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
靶向抗肿瘤纳米药物研究进展
靶向抗肿瘤纳米药物研究进展论文摘要:靶向抗肿瘤药物特有的性质解决了传统的抗肿瘤药物的缺陷,使得抗肿瘤药物的进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关键词:靶向抗肿瘤纳米肿瘤是当今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而目前在临床肿瘤治疗和诊断中广泛应用的药物还多数为非选择性药物,体内分布广泛,尤其在一些正常组织和器官中也常有较多分布,常规治疗剂量即可对正常组织器官产生显著的毒副作用,导致患者不能耐受,降低药物疗效。
靶向制剂是以药物能在靶区浓集为主要特点的一大类制剂的总称, 属于第四代给药系统( drug delivery systerm, DDS) 。
靶向制剂给药后最突出的特点是利用药物载体系统将治疗药物最大限度地运送到靶区,使治疗药物在靶区浓集,超出传统制剂的数倍乃至数百倍,治疗效果明显提高。
减少药物对非靶向部位的毒副作用,降低药物治疗剂量并减少给药次数,从而提高药物疗效,这种治疗方法即被称为肿瘤靶向治疗。
现今在肿瘤靶向治疗领域,靶向抗肿瘤纳米药物研究正日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和重视,现就其近年来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靶向纳米药物的定义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定义:在疾病治疗、诊断、监控以及生物系统控制等方面应用纳米技术研制的药物称为纳米药物,其表面经过生物或理化修饰后可具有靶向性,即成为靶向纳米药物。
2 靶向纳米药物的特点基于纳米药物所特有的性质,决定了其在药物和基因运输方面具有以下几个优点:①可缓释药物,提高血药浓度,延长药物作用时间;②可减少药物降解,提高药物稳定性;③可保护核苷酸,防止其被核酸酶降解;④可提高核苷酸转染效率;⑤可建立新的给药途径。
而靶向纳米药物除这些固有优点以外,还具有:①可达到靶向输送的目的;②可在保证药物作用的前提下,减少给药剂量,进一步减少或避免药物的毒副作用等优点。
生物靶向纳米药物和磁性靶向纳米药物是目前靶向纳米药物研究的两大热点,并且都已具备了良好的研究基础。
3 靶向纳米药物的分类3.1被动靶向制剂微粒给药系统具有被动靶向的性能, 微粒的大小在011~3μm。
中药靶向制剂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
中药靶向制剂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摘要】目的对中药靶向制剂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进行了综述。
方法查阅大量文献,从常见的靶向制剂(脂质体、乳剂、微球、纳米粒)四个方面进行探讨,对中药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分别综述。
结果中药靶向制剂将中药的优势与靶向制剂的优势结合了起来,既具有靶向性又能提高其药理作用强度和降低毒副作用,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给药方式。
结论中药靶向制剂现已成为目前国内外药剂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也是中药制剂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关键词】中药;靶向制剂中药的疗效经受住了长期医疗实践的检验,尤其是在治疗如癌症等疑难病症方面。
但是由于制剂工艺落后、质量不稳定等因素,使中药的推广受到限制。
1906年Ehrlichp[1]提出了靶向制剂(target ing drug system,TDS)的概念,亦称靶向给药系统(targeted drug de livery system,TDD),系指通过适当的载体使药物选择性的浓集于需要发挥作用的靶组织、靶器官、靶细胞或细胞内某靶点的给药系统,使靶区药物浓度高于其他正常组织,从而达到提高疗效、降低全身不良反应的目的。
1 中药靶向制剂的研究现状中药靶向制剂也就是指借用适当的载体将中药中提取的有效成分、有效部位选择性地浓集于靶组织、靶器官或细胞内某靶点的制剂。
上世纪80 年代开始国内一些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内有人研究中药的靶向制剂如脂质体等,开展了部分基础研究,为靶向制剂在现代中药制剂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1.1 脂质体靶向给药系统脂质体系指将药物被类脂双分子层包封成的微小泡囊,亦称类脂小球或液晶微囊。
作为药物载体具有靶向性和淋巴定向性、缓释性、细胞亲和性与组织相容性、降低药物毒性、提高药物稳定性等优点。
中药脂质体的制备方法很多,常用的包括注入法、薄膜分散法、超声波分散法、逆向蒸发法、冷冻干燥法。
金岩等[2]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葫芦素脂质体,通过正交设计对制备工艺中影响脂质体包封率的主要因素进行优化,其优选处方和制备工艺稳定可行,为开发其新剂型提供参考;苏春梅等[3]利用薄膜蒸发法制备盐酸小檗碱脂质体,以包封率为指标,考察脂质体包封率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此法可得到粒径分布均匀的脂质体,故可作为其常规制备方法。
紫杉醇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
紫 杉 醇 ( a l a e,a o ) 是 红 豆 杉 属 植 物 中 的 一 种 四环 p ci x ltx 1 , t
径 在 5  ̄ 40“ 有 利 于 药 物 释 放 和 P GA 体 内降 解 。体 外 0 0 m, L 肿 瘤 细胞 增殖 抑 制 实 验 结 果 表 明 , 植 入 剂 表 现 出 良好 的肿 该 瘤细胞增殖抑 制能力 , 同时 能 够 诱 导 细胞 凋 亡 , 不 会 出 现 肿 且 瘤 组 织 边 际 细 胞 复 苏 的 现 象 。植 入 实 验 动 物 体 内 2 3和 4周 , 后 , 药 物 释 放 率 分 别 为 5 ~ 9 ,0 ~ 1 和 2 , 其 1 5 O 呈零 级 递 增 。植 入 4 后 , 内药 物 浓 度 达 到 平 衡 稳 定 , 维 持 1 周 颅 可 个 月 。经 L MS 检 测 , 内组 织 中无 游 离 态 紫 杉 醇 , 示 紫 C M 颅 提 杉 醇 与 组 织 结 合 后 , 到 了 一 定 的 缓 释 作 用 。在 实 验 期 间 , 起 实 验动物无体质量减少 、 生毒性反应等 。 发
a ppr ac o a c r c m o he ap So i s a ki e y o ii lnia pp ia i s g or s o ntc nc r o h f r c n e he t r y. ti nd ofv r pr m sng c i c la lc ton ofdo a e f m fa ia e . K e r s: cia e ;a g t d deie y; n ia c r d u y wo d pa lt x l t r e e lv r a tc n e r g
