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俄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影响
如何看待西方文化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影响?

有一则趣谈:一所国际公寓闹火灾,里面住有犹太人,法国人,美国人和中国人.犹太人急急忙忙先搬出的是他的保险箱,法国人先拖出的是他的情人,美国人则先抱出他的妻子,而中国人则先背出的是他的老母.这一趣谈反映了一个事实:不同的民族有着自己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殊的文化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价值尺度,道德规范和情感趣向.
70年代末,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国门重新向世界敞开,各种西方现代思潮如潮水般涌入中国。刚刚从十年文革的政治梦魇中挣扎出来的知识分子,对于来自西方的文化资源有着巨大的渴求。翻译家们为了满足国人的这些迫切的需求,开始大量地翻译和介绍西方各种现代思潮,出版社也大量地出版西方思想家和文学家的著作。如四川人民出版社率先在 80年代初期出版了百余本的“走向未来丛书”,其中大部分是翻译介绍当今世界新的科技、人文、社会科学和政治法律方面的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紧跟着出版了“现代西方哲学译丛”,其后,三联代典籍,更是前所未有地推动了80年代西方现代思潮在中国的传播。人们不仅接触到了康德、新康德主义,黑格尔、新黑格尔主义,也接触到现象学、解释学、弗洛伊德主义、存在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逻辑分析哲学,以及现当代政治学、法学、教育学、历史学等。在文学领域,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也被大量地翻译和介绍。袁可嘉主编的共四卷八册的《外国现代派文学作品选》,出版之后便风行一时,成为最热门的畅销书。其他出版社也竞相出版外国文学作品,如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和上海译文出版社联合出版的《20世纪外国文学丛书》、《外国文学名著丛书》,广西漓江出版社出版的《诺贝尔文学获奖作家作品集》以及各出版社出版的大量的外国文学研究资料受到了广大读者的亲睐。伴随着思想界不断掀起的西学热,如萨特热、尼采热、弗洛伊德热、海德格尔热、解释学热、解构主义热、女性主义热、新历史主义热,中国当代文学也不断地产生各种文学思潮,如“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先锋小说”、“新写实小说”、“新历史主义小说”、“女性文学”等等。中国的批评家们,也从中学到了各种方法论。如1985年被人们称为“方法论年”,现象学方法、解释学方法、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方法、文艺心理学方法、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荣格神话原型法、结构主义方法等都涌进了学界。评论者运用这些新方法,分析解剖当代作品的内在要素,揭示中国人的心理结构,呈现文学作品的深层无意识,挖掘意识形态的权力运作模式。
浅议俄苏文学对东北文学的影响

浅议俄苏文学对东北文学的影响作者:逯忠华来源:《科教创新》2014年第01期中图分类号:I0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4)01-0352-01摘要:20世纪以来,俄苏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往来,对中国新文学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现代东北文学的发展过程中,深入蕴含了俄罗斯的文化因素,并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独特性。
本文运用一些实例,分析阐述了俄苏文学对东北作家在文学创作上的影响。
关键词:概述影响作用一、俄苏文学对中国文学的总体影响20世纪以来,俄苏文学艺术对中国新文学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一直以来,中国都非常重视各国国情的变化,十分关注中俄文化的相似性和俄苏领导下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
十月革命的胜利,苏维埃政权的建立,既得到了孙中山、毛泽东等领袖的认同,同时也引起了知识界对俄国革命和文学的向往。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在中国的知识界中,思想倾向由法国启蒙主义和欧洲文艺复兴的思想转向了俄苏,当时李大钊的作品《俄罗斯文学与革命》、周作人的作品《文学上的俄国与中国》、鲁迅的作品《祝中俄文字之交》等名著,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已经塑造了亲切而又伟大的俄罗斯人的形象,同时代表国际社会正义方向。
新中国成立以后,苏联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又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大量的书籍,比如苏联文学作品和理论著作被翻译成中文,对苏联文学的研究也更加系统化、更加具有规模。
二、俄苏文学对东北作家的影响1931年东北沦陷,东北笼罩在日伪黑暗统治之下,东北文学主要是针对揭露日伪统治者的暴行,弘扬人民的抗争精神,揭示社会底层黑暗生活等方面的题材。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经历了十月革命炮火洗礼的俄苏革命文学涌入中国,成为文学素养相对较弱的东北作家效仿和学习的榜样,东北作家更多地从契诃夫、果戈理、屠格涅夫、托尔斯泰、高尔基等俄苏文学大师那里吸取养料,他们的文学创作在主题、构思、人物形象塑造等多方面都受到了俄苏革命文学的深刻影响,30年代初,作家疑迟在俄苏文学的熏陶和影响下走上了文学道路。
俄罗斯文学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俄罗斯文学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之利处 之弊处
俄罗斯文学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利端
中俄文字之交由来已久。 中俄文字之交由来已久。从 19世纪末开始,俄罗斯古典文学 世纪末开始, 世纪末开始 巨匠普希金、莱蒙托夫、果戈理、 巨匠普希金、莱蒙托夫、果戈理、 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 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托 尔斯泰、 尔斯泰、契诃夫等的作品就不断 被介绍过来。 被介绍过来。中国读者通过俄国 文学“看见了被压迫者的灵魂, 文学“看见了被压迫者的灵魂 的酸辛,的挣扎 的挣扎” 的酸辛 的挣扎”,把俄罗斯文 学看作是“导师和朋友” 鲁迅 鲁迅)。 学看作是“导师和朋友”(鲁迅 。
19世纪俄国趁机在中国东北地区侵占 150多万平方公里
