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实事求是精神的历史底蕴

合集下载

论述实事求是

论述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是立足之本实事求是,最初出现于东汉史学家班固撰写的《汉书·河间献王传》,讲的是西汉景帝第三子河间献王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的故事。

可见,实事求是一词可谓源远流长。

不过后来并未为人所知,为人所用。

实事求是真正走进我们的生活,是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阐述了“实事求是”的形态,赋予了其新的内涵。

毛泽东是马克思哲学的忠实践行者,在结合了中国国情与现实和总结了革命经验后,他把“实事求是”的与马克思主义有机的结合起来,作为我们革命的无形力量,对我们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实事求是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说话办事做学问,即一切行动以实际为前提。

建国之前,我们一直处于闭关锁国、闭门造车的状态,国民经济不堪一提,更无发展一谈。

自从有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起身革命,大胆创新,我们才有了历史性转折。

他们提出了创造性理论,实事求是就是贯穿始终的思想。

他在总结了历史经验和世界经验后,极力反对离开中国实际去研究马克思主义,他创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就是突破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和把苏联经验神圣化的思想束缚,给马克思主义贴上了“中国化”的标签。

实事求是被称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精髓,正是有了这个理论精髓,才滋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创立和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大力发扬求真务实精神,不断神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回答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为改革开放提供了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新性的理论指导,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直至今日,实事求是给我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把我们从封建落后国家建设成经济强国、经济大国、富强国、先进国,在科学、文化、教育、卫生、国防等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让世界人民瞩目!现在甚至在未来一段日子实事求是依然是我们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实事求是的发展脉络与逻辑

实事求是的发展脉络与逻辑

实事求是的发展脉络与逻辑一、实事求是思想的提出实事求是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其最早可以追溯到毛泽东同志在1941年撰写的《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

在文章中,毛泽东同志批判了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的错误,提出“实事求是”的观点,即从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认识事物本身的规律性,按照实际情况办事。

这一思想的提出,奠定了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基础。

二、实事求是原则的确立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逐步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在1945年的中共七大上,毛泽东同志进一步阐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出它是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思想方法,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

此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实践中得到了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

三、实事求是观念的普及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实事求是的观念逐渐普及开来。

在实践中,人们开始更加注重实际情况的调查和分析,不断探索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

在教育、学术、科研等领域,也更加注重从实际情况出发,探索事物的内在规律和变化趋势。

这一时期,实事求是的观念在社会各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和推广。

四、实事求是精神的实践在实践中,实事求是的精神得到了广泛体现。

各行各业的人们开始注重从实际情况出发,探索事物的内在规律和变化趋势。

在企业经营中,人们开始注重市场调查和分析,从市场需求出发制定经营策略;在科学研究中,人们开始注重实验和观察,从数据出发探索科学规律;在社会发展中,人们开始注重实际情况的调查和分析,从现实问题出发制定发展策略。

这些实践都充分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

五、实事求是理论的深化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实事求是的理论也不断得到深化和发展。

在实践中,人们不断探索事物的内在规律和变化趋势,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实事求是的理论。

例如,在实践中总结出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对实事求是思想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在这一时期,实事求是的理论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成为指导人们实践的重要思想武器。

实事求是的思想史渊源及其创造性提升

实事求是的思想史渊源及其创造性提升

82020年第2期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实事求是的思想史渊源及其创造性提升金民卿摘 要:实事求是,作为影响深远的治经方法、学术态度和治学方法,源远流长的思维方式、思想方法和精神追求,在几千年绵延不断的中华思想史中早已存在,并随着时间演进和思想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充实。

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把这一思想史上的宝贵财富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创造性地结合起来,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提升,凝练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创造,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和发展完善。

关键词:实事求是;中华思想史;思想路线;中国共产党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447(2020)02-0008-08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逻辑”(16FKS001) 作者简介: 金民卿,男,河南洛阳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党委副书记,副所长,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生平与思想、中国近现代史。

