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扶起摔倒老人的调查报告

合集下载

关于“扶起与不扶摔倒老人”的论文[共五篇]

关于“扶起与不扶摔倒老人”的论文[共五篇]

关于“扶起与不扶摔倒老人”的论文[共五篇]第一篇:关于“扶起与不扶摔倒老人”的论文坚守道德老人摔倒不被扶起事件,在我们身边发生的已经不是一件两件了,为什么面对摔倒的老人公众会如此冷漠的视而不见,不肯出手相助呢?这其中存在着深层的道德原因。

老人摔倒没人扶与摔倒的的老人不无关系。

被扶起的老人里,有些道德水平低下。

之前发生的讹人事件里,无良老人利用人们的同情心和良心,去谋取利益,使心存善良的人们真心害怕去扶起摔倒的老人。

江苏如皋一座立交桥上,一位骑三轮车的老人被撞受伤,大巴司机殷红彬下去搀扶老人,老人却一口咬定是被他的大巴车撞倒的,幸好警方调取了监控录像,这才让事情水落石出。

在上海打工的湖北小伙子小孙好心将一名被摩托车撞倒的老人送去医院,可当家属出现后,小孙却被老人指认为肇事者。

家属说,如果找不到目击者证明小孙的清白,他就要对这个事情负全责。

小孙无奈,只好向目击者求助。

见到90多岁的老人在公交站牌旁摔倒,骑着电动车路过的刘女士便赶紧下车扶起了老人。

为了不让自己成为翻版“彭宇”,刘女士在扶起老人的时候,请周围的几位路人为自己作证。

“姑娘,我不会赖你的,你是好人,”被扶起后,老人对刘女士很是感恩。

然而,当老人被送到医院后,却改了口,称是刘女士撞了他。

幸亏老人的家人明事理,幸亏有目击者愿意为刘女士作证。

缺乏诚信的摔倒老人,让善良的施救者伤透了心。

做好事变得如此之难。

倘若摔伤的老人都是诚实善良的,人们就不会有所顾忌的去考虑救不救啦。

一位捡破烂的70多岁的老人,摔倒在路过的冯女士的自行车前,自以为有责任的冯女士连忙把老人送到医院检查治疗。

没想到,老人第二天找到冯女士的单位,自担摔伤责任并把400元医疗费用退还给冯女士。

老人的善良、诚实让冯女士无比感动。

如果所有的摔伤老人都能像冯女士遇到的这样诚实善良,相信大家也就不会有所顾忌了。

不敢扶老人如今已成为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如何解决它显得尤为重要。

面对这一严重社会道德问题,加强个人思想道德修养显得尤为重要。

老人摔倒该不该扶调查

老人摔倒该不该扶调查

老人摔倒该不该扶调查D承担一份社会义务的。

而也有20%的人不敢扶,这说明尽管每个人都会感觉这个问题很令人寒心,但却又很现实,谁愿意付出一片好心最终却可能冒被诬赖甚至被法院判巨额赔偿的风险呢?哪怕这种风险占的比例很低,起码也是风险,毕竟绝大多数想做好事的人都是一般的工薪阶层,有的甚至是学生。

只要这种风险存在,就绝对会造成相当多的人在面对跌倒老人时变得犹豫不决、甚至变得冷漠和麻木。

但不存在抱有“不是自己撞的就不扶”的心态的人,说明从人的内心出发,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彼此信任还是根植于每个人内心深处的。

而第二个问题,60%的受调查者认为是否为扶老人的好心人作证,应该视情况而定,这说明在作为第三方旁观此问题的情况下,大部分人还是有些犹豫不决,担心惹火烧身,担心把不必要的麻烦推给自己。

说明从自我角度出发,社会信任度并非特别高。

关于第三个问题,35%的受调查者认为应该加大法律惩罚制度,30%的受调查者认为应该增加宣传和教育,20%的受调查者认为应该完善社会福利制度,也就是共有90%的人认为,在保持一份社会信任度的前提下,从老人本身出发,才是解决“老人摔倒不敢扶”的问题的根本。

建议与展望老人跌倒到底我们该不该扶起来?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或许在过去千百年来,这只不过是再简单不过的举手之劳,但简单细微之处彰显出的却是整个社会道德的大问题,遗憾的是看起来如今这已经成了一个奢侈的社会公德,甚至可能会让心存善意和道德良知的“好人”们经济破产。

跌倒老人该不该扶被全社会、被公众、被媒体热烈讨论的时候,其实已经证明某种程度上这个社会的公德已经濒临破产。

但是,这也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作为施救者既然在扶起老人之前,我们不能排除这社会上有形形色色的人,也不能确定扶起来之后的后果,但我们可以选择用证据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扶起老人前,先拍照或者录像,或者找周围愿意做证的人为自己作证,这样既避免了不必要的麻烦,还为老人提供了帮助。

老人跌倒分析报告

老人跌倒分析报告

老人跌倒分析报告1. 引言老年人是我们社会中重要的一部分,然而,老年人跌倒的问题却日益严重。

据统计,全球每年有超过3000万老人因跌倒而受伤,这不仅给老人们的健康带来威胁,也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负担。

本报告旨在分析老人跌倒的原因和趋势,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以期减少老人跌倒事故的发生。

2. 老人跌倒原因分析2.1 身体机能下降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身体机能会逐渐下降,包括平衡能力、肌肉力量、反应速度等。

这些因素导致老年人在行动和站立时更容易失去平衡,增加了跌倒的风险。

2.2 环境因素老人跌倒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环境因素,包括家庭环境和公共场所。

家中不稳定的地面、杂乱的物品、缺乏扶手的楼梯等都可能成为老人跌倒的潜在危险因素。

同样,公共场所的不合理设计和维护也会增加老年人跌倒的风险。

2.3 其他因素除了身体机能下降和环境因素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也会增加老人跌倒的可能性。

例如,药物的副作用、视力和听力问题、疾病的影响等都可能导致老年人失去平衡,从而发生跌倒事故。

3. 老人跌倒趋势分析3.1 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提高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

这意味着老年人口的数量将会增加,老人跌倒的风险也将进一步增加。

3.2 家庭结构变化现代社会的家庭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核心家庭趋于小型化,老人独居和空巢现象日益普遍。

