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与形式、本质与现象新解
初论“形式”与“内容”

初论“形式”与“内容”形式和内容是艺术作品的重要性质。
传统上,这两者被认为是一组相对的概念,一者为表,一者为里,两者的协调是艺术作品追求的最高目标。
《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这句话就是说要使得外在的“文”和内在的“质”能够协调统一。
《论语》中的论述指出了所谓形式与内容的协调的重要性,这在两千多年前是很不容易的。
虽然孔夫子的原文是讲君子之道,但文艺理论家确实常常引用它来描述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这种(文艺上的)观点将形式和内容看作是互不统属,两相分离的,而创的使命则是在这两者中间寻求一个微妙的协调,像在用天平时斟酌砝码的多少,以求整体的平衡。
这是一个简洁的理论,但不一定是最有解释力的。
事实上,形式和内容的边界是很模糊的。
海德格尔谈艺术,称:“艺术在于形式与质料的完美结合。
” 英国马克思主义学者雷蒙德·威廉斯在《漫长的革命》中将艺术理解为一种认识方式,并说:“(认识)的形式与内容是密不可分的。
” 在一件艺术作品中,形式和内容通常互相交融,很难分离。
譬如说,诗歌的所谓“形式”,通常指它的语言,可是语言本身却也往往带给我们一些联想,使我们在内心中真正的产生了一些内容。
语言学上有“联觉”或“语音联觉”(Phonaesthesia)的效应,即单词不同的发音会让人有不同的联想:前元音常用于表示小而尖的事物(bit, thin, little),而后元音多表示大而圆润的事物(gloom, boom, loom)。
实验证明,人们看到Kiki这个词自然觉得它形容的是尖锐物,而Bomba这个词使人想起圆润的事物。
语音排布组合的方式也会对人们产生影响,给人们以具体的感受,那就是韵律。
韵律是语言音乐美的象征,而音乐几乎可以被认为是纯粹的形式——它在学理上不指称任何意义。
内容和形式关的原理

内容和形式关的原理
1. 内容是事物的实质性方面,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
形式是内容的表现方式,外在显现。
2. 内容是资料的要素,形式是组织和表达的方式。
内容和形式是统一的,形式必须体现内容。
3. 艺术创作中,内容是思想内涵,形式是艺术语言。
要通过艺术形象反映生活内容。
4.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
二者在创作中起着互动作用。
5. 形式要恰当地体现内容,使内容通过形式得以艺术化表达和重塑。
6. 内容和形式都要符合艺术规律。
形式要表现内容的本质特点。
7. 重内容轻形式会使作品乏味,重形式轻内容会使作品空洞。
8. 经典作品往往内容丰富,且内容和形式高度统一。
总之,内容和形式是创作的两个要素,需要充分认识其关系,使之和谐统一,共同服
务于作品。
但关于这个复杂的哲学和艺术问题,我目前无法给出更多字数的详细
回答。
我们可以继续就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内容与形式、本质与现象新解

形式与内容、现象与本质新解在唯物辩证法的五大范畴中,内容与形式和本质与现象这两组范畴意义很相近,许多人甚至一些熟悉哲学的人,对两者之间的区别往往分不清楚,甚至越解释越觉得越糊涂。
为什么会这样?似乎很少有人探究其中的原因。
本文通过分析,试图找到这两组范畴之间内在的联系,做出合理的解释。
一、让人疑惑的两组范畴在互联网上看到了这么一段问答,是一个学生提问:“老师,你好。
我想问一下现象、本质与内容、形式的区别是什么?事物的表现内容不就是事物的现象吗,既然表现内容是形式,那么现象不就等于形式吗?同理内容和本质不是一样的吗?”显然,这个学生对这两组哲学范畴分不清楚,甚至觉得形式就是现象,内容就是本质。
{其实很多人都不知如何区分这两组范畴,这个学生提出的问题,是一个普遍存在的情况}。
然后是一个老师的回复:“同学你好,现象和本质、内容和形式是两对不同的范畴”。
“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和反映事物的内在根据和外存表现之间的关系的一对哲学范畴……,现象是指事物……,任何事物都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
”“内容是指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包括事物的各种内在矛盾以及由这些矛盾所决定的事物的特征、运动的过程、发展的趋势等。
形式是指把事物的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任何事物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老师的答复全面标准详尽,这里只是摘录了一小部分。
但是,这个学生看了以后就懂了吗?恐怕没有,因为这些知识他早就在课堂里已学习过。
学习过仍然不懂,问题出在哪儿呢?在我看来,我们现在对这两组哲学范畴的理解是不正确的,至少是不准确的。
不能正确解释、特别是不能正确区分它们之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是造成人们在认识上混乱的根本原因。
二、为什么说现有的认识不正确按照我们现有的理解,内容与形式、本质与现象,是两个互不相干的东西,可以在每个事物身上同时存在。
如上面的回复:“任何事物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同时,“任何事物都是本质与现象的统一”。
内容与形式的意思

内容与形式的意思内容与形式,是一对在诸多领域都极为重要的概念。
内容,简单来说,就是事物所包含的实质内涵,是核心思想、情感、事件、信息等的总和。
它像是一颗果实的果肉,是最实在、最有价值的部分。
例如在一部小说中,内容就是故事本身、人物的性格命运、所传达的价值观等。
而形式则是内容的外在表现方式,如同包裹果肉的果皮。
在艺术作品里,形式包括体裁(如诗歌、小说、绘画等)、风格(写实、抽象等)、结构(章节安排、画面布局等)等元素。
赏析:以建筑为例,哥特式建筑的尖顶、大窗户等形式特征,与它所传达的宗教神圣、追求高远精神境界的内容相契合。
这种形式使得人们走进教堂时,能直观感受到那种神秘而庄严的氛围,内容与形式在这里达到了高度统一。