19世纪中期的鸦片战争后俄国的注意力开始关注东北亚,在中国的黑 世纪中期的鸦片战争后俄国的注意力开始关注东北亚, 世纪中期的鸦片战争后俄国的注意力开始关注东北亚 龙江和乌苏里江地区开始进行蚕食和移58年 龙江和乌苏里江地区开始进行蚕食和移 年—1864年,俄国利用中 年 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英法联军战败,以调停的名义, 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英法联军战败,以调停的名义,通过中俄 瑷珲条约》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瑷珲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和《中俄勘分西北界约 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先后侵占了15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 记》等一年义和团运动期间全面出兵侵占了我国的东北,并 年义和团运动期间全面出兵侵占了我国的东北, 民。俄国在 年义和团运动期间全面出兵侵占了我国的东北 且千方百计企图将中国东北地区变成沙俄的殖民地
其次是中国新文学的兴起。 其次是中国新文学的兴起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奠
基者的鲁迅、郭沫若、巴金、茅盾等人, 基者的鲁迅、郭沫若、巴金、茅盾等人,都是俄苏文学的 翻译者和积极推广者, 翻译者和积极推广者,这个史实最好不过地说明了俄罗斯 文学在中国新文学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曾发挥的巨大作用。 文学在中国新文学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曾发挥的巨大作用。
现当代文学现象、文学团体与文学流派

现当代文学现象、文学团体与文学流派1.“五四”文学革命“五四”文学革命,指的是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文学变革。
“五四”文学革命是于1917 年初由陈独秀主办的《新青年》杂志首先发难的。
《新青年》杂志发表的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是“五四”文学革命发难的第一个信号。
提出文章“八事”: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大力倡导白话文。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提出文学革命主张,提出三大主义:平民的文学、写实的文学、社会的文学。
文学革命的内容:①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
求得了语言和文体的解放,解放了禁锢上千年的文学形式。
②批判封建文学观念(文以载道,代圣人立言思想),提倡新文学的观念(国民文学,社会文学,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恢复文学中人的尊严,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学是人学”)。
③注重吸收外国文学的影响。
尤其是注重吸收苏俄文学的影响,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这影响到后来文学的发展潮流。
④创作方法提倡以现实主义(写实主义)为主要方法。
2.文学研究会(初中)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新文学社团,参与发起的有沈雁冰、郑振铎、叶圣陶、许地山、周作人、王统照、郭绍虞、耿济之、孙伏园、朱希祖、瞿世英、蒋百里。
会员共有一百七十余人,其中有朱自清、冰心、老舍、王鲁彦、黄庐隐、丰子恺等著名作家。
会刊有茅盾主编并革新过的《小说月报》和《文学旬刊》等。
该会提倡“为人生”的文学,反对将文学当做“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的工具,主张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3.散文诗(初中)散文诗是兼有诗与散文特点的一种现代抒情文学体裁。
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描写性的某些特点。
在本质上属于诗,有诗的情绪和幻想,给读者美和想象;在内容上它保留了有诗意的散文性细节;在形式上它有散文的外观,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但不乏内在的音韵美和节奏感。
4.创造社(初中)“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出现的著名新文学团体。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文学创作中的应用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文学创作中的应用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作为一种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批评思想,对中国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从20世纪初到现在,中国文学以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为指导,不仅在创作中吸收了其中的精髓,还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本文将详细探讨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文学创作中的应用与发展。
一、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通过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指导思想,使中国文学在20世纪初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
它强调了文学作品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并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原则。
这一原则使得中国作家在创作中关注社会底层、捕捉人民的生活痛点,进而揭示平民百姓的悲喜哀乐。
例如鲁迅的作品中就充满了对社会不公和人民苦难的揭示,他的小说《狂人日记》以一种讽刺的方式呈现了中国当时社会的种种腐败现象。
二、推动文学与社会现实的结合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文学创作中还强调了文学与社会现实的密切结合。
它主张文学要服务于社会革命和改革进程。
在这个背景下,中国作家开始关注社会问题,通过创作表达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批判。
例如,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通过主人公阿Q的形象,揭示了中国当时社会和人民的软弱,呼吁人民觉醒并推动社会变革。
三、强调人民性与历史底蕴的融合在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影响下,中国作家开始注重作品中人民性与历史底蕴的融合。
他们以劳动人民为创作对象,通过真实的描写展现人民的乐观精神和坚韧品质。
例如,钱钟书的小说《围城》以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传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被现实社会冲击而导致人们困惑和焦虑的情感。
四、开拓实践文学的新领域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文学创作中还推动了实践文学的开拓。
中国作家开始以强烈的亲身体验为原点进行创作,将文学与真实生活结合起来。
