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饲料原料抗营养因子含量表

合集下载

各种主要饲料原料的营养成分表

各种主要饲料原料的营养成分表

各种主要饲料原料的营养成分表作者:来源:点击数:4258更新时间:2009-11-20 16:24:29 复制链接导读:赖氨酸蛋氨酸胱氨酸苏氨酸饲料原料玉米0.25 0.18 0.18 0.29豆粕(48) 3.1 0.75 0.74 2.00豆粕(44) 2.8 0.65 0.67 1.70棉籽粕 1.71 0.52 0.64 1.32次粉0.700.18 0.25 0.50禽副产品 2.60 1.04 1.00 2.03肉骨粉 2.20 0.53 0.26 1.70、蛋雏鸡的饲料配方1、玉米62%,麦麸3.2%,豆粕31%,磷酸氢钙1.3%,石粉1.2%,食盐0.3%,添加剂1%。

2、玉米61.7%,麦麸4.5%,豆粕24%,鱼粉2%,菜粕4%,磷酸氢钙1.3%,石粉1.2%,食盐0.3%,添加剂1%。

3、玉米62.7%,麦麸4%,豆粕25%,鱼粉1.5%,菜粕3%,磷酸氢钙1.3%,石粉1.2%,食盐0.3%,添加剂1%。

二、蛋鸡育成鸡的饲料配方1、玉米61.4%,麦麸14%,豆粕21%,磷酸氢钙1.2%,石粉1.1%,食盐0.3%,添加剂1%。

2、玉米60.4%,麦麸14%,豆粕17%,鱼粉1%,菜粕4%,磷酸氢钙1.2%,石粉1.1%,食盐0.3%,添加剂1%。

3、玉米61.9%,麦麸12%,豆粕15.5%,鱼粉1%,菜粕4%,棉粕2%,磷酸氢钙1.2%,石粉1.1%,食盐0.3%,添加剂1%。

三、产蛋鸡的饲料配方1、玉米58.4%,麦麸3%,豆粕28%,磷酸氢钙1.3%,石粉8%,食盐0.3%,添加剂1%。

2、玉米57.9%,麦麸4%,豆粕21.5%,鱼粉2%,菜粕4%,磷酸氢钙1.3%,石粉8%,食盐0.3%,添加剂1%。

3、玉米57.4%,麦麸3%,豆粕20%,鱼粉2%,菜粕4%,棉粕3%,磷酸氢钙1.3%,石粉8%,食盐0.3%,添加剂1%。

注:以上的添加剂含氨基酸、维生素微量元素和生长促进剂。

各类饲料原料质量标准

各类饲料原料质量标准

各类饲料原料质量标准玉米选择:子粒饱满整齐,水分<14%,粗蛋白8%以上,黄曲霉毒素含量不超过50ppb(0.05mg/kg)。

猪消化能(DE)3.44Mcal/kg;适口性好;但含赖氨酸(0.24%)和色氨酸(0.07%)低;粉碎后不耐储藏。

普通豆粕:水分不超过12.5%,杂质不超过1.0%,粗蛋白不低于42.0%,尿酶活性在0.05~0.25之内。

消化能较高,DE值为3.15Mcal/kg;赖氨酸含量较高,2.45%;但存在着一些抗营养因子,主要是抗胰蛋白酶因子,若加工时加热迟滞,则严重影响饲用价值。

加热过度引起营养价值损失。

去皮豆粕:粗蛋白含量不大于45.0%,其他同普通大点豆粕。

膨化大豆:粗蛋白36%,尿酶活性在0.05~0.25之内。

消化能3.95Mcal/kg;有香味,提高利用率、消化率等。

麸皮:灰分不超过20.0%,钙不得超过5.5%,磷不得小于2.0%。

优质鱼粉:蛋白质含量高,质量好;氨基酸平衡,赖氨酸(4.9%)、蛋氨酸(1.8%)含量高;富含B族维生素,尤其富含B12;含有促生长因子;钙、磷含量高且平衡(Ca5~8%,P3~4%);生物利用率高。

但脂肪含量高(10%左右),且富含不饱和脂肪酸,不耐贮藏;高温、高湿条件容易发生霉变与虫害,导致品质恶化,甚至腐败;鱼腥味重,多喂鱼粉鱼粉导致肉猪体质变软并使到猪肉带鱼腥味,一般控制在8%以下。

鱼粉理应贮藏在低温、干燥、通风、避光的地方。

鱼粉含4%左右的食盐,计算配方时要留心。

进口鱼粉:粗蛋白不得低于63.0%,比国产鱼粉低质量稳定,其他同国产鱼粉。

豆油:不得有沉淀、分层,颜色淡黄,酸价不得超过4.0mgKOH/g。

猪DE值9.00Mcal/kg左右,能改善营养结构,提高繁殖成绩。

第8课 抗营养因子和外来污染物质

第8课 抗营养因子和外来污染物质

3、植酸
作用机理:
(1)大豆蛋白中约有70%的磷是以植酸态存在,由于水产动 物不能或很少分泌植酸酶,因此对这些磷的利用率很低。
(2)植酸也可和蛋白质碱性残基结合,抑制胃蛋白酶、胰蛋 白酶的活性,导致蛋白质的利用率降低
(3)植酸在消化道螯合矿物质(如钙、锌、镁、铜、钴、铁 等),形成不溶性和不易被肠道吸收的螯合物,从而降低这些 矿物质的利用率。
2、植物凝集素
植物凝集素在豆类植物中广泛存在,大豆植物凝集素 是由两个不同的亚基构成的糖蛋白。
作用机理:
(1)损害小肠绒毛结构:凝集素是一种蛋白质,以高度 特异的构象与糖和配糖体(糖脂、糖肽、低聚糖或氨基葡 聚糖)结合,能结合小肠微绒毛表面的糖蛋白使绒毛发育 异常,阻碍小肠吸收养分,使葡萄糖、氨基酸、VB12吸 收不良,干扰离子的正常转运。
三、饲料原料中抗营养因子的消除
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
(一)棉籽饼(粕)中棉酚的消除
1、化学脱毒法
(1)硫酸亚铁脱毒法
该法的机理是将硫酸亚铁中的亚铁离子与棉酚螯合,使棉酚中的活性 醛基和活性羟基失去活性,所形成的螯合物“棉酚铁”不易被动物吸收而迅 速排出体外。 (2)碱处理法
该法是在棉籽饼粕中加入烧碱、纯碱水溶液或石灰乳等,经蒸炒,使 饼粕中的游离棉酚进一步破坏或结合。 (3)溶剂浸出法
游离棉酚对动物的毒性作用机理如下:
(1)棉酚的活性羟基和醛基可以和蛋白质结合,降低蛋白 质的利用率。也可以与铁离子结合,从而干扰血红蛋白的 合成,引起缺铁性贫血。
(2)在棉子榨油过程中由于受湿热的作用,棉酚的活性醛 基可以与赖氨酸的氨基结合,使赖氨酸失去效能,而大大 降低棉饼中赖氨酸的有效性。
(3)游离棉酚是细胞、血管和神经性的毒物,大量棉酚进 入消化道后,可刺激胃肠粘膜,引起胃肠炎,吸收入血 后,能损害心、肝、肾等实质器官。此外棉酚还可溶于磷 脂,在神经细胞中积累,使神经细胞的功能发生紊乱。

