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 自然辩证法课程阅读参考书目-1(科学与自然观)
新版自然辩证法1,2章概要
• 3. 狭义的自然辩证法:(钱学森)—自然观 •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研
究方法,探讨清楚四大起源问题:即天体 的起源与演化、地球的起源与演化、生物 的起源与演化、人类的起源与演化
钱 学 森
4.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哲学(认为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自然哲学)
人本主义
存在主义:萨特尔《存在与虚无》
• 第二部分:自然科学与哲学。论述了自然科学与 哲学之间的关系,哲学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世界观 方法论的指导,研究者把握了正确的哲学思维, 就能加速科研进程,少走弯路,避免犯唯心主义 和宗教神学的错误。
• 第三部分:辩证法。论述了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 系由三大规律和五对范畴(形式与内容、原因与 结果、偶然与必然、可能性与现实性、本质与现 象)组成。
第一章 绪论
思考题: 1.简述什么是自然辩证法。 2.简述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一书的体系结构及主要内容。
第一节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内容及学科性质
一、什么是自然辩证法: 19世纪70年代由恩格斯创立,Dialektics of Nature。目的:阐述
辩证法的客观性。 1.广义的自然辩证法: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以科学技术发展史 为基础,研究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特别是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 2.自然辩证法是一个学科群:研究各门具体科学中出现的一系列重 大哲学问题。
自然科学与哲学
《反杜林论》旧序— —《论辩证法》、
[自然科学与哲学]
《自然科学中的神灵
世界》
3
辩证法
4
物质运动形式
《辩证法》
[辩证法]
《运动的基本形式— —科学分类》
[物质运动形式]
论述了自然科学与哲学之间的关系,哲学为科学研 究提供了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研究者把握了正确 的哲学思维,就能加速科研进程,少走弯路,避免 犯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的错误。
自然辩证法课程阅读书目
自然辩证法课程阅读书目
1、《科学的制造》(美)史蒂芬·科尔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3
2、《真科学》约翰·齐曼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12
3、《自然辩证法参考读物》刘兵李正风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4
4、《科学技术与社会导论》(澳)布里其斯托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2
5、《科学家的不端行为》(日)山崎茂明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5
6、《科学与哲学的对话Ⅱ》(法)费迪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9
7、《经验及其模式》(英)迈克尔·奥克肖特文津出版社2005.1
8、《西方文明中的科学》刘魁科学出版社2006.5
9、《走向科学技术学》李正风人民出版社2006.8
10、《科学的历程第二版》吴国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0
11、《西方的智慧》(英)罗素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1。
《自然辩证法》比较好的参考资料
(〇)系统自然观的基本思想1、从存在到演化。
2、确定性和随机性的统一。
3、简单性和复杂性的统一。
4、线性与非线性的统一(一)如何看待科学技术的社会效应1.科技是把双刃剑,科学技术在历史上是一种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但它并不是万能的,科学技术所带来的后果具有两重性。
科学技术应用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后果、正效应和负效用,总是同时并存的。
我们不可能追求不会带来任何消极后果或负效用的绝对好的技术,只能在技术应用中,逐步增强其正效用,减弱其负效用,充分利用其积极作用,设法限制或消解其消极作用。
2.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是在社会大系统中发挥和表现出来的,科技的社会后果包含着诸多社会条件和社会关系的影响。
我们不能把科学技术的社会后果仅仅归之于科学技术本身,必须把科技同科技的社会应用及其后果区别开来,把科学技术应用所带来的消极后果或负效用一概归于科学技术乃至科学家,是缺乏分析的,也是不公正的。
3.要限制和克服科技可能带来的消极后果,当然要靠科学技术,但仅靠科学技术是不够的,还要靠社会的进步。
只有通过社会的变革,通过正确的政策和科学的管理,使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使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弱和避免在科学技术的实际应用中可能带来的消极方面。
(二)案例分析: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一、问题由来光辉灿烂的古代;不堪回首的近代;苦苦求索的现代二、前贤视点1. 梁启超(1873-1929):《清代学术概论》(1920年) :德成于上,艺成于下《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1924年):科举制度是最大障碍。
2. 李约瑟:四个抑制因素,为地理、气候、经济与社会。
后二者乃由中国之无商人阶级。
三、初步解答1、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严重限制了商业资本的发展,使近代科技发展失去了最根本的推动力。
以农立国重农抑商科技领域的局限性科技需求的有限性2、封建专制的思想统治对科技发展的阻碍。
如,秦:焚书坑儒;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宋明理学;清代的文字狱一方面,以功名利禄引知识分子钻进儒家经文的死胡同,限制其自由思想;另一方面,对离经叛道的知识分子实施残酷的镇压。
自然辩证法笔记(第一至第五讲)
自然辩证法笔记:第一讲导论一、什么是“自然辩证法”(本课程的研究对象和框架体系)二、本课程的性质和目的三、本课程的安排和基本要求一、什么是“自然辩证法”?▪从《自然辩证法》到“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辩证法的渊源▪恩格斯与《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的传播及其领域的扩展▪本课程的结构及国外大学类似课程辩证法的渊源自然辩证法(Dialectics of nature)苏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68-前400)辩证法(dialectics):论辩的艺术柏拉图(Plato,约公元前428-前348)以问答的方式发展科学知识的艺术,从概念上把握存在者的艺术。
黑格尔(G.W.F. Hegel,1770-1831)第一次把整个自然、历史和精神的世界,描绘为一个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并试图揭示这种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内在联系。
正、反、合的辩证发展。
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1820-1895)童年▪1820年11月28日出生在巴门一个名门望族。
▪地址:巴门,布鲁歇尔·罗特尔,800号▪父亲(也叫弗里德里希)是棉纺厂主,母亲爱莉莎出生于语言学家家庭。
少年▪1834年进入爱北斐特中学。
▪1837年离开中学到商行作实习生。
