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对决策的影响的理论研究概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情绪对决策的影响的理论研究概述

张玲

(杭州师范大学,杭州)

摘要:近年.情绪对于人类认知过程的作用正逐步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尤其是情绪对决策的影备受关注。相继产生了多种情绪与决策的相关理论。本文旨在对现有的国外情绪与决策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

关键词:情绪;决策;理论

1引言

个体判断和决策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活跃的跨学科研究领域。以往这一领域的研究是以经典决策理论和信息加工理论为主体,早期的决策理论认为“人是直觉的统计学家”,人们在不确定性情境下做出决策时,总是寻求期望效用的最大化(Goldstein& Hogarth,1999 )。而在近二十年来的研究中,人们越来越关注工作背景下情绪对个体和组织行为的影响,其中情绪对个体判断和决策的影响研究成为八十年代以来的一个研究热点。通常,人们会把情绪和追求理性看成是两个对立的概念,追求理性的决策行为往往与尽最排除情绪对决策的影响联系在一起。然而,随着个体判断和决策研究的不断深人,人们发现情绪对个体判断和决策并非总是消极的和破坏性的,而更多的是一种积极的信息输人,是个体判断与决策的重要预测指标,在很多情况下,情绪往往有利于提高决策效能。

2决策理论

2.1区别一巩固理论

Svenson(2003)认为[决策过程不仅是成功执行一个或几个决策规则的过程,并且决策者应在此过程中创建一个比其竞争者更为有利的选项。该过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整体性评估、选项和问题的重新建构、应用决策法则。区别系指建立有利选项的过程,巩固指的是维持偏好选项,避免决策出现较差结果和后悔情绪等过程。

在决策过程中情绪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影响决策:影响决策过程和决策问题的表征性。前者主要是通过影响信息的处理来实现(决策规则、执行信息搜索、信息搜索顺序等);后者主要是通过影响信息的吸引性来实现。情绪还可以影响决策问题的结构,也就是通过影响选项的外表、表象以及选项情节的吸引性来实现对决策过程的影响首先,整体评估可能带有情绪性此外,情绪通过与选项整体,选项,外表、表象和选项情节的特定联系而成为问题结构的一部分。

Svenson(2003)认为决策可以分成四种水平,一般来说,决策水平越高,决策所需的能量资源(由心理和生理能量资源构成)就越多,由于人们想尽量少地使用能量资源,因此,在做出决策的条件不变时,人们就会尽量在低水平上做出决策,避免在高水平上做出决策在决策水平上作出决策。在决策水平1,个体主要可以通过快速的习惯过程做出决策,决策者意识到决策的情境与早先所经历的情境类似,因此选择以前的类似选项。该水平决策遵守能量保存原则,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水平2的决策,决策者考虑一个或几个方而的吸引性

2 情绪对决策的影响的理论研究综述

(包括价值和情感驱动的吸引性),并对各个选项间的吸引性进行比较。水平3的决策过程较为复杂,涉及到各个选项间吸引性(情感和认知价值的)冲突的调整和解决。水平4的决策,决策者而临不熟悉的问题情境,在此情境中创建新的决策选项多数该水平的决策包括问题解决过程。

尽管Svenson的理论非常重视情绪在决策过程中的作用,但遗憾的是Svenson并没有进一步论述不同种类情绪对决策的影响过程。

2.2正性情绪理论

在正性情绪对决策的影响机制上研究者认识不同。Finucane和Slovic,(2003)认为正性情绪会占用认知处理资源而损害系统性认知过程,干扰系统性信息处理过程,导致表而思维[7],进而影响决策质量。一些研究者不同意上述说法,Isen和Labroo (1995)指出在许多情境下正性情绪可以通过提高认知灵活性,促进问题解决和决策在正性情绪状态下,人们倾向于整合决策材料、较少受材料无关属性的迷惑并将注意焦点关注于其他更为重要的任务,因此有利于决策结果。

近期神经心理学领域地为正性情绪对决策影响提供了新的证据,研究表明神经递质多巴胺和大脑多巴胺系统在正性情绪对于思维过程和社会行为的影响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证实,大脑前角回区的多巴胺与注意灵活性发展和模式转移相联系。因此,神经心理学理论认为,正性情感对认知过程的影响是由于多巴胺释放入前角回,使正性情感与认知灵活性和创造性之间建立起了联系,这样注意转移能力使个体能以不同的方式来看待事物,因此更具灵活性。

2.3情绪启发

Damasio(1994)等人通过对大脑前额损伤的病人进行观察和实验后指出,大脑前额皮质损伤的病人不仅会损伤基本的智力、记忆和逻辑推理能力的完整性,会损伤他们的情感体验能力以及将情感与行为的预期结果相联系的能力,而且也会妨碍个体做出理性的决策。

