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社会态度(1)
社会心理学第五章社会态度
![社会心理学第五章社会态度](https://img.taocdn.com/s3/m/9d5fbb54f524ccbff021843f.png)
2021/8/5
11
父子二人看到一辆十分豪华的进口 轿车。儿子不屑地对他的父亲说: “坐这种车的人,肚子里一定没有学 问!”父亲则轻描淡写地回答:“说 这种话的人,口袋里一定没有钱!”
2021/8/5
12
“城市口水战”
北京
北京人看谁都是老百姓
北京更像一座皇家之城,雍容 大度而又气势夺人
政治决定经济
上海是奔放的
北京人喜欢说上海人的时尚太 肤浅,玩人家剩下的,没个性
2021/8/5
13
比如北京人形容愁眉苦脸为“一脸旧社会”,这种把具有 中国特色、带有革命气息或比较严肃的词语用于普通小事, 是只有北京人才有的“创举”。
与政治化倾向相关的还有就是北京人代代相袭的官本位、 重门第、重背景、重名分、讲体面的传统。北京话的“分”
2021/8/5
15
南京vs苏州
一个被称为中国最忧伤的城市,一个被称 为世界加工厂。一个身上只剩下省会的遮 羞布,盼着被直辖;一个默默地用经济砝 码去施加自己的影响力。
2021/8/5
16
济南vs青岛
济南作为政治、文化中心,学府林立、 (文房)四宝兴盛、民性柔顺而含蓄。受 传统文化熏陶深厚的济南人,在书、画、 文物古董、京剧甚至斗蟋蟀等这些中国传 统文化方面的爱好要远远强于青岛。
2021/8/5
30
(3)自我意识
内在自我的人较为关注自身的行为标准, 因此用他们的态度预测行为有较高的效度; 而公众自我意识高的人比较关注外在的行 为标准,所以难以用他们的态度对其行为 加以预测。
2021/8/5
31
(4)态度强度
与弱的态度相比,强烈的态度对行为的决 定作用更大(Petty, 1992)。但是怎样才 能使态度变强呢?戴维森(Davidson, 1982)发现,对态度对象仅仅要求更多的 信息就足以使人们态度的强度增加。
组织行为学第五章态度与管理
![组织行为学第五章态度与管理](https://img.taocdn.com/s3/m/dfab615dbe23482fb4da4c7f.png)
2、沟通改变理论 墨菲提出的,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可以改 变人的态度 3.参与改变理论 勒温,个体在群体的活动的性质能决定个人 的态度,也能改变他的态度。
(三)态度改变的过程与方法 1.态度改变的过程--凯尔曼
★服从阶段 人们为了获得物质与精神的报酬或避免惩罚 而采取的表面顺从行为称为服从。这是从表面上改变自己 的观点和态度的时期。服从行为不是自己真心真意的行为, 并且这种行为往往是暂时性的。 ★同化阶段 人们不是被迫而是自愿地接受他人的观点、 信念,使自己的态度与他人保持一致。 ★内化阶段 指人们真正从内心深处相信并接受他人的观 点,从而彻底地改变了自己的态度。这就意味着人们把这 些观点纳入了自己的价值体系之内,成为自己态度体系中 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一个人的态度只有到了内化阶段才 是最稳定的。
感会严重影响员工的工作行为,如缺勤率、离职率 和员工士气等。 (二)影响工作满意的因素 心理挑战性的工作 公平的报酬 支持性的工作环境(工作场所的物理环境) 融洽的同事关系(心理环境) 人格与工作的匹配
(三)
类 别 维
职工工作满意度评定的主要维度
度 维 度 说 明
一、事件或条件 1. 工作 2. 奖励
(二)态度改变的理论
1、认知失调理论
这是美国心理学家费斯廷格1957年提出的。认知 失调指个体感受到的两个或多个态度之间或行为与 态度之间的不和谐。任何形式的不一致都是令人不 舒服的,个体会力图减少这种不协调和不舒服。 解决认知失调的方法 (1)改变某一认知元素,使其与其它元素间的不协 调关系趋于协调。 (2)增加新的认知元素。 示例 A 抽烟可致癌 B我不喜欢抽烟 C我喜欢抽烟
价值观、技巧、能力 管理风格、管理技能、行政技能 权力、友好态度、合作互助、技术能力等 技术能力、友好态度等 支持、对职务的理解、对时间的要求 按职位划定,如学生、家长、选民等
教师招聘,特岗复习—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第五章社会态度与行为)
![教师招聘,特岗复习—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第五章社会态度与行为)](https://img.taocdn.com/s3/m/0f98823d7c1cfad6185fa73e.png)
教师事业单位招聘,特岗复习—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第五章社会态度与行为1.社会态度的功能手段性功能;知识功能;适应功能;自我防御功能;价值表现功能。
2.社会态度的形成▲中国有句古语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讲的就是一个人的态度形成是由于周围环境影响的结果。
但是要形成一个人的态度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而一旦形成某种态度之后,就比较持久、稳固,因为态度的三种成分中,情感成分是最强有力的,改变一个人的情感远比改变认知成分难得多。
凯尔曼提出了态度变化过程的三个阶段——服从、同化、内化。
3.社会刻板印象人们认识外界事物往往根据他们的共同特征加以分门别类,这是人们适应环境的一种智慧的表现。
但是这种思想方法如果固定下来,以人为对象时,就会导致刻板印象,形成不正确的认识。
人们对某个社会群体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并以此作为判断评价其人格的依据,而忽视群体中成员的个体差异,称为社会刻板印象。
例如,当我们把某个人归入某一类别时,会不自觉地认为这个人也具有这一类别的特征。
4.晕轮效应晕轮效应也叫光环效应。
是一种影响个人偏见的心理因素。
是指个体对他人的认知判断主要是根据个人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其他的品质。