例如,鲁迅的散文《野草》就是他在与社会的亲密接触中产生的思考和观察的结晶。
五、推动文学与现代性的融合在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引领下,中国文学创作逐渐与现代性相融合。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渊源、代表、观点和评价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渊源、代表、观点和评价“西方马克思主义”其实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思想潮流,或者是理论体系,而是一个总体称谓,它其中包含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思潮、流派和学说,不同的学派都有着各自的代表人物和其主流思想,对后世也有着不同的影响。
西方马克思主义既有着某种共同的理论基础,又在具体的思想内容上变现得极其复杂和庞大。
虽然有时候会与马克思注意的基本原理会有些许冲突,但是其中也包含着许多有创新性而且深刻的理论观点。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渊源一方面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俄国十月革命取得成功,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新纪元。
在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和鼓舞下,西方的德国、芬兰、波兰、匈牙利和奥地利等国也相继爆发了无产阶级革命,但都遭到了失败。
于是,西欧马克思主义者纷纷从理论上进行反思,探讨西欧各国革命失败的原因。
他们把革命陷于低潮的原因归于把马克思主义庸俗化、机械化、教条化了,忽视了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在革命实践中的能动作用,削弱了历史进程中的主体功能。
另一方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的飞速发展,给西方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后工业化”,不但经济迅速发展时期,还引起了社会结构、阶级结构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深刻变化,导致了对马克思暴力革命说、列宁的帝国主义垂死说、斯大林的集权主义的怀疑和不满,于是提出了种种不同于传统马克思主义的新理论。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代表及其观点1、卢卡契的现实主义文论卢卡契是现代匈牙利美学家、文艺批评家、哲学家。
主要论著有:《美学》、《审美特性》、《美学史论文集》、《美学补遗》、《文学与民主》等。
他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的创始人和重要代表,在20世纪影响很大、争议也很多。
他的主要观点有以下几点:第一,艺术本质是审美反映论。
卢卡契认为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人的心理是第二性的,任何反映都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结合,而不是机械的反映,强调社会、人类和理论体系的整体性原则,坚持现实主义的立场。
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

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深具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意义的学说体系,其对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在文学批评领域,马克思主义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的关系及其对文学研究的影响。
一、马克思主义对文学批评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对文学批评的指导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的形态,包括文学。
文学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受到社会经济状况的制约和影响。
文学批评在分析文学作品时,需要考虑其背后的经济基础,以及作品对于社会风气、阶级关系等的反映。
2. 阶级斗争与文学: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的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文学批评中,马克思主义强调对文学作品中阶级关系的敏感度,通过分析作品中的人物、情节等,揭示作品对阶级斗争的态度和立场。
3. 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为,历史是一种发展的过程,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条件和特点。
文学作为历史的产物,必然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
文学批评中,马克思主义注重对作品所处历史时期的分析,以及作品对历史的反映和批判。
二、马克思主义对文学批评的影响1. 阶级分析:马克思主义对文学批评的最大贡献之一是强调了对文学作品中阶级关系的分析。
通过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行为等,可以揭示作品所表现的阶级立场和社会现实。
这种阶级分析成为了一种常用的文学批评方法。
2. 社会批判: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也对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对文学作品中的社会现象、问题的揭示和剖析,文学批评可以成为社会的一种监督机制,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3. 创作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观点对文学创作也产生了一定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认为,作家的创作受到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而文学作品又能够反作用于社会,形成一种相互关系。
这一观点对文学创作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式。
三、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的争议尽管马克思主义对文学批评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是也存在一些争议:1. 过度经济化:一些批评家指出,马克思主义在文学批评中过度强调经济基础,忽略了其他方面的重要因素。
中国古代文学的外国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的外国影响中国古代文学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其独特的风格和深邃的内涵吸引了无数读者。
然而,很少有人意识到,中国古代文学也受到了外国文化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古代文学的外国影响,并了解其如何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内涵。