作者介绍(这里假设是关于探讨这一概念的某篇文章的作者):作者是一位对美学和哲学有着深入研究的学者。
他在多年的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思考内容与形式在不同文化、不同艺术门类中的关系,希望通过自己的阐述让更多人理解这一重要概念的内涵和意义。
例子1我那天去看画展,那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啊!有一幅画特别吸引我。
那画的内容呢,是一片宁静的湖泊,周围环绕着郁郁葱葱的树林,湖面上还有几只白天鹅优雅地游着。
哇塞,那感觉就像把整个大自然的宁静美好都装进了这幅画里。
再看看它的形式,是油画的形式,笔触细腻得不得了。
你看那画家把每一片树叶的光影都表现得那么逼真,就好像那些树叶就在眼前晃悠似的。
如果这幅画只是用简单的素描形式,恐怕就很难表现出这种光影的层次感和色彩的丰富度了。
这就好比一个超级美味的蛋糕,内容就是那香甜的蛋糕体,形式就是那精美的裱花,少了哪一个都不行啊。
旁边有个人也在看这幅画,他说:“这画真不错,形式和内容配合得太妙了。
”我立马点头表示赞同,说:“是啊,要是内容再好,形式不给力,那就像把钻石放在破纸盒里一样。
”例子2例子3我参加了一场音乐会,哎那可真是一场视听盛宴啊!演奏的曲子内容非常丰富,有欢快的节奏像是一群孩子在嬉笑玩耍,也有舒缓的旋律仿佛是夜晚的微风轻轻拂过脸庞。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的现象与本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的现象与本质现象与本质是同形式与内容关系密切又不尽相同的一对范畴,它在唯物辩证法的范畴体系中有其特殊的地位。
一、现象与本质的含义任何事物都具有现象与本质两个方面。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
本质总是类的本质,即一类事物之所以区别于他类事物的最根本的东西,因此它是普遍性、共性,但并非共性都是本质。
例如,黄种人的黄皮肤是黄种人的共性,但并不是黄种人的本质。
由于事物的种类是分层次的,本质也是分层次的,根据深浅层次的不同而分为多级本质。
例如,张三这个人可以有作为人的本质、作为公民的本质、作为国家干部的本质,当然也还有作为动物或自然物的本质。
张三作为人的本质是他能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实践活动或改造世界的根据,至于他的其他各级本质具体是什么当然都应具体回答。
现象是本质的具体表现,即该事物的各种个性、特殊性、具体性的总和。
人的感觉器官所直接接触到的都是现象,而不是本质,但人可以通过现象来认识本质。
本质是内容,但现象不一定是形式,内容也不一定都是本质。
例如生产力是内容,生产关系是形式,却不能说生产力是本质,生产关系是现象。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道与器、理与气,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本质和现象的含义。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周易。
系辞上》),形而下者指有形体的具体的东西,即现象;形而上者指包含于器中的无形的东西,即抽象的共性,其中就包括本质。
在中国哲学史中,关于道与器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出现过多种观点,比较明确地把道与器理解为本质与现象的是朱熹。
他认为,“天地之间,有理有气。
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
”(《答黄道夫》)“凡有形有象者即器也,所以为是器之理者则道也。
”(《与陆子静书》)这里所谓的理不是任何共性,而是某物之所以为某物的共性,即本质。
这里所说的气不是质料,而是具体事物,即现象。
现象和本质在西方哲学史中也是一对极其古老而又重要的范畴。
古希腊哲学家在探索万事万物的本原时,还不完全是把本原当作本质。
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哲学原理

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哲学原理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是一种哲学原理,它指出事物的内容和形式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统一的。
这一原理源自于对于事物本质的认识,它告诉我们不能将事物的内容和形式割裂开来独立考虑,而应该将二者看作一个整体来分析和理解。
首先,内容和形式是相互依存的。
事物的形式是内容的表现形式,而内容则是形式存在的根据和内核。
没有内容,形式就失去了意义和存在的基础;没有形式,内容就无法被传达和表达出来。
就好像一个容器和容器内的液体一样,容器是为了装载液体而存在的,而液体也需要容器的包裹和支撑。
所以,事物的内容和形式是相互依存关系。
其次,内容和形式是相互影响的。
内容对形式产生了指导和决定作用,形式则对内容进行了补充和升华。
在人类社会中,内容通常指的是观念、思想和知识等精神层面的东西,而形式则是通过语言、艺术、符号等方式来进行表达和传播。
观念或思想的内容可以通过语言的形式来进行传达,艺术作品中的内容可以通过形式的表现手段来呈现。
因此,内容和形式是相互影响的。
最后,内容和形式是相互统一的。
内容是事物的本质和内涵,形式则是内容的外在表现和形态。
内容给予形式灵魂和生命,形式为内容提供了展示和传达的方式。
任何一个事物都同时具有内容和形式,缺一不可。
没有内容的形式就是空洞的,没有形式的内容就无法被感知和理解。
形式是内容的衣裳,内容是形式的灵魂。
因此,内容和形式是相互统一的。
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原理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在科学研究中,内容即是理论和实验的结果,形式则是通过论文、报告等方式来传播。
在艺术创作中,内容是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形式则是通过绘画、音乐、舞蹈等方式来表达。
