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壁切口疝分类

合集下载

腹股沟疝的分类

腹股沟疝的分类

腹股沟疝的分类
腹股沟疝是指腹股沟区域的脂肪、肠道或其他腹壁脏器突出至腹股沟皮下组织形成的一种疾病。

根据腹股沟疝的不同特点,可分为以下几类:
1.直股疝:直肠壁的腹股沟环部位发生裂口,肠管及其他腹腔器官从其中突出形成疝囊,常见于中老年人和男性。

2.斜疝:腹股沟侧壁的腹膜下组织因肌肉缺损而变松弛,使肠管和其他内脏器官突出至腹股沟区域形成疝囊,多见于年轻人和男性。

3.腹股沟性疝:腹股沟区域的脂肪组织因肌肉松弛或肌肉缺损而突出形成疝囊,可发生于男女老幼。

4.复合性疝:在腹股沟区域的内脏器官突出的同时,还伴随其他脏器或组织的突出,如阴囊或女性阴唇等。

以上是常见的腹股沟疝的分类,对于不同类型的疝囊,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患者在发现疝囊后应及时就医,以免病情加重。

- 1 -。

腹壁切口疝

腹壁切口疝

腹壁切口疝腹壁切口疝是腹内脏器或组织经腹壁切口突出的疝。

【治疗措施】以手术治疗为主,但对年老体弱和有使腹腔内压力增高的慢性疾患者,可晨手术治疗,应用弹性腹带防止疝块突出。

术前须详细分析发病原因。

如有关病因继续存在,术后可能再复发。

此外,肥胖病人须减肥后再手术。

切口疝的手术多为单纯修补缝合,较少作疝成形术。

单纯修补缝合术切口疝多无完整的疝囊,疝内容物常突出腹壁的缺损部位并与腹壁浅层组织、甚至与皮肤粘连。

宜在原切口边缘的正常腹壁处作梭形切口,避免误伤粘连于切口下的脏器。

分离粘连,回纳疝内容物,切除疝环及其周围的疤痕组织,分层缝合腹壁,不应有张力,有时也可将筋膜重叠缝合加固腹壁。

疝成形术不常用,如为巨大的切口疝,腹壁缺损过多而无法缝合时,可置入自体阔筋膜、纺绸或其他合成纤维网修复缺损。

【病因学】病因与原手术时患有的全身和局部因素有关。

切口感染这是切口疝最主要的病因,感染后切口二期愈合,疤痕组织多,腹壁有不同程度的缺损,切口部位腹壁强度明显降低。

据统计,切口感染后切口疝的发生率是一期愈合切口的5~10倍。

预防切口感染乃是降低切口疝发生率的最重要的措施。

切口类型切口疝多见于直切口。

腹壁各层肌肉(除腹直肌肌纤维为纵行走向),腱膜和筋膜的纤维以及神经均为横形走向,直切口势必切断上述各层组织。

此外,缝合后的直切口始终承受着横向牵引的张力。

如腹壁薄弱、腹腔内压力高,很易发生切口裂开。

显然,横切口的切口疝发生率远低于直切口,腹壁各层组织的横向张力也有利于横切口的对合。

其他因素腹壁薄弱或患有使腹内压增高的慢性疾患易诱发切口疝,故多见于年老或肥胖患者。

其他与原手术有关的因素为术中麻醉效果欠佳,腹壁强行对拢或缝合时腹壁各层组织未准确对合。

【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站立时切口处有疝块突出,咳嗽或用力时更明显。

通常疝环较大,平卧后疝块即自行回纳消失。

如疝块较大有较多脏器和组织突出,可有腹部隐痛、牵扯下坠等不适。

由于疝环宽大,很少发生嵌顿或绞窄。

介绍欧洲疝学会的腹壁疝分类——兼谈其分类依据及意义

介绍欧洲疝学会的腹壁疝分类——兼谈其分类依据及意义

c ey,An r w n s o t it d e Ki g n rh,a h 9 t ne a in lCo g e s o e tt e2 h I t r to a n rs ft n h
E r p a r i o it u o e n He n a S c ey,2 0 0 7,At e s h n ,Gr e e ec.
41 4.

3 Ko e k v M ,P u rn o a lA,S u ra d S,e 1 a eln t .Cls i c t n a d s r i a a a sf ai n u gc l i o
te t n fi cso a r i .r s l fa x e t i e ig ra me t n iin l o hen a e u t o n e p r ne tn .La g n— s s ne b c sAr h S r 2 01 3 6: 5- . e k c u g, 0 , 8 6 73
2 外 侧 区域 : 上界 为 肋 缘 ; 界 为 腹 股 沟 韧 . 其 下
作者单位 :1 10 广州 中山大学 附属孙逸仙 纪念 医院 胃肠胰 502 腺外科 、 华南疝外科治疗培训中心 通讯作者 : 双 , - almdhn@yho cr 陈 E m i c es ao.o : n
带; 内界 为腹直 肌 鞘外侧 缘 ; 外界为 腰 区。 外侧 区域 又进 一步 划分 为 4个 亚群 ( 3 : 1 图 ) ()
L, 1 肋下 区( 骨下 缘 至 脐 上 3c 水 平 线 问) ( ) 肋 m ;2