这些变化导致老人在日常生活中缺乏照料和帮助,增加了跌倒的风险。

3.3 城市化进程加快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老年人从农村地区流入城市的现象越来越常见。

城市环境与农村环境存在明显的差异,老年人可能不熟悉城市的道路和设施,增加了发生跌倒事故的可能性。

4. 老人跌倒预防措施4.1 增强身体机能为了减少老人跌倒的风险,可以通过定期锻炼来增强老年人的身体机能,包括平衡训练、肌肉锻炼和柔韧性训练等。

4.2 改善环境设计在家庭和公共场所,应该注意改善环境的设计,减少跌倒的危险。

例如,确保地面平稳无障碍、减少家中杂乱物品的堆放、安装扶手和护栏等。

关于是否见义勇为的调查报告

关于是否见义勇为的调查报告

关于是否见义勇为的调查报告关于是否见义勇为的调查报告盛丁俊俗话说‘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可见,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但是在今天总是会听到见义勇为者是‘光荣一阵子,痛苦一辈子’的说法。

为什么现今会出现这样的说法。

不妨先来回顾一下一些让人们不敢“见义勇为”的事例。

2004年10月23日,重庆农民金有树见有一19座巴士因车祸沉入池塘。

他毫不犹豫的跳入池塘,敲破车窗,逐一将乘客救出。

但自己却因浸入冷水时间过长而染上了肺心病。

因家中实在贫困,金有树便向政府求助,政府在得知情况后为其捐款几千元,但因时间过长,在款项到达时,金有树已经离世。

但在离世时,19个被救人无一人到场。

2006年11月20日,南京一男子彭宇在公共汽车站好心扶一名跌倒在地的老人起来,并送其去医院检查。

不想,受伤的徐老太和家人得知老太是胫骨骨折,要花费数万元医药费时,一口咬定是彭宇撞了人,要其承担数万元医疗费。

被拒绝后,老人向鼓楼区法院起诉,要求彭宇赔偿各项损失13万多元。

法院作出一审判决,彭宇被判赔45876元。

判决书称“彭宇自认第一个下车的人,从常理分析,他与老太太相撞的可能性比较大。

如果不是彭宇撞的老太太,他完全不用送她去医院”。

自该案以来,与不敢做好事相关的报道屡见不鲜。

2008年8月,河南大学李凯强骑电动车回家的路上扶起一位老人宋某,老人认定他就是肇事者,并把他告上法庭。

2009年12月28日,郑州市二七区法院作出判决,李凯强支付宋某1万元精神损失费及其他费用共计7.9万余元。

此案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反响。

还有就是今年发生的“小悦悦”事件。

路过19人的冷漠无情在拷问着国人的良心。

这无疑是在给我们的社会敲响了警钟。

这也是前面那些事件中,那些“做好事不得好报的结局”在社会上产生的巨大的负面效应所带来的负面效果。

在当今社会上,“雷锋”精神是否还在?路上遇到需要救助的人,你会伸出援手吗?对于每一个有良知的人来说,这个原本不是问题的问题,如今正越来越成为一个现实困惑。

老人摔倒,扶不扶 情境化评价活动评价案例

老人摔倒,扶不扶 情境化评价活动评价案例

“老人摔倒,扶不扶”情境化评价活动评价案例(高中)
(-)活动建议
1创设情境,观测认知情况。

播放“老人摔倒”的新闻视频,观测学生对这一现象的看法。

2.小组讨论,观测情感表现。

学生四人一组,展开讨论,谈谈自己对“老人摔倒,扶不扶”的看法。

3.书面表达,观测意志倾向。

以“老人摔倒,扶不扶”为话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作文。

4.调查采访,观测行为效果。

深入街道、社区等公共场所,随机采访,写一份调查报告,分析对“老人摔倒”现象的看法。

(-)评价建议
1评价目标:中华传统美德
5.评价方法:观察、调查、访谈、活动日记、成长档案袋
6.观测点
(1)面对问题,是否在该评价活动中主动参与;是否理性地发表自己的观点。

(2)小组讨论,是否积极主动参与,乐于承担分享,虚心倾听学习;是否感情真挚、丰富;是否能够根据现场情形,适时调整,不盲从,不草率,沉着冷静。

(3)书面表达(作文),是否准确认识、理解现象的内涵和意义;是否及时记录下自己的感受体会;是否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调查报告,思想取向是否积极向上,给人鼓舞;对不同意见、批评是否能够克服偏见,开放包容;是否具有批判性思维,理性看待问题。

老人摔倒将老人扶起作文二年级下册

老人摔倒将老人扶起作文二年级下册

老人摔倒将老人扶起作文二年级下册《扶起摔倒的老人》
今天真是特别的一天!
我和小伙伴们放学后,像往常一样在路上蹦蹦跳跳地走着。

突然,我看到前面不远处有一位老奶奶摔倒了!
哎呀,那一瞬间,我的心都揪起来了,脑子里闪过好多念头。

我想,老奶奶得多疼呀!这就好像我自己摔了一跤一样难受。

小伙伴们也都看到了,我们赶紧跑过去。

“老奶奶,您怎么样啦?”我着急地问。

老奶奶皱着眉头,痛苦地说:“哎哟,孩子,我的腿好像不太能动了。


这可怎么办呀?我们几个小孩子,力气又小,能把老奶奶扶起来吗?我心里直打鼓。

可是,难道我们就这么看着老奶奶躺在地上?那怎么行呢!这就好比看到一只受伤的小鸟,我们能不管不顾吗?
“咱们一起用力,一定能把老奶奶扶起来!”我大声说道。

小伙伴们纷纷点头,大家一起伸出手,紧紧地扶住老奶奶。

“一、二、三,起!”我们喊着口号。

费了好大的劲儿,终于把老奶奶扶起来了。

老奶奶感激地看着我们,眼里闪着泪花,说:“孩子们,谢谢你们呀!”
“老奶奶,这是我们应该做的!”我们异口同声地说。

我想,如果每个人看到老人摔倒都能伸出援手,那这个世界该有多温暖呀!就像冬天里的一把火,能把寒冷都赶走。

我们把老奶奶送回了家,一路上,老奶奶不停地夸我们是好孩子。

回到家,我把这件事告诉了爸爸妈妈,他们也表扬了我。

我觉得,帮助别人的感觉真好!以后,我还要做更多的好事,让这个世界充满爱!。

老人跌倒实验报告总结(3篇)