在教育教学中,内容是学科知识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形式则是通过教材、课堂和考试等方式来展现。
而在社会活动中,内容即是观念和价值观念,形式则是通过传统文化、礼仪规范等方式来传承和实践。
总之,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是一种哲学原理,它强调了事物的内容和形式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统一的关系。
哲学五大范畴中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哲学五大范畴中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有关哲学五大范畴中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如下:现实中任何事物都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体,内容和形式是揭示事物内在要素和它的结构以及表现方式的一对范畴。
1.内容和形式内容和形式这对范畴揭示了现实事物都是内在要素和它们的结合方式的统一。
事物的内容是指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即事物的各种内在矛盾以及由这些矛盾所决定的事物的特性、成分、运动的过程、发展的趋势等的总和。
事物的形式则是把内容的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
例如,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内容,生产关系则是形式。
事物的形式往往又可分为内在形式和外在形式。
内在形式同事物的内容必然地直接地相联系,是作为内容诸要素的联系方式的形式,如化合物分子结构等。
外在形式是跟事物的内容没有必然的、直接的联系的非本质的形式,如书画的装帧、商品的包装等,都是外在形式。
外在形式虽然也是事物不可缺的,但与内容相统一的形式主要是事物的内在形式。
2.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事物的内容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形式则是事物存在和表现的方式。
内容和形式存在着确定的差别,但又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1)内容和形式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内容和形式是事物不可缺少的两个侧面,只有内容而无形式,或只有形式而无内容的事物,在现实世界中都是不存在的。
(2)内容和形式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一方面,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依赖于内容。
有什么样的内容,就有什么样与之相应的形式。
内容的发展决定着形式迟早总要发生相应的变化。
一定的形式只有在一定内容的基础上,适合内容的需要,才会产生和发展。
例如,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另一方面,形式对内容又有巨大的反作用。
当形式适应内容时,可以促进内容的发展;反之,就阻碍内容的发展。
我国现代经济体制改革使生产力解放,就是典型的范例。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内容和形式是相互作用的一对矛盾。
在这一对矛盾中,内容常常比较活跃,容易变化,而形式往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两者从基本适合到不适合,再到新的适合,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地推动事物的发展。
简述内容和形式的含义及其关系

主题:内容和形式的含义及其关系一、内容的含义内容是指文章所传达的思想、意义和信息,是文章的核心和灵魂。
在一篇文章中,内容是向读者传达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和观念的重要部分。
内容丰富、深刻,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是一个好的文章的核心。
二、形式的含义形式是指文章在结构、语言、风格等方面的表现形式。
形式是内容的外在表现形式,是文章传达思想的工具。
良好的形式能够更好地突出文章的内容,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三、内容和形式的关系1. 内容决定形式内容是文章的灵魂,是文章存在的重要原因。
不同的内容需要不同的形式来表达。
比如叙事性的文章需要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完整的情节来叙述,而议论性的文章需要通过逻辑严谨的论证和有力的论点来表达。
内容决定了文章的形式,形式是内容的表现形式。
2. 形式服务于内容良好的形式能够更好地突出内容,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在文章写作中,内容是第一位的,形式是内容的服从者。
好的形式能够更好地展现内容,使内容更具吸引力和说服力。
3. 内容和形式相辅相成内容和形式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没有好的内容,再好的形式也是空洞无物;没有形式的好,再好的内容也无法得到良好的表达和传达。
内容和形式相辅相成,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一篇优秀的文章。
四、总结内容和形式是文章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们相辅相成、相互作用。
良好的内容需要适合的形式来表达,而好的形式需要服务于内容。
只有内容和形式相得益彰,才能形成一篇真正优秀的文章。
在写作过程中,作者应该注重内容的丰富和深刻,同时选择适合的形式来表达,以确保文章具有更高的质量和影响力。
五、内容和形式的平衡在文章写作中,内容和形式的平衡至关重要。
