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宏观经济调控
第九章调控宏观经济《政府经济学》PPT课件
![第九章调控宏观经济《政府经济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ac584e3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f1.png)
农产品的价格维持制度
在经济不景气时,政府要按照支持价格收购 农产品,保持农场主投资的积极性。
当经济兴旺时,政府会减少对农产品的购买, 甚至会抛售以往收购的农产品,限制了总需 求的扩张。
Restricted Information and Basic Personal Data
2.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
第九章 调控宏观经济
第一节 宏观调控的目标 第二节 宏观调控的手段 第三节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合 第四节 宏观调控的启示
Restricted Information and Basic Personal Data
一、宏观调控的产生
凯恩斯革命 凯恩斯在1936年写的 《就业,利息和货币 通论》,提出了有效 需求原理,建立了宏 观经济理论体系。
Restricted Information and Basic Personal Data
政府的转移支付
主要包括政府发放的失业救济金和其他各种福 利支出
当经济衰退时,政府转移支付增加,从而给总 需求注入新的力量
当经济兴旺时,政府转移支付减少,对经济的 总体扩张起到了一定的限制作用。
Restricted Information and Basic Personal Data
1.自动财政稳定器
定义:不需要政府的干预和抑制,经济自动而 即时地朝正确的方向变化,借以对总供给和总 需求产生一种稳定作用的因素,也称内在稳定 器。
它包括税收,政府转移支付以及农产品的价格 维持制度。
Restricted Information and Basic Personal Data
税收
税收乘数: 国民收入的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化的税收 变化量之间的比率。
经济法第九章宏观经济调控法
![经济法第九章宏观经济调控法](https://img.taocdn.com/s3/m/da71d81feff9aef8941e065a.png)
法认定的其他证券;
(2)上市交易的政府债券、证券投资基金份额; (3)发行、交易的证券衍生品种。
第一节 证劵法
(二)证券法的概念及基本原则
证券法是指调整证券发行与交易活动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 律规范的总称。 根据证券法的规定,在证券发行、交易和监管中,应当遵循以下 基本原则:
1.实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2.遵守自愿、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 3.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原则。禁止欺诈、内幕交易和操纵证券市场的行为。 5.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原则。 6.监督管理与自律管理相结合原则。
第一节 证劵法
2.证券公司
证券公司,是指依法依照《公司法》 和《证券法》规定成立,经营证券业务以 及相关业务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者股份有 限公司。设立证券公司,必须经国务院 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审查批准。未经国务 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批准,任何单位和 个人不得经营证券业务。 证券公司的业务范围包括: (1)证券经纪; (2)证券投资咨询; (3)与证券交易、证券投资活动有关 的财务顾问; (4)证券承销与保荐; (5)证券自营; (6)证券资产管理; (7)其他证券业务。
3.证券登记结算机构
证券登记结算机构是为证券交易提 供集中登记、存管与结算服务,不以营 利为目的的法人。设立证券登记结算机 构必须经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批准。 我国证券登记结算机构是中国证券登记 结算公司,其股东是沪、深两家证券交 易所。
4.证券交易服务机构
证券交易服务机构是指从事证券投 资咨询、财务顾问、资信评估、资产评 估、会计实务等业务,为证券发行和证 券交易提供专业性服务的机构。
第一节 证劵法
2.狭义的有价证券
狭义的有价证券主要是指资本证券,即证明投资者对收益 的请求权利的书面凭证。本节介绍的“证券”,仅指资本证券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宏观经济调控PPT课件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宏观经济调控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d6cf5f510661ed9ac51f303.png)
2、供给学派的主张 信奉所谓萨伊定律(供给能够创造自身的需求)
(1)减税 (2)减少政府干预,增强商品和要素市场的竞争 (3)严格控制货币供应量增加,减缓政府预算支出 增长速度
11
(三)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学派在发达国家宏观调控中 的作用变迁
1、20世纪70年代出现滞胀现象之前,凯恩斯主义被各 国政府奉为主要的政策制定依据。
14
(二)宏观经济调控的政策措施
1、财政政策 (1)增加和缩小政府支出 (2)增减税收 资金来源:税收融资、债务融资、货币融资
2、货币政策 (1)调节中央银行的贴现率 (2)进行公开市场业务 (3)改变存款准备金比例 (4)扩大信贷规模
15
3、收入政策 主要是限制工资上涨,使之不超过劳动生产率的
(四)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要求国家对国际经济关系进 行干预 双边、区域、多变的协调,国际经济组织的建立和各 种国际协定的签署
(五)劳资矛盾和其他矛盾需要政府出面协调 各国时有大规模罢工出现,美国金融危机期间民众对金 融机构高管高工资的不满与愤怒
7
三、发达国家宏观调控的经济理论
(一)凯恩斯和后凯恩斯学派的经济理论
1
第九章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宏观经 济调控