中国共产党人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思想的忠诚继承者。

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创造从根本上说,就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创造性结合的过程,我们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1961年1月,毛泽东同志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讲道:“河北省有个河间县,汉朝封了一个王叫河间献王。

班固在《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中说他‘实事求是’,这句话一直流传到现在……我们党是有实事求是传统的,就是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

”[1]毛泽东同志的这段话,不仅指出了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深厚历史文化渊源,而且强调了这一思想路线的马克思主义本质。

实事求是作为影响深远的学术态度和治学方法,源远流长的思想方法和精神追求,在几千年的中华思想史中早已存在,并随着时间演进和思想发展而不断丰富,中国共产党人把中华思想史上的这一宝贵遗产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创造性地结合起来,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提升,凝练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创造。

“实事求是”何以跨越2000年历久弥新

“实事求是”何以跨越2000年历久弥新

“实事求是”何以跨越2000年历久弥新作者:来源:《新传奇》2021年第46期“实事求是”何以跨越2000年历久弥新?这与中华文明的根性分不开。

“实事求是”融合了“知行合一”“格物致知”“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正是以此为指引,中华文明不断传承创新。

出入中共中央党校大门,“实事求是”的石刻校训矗立在醒目位置,提醒人们这里的红色基因。

实际上,在中国社会生活中出镜率颇高的“实事求是”已有近2000年历史。

“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实事求是”一词最早出自《汉书》,说河间献王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后来唐代学者颜师古将“实事求是”解释为“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将其引申为一种求真务实的学风。

1917年,湖南公立工业高等专门学校迁入有千年历史的岳麓书院,时任校长宾步程题写“实事求是”匾额,悬挂于书院讲堂。

今天,中国人民大学、天津大学等高校校训也是“实事求是”,倡导脚踏实地的学风。

“实事求是”何以跨越2000年历久弥新?这与中华文明的根性分不开。

“实事求是”融合了“知行合一”“格物致知”“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正是以此为指引,中华文明不断传承创新。

“实事求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落地生根,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让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獲得高度认同,实事求是也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实事求是”焕发时代光彩,与中国共产党将其作为思想路线的核心分不开。

毛泽东把实事求是比喻为“有的放矢”。

中国共产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之“的”,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才有了今天的百年大党风华正茂,才有了今天的中国道路世界瞩目。

坚持实事求是,需要有“排千难万险冒百死而求真谛”的勇气。

古今中外,科学也好,政治也罢,坚持光明磊落、无私无畏,敢讲真话、讲实话,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论实事求是的科学精髓与思想内涵

论实事求是的科学精髓与思想内涵

论实事求是的科学精髓与思想内涵“实事求是”是一个探求客观规律的实践过程,必然会遇到阻力。

这些阻力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1.知识阻力——无知无畏更可怕不能实事求是的原因之一是无知,是对某一特定事物缺乏相关的知识。

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

人类认识世界是一代又一代接力完成的,后人总是在接过前人的知识后,再根据新的实践(实事)探求更新的规律(求是),好比上了二层楼再上第三层。

如果没有以往的知识作基础,就像空中硬要起楼阁,无苗硬要收庄稼。

许多时候的不实事求是,都是无知造成的。

历史上,秦始皇曾派徐福到海岛上去求长生不老药,这种蠢事以后又有不少帝王干过,只因两个字:“无知”。

他们不知道关于生命的基本知识。

我当记者时采访过这样一件事。

“文化大革命”后期,大寨、昔阳被树为全国农业先进典型,一当典型就神化了。

当时省水利厅帮县里修一条大坝,地质部门认真勘探后选定坝址,县委某领导人来到现场一看,说不好,搬起一块石头,离开坝址几十步,往地上一放说:“就从这里起线!”技术人员哭笑不得。

