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菌种分离和鉴定技术

合集下载

分离培养的操作方法

分离培养的操作方法

分离培养的操作方法分离培养是一种常用的微生物学实验技术,它可以将混合菌群中的不同菌种分离出来,单独培养,以便于对不同菌种进行研究和鉴定。

本文将介绍分离培养的操作方法。

一、准备工作1.准备培养基:根据需要分离的菌种选择适当的培养基,如营养琼脂、血琼脂、马铃薯葡萄糖琼脂等。

2.准备培养器具:培养皿、移液器、灭菌器、无菌吸管、无菌匀板器等。

3.准备消毒液:如70%乙醇、84消毒液等。

4.准备样品:从需要分离的样品中取一定量的菌落或液体悬浮液。

二、分离操作1.表面分离法:将样品涂布在培养基表面,用无菌匀板器均匀涂布,然后在培养皿中培养。

此法适用于分离菌落较大的菌种。

2.液体分离法:将样品加入到含有适当营养物质的液体培养基中,摇晃培养,使菌落分散在培养基中,然后取适量的液体培养基接种到新的培养基中,重复操作数次,直到分离出单一菌种。

3.稀释分离法:将样品加入到含有适当营养物质的液体培养基中,进行逐级稀释,然后取适量的液体培养基接种到新的培养基中,重复操作数次,直到分离出单一菌种。

4.过滤分离法:将样品过滤,将过滤液接种到含有适当营养物质的液体培养基中,摇晃培养,然后取适量的液体培养基接种到新的培养基中,重复操作数次,直到分离出单一菌种。

三、培养条件1.温度:根据菌种的生长特性选择适当的温度,如常温、37℃等。

2.气氛:根据菌种的生长特性选择适当的气氛,如需氧气、需二氧化碳等。

3.时间:根据菌种的生长速度选择适当的培养时间,如24小时、48小时等。

四、鉴定分离菌株1.形态学鉴定:观察菌落形态、大小、颜色等特征。

2.生理生化鉴定:通过菌株的代谢特性、生长条件等进行鉴定。

3.分子生物学鉴定:通过PCR、DNA测序等技术进行鉴定。

分离培养是一种重要的微生物学实验技术,可以将混合菌群中的不同菌种分离出来,单独培养,以便于对不同菌种进行研究和鉴定。

在进行分离培养时,需要注意无菌操作,选择适当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以及对分离出的菌株进行鉴定。

从自然界中筛选微生物菌种的方法和步骤

从自然界中筛选微生物菌种的方法和步骤

从自然界中筛选微生物菌种的方法和步骤【最新版4篇】《从自然界中筛选微生物菌种的方法和步骤》篇1从自然界中筛选微生物菌种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可以用于研究新的微生物物种、寻找具有特定功能的微生物、以及发掘新的抗生素等。

以下是从自然界中筛选微生物菌种的一般方法和步骤:1. 采集样本:采集样本是筛选微生物菌种的第一步。

可以从不同的环境中采集样本,如土壤、水、空气、生物组织等。

采集样本时需要注意保持样品的完整性和避免污染。

2. 富集培养:采集到的样本中微生物的数量通常很少,需要进行富集培养以增加微生物的数量。

富集培养可以使用选择性培养基,以促进目标微生物的生长。

3. 纯种分离:通过富集培养后,需要将混合的微生物分离成单个菌落,以便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

分离纯种可以使用平板划线法、涂布法等。

4. 性能测定:对分离得到的微生物进行性能测定,以确定其是否符合筛选的目标。

性能测定可以包括微生物的生长速度、形态、生理代谢特性等。

5. 筛选出目标菌种:根据性能测定的结果,筛选出符合目标的微生物菌种。

6. 鉴定和保藏:对筛选出的微生物进行鉴定,包括形态、生理、生化、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鉴定。

同时,需要将筛选出的微生物保藏,以便后续的研究和应用。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筛选目标和应用场景可能需要不同的筛选方法和步骤。

《从自然界中筛选微生物菌种的方法和步骤》篇2从自然界中筛选微生物菌种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可以用于研究微生物的生态学、生理学、遗传学等方面,也可以用于应用领域,如食品、医药、农业等。