第一节 当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原 因及宏观调控理论基础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垄断资本相结合的资 本主义,垄断资本利益集团可通过控制国家政权干预 社会经济生活,为自己的利益服务。(现实中的表现 之一:美国政府和中央银行对华尔街金融垄断资本的 态度和政策)
2、后凯恩斯学派 (1)新剑桥学派:不同收入人群边际消费倾向不 同,强调改革分配制度,实现公平分配,提高有效 需求
(2)新古典综合派:通过财政货币政策,调节总 供求平衡,避免通货膨胀和失业。但在实践中常导 致出现过度扩张的财政货币政策,导致滞胀等问题 的出现。
宏观经济调控定课件
![宏观经济调控定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1cc2780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d4.png)
产业政策核心
产业结构政策 产业组织政策
关键:选择产业战 略、确定合理的产 核业心结:构使目资标源得到 有效配置和合理利 用,提高效益
产业政策的实施:主要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
通过市场实施产业政策,让产业政策作用于微观经济主体, 引导其生产经营行为。
宏观经济调控定
(四)收入分配政策
收入分配政策是国家为实现宏调控总目标,针对居民收人 水平高低、收入差距大小在分配方面制定的原则和方针。
宏观经济调控定
二、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
计划手段
宏观调控的主 要手段
经济手段 法律手段
行政手段
宏观经济调控定
1、计划手段 通过制定长期、中期和短期经济计划,对国 民经济的运行和发展进行安排。 ❖计划手段的作用:可减少市场对经济运行产生 的自发性破坏。 ❖市场化计划手段的特点: ◆计划的基础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或规律; ◆计划的实施是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 ◆计划的形式以指导性计划为主。
宏观经济调控定
2、经济手段
通过宏观经济政策和运用经济杠杆来体现。 经济杠杆:与价值运动有关的经济范畴或调节工具。如, 价格、工资、税收、信贷、利率等,通过这些工具来调节 经济利益关系,影响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 ❖经济手段调控经济的特点:
◆运用经济手段的主体是国家; ◆调节的对象是微观经济活动主体及其活动; ◆调节的实质是经济利益关系。
❖行政手段的特点 强制性 直接性 纵向性
宏观经济调控定
主宏 要观 手调 段控
的
计划手段 经济手段 法律手段 行政手段
宏
基础
观
相互联系 调
最主 相互补充 控
要的
手
段
体
系
宏观经济调控定
《宏观经济学》第九章:货币主义、供给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
![《宏观经济学》第九章:货币主义、供给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https://img.taocdn.com/s3/m/5cd40a0316fc700abb68fcf5.png)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货币主义、供给学派和理 性预期学派这三大学派的基本观点和政策主张, 了解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关键概念: 货币主义 新货币数量论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 数 单一政策规则 适应性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附 加预期菲利普斯曲线 自然失业率 萨伊定律 税收 的供给效应 理性预期 卢卡斯批判
第二节 货币主义的观点与政策主张
一、货币主义与货币需求函数 货币主义把货币存量的变动看作解释名义国民收入变化的最为重要的因素。 但是,在凯恩斯宏观经济模型中,国民收入的波动主要是因为一些真实的扰 动(如投资的变动和消费的变动等)。在失业的情况下,货币被视为较不重要的 如投资的变动和消费的变动等) 因素。在出现流动性陷阱的极端情况时,货币供应的增加会被货币流通速度 的相反变化完全抵消,增加的货币数量会按不变的利率和收入水平完全被闲 置余款或投机余款所吸纳。 货币主义的货币数量分析的基础是货币需求理论。弗里德曼假设,对货币的 需求主要受到三方面因素的影响: 第一,财富总量 第二,持有货币可以给持有人带来收益 第三,资产持有者的兴趣和爱好也会影响货币的需求 把弗里德曼重新表述的货币需求函数的简化形式写成:
三、理性预期学派的政策主张 第一,在理性预期学派中,划分长期和短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既没有必要, 也没有依据,除非如上面所述的随机冲击有可能影响劳动力供求和商品供求, 从而扰乱经济,在一般情况下经济总是处于自然失业率水平。因此,即使出 现随机扰乱,也是暂时的。 第二,如果政府根据经济波动情况,使用货币政策手段对经济实施调控,举 例来说,当经济处于萧条状态时,失业率上升,政府为了把失业率控制在一 定水平之下,将使用扩张性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但是如果微观经济行为人 充分认识到政府的这种操作规则,因而对货币政策所导致的通货膨胀有充分 的预期,并且在自己的经济行为决策时充分考虑已经预期到的有关变量的变 动,这时货币政策就变得无效。 第三,货币政策的效果是中性的,财政政策也是中性的,这就是著名的“ 第三,货币政策的效果是中性的,财政政策也是中性的,这就是著名的“李 嘉图等价原理”。理性预期学派的另一位重要人物罗伯特·巴罗(R. Barro)认为, 嘉图等价原理”。理性预期学派的另一位重要人物罗伯特·巴罗(R. Barro)认为, 政府无论是选择通过减免税收还是通过赤字财政的方式来刺激经济,其结果 都是一样的。 第四,理性预期学派最重要的有关宏观经济政策的推断大概是著名的“ 第四,理性预期学派最重要的有关宏观经济政策的推断大概是著名的“卢卡 斯批判” 斯批判”了。
市场经济中的宏观经济调控
![市场经济中的宏观经济调控](https://img.taocdn.com/s3/m/7ca51069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14d845c.png)
市场经济中的宏观经济调控