老人跌倒实验报告总结(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老年人跌倒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据统计,我国每年有近4000万老年人跌倒,其中有近一半的跌倒会导致不同程度的伤害。

因此,研究老年人跌倒的原因和预防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模拟老年人跌倒场景,分析跌倒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二、实验目的1. 了解老年人跌倒的原因;2. 分析老年人跌倒的预防措施;3. 提高老年人跌倒的应对能力。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择60岁以上的老年人作为实验对象,共100人;2. 实验场景:模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跌倒场景,如在家中、公园、医院等地;3. 实验步骤:(1)观察实验对象在模拟场景中的行动,记录跌倒次数;(2)对跌倒的原因进行分析;(3)针对跌倒的原因,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4)对实验对象进行跌倒应对能力培训。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跌倒原因分析(1)地面不平整:实验中发现,地面不平整是导致老年人跌倒的主要原因之一。

地面不平整容易导致老年人行走不稳,从而引发跌倒;(2)视力障碍: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视力逐渐下降,对周围环境的感知能力减弱,容易在行走过程中发生跌倒;(3)身体机能下降: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身体机能逐渐下降,平衡能力、协调能力减弱,容易在行走过程中发生跌倒;(4)药物副作用:部分老年人服用药物后,会出现头晕、嗜睡等副作用,增加跌倒风险;(5)心理因素:部分老年人对跌倒存在恐惧心理,导致在行走过程中过于谨慎,反而容易发生跌倒。

2. 预防措施(1)改善地面环境:对地面进行平整处理,确保地面无障碍物,减少老年人跌倒风险;(2)提高视力:鼓励老年人进行视力检查,佩戴合适的眼镜,提高对周围环境的感知能力;(3)加强身体锻炼:鼓励老年人进行适当的身体锻炼,提高平衡能力、协调能力;(4)合理用药: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减少药物副作用;(5)心理疏导:对老年人进行心理疏导,消除对跌倒的恐惧心理。

关于“老人摔倒究竟扶不扶?”问题调研

关于“老人摔倒究竟扶不扶?”问题调研

小计
A.该扶
7(43.75%)
7(43.75%)
2(12.5%)
16
B.看情况
0(0%)
9(60%)
6(40%)
15
C.不该扶
0(0%)
1(50%)
1(50%)
2
结合4、5小问做 交叉分析,我们发现 选择该扶老人的群体 中,43.75%认为应 该毫不犹豫去搀扶, 也有43.75%认为应 先取证据再搀扶,以 及在选择看情况的群 体中有60%的认为应 先取证,而有40%的 人选择离开,说明了 助人者还是比较担心 再救助别人后自己的 权益受到侵犯,担心 因此而惹祸上身。所 以保护救助者的权益 成为了当务之急。
第6题:您觉得部分老人诬赖好心人的原因是____。
•与学历的交叉分析如下:
随学历的增长,更多的人认为是有计划的行为,但也有一部分人认为老 人是担心没人赔付需承担更多的费用,间接地反映出社会保障、社会福利以及 保险制度方面我们仍需作出很多努力。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越年幼的孩子思想 越纯净、越乐于助人。
第7题:如果您扶起老人反被老人污蔑,您会_____.
还是大部分人遇到此类 状况选择寻求周围的人证明, 力求澄清,较多的人也选择 寻求110的帮助,在遇到此 类情况,说明大部分人还是 懂得采取有效的方式应对, 而不会吃亏,忍气吞声。
对于第八题,本组采用了年龄段与选项的交叉分析的方法,旨在分析不同年 龄段对于今后老人摔倒趋势的看法。 可以从条形图中看到,只有20岁以下和30-40岁这两个年龄段是相信今后会 有越来越多的人回去搀扶老人的。20岁以下的青少年,“不知社会险恶”,他 们是最乐于去帮助老人的那个群体,因为自己能做到,因此相信未来的社会也会 有如此的良好风气。而30-40岁的青年,他们的父母已经慢慢步入老年,他们潜 意识里是希望社会拥有这样的良好风气,换位思考下,如若有一天,他们的父母 摔倒了,他们希望社会中的好心人可以将他们搀扶起来。 从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彭宇案对于社会“该不该搀扶老人”还是有着很大 的影响的。不同年龄段中,都有近三分之一的人认为越来越多的人会视而不见。 另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是否搀扶老人”抱着理性的态度,“先取证、后搀 扶”的方式可以说是其他两种选项的中立选择,可以有效解决很多潜在矛盾,图 中可见20岁以上的年龄段的近半数受调查者都对这种方式持赞同态度。

老人养老院摔伤事件处理报告

老人养老院摔伤事件处理报告

老人养老院摔伤事件处理报告老人养老院摔伤事件处理报告1. 摔伤事件的背景•事件地点:某老人养老院•发生时间:某年某月某日•事件描述:某位老人在院内不小心摔倒导致受伤2. 事件调查与事实收集•调查人员:XXX•调查时间:某年某月某日•调查结果:–老人摔倒时,周围没有工作人员及其他老人目击–摔倒现场地板干燥,未发现明显的杂物或障碍物–老人没有既往骨质疏松症等相关疾病3. 风险识别与评估•风险因素:–老人年龄增长,行动能力逐渐减弱–养老院内部环境复杂,存在一定的跌倒风险•风险评估:–在老人养老院中,摔倒事件并非孤例,并且已经导致了多起类似伤害–老人养老院应当加强风险评估和预防措施4. 处理措施与改进建议•控制措施:–老人养老院应当落实摔倒事故的报告制度,及时将相关事件报告上级管理部门–提升员工的安全意识,加强跌倒事故的预防教育和培训–规范养老院的运行流程,加强对地板清洁和杂物清理的管理–配置监控设备以便及时掌握院内情况•改进建议:–采用无障碍设计,提供老人专用扶手及防滑地板等设施,减少跌倒风险–定期开展老人的身体健康评估,针对有跌倒风险的老人制定个性化护理计划–对老人进行定期巡查,确保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危险5. 相关问责与预防措施•问责事项:–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必要的问责,例如进行纪律处分或培训–与老人养老院签订责任协议,明确相关责任和义务•预防措施:–加大对养老院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培训和教育力度–建立风险排查机制,定期评估并改进相关安全措施–建立老人服务投诉和监督举报机制,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6. 结论•摔伤事件的发生提醒我们,在老人养老院中应当高度重视老人的安全保障工作。