▪1839年发表首篇政论文章《乌培河谷来信》。
青年▪1841年到柏林服兵役,同时在大学旁听。
▪1842年赴英国曼彻斯特“欧门--恩格斯”纺织工厂经商,和马克思第一次见面。
▪1843年开始和爱尔兰女工玛丽-白恩士共同生活。
与马克思的友谊▪1844年去巴黎拜访马克思,开始了长期的友谊与合作。
▪列宁:“古老的传说中有各种非常动人的友谊的故事。
欧洲无产阶级可以说,它的科学是由两位学者和战士创造的,他们的关系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
”背景:19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的需要恩格斯:“马克思和我,可以说是从德国唯心主义哲学中拯救了自觉的辩证法并且把它转为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唯一的人。
“自然辩证法”课程参考书如下
参考书目
《茶树育种学》陈兴琰主编,农业出版社,1986(第二版)。
“茶叶化学工程”课程参考书如下:
参考书目
《茶叶化学工程》陈宗道等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观赏园艺学”课程参考书如下:
参考书目
《观赏园艺概论》郭维明、毛龙生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植物学”课程参考书如下:
“自然辩证法”课程参考书如下:
参考书目
《自然辩证法概论》陈文林主编,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年9版;
《自然辩证法导论》陈其荣著,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版。
“作物生态学”课程参考书如下:
参考书目
《作物生态学Leabharlann 韩湘玲主编,气象出版社,1991年。
“生物化学”课程参考书如下:
参考书目
《生物化学》(上、下册),第三版,王镜岩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9月出版。
“农产品贮藏运销学”课程参考书如下:
参考书目
《果品蔬菜贮藏运销学》刘兴华、陈维信编;《食品物性学》李里特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资源经济与管理”课程参考书如下:
参考书目
《资源经济学》曲福田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
“土地规划与管理”课程参考书如下:
参考书目
《土地利用规划学》王万茂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版;《土地资源管理》王万茂主编,高教出版社,2002年版。
“植物病理学”课程参考书如下:
参考书目
《普通植物病理学》许志刚主编,农业出版社,1997年第2版;《农业植物病理学》北京农业大学主编,农业出版社。
“微生物学”课程参考书如下:
参考书目
《微生物学》周德庆主编;《微生物遗传学》华中农大、南京农大主编。
自然辩证法主要参考书和期刊目录
主要参考书和期刊目录一、主要参考书(一)综合类1.恩格斯: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自然辩证法》,载该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版,人民出版社,1995;也可参照其他版本。
2.龚育之:《自然辩证法在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3.孙小礼主编:《自然辩证法通论》2卷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W.C.丹皮尔:《科学史》,商务印书馆,1979,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重印,2003。
5.科恩:《科学中的革命》,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6.T.S.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7.彭加勒:《科学的价值》,光明日报社出版社,1988。
8.乔治〃萨顿:《科学的生命》,商务印书馆,1987。
9.范.弗拉森:《科学的形象》,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10.科恩:《牛顿革命》,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11.刘钝、王扬宗主编:《中国科学与科学革命》,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
12.霍耳顿:《科学与反科学》,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13.巴萨拉:《技术发展简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14.亨利〃佩卓斯基:《器具的进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二)科学技术史与自然观1.詹姆斯等:《世界史上的科学技术》,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
2.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科学思想史卷)科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3.普赖斯《巴比伦以来的科学》,河北科技出版社,2002。
4.狄博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与自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5.韦斯特福尔:《近代科学的建构》,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6.艾伦:《20世纪的生命科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7.布鲁克:《科学与宗教》,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8.霍金:《时间简史》,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9.哈肯:《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
10.曾国屏:《自组织的自然观》,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清华大学自然辩证法课件(自然观)
• 伪气功的“气”: 伪气功的“
– 从千里之外发往大兴安岭灭火、能当场停雷止雨、 从千里之外发往大兴安岭灭火、能当场停雷止雨、 拨云露月; 拨云露月; – 能预测卫星发射是否成功,能改变导弹飞行方向, 能预测卫星发射是否成功,能改变导弹飞行方向, 能从广州辐射到北京命中并改变试管中水分子结构; 能从广州辐射到北京命中并改变试管中水分子结构; – 能穿透瓶壁抖药片,能通过越洋电话也能发放治病 能穿透瓶壁抖药片, 信息,还能复原嚼碎名片; 信息,还能复原嚼碎名片; – ……
12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道冲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 道之为物 惚兮恍兮,其中有物;有物混成, 象;惚兮恍兮,其中有物;有物混成,先 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 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 殆。 –通于天者,道也。 通于天者,道也。 通于天者 –道者万物之所由也,…… 道者万物之所由也, 道者万物之所由也 –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道大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法地
9
1.《周易》--儒家的最高典籍 《周易》 儒家的最高典籍
• 《易经》大约形成于殷周之际,传说伏 易经》大约形成于殷周之际, 羲氏始作八卦,周文王推演为六十四卦。 羲氏始作八卦,周文王推演为六十四卦。 • 《易传》旧说孔子(前551—前479)所 易传》旧说孔子( 551 前479) 近认为是战国以来的解易作品汇集。 作,近认为是战国以来的解易作品汇集。
