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橡树》

合集下载

经典爱情诗作《致橡树》原文、作者舒婷简介与赏析

经典爱情诗作《致橡树》原文、作者舒婷简介与赏析

经典爱情诗作《致橡树》原文、作者舒婷简介与赏析导读:经典爱情诗作《致橡树》原文、作者舒婷简介与赏析《致橡树》原文致橡树舒婷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的红硕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致橡树》作者简介舒婷,原名龚佩瑜,朦胧诗派代表诗人之一。

1952年出生于福建石码镇,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

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

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

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舒婷长于自我情感律动的内省、在把捉复杂细致的情感体验方面特别表现出女性独有的敏感。

情感的复杂、丰富性常常通过假设、让步等特殊句式表现得曲折尽致。

舒婷又能在一些常常被人们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神女峰》、《惠安女子》),并把这种发现写得既富有思辨力量,又楚楚动人。

舒婷的诗,有明丽隽美的意象,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从这方面说,她的诗并不“朦胧”。

只是多数诗的手法采用隐喻、局部或整体象征,很少以直抒告白的方式,表达的意象有一定的多义性。

《致橡树》热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可以说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

“橡树”的形象象征着刚硬的男性之美,而有着“红硕的花朵”的木棉显然体现着具有新的审美气质的女性人格,她脱弃了旧式女性纤柔、抚媚的秉性,而充溢着丰盈、刚健的生命气息,这正与诗人所歌咏的女性独立自重的人格理想互为表里。

舒婷的《致橡树》原文内容

舒婷的《致橡树》原文内容

舒婷的《致橡树》原文内容【原文】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注释】①攀援:同“攀缘”比喻投靠有权有势的人往上爬。

②慰藉:安慰。

③雾霭:雾气。

④虹霓:同“虹蜺”指彩虹⑤流岚:这里指云雾。

【背景】《致橡树》是舒婷的成名作,舒婷自己也承认:“10年来写了不少散文随笔,总量已经远远超过诗歌。

可是大多数读者只记得我写诗,常常把我的名字等同于《致橡树》。

”在《真水无香》一书中,她回忆了《致橡树》的原型和创作过程。

1975年,福建有位曾经在写作上给予她很大帮助的归侨老诗人蔡其矫,到鼓浪屿作客,那天晚上,舒婷陪他散步时,蔡其矫向她说起这辈子碰到的女孩。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公开谈喜欢女孩子是件大胆的事。

蔡其矫说,有漂亮的女孩子,又没有才气;有才气的女孩子又不漂亮;又漂亮又有才气的女孩子,又很凶悍,他觉得找一个十全十美的女孩子很难。

舒婷说,当时她听了后很生气,觉得那是大男子主义思想,男性与女性应当是平等的,于是,当天晚上,她就写了首诗《橡树》交给蔡其矫,后来发表时,才改作《致橡树》。

【赏析】诗人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

通过拟物化的艺术手法,用木棉树的内心独白,热情而坦城地歌唱自己的人格理想以及要求比肩而立、各自独立又深情相对的爱情观。

《致橡树》的语文原文阅读

《致橡树》的语文原文阅读

《致橡树》的语文原文阅读
《致橡树》的语文原文阅读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的红硕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致橡树》赏析 5篇

《致橡树》赏析 5篇

《致橡树》赏析 5篇《致橡树》赏析 5篇本文简介:《致橡树》赏析李橙爱,该当如何?舒婷的《致橡树》就给了我们答案。

她把心爱之人比作了橡树,那么她觉得自己不应该像凌霄花和险峰一样,互相之间依附借高枝炫耀自己或像险峰一样衬君之威;也不应该像痴情之鸟卑相思,重复单调的情歌;更不应该像泉源一样无私奉献送去清凉,甚至日光一样不断给与、宠溺对方,甚至春雨一样滋《致橡树》赏析 5篇本文内容:《致橡树》赏析李橙爱,该当如何?舒婷的《致橡树》就给了我们答案。

她把心爱之人比作了橡树,那么她觉得自己不应该像凌霄花和险峰一样,互相之间依附借高枝炫耀自己或像险峰一样衬君之威;也不应该像痴情之鸟卑相思,重复单调的情歌;更不应该像泉源一样无私奉献送去清凉,甚至日光一样不断给与、宠溺对方,甚至春雨一样滋润对方。