过分追求内容可能导致文章冗长啰嗦,读者难以掌握重点;而过分追求形式可能导致内容空洞,缺乏实质。
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应该努力寻求内容和形式的平衡,既要注重内容的深度和丰富性,又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形式来表达,使文章既具有思想深度,又具有良好的表现形式。
作者需要对所要表达的内容有清晰的认识和把握。
认清事物的本质,道的本质是内容,德的表象是形式,二者密不可分

认清事物的本质,道的本质是内容,德的表象是形式,二者密不可分在老子的逻辑里,我们做事需要遵循大道“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老子在这里所说的“孔”是大、非常的意思。
诸葛亮,字孔明,孔明也就是非常明亮之义,而“孔德”,即大“德”,是非同一般的“德”。
在这里,我们必须搞清楚老子所说的“德”是什么意思。
在老子的思想中,“德”指的是万事万物从“道”那里获得存在的条件,是事物的禀赋和本性。
这样一来,“德”便成为道的表现形式。
一个事物的存在,一个人做事是不是符合道的要求,人们直接看不出来,而是通过德来认识、把握和判断。
《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是由“道经”和“德经”两部分组合而成的。
老子在这部书中,不仅讲“道”,还讲“德”。
“德”在《道德经》第二十一章中才被第一次提出。
《道德经》虽然全书只有5162个字,但这个“道”字就出现了73次,可以说是反复说明。
大德的表现是唯道是从,而不是唯命是从。
道这个名称,是人为的抽象,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重现,以及再认识的理性升华。
虽然没有实体可见,但它来源于物象,其中有具体的物象实体可言。
道是我们人脑深远的思考和苦思冥想出来的抽象概念啊!它其中包括了精微的物质。
物质却是真实可见的,即便有些物种现已不复存在,但它留下的信息如痕迹等,是可以认知它曾存在过。
从当今上溯远古,道这个名称具有永恒的普遍指导意义。
我们依靠它,就能洞悉,甚至就能推论万物的始终。
我是怎样知晓万事万物的古今未来的呢?就是凭借道来认识的。
概括而言,道的本质是内容,而德的表象是形式,二者密不可分。
道是形而上的东西,是虚空的。
大道无言无形,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只能通过我们的思维意识去认识和感知它的存在。
而德是道的载体,是道的体现,是我们能看到的言行,它是我们人类通过感知后所进行的行为。
打个比方来说,谁也不知道虚空是什么样子的,因为没有见过,但是当有了实物之后,我们就能够知道虚空的样子了。
这就像拿一只玻璃杯子,刚刚开始的时候,这只杯子的里面是空的,什么也没有。
唯物辩证法的五大范畴之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

唯物辩证法的五大范畴之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
一、现象与本质
1、什么是现象
事物表现出来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是个别的、多变的,人可以通过感官直接感知观察到
2、什么是本质
在不同的现象背后反映出来的事物的根本性质,是事物内部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人的感知不到,只能通过理性思维来把握
3、本质与现象之间的关系
1)、本质与现象之间是对立统一的
2)、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本质总是通过许多的现象体现出来,现象离不开本质,本质离不开现象
3)、本质与现象之间的联系不仅表现在现象与本质,本质也在不断显现为现象
4、本质与现象的辩证关系的方法论意义
1)、本质与现象之间对立关系说明了科学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2)、透过现象看本质
3)、深入实践,反复实践
4)、发挥主观能动性
二、内容与形式
1、什么是内容
构成事物的一切内在要素(内在矛盾、特征、成分、运动、和发展过程)的总和
2、什么是形式
事物内部诸多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和表现内容的方式
3、形式的两种类别
外在形式和内在形式
4、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什么
1)、既相互区别有相互联系
2)、内容和形式之间存在着区别
3)、内容和形式之间是相统一的
4)、内容与形式之间相互作用
A、内容决定形式有什么样的内容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形式
B、内容决定形式并意味着形式只能是被动的,消极的因素
5、内容与形式辩证关系的实践意义
1)、注重事物的内容,避免形式主义
2)、在注重内容的前提下,还需要注意事物的形式,要善于选择,利用形式,让形式发挥其积极的推动作用
3)、不断创新的工作精神。
内容和形式的理解

内容和形式是两个相互关联的概念,它们在理解和应用中都有重要的意义。
内容是指事物所包含或表达的具体信息,而形式则是指事物呈现出的外观或结构。
在设计和创作的领域中,如文学、艺术、广告和设计等,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尤其重要。
首先,内容是作品的本质和核心。
无论是小说中的故事情节,还是广告中的产品信息,或是艺术作品中的情感表达,这些都是作品的内容。
这些内容可以是对现实世界的描述,也可以是对想象世界的创造。
它传达给读者或观众的是特定的信息、情感或价值观。
对于一个好的作品,内容必须真实、准确并且具有吸引力,能够引起读者或观众的共鸣。
其次,形式则是作品的呈现方式。
形式可以影响内容的传达效果。
在文学中,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形式,如小说、散文、诗歌等。
在广告中,广告的版面设计、颜色搭配、字体选择等都影响其形式。
在艺术中,画作的风格、色彩、线条等也都是形式的一部分。
形式的选择和运用应当与内容相匹配,能够恰当地传达内容,同时也要具有美感,能够吸引读者或观众的注意力。
