胫骨平台骨折手术设计PPT幻灯片课件
合集下载
胫骨平台骨折汇报ppt课件
发病机制
当膝关节受到暴力作用时,股骨髁对胫骨平台的撞击力超过了骨骼的承受能力 ,从而导致骨折。同时,膝关节的韧带和半月板等软组织也可能受到损伤。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患者受伤后膝关节出现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关节内积血 、膝关节畸形等表现。
诊断方法
医生通过询问病史、查体以及影像学检查(如X线、CT、MRI等)来诊断胫骨平 台骨折。其中,X线检查是首选方法,可以明确骨折的部位和类型;CT和MRI检 查则有助于更详细地了解骨折情况和软组织损伤程度。
MRI检查
评估软组织损伤
MRI对软组织分辨率高,可发现韧带 、肌腱和半月板等软组织的损伤情况 。
隐匿性骨折的诊断
对于X线和CT难以发现的隐匿性骨折 ,MRI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评估骨折严重程度
01
02
03
骨折分型
根据骨折线的形态和位置 ,将胫骨平台骨折分为不 同类型,如单纯劈裂骨折 、塌陷骨折等。
THANKS。
新型治疗技术展望
机器人辅助手术
介绍了机器人辅助手术在胫骨平台骨折治疗中的应用前景,包括提 高手术精度、减少并发症等方面的优势。
生物材料应用
探讨了生物材料在骨折愈合过程中的作用,以及未来可能应用于胫 骨平台骨折治疗的生物材料。
再生医学与组织工程
概述了再生医学和组织工程在骨折治疗中的潜在应用,如利用干细胞 、生长因子等促进骨折愈合。
根据骨折线的方向和涉及的范围,胫骨平台骨折可分为I型( 无移位骨折)、II型(局部压缩性骨折)、III型(劈裂压缩性 骨折)、IV型(粉碎性骨折)、V型(双髁骨折)和VI型(伴 有干骺端与骨干分离的平台骨折)。
发病原因及机制
发病原因
当膝关节受到暴力作用时,股骨髁对胫骨平台的撞击力超过了骨骼的承受能力 ,从而导致骨折。同时,膝关节的韧带和半月板等软组织也可能受到损伤。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患者受伤后膝关节出现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关节内积血 、膝关节畸形等表现。
诊断方法
医生通过询问病史、查体以及影像学检查(如X线、CT、MRI等)来诊断胫骨平 台骨折。其中,X线检查是首选方法,可以明确骨折的部位和类型;CT和MRI检 查则有助于更详细地了解骨折情况和软组织损伤程度。
MRI检查
评估软组织损伤
MRI对软组织分辨率高,可发现韧带 、肌腱和半月板等软组织的损伤情况 。
隐匿性骨折的诊断
对于X线和CT难以发现的隐匿性骨折 ,MRI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评估骨折严重程度
01
02
03
骨折分型
根据骨折线的形态和位置 ,将胫骨平台骨折分为不 同类型,如单纯劈裂骨折 、塌陷骨折等。
THANKS。
新型治疗技术展望
机器人辅助手术
介绍了机器人辅助手术在胫骨平台骨折治疗中的应用前景,包括提 高手术精度、减少并发症等方面的优势。
生物材料应用
探讨了生物材料在骨折愈合过程中的作用,以及未来可能应用于胫 骨平台骨折治疗的生物材料。