一种意识决定物质的意念力, 一种意识决定物质的意念力,一种将改变辨 证唯物论、推翻现有科学、引起又一次“ 证唯物论、推翻现有科学、引起又一次“科学 革命”的超自然力。 革命”的超自然力。 • 既非古代哲学之气 也非中医之气 更非呼吸之 既非古代哲学之气,也非中医之气 也非中医之气,更非呼吸之 气,而是打着气功、中医招牌,并偷换其概念的 而是打着气功、中医招牌 并偷换其概念的 而是打着气功 16 虚幻之气,进而以此作为图腾物的邪教崇拜 进而以此作为图腾物的邪教崇拜。 虚幻之气 进而以此作为图腾物的邪教崇拜。 •
自然辩证法课本查找目录
目录绪论第一节什么是自然辩证法(P1)一、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P1)二、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P3)三、自然辩证法的内容体系(P4)四、自然辩证法的形成和发展(P5)五、自然辩证法与相关学科的关系(p9)1.自然辩证法与自然哲学(p9)2.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哲学(p11)3.自然辩证法与西方科学哲学(p12)4.自然辩证法与科学学(p13)5.自然辩证法与科学社会学(p13)第二节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的意义(p14)一、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p15)二、实现观念更新,以正确认识取代错误认识(p15)三、促进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的融合(p16)四、促进科学技术发展,规范科学技术成果的应用(P19)五、指导和规范人类与自然界打交道的实践活动(p20)第三节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方法(p21)一、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p21)二、学习自然科学和技术知识(p23)三、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到大自然中学习自然辩证法(p24)四、建立自然科学工作者与哲学工作者的联盟(p24)五、学习科学技术发展史和自然辩证法本身的发展史(p25)第一编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p27)第一章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p28)第一节古代自然科学和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p28)一、古代科学的萌芽和初步发展(p28)二、古代朴素主义自然观(p30)第二节近代自然科学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p33)一、近代自然科学的主要成就(p33)二、近代唯物主义自然观(p38)第三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p41)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客观条件(p41)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的主观条件(p48)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和“确立”(p53)第二章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上):自然界的存在方式(p59)第一节自然物质的属性和形态(p59)一、自然物质的属性(p59)二、自然物质形态及其多样性和统一性(p64)第二节自然界物质的系统存在形式(p71)一、自然物质系统及其基本特点(p71)二、自然物质系统的基本分类(p75)第三节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层次结构(p77)一、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基本层次(p77)二、自然物质层次间的辩证关系(p80)第四节自然物质的运动形式(p82)一、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p82)二、自然物质运动形式的多样性(p84)第三章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中):自然界的演化发展(p91)第一节自然界的演化过程(p91)一、宇宙和天体的起源与演化(p91)1.宇宙的起源和演化(p91)2.恒星的起源和演化(p95)二、地球的起源与演化(p97)1.地球的起源(p97)2.地球的演化(p99)三、生命的孕育、起源和成长壮大(p102)1.生命的起源(p102)2.生命的演化(p103)第二节自然界的演化规律(p104)一、可逆与不可逆的辩证统一(p104)二、有序与无序的辩证统一(p106)三、进化与退化的辩证统一(p107)四、周期性和无限循环发展(p109)第三节自然演化的动力、自组织机制和基本方式(p111)一、推动自然演化的根本动力(p111)二、自然演化的自组织机制(p113)三、自然演化的基本方式(p115)第四章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下):人与自然(p118)第一节人与自然关系的形成(p118)一、人类的产生(p118)二、人与自然的关系(p121)第二节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p126)一、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表现——生态危机(p126)二、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原因(p131)第三节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p134)一、人与自然关系协调的可能性(p134)二、可持续发展战略——人类协调与自然关系的现实选择(p136)三、中国的可持续发展(p138)第二编科学技术观与科学技术方法论(p141)第五章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构成(p142)第一节科学技术的本质和特征(p142)一、科学的本质和特征(p142)1.科学的含义及其本质规定(p142)2.科学的基本特征(p147)二、技术的本质和特征(p152)1.技术的含义(p152)2.技术的特征(p153)三、科学与技术的联系与区别(p155)1.科学与技术的联系(p155)2.科学与技术的区别(p156)第二节科学技术的构成和分类(p157)一、科学知识的构成(p157)1.科学事实(p157)2.科学概念(p158)3.科学定律(p159)4.科学假说(p160)5.科学理论(p162)二、技术的构成(p163)1.技术要素的主要类型(p163)2.技术要素之间的联系(p164)三、科学技术的体系和结构(p165)1.横向结构(p165)2.纵向结构(p166)3.交叉结构(p166)第三节科学技术发展的内部机制(p168)一、科学发展的内部机制(p168)二、技术发展的内部机制(p171)第六章科学研究活动的基本程序(p174)第一节科学问题和科研选题(p174)一、科学问题(p174)1.科学问题的结构(p174)2.科学问题的意义(p175)3.关于科学问题的辨析(p176)4.科学问题的来源(p177)二、科研选题(p179)1.科研选题的原则(p179)2.选题的步骤(p182)第二节科学事实的获取(p183)一、观察(p184)1.观察的意义(p184)2.观察的主要类型(p184)二、实验(p186)1.科学实验的含义及其特点(p186)2.实验的主要类型(p188)三、观察实验中的机遇(p189)1.机遇及其出现的形式(p189)2.如何对待机遇(p190)第三节整理科学材料的一般方法(p191)一、比较与分类(p192)1.比较(p192)2.分类(p193)二、类比与外推(p193)1.类比(p193)2.外推(p195)三、分析和综合(p195)1.分析(p195)2.综合(p196)四、归纳和演绎(p197)1.归纳(p198)2.演绎(p200)五、数学方法(p201)1.数学方法及其特征(p201)2.数学模型方法(p201)3.数学方法的主要作用(p202)第四节科学假说的提出和科学理论的建立(p203)一、创造性思维(p203)二、直觉和灵感(p205)1.直觉(p205)2.灵感(p205)三、理想实验(p207)四、由假说到理论(p208)五、建立理论体系(p209)第七章技术创造的一般程序(p211)第一节技术选题及其意义(p211)一、技术选题(p211)1.技术选题及其特点(p211)2.技术选题的原则(p212)3.技术选题的方法和程序(p213)二、技术预测(p214)1.技术预测及其特点(p215)2.