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内容决定了形式的选择,而形式则影响着内容的传达效果。
在创作过程中,我们需要考虑如何将内容转化为形式,以便更好地传达给读者或观众。
同时,我们也需要不断地审视形式是否符合内容,是否能够有效地传达信息。
总的来说,内容和形式是作品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两个要素。
理解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创作出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作品。
同时,这也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观察和思考事物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周围的世界。
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一、概述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一直以来都是哲学、美学、文学等领域的热门话题。
内容和形式是事物的两个方面,二者在人们的认识和表达中都起着重要作用。
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对于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意义都有着重要影响。
二、内容与形式的相互关系1. 内容与形式的相互依存内容与形式是事物两个最基本的方面,二者密不可分。
在各种艺术作品中,内容和形式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例如在文学作品中,内容是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而形式则是作品的结构、语言、风格等方面的表现。
没有形式,内容无法得到表达;没有内容,形式便显得空洞和无意义。
2. 内容对形式的制约内容对形式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内容决定了作品的主题、情感和表达的意义,而形式必须符合内容的要求。
例如在一部文学作品中,如果内容是严肃的,那么形式就不能轻佻活泼;如果内容是欢快的,形式也应该活泼欢快。
形式必须根据内容的要求来选择和塑造。
3. 形式对内容的表达形式对内容的表达起着重要作用。
形式是内容的表现方式,良好的形式可以更好地表达内容。
例如一部电影的镜头设计、音乐的节奏、文学作品的结构等,都是形式对内容的表达。
形式的不同会使同一内容产生不同的效果。
三、内容与形式相互转化的方法论意义1. 在认识事物上的意义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内容是事物的本质和内在关系,而形式是事物的外在表现和形式结构。
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必须抓住事物的内容和形式,这样才能更准确和深刻地认识事物。
2. 在表达方式上的意义在实际表达语言上,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良好的表达需要内容和形式相得益彰,形式是内容的外在呈现,而内容则是形式的内在支撑。
只有将内容与形式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表达出自己的意图和情感。
3. 在思维方式上的意义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对于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形式的多样性使我们在思维和表达时更多样化、丰富和灵活。
内容的丰富性使我们在思考时能够更全面和深入。
内容和形式

表现:指针对于人感觉的一种感知。
内容和形式是揭示事物所具有的内在要素和它们的结构及其表现方式的一对范畴。
内容是事物内在要素的总和,形式指内在要素的组织和结构。
其一,内容和形式相互依存,没有内容的形式是空洞的形式,没有形式的内容是一堆要素。
其二,内容和形式是相互作用的,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或说服务于内容——因为当形式适合内容时就促进内容发展,形式不适合内容时就阻碍内容发展,不讲究实际效果的形式被称为形式主义。
其三,内容和形式的区分是相对的、也是复杂的,同一形式可以容纳或表现不同的内容,同一内容也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旧形式可以服务于新内容,旧内容可以采用新形式。
区别是:现象反映本质是一种必然的自发,形式表现内容则可以人为选择。
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在联系和内在联系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或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
唯物辩证法认为现象和本质是一对辩证统一: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现象是表面的、具体的、和易逝多变的,往往靠感官即能感知;本质则是隐藏在事物的内部的、是事物一般的共同的方面、而且是相对稳定的,它往往只能依靠抽象思维来把握。
例如,谁都可能看到苹果从树上掉下来,但要揭示这个现象的本质(万有引力定律)则需要理性分析和思考。
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现象离不开本质,任何现象都由本质所决定的,都是本质的某种表现(例如,真相从正面直接地表现着本质,假相则从反面歪曲地表现着本质);同时,本质也不可能离开现象而单独存在,任何本质都要通过一种或多种现象表现出来。
因此,人们认识事物总是通过对现象的分析研究才能了解到事物的本质,这个分析研究的过程常常被概括为“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