不,不是一切爱情,都像这样一样!她要爱,就必须成为木棉,成为一棵树,这样伴侣就可以立于一起,平等且互相尊重,做真实的自己。

树树相依,不仅在“根,紧握在地下”,成为连理枝,心有灵犀,也不仅在那“叶,相触在云里“,行为上支持,枝叶交错复杂,更表现在风过的致意中,他人不懂、只为伴侣两人可懂之言谈中,这就是二人世界之蜜处,两人可以相敬如宾,可以度过别人不懂得爱情时光,一切都是因为爱呀!之后又写橡树桐枝铁干如刀剑戟,可以克服重重艰难险阻,带领整个家庭前进,有自己的才华与个性。

可是看下一句:我有我的红硕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这说明这种爱情在当时很难让人接受啊!妇女们还持有封建爱情观,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啊!舒婷是新女性的代表,她带上英勇的火炬去寻找自由的爱情。

同时,她也为橡树分担,让他前进无忧,同样也让他前路光明。

伴侣可以共同分担寒潮、云霞、虹霓这邪恶人生道路上所见的美好风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这样,“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同舟共济,家在向前。

这真是伟大的爱情,坚贞不屈,忠贞不渝: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致橡树采用的比喻意象

致橡树采用的比喻意象

《致橡树》是中国诗人舒婷创作的一首现代诗,全诗采用比喻意象,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独特见解。

其中,主要的比喻意象包括:
木棉树- 代表自我意识和追求独立的精神。

橡树- 代表男性的阳刚之气和坚定不移的信念。

凌霄花、痴情的鸟儿、泉源、险峰等- 分别比喻那些攀附式的爱情观和单相思式的爱情观。

诗人通过这些比喻意象,传达出自己对于真正爱情的独特理解和价值观。

她认为,爱情不应该只是攀附或者单相思,而应该建立在相互平等、独立和尊重的基础上,共同成长和追求幸福。

这种爱情观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启示作用。

舒婷《致橡树》原文

舒婷《致橡树》原文

舒婷《致橡树》原文
舒婷《致橡树》原文
《致橡树》是中国诗人舒婷1977年创作的一首当代诗歌。

下面是舒婷《致橡树》原文,欢迎阅读!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的`红硕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___《致橡树》诗歌鉴赏

___《致橡树》诗歌鉴赏

___《致橡树》诗歌鉴赏
致橡树》是___创作的一首优美深沉的爱情诗。

诗中,诗
人以自己化作一株木棉,向橡树表达了自己热烈、诚挚、坚贞的爱情。

诗中所使用的意象中,“橡树”象征着刚硬的男性之美,“木棉”则展现了具有新的审美气质的女性人格。

全诗感情色彩
强烈,又具有清醒的理性思考,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内涵,令人回味。

这首诗所表达的爱情不仅是纯真、炙热,更是高尚、伟大的。

它像一支古老而又清新的歌曲,拨动着人们的心弦。

诗篇一开始就用了两个假设和六个否定性比喻,表达出了自己的爱情观。

诗人认为爱情不能只是表面的虚荣和单调的追求,而应该是真正的平等和奉献。

她不想成为对方的附属品,只是为了衬托对方的形象,而是要和对方站在同等的位置,共同拥有平等的爱情。

这种爱情不是凌逼和挤压对方,也不是两者毫无区别,而是为了共同的根和叶,每一阵风都能引起共同的颤栗。

他们心心相印,没有任何人能听懂他们的话语。

这木棉深深懂得她和橡树各自的特点和价值,他们双方不能互相取代,倒应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

在这里,她毫不掩饰地颂赞橡树的男性美和
___气概,豪壮挺拔,锋芒毕露,毫不掩饰地告诉人们她所追求的爱情。

舒婷《致橡树》诗歌鉴赏及意象解析总结计划

舒婷《致橡树》诗歌鉴赏及意象解析总结计划

舒婷《致橡树》诗歌鉴赏0致橡树舒婷我假如爱你——绝不像攀附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夸耀自己;我假如爱你——绝不学痴心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一的歌曲;也不只像来源,常年送来清冷的安慰;也不只像险峰,增添你的高度,烘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我一定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同。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相互致谢,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语言。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深重的惋惜,又像勇敢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忧如永久分别,却又终生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单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地点,脚下的土地。

正文:《致橡树》是一首绝美的爱情诗,其作者舒婷是中国今世优秀的女诗人,她宣扬的且被人接受的对旧伦理、旧看法、旧婚姻的完全否认也确实激励过整整一代人。

它是模糊诗派的代表作之一。

作为新期间文学的代表作,《致橡树》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问可知的。

《致橡树》,是一首优美而深邃的爱情诗。

诗人标新立异地选择了“木棉”与“橡树”两此中情意象,让主人公化作一株木棉,以橡树为对象,采纳心里独白的抒怀方式,坦诚、爽朗地倾吐了自己爱情的热忱、真挚和坚贞,表达了爱的理想和信念。