技术预测的原则(p216)3.技术预测的方法(p217)三、技术评估(p218)1.技术评估及其特点(p218)2.技术评估方法(p218)3.技术评估的一般程序(p219)第二节技术原理构思(p219)一、技术原理构思的思维形式(p220)二、技术原理构思的基本过程(p221)三、技术原理构思的基本方法(p223)1.逻辑方法(p223)2.经验方法(p224)3.集体创造法(p224)4.规范化方法(p225)第三节技术设计(p226)一、技术设计及其特征、作用和原则(p226)二、技术设计方法(p229)1.传统设计方法(p229)2.现代设计方法(p230)三、技术试验及其设计(p232)第八章科学技术成果的评价和检验(p234)第一节科学理论的评价和检验(p234)一、科学理论的逻辑评价(p235)1.相容性评价(p235)2.自洽性评价(p237)3.简单性评价(p238)二、科学理论的实验检验(p241)1.检验蕴含(p241)2.确证与否证(p242)3.判决性实验(p244)三、科学理论评价与检验的复杂性(p245)第二节技术成果的评价(p248)一、技术价值的评价(p248)1.对技术自然价值的评价(p248)2.对技术社会价值的评价(p249)二、技术应用后果的评价(p251)1.对技术应用的有益后果进行评价(p251)2.对技术应用的不良后果进行评价(p252)第三编科学技术与社会(p255)第九章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p256)第一节科学的社会功能(p256)一、科学的认识功能(p257)1.科学的理论指导功能(p257)2.科学的解释功能(p259)3.科学的预见功能(p260)二、科学的文化发展功能(p261)1.科技促进人类的文明进步(p261)2.科学技术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p262)三、科学具有提高人类精神文明水准的功能(p263)1.科学引起思维方式的变革(p263)2.科学发展推动道德的进步(p264)3.科技进步促进教育的发展(p266)第二节技术的社会功能(p266)一、技术的生产力发展功能(p267)1.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改变劳动力结构(p268)2.促进和变革劳动资料(p268)3.扩大和深化劳动对象(p269)4.提高生产管理水平(p269)二、技术的经济增长、经济结构变动功能(p270)1.技术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p271)2.技术进步是经济结构变革的动力(p273)三、技术对政治格局的影响(p274)第三节社会因素与科学技术的互动(p277)一、哲学与科学技术的关系(p277)1.哲学对科学技术的作用(p277)2.科学技术对哲学的作用(p279)3.哲学与科学技术相互交叉、相互贯通(p279)二、科学技术与政治经济之间的关系(p280)1.科学技术对政治、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p280)2.政治、经济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治保障和经济基础(p281)三、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p282)1.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p282)2.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促进作用(p284)第十章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p285)第一节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化进程(p285)一、古代科学技术的个体研究时期——体制化前史(p286)二、中世纪基督教建制化时期——体制化前史(p287)三、文艺复兴后科学的繁荣发展时期——近代体制化的开端(p288)四、现代科技高速发展——体制化的确立和发展时期(p291)第二节当代科学技术体制化内涵(p294)一、科技咨询与决策机制(p294)二、科技的法治理念与保障机制(p297)三、科技投入与科技管理机制(p298)第三节科学技术的社会组织形式(p301)一、科技界的社会分层与互动(p301)1.科学技术界的社会分层(p301)2.科学技术界的互动(p303)二、科学技术社会组织的形式(p305)1.各类科学技术学会、社会组织(p305)2.各类学术会议、学术杂志(p305)3.科学技术的教育、传播机构(p307)4.科学技术研究组织(p307)第四节科学技术体制的目标和规范(p309)一、科学技术体制的目标(p309)二、科学技术的社会规范(p312)1.科学的社会规范(p313)2.技术的社会规范(p315)第十一章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p317)第一节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发展趋势(p317)一、科学技术与生产的日益融合(p317)1.政府——科研机构联合体(p318)2.科研机构——企业科研联合体(p319)3.大公司、大企业研发生产一体化(p320)二、科学技术向社会各领域的全面渗透(p321)1.科学技术的全面社会化(p321)2.科学技术与各门社会科学的交融汇聚(p322)第二节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不平衡(p324)一、空间的不平衡性——科技中心的转移(p324)二、时间的不平衡性——科技发展的加速度趋势(p327)三、科学与技术内部发展的不平衡性(p329)1.科学内部的不平衡性(p329)2.技术发展的不平衡性(p330)第三节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保障系统(p332)一、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理念(p332)1.国家科技战略(p332)2.社会公众的科技意识与素养(p333)二、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系统要素(p335)1.科技奖励制度(p336)2.经济支持系统(p338)3.社会化中介服务体系(p339)三、我国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构建(p340)1.我国科技发展战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p341)2.我国科技奖励制度:日渐完备的系统建设(p342)3.我国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社会化运作的雏形(p343)第十二章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发展(p345)第一节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背景、内容和特点(p345)一、现代科学革命概述(p346)1.现代科学革命的背景(p346)2.现代科学革命的主要内容(p347)二、现代科技革命概述(p348)1.现代科技革命的背景(p348)2.现代技术革命的主要内容(p349)三、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实质和基本特征(p351)1.科学、技术、生产的一体化(p352)2.科学技术体系结构的多元化和综合化(p352)3.科学技术的加速化、群体化(p353)4.科学技术的智能化、生态化(p353)5.科学技术活动的社会化、国际化、产业化(p353)第二节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p354)一、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带来的问题(p355)1.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问题(p355)2.科技进步与社会协调发展问题(p356)3.现代科技革命与人的发展问题(p357)二、现代科技革命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对策(p358)1.树立现代文明观念,实现科技与经济、社会、自然的协调发展(p359)2.积极推进国际合作,消除“科技鸿沟”(p360)3.文明的演进——对人与科技关系的重新定位(p361)第三节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人类社会发展新阶段(p363)一、科技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融合:科技成果人性化使用(p363)1.对科技主义与人文主义融合的理解(p363)2.科学成果人性化使用的社会效果(p364)二、现代科技革命推动知识经济时代发展(p366)三、现代科技革命印发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p368)1.重建和谐社会的生态觉醒(p369)2.人类走向生态时代的客观必然(p370)3.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构思(p371)。