在市场经济体系下,宏观经济调控是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手段对整个经济体系进行调整和控制,以实现经济增长、就业稳定、通货膨胀控制等宏观经济目标的过程。
它是确保市场经济稳定运行的重要手段,也是政府对经济运行进行干预和引导的一种方式。
宏观经济调控包括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两大方面。
货币政策主要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来影响经济运行,以达到控制通货膨胀、促进经济增长、维护货币稳定等目标。
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等手段,中央银行可以控制货币供应量,从而影响利率水平,进而对投资和消费行为产生影响。
财政政策则是通过政府的支出和税收来调整总需求和总供给,以实现经济增长和稳定。
在经济繁荣时期,政府可以适度收紧财政政策,避免过热经济;而在经济低迷时期,适度扩张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复苏。
此外,宏观经济调控还涉及结构性调整和金融监管等方面。
结构性调整是指政府通过政策手段引导和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以适应市场需求变化。
金融监管则是针对金融市场的监督和管理,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确保金融市场健康发展。
在市场经济中,宏观经济调控是保持经济稳定、促进可持续增长的重要手段。
然而,它也存在一些挑战和困难,比如政策的时效性和精准性、制度机制的完善等问题。
因此,政府需要不断优化宏观经济政策,加强政策的协调性和前瞻性,以应对经济发展中的种种挑战和风险。
只有这样,市场经济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实现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的目标。
国家宏观经济调控
![国家宏观经济调控](https://img.taocdn.com/s3/m/a9c68738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a1.png)
02
计划手段,主要是指导性计划,突出其宏观性、战略性和政策性。
01
行政手段,行政手段具有权威性、纵向性、无偿性及速效性等特点。
04
法律手段,法律手段的内容包括经济司法和经济立法
03
பைடு நூலகம்
第四节: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和政策
经济手段
包括财政政策、金融政策、汇率政策等。 财政政策主要通过财政收入、财政支出以及财政收支预算,实现对经济总量和结构的调节。 财政收入主要是税收,税收在调节经济时具有直接性、多样性、广泛性和强制性。 (1)通过税收总量的增减变化,调节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 (2)通过税收政策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3)为企业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经济环境。 财政支出包括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投资和建设、转移支付、政府采购等等。 金融货币政策主要是指国家运用控制货币发行量、法定存款准备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等经济杠杆来调节经济运行。
GDP(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包括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它是以国境为核算依据。
GNP=GDP+本国居民来自国外的财产和劳务收入-支付给外国居民的财产和劳务收入=GDP+国外净要素收入
第一节:国民经济核算变量
国民收入(NI):一个国家一年内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全部收入,即工资、利润、利息和地租的总和。NI=NNP-间接税 个人收入(PI)=NI-公司未分配利润-企业所得税+政府给居民户的转移支付+政府向居民支付的利息 个人可支配收入(PDI)=PI-个人所得税=消费+投资
管好用好国有财产。
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
承担公共部门和基础设施建设;
01
02
03
04
第九章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控总结
![第九章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控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676e5185f524ccbff121849c.png)
第一节 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 形式的变化与国家调控
主要私有化方式: 1、出售公共部门的部分资产 2、自由化 3、特许招标
第一节 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 形式的变化与国家调控
私有化对于资本主义没有任何实质性改变 首先,私有化以后公司的主导权掌握在金 融资本和大的产业资本手里 其次,私有化并没有解决资本主义的根本 矛盾,只是在一定程度内起到有限的作用 最后,国有化和私有化都是资本主义进行 经济调整的手段
第一节 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 形式的变化与国家调控
2、资本主义国家所有制形式调整的实质
首先,就资本主义国有企业而言,仍然是垄断资 本主义所有制 其次,国私共有合营企业使私人垄断资本攫取高 额垄断利润。 再次,国家为私人垄断资本过剩的生产能力提供 了稳定的市场 最后,宏观调控和微观规制为私人垄断资本提供 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与制度环境
二、国家对经济干预调节的必要性 1、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市场 失灵问题 2、市场调节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 3、再生产过程中存在着各种矛盾需要依赖 于政府的力量加以协调和解决