“橡树”的形象象征着刚硬的男性之美,而有着“红硕的花朵”的木棉明显表现着拥有新的审美气质的女性人品,她脱弃了旧式女性纤柔、抚媚的天性,而充满着丰盈、刚健的生命气味,这正与诗人所歌唱的女性独立自重的人品理想互为表里。

全诗感情色彩激烈,又拥有清醒的理性思虑,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内涵,耐人咀嚼,令人回味。

将细腻委宛而又深邃刚毅的感情蕴在新奇生动的意象之中。

它所表达的爱,不单是单纯的、炙热的、并且是崇高的,伟大的。

它象一支古老而又清爽的歌曲,拨动着人们的心弦。

诗篇一开始就用了两个假定和六个否认性比喻,表达出了自己的爱情观:“我假如爱你——/绝不象攀登的冰霄花,/借你的高枝夸耀自己;/我假如爱你,/绝不学痴心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一的歌曲;/也不只象源泉,/终年送来清冷的安慰;/也不只象险峰,/增添你的高度,烘托你的威仪。

《致橡树》朗诵稿

《致橡树》朗诵稿

《致橡树》朗诵稿
《致橡树》是一首由舒婷所作的现代诗歌,表达了对爱情的执着和坚定。

以下是一份可能的朗诵稿:
(配乐起)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长年送来无尽的诗意。

我必须是你身旁的一棵树,
才能给你遮蔽烈日和风雨。

我必须是你身旁的一棵树,才能给你阴凉和依靠。

我必须是你身旁的一棵树,才能给你力量和勇气。

我必须是你身旁的一棵树,才能给你爱和温暖。

(配乐渐弱,朗诵结束)。

《致橡树》

《致橡树》

快餐式恋爱
快节奏的生活导致部分人 追求速成的恋爱关系,缺 乏深入了解与情感培养。
情感冷漠
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人们 更善于虚拟交流,而现实 中的人际关系与情感表达 变得淡漠。
如何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回归内心
关注自己的内心需求, 寻找真正契合自己精神
世界的伴侣。
重视品质
注重对方的品质、性格 和内涵,而非仅仅关注
第一节诗人以独特的视角,向 橡树倾诉自己真挚的情感。
第二节诗人运用生动的意象和 象征手法,表达对坚贞爱情和
伟大理想的向往和追求。
第三节诗人再次强调对橡树的 深情厚意,并表达出愿意与橡 树共同经历风雨、共同成长的
坚定信念。
意象描绘与象征手法
诗歌中出现了多个意象,如“凌霄花”、“痴情的鸟儿”、“泉源”、“险峰”等 ,这些意象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还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
舒婷在诗歌中善于运用意象,通 过具体可感的形象来抒发情感,
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形象。
语言的锤炼
舒婷的诗歌语言优美、凝练,富 有节奏感和音乐美,给人以美的
享受。
《致橡树》的审美价值
1 2 3
爱情观的表达
诗歌通过描绘橡树和木棉树的形象,表达了作者 对于独立、平等、相互依存的爱情观的追求。
自然美的赞颂
诗歌以橡树和木棉树为载体,展现了自然界中树 木的坚韧、挺拔之美,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敬 畏之情。
外在条件。
建立健康关系
以平等、尊重、信任为 基础,建立健康、稳定
的恋爱关系。
共同成长
在爱情中相互支持、共 同进步,实现个人成长
与情感的升华。
05
艺术特色与审美价值
舒婷诗歌的艺术特色
独特的抒情风格

2023年最新的舒婷《致橡树》原文11篇

2023年最新的舒婷《致橡树》原文11篇

2023年最新的舒婷《致橡树》原文11篇甚至春雨。

(以假设句式,推出六种否定,表明她对各种庸俗爱情的鄙视:像冰霄花那样借高枝炫耀自己;像痴情的鸟儿只为绿荫重复单纯的歌曲;像泉源只会传递慰藉;像险峰只能衬托威仪……真正的爱情甚至也不能只有阳光般的温暖、春雨般的甜蜜。

这样的爱情,是攀援的、依俯的、陪衬的、赐予的,其共同的一点,是“无我”,即缺乏人格的独立。

因而,它们不可能成为真正的爱情。

)不,这些都还不够!(节奏急促的转折,承上启下,铿锵有力。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两个核心意象:作为男性象征的橡树和作为女性象征的木棉。