新版自然辩证法1,2章
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单行本或《马恩选集》第3卷) 2.《科学技术史》,清华大学出版社 3.《科学的历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4.《科学技术研究方法论》,天津出版社
5.《自然辩证法》教材(任选)
自然辩证法这门学科有助于理工类研究生打通学科壁垒,消除文理隔阂,拓展 知识、开阔视野、陶冶人文、掌握方法、启迪思维,它让我们在一个宏观的层 次上把握自然界和科技的整体图景,了解科技运作的机制和进步的规律,认识 科技与社会的互动,并引发对宇宙、对科技、对社会、对人生、对人类命运的 思考。课件仅供教师辅助教学和学生参考,欲见更多精彩,请认真上课!
6
劳动创造了人
《劳动在从猿向人转 变过程中的作用》
论述了劳动创造了人,创造了社会,实现了辩证唯物 主义向历史唯物主义的过渡,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 史唯物主义之间架起桥梁。
• 第一部分:导言。论述了文艺复兴运动以来自然 科学发展的历程和主要成就,说明形而上学自然 观的产生有其必然性。 • 第二部分:自然科学与哲学。论述了自然科学与 哲学之间的关系,哲学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世界观 方法论的指导,研究者把握了正确的哲学思维, 就能加速科研进程,少走弯路,避免犯唯心主义 和宗教神学的错误。 • 第三部分:辩证法。论述了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 系由三大规律和五对范畴(形式与内容、原因与 结果、偶然与必然、可能性与现实性、本质与现 象)组成。
第二章 古代自然观与方法论 思考题: 1.结合古代自然观的具体成就,简要说明古代自 然观是朴素唯物主义与自发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简述)
2.简述中国古代“八卦”“五行”学说中朴素唯 物主义与自发辩证法的思想。 3.试比较L-D原子论与伊氏原子论的异同。 (论述)
①两种原子论②相同相异③相同相异在哪里
(自然辩证法)1第一章 历史上的科学技术与自然观
第一篇科学技术与自然观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总的认识的观点。
它的形成和发展同人与自然的关系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古代朴素自然观、17—18世纪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19世纪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发展的三种历史形态。
20世纪以来相继出现的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是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
第一章历史上的科学技术与自然观本章结合科学技术的历史发展过程,阐述自然观发展的各种历史形态及其演替,重点是论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自然科学基础和自然哲学思想渊源、基本观点及其重大意义。
【案例与讨论】1、原子论思想自泰勒斯提出“万物缘于水”这个命题以来,自然哲学家们都相继发展了对自然现象进行说明的理论。
早期的人们都把自然现象归于某种单一的自然物质,如水、火、气等,这种作法虽然完成了对自然界的统一解释,但并不令人信服。
人们都知道,自然界中既有水,也有火。
但常言说得好,水火不相容,它们分别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东西,为什么水本质上就是火或者反过来火本质上就是水呢?如此看来,用单一的自然物质作为自然界统一的基础是行不通的。
自然界的现象和事物是复杂多样的,将“多”统一为“一”是不大容易的,特别是在现象的层次上,更是不能服人。
由于“多”和“一”的矛盾不能解决,科学思想的概念基础不能牢固建立,科学的大发展就不可能。
原子论者留基伯(活跃在公元前440年左右)、德谟克利特(约前460——约前371)是爱奥尼亚人,前者生于米利都,后者生于希腊北部的阿布德拉,他们提出了科学思想史上极为重要的原子论的思想。
原子论主张,世界是统一的,自然现象可以得到统一的解释,但统一不是在宏观的层次上进行的,不是将一些自然物归结为另一些自然物,而是将宏观的东西归结为微观的东西,这些微观的东西就是原子。
把一个物体一分为二,它变得更小,但仍然是一个物体,它还可以被一分为二。
这个过程是否可以无限的进行下去呢?原子论者说,不能。
分割过程进行到最后,必然会有一个极限,这个极限就是原子。
自然辩证法教材
第一篇自然观第一章.自然观的发展第一节古代朴素的自然观及其科学技术基础。
P24一.古希腊哲学对自然的认识。
分5点二.中国古代哲学对自然的认识和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
分6点三.古代自然观和方法论的基本特点和历史作用。
主要是特点P30第二节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科学技术发展。
一.近代科学技术革命产生的思想条件和历史条件。
二.16-19世纪的科学技术革命和机械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分4点三.机械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方法论特点。
主要是特点P37第三节19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
一.19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
分3点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方法论特点。
主要是特点P47第二章.物质运动的自然图景第一节人类对物质运动认识的发展51一.自然界的物质性二.物质形态的多样性三.现代科技对物质运动形式认识的发展第二节宇宙的起源和发展59一.宇宙模型的发展二.大爆炸理论的宇宙图景三.大爆炸宇宙学面临的困难第三节星系和恒星的起源与发展64一.关于星系和恒星演化存在不同观点二.恒星演化的基本阶段第四节地球的起源与发展67一.地球的起源和形成二.地球圈层的演化三.地球的地质运动第五节生命的起源与进化69一.生命起源化学进化过程二.生命起源的生物进化过程第三章自然界的系统性第一节系统是自然界的存在方式74一.系统的涵义二.系统的基本范畴及其关系三.系统的基本类型第二节物质系统的基本特征80一.系统的整体性二.系统的动态性三.系统的层次性四.系统的自组织性第三节对自然系统层次划分的哲学思考91一.人们对自然界层次认识的发展二.物质系统层次与结合能三.层次划分是否无限第四章自然系统演化的规律性第一节自然系统演化的一般特点98一.自然演化的不可逆性二.系统是有序和无序的辩证统一三.系统演化是有序和对称破缺的辩证统一四.系统演化是进化和退化的辩证统一第二节系统进化的根据和条件108一.开放系统是系统进化的基本前提二.非线性相互作用是系统进化的根据三.涨落是系统演化的诱因第三节混沌的基本特征及其演化的可能道路113一.混沌的基本特征二.系统演化到混沌的可能道路第四节自然系统演化的循环性121一.自然界循环发展的普遍性二.自然界循环发展形式的多样性三.循环的不可逆性和无限性第五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自然观。
自然辩证法(清华版)
工程的社会功能
工程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量,为社会提供各种服务和产品, 满足人们的需求。
工程的社会责任
工程实践应考虑社会责任,遵守 法律法规,保障劳动者权益,推 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工程的伦理要求
工程实践中应遵循伦理原则,尊 重人权、公正和诚信,为社会创 造正面的价值。
05
科学技术与社会
科技与经济的关系
