危AFP病例和聚集性临床符合病例调查处理率达到100%; — 国家级AFP病例分类专家诊断小组对临床符合病例的复核率达到100%; — 旬报完整性; — 主动监测报表完整性;
常见的AFP病例(ICD10编码)
脊髓灰质炎(A80)
格林巴利综合征(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GBS)(G61.0);
横贯性脊髓炎、脊髓炎、脑脊髓炎、急性神经根脊髓炎(G37.3, G04.2-G04.9);
多神经病(药物性多神经病,有毒物质引起的多神经病、原因不明性多神经病)
可编辑课件PPT
(二)主动监测-报表要求
(1)AFP主动监测医院:次旬2日前向县级CDC报告表2《AFP 监测医院旬报表》;经未发现AFP病例,应进行“零” 病例报 告(同样用表2)。 (2)县级CDC:将各医院表2收集后,汇总到表3《AFP监测医院 旬报汇总表》,于次旬3日前上报市CDC;
可编辑课件PPT
AFP病例监测
可编辑课件PPT
监测目的
1、及时发现输入性脊灰野病毒,采取措施 防止病毒传播,保持无脊灰状态。
2、及时发现脊灰疫苗衍生病毒(以下简称 VDPV)及其循环,采取措施控制病毒进一步传 播。
3、评价免疫工作质量,发现薄弱环节。 4、监测脊灰病毒变异情况,为调整疫苗免 疫策略提供依据。
可编辑课件PPT
可编辑课件PPT
(七)疫情处理
3、疫情终止 VDPV病例或野病毒病例发现处理后,如在连续3个月内如无新发病
例,可宣布疫情终止。 cVDPVs疫情处理后,如在对最后发现一例脊灰病例或cVDPVs病例
发生后连续3个月未发现新发病例,可宣布疫情终止。 疫情终止后应尽快对有关资料进行汇总,分析疫情发生的原因和流
2.异地AFP病例的报告、调查、采样送检、随访等各项监测工作, 由病例暂住地的县级以上疾控机构负责完成。病例标本检测由采样 送检单位所在的省级脊灰实验室负责。
(3)监测的完整性 — 省级对高危AFP病例和聚集性临床符合病例调查处理率达到100%; — 国家级AFP病例分类专家诊断小组对临床符合病例的复核率达到100%; — 旬报完整性; — 主动监测报表完整性;
AFP监测PPT课件
需要提供资料
AFP个案表、实验室检查结果、随访表 病历资料
住院病历(有主诉、现病史、体格检查等内容的大 病历)
脑脊液、肌电图等辅助检查结果 出院记录(病程记录、住院及治疗经过、出院小结)
14
高危AFP病例
年龄小于5岁、接种OPV次数少于3次或服苗史不详并且 未采或未采集到合格大便标本的AFP病例。
急性多发性肌炎(M33.2)
肉毒中毒(A05.1)
四肢瘫、截瘫和单瘫(原因不明)(G82.0, G82.2, G82.3, G82.5)
5
短暂性肢体麻痹(R29.8)
AFP病例报告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和相关人员发现AFP病例后, 城市在12小时、农村在24小时内填写AFP病例报 告卡并通过网络直报。
及时发现脊灰疫苗衍生病毒(VDPV)及其循 环,采取措施控制病毒进一步传播。
评价免疫工作质量,发现薄弱环节。 监测脊灰病毒变异情况,为调整疫苗免疫策
略提供依据。
3
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
所有15岁以下出现急性弛缓性麻痹症状的病例 任何年龄临床诊断为脊灰的病例均作为AFP病例 AFP病例的诊断要点
7
病例调查
重点检查肌力、肌张力、腱反射、肌萎缩和肢体 活动情况
肌力是指肌肉收缩时的力量,一般按六级记录: 0级:完全瘫痪 1级:可见肌肉轻微收缩而无肢体运动 2级:肢体能在床上移动,但不能抬起 3级:肢体能抬离床面 4级:能作抵抗阻力的运动 5级:正常肌力
8
症状特点 损害部位 瘫痪部位 肌张力 腱反射 病理反射 肌萎缩 电变性反应 同义名称
神经根炎(M54.1);
外伤性神经炎(包括臀肌药物注射后引发的神经炎)(S24.2, S24.3, S34.2, S34.6, S34.8);
AFP个案表、实验室检查结果、随访表 病历资料
住院病历(有主诉、现病史、体格检查等内容的大 病历)
脑脊液、肌电图等辅助检查结果 出院记录(病程记录、住院及治疗经过、出院小结)
14
高危AFP病例
年龄小于5岁、接种OPV次数少于3次或服苗史不详并且 未采或未采集到合格大便标本的AFP病例。
急性多发性肌炎(M33.2)
肉毒中毒(A05.1)
四肢瘫、截瘫和单瘫(原因不明)(G82.0, G82.2, G82.3, G82.5)
5
短暂性肢体麻痹(R29.8)