“橡树”和“木棉”比肩而立,风雨同舟,这正是诗人想要的爱情。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形相近,影相随,心相依)每一阵风吹过,我们都相互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诗人关于爱情的观念,在并肩而立的两株树木间展开:真正的爱情,应该是独立、平等的,应该是没有依附、没有从属、没有陪衬的。

在这里,诗人把爱情与人格理想联系了起来。

)[1]廖弦.木棉树与橡树的新爱情观――读舒婷《致橡树》新感[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xx(09) [2]熊文娟.舒婷《致橡树》的再解读[J].文学教育(上),xx(04) [3]秦梦晖.对舒婷《致橡树》中女性独立人格的解读[J].安徽文学(下半月),xx(12) : 落叶木质藤本。

羽状复叶对生,卵形至卵状披针形,先端长尖,基部不对称,边缘锯齿,两小叶间有淡黄色柔毛。

花橙红色,花萼钟形,质较薄,绿色,花冠漏斗状。

种子多数。

花期6—8月,果期11月。

生于山坡。

分布于黄河和长江流域、广东、广西、贵州,各地有栽培。

舒婷《致橡树》原文及赏析(5篇)

舒婷《致橡树》原文及赏析(5篇)

舒婷《致橡树》原文及赏析(5篇)《致橡树》赏析1舒婷发表《致橡树》以后四年,又有《神女峰》面世。

《致橡树》通过“木棉”对“橡树”的倾诉,表现了对独立平等、既尊重对方存在又珍惜自身价值的爱情观念的呼唤。

而《神女峰》则更多地表现出对爱情婚姻中“正统”道德的反思与批判。

诗歌由巫山神女峰触发的灵魂惊悸写起。

神女峰凝结着许多内涵不同的爱情故事,而这首诗主要取意于宋玉的《高唐赋》和《神女峰》。

两赋写楚怀王梦中亲幸了巫山神女,神女便树立了永远忠贞于他的志节。

怀王死后,他的儿子襄王和宋玉游巫山,神女虽一度对宋玉萌生爱意,又被襄王苦苦追求,却终于理性战胜情欲,毅然表示要永远忠于怀王,不再与别人恋爱。

沿着这一逻辑,民间传说又补充了神女日夜凝望怀王,日久化为石柱,成了人们万世景仰的偶像等内容。

于是,神女峰便成了不嫁二男、贞节重于生命的文化标本。

诗歌一开始就展现的意向是;:船到神女峰前,游客们向石像挥舞起各色手帕,对这一偶像狂热的崇敬,表现出在传统道德的强大磁场中,人们思维习惯和感情趋项的顽固惯性,然而觉悟者还是有的,她收回挥舞的手臂,捂住眼睛搽拭泪水——她分明觉察了神女偶像的可悲性。

人们离去后,她继续苦苦思索:那么多女人总是通过苦守贞洁来追求一种道德价值的实现,她们热衷于把美丽的梦想安排在一条可怕道路的尽头。

她们的悲惨充斥着社会生活和神话故事,以致悲剧“代代相传”,被铸造成道德楷模,被铺设成文化传统。

多么可悲。

“但是,心/真能变成石头吗?”这是困惑,更是质疑:那神女,那许多的妇女,本来有着鲜活的生命和正常的需求,怎么能甘心变成石头呢?她们为着一个没有价值的期待,错过许多俯拾即是、本该属于自己的幸福机遇。

多么荒谬。

下文的“金光菊”和“女贞子”是巫峡中的常见植物,它们聚凑成迎船而来的“洪流”。

它们生机蓬勃,自由活泼,体现着生命属于自己,应由自己支配的哲理,启发人们抛弃那为“规范”而生活的旧的伦理枷锁。

最后两句,指出“神女”们为了一种道德虚荣,在寂寞痛苦中挣扎,甘做一个毫无意义的展览品,实在不值得,不如步入世俗生活,向心爱的人倾诉心声,宣泄委屈,这才是幸福。

致橡树原文解析

致橡树原文解析

致橡树原文解析《致橡树》是现代文学家舒婷创作的一首诗歌,该诗共800字,现已成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致橡树》的原文进行解析,即题目含义、诗歌主旨和诗歌形式等。

一、题目含义《致橡树》的题目很明显与“爱情”这一主题息息相关,但其关联的植物并非夫妻树、情人树或者爱情树,而是橡树。

橡树在中国文化和文艺中有着深厚的渊源,被赋予着高贵和坚强的象征意义,同时也象征着“恒久不变”与“坚贞不屈”的精神。

而舒婷把自己比作此树,凭借自己的坚韧和不屈精神,去感受、去体验那份悲壮的爱情。

二、诗歌主旨《致橡树》的主旨是爱情。

爱情,是人类始终无法逃避的话题,同时也是文学中永恒的主题。

在诗歌中,舒婷通过对橡树的赞美和自比,赋予了自己以勇气和力量的象征,并把这种强大的精神落实到自己的感情世界当中,表现出了她独具匠心和超凡脱俗的爱情观。

此外,在《致橡树》中,舒婷还像是在回应那种长情稳健的爱情,这种爱情不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而被冲淡,反而会慢慢磨合出一份沉淀。