d me t n b o d wa u o s i a d a r a s s mma ie e e ty a s a d t e me h d o r p r to p ro ma c , fe t e f n t n e c we e i — c rz d i r c n e r 。 n h t o fp e a a i n, e f r n e e f c i u c i t . n v o r n to u e . i a l f r g o n n t e r s a c n p c i x lt r e e ei e y wa n ia e . s ls Ta g t g a e t o n y i rd ed Fnl y,o e r u d i h e e r h i a l a e a g t d d l r s id c t d Re u t r e i g n s n t o l m— t v n p o e t es l b l y o a l a e ,b ta s e u e ist x c sd fe t . n l so e p c i x l a g t d d l e y s p l d a n w r v h o u i t f p c i x l u lo r d c o i ie e f c s Co cu in Th a l a e r ee ei r u p i e i t t t t v e
美沙拉嗪结肠靶向制剂研究进展
Pr o g r e s s o f c o l o n t a r g e t e d me s a l a mi ne f o r m ul a t i o n s
ZHAO Ya . h u i ' ,ZHANG He 。 r a n ,W ANG Ya n. z h u ,S ONG Li . ui r n g ,W ANG Xi ng . 1 i n ,TI AN Pe i ,
Ch i n e s e J o u r n a I o f Ne w D r u g s 2 01 5, 2 4( 1 2 )
l l I l I I : 2 l l l I I l I I I l I l l l I I l I l I l I I I I I l I I l I I l I I I I I l ! I I l I I l l ! I l l l ! l I l l ! I l l l l l l l l l l l i l l l l 《 l l l i l i i i i i i ;
收经 肝脏 代谢 , 易产 生腹 痛 、 腹泻、 肾毒 性等不 良反 应 , 仅 少 量 到达 结 肠 , 已上市 结肠 靶 向美 沙 拉 嗪则 极 易在
小肠 过 早释 药 , 结 肠定 位效 果 较差 , 因此新型 精确 美沙 拉 嗪结肠 靶 向制剂 的研 究 至关重 要。本 文 主要 综述 了 近年 来 美 沙拉嗪 结肠 靶 向制剂 的研 究进 展 , 以期 为无毒 、 生物相 容 、 生物 可 降解 、 精 准结 肠靶 向的高剂量 美 沙
拉 嗪制 剂 的开发 提供 参考依 据 。
[ 关键 词 ] 美沙 拉 嗪 ; 溃疡 性 结肠 炎 ; 结 肠靶 向; 生物相 容 ; 生物 降解 [ 中图分 类号 ] R 9 7 5 [ 文献 标 志码 ] A [ 文章编 号 ] 1 0 0 3~ 3 7 3 4 ( 2 0 1 5 ) 1 2—1 3 8 7— 0 6
肿瘤靶向治疗的研究及进展
肿瘤靶向治疗的研究及进展肿瘤靶向治疗是目前临床癌症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是以肿瘤细胞特异性靶点为靶向,选择特异性、有效性高、毒副作用小的药物或生物制剂进行治疗。
近年来,肿瘤靶向治疗的研究及进展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已经成为肿瘤治疗领域的热点之一。
一、肿瘤靶向治疗的基本原理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存在很大的差异,它们的生长和增殖依赖于多种因素的作用,而这些因素在正常细胞中只发挥正常的调节作用,而在癌细胞中则容易发生变异和过度表达,从而成为众多靶向治疗的研究对象。
靶向结合物是治疗肿瘤的基本药物,它们能够选择性地结合肿瘤细胞表面的分子标志物,从而实现治疗效果。
这种治疗方式的优点在于能够精确地识别肿瘤细胞并消灭它们,同时避免对正常细胞的伤害。
二、肿瘤靶向治疗的分类肿瘤靶向治疗的分类根据靶向对象、靶向机制、靶向药物等不同方面进行划分。
1. 按照靶向对象进行分类:靶向蛋白、靶向基因、靶向酶、靶向细胞表面分子等。
2. 按照靶向机制进行分类:直接抗肿瘤作用、免疫调节作用、抗血管生成作用等。
3. 按照靶向药物进行分类:小分子靶向药物、单克隆抗体、多肽靶向药物、核酸靶向药物等。
其中,单克隆抗体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是较为成熟的肿瘤靶向治疗药物之一。
三、肿瘤靶向治疗的发展历程肿瘤靶向治疗始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的主要靶向对象是传染性疾病如艾滋病毒。
随着疾病谱的变化,肿瘤靶向治疗也逐步受到关注。
1990年,美国FDA批准了第一个靶向药物“Interleukin-2”,它被用于治疗黑色素瘤和肾细胞癌。
随后,许多靶向药物如“莫雷西尼”等相继问世,扩大了靶向治疗的应用范围。
2004年,生物制剂“Avastin”成功通过FDA的审批,成为第一个抗血管生成的靶向制剂,为肿瘤靶向治疗注入了新的活力。
2006年,多肽靶向药物“Exatecan”通过中国SFDA审批,成为中国首个批准上市的肿瘤靶向药物,标志着国内肿瘤靶向治疗的发展开始走向快速发展期。
中药活性组分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
中药活性组分靶向 制剂的研究进展
陈幼芳浙江大学化学系杭州310027 温成平
邵
组、致急性肺损伤(Au)模型组和灯盏花素脂质体干预组, 分别检测各组肺组织损伤指标,应用蛋白质的Western印迹 分析大鼠组织因子(TF)在肺组织的表达。结果发现,灯盏 花素脂质体肺部给药能够降低肺组织W/D比值、肺组织
向给药系统,是指借助载体、配体或抗体将药物通过局部给 药或全身血液循环而选择性地浓集于靶组织、靶器官、靶细 胞或细胞内结构即靶区,而对非靶区没有或几乎没有作用的 制剂。早期的靶向制剂主要是针对癌症的治疗药物,随着研 究的深入,靶向制剂已被引申到“运载”多种药品。靶向制 剂不仅能提高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可靠性和患者依从性, 也可解决药物稳定性低、溶解度低、吸收不完全、分布缺乏特 异性、生物学不稳定(对酶、pH等)、临床治疗指数低、存在 生理屏障等问题¨J。靶向制剂在西药领域已得到广泛的研 究和临床应用,但在中药领域还处在基础研究阶段。 l脂质体 脂质体(Liposomes)是目前研究最多的靶向给药载体, 系指将药物包封于类脂双分子层内形成的微型囊泡,也称为 类脂小球或液晶微囊一j。脂质体是用类脂质(如卵磷脂、胆 固醇)构成的双分子层为膜材包合而成的微粒。磷脂类都含 有一个磷酸基团和—个含氮的碱基(季胺盐),均为亲水基 团,还有两个较长的烃链为亲油基团。胆固醇的亲油性强于 亲水性。用磷脂与胆固醇作脂质体膜材,须先将类脂质溶于 有机溶剂中,然后蒸发除去有机溶剂,在器壁上使成均匀类 脂质薄膜,该薄膜由磷脂与胆固醇混和分子相互间隔定向排 列的双分子层组成,磷脂分子的亲水基团端呈弯曲的弧形。 脂质体可广泛应用作为药物载体,比如可制成溶液、干 粉、膏、栓的形式以及所有被采用的传统给药方式。在许多 疾病模型中,尤其是癌症、寄生虫感染、免疫系统疾病,脂质 体也可以成功用于研制一系列有开发潜力但不宜口服的药 物t3 3。