以下是从自然界中筛选微生物菌种的一般方法和步骤:1. 采集样本:首先需要采集自然界中的样本,如土壤、水、植物、动物等,采集时需要注意样本的代表性和可靠性。

2. 富集培养:将采集到的样本放入含有营养物质的培养基中,进行富集培养,以增加目标微生物的数量。

3. 分离纯种:通过不同的分离技术,如涂布平板法、倾注法、斜面法等,将目标微生物从其他微生物中分离出来,并进行纯种培养。

细菌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细菌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3)细菌分离
► 工具:接种环(接种前后都要严格过火灭菌) ► 接种环境:无菌操作台 ► 接种方法:平板划线
* 以左手持平板,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托着平板底,拇指和食指打开上盖,使 以左手持平板,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托着平板底, 盖与底成30º 盖与底成30º角,以便划线。 * 右手握接种环,先灭菌铂丝部分,待丝烧红后,再于火焰上灭菌金属棒部 分。把接种环上的病料涂在培养基一侧,一般作5 分。把接种环上的病料涂在培养基一侧,一般作5-8次划线。将环上的多余细 菌材料烧掉后,从第1次划线引出第2次划线;再从第2次划线引出第3 菌材料烧掉后,从第1次划线引出第2次划线;再从第2次划线引出第3次划线, 如此反复3 如此反复3-4次划线后,即可把整个平板表面划满,注意每一次划线只能与上 一次划线重叠,这样就可在最后的1 一次划线重叠,这样就可在最后的1-2次划线上出现多量的单个菌落,以便进 行纯培养。
鱼的解剖结构:
2)无菌操作
无菌操作是指在环境中一切有生命活动的微生物的 营养细胞及其芽孢或孢子都不存在的状态。微生物 研究过程中,既要避免各种外界的微生物进入操作 对象又要杜绝操作对象污染周围环境的操作技术。 无菌操作是对微生物学工作者最基本的要求,必须 经过严格训练才能形成无菌操作素养。不论何种情 况下,头脑中都应该有这个概念。 无菌操作贯穿于整个分离过程,例如:病料的采集、 器材的准备、具体的操作。所用器械及物品均应事 先灭菌备用,金属器具包装后高压灭菌或煮沸 30min,玻璃器皿可高压灭菌也可干热灭菌,胶皮 30min,玻璃器皿可高压灭菌也可干热灭菌,胶皮 塞、培养基等则要高压灭菌。
具体操作: 具体操作:
• 取病料,将体表的泥沙等杂物用清水冲洗干净 取病料, • 取干净托盘,将病料置于托盘中 取干净托盘, • 托盘置于工作台上,接种前准备好酒精灯、接种 托盘置于工作台上,接种前准备好酒精灯、

微生物菌种分离__筛选与育种

微生物菌种分离__筛选与育种

3.1 细菌的杂交育种
细菌的杂交可以通过细菌接合、F因子转导、 R因子转移、转化和转导等方法促使基因重组。
3.2 放线菌的杂交育种
放线菌的杂交包括混合培养法、平 板杂交法和玻璃纸转移法三种:
金霉素、新霉素、红霉素和新生霉 素等抗生素产生菌的杂交育种中,都 有成功的报道。
3.3 霉菌的杂交育种
1.准性生殖 准性生殖是指真菌不通过有性生殖
融合后的原生质体具有生物活性, 但由于缺少细胞壁,不是正常的细胞, 不能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所以要涂 布在高渗培养基上令其再生。可以增 加高渗培养基的渗透压或添加蔗糖来 增加再生率。
3) 融合子的检出
融合子是在选择性培养基上检出, 即通过两个遗传标记互补确定的,如 利用营养缺陷型互补,在基本培养基 上识别融合子。
2.3 突变菌株的筛选
诱变后,正向突变的菌株通常较少,菌 种性能有可能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异,如营 养、抗性、代谢、形态、生长繁殖和温度 等。这些变异菌种可用各种方法筛选。
通过初筛和复筛后,还要经过发酵条件 优化研究,确定最佳发酵条件,使高产菌 株生产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1).营养缺陷型突变菌株的筛选
一般来说,优良的生产菌种应该 具备如下的基本特性:
①具有在较短的发酵周期内产生大量发 酵产物的能力。
②在发酵过程中不产生或少产生与目标 产品性质相近的副产物及其他产物。
③生长繁殖能力强,生长速率快。
④能够高效地将原料转化为产品。 ⑤有广泛利用不同来源原材料的能力,
并对发酵原料成分波动敏感性较小。 ⑥对需要添加的前体物质有耐受能力,
自然选育是一种简单易行的选育方 法。但是自然选育的效率低,因此经 常与其它育种方法交替使用,以提高 育种效率。
自然选育程序:

微生物菌种的分离和纯化方法

微生物菌种的分离和纯化方法

微生物菌种的分离和纯化方法1.空气平板法空气平板法是一种常用的微生物菌种分离方法。

将待分离的微生物样品进行适当的稀释并均匀涂布在含有经过固化的琼脂平板上,然后放置在适宜的温度下进行培养。

微生物在平板上呈现为单个菌落,每个菌落都代表一个来自单一细胞的微生物。

通过挑取单个菌落,将其再次传代培养,最终可以得到纯净的菌种。

2.稀释平板法稀释平板法也是一种常用的微生物菌种分离方法,在空气平板法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

先将待分离的微生物样品按一定比例稀释,然后将稀释后的样品均匀涂布在琼脂平板上。

由于稀释后的样品中菌落之间的距离更远,因此每个菌落代表的是来自更少数的微生物细胞,得到纯净的菌种的几率更高。

3.前体菌种法前体菌种法是一种通过选择性培养基将目标微生物分离出来的方法。

选择性培养基可以通过添加特定的抗生素、酸碱度调节和特定营养物等来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生长而促进目标微生物的生长。

将待分离的微生物样品进行适当的稀释后接种在选择性培养基上,利用培养基的选择性促使目标微生物生长并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生长,最终得到纯净的菌种。

4.形态学分离法形态学分离法是一种根据微生物在形态和结构上的差异进行分离的方法。

先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将待分离的微生物样品进行培养。

在培养过程中,观察并挑选出形态和结构上有明显差异的微生物,然后将其进行单菌维持培养,并通过形态特征进一步分离和纯化菌种。

5.生理生化特性分离法生理生化特性分离法是一种根据不同微生物菌株在代谢和物质转化方面的差异进行分离的方法。

根据微生物菌株的生理生化特性,如生长速度、氨基酸利用能力、产酸产气等,将微生物菌株进行初步分离,然后通过进一步的生化鉴定和特性测试,最终得到纯净的菌种。

总结起来,微生物菌种的分离和纯化方法有很多种类,选择合适的方法依赖于待分离的微生物特性和研究目的。

这些方法在微生物学的研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为了获得纯净的微生物菌种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分离和鉴定微生物的方法