胁 区( 直肌鞘 外缘 外侧 , 上 3el 腹 脐 n 及脐 下3e m

2 ・ 中华 疝和腹壁 外科杂 志( 电子版 )o1 2 第 5 第 1 Ci JHri bo a Ws u ( cm i Eio)F bur 0 1V l , o1 2i 年 月 卷 期 h e aAd ̄nl ] Sr He n d n ,eray 1 ,o 5 N . n n l g t c t i 2

腹股沟斜疝分类标准

腹股沟斜疝分类标准

腹股沟斜疝分类标准腹股沟斜疝,也称为腹股沟疝,分类标准如下:1. 按疝发生的解剖部位分类:斜疝:从内环进入腹股沟管的疝。

直疝:从直疝三角凸起的疝。

股疝:经股环进入股管的疝。

马鞍疝:斜疝和直疝同时存在。

复合疝:同时存在以上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的疝。

股血管周围疝:位于股血管前方或外侧的疝。

2. 按疝内容物进入疝囊的情况分类:易复性疝:疝内容物在站立或活动时突出,但在平躺休息或用手推送后可以返回腹腔。

难复性疝:疝内容物不能完全回纳,但并未发生嵌顿,疝内容物也未发生器质性病理改变。

嵌顿性疝:疝内容物在疝环处受压,通常伴有疼痛、肠梗阻等症状,但并未出现缺血坏死。

绞窄性疝:作为嵌顿性疝的并发症,疝内容物出现缺血坏死,可能导致肠穿孔、肠坏死、腹膜炎等严重并发症。

3. 特殊类型疝:Richter疝(肠管壁疝):突出的疝内容物仅为部分肠壁,而非整个肠管,因此患者通常不会出现肠梗阻症状。

Littre疝(小肠憩室疝):突出的疝内容物是小肠憩室,通常指Meckel憩室。

滑疝:疝内容物为膀胱、乙状结肠或者回盲部。

逆行性嵌顿疝:突出的小肠严重扭曲,通常存在多处的肠坏死。

阑尾嵌顿疝:此类型的疝内容物为阑尾,并发生了嵌顿。

4. 根据是否进入阴囊分类:斜疝可以经内环口进入阴囊,表现为腹股沟及阴囊肿块。

直疝也可进入阴囊,但相对斜疝少见,大多表现为腹股沟肿块。

股疝等不会入阴囊。

此外,腹股沟斜疝还可以根据病因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

其中,先天性腹股沟斜疝主要是由于鞘状突未闭所致,而后天性腹股沟斜疝则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如手术、外伤、感染、慢性咳嗽、慢性便秘、排尿困难、腹水、妊娠、举重、长期腹壁劳力等。

以上分类标准有助于医生对腹股沟斜疝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如果您或他人疑似患有腹股沟斜疝,请尽快就医,以便得到专业的医疗建议和治疗。

成人腹壁切口疝治疗体会

成人腹壁切口疝治疗体会
而使伤 口内发生血肿 : 壁切 口缝线边 距太 小 。 腹 易致组 织撕
腹壁切 口疝 的分类 1根据疝环缺损大小分为 : 1 小切 口疝 : . () 疝环最大距离

裂 ; 口过长 切断肋 问神经过多 、 切 术后 留置引流时间过 长、 局 部形成窦道等也均可减弱伤 口的愈合作用 , 而显 著增加切 从
能切断肋 间神经 和腹壁 神经使 得腹 直肌强度 降低 。假 若切 口为横切 口其走 向与纤 维方 向一 致 , 不会切 断纤 维组织 , 在 缝合时缝线环绕筋膜纤维 , 这样 在腹 壁收缩时缝 线受到 的侧
向张力大大 降低 , 不会 对切 口造成损 伤 。因此 在不影 响手
大 , 自愈的可能 。切 口疝 , 无 尤其是 巨大 切 L疝疝 内容 物 常 I
直肌严重破坏、 萎缩导致腹壁薄弱或 因创 伤所致腹壁 的完整
> 1 m。 0c
2 根据缺损部位分为 : 1 中线切 口疝 ( . () 包括 脐上 中线切 口疝 、 脐下中线 切 口疝 和脐上 下 中线 切 口疝 ) ( ) ;2 侧腹 壁切 口疝 ( 括 肋缘 下切 口疝、 股 沟 区切 口疝 和肋 髂 间切 口 包 腹 疝 ) 。 二 、 壁切 口疝 的病 因 腹
口疝发生率 。高原等 报道低年 资医师手术后切 口疝 的
3c ( ) m;2 中切 口疝 : 疝环最 大距 离 ~5c ( ) m; 3 大切 1疝 : 3 疝环最大距离 ~1 m;4 巨大切 口疝 : 0c ( ) 疝环缺 损最大距 离