再生医学与组织工程
概述了再生医学和组织工程在骨折治疗中的潜在应用,如利用干细胞 、生长因子等促进骨折愈合。
根据骨折线的方向和涉及的范围,胫骨平台骨折可分为I型( 无移位骨折)、II型(局部压缩性骨折)、III型(劈裂压缩性 骨折)、IV型(粉碎性骨折)、V型(双髁骨折)和VI型(伴 有干骺端与骨干分离的平台骨折)。
发病原因及机制
发病原因
胫骨平台骨折的诊治PPT课件
牵引治疗
总结词
通过牵引技术,将骨折部位逐渐 复位并保持稳定,促进骨折愈合 。
详细描述
牵引治疗适用于骨折部位有明显 移位的情况,通过牵引装置将骨 折部位逐渐复位,并保持稳定, 以促进骨折愈合。
康复训练
总结词
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康复训练,恢复关节功能和肌肉力量。
详细描述
康复训练对于胫骨平台骨折的恢复非常重要,在医生的指导 下进行康复训练,逐步恢复关节的活动度和肌肉力量,有助 于提高骨折愈合后的生活质量。
性别分布
男女均可发病,但男性发 病率略高于女性。
02 诊断
病史采集
询问患者受伤情况
询问既往病史
了解受伤时的姿势、外力方向、大小 以及受伤环境等信息,有助于判断骨 折的原因和严重程度。
了解患者是否有骨质疏松、骨关节炎 等骨骼疾病,这些疾病可能增加骨折 的风险。
询问疼痛部位和程度
疼痛的部位和程度对于诊断骨折具有 重要意义,可以初步判断骨折的类型 和位置。
对于一些复杂骨折或伴有严重软组织损伤的病例, 可以采用外固定架进行治疗。
术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护理
01
定期换药,保持切口干 燥清洁
02
根据医生建议进行康复 训练,逐步恢复关节功 能
03
注意观察患肢血液循环 情况,及时处理异常情 况
04
遵循医生指导进行负重 训练,避免过早承重导 致骨折移位或内固定松 动。
05 并发症及处理
位情况。
CT检查
对于复杂骨折或需要更精确了解 骨折移位情况时,可以进行CT检 查,能够更清晰地显示骨折细节。
MRI检查
对于怀疑伴有周围软组织损伤的 骨折,可以进行MRI检查,以评
估软组织的损伤程度。
胫骨平台骨折手术设计PPT培训课件
胫骨平台骨折
手术设计
1
目前存在的问题
1,分型不统一,部分分型陈旧、繁琐
2,对胫骨平台骨折的认识缺乏全局观
(骨性结构和附属结构兼顾)
3,手术技术参差不齐
2
目前存在的问题1:分型
Schatzker分型(1979年) Moore分型(1981年) AO分型 三柱理论(罗从风2009) ↓ MFB分型(于吉文2016年)
32
(二)骨折本身因素
1 ,认识受伤机制:提示附属结构损伤;提示各种内固定放 置位置。 2 , 认识MFB。 3 , MFB分型。
固定MFB同时 ,用螺丝钉固 定ACL骨块
15
ACL骨块用双股高强度线固定
双股线8字固 定ACL骨块
16
PCL骨块用自制钩板固定
自制钩板固定PCL 骨块
17
腓骨头撕脱骨折(不稳定型)
MFB固定同时,用 克氏针和张力带钢 丝固定腓骨尖骨块
18
不稳定型、上胫腓韧带近端骨折
过伸位内翻暴力、腓骨尖撕 脱性骨折,后外侧复合体不 稳定。
13
3D-CT? 损伤机制、压力侧、张力侧?主力板? MFB? 前外侧单切口? 前外侧板固定效果?
关节面平整不是目的。 牢固固定、满足早期 锻炼,恢复最大功能 才是目的!