这位县委领导没有水利和地质的基本常识,怎么能实事求是地进行决策呢?无知是实事求是的第一道屏障。

一个人没有对这个事物的基本了解就没有发言的资格,更不用说能得出符合实际的结论。

2.经验阻力——经验的一半是失误凡有一定年龄,一点经历的人,处事都有自己的经验。

这经验有时对探索新事新理有帮助,有时却是一种阻力。

因为它是主观的先验的东西,而客观事物却是千变万化,层出不穷。

循规蹈矩,驾轻就熟是人的天性,但过分相信自己的经验,就容易造成主客观不符,无法实事求是。

经验可以帮助实事求是,但只靠经验不可做到实事求是。

真正的发现规律,只有靠新的实践。

在战争时期、土改时期,我们有许多经验都曾发挥过巨大作用,但对经济建设就不一定适用了。

1958年的“大跃进”,是群众运动经验对经济规律的失败。

“文化大革命”是阶级斗争、继续革命经验的失败,是革命党经验对执政党实践的失败。

论中国共产党的“实事求是”政党文化精神

论中国共产党的“实事求是”政党文化精神

作者: 魏书胜[1]
作者机构: [1]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130024
出版物刊名: 马克思主义研究
页码: 32-39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1期
主题词: 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精神;“实事求是”;科学精神伦理精神
摘要: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功,从文化的视角来看,最重要的是中国共产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政党文化,中国共产党的强大生命力正源于其政党文化的生命力,而政党文化的根本在于其文化精神。

在中国共产党丰富的政党文化精神中,“实事求是”精神具有最重要的地位,这一精神包含科学精神与伦理精神双重向度。

深入揭示“实事求是”政党文化精神的理论内涵、历史意义与当代价值,对于在理论上深化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文化研究,在实践上加强党的自身文化建设,以先进文化引领社会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都具有重要意义。

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

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

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摘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全面改革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

人们对“实事求是”的认识,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

对这一认识过程做历史考察,将有利于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从中也可以看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

关键词:实事求是、理论、精髓。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实事求是一词,最初出现于东汉史学家班固撰写的《汉书·河间献王传》,讲的是西汉景帝第三子河间献王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明朝王阳明在宋代朱熹“格物便是致知”、“理在事中”的基础上,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倡导“实事求是”的学风。

这原本指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是一个经学和考据学的命题,也是中国古代学者治学治史的座右铭。

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有一个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第一个明确提出解决思想路线问题的是毛泽东。

毛泽东最早是在1929年6月14日的一封信中分析红四军党内存在着各种思想的原因时第一次使用了“思想路线”的概念。

1945年,党的七大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同时也在全党确立了以实事求是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引导我们党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

但是在1957年下半年以后,却不同程度地偏离了这条思想路线,是我们党的工作出现了曲折。

1978年12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发表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重要意义作了特别强调,从而确立了我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1980年2月,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第三次会议上的讲话对党的思想路线作了概括。

他指出:“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

在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对新形势下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提出了新要求: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的文化渊源和思想源头

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的文化渊源和思想源头

求实效……庶几实事求是而船政可 化解释“实事”为“物”、“是”为“理”
举也。”曾国藩长子曾纪泽也提出, 确实有相通之处。但是,毛泽东使
要学习“海国人士深思格物、实事求 “实事求是”进一步发展成为中国化
是之学”。所以,清末民初之际,湖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识论。
湘地区的学术界、教育界普遍将近
与此同时,毛泽东于 1943 年还
学技术,他说:“西人格致之学,所以 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
牢笼天地,驱役万物,皆实事求是之 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
效也。”左宗棠在筹办福州船政局的 是我们去研究。”将“实事”解释为
奏折中,也明确提出“求实效”与“实 “一切事物”,将“是”解释为“规律
事求是”的密切关联:“募练水兵,以 性”,与曾国藩对“实事求是”的哲学
影响。
同样十分明显。毛泽东继承岳麓书
青年毛泽东一直深受湘学传统 院、湘学将“求实效”与“实事求是”
影响,特别是他于 1916 年至 1919 年 密切关联的思想传统,给中国革命
曾寓居岳麓书院半学斋,进一步受 带来了巨大的实效:“实事求是”引
到岳麓书院思想传统的影响。他后 导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
产生了重要影响。
研究。湖湘文化传统中的经世务
首先是注重现实实践。湖湘文 实、注重实际的学风,在中西文化冲
化传统中的经世务实精神表现在知 突的历史背景下表现出以国情研究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一师范学校隔江相望,湖湘文化传 是,但实际上却是将目光引向书本,