AFP病例报告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和相关人员发现AFP病例后, 城市在12小时、农村在24小时内填写AFP病例报 告卡并通过网络直报。
及时发现脊灰疫苗衍生病毒(VDPV)及其循 环,采取措施控制病毒进一步传播。
评价免疫工作质量,发现薄弱环节。 监测脊灰病毒变异情况,为调整疫苗免疫策
略提供依据。
3
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
所有15岁以下出现急性弛缓性麻痹症状的病例 任何年龄临床诊断为脊灰的病例均作为AFP病例 AFP病例的诊断要点
7
病例调查
重点检查肌力、肌张力、腱反射、肌萎缩和肢体 活动情况
肌力是指肌肉收缩时的力量,一般按六级记录: 0级:完全瘫痪 1级:可见肌肉轻微收缩而无肢体运动 2级:肢体能在床上移动,但不能抬起 3级:肢体能抬离床面 4级:能作抵抗阻力的运动 5级:正常肌力
8
症状特点 损害部位 瘫痪部位 肌张力 腱反射 病理反射 肌萎缩 电变性反应 同义名称
神经根炎(M54.1);
外伤性神经炎(包括臀肌药物注射后引发的神经炎)(S24.2, S24.3, S34.2, S34.6, S34.8);
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要点介绍PPT课件
精品ppt
16
(三)调查处理 调查单位:省、市、县(区)联合调查 调查内容:
1.病例调查 2. 采集大便标本 :5名5岁以下与该病例密 切接触的健康儿童单份大便标本 3.开展AFP病例的主动搜索 4.开展脊灰疫苗接种率调查
精品ppt
17
小结:监测系统评价指标
➢ 监测的敏感性 — 15岁以下儿童非脊灰AFP病例报告发病率≥1/10万。 ➢ 监测的及时性 — AFP病例监测报告(包括“零”病例报告)及时率≥80%; — AFP病例报告后48小时内调查及时率≥80%; — AFP病例14天内双份合格大便标本采集率≥80%; — AFP病例大便标本7天内送达省级脊灰实验室及时率≥80%; — AFP病例麻痹75天内随访及时率≥80%; ➢ 监测的完整性 — 省级对高危AFP病例和聚集性临床符合病例调查处理率达到
标本的采集要求是:在麻痹出现后14天内采 集;两份标本采集时间至少间隔24小时;每 份标本重量≥5克(约为成人的大拇指集
以下情况应采集AFP病例的5名接触者(原则 上5岁以下)大便标本。
(1)未采集到合格大便标本的AFP病例;
(2)根据临床或流行病学资料高度怀疑为脊 灰的AFP病例;
精品ppt
3
AFP病例的诊断要点: ➢ 急性起病 ➢ 肌张力减弱 ➢ 肌力下降 ➢ 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精品ppt
4
常见的AFP病例包括以下疾病:
(1)脊髓灰质炎;
(2)格林巴利综合征;
(3)横贯性脊髓炎、脊髓炎、脑脊髓炎、急性神经根脊髓炎;
(4)多神经病
(5)神经根炎;
(6)外伤性神经炎;
(7)单神经炎;
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 监测要点介绍
广东省疾控中心免疫所 2011年5月
《AFP及麻疹监测》课件
感谢观看
THANKS
监测工作可以促进社区和家庭的参与,提高公众对预防和控 制疾病的重视程度。
03
AFP及麻疹监测的方法和程
序
病例报告和核实
病例报告
医疗机构和医生需及时上报疑似AFP和麻疹病例,确保病例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 性。
核实诊断
对疑似病例进行核实诊断,包括临床特征、流行病学史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确保 病例分类准确。
《AFP及麻疹监测》 PPT课件
• AFP及麻疹概述 • AFP及麻疹监测的重要性 • AFP及麻疹监测的方法和程序 • AFP及麻疹监测的挑战和应对策
略 • AFP及麻疹监测的未来展望 • 结论与总结
目录
01
AFP及麻疹概述
什么是AFP和麻疹
AFP
急性弛缓性麻痹,是指病前1-4周有非特异性感染史,临床表现为单或双侧下 肢随意运动障碍、上肢随意运动障碍、脑神经受损、延髓麻痹或呼吸肌麻痹等 症状。
实验室检测和诊断
实验室检测
采集疑似病例的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 ,包括病毒分离、抗原检测和核酸检 测等,以明确诊断。
诊断标准
根据病例的临床表现、流行病学史和 实验室检测结果,制定AFP和麻疹的 诊断标准,并对病例进行分类。