第四节,饲料的抗营养因子

第四节,饲料的抗营养因子

二、影响矿物质、微量元素利用的抗营 养物质 • 棉酚
• 活性醛基和羟基可以和蛋白质结合,降低蛋白质 的利用率。 • 细胞、血管和神经的毒物。 • 与铁结合,损害血红蛋白中铁的作用,引起缺铁 性贫血。 • 破坏睾丸的生精上皮,影响雄性动物生殖机能 • 蛋黄就会变色 ,影响物质
动物性饲料中的抗营养物质
• • • • 一、饲料中的化学反应产物 二、饲料中的细菌和霉菌 三、过量矿物质维生素 四、除去抗营养物质的方法
饲料中的化学反应产物
• 这类产物影响动物利用营养素的有过氧化 脂肪(即脂肪酸败产品);棕色物质(主要是 AA和糖反应的产物);肾毒AA,如溶素丙氨 酸,高蛋白饲料用碱处理则产生此物质。这 些物质在一般情况下不可能达到致毒程度, 但在集约饲养条件下是可能的。
一、影响蛋白质消化的抗营养物质
• 植物凝集素 植物凝素是以一种非常特异的方式与各种糖和葡 糖络合物发生可逆性结合的各种蛋白质,亦可与 小肠粘膜上皮的微绒毛表面各种核蛋白结合,引 起微绒毛的损伤和发育异常,从而严重损害肠壁 吸收养分的功能。大多数植物外源凝集素在肠道 中不被蛋白酶水解,而和小肠壁上皮细胞表面的 特定受体(多糖)结合,破坏小肠壁刷状粘膜结 构,干扰其功能,使蛋白质利用率下降,动物生 长受阻,甚至停滞。此外,它对肠道的免疫球蛋 白A(IgA)也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一、影响蛋白质消化的抗营养物质
• 胀气因子 植物饲料中的棉籽糖、水苏糖、毛蕊花糖等低聚 糖类,不被消化酶水解,在大肠被微生物发酵而 产生气体甲烷、氢气、二氧化碳,引起消化不良 和腹泻。 一些饲料中的胀气物质 饲料 棉籽糖 水苏糖 1-2 1-8 大豆 0.2-0.4 2.4-3.6 菜豆 0.2-1.7 0.3-3 菜籽饼 3-4 太阳瓜子

20140115饲料原料中的抗营养因子

20140115饲料原料中的抗营养因子

饲料原料中的抗营养因子1. 植物性饲料及相关抗营养因子1.1 豆类。

豆科籽实(荚果种子,如大豆,花生,鹰嘴豆,蚕豆等)是极好的蛋白质来源,但它们均含有抗营养物质,从而限制了其在动物日粮中的使用。

这些抗营养因子包括蛋白酶抑制因子,植物血凝素(植物凝聚素),尿酶,脂肪氧化酶,氰化糖苷和抗维生素因子。

所有生的或加工不良的豆类,都含有不同水平的胰蛋白酶抑制因子。

这些抑制因子能和小肠内的胰蛋白酶结合,而形成一种无活性的复合物,结果正常抑制胰蛋白酶持续分泌的负反馈机制被阻断,以致胰腺合成过量的胰蛋白酶。

已证实,饲喂未加热处理的大豆产品的动物,其胰腺肥大,并表现生长抑制和饲料转化率下降。

蛋白酶抑制物具有蛋白质的性质,因而易于通过热处理而使之失活。

植物血凝素在豆科植物和固氮细菌之间的共生关系中,起着一种极重要的作用。

植物血凝素在所有豆科植物中普遍存在,但起毒性因品种不同而有差异。

较之大豆的血凝素,菜豆的植物血凝素具有较大的毒性。

植物血凝素是以一种非常特异的方式与各种糖和葡萄洛合物(glyconjugates)发生可逆性结合的种种蛋白质结合,亦可与小肠粘膜上皮的微绒毛表面各种糖蛋白结合,引起微绒毛的损失和发育异常,从而严重损失肠壁吸收养分的功能。

在植物血凝素损害肠结构的试验中证实,其葡萄糖、氨基酸和维生素B12发生吸收不良和铁转运障碍。

由于植物血凝素对肠上皮的损伤,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以及未消化和未吸收的物质进入结肠,并在该处发酵降解,引起进一步的损伤。

植物血凝素的有害影响,并不限于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还可与肠粘膜细胞刷状缘和肠道细菌表面的糖蛋白受体结合,在细菌和肠粘膜之间,起着一种“胶合”作用。