首先,从古代的丝绸之路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文学与外国文化的交流。
丝绸之路是中国与西方之间的重要贸易通道,也是文化交流的桥梁。
通过这条通道,中国古代文学与印度、希腊、罗马等文明相互渗透,产生了丰富多样的文化交流。
例如,佛教的传入为中国文学注入了新的思想和艺术元素。
佛教的到来,使得中国文学中出现了许多与佛教相关的作品,如《法华经》、《楞严经》等。
这些作品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的题材,还为中国文学注入了一种宏大的宗教氛围。
其次,外国文学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还体现在文学创作的技巧和艺术风格上。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些与外国文学相似的创作技巧和艺术风格。
例如,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对联和西方文学中的押韵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对联是一种以平仄、音韵为基础的创作方式,而押韵则是西方文学中常见的手法。
这种相似性表明中国古代文学在创作技巧和艺术风格上受到了外国文学的一定影响。
此外,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些作品也受到了外国文学作品的启发。
例如,中国古代小说《红楼梦》中的一些情节和人物形象与西方文学中的作品有着明显的相似之处。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形象与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罗密欧和朱丽叶有着相似的遭遇和命运。
这种相似性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学与外国文学之间的相互影响,也体现了人类文学创作中普遍存在的共通性。
最后,外国文学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还体现在文学批评和理论的传播上。
中国古代文学的批评和理论主要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但也受到了外国文学批评理论的一定影响。
例如,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传入为中国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这种外国文学批评理论的传播,不仅拓宽了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视野,还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对话与交流。
俄国文学对我国当代文学创作的影响

俄国文学对我国当代文学创作的影响俄国文学对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创作理念上,二是在创作技巧上。
在创作理念上,俄国文学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性的深入剖析。
俄国文学家如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等,以及苏联时期的文学家们,他们对社会的怀疑和批判,对人性的思考和探究,对道德和信仰的关注,对个人命运的思索,都给中国当代作家提供了很多启示。
在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动荡,战争频繁,人们面临着种种困境和迷茫。
这种情境下,中国文学家开始关注社会现实,思考人类的命运、价值和存在的意义。
他们通过对俄国文学的学习和研究,学习到了俄国文学家对社会现实的敏感和对人性的深入洞察,这种洞察和批判精神成为了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创作技巧上,俄国文学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小说的叙述技巧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上。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小说《罪与罚》中采用内心独白的手法,深入剖析了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和内心动态,这种叙述方式对中国当代小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当代大量作品中也出现了类似的叙述手法,通过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展现出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和艺术性。
俄国文学家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也有很大的影响。
俄国文学注重刻画复杂多面的人物形象,通过细致入微地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塑造出鲜明立体的形象。
中国当代文学家通过对俄国文学的学习和借鉴,也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有了新的发展。
他们通过对人物性格和命运的细腻刻画,展现出复杂多面的人物形象,使作品更具生命力和艺术性。
俄国文学对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不仅体现在创作理念上,也体现在创作技巧上。
俄国文学家们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性的深入剖析,对中国当代作家产生了巨大影响,使他们更加关注社会现实、深入探究人性,并在创作中充分运用俄国文学的技巧,展现出高度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可以说俄国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之一。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与中国文学的发展演变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与中国文学的发展演变近代以来,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对中国文学的发展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批评方法,为中国文学的创作和批评提供了新的思想基础和方法论。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对中国文学的价值观与审美观的影响、文学创作与社会现实的关系,以及文学批评的发展演变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对中国文学的价值观与审美观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强调文学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具有明确的阶级属性。