内容是指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也就是事物的各种内在矛盾,以及由它们所规定的事物的特性、成分、运动过程和发展趋势的总和。
形式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
内容与形式本质与现象

内容与形式本质与现象任何事物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一方面,内容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对形式具有决定作用。
有什么样的内容,就有什么样的形式;内容发生了变化,其形式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
另一方面,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用。
适合内容的形式,对内容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不适合内容的形式,对内容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
形式对内容的反作用表明,形式具有相对独立性,这种相对独立性使得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中,同一内容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体现。
2019考研政治冲刺点睛班内容与形式的矛盾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从最初的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随着矛盾的解决,再到新的基本适合。
在我们的认识和实践中,要根据内容决定形式的原理,注重事物的内容,反对忽视内容、夸大形式作用的形式主义;又要积极利用合适的形式去促进内容的发展,不能忽视形式对内容的能动促进作用。
本质与现象是揭示事物内在联系和外在表现的一对范畴。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构成事物的诸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本质的外在表现。
现象可以区分为真象和假象。
本质与现象是相互区别的。
本质是一般的、普遍的,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现象是多变易逝的;本质深藏于事物的内部,只有通过理性思维才能把握,而现象则是表面、外显的,可以直接为人的感官所感知。
本质与现象又是相互依存的。
本质决定现象,本质总是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自己的存在;现象表现本质,现象的存在和变化归根到底依赖于本质。
本质与现象的相互依存表明: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和不表现本质的现象都是不存在的。
正确把握本质和现象的关系对于我们的认识活动和科学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科学的任务就在于准确辨别真象和假象,透过现象把握本质,为此需要掌握大量的现象,进而通过技术手段和理论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不断深化对事物的认识。
内容与形式名词解释

内容与形式名词解释嘿,朋友!咱今儿来聊聊“内容与形式”这对神秘的小伙伴。
您说啥是内容?就好比您去餐厅吃饭,那一道道美味的菜肴,里面有实实在在的食材,像鲜嫩的肉、新鲜的蔬菜,还有各种独特的调料,这些组合起来能让您吃得心满意足,这就是内容。
内容啊,是事物内在的、实质性的东西,是真正能让您觉得有价值、有意义的部分。
那形式又是啥呢?还说这餐厅,餐厅的装修风格、服务员的着装、摆盘的艺术,这些能让您眼睛一亮,给您带来不同感受的东西,就是形式。
形式就像是给内容穿上了漂亮的衣服,让它能更加吸引人的目光。
您想想,一篇好文章,那深刻的思想、动人的情感、丰富的知识,这是不是内容?而那优美的文字、巧妙的结构、恰当的段落划分,这就是形式。
没有深刻的内容,这文章就像个空壳子,没啥意思;可要是没有好的形式,内容再好,也可能像个被埋在土里的宝贝,别人发现不了它的光芒。
就像一个人,内在的品质、才华、性格,这是内容;而外在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那就是形式。
要是一个人光有好看的外表,却没啥内涵,您跟他相处久了,是不是也会觉得无聊?反过来,要是一个人内心很丰富,可整天邋里邋遢,不注意自己的形象,是不是也不容易让人接近?再比如说一部电影,精彩的剧情、深刻的主题,这是内容;那酷炫的特效、精美的画面,就是形式。
要是只有特效,剧情空洞,您是不是会觉得浪费了时间?要是剧情很棒,可画面粗糙,您是不是也会觉得有点可惜?所以说啊,内容和形式那是相辅相成的,谁也离不开谁。
好的内容需要好的形式来展现,好的形式也能让好的内容大放异彩。
这就好比一辆车,发动机是内容,车身外观是形式,只有两者都好,这车子才能跑得又快又稳,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总之,咱们在看待事物的时候,可不能只看重内容或者形式,得两者都考虑到,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和欣赏一件事物的美和价值。
哲学中的五大范畴解释近代史问题

哲学中的五大范畴解释近代史问题
这个问题要回答比较长,五大范畴是:一、内容和形式: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内容必须通过形式表现,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用,内容和形式存在于统一体中,不可分割。
二、现象和本质:本质和现象是揭示客观事物内部联系和外在表现之间相互关系的范畴,二者既对立又统一。
现象是外在的、个别的、具体的、片面的、丰富的、生动的,而本质则是内在的、一般的、深沉的、单纯的。
但是二者又是统一的,没有脱离本质的现象也没有脱离现象的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外露和表现,现象背后隐藏着事物的本质,二者不可分割。