分离和鉴定微生物的方法

分离和鉴定微生物的方法微生物是一种充满生命力的生物体,它们无处不在,在自然界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大,人们逐渐认识到微生物对人类生命健康的潜在威胁。

因此,需要分离和鉴定微生物,以了解其特征和功能,从而保护人们的健康与安全。

一、分离微生物的方法分离微生物是微生物学研究的基础,它通常包括以下步骤:1. 采样:根据研究目的和样本来源的不同,可以选择不同的采样方法,如直接采集、培养物、土壤、水和空气等。

2. 稀释涂布:根据采样量的大小和样本来源的不同,可以将样本进行适当的稀释处理,然后涂布在培养基上。

3. 培养:将涂布的样本置于适当的培养条件下,如温度、湿度、氧气含量和营养成分等,培养期间观察和记录微生物的生长情况。

4. 纯化:从培养物中选取单一的菌种,通过传代和筛选的方法,使其获得纯种状态。

5. 保存:对保留的纯菌种进行存储和传承。

二、鉴定微生物的方法鉴定微生物是指对已分离出的微生物进行鉴定和分类,以确定其种属、亚种或生物型。

通常包括以下步骤:1. 形态学特征:通过对微生物形态的观察和描述,如大小、形状、色素、菌落形态等,初步鉴定其种属。

2. 生理生化特征:利用微生物生长与代谢的特性,如对不同碳源、氮源和微量元素的利用,产生的酶类和代谢产物,以及对常见药物的敏感性和抗性等,进一步鉴定其亚种或生物型。

3. 分子生物学特征: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如DNA序列分析、PCR扩增和序列比对等,对微生物进行基因型鉴定,解决传统鉴定技术无法区分的问题。

三、常见的微生物分离和鉴定方法1. 培养方法:是微生物分离和鉴定的最基本和重要方法,主要应用于细菌和真菌的鉴定。

包括富营养培养基和选择性培养基,常用的有Mcleod、MacConkey、Sabouraud等。

2. 快速检测方法:是以快速、高效、准确为主要特点的微生物检测方法。

包括免疫学方法、核酸检测方法、质谱分析方法等。

3. 超微结构分析方法:是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微生物的超微结构,如形态、细胞壁、胞膜、内质网、菌核等,进一步鉴定和分类微生物。

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技术原理及其应用-文档资料

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技术原理及其应用-文档资料

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技术原理及其应用-文档资料
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技术是微生物学实验室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实验技术之一。

其主要原理是将混合微生物群落分离为单一的微生物菌落,并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使其生长繁殖形成单一菌种培养物,以便进行鉴定和研究。

1.微生物的分离技术
(1)稀释涂布法:将微生物混合液逐渐稀释,然后取一定量的稀释液涂布在富养基平板上,待菌落形成后,挑取单一菌落进行培养和研究。

(2)过滤法:利用微孔膜或滤纸将混合液过滤,将过滤后留在微孔膜或滤纸上的微生物进行培养和研究。

(1)液体培养:将微生物接种在富足的液体富养基中,置于适当的温度、光照和通气条件下进行培养。

(3)混合培养:将两种或以上的微生物同时接种在同一富养基上进行培养,这一技术可同时培养多种微生物,缩短实验时间。

3.技术应用
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技术在微生物学研究、医学诊断、生物工程和食品工业等领域都得到广泛应用。

(1)微生物学研究:分离单一菌种进行研究,为微生物学研究提供基础。

(2)医学诊断:从临床样品中分离出致病微生物进行培养与鉴定,有助于快速准确地诊断、鉴定和治疗病原微生物感染。

(3)生物工程:在微生物培养基中添加营养物质,用微生物进行合成、代谢和分泌等反应。

(4)食品工业:将微生物培养在富有营养的富养基中进行发酵,生产出发酵食品。

菌种分离鉴定报告

菌种分离鉴定报告

菌种分离鉴定报告引言菌种分离鉴定是微生物学的一项重要研究方法,通过对搜集到的样品进行菌种分离和鉴定,可以更好地了解和研究微生物的特性和功能。

本报告旨在对所分离到的菌种进行鉴定,并详细描述鉴定过程和结果。

材料和方法1.样品搜集:本次分离鉴定的样品为土壤样品,样品采集于XX地区的农田土壤中。

采集过程中注意避免污染。

2.菌种分离:将样品制成稀释液后,通过涂布法将其均匀涂布在琼脂平板上,然后在适宜的温度下培养24小时。

3.菌落筛选:从培养好的琼脂平板上挑取形态、颜色和大小不同的菌落,用无菌的铁环或鉗子分别转移到新的琼脂平板上。

4.纯化培养:将转移到新平板上的菌落进行连续传代培养,使其形成纯种菌株。

5.生理生化特性鉴定:通过一系列常规的生理生化试验,如形态特征观察、革兰氏染色、氧需求性测试、酸碱反应性测试等,对菌株的基本特性进行鉴定。

6.分子生物学鉴定:根据16S rRNA基因测序,利用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树构建等方法,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