第二节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宏观 经济调控
(1)市场解决不了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矛盾 (2)市场调节不能解决产业结构与经济协 调发展的矛盾 (3)单纯地市场调节不仅不能解决社会矛 盾,反而使阶级矛盾激化 (4)市场调节无法解决商品生产者的狭隘 经济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的矛盾
2、国私共有的垄断资本 国私共有的垄断资本是由国家和私人垄断 组织联合投资形成的,是国家通过参与生 产和经营,直接干预经济活动的一种形式。 由于这种结合形式的企业往往在国家贷款、 补贴、订货、税收等方面得到优惠的条件, 从而使私人垄断资本可以获得有国家保障 的高额利润。
政治经济学练习题 03 (8)
![政治经济学练习题 03 (8)](https://img.taocdn.com/s3/m/5032d5f6f46527d3250ce067.png)
第九章社会主义经济的宏观调控与保障体系一、单项选择题1、一国的宏观经济运行是以()为基础的。
A、物质资料的生产B、物资资料的拥有C、物资资料的储藏D、物质资料的分配2、一年内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价值总和称为()。
A、社会总价值B、社会总产值C、社会总利润D、社会总剩余价值3、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c表示生产过程中已经消耗掉并转移到产品中去的生产资料价值B、v表示生产过程中补偿劳动力商品的价值C、m表示社会总产品的价值中扣除生产成本以后利润D、m表示社会总产品的价值中的剩余价值4、在国有企业中,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以后,形成三部分收入不包括()。
A、以税金和利润分红的形式形成国家集中的纯收入B、以企业基金的形式归企业支配,形成企业的收入C、以分红的形式形成出资者的收入D、以工资、奖金的形式形成职工的收入5、能够改变国民收入在国民经济不同的部门和不同的劳动者之间进行再分配,通过价格变化使一些部门和一部分劳动者的收入转移到另一些部门和劳动者手中。
这属于再分配主要途径中的()。
A、价格变动B、国家预算C、银行信贷D、劳务费用6、宏观经济运行保持稳定状态的基本条件是()。
A、社会总供给一直大于社会总需求B、社会总供给一直小于社会总需求C、社会总供给基本等于社会总需求D、与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无关7、下列关于总供给与总需求表述错误的是()。
A、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不平衡,实际上反映的是社会生产与需求之间的关系B、总供给小于总需求,反映的是社会生产不足C、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反映的是社会需求不足D、总供给完全等于总需求时宏观经济运行才能保持稳定状态8、下列不属于社会总需求的是()。
A、出口B、进口C、消费D、投资9、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再分配是继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之后在()。
A、整个非物质生产部门中的分配B、整个物质资料生产部门中的分配C、整个社会范围内的分配D、整个社会消费和个人消费领域中的分配10、下列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宏观调控的依据表述错误的是()。
第九章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调控(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江西财大,戴达远)
![第九章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调控(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江西财大,戴达远)](https://img.taocdn.com/s3/m/819e57d76f1aff00bed51e9d.png)
5
三.宏观经济调控的方式、手段
1.国家计划是宏观管理的主要手段 (马、恩) 2.国家对经济运行应采取间接控制的 办法(列宁) 3.运用经济手段引导经济活动(列宁)
2014-2-12
第十二章
6
第二节 宏观经济调控理 论在我国的实践与发展
第九章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 宏观经济调控
目录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宏观 经济调控问题的基本思想 第二节 宏观经济调控理论在我国的实 践与发展 第三节 综合运用各种经济手段,加强 和完善宏观调控 思考题
返回
2014-2-12 第十二章 2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 宏观经济调控问题的基本思想
2014-2-12
第十二章
8
一.从直接宏观管理转变为间接管理
(二)以市场为基础的宏观经济调控体 系基础框架初步建立
– 1.92年市场经济改革目标的确立,使适应 市场经济间接管理调控的一系列重要理论 原则迅速确立。 • ①明确了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 • ②规定了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任务; • ③规定了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 – 2.以市场为基础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的基 础框架初步形成,表现在计划投资体制、 财政体制和金融体制等方面。
2014-2-12 第十二章 18
第九章 思考题
1.重要概念:社会总供给、社会总需 求;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平衡;财政 政策;货币政策。 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调控应处理好哪些关系? 3.如何更好地发挥货币政策和财政政 策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作用?