通过加强风险评估和预防措施的落实,减少摔倒事故的发生,提升老人养老院的服务质量和安全水平。

7. 实施计划与时间表•实施计划:–制定老人养老院的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编制老人养老院风险评估表,对潜在危险因素进行全面评估–开展员工安全培训和跌倒事故预防教育–配置监控设备,定期巡查和清理院内环境–建立老人服务投诉和监督举报机制•时间表:–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某年某月–完成风险评估表编制:某年某月–开展员工安全培训:某年某月至某年某月–配置监控设备和定期巡查:某年某月至某年某月–建立服务投诉和监督举报机制:某年某月8. 预期成效与监测指标•预期成效:–减少老人养老院内跌倒事故的发生率–提升老人养老院的服务质量和安全水平–增强老人和家属对养老院的满意度和信任感•监测指标:–记录并统计每年老人养老院内跌倒事故的发生次数和受伤程度–定期进行老人满意度调查和家属意见采集9. 参考文献•XXX(书籍、报告或相关研究)•YYY(文章、论文或相关资料)以上为老人养老院摔伤事件处理报告,希望对您有帮助。

二年级作文扶起摔倒的老人

二年级作文扶起摔倒的老人

二年级作文扶起摔倒的老人《扶起摔倒的老人》
“哎呀,这可怎么办呀!”我着急地喊着。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我和小伙伴们在小区里快乐地玩耍着。

小区里的花开得正艳,鸟儿也在枝头欢快地歌唱,一切都那么美好。

我们你追我赶,笑声在空气中回荡。

就在这时,我突然看到不远处有一位老爷爷摔倒在地上。

他满脸痛苦的表情,试图自己站起来却又无能为力。

我的心一下子揪了起来,小伙伴们也都停下了脚步。

“我们快去帮帮老爷爷吧!”我对小伙伴们说。

“可是……万一他讹我们怎么办呀?”一个小伙伴有点担心地说。

“怎么会呢,老爷爷看起来那么可怜。

”我反驳道。

我急忙跑过去,蹲在老爷爷身边:“老爷爷,您没事吧?”
老爷爷看着我,艰难地说:“我的腿好疼啊。


我回头对小伙伴们喊:“快来帮忙呀!”他们犹豫了一下,也都跑了过来。

我们小心翼翼地扶起老爷爷,让他靠在我们身上。

“老爷爷,我们送您回家吧。

”我说。

老爷爷感激地看着我们:“谢谢你们,小朋友。


在送老爷爷回家的路上,我心里一直在想,要是大家看到老人摔倒都不敢扶,那这些老人该多无助呀!这就好像花需要阳光和雨水才能茁壮成长,如果没有了温暖和帮助,它们不就会枯萎吗?我们不能因为害怕就不去做正确的事情呀。

终于把老爷爷送回了家,他的家人对我们连连道谢。

我们开心地笑了,然后又跑出去继续玩耍。

我觉得,帮助别人的感觉真好,就像阳光照在身上一样温暖。

我们不能因为一些不好的传闻就放弃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呀,不是吗?。

扶不扶调查报告

扶不扶调查报告

扶不扶调查报告篇一:思修论文:关于老人跌倒扶不扶问题调查报告老人摔倒要不要扶问题调查报告学科: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年级:工程院XX 级姓名:学号: 22XX45一、调查背景近年来,老人摔倒扶不扶的问题屡屡登头条,成为群众热议的话题,坏人变老了,道德滑坡等论调也不断出现。

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我们遇到老人摔倒到底该不该去扶呢?去扶了,可能会给自己带来一系列的麻烦,被诬陷告到法院甚至要还背负巨额赔偿。

近几年南京的“彭宇”案和河南郑州的“李凯强”案扶老人被讹而赔光家底的事件已经向大家暴露了这个问题。

如果不扶,我们可能会换得一个清静,不会招惹上任何麻烦。

但是我们失去了什么呢?我们失去的是良心。

可能就在那一霎那间,一个人的生命就消逝了。

如果不去扶,我们虽然得到了生活的平静,却换来了道德的丢失。

与之相对的负责案件调查的公安部门在哪,为何许多的事件都得不到一个最终的结果。

如果任由事态延续下去,公安部门将丧失基本的权威和群众的信任;好人的权益也将一再被侵犯;更甚者,社会的道德建设将面临危机,法律的尊严也将受到损害,何谈全民守法。

更为重要的是,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该怎么做。

二、典型案例1、XX年5月一则小学生撞老人扶起的新闻引起网友的关注,网友纷纷为小学生敢于认错的行为点赞。

老人摔倒到底扶不扶,这是个持久的话题,这话题到如今也有着巨大的争议。

5月24日,白云区同心小学的四个学生做出了他们的选择。

当日下午4时许,放学后的付译与三位同学一起回家时不小心将84岁的丘阿婆撞倒,4学生赶紧道歉并将老人扶了起来,并陪同老人接回放学的孙女并送回家。

对于这种勇于承担错误的行为,跌倒受伤的丘阿婆并没有怪罪他们,反而安慰他们说自己有医保,他们不用担责。

连续两日,丘阿婆还奔波于学校和报社之间,希望学校和报社表彰这种行为2、南京彭宇案XX年11月20日早晨,一位老太在南京市水西门广场一公交站台等83路车。

人来人往中,老太被撞倒摔成了骨折,鉴定后构成8级伤残,医药费花了不少。

扶老人代表案例

扶老人代表案例

扶老人代表案例篇一:扶老人被讹的事例及原因、措施分析事例1.25日晚,在杭州景点卖红薯的一位八旬老人忽然倒地,两位年轻女孩立刻上前嘘寒问暖,给老人捂手捂脚。

旁边饭店的师傅送来了热水。

为了让老人早点回家,大家还买光了他的几十个红薯。

一位曾担心女孩被讹诈的路人,拍下事件全过程并发到了微博上。

(11月28日新华网)杭州卖红薯八旬老人路边晕倒好心路人上前帮助,这一举动似乎让人情味随着天气般越发冰冷的社会忽然有了一股暖意,可是尴尬的一幕出现了,“好心人”在做善举之时被一位路人拿出了手机拍了起来,被问起原由,拍照的人说,如果发生类似四川达州三名儿童与老人的事情,可以给女孩留个证据。