她认为,这种爱情就像一颗坚强的橡树,给人以信心和勇气,让人在坚定自己信念的同时,总是能够守护着自己的爱情。

三、诗歌形式第一、诗歌构思《致橡树》是一首铺陈的长诗,诗歌中没有分节的语言形式,通过长句、长行的铺陈式风格将思想深入而细致地表现出来。

此外,“橡树”在整首诗中贯穿始终,行文自然而得当。

第二、诗歌手法《致橡树》除了情感热烈外,还采用了夸张手法,用淋漓精致的写实手法,强化了爱情的凄婉和坚强。

全诗情感发泄奔放,朴素却满含真情,有着深刻的人性感悟,既表现了深瀚的人生感悟,又表现了一种个人的感情倾泻。

总之,《致橡树》以独特的诗歌形式展现了作者独一无二的人生观、爱情观和文学风格,是中国文学史上珍贵的一笔。

舒婷在《致橡树》中集中了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语言,将复杂的思想与感情昇华出优美的艺术呈现。

此篇作品,不仅堪称是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一,也成功地把爱情这个永恒的主题以独特的方式呈现给读者。

舒婷《致橡树》赏析

舒婷《致橡树》赏析

舒婷《致橡树》赏析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的红硕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舒婷的诗,构思新颖,富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语言精美,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

《致橡树》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

它所表达的爱,不仅是纯真的、炙热的、而且是高尚的,伟大的。

它象一支古老而又清新的歌曲,拨动着人们的心弦。

诗人别具一格地选择了"木棉"与"橡树"两个中心意象,将细腻委婉而又深沉刚劲的感情蕴在新颖生动的意象之中。

诗人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

诗中的橡树不是一个具体的对象,而是诗人理想中的情人象征。

因此,这首诗一定程度上不是单纯倾诉自己的热烈爱情,而是要表达一种爱情的理想和信念,通过亲切具体的形象来发挥,颇有古人托物言志的意味。

首先,橡树是高大威仪的,有魅力的,有深度的,并且有着丰富的内涵——"高枝"和"绿陰"就是一种意指,此处采用了衬托的手法。

诗人不愿要附庸的爱情,不愿作趋炎附势的凌霄花,依附在橡树的高枝上而沾沾自喜。

诗人也不愿要奉献施舍的爱情,不愿作整日为绿陰鸣唱的小鸟,不愿作一厢情愿的泉源,不愿作盲目支撑橡树的高大山峰。

诗人不愿在这样的爱情中迷失自己。

爱情需要以人格平等、个性独立、互相尊重倾慕、彼此情投意合为基础。

舒婷的《致橡树》赏析0

舒婷的《致橡树》赏析0

舒婷的《致橡树》的赏析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1977年3月27日舒婷的诗,构思新颖,富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语言精美,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

《致橡树》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

它所表达的爱,不仅是纯真的、炙热的、而且是高尚的,伟大的。

它象一支古老而又清新的歌曲,拨动着人们的心弦。

诗人别具一格地选择了“木棉”与“橡树”两个中心意象,将细腻委婉而又深沉刚劲的感情蕴在新颖生动的意象之中。

诗人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

诗中的橡树不是一个具体的对象,而是诗人理想中的情人象征。

因此,这首诗一定程度上不是单纯倾诉自己的热烈爱情,而是要表达一种爱情的理想和信念,通过亲切具体的形象来发挥,颇有古人托物言志的意味。

首先,橡树是高大威仪的,有魅力的,有深度的,并且有着丰富的内涵——“高枝”和“绿阴”就是一种意指,此处采用了衬托的手法。

诗人不愿要附庸的爱情,不愿作趋炎附势的凌霄花,依附在橡树的高枝上而沾沾自喜。

诗人也不愿要奉献施舍的爱情,不愿作整日为绿阴鸣唱的小鸟,不愿作一厢情愿的泉源,不愿作盲目支撑橡树的高大山峰。

诗人不愿在这样的爱情中迷失自己。

爱情需要以人格平等、个性独立、互相尊重倾慕、彼此情投意合为基础。

高中语文 致橡树舒婷原文分段

高中语文 致橡树舒婷原文分段

高一语文课文《致橡树》赏析2篇致橡树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高一语文课文《致橡树》赏析1舒婷的诗,构思新颖,富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语言精美,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

