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刺客列传 高二语文 周庭根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易水送别”一幕人称悲中 有壮,细读课文,探讨太史公 是怎样表现出“悲中之壮”的?
参考: (1)“皆白衣冠以送之”渲染了悲剧的 气氛。 (2)一曲易水歌,以音乐的凄婉慷慨和 诗歌的苍凉悲壮渲染壮别气氛。 (3)“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抱 着必死的决心上路,义无返顾地走了,使 悲壮的气氛达到了顶点。
荆
轲
学习过程:
字词
翻译 讨论
易水送别 廷刺秦王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 之上,既祖,取道,高渐 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 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 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 复还!”复为羽声忼慨, 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於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 不顾。
想想看作者在“廷刺秦王”这一 精彩情节中是如何表现人物的?
明确:
在“廷刺秦王”这一精彩情节中, 作者以一连串密集的动词,形容词渲 染了搏斗的激烈场景,语句简短,节 奏急促,从而使文字的表达艺术达到 了最高境界。
对荆轲刺秦的评价,历来见仁 见智。北宋苏洵非议荆轲“始速祸 焉”。南宋鲍彪说“轲不足道也”。 朱熹认为“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 言”。但肯定荆轲的人也很多,第 一个是司马迁,《史记· 刺客列传》 结尾说:“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 名垂后世,岂妄也哉。”你对荆
轲刺秦的看法是什么?
推荐你来读
一、读《刺 客列传》全文 二、读《战 国策· 燕策》,比 较写作出发点的 异同。
曹沫 荆轲
【典故】曹沫之约
《史记· 齐太公世家》:齐桓公五年 (前681),伐鲁,鲁将曹沫三战三败,鲁庄公 请献遂邑求和,桓公许,与鲁会柯而盟。 将盟,曹沫以匕首劫持桓公于坛上,威胁 桓公归还“鲁之侵地”,桓公被迫答应 尽数归还侵夺鲁国的土地。得到承诺后, 曹沫扔下匕首重新站在群臣之中,面不 改色,辞令如故。桓公大怒“欲无与鲁 地而杀曹沫。”这时,管仲劝桓公不要 百度文库一时“小快”而“弃信”于诸候,失 天下之援”。于是尽“与曹沫三败所亡 地于鲁”。 “诸候闻之,皆信齐而欲附 焉”。
廷 刺 秦 王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而秦舞阳奉地图柙,以次 进。至陛,秦舞阳色变振 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 舞阳,前谢曰:“北蕃蛮 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 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 使得毕使于前。”
机 敏
轲既取图奏之,秦 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 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 身,秦王惊,自引而起, 袖绝。拔剑,剑长,操 其室。时惶急,剑坚, 故不可立拔。荆轲逐秦 王,秦王环柱而走。
《<史记>选读》——
刺客列传
江苏省阜宁中学 周庭根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
《史记-刺客列传》
全文五千多字,共写了曹沫、专诸、豫让、聂政以及 荆轲五个人,其中单是荆轲一个人就用了三千多字, 可见荆轲是司马迁这篇作品要表现的中心人物。
刺客列传的第一要义是歌颂“士为知己者死”,但在 行刺的意义上看,却是有所不同的,专诸、豫让、聂 政三人都是一个下层人士被某一个上层人士所“知”, 从而去为之奋死不顾的。曹沫、荆轲却和他们是不同 的。
慌 乱
群臣皆愕,卒起不 意,尽失其度。而卒 惶急,无以击轲,而 以手共搏之。是时侍 医夏无且。以其所奉 药囊提荆轲也。秦王 方环柱走,卒惶急, 不知所为,左右乃曰: “王负剑!” 负剑, 遂拔以击荆轲,断其 左股。
荆轲废,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 不中,中桐柱。秦王复击轲,轲被 八创。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 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以 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於是左右既前杀轲,秦王不怡者良 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