2.老人闹市跌倒无人敢扶1小时死亡 20年1月4日清晨,68岁的海口市民杨先生跟往常一样骑着自行车去白龙北路菜市场买菜。

令人想不到的是,杨先生半路突然摔倒,由于腿脚不是很好,没有立即起身。

尽管有人围观,但没有人站出来扶他一把,在旁人冷漠的围观中,杨先生一直趴在地上,错过了最佳抢救时间,一个小时后死亡3.在杭州景点卖红薯的一位八旬老人忽然倒地,两位年轻女孩立刻上前嘘寒问暖,给老人捂手捂脚。

旁边饭店的师傅送来了热水。

为了让老人早点回家,大家还买光了他的几十个红薯4.11月27日,长沙市开福区稻谷仓巷一名80多岁的老人路边摔倒后,热心市民纷纷上前搀扶,并将老人送回家。

现在大家都在讨论要不要扶摔倒的老人,我觉得这几个人的举动让我觉得很感动,他们扶起的不单单是老人,更是人与人的信任和对社会道德的信心,他们在用实际行动温暖社会。

谁都会有老的时候,我们需要这样热心的好人。

做法1.“乐于助人”“尊老爱幼”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每个中华儿女应该继承和发扬的优良品质。

只是,近几年频发的好心人一不小心便被“讹”事件,着实让人感到寒心不已。

假借摔倒骗取他人同情,这是道德败坏的表现,不仅损害他人利益,更影响了整个社会风气。

这也正是导致路人帮女孩拍照留证据“尴尬”一幕发生的主要原因。

社区见义勇为工作情况汇报

社区见义勇为工作情况汇报

社区见义勇为工作情况汇报尊敬的领导、各位社区居民:大家好!我是xx社区的工作人员,今天非常荣幸能够向大家汇报一下我们社区见义勇为工作的情况。

近年来,社区见义勇为事件层出不穷,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而作为社区工作人员,我们也积极参与其中,做出了一些积极的工作。

今天,我将结合具体案例,向大家介绍几起社区见义勇为事件,并对我们社区的相关工作进行汇报。

一、事件一:老人摔倒今年5月份,社区一老人在上街的时候不慎摔倒,头部受伤严重,大量出血。

幸运的是,一名路过的年轻人及时上前施救,拨打了急救电话,将其送往医院救治。

社区工作人员得知情况后迅速赶到医院,给予了老人及其家属必要的帮助和抚慰。

在事后我们也对施救者进行了表扬,并给予适当奖励。

同时,我们也对此次事件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发现社区老人出行的隐患,并加强了老年人安全出行的宣传和教育。

二、事件二:邻居家突发火灾今年8月份,社区某居民家突发火灾,情况十分危急。

在得知消息后,社区工作人员迅速赶到现场,组织居民紧急疏散,并协助消防队员进行灭火救援。

在事后,我们进一步对此次火灾事故进行了排查,发现了居民家中用电隐患严重,给予了其相应的整改意见和措施。

同时,也对灾后家庭给予了一定的帮助和慰问。

三、事件三:邻里纠纷社区邻里纠纷一直是我们工作中的一个难题。

在今年3月份,社区一起邻里纠纷事件酿成了一起打架事件,严重影响了社区治安和居民生活。

得知消息后,我们及时介入,沟通调解双方矛盾,最终解决了此次纠纷。

同时,我们也对此次事件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针对性地加强了邻里互助和纠纷调解工作,加强了社区的治安防范工作。

总结:以上是我向大家汇报的几起社区见义勇为事件,也是我们社区参与社会治安维稳的一些具体案例。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将见义勇为工作纳入了社区工作的重要内容,不断加强社区安全稳定工作,提高了社区居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我们将继续深化社区治安工作,加强社区宣传教育,提高居民应急自救能力,加强社区志愿服务体系建设,为社区安全稳定、邻里和谐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于对老人摔倒扶不扶问题的调查

关于对老人摔倒扶不扶问题的调查
关于对老人摔倒扶 不扶问题看法的社会调查报告
班级: 姓名: 学号: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尊老爱幼就是中国民族的 创痛美德,几千年来我们从未质疑,而如今我们却对摔倒的老 人该不该扶引发了强烈的争议,春节联欢晚会上更是上演了一 出该不该扶摔倒老人的“好戏”,现如今老人摔倒事件经常发 生在身边,好心扶了以后,老人却诬陷好心人将其撞倒,类似 的新闻事件和事件不断对我们的社会道德水平提出质问,那么 老人摔倒了我们到底该不该去扶?对此,我在2014年暑假前期, 在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设计3134班发出36份调查问卷,对老 人摔倒扶不扶问题看法展开调查。
4.如果您扶起老人反被老人污蔑,你会怎么做? A.自认倒霉,掏钱走人 B.和老人讲道理,消除误会 C.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
5.请问您觉得如果一个人看见一个老人摔倒了 而不去扶的原因是什么? A.自己没有义务 C.怕被诬陷 B.觉得麻烦 D.其他
6.您觉得是否应该制定相应的法律来保护那些助人者? A.不应该,尊老爱幼是理所应当的,好人是占绝大部分的 B.应该,社会秩序混乱,应该有相应的法律来保护助人者
1.您认为自己有助人为乐的精神吗?
A.有 B.没有 C.偶尔有
2.如果您遇到老人摔倒您会去扶吗? A.毫不犹豫的去扶 B.会先证明自己不是肇事者再扶 C.打110或120 D.绝不犹豫,选择围观 E.假装没看见,赶紧走掉免得惹麻烦
3.作为当代大学生,您觉得扶起摔倒的老人是应该的吗? A.应该,发扬团结互助的传统美德 B.应该,可以让大家看到高等教育的结果 C.不应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D.不应该,现在的社会太混乱了
道德的贫困是最大的贫困。没有道德,全民 无法承受由此产生的后果,没有道德,也将难有 幸福的生活,在碰到诸如此类的见死不救事情时, 必须先扪心自问,然后才是抛却世风日下,人 心不古的感叹,脚踏实地,从我做起,以举手之 劳释放爱心,播撒仁慈,彰显人文情怀,而这些, 最后惠及的也是我们每一个人。构建社会和心人的原因是什么? A.意欲熏心 B.家庭条件不好,生活所迫,医疗得不到保障 C.受人教唆 D.其他