它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明确了文学与社会、经济和政治现实之间的关系。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倡导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观和审美观。
它强调文学应该关注劳动人民的生活和命运,倡导反映社会生活、揭示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的作品。
这种价值观与审美观的转变,使中国文学的内容更加与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相契合,更加深入地揭示社会现实。
二、文学创作与社会现实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认为,文学创作是与社会现实相联系的。
它提出文学应该是直接参与社会实践的产物,反映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的需要。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对文学创作与社会现实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它强调文学作品应该紧密联系社会现实,关注人民群众的生活,批判社会不公和剥削。
这种观点的引入,推动了中国文学创作的转型,使之更加关注社会问题,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经验和精神追求。
三、文学批评的发展演变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最早的阶段是革命文学批评,它强调文学要为革命服务,反映阶级斗争的需要。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入,马克思主义批评逐渐转向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批评。
这个阶段,强调文学应当直面社会现实,揭示社会矛盾,并且遵循社会主义的价值观。
改革开放以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又经历了新的发展,包括对西方文化影响的吸收和创新。
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批评学派和思潮,如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批评等,对中国文学批评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
简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对中国新文学的影响。

一、介绍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概念1.1 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兴起背景1.2 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点1.3 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二、我国新文学的兴起与发展2.1 我国新文学的产生背景2.2 我国新文学的主要特点2.3 我国新文学对当代我国社会的反映和影响三、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对我国新文学的影响3.1 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对我国新文学的思想影响3.2 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对我国新文学的创作手法影响3.3 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对我国新文学的艺术风格影响四、我国新文学在接受和发展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影响的过程中的认识和反思4.1 我国新文学在接受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影响时的借鉴和吸收 4.2 我国新文学在发展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影响时的转化和创新 4.3 我国新文学在认识和反思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影响时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探索五、结语5.1 总结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对我国新文学的影响5.2 展望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对我国新文学的未来影响5.3 对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对我国新文学的影响进行评价在介绍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对我国新文学的影响的不可避免地需要深入了解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对我国新文学产生影响的原因和具体方式。
在这一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探讨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对我国新文学的思想渗透、写作技巧引进以及艺术风格影响等具体方面。
实际的创作实践中,我国新文学在接受和发展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影响的过程中,也逐渐产生了对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影响的认识和反思。
我们有必要对我国新文学在接受和发展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影响的过程中的认识和反思进行进一步的探讨,以了解这种影响产生的具体影响和效果。
三、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对我国新文学的影响3.1 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对我国新文学的思想影响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以其深刻的社会思想和对现实的批判性态度而闻名。
我国新文学在20世纪初受到了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这种思想影响主要体现在我国新文学作品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现实矛盾的深刻思考。
苏联十月革命对当时中国的影响

姓名罗翎玮学号2014301130038专业地理信息科学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类型必修课班级周二11-13节苏联十月革命对当时中国的影响罗翎玮(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2)摘要:苏联的十月革命给中国带来了希望、思想、马克思主义和一个友好的苏联,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传播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危难中的中国指明了民族解放的道路。