统中的许多重要人物,如王船山、魏 脱 离 现 实 实 际 。 曾 国 藩 讥 笑 这 是

浅谈毛泽东实事求是原则的哲学底蕴

浅谈毛泽东实事求是原则的哲学底蕴

作者: 李胜章
作者机构: 阜阳师范学院,安徽省阜阳市236032
出版物刊名: 毛泽东思想研究
页码: 1-4页
主题词: 实事求是原则 从实际出发 本质 实际工作 精髓 根本 路线 基本点 规律 途径
摘要: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基本点和精髓。

所谓实事求是,也就是从客观事物的本质去研究和探讨其中所固有的规律性。

它集中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

按照这条认识路线,在实际工作中就必须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因此,要做到实事求是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根本的途径就是必须从实际出发,向认识的对象,由浅入深。

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才能把握事物的规律,作为人们行动的向导。

论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精髓

论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精髓

论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精髓摘要:“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实事求是”具有全面、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内涵,它不仅具有方法论意义,而且具有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意义。

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内涵,有利于我们更加坚定地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关键词:实事求是实践1.实事求是的定义实事求是中“‘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2.实事求是的内涵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一)“实事求是”的唯物论内涵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唯物主义。

毛泽东对“实事求是”的诠释,继承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具有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内涵。

(二)“实事求是”的唯物辩证法内涵首先“,实事”和“是”的矛盾体现了物质和意识的对立统一其次“,实事”和“是”体现了现象与本质的对立统一。

第三“,求是”就是探求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第四“,实事求是”体现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辨证统一。

(三)“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内涵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实事求是”隐含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认识和实践关系的基本原理。

其二“,实事求是”隐含了认识过程的两个基本阶段、“两次飞跃”和认识辨证过程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

四“)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内涵实事求是”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方法论,现实基础是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而“实事求是”的最重要的落脚点,则是认识、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方法。

这个方法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使主观与客观、认识和实践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须旗帜鲜明地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思想方法,切实警惕和反对主观主义,否则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就会遭受挫折和失败3.实事求是在中国的发展毛泽东、邓小平等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它进行了实践论的重新解说,使之成为一个集中表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精神的命题。

实事求是的弦歌心得

实事求是的弦歌心得

实事求是的弦歌心得摘要:一、前言二、实事求是的历史渊源1.古代哲学家的思想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承三、实事求是的重要意义1.指导思想2.工作方法3.科学精神四、实事求是的具体实践1.理论研究2.实际工作3.生活态度五、实事求是面临的挑战1.社会风气的影响2.个人利益的诱惑3.信息时代的冲击六、如何坚持实事求是1.提高认识2.加强教育3.健全制度七、结论正文:一、前言实事求是,这一中国古代哲学家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共同倡导的思想,在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实事求是的历史渊源、重要意义及具体实践的分析,探讨如何在各个领域坚持实事求是,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二、实事求是的历史渊源1.古代哲学家的思想实事求是作为一种思想观念,源远流长。

古代中国哲学家孔子、墨子等都曾提出“诚实无妄”、“言行一致”等观点,强调认识事物要遵循真实、客观的原则。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承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认为认识事物应立足于实际,从事实和数据出发。

这一观点对实事求是思想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实事求是的重要意义1.指导思想实事求是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本原则,有助于我们形成科学的发展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2.工作方法实事求是作为一种工作方法,有助于我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事业的成功。

3.科学精神实事求是体现了科学精神的核心价值,有助于培养人们的创新意识、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

四、实事求是的具体实践1.理论研究在理论研究中,我们应坚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严谨治学,勇于探索,追求真理。