在饲喂含生大豆或从豆类提取的植物血凝素日粮的小鼠或雏鸡中,曾发现大肠杆菌过度生长的情况。

植物血凝素所致的上皮的病变,使细菌或其产生的内毒素得以进入血液,出现相应的不良后果。

幼禽对植物血凝素特别敏感,尤其是需要摄入较高日粮蛋白质以获得必须氨基酸的雏火鸡更是如此。

乳猪料教槽中的隐形杀手——抗营养因子

乳猪料教槽中的隐形杀手——抗营养因子

乳猪料教槽中的隐形杀手——抗营养因子几乎所有的饲料原料均含有抗营养因子,特别是植物性原料。

如果抗营养因子含量过高,对畜禽的生产性能和健康会产生不利影响。

大豆类制品虽是目前饲料最丰富的蛋白质来源,但含有多种抗营养因子,可致使乳猪过敏性腹泻导致死亡等。

本期为大家讲解乳猪料教槽中的隐形杀手——抗营养因子。

1.豆粕中的抗营养因子抗营养因子(Anti-nutritional factors)是我们对饲料中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利用产生不利影响的物质的统称。

目前的实际生产中常见的抗营养因子包括蛋白酶抑制剂、植酸、单宁酸、霉菌毒素等。

它能破坏或阻碍营养物质的消化利用,并对乳猪生长性能产生不良影响。

豆粕在饲料中的作用主要作为蛋白饲料,为猪提供所需的蛋白质,但他们都含有限制他们在日粮中应用的抗营养因子。

豆粕虽然营养价值丰富,但含有较多抗营养因子,主要有非蛋白类抗营养因子(如植酸、低聚糖等)和蛋白类抗营养因子(如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大豆抗原蛋白、脲酶等),不同的营养因子具有不同的抗营养作用。

建议:乳猪料添加的豆粕用量不要超过15%。

2.抗营养因子对乳猪有哪些危害?猪的饲喂从教槽料转为乳猪料后,如果饲料适口性差,,猪食欲下降,则会处于饥饿状态,出现采食量降低,生长停滞、腹泻增加的情况,改善饲料的适口性是提高动物采食量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但是影响饲料适口性的因素多种多样:饲料风味,抗营养因子,饲料变质,饲料成分,饲料加工不合理等。

饲料适口性差,猪食欲明显下降抗营养因子含量过高的危害性:抗营养因子几个典型代表是单宁酸、蛋白酶抑制因子以及植物凝集素。

这些抗营养因子会产生不良口感, 使乳猪喜食性降低,另一方面能与乳猪体内的消化酶、营养物质结合, 分泌刺激性物质, 使蛋白质消化受阻。

过多的抗营养因子,使饲料的营养价值降低,乳猪消化困难,采食量下降,直接影响乳猪的生长甚至性命。

建议:处理好教槽料与高档乳猪料的衔接问题,根据当地的条件和实际情况,消除过多的抗营养因子。

饲料原料中的抗营养因子简述

饲料原料中的抗营养因子简述

饲料原料中的抗营养因子简述在一些常用饲料原料中,都不同程度地含有某些有毒成分。

这些物质,有的阻碍畜禽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有的则是干扰畜禽的正常代谢。

饲料毒物的毒性,不仅取决于它本身的毒力,且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它在饲料原料中的含量。

当饲料原料中的含毒物质低于中毒临界水平时方可安全饲用。

相反,当饲料原料中的含毒物质高于中毒临界水平时,则会危害畜禽健康,甚至还可能造成中毒和死亡。

因此,了解饲料原料中的有毒成分的性质和特性,对于确保畜禽安全十分重要。

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在许多饲料原料中,都存在着一类叫做胰蛋白酶抑制因子的物质。

这类物质在生化结构上是由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多肽,如果它们在胃内不被破坏,则进入小肠后与胰蛋白酶结合形成复合物,使胰蛋白酶失去活性。

这种复合物在小肠内不会被分解,进入大肠后可被微生物降解,或者随粪便排出体外。

因此,胰蛋白酶抑制因子不仅阻碍蛋白质的消化,还会使部分饲料蛋白质损失。

经过高温处理(加热到100℃),可使胰蛋白酶抑制因子的结构遭到破坏,所以在热榨豆饼中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可降到 3.4 g/克,基本上消除这种有毒物质,可以放心饲喂。

致甲状腺肿物质在高产油菜品种的菜子中,芥子苷的含量高达10%~13%。

该物质在饲料或动物体内芥子苷酶的作用下,可产生唑烷硫酮、硫氰酸酯和异氨酸酯等物质。

这类物质通过消化道被畜禽吸收后,可阻碍甲状腺利用血液中的碘离子,使甲状腺素(三碘酪氨酸和四碘酪氨酸)合成受阻,引起甲状腺肿大和整个机体代谢紊乱。

因此菜子饼虽然营养丰富,但其饲用价值却受到限制。

目前已广泛应用畜禽菜子饼(粕)解毒添加剂。

经过解毒处理的菜子饼(粕)在配合饲料中的添加比例可提高到20%,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很显着。

此外,卷心菜和花椰菜等青饲料中,也含有致甲状腺肿物质,但不过量饲喂或短期饲喂不会引起畜禽甲状腺肿现象。

棉子酚棉子饼中含有游离棉酚、棉酚紫和棉绿素等有毒物质,其中以游离棉酚为主,在棉子饼中的含量范围是0.07%~0.24%。

常见植物性饲料中抗营养因子的危害分析

常见植物性饲料中抗营养因子的危害分析

产品严重污染。芥子碱是菜籽粕中芥子酸和胆碱组成的一类物 质。芥子碱能溶于水 , 易发生非酸催化 的水解反应 , 芥子碱类先
胃肠 胀 气 因子 , 大豆 中所 含的 棉 籽糖 和水 苏糖 。一般 在 豆 分解 成 胆碱 , 肠道 细 菌 的作 用 下生 成 三 甲胺 。如果 食 用 了未脱 指 在 粕 中含量 约 为5% , 苏 糖 含量 较 高 。 动物 体 内肠 道 中缺 乏分 毒的菜籽粕 , 以水 它能强烈地抑制三 甲胺的进一步氧化 , 使其积累在 解这两种糖的酶 , 当其 进 人 大 肠 后 , 肠 道 微 生 物 发 酵 , 生大 畜 禽体 内 , 加 了 蛋 、 、 中三 甲胺 的含 量 而 使 其 出 现 鱼 腥 的 被 产 增 乳 肉 量 二 氧化 碳 、 还 有 少 量 甲烷 , 而 引 起 动 物 肠 道 胀 气 , 导 致 臭 味 。芥 子 碱在 菜 籽 粕 中含 量约 占1 氢 从 并 . ~ . , 菜 籽 粕产 2% 2 3% 是使 腹 痛 、 泻 和腹 鸣 等 。 腹
11 豆粕 中 的抗 营养 因 子 .
1 . 蛋 白酶 抑 制 因子 . 1胰 1
大 豆抗 原 蛋 白的抗 营 养 作用 主 要 为 降低 饲 料蛋 白质 的利 用 率 , 加 内原 蛋 白 的分 泌 , 致 粪 氨 增 加 , 增 导 有些 幼龄 动 物 会 出现 过 敏 反应 , 导 致 仔 猪 肠 道 过 敏 以及 损伤 , 而 引 起腹 泻 , 致 如 进 导
@ 目 杖 一 禽 毋 学 轱占
一7 7
王 金 明 , 丽娟 霍
( 酒泉职业技 术学 院 生物工程 系, 肃 酒泉 7 5 0 ) 甘 3 0 9
摘 要 : 是动物 生产的物质基础 , 饲料 现在 配合饲料 中百 分之九 十以上 的组成成分 为植物性饲 料 。然而植 物性饲 料 中经常会含有