关键词:十月革命、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无产阶级俄历1917年10月25日,列宁领导赤卫队等大批武装人员对冬宫发起包围,并于次日凌晨占领冬宫,苏联十月革命正式爆发。
这对当时正处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国来说无疑有巨大的指引作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影响了中国革命的轨迹,为中国社会主义力量的兴起埋下了伏笔。
一、带来希望苏联十月革命对当时正在探索民族复兴道路的旧中国来说就像一剂强心剂,让中国人民看到了找到民族出路的希望。
(1)给知识分子带来希望自从1840年英国人用大炮轰开中国的大门后,各路仁人志士便踏上了民族救亡之路,他们该往何处走———自然是向高速发展的西方看齐,知识分子纷纷留学西方,西方各种文化、科技迅速流入中国,在此期间也出现了多元化的价值标准和多种救国方案,这些知识分子大致了、可以分为三个群体——以胡适为代表的全盘西化派:他们似乎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深的憎恶,要求全盘接收西方文化,企图让中国传统洗牌。
以梁启超为代表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派:他们试图在吸纳西方文化的同时复兴儒学、重建传统。
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学用结合”派,将文化重建和社会改造进行结合,不仅仅停留在理论或者书本上,让思想启蒙运动在广大工农群众中扩散开来。
当知识分子正激烈地争论中国该走何种改革道路时,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一次重大危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这让这些改革的先驱不得不转而思考西方文化的正确性,他们看到了一战的残酷,看到了欧洲人民的疑惑,恐惧,对未来生活的迷茫,资本主义的弊端也在世界面前暴露无遗,西方文明出现了危机,这使改革者们重新思考中国革命的出路,如此先进的西方文明、叩开中国大门的西方文明都出现了如此重大的危机,中国还能往哪儿走?这个问题一直在改革者的心底回荡,他们陷入了深深的迷茫……就在此时,苏联的一声炮响传到了改革者的耳畔,以工人、农民为代表的底层人士站到了苏维埃政权的上层,虽然苏联还处于艰难的开始阶段,但是显得生机勃勃,光明的未来是可期的,相比之下,西方世界已经变得破败不堪,中国再次抓住了改革黑暗中的一棵稻草,真所谓“柳暗花明又一村”,中国开始倒向苏联,人们开始看到中国革命的未来。
从“判断批评”走向“想象批评”——对现代文学批评的反思

从 “! - : 断批评 ” 向 “ 走 想象批评 ”
对现代文 学批评 的反 思
莫 先 武
( 苏州大学 文学院 , 苏 苏州 25 0 ; 江 106 南京晓庄 学院 人 文学院, 南京 2 17 ) 11 1
摘 要 : 当前 学 界 文 学 批 评 模 式 主要 是 判 断 批 评 , 表 现 形 态 主 要 有 两种 , 其 一是 政 治 、 德 判 断 , 是 智 性 分 析 道 一
断的工具 。
、
判断批评的另一条路径是智性分析判断, 这种模式因为 披上客观眭与科学性的外衣而具有更大的迷惑性。 新时期以 来, 理论与批评的唯政治 、 道德判断模式 日益受到批判, 文学 研究也逐步摆脱了政治、 道德言说的唯一性 , 这从上世纪8 0 年代的方法论热就可见出。文学批评逐步走出政治 、 道德判 断的模式 , 但判断的唯一性的思维方式并没有改变, 这表现 为以某种理论 、 模式来分析作品的智性活动, 而不是将文学
看成活生生的审美体验。阅读现代的文学批评, 可以见出各 种理论各种方式的丰富与多彩 , 但这种丰富多彩, 并不是来 源于文学本身的解读, 而是将文学作为各种范畴与理论的演 绎与操练, 走的不是从文学到批评的道路, 而是从批评到文 学的技术分析路线。 比如, 维柯认为, 《 伊利亚特》 中的阿喀流 斯代表早期古希腊社会奉为理想的勇猛,奥德赛》 《 中的俄底 修斯代表晚期希腊社会奉为理想的智谋; 法国的丹纳把 自 然 科学的方法运用于文学的研究 , 提出了种族 、 环境和时代三 要素决定论 , 认为种族 、 环境和时代是决定艺术的三个要素, 同时也是艺术创造的三个“ 原始力量”俄国什克洛夫斯基则 ; 将丰富的童话归结为3种功能。这种科学分析的方法, 1 似乎 具有文本分析的客观性 , 但恰恰忽略了文学活动的审美体验 特征 , 往往是有利于所谓批评家的技术分析, 而对文学的直 观感悟并没有提供什么帮助。 二、 想象批评的提出 可以说, 判断式的批评是扼杀创造性活动的文学鉴赏与
20世纪50年代翻译大量苏联文学作品的历史背景

20世纪50年代翻译大量苏联文学作品的历史背景一、苏俄文学作品的汉译背景二十世纪上半叶,世界范围内战火纷飞,人类经历着水深火热的战争洗礼。
中俄两国人民在十月革命后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苏联社会主义共和国在中国人眼中是充满希望的国家。
中苏两国是社会主义的合作伙伴,两国在教育、文化、科技等领域展开了深入而广泛的合作。
这一时期,苏俄文学作品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以战争为题材的作品尤其多,它们大多关注人性,弘扬爱国精神和英雄主义,揭示信仰带给人的无穷力量。
此时的中国正在进行五四新文学运动,俄罗斯文学像一场及时雨,对中国社会和“新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十世纪初,苏俄文学作品被大量翻译成中文,白银时代的著名作家和诗人逐渐被中国知识分子所熟知。
“五四运动”前期,中国就已经翻译了约80部俄罗斯作家的作品,例如普希金、莱蒙托夫、屠格涅夫、列夫·托尔斯泰、契诃夫、高尔基,其中托尔斯泰有30多部作品。
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中国开始翻译大量的俄国文学作品。
十九世纪二十年代(1921年—1927)和三四十年代(1937年—1949年)是翻译苏俄文学的两个高潮点,并且在10年时间里翻译了1045种类型的俄苏文学作品。
苏联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引起了中国文学界的浓厚的兴趣。
二、二十世纪俄罗斯文学译介在中国的传播二十世纪俄罗斯文学大师和经典辈出,包含白银时代文学、苏维埃文学,以及苏联解体后的文学。
俄罗斯经典著作分三个时期传入中国:新中国成立前、十七年、改革开放至今。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苏俄译介在中国的五四运动以前,俄罗斯文学著作的译介规模小,翻译质量不高,多为译者个人引入。
最早译成汉语的俄罗斯文学作品是普希金的小说《上尉的女儿》。
这是一部以俄国历史上著名的普加乔夫起义为背景的小说,它塑造了一个体现人民智慧和力量的起义军领袖的英雄形象。
此外,这部作品还塑造了一系列具有不同特征的各阶层人物形象,它是一部人民优秀品质的赞歌。
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

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也是文艺批评的重要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以其独特的方法论和价值观,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和评价文学作品的重要视角。
首先,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社会历史背景。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作品是社会历史的反映,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现实的反映。