流行病学调查和追踪接触者
流行病学调查
对确诊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了解病例的发病经过、接触史和预防接种史等信息,为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 。
监测数据可以为政府和卫生部门 提供决策依据,制定针对性的防 控策略,提高防控效果。
评估疫苗接种覆盖率
AFP及麻疹监测可以评估疫苗接种覆 盖率,了解哪些地区和人群的疫苗接 种率较低,需要加强疫苗接种工作。
通过监测数据,可以评估疫苗接种的 效果,为改进疫苗接种计划提供依据 。
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 ppt课件
2
精品资料
• 你怎么称呼老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脊髓灰质炎
[流行病学监测 ]
我国在消灭脊髓灰质炎的不同阶段用于监测的定义也 有所不同。
目前监测系统用于报告的脊灰疑似病例的定义是: 所有15岁以下儿童出现急性弛缓性麻痹(AFP),
包括任何年龄临床诊断为脊髓灰质炎病例。
AFP不是一个单一的疾病种类,而是以急 性起病、肌张力减弱、肌力下降、腱反射减弱或消 失为特征的一组症候群。
15
实验室监测(病原学)
1.AFP病例标本的采集
➢ 采集合格粪便标本的要求是:
(1)在病例麻痹出现的14天内采集(最好在7天内); (2)需两份大便标本、每份采集时间至少间隔24小时;
(脊灰病毒有间歇性排便的特点,不同时间采集,以提高标 本脊灰病毒阳性检出率);
5
最古老的脊髓灰质炎患者雕像
患者右下肢麻痹
明显的肌肉萎缩 足下垂
3000-4000年前 古埃及
Source from TREMOLO
6
脊髓灰质炎病毒,主要侵犯人体脊髓前角的灰、白质, 并对灰质造成部分永久性损害——引起肌肉弛缓性麻痹。本病 毒根据毒株抗原性的不同,分为І、П、Ш三个血清型,各型之
11
诊断和鉴别诊断
自开展消灭脊髓灰质炎活动以来,病例诊断标准在不 同时期有所变化,
并逐步由以前执行临床诊断标准而过渡到
现在病毒学(病原学)诊断标准。
AFP病例监测PPT课件
二、监测病例定义
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 高危AFP病例 聚集性临床符合病例 脊灰疫苗衍生病毒(VDPV)病例所有15岁以下出现急性弛缓性麻 痹症状的病例,和任何年龄临床诊断为脊灰 的病例均作为AFP病例。
AFP病例的诊断要点:急性起病、肌张力减 弱、肌力下降、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 了解病史 • 麻痹发生时间?是否伴发热?麻痹部位是否对称?是否疼痛? 有无损伤、注射史?OPV服苗史?周围人群近期服苗情况等。
– 临床检查(咨询临床医生、查看病历) • 重点检查肌力、肌张力、肌萎缩和运动情况。
– 填写个案调查表 • 完整、准确,避免缺项和漏项。 • 如有调查表中未包括的症状或体征可用文字说明; • 调查时力求明确临床诊断。
(三)病例调查
注意事项
➢ “ 跛行” 的病人不一定都是“AFP”。 ➢ 对病例核实的主要目的在于判断其是否符合“AFP”症状,其
次才是对病例做出初步的临床诊断。 ➢ 对病例肌力、肌张力、深部腱反射、病例反射等判断AFP病
例的关键检查项目,如果不能正确确定,最好请有经验的临 床医生协助。 ➢ 提高调查表(随访表)的填写质量,要真实。特别是一些关 键项目(麻痹日期、肌力、各种反射、服苗史、就诊史等)。 ➢ 及时收集病例的临床诊治资料,为病例的最终分类提供补充 材料。
AFP主动监测医院监测内容及要求:
监测医院应每旬开展本院的AFP病例的主动搜索;县 级疾控中心应每旬对辖区内AFP主动监测医院开展主 动搜索。
监测人员应到医院的儿科、神经内科(或内 科)、传染科的门诊和病房、病案室等,查阅门诊 日志、出入院记录或病案,并与医务人员交谈,主动 搜索AFP病例,并记录监测结果。如发现漏报的AFP病 例,按要求通过疫情网上报,并及时开展调查处理工 作。
《AFP病例监测》课件
监测效果
监测疫苗接种和治疗效果,评估公共卫生干预措施的实施效果。
病例监测的流程和方法
介绍病例监测的基本流程和常用的监测方法,包括数据收集、数据录入、数据分析、和报告的 步骤。
1
数据收集
通过问卷调查、实验室检测等方式收集相关数据。
2
数据录入
将收集到的数据录入到系统中进行统计和分析。
3
数据分析
使用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发现疾病的规律和趋势。