饲料原料中的抗营养因子

饲料原料中的抗营养因子

饲料原料中的抗营养因子几乎所有的饲料原料均含有抗营养因子,如果抗营养因子含量过高,对畜禽的生产性能和健康会产生不利影响。

了解抗营养因子的一般常识,通过降低添加水平、配合技术、加工处理或添加酶制剂等方法可减少和避免抗营养因子引起的负作用。

1植物中的抗营养因子植物体内存在的抗营养因子包括蛋白酶抑制因子、致甲状腺肿素、生物碱、草酸盐和植酸。

采食后将削弱营养物质的吸收,抑制动物的生长。

有些抗营养因子则由真菌和细菌代谢产生或植物在抗损伤和感染过程中产生。

对原料进行适当加工可中和抗营养因子的毒性或脱毒。

1.1豆蛋白豆类如大豆、花生、雏豆、蚕豆等是很好的蛋白源,但均含有抗营养因子,因而限制了在饲料中的用量。

豆类中的抗营养因子包括蛋白酶抑制因子、植物疑集素、脲酶、脂肪氧合酶、生氰葡萄糖苷和抗维生素因子。

所有豆类均含一定量的胰蛋白酶抑制因子。

胰蛋白酶抑制因子与动物小肠中胰蛋白酶结合,使胰蛋白酶失活,胰腺分泌大量胰蛋白酶,使胰腺代偿性增生。

饲喂生大豆的动物表现为胰腺肥大,伴随生长受阻,饲料效率下降。

由于胰蛋白酶抑制因子的特殊结构加热极易变性。

许多人认为,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并非是豆类的主要抗营养因子。

植物凝集素在豆类植物与固氮菌的共生关系中起重要作用。

不同物种其毒性也有差异。

四季豆植物凝集素的毒性强于大豆植物凝集素。

植物凝集素是一种蛋白质,以高度特异的构象与糖和配糖体(如糖脂、糖肽、低聚糖或氨基葡聚糖)结合。

植物凝集素与小肠微绒毛表面的糖蛋白结合,使微绒毛发育异常,从而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

有研究报道,植物凝集素破坏小肠结构,使葡萄糖、氨基酸、维生素B12吸收不良和铁转运受阻。

植物凝集素破坏小肠表面,使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未被消化便进入结肠,并在结肠中发酵。

此外,植物凝集素能与小肠刷状缘和细菌的糖蛋白受体结合,使小肠内壁与细菌粘连。

研究表明,在饲喂生大豆和纯化植物凝集素的小鼠和鸡体内大肠杆菌大量繁殖。

植物凝集素使小肠表皮受损后,细菌和细菌内毒素进入血液循环,从而损伤有机体。

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

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

.23.抗营养因子[收稿日期]2000-09-26[作者简介]冯定远(1961-),男,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系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9年8月至2000年8月在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合作研究,此文是在加期间整理的文章。

冯定远(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系,广州510642)饲料中某些阻碍营养成分消化吸收和利用的物质,称之为饲料的抗营养因子(Antinutritional Factors ,ANF )。

抗营养因子可归为对动物生长或健康造成不良影响的非纤维性自然物质成分。

饲料抗营养因子研究的意义有:(1)对深化传统的营养研究有重要意义,通过抗营养机理的探讨,进一步阐明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代谢和转化利用。

(2)有助于提高饲料加工处理的效果和效率,促进饲料加工工艺的改进。

(3)可以开辟新的饲料资源,开发和利用更多的非常规饲料原料。

(4)研究抗营养因子的机理,对开展动物营养调控理论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已发现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有数百种之多,根据它们对动物采食后对饲料营养价值的影响和动物的生物学反应,可以把抗营养因子分为如下六大类(Huisman 等,1992)。

(1)对蛋白质的消化和利用有不良影响。

如胰蛋白酶和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因子、植物凝集素、酚类化合物、皂化物等。

(2)对碳水化合物的消化有不良影响。

如淀粉酶抑制剂、酚类化合物、胃胀气因子等。

(3)对矿物元素利用有不良影响。

如植酸、草酸、棉酚、硫葡萄糖苷等。

(4)维生素拮抗物或引起动物维生素需要量增加的抗营养因子。

如双香豆素、硫胺素酶等。

(5)刺激免疫系统的抗营养因子。

如抗原蛋白质等。

(6)综合性抗营养因子,对多种营养成分利用产生影响。

如水溶性非淀粉多糖、单宁等。

1蛋白酶抑制因子和植物凝集素蛋白酶抑制因子包括胰蛋白酶抑制因子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因子。

在动物营养中具有重要意义的蛋白酶抑制因子是KTI 和BBI 两类,大豆中含有1.4%的KTI 和0.6%的BBI ,KTI 主要抑制胰蛋白酶,而BBI 则同时抑制胰蛋白酶和胰凝乳蛋白酶。