法律案件解说扶老人(3篇)

法律案件解说扶老人(3篇)

第1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道德观念的提升,扶老人这一行为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然而,在现实中,扶老人案件也频发,引发了一系列的法律争议。

本文将从法律的角度对扶老人案件进行解析,以期为公众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扶老人案件概述扶老人案件主要是指好心人在遇到跌倒的老人时,出于善意伸出援手,却被老人或其家属诬陷为故意推倒老人,要求赔偿的案件。

这类案件在社会上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二、法律对扶老人案件的规定1.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根据《侵权责任法》第十六条规定,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但在此类案件中,好心人出于善意伸出援手,一般不属于侵权行为。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三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一)扰乱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秩序,致使工作、生产、营业、医疗、教学、科研不能正常进行,尚未造成严重损失的;(二)扰乱车站、港口、码头、机场、商场、公园、展览馆或者其他公共场所秩序的;(三)扰乱公共汽车、电车、火车、船舶、航空器或者其他公共交通工具上的秩序的;(四)非法拦截或者强登、扒乘机动车、船舶、航空器以及其他交通工具,影响交通工具正常行驶的;(五)破坏依法进行的选举秩序的。

根据该规定,对于恶意诬陷好心人的行为,可以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根据《刑法》第二百四十三条规定,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在扶老人案件中,若恶意诬陷好心人,涉嫌构成诬告陷害罪,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三、扶老人案件的案例分析案例一:某好心人看到一位老人跌倒在地,立即上前搀扶。

然而,老人家属却指责好心人故意推倒老人,要求赔偿。

经调查,发现老人确实是因为自己不小心跌倒,好心人并无过错。

关于老人跌倒扶不扶的调查报告

关于老人跌倒扶不扶的调查报告

关于老人跌倒扶不扶的调查报告调查背景南京彭宇案2006年11月20日早晨,一位老太在南京市水西门广场一公交站台等83路车。

人来人往中,老太被撞倒摔成了骨折,鉴定后构成8级伤残,医药费花了不少。

老太指认撞人者是刚下车的小伙彭宇。

老太告到法院索赔13万多元.天津许云鹤案,又称天津翻版“彭宇案”.2010年8月16日,天津市车主许云鹤因搀扶违章爬马路护栏摔倒的王老太,被天津市红桥区人民法院判赔108606元,不少网友直呼这是翻版的“彭宇案”。

2006年11月的一天,山东平阴县村民丁某骑自行车沿220国道行驶,遇王某骑摩托车从后面驶来。

王某说,当他骑车超越丁某大约5米时,从后视镜中发现丁某摔倒,急忙返回,并拨打了120。

哪知,后来丁某将他告到法院,说是他的摩托车将自己挂伤,要求赔偿。

由于证据不足,法院驳回了丁某的诉讼请求2011年8月大巴司机停车救人反被指为肇事者,监控录像证清白。

调查方法通过网络问答形式进行调查,其主要数据来源于中国调查网。

调查内容及数据调查内容及数据一、在路上碰到摔倒的老人,你会上前去扶一下老人吗?(单选题)时间:2011-9-5 20:26~2011-10-18 23:06调查方式:网络随机参与人数:410人。

二、老人跌倒扶还是不扶?调查时间:2011-9-15 13:26~2011-10-18 23:15调查方式:网络随机参与人数:636人三、你看见一个老人摔倒了你会怎么做?调查时间:2011-1-5 23:40~2011-10-18 23:15调查方式:网络随机参与人数:452人老人跌倒扶不扶的分析报告根据同样问题不同回答内容方式调查结果显示:当可以选择会扶、看一眼就走、围观及保护现场、会围观且打110及120四个选择时,29.5%的人选择了会扶、30.1%的人会围观且打110及120;当可以选择扶起来、看情况、怕惹事就当没看见时、43.1%的人选择了会扶或扶起来,31%的人选择看情况。

关爱老人社会实践报告(12篇)

关爱老人社会实践报告(12篇)

关爱老人社会实践报告(12篇)关爱老人社会实践报告1实践总是伴随着辛劳和收获。

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是我们现阶段接触社会的唯一途径。

由此可见实践对我们的重要性。

没有例外的,在这个寒假里,我自愿参加了实践活动,以下是我的这个寒假的实践报告随之计划生育的实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