科学技术的价值在于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高人类 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能力,促进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和利用。
科学技术的历史发展
古代科学技术的起源
古代科学技术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实践,如农业、手工业、医学等领域的实践经验总结。
近代科学技术的形成
随着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发展,近代科学技术逐渐形成,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经典科学体系成 为近代科学技术的重要标志。
总结词
自然界的层次结构是指自然界中的事物和现象按照其内在本质和规律的层次关系构成了 一个有机的整体。
详细描述
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这些联系和作 用形成了自然界中的层次结构,从微观的基本粒子到宏观的宇宙星系,从简单的无机物 到复杂的多细胞生物,形成了层次分明的有机整体。不同层次的事物和现象遵循着不同
技术的发展应遵循自然规律,实现人 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技术对自然的改造与保护
技术可以帮助人类更好地利用和保护 自然资源,但过度开发可能导致生态 失衡。
技术的发展与进化
01
02
03
技术发展的动力
技术发展的动力来源于人 类不断满足自身需求和解 决实际问题的需要。
技术进化的规律
技术发展呈现出由简单到 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规 律,不断推动着人类社会 的进步。
自然辩证法
三,自然辩证法发展简史
1,关于自然辩证法历史 的两种观点 自古就有, 马克思、 1 ) 自古就有 , 马克思 、 恩格斯只是创立了马克思 主义的自然辩证法
三,自然辩证法发展简史
2),自然辩证法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 ),自然辩证法是由马克思、 自然辩证法是由马克思 立的,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 立的,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和《反 杜林论》 杜林论》这两部著作可看作是这一学科 开创的标志。 开创的标志。 (本课程采用第二种观点,但在马克思、 本课程采用第二种观点,但在马克思、 恩格斯以前的相关发展, 恩格斯以前的相关发展,可看作是自然 辩证法“前史” 辩证法“前史”)
四,自然辩证法的对象和内容
3,分类三。------“大口袋模型”。 分类三。------“大口袋模型” 分类四。 4 , 分类四 。 作为一种社会事业的自 然辩证法。 然辩证法。
四,自然辩证法的对象和内容
新版教材中,重新分类为四大部分:
科学技术与自然观 科学与科学方法论 技术与技术方法论 科学技术与社会 新分类与过去“三大块” 新分类与过去“三大块”分类的异同
(1876年起,为批判杜林等,暂时中断了自然 1876年起 为批判杜林等, 年起, 辩证法的研究。 辩证法的研究。)
三,自然辩证法发展简史
自然辩证法教学提纲及参考书MicrosoftWord文档
自然辩证法教学提纲及参考书MicrosoftWord文档第一讲人类自然观的演变与同时代科技、社会发展的关系前言自然观是什么?一、古代朴素的有机论自然观及历史背景二、近代的近代机械论自然观及历史背景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及历史背景阅读资料: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反杜林论》。
2、芒福德《技术与文明》陈允明、王克仁、李华山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第二讲现代科学与系统自然观一、系统自然观产生的社会背景二、系统自然观的基本内容三、系统自然观建立的意义阅读资料:1、魏宏森, 曾国屏《系统论: 系统科学哲学》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5。
2、张华夏《物质系统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第三讲生态自然观与世界科技发展趋势一、生态自然观产生的历史背景——当代生态危机的出现二、对“生态危机”的反思三、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科学基础四、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五、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生态观底蕴阅读资料:1、路甬祥《世界科技发展趁势》第四讲科学是什么?一、关于“科学是什么?”的不同回答;二、科学作为一种认识活动的结构三、科学的分界阅读书目:1、[英]A.F.查尔默斯:《科学究竟是什么?》,查汝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中文版。
2、[美]亚历克斯·罗森堡著,刘华杰译《科学哲学》,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5年。
3、邱仁宗,《科学方法和科学动力学:现代科学哲学概述》,(上海)知识出版社,1984年。
第五讲科学研究有没有方法可循?一、科学方法的历史回顾(各种方法的作用、优缺点)二、科学研究路线及相关问题三、科学发现的逻辑与非逻辑问题阅读书目:1、周林东《科学哲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邱仁宗《科学方法与科学动力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刘大椿《自然辩证法概论》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张大松《科学思维的艺术——科学思维方法论导论》科学出版社2008。
第六讲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哲学简介一、波普尔其人二、从实证主义到证伪主义三、波普尔证伪主义的现实意义阅读书目:1、赵敦华《赵敦华讲波普尔》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波普尔《波普尔思想自述》赵月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3、波普尔《科学发现的逻辑》查汝强、邱仁宗译,科学出版社1986;第七讲技术是什么?一、技术哲学发展概况二、技术的本质三、技术的二重性本质属性阅读书目:1、王伯鲁《技术究竟是什么》科学出版社2006。
自然辩证法课程参考书
1.[美]约翰·洛西(John Losee)科学哲学历史导论华中出版社19822.金吾伦选编自然观与科学观知识出版社19853.[美]瓦托夫斯基(Marx W Wartofsky)科学思想的概念基础求实出版社1989(Ⅱ)4.[美]卡尔纳普.科学哲学和科学方法论.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5.[美]卡尔纳普(Rudolf Carnap)科学哲学导论中山大学出版社19876.[英]伊·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l9867.洪谦主编.逻辑经验主义(上、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l982—19848.[英]柯林伍德自然的观念华夏出版社19999.[美]沃克迈斯特(W H Werkmeister)科学的哲学商务印书馆199610.[美]劳丹.科学与价值.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l98911.[美]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12.[美]托马斯·S·库恩.必要的张力——科学的传统和变革论文选.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l98113.[英]卡尔·波普尔.客观知识.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14.[英]卡尔·波普尔.猜想与反驳.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l98615.[日]汤川秀树.创造力和直觉——一个物理学家对于东西方的考察.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16.[美]威拉德·蒯因.从逻辑的观点看.