饲料原料及饲料中各种非淀粉多糖的含量

饲料原料及饲料中各种非淀粉多糖的含量

饲料原料及饲料中各种非淀粉多糖的含量饲料原料及饲料中各种非淀粉多糖的含量,答:各种饲料原料中非淀粉多糖的含量见下列表格,这里分类进行阐述。

(1)玉米及其副产品:从下列表格可以看出,玉米及其加工副产品的抗营养因子主要是非淀粉多糖(NSP)类,均以木聚糖和纤维素为主,其中木聚糖含量高达9.1%~18.4%,纤维素含量约6.3%~14.7%。

玉米及玉米副产品中抗营养因子含量总非淀水溶性非水溶纤维木聚葡聚半乳原料名称粉多多性多甘露聚糖,‰ 素,‰ 糖,‰ 糖,‰ 糖,‰ 糖,‰ 糖,‰ 糖,‰玉米 8.2% 109 11 73 25 56 12 3 5 玉米 7.8% 109 11 73 25 56 12 3 5 玉米蛋白粉 63.5% 33 6 18 9 12 8 2 0 玉米蛋白粉 51.3% 33 6 18 9 12 8 2 0 玉米蛋白粉44.3% 33 6 18 9 12 8 2 0 玉米蛋白饲料 19% 365 36 248 81 176 5 5 20 玉米胚芽饼16.7% 玉米胚芽粕20.8% DDGS 349 85 194 70 163 44 11 8 (2)麦类及其副产品:小麦及其副产品如麸皮、次粉在饲料中应用的主要问题是小麦中含量非常高的木聚糖,在动物肠道产生黏度,影响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率。

而大麦中除了木聚糖存在外,更多的是葡聚糖含量较高,同样也产生黏性。

麦类及其副产品抗营养因子含量总非淀粉水溶性多非水溶性纤维木聚葡聚半乳原料名称甘露聚糖,‰ 多糖,‰ 糖,‰ 多糖,‰ 素,‰ 糖,‰ 糖,‰ 糖,‰ 小麦 13.9% 125 30 77 18 83 12 3 4 次粉 15.4% 231 82 127 22 149 33 8 7 次粉 13.6% 231 82 127 22 149 33 8 7 小麦麸 15.7% 424 45 299 80 271 46 5 9 小麦麸 14.3% 424 45 299 80 271 46 5 9 黑麦132****2033大麦(裸) 150 53 85 12 49 79 5 3 大麦(皮) 207 58 111 38 89 68 4 3(3)大豆及豆粕:1)非淀粉多糖含量高。

饲料原料及饲料中各种非淀粉多糖的含量

饲料原料及饲料中各种非淀粉多糖的含量

饲料原料及饲料中各种非淀粉多糖的含量答:各种饲料原料中非淀粉多糖的含量见下列表格,这里分类进行阐述。

(1)玉米及其副产品:从下列表格可以看出,玉米及其加工副产品的抗营养因子主要是非淀粉多糖(NSP)类,均以木聚糖和纤维素为主,其中木聚糖含量高达%~%,纤维素含量约%~%。

玉米及玉米副产品中抗营养因子含量(2)麦类及其副产品:小麦及其副产品如麸皮、次粉在饲料中应用的主要问题是小麦中含量非常高的木聚糖,在动物肠道产生黏度,影响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率。

而大麦中除了木聚糖存在外,更多的是葡聚糖含量较高,同样也产生黏性。

麦类及其副产品抗营养因子含量(3)大豆及豆粕:1)非淀粉多糖含量高。

豆粕作为制油工业的副产品,非淀粉多糖(NSP)含量较高,总量达20%以上。

非淀粉多糖通过增加肠道食糜粘度,包裹营养物质,破坏活性成分,螯合矿物元素等途径影响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

其中的β-甘露聚糖还可以通过干扰胰岛素分泌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I)的生成而降低从肠道中吸收葡萄糖的速率和碳水化合物的代谢过程,极大的降低能量利用率。

2)含有较高的α-半乳糖苷。

α-半乳糖苷是由一个蔗糖单位以α-l,6糖苷键连接一个或两个半乳糖构成的低聚糖,主要有棉子糖、水苏糖和毛蕊花糖,又统称为大豆寡糖,也是豆粕中主要的一种抗营养因子,含量在5%~7%。

日粮中大豆寡糖含量在1%以上时,极大的降低能量利用率,并降低养分的消化吸收,同时能被消化道微生物发酵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氨和氢等气体,所以又被称为胀气因子。

大豆及豆粕中抗营养因子含量(4)杂粮及杂粕:杂粮主要指饲料中不常使用一些能量类原料,如米糠、稻谷、大麦、薯类等,杂粮在饲料中应用的主要问题是粗纤维含量高,如稻谷中粗纤维含量%。

粗纤维主要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阿拉伯木聚糖等)、果胶和木质素。

粗纤维不仅本身不能被单胃动物消化利用,以一种“稀释”作用使原料本身养分浓度降低,而且还影响其它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表现出抗营养作用。

玉米-豆粕型日粮原料中的抗营养因子

玉米-豆粕型日粮原料中的抗营养因子

玉米-豆粕型日粮原料中的抗营养因子1非淀粉多糖(NSP)NSP是植物组织中由多种单糖和糖醛酸经糖苷键连接而成的,大多有分支的链状结构,常与无机离子和蛋白质结合在一起,是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一般难于被单胃动物自身分泌的消化酶所分解。

非淀粉多糖主要分为水溶性非淀粉多糖(SNSP,如木聚糖、β-葡聚糖、甘露聚糖、果胶等)和非水溶性非淀粉多糖(NNSP,如纤维素、木质素等)。

由于植物细胞内的营养物质被细胞壁包被,植物细胞壁由各种聚合物组成,含有大量纤维素组成的微纤维,埋在木质素、半纤维素和果胶的连续链状结构中,形成稳定坚固而且极其复杂的细胞外壳。

饲料粉碎工序难以破坏细胞壁,单胃动物消化酶也无法消化细胞壁物质。

因此,植物细胞壁阻止了消化酶与其包裹着的淀粉、蛋白质、脂肪等营养物质的接触,降低了动物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