《致橡树》,是她的一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

诗人别具一格地选择了“木棉”与“橡树”两个中心意象,将细腻委婉而又深沉刚劲的感情蕴在新颖生动的意象之中。

它所表达的爱,不仅是纯真的、炙热的、而且是高尚的,伟大的。

它象一支古老而又清新的歌曲,拨动着人们的心弦。

诗人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

诗中的橡树不是一个具体的对象,而是诗人理想中的情人象征。

因此,这首诗一定程度上不是单纯倾诉自己的热烈爱情,而是要表达一种爱情的理想和信念,通过亲切具体的形象来发挥,颇有古人托物言志的意味。

首先,橡树是高大威仪的,有魅力的,有深度的,并且有着丰富的内涵——“高枝”和“绿阴”就是一种意指,此处采用了衬托的手法。

诗人不愿要附庸的爱情,不愿作趋炎附势的凌霄花,依附在橡树的高枝上而沾沾自喜。

诗人也不愿要奉献施舍的爱情,不愿作整日为绿阴鸣唱的小鸟,不愿作一厢情愿的泉源,不愿作盲目支撑橡树的高大山峰。

诗人不愿在这样的爱情中迷失自己。

爱情需要以人格平等、个性独立、互相尊重倾慕、彼此情投意合为基础。

诗人要的是那种两人比肩站立,风雨同舟的爱情。

中国当代诗《致橡树》(舒婷)赏析

中国当代诗《致橡树》(舒婷)赏析

中国当代诗《致橡树》(舒婷)赏析本文是关于中国当代诗《致橡树》(舒婷)赏析,感谢您的阅读!中国当代诗《致橡树》(舒婷)赏析《致橡树》赏析朦胧诗产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一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蕴隽永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了一层朦胧的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等舒婷的诗,构思新颖,富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语言精美,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致橡树是她的一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它所表达的爱,不仅是纯真的炙热的,而且是高尚的,伟大的它象一支古老而又清新的歌曲,拨动着人们的心弦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运用了比喻排比对偶反复对比等修辞手法诗人表达的爱情观与传统的爱情观的最大的区别在于,作为爱的双方必须保持人格的独立与平等,尤其作为女性更应强调自身的尊严与价值,而不能成为男性的附庸这其实是新时代觉醒了的女性所发出的呐喊致橡树热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这组形象的树立,完美地体现了富于人文精神的现代性爱品格:真诚高尚的互爱应以不舍弃各自独立的位置与人格为前提这是新时代的人格在性爱观念上对前辈的大跨度的超越这种超越出自向来处于仰视攀附地位的女性更为难能可贵诗歌对爱情理想的歌唱高扬,树立在极有思想含量极有力度的否定之上真正的爱情应该热爱双方的人品橡树的形象象征着刚硬的男性之美,而有着红硕的花朵的木棉显然体现着具有新的审美气质的女性人格,她脱弃了旧式女性纤柔妩媚的秉性,而充溢着丰盈刚健的生命气息,这正与诗人所歌咏的女性独立自重的人格理想互为表里在艺术表现上,诗歌采用了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便于坦诚开朗地直抒诗人的心灵世界;同时,以整体象征的手法构造意象(全诗以橡树木棉的整体形象对应地象征爱情双方的独立人格和真挚爱情),使得哲理性很强的思想意念得以在亲切可感的形象中生发诗化,因而这首富于理性气质的诗却使人感觉不到任何说教意味,而只是被其中丰美动人的形象所征服诗歌从橡树与木棉的意象构成中合理地引申出对人与人之间相互同情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同时又以平等的地位各自独立这种道德理想诗歌中有肯定与否定,对偶与排比,长短句的交错使用,使语言灵活多变有两行相对,隔行相对,正对反对工对宽对,使诗歌错落有致,显出对称美同时也使诗歌的语言凝练鲜明优美和谐自然富有节奏感诗歌的形式美恰好与内质美相结合,使致橡树闪烁着迷人的艺术光彩。