靶向制剂论文总结范文
摘要:靶向制剂作为药物传递系统的一种重要形式,在提高药物疗效、降低毒副作用、实现精准治疗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本文对近年来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一、引言靶向制剂是指通过特定的载体将药物靶向递送到靶组织、靶器官、靶细胞或细胞内结构的给药系统。
与传统给药方式相比,靶向制剂具有以下优势:提高药物疗效、降低毒副作用、实现精准治疗等。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纳米技术和材料科学的快速发展,靶向制剂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显著成果。
二、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1. 被动靶向制剂被动靶向制剂是指利用药物载体将药物递送到靶组织,主要依靠载体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实现靶向。
目前常用的被动靶向制剂有脂质体、微囊、纳米粒等。
(1)脂质体:脂质体是一种由磷脂和胆固醇组成的微型囊泡,具有靶向性、缓释性、降低药物毒性等特点。
近年来,脂质体在抗癌、抗病毒、抗炎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2)微囊:微囊是将药物包裹在微小囊泡中,具有靶向性、缓释性、降低药物毒性等特点。
微囊在药物递送、缓释、靶向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3)纳米粒:纳米粒是一种具有纳米级尺寸的药物载体,具有靶向性、缓释性、降低药物毒性等特点。
纳米粒在药物递送、靶向治疗、生物成像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
2. 主动靶向制剂主动靶向制剂是指利用修饰药物的载体作为“导弹”,将药物定向运送到靶区浓集发挥药效。
目前常用的主动靶向制剂有抗体偶联药物、小分子药物、肽类药物等。
(1)抗体偶联药物:抗体偶联药物是将抗体与药物结合,通过抗体识别靶点,将药物递送到靶区。
近年来,抗体偶联药物在肿瘤治疗、自身免疫疾病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果。
(2)小分子药物:小分子药物具有靶向性、高效、低毒等特点。
近年来,小分子药物在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肿瘤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3)肽类药物:肽类药物具有靶向性、生物活性、低毒等特点。
近年来,肽类药物在肿瘤治疗、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领域得到广泛关注。
结肠靶向给药制剂研究的新进展
送到结肠释药, 并对共聚物 *+ 敏感性与酸值的关系进行 [/] 了研究 。为 *+ 敏感聚合物包衣材料的开发提供了理论 指导。
0# L M+& ; + M+& M+! 0! L M+& , 0& L KMNN+
、 小肠液 ( *+" . ( - /) 、 结肠 ( *+/ - %) 。结肠 *+ 相对较高, &) 这是结肠靶向给药 *+ 依赖释药系统的生理基础。目前, *+ 依赖型释药系统主要通过用 *+ 敏感材料进行包衣的方 法来实现。作为理想的结肠靶向包衣材料, 必须具备二个 条件: !能耐受酸性胃液而不溶解; "在回肠末端中性或弱 碱性条件下溶解或蚀解。 肠溶型聚丙烯酸酯是良好的结肠靶向包衣材料, 如德 国 0123 公 司 产 品 456789:; < 和 456789:; =。其 结 构 如 图 [#] , 它 的 水 溶 性 取 决 于 羧 酸 基 团 与 酯 化 基 团 的 比 例, # 在 *+ ? " 的溶液中溶解, 可用于 456789:; < 二者比例为 # > #, 制备肠溶型制剂; 在 *+ ? / 的溶 456789:; = 二者比例为 # > !, [!] 液中溶解, 可用于制备结肠靶向制剂。 @AB 等 以硫酸钡 为模型药物, 证明了通过 456789:; = 包衣把药物输送到人体 [&] 结肠 的 可 行 性。 C28D 等 把 一 定 比 例 的 456789:; = 和 通过一定厚度衣膜的控 456789:; < 共聚物作为包衣材料, 制, 达到了 结 肠 靶 向 的 目 的。国 外 有 一 种 产 品 (商 品 名 , 它是 ( ) 氨基水杨酸 (( ) E=E) 用 456789:; = 进行包 EF8G1H) 衣制备的 *+ 依赖型结肠靶向释药系统。 衣膜厚 *+ 依赖型释药系统结肠靶向性受材料溶解度、 度及制剂在胃肠各段停留时间的影响。材料在不同 *+ 中 的溶解特性对制剂的靶向性有较大的影响。 IAA;A7F 等
肿瘤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肿瘤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及展望肿瘤是一种高度复杂且多变的疾病,长期以来,肿瘤治疗一直是医学界和科研界关注的焦点。
在现代医学技术的推动下,肿瘤靶向治疗已经逐渐成为当今肿瘤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
本文将对肿瘤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及展望进行讨论。
一、肿瘤靶向治疗的概念及优势肿瘤靶向治疗是一种基于肿瘤细胞特异性抗原及其信号传导途径的治疗方式。
传统的癌症治疗主要采用化疗、放疗和手术,虽然这些治疗方式有效,但由于化疗和放疗对正常细胞也有影响,常常会带来一系列不良反应。
肿瘤靶向治疗则具有高度特异性、低毒副作用等明显优势。
二、肿瘤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1. 抗体药物抗体药物是肿瘤靶向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当前,抗体药物已经发展到第三代,其中含有四种抗体药物:单抗、双特异性抗体、人源化抗体及第三代抗体。
其中,单抗作为第一代抗体药物已被广泛应用于肿瘤治疗,如利妥昔单抗可用于结直肠癌等多种肿瘤的治疗;双特异性抗体则是指同时具有不同的抗原特异性的抗体,也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人源化抗体则是将人的Fc部分替换到动物的抗体上,以降低免疫反应,并提高治疗效果。
第三代抗体则是运用新技术改进了抗体的功能,如可避免补体介导的细胞毒性。
抗体药物的研究取得的巨大进展,对于肿瘤靶向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小分子靶向治疗药物小分子靶向治疗药物的优势在于分子结构相对简单,口服给药方便,适应范围广。
其中较为典型的药物包括: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激素类似物、血管生成抑制剂、转录因子抑制剂等。
目前,较为常见的应用于肿瘤靶向治疗的小分子靶向药物有吉非替尼等。
3. 基因治疗基因治疗是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对肿瘤细胞的基因进行干预,以达到治疗效果的一种方法。