2退化淀粉玉米淀粉主要为支链淀粉,支链淀粉在高温制粒时易糊化,而且部分糊化淀粉在冷却和贮存过程中发生聚合,形成和蛋白质、纤维交联在一起的“退化淀粉”。

退化淀粉抵抗消化酶的消化,未经消化就转移到后肠道中,使玉米淀粉回肠消化率降低。

添加支链淀粉酶,降解“退化淀粉”,可使淀粉回肠末端消化率几乎提高15%,从而提高肉仔鸡的生产性能。

3植酸植酸(Phytic acid)又称为肌醇六磷酸酯,广泛分布于植物性饲料中,其中以禾本科和豆科籽实的含量最丰富。

植酸的抗营养作用是因为它在很宽的pH值范围内均带负电荷,是很强的螯合剂,能牢固地粘合带正电荷的Ca、Zn、Mg、Fe等金属离子和蛋白质分子,形成难溶性的植酸盐螯合物,导致一些必需矿物元素的生物学效价降低(尤其是锌和铁)。

因此,饲粮中植酸盐的含量过高时,可使钙、锌等元素(特别是锌)的利用率大为降低。

另外,高含量的植酸可使单胃动物对钙的吸收率降低达35%。

同时,植酸还能与动物消化道中的胃蛋白酶结合,使其活性降低,结果导致蛋白质消化利用率降低。

4大豆抗营养因子生大豆中含有蛋白酶抑制剂、植物凝集素、球蛋白、皂甙、致甲状腺肿物质、α-半乳糖苷低聚糖、果胶、植酸等多种抗营养因子,对人和动物的生长、健康及生理有不良影响,对婴儿和消化道发育欠佳的幼龄动物更甚,是限制大豆蛋白营养价值的关键因素。

原料的抗营养因子及其消除方法--肖翠娥

原料的抗营养因子及其消除方法--肖翠娥

原料的抗营养因子及其消除方法肖翠娥抗营养因子的概念不断的变化更新,Gontze和Sutzescu(1968)将抗营养因子定义为:植物代谢产生的并以不同机制对动物产生抗营养作用的物质;Huisman等(1990)指出,抗营养因子的作用主要表现为降低饲料中营养物质的利用率、动物的生长速度和动物的健康水平。

总之,将饲料中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利用产生不利影响的物质以及影响畜禽健康和生产能力的物质,统称为抗营养因子。

研究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对提高动物饲料的利用率和饲料报酬、开发新的饲料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有重大意义。

一、抗营养因子的分类抗营养因子普遍存在于植物性饲料原料中,主要包括非淀粉多糖、植酸、蛋白酶抑制因子、植物凝集素、单宁、糖苷、游离棉酚、抗维生素因子、脲酶等。

二、主要抗营养因子及其抗营养表现(一)、非淀粉多糖非淀粉多糖(缩写为NSP)是指除淀粉以外的多糖类物质,主要有β-葡聚糖、阿拉伯木聚糖和果胶等多糖类物质,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组成成分,具有高度的粘性。

非淀粉多糖根据其水溶解性可分为水溶性NSP和不可溶性的NSP,而具有抗营养意义的是水溶性非淀粉多糖(包括半纤维素和果胶等),主要存在于谷物和糠类饲料中,麦类含量高达1.5%~8%。

主要谷物及豆类中非淀粉多糖的类型及含量见表1,常见饲料原料中NSP 含量见表2。

非淀粉多糖的抗营养作用主要表现在:(1)使食糜的粘度升高,影响胃肠道运动对食糜的混合效率,从而影响消化酶与底物接触和消化产物向小肠上皮绒毛渗透,从而降低饲料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影响日粮的转化效率和动物的生产性能;(2)大部分是细胞壁的组成成分,不能被消化酶水解,大分子消化酶也不能通过细胞壁进入细胞内,因而对细胞内容物形成一种包被结构,使得内容物不能被充分利用;(3)能与消化道中的某些生理活性物质结合,例如消化酶、胆汁盐、脂类和胆固醇等,从而影响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4)与消化道后段微生物区系相互作用,造成厌氧发酵,产生大量的由生孢梭菌等分泌的某些毒素,抑制动物生长;(5)产生粘性粪便,影响畜舍和周围环境,产蛋鸡还会污染蛋品等。

中国最全饲料原料营养指标

中国最全饲料原料营养指标
原料名称
玉米 1(CFN_GB2)
玉米 2(CFN_GB3)
高粱 (CFN_GB1)
小麦 (CFN_GB2) 大麦(CFN_裸
GB2) 大麦(CFN_皮
GB1) 黑麦(CFN_进
口) 稻谷 (CFN_GB2)
糙米(CFN)
碎米(CFN)
粟(CFN)
木薯干 (CFN_GB)
甘薯干 (CFN_GB)
次粉(CFN)
0
尿素(中国)
100
0
0
蚕蛹(全脂)
91
14.27
0
蚕蛹(脱脂) 89.3
11.42
0
蚯蚓(太平2 号)
96.8
9.75
0
蚯蚓(太平2 号去泥)
91.7
10.21
0
胡麻仁粕(浸 提平均)
89
7.11
0
胡麻仁饼(机 榨平均)
92
7.78
0
石粉(中国)
98
0
0
贝壳粉(中 国)
98
0
0
骨粉(中国_ 煮)
98
1.52 0.12 0.03 0.15 0.13 0.16 0.07 0.02 0.13
小米(平均)
糙大米(平 均)
大米(籼稻平 均)
碎米(平均)
燕麦(平均)
米糠(平均)
荞麦(平均)
粟(谷子平 均)
小麦麸(平 均)
小麦麸(七 二)
小麦麸(八 四)
面粉(中国)
小黑麦(贵 州)
青锞(中国)
植物油(中 国)
4 0.4 2.2
9.7
10.1
11.6
11.8
5.9
6.2 20.4 10.5 14.8 7.8