例如,如果认知对象被个体标明是“好”的,就会被一种“好”的光圈笼罩着,并被赋予一切好的品质;反之亦然。
晕轮效应是一种“以点概全”的现象。
影响认知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外表的的吸引力有明显的晕轮效应。
5.首因效应在总体印象的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也叫最初效应。
通常情况下,印象形成过程中首因效应的发生更常见。
这是因为,第一印象一旦建立起来,对后来的信息理解和组织有强烈的定向作用。
由于保持认知平衡和情感平衡的心理需要,人们对后来获得信息的理解,常常是根据第一印象来完成的。
但是,先入为主留下的印象是深刻的,往往也是片面的和表面的。
6.近因效应近因效应是指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也叫最近效应。
社会心理学讲义社会态度 PPT
![社会心理学讲义社会态度 PPT](https://img.taocdn.com/s3/m/c8db53c73968011ca20091da.png)
3、 菲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
① 菲斯汀格认为有许多认知因素,这些认知 因素之间有些是相互独立的,有些是相互关联的。
② 他认为,认知因素之间的失调会使心理上 发生不愉快,有时有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感,就会设法去减轻或解 除这种不协调状态;认知因素之间失调强度越大, 则人们想要减轻或解除失调的动机也愈强烈。
态 度 变 化
低
中
高
宣传恐怖程度
③ 双方面宣传和单方面宣传
哈夫兰特的宣传实验
研究结果表明: 关于教育程度低的士兵来说,单方面的宣传容易 转变他们态度,他们都接受了这一观点;关于文化程 度较高的士兵来说,进行正反两方面的宣传的效果好。
士兵最初的态度和宣传者所强调的方面一致时, 单方面宣传有效;若最初态度与宣传者的意图相矛盾 时,双方面宣传更有效。
3、 影响社会态度转变的因素
宣传者的威信
宣传效果与宣传者威信的关系:宣传者本身威信高 则其宣传效果好;宣传者威信不高则其宣传效果差。 宣传者威信的高低与其效果是成正比的。这种正 比例关系发生在较短的时期内。
时间一长,不管是有威信的宣传者依然无威信的宣 传者,两者的宣传效果无多大的差异。
宣传者的威信由两个因素构成,即专业性与可信性。
第二,假如宣传者要求人们能够延长一段时间改 变态度,则不必过分强调危险,因为恐惧心理会随时 间的推移而逐渐消失,但人们理智上却是清楚的,而 且会逐渐占上风,认识到应该重视它,转变原先的态 度。情绪性作用和理智性作用关于态度的转变随问 题性质的不同而不同。
心理学研究表明,宣传恐怖程度和人们的 态度变化呈倒“U”形的关系,参看下图。
第5章 社会态度(1) ppt课件
![第5章 社会态度(1)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cbddc890242a8956aece404.png)
ppt课件
30
(二)行为观察法 :
通过人与人之间交往时的接近程度和亲切表现 来研究人们的态度。包括对两人的空间距离、 目光接触、紧张程度等方面的观察和测定。
举例:上课你坐哪?
ppt课件
31
ppt课件
32
p过检查被测者的生理状况来测定其态度的 一种方法。专家认为,人对植物神经系统较难有 意控制,因此此法有一定的可靠性。
ppt课件
4
三、态度的特征
(一)社会性与主观经验性: (二)内在性与可测性: (三)持续性与情境性: (四)动力性:态度具有特定的意动效应 (五)指向性:态度具有特定的对象
ppt课件
5
四、态度的功能
(一)认知功能:导向,影响信息选择和加工 (二)动机功能:情感成分使反应有趋避 (三)价值表现功能:态度内含价值观 (四)自我防御功能:保护自我价值
高度相关。
ppt课件
12
二、态度与行为的关系:计划行为理论(安 杰曾/阿赞,Ajzen,1990)
1、早期的理性行动理论( Ajzen , 1975)
• (1)行为是理性思考的结果,考虑各种行为方案, 评价各种结果,形成行为意向。
• (2)行为意向由两个因素决定:
–①对行为的态度:人们对某种行为的好坏评价 –②主观规范:对别人会不会赞成某种行为的感知
(一)态度因素 (二)个体因素 (三)环境因素
1、社会规范:社会风俗 习惯、道德规范、法律条 文等
2、外在参照标准:其他 人或群体的态度与行为
3、外界压力:社会舆论、 个体、群体、情境
ppt课件
17
三、影响态度与行为关系的因素
(一)态度因素 (二)个体因素 (三)环境因素 (四)其他因素
社会态度.ppt
![社会态度.ppt](https://img.taocdn.com/s3/m/2e76b26b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9f.png)
• 模仿是通过对榜样人物的形象 示范而产生的联想反应。
•
10
米德拉斯基(1973)等人的实验:
• 过程:让六年级学生玩游戏,赢一次得一张 代币卷,多了可换 更好的礼品。被试可把 赢的代币卷放入标有“我的钱”的罐中,或 放入标有“给穷孩子的钱”的罐中。
22
(二)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
• 1. 态度系统本身的 因素
• 时间性 • 一致性 • 极端性 • 需要性 • 多重性 • 价值中心 • 一贯性
• 2.个体因素 ➢智力与知识 ➢性格特征 ➢自我防卫 ➢认识的需要
23
(三)态度改变的方法
• 1.利用信息传播
• 信息源:可信 • 传播媒介:多种效果 • 单面说明与双面说明: • 文化程度? • 立场一致?
28
4.把握目标对象的特点
• 自我领悟:使接受者认识到他所采 取的态度具有不太合理的动机。
• 强迫接触:强迫个体与不喜欢的对 象接触,有助于改变其偏见。
• 角色扮演:个人所扮演的角色,对 其所持态度有很大影响。
• 改变外显行为:让人去为他并不赞 成的事进行辩护,也容易改变其态 度,这是一个自我说服的过程。
3
2
1
33
3.社会距离尺度法—布加达斯 量表
• 这种量表是由埃里·布加达斯 (E.S.Bogardus)于1925年设计的。 • 通过定量测量人们愿意与其他 群体的人保持什么样的距离来了解 其态度。
34
你认为黑人可以?