结果经过以上步骤,我们成功分离和鉴定了多个菌株,并获得了以下结果:1.菌株A:–形态特征:菌株A为圆形菌落,边缘整齐,直径约为3mm。

–革兰氏染色:菌株A为革兰氏阳性菌。

–氧需求性:菌株A为嗜氧菌。

–酸碱反应性:菌株A在甲酸钠培养基上呈酸性反应。

–分子生物学鉴定: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显示,菌株A的16S rRNA序列与已知菌种XXX高度相似。

2.菌株B:–形态特征:菌株B为不规则形状的菌落,边缘模糊,直径约为5mm。

–革兰氏染色:菌株B为革兰氏阴性菌。

–氧需求性:菌株B为嫌氧菌。

–酸碱反应性:菌株B在乙酸钠培养基上呈中性反应。

–分子生物学鉴定: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显示,菌株B的16S rRNA序列与已知菌种YYY非常相似。

3.菌株C:–形态特征:菌株C为有规律的菌落,直径约为2mm。

–革兰氏染色:菌株C为革兰氏阳性菌。

–氧需求性:菌株C为厌氧菌。

–酸碱反应性:菌株C在葡萄糖盐酸钠培养基上呈弱碱性反应。

(完整word版)微生物菌种的分离纯化、培养、鉴定及保藏实验

(完整word版)微生物菌种的分离纯化、培养、鉴定及保藏实验

实验微生物菌种的分离纯化、培养、鉴定及保藏一、实验目的和要求1。

了解微生物的分离纯化方法。

2.学习检测水中大肠菌群的方法。

3。

学习微生物的保藏及鉴定方法。

4。

熟悉革兰氏染二、实验原理多管发酵法多管发酵法包括初发酵试验、平板分离和复发酵试验三个部分。

发酵管内装有乳糖蛋白胨液体培养基,并倒置一德汉氏小套管.乳糖能起选择作用,因为很多细菌不能发酵乳糖,而大肠菌群能发酵乳糖而产酸产气.1.初发酵试验水样接种于发酵管内,37℃下培养,24小时内小套管中有气体形成,并且培养基混浊,颜色改变,说明水中存在大肠菌群,为阳性结果。

48小时后仍不产气的为阴性结果。

2。

平板分离初发酵管24至48小时内产酸产气的均需在复红亚硫酸钠琼脂(远藤氏培养基)或伊红美蓝琼脂,平板上划线分离菌落。

3.复发酵试验以上大肠菌群阳性菌落,经涂片染色为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者,通过此试验再进一步证实。

原理与初发酵试验相同,经24小时培养产酸产气的,最后确定为大肠菌群阳性结果。

三、实验器材及试剂1。

水样污水样本2、培养基及试剂:二甲苯、苯酚、琼脂粉、香柏油、乳糖胆盐液体培养基、伊红美蓝琼脂(EMB)、营养琼脂培养基、革兰氏一液、革兰氏二液、革兰氏三液、革兰氏四液。

3、器材及耗材:双目显微镜、恒温培养箱、恒温干燥箱、洁净工作台、紫外线灯管、紫外线灭菌手推车、接种环、试管、酒精灯、滤纸、擦镜纸、载玻片、打火机、棉花、滴瓶、长塑料篓、纱布、吸耳球、产气管、培养皿、移液管等四、实验方法及步骤1。

第一天实验前的准备1)配制3支乳糖胆盐液体培养基,每支10mL,并加入产气管.配置营养琼脂培养基,灌装进2支试管中,配置200mL伊红美兰培养基150mL,于121℃高温高压灭菌20分钟,后放进恒温干燥箱。

2)包扎5套培养皿,包扎6根1mL、1根10mL移液管和3支滴管。

于121℃高压灭菌锅中灭菌20分钟。

3)称取一定量的液体石蜡,约为锥形瓶的三分之一。

于121℃高温高压灭菌20分钟。

菌种的分离与鉴定---大肠杆菌与枯草芽孢杆菌的简单染色及大小测定

菌种的分离与鉴定---大肠杆菌与枯草芽孢杆菌的简单染色及大小测定

菌种的分离与鉴定---大肠杆菌与枯草芽孢杆菌的简单染色及大小测定(一)实验目的及要求1.学习并掌握微生物的制片及简单染色的基本技术2.了解枯草芽孢杆菌和大肠杆菌的形态特征并相互区别3.巩固显微镜操作技术及无菌操作技术(二)实验原理1.染料是一类苯环上带有发色基团和助色基团的有机化合物,前者赋予了染料颜色的特征,后者使染料能变成盐,简单染色是指用单一染料对菌体进行染色2.带负电荷的细菌通常与带正电荷的碱性染料结合,所以一般用碱性染料对细菌染色(三)实验器材及实验用品实验器材:显微镜、染料废液缸、接种环、酒精灯、镜台测微尺、香柏油、滤纸、毛细玻璃管、吹风机、载玻片等实验用品:碱性美兰染料、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生理盐水、香柏油等(四)实验内容简单染色:1.涂片载玻片浸在乙醇缸中待用,用镊子取出两片载玻片,分别在缸内壁上沥一下,然后用酒精灯烧去玻片上残余乙醇和可能存在的油污,残留的乙醇烧尽即可,不要一直灼烧载玻片;用记号笔分别在两张载玻片上做好记号,一个载玻片用于观察枯草芽孢杆菌,另外一个用于观察大肠杆菌。