基因治疗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种是将抗肿瘤基因导入肿瘤细胞,即“增加该基因表达的治疗法”;另一种是针对肿瘤细胞已有的基因,直接对其进行干扰,即“干扰其正常功能的治疗法”。
近年来,基因治疗也取得了很好的发展,如CAR-T细胞治疗在治疗B细胞恶性肿瘤方面已经有了广泛的应用。
中药靶向制剂研究进展
湖 南 中 医 药 大 学 学 报Journal of TCM Univ. of Hunan712012 年 12 月第 32 卷第 12 期Dec. 2012 V ol. 32 No. 12〔收稿日期〕2012-07-18〔基金项目〕湖南省科技厅科学研究项目(2012SK3133);湖南省中医药科研计划项目(2010024);2010年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湘教通[2010]244号,编号173)。
〔作者简介〕马 佺(1989-),男,湖南邵阳人,2008级在读中药学专业学生。
〔通讯作者〕颜 红,女,副教授,Email :YH8632@ 。
中药靶向制剂研究进展马 ҈,颜 红*,彭买姣,唐 欣,伍微微,范鹏程(湖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8)〔关键词〕中药;靶向制剂;脂质体;微球;纳米粒;乳剂;口服结肠靶向系统〔中图分类号〕R28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doi:10.3969/j.issn.1674-070X.2012.12.037.071.03Advances in the research on targeting drug system of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YAN Hong,PENG Mai-jiao,TANG Xin,WU Wei-wei,MA Quan,FAN Peng-cheng (School of Pharmacy,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Changsha,Hunan 410208,China)〔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Targeting drug system (TDS);Liposomes;microspheres;Nanoparti cles;emulsions;Oral colon targeting drug delivery system人类大多数疾病的发生是人体某些器官、组织、细胞发生了病理变化,而具有较强药理作用的药物,如抗癌药物等在发挥疗效的同时通常会出现严重的毒副作用。
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
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靶向制剂的概念是Ehrlich年提出的,至今已近100年了.但由于人类长期对疾病认识的局限和未能在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上了解药物作用,以及靶向制剂的材料和制备方面的困难;直到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材料科学等方面的飞速进步,才给靶向制剂的发展开辟了新天地。
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 80 年代初人们开始比较全面地研究第二代控制释放产品,即靶向制剂,包括它们的制备、性质、体内分布、靶向性评价以及药效与毒理。
靶向制剂亦称靶向给药系统(Targeting drug delivery system,TDDS),是通过载体使药物选择性的浓集于病变部位的给药系统,病变部位常被形象的称为靶部位,它可以是靶组织、靶器官,也可以是靶细胞或细胞内的某靶点。
靶向制剂不仅要求药物到达病变部位,而且要求具有一定浓度的药物在这些靶部位滞留一定的时间,以便发挥药效,成功的靶向制剂应具备定位、浓集、控释及无毒可生物降解等四个要素。
由于靶向制剂可以提高药效、降低毒性,可以提高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可靠性和病人用药的顺应性,所以日益受到国内外医药界的广泛重视。
【一】靶向制剂的分类1被动靶向制剂(passivetargetingpreparation)即自然靶向制剂。
载药微粒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巨噬细胞(尤其是肝的kupffer 细胞)摄取,通过正常生理过程运送至肝、脾等器官,若要求达到其他的靶部位就有困难。
被动靶向的微粒经静脉注射后,在体内的分布首先取决于微粒的粒径大小。
通常粒径在2.5~10 μm 时,大部分积集于巨噬细胞。
小于7 μm 时一般被肝、脾中的巨噬细胞摄取,200~400 nm 的纳米粒集中于肝后迅速被肝清除,小于10 nm 的纳米粒则缓慢积集于骨髓。
大于7 μm 的微粒通常被肺的最小毛细血管床以机械滤过方式截留,被单核白细胞摄取进入肺组织或肺气泡。
除粒径外,微粒药物制成复乳后,可以达到缓释、控释目的,而且在体内具有淋巴系统的定向性,可选择性地分布于肝、肺、肾、脾等网状内皮系统较丰富的器官中。
中药靶向制剂研究进展
中药靶向制剂研究进展作者:王凯勋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2年第12期【中图分类号】R2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2-0378-01【摘要】: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进步,中药靶向制剂的运用越来越受到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关注,文章主要对当下中药靶向制剂进行相关阐述,希望可以给同行通过借鉴。
【关键词】:中药;靶向制剂;脂质体;发展1靶向制剂的定义靶向制剂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亦称靶向给药系统,是一种新的制剂技术和工艺技术,是第二代控制释放产品,是DDS理念的具体体现,这种制剂能将药品运送到靶器官或靶细胞,而正常部位几乎不受药物的影响。
2靶向制剂的特点靶向制剂与普通制剂和缓控释制剂相比,具有以下特点:提高药物对靶组织的指向性,药物集中于靶区;减少用药剂量;提高疗效;降低药物对于正常细胞的毒性。
靶向制剂的释药特点:靶向制剂经给药途径进入体内后,大多数迅速到达靶区,在到达靶区前尽可能少的释放药物,到达靶区后迅速释放药物,以达到有效药物浓度。
同时,其释放药物尽可能平衡而持久。
3中药靶向制剂的研究中药靶向制荆是一类将中药经提取分离,采用不同的载体制成的制剂,能直接定位于靶区(靶器官、靶组织、靶细胞),使靶区药物浓度高于其它正常组织,从而提供疗效,降低全身毒副作用,以这种方法制成的制剂称为中药靶向制剂。
近年来,中药靶向制剂在脂质体、微球、纳米粒、药质体、磁性药物制剂、靶向给药乳剂、前药、单克隆抗体等研究方面都有比较大的进展。
3.1脂质体脂质体是一层或多层脂质双分子膜以同心圆的形式包封而成的微彤球状体。
脂质体在体内通过内吞作用被网状内皮系统作为异物吞噬,或通过细胞融合作用进入靶细胞,进入溶酶体后裂解释放出药物。