• ——由婚姻所缔结的亲戚关系 1
• ——作为私人朋友在我所在的俱乐部 中获得成员资格 2
7
(四)决定着个人的反应模式
组织行为学第五章《态度》习题及答案
![组织行为学第五章《态度》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b5e0102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9c.png)
组织行为学第五章《态度》习题及答案第五章《态度》1.下列不属于态度的功能的是()。
A.适应功能B.认知功能C. 自我防御功能D.调节功能E.价值表现功能解析:态度的功能适应功能、认知功能、自我防御功能和价值表现功能。
2.当态度的三个成分发生矛盾时,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
A.认知B.情感C.意向D.行为E.感觉解析:一般来说,态度的各个成分之间是协调一致的,但在他们不协调时,情感成分往往占有主导地位,决定态度的基本取向与行为倾向。
3.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作出反应时所持有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称之为()。
A.动机B.印象C.偏见D.态度E.需要解析: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人、观念、情感或者事件等)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
4.个体态度的习得是通过联想学习、强化学习和观察学习而得以实现的。
其中,联想学习的理论基础是()。
A.海德尔(F.Heider)的认知平衡理论B.巴甫洛夫(I.P.Pavlov)的古典条件作用理论C.班杜拉(A.Bandura)的社会学习理论D.凯尔曼(H. C. Kelman)的认知理论E.斯金纳(B.F.Skinner)的工具性条件作用理论解析: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是学习的一种基本形式,即基于联想学习。
5.个体态度的习得是通过联想学习、强化学习和观察学习而得以实现的。
其中,强化学习的理论基础是()。
A.海德尔(F.Heider)的认知平衡理论B.巴甫洛夫(I.P.Pavlov)的古典条件作用理论C.班杜拉(A.Bandura)的社会学习理论D.凯尔曼(H. C. Kelman)的认知理论E.斯金纳(B.F.Skinner)的工具性条件作用理论解析:斯金纳认为人类的学习都是建立在操作和强化的基础上的。
6.科尔曼(H.Kelman)于1961年提出的态度改变认知理论认为,个体态度的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需要经过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按其先后顺序依次为()。
A.认同、服从、内化B.服从、认同、内化C.认同、内化、服从D.服从、内化、认同E.内化、认同、服从解析:态度的形成过程主要经过三个阶段,即服从、认同和内化。
社会心理学-时蓉华精选全文
![社会心理学-时蓉华精选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ba797147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793115a.png)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社会心理学时蓉华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性质、对象、X围分类1、社会心理学概念: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或群体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与其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2、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介于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是心理学和社会学的交叉学科.3、社会心理学的研究X围:个体层面〔社会化、自我意识、社会认知、社会态度、社会动机〕人际层面〔人际关系、人际沟通〕群体层面〔侵犯、助人、极化、去个性〕大众层面〔流行、流言、舆论〕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用心理学方法研究而建立起来的社会心理学或心理学家研究的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用社会学方法研究而建立起来的社会心理学或社会学家研究的社会心理学,是社会学得社会心理学两者的区别: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偏重于阐明政治、经济、社会条件等如何影响人的行为.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首先要分析心理变化与过程,找出影响个人行为的社会条件,还要揭示制约个人行为的动机与自我概念等是如何发生作用的.6、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实验室实验法〔二〕现场调查〔三〕现场研究法〔1〕现场实验〔2〕现场观察研究:现场观察是围绕着团体生活的正常活动进行的系统观察,以获得数据作出结论.〔进行连续性观察;进行轮换性观察;进行隐蔽性观察〕〔四〕模拟研究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动向1、社会心理学的发展简史一、早期孕育〔哲学思辨期〕〔古希腊——19世纪上半叶〕基本特征:根据权威的思辨和社会准则来阐明人们的社会行为.代表人物: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孔孟二、初创时期〔经验描述期〕〔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1875,德舍夫勒首先在现代意义上使用了"社会心理学〞1908 :罗斯〔E.A.Ross,美国〕《社会心理学》麦独孤〔W.McDougall,英国〕《社会心理学导论》三、确立时期〔实证分析期〕〔20世纪20年代~ 至今〕特征:描述——实证定性——定量理论——应用大群体—小群体、个体普遍论——特殊论20-30年代:团体、小群体、个体研究40年代:信仰、偏见、劝导、宣传50年代:社会交际60年代:涉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70年代:重点涉与归因研究80年代:日益重视认知、应用的研究代表人物:勒温2、第二章中相关的理论〔了解〕第三章社会化〔重点〕一、社会化的定义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个体形成适应于该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握该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就叫做社会化.二、社会化的特点〔1〕个人的社会化是以其生物的遗传素质为基础的〔2〕人的社会化过程也是个性化过程〔3〕个体的社会化具有某种共性一生完成的〔4〕社会化是通过人的三、社会化的主要因素〔一〕社会文化的影响〔二〕学校的影响〔三〕家庭父母的影响四、社会化的类别〔自己看一下就行〕五、社会角色的获得期望效应〔罗森塔尔或皮格马利翁效应〕——对个人提出恰如其分的希望与要求,就会产生良好的期待效果.〔了解〕六:社会化的理论〔一〕精神分析理论〔了解,看几遍〕〔二〕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主要内容:1.道德判断从他律到自律2.道德判断从效果到动机3.对于错误行为的处理,从为惩罚而惩罚到采取有针对性的惩罚方式. 〔三〕柯而堡的道德发展理论的三个水平六个阶段〔掌握〕〔1〕前世俗水平.处于这一水平的儿童,对于是非的判断取决于行为的结果,或权威成人的建议.