发生率 明显高于高年资医师 ( 9 1 ) 这与手 术技 能和经验 5 :3 , 有关 。手术缝合材料 的选择 正确 与否与切 口并发 症发 生率 高低也有关 , 期 一份 Me 近 t 析结 果 提示 , a分 关腹 缝 合 筋膜 时, 使用 可吸收缝 线发 生切 口疝 的危 险度为 0 6 , .8 使用 连续 缝合发生切 L疝 的相对危险度 为0 7 , 使用不 吸收缝线连 I .3 故 续缝合是预 防切 口疝发生 的两 个保护 因素” 。国外 经验是 关腹时使用 不吸收缝线 连续 缝合 , 针脚距切缘 1c 这样使 m。 用 的缝线长度应是切 口的 4倍 。 4 疾病本 身因素 : . 多次腹壁手术 患者 腹壁组织 特别是腹

疝的科普知识

疝的科普知识

疝的科普知识疝在人群中属于多发病、常见病,俗称“小肠气”,也叫疝气。

多出现在婴幼儿或者中老年患者的腹股沟区,表现为部分突出肿块并且反复发作。

所谓疝,其实就是腹壁肌肉组织出现破洞或者撕裂等现象,而人体内小肠等器官、组织利用该破洞转移位置,从而进入身体中其他位置。

就好像是一个汽车轮胎,外胎破了一个洞,内胎从破洞中突出。

每个人都有患疝的几率,其中小儿跟中老年男性的几率最大。

本文主要针对疝的种类、疝出现的原因、疝的症状以及治疗方式进行阐述分析,如下所述:1.疝的分类根据疝发生位置不同,对疝进行合理划分,比如:①在脐部突出为脐疝;②在腹股沟突出为腹股沟疝;③在腹部造瘘口突出为造孔疝;④在切口周围突出为切口疝等。

临床中较为普遍的疝有腹股沟疝、脐疝、切口疝、造口疝、白线疝、半月线疝、腰疝、食管裂孔疝、盆底疝等,其中腹股沟疝是出现率最高的。

所谓腹股沟疝主要是指小肠与大网膜经腹股沟部位(大腿根)的腹壁薄弱区突出形成可复性或者不可复性包块,腹股沟区可复性包块即患者在站立或者腹部压力升高时腹股沟位置会出现包块,但是平躺之后会不见。

据不完全统计,60岁以下人群腹股沟疝发病率在0.16%左右,而超过60岁的人群腹股沟疝发病率高达1.18%。

因此,一定要对腹股沟疝提高重视。

2.疝出现的原因(1)腹壁强度降低①先天性。

比如婴幼儿,尤其是腹部,并未完全发育好,还十分薄弱,所以很容易出现疝;②后天性。

例如老年人,他们的年纪大了,腹壁肌肉就会逐渐变得松软、老化,从而致使腹壁肌肉松软,所以极易出现疝。

(2)腹内压增高如果存在慢性咳嗽、慢性便秘、前列腺肥大、排尿困难、腹水、妊娠、举重以及婴儿时常哭啼都会导致腹内压上升,从而出现疝。

3.疝的症状疝最为明显的症状是在身体外表鼓出一个包,部分病人会出现坠胀感、消化不良、疼痛、便秘等。

通过总结,发现疝在不同时期症状也存在较大差异,首先是刚出现疝的时期,疝在破损的洞里出来之后,会形成一个包,但是它自己还可以回归原位,也就是自由出入,所以此时不适感不太强烈,只是有些坠胀感。