脂质体可以作为抗癌、抗寄生虫和原虫药物的载体,同时具有控释、提高疗效和增加药物稳定性等优点。
根据其结构不同可分为:(1)单室脂质体,粒径不大于25“m;(2)多室脂质体,粒径不大于5m;(3)多相脂质体,粒径为0.25-2“m;(4)修饰脂质体,粒径为5-0.25“m。
靶向制剂的应用与研究进展(全)
靶向制剂的应用于研究进展(全)从剂型的发展来看,人们把药物剂型人为地划分为四代:第一代是指简单加工供口服与外用的汤、酒、炙、条、膏、丹、丸、散剂。
随着临床用药的需要,给药途径的扩大和工业机械化与自动化,产生了以片剂、注射剂、胶囊剂和气雾剂等为主的第二代剂型。
以后又发展到以疗效仅与体内药物浓度有关而与给药时间无关这一概念为基础的第三代缓控释剂型,它们不需要频繁给药,能在较长时间内维持药物的有效浓度。
第四代剂型是以将药物浓集于靶器官、靶组织、靶细胞或细胞器为目的的靶向给药系统。
显然,这种剂型提高了药物在病灶部位的浓度,减少在非病灶部位的分布,所以能够增加药物的治疗指数并降低毒副作用。
对于药剂学的发展, 第一代: 常规制剂, 以工艺学为主, 生产以手工为主, 质量以定性评价为主; 第二, 缓释长效制剂, 以物理化学为基础理论指导, 生产以机械化为主, 质量控制定量、定性结合; 第三代, 控释制剂, 制剂质量控制要求有体内的生物学指标; 第四代, 靶向制剂, 将有效药物通过制剂学方法导向病变部分, 防治与正常的细胞作用, 以降低毒性的最佳的质量效果。
缓释制剂(SRP):是指通过延缓药物从该剂型中的释药速率,降低药物进入机体的吸收速率,从而起到更加的治疗效果的制剂,但药物从制剂中的释放速率受到外界环境如PH 等因素影响。
《中国药典》规定,缓释制剂系指口服药物在规定释放介质中,按要求缓慢的非恒速释放,与其他相应的普通制剂相比,每24h用药次数应从3~4次减少至1~2次的制剂。
控释制剂(CRP):是通过控释衣膜定时、定量、匀速地向外释放药物的一种剂型,使血药浓度恒定,无“峰谷”现象,从而更好地发挥疗效。
缓释和控释制剂的主要区别是在药物释放速度方面缓释制剂是药物在体内先快后慢地缓慢释放,常为一级过程;控释制剂是控制释药速度一般是恒速的.为零缘或接近零级过程.指用药后能在较长时间内持续缓慢释放药物以达到长效作用的一类制剂。
纳米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_孔晓龙
收稿日期:2015-03-23纳米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孔晓龙 郭梅红 范 颖 黄 燕(广西医科大学药学院 南宁 530021)关键词 纳米靶向制剂;药物递送系统;给药方式中图分类号:R9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930X(2015)04-0682-03 纳米靶向制剂亦称纳米靶向给药系统(targeting nano-drug delivery system),是指运用特殊的药物载体或者给药技术将药物有目的地浓集于特定的组织或器官的给药系统。
通常药物制成靶向制剂后,具有缓释性、靶向性、保护药物稳定性、提高疗效和降低毒副作用等特点。
早在1906年,Ehr-lich P就提出了靶向制剂的概念,至今已有超百年的历史了,但是由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材料科学发展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靶向制剂的发展。
直到上世纪70、80年代,人们才开始比较全面地研究第二代控释制剂,即靶向制剂。
其研究内容包括靶向制剂的制备、性质、体内分布、靶向评定及药效与毒理。
1993年Florence创办的“Journal ofDrug Targeting”,专门刊登靶向制剂的研究论文,促进了医药界对于靶向制剂的重视和深入研究。
随着生物药剂学、纳米科学、材料科学等技术的发展,药物与新型药物载体材料不断涌现出来。
微粒(球)、纳米粒和脂质体等己成为医药研发领域重要的新型给药系统技术。
采用特定技术制备的药物纳米粒制剂具有良好的缓、控释给药特性,可以通过改变药物在人体内的药动学行为加强用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1 纳米靶向制剂的分类和特点1.1 纳米靶向制剂的分类 按给药途径的不同,纳米靶向制剂可分为静脉给药、肌肉和皮下注射、口服给药、鼻腔给药、经皮给药及眼部给药等;按作用方法的不同,可分为被动靶向制剂、主动靶向制剂和物理化学靶向制剂;按靶向部位的不同,可分为肝靶向制剂、肺靶向制剂、心肌靶向制剂等;按载体的不同,可分为脂质体、纳米囊和纳米球、乳剂、微粒(球)等。
面向肝脏靶向的药物制剂设计与优化研究
面向肝脏靶向的药物制剂设计与优化研究药物制剂设计与优化是目前药物研发领域的热门研究方向之一。
肝脏作为人体最大的内脏器官之一,在药物代谢和排泄中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面向肝脏靶向的药物制剂设计与优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本文将回顾近年来在面向肝脏靶向的药物制剂设计与优化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肝脏药物代谢与靶向药物输送系统肝脏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场所,对于许多药物而言,经过肝脏的代谢后才能发挥其作用。
因此,针对肝脏的药物靶向输送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研究者们通过纳米技术、靶向制剂和药物载体等手段,实现了对药物在肝脏的定向输送,提高了药物的疗效和减轻了药物的副作用。
1. 纳米技术在肝脏药物靶向输送中的应用纳米技术是近年来药物制剂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通过调控纳米颗粒的大小、表面性质和药物的包封率等参数,可以实现对药物在体内的定向输送。
在肝脏药物靶向输送中,纳米颗粒可通过大小筛选效应和磁靶向等机制,将药物准确送达肝脏,提高药物的局部治疗效果。
2. 靶向制剂在肝脏药物输送中的应用靶向制剂是指通过与肝脏特异性结构或分子相互作用,实现药物在肝脏中的定向输送。
近年来,研究者们发现肝脏中存在与药物结合的特异性受体或分子,通过将药物与这些受体或分子结合的配体进行修饰,可以实现药物的肝脏靶向输送。
这种靶向制剂可以提高药物的局部浓度,减少对其他组织的不良影响,从而实现药物的安全有效治疗。
3. 药物载体在肝脏药物输送中的应用药物载体是指通过合适的载体介质,将药物包封或包裹起来,以提高药物的稳定性、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
在肝脏药物输送中,研究者们可以选择适合的药物载体,通过调节载体的物理化学性质和药物的包封率,实现药物在肝脏的定向输送。
这种药物载体可以提高药物的肝脏局部浓度,降低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减少副作用和毒性。
二、药物制剂设计与优化策略为了实现面向肝脏靶向的药物输送,研究者们提出了一系列药物制剂设计与优化策略,包括合理选择药物载体、优化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调节药物的释放速率和提高药物的穿透性等。
靶向制剂研究进展
L hu — i ZHOU u n-i MENG n s e g /C n x a, Y a l, Fa —h n