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l98717.罗嘉昌.从物质实体到关系实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18.[德]G·克劳斯.从哲学看控制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l98119.[美]H·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20.[美]M·K·穆尼茨.当代分析哲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21.郭贵春.当代科学实在论.北京:科学出版社,l99122.江天骥.当代西方科学哲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23.张之沧.当代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4.舒炜光,邱仁宗主编.当代西方科学哲学评述.北京:人民出版社,l98725.[美]阿尔温·托夫勒.第三次浪潮.北京:三联书店,l98326.[瑞士]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27.[美]N·汉森.发现的模式.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828.[德]阿·迈纳.方法论导论.北京:三联书店,199129.刘大椿.互补方法论.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l99430.李伯聪.工程哲学引论.郑州:大象出版社,200231.[美]M·克莱因.古今数学思想(1~4).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l979—1981 32.[美]赫伯特·A·西蒙.管理决策新科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33.钱学森主编.关于思维科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34.[美]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35.[俄]B·伊诺泽姆采夫.后工业社会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36.[美]大卫·格里芬编.后现代科学——科学魅力的再现.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2 37.[美]理查德·罗蒂.后哲学文化.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l99238.[日]岩佐茂.环境的思想.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39.余谋昌等.环境伦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0.周林等编.科学家论方法,第一、二辑.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4—1985 41.[美]约瑟夫·戴维.科学家在社会中的角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42.刘文海.技术的政治价值.北京:人民出版社,l99643.[德]F·拉普编.技术科学的思维结构.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l98844.陈昌曙,远德玉.技术选择论.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l99045.邹珊刚主编.技术与技术哲学.北京:知识出版社,l98746.张明国.技术文化论.北京:同心出版社,200447.[美]莱斯特·R·布朗.建设一个持续发展的社会.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4 48.[美]L·劳丹.进步及其问题.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49.[美]赫伯特·巴特菲尔德.近代科学的起源.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50.[英]R·库姆斯,P·萨维奥蒂,V·沃尔什.经济学与技术进步.北京:商务印书馆,l98951.[美]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l98052.刘兵.克丽奥眼中的科学.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l99653.菲利普·弗兰克.科学的哲学——科学和哲学之间的纽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54.吕乃基.科技革命与中国社会转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55.[荷兰]E.舒尔曼.科技文明与人类未来.北京:东方出版社,l99556.《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编.科学传统与文化.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l983 57.[法]昂利·彭加勒.科学的价值.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l98858.李醒民.科学的精神与价值.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59.[英]戈德史密斯,马凯主编.科学的科学——技术时代的社会.北京:科学出版社,l985 60.[苏]柯普宁.科学的认识论基础和逻辑基础.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61.[苏]柯普宁.辩证法·逻辑·科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英]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62.[美]杰里·加斯顿.科学的社会运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l98863.[美]乔治·萨顿.科学的生命——文明史论集.北京:商务印书馆,l98764.[加]马里奥·本格.科学的唯物主义.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l98965.[美]约翰·霍根.科学的终结.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199766.[美]史蒂芬·科尔.科学的制造.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67.鲍宗豪等.科学发展观论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68.黄顺基,刘大椿主编.科学技术哲学的前沿与进展.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9.黄顺基,刘大椿.科学的哲学反思.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l98770.黄顺基,黄天授,刘大椿主编.科学技术哲学引论——科技革命时代的自然辩证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71.刘大椿.科学活动论.北京:人民出版社,l98572.刘大椿主编.科技生产力:理论和运作.重庆:重庆出版社,l99673.刘大椿主编.科学逻辑与科学方法论名释.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74.刘大椿,吴向红.新学苦旅:科学、社会、文化的大撞击.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6 75.刘大椿,刘蔚然.知识经济:中国必须回应.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l99876.刘大椿,明日香寿川,金淞.环境问题:从中日比较与合作的观点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77.刘大椿,岩佐茂主编.环境思想研究:基于中日传统与现实的回应.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l99878.刘大椿主编.中国科技体制的转型之路.