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学(一)
刑法学(1)作业1参考答案
《刑法学(1)》作业1参考答案:分析案例(每小题50分)第一题:【案情】山本XX,女,42岁,日本国籍。
马XX,男,35岁……答:1、他们的行为构成犯罪。
根据我国刑法的有关规定,走私毒品的,无论数量多少,都应当追究当事人的刑事责任,予以刑事处罚。
本案中的可卡因属于毒品的一种。
山本某某违反我国的出入境管理制度,携带毒品进入我国境内,不向海关申报而选择绿色通道,意图逃避海关监管,其行为构成走私行为,构成走私毒品罪;马某某携款接货的行为属于走私行为,构成走私毒品罪。
2、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处,都适用我国刑法;只要犯罪行为或结果有一项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就认为是在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犯罪。
山本某某和马某某的走私行为开始于我国境外,但完成于我国境内,属于在我国境内犯罪。
同时,山本某某虽然是外国国籍,但并非是享有外交特权和外交豁免权的外国人,而马某某虽然是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公民,但其行为并不是发生在香港区域内,因而二人的行为均不属于法律有特别规定的情形,因而适用我国刑法管辖。
对山本某某和马某某的行为应适用我国刑法关于走私毒品罪的规定予以处罚,毒品的数量应以查证属实的数量计算,不进行纯度考虑。
并以此作为刑事定罪量刑的依据。
第二题:【案情】王XX,男,17岁,某校高三学生。
王XX与陈XX(13岁)系邻居,平素关系甚好……答:1、王某的行为与陈某的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2、王某的行为构成了不作为形式的过失杀人罪。
从客观方面看,王某的行为构成不作为犯罪。
王某负有实施保护陈某安全的特定义务,这种特定义务是由王某先行的行为使陈某处于危险状态所产生的。
陈某是儿童,王某答应他将他带到离河岸七米多远处的深水处游泳,这无疑使陈某的生命处于危险状态,因而就产生了王某应当保护陈某的特定义务。
王某有履行保护陈某的特定义务的可能而未能履行。
王某的不作为行为侵犯了刑法所保护的客体和对象,即陈某的生命权。
刑法学(1)作业4参考答案
《刑法学(1)》作业4参考答案:分析案例(每小题50分)第一题:【案情】李某,男,36岁,无业。
1998年11月……答:1、李某不构成累犯。
我国刑法典规定的累犯,分为一般累犯和特别累犯两种。
一般累犯是指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并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5年内在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犯罪分子。
本案中,被告人李某被判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二年,在缓刑考验期满后,又犯罪,被判有期徒刑三年,但他不构成累犯,因为缓刑是附条件的不执行刑罚,考验期满原判的刑罚就不再执行了,而不是刑罚已经执行完毕,因而不符合累犯的构成条件。
2、对于李某的后一次犯故意伤害罪和盗窃罪应当数罪并罚。
按照刑法第69条对判决宣告前一人所犯数罪应当首先分别定罪量刑,然后根据数罪并罚的原则决定执行的刑罚。
第二题:【案情】王某,男,26岁,无业。
王某从吴某家盗窃2000余元后……答:1、法院的判决不正确。
根据《刑法》第55条和第57条的规定,对于被判处死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应当剥夺政治权利终身,而不是剥夺政治权利10年。
2、应以抢劫罪判王某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罚金若干元。
我国刑法第269条规定:“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证据而当场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的,依照本法第263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本案中,王某先在吴某家盗窃2000余元,构成盗窃罪;后为了抗拒抓捕而杀死了李某,构成了转化型抢劫罪的犯罪条件,所以对王某应以抢劫罪定罪处罚。
我国刑法第263条规定:“抢劫致人重伤、死亡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刑法第57条规定:“对于被判处死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应当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所以应以抢劫罪判王某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罚金若干元。
刑法学(一)02-2.3 犯罪客体 危害行为_13
第二章犯罪与犯罪构成第二节犯罪客观要件一、犯罪客体(一)犯罪客体的概念和特征犯罪客体是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行为所侵犯的利益,亦即法益。
犯罪客体表明了刑法的目的,即刑法的目的是为了保护法益。
另一方面,犯罪的客体体现犯罪的本质,即犯罪的本质是侵犯法益。
犯罪客体具有以下特征:(1)犯罪客体表现为法益;主体体现为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社会主义制度,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国有财产、劳动群众集体财产,公民私有的个人财产,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等合法权益。
(2)犯罪客体是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如果某种利益只受道德的保护,或者其他社会规范的约束和调整,不是由刑法保护和调整,则不是刑法保护的法益,也就不能成为犯罪客体。
(3)犯罪客体是为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关系。
法益是客观存在的,如果客观存在的法益没有收到犯罪行为的侵害,就不可能成为犯罪客体。
“侵害”,包括实际侵害事实和侵害的危险。
(二)犯罪客体的分类刑法一般理论,根据犯罪行为所侵犯的法益范围的大小,犯罪客体可分为:(1)一般客体,即一切犯罪所共同侵犯的法益整体。
刑法第2条刑法的任务,刑法第13条犯罪的概念的规定,说明了犯罪一般客体的主要内容。
(2)同类客体,即某一类犯罪行为所共同侵犯的某一类法益。
具体表现就是刑法分则的章节内容。
(3)直接客体,犯罪行为直接侵犯的某种具体的法益。
如故意杀人罪侵犯的生命权,盗窃罪侵犯的财产所有权等。
根据某种具体犯罪侵犯的直接客体的数量,直接客体又可以分为简单客体和复杂客体。
复杂客体中又可以进一步分为主要客体和次要客体。
(三)犯罪客体的立法形式刑法分则条文并非都明确地规定了犯罪客体。
有的条文作了具体规定,有的则没有。
具体地说,有以下几种情况:(1)直接明确规定了犯罪客体,如刑法第114条、第252条侵犯通讯自由罪等;(2)没有明确规定犯罪客体,仅规定了犯罪客体的物质表现,如刑法第263条抢劫罪、第264条盗窃罪、第267条抢夺罪等;(3)仅指明了犯罪行为所侵犯的人这个社会关系的主体,而没有明确规定犯罪客体,如有关侵犯人身的犯罪;(4)仅指出了规定一定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未指明犯罪客体,如走私等以空白的犯罪构成所规定的犯罪;(5)规定了犯罪的行为特征。
刑法学(1)复习
C 当时的法律和刑法均认为是犯罪但当时的法律处刑比刑法轻
D 当时的法律和刑法均认为是犯罪但刑法的处刑比当时的法律轻
• 依照保护管辖原则,“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 领域外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或者公民犯罪,而 按本法规定的最低刑为三年以上的有期徒刑的, 可以适用本法,但是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不受处罚 的除外。 • 依照普遍管辖原则,”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 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所规定的罪行,中华人民共 和国在所承担条约义务的范围内行使刑事管辖权 的,适用本法。“