(ia et l o i l f l t h n og U i r t,ia 5 0 3, hn ) Jn n Cnr s t f i e t S a d n nv sy J n2 0 1 C ia aH p aA a d o i ei n
靶 向制 剂 亦 称 靶 向 给 药 系 统 (a ei rgdl e y— t gt gd evr ss r n u i y
拓宽 , 目前从载体物 质 、 向的动力 源和 给药方 式等 方面 都 靶 取得 了突破性进展 , 因此 , 向制 剂是具 有靶 向性 的药物 制 靶 剂统称 。靶 向制剂 的分类方法也不尽相 同 , 根据 载体透过 靶
部 位 组 织 的 方 式 J可 分 为 生 物 物 理 靶 向 给 药 制 剂 、 物 化 , 生 学 靶 向 给 药 制 剂 、 物 免 疫 靶 向 给 药 制 剂 、 重 和 多 重 靶 向 生 双
t T D ) 是一种 能将 药 物有 目的的输 送 到病灶 部 位 , e D S, m, 从 而减少药物用量 的新 型药物制剂技 术和工 艺 , 而且 便于控 制 给药的速度 和 方 式。10 9 6年 由 E rc hl h提 出靶 向制 剂 的概 i 念。靶向制剂可 以提 高靶 组织 的药理 作用 强度 和降低 全身 的不 良反应 , 一种 比较理 想的 给药方 式 , 是 为第 四代药 物剂 型, 被认 为是抗 癌 药的最 适宜 的剂 型。近 2 0年来 随着 细胞 生物学 、 子生物学 和材料 学等科 学 的飞速 发展 , 向制剂 分 靶 的研究俨然 已经 成为 国 内外 药剂 研究 的热 点之一 。国家 自 然科 学基金委员 会 ( S C) N F 资助 的药剂 学研 究项 目中, 向 靶 制剂的研究项 目多达 2 5项 , 占总资助项 目的 4 .% , 8 1 这充分 反映 了靶 向制剂研究在现代药 剂学 中的重要地位 j 。 采用脂质体作 为药物 载体 是研究 的重 点 , 磁靶 向、 酶靶 向制剂也是研究热点 。此外 , 利用药剂学 手段制成 靶 向给药 系统最引人注 目, 即通 过微 粒将 药物靶 向输 送至病 灶部 位 , 而对其他组织 、 器官 和细胞影 响很 小 , 从而 提高 疗效 和减少 药物的毒副作用 , 因此 , 常适合 于作抗肿瘤 药物 、 非 生物大分 子的载体 , 并显 示了 良好的应用前 景。靶 向制剂是 医药研究 今后发展 的一个重要课题 。 1 靶 向制剂的分类 最初狭义 的靶 向制剂 指抗 癌制剂 , 随着其研究 领域逐 渐
兽药靶向制剂研究进展
靶 向制 剂亦 称靶 向给药 系统 (agt gd gd — t ei r e r n u l e yt T D ) 是指 将 药 物 通 过 局部 或 全 身 i r ss m, D S , vy e
体 被生 理 过 程 自然 吞 噬 而 实 现 靶 向。 被 动靶 向 微 粒 进入 血液 循环 后 , 在体 内的分 布 取决 于 微 粒 的粒 径 大小 和 表面性 质 两方 面 。通 常大 于 7 I 的被 肺 m x
Pr g e so t y o t rna y Ta g tng D r g Deie y S se o r s fS ud n Ve e i r r ei u lv r y t m
K N i jn , E G Z e l g , U S i i U N i A G J — u Z N h n— i X h —x ,H A G X a n n n—h i, A e l g , I a u W N R n— i N E Y n n
( . ol eo e r ayMein , o t C iaA r utrlU i rt, u nzo 6 2; 1 C lg Vt i r dc e S uh hn gi l a nv sy G aghu50 4 e f en i c u ei 1 2 C iaIstt o e r ayDrgC nrl B ln 00 1 hn ) . hn ntu Vt i r u ot , e g 10 8 ;C ia i ef en o i t
2022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靶向制剂的研究新进展及应用评价
靶向制剂的研究新进展及应用评价靶向制剂概述1、成功的靶向制剂应具备()要素 E2、靶向制剂的载体微粒给药系统不包括 A3、被动靶向制剂与主动靶向制剂最大的区别在于 A4、靶向制剂按载体的不同,可分为 D5、物理化学靶向制剂不包括 E6、主动靶向制剂通常粒径应不大于 C靶向制剂的基本原理1、曲妥珠单抗的靶向原理属于 D2、细胞依靠细胞表面的受体特异性的摄取细胞外蛋白、激素或其他物质,属于 E3、多孔聚苯乙烯微球:微球硝化后,用()将微球磁化,并偶联单克隆抗体 A4、pH敏感型结肠定位给药系统常用的载体材料有 A5、微粒表面性质决定了吸附调理素的成分和程度,进而决定了吞噬途径,带负电的微粒意味着 C6、微粒系统在体内的分布首先由其粒径大小决定的,50~100 nm粒径的微粒 A靶向制剂的评价1、荧光报告基因属于 B2、下列靶向制剂属于被动靶向制剂的是 D3、靶向制剂粒径测定方法不包括 E4、靶向制剂理化评价的指标不包括 C5、靶向性评价指标不包括 E6、靶向制剂最重要的属性是 A靶向制剂的应用示例1、采用药物的聚-L-赖氨酸共扼复合物可增加抗肝药物对慢性()的治疗指数 C2、下列靶向制剂属于被动靶向制剂的是 D3、主动靶向制剂 C4、抗癌药物顺铂与()修饰生物素结合载体羧甲基葡聚糖形成复合物,给药15h时肝中铂的浓度仍较高A5、PGE1共扼物可有效抑制血浆中()的增加 D6、半乳糖基BSA具有较强的()导向性 B肾脏恶性肿瘤的靶向治疗1、肾细胞癌按照其病理类型进行分型,不包括以下哪项 D2、肾细胞癌的发病与以下哪种因素无关 C3、除以下哪项外,索拉非尼均可进行抑制 A4、AXIS试验显示,阿西替尼具有不低于()级的毒性作用 C5、对于免疫治疗难治性的患者,贝伐单抗()给药可使总体反应率提高10.0% D6、肾细胞癌在西方国家约占成年癌症病例的 B NSCLC生物分子靶向治疗1、()联合多西他赛治疗非小细胞肺癌不分组织学分型 D2、VEGF相关的基因家族由六个分泌糖蛋白组成,其中不包括 C3、在东亚,非小细胞肺癌启动基因中占比最大的是C4、Rociletinib (CO-1686) 的主要不良反应是 A5、TKI穿透血脑屏障的机制是 E6、常用于治疗非小细胞肺癌BRAF基因突变的药物是D脑胶质瘤的抗血管分子靶向治疗1、贝伐珠单抗的使用指征是 E2、已有研究证实,()与贝伐珠单抗有协同作用 A3、伯明翰大学发现贝伐珠单抗可以造成脑萎缩,而这种萎缩与()有关 B4、有研究认为,()可能是贝伐珠单抗有效的标志D5、下列关于贝伐珠单抗的说法错误的是 E6、贝伐珠单抗治疗脑胶质瘤首次静脉输注时间需持续 C难治性哮喘及哮喘靶向治疗进展1、难治哮喘患者治疗依从性判断包括 E2、环孢素A治疗难治性哮喘新,可能会产生()副作用 C3、抗IL-5(美泊利单抗)的一般靶点是 A4、CARE研究显示,我国14岁以上患病率为 A5、关于白三烯通路调节剂叙述有误的是 C6、以下有关难治性哮喘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抗肿瘤的小分子靶向药物1、服用索拉非尼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 D2、以下哪项是吉非替尼的临床适应证 B3、服用吉非替尼常见的不良反应不包括 C4、()是第一个被证实能够延长肿瘤患者生存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C5、伊马替尼治疗的第一个月应该每()周查一次全血象 A6、尼洛替尼是在()的基础上进行化学修饰后形成的 