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l99679.刘大椿.科学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80.方华,刘大椿主编.走向自为——社会科学的活动与方法.重庆:重庆出版社,199281.[英]哈雷.科学逻辑导论.杭州:浙江科技出版社,199082.叶平等.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83.[美]布什等.科学——没有止境的前沿.北京:中国科学院政策研究室,l985 84.赵红州.科学能力学引论.北京:科学出版社,l98485.[苏]什托夫.科学认识的方法论问题.北京:知识出版社,l98186.郭贵春.科学实在论的方法论辩护.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87.[德]汉斯·波塞尔.科学:什么是科学?.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 88.[英]丹皮尔.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关系.北京:商务印书馆,1975 89.[美]李克特.科学是一种文化过程.北京:三联书店,l98990.何亚平主编.科学社会学教程.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l99091.林德宏.科学思想史.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l98592.吕乃基,樊浩等.科学文化与现代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93.韩林哲分析的形而上学商务印书馆200394.杨沛霆,陈昌曙.科学技术论.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l98595.殷正坤,邱仁宗.科学哲学引论.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96.孟建伟.论科学的人文价值.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97.肖峰.论科学与人文的当代融通.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98.[美]爱德华·威尔逊.论契合:知识的统合.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99.[美]达德利·夏佩尔.理由与求知.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100.潘吉星主编.李约瑟文集.沈阳:辽宁科技出版社,l98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辩证法》课程阅读参考书目(1)
1, 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兰纪正等译,陕西科技出版社1990年出版
2, 哥白尼《天体运行论》,叶式辉译,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3, 伽利略《关于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编译组译,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4, 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王克迪译,武汉出版社出版5, 拉普拉斯《宇宙体系论》,李珩译,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6, 达尔文《物种起源》,周建人等译,商务印书馆出版
7,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刘丕坤译,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
8, 恩格斯《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
9, 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71年出版
10, 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意义》,郝建纲等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
11, 伽莫夫《从一到无穷大》,暴永宁译,科学出版社出版2002年出版
12, 爱因斯坦《物理学的进化》,周肇威译,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
13, 伽莫夫《物理世界奇遇记》,吴伯泽译,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出版
14, 丹齐克《数,科学的语言》,苏仲湘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出版
15, 侯世达《哥德尔、艾舍尔、巴赫》,郭维德等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出版
16, 霍金《时间简史》,许明贤等译,湖南科技2001年出版
17, 温伯格《宇宙最初三分钟》,张承泉等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年出版
18, 卡逊《寂静的春天》,吕瑞兰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
19, 萨根《魔鬼出没的世界》,李大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出版
20, 道金斯《自私的基因》,卢允中等译,吉林人民出版
21, 托马斯《细胞生命的礼赞》,李绍明译,湖南科技出版社1992年出版
22, 布尔斯廷《发现者》,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年出版
23, 格莱克《混沌——开创新科学》,张淑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
24, 沃森《双螺旋——发现DNA的故事》,刘望夷等译,科学出版社1984年出版
25, 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许良英等译,商务印书馆出版
26, 海森堡《物理学和哲学》,范岱年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出版27, 薛定格《生命是什么》,编译组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出版
28, 莫诺《偶然性和必然性》,编译组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出版
29, 利奥波德《沙乡年鉴》,侯文蕙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
30, 巴特菲尔德《近代科学的起源》,张丽萍等译,华夏出版社出版
31, 库恩《哥白尼革命》,吴国盛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
32, 布伦诺斯基《科学进化史》,李斯译,海南出版社2002年出版33, 赖欣巴赫《科学哲学的兴起》商务印书馆1983年出版
34, 亨普尔《自然科学的哲学》,张华夏等译,三联书店1987年出版
35, 波普尔《猜想与反驳》,傅季重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出版
36, 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兰征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出版
37, 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金吾伦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
38, 法伊尔阿本德《反对方法》,周昌忠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出版
39, 波兰尼《个人知识》,许泽民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40, 吴国盛《科学的历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