2014-2-12
第十二章
19
一.从直接宏观管理转变为间接管理
宏观调控政策PPT课件
![宏观调控政策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df180ad27d3240c8547ef48.png)
A.失业保险 B.养老保险 C.医疗保险 D.财产保险
8、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内容是:( )
A. 增加政府支出,减少税收 B. 增加政府支出,增加税收
C. 减少政府支出,减少税收 D. 减少政府支出,增加税收
9、公债的基本职能是 ( )。
A.为政府的基本性支出筹集资金
B.资源配置职能
C.弥补财政赤字
D.促进经济稳定发展
A.社会收益小于私人收益 B.社会收益大于私人收益
C.社会成本小于私人成本
D.社会成本大于私人成本 E.一般会出现供给或消费过剩状态
9、下列公共支出项目中属于购买性支出的项目有( )
A.低收入家庭生活补助金支出 B.公务员工资支出 C.国债利息支出
D.失业救济金支出
E.修建水利设施支出
10、下列属于纯公共产品的是( )。
3、国家可以利用的支援农业生产发展的手段有( )
A.国家财政的支农资金
B.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发放的农业贷款
C.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 D. 减免农业税 E.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
4、能够发挥财政内在自动稳定器作用的政府支出有( )。
A.失业救济金 B.最低生活补助 C.农产品维持价格
D.政府购买物品 E.公共工程支出
内 在收入、支出、预算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衡和
涵 国家债务等各个方面,是由
税收政策、支出政策、预算
平衡政策、国债政策等构成
的一个完整的政策体系。
根据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需
要以及财政的基本特点,我
国财政目标可以归结为以下
财 政
几个方面:
政
(1)物价相对稳定
策
(2)资源优化配置
目 标
(3)收入合理分配
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调控政策
![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调控政策](https://img.taocdn.com/s3/m/9d3ba245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d3.png)
A:经济不景气或出现衰退→央行买进有价证券(投放货币) →市场货币供应量增加→货币市场利率水平下降→ 刺激投资增加 → 经济恢复增长。
B:经济高涨或出现过热→ 央行卖出有价证券(回笼货币) → 市场货币供应量减少→ 货币市场利率水平上升→ 投资减少→ 经济 增长减缓。
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扩张的财政政策:增支、减税、赤字财政 紧缩的财政政策:减支、增税 平衡的财政政策:财政收支平衡
局限性:
乘数大小、时间的不确定性、不可测因素 挤出效应问题
2024/1/14
6
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以及通过货币供 应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一定经济 目标的行为。货币政策一般也分为扩张性的和紧缩性的。 在执行过程中也是逆经济风向的。
再贴现率政策并不经常加以使用。原因有二:
一是这一政策并不具有主动性,因为商业银行不向中央银行借款 时这一政策无法执行。
二是中央银行为了防范金融风险,通常只允许商业银行短期借贷, 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政策的执行。
2024/1/14
9
法定准备率
变动法定准备率。中央银行有权决定商业银行和 其他存款机构的法定准备率。在总需求不足时, 中央银行为了增加货币供给,就可以降低法定准 备率,使得所有商业银行的放款规模增加;反之, 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准备率,减少商业银行的贷款 规模。由于变更法定准备率不仅影响单个商业银 行的贷款数量,而且影响到整个银行系统的货币 创造乘数,因而被认为是一种剧烈的货币政策手 段。许多国家的中央银行都不经常采用这一政策。
经济增长:一定时期内社会人均产量和人均收入的持 续增长。一般以实际的GNP或GDP年均增长率来衡量。
宏观经济调控
![宏观经济调控](https://img.taocdn.com/s3/m/0aa13ff2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ca.png)
质监职能
质监工作是政府与企业相互连接的有效契合点。质监部门一头连接政府,一头连接企业和市场,通过质监部 门政府可以将重大决策、方针政策落实到市场和企业。同时,企业的相关信息、诉求、情况等通过质监部门及时 反馈到政府,为政府及时决策提供信息和资源的帮助。
质监连接宏观与微观,是信息流、业务流、科技流的融合点。质监部门将政府宏观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具体转 化为企业微观管理,是以宏观经济调控内容为核心的政府管理制度落实到微观领域的一条畅通途径。同时,社会 微观领域日常运转过程和内容的集成,通过质监部门在工作中科学的汇总,将信息、情况、问题集中反馈到政府, 政府依据相关情况,及时出台、调整和改进政策、方针。
途径
质监部门在政府宏观经济调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既是政府工作、管理的需要,也是质监部门在有为、有 威、有位的工作效能基础上,巩固自身地位、拓展工作领域、把握发展机遇、创造辉煌业绩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 法。