《AFP病例监测》PPT课 件
病例监测的定义和目的 详细介绍病例监测的定义和目的,以及它在医疗领域中的重要性。
病例监测的重要性
解释病例监测在预防和治疗疾病方面的重要性,以及它对公共卫生和疾病控制的影响。
预警
病例监测可以及早发现疾病的爆发,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评估
通过病例监测可以评估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传播途径,有助于制定有效的控制策略。
病例监测的实施步骤
具体描述病例监测的实施步骤,包括制定监测计划、培训工作人员、执行监测任务和定期评估和 改进的流程。
1
制定监测计划
确定监测的目标、范围、时间以及
培训工作人员
2
监测指标。
培训工作人员,确保他们了解监测
程序和技术细节。
3
执行监测任务
按照监测计划进行数据收集、录入
定期评估和改进
4
和分析。
病例监测的应用和效果
介绍病例监测在不同领域的应用,以及它对疾病控制和预防的效果。
流行病学研究
病例监测为流行病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和信息。
监测疫苗接种
病例监测可以监测疫病例可以及早发现疾病的爆发,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结论和总结
总结病例监测的重要性、流程和应用,并强调它对疾病控制和公共卫生的重 要作用。
监测疫苗接种和治疗效果,评估公共卫生干预措施的实施效果。
病例监测的流程和方法
介绍病例监测的基本流程和常用的监测方法,包括数据收集、数据录入、数据分析、和报告的 步骤。
1
数据收集
通过问卷调查、实验室检测等方式收集相关数据。
2
数据录入
将收集到的数据录入到系统中进行统计和分析。
3
数据分析
使用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发现疾病的规律和趋势。
《AFP病例监测》PPT课 件
病例监测的定义和目的 详细介绍病例监测的定义和目的,以及它在医疗领域中的重要性。
病例监测的重要性
解释病例监测在预防和治疗疾病方面的重要性,以及它对公共卫生和疾病控制的影响。
预警
病例监测可以及早发现疾病的爆发,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评估
通过病例监测可以评估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传播途径,有助于制定有效的控制策略。
病例监测的实施步骤
具体描述病例监测的实施步骤,包括制定监测计划、培训工作人员、执行监测任务和定期评估和 改进的流程。
1
制定监测计划
确定监测的目标、范围、时间以及
培训工作人员
2
监测指标。
培训工作人员,确保他们了解监测
程序和技术细节。
3
执行监测任务
按照监测计划进行数据收集、录入
定期评估和改进
4
和分析。
病例监测的应用和效果
介绍病例监测在不同领域的应用,以及它对疾病控制和预防的效果。
流行病学研究
病例监测为流行病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和信息。
监测疫苗接种
病例监测可以监测疫病例可以及早发现疾病的爆发,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结论和总结
总结病例监测的重要性、流程和应用,并强调它对疾病控制和公共卫生的重 要作用。
AFP病例定义及监测PPT课件
10.2 确认为野病毒输入或脊灰疫苗衍生 病毒循环时,立即采取相应措施并组织 开展应急免疫活动。
.
28
11.部分AFP监测工作的指标和标准
(1)15岁以下儿童非脊灰AFP病例报告发病率达到1/10万 以上;
(2)AFP病例监测报告(包括“零”病例报告)及时率达 到80%以上;
(3)AFP病例报告后48小时内调查率达到80%以上;
7.2.2 对于每例高危AFP病例和每起聚集性临床 符合病例的调查报告、调查现场的影像资料和 “调查病例概要”,由省级疾控中心一并寄送国 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24
8 主动监测和“零”病例报告
8.1 实行“零”病例报告制度,即各级 各类医疗机构在无AFP病例时,也应每10 天向所在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AFP“零”病例报告。
.