建议:漂浮体位,前外侧入路探查 关节腔,修复外侧半月板及处理关 节面;后内侧倒L入路固定内侧柱 及d区。
14
ACL骨块用螺丝钉固定
MFB分 型(于吉文分
型) 2型
内侧柱骨折
1a型
1d型
1a-d型
2b型
2c型
2b-c型
3型 双柱骨折 3a-bc型 3d-bc型 3ad-bc型
9
手术设计
1
目前存在的问题
1,分型不统一,部分分型陈旧、繁琐
2,对胫骨平台骨折的认识缺乏全局观
(骨性结构和附属结构兼顾)
3,手术技术参差不齐
2
目前存在的问题1:分型
Schatzker分型(1979年) Moore分型(1981年) AO分型 三柱理论(罗从风2009) ↓ MFB分型(于吉文2016年)
32
(二)骨折本身因素
1 ,认识受伤机制:提示附属结构损伤;提示各种内固定放 置位置。 2 , 认识MFB。 3 , MFB分型。
固定MFB同时 ,用螺丝钉固 定ACL骨块
15
ACL骨块用双股高强度线固定
双股线8字固 定ACL骨块
16
PCL骨块用自制钩板固定
自制钩板固定PCL 骨块
17
腓骨头撕脱骨折(不稳定型)
MFB固定同时,用 克氏针和张力带钢 丝固定腓骨尖骨块
18
不稳定型、上胫腓韧带近端骨折
过伸位内翻暴力、腓骨尖撕 脱性骨折,后外侧复合体不 稳定。
13
3D-CT? 损伤机制、压力侧、张力侧?主力板? MFB? 前外侧单切口? 前外侧板固定效果?
关节面平整不是目的。 牢固固定、满足早期 锻炼,恢复最大功能 才是目的!
建议:漂浮体位,前外侧入路探查 关节腔,修复外侧半月板及处理关 节面;后内侧倒L入路固定内侧柱 及d区。
14
ACL骨块用螺丝钉固定
MFB分 型(于吉文分
型) 2型
内侧柱骨折
1a型
1d型
1a-d型
2b型
2c型
2b-c型
3型 双柱骨折 3a-bc型 3d-bc型 3ad-bc型
9
胫骨平台骨折最好的ppt课件
术后2天内着重进行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练习最大 限度有节奏地伸屈踝关节
术后第1天即可行膝关节CPM功能锻炼,膝关节被 动活动度:一般第1~3天0~3O°,第4~8天0~ 50°,第9~13天0~80°,2周后屈膝达90°
术后2周拆线准备出院,继续进行股四头肌及膝关 节的功能锻炼,指导患者扶拦杆做下蹲练习及上 下楼梯练习,20min/次,3~4次/d,强调以主动 锻炼为主,被动锻炼为辅的原则。注意上楼时先 上健侧腿,下楼时先下患侧腿
9月7日在全麻下行左胫骨平台骨折切开复 位内固定术,手术顺利,安返病房。
10
术前
11
术中
12
13
术后
14
现提出以下护理诊断:
疼痛 焦虑 自理功能缺陷 潜在并发症
15Βιβλιοθήκη 潜在并发症 早期:软组织坏死、感染、下肢深静脉 血栓形成
晚期:内固定物性疼痛、固定失效、 创伤后关节炎、畸形愈合、不愈合、关 节纤维化、强直等
胫骨平台骨折
安医附院骨四科
1
解剖特点:
胫骨平台亦称胫骨髁,内侧较外侧大,关
节面为凹形,外侧较内侧高且较小,形似马鞍,
呈凸形。从前向后有大约10°的倾斜 。
平台正中的髁间隆突,为交叉韧带附着点。
成人胫骨近端主要为松质骨。
胫骨平台的关节软骨下皮质骨较股骨髁薄弱,
外侧骨皮质较内侧薄弱。
2
3
致伤原因
②遵医嘱预防性应用抗凝药物。 ③加强巡视,重视患者的主诉,密切观察患肢皮肤颜色、温度、
浅静脉充盈状况以及肢体肿胀、肌肉疼痛及压痛情况,发 现异常立即报告医生进行处理。 ④预防血液高凝状态,保持出入量平衡,进清淡易消化、富含 纤维素饮食,忌辛辣、油腻,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致 腹压增高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术后第1天即可行膝关节CPM功能锻炼,膝关节被 动活动度:一般第1~3天0~3O°,第4~8天0~ 50°,第9~13天0~80°,2周后屈膝达90°
