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柏县城总体规划-说明书07[1].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桐柏县城总体规划
(2006-2020)
说明书
南阳市桐柏县人民政府
重庆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院
二OO七年一月
第一章概况
1.1地理位置
桐柏县位于河南省南部,豫鄂交界处。地理坐标在东经113º00´至113º49´和北纬32º17´至32º43´之间。东邻信阳,南界湖北省随州、枣阳两市,北邻泌阳、确山二县,西接唐河。全境东西长76.1公里,南北宽49.3公里,总面积1941平方公里。
县城位置距离南阳约120公里,信阳约80公里,武汉约270公里。312国道经县城横贯全境。新建成的宁西铁路在县城设置了客运站和货运站场,驿宛高速路与桐明路相交处预留有县城出入口。
1.2自然环境
县域地貌以浅山、丘陵为主,斜贯县境的桐柏山构成地貌的骨架,主脉由西向东蜿蜒于县境南侧,为河南、湖北两省天然分界;余脉延伸至中部、北部和东北部,形成大面积浅山和丘陵。
境内河流密布,共有大小河流58条。地表水系以淮源镇固庙村的西岭和大河镇土门村的新坡岭一线为分水岭,东属淮河流域淮河水系,西属长江流域唐白河水系。
桐柏气候属亚热带季风型大陆性半湿润气候,兼有亚热带和暖温带的一般特征;四季分明,温暖湿润,适合多种生物生存生长,自然条件优越。资源富集,矿产、林果、畜牧、土特产、水产、旅游是六大优势资源;石油、黄金、白银、天然碱储量丰富;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是淮河发源地,桐柏山淮源风景名胜区为省级风景名胜区,水帘寺为河南省四大名寺之一,还有桃花洞、淮源井、淮源亭、云台禅寺、桂泉寺、玉皇顶、盘古山、黄岗红叶等名胜古迹。
1.3历史沿革
桐柏县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先民聚居,繁衍生息。春秋属
楚,秦属南阳郡湖阳县,西汉置平氏,又在固庙村建复阳候国;三国时属魏地,置义阳县;南北朝时西部为平氏县,东部建置多变,梁建淮安县,西魏建淮南县,北魏时建义乡县: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淮安、义乡二县为桐柏县,治所在今固县镇;隋唐、五代时平氏、桐柏两县并立。宋开皇五年(公元972年)废平氏县为镇,次年桐柏县治移至固庙,高宗绍兴五年(1135年)废县为镇,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复为县,金世宗大定四年(1164年)又废为镇;元初复置桐柏县,元三年(1266年)废为镇,入唐州泌阳县;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复置桐柏县、治所在今县城,属南阳府;清沿明制。民国期间属河南省第六行政区督察公署。1949年建国后,桐柏属南阳地区行署。
1.4行政辖区
桐柏县共有16个乡镇,其中9个为建制镇,分别是城关镇(县城)、埠江镇、淮源镇、平氏镇、毛集镇、月河镇、吴城镇、固县镇、大河镇。
1.5经济与社会发展
县里在“十五”期间提出“工业立县、项目统揽、开放带动、发挥优势、协调发展”总体思路,“十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增长16%,2005年达到40亿元,提前一年实现“十五”计划目标。
全县紧紧围绕骨干企业、重点产业、园区建设等重点工作实施重点突破,加快了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的转化。目前,碱硝化工、金银矿产、中药提纯、螺旋藻和农副产品加工五大产业进一步加强。淮北新区工业园、中原碱化工城、埠江轻工城已具雏形。坚持用工业的理念抓农业,紧紧围绕果、药、茶、牧等传统产业和螺旋藻、花卉等新型产业,加速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全力推进生态建设,加速了林果大县的进程;中药材、茶叶等经济作物规模壮大、品质提高;全县粮食品种结构优化,总产量创历史最高,粮经调整为6:4。以旅游、商贸、保险为主的第三产业稳步发展,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32:49:19。经济结构调整提速,为“十一五”经济结构优化创造了条件。