饲料配方中常用原料及限量

饲料配方中常用原料及限量
玉米
蛋白粉
鸡料10%
猪料10%
高能、高蛋白,蛋氨酸、胱氨酸、亮氨酸含量丰富,叶黄素含量高,有利于禽蛋及皮肤着色
60%40%
水分<11.0%、11.0%
粗蛋白>60%、40.0%
粗脂肪>1.0%、1.0%
粗灰分<3.7%、4.0%
叶黄素>200、100ppm
色泽一致,呈金黄色,无发霉、变质、虫蛀、结块,不带异嗅气味,不得掺杂
纤维<4.0%
灰分<5.0%
呈片状或细条状,无发酵、霉变、结块、异味及异嗅,无异物
蛋白含量低,生甘薯含生长抑制因子,通过加热可改善消化性,消除不良影响
乳清粉
肉鸡4%
乳猪25%
乳糖含量丰富,乳蛋白利用率高,具有可口的乳香味,适口性好,且含未知生长因子
水分< 5.0%
蛋白> 11.0%
脂肪>0.5%
灰分<9.0%
粗蛋白>45%、40.0%
粗灰分<8.0%、9.0%
粗纤维<1.0%、1.5%
细胞数>270、180亿个/g
重金属<10mg/kg
As<10mg/kg
无霉变、结块
酵母品质以反应底
物不同而变异,可
通过显微镜检测酵
母细胞总数判断酵母质量
动物蛋白
原料
最大用量
优点
质量标准
注意事项
鱼粉
幼畜禽
10%
成年畜禽5%
芝麻粕
肉大鸡5%
产蛋鸡8%
肉猪10%
蛋氨酸、色氨酸、B2、烟酸含量高,能值高于棉、菜粕,具有特殊香味
水分<7.0%
粗蛋白>44.0%

猪料配方

猪料配方

一.天普瘦肉型生长育肥猪(一)5~10kg:玉米54%、细米糠5.94%、优质鱼粉5%、豆粕31%、磷酸氢钙1.2%、石粉(钙粉,即烧石灰的矿石研成的粉)0.7%、盐0.16%、添加剂2.0%(包括每kg料中加入微量元素的原料:硫酸亚铁748mg、硫酸锌477mg、硫酸铜26mg、硫酸锰12.8mg、碘酸钾0.26mg、亚硒酸钠0.57mg以及各种维生素:维生素A 2276国际单位、维生素D 228国际单位、维生素E 11国际单位、维生素K 2.2mg、维生素B1 1.3mg、维生素B2 3.1mg、烟酸23mg、泛酸13.4mg、生物素0.11mg、叶酸0.68mg、维生素B12 23微克和防病促长药物如喹乙醇100mg 。

另加柠檬酸1%、复合消化酶制剂(按说明)、调味剂(如化十香、隹美香等按说明书加)。

不足2.0%,用玉米补足)。

注:①为海产鱼粉。

如为淡水鱼,则要补足食盐(5~10kg阶段食盐量为0.26%,10~20、20~60kg均为0.23%,60~90kg为0.25%)。

②豆粕要略炒一下,九成熟。

为膨化豆粕则不炒。

为防止各种微量元素对各种维生素的破坏,微量元素与维生素要先分开再用配方中的少量玉米分别粉碎,然后合起来再对它们实行逐级稀释。

方法是先将1/3基础粉料加到被粉碎的添加剂中,并搅拌均匀;然后又加1/3基础粉料,又搅拌均匀,最后又加1/3基础粉料并搅匀,即可饲喂。

方法不能相反,即不能将添加剂加入到所有基础粉料中去搅拌混匀,因这样作,是不易将添加剂混合均匀的。

而添加剂如混不匀,吃多了有毒,所以必需混匀。

如添加剂自已配不全,可买市场上已配制好的。

稀释法同上。

(二)10~20kg:玉米53%、细米糠10.41%、优质鱼粉4%、豆粕23%、麦麸6%、磷酸氢钙1.1%、石粉0.35%、盐0.14%、添加剂2.0%(包括每kg料中加入微量元素原料硫酸亚铁400mg、硫酸锌358mg、硫酸铜20mg、硫酸锰9.4mg、碘酸钾0.24mg、亚硒酸钠0.85mg以及各种维生素:维生素A 1718国际单位、维生素D 197国际单位、维生素E 11国际单位、维生素K2.9mg、维生素B1 1.1mg、维生素B2 2.9mg、烟酸18mg、泛酸10.8 mg、生物素0.1mg、叶酸0.59mg、维生素B12 15微克和防病促长药物如喹乙醇100mg 。

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和有毒有害物质

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和有毒有害物质

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和有毒有害物质饲料可为动物提供动物所需的各种营养成分,同时有些饲料原料中也存在一些抗营养因子或有毒有害物质。

这些成分中能破坏饲料营养成分或以不同机制阻碍动物对营养成分的消化、吸收和利用并对动物的健康产生副作用的物质被称为抗营养因子;而对动物产生毒性作用的物质,即有毒有害物质。

在实践中,抗营养因子和有毒有害物质并无特别明显的界限。

下面就饲料中常见的抗营养因子或有毒有害物质进行简单介绍:一、蛋白酶抑制因子1、蛋白酶抑制因子包括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和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因子,可抑制动物肠道中蛋白质水解酶对饲料的水解作用,从而阻碍动物对饲料蛋白质的消化利用。

常见于生大豆中。

2、受影响的蛋白酶:胰蛋白酶、胰凝乳蛋白酶、胃蛋白酶、枯草杆菌蛋白酶、凝血酶等十多种酶的活性。

3、危害:对植物本身具有保护作用,可防止大豆籽粒自身发生分解代谢使种子处于休眠状态,并具有抗虫害的功能,但对人和动物来说,是一种抗营养因子,会导致动物生长减慢或停滞,引起胰腺肥大、动物胰腺机能亢进,导致胰腺分泌过盛,造成必须氨基酸(特别是含硫氨基酸)的内源性损失。

二、水溶性非淀粉多糖1、水溶性非淀粉多糖是指饲料中除去淀粉和蛋白质后在水中可溶而不溶于80%乙醇的多糖成分。

其化学成分主要有阿拉伯木聚糖、β-葡聚糖、甘露寡糖、葡萄甘露寡糖、果胶等。

2、抗营养机理:(1)增加小肠内容物的粘度,降低消化酶及其底物的扩散速率,降低酶解作用效率;(2)使养分吸收减少,而在肠道蓄积,为肠道大量有害微生物的繁殖提供良好的环境,改变肠道pH值,影响消化酶的发挥,并刺激肠壁,使之增厚,损伤绒毛,引起黏膜形态和功能的变化,进一步降低养分吸收率;(3)非淀粉多糖能与胆汁酸结合,限制胆汁酸的作用;而与胆固醇、脂肪结合则导致脂肪消化吸收显著降低,特别是饱和脂肪酸。