术后2周拆线准备出院,继续进行股四头肌及膝关 节的功能锻炼,指导患者扶拦杆做下蹲练习及上 下楼梯练习,20min/次,3~4次/d,强调以主动 锻炼为主,被动锻炼为辅的原则。注意上楼时先 上健侧腿,下楼时先下患侧腿
9月7日在全麻下行左胫骨平台骨折切开复 位内固定术,手术顺利,安返病房。
10
术前
11
术中
12
13
术后
14
现提出以下护理诊断:
疼痛 焦虑 自理功能缺陷 潜在并发症
15Βιβλιοθήκη 潜在并发症 早期:软组织坏死、感染、下肢深静脉 血栓形成
晚期:内固定物性疼痛、固定失效、 创伤后关节炎、畸形愈合、不愈合、关 节纤维化、强直等
胫骨平台骨折
安医附院骨四科
1
解剖特点:
胫骨平台亦称胫骨髁,内侧较外侧大,关
节面为凹形,外侧较内侧高且较小,形似马鞍,
呈凸形。从前向后有大约10°的倾斜 。
平台正中的髁间隆突,为交叉韧带附着点。
成人胫骨近端主要为松质骨。
胫骨平台的关节软骨下皮质骨较股骨髁薄弱,
外侧骨皮质较内侧薄弱。
2
3
致伤原因
②遵医嘱预防性应用抗凝药物。 ③加强巡视,重视患者的主诉,密切观察患肢皮肤颜色、温度、
浅静脉充盈状况以及肢体肿胀、肌肉疼痛及压痛情况,发 现异常立即报告医生进行处理。 ④预防血液高凝状态,保持出入量平衡,进清淡易消化、富含 纤维素饮食,忌辛辣、油腻,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致 腹压增高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固定结合外支架还是单纯内固定。
32
(二)骨折本身因素
1 ,认识受伤机制:提示附属结构损伤;提示各种内固定放 置位置。
2 , 认识MFB。 3 , MFB分型。 4 , 分析骨折特点,方便统筹安排内固定物和切口。 5,研究附属结构的损伤(半月板、交叉韧带止点骨折、内
腓骨尖撕 脱骨块
19
不稳定型、上胫腓韧带近端骨折
螺丝钉+ 张力带钢 丝固定
固定胫骨平台骨折的同时,
固定腓骨头骨折。
20
腓骨骨折四种类型(于吉文)
稳定型
相对稳定型
相对不稳定型
不稳定型
21
目前存在的问题3:
提高手术技巧
(1), 提高认识:哪些MFB需要复位及固定?复位 到什么程度满意?立体固定概念! (2),恢复胫骨平台的力线:防止膝内、外翻;恢 复后倾角。 (3),恢复平台宽度。
III 型: III a-bc型: 仰卧位,前外+内侧入路。
III d-bc型: (1度),无脱位型:不需要探查关节腔者:采取俯卧位, 后内侧倒L入路复位及固定内侧柱及d区; (2度),脱位型:需要探查关节腔,建议漂浮体位,前外 侧入路探查关节腔,修复半月板及处理关节面,后内侧入路 固定内侧柱及d区。必要时、前内侧小切口辅助复位及固定 。
胫骨平台后倾角:10°-- 11° 25
力臂短、 夹持力弱
力臂长、 夹持力强 复位方法
26
正确运用漂浮体位
侧仰卧位
侧俯卧位
27
第四章:小 结
28
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目标:整体治疗理念
1、尽可能获得平整及完整的关节面。 2、必须恢复正常的力线。 3、附属结构损伤的修复。
4、稳定的关节!
5、满足早功能锻炼。 6,恢复关节的最大功能。 7、避免骨关节炎的发生。
22
胫骨平台手术指征
• 目前争论较多,无统一标准. • 任何导致关节失稳的胫骨平台骨折均需要切开复位内固定. • • Hokonen提出:关节面塌陷〉2mm,或平台增宽〉5mm. • •
需要考虑:年龄、既往生活质量、生活能力、合并内科疾 病及患者期望值,医生经验、器械条件。
23
膝内翻
髁增宽
24
85°-- 90°
3
1,二维平面的分型。 2,难以诠释胫骨平台三维结构的特点。 3,对复杂骨折,难以指导切口选择与固定方法。
5
三柱理论 = 三柱分型 ?