9
2.4脊灰疫苗衍生病毒(VDPV)病例:从 粪便等标本中分离出脊灰疫苗衍生病毒 ( VDPV), 经 省 级 专 家 诊 断 小 组 审 查 , 临床诊断符合脊灰的病例。
如发生2例或2例以上相关的VDPV病例, 则视为VDPV循环。
.
10
3 病例报告
3.1 AFP病例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和工作人员执行 首诊负责制,发现AFP病例后,城市在12 小时内、农村在24小时内报告到县级疾 病预防控制机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 构以最快的方式逐级报至省级疾病预防 控制机构。
.
16
4.2 高危AFP病例的调查
4.2.1 确定高危AFP病例后,省、市、县级疾 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及时组成除有熟悉AFP监测 的流行病学专家外,至少要有1名熟悉AFP诊断 的儿科或神经内科医生的调查小组。
4.2.2 对高危AFP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医 学检查和采集粪便标本。首先核实诊断,确定 是否是AFP病例。要了解发病过程,治疗情况, 脊灰疫苗免疫史等情况;调查了解周围儿童 AFP病例的发生情况要详细填写高危AFP病例个 案调查表,并于调查结束后的1周以内将调查 结果和全部资料报告省级疾病控制机构。
.
28
11.部分AFP监测工作的指标和标准
(1)15岁以下儿童非脊灰AFP病例报告发病率达到1/10万 以上;
(2)AFP病例监测报告(包括“零”病例报告)及时率达 到80%以上;
(3)AFP病例报告后48小时内调查率达到80%以上;
7.2.2 对于每例高危AFP病例和每起聚集性临床 符合病例的调查报告、调查现场的影像资料和 “调查病例概要”,由省级疾控中心一并寄送国 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24
8 主动监测和“零”病例报告
8.1 实行“零”病例报告制度,即各级 各类医疗机构在无AFP病例时,也应每10 天向所在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AFP“零”病例报告。
.
9
2.4脊灰疫苗衍生病毒(VDPV)病例:从 粪便等标本中分离出脊灰疫苗衍生病毒 ( VDPV), 经 省 级 专 家 诊 断 小 组 审 查 , 临床诊断符合脊灰的病例。
如发生2例或2例以上相关的VDPV病例, 则视为VDPV循环。
.
10
3 病例报告
3.1 AFP病例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和工作人员执行 首诊负责制,发现AFP病例后,城市在12 小时内、农村在24小时内报告到县级疾 病预防控制机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 构以最快的方式逐级报至省级疾病预防 控制机构。
.
16
4.2 高危AFP病例的调查
4.2.1 确定高危AFP病例后,省、市、县级疾 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及时组成除有熟悉AFP监测 的流行病学专家外,至少要有1名熟悉AFP诊断 的儿科或神经内科医生的调查小组。
4.2.2 对高危AFP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医 学检查和采集粪便标本。首先核实诊断,确定 是否是AFP病例。要了解发病过程,治疗情况, 脊灰疫苗免疫史等情况;调查了解周围儿童 AFP病例的发生情况要详细填写高危AFP病例个 案调查表,并于调查结束后的1周以内将调查 结果和全部资料报告省级疾病控制机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因不明性多神经病); 5.神经根炎; 6.外伤性神经炎(包括臀肌药物注射后引发的神经炎); 7.单神经炎;
9
AFP包括哪些疾病?
8.神经丛炎; 9.周期性麻痹(包括低钾性麻痹、高钾性麻痹、正常钾性
麻痹); 10.肌病(包括全身型重症肌无力、中毒性、原因不明性肌
病); 11.急性多发性肌炎; 12.肉毒中毒; 13.四肢瘫、截瘫和单瘫(原因不明); 14.短暂性肢体麻痹。
AFP病例报告发 病 率(/10万)
报告48小时内 调查率(%)
14天内双份粪便 标本采集率(%)
AFP病例随访表 75天送达 省CDC率(%)
0.37
71
24
16
0.98
79
48
39
1.51
98
75
60
1.37
99
83
67
1.57
99
87
78
3
中国应对脊灰突发事件
1994年
中国最 后一例 脊灰野 病毒引 起病例
AFP 病 例 监 测
中国疾控中心免疫中心
1
为什么监测AFP?