三、原因和结果:对立表现在:在特定的界限和范围内,原因和结果具有确定的界限和先后次序,原因就是原因,结果就是结果,既不能混淆也不能颠倒。
它们的统一表现在: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四、可能性和现实:对立表现在:可能性是潜在的、尚未成为现实的东西,现实则是已经存在的东西。
统一表现在: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五、偶然性和必然性:是揭示事物的发生、发展和灭亡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对立表现在:二者产生的根据不同,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所的地位和作用不同。
统一表现在:二者互相依存,互相渗透,在一定的条件可以互相转化,互相过渡。
五大范畴和三大规律的联系?这个问题我不知道该怎么理解。
本身就是基础形态,是基本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形式与内容、现象与本质新解在唯物辩证法的五大范畴中,内容与形式和本质与现象这两组范畴意义很相近,许多人甚至一些熟悉哲学的人,对两者之间的区别往往分不清楚,甚至越解释越觉得越糊涂。
为什么会这样?似乎很少有人探究其中的原因。
本文通过分析,试图找到这两组范畴之间内在的联系,做出合理的解释。
一、让人疑惑的两组范畴在互联网上看到了这么一段问答,是一个学生提问:“老师,你好。
我想问一下现象、本质与内容、形式的区别是什么?事物的表现内容不就是事物的现象吗,既然表现内容是形式,那么现象不就等于形式吗?同理内容和本质不是一样的吗?”显然,这个学生对这两组哲学范畴分不清楚,甚至觉得形式就是现象,内容就是本质。
{其实很多人都不知如何区分这两组范畴,这个学生提出的问题,是一个普遍存在的情况}。
然后是一个老师的回复:“同学你好,现象和本质、内容和形式是两对不同的范畴”。
“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和反映事物的内在根据和外存表现之间的关系的一对哲学范畴……,现象是指事物……,任何事物都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
”“内容是指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包括事物的各种内在矛盾以及由这些矛盾所决定的事物的特征、运动的过程、发展的趋势等。
形式是指把事物的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任何事物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老师的答复全面标准详尽,这里只是摘录了一小部分。
但是,这个学生看了以后就懂了吗?恐怕没有,因为这些知识他早就在课堂里已学习过。
学习过仍然不懂,问题出在哪儿呢?在我看来,我们现在对这两组哲学范畴的理解是不正确的,至少是不准确的。
不能正确解释、特别是不能正确区分它们之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是造成人们在认识上混乱的根本原因。
二、为什么说现有的认识不正确按照我们现有的理解,内容与形式、本质与现象,是两个互不相干的东西,可以在每个事物身上同时存在。
如上面的回复:“任何事物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同时,“任何事物都是本质与现象的统一”。
真的是如此吗?这样的认识是正确的吗?这就是我要提出质疑的地方。
我们知道,事物都有内外两个方面,“外”是指事物的外部、外表,是能够被人感官感知的一面。
“内”{或称为“里”},是内在内部的意思,是人不能直接感知,需要通过思维才能理解认识的事物另一面。
在这两对范畴中,形式和现象属于事物的“外”,而内容和本质是事物的“内”。
既然如此,那人在感知事物时,应该既能感知到事物的形式,同时又能感知事物的现象。
比如,我们看到了一朵花,“看到”是感知。
那么,我们应该既看到花的形式,也看到花的现象。
又比如,听到了隆隆的打雷声,“听到雷声”是感知,那么,听到的“雷声”是形式还是现象?还是既是形式又是现象?在现实的生活实践中,我们会有这样的经验,对某一事物,感知到的要么“形式”、要么是“现象”,绝不会同时感知这两者。
我们看见了花的花瓣、看见了红的或黄的颜色,会说这是花的形式,绝不会说这是花的现象。
“听到打雷声”,人们认为打雷是一种自然现象,绝不会认为打雷是一种形式。
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世界上的事物,或者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体、或者是现象与本质的统一体。
所以人在感知事物时,不能同时感知到形式与现象,而只能是其中的一种。
因此,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同一事物中,内容与形式、本质与现象不能同时存在。
三、两组范畴:不同的内外关系同一事物中两组范畴不能同时存在,这种提法已打破了现有的认识。
但是,为什么不能同时存在?它们之间的区别在哪里?这是必须要搞清楚的,我的理解和认识是这样的:1、形式与内容。
事物的外部能够直接的全面的反映事物的内部,这种外部我们就称为“形式”,被反映的内部称为“内容”。
比如,看了小说以后,知道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因此,我们将小说称为文学形式,所讲的故事就是内容。
形式与内容之间是一种直接的、简单的关系,通过形式,人可以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事物。
所以,对内容的通常解释是:“事物一切内在要素的总和”,内在要素的总和就是事物的整体。
2、现象与本质。
事物的外部不能直接全面反映内部,人无法通过事物的外表,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事物。
这种复杂的内外关系,我们就称为现象与本质。
复杂体现在两点,一是“外”不直接反映“内”,比如,妈妈打孩子、黄鼠狼给鸡拜年,这就是所谓的假像,需要分析思考找到真相。
当然,假象也是事物的现象。
二是“外”不能全面反映“内”,这种情况下,只能找到事物的基本性质。