切口疝的护理

切口疝的护理

切口疝的护理切口疝(incisional hernia)是指腹腔内器官或组织自腹壁手术切口突出的疝。

其发生率约占腹外疝的第三位。

腹部手术后,若切口一期愈合,切口疝的发病率通常在1%以下;若切口发生感染,切口疝的发病率则可达10%,切口裂开再缝合者甚至高达30%。

最常见的腹壁切口疝是经腹直肌切口疝。

主要症状是腹壁切口处出现肿块,通常在站立或用力时更为明显,平卧休息时缩小或消失。

较大的切口疝有腹部牵拉感,伴食欲减退、恶心、便秘、腹部隐痛等表现。

因切口疝多无完整疝囊,疝内容物易与腹膜外的腹壁组织粘连而成为难复性疝。

检查时在腹壁切口瘢痕处可见肿块,有时疝内容物可达皮下;若为肠管,常可见肠型和肠蠕动波,触诊可感到肠管蠕动。

疝内容物回纳后,常能扪及切口裂开处形成的疝环边缘。

切口疝的疝环一般比较宽大,故很少发生嵌顿。

护理措施(一)术前护理1.心理护埋向患者讲解切口疝的病因、诱发因素、手术的必要性和手术的方法,以减轻患者对手术的恐惧心理。

2.消除致腹内压升高的因素除急诊手术外,凡术前有咳嗽、便秘、排尿困难等腹压增高因素者,待症状控制后再择期手术,否则易导致术后疝复发。

吸烟者术前戒烟,多饮水,多吃蔬菜、水果等粗纤维的食物,保证大便通畅。

3.病情观察密切观察患者病情,若出现明显腹痛,伴疝块突然增大、紧张发硬且触痛明显,不能回纳腹腔,应警惕嵌顿疝发生的可能,立即报告医师,并配合紧急处理。

4.活动与休息疝块较大者应减少活动,多卧床休息,下床活动时使用疝带压住疝环口,避免腹腔内容物脱出发生嵌顿。

5.肠道准备术前一日下午给予甘油灌肠剂llOrnl灌肠,了解排便情况。

术前晚餐可进清淡饮食,术前10小时禁食,4~6小时禁水。

6.泌尿系统准备术前放置导尿管或嘱患者排尿,避免术中损伤膀胱。

术前指导患者进行床上排尿训练,避免术后出现尿潴留。

(二)术后护理1.病情观察患者返回病室后,平卧位,予以心电监护4~6小时,伤口处予以腹带包扎,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伤口敷料情况。

腹腔疝疾病类目的分类轴心

腹腔疝疾病类目的分类轴心

腹腔疝疾病类目的分类轴心
腹腔疝疾病类目
(一)婴儿腹腔疝
1.前腹壁疝:又称为脐部针孔疝,是指在腹壁的脐部发生的疝,可以由大疝囊和小疝囊两种形式出现,大的疝囊多为外表血肿状。

2.小肠憩室疝:又称外疝,是指由于腹膜僵硬破裂,使大量腹腔内容物漏出,在壁外形成囊状突起,呈现类似疝丘的状态,多见于婴儿腹部。

3.腹腔破裂疝:这是一种特殊的疝,其发病原因是由于产后传染性气肿,快速发展而引起胎膜破裂,从而使大量外来腹腔内容物在胎膜外渗漏出,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疝。

(二)成人腹腔疝
1.宫颈热疝:主要是由于外科手术后,妇科炎症及阴道损害导致的一种常见的腹腔疝。

2.腹膜后疝:也称为妇科疝,常由腹腔炎和外科手术引起,症状是腹部胀痛。

3.多囊腹腔疝:也称气囊疝,又分为慢性腹腔疝和急性腹腔疝,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膜痛和大量气性疝囊。

4.直肠疝:又称腹股沟疝,是由于腹膜和皮肤间接接触造成腹腔细菌を被剪入,引起炎症,从而形成一种腹壁疝。

5.腹腔移动疝:又称机械性疝,是指腹腔内部组织因缺乏弹性,活动紧张或松动引起的腹壁疝,一般经过一次外科手术可以治愈。

疝外科的临床的研究发表sci论文经验介绍

疝外科的临床的研究发表sci论文经验介绍
32
是暂存异物,可降解代谢,不会对神经产生压迫。国外有疝修补术中使用化学胶固定补片的报道, 术后疼痛轻,慢性疼痛发生率低,与我们的结果一致。腹股沟疝腔镜手术和切口疝开放与腔镜手 术,有国内外专家建议使用医用胶固定补片以减轻术后疼痛。术后血肿多由于缝合较多、止血不 严、创面渗血造成。少量血肿可自行吸收、机化,严重时需再次手术止血或清除血肿;血肿可引 起感染,造成严重后果。医用胶在手术创面止血中效果可靠,在疝修补术中止血的良好效果也有 报道,与我们的结果一致。
(1)病例纳入条件 排除标准:①双侧疝、复发疝、嵌顿疝;②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及恶性肿瘤患者;③对 多类药物有过敏史或近期有过敏性疾病者;④特异过敏体质者;⑤有精神疾病患者;⑥存在严重 腹内压增高疾病的患者;⑦手术区存在感染病灶或有菌血症患者。 (2)手术方法 对照组:缝合固定补片;试验组:补片外下侧以医用胶点状,粘合固定在腹股沟韧带和陷窝 韧带。补片内上侧粘合固在联合腱或腹直肌鞘外缘,补片内下侧粘合固定在耻骨结节外侧或髂 耻束。
申英末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疝和腹壁外科
《化学性医用胶粘合固定补片与缝合固定补片在腹股沟疝Lichtenstein无张力修补术中应用 的对比研究》
Ying—mo Shen,Wen—bing Sun木,Jie Chen,et a1.NBCA medical adhesive(n—butyl一2一cyanoacrylate)
versus suture for patch fixation in Lichtenstein inguinal herniorrhaphy: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Surgery.2012;151(4):550—555.(IF:3.406) 1.研究背景 Lichtenstein手术将平片桥接于联合腱与腹股沟韧带之间,加强腹股沟管后壁。补片使用不可