由于15岁以下儿童是脊灰发病的高危人群,因此,把15岁 以下儿童的AFP病例作为“疑似脊灰”病例进行监测报告, 其目的是通过对高危人群的监测活动,最大限度地发现真 正由脊灰野病毒引起的病例。
无脊灰准备证实阶段(1991-2000年) 评价脊灰监测系统敏感性和特异性。灵敏度、及时性优先。
发现脊灰野 病毒引起的 输入病例1例
发现脊灰野 病毒引起输 入性病例3例
1995年
1996年 1999年
2002年
2004年
2007年
2例VDPV
发现输入脊灰野病 毒引起的病例1例
发现聚集脊灰疫 苗重组株病毒引 起的病例四川
发现聚集 cVDPV病例 贵州
发现iVDPV 病例安徽
2005年
2006年
2011年
10
主动监测
AFP监测流程
发现 报告 调查
采样
随访
就诊
11
谁来报告?何时报告?向谁报告?
临床医生发现AFP病例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即向本院负责 传染病疫情报告的人员电话报告;
传染病疫情报告的人员在6小时内以最快的 方式报告到当地县级CDC。
如果医生怀疑为脊灰,传染病疫情报告人员2小 时内报告到当地县级疾控机构。
发现VDPV 病例广西
发现脊灰
野病毒局 部传播!?4
回顾性调查诊断为AFP的地区和年度统计
地区 阿克苏 阿勒泰 巴州 兵团 博州 部队 昌吉 哈密 和田 喀什 克拉玛依 克州 塔城 吐鲁番 乌鲁木齐 伊犁 (空白) 小计
2009 14 3 3 7 6
6 4 1 10 4
4 4 38 5 1 110
急性播散性脊髓炎
低钾麻痹 肌炎 尺神经损伤 右臂丛神经损伤 重症肌无力(中度 全身型) 右侧尺神经断裂 幻肢综合征,伴有 疼痛 低血钾周期性麻痹 费舍综合征(变异型 格林-巴利综合征) 神经根病 尺神经麻痹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 肢体运动障碍
低钾性麻痹
瘫痪
重症肌无力(眼睑型) 周围神经病
跛行
左手正中神经损伤
发现 报告 调查
采样
随访
就诊报告
7
AFP是什么?
急性软瘫(急性迟缓性麻痹)∨
慢性的× 硬瘫×
监测定义:
是所有15岁以下出现急性弛缓性麻痹症状的病 例,
和任何年龄临床诊断为格林巴利综合征和不能 排除为脊灰的病例均作为AFP病例。
8
AFP包括哪些疾病?
1.脊髓灰质炎;
2.格林巴利综合征(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GBS); 3.横贯性脊髓炎、脊髓炎、脑脊髓炎、急性神经根脊髓炎; 4.多神经病(药物性多神经病,有毒物质引起的多神经病、
12
医疗单位报告什么?
报告内容包括:发病地点、家长姓名、患 者姓名、性别、出生日期、麻痹日期、临 床初步诊断等。
维持无脊灰证实阶段(2001-2010) 已经没有本土脊灰,通过对急性麻痹病例监测尽快捕捉到输入性
脊灰病例,控制本土流行即出现二代病例。 脊灰病例输入阶段(2011-
尽快控制疫情蔓延,为再次通过无脊灰证实提供充足依据。
2
全国1993~1997年AFP病例 监测系统主要监测指标完成情况
年份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躯体化障碍 肌无力、周期性麻痹 偏瘫
脑炎(双侧枕顶叶、额叶)下肢瘫
双下肢麻木待查
待查
腰丛神经损伤(部分) 脑积水
脑梗后臂丛神经损伤 肢体无力,瘫痪 末梢神经炎
面瘫? 腹泻,下肢无力 慢性神经根炎
腰2.4椎体压缩性骨 折并不全瘫(重度)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 炎? 双侧胫神经腓总神 经损伤
6
主动监测
AFP监测流程
多发性周围性神经病
格林巴利综合总
多发性脊髓炎(恢复期)肌无力综合征
左尺神经炎
细菌性脑脊髓炎
桡神经损害
脑炎后遗症
脑脊髓炎?