舒婷《致橡树》诗歌鉴赏

舒婷《致橡树》诗歌鉴赏

另外,诗的写法上也独辟蹊径,不去描绘木棉外貌的秀丽挺拔,却用了一连串精妙的喻象从各个角度反衬出木棉的品格、特征、信念和抱负。借用一系列自然物进行象征类比,对攀附(“凌霄花”)和单方面奉献(“险峰”)这两种以一方的压抑、萎缩和牺牲为爱的前提的爱情观作了深刻的否定,这正是以对立的价值面对现代爱情理想构成的深刻有力的反衬。行正面抒写理想的爱情观:爱情的双方在人格上完全平等,既保持各自的独立个性,又互相支持,携手并进。真正的爱情就应该既爱双方的人品,也爱他的理想——忠于祖国。
《致橡树》舒婷
致橡树
舒婷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诗中在构建第二个意象――“痴情的鸟儿”,用以象征那种“小鸟依人型”女子的情爱模式时,再度使用了“绝不”:
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诗人把那些以取悦男性为职业而谋取衣食无忧的女性喻为“痴情的鸟儿”,对这类靠人豢养的女性同样毫不留情地予以唾弃。因为当她们嗲声嗲气有时甚至是低三下四地乞讨着对方的欢心时,其自身早已沦落为一个承欢卖笑者的角色,随对方的喜恶而决定自己的悲欢,其“痴情”又隐含了多少泪水与无奈?有何尊严与价值?所以,诗人仍以一种毅然决然的否定语气把这类情爱模式与自己理想的爱情彻底划清了界限。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舒婷《致橡树》及赏析

舒婷《致橡树》及赏析

舒婷《致橡树》及赏析《致橡树》是著名女诗人舒婷的代表作之一,诗中运用了橡树作为比喻,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执着和坚定。

下面来一起赏析一下这首诗。

首先是全诗的整体结构。

这首诗共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出发、中途、到达。

每一个部分都有两个节奏一样的短句,整首诗形成了交互呼应的韵律效果。

这样的结构可以让读者通过韵律把握全诗的情感走向。

然后我们来分析一下每一部分的意境和情感:出发:橡树还没开花,诗人就已经要向它示爱了。

诗中的“千万条,你就是其中一条”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信仰和决心。

这一部分的情感是被爱情驱动的冲动和憧憬。

中途:诗人在中途遇到了挫折,橡树并没有像诗人想象的那样温顺,而是强而有力地扭曲向天。

这让诗人意识到了爱情的复杂和艰难,但她仍然选择坚持。

这一部分的情感是艰难却又执着的爱情。

到达:在经历了一路的坎坷后,诗人终于到达了橡树的身边。

诗中的“这一生至少要有一次,为了某个人而忘了自己,不求有结果,不求同行,不求曾经拥有,甚至不求你爱我”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无私和奉献。

这一部分的情感是无私奉献和深沉感动的爱情。

最后是全诗的主旨和价值。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积极态度和不懈追求,即使道路曲折、艰难,但诗人仍然选择坚持,并将这份爱抒发到一棵橡树上。

这种关于爱情的信仰和执着,启示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勇敢追求自己所爱,无论遇到多少挫折都不要放弃。

总之,《致橡树》是一首以橡树为比喻的爱情诗,凝结了诗人对爱情的执着和不懈追求。

通过整首诗整齐清晰的结构和精准的语言,诗人让读者透彻感受到了她对爱情的热情和信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致橡树》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感受含蓄朦胧的意象。

2、体悟诗人的价值观和爱情观。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歌语言的能力。

2、体会意象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三、思想教育目标
根据本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理解舒婷自主、平等的爱情观,树立健康的、向上的爱情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含蓄朦胧的意象。

2、诗歌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表现手法。

【预习案】
一、作者、写作背景及朦胧诗有关情况
舒婷,当代有才华的女诗人之一。

1952年生于福建省泉州市。

她从小就喜欢朗读诗歌,可是少女时代刚刚结束,十年动乱就将她推进了风雨之中。

1976年她到福建西部山区插队落户,接受“再教育”。

家庭的变故和她个人的遭遇使她倍受痛苦和磨练,也为她后来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素材。

她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诗集《双桅船》获全国新诗优秀奖,而她的《致橡树》则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品。

《致橡树》写于1977年,一般把它看作是一首爱情诗,在诗中,诗人没有流于狭小的爱情圈子,而是以新颖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爱情观。

为当时新诗中的爱情描写吹进了一股新风。

“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酝酿于文革期间,是20世纪70 年代末开始出现于文坛的一种文学思潮。

因其在艺术形式上用总体象征手法,具有多义性和不透明性以及朦胧美,所以称“朦胧诗”。

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人本主义对长期文化专制的反抗。

二、字音
慰藉
..()()铁戟.()雾霭.()
霹雳
..()()虹霓.()
【探究案】
1、列举诗中出现的意象。

2、(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分析以下意象所寄托的爱情观,诗人对这些爱情观所持的态度是什么?它让你想起了生活中哪一类人?
(1)凌霄花
(2)痴情鸟儿
(3)泉源、险峰、日光、春雨又比喻怎样的爱情观?抓住关键词,谈谈你的看法。