包括两个阶段:惩罚与服从的定向阶段:他们怕受惩罚,或表现为服从权威.工具性的相对主义的定向阶段:判断是非以能否满足需要为标准,有实用主义倾向.〔2〕世俗水平.判断是非能注意家庭与社会的期望.包括两个阶段:好孩子或好公民的定向阶段:非常重视社会对他的评价,而不是考虑行为本身的正确与否.维护权威与社会秩序的定向阶段:认为判断是非应该尊重权威与维护社会秩序.〔3〕后世俗水平.发展出一套独立的、超越社团的道德标准.两个阶段:社会契约的定向阶段:从法律上、道义上比较灵活地判断是非,认为如果法律、规则不合理,可以修改.普遍的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根据尊重人权的平等,人性的尊严,相互信赖等带有普遍意义的道德原则来判断是非.第四章自我意识一、自我意识的定义是人对自己存在觉察,即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包括:生理状况、心理特征、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二、自我意识的特点:社会性、形象性、主客观的统一性〔主观性和客观性〕三、自我意识形成的三个阶段:生理的自我、社会的自我、心理的自我〔好好看看具体的内容〕P81四、埃里克逊的自我发展观〔掌握〕1.婴儿期〔出生到18个月左右〕,这阶段是获得基本信任而克服基本不信任感.2.童年期〔18个月到三四岁〕,这阶段是获得自主感而避免怀疑感与羞耻感.3.学前期〔四到五岁〕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4.学龄初期〔六岁到十一二岁〕获得勤奋感避免自卑感.5.青春期〔相当于高中阶段〕这个阶段的核心问题是自我意识的确定与自我角色的形成,主要是获得同一感而克服同一性混乱.6.成年早期〔18到30岁〕建立家庭的阶段,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7.成年期〔中年期到壮年期〕成家立业的阶段,获得创造力感,避免"自我专注〞.8.成熟期〔老年期〕获得完美感,避免失望感.五、对人关系中的自我表现〔了解〕P92六、相互关系中影响自我表现的因素:〔了解〕1.相互关系中对方的特点2.当时情镜3.所属团体的参照七、自我评价:是一个人对自己生理、心理特征的判断,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八、自我评价的特点:主观性,内容的多样性〔了解〕第五章性别角色差异心理一、男女性别角色定义指属于一定性别的个体在一定的社会生活中占有的适当位置,以与被该社会规定了的行为方式.二、性别角色的特点:〔1〕多样性〔2〕相对稳定性三、性别角色的相关理论1.精神分析理论的两性观------弗洛伊德所倡,埃里克逊发展弗洛伊德的尚男抑女论,埃里克逊的内部空间观〔掌握〕P1212.社会学习理论的两性观3.认知发展理论的两性观四、性别认同的三个阶段:性别认同、性别分化、亲长认同五、男女两性角色心理差异〔着重了解〕P1291.两性在认知活动中的表现2.情感、意志活动中的两性差异〔1〕男子的支配欲〔2〕女性的忍耐心和依赖心〔3〕自我满意感的两性差异:女性在各个年龄阶段中的自我满意感均低于男性.3.人际交往中的两性差异4.成就动机方面的两性差异第六章社会动机一、动机〔一〕定义: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二〕含义:1.动机是一种内部刺激,是个人行为的直接原因.2.动机为个人行为提出目标.3.动机为个人行为提供力量以达到其体内平衡.4.动机使个人明确其行为的意义.〔三〕特征:复杂性、可知性〔四〕动机与需要的关系:1.动机由机体的需要激发2.需要的情感成分与认知成分具有动机作用〔五〕动机的分类1.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内:对活动本身感兴趣外:由活动外的刺激诱发出来的2.初级的原发动机和高级的习得的社会性动机社会动机分为:交往性动机与威信性动机二、彼得罗夫斯基的动机系统理论主要包括:兴趣、信念、意图、未被意识到的动机——意向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内容包括哪些P156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体系分为五个层次:从生理的、安全的、社交的、自尊的需要,一直到自我实现的需要.第七章社会认知一、社会认知〔即社会认识过程〕1、概念: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特征有:认知的选择性、认知反应的显著性、认知行为的自我控制.2、进行社会认知时的参照依据:〔1〕自身经验、思维活动、信息加工 (2)认知对象本身的特点〔3〕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4〕认知者的情绪二、社会认知的X围1、对他人情绪、情感的认知〔1〕非言语信息〔2〕面部表情2、对他人性格的认知①对他人性格的真正了解有赖于长期的接触、交往和共同生活②人们倾向于在短暂接触的基础上对他人性格进行推测和评价③性格判断中的"以貌取人〞现象3、对人际关系的认知依据意见、态度、表情.推测彼此关系情感成分参与极多三、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1.认知对象本身的特点2.当时的情境3.认知者本身的特点〔1〕认知者的经验〔2〕认知者的性格〔3〕认知者的需要四、七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1、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也就是把他人的行为或自己的行为的原因加以解释和推测.2、归因的参照点〔1〕根据他人行为的特殊性、连续性与一致性等原则进行归因〔2〕结合他人的其他条件进行归因〔3〕根据认知者切身利益关系对他人行为归因五、刻板印象〔了解〕P182第八章社会态度一、社会态度〔一〕定义态度是由认知、情感、意向三个因素构成的、比较持久的内在结构,它是外界刺激与个体反应之间的中介因素,个体对外界刺激发出反应受其态度所调节.认知因素规定了态度的对象;情感因素是对态度对象的感受体验;意向因素是个人对态度对象的反应倾向.二、社会态度转变的方法〔1〕实事求是的提供信息〔2〕说服宣传要晓以利害〔3〕双方面宣传和单方面宣传〔4〕逐步提出要求〔5〕积极参加活动〔6〕团体规定三、影响社会态度转变的因素1、宣传者的威信:专业性、可信性2、态度改变的个人因素:自尊心的强度、权威主义倾向的强度、想象力的丰富性、性别、智力水平、当时的需要.3、对态度变化的心理上的抵抗客观原因:宣传者的宣传如果单纯的为宣传而宣传,以命令的形式进行宣传,或宣传言过其实或强调的太过分,宣传效果会适得其反.主观原因:〔1〕心理上的抵抗是个人感觉到在某些方面羊油自由行动的权力被剥夺是,自身激发出的一种动机状态,目的是想确保行动的自由〔2〕是由于好奇心的驱使,而产生了与宣传意图相反的效果.四、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人有许多认知因素,这些认知因素之间有些相互独立的,有些相互关联.协调——保持不协调——解除或减轻五、偏见具有的特征1.偏见是以有限的或不正确的信息来源为基础的2.偏见的认知成分就是刻板印象3.偏见有过度类化的倾向4.偏见含有先入为主的判断第九章大众心理的连锁反应一、模仿:指个人受非控制的社会刺激引起的一种行为,其行为与社会上其他人的行为相类似.它不是通过社会或团体的命令而发生,被人们模仿的对象具有一种榜样作用,模仿者发生的行为与榜样者行为相似.二、流行1、概念:指社会上许多人都去追求某种生活方式,使这种生活方式在比较短的时期内到处可见,从而导致彼此之间连锁感染的现象.2、特点:〔1〕突然迅速的扩展与蔓延,又在较短时间内消失〔2〕有循环的特点〔3〕不同于风俗习惯,流行是一种风气,风行一时〔4〕不同于伦理道德,比道德威力小,但可破坏道德,也可起巩固行为规X 的作用.〔5〕没有强制性,〔6〕风尚发生在权威身上,流传速度更快.三、流言1、流言——指提不出任何信得过的确切的依据,而在人们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种特定的消息2、流言与谣言的区别谣言是恶意的攻击,是谣言制造者故意捏造、散步的假消息.两者的区别在于动机不同.