3、下列机关中,( BC)有权进行司法解释。
A 公安部 B 最高人民法院 C 最高人民检察院 D 全国人大常委会 4、刑法第93条规定:“本法所称国家工作人员,是指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这 种情况属于( BD )。 A 论理解释 B 文理解释 C 司法解释 D 立法解释
刑法的基本原则
• 刑法基本原则就是指贯穿全部刑法规范、体现我国刑事 法制的基本性质与基本精神、具有指导和制约全部刑事 立法和刑事司法意义的准则。
国家宣传机构、社会组织、 教学科研单位 或者专家学者
学理解释
文理解释 方法 论理解释
对法律条文的字义包括单词、 概念、术语,从文理上所作的解释
填空题:
按照立法精神,联系有关情况, 从逻辑上所作的解释 根据立法原意,对刑法条文 扩张解释 作超过字面意思的解释 根据立法原意,对刑法条文 限制解释 作狭义于字面意思的解释
1、刑法基本原则必须是贯穿全部刑法规范的原则 主要特征 (界定标准) 2、刑法基本原则必须体现我国刑事法制的基本性 质和基本精神 3、刑法基本原则具有指导和制约全部刑事立法和 刑事司法意义
• 罪刑法定原则就是指“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 明文规定不处罚”。基本要
刑法学(1)综合练习题
刑法学(1)综合练习题一、填空题1、犯罪刑事责任刑罚2、刑法3、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范围更加广泛强制性最为严厉4、刑罚5、组成结构6、但书补充例外限制7、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学理解释8、文理解释论理解释9、立法机关10、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11、罪刑法定原则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12、明文规定没有明文规定13、适用法律超越法律14、所犯罪行承担的刑事责任15、地域人国家刑事管辖权16、属地原则属人原则保护原则普遍原则17、属地原则属人原则保护原则普遍原则18、领域内航空器19、行为结果20、三年以下有期徒刑21、国家工作人员军人22、保护23、所承担条约义务刑事管辖权24、外交特权豁免权25、1997 10 126、从旧兼从轻27、从旧兼从轻不认为是犯罪认为是犯罪应当追诉不认为是犯罪处刑较轻继续有效28、相当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惩罚性29、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30、罪非罪31、社会危害性程度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32、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33、保护危害34、一般客体同类客体直接客体35、简单客体复杂客体36、整体37、某一部分或某一方面38、直接客体39、一种一种40、两种以上41、客观外在表现42、危害行为危害结果危害行为43、意识对社会有害44、作为不作为45、法律明文规定的特定义务职务上或业务上要求履行的义务由行为人先行的行为而使法律所保护的某种利益处于危险状态所产生的义务46、犯罪构成要件定罪47、危害行为危害结果48、行为49、构成犯罪承担刑事责任辨认控制50、辨认能力控制能力51、完全刑事责任能力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相对无刑事责任能力减轻刑事责任能力52、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53、不满14周54、已满16周55、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56、从轻减轻57、不能辨认不能控制造成危害结果他的家属监护人医疗强制医疗58、间歇性精神正常的时候59、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控制自己行为能力60、应当负61、又聋又哑盲62、罚金主管人员其他直接责任人员63、危害社会罪过犯罪目的犯罪动机64、明知会发生希望放任65、直接故意间接故意66、明知必然可能希望67、明知可能放任68、疏忽大意的过失过于自信的过失69、预见到轻信能够70、应当预见行为疏忽大意没有预见71、客观上故意过失不能抗拒不能预见72、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73、国家公共利益本人他人财产不法侵害不法侵害必要限度74、防卫挑拨故意75、不法侵害的产生与存在76、不法侵害者本人77、防卫不适时78、不法侵害行为确已自动中止,也即不法侵害人已经自动放弃了犯罪不法侵害人已经被制服,或者已经丧失了侵害能力侵害行为已经实施完毕,危害结果已经发生,不法侵害人也没有实行进一步侵害的明显意图79、明显重大损害承担刑事责任80、减轻免除81、杀人抢劫强奸绑架82、正在发生的危险在迫不得已的危急情况下另一方个较小83、大自然的自发力量动物的袭击人的危害社会的行为人的生理或疾病的原因84、职务上,业务上85、应当86、犯罪的完成形态犯罪的未完成形态87、直接故意间接故意88、行为犯举动犯89、准备工具创造条件90、从轻减轻免除91、着手意志以外完成92、能犯不能犯93、从轻减轻94、放弃犯罪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95、时空性自动性彻底性96、有效性97、减轻处罚98、必要共同犯罪99、事前通谋的共同犯罪事前无通谋的共同犯罪100、复杂共同犯罪101、三人较为固定102、胁从犯教唆犯103、主犯104、策划指挥105、集团所犯106、次要辅助107、从轻减轻免除108、犯罪情节109、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十八110、从轻减轻111、犯罪构成112、持续犯不法状态113、想象竞合犯114、加重法定刑115、性质相同同一116、方法行为结果行为117、犯罪人国家司法机关犯罪人118、犯罪刑罚犯罪刑罚119、刑罚120、非难谴责性刑事法律性严厉惩治性人身专属性121、刑法规定的犯罪构成符合犯罪构成的行为122、犯罪人限制剥夺123、犯罪人124、特殊预防一般预防125、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126、3个月2年3年127、执行2日128、1个月6个月一年129、公安机关130、6个月15年20年131、终身自由参加劳动132、罪行极其严重133、不满十八周岁怀孕的妇女134、二年135、故意犯罪136、十五年二十年137、确定死刑缓期执行期满138、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139、犯罪情节140、死刑无期徒刑141、一年五年142、管制143、三年十年144、个人所有145、犯罪的外国人146、训诫赔礼道歉147、法定情节酌定情节148、情节危害程度149、以刑事法律为准绳150、犯罪的手段犯罪侵害的对象犯罪造成的损害结果犯罪后的态度151、最高人民法院152、一般累犯特别累犯153、赦免5154、任何时候155、从重156、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罪行157、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正在服刑的罪犯158、从轻减轻免除159、揭发他人犯罪行为重要线索160、重大立功161、吸收并科162、吸收163、有期徒刑拘役管制164、并科165、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166、战时现实危险167、原判刑期一年二个月168、原判刑期五年一年169、公安机关所在单位或基层组织170、不再执行171、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172、二分之一10年173、中级174、减刑之日175、有期徒刑无期徒刑176、爆炸抢劫强奸177、没有执行完毕的刑期10年178、追诉时效179、5180、15181、20 20 最高人民检察院182、受理案件183、追诉期限184、犯罪犯罪行为终了185、犯后罪186、大赦特赦二,选择题1、D2、C3、B4、BC5、BCD6、BD7、ABD8、A9、D 10、C 11、AD 12、ABCD 13、D 14、BD 15、A16、C 17、B 18、A 19、C 20、A 21、B 22、C 23、C 24、B 25、D 26、BC 27、B 28、B 29、B 30、C 31、C32、C 33、B 34、B 35、D 36、B 37、D 38、B 39、A 40、C 41、C 42、C 43、C 44、A 45、A 46、A 47、C48、A 49、C 50、BD 51、AD 52、D 53、B 54、AB 55、B 56、D57、C(注:此题选择项印刷错误,选择项C应为"相对较重")58、C 59、D 60、D 61、A 62、C 63、C 64、A 65、C 66、BC 67、C68、B 69、C 70、C 71、B 72、BD。