腹壁切口疝诊断和治疗指南

腹壁切口疝诊断和治疗指南
补中强调肌肉筋膜的缝合关闭,强调恢复腹壁的完整性。当无法关闭肌肉 筋膜时可部分使用修补材料的“桥接(bridge)”。
依据修补材料在腹壁不同层次间的放置,可分为: (1)腹壁肌肉前放置(onlay,或overlay)。 (2)腹壁肌肉后(腹膜 前)放置(sublay)。 (3)腹膜腔内放置(IPOM,或underlay),在腹腔内,修补材料紧贴腹膜放置, 需要强调的是采用这种修补时,补片材料应具有防止粘连特性,腹腔镜下放置 更具优势。 开放修补手术使用材料加强时,多以onlay 和sublay 方法修补。 腹腔镜修补手术使用材料加强时,行IPOM 或underlay 方法,也可将材料部分 腹腔内在边缘处放入腹膜前,即TAPE方法。目前推荐TVS及TAS术式。 杂交修补手术以常规和腔镜技术相结合进行修补。
依据腹壁缺损大小分类 (1)小切口疝:腹壁缺损最大径(距离)<4 cm 。 (2)中切口疝:腹壁缺损最大径(距离)4 cm×8 cm 。 (3)大切口疝:腹壁缺损最大径(距离)8 cm×12 cm。 (4)巨大切口疝:腹壁缺损最大距离>12 cm 或疝囊容积与腹腔容积的比值 >20%(不论其腹壁缺损最大距离为多少)。
(3) 脊柱和胸廓的稳定性。从整体来看,腹部的形态犹如桶状,这对维持脊柱的三维结构和稳定具有 重要作用,前腹壁的肌肉对脊柱而言,具有像前支架样的作用。当腹壁肌肉因切口疝发生缺损和薄弱 时,这种前支架作用受损,可导致或加重脊柱变形,巨大切口疝患者甚至可出现姿态改变和脊柱疼痛。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及体格检查,大多数切口疝即可明确诊断。对通, 于小而隐匿的 切口疝可经B超和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确立诊断。
(2)可被机体吸收的生物材料,大多为其他生物体组织来源的,如:小肠黏 膜下层组织、皮肤、心包等。此类材料还可进一步分为交联和非交联。

疝的分类和特点

疝的分类和特点

疝的分类和特点疝是指腹壁肌肉和腹膜的缺陷,使得腹部内的器官突出到腹壁外。

疝可分为多种类型,每种类型有其特定的特点和治疗方法。

一、腹股沟疝1. 特点:腹股沟区域出现隆起或突出,可能会引起不适或疼痛感。

通常在咳嗽、打喷嚏或用力排便时会加重。

2. 分类:(1) 直肌间隙疝:发生在直肌间隙内,是最常见的类型。

(2) 横纹肌间隙疝:发生在横纹肌间隙内,相对较少见。

(3) 大转子下疝:发生在大转子下方,通常发生在运动员或需要频繁弯曲的人群中。

二、脐疝1. 特点:脐部区域出现凸起或突出,可能会引起不适或疼痛感。

通常在咳嗽、打喷嚏或用力排便时会加重。

2. 分类:(1) 先天性脐疝:由于胎儿时期未闭合的脐环导致。

(2) 后天性脐疝:由于腹壁肌肉和腹膜的缺陷导致。

三、股疝1. 特点:股部区域出现凸起或突出,可能会引起不适或疼痛感。

通常在咳嗽、打喷嚏或用力排便时会加重。

2. 分类:(1) 大腿内侧疝:发生在大腿内侧,是最常见的类型。

(2) 小髂孔疝:发生在小髂孔区域,相对较少见。

四、切口疝1. 特点:手术后切口处出现凸起或突出,可能会引起不适或疼痛感。

通常在咳嗽、打喷嚏或用力排便时会加重。

2. 分类:(1) 植入物相关性切口疝:由于手术中使用的植入物移位或松弛导致。

(2) 伤口愈合不良性切口疝:由于手术后伤口愈合不良导致。

以上是常见的几种类型的疝及其特点和分类。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和非手术治疗。

对于较小的疝,可以采用观察和保守治疗,如穿戴特制的腹股带等。

对于较大或引起不适的疝,建议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包括传统开放手术和微创手术。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不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可能会导致严重并发症,如肠套叠、肠梗阻等。