脑梗塞后遗症
肢体无力,运动障 左手腕外伤术后神
碍
经器质损伤
右桡神经瘫
高度怀疑为脊灰
右下肢肌无力
肌 张病 力( 不多 全,巴少有年效帕型金小森儿?肌)左侧急性面神经炎 右下肢无力查因
肌无力
双下肢无力
多发性神经炎
低血钾性周期性麻痹
格林巴利综合症(急性感染 性神经炎)
格林-巴利综合征
脊髓炎
截瘫
急性脊髓炎
双下肢无力待查
格林巴利
单神经炎
尺神经炎
低钾血症
双下肢无力查因
坐骨神经损伤 多发性神经根炎 多肌炎 小儿麻痹后遗症
多发性肌炎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低钾周期性麻痹
臂从神经损害
低钾型周期性麻痹
末梢神经炎 臂丛神经损害 股神经损伤 高度怀疑脊灰
多发性硬化
肌病 胸廓出口综合征 臂丛神经根炎 上肢单瘫
肌无力待查
脑膜脑炎
肢体无力
临床怀疑脊灰
左下肢无力查因
AFP待查 脊髓灰质炎后遗症 急性麻痹综合征 腓丛神经损伤
左下肢跛行
腓总神经麻痹 重症肌无力? 运动神经元病 双下肢肌无力
低钾型麻痹
左腕管综合症
尺神经损害
脑脊髓炎
腓神经不全瘫
痉挛性瘫痪 多神经病 急性脑脊髓炎 小儿麻痹
5
部分AFP初步诊断疾病名称(回顾性调查)
重症肌无力
腕梁综合征
四肢瘫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
低钾性周期性瘫痪 周围神经炎
格林-巴利氏综合征(急性感 染性多神经炎
格林巴利综合征
周期性麻痹
肘管综合症
格林巴利综合症
低钾性周期性麻痹
肉毒中毒
GBS?
臂丛神经损伤
多发神经炎
腕管综合症
慢性格林巴利氏综合征
神经炎
GBS
2010 22 18 29 7 7
26 6 10 48 1 8 20 6 75 13 2 298
2011 56 14 28 4 13 4 19 3 99 42 2 3 11 14 139 9 6 466
总计 95 37 62 19 27 6 57 13 128 102 9 14 37 27 279 31 10 953
9
AFP包括哪些疾病?
8.神经丛炎; 9.周期性麻痹(包括低钾性麻痹、高钾性麻痹、正常钾性
麻痹); 10.肌病(包括全身型重症肌无力、中毒性、原因不明性肌
病); 11.急性多发性肌炎; 12.肉毒中毒; 13.四肢瘫、截瘫和单瘫(原因不明); 14.短暂性肢体麻痹。
AFP病例报告发 病 率(/10万)
报告48小时内 调查率(%)
14天内双份粪便 标本采集率(%)
AFP病例随访表 75天送达 省CDC率(%)
0.37
71
24
16
0.98
79
48
39
1.51
98
75
60
1.37
99
83
67
1.57
99
87
78
3
中国应对脊灰突发事件
1994年
中国最 后一例 脊灰野 病毒引 起病例
AFP 病 例 监 测
中国疾控中心免疫中心
1
为什么监测AFP?
由于15岁以下儿童是脊灰发病的高危人群,因此,把15岁 以下儿童的AFP病例作为“疑似脊灰”病例进行监测报告, 其目的是通过对高危人群的监测活动,最大限度地发现真 正由脊灰野病毒引起的病例。
无脊灰准备证实阶段(1991-2000年) 评价脊灰监测系统敏感性和特异性。灵敏度、及时性优先。
发现脊灰野 病毒引起的 输入病例1例
发现脊灰野 病毒引起输 入性病例3例
1995年
1996年 1999年
2002年
2004年
2007年
2例VDPV
发现输入脊灰野病 毒引起的病例1例
发现聚集脊灰疫 苗重组株病毒引 起的病例四川
发现聚集 cVDPV病例 贵州
发现iVDPV 病例安徽
2005年
2006年
2011年
10
主动监测
AFP监测流程
发现 报告 调查
采样
随访
就诊
11
谁来报告?何时报告?向谁报告?
临床医生发现AFP病例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即向本院负责 传染病疫情报告的人员电话报告;
传染病疫情报告的人员在6小时内以最快的 方式报告到当地县级CDC。
如果医生怀疑为脊灰,传染病疫情报告人员2小 时内报告到当地县级疾控机构。
发现VDPV 病例广西
发现脊灰
野病毒局 部传播!?4
回顾性调查诊断为AFP的地区和年度统计
地区 阿克苏 阿勒泰 巴州 兵团 博州 部队 昌吉 哈密 和田 喀什 克拉玛依 克州 塔城 吐鲁番 乌鲁木齐 伊犁 (空白) 小计
2009 14 3 3 7 6
6 4 1 10 4
4 4 38 5 1 110
急性播散性脊髓炎
低钾麻痹 肌炎 尺神经损伤 右臂丛神经损伤 重症肌无力(中度 全身型) 右侧尺神经断裂 幻肢综合征,伴有 疼痛 低血钾周期性麻痹 费舍综合征(变异型 格林-巴利综合征) 神经根病 尺神经麻痹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 肢体运动障碍
低钾性麻痹
瘫痪
重症肌无力(眼睑型) 周围神经病
跛行
左手正中神经损伤
发现 报告 调查
采样
随访
就诊报告
7
AFP是什么?