国家开放大学《刑法学(1)》形成性考核作业1-4参考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刑法学(1)》形成性考核作业1-4参考答案作业1分析案例(每小题50分)第一题:【案情】山本XX,女,42岁,日本国籍。
马XX,男,35岁,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公民。
2005年11月25日,山本XX乘坐XXX次航班入境,过海关时选走的是绿色通道,未向海关申报任何物品,但旅检现场关员在对山本XX进行例行检查时,却从其携带的硬质行李箱夹层中发现了可疑粉状物9包,经现场化验后证实该批粉状物为毒品“可卡因”,共计4512克,纯度为70%。
经审查,山本XX交代,这批货是她从巴西带来的,有人会在广州XX路XX 酒店接货。
海关缉私局马上在该酒店周围布控,接货人马XX携款前来酒店找山本XX交接时被当场抓获。
【问题】1.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来判断,山本XX和马XX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2.对于山本XX和马XX的行为是否应当适用我国刑法管辖和处理?应当如何认定和处理(处理原则)?参考答案:1.山本构成犯罪。
构成运输、贩卖毒品罪;马某某的行为尚且不能说明构成什么犯罪,如果其购买海洛因自用,只能定为非法持有毒品罪,如果转卖可定贩卖毒品罪。
2.受我国管辖。
参见刑法规定如下:第六条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都适用本法。
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或者航空器内犯罪的,也适用本法。
犯罪的行为或者结果有一项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就认为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
第十一条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的刑事责任,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山本和马的行为发生在中国国内,又不是享有外交特权个豁免权的人,当然受到我国刑法管辖。
第二题:【案情】习某,男,20岁,某县农民。
习某与王某(女,16岁,该县某中学学生)于2009年10月相识后经常在一起玩耍,渐渐地两人的“友情”演变成了“恋情”。
2010年5月4日下午,习某、王某和几个朋友在当地一山上玩耍,都喝了不少啤酒,后又下山到一酒楼接着喝,直至次日零时左右才离开。
刑法学(一)
三、刑法的基本原则
(一)刑法基本原则的概念和意义 刑法的基本原则,是指贯穿于全部刑法规范、
具有指导和制约全部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意 义,并体现我国刑事法制基本精神的准则。 对于确定犯罪与刑罚及其相互关系具有指导 意义。
我国第3、4、5条规定了三大基本原则: 罪
刑法定原则、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和罪责 刑相适应原则
的
一
般
理 论
论
一
论
二
第一专题:刑法的一般理论
学习内容:第一、二、三章
学习重点:刑法的概念、特点、基本原则
(罪刑法定原则)、刑法的效力(刑法的 溯及既往的效力)
一、刑法的概念和性质
(一)刑法的概念
刑法就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
具体地说,刑法是掌握国家政权的统治阶级,
为了维护其政治上、经济上的利益,根据自
己的意志,以国家的名义规定什么行为是犯
罪和应负刑事责任,并应给犯罪人以何种刑
罚处罚的法律
概念揭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刑法的制定者:统治阶级 2.刑法制定目的:阶级统治的工具 3.刑法制定过程:统治阶级意志上升为国家
意志 4.刑法的基本内容:罪、责、罚 规定一个国家中有哪些行为构成犯罪 规定犯罪以后行为人应承担的刑事责任 规定刑事责任的承担方法(主要是刑罚方法)
刑 法
狭 义 刑 法
刑法典 刑法典
广 义 刑 法
单行刑事法规 附属刑法 刑法修正案
在中国具有效力国 际刑事司法准则
狭义刑法是广 义刑法的主体 和基础,单行 刑法和刑法修 正案以及散见 于其他法律中 的附属刑法规 范是刑法典的 补充与修正
(二)刑法的性质
刑法的性质有两层含义:一是刑法的阶级性质;二
刑法学1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3)
刑法学1形成性考核册答案第一题:刑法的定义和刑法学的基本任务刑法是国家用来惩罚犯罪行为并保护社会秩序的法律体系。
刑法学是研究刑法的起源、发展、内容和适用等问题的学科。
刑法学的基本任务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1.研究刑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概念,如法律的平等性、罪刑相适应原则等;2.研究刑法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如犯罪构成要件、刑事责任等;3.研究刑法的适用方法和适用规则,如刑法解释和判决理论等。
第二题:我国刑法的来源和特点我国刑法的主要来源包括宪法、刑法及其解释、刑事诉讼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文件。
我国刑法的主要特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1.以刑法为基础,严格限制刑事权力,保护公民权利;2.罪刑法定原则,即犯罪与刑罚必须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不得有非法处罚行为;3.刑法实体与刑法程序的统一,即刑法规定了刑事犯罪的构成要件和刑罚,同时也规定了刑事诉讼的程序和规则;4.兼顾刑罚的效果与社会保护的需要,既要让犯罪者得到应有的惩罚,也要考虑到社会稳定和安全的需求;5.对特定犯罪行为有特殊规定,如贪污受贿罪、恶意欠薪罪等。
第三题:刑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应用原则刑法的基本原则是指刑法的制定和适用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则。
刑法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几点:1.法律的平等性原则:刑法的适用不能有任意歧视,要保证所有人在刑事法律面前都是平等的;2.罪刑相适应原则:刑罚的轻重要与犯罪的性质、情节和危害程度相适应,不得过重或过轻;3.刑事责任原则:只有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人才能承担刑事责任;4.最优法原则:在适用多个法律规定时,要选择最有利于被告人的法律规定;5.罪责与刑罚的合理关系原则:罪责和刑罚之间要保持合理的关系,即罪责越重,刑罚越重。
刑法的基本应用原则是指在刑法适用中应当遵循的原则。
刑法的基本应用原则包括以下几点:1.适用有利于被告人的原则:刑法适用要有利于被告人,保护其合法权益;2.平等适用原则:对同样情节的犯罪行为要适用相同的刑事法律;3.适用有利于社会的原则:刑法适用要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安全,保护社会公共利益;4.适用严格法律解释原则:法律解释要严格按照法律文本和法律精神解释;5.最有利于公平正义原则:法院在判决时应当选择最有利于公平正义的判决结果。
刑法学(1) 试题及答案Y学02-03