因此,在出现疝的情况下应及时就医并接受专业治疗。

切口疝ppt课件

切口疝ppt课件
27
▪ 自体真皮组织:手术时间长、创伤大、 修补强度不足
▪ 用组织工程学技术制备的异体腹直肌前 鞘细胞外基质框架:前景深广
24
▪ 人工合成材料修补法
▪ 合成材料种类 ▪ 医用涤纶布 ▪ 聚酯类:异物反应最重 ▪ 聚丙烯类:最常用 ▪ 膨体聚四氟乙烯类:异物反应最轻
▪ 方法: ▪ 腹壁肌肉前 ▪ 腹壁肌肉后 ▪ 肌肉前后联合应用(三明治法) ▪ 指形交叉 ▪ 直接置于腹壁缺损处
18
治疗原则
▪ 主要为手术治疗,仅在年迈体弱,不能耐
受手术或者顽固性咳嗽不能控制者可使用 弹性绷带包扎。
▪ 手术原则包括:①切除切口疤痕;②显露
疝环后,沿其边缘清楚地解剖出腹壁各层 组织;③回纳疝内容物后,在无张力的条 件下拉拢疝环边缘,逐层细致地缝合健康 的各层腹壁组织,必要时可用重叠缝合法 加强之。
15
临床表现
2.体检 切口瘢痕处肿物多数与切口相等,亦有切 口疝形成小于切口区域者。疝内容可达皮 下,皮下脂肪层菲薄者,可见到肠型或蠕 动波。嘱病人平卧,将肿物复位用手指伸 入腹壁缺损部位,再令病人屏气可清楚地 扪及疝环边缘了解缺损的大小和边缘组织 强度。
16
并发症
▪ 不完全性肠梗阻是切口疝的常见并发症。
因切口疝内容物一般为肠管和(或)大网膜与 疝囊及彼此的反复摩擦极易发生粘连而致 不完全性肠梗阻。
17
诊断
1.病史 切口疝病人均有近期腹部手术史,常 有切口感染、裂开等情况;或病人全身状 况较差;或有术前吸烟史和慢性疾病史等。
2.临床特点 切口出现可复性肿块,体检可扪 及腹肌裂开所形成的疝环边界。
3.辅助检查 可见疝内容物影像。
腹壁局部解剖
8
9
腹股沟区解剖

按疝的内容物分类腹外疝

按疝的内容物分类腹外疝

【tips】本文由王教授精心编辑整理,学知识,要抓紧!
按疝的内容物分类腹外疝
按疝内容物的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腹外疝可分为下列类型,即按疝的内容物能否回纳分可复性疝、难复性疝;按疝的内容物有无血循环障碍可分为嵌顿性疝、绞窄性疝。

1.可复性疝:凡疝内容很容易回入腹腔的,称为可复性疝。

一般说来,在腹外疝早期,腹内容物仅在病人站立、行走、奔跑、劳动以及咳嗽、排便等一时性腹内压骤然升高时疝出;而在平卧时自然地或用手轻推即可回纳入腹腔。

有的腹股沟疝的疝囊位于腹股沟管内,肠内容物疝出时,视诊还不能看到,称为隐匿性疝,很易自然回纳,也属可复性疝。

2.难复性疝:疝内容物不能完全回入腹腔但并不引起严重症状的,称为难复性疝。

常因疝内容物(多数是大网膜,也有小肠)反复疝出,表面受摩擦而损伤,与疝囊发生粘连所致;也有些病程冗长的巨型疝,疝门十分宽大,其周围组织已萎缩变薄,或已消失成缺损,毫无抗力、大量疝内容物随着重力下坠而久留在疝囊内、腹腔容积相应变小,无法再予容纳,也可逐渐变成难复性疝。

腹腔后位的脏器,在疝的形成过程中,可随后腹膜壁层而被下牵,也滑经疝门,遂构成疝囊的一部分,称为滑动性疝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常见脏器右侧为盲肠,左侧为乙状结肠与降结肠,前位是膀胱。