分别在两片载玻片的中央滴上半滴生理盐水,在酒精灯旁用接种环分别从枯草芽孢杆菌和大肠杆菌培养基上沾取菌种涂抹在载玻片上,使菌液在载玻片上形成均匀的菌膜。

2.干燥自然干燥或用电风机冷风吹干3.固定涂菌面朝上,通过火焰2-3次,此操作称为热固定,其目的是让细胞质凝固以固定细胞形态,并使之牢固地附着在载玻片上。

固定温度不应太高(以玻片背面不太烫手为宜)4.染色将载玻片平放于载玻片支架上,滴加染液覆盖涂菌部位即可,用碱性美兰染料染色时要染1-2分钟5.水洗倾去染液,用缓流自来水冲洗,水流不宜过急、过大,应使水从载玻片的一端落下,勿直接冲洗涂片处,至洗出的水呈无色为止6.干燥用吸水纸吸去多余水分,自然干燥或电吹风冷风吹干7.镜检涂片干燥后置于显微镜下观察记录微生物大小的测定:8.校正目镜测微尺将镜台测微尺刻度面朝上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

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实验报告

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实验报告

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实验报告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了解微生物分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微生物纯化方法,了解常用的分离培养基和微生物培养条件。

实验原理:
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是微生物学中的基本实验技术之一。

微生物分离的基本原理是把混合菌落使之分离成单一菌落,并将分离出的单一菌落进行种类鉴定。

微生物纯化是指从混合菌落中将目标微生物菌种分离出来并纯化到原核培养物中。

实验步骤:
1. 原始样品的处理
将样品取一定量于无菌 Erlenmeyer瓶内,加入相应容积的生理盐水,均匀搅拌,并制成1:10、1:100、1:1000等稀释液。

2. 稀释液接种分离培养基
将稀释液通过平板涂布法、斜面培养法或混悬液播种法接种于相应的分离培养基中。

3. 观察菌落生长情况
分别观察不同菌液在不同培养基中生长情况,并根据菌落特征确定是否为单一菌种。

4. 分离纯化单一菌落
通过稀释、涂片和感染小白鼠等方法,将菌落分离纯化并制备鉴定鉴定纯菌株。

实验结果:
通过实验,我们成功地从样品中分离出多种微生物,并用分离纯化方法分离出了单一的微生物菌种。

结论:
通过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实验,我们掌握了微生物分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成功分离出单一菌种并加以鉴定。

这对于微生物学基础研究和其它相关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

微生物菌种选育

微生物菌种选育
主要从事农业、遗传学、应用微生物、免疫学、细胞生 物学、工业微生物学、菌种保藏方法、医学微生物学、分 子生物学、植物病理学、普通微生物学、分类学、食品科 学等的研究。该中心保藏有藻类111株,细菌和放线菌 16865株,细胞和杂合细胞4300株,丝状真菌和酵母46000株, 植物组织79株,种子600株,原生动物1800株,动物病毒、 衣原体和病原体2189株,植物病毒1563种。另外,该中心 还提供菌种的分离、鉴定及保藏服务。该中心保藏的菌种 可出售
株,苏云金杆菌模式菌株等细菌、食用菌等大型真菌、林 木病原菌、菌根菌、病虫生防菌、木腐菌、病毒和植原体 类等。 中国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保藏各种工业微生物菌种 资源包括:细菌、放线菌、酵母菌、丝状真菌和大型真菌 。 中国医学细菌保藏管理中心: 兽医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
美国典型菌种保藏中心 (American Type Culture Collection, ATCC)
三、菌种分离思路
1:新菌种的分离是要从混杂的各类微生物中依照生产的要 求、菌种的特性,采用各种筛选方法,快速、准确地把所 需要的菌种挑选出来。
2:实验室或生产用菌种若不慎污染了杂菌,也必须重新进行 分离纯化。
3:有了优良的菌种,还要有合适的工艺条件和合理先进的 设备与之配合。
8、几种微生物纯培养分离方法的比较
1)固体稀释平皿法: 即可定性,又可定量,用途广泛;
2)平皿划线分离法: 方法简便,多用于分离细菌;
3)组织分离法: 高等真菌及植物病原菌。
4)单细胞挑取法: 局限于专业化的科学研究;
5)利用选择培养基法: 适用于分离某些生理类型较特殊的微生物。
二、菌种的来源
1、根据资料直接向有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工 厂或菌种保藏部门索取或购买;

细菌的分离与鉴定

细菌的分离与鉴定
合成脲酶的微生物才能分解尿素,以 尿素作为氮源。缺乏脲酶的微生物由 于不能分解尿素,缺乏氮源而不能生长 发育繁殖,而受到抑制,所以用此培养 基就能够选择出分解尿素的微生物。
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所需培养基:
KH2PO4 1.4g NaH2PO4 2.1g MgSO4`7H2O 0.2g 葡萄糖 10.0g 尿素 1.0g 琼脂 15.0g ①从物理性质看此培养基属于哪类?从功能上属 于哪类培养基? 固体培养基 选择培养基 ②在此培养基中哪些作为碳源、氮源?
(5)计数时,如果使用16格×25格规格的计数室,要按 对角线位,取左上,右上,左下,右下4个中格(即100个 小格)的酵母菌数.如果规格为25格×16格的计数板, 除了取其4个对角方位外,还需再数中央的一个中格 (即80个小方格)的酵母菌数. (6)当遇到位于大格线上的酵母菌,一般只计数大方 格的上方和右方线上的酵母细胞(或只计数下方和左 方线上的酵母细胞). (7)对每个样品计数三次,取其平均值,按下列公式计 算每1ml菌液中所含的酵母菌个数.
• 抑制非目的微生物生长
• 从混杂微生物中分离目的微生物
1、利用选择培养基进行直接分离
选择培养基 只允许特定微生物生长,而同时抑制或阻止其 他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
选择培养基
可抑制细菌、放线 菌细胞壁主要成分 肽聚糖的合成
其细胞壁是由纤 维素、几丁质、 葡聚糖组成
加入青霉素的培养基: 分离酵母菌、霉菌等真菌 加入高浓度食盐的培养基: 分离金黄色葡萄球菌 不加氮源的无氮培养基: 分离固氮菌 不加含碳有机物的无碳培养基: 分离自养型微生物 加入四环素、卡那霉素等抗生素的培养基: 分离导入了目的基因的受体细胞
③统计的菌落往往比活菌的实际数目低。 ④涂布平板法所选择的稀释度很重要,一般以 三个稀释度中的第二个稀释度所出现的平均菌 落数在50个左右为最好。