刑法学(1)试题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刑法,就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
2.按照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要求,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
3.我国刑法解决溯及力问题的原则是==从旧兼从轻原则==。
4.犯罪构成,就是我国刑法所规定的,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社会危害性 ==的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
5.犯罪客观方面的各种事实特征中,==危害行为==是一切犯罪构成的必备条件。
6.犯罪主体就是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
7.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的犯罪分子,是从犯。
8.刑罚,是指刑法中明文规定的由==国家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人==所适用的限制或者剥夺其某种权益的最严厉的法律制裁方法。
9.对犯罪的时候==不满18周岁==的人和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能适用死刑。
10.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行为,属于特别自首,亦称准自首。
二、选择题(每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答案。
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字母填入题目括号内。
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每小题2分,共20分)1.刑法与其他部门法相比,其显著特点是( BC )。
A. 理论性与实践性最强B.强制性最为严厉C.保护的社会关系的范围更为广泛D.保护社会关系的手段更为丰富2.刑法条文中的“但书”表示的是( ABD )。
A.对前段的补充B.对前段的限制C.对前段的强调D.是前段的例外3.修订后的我国刑法典的施行时间是( C )。
A. 1997年3月14日B.1997年7月1日C.1997年10月1日D.1998年1月1日4.我国刑法分则“侵犯财产罪”一章规定有12种具体犯罪,这些犯罪所共同侵犯的客体属于( B )。
刑法学(1)期末复习资料
刑法学(1)期末复习资料(一)填空题1、狭义刑法是指把规定犯罪与刑罚的一般原则和各种具体犯罪与刑罚的法律规范加以条理化和系统化的刑法典。
2、我国刑法条文中的“但书”表示的情况大致有三种,即:对前段的补充、是前段的例外或者对前段的限制。
3、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有罪刑法定原则、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4、罪刑法定原则是指“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即行为之定罪处刑(行为之处罚),以行为时法律有明文规定者为限。
5、罪责刑相适应原则是指,犯多大的罪,就应承担多大的刑事责任,法院亦应判处其相应轻重的刑罚,做到重罪重罚,轻罪轻罚,罚当其罪,罪刑相称;罪轻罪重,应当考虑行为人的犯罪行为本身和其他各种影响刑事责任大小的因素。
6、我国刑法解决空间效力的原则是以属地原则为基础,兼采属人原则、保护原则和普遍原则中的合理因素。
7、根据属地原则,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都适用我国刑法。
凡在我国船舶或者航空器内犯罪的,也适用我国刑法。
8、根据属地原则,所谓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是指犯罪的行为或者结果有一项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
9、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的刑事责任问题,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10、我国的国家工作人员和军人在我国领域外犯我国刑法规定之罪的,不论该罪的最高刑是否为三年有期徒刑,均适用我国刑法。
11、我国刑法解决溯及力问题的原则是从旧兼从轻原则。
12、我国刑法规定的犯罪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三个基本特征。
13、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包括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
14、我国刑法规定的相对负刑事责任的年龄阶段为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
15、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
16、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17、所谓犯罪主观方面,就是指犯罪主体对自己行为的危害社会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
《刑法学》(1)平时作业(一)
《刑法学》(1)平时作业(一)一、单项选择题:1.制定刑法的法律根据是()a.宪法b.民法c.行政法d.人民法院组织法2.广义的刑法就是指()a.《刑法》b.刑法和刑事诉讼法c.《刑法》和单行刑事法律、决定、规定d.《刑法》和单行刑事法律、同意、规定以及非刑事法律中的刑法规范3.我国刑法中,抒发刑法规范的基本单位就是()a.章b.节c.条d.款4.下列那一种情况不属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a.行为地在我国,而结果地不在我国b.行为地在我国领域之外,结果地也在我国领域之外,但被害人是中国公民c.行为地不在我国,但结果在我国d.行为地和结果都在我国5.以下诸特征中,哪一个不属于犯罪的基本特征()a.一定的社会危害性b.刑事违法性c.主观恶性d.应予惩罚性6.犯罪构成的要件就是指()a.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和犯罪主观方面b.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惩罚性c.犯罪行为,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和主观方面d.犯罪主体、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和犯罪客体7.某甲盗窃正使用中的电话线,数额不大,构成破坏通讯设备罪;某乙盗窃放在仓库里的电话线,数额较大,构成盗窃罪,对甲、乙定性不同的原因在于()a.实行犯罪行为的地点相同b.犯罪数额大小相同c.犯罪对象所彰显的社会关系的性质相同8.区分同类客体相同的犯罪,主要是根据犯罪的()a.客体b.客观要件c.主体d.主观要件9.以下各罪中,哪一种就可以由不能做为方式形成()a.故意杀人罪b.偷税罪c.遗弃罪d.过错爆炸罪10.我国刑法规定已经开始正数刑事责任的最高年龄就是()a.14岁b.16岁c.18岁d.已八十14岁反感16岁11.甲想枪杀乙,某日晚趁乙返家途中,甲隔小河射击,由于光线不好,距离较远,甲的射击技术又不甚好,因而他对能否射杀乙没有把握,但他不愿放过这个机会,并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实施射杀行为,甲的主观心理态度是()a.轻易故意b.间接故意c.疏忽大意过失d.过于自信过失12.丈夫甲为了杀掉妻子乙,在妻子饭碗里导入毒药,所为小丙可能将因分食而中毒,由于杀妻无心而罔顾孩子的非要,甲对乙的心理态度和对丙的心理态度的分别就是()a.均为直接故意b.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c.直接故意和疏忽大意的过失d.轻易故意和过于自信的过错13.冬季某日,爆炸工甲误认为一个装有雷管的铝盒是他同事的饭盒,把它放在炉上烤,以致发生爆炸事故,甲对爆炸事故的发生的主观方面是()a.