由于滑动过程容易发生粘连,滑动性疝通常也属难复性疝,滑动性疝的病理学特点是和疝囊相连的组织内含有供应盲肠等脏器的主要血管、损伤切断后可使其失去活力。

介绍疝气的6种类型

介绍疝气的6种类型

介绍疝气的6种类型1. 弹力疝气(Inguinal Hernia)弹力疝气是一种常见的疝气类型,发生在腹股沟区域。

它可能是由于腹股沟区域的腹壁肌肉弱化或开裂导致的。

这种类型的疝气通常在腹股沟附近会出现一个突出的肿块,尤其是在咳嗽、努力或站立时。

弹力疝气主要发生在男性,但也可以影响女性。

2. 股疝气(Femoral Hernia)股疝气是发生在大腿上部和腹股沟区域之间的一种疝气。

这种类型的疝气在腹部腹股沟区域形成了一个小的肿块。

股疝气在女性中比男性更常见,尤其是在怀孕期间。

3. 脐疝(Umbilical Hernia)脐疝是发生在脐部周围的一种疝气。

它通常是由于脐部肌肉或组织的薄弱导致的。

脐疝通常在婴儿和小儿中更常见,但成人也可能患上它。

4. 疝气侧隔(Hiatal Hernia)疝气侧隔是一种发生在食道与胃交界处的疝气。

这种类型的疝气导致胃部的一部分通过食道隔膜进入胸腔。

疝气侧隔可能导致胸痛、胃灼热感和反流等症状。

它通常与胃食管逆流病(GERD)相关联。

5. 切口疝气(Incisional Hernia)切口疝气是在先前进行过手术切口部位出现的疝气。

这种类型的疝气通常由于先前手术切口没有完全愈合或切口部位的组织损伤导致的。

切口疝气可以在任何先前手术的切口处形成刚果,尤其是在腹部手术中。

6. 夹板疝气(Spigelian Hernia)夹板疝气是较不常见的一种疝气类型,发生在腹肌腱膜线(腹部肌肉层与腹腔相交的位置)。

夹板疝气通常在腹部可能出现裂缝的边缘形成,导致腹壁肌肉层的一部分通过裂缝进入皮下组织。

这种类型的疝气可能会导致腹痛和肿块感。

以上介绍了疝气的6种常见类型弹力疝气、股疝气、脐疝、疝气侧隔、切口疝气和夹板疝气。

每一种类型的疝气在位置和发生机制上都有所不同,且可能在不同的人群中出现。

了解这些类型的疝气对于早期诊断和治疗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不同类型的疝气需要不同的治疗方法。