其共同点是,它们都缺乏明确而可靠的事实依据,但都能广为传播.3、流言产生与传播的条件:〔1〕:缺乏可靠消息〔2〕不安与忧虑〔3〕社会危机状态第十章相符行为一、从众1、概念个人在社会群体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2、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一〕团体的条件与特点〔团体人数;团体的吸引力;个人在团体中的位置〕. 〔二〕团体中个别人的反从众行为是抵消从众行为的一个因素.当个体感觉到社会或团体压力很大的时候,只要团体中有一个或几个吃不同意见者出来反对,就能减少压力,个人从众行为也会减少.〔三〕个人的心理特点如需要、情绪、智力、自尊心等与其从众行为有关.重视社会对自己的评价的人易发生从众,智力水平低而自尊心弱的人易发生从众. 〔四〕个人在团体中的地位高低与从众行为有关.地位较低的成员往往有从众的压力.二、众从1、众从行为产生的条件〔选择或简答〕〔一〕少数派成员内部的特征:〔1〕成员态度和行为的一致性〔2〕符合时代精神的独立行为〔3〕权威人物的加入〔二〕多数派成员内部的关系:〔1〕内部意见分歧〔2〕内部缺乏群体凝聚力〔3〕不明确所遭遇问题的真实情况三、服从1、服从概述个体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X或别人的愿望而做出行为,并且这种行为是在外界压力的影响下而被迫发生的.四、从众、众从、服从三者间的联系与区别答:从众:个人在社会群体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众从:团体中由于多数人受到少数人意见的影响二改变原来的态度、立场和信念,转而采取与少数人一致的行为.服从:个体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X或别人的愿望而做出行为,并且这种行为是在外界压力的影响下而被迫发生的.服从于从众的区别:从行为上看有共同点,两者的行为都是属于相符行为.服从是被迫的,即对行政命令、团体规X或权威意志的服从,是无条件的服从.从众不是对团体规X的服从,而是对社会舆论的的压力的服从.从众也有可能是一种违心的服从,它与服从不同之处在于不是对团体或权威的明文规定的执行,而是在团体压力下的随从行为.第十一章利他行为一、利他行为1、定义:提供时间、资源或能量以帮助他人的行为.此行为有益于他人、公众和社会,又不期待任何回报.是一种亲社会行为、利社会行为、助人行为2、对利他行为的解释〔一〕社会生物学家:一个团体中成员在遗传上的关系越密切.则其成员间的关系越稳定,因此,利他行为主要涉与团体选择与亲属选择.不同生物品种之间仍可以发生利他行为.〔二〕心理学家:利他行为是一种不期望日后报答二出于自愿的助人行为.有两种含义,一是利他主义行为,以助人为其行为的目的,即我为人人;二是报答性行为,因曾受人帮助而认为自己应该帮助他人,即因为人人为我,所以我要帮助他人.有四种特性:它是一种出于自觉自愿的行为;以有益于他人为目的;不期望他人日后报答;利他者本身有损失.3、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一〕助人者的因素1、认知如果认识到他人的困难时自己无法控制的,就给予帮助;反之,助人行为受到抑制2、移情与内疚感设身处地以他人的立场去体会当事人的需要和痛苦,从而产生助人行为;3、情绪4、其他个人因素指身份特点包括性别与年龄〔二〕受助者的因素1、性别女性被帮助的机会多于男性2、年龄老年人和幼儿较多的得到别人的帮助3、仪表穿奇装异服,招摇过市的人,当他发生困难时,就较少的获得帮助.〔三〕情境因素人们看到别人都在做好事,就能激发自己也去做好事.〔四〕社会文化利他行为受当地社会文化的价值观和行为规X所影响.二、冷漠行为1、定义:指在紧急、危险的情况下,个人明知他人受到生命和财产的威胁而需要得到自己的帮助时,却持坐视不救、袖手旁观的态度.2、冷漠行为的旁观者作用〔1〕旁观者起观众作用:当有其他人作为旁观者时,个人的行为会比没有其他人在场时产生更多的顾虑,特别是在不清楚旁观者将怎样评价自己的行为时,不愿意在众人面前处于尴尬的地位.〔2〕旁观者起榜样作用:〔3〕旁观者起责任分散作用3.产生冷漠行为的主观原因〔看一下P297〕〔一〕个人付出代价的权衡〔1〕消耗自己时间和精力有多少〔2〕担心的人安全〔二〕个人对受害者的认识〔三〕个人受当时情景影响第十二章侵犯行为1、概念:是个体有意伤害他人且不被社会所许可的身体行为或者言语行为.由侵犯动机引起的.2、挫折——侵犯理论包含两个要点:一是侵犯的发生都有挫折为前提;二是任何挫折事件都会引发侵犯,但也承认,个体对惩罚和报复的恐惧会压抑侵犯行为发生的可能.关于侵犯行为的强度,制约于以下三个因素:(1)侵犯的强度与目的受阻的强度成正比例关系(2)抑制侵犯的力量,与该侵犯可能受到的预期惩罚的强度成正比例关系(3)挫折强度在不变的情况下,预期惩罚越大,侵犯发生的可能性越小.如果预期惩罚不变,则挫折越大,侵犯越可能发生.挫折--侵犯行为的修正:挫折是引起侵犯的一个可能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C社会学习理论强化;观察与模仿〔1〕直接观察〔2〕间接学习〔大众媒介〕3、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1〕生理唤起因素:有些人心浮气躁时,往往容易发生侵犯行为,如性、酗酒与毒品的刺激,甚至运动也可能促使其发生侵犯行为.〔2〕环境因素:如高温、拥挤、噪音等〔3〕社会性因素:大众媒介、去个人化作用、受他人挑衅.〔4〕个人因素:性别、认知水平道德发展水平5、侵犯行为的控制〔1〕社会公正可减少人们的挫折感〔2〕惩罚侵犯行为〔3〕说服教育〔4〕恰当的宣泄〔5〕控制暴力电视〔6〕培养成熟的个性第十三章人际关系一、人际关系概述1、概念:是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心理上的距离.人际关系反映了个体或团体寻求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因此,人际关系的变化与发展决定于双方社会需要满足程度.2、人际吸引的心理分析:人际吸引是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的相互亲密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好好看一下〕增进人际吸引的因素:接近性;相似性;需要的互补性;能力与特长;仪表. 阻碍人际吸引的因素:不尊重别人的人格;自我中心主义强;对人不真诚;过分服从并取悦别人的人;妒忌心强;过分自卑;情绪孤立等.3、人际沟通的条件〔看一下P338〕第十三章团体心理一、定义:指一群人在其同一规X与目标的指引下协同活动的一个组合.特点:团体内成员在心理上有一定的联系,并发生相互影响.团体内每一成员都在团体内占有一定的地位,扮演一定的角色,执行一定的任务.团体了内各成员之间必须有具有一定的结构,有共同的目的.二、团体的心理效果:团体的归属感、认同感和团体的支持力量.三、良好团体的心理学原则〔1〕目标整合原则〔2〕志趣相投原则〔3〕心理相容原则四、团体对个人活动效率的影响〔简单了解P363〕。
旅游消费者行为(第五章-态度)
![旅游消费者行为(第五章-态度)](https://img.taocdn.com/s3/m/7cd5f910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01cf418.png)
•
感 谢
感
阅 读
谢
阅
读
.
第三节 旅游消费者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三)影响旅游消费者态度改变的因素 1、旅游者本身的因素 (1)需要。 (2)性格。 (3)智力水平。 (4)自尊心。
.
第三节 旅游消费者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三)影响旅游消费者态度改变的因素 2、态度形成特征与态度改变 (1)态度形成的强度。 (2)态度形成因素的复杂程度。 (3)态度形成后所持续的时间。
.
第一节 旅游消费者态度的概述
一、态度及其构成
•态度一词源于拉丁语的aptus,后者含有“合适”、“适应”的意 思。 •在现代心理学中,态度指人们对于事物所持有的肯定或否定、接 近或回避、支持或反对的心理或行为倾向。 •具体到旅游领域,旅游消费者的态度是指旅游消费者在了解、接 触、享受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对旅游本身、旅游产品和服务 以及旅游企业较为稳定的心理倾向。
.