间接故意b.疏忽大意的过错c.过于自信的过错d.意外事件14.某汽车司机在雨夜行车,从马路中间的一塑料布上驶过,司机以为塑料布下是附近农民的稻谷,结果压死了塑料布下睡着的一个精神病人,司机对精神病人的死亡其主观心理态度为()a.间接故意b.疏忽大意的过错c.过于自信的过错d.意外事故15.犯罪目的存有于()a.故意犯罪中b.直接故意犯罪中c.间接故意犯罪中d.故意犯罪以及过于自信过失犯罪中16.按照我国刑法规定,过错犯罪行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形成过失犯罪()a.造成危害结果的b.导致较重危害结果的c.导致通常危害结果的d.导致严重危害的结果的17.对正在进行中的下列哪一种行为可以进行正当防卫()a.殴打行为b.诽谤行为c.诬告陷害行为d.贪污行为18.甲上开着一辆抢来的油车向正在驶进去的一列客车跳回去,乙见状用步枪将甲射杀,油车因无人驾驶而滑出路边小河核爆焚毁,乙的犯罪行为就是()a.正当防卫b.紧急避险c.防卫过当d.避险过当19.某甲将他人的一台彩电偷走回家,经其父、兄劝告,某甲悔过,在被盗者未发觉的情况下,又偷偷把彩电送到原处,甲的犯罪行为就是()a.犯罪中止b.犯罪既遂c.不当作犯罪处理20.医生甲疏忽大意走错药方,司药乙没特别注意检查,误照错方李丽静,并致婴儿服药后丧生,对甲、乙的犯罪行为()a.应按共同犯罪处理b.分别处理c.属于意外事故21.甲要盗窃部队的枪支弹药库,用刀胁迫掌控库房钥匙的乙逼使其取回钥匙,甲用钥匙关上枪支弹药库,抢走了一些枪支弹药,乙属()a.从犯b.胁从犯c.不构成犯罪22.甲为逼使债务人乙偿还债务,将乙关在地下室超过一个星期,甲的犯罪行为属()a.连续犯b.继续犯c.徐行犯d.结合犯23.甲为枪杀乙,将炸药包放到乙睡觉的床下,并在夜晚点燃炸药包,以致乙被击毙,同时家中3人被炸伤,乙及邻居家被摧毁,对甲应当()a.以故意杀人罪与爆炸罪数罪并罚b.从一重罪行政处罚、手段犯罪行为与目的犯罪行为的株连c.从一重罪行政处罚、想象竞合犯下24.甲意图毒死乙,误将白糖当作砒霜拌入乙所要吃的食物内,乙吃了该食物后平安无事,甲的行为是()a.故意杀人密谋b.故意杀人trainedc.意外事件二、多项选择:1.按《刑法》溯大连友谊的从旧并任从轻原则,以下哪种情况,《刑法》有溯大连友谊()a.当时的法律、法令、政策不认为是犯罪,而刑法认为是犯罪的b.当时的法律、法令、政策认为是犯罪,而刑法不认为是犯罪的c.当时的法律、法令、政策和刑法都指出就是犯罪,并且当时的法律、法令、政策处死比刑法重d.当时的法律、法令、政策和刑法都认为是犯罪,并且当时的法律、法令、政策处刑比刑法重2.意外事件就是由于()引发的。
2024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刑法学(1)》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2107)
2024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刑法学(1)》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2107)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刑法学(1)》2024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2107)一、选择题(每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答案。
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字母填入题目括号内。
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每小题3分,共24分)1.刑法第93条规定“本法所称国家工作人员,是指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
这种情况属于()。
A.立法解释B.司法解释C.论理解释D.文理解释2.犯罪的最本质特征在于它是()。
A.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B.违反法律的行为C.触犯刑律的行为D.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3.在犯罪客观方面的诸多事实特征中,()是一切犯罪构成客观方面的必备要件。
A.危害行为B.危害结果C.犯罪的时间、地点D.犯罪的方法4.某甲已满15周岁不满16周岁,当其犯()时,应当负刑事责任。
A.盗窃罪B.抢劫罪C.放火罪D.贩卖毒品罪5.自动放弃犯罪的犯罪中止的特征是()。
A.时空性B.自动性C.有效性D.彻底性6.某甲抢劫杀人的行为触犯了两个刑法条文、两个罪名,实际上只构成抢劫罪一个罪。
这种情况在刑法理论上称为()。
A.法规竞合B.吸收犯C.结合犯D.想象竞合犯7.判处罚金,应当根据犯罪分子的()决定罚金数额。
A.犯罪所得B.犯罪性质C.犯罪情节D.犯罪人经济状况8.被判处二十年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际执行()以后,可以假释。
A.五年B.十年C.十五年D.二十年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9.我国刑法条文中的“但书”表示的情况有三种,即对前段的补充、对前段的限制或者是前段的例外。
10.犯罪对象是指犯罪行为所直接作用的具体人或者具体物。
11.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包括:犯罪客体、犯罪主体、犯罪客观方面和犯罪主观方面。
12.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构成犯罪和承担刑事责任所必需的,行为人具备的刑法意义上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13.我国刑法规定的完全负刑事责任的年龄阶段为已满16周岁。
刑法学(一)04-1.1 刑法概述_2
第一章刑法概论第一节刑法概述一、刑法的概念、性质和任务(一)刑法的概念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事处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刑事责任和刑事处罚刑罚,统称为法律后果。
概念解析如下:(1)刑法的内容是犯罪、刑事责任与刑罚问题。
这是刑法不同于其他部门法的基本属性之一。
(2)刑法是关于犯罪、刑事责任、刑事处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刑法可以分为广义刑法和狭义刑法。
狭义刑法仅指刑法典,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广义刑法,从世界各国来看,包括刑法典、单行刑法、附属刑法三个部分:单行刑法,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以决定、规定、补充规定等名称颁布的,规定某一类犯罪及其刑事责任或者刑法的某一事项的法律,如《关于严惩破坏经济的罪犯的决定》、《关于惩治贪污贿赂罪的补充规定》等。
附属刑法,是指附带规定于民法、经济法、行政法等法律之中的刑事法律规范。
如我国台湾地区的《著作权法》规定了侵犯著作权的犯罪行为及其处罚。
我国大陆目前没有真正的附属刑法。
(二)刑法的性质刑法理论通常认为,刑法的性质,是刑法作为国家基本部门法所具有的、区别于其他部门法的特有属性。
与民法、行政法、经济法等基本部门法相比,刑法具有三个显著特征:(1)规范内容的特定性。
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与刑罚的法律规范,这是刑法的特定内容,以此区别于诸如刑事诉讼法、民法、行政法、婚姻法等部门法规范的内容。
(2)保护法益范围的广泛性。
民法、经济法、行政法等都以特定某类社会关系为调整对象,而刑法则是调整各个不同领域的社会关系,包括政治、经济、人身、婚姻、社会秩序等各个领域,从这个意义上说,刑法具有补充性,是其它部门法的保护法,没有刑法做后盾和保证,其他部门法往往很难得到彻底的贯彻实施。
(3)最为严厉的强制性。
任何法律都有强制性,但刑法因刑罚处罚手段不仅可限制人身自由、剥夺人身自由,甚至可剥夺人的生命而显得最为严厉。
(三)刑法的任务《刑法》第 2 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任务,是用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以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刑法1-4章