急性软瘫(急性迟缓性麻痹)∨
慢性的× 硬瘫×
监测定义:
是所有15岁以下出现急性弛缓性麻痹症状的病 例,
和任何年龄临床诊断为格林巴利综合征和不能 排除为脊灰的病例均作为AFP病例。
8
AFP包括哪些疾病?
1.脊髓灰质炎;
2.格林巴利综合征(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GBS); 3.横贯性脊髓炎、脊髓炎、脑脊髓炎、急性神经根脊髓炎; 4.多神经病(药物性多神经病,有毒物质引起的多神经病、
12
医疗单位报告什么?
报告内容包括:发病地点、家长姓名、患 者姓名、性别、出生日期、麻痹日期、临 床初步诊断等。
维持无脊灰证实阶段(2001-2010) 已经没有本土脊灰,通过对急性麻痹病例监测尽快捕捉到输入性
脊灰病例,控制本土流行即出现二代病例。 脊灰病例输入阶段(2011-
尽快控制疫情蔓延,为再次通过无脊灰证实提供充足依据。
2
全国1993~1997年AFP病例 监测系统主要监测指标完成情况
年份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躯体化障碍 肌无力、周期性麻痹 偏瘫
脑炎(双侧枕顶叶、额叶)下肢瘫
双下肢麻木待查
待查
腰丛神经损伤(部分) 脑积水
脑梗后臂丛神经损伤 肢体无力,瘫痪 末梢神经炎
面瘫? 腹泻,下肢无力 慢性神经根炎
腰2.4椎体压缩性骨 折并不全瘫(重度)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 炎? 双侧胫神经腓总神 经损伤
6
主动监测
AFP监测流程
多发性周围性神经病
格林巴利综合总
多发性脊髓炎(恢复期)肌无力综合征
左尺神经炎
细菌性脑脊髓炎
桡神经损害
脑炎后遗症
脑脊髓炎?
脑梗塞后遗症
肢体无力,运动障 左手腕外伤术后神
碍
经器质损伤
右桡神经瘫
高度怀疑为脊灰
右下肢肌无力
肌 张病 力( 不多 全,巴少有年效帕型金小森儿?肌)左侧急性面神经炎 右下肢无力查因
肌无力
双下肢无力
多发性神经炎
低血钾性周期性麻痹
格林巴利综合症(急性感染 性神经炎)
格林-巴利综合征
脊髓炎
截瘫
急性脊髓炎
双下肢无力待查
格林巴利
单神经炎
尺神经炎
低钾血症
双下肢无力查因
坐骨神经损伤 多发性神经根炎 多肌炎 小儿麻痹后遗症
多发性肌炎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低钾周期性麻痹
臂从神经损害
低钾型周期性麻痹
末梢神经炎 臂丛神经损害 股神经损伤 高度怀疑脊灰
多发性硬化
肌病 胸廓出口综合征 臂丛神经根炎 上肢单瘫
肌无力待查
脑膜脑炎
肢体无力
临床怀疑脊灰
左下肢无力查因
AFP待查 脊髓灰质炎后遗症 急性麻痹综合征 腓丛神经损伤
左下肢跛行
腓总神经麻痹 重症肌无力? 运动神经元病 双下肢肌无力
低钾型麻痹
左腕管综合症
尺神经损害
脑脊髓炎
腓神经不全瘫
痉挛性瘫痪 多神经病 急性脑脊髓炎 小儿麻痹
5
部分AFP初步诊断疾病名称(回顾性调查)
重症肌无力
腕梁综合征
四肢瘫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
低钾性周期性瘫痪 周围神经炎
格林-巴利氏综合征(急性感 染性多神经炎
格林巴利综合征
周期性麻痹
肘管综合症
格林巴利综合症
低钾性周期性麻痹
肉毒中毒
GBS?
臂丛神经损伤
多发神经炎
腕管综合症
慢性格林巴利氏综合征
神经炎
GBS
2010 22 18 29 7 7
26 6 10 48 1 8 20 6 75 13 2 298
2011 56 14 28 4 13 4 19 3 99 42 2 3 11 14 139 9 6 466
总计 95 37 62 19 27 6 57 13 128 102 9 14 37 27 279 31 10 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