同时,该县结合312国道改线、高速公路和宁西铁路的建设,实施了县城桐明路改造、加快了淮北新区骨干道路建设;省道鲁姚线桐柏段已顺利完成,朱黄
公路全线贯通,信南高速即将竣工,全县路网结构明显改善。农村电网三期改造进度加快,电力供应紧张形势有所缓解。生态建设全面推开,2004年桐柏县获得河南省最佳人居环境奖。与此同时,加快小城镇建设,推动埠江、月河、平氏、淮源等小城镇上档升级,全县城镇化率由24.4%提高到26.7%。景区建设加快,盘古溪、通天河、桃花洞旅游线路开发全面启动,淮源风景名胜区被国家旅游局评为3A旅游区。
全县科技、教育、卫生、体育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科技推广转化明显加快,桐柏县荣获全国科技工作进步县。“两基”教育条件改进,九年制义务教育普及率和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医院经营体制改革力度加大,县乡卫生医疗条件显著改善。广电事业投入增多,覆盖网络进一步扩大,节目采播水平明显提高。对外宣传工作得到加强。有效组织全国越野摩托车锦标赛,促进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为“十一五”的社会进步、构建和谐社会打下了基础。
第二章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6.1 城镇体系发展现状及评价
6.1.1 城镇体系现状特点
桐柏县共有16个乡镇,其中9个为建制镇,分别是城关镇(县城)、埠江镇、淮源镇、平氏镇、毛集镇、月河镇、吴城镇、固县镇、大河镇。
县域城镇体系现状特点归纳为以下几点:
(1)从空间结构上看,现状城镇布局多以历史上城镇分布的延续为主,呈沿河两岸、沿交通线均衡分布。并已初步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以埠江、毛集为两翼,沿拟建312国道和206省道形成两个城镇带的格局。全县9个建制镇中的8个分布在这两个城镇带上。
(2)从等级规模结构看,现状城镇等级规模保持了合理的“金字塔”型。
接等级划分为四级,以县城为“金字塔”的顶点,以下依次为二级:埠江、毛集;三级:月河、吴城、平氏、固县、大河、淮源;四级:城郊、程湾、安棚、新集、朱庄、黄岗、回龙。各级城镇数量为1:2:6:7。
(3)从职能结构看,多数城镇职能为单一型,少数城镇为综合型。其中县城是综合型县域中心城:埠江、毛集处于以矿产开发与加工为基础向综合型发展的过渡期。其它单一型的城镇可划分为三类:一类是以矿产开发为主的工矿型城镇;一类是以农业和支农工业为主的农贸型;一类是依靠良好的交通条件发展的交贸型。
6.1.2 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中心城发育不够,城镇体系结构不完善
全县目前城镇规模体系为“小城市-小城镇”的结构模式,中心城在周边区域辐射带动力不强,城镇规模等级结构不完善。
2)地域性中心城市规模不大,城乡发展带动能力不强
桐柏县共有16个乡镇,其中9个为建制镇,普遍规模不大,对接纳农村人口城镇化准备不足,吸引力不足,极化作用不明显,难以发挥其扩散效应和辐射作用。城区的规模偏小,城镇功能不完善,就业机会少,导致人口外流,使城区总人口乃至全县城镇人口呈缓慢机械增长。
3)城镇化水平低,发展不平衡
2003年县域总人口42.9万人,非农业人口10.6万人,城镇化水平24.71%。现状人口密度为214人/平方公里。按乡镇人口密度划分为以下几个级别:100人以下:回龙、朱庄。
101——200人:城郊、黄岗、大河、程湾、鸿仪河。
201——300人:月河、吴城、毛集、新集、固县。
301——500人:安棚
501——800人:平氏
801——1000人:埠江。
城关镇的人口密度为1834人/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