6
四柱理论 = 四柱分型 ?
7
理想的分型具备的特点
评判受伤机制 指导治疗方案 评判预后 方便统计和交流
8
MFB分型
(于吉文分型)
1型
外侧柱骨折
1a型
2型
内侧柱骨折
2b型
1d型
1a-d型
2c型
2b-c型
3型 双柱骨折
3a-bc型
3d-bc型 3ad-bc型 9
MFB分型下的手术入路及内固定选择
I 型: I a型:仰卧位、前外侧入路、在前外侧放置内固定。
I d型: 前外侧入路,可以清楚显示并处理d区,但是由于腓骨头 遮 挡,前外侧入路不能不能对d区骨折直接固定。 建议俯卧位、后外侧入路、在后外侧放置内植物。
IIIad-bc型: 前外侧入路探查关节腔,修复半月板及处理关节面及放置 前外钢板;后内侧入路固定内侧柱及d区;必要时、前内侧小
切口辅助复位及固定。
12
目前存在的问题2:
对胫骨平台骨折的认识缺乏全局观
(1),主要问题骨(MFB)认识不足: 检查不全面,至少有膝关节正侧位片、3D-CT,可
以有核磁。 (2),MFB复位、固定不充分。 (3),附属结构认识和处理不科学: 随意切除外侧半月板;ACL骨块和PCL骨块不复位、 不固定;腓骨骨折的分型及稳定程度评估。
定ACL骨块 15
ACL骨块用双股高强度线固定
双股线8字固
定ACL骨块
16
PCL骨块用自制钩板固定
自制钩板固定PCL 骨块 17
腓骨头撕脱骨折(不稳定型)
MFB固定同时,用克 氏针和张力带钢丝
固定腓骨尖骨块
18
不稳定型、上胫腓韧带近端骨折
过伸位内翻暴力、腓骨尖撕 脱性骨折,后外侧复合体不 稳定。
10
MFB分型下的手术入路及内固定选择
II 型: II b型:仰卧位,前内侧入路、前内侧固定。如合并腓骨尖撕
脱骨折和PCL止点骨折,需综合考虑,相应处理。
II c型:ACL止点无骨折或者不需要探查关节腔,可以俯卧位, 后内侧入路,在后内侧嵴放置固定物;如果需要探查关节腔处理 ACL等,建议仰卧位,后内侧入路复位c区骨折并固定,前外侧切 口探查、处理关节腔。
胫骨平台骨折
手术设计
1
目前存在的问题
1,分型不统一,部分分型陈旧、繁琐 2,对胫骨平台骨折的认识缺乏全局观
(骨性结构和附属结构兼顾)
3,手术技术参差不齐
2
目前存在的问题1:分型
Schatzker分型(1979年) Moore分型(1981年) AO分型 三柱理论(罗从风2009)
↓
MFB分型(于吉文2016年)
13
3D-CT? 损伤机制、压力侧、张力侧?主力板?
MFB? 前外侧单切口?
前外侧板固定效果?
关节面平整不是目的。
牢固固定、满足早期 锻炼,恢复最大功能 才是目的!