分离菌种的方法范文

分离菌种的方法范文

分离菌种的方法范文分离菌种是微生物学中的一个重要实验技术,通过该技术可以将混合菌群中的不同菌种分开,单独培养和研究。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分离菌种的方法。

1. 稀释平板法(Dilution plate method)稀释平板法是最常用的分离菌种的方法之一、首先将混合菌液用无菌生理盐水或培养基稀释到一定浓度,然后将其均匀涂布在含有固体培养基的平板上,培养一段时间,单个菌落可以形成单菌种的菌落。

然后将单菌种的菌落分离种植到新的培养基上。

2. 悬液均匀法(Spread plate method)悬液均匀法也是一种常用的分离菌种的方法。

首先将混合菌液用无菌生理盐水或培养基进行稀释,然后将其均匀涂布在含有固体培养基的平板上,通过新颖的方案将单个菌种的菌落分离种植到新的培养基上。

3. 筛网过滤法(Mesh filtration method)筛网过滤法适用于一些难以通过稀释平板法和悬液均匀法分离的微生物,如真菌和放线菌等。

该方法使用特制的网状滤膜过滤混合菌液,将微生物困集在滤膜上形成菌落,然后将菌落分离种植到新的培养基上。

4. 琼脂半固体培养法(Semi-solid agar medium method)琼脂半固体培养法适用于一些具有较长延伸子菌丝或芽孢状细胞的微生物,如放线菌等。

该方法在培养基中加入适量的琼脂,并均匀混合,然后将混合菌液转移到琼脂半固体培养基上,等菌落生长后,可通过菌落根部的单菌种分离种植到新的培养基上。

5. 微滴法(Micropipette method)微滴法是一种高效的分离菌种的方法。

该方法使用微量移液器将混合菌液分别吸取并滴入含有固体培养基的小孔板中,每个孔中仅有一个细胞。

随后,孔中细胞生长形成单菌种的菌落,然后将菌落分离种植到新的培养基上。

分离菌种方法的选择取决于待分离菌种的特点和实验目的。

这些方法可以大大提高单个菌种的纯度和分离效率,有助于后续的菌种鉴定和研究。

微生物纯种分离,培养及接种技术实验原理

微生物纯种分离,培养及接种技术实验原理

微生物纯种分离,培养及接种技术实验原理微生物纯种分离、培养及接种技术是微生物学中最基本的实验技术之一。

其目的是从混合的微生物菌群中分离出单一的微生物菌落,并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进行纯化和生长,以获得纯种微生物。

一、实验器材和试剂1.灭菌针2.毛细胞计数板3.显微镜4.平板接种器、针头5.无菌匀浆棒、吸管6.细菌培养基7.消毒液二、实验步骤1. 样品处理及制备首先需要选择一份待测试的样品,包括土样、水样、空气、食品等,然后将样品采集到无菌容器中,再将其送到实验室。

在进行样品处理之前,需要先进行简单的初步处理,将样品进行稀释或者过滤,将其中的杂质和大颗粒物去除,以利于后续实验的操作。

接下来需要进行制备培养基,根据不同的微生物种类,需要选择适当的培养基进行培养。

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使用凝胶培养基、液体培养基、甜菜汁培养基等,以满足微生物在不同环境下生长所需的营养物和成分。

2.分离纯化分离纯化是该实验的关键步骤。

将经过预处理的样品移到无菌试管中,打开试管口,加入适量的制备好的培养基,然后利用匀浆棒或吸管将混合物均匀混合。

然后利用平板接种器将混合物接种到培养基平板上,使其密切接触。

然后将接种好的平板置于恒温箱中,以利于微生物的生长和营养物质的自我繁殖。

在接种后2-7天内,不同类型的微生物将在培养基平板上生长出不同的菌落,每一种菌落都代表一种单一的微生物。

将这些菌落分离提取,并再次进行培养,就能得到单纯的微生物菌种。

3.纯种微生物菌种接种在获得单纯的微生物菌种之后,需要将其再次接种到培养基中进行培育。

将相应体积的纯种菌种接种到培养基平板上,使其能够生长繁殖。

在接种后约24小时内,微生物将在培养基中生长出许多菌落。

根据菌落的特征和形态,可以对不同的微生物进行鉴定和分类。

如果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可以对微生物菌种进行进一步培养、萃取定量和测序等工作,以获取更多的相关信息。

三、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前需要保证实验室内部环境和仪器均为无菌状态。

微生物学中的菌种鉴定

微生物学中的菌种鉴定

微生物学中的菌种鉴定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的学科,其中的菌种鉴定是非常重要的实验。