强化监督监管职能的发挥,突出“打假”主力军的地位和作用。以打假治劣为突破口,限制违反国家产业政 策的小炼钢、小加工的存在,禁止其生产销售。杜绝“小”字号产业投资的存续,支持国家产业政策的落实。杜 绝资源和能源浪费,避免重复建设现象发生,严格质量标准,对生产低质伪劣产品企业严肃查处禁止其生产和销 售。
宏观经济调控
经济学术语
01 目标
03 中国 05 质监职能
目录
02 机构 04 手段 06 途径
宏观调控(简称宏调;英语:macro-control)是政府实施的政策措施以调节市场经济的运行。
在市场经济中,商品和服务的供应及需求是受价格规律及自由市场机制所影响。市场经济带来经济增长,但 会引发通货膨胀,而高潮后所跟随的衰退却使经济停滞甚至倒退,这种周期波动对社会资源及生产力都构成严重 影响。所以宏观调控是着重以整体社会的经济运作,透过人为调节供应与需求,来达至经济计划之目标。
第九章 调控宏观经济 《政府经济学》PPT课件
![第九章 调控宏观经济 《政府经济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268dd16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ad.png)
二、货币政策
(3)房地产信用控制。这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办理房地产之 类不动产抵押放款的一种管理措施,主要包括规定放款的最 高限额、最长期限及第一次付款与分期还款的最低金额等 。这种控制的目的在于防止房地产交易的投机性,借此稳定 货币与经济。
其主要内容包括:规定用分期付款购买耐用品时第一次付款 的最低金额;规定用消费信贷购买商品的最长期限;规定可用 消费信贷购买耐用品的种类及对不同消费品规定不同的信 贷条件等。由于这种信用控制范围很宽,中央银行有时会失 去控制。
二、货币政策
(2)证券市场信用控制。这是指中央银行为了限制借款购买 证券的数量,防止过度投机而对有关证券交易的各种贷款进 行限制的行为。
3.宏观调控能够解决市场调节不能解决的问题
市场调节不可能为社会经济长期发展的目标提出指向性,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失业问 题是市场经济本身不能自发调节的。
4.宏观调控可以实现微观经营目标同宏观发展目标相统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微观经济活动是分散经营,其目标是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因而它们的经济活动不可能自发地同宏观经济的发展目标及需要相统一。
一、财政政策
(2)税收乘数
税收乘数是指国民收入的变化量与引起这种变化的税收 变化量之间的比率。
设自发性的税收发生变化,其增量为ΔT。ΔY表示收入的 变动,KT为税收乘数。根据上述
Y=a+1I−+Gb−+bbtT0
一、财政政策
这一公式,税收变动前和变 动后的收入水平分别为:
《宏观经济调控定》课件
![《宏观经济调控定》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c22e70a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547a175.png)
土地政策还可以通过土地整治、土地流转等方式实现 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和经济效益。同时,土地政策也可以通过保障农民土 地权益、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等方式实现城乡协调 发展和社会公正。
03
宏观经济调控的历史与现 状
宏观经济调控的历史回顾
03
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
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
区域合作和全球化
加强区域合作和全球化进 程,促进各国经济协调发 展。
04
宏观经济调控的实践与案 例分析
财政政策实践与案例分析
01
财政政策实践
02
政府支出与税收政策调整
03
政府投资引导
财政政策实践与案例分析
社会保障政策优化 某国应对经济衰退的减税政策及其效果
案例分析 某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与财政支持
就业充分
通过宏观经济调控,创造更多的就业机 会,提高就业率,保障居民的基本生活 需要。
宏观经济调控的必要性
01
弥补市场失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 无法克服财富积累与贫困积累 的冲突,需要政府进行宏观干
预和调节。
02
实现经济发展战略
政府通过宏观经济调控,可以 引导和推动经济发展,实现国
家经济发展战略和规划。
02
案例分析
03
某国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04
某地区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
土地政策实践与案例分析
土地政策实践 土地供应计划与管理
土地征收与补偿制度改革
土地政策实践与案例分析
土地使用权流转与土地融资 创新
某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 发展关系分析
案例分析
某地区农村土地流转改革的 成效评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宏观经济调控第一節宏观经济调控和必要性一、宏观经济调控的含义宏观经济调控:是国家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条件下,为达到一定的经济目标,利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对社会宏观经济活动进行组织并予以干预和一系列政府行为。
二、宏观经济调控的必要性(一)市场不能提供公共产品(二)市场会带来收入分配不公平(三)对具有长期性和社会以总量性的国民经济活动市场很难有效调节。
PS:完全竞争的市场必须符合以下条件:(1)市场上存在众多的生产者和消费者、(2)产品是同质的,无差别(3)生产要素可以充分流动、(4)完全市场信息、(5)所有的产品或服务的成本和效益都是内在化。