A肺癌少见驱动基因靶向治疗新进展1、IV期无驱动基因非鳞非小细胞肺癌一线单药使用帕博利珠单抗治疗的条件是PDL-1 TPS A2、常用于治疗非小细胞肺癌BRAF基因突变的药物是D3、除外(),PET-CT对于肺癌胸腔外转移有更好的诊断效能 D4、达拉非尼联合曲美替尼用于治疗()突变型非小细胞肺癌 A5、肺腺癌最常见的驱动基因突变 A6、临床常用免疫组化方法法检测ALK融合突变,这种方法又称 D肝癌的靶向药物治疗1、在2018年ASCO中,首曝了一项()联合K药治疗晚期肝细胞肝癌的患者(含初治及索拉菲尼耐药),有效率在35%以上,疾病控制率为100% B2、以下哪项是索拉非尼最常见的不良反应 D3、以下哪项是肝癌的系统治疗手段 A4、()用于既往接受过索拉非尼治疗的肝细胞癌(HCC)患者,可作为二线用药 A5、()用于治疗不能切除的肝细胞癌,是目前国内肝癌靶向治疗的一线用药 C6、以下对索拉非尼的认识,错误的是 AEGFR突变阳性晚期NSCLC靶向全程管理1、()针对T790M,延长OS新的武器 B2、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目前最成熟的治疗模式是 C3、非小细胞肺癌 EGFR-TKI耐药的原因主要是 A4、IPASS研究的主要终点是 C5、肺癌EGFR突变患者,()是标准一线治疗方案 C6、已被纳入国家医保的EGFR-TKI是 D抗肿瘤的大分子靶向药物1、以下抗肿瘤单抗的适应证叙述正确的是 A2、单克隆抗体药物的禁用人群不包括 B3、近年来开发的单克隆抗体已含有更高比例的人组分蛋白,其中,人型抗体含()的人蛋白 A4、抗体分属类型能从其药名的后缀上加以识别,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5、利妥昔单抗(美罗华)是 A6、关于靶向药物的优点,叙述错误的是 C妇科恶性肿瘤的靶向治疗1、以下关于贝伐珠单抗蛋白尿处理措施描述错误的是 B2、下列关于PD1/PDL1描述错误的是 C3、卵巢癌的靶向治疗药物不包括 D4、抗血管生成药物作用位点在胞外的是 A5、以下关于贝伐珠单抗出血处理措施描述错误的是B6、下列选项中关于分子靶向药物说法错误的是 B肿瘤分子靶向药物治疗1、靶向药物的手足皮肤反应特点是 D2、皮疹分级的4级是如何评定的 D3、靶向药物全身反应是 D4、靶向药物血液毒性处理正确的是 B5、厄洛替尼的用法是 C6、西妥昔单抗的不良反应是 B。
靶向治疗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
靶向治疗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研究的深入,人们对癌症的认识和治疗方法也在不断改变。
传统的化疗和放疗治疗肿瘤的方法具有很多不足之处,如副作用大,难以分辨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等。
因此,在肿瘤治疗中,靶向治疗应运而生。
本文将介绍靶向治疗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以及研究进展。
一、靶向治疗的作用靶向治疗是一种新型的治疗方法,具有治疗效果好、副作用小、选择性强等优点。
其核心是选择性地靶向癌细胞相关的蛋白或分子,从而达到杀死癌细胞的目的。
相对于化疗和放疗等传统治疗方法,靶向治疗不会影响正常细胞的功能,从而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和副作用。
此外,靶向治疗还具有治疗效果快、预后好的特点,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
二、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1. EGFR靶向治疗EGF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是许多肿瘤类型中高表达的膜受体,它可以在信号通路中起到重要作用。
EGFR靶向治疗就是通过靶向EGFR,抑制EGFR信号通路,从而达到治疗癌症的目的。
目前,在EGFR的靶向治疗中,最常用的药物就是夏罗替尼。
2. VEGF靶向治疗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是一种可以促进肿瘤血管生成的分子,也是癌症发生和进展中的关键因素。
因此,VEGF靶向治疗就是通过靶向VEGF,抑制其在肿瘤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癌症的目的。
常用的VEGF靶向药物有贝伐单抗、雷珠单抗等。
3. PD-1靶向治疗PD-1(程序性死亡受体-1)是目前研究比较热门的靶向治疗对象之一。
PD-1可以抑制免疫系统对癌细胞的攻击,从而导致癌细胞生长和扩散。
因此,PD-1靶向治疗的目的就是通过靶向PD-1,抑制其在肿瘤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从而增强患者体内的免疫能力。
被应用广泛的PD-1靶向药物有尼伯替尼、帕利珠单抗等。
4. PARP抑制PARP(聚合酶-1)是一种可以修复DNA损伤的酶,也是细胞生长和分裂所必需的,因此对癌细胞的生长和繁殖发挥着重要作用。
PARP抑制就是通过靶向PARP,抑制其在DNA修复中的作用,从而导致癌细胞的死亡。
靶向制剂
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王芳 09级药检 10910710143摘要综述了近五年来发表的有关靶向制剂研究论文与专著,叙述了靶向制剂的分类、作用特点及靶向机制,介绍了评价靶向性的三个参数及几种典型的靶向制剂等方面作一全面客观的综述,总结归纳了近年来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和存在的不足, 展望靶向制剂的美好未来。
关键词靶向制剂脂质体微球毫微粒进展靶向制剂的概念是Ehrlich在1906年提出的, 至今已近100年了。
但由于人类长期对疾病认识的局限和未能在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上了解药物作用, 以及靶向制剂的材料和制备方面的困难直到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材料科学等方面的飞速进步, 才给靶向制剂的发展开辟了新夭地。
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人们开始比较全面地研究第二代控制释放产品, 即靶向制剂, 包括它们的制备、性质、体内分布、靶向性评价以及药效与毒理。
1 靶向制剂的分类与作用特点1. 1 靶向制剂的分类靶向制剂亦称靶向给药系统(targeting drug systems,TDS),是指将药物通过局部或全身血液循环而浓集定位于靶组织、靶器官、靶细胞的给药系统。
传统的药物分类方式已经不能明晰的分别这些药物制剂的种类,现将靶向给药系统的分类简述如下(表1)。
表1 靶向给药系统的分类分类方式实例载体脂质体、微球、微囊、纳米粒、纳米囊、单克隆抗体偶联物给药途径口腔给药系统、直肠给药系统、鼻腔给药系统、皮肤给药系统等靶向部位肝靶向给药系统、肺靶向给药系统、骨髓、肿瘤靶向给药系统等靶向动力被动靶向给药系统、主动靶向给药系统、前体靶向给药系统等靶向性机制生物物理靶向给药系统、生物化学靶向给药系统、生物免疫靶向给药系统、多重靶向给药系统1. 2 靶向制剂的作用特点1.2.1 提高药物对靶组织的指向型Suzuki 等[8]应用抗转铁蛋白受体(TER)单抗与脂质体偶联制备成能靶向富含TER 细胞的免疫脂质体,利用脂质体包裹阿霉素,观察它对人白血病(K562)及其耐DOX亚株(K562/ADM的作用,结果表明,这种脂质体包裹DOX能促进DOX 进入K562/ADM细胞内,从而大大提高DOX对K562/ADM的细胞毒性,提高了药物的疗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