2.实际工作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注重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为实现工作目标提供科学依据。

3.生活态度在生活中,我们应保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正视自己的优缺点,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

五、实事求是面临的挑战1.社会风气的影响在当今社会,一些不良风气对实事求是的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如浮夸、虚假等现象。

“实事求是”校训溯源

“实事求是”校训溯源

“实事求是”校训溯源刘明钢(湖北)2007年06月01日09:17【字号大中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中共中央党校大门前的照壁上,镌刻着“实事求是”四个大字,这是毛泽东亲自为中央党校制定的校训。

这个校训是中央党校办学理念和育人要求的高度概括,是校风、教风、学风的内核,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体现了中央党校的特点、风格,同时也反映着中央党校的文化积蕴和精神。

也许是因为孤陋寡闻,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笔者一直认为,以“实事求是”作为校训是毛泽东的首创。

直到前不久,笔者在天津参加了一次学术会议时,才惊异地发现,首倡“实事求是”校训的是北洋大学校长赵天麟,第二个推崇“实事求是”校训的是湖南公立工业学校校长宾步程。

1914年,赵天麟以“实事求是”作为北洋大学校训赵天麟(1886-1938),字君达,天津人,是中国早期官费赴美的留学生。

1906年初,赵天麟赴美国哈佛大学深造,1909年毕业于该校法律系,获法学博士学位,并由校方赠其金钥匙以作纪念。

1914年3月13日,赵天麟因其高尚的人品,突出的教绩,被任命为北洋大学的校长,年仅28岁。

北洋大学(天津大学的前身),创建于1895年10月2日,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综合性大学。

学校广纳海内外硕学鸿儒任教,尤以美、日、英、法、德、俄等工业发达国家学者任主课,科技课程大多使用外文原版教材。

由于治学严谨、校风朴实,北洋大学的教育质量可与美国哈佛、耶鲁等著名大学相媲美,在国内外享有崇高的声誉,毕业生可免试进入欧美一流大学攻读研究生,曾被誉为“东方的康奈尔”。

《北洋大学――天津大学校史》第一卷写道:“赵天麟任校长期间(1914-1920),总结了北洋大学近20年的办学经验,概括出…实事求是‟四个字,以之教导学生遂成为…校训‟,一直承袭至今。

”赵天麟首倡“实事求是”的校训,早于1919年五四运动提出的“科学”、“民主”的口号。

面对近代由西方传入的工业文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等,中国人需要一种治学精神和科学的态度、方法。

为什么说实事求是

为什么说实事求是

• 2。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 。 的观点和方法论。 的观点和方法论。实事求是 作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 物主义的集中概括,同样也 物主义的集中概括, 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的理 论基础, 论基础,而群众路线和独立 自主则不仅体现着实事求是 的根本要求和实质, 的根本要求和实质,反过来 也对实事求是起着很大的制 约作用 • 。 3:毛泽东实事求是的思 : 想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 想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基 础。
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 精髓
实事求是的基本内涵: 实事求是的基本内涵
来源: 来源: 《河间献王传》献王刘德“修学好古,实事 求是。从民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 “务得事实,每求真事也。” 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 实际;就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 革命与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1941年5月, 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中,对 “实事求是”这个概念作了科学解释,指出: “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 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 就是我们去研究。
(二)实事求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的全部内容中 例一, 例一,中国革命道路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同时胜利说。 马克思恩格斯:同时胜利说。 列宁:一国胜利说。 列宁:一国胜利说。 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根据之一:特殊国情; 根据之一:特殊国情; 根据之二:敌人强大,占据城市; 根据之二:敌人强大,占据城市; 根据之三: 根据之三:土地革命是中心内容 。
例二, 例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和 平赎买理论 根据之一: 根据之一: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有两面性;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有两面性; 根据之二: 根据之二: 利用资本主义工商业有利于国 计民生的一面,发展经济。 计民生的一面,发展经济。 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论实事求是