本章小结
(8)旅游偏好是指旅游消费者趋于某一旅游目标的消费心理倾向。。这种倾 向取决于旅游消费者对某一旅游对象所持态度的强度及对旅游对象所拥有的 信息量和信息种类的多少。 (9)旅游者对突出属性的感知促使旅游偏好的形成,而这些旅游偏好又产生 了直接影响旅游者决策过程的意向。旅游者进行旅游决策需要经历一个复杂 的心理过程,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意识到、可行性和初步筛选。 (10)阐述了旅游消费者态度形成与改变的相关理论,分析了旅游消费者态 度形成与改变的影响因素;提出了通过更新旅游产品,提高旅游产品质量, 重视旅游宣传,引导人们参加旅游活动等方法来改变旅游消费者态度。
.
第一节 旅游消费者态度的概述
态度的构成: (1)认知成分。 (2)情感成分。 (3)意向成分。
第五章 社会态度精品PPT课件
![第五章 社会态度精品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96fe7ada216147916112814.png)
2005年4月和5月,台湾国民党 主席连战和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相
国两岸三地引起公众高度关注。 两党主席连战和宋楚瑜在大陆所 到之处,受到民众由衷的热烈欢 迎和真诚问候。民众的关注和热 情,是内在态度的表达方式,从 中可以透视中国民众期盼两岸和 平统一,向往中华民族重归一统 的强烈态度。
二.诱因论
态度的形成是权衡各种可能情况 的趋近和退避后,采取最好抉择 的过程。
诱因的相对强度决定最终态度。
认知反应理论 格林沃尔德(A.G.Greenwald,1968)和
佩蒂(R.E.Petty,1981)
期望—价值理论 爱德华(W.Edwards,1954)
三.认知论
人的信念或态度如果与其它观点、 自身行为发生矛盾,就会有一种 动力性倾向推动其进行自我调整, 以达到或恢复认知上的相符和一 致。
第二节 态度的理论
学习论 诱因论 认知论
一.学习论
联想 ——“态度的形成是一个中性概念与一 个带有社会积极或消极含义的概念重复 匹配的结果。” ——斯塔茨(Staats,1958)
强化 模仿
凯尔曼(H.C.Kelman,1958) 态度形成和变化经历三个阶段:
顺从(compliance)→ 认同(identification)→ 内化(internalization) [讨论]凯尔曼的观点对形成新态度有何启 发?
拉皮尔(piere,1934)的研究 态度与行为关系的一般原则: ——一般态度预示一般行为; —— 特殊态度预示特殊行为; ——态度测量与行为之间时间间隔越小, 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有更多的一致性。
合理行动理论
合理行动理论
预测人们是否将采取某种行动, 最好的办法是了解其意向。
影响意向的因素是: (1)对行为的态度 (2)主观规范
《社会态度》课件
![《社会态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03eb285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05a017a.png)
社会环境
2
会对社会态度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社会文化、媒体传播和社交网络等社会
环境因素也会塑造个体的社会态度。
3
他人影响
他人的观点、意见和行为对个体的社会 态度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社会态度在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个人生活
积极的社会态度可以提高个体的幸福感、生活质量 和人际关系。
社会发展
积极的社会态度能够推动社会的创新、进步和可持 续发展。
《社会态度》PPT课件
社会态度是个人对社会现象、问题和价值观的态度和观点。它对个体和社会 发展都有重要影响。
社会态度的定义和重要性
社会态度是人们对待社会问题、社会现象和社会价值观的态度和观点。它表 明个体对社会的认同和立场,对行为决策产生影响。
社会态度的重要性体现在通过它可以推动个体和社会的发展、改善社会关系 和促进社会和谐。
提高社会态度的方法和技巧
教育培养
通过教育培养,如社会学习、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可以提高个体的社会态度。
正面榜样
积极引导和塑造个人关注正面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的榜样可以促进积极的社会态度的形成。
发展积极的社会态度的案例研究
慈善活动
参与慈善活动的个体能够培养出关爱他人和奉献精 神的积极社会态度。
环保行动
社会态度的种类和特点
态度种类
社会态度可以分为正向态度、负向态度和中立态度。每种态度都表明个体对社会现象和价值 观的不同看法。
态度特点
社会态度具有稳定性、继承性、一致性和多样性等特点。不同个体的态度会受到个人经历和 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态度的形成和影响因素
1
个人经历
个人的成长环境、家庭教育和社会经历
积极参与环保行动的个体表现出对环境保护和可持 续发展的积极社会态度。
社会心理学5章态度及其测量
![社会心理学5章态度及其测量](https://img.taocdn.com/s3/m/1387bb39192e45361066f5b9.png)
五、内隐态度测验
六、态度的实证测定
三、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
难 点 第三节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一、态度同行为的分离与一致
二、态度与行为关系的理论解释
第五章 态度及其测量
第一节 态度的实质
一、什么是态度
(一)态度的定义
1、学术界对态度的定义尚未一致
2、学术界共识:态度包括认知、情感、行动三要素 3、综合:是个人指向一定对象,有一定观念基础的评价性持久反应倾向。 对 对 小鬼子还是 象 象 小鬼子贼拉 那么无耻!