因此,在评价文学作品时,我们应该将其置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中进行考察,分析其反映的社会现象、政治制度和经济关系等。
其次,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注重文学作品的阶级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作品是一定阶级意识的反映,是一定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表现。
因此,在评价文学作品时,我们应该其代表的阶级利益和意识形态,分析其对社会变革和革命斗争的影响。
再次,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作品作为一种审美活动,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因此,在评价文学作品时,我们应该注重其艺术表现和审美体验,分析其如何通过艺术形象和语言表现来打动人心。
最后,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还文学作品的意识形态功能。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作品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传播工具,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功能。
因此,在评价文学作品时,我们应该其如何通过意识形态的传播来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
总之,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是我们理解和评价文学作品的重要工具。
通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评价文学作品,发现其社会历史意义和审美价值,同时也可以更好地把握其意识形态功能和阶级性等特征。
雷蒙德威廉斯文化唯物主义文学批评观以《马克思主义与文学》为中心雷蒙德·威廉斯,英国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家,以其独特的文化唯物主义理论,对文学批评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代表作《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深入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与文学之间的紧密关系,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文学批评观。
在《马克思主义与文学》中,威廉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与文学研究的结合进行了深入探索。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简介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简介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是一种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对文学作品进行批评和分析的方法。
它强调文学作品的社会性和历史性,认为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是阶级斗争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主张文学要为人民服务,要反映人民的利益和愿望,要揭示社会的矛盾和问题,要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下面将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和发展历程等方面进行简要介绍。
一、基本原则1.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文学作品是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和人们的思想感情。
因此,文学作品的创作和接受都受到历史的制约,必须从历史的角度来理解和评价。
2.阶级分析。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强调阶级分析的重要性,认为文学作品是阶级斗争的产物,反映了不同阶级的利益和意识形态。
因此,文学作品的评价必须从阶级立场出发,揭示其阶级性质和立场倾向。
3.社会批判。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主张对文学作品进行社会批判,揭示其中存在的社会问题和矛盾,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文学作品应当关注人民的生活和命运,反映社会的黑暗面和不公正现象,引起人们的思考和反思。
二、主要内容1.文学作品的社会性。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认为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反映了人们的思想感情和社会关系。
文学作品不是脱离社会存在的,而是与社会密切相关的,必须从社会的角度来理解和评价。
2.文学作品的阶级性。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阶级性质,认为不同阶级的作家和读者会对文学作品产生不同的理解和评价。
文学作品的阶级立场和意识形态会影响其内容和形式,必须从阶级斗争的角度来分析和评价。
3.文学作品的历史性。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历史性,认为文学作品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人们的思想感情。
文学作品的创作和接受都受到历史的制约,必须从历史的角度来理解和评价。
三、发展历程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起源于19世纪中叶的欧洲,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和发展,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推广和应用。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自考资料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案“现代文学”部分绪论一、中国历史的分期与中国文学的分期(一)中国的历史分期古代:1840年鸦片战争前,分远古、中古、近古近代:1840年—1919年现代:1919年-1949年当代:1949年后(二)中国文学分期的几个概念中国文学:包含古代、近代、现代、当代文学。
古代(古典)文学:先秦——清朝末期的文学(1840年前)。
近代文学:1840年-1917年的文学,是古典文学向现代文学的过渡时期。
是文学现代性的累积时期。
现代文学:1917年——1949年创作的文学(40年代前称“新文学”)。
也有的将1917年后的文学统称为现代文学,如朱栋霖编教材。
当代文学:1949年7月全国第一次文代会以后创作的文学(5O年代后期提出这一概念,70年代前与新中国文学、“建国以来的文学”、“建国后文学”等名称可互指)。
三、中国现代文学的整体观(一)内容思想:第一个十年(1917-1927):民主意识、科学精神、社会主义思想。