菌种鉴定指的是对微生物分离物进行鉴定,判定其种属、属名、种名、亚种名等,以推断其生物学性质、生理生化特性、环境适应性及其与环境和人体的关系。

该鉴定方法主要包括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分子生物学等几种方法。

本文将针对这几种方法分别进行探讨。

一、形态学鉴定形态鉴定是通过对微生物的形态特征进行观察来判断其种属等分类学性质。

比如,通过观察菌落的颜色、形态、大小以及结构等,来辨别不同的微生物种类。

在形态鉴定过程中,需要使用到各种显微镜和染色技术。

形态鉴定的优点在于简便易行,只需要显微镜和染色试剂即可进行鉴定,同时还不需要非常高的技术水平。

不过,该方法也存在一些缺点,如繁琐、时间长、误判率高等。

二、生理生化特性鉴定生理生化特性鉴定是通过检测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分泌产物和利用不同的碳、氮源等物质来鉴定其分类学性质。

在鉴定时,需要进行生理生化试验,包括氧耗量测定、碳水化合物酸代谢测定、氮代谢测定等。

相对于形态鉴定而言,生理生化特性鉴定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微生物的特点,同时误判率也较低。

但是,需要进行大量的试验,加之试验条件较为苛刻,因此操作难度较大。

三、分子生物学鉴定分子生物学鉴定是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微生物基因信息进行测定,包括基因测序、DNA指纹图谱等。