称。 乔治· 埃尔顿· 梅奥教授在实验最开始研究的是工作条件与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所谓"霍桑 效应",是指那些意识到自己正在被别人观察的个人具有改变自己行为的倾向。
第五章 态度及其测量
三、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
(一)需要的满足和情绪性经验
1、有用则生积极情绪,否则生消极情绪 2、与个人得失关系大,则态度受影响也大
专题:测量心理学
• 重要概念:量表
• 量表,测量工具,经严格设计及开发,将主观、抽象概念定量化测量。 • 量表的设计远较调查问卷严格,是特殊的问卷
调查问卷
心理学量表
例:抑郁自评量表
(最近一周的感觉)
例:抑郁自评量表
抑郁自评量表分析
计分规则: 第2、5、6、11、12、14、16、17、18、20题是 用正性词描述的,需反序计分,即1偶无计4分,2有 时计3分,以此类推。其余题目按正序计分。 计算抑郁严重度指数=总分/80 程度分级: 0.5以下者无抑郁; 0.5-0.59轻度抑郁; 0.6-0.69中度抑郁; 0.7以上者为重度抑郁。
05社会心理学
![05社会心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e28744f3700abb68a982fb90.png)
第四节 用科学的方法测量态度 一、总加量表法 二、社会距离尺度法 三、语义分析法 四、投射法 五、内隐态度测量法 六、生理反应法
第四节 用科学的方法测量态度 • 测量个人的态度主要是指其方向和强度两个方 面。方向反映的是个人对客体的反应,内容包 括喜欢或不喜欢、肯定或否定。态度的强度是 个人对客体的感觉强度,也就是其力量与深度
二、内隐与外显的双重态度 • 内隐态度,即过去经验和已有态度积淀下来的 一种无意识痕迹潜在地影响个体对社会客体对 象的情感倾向、认识和行为反应。
二、内隐与外显的双重态度
• 双重态度模型的基本观点:
1、相同态度客体的外显态度与内隐态度能共存于人的记忆中。 2、出现双重态度时,内隐态度是被自动激活的,而外显态度则需要较多的心 理能量和动机从记忆中去检索。当人们检索到外显态度,且它的强度能超越 和压制内隐态度,人们才会报告外显态度;当人们没有能力和动机丢检索外 显态度时,他们将只报告内隐态度。 3、即使外显态度被人们从记忆中检索出来,内隐态度也还会影响人们那些无 法有意识控制的行为反应(如一些非言语行为)和那些人们不试图去努力控 制的行为反应。 4、外显态度相对易于改变,内隐态度的改变则较难,那些态度改变技术通常 改变的只是人的外显态度,而非内隐态度。 5、双重态度与人们的矛盾心理是有明显区别的,在面临~种有冲突的主观情 境时,有双重态度的人通常报告的是一种更易获取的态度。
一、社会态度的要素结构
• (一)态度的认知功能 • 态度为个体的行为反应提供具体的信息。某一特 定态度一旦形成,成为一定的心理结构,就会影响 对后继刺激的接受,对于后继刺激所具有的价值能 够发挥判断作用与理解作用。
一、社会态度的要素结构 (二)态度的情绪功能 人们的某种态度决定了他的某种期望、某种 目标,与其态度相一致的事物将会给他带来满 足;与其态度相反的事物则能唤起失望感或不 满足的情绪。
(优选)社会心理学第五章社会态度
![(优选)社会心理学第五章社会态度](https://img.taocdn.com/s3/m/6cf7f47dc1c708a1294a4439.png)
五、文化对态度形成的影响
在西方文化下,人们的态度可能更多基于对自己的关 注,而在东方文化下,人们的态度则更多基于对自己 的社会团体(如家庭)中的地位的关注。正式因为这 个原因,强调自我与个性的广告更易在西方文化中发 挥作用,而强调个人所属社会团体的广告会在东方文 化中产生效果。为验证这个假设,Han和Shavitt为相 同的产品设计了不同的广告,或者强调独立(如有一 则广告是这样说的:“穿对鞋子是很舒服的”),或 者强调互赖(如“适合你家人的鞋子”),并让美国 被试和韩国被试观看这一广告。
➢心理抗拒的强弱受以下因素影响: ➢对自由的期望 ➢对自由剥夺的威胁 ➢自由的重要性 ➢剥夺某种自由是否会影响到其他自由的剥夺
三、态度改变的理论研究
(三)内隐态度改变理论 1.PAST模型理论 当人们对同一态度客体发生态度改变时,其新旧
态度之间会相互影响产生一种类矛盾的中性状态, 从而影响行为
结果表明:当说服者反对与自身利益相同的立场是, 说服效果最大
七、偏见产生的理论——团体冲突理论
M.Sherif等人在一项经典研究中,用童子军宿营的实 验验证了团体冲突理论。被试是一群正常且适应良好 的12岁男孩,他们被随机编入“老鹰”和“响尾蛇” 队。两队的营区相聚很远,每一队都只待在自己的营 区。实验开始阶段,研究人员为两队各自安排了许多 有去的活动,比如远足、游泳以及盖房子、准备晚饭 等分工合作活动。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增加团体 凝聚力。
➢ 对旧态度否定标签的不可回想 ➢ 新旧态度可以互相激活 ➢ 对新旧态度不同(矛盾)的意识
2.双重态度模型理论
三、态度改变的理论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态度的强度:强度越大,态度越能预测行为
• 亲身经历而形成的态度能较好预测行为; • 道听途说而形成的态度很难准确预测行为
3、态度的具体性与特定性:
• 一般、笼统的态度,态度与行为不一致; • 具体、特定的态度,态度与行为一致
4、内隐态度与外显态度:
• 外显态度与内隐态度冲突时,外显态度与行为很可能不一致
• 本身可否实施 • 行为的取样:单一和多重行为,即时与长久行为
– 行为测量与态度测量时间是否同步或接近
态度指向的目标与行为目标是否一致 情景是否制约行为发生
四、衡量态度的维度 1、指向:态度的正负方向,指人们对于态度对象是 肯定指向还是否定指向。 2、强度:一种特定态度倾向于某一指向的程度。
态度不能预测行为! 结论:
第二节
态度与行为
一、态度与行为的关系:一致吗? (一)实验结果:不一致 (二)盖洛普民意测验:一致
• 1936成功地预言了罗斯福总统的当选预测票数与实 得票数相差 < 1%
(三)总结?