三、抗原蛋白1、抗原蛋白是饲料中的大分子蛋白质或糖蛋白,动物采食后会改变体液免疫功能,因而又被称为致敏因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50 19.30 15.20 4.10
(3 级,45.0%)
花生仁粕
12.00 3.80 4.60 6.70 1.30

0.50 19.30 15.20 4.10
(2 级,47.8%)
米糠饼[1 级] 7.90 10.00 6.00 0.40

12.40 1.90 16.90 11.10 5.80
糙米
1.00
2.20
0.90 0.60 -
0.30 0.10 7.70 5.60 2.10
稻谷[2 级] 8.90
1.40
1.50 0.30 -
0.10 0.20 13.40 10.40 3.00
黑麦
1.50 8.50 0.90 0.40 0.70 1.90 0.30 12.70 8.30 4.40
原料名称
玉米
(1 级,8.7%)
玉米
(2 级,7.8%)
大豆粕
(2 级,44%)
大豆粕
(3 级,43%)
棉籽饼
(36.3%)
棉籽粕
(40%)
棉籽粕
(43.5%)
棉籽粕
(47%)
菜籽饼
(35.7%)
菜籽粕
(36.6%)
菜籽粕
(38.6%)
小麦麸
(1 级,15.7%)
小麦麸
(1 级,16.5%)
小麦麸
(2 级,14.3%)
11.80 7.80
18.80

11.00

3.40 4.00 3.00






0.20 1.40 24.90 13.20
- 25.00~ 40.00~ - 30.00 50.00
- 30.00~ 40.00~ -
可溶性 NSP (%) 0.20
0.30



2.60
3.70
3.70 4.70 -
表 A.1 常用饲料原料中各抗营养因子含量参考值(续)
纤维素 木聚糖 木质素 (%) (%) (%)
果胶 (%)
α-半 乳糖苷
(%)
β-葡 聚糖 (%)
β-甘 露聚糖
(%)
总 NSP (%)
不溶性 NSP (%)
2.00 4.50 1.50 0.10 -
0.20

9.70 9.50
8.80 1.20 5.80 0.12 -
3.40 11.70 6.00~ 7.00 6.00~
[20%]
35.00 50.00
7.00
玉米 DDGS 3.50 14.70 4.30 0.10

(28%)
0.30 0.30 27.10 13.60 13.50
玉米蛋白粉
2.00
4.50
1.50 0.10

0.20

9.70 9.50 0.20
(44.3%)
玉米蛋白粉
2.00
4.50
1.50 0.10

0.20

9.70 9.50 0.20
0.10

12.30 12.00
6.50 3.40



0.50

24.30

6.30 3.50



0.50



6.30 3.50



0.50



4.30 1.40 4.90 0.20 1.30

3.50 8.40 5.80
5.80 14.00 4.20 0.20 - 20.00 0.20 22.40 18.70
(壳:仁 16:84)
亚麻仁饼 7.40 3.70 7.10 0.40 0.70 0.20 1.30 32.50 23.20 9.30
(32.2%)
亚麻仁饼
(34.8%)
7.80 3.30 8.30 0.40 0.70 0.30 1.30 36.20 6.40 29.80
国产大豆
(2 级)
4.60 3.60 3.10 8.30 5.40 1.30 0.60 16.30 14.00 2.10
碎米
2.00
1.30
0.90 0.30

0.30 0.40 6.50 5.70 0.80
小黑麦
1.50 8.50 0.90 0.40 0.70 1.90 0.30 12.70 8.30 4.40
小麦 2.40 8.00 0.70 0.20 0.70 0.70
(2 级,13.9%)

11.40 9.00
[进口]
进口大豆 4.60 3.60 3.10 8.30 5.40 1.30 0.60 16.30 14.20 2.10
(2 级)
进口膨化
大豆(2 级) 4.60
3.60
3.10 7.80 5.40
1.30
0.60 16.30 14.20 2.10
原料名称 大麦
表 A.1 常用饲料原料中各抗营养因子含量参考值(续)
α-半 乳糖苷
(%) - - 6.00 6.00 3.60 3.80 3.60 3.60 2.70 2.90 2.90 - - -
β-葡 聚糖 (%) 0.10 0.10 1.40 1.40 0.20 0.20 0.20 0.20 0.50 0.50 0.50 14.00 14.00 14.00
β-甘 露聚糖
木质素 (%) 0.50 0.50 1.60 1.60 3.40 3.40 7.00 7.00 11.80 11.00 11.00 3.00 3.00 3.00
果胶 (%) 0.10 0.10 9.50 9.50 3.50 3.00 3.20 2.80 8.20 6.80 6.80 1.80 1.80 1.80
高粱[1 级] 2.10
4.50
1.10 0.20

0.70 0.10 4.80 4.60 0.20
粟(谷子) 3.30
5.90
0.30 0.20

0.60 0.80 14.00 10.40 3.60
木薯干
4.30 1.40 2.10 3.10 4.30 2.10 0.50 8.80 5.80 3.00
(51.3%)
原料名称
玉米蛋白粉
(63.5%)
玉米蛋白饲 料(24.0%) 玉米胚芽饼
(16.7%)
玉米胚芽粕
(20.8%)
玉米胚芽粕
(28.0%)
芝麻饼
(39.2%)
次粉
(1 级,15.4%)
次粉
(2 级,13.6%)
米糠[2 级]
啤酒糟
(24.3%)
苜蓿草粉
[17~19%]
脱毒棉蛋白
棕榈粕 [16.8%] 椰子粕
24.30 11.80
24.30 11.80
46.50 35.10
46.10 34.80
46.10 34.80
33.43.40 31.90
可溶性 NSP (%) 0.10 0.10 2.70 2.70 11.70 11.70 12.50 12.50 11.40 11.30 11.30 1.50 1.50 1.50
附录 A 常用饲料原料抗营养因子含量表
目前,影响饲料原料消化和利用的主要抗营养因子有纤维素、木聚糖、木质 素、果胶、β-葡聚糖、α-半乳糖苷、β-甘露聚糖等非淀粉多糖(NSP),这 些 NSP 又分为可溶