论实事求是

毛概论文-------论事实求是摘要:一代伟人把,马列主义的精髓,隆重倾注笔瑞,潇洒挥毫写下了,中国革命经验总结,“实事求是”。

大学生作为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我们正站在校园与社会的边缘,我们肩负着重任,因为我们将是先进知识的载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对大学生成长的意义,与大学生的成长密切相关.实践证明,大到国家建设,小到个人的事业,要想取得成功,实事求是都是我们须臾不可缺少的法宝。

关键词:实事求是意义大学生一、实事求是历史精神底蕴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精髓。

它既是毛泽东哲学丰富内涵的高度浓缩,也是对毛泽东哲学之深刻思想的最精粹、最简洁的表达。

作为一条思想路线,它引导中国共产党从过去走到现在,作为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它又成为当代中国人的基本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半个多世纪以来,由毛泽东所概括的实事求是精神,已经以各种方式渗透到了社会生活实践的所有领域,极其深刻地影响和重塑着当代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

二、实事求是内涵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有着完整而丰富的内容。

邓小平同志在带领全党重新确立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同时,也使这一路线有了进一步完整而丰富的内容。

按毛泽东同志的解释,实事求是是从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出发去研究事物的规律。

邓小平同志在继承毛泽东同志关于实事求是的论述的基础上,依据实践的需要和理论的发展,全面阐述了党的思想路线的丰富内容。

可以说是对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最完整的表述。

三、实事求是的阻力改革开放已30年,马上又是新中国建国60周年。

这60年来,不,可以说从1921年建党以来,我们说得最多的一个词就是实事求是。

人们感叹,实事求是为什么这么难。

实事求是,说易也易,说难也难。

说它容易,是因为客观事物摆在那里,你只要不是有意歪曲它,照实去说、去做、去办事,应该不难。

“实事求是”是一个探求客观规律的实践过程,必然会遇到阻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实事求是精神的历史底蕴[日期:2007-12-08] 来源:浙江大学学报作者:[字体:大中小]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精髓。

它既是毛泽东哲学丰富内涵的高度浓缩,也是对毛泽东哲学之深刻思想的最精粹、最简洁的表达。

作为一条思想路线,它引导中国共产党从过去走到现在,作为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它又成为当代中国人的基本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半个多世纪以来,由毛泽东所概括的实事求是精神,已经以各种方式渗透到了社会生活实践的所有领域,极其深刻地影响和重塑着当代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

一、实事求是的基本内涵及思想发展历程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指出:“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决不是以这个或那个世界改革家所发明或发现的思想、原则为根据的。

这些原理不过是现存的阶级斗争,我们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现。

”[①a]毛泽东哲学思想当然也是中国长期革命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理论概括。

而在毛泽东哲学中居于核心地位,成为整个理论体系活的灵魂的实事求是思想,更是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哲学升华。

尽管对实事求是这一思想路线的明确提出,是在30年代初,而系统的、充分的哲学论证,则要到40年代初,但是从毛泽东哲学萌芽时起,实事求是的精神即伴随始终。

可以说,毛泽东哲学之所以产生,之所以能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一种创造性,并且在当代众多哲学思想中,始终显现其真理的优势,就在于实事求是的精神。

中国近代社会由于“五四”运动而划分为新旧民主主义阶段。

“五四”运动期间传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构成了新民主主义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一经传入,它的科学性、真理性特征立刻就显现出来了。

中国的先进分子在遍寻救国救民良药而尽皆失败之余,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使他们看到了未来的曙光,使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向西方寻求真理以救国救民的努力,终于得到了最理想的回报。

因此,在中国共产党的大旗下集结在一起的马克思主义者们,几乎是完全地、绝无保留地把这一思想武器运用于最初的革命斗争。

那个时候,没有设想过这件武器该如何使用,更不用说对它表示丝毫的怀疑了。

只是在经历了1927年和1934年的两次惨败后,中国共产党人才开始接受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辩证的态度。