• 总态度预言总的行为,具体态度预言具体行为; • 一般态度与特定行为低相关,与“多重行为测量”高 度相关。
(一)态度因素 (二)个体因素 (三)环境因素 1、社会规范:社会风俗 习惯、道德规范、法律条 文等 2、外在参照标准:其他 人或群体的态度与行为 3、外界压力:社会舆论、 个体、群体、情境
三、影响态度与行为关系的因素
(一)态度因素 (二)个体因素 (三)环境因素 (四)其他因素 行为:
回答人数
不接待 未定:视情况 接待 不愿意比例(%)
22
20 1
25
23 2
20
19 1
12
11 1
43
40 3
38
35 3
51
47 4
45
41 3
1
91
0
92
0
95
0
92
0
93
0
92
0
92
1
91
不愿意接待所占 平均比例(%)
91.5
94.0
92.6
91.7
①只就中国人提问;②分别就中国人、德国人、法国人和日本人提问。 表中数字:对“你愿意在你那里接待中国人作客吗?”的回答
补充:态度的其它功能
(一)工具性、调整性和功利性功能:表态 (二)对社会理解的影响 (三)记忆过滤效应:影响学习效果 (四)积极态度激励作用与消极态度的瓦解功能
(五)态度影响意志力
五、态度与有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1、态度与情感: 2、态度与意见: 3、态度与价值观:
六、内隐态度
内隐态度: 内省不能识别但能影响个人当前认知、情感和 行为反应的过去经验的痕迹。 Greenwald(1998):无意识的偏见 Wilson & Lindsey(2000):双重态度模型 自动未必无意识
三、态度的特征
(一)社会性与主观经验性: (二)内在性与可测性: (三)持续性与情境性: (四)动力性:态度具有特定的意动效应 (五)指向性:态度具有特定的对象
四、态度的功能
(一)认知功能:导向,影响信息选择和加工 (二)动机功能:情感成分使反应有趋避 (三)价值表现功能:态度内含价值观 (四)自我防御功能:保护自我价值
二、态度与行为的关系:计划行为理论(安 杰曾/阿赞,Ajzen,1990) 1、早期的理性行动理论( Ajzen , 1975)
• (1)行为是理性思考的结果,考虑各种行为方案, 评价各种结果,形成行为意向。 • (2)行为意向由两个因素决定:
–①对行为的态度:人们对某种行为的好坏评价 –②主观规范:对别人会不会赞成某种行为的感知
• (3)用这种行为意向来作为中介变量,解释行为 个人态度 加 强 主观规范
他人态度
意 图
行 为
修订的:计划行为理论( Ajzen , 1985)
三、影响态度与行为关系的因素
(一)态度本身因素
1、态度结构:认知成分与情感成分间的关系:
• 知情一致,态度与行为更容易一致; • 知情不一,态度与行为可能就不一致
• 内隐态度可能是无意识的,也可能是有意识 • 若关注加工过程,可表述为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自 动加工态度) • 若关注不同测量方法及其关系:态度分类可表述为直 接和间接测量的态度
第二节
态度与行为
一、态度与行为的关系:一致吗? (一)拉皮埃尔的歧视态度与行为研究:不一致
• 1、研究的目的
– 种族歧视态度与种族歧视行为之间的一致性
1932年,心理学家利克特(Likert) 提出,也叫 总加量表。 针对某个态度对象而设计 由若干个陈述句所组成,可单独也可累加分析 根据被测者对各个陈述句所作的反应计分,以 代表该人对某个对象所持态度的强弱。 一般5点计分,也有6~9甚至更多点计分方式 示例:5点量表 婚姻应该门当户对
二、态度的组成要素/成分(迈尔斯)
1、态度的认知成分(Cognitive) 对态度对象的理解及好坏评价,包括事实、知识 和信念等。 2、态度的情感成分 (Affective) 个人对某个事物所持有的好、恶情感,对态度对 象的内心体验。 3、态度的行动意向成分 (Behavioral intention) 个人对某个对象的反应倾向,行为的准备状态。 态度具有特定的意动效应 态度是外界刺激与个体反应之间的中介因素
Hale Waihona Puke 三、影响态度与行为关系的因素
(一)态度因素 (二)个体因素 1、态度及行为对个体的意义:
• 意义重大,态度与行为一致; • 代价很大,态度与行为不一致
2、个体自身的心理因素:意志力、自尊
• 自控能力弱,态度与行为一致 • 自控能力强,态度与行为可能不一致
三、影响态度与行为关系的因素
造句测验
或语句完成测验、句子完成测验(sentencecompletion test) 是事先准备好几个有关某一事物的未完成的句 子,让被测者把句子写完,从中也可以反映被测 者的态度。 如要了解被测者对父亲的态度,可以用以下句 子: “假如我父亲……” “今天我父亲……” “父亲说……” ……
(一)利克特量表法
举例:爱情态度量表( LAS) 中文版 John Alan Lee( 1973) 提出爱情有六种风格 ( love styles) : 浪漫、游戏、同伴、现实、占有 和奉献 H endrick夫妇据此编制了爱情态度量表( Lo ve AttitudeScale, LAS) 台湾地区在上世纪90 年代引入 杨洋,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 年
(三)语义分析量表法
语义分析量表是由心理学家奥斯古德(Osgood) 等人于1957年发展起来的,是等级量表(5或7 个等级)的另一种形式。 基本方法:用成对的两极性的形容词,如好/ 坏;聪明/愚蠢等来评价态度对象。 分为三个维度:评价、潜能、行动 举例:你认为××如何?
愚蠢 强 主动 1 1 1 2 2 2 3 3 3 4 4 4 5 5 5 聪明 弱
量值表 1 2 3 4 5 6 7
(二)博格达斯量表法
社会距离量表:例二
问题:你愿意同××老师处于什么关系? 陈述句 1. 2. 3. 4. 5. 6. 7. 愿意和他做知己; 愿意请他参加自己所属的社团活动; 愿意和他做邻居; 愿意和他做同事; 愿意和他保持一定距离(如限于最一般的社交); 愿意和他少来往; 愿意和他绝交。 量值表 1 2 3 4 5 6 7
二、间接测量
(一)投射法 (二)行为观察法 (三)生理反应法 (四)IAT与GNAT
国际IAT 研究发展趋势
中国IAT 研究发展趋势
西方IAT政治态度研究
对美国军事基地的内隐态度 内隐选举偏向 对拉丁美洲人的内隐态度 对环保政策的内隐态度 内隐性别刻板印象与:女性领导 法官的内隐种族偏见 ……
• 2、现场研究
– 带一对中国留学生夫妇游历美国
– 受到很好的接待,仅有一家拒绝接待
• 3、问卷调查
– 6个月后,寄去问卷调查,分单问题和多问题
“愿意接待中国人吗”问卷调查结果
光顾过的 未光顾过 旅馆 的旅馆
总份数 问卷种类
光顾过的 餐馆
81 ① ②
未光顾过 的餐馆
96 ① ②
47 ① ② ①
32 ②
1.强烈反对 2.不同意 3.不确定 4.同意 5.坚决同意
(一)利克特量表法
具体测量方法与步骤 设计测量态度的一组陈述句,约20-25个 前提是认为构成态度的各个陈述句价值相等, 意义大小并无本质差别 可用5点量表或7点量表让被测量者自我报告。 被测量者进行自我评定。 整理测量结果。
方法:
• • • • 编制一系列陈述句 按人际关系亲密顺序予以排列 并确定各句的量表值(按排序分配,不能重复) 要求人们任选一个陈述句作为自己的态度。
(二)博格达斯量表法
社会距离量表:例一
问题:你愿意同黑人处于什么关系?
陈述句 可以结亲 可以交朋友 可以做邻居 可以在同一行业共事 可以作为国民共处 只能作为外国移民 应被驱逐出境
3、深度:态度主体在一种态度对象上的卷入水平。
4、向中度:一种态度在个人态度系统和相关的价值 系统中接近核心价值的程度。 5、外显度:态度主体在一种态度上所表现的外露程 度。
第四节 态度的测量
一、直接测量
(一)利克特量表法
(二)博格达斯量表法
(三)语义分析量表法
(一)利克特量表法
(二)行为观察法 :
通过人与人之间交往时的接近程度和亲切表现 来研究人们的态度。包括对两人的空间距离、 目光接触、紧张程度等方面的观察和测定。 举例:上课你坐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