Damasio(1995)认为情绪直接或间接的与躯体状态相联系,消极的躯体标志与个体想象中未来的决策结果相联系时,产生预警;积极的躯体标志与个体对决策未来结果的想象相联系时,产生激励。躯体标志可以提高决策过程的准确性和效率,这种标志的缺乏或阻断会对决策结果产生消极的影响,降低决策的效能。

情感是联系非期望和未知事件的纽带,Richard和Gross(2000)认为在判断和决策过程中,它有利于信息整合,原因获取以及在多项口标中给予优先权。首先,情感在依赖于个体特点和任务特征以及两者交互反应的判断和决策过程中的作用很明显。情感反应上的个体差异以及任务信息的评价差异最终引起刺激物表象的情感性质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匹配和解释。这些真实和想象中刺激物的显著性质导致表象的唤起(知觉和躯体的解释),并构成该表象的情感和操作维度。

情感信息的匹配促使刺激物的信息趋近于个体的情感池(Affective Pool),在人们头脑中的所有表象都标以不同程度的情感。情感池包括所有与表象相联系的正负性情感标志物。标志物的强度随表象的不同而不同。人们在做出判断的过程中,需要咨询和参考情感池正如可

想象性、记忆胜和相似性可以作为决策判断的线索一样,情感也可以作为许多重要判断的线索。

2.4情绪同感理论

近年,关国心理学家Gross(2000)和Campos(1994)认为,情绪与情绪调节在时间过程上的同时性,认为情绪调节伴随情绪发生的全过程,情绪发生的过程就是情绪调节的过程,Gross(2000)认为情绪调节(Emotion Regulation)是指“个体对具有什么样的情绪、情绪什么时候发生、如何进行情绪体验与表达施加影响的过程”简单地说,情绪调节是指个体对情绪发生、体验与表达施加影响的过程。在情绪发生的整个过程中,个体进行情绪调节的策略很多,但最降低情绪反应常用和最有价值的的策略有两种,即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大量实验与测量的研究发现,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两种不同的情绪调节策略对认知和认知资源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Carver和Scheier(1989)等人认为维持或改变行为所付出的努力会引发负性的反馈环路,将系统的现存情况与个体的内在标准相比较。如果发现两者之间存在差异,相应的操作系统就会去减少该差异,以达到期望的状态和行为。这些自我监控过程具有重要的自我调节功能,然而,功能的执行却要消耗认知成本.策略性地评估、修正个体的思想、情感或行为将会减少可用于其他任务的注意资源.

决策是一种高级的认知过程,是人类智力活动的中心部分。决策过程涉及到对选项间进行比较选择和评估的过程,因而会占用一定的认知资源Kahneman(1973)认为,人在对刺激信息进行加工分类与识别的过程中会受到认知资源有限胜的制约。每一项认知活动都需要占有和消耗一定的认知资源。

综上所述,我们有理由相信,不同的情绪调节方式会对认知过程产生不同的影响,因而也势必影响到作为高级认知活动的决策过程

2.5后悔理论和失望理论

Loomes、Sugden(1982)和Bell(1982)首先提出后悔理论,用以说明预期情绪在决策中的作用。该理论假设:如果决策者意识到自己选择的结果可能不如另外一种选择的结果时,就会产生后悔情绪;反之,就会产生愉悦情绪。这些预期情绪将改变效用函数,决策者在决策中会力争将后悔降至最低。许多研究证明了后悔理论。例如,Ritov 和Baron(1990)发现,当母亲预期到自己的孩子将死于接种疫苗的后悔心情时,就不愿意给孩子接种此种疫苗,即便死于疾病的机会远远大于死于接种疫苗的机会。Simonson(1992)发现,如果顾客预先想象到购买某种陌生产品发生故障时的后悔心情时,就更愿意购买熟悉的产品。Josephs (1992)等人研究表明,对后悔的预期存在个体差异,由此决策中力避后悔的情况也因人而异。如高自尊的决策者不易受结果反馈的影响,而低自尊的决策者倾向于避免带来后悔的选择。几年后,Loomes、Sugden(1986)和Bell(1985)又提出失望理论。该理论假设失望是当同时有几个结果,而自己的结果较差时所体验到的一种情绪。与后悔理论一样,预期到的失望情绪通过改变效用函数影响决策,决策者在决策中会力避失望情绪的产生。后悔和失望理论均通过比较将预期情绪引入决策过程:后悔理论强调不同选择间的比较,失望理论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