摘要】靶向制剂可以选择性地提高靶组织中的药物浓度,有效地降低药物对正常组织的毒副作用。
通过查阅文献,现从靶向制剂的分类、靶向制剂作用特点、靶向制剂的应用及等方面作一全面客观的综述。
【关键词】靶向制剂;脂质体;乳剂;微球;纳米粒
【中图分类号】 R19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1-0128-01〖HT〗〖KH*2/3〗
靶向制剂亦称靶向给药系统,系指一类能使药物浓集于靶器官、靶组织、靶细胞且疗效高、不良反应小的靶向给药系统。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的药剂学研究项目中,靶向制剂项目占了近一半,这充分显示了靶向制剂研究在现代药剂学中的地位[1]。
因此,靶向制剂应用于中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靶向制剂的分类、靶向制剂的靶向机制、各种靶向制剂及其在中药中的应用等几个方面做一综述。
1 被动靶向制剂
这类靶向制剂利用脂质、类脂质、蛋白质、生物降解高分子物质作为载体将药物包裹或嵌入其中制成的微粒给药系统。
载药微粒进入体内即被巨噬细胞作为外界异物吞噬的自然倾向而产生的体内分布特征。
不同粒径的微粒在体内分布上具有一定的选择性, 从而具有靶向性。
1.1 纳米粒:Petri等研究表明, 阿霉素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 (ADM-PBCA-NP) 能显著提高阿霉素的抗脑肿瘤活性, 同时发现纳米粒 (NP) 表面附有载脂蛋白, 提示载脂蛋白对 NP 进入脑中具有促进作用。
1.2 脂质体:脂质体的制备方法有薄膜法、逆相蒸发法、乙醇注入法、乙醚注入法、熔融法等。
许汉林等[2]采用5种不同的方法制备脂质体,结果表明乙醇注入法制备的姜黄素脂质体包封率最高,达73.5%,且其制备工艺简单,为提高姜黄素生物利用度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新剂型。
1.3 微球:张艳华等[3]用乳化化学交联法制备苦参碱壳聚糖微球,经模拟体内释药实验表明微球几乎不在上消化道释药,而是在结肠靶向释药。
相同方法制备的还有大蒜素壳聚糖微球[4]。
2 主动靶向制剂
主动靶向制剂包括经过修饰的药物载体及前体药物两大类。
修饰的药物载体有修饰脂质体、长循环脂质体、免疫脂质体、修饰微乳、修饰微球、修饰纳米球、免疫纳米球等;前体药物包括抗癌物的前体药物、脑部位和结肠部位的前体药物等。
2.1 表面修饰:Ishida等研究表明静脉注射后, 与未修饰乳剂相比, 半乳糖苷化乳剂 (Gal-乳剂) 很快从血中消除, 并在肝中聚集。
Gal-乳剂的肝摄取率比未修饰乳剂高
3.2倍, 其肝实质细胞 (PC) 摄取率要比未修饰乳剂高, 说明 Gal-乳剂是有效的 PC 选择性靶向制剂。
2.2 抗体介导:Seheinbe等[5]制备抗CD33的鼠源单克隆抗体M195(lgG2a)用于治疗10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人,进行I期临床试验,结果单抗M195可快速进人骨髓特异性与白血病细胞结合,而选择性杀灭病变细胞,延长病人存活期。
为减小鼠源单抗的免疫性,制备了人源单抗M195(lgG1),I期临床实验表明具特异性骨髓靶向性,且不导致免疫反应,表明单抗M195可作为靶向给药的“载体”。
2.3 受体介导:Schnyder等[6]用这种免疫脂质体搭载柔红霉素将其特异性地运送
到大鼠脑组织中, 大大增强了柔红霉素的抗肿瘤作用。
3 靶向制剂的作用特点
3.1 定位浓集:选择性高,能在靶器官或作用部位释药,同时全身摄取很少,能
到达靶器官、靶细胞,甚至细胞内的结构,并要求有一定浓度的药物停留相当长
的时间,以便发挥药效。
这样,既可以提高疗效,又可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
3.2 控制释药:将药物包封成脂质体,由于减少了肾排泄和代谢而延长其在血液
中的滞留时间,使某些药物在体内恒定地缓慢释放,从而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
克服了许多药物在体内迅速被代谢或排泄,作用时间较短等缺点。
3.3 低毒副作用:靶向制剂注射给药后,改变了药物的体内分布,大部分集中早肝、脾、骨髓等单核-巨噬细胞,从而减少药物浓度在心脏、肾脏和其他正常组织细胞的富集,因此将对心、肾有较强毒性的药物如阿霉素、两性霉素等制成脂质体,可明显降低其心、肾毒性,这也是靶向制剂用于抗癌药物的主要优点之一。
3.4 提高药物制剂的生物利用度:张志荣等[7]将其制备成聚乙烯吡咯烷酮包裹的
羟基喜树碱正丁酯毫微粒,经过动物体内分布试验证明大约70%羟基喜树碱浓集于肝脏。
其血药浓度可维持在同一水平达30h,而一般水针剂静脉注射4h后血中难以检测出羟基喜树碱,因此,将羟基喜树碱制备成毫微粒后可以减少给药次数。
4 靶向制剂的临床应用
①脂质体靶向给药系统。
②结肠靶向黏附给药系统。
③复合型乳剂。
5 讨论
靶向制剂的生物利用度高,毒副作用小,疗效确切一直是世界药剂学领域研究
的热点之一。
尤其脂质体、微粒和纳米粒具有药物包封率高、粒径易调节、诊透
力和释放药物速率可控,乳剂和环糊精制备工艺则相对简单等优点,一直是研究
领域的热点。
但是,大多数肺靶向制剂尚处于实验研究阶段,载体性能与肺靶向
效果的关系一直是难点问题,脂质体靶向系统靶向效果不甚理想、稳定性欠佳、
微球靶向给药系统药物的突释等间题尚待解决。
另外,尚未找到合适的体内外评
价方法,这些更需要深入研究。
随着靶向制剂研究理论的不断深入与制剂工艺和
相关学科领域的发展,今后靶向给药治疗的方法将成为一些疑难疾病的治疗主流。
参考文献
[1] 吴镭,张强,杨晓青.我国药剂学基础研究的热点领域和基本思路简析[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2002,33(2): 98~103
[2] 许汉林,孙芸.不同方法制备姜黄素脂质体的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6, 13(7): 51~52
[3] 张艳华,玉辉,志红,等.苦参碱壳聚糖微球的制备及体外释药[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6, 26(3):307~310
[4] 敦洁宁,邓树海,苗彩云,等.大蒜素壳聚糖微球的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 2005,
43(5): 452~454
[5] 吴镭,张强,杨晓青.我国药剂学基础研究的热点领域和基本思路简析[J].中国
医药工业杂志,2002,33(2):99~100
[6] 杨春欣,徐雪华,董颖.中药和天然药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药杂志,2003,28(8):696~700
[7] 吴志荣,徐莲英,蔡贞.双参脂质体口服液的研制[J].中成药,1988,12:
6~7
作者单位: 150010 哈药集团三精制药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