三、刑法解释的分类 1.根据效力不同,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和学理解释 (1)立法解释:立法机关根据立法原意,对法律规范具体条文的含
义以及所使用的概念、术语、定义所作的说明。
刑法条文的解释;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解释(9 个);法律起草说明中的解释。 (2)司法解释:司法解释的主体是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 形式:规定、答复、批复、复函、解释、通知、解答 (3)学理解释:由专家、学者、法律工作者、宣传者对刑法规范所
三、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蕴涵
■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要求: 法定性:成文法,禁止事后法 合理性:犯罪圈的划定与刑罚量的分配要合理 明确性:法律规范不能含混不清 ■罪刑法定原则的派生原则: 排斥习惯法 否定不定期刑 刑法的效力不溯及既往 禁止类推与扩张解释
关于类推
1979年刑法第79条:本法分则没有明文 规定的犯罪,可以比照本法分则最相类似的 条文定罪判刑,但是应当报请最高人民法院 核准。 1997年刑法第3条: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 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 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
世界主义,即普遍原则,适用于国际犯罪 ,不论犯罪行为是否发生在本国、也不论 行为人或者被害人是否具有本国国籍,只 要能够实际控制,任何国家均享有刑事管 辖权。
折衷主义,即结合原则,主张以属地原则 为基础,有限制地兼采属人原则、保护原 则和普遍原则。我国刑法采用此原则
(一)我国刑法的属地管辖权 刑法第6条第1款:“凡在中华人民共和 国领域内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 都适用本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包括: 1、领陆 2、领水(内水和领海) 3、领空 4、我国领域的自然延伸——即不论何地,只 要悬挂我国国旗(旗国主义)的航空器与船舶 (租用的也在内),就属于我国领域内
2024年春季学期刑法学(1)第3次平时作业-1-参考资料-电大一体化平台
电大一体化平台-2024年春季学期刑法学(1)第3次平时作业-1-参考资料温馨提示:本文档从网络收集整理而来!请仔细核对是不是您需要的题目再下载!!预祝您取得好成绩百!一、单选题(共5题,共30分)1、某甲意图毒死某乙,误将白糖当作砒霜拌入某乙所要吃的食物内,某乙吃后平安无事。
在这种情况下,某甲的行为属于()。
A : 犯罪预备B : 犯罪未遂C : 犯意表示D : 犯罪中止参考答案是:B2、某甲同()的人共同实施抢夺行为构成共同犯罪。
A : 未满14周岁B : 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C : 已满16周岁D : 不满18周岁参考答案是:C3、故意犯罪在犯罪人产生和确立犯意以后,从其开始犯罪活动,到完成犯罪,有一个纵向的()。
A : 犯罪过程B : 时间过程C : 行为过程D : 预备过程参考答案是:B4、被告人甲实施盗窃时,因被他人察觉而未得逞,仓皇逃跑。
甲的行为是()。
A : 犯罪预备B : 犯罪未遂C : 不构成犯罪D : 犯罪中止参考答案是:B5、对于犯罪既遂的概念()做了直接的规定。
A : 只有少数立法例B : 多数立法例C : 立法机关D : 有关机关全面的参考答案是:A二、多选题(共5题,共40分)1、在司法实践中具有不同程度的阻碍犯罪意志和犯罪活动完成作用而有可能被认定为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的因素包括()。
A : 犯罪人本人以外的原因B : 行为人自身方面对完成犯罪有不利影响的因素C : 行为人主观上对犯罪对象情况、犯罪工具性能以及犯罪结果是否已发生或必然发生等的错误认识D : 犯罪人自身不想完成犯罪参考答案是:A B C2、共同犯罪对犯罪主体的要求有()。
A : 必须是两个以上的自然人构成B : 各犯罪人都必须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C : 可以是自然人和单位共同犯罪D : 可以是两个以上单位构成共同犯罪参考答案是:A B3、行为人自身方面对完成犯罪有不利影响的因素,如其()等的缺乏或不佳情况。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刑法学(1)》填空名词解释题题库及答案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刑法学(1)》填空名词解释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107)填空题1.根据解释的效力不同,刑法解释可以分为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和学理解释2.我国刑法典规定的基本原则有:罪刑法定原则、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和罪责刑相适应原则3.犯罪构成是指刑法所规定的,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一切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
4.犯罪行为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是作为和不作为。
5.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
6.犯罪的过失有两种类型,即疏忽大意的过失与过于白信的过失7.按照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的范围不同,犯罪客体可以分为三种,即:一般客体、同类客体和直接客体。
8.防卫过当是指在实行正当防卫过程中明显超过必要限度。
给不法侵害人造成重大损害,因而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行为。
9.对犯罪分子判处罚金,应当根据其犯罪情节决定罚金数额。
10.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的刑期从裁定减刑之FI起计算。
11.我国刑法解决溯及力问题的原则是从旧形从轻原则。
12.犯罪主体是指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里位。
13.刑罚,是指刑法中明文规定的由国家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人所适用的限制或者剥夺其某种权益的最严厉的法律制裁方法。
14.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行为,属于特别自首,亦称准自首。
15.对犯罪分子减刑以后,其实际执行的刑期,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的,不能少于原判刑期的二分之一;判处无期徒刑的,不能少于I •三年。
16.与其他部门法相比,刑法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保护的社会关系的范围更为广泛,二是强制性最为严厉17.我国的国家1:作人员和军人在我国领域外犯我国刑法规定之罪的,不论该罪的法定最高刑是否为三年有期徒刑,均适用我国刑法。
刑法学(一)
刑法学(一)刑法学模拟试题(一)(本卷参考时间12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每题1分,共20分)1.下列刑法解释中属于无权解释。
A.文理解释 B.扩张解释C.学理解释 D.司法解释2.美国公民从日本劫持新加坡的民用飞机到泰国,后逃至我国领域内,我国司法机关适用中国刑法对该行为人追究刑事责任,所体现的是。
A.保护管辖原则B.普通管辖原则C.属地管辖原则D.折中管辖原则3.犯罪的主观方面是。