比如,有人在大街上乱扔垃圾,如果问“乱扔垃圾”反映了什么内容?这是无法回答的,只能说这是一种不道德的社会现象,而“不道德”是乱扔垃圾的性质,即本质。
3、简单的总结一下:内容与形式、本质与现象都是揭示事物的内外关系,这是两者之间的共同之处。
但揭示的是不同的内外关系,这是两者的区别。
事物“外”直接、全面反映了事物的“内”,通过“外”,人可以从整体上理解、认识这个事物。
这种简单的内外关系,我们称为内容与形式。
反过来,如果事物的“外”不能直接、全面反映事物的“内”,人无法从整体上认识这个事物,只能寻找它的基本性质,这种复杂的内外关系就是本质与现象。
4、世界上的事物多种多样,有的事物简单、有的事物复杂。
简单的事物内外关系也就简单,表象能直接反映事物全部的真实的情况。
复杂的事物内外关系自然复杂,表象不能反映事物全部的真实的情况,所以必须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打个比方,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像一个正整数,如果有人问这是个什么数字,我们“看到”这个数后,可以直接回答。
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像非常多的不规律数字,有人问是什么数?我们即使“看到”也无法把所有的数报出来。
只能去思考,找它们的共同点,比如说最大公约数,最大公约数就是这些数字的本质。
再打个比方:有一所房子,透过窗户可以看到里面有某个人,这就有点形式与内容的意思。
因为我们能明确判断房内有一个人,甚至可以说出他的名字。
另外一所房子里有一群人,我们无法将人一一看清楚,只能说房内有许多人。
“许多人”,就有性质的意思,这种内外关系,有点像本质与现象。
当然,这两个比方并不确切,内容、本质是不能直接“看到”的,但多少能说明这两组范畴的区别。
4、因为都是揭示事物的内外关系,因此两组范畴都有对立统一、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这样的相同之处,这也是很多人对它们分不清,容易搞混的根本原因。
也正是基于这一点,有时候人们会将两组范畴同等看待。
比如,百度百科对“形式主义”的解释:“形式主义指的是一种只看事物的现象而不分析其本质的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风,它违背了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科学原理。
”在这里,形式与内容、现象与本质完全是同一个意思,形式主义的“形式”既包含形式,也包含现象。
又如,列宁在《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中写到:“形式是本质的,本质是有形式的,不管怎样,形式是以本质为转移的。
”按理说,形式与内容、现象与本质是不同的哲学范畴,形式与本质不该相互对应。
但列宁只是为了说明事物内与外的关系,所以在这里,并没有刻意区分“形式”与“现象”。
四、美的现象与美的形式“美”是很特殊的一种东西,人们提到美的时候,有时会说美是一种形式,比如,在秋收的时节,人们常常跳起舞蹈,用美好的形式,表达丰收的快乐。
有时又会说美是一种现象,如,美丽的北极光是一种自然现象。
所以,分析内容与形式、本质与现象这两组范畴的同与不同,美是最好的例子。
美为什么既可以是形式又可以是一种现象?本来这个问题不好回答,可当我们通过以上的分析,搞清楚了事物有两种不同的内外关系后,这个问题就好回答了。
在我们的生活中,万事万物都可以是美的,美的太阳、美的星星月亮、美的山川河流、美的风土人情、美的城市农村,等等等等。
这些数不清的事物中,有些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体,有些是现象与本质的统一体。
当美的事物是一种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时,表现在外在的“美”就被称为形式,即美的形式。
而美的事物是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外在的“美”被称为现象,即美的现象。
我们的生活中既有美的形式,又有美的现象,更清楚的证实事物确实存在两种不同的内外关系。
美的形式和美的现象,又可以引出二个关于美学方面的问题。
一,说明世界上没有独立存在的美,但可以有美的形式、美的现象。
二,说明了康德的“审美无功利”这个观点不正确。
第一问题关系到了什么是美和美感,比较复杂,可以看我的《千呼万唤始出来:美的本质是对生存的最有益性》这篇文章,这里就不谈了。
讲讲第二点,如我们前面所说,美的事物中,既有内容与形式统一体,也有本质与现象的统一体。
康德美学思想的核心是“审美无功利”,认为鉴赏判断“不涉及功利”,只“涉及形式的规定”,是一种“单纯的形式”。
可当我们搞清楚了内容与形式、本质与现象之间的关系后,就可以发现,正是在这里出了差错。
因为康德只承认内容与形式这种内外关系的美,实际上就否定了本质与现象这种关系的美。
这样一来,康德所说的美{审美对象},仅仅是生活中美的一部分,并非美的全部。
有人说天鹅都是白色的,是因为只看到了一部分天鹅,而没有看到全部的天鹅。
康德也是如此,只认可生活中的一部分美,不承认生活中的另一部分美,这样的美学理论,与“天鹅都是白的”一样,是以偏概全得到的结论。
只承认美与形式有关,其实还有一个问题。
在哲学范畴中,形式与内容是一组对应关系,因此,美的形式只能反映某种内容。
比如,人们常常用诗歌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啊,中国,东方史上璀璨的明珠,我们为您而骄傲!”,这里,优美的诗歌是形式,“对祖国的热爱”是内容。
而现象与本质对应,列宁说:“本质决定现象;现象是本质的”,这是哲学一个基本的原理。
但是如果没有了美的现象,我们又到哪里去找美的本质?依照康德的美学理论,把鉴赏判断的对象确定为事物的形式,这种情况下是永远无法找到美的本质的。
黑格尔说过:“真理是在漫长地发展着的认识过程中被掌握的,在这一过程中,每一步都是它前一步的直接继续。
”本文对辩证唯物主义五大哲学范畴中的内容与形式、本质与现象这两组范畴,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或有不当之处,但希望这是迈向真理小小的一步。
任玉陵2020年7月15日于邵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