近年来社会对这个问题越来越重视,为了完善老年人养老体系,《老年法》有所改善。

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这个问题。

为了解决老年人养老的问题,许多养老院,老年公寓等应运而生。

针对这一现象,假期我们对养老院进行了一次社会实践调查。

首先,我们对振华养老院的院长进行了采访。

院长告诉我们“创办养老院不在于是否盈利,只是为了是老年人能够安享晚年。

”院长的话朴实却真实,对晚辈而言,让老年人晚年幸福比什么都重要。

在副院长的讲解下,我们大致了解了养老院的规模形式。

我们发现养老院虽然不是很大但却干净整洁。

老人在这住的舒心。

他们的平均年龄在60岁左右,虽然不能和子女共享天伦之乐,但他们在这儿找到了同龄的朋友,他们有共同的话题,可以一起聊天打牌。

有些老人甚至比在家里还开心。

因为现在老人和子女住在一起都会感到孤独,白天子女上班,自己只能呆在房子里,没有人聊天,许多邻居都不认识,他们就像是熟悉的陌生人。

老人在子女那不会找到在养老院的幸福。

从与下面两位老人的交谈中我们就会有所感受。

张爷爷来养老院一年多了,当我们去的时候他正在房间里看报纸,他是一个十分乐观的人,而且他在这儿过得很开心,他让我们明白,一个人的视野开阔了,他的心胸也开阔了。

他的生活会很快乐。

老人的子女常常来看他,他感觉在养老院比在家还要好,当问及是否要回家过春节时,他决定在这儿过。

因为这家养老院在节日会请人来演出,使老人真正有家的感觉。

他只想告诉子女让他们安心工作,自己一切都好。

另一位老人郝爷爷是一位退休干部,他在这儿也一年多了,因为子女工作忙,他决定来养老院。

在这儿他很满意,他告诉我们,饭菜在一星期中没有重的,保证了营养均衡,同时养老院会定期举办文艺活动,为老人解闷,侯副院长会唱戏,每天晚上都要为老人们唱上几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扶起摔倒老人的调查报告学校:学院:班级:组员:关于扶起摔倒老人调查报告调查背景:2006年11月20日,南京一男子彭宇在公共汽车站好心扶一名跌倒在地的老人起来,并送其去医院检查。

不想,受伤的徐老太太及家人得知胫骨骨折,要花费数万元医药费时,一口咬定是彭宇撞了人,要其承担数万元医疗费。

被拒绝后,老人向鼓楼区法院起诉,要求彭宇赔偿各项损失13万多元。

法院做出一审判决,彭宇被判赔45876元。

判决书称“彭宇自认其是第一个下车的人,从常理分析,他与老太太相撞的可能性比较大。

如果不是彭宇撞的老太太,他完全不用送她去医院”。

自该案以来,与不敢做好事相关的报道屡见不鲜。

2008年8月,河南大学生李凯强骑电动车回家的路上扶起一位老人宋某,老人认定他就是肇事者,并把他告上法庭。

2009年12月28日,郑州市二七区法院作出判决,李凯强支付宋某1万元精神抚慰金及其他费用共计7.9万余元。

此案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反响。

最近,此类案件也不断见诸报端,如2009年11月19日,《江南晚报》报道《“孕妇版”彭宇事件再现南京》;2010年1月21日,凤凰资讯台报道《南京彭宇事件现宁晋版,邢台小伙做好事担责任》……这类事件,都是由一场场“助人为乐”的好事开始,最后走向了所谓“做好事不得好报”的结局,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负面效应,使得很多人在助人之前都会迟疑和顾虑。

2009年2月22日上午,一名75岁的老人在南京一公交站台下车时,一头从公交车后门跌倒在地,爬不起来,跟在身后的乘客都不敢上前扶他。

老人似乎知道乘客们的心思,大喊一声:“是我自己跌的,你们不用担心,跟你们没有关系。

”这时,乘客们才上前施救。

老人之后告诉前来救助的民警,周围的乘客不敢上前搀扶,他能够理解。

虎年春晚,冯巩借着小品《不能让他走》,更是把“做‘雷锋’难”的话题摆在了全国人面前。

二十一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雷锋”精神是否还在?看见老太太摔倒了,扶,还是不扶?雷锋,还是不雷锋?路上碰到需要救助的人,你会伸出援手吗?对于每一个有良知的人来说,这个原本不是问题的问题,如今正越来越成为一个现实困惑。

这一现象,不仅折射出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普遍的道德焦虑,也暴露出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建设、道德建设存在的重大问题。

调查方法:采用定量分析,报告数据和分析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

调查样本特征:一、调查时间2010年5月24日——2010年5月30日二、样本数量共有200人参加本次问卷调查,其中有效问卷188份。

三、 样本分布1、 样本性别构成情况女, 94, 50%男, 94, 50%2、样本人群构成情况教师、学生3、样本出生年代构成情况80-90, 117,62%70前, 11,6%6%关于扶起摔倒老人分析报告:各选项所占比例A B C D E F1F2F3G分析:调查结果显示23%的人会选择“不考虑后果毫不犹豫将老人扶起”(选项D),说明雷锋精神、扶危济困、慈悲善良、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仍然存在,8%的人会选择“不会扶起老人,但会拨打110或120”(选项A),16%的人会选择“找他人一起扶”(选项B),16%的人会选择“会扶起老人但要先找路人作见证”(选项E),从数据可以看出善良的人还是占大多数的,没有人愿意眼睁睁的看着老人摔倒而不去扶起,只是现在的社会现象让人不愿更不敢去展现自己的善良。

25%的人会选择“不好说视情况而定”(选项G),说明他们的善良并没有泯灭,只是不想去关心除亲人以外的其他人。

有人说:出于道德,我会;出于良心,我会;出于现实,我要考虑!其实,好事谁都愿意做,可做了好事再惹一身是非那就太不合适了,不少人都是抱着这样的想法,在是否愿意扶起摔倒老人的问题上投了否决票。

有人戏称,救人之前,要先做足法律上的准备,避免被当作是撞伤老人的“凶手”,并列举了“电话通知家人”、“录像存证”、“救助声明”等方法,很多人认为这是社会的一种反讽。

在此调查中,仅3%的人选择“为避免被敲诈扶起前先拍照或先让老人写救助声明”(选项C),显然,如何做好事,应该是一件值得讨论的事情。

“电话通知家人”、“录像存证”、“救助声明”,这些应该是最基本的法律准备,就和我们借钱给别人的时候,要别人出一张借条一样简单,生活中本来就存在情与法的矛盾,不是信不过友情,只是为了避免可能出现的麻烦,对于这样的法律准备,大家似乎已经能够认同了。

街头救助老人,带来的道德拷问,完全是因为老人是弱势群体,面对弱势群体,情理是不是绝对应该战胜法理,没有人能够给出明确的答案。

有记者针对老翁摔倒事件,采访了曾获“道德楷模”称号的一位公民,他的回答是“应该立即扶起老人”,但同时也应该保留证据,如果记者采访这位公民的原因,是认为他应该在道德上境界更高的话,那与之相比,我们普通人,选择法理在情理之上,就更无可厚非。

事实上,法律有时候会伤害我们的感情,但伤害的同时,也是为了保护。

比如莽撞扶起老人的好心人,也许会给老人的身体造成更大伤害,所以“电话通知家人”,由熟悉老人情况的人来处理,未必不是最好的办法,“录像存证”有可能会耽误救助的时间,但日后关于责任人的扯皮,也许会让社会付出更高的成本。