A.犯罪人对自己行为的主观心理态度B.犯罪人对自己行为的危害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C.犯罪人对自己的危害行为及其危害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D.犯罪人对自己行为的社会后果的评价4.一切犯罪构成均需具备的主观要件是。
A.故意B.过失C.放任D.罪过5.犯罪的故意是指行为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一种主观心理态度。
A.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B.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C.可能预见自己的行为D.明知自己的行为6.我国《刑法》规定,过失犯罪负刑事责任。
A.应当B.可以C.法律有规定的才D.必须7.只能由不作为形式构成的犯罪有。
A.遗弃罪B.故意杀人罪C.破坏电力设备罪D.抢劫罪8.精神病人在实施危害行为时,处于以下哪一种状态时,才属于无刑事责任能力。
A.不能辨认或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B.不能辨认而且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C.不能完会辨认自己的行为D.不能完全控制自己的行为9.在我国,下列那一类人员不适用死刑。
A.盲人B.聋人C.哑人D.孕妇10.驾车有意将多人撞死的行为,构成。
A.杀人罪B.交通肇事罪C.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D.重大交通事故罪11.王某意图杀死仇人甲,向甲所在地方打了一枪,结果把在甲旁的乙打死,又将甲打伤,则王某的行为应该如何认定。
A.构成杀人罪和伤害罪两种犯罪B.构成过失致死罪和伤害罪两种犯罪C.属想像竞合犯,按杀人罪处理D.属牵连犯,按杀人罪处理12.某乙因盗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若对其缓行,其缓刑考验期应为。
最新XXX《刑法学(1)》选择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107)
最新XXX《刑法学(1)》选择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107)最新XXX《刑法学(1)》选择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107)1.根据属地管辖原则,中国领域内犯罪是指犯罪行为或结果中至少有一项发生在中国领域内。
2.我国刑法分则中的“侵犯财产罪”一章规定了13种具体犯罪,这些犯罪所共同侵犯的客体属于复杂客体。
3.犯罪既遂的类型有行为犯、危险犯和结果犯。
4.管制的执行机关是司法行政机关指导管理的社区矫正机构。
5.满15周岁不满16周岁的犯罪人在犯罪量刑时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6.死刑不适用于犯罪时未满18周岁或审判时怀孕的妇女。
7.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最低为一年。
8.犯罪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追诉期限限从犯罪行为停止之日起计算。
9.我国刑法典规定的基本原则有罪刑法定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惩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和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
10.犯罪目的只存在于直接故意犯罪中。
11.某甲在与某乙争吵中捅了某乙一刀后扬长而去,导致某乙因失血过多死亡,这属于间接故意犯罪。
12.满15周岁不满16周岁的犯罪人在犯盗窃罪、敲诈勒索罪、放火罪或抢劫罪时应当负刑事责任。
13.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人依法假释时,其考验期限为二十年。
14.当时的法律不认为是犯罪而刑法认为是犯罪的情形有溯及力。
C。
当时的法律和刑法均认为这是一种犯罪,但当时的法律处罚比刑法轻。
只有B。
危害结果是构成所有犯罪的必要条件,其他特征只是辅助性的。
B。
精神正常时的间歇性精神病人可以实施危害行为并造成危害结果而不负刑事责任。
C。
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处罚。
B。
某甲的行为属于间接故意犯罪,因为他的行为虽然不是直接造成某乙死亡的,但他的行为导致了某乙的死亡。
C。
既遂犯是指已经完成犯罪行为并造成危害结果的人。
C。
死刑缓期执行期满减为有期徒刑的条件是确有悔改并有立功表现。
D。
对于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的犯罪,经过20年后仍须追诉的应当由XXX决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刑法学模拟试题(一)(本卷参考时间12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每题1分,共20分)1.下列刑法解释中属于无权解释。
A.文理解释 B.扩张解释C.学理解释 D.司法解释2.美国公民从日本劫持新加坡的民用飞机到泰国,后逃至我国领域内,我国司法机关适用中国刑法对该行为人追究刑事责任,所体现的是。
A.保护管辖原则B.普通管辖原则C.属地管辖原则D.折中管辖原则3.犯罪的主观方面是。
A.犯罪人对自己行为的主观心理态度B.犯罪人对自己行为的危害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C.犯罪人对自己的危害行为及其危害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D.犯罪人对自己行为的社会后果的评价4.一切犯罪构成均需具备的主观要件是。
A.故意B.过失C.放任D.罪过5.犯罪的故意是指行为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一种主观心理态度。
A.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B.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C.可能预见自己的行为D.明知自己的行为6.我国《刑法》规定,过失犯罪负刑事责任。
A.应当B.可以C.法律有规定的才D.必须7.只能由不作为形式构成的犯罪有。
A.遗弃罪B.故意杀人罪C.破坏电力设备罪D.抢劫罪8.精神病人在实施危害行为时,处于以下哪一种状态时,才属于无刑事责任能力。
A.不能辨认或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B.不能辨认而且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C.不能完会辨认自己的行为D.不能完全控制自己的行为9.在我国,下列那一类人员不适用死刑。
A.盲人B.聋人C.哑人D.孕妇10.驾车有意将多人撞死的行为,构成。
A.杀人罪B.交通肇事罪C.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D.重大交通事故罪11.王某意图杀死仇人甲,向甲所在地方打了一枪,结果把在甲旁的乙打死,又将甲打伤,则王某的行为应该如何认定。
A.构成杀人罪和伤害罪两种犯罪B.构成过失致死罪和伤害罪两种犯罪C.属想像竞合犯,按杀人罪处理D.属牵连犯,按杀人罪处理12.某乙因盗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若对其缓行,其缓刑考验期应为。
A.3年以下B.5年以下C.3年以上,5年以下D.1年以上,3年以下13.犯罪未遂中的“犯罪未得逞”是指。
A.犯罪行为没有实现行为人的主观目的B.犯罪行为没有发生危害结果C.犯罪行为没有实行完毕D.犯罪行为没有完全符合刑法分则规定的特定犯罪构成要件14.甲男欲强奸女乙,先将乙女禁闭十数日,待乙女无力气反抗时对其实施奸淫。
甲男的行为属于。
A.连续犯B.牵连犯C.结合犯D.想像竞合犯15.某机修师,因对领导不满,利用工作便利,在进厂大修的飞机上,非法加装了两套控制电路,妄图使飞机在试飞时空中断油毁机,造成机毁人亡的严重事故,因被及时发觉而没有造成飞机坠毁的严重后果。
机修师的行为属于。
A.不构成犯罪B.破坏交通工具罪(预备)C.破坏交通工具罪(未遂)D.破坏交通工具罪(即遂)16.某甲企图杀死其邻居某乙,遂趁夜深乙熟睡时将乙家的窗帘点着,引起大火,大火将乙烧死,并烧毁包括乙家在内的三间民房。