建议:漂浮体位,前外侧入路探查
关节腔,修复外侧半月板及处理关
节面;后内侧倒L入路固定内侧柱
及d区。
14
ACL骨块用螺丝钉固定
固定MFB同时 ,用螺丝钉固
29
处理胫骨平台骨折的两个工具
1、分型(Schatzker、三柱理论、MFB) 2、胫骨平台骨折的诊治流程
30
胫骨平台骨折的诊治流程
31
(一)一 般 因 素
1 , 全身因素。 2 , 局部软组织,血管及神经情况。 3 , 根据全身因素及软组织因素综合考虑是保守
治疗,还是手术治疗。 4,如果手术治疗,是外支架,还是有限切开内
I a-d型: (1度),d区骨折位于关节面4cm以内,建议侧卧位,前外+ 后外联合入路,前外主力板,后外小型板;如果d区完整,也 可前外侧一个切口、前外侧一块板固定。
(2度),d区骨折超过平台下4cm或者骨折越过PCL止点到 达c区,因为血管因素,后外入路不能有效显露d区,建议漂浮 体位,前外+后内联合入路,前外主力板,后外小型板。
II b-c型: (1度),无脱位型:仰卧位、内侧入路,把皮瓣前、后游离, 在内侧放置一块内固定;或者前内和后内各放置内固定;
(2度),脱位型:因为外侧半月板损伤并卡进骨折间隙, 建议仰卧位、前外联合内侧入路,前外侧切口探查关节腔、处 理外侧半月板等,内侧切口复位、固定骨折;必要时、前外侧1附1
MFB分型下的手术入路及内固定选择
32
(二)骨折本身因素
1 ,认识受伤机制:提示附属结构损伤;提示各种内固定放 置位置。
2 , 认识MFB。 3 , MFB分型。 4 , 分析骨折特点,方便统筹安排内固定物和切口。 5,研究附属结构的损伤(半月板、交叉韧带止点骨折、内
腓骨尖撕 脱骨块
19
不稳定型、上胫腓韧带近端骨折
螺丝钉+ 张力带钢 丝固定
固定胫骨平台骨折的同时,
固定腓骨头骨折。
20
腓骨骨折四种类型(于吉文)
稳定型
相对稳定型
相对不稳定型
不稳定型
21
目前存在的问题3:
提高手术技巧
(1), 提高认识:哪些MFB需要复位及固定?复位 到什么程度满意?立体固定概念! (2),恢复胫骨平台的力线:防止膝内、外翻;恢 复后倾角。 (3),恢复平台宽度。
III 型: III a-bc型: 仰卧位,前外+内侧入路。
III d-bc型: (1度),无脱位型:不需要探查关节腔者:采取俯卧位, 后内侧倒L入路复位及固定内侧柱及d区; (2度),脱位型:需要探查关节腔,建议漂浮体位,前外 侧入路探查关节腔,修复半月板及处理关节面,后内侧入路 固定内侧柱及d区。必要时、前内侧小切口辅助复位及固定 。
胫骨平台后倾角:10°-- 11° 25
力臂短、 夹持力弱
力臂长、 夹持力强 复位方法
26
正确运用漂浮体位
侧仰卧位
侧俯卧位
27
第四章:小 结
28
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目标:整体治疗理念
1、尽可能获得平整及完整的关节面。 2、必须恢复正常的力线。 3、附属结构损伤的修复。
4、稳定的关节!
5、满足早功能锻炼。 6,恢复关节的最大功能。 7、避免骨关节炎的发生。
22
胫骨平台手术指征
• 目前争论较多,无统一标准. • 任何导致关节失稳的胫骨平台骨折均需要切开复位内固定. • • Hokonen提出:关节面塌陷〉2mm,或平台增宽〉5mm. • •
需要考虑:年龄、既往生活质量、生活能力、合并内科疾 病及患者期望值,医生经验、器械条件。
23
膝内翻
髁增宽
24
85°-- 90°
3
1,二维平面的分型。 2,难以诠释胫骨平台三维结构的特点。 3,对复杂骨折,难以指导切口选择与固定方法。
5
三柱理论 = 三柱分型 ?
6
四柱理论 = 四柱分型 ?