毛泽东的觉醒似乎要早得多,或者说,他几乎从来不认为马克思主义只需要搬运进来、按照去做就行的态度是完全正确的,这大概与他早年所接受的中国传统哲学的辩证思维,以及受杨昌济的影响而形成的对中西哲学采取批判继承和吸收的态度有关。

只是由于马克思主义在当时仅处于运用于中国的初期,因此她如何运用于中国革命,还有待于一定的过程。

这又是毛泽东在革命初期虽然没有机械、教条地盲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却未能公开地、坚定地抵制和批判各种机会主义的一个原因。

对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且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尚存在着一个如何运用,如何结合的问题,对这样的问题进行哲学的思考,是毛泽东在第一次大革命失败之后才开始的。

走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走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道路,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就是毛泽东的最初的思考。

这种思考还只是一种理性的实践活动,还没有达到科学的理论活动还没有进行一种哲学的探讨和总结。

即便如此,毛泽东也已经走在了前面,因为当时在中国共产党内,教条主义正成为一种占主导地位的思想倾向。

毛泽东关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最早的涉及是在20年代末。

他在《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一文中指出,必须“教育党员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去作证明形势的分析和阶级势力的估量,以代替主观主义的分析和估量。

”必须“使党员注意社会经济的调查和研究,由此来决定斗争的策略和工作的方法,使同志们知道离开了实际情况的调查,就要堕入空想和盲动的深坑”。

[①b]显然,此时毛泽东已经开始注意从哲学上去思考中国革命的方法和道路了。

1930年他在《反对本本主义》中,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他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我们需要本本,但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

”他第一次提出“共产党人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强调了调查研究对于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②b]从这里,已经能够相当清楚地看到一切从实际出发,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实事求是思想的理论雏形。

无疑,毛泽东的这一思想认识的重大意义是十分明显的,对于毛泽东来说,这一思想认识的产生,为他全面地探讨中国革命的道路奠定了理论基础,而对于全党来说,毛泽东的这一思想认识还需要一个过程才能被广泛接受。

显然,完成这一过程,客观上构成了毛泽东的历史使命,不管他对此的自觉意识从什么时候开始。

事实上,毛泽东本人要完成这一过程,也同样需要各种条件,从主观上讲,毛泽东的这一思想有一个如何升华到哲学层次的问题,而从客观上讲,也存在着全党的革命斗争经验的积累和对遭受挫折教训的反思。

在这些主客观条件基本具备之时,毛泽东进行哲学的论证和系统的阐发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了。

1941年5月19日,毛泽东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作了《改造我们的学习》的重要报告。

在报告中,毛泽东借用中国一句古语“实事求是”,并加以改造,赋予科学的新意:“…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①c]在整个延安整风运动中,毛泽东反复地阐述、发挥这一思想,他对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所作的具体阐释,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具体化为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对这一思想路线的各个组成部分展开了充分的论证。

因而,可以说,它是一个具有高度综合性的哲学命题,是对中国革命基本经验的理论概括,是毛泽东哲学的基本点和精髓。

实事求是思想的核心是解决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问题,这一问题并不仅仅是一个认识论上的问题,它同时是一种世界观,一种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结合,也是世界观与认识论、方法论的高度统一。

实事求是精神的全部内容和基本要求在整个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被一再地得到证实,而这种证实包含了两个方面即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所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把“实事求是”作为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串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正因此,这一思想中必然最充分地体现了它对于中西哲学的融汇。

二、实事求是精神对中国传统哲学的继承和改造实事求是是对中国古语的一种改造,然而,它所内含的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精神,并不是对这一古语的继承,不论这种继承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因为这一古语并非哲学命题。