如果您怀疑自己或他人患有疝气,建议尽早咨询医生以获取专业的诊断和建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hevrel 分类(2000)
三个参数 1.位置: M字母代表中间位置, 分四个亚组 M1 脐上切口疝 M2近脐切口疝(Juxtaumbilical incisional hernias); M3 脐下切口疝 M4 剑突-耻骨切口疝(Xipho-pubic incisional hernias)
二、已有的分类方法
Chevrel 分类(2000)
用L代表侧切口疝,分四个亚组 L1 肋缘下切口疝 L2 横切口疝(transverse incisional hernias); L3 髂部切口疝(iliac incisional hernias; L4腰疝 2.疝的宽度 W1 <5cm; W2 <5~10cm; W3 >10~15cm;W4> 15cm 3. 是否复发疝 R- 无复发(no recurrence); R1 第一次复发(first recurrence) R2, etc(第二次复发,如此类推)
腹壁切口疝分类
-一道难解的题
李基业
二、切口疝分类必要性
切口疝的大小、位置差异较大,制定一个理想的切口 疝分类远比腹股沟疝及原发腹壁疝要困难的多,然而,正 是这种差异的存在,则更需要建立一个比较标准的、能被 普遍接受的切口疝分类,以便指导治疗、研究和交流 早在2000年,前欧洲疝学会主席Schumpelic就指出:像 腹股沟疝一样,也迫切需要一个切口疝分类 2007年在希腊召开的第29届欧洲疝学会大会上,现任 欧洲疝学会主席Kingsnorth也指出:制定一个腹壁切口疝 分类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已发表的和会议上介绍的有关 切口疝研究中, 我们正在将“苹果和桔子”做比较。 建立一个理想的切口疝分类显得十分突出。
三、已有分类的优缺点
5. 由于该分类是由欧洲疝学会制定,因此与 以往由任何一个疝中心或个人制定的分类 相比,将会受到更大的关注, 将会在临床上 和文献中有一个更广泛应用
三、已有分类的优缺点
1.缺点:(Drawback)
(1)没有考虑影响复发因素 (2)疝体积与腹腔容积比 (3)与治疗方法联系不紧 (4)没有全面性
二、已有的分类方法
Dietz(2007) 1.体形(Body type) 2.位置(Morphological classification) 3. 复发危险因素
初次或复发 初发(P) 复发(R)
形态学 (M) 中线(M) 中线+窄剑突角(M+SC) 脐部(U) 耻骨上(SP) 肋缘下(SC) 横位(T) 腰(L) 旁中(PM)
二、已有的分类方法
Flament(法国) 分类法(2000) (1) 脐上下中线切口疝 (2)脐上下巨大中线切口疝 (3) 肋缘下切口疝 (4) 腹股沟切口疝 (5) 胁髂间切口疝
二、已有的分类方法
欧洲切口疝分类及外科治疗专家会议(2001) 1.按大小分类 (1)小切口疝(Small): 疝环宽或长<5cm; (2)中切口疝(Medium): 疝环宽或长5~10cm; (3)大切口疝(Large); 疝环宽或长>10cm;
3.复发疝分类 不论以往修补过多少次,仅称复发疝,不再强调修补次数 4.分类表
三、已有分类的优缺点
1.优点:
欧洲疝学会专家切口疝分类共识(2008)优点:
(1)以字母和数字来代表切口疝发生的位置,便于记忆和交 流,特别是在研究中应用标准方式描述疝的状况,可使研 究数据的内容变的简洁。
(2)切口疝资料记录表格化,使临床医生在记录切口疝资料时 方便快捷,而又不致遗漏有关资料项目,这将对临床研究 中后期的资料整理和分析会提供很好的帮助
二、已有的分类方法
(2)侧区切口疝 肋缘下疝( Subcostal incisional hernia,L1) 胁腹部疝( Flank incisional hernia, L2) 髂部疝(Iliac incisional hernia,L3) 腰疝( Lumber incicisional hernia,L4)
大小(S) S axb
复发危险因素(RF) 肥胖(BMI>25) 男性 重度吸烟 伤口污染 年龄>45岁 伴随病 手术后有并发症
二、已有的分类方法
欧洲疝学会专家切口疝分类共识会议(2008)
1.按位置分类
将腹部分为: 中线区(以M表示)和侧区(以L表示) (1)中线区切口疝 剑突下切口疝(Subxiphoidal incisional hernia,M1) 上腹部切口疝(Epigastric incisonal hernia,M2) 脐部切口疝( Umbilical incisional incisional,M3) 脐下切口疝( Infraumbilical incisional hernia,M4) 耻骨上切口疝(Suprapubic incisional hernia,M5)
三、已有分类的优缺点
欧洲疝学会专家切口疝分类共识(2008)优点: (3) 将腹壁切口疝发生的位置分为两个大区域和九个亚区, 是考虑到了各区域间切口疝的个性特点, 特别是边缘切 口疝的特点,这对各区域切口疝冶疗方法的选择将会起 到启示作用,同时也为临床研究提供了很好基础,因为越 来越多的疝学家认为,不同部位的腹壁切口疝,应采取 不同修补技术, 在进行临床治疗效果比较研究时,应将 同一个修补方法洽疗的同一部位切口疝进行比较,这样得 出的结果才最令人信服
二、已有的分类方法
本学组分类 2.位置 (1)中线切口疝 ①脐上中线切口疝: ②脐下中线切口疝: ③巨大的脐上下中线切口疝: (2).侧腹壁切口疝 ①肋缘下切口疝: ②腹股沟区切口疝 ③肋髂间切口疝:
二、已有的分类方法
Ammaturo(2005) 建议
Chevrel的分类加一个参数 前腹壁面积与缺损面积比(SAW/WDS) 23病人(WDS,10-20cm),IPOM10例,13例Sublay 如果WDS相等,SAW/WDS比低,IAP值高, 如果SAW/WDS比相等,IPOM修补,IPA低,而 Sublay高 影响到手术方法的选择。
(1)小切口疝(Small): 疝环<3cm; (2)中切口疝(medium): 疝环3~6cm; (3)大切口疝(large ): 疝环直径>6~10cm; (4)超大切口疝(Extro-large): 疝环>10~15cm; (5)巨大切口疝(Enormous ): 疝环>15cm;
二、已有的分类方法
2、按大小分类
(1)宽径(以W表示): 其定义为疝缺两外侧缘间最大水平距离 (cm),根据距离大小分为三个亚类: W1<4cm; W2≥4~10cm; W3≥10cm 如果为多发疝: 以两个最外侧疝缺损 的外侧缘之间距离为准
(2)长径(以L表示): 其定义为疝缺损最头端缘和最尾端缘之间 最垂直距离(cm),长径不分亚类。如果为多发疝, 则以最头 端和最尾端的两个疝缺损上下缘之间距离为准
2000年,著名的疝外科学家,hernia杂志 主编Schumpelick,曾就腹壁切口疝分类 问题在书中提到:“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国 际公认的分类方法”。 自此之后,有些作者相继提出了切口疝的分 类方法,但没一个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 的应用。
二、已有的分类方法
Schumpelic(德国) 分类法
二、已有的分类方法
欧洲切口疝分类及外科治疗专家会议(2001)
2.位置
(1) 垂直 脐上下中线疝,包括脐的脐右或脐左中线疝 左或右旁正中疝 (2)横向 脐上或脐下右或左疝 跨中线或不跨线 (3)斜位 脐上或脐下右或左疝 (4)联合 中线+斜位; 中线+造口旁疝
二、已有的分类方法
欧洲切口疝分类及外科治疗专家会议(2001)
3.是否复发 初发切口疝 复发切口疝 4.按疝口的情况 伴有或不伴有梗阻可复性疝 伴有或不伴有梗阻的不可复性疝 5.症状 无症状 有症伏
二、已有的分类方法
本学组分类(2003) 1.大小
(1)小切口疝 (2)中切口疝 (3)大切口疝 (4)巨大切口疝 (5)特大切口疝 疝环最大径距离≤2.5cm: 疝环最大径距离>2.5cm~≤5cm: 疝环最大径距离>5cm ~<10cm: 疝环最大径距离 ≥10cm~<15cm: 疝环最大径距离 ≥15cm:
四、我们应制定什么样分类?
1.借用欧洲疝学会的分类方法 2.大家讨论建立什么样中国式分类 3.专家共识
切口疝分类---任重而道远!
三、已有分类优缺点
欧洲疝学会专家切口疝分类共识(2008)优点: (4)腹壁切口疝位置不同,其治疗难度也不同,在以 往的分类中多强调切口疝的大小与治疗难度的关 系,从没有提及过切口疝位置与治疗难度关系问 题, 而该分类中首次对中线区切口疝的治疗难度进 行了排序,虽然这个排序不一定非常合理,但这 将会引起外科医生们就切口疝位置对冶疗效果的 影响进行关注和深入探讨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