“彭宇撞人事件”,使我们发现了生活的漏洞,也使我们查缺补漏,也是法制社会对我们的培训。

比如这两个事件分别告诉我们,遇到老人摔倒不要毫无准备地去扶,以及手机“录像存证”之后就可以扶,那么,我们就多了一个既尊重法律精神、同时又是向善的选择,这也是社会的成长。

我想我们大多数人并没有亲身经历过老人讹人的事,我相信善良的人占绝大多数。

不是有句话嘛,只要我们站在善良的一边,世界就多一份希望。

有些事情虽然不尽如人意,但我们自己不能放弃内心坚守的一些东西。

谁家没有老人呢?谁都希望自家的老人在外面遇上事情时能有人伸以援手。

最重要的一点是,那些骗钱的必竟只是少数。

不能因为少数人的无耻就泯灭了我们的良心。

说到这,有人问了,我愿意做好事,可是该怎样避免被冤枉呢?网友风行天下出了一个好主意:比方说,在公交车上看见老人跌倒了,可以大声地说,哎呀,老人家跌倒了!快扶他起来!让大家都知道,然后再上去扶他,这样应该就会好一点了。

从小我们就在学习扶危济困,慈悲善良,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但是到了眼下的年代,这种美德却屈服于对惹麻烦上身的恐惧心理。

用一句话来说,是环境改变了人,是一些无赖的表现让‘人之初性本善’的良心蒙昧,我们实在感觉这是社会的悲哀。

眼下,这种施以援救前先要提前声明或者签字画押式的免责之举,透出的是关于世态炎凉、人心冷暖的冰冷冰冷的黑色幽默。

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做好事却受到法律制裁报道的频频出现,给社会道德带来了巨大冲击,许多人将指责的矛头对准法律,一些人更认为是法律戕害了良心。

对此,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眭鸿明表示,其实此类案件的焦点并不在于媒体渲染的所谓“法律与道德”的冲突,而在于事实。

如果事实清楚,能够证明当事人见义勇为,就不会发生做好事反倒受牵连的事。

如果案件中的事实难以认定,那么相关责任就无法认定。

他说,媒体和公众在认知此类案件时,应首先弄清楚“法律事实”和“客观事实”两个概念。

尽管客观事实是法律追求的目标,但必须承认,有些时候,法院判决的法律事实不一定和客观真实相一致。

一些媒体在报道中,有意或者无意忽略了这两个概念的区别,为吸引眼球,迫不及待地炒作“见义勇为吃亏”这个概念,对公众有一定误导。

“法律是人们行为规范的最低层次的要求,道德的标准高于法律。

因此,有时候运用法律的手段难以解决道德层面的问题。

‘道德官司’的增加,一方面说明公众的法律维权意识增强,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公众对诉讼司法机制和其他纠纷解决机制之间的协调性缺乏正确认识,对法律与道德的关系缺乏认识。

”眭鸿明表示,在公民遇到此类“道德官司”时,诉讼司法未必是解决纠纷的最好方式。

事实上,人民调解委员会、社会维权组织等也是解决纠纷的好渠道。

不过,相关法律专家也认为,虽然不能将道德的重负完全加之于法律,但法律确实可以通过千方百计弄清事实等,为道德建设提供保障。

上海市法学会副秘书长、上海政法学院教授汤啸天指出,此类事件引起的民事诉讼,焦点往往在于双方当事人的举证问题上。

因此,遇到类似案件,当事人可以申请管辖的人民法院依职权调查。

“司法机关可在当事人申请后,积极取证。

例如通过公安部门获取事件现场的监控图像,或是通过街头寻访,找到事件的其他目击证人。

这就比当事人靠一己之力来取证要方便得多,证据也更加全面和可靠。

”此外,由于类似案件的证据收集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在司法审判当中,可以运用对当事人证词的推理分析、常理判断等法官自由裁量的内容。

“在证据学中有一种证据叫做‘品格证据’。

如果人民法院通过‘品格证据’的调查,发现救人者平时经常做好事,帮助别人,那么他主动去帮助别人的行为也就更符合常理,他的证词也就更具有可信度。

”汤啸天说,“当然,‘品格证据’的调查,只能作为审判的参考,它们的使用必须建立在‘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司法审判原则之上。

”“见死不救”事件的增多,除了让人们反思法律问题,也使得关于社会道德底线的讨论热闹起来。

许多人认为,屡屡发生此类事件,从本质上讲,还是因为整个社会道德水平下降。

因为如果没有一些被救者对施恩者的发难,就不会有这些案件的发生;同样,正是因为一些肇事者违背良心的“浑水摸鱼”,才使得公众对事件的判断变得困难。

“很多时候,法律是底线,社会的公序良俗不仅要依靠法律,更要依靠人的道德良知。

”上海大学社会学教授顾骏说,“法律追求的往往是一种有证据的事实,是一种工具理性。

但人类归根到底是感性动物,有情感,有价值观,更需要道德范畴的制约。

因此,我们不能无限扩大法律的适用边界和推断逻辑。

”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救人于危难,如雪中送炭,如绝渡逢舟。

助人为乐是我国的传统美德,追求个人人格完善并将之推广到社会道德建设,一直都是儒家文化中“仁”的重要含义。

但令人惋惜的是,由于近现代种种运动、思潮的冲决,使得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这些优秀因子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传承的土壤。

而处于转型过程之中,我国的公民社会建设尚未完成,公民的责任伦理还有待建立。

由此,社会上的种种道德失范现象层出不穷。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与此同时,社会建设、道德建设却明显滞后。

在中华民族复兴的道路上,这不能不说已成为我们的软肋和当务之急。

一个国家要和谐,人民要幸福,就必须要有良好的社会道德风气,使得每一个在这个社会生存的人都能得到被帮助的温暖,和帮助别人时所体会到的快乐;一个民族要昂然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被别的民族所尊敬和喜爱,除了强大的经济实力,还必然要有为世人所敬仰的精神财富和道德水准。

如何让我们这个昔日的道德大国走向更为文明的未来?其中最重要的,一是必须重视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