第二个十年(1927-1937):阶级解放意识,左翼革命文学的社会主义意识,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人文主义文学意识并存。
第三个十年(1937-1949):民族解放意识和人民解放意识,多地域、多元化、大众化的文学。
(二)创作方法: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
现实主义为主潮。
(三)代表作家:鲁迅、沈从文、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张爱玲、徐志摩、闻一多、丁玲、赵树理、艾青、戴望舒、萧红、艾芜、钱钟书、艾青、路翎、穆旦等。
(四)主要作品:鲁迅的小说《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野草》;郭沫若的《女神》、《屈原》;茅盾的《子夜》、《林家铺子》;徐志摩、闻一多的诗歌;沈从文的《边城》、《柏子》;巴金的《家、春、秋》、《寒夜》;老舍的《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曹禺的《原野》、《雷雨》;赵树理的小说;艾青、穆旦的诗歌;张爱玲的小说等。
五、学习和研究方法:历史的美学的研究和学习方法为此,要加强:(一)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树立历史观念和分析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要 :中国形 态的马克思主义文 学批评是在俄 苏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直接影响 下产 生和发展起来的。
它与俄 苏马克 思主 义文学批评 的关 系大致经历 了三个阶段 。 0 2 世纪 2 、3 年代到 5 年代是 第一个阶段 , 0 0 0 主
第3 卷 第5 2 期
2 1年9 0 1 月
湖 南 城 市 学 院 学 报
J 0URNAL OF HUNAN CI TY UNI RS TY VE I
v 13 . o . 2 No5
S p .2 1 e t 01
苏俄对 中国马克 思主义文学批评 的影 响
张 玉 能
先进分 子 ,用无产 阶级 的宇 宙观作为 观察 国家命运 的工
具 ,重新 考虑 自己的问题 。走俄 国人 的路——这 就是结
论。 。 ”【” 】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的形成也应该是
夫等俄 国早期 马克思 主义文论 , 也有十月社会 主义 革命 后
的马克思 主义文学批 评 , 还有列 宁 、 大林 、 斯 卢那察 尔斯
收 稿 日期 :2 1-62 0 1 .8 0
评” 。正统 马克 思主义文学批评主要是所谓列宁主义文学 批 评 , 中包括斯大林 的文学批评 , 其 也包 括卢那察尔斯基 、 高尔基 、沃隆斯基 、 波格丹诺夫 、日丹诺夫等人的文学批 评 实践 和理论。正统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要 内容有 :
列 宁主义 的旗帜下 形成 了所 谓 “ 正统 马克思主义文 学批
方法及其理论 , 0 4 年代末 、5 年代初苏联意识形 态领 导 O
人 日丹诺夫 主义 等人 的讲 话 、 批示 和联 共 ( ) 中央的 布 党 文件等 。 这些文学理论批评 直接影响 了中国现代文学 的指 导思想 、 基本格局 和发展走 向。这种 “ 影响”本身是复杂 、 全面 、深广 的,因此其 历史结果同样是复杂 的、全 面 、深
要 是接受俄 苏马克 思主 义文学批评 的影响 ;第二个阶段是 5 0年代 中期到 7 0年代 ,主要是与俄 苏马克思主义 文学批评的疏 离;8 0年代 以后是 第三个阶段 ,主要是 对俄 苏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反思。在 经过 “ 接受—— 疏 离—— 反思”的历程后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中国形 态逐 步形成 了自己的基本特点 :反 映论、政 治化 、人 民性、革命现 实主 义和革命 浪漫主义相结合。 关键 词 :马克思主 义文 学批评 ;中国形态 ;俄 苏马克思主 义文 学批评 中图分类号 :I 0 6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7 — 9 2 2 1) 5 0 6 — 7 6 2 14 (0 10 — 0 9 0 广 的。 一方面 ,中国现代文学 中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批 评在这种影响下逐步建构起来 , 并在现代文学理论批评的 实践 中显示 出了巨大作用 。 另一方面 , 俄苏文学理论批评
基 、沃 隆斯基 等苏联领导者关于文学艺术 的言论 ,2 年 0 代苏联形形色色 文学 思潮 与流派的理论观点 , 至连 “ 甚 无 产 阶级文化派 ”思潮 、庸俗社会学理论和 “ 拉普 ”文学 理 论批评 ,以及 3 0年代 出现的 “ 社会主义现实 主义 ”创 作
通过苏联 十月革命 以后所形 成的俄苏 马克思主义文 学批 评 或苏联正统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这个 中介 的。 随着苏联十月革命的胜利 , 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格局的 变化 , 俄苏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 2 世 纪 3 0 0年代前后在
马克思 主义文学批 评 的中国形态 或 中国形态 的马克
思 主义文学 批评是 在俄苏 马克思 主义文学批 评的直接 影 响下产 生和发展 起来 的 。 它与俄苏马克思 主义 文学 批评的 关 系大致上 经历 了三个阶段 。2 0世纪 2 、3 0 0年代到 5 0 年代是第一个 阶段 , 这个阶段主要是接受俄苏 马克思主义 文学批评 的影 响 ;第 二个阶段是 5 0年代 中期到 7 0年代 ,
革命浪漫 主义相 结合 。 这些特点基本上与俄苏 马克 思主义
文学批评密切相关 , 或者直接 接受 ,或者间接接受 ,或者 有所修正 ,或者有 意区分 。俄苏文学理论和批评 在 2 0世 纪2 O年代后 ,即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才 比较 系统 地传 人 中国。 到 2 直 0世纪 5 0年代初 以前 ,中国现代文学 吸纳了 俄苏马克思 主义 文学 批评 的主要 内容 , 中包括普列汉诺 其
作者简介 :张玉能 ( 9 3 ) ,江苏南京人,教授 ,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西方美学 、文艺学研究 。 14. ,男
这个 阶段 主要是与俄 苏马克 思主义文 学批评 的疏离 ;8 0
中的庸俗社会学 、“ 无产阶级文化派” 拉普派”思潮等 、“
极“ 左”的文学理论观点 和批评 实践 , 也被 当作马克思主 义文学理论批评及其具体运用而全盘接受 , 从而强化了 中 国现代文学 的政治化倾 向, 给新 中国成立 以后 的文学 “ 向 左转”埋下 了伏线 。
中国马克思 主义 者是通过俄 苏 的十月革命而认 识和 接受马克思主义学说 的。 毛泽东在 《 论人 民民主专政 》中 指出 :“ 中国人 找到马克思主义 ,是经过俄国人介绍的。
在十月革命 以前 ,中国人不但不知道列宁 、 斯大林 , 也不 知道马克思 、恩格 斯。十月革命一声炮 响 , 给我们送来 了 马克思列宁主义 。 十月革命帮助 了全世界也帮助了 中国的
一
年代 以后是第 三个阶段 , 这个阶段主要是对俄 苏马克思主 义文学批评 的反 思。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中国形态 经过 了 这样 “ 接受——疏离—— 反思 ”的历 程 , 逐步形成 了 自己 的基本特点 : 映论 、政治化 、人 民性 受的历史 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