小结:至此,诗人用了一系列的(修辞),否定、批判了
的爱情观,深刻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观、爱情观,即:
3、诗人笔下的橡树和木棉这两个意象具有什么特点?
4、诗人认为木棉有“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这一句让你想到了什么?
5、诗人认为具有阳刚之气的橡树和具有阴柔之美的木棉应该保持着一种特殊的关系,作品中哪些诗句说明了这一点?你又怎么理解这些句子?
(1)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2)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3)“我们分担寒潮、风雨、霹雳。

我们共享雾蔼、流岚、虹霓”中的“寒潮、风雨、霹雳”和“雾蔼、流岚、虹霓”各比喻什么?
归纳:总之,男女间的爱情、婚姻只有建立在上,并,才会有真正的爱情,真正的女性独立。

【总结】
学习诗歌要反复诵读,要通过思想内涵和表现手法等方面去感受、品味、鉴赏诗歌的美。

要走进诗人的心灵,触摸诗人的情感脉搏,与她对话。

女诗人舒婷在《致橡树》提出了自己所向往的真正的爱情,铿锵有力的发出了中国女性独立的宣言。

具有现代意识的思想和优美形象的语言相结合,使这首诗具有了极大的震撼力和感染力。

【反思】
教学参考:
四.1、诗中出现了八个意象:凌霄花、痴情鸟、泉源、险峰、日光、春雨、橡树、木棉。

2、 (1)、凌霄花虽然鲜艳美观,凌空盛放,但那不是凭借自己的力量,而是借攀缘他人的“高枝”来炫耀自己的。

这样的荣耀是不值得羡慕的。

这不仅使我们想到了传统的“丈贵妻荣”的婚姻观念,今天仍有不少人想通过依附“高贵”的丈夫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真是可怜又可笑,诗人否定了
这种图实惠的实用爱情,现代女性是不应该做依靠丈夫来发光的女人的。

(2)、痴情鸟儿的歌声虽美妙动听,但那只是为着自己所栖息的大树唱的赞歌。

它只知在“绿荫”下低飞、栖息,却不知远处还有可以展翅高飞翔的自由天空。

这不仅使我们想到了传统的女性总是陷在爱情的小天地里,夫唱妇随,没有独立的个性,没有远大的理想,麻木丧志。

这样的爱情虽有温暖,有歌声,却缺少了内在的激情与活力。

诗人否定了这种爱情至上的观点。

现代女性要有自己的个性,要有更充实更丰富的生活内容。

(3)、泉源、险峰、日光、春雨——它们只是一味的奉献、牺牲自己,为他人“做嫁衣裳”。

虽然富有牺牲精神,但如果这种给予是单方面的话,就会沦为爱情的奴婢,失去自我。

当然,这样一味的奉献,就爱情主体的道德情感而言,可以说是高尚的,但从人格价值的维护和爱情关系的保持上来看未必是明智的。

这种给予与奉献时常令人惋惜和遗憾。

小结:至此,诗人用了一系列的比喻,否定、批判了依赖别人、攀附富贵、失去自我的爱情观,深刻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观、爱情观,即:凭借自己的力量去实现自己的价值。

3、.橡树木质坚硬沉重,高大挺拔,堪称树中的伟丈夫,具有男性最宝贵的气质:阳刚之气。

诗人认为他像刀、像剑、也像戟。

木棉也是一种高大的树木。

到了春天,它挺拔的枝上千万朵红花盛开,如火如霞,蔚为壮观。

将它比喻成“女中豪杰”也是当之无愧的。

4.诗人将人的品格移就于物。

它使我们想到了女性柔韧兼备的品格。

诗人笔下的“木棉”形象柔静、深沉、充满了生活的激情,具有女性极富魅力的阴柔之美。

5、(1)——即要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形象,他们二者应该是并驾齐驱,不分高低的,男女之间的爱情、婚姻应该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的。

(2)——即有独立的人格,又有精神上的默契,灵犀相通,相敬如宾。

(3)——“寒潮、风雨、霹雳”比喻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

“雾蔼、流岚、虹霓”则比喻生活中的快乐与成功。

教师归纳:总之,男女间的爱情、婚姻只有建立在互相平等,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并分担、共享生活中的一切,才会有真正的爱情,真正的女性独立。

六、1、运用了比喻、对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和象征的手法。

2、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3、意象含蓄,意境朦胧。

4、语言优美形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