第二節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和手段一、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及总目标(一)保持经济总量平衡,即调节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防止出现生产过剩和供应不足(二)优化经济结构,即优化资源配置,使各种商品、劳务的供求都保持平衡(三)兼顾公平,即调节收入的公平分配二、宏观经济调控的基本目标体系(一)经济增长的目标1.经济增长目标的内涵:宏观经济增长不仅仅是一个速度的概念,而是数量与质量的统一,而且宏观经济调控中的经济增长应该是均衡的增长。
2.经济增长目标的表现(1)保持一个适度的经济增长率。
(2)保持经济在比例协调、结构优化的条件下健康发展。
(3)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经济稳定的目标1.经济稳定目标的构成: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三大方面2.经济稳定目标的内容:(1)充充就业的含义:就是指凡需要就业者均可有一个合适的工作。
或者说,凡是有工作能力并且原意参加工作的人都可以随时找到一个适当的工作。
(2)物价稳定的的内容。
物价稳定即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防止和抑制通货膨胀。
(3)国际收支平衡的内容。
国际收支平衡是指一国对其它国家的全部货币收入和货币支出的平衡。
(三)经济公平的目标1.经济公平目示的内涵:狭义理解:经济公平指的是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
广义理解:市场机会公平、竞争条件公平和收入分配结果的公平。
2.经济公平的衡量:(1)基尼系数、(2)贫困指数三、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一)宏观经济调控手段的内型1.经济调控手段:是指通过各种经济政策杠杆,引导市场主体实现宏观调控的目标。
经济调控手段主要有产业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分配政策。
2.法律调控手段:是指利用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法令、条例、规定等来调控社会经济活动。
3.行政调控手机:是指依靠行政组织的权威,运用行政的力量,采用行政命令、行政法规、行政管理条例等方式调控社会经济活动。
(二)宏现经济调控手段的作用机理1.刺激机制:财政政策、货币政策2.诱导机制:产业政策3.强制机制:法律、行政(三)综合运用各种调控手段1.要注意各种调控手段的配合运用,使各种调控手段形成一种合力,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各种调控手段的运用要有主有从,协调搭配。
3.注意调控手段和运用限度。
第三節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一、产业政策及其运用(一)产业政策和概念及内容产业政策:国家根据一定时期国民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通过各种政策手段,调整产业结构,引导产业发展,调整产业组织形式,促使产业部门的均衡与发展,实现一定经济发展阶段战略目标和经济政策。
产业政策的内容: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技术政策、产业布局政策(二)产业政策的特点1.产业政策是侧重地调节总供给的经济政策2.产业政策具有明确的指导性3.产业政策调控具有间接指导性4.产业政策具有明显的序列性和动态性5.产业政策发挥作用的时间跨度是中长期(三)产业政策的作用产业政策在宏观经济政策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正确的产业政策对经济发展可以起到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1.正确的产业政策能够调控经济总量2.正确的产业政策能够优化产业结构3.正确的产业政策有利于促进技术进步4.正确的产业政策有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二、财政政策及其运用(一)财政政策的概念和特点财政政策:是国家为了实现一定的宏现调控目标而制订的关于财政工作的方针、准则。
财政政策包括两个内容:一是财政政策的目标,二是财政政策的手段。
财政政策的特点:1.针对性、2.时效性、3.间接性、4.系统性(二)财政政策的作用1.调节经济总量平衡2.调整经济结构3.调节收入分配(三)财政政策的手段1.预算:最基本的财政政策手段,当总供大于总需时,国家实行预算支出大于预算收入赤字预算政策来调节。
当总供小于总需时,国家实行支出小于预算收入的盈余预算政策进行调节。
2.税收:3.财政支出4.公债(四)财政政策的运用1. 财政政策的两种主要类型1.扩张性财政政策:扩张是扩张总需求,政策手段主要是减税、扩大财政支出、实行赤字预算、出售公债等。
2.紧缩性的财政政策:紧缩是紧综总需求,政策手机是增税、减少政府支出、实行盈余预算等PS:在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时,“紧”。
在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时,“松”即扩张性政策3.财政政策的选择和确定1.选择和确定财政政策必须从不同国家的不同财政体制出发。
2.选择和确定财政政策,必须考虑财政政策诸手段的配合和统一。
3.选择和确定财政政策必须统筹考虑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与协调。
三、货币政策及其运用(一)货币政策的概念及目标货币政策:是指国家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所制订的关于货币供给和货币流通管理的基本方针和准则。
狭义的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根据一定时期经济和金融形势,对货币供应量,利率进行控制和调节的行为准则。
货币政策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可以刺激经济总量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协调经济结构。