它实际上是明清之际在中国哲学史上出现的“实学”思想的一种逻辑发展。

“实事求是”这一命题,最早在汉书中是指一种作学问的态度。

后来唐代经学家颜师古训“实事求是”为“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

这里所谓“求是”之“是”还是“真”,是“事实”。

到明清之际,船山哲学以“言必证实,义必切理”[②c]为主要特点,这就使对“实事求是”命题内涵的解释发生了一种转折。

如果说在《汉书?河间献王传》以及颜师古的训中,还只是关于做学问的态度的话,那么明清之际所出现的“实学”思想的解释,则更多地是从对事物的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开始的。

因此,这条古语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了。

王船山明确提出“即事穷理”的实事求是精神,所谓“有即事以穷理,无立理以限事”,[③c]是说只有从客观事物本身的探索研究中,才能发现规律,引出法则,而不能先创立一个法则去限制、框定客观事物的发展。

任何一种哲学思想都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产生的,因而必然带有一定的时代性特征,这种种各具特色的哲学思潮,其对于世界的影响和作用,往往因历史条件在某种程度的相似性和吻合性,会再次显现出来。

明清之际产生的“实学”思潮在近代中国的兴起,其原因正在于中国近代社会的救国图强的历史课题。

这一点突出表现为曾国藩对“即事穷理”实学思想的继承和发挥上,他在《书学案小识后》一文中说:“盖欲完吾性分之一源,则当明凡物万殊之等;欲悉万殊之等,则莫若即物而穷理。

”即认为要明白世上千差万别的事物,必须从各种事物本身的研究中去把握其规律。

他又说:“近代乾嘉之间,诸儒多为浩博、惠定宇、戴东原之流,钩研诂训,本河间献王实事求是之旨,薄宋贤为空疏,夫所谓事者非物乎?是者非理乎?实事求是,非即朱子所称即物穷理者乎?”在这里,他明确地把“事”与“物”相等同,指为客观事物;把“是”与“理”相等同,指为事物的客观规律;“求”即是“穷”,即是去研究、穷尽,因此“实事求是”即是“即物穷理”、“即事穷理”,是指从客观事物本身中去研究、穷尽其客观规律。

[①d]这一思想已与后来毛泽东的解释十分接近。

当然,曾国藩是在他那个阶级的立场上说话的,因而,他的哲学思想和言论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消极的因素,但我们又可以从他的阐述中发现一般的哲学意义,尤其是当他把“实事求是”命题同“即事穷理”的实学思潮结合起来时,对近世的影响就不是一般哲学命题所能比拟的了。

毛泽东处于湖南实学思潮的氛围之中,必然长期受其熏陶。

通过杨昌济、徐特立等老师,他对于“实事求是”的古训和近代解释自然具有深刻的印象,因而,在一师求学期间,他特别重视“能见之于事实”的“有用之学”,并提出要“踏着人生社会的实际说话”,要“引入实际去研究实事和真理”。

这使得他当时在同学中就赢得了“实践家”的称誉。

他后来在设计自己的人生道路和考虑中国的未来道路时,也始终没有脱离这一基本的立场。

他之所以没有最后成行法国“勤工俭学”,很重要的原因,即在于感到对中国的了解还不够,所以他说:“吾人如果要在现今的世界稍为尽一点力,当然脱不开…中国‟这个地盘。

关于这地盘内的情形,似不可不加以实地调查及研究。

”[②d]在他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以后,湖湘文化中的实学思潮影响,对于他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研究中国社会实际,创造了有利的思想素材和理论准备。

他在革命的初期,在中共党内不断受右和左倾思想支配时,能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从实际出发等,与此不无联系。

从毛泽东已经正式发表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其中都贯穿着“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和线索。

毛泽东对于这一命题的解释与曾国藩将汉学“实事求是”与宋儒“即事穷理”相贯通的解释有着根本的区别,这就是,传统中国哲学所规定的“实事求是”最充分的哲学意义,也只是一种认识论的命题,而毛泽东对于“实事求是”则赋予了最新的内容和生命力,指出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上的有机统一,是一个总体性的范畴。

他首先肯定了事物及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肯定了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人们的认识对象和出发点,坚持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其次,肯定了事物及其规律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只是这种认识必须是通过正确的研究,即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才能达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