该方法可以在非常短的时间内进行微生物鉴定,同时鉴定结果也非常准确。

除此之外,该方法还可以进行菌株的溯源和进化分析等。

然而,该鉴定方法在技术要求上比前两种高,需要进行基因测序等高级技术操作,因此其操作难度较大。

结语虽然以上的几种鉴定方法各有优缺点,但在实际应用中,三者的优缺点是可以互补的。

根据不同的鉴定需求和条件,可以进行不同的选择和结合应用。

总之,微生物学中的菌种鉴定对于科学研究和应用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不断优化完善菌种鉴定方法也是未来微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生新的问题:将有越来越多的分类单元不能只 以表型特征进行鉴别,必须结合基因型测定才能 鉴定。
微生物菌种鉴定技术
表征(表型)特征 形态特征 生理和代谢特征 生态特征
遗传(基因型)特征 蛋白质比较 核酸碱基组成 核酸序列
分子标尺
多相鉴定技术 Polyphasic Identification
新型显色培养基:
利用微生物自身代谢产生的酶与相应显色底物反应显色的原理来检测微生物 的培养基 。
微生物快速分离、计数方法
Petrifilm Plate (3M)
微生物快速分离、计数方法
3M Petrifilm Plate
Aerobic Count Plate Coliform Count Plate Rapid Coliform Count Plate E. coli /Coliform Count Plate Enterbacteriaceae Count Plate Yeast and Mold Count Plate Staph. aureus Express Count Plate Environmental Listeria Plate
单细胞(孢子)分离
选择培养基分离
传统选择性培养基
血平板:适于各类细菌的生长,一般细菌检验标本的分离,都应接种此平板。 巧克力血平板:其中含有V和X因子,适于接种疑有嗜血杆菌、奈瑟菌等的标
本。 中国蓝平板或伊红美蓝平板:可抑制革兰阳性细菌,有选择地促进G-菌生长,
是较好的弱选择性培养基。 麦康凯平板:具中等强度选择性,抑菌力略强,有较少革兰阴性菌不生长。 SS琼脂:有较强的抑菌力,用于志贺菌和沙门菌的分离。 碱性琼脂:用于从粪便中分离霍乱弧菌及其它弧菌。 血液增菌培养基:用于从血液、骨髓中分离常见病原菌。 营养肉汤:用于标本及各类细菌的增菌
Technology
Erko Stackebrandt, DSMZ, Braunschweig, Germany
微生物菌种鉴定技术
1923(1)、1925(2)、1930(3)、1934(4)、1939(5)、1948(6)、1957(7)、 1974(8)、1994(9)
伯杰氏鉴定细菌学手册
Bergey's Manual of Determinative Bacteriology
平板划线法
斜线法 曲线法 方格法 放射法 四格法
平板划线法
斜线法:
用接种环以无菌操作挑取菌悬液一环,先在 平板培养基的一边作第一次平行划线3-4条, 再转动培养皿70°角,并将接种环上剩余物 烧掉,待冷却后通过第一次划线部分作第二 次平行划线,再用同法通过第二次平行划线 部分作第三次平行划线和通过第三次平行划 线部分作第四次平行划线。
Sequence Analysis (MLSA)
基因型鉴定技术水平
不同指纹图谱和DNA分析技术的鉴定水平
多相鉴定实例 ATCC16404黑曲霉 Aspergillus niger
2007年 Aspergillus brasiliensis sp.nov.新种发表 2008年 ATCC 16404 鉴定为 Aspergillus brasiliensis sp.nov. 2010年 WDCM 将ATCC 16404 更名 2010年 USP 将ATCC 16404 更名
致病菌: 大肠埃希菌( Escherichia coli) 大肠菌群(Coliform) 沙门菌(Salmonella)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Listeria monocytogene 阪岐肠杆菌(Enterobacter sakazaki) 致贺氏菌( Shigella ) 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 空肠弯曲菌(Campylobacter jejuni) 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 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 )
很多细菌不能 在土豆上生长
明胶高温易溶化 不能37°C培养
一直沿用至今
微生物纯培养分离技术
纯培养物分离方法
固体培养基分离
涂布平板法 平板划线法 平板倾注法 稀释摇管法
液体培养基分离 单细胞(孢子)分离 选择培养分离
涂布平板法
1、少量样品加到平板中央(1mL) 2、玻璃三角涂棒浸入酒精 3、沾有酒精的涂棒在火焰上灼烧后使其冷却 4、无菌涂棒将样品均匀涂布琼脂培养基表面,适当条件下培养
2010年 WDCM 将ATCC 16404 更名
2010年 USP 将ATCC 16404 更名
图1: 基于ITS DNA序列的黑色曲霉N-J树 Figure 1: A Neighbor Joining Tree of Black Aspergilli based on Their ITS DNA Sequences. 注:图片来源于Reclassification of ATCC® 16404TM and ATCC® 9642TM as Aspergillus brasiliensis. Pharmaceutical Microbiology Forum Newsletter, 2008, Vol. 14 (10): 2-14
微生物菌种分离和鉴定技术
微生物纯培养分离技术
获得纯培养物对微生物学研究至关重要。 纯培养物是指来源于同一单细胞的细胞群体。
液体培养基
菌悬液 连续稀释 培养容器中仅含1个菌体 单个菌体 纯培养物
方法冗长 结果不稳定
易污染
固体培养基
无菌 土豆片 (1881年)
肉膏蛋白胨 培养基
(明胶固化)
琼脂固体 培养基 (1882年)
摇匀、冷凝
在琼脂柱表面倾倒一层灭菌 液体石蜡和固体石蜡的混合物
培养后,菌落形成在琼脂柱的中间
液体培养基分离
不能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的微生物仍需要用液 体培养基分离来获得纯培养。
稀释法是液体培养基分离纯化常用的方法。
在同一个稀释度的许多平行试管中,大多数 (一般应超过95%)表现为不生长。
单细胞(孢子)分离
根据相似性或亲缘关系 确定分类类群(分类单元)
鉴定 (Identificaiton)
确定新的分离物属于 已知分类单元的过程。
微生物菌种鉴定技术
未知菌种鉴定:它是什么菌?
微生物菌种鉴定
常规鉴定
目标菌检验:它是不是某一种菌?
微生物菌种检验
பைடு நூலகம்
控制菌: 大肠埃希菌( Escherichia coli) 大肠菌群(Coliform) 沙门菌(Salmonella)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梭菌(Clostridium) 白假丝酵母(Candida albicans)
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
Bergey's Manual of Systematic Bacteriology 1984-1989(1)、2001-2010(2)
微生物菌种多相鉴定技术
基因型鉴定 技术Genotype Idntification
G+Cmol% , RAPD, SSCP, DGGE, LAMP, RFLP, DNADNA hybridization, rep PCR,
单细胞(或单孢子)分离法是采取显微分离法 从混杂群体中直接分离单个细胞或单个个体进 行培养以获得纯培养。
较大的微生物,可采用毛细管提取单个个体。 个体相对较小的微生物,需采用显微操作仪,
在显微镜下用毛细管或显微针、钩、环等挑取 单个微生物细胞或孢子以获得纯培养 。 单细胞分离法对操作技术有比较高的要求。
用于鉴定的生理生化特征
碳源和氮源 细胞壁组成 能源 发酵产物 一般营养类型 最适生长温度和范围 发光 能量转换机制 贮藏内含物
运动性 渗透耐性 氧关系 最适pH和生长范围 光合作用色素 盐需求及耐性 次级代谢产物形成 对代谢抑制剂和抗生素的敏感性
微生物菌种鉴定的问题
随着分类学的发展,微生物分类越来越多的以核 酸序列系统发育分析来建立新的分类单元和对原 有分类单元进行调整。
规范的检测鉴定方法 GB/T 4789.3-4.5.6.7.9.10.13.14.30.40
常规鉴定
首先掌握菌株的基本特征,如细胞的形状、革兰 氏染色及其他形态学特征;营养类型、需氧性等 生理生化特征。
在此基础上查阅分类(鉴定)手册,确定菌株属 于哪一大类(群、组),进行特征测定。
根据测定结果逐步缩小菌株的归属范围,初步确 定科、属。
Pharmaceutical Microbiology Forum Newsletter, 2008, Vol.
14 (10): 2-14
ATCC16404 黑曲霉 Aspergillus niger
2007年 Aspergillus brasiliensis sp.nov.新种发表 2008年 ATCC 16404 鉴定为 Aspergillus brasiliensis sp.nov.
曲线法:
将挑取有样品的接种环 在平板培养基上作连续 划线。
平板倾注法
对起始样品进行连续10倍稀释,将高稀释倍数的样品与冷却至适当温度的溶 化琼脂培养基倒入无菌平皿后混合均匀,培养后获得单菌落。 培养基表面菌落为圆形,而培养基内部菌落呈豆状或透镜状。
稀释摇管法
适合厌氧菌的纯培养物分离
无菌琼脂培养基试管加热 使琼脂熔化后冷却并保持在50℃左右 待分离的菌种用这些试管进行梯度稀释
“种”微生物基本分类类群
微生物菌种鉴定技术
“种” 的定义:一个种(基因型种)是有相似 G+C组成并通过DNA杂交试验判断有70%或 更大相似性的菌株的集合。
表征分类
数值分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