甲的行为构成。
A.故意杀人罪B.故意杀人罪和放火罪C.放火罪D.故意杀人罪和故意毁坏财物罪17.某甲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为境外电台非法提供尚未公布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稿,其行为构成A.为境外非法提供国家情报罪B.泄露国家机秘罪C.间谍罪D.背叛国家罪18.某甲入室盗劫他人现金2000元,被失主发现当场抓获。
在失主将其扭送到派出所的途中,甲失主不备,猛然将失主打倒在地,夺路而逃。
甲的行为构成A.抢劫罪B.抢夺罪C.情节严重的盗劫罪D.盗劫罪和故意伤害罪19.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司法工作人员因贪赃枉法,对明知是有罪的人故意包庇不使他人受追诉的,构成A.受贿罪和包庇罪,实行数罪并罚B.受贿罪和徇私枉法罪,实行数罪并罚C.受贿罪和包庇罪,择一重罪处断D.受贿罪和徇私枉法罪,择一重罪处断20.外科医生王某因疏忽大意,误将一把手术剪遗忘在病人的胃内,最终导致病人死亡,其行为构成A.非法行医罪B.过失致人死亡罪C.重大责任事故罪D.医辽事故罪二、多项选择题(下列四个备选项中有二至四个是正确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每题1分,共10分)。
1.全部犯罪过程可以分为A.犯罪的完成形态B.犯罪的未完成形态C.犯罪预备过程D.犯罪的实行过程2.犯罪未遂可表现为A.没有发生犯罪结果B.犯罪行为未完成C.犯罪目的没有实现D.某一犯罪构成要件缺乏3.冒充军人招摇撞骗的主观方面是A.故意B.过失C.破坏军人形象的目的D.获取某种非法利益的目的4.行为人在事实上的认识错误表现为A.客体的错误B.手段和工具的错误C.对象的错误D.因果关系的错误5.妨害司法罪包括A.伪证罪B.妨害作证罪C.扰乱法庭秩序罪D.脱逃罪6.报复陷害罪的直接客体是A.公民的控告权B.公民的批评监督权C.公民的隐私权D.公民的申诉权7.犯罪主体只能是国家工作人员的犯罪是A.非法拘禁罪B.刑讯逼供罪C.非法搜查罪D.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罪8.在我国领域外犯刑法规定之罪,必须适用刑法的是A.公民B.国家工作人员C.军人D.援外的工程技术人员9.脱逃罪的犯罪主体是A.被行政拘留人B.被关押的被告人C.被关押的罪犯D.被关押的犯罪嫌疑人10.虚假广告罪的犯罪主体有A.广告主B.广告经营者C.广告发布者D.其他从事相关业务者三、不定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按照解释方法给刑法作的解释包括A.扩张解释B.学理解释C.文理解释D.限制解释2.下列关于犯罪对象的表述,正确的是A.任何犯罪都作用于一定的人或物,所以犯罪对象是犯罪构成的必要条件B.犯罪对象是社会关系存在的前提和条件C.犯罪对象不一定受到损害D.犯罪对象是犯罪分类的标志3.下列选项中属于犯罪预备行为的是A.为实施盗劫行为而练习扒窃技术B.向他人传授犯罪方法C.诱惑他人犯罪D.制造犯罪工具4.下列各种刑种中,是由公安机关执行的。
A.管制B.拘役C.有期徒刑D.剥夺政治权利5.下列犯罪分子不适用假释的是A.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分子B.被判处无期徒刑实际执行未满十年的犯罪分子C.因强奸被判处15年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D.累犯6.对于下列情形,行为人出于保护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权利免受不法侵害的目的,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
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A.正在进行行凶、杀人B.正在进行暴力性的强奸、抢劫C.正在进行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活动D.正在进行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7.对于犯罪分子进行决定刑罚,应当根据几个因素,依照刑法的规定的判处。
A.犯罪事实B.犯罪的性质C.犯罪的情节D.犯罪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程度8.下列犯罪中,处绝对死刑的包括。
A.情节严重的故意杀人罪B.致人重伤的劫持航空器罪C.杀害绑架人的绑架罪D.情节特别严重的拐卖妇女、儿童罪9.有关集资诈骗罪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区别的表述,正确的是A.前罪侵犯的客体既包括国家对金融的正常管理秩序,也包括出资人的公私财产所有权;后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的金融管理秩序B.前罪是使用诈骗的方法非法集资;而后罪虽然在吸收公众存款的主体资格、条件等方面往往也有弄虚作假的行为,但在吸收存款的目的行为上则不使用诈骗方法C.前罪的犯罪目的是非法占有集资款;而后罪的行为人则不具有非法占有所吸收的存款或募集的资金的目的D.前罪属于金融诈骗罪,后罪属于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10.下列情形中,构成偷税罪。
A.甲应纳税额100万元,偷税数额8万元B.乙先后偷税两次,数额分别是1万元、2万元,被税务机关给予两次行政处罚,后又第三次偷税1万元。
三次应纳税额为10万元C.丙应纳税额1万元,偷税8000元D.丁在税务人员收税时殴打税务人员四、法条分析题(10分)《刑法》第6条第1款规定:“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别的规定外,都适用本法“。
试分析该款法律规定。
五、案例分析题(第1题、第2题各10分,第3题15 分,共35分)1.被告人陈某,男,26岁,农民。
1998年1月24日下午,被告陈某在某百货市场买了一条手帕,因觉质量不好当时要求调换一条价格高的,营业员李某不予理睬。
当场的另一营业员给陈调换时,李说:“不要给他换,乡下人一样。
”被告听后问李:“你说什么,你好厉害?”李接着对陈说:“你再讲我就打你。
”于是双方争吵起来,并互相对骂。
李继而冲出柜台,将陈牙齿打出了血。
陈挨打后,用手捂着被打的部位边走边说:“等着,我不会放过你。
”说着离开了商场。
半个小时后,陈邀集余某等四人,并于路过左某家时,在其门口拿了一根长60厘米、粗6厘米的木棍,来到商场对李进行报复。
李见势不妙,躲进柜台后的仓库间。
被告陈某、余某相继冲进仓库。
陈见李后举棍就打,第一下未打着,第二下被李用东西挡开。
此时,余某上前揪住李的胸前襟,陈某趁机朝李的头部猛击一棍,李当即倒地。
陈、余二被告丢下木棍逃走。
李被打倒后,经送医院抢救无效当天夜间死亡。
法医检验结论为,李系颅骨骨折,颅内出血而死。
在处理此案过程中,对陈某打击李某致死的定罪问题,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是定故意伤害致死,另一种意见是定故意杀人既遂。
问:那一种意见是正确的?2.甲为了使火车颠覆,在火车到达站前的10分钟,将一块大石头搬到铁轨上(足以使火车发生颠覆)。
在回家的路上,甲顿生后悔之念,于是匆忙在火车到达之前将大石头搬走。
问:甲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如不构成,说明理由;如构成,构成何罪,是何停止形态?3.被告人尹甲,于某日下午5时许,现本村村民尹乙、冯某、杨某、尹丙等联合脱大麦粒。
当为尹丙家脱第二遍麦粒时,被告人拿起铁叉叉麦草,一铁叉戳在躲藏麦堆里捉迷藏的12岁女孩李某右太阳穴上。
被告人尹甲感觉到叉底一动,并见麦草下露出红布衣的一角。
他心中一惊,意识到叉中了人,发觉里边的人一声不响以后,立即放下手中铁叉后退几步。
此时,被告人为了逃避责任,非但没有及时抢救小孩,反而佯做不知。
直到尹乙去拿铁叉时才发现,后送乡卫生院抢救。
李某因伤势过重,贻误了抢救时机,于当晚8时许死亡。
经查,小女孩是在农民休息时玩“捉迷藏”躲进麦草堆的,当时在场的人均未看见周围有小孩。
问:(1)尹甲戳中女孩的行为如何定性?(2)当尹甲发现自己戳中女孩时,为逃避责任,没有及时抢救,以致女孩死亡,其应承担何种罪责?其危害行为方式是什么?并说明理由。
六、论述题(15分)试论述犯罪未遂的特征及处罚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