我国长期采用双重目标货币政策:经济增长和稳定币值,但主要目标是稳定币值,同时兼顾其它宏观经济目标。
货币政策的核心是通过变动货币供应量(二)货币政策的手段及其运用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一部分比例交存中央银行。
2.再贴现率:商业银行持顾客的期票或政府债券向中央银行办理再贴现时所支付的利率。
与银行利率有关3.公开市场业务:买进=投放货币,市场供应量增加。
卖出=收回货币,市场货币供应量减少(三)货币政策的运用以及财政策、货币政策的搭配与协调1.松的货币政策:即扩张总需求的货币政策,政策手段主要是中央银行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降低再贴现率,买进债2.紧的货币政策:主要是抑制总需求,政策手段主要是通过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再贴现率、卖出国债、四、收入分配政策(一)收入分配政策的含义以及作用范围(二)收入分配政策的措施简答题1.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什么还要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答:市场经济条件下还要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主要因为市场经济体制有以下缺陷:2.市场不能提供公共产品3.市场会带来收入分配不公平4.对具有长期性和社会总量性的国民经济活动市场很难有效调节。
5.什么是产业政策:包括哪些内容?什么特点?产业政策是国家根据一定时期国民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通过各种政策手段,调整产业结构,引导产业发展,调整产业组织形式,促使产业部门的均衡与发展,实现一定经济发展阶段战略目标的经济政策。
产业政策的内容:产业结构政策、产业技术政策、产业组织政策和产业布局政策等,其中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是主要内容。
产业政策与其它宏观经济政策相比,具有以下的特点:(1)产业政策是侧重于调节总供给的经济政策。
(2)产业政策具有明确的指导性。
(3)产业政策调控经济具有间接指导性。
(4)产业政策具有明显的序列性和动态性。
(5)产业政策发挥作用的时间跨度是中长期的。
6.简析财政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对总需求调节的效应答:购买性支出:是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直接购买,是总需求的直接组成部分,尤其是购买支出中和政府投资购买支出,对国民经济增长与经济调整具有更强的影响作用。
转移支出:是把财政政策资金单方面向个人、企业进行转移,转移支出只有受益者进行购买时才对社会生产和就业发生影响。
7.简析经济经增长与稳定币值的关系从理论上讲,经济增长与稳定币值应该是一致的,两者互为条件,互相促进。
币值稳定是经济增长的前提条件,经济增长又是稳定货币的基础。
只有在经济稳定增长的前提下,才能保证货币稳定,即币值稳定。
在实践中,两者之间往往会出现矛盾,比如要经济增长,有时需要适度投放货币加以推动,但一旦货币投放过多,则不但会影响货币的稳定,而且会干扰经济的正常运行。
论述题1.试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的必要性、可能性以及配合的形式答:财政政策同货币政策的配合使用,在一国的宏观经济中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有多种方式。
不同的搭配方式,产生的效果也不同,适用于不同的经济环境和状态。
(1)“松”的财政政策与“松”的货币政策配合。
“松”的财政政策与“松”的货币政策的配合通常是在总需求严重落后于总供给、经济严重萧条的情况下采用的对策。
(2)“紧”的财政政策与“紧”的货币政策搭配。
“紧”的财政政策与“紧”的货币政策的搭配通常是在总需求大于总供给,通货膨胀压力大,国际收支存在逆差时时采取的对策。
(3)“松”的财政政策与“紧”的货币政策搭配。
“松”的财政政策可以刺激总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紧”的货币政策可以防止通货膨胀的发生。
这是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存在严重的失业和国际收支逆差,同时只有轻度的通货膨胀的状态下较理想的政策组合。
(4)“紧”的财政政策与“松”的货币政策配合。
“紧”的财政政策可以抑制社会总需求,避免消费过热,需求过度,同时银行系统放松银根,适当增加货币供给,又可以满足投资需求,保持经济适度增长。
2.如何理解宏观经济调控中的经济增长目标(1)宏观经济调控中的经济增长并不是日常讲的速度概念,它是数量与质量的统一。
也就是说,经济增长应当是有效率的增长,是经济增长速度与效益的有机结合。
(2)宏观经济调控中的经济增长应该是均衡的增长。
当然,它不否认某些产业部门应通过优先增长,发挥其主导作用,但各经济部门之间应在保持合理比例的基础上均衡增长。
否则,经济增长目标与经济稳定目标就是相互冲突的。
具体表现为:(1)保持一个适度的经济增长率。
这是经济增长目标最直观的表现。
(3)保持经济在比例协调、结构优化的条件下健康发展。
最优的经济增长,必须结构优化提供条件,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3)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这是宏观经济调控中经济增长目示的内涵的延伸。
要防止以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一时的增长。
1.再贴现率:中央提高再贴现率。
商业银行提高贷款利率,借钱的人就会减少。
中央降低再贴现率,商业银行降低利率,就会增加货币供应量2.公开市场业务:买进:等于投放货币,市场货币供应量增加。
卖出:则收回货币,市场货币供应量减少。
3.法定存款准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