7
理想的分型具备的特点
评判受伤机制 指导治疗方案 评判预后 方便统计和交流
8
MFB分型
(于吉文分型)
1型
外侧柱骨折
1a型
2型
内侧柱骨折
2b型
1d型
1a-d型
2c型
2b-c型
3型 双柱骨折
3a-bc型
3d-bc型 3ad-bc型 9
MFB分型下的手术入路及内固定选择
I 型: I a型:仰卧位、前外侧入路、在前外侧放置内固定。
I d型: 前外侧入路,可以清楚显示并处理d区,但是由于腓骨头 遮 挡,前外侧入路不能不能对d区骨折直接固定。 建议俯卧位、后外侧入路、在后外侧放置内植物。
IIIad-bc型: 前外侧入路探查关节腔,修复半月板及处理关节面及放置 前外钢板;后内侧入路固定内侧柱及d区;必要时、前内侧小
切口辅助复位及固定。
12
目前存在的问题2:
对胫骨平台骨折的认识缺乏全局观
(1),主要问题骨(MFB)认识不足: 检查不全面,至少有膝关节正侧位片、3D-CT,可
以有核磁。 (2),MFB复位、固定不充分。 (3),附属结构认识和处理不科学: 随意切除外侧半月板;ACL骨块和PCL骨块不复位、 不固定;腓骨骨折的分型及稳定程度评估。
定ACL骨块 15
ACL骨块用双股高强度线固定
双股线8字固
定ACL骨块
16
PCL骨块用自制钩板固定
自制钩板固定PCL 骨块 17
腓骨头撕脱骨折(不稳定型)
MFB固定同时,用克 氏针和张力带钢丝
固定腓骨尖骨块
18
不稳定型、上胫腓韧带近端骨折
过伸位内翻暴力、腓骨尖撕 脱性骨折,后外侧复合体不 稳定。
10
MFB分型下的手术入路及内固定选择
II 型: II b型:仰卧位,前内侧入路、前内侧固定。如合并腓骨尖撕
脱骨折和PCL止点骨折,需综合考虑,相应处理。
II c型:ACL止点无骨折或者不需要探查关节腔,可以俯卧位, 后内侧入路,在后内侧嵴放置固定物;如果需要探查关节腔处理 ACL等,建议仰卧位,后内侧入路复位c区骨折并固定,前外侧切 口探查、处理关节腔。
胫骨平台骨折
手术设计
1
目前存在的问题
1,分型不统一,部分分型陈旧、繁琐 2,对胫骨平台骨折的认识缺乏全局观
(骨性结构和附属结构兼顾)
3,手术技术参差不齐
2
目前存在的问题1:分型
Schatzker分型(1979年) Moore分型(1981年) AO分型 三柱理论(罗从风2009)
↓
MFB分型(于吉文2016年)
13
3D-CT? 损伤机制、压力侧、张力侧?主力板?
MFB? 前外侧单切口?
前外侧板固定效果?
关节面平整不是目的。
牢固固定、满足早期 锻炼,恢复最大功能 才是目的!
建议:漂浮体位,前外侧入路探查
关节腔,修复外侧半月板及处理关
节面;后内侧倒L入路固定内侧柱
及d区。
14
ACL骨块用螺丝钉固定
固定MFB同时 ,用螺丝钉固
29
处理胫骨平台骨折的两个工具
1、分型(Schatzker、三柱理论、MFB) 2、胫骨平台骨折的诊治流程
30
胫骨平台骨折的诊治流程
31
(一)一 般 因 素
1 , 全身因素。 2 , 局部软组织,血管及神经情况。 3 , 根据全身因素及软组织因素综合考虑是保守
治疗,还是手术治疗。 4,如果手术治疗,是外支架,还是有限切开内
I a-d型: (1度),d区骨折位于关节面4cm以内,建议侧卧位,前外+ 后外联合入路,前外主力板,后外小型板;如果d区完整,也 可前外侧一个切口、前外侧一块板固定。
(2度),d区骨折超过平台下4cm或者骨折越过PCL止点到 达c区,因为血管因素,后外入路不能有效显露d区,建议漂浮 体位,前外+后内联合入路,前外主力板,后外小型板。
II b-c型: (1度),无脱位型:仰卧位、内侧入路,把皮瓣前、后游离, 在内侧放置一块内固定;或者前内和后内各放置内固定;
(2度),脱位型:因为外侧半月板损伤并卡进骨折间隙, 建议仰卧位、前外联合内侧入路,前外侧切口探查关节腔、处 理外侧半月板等,内侧切口复位、固定骨折;必要时、前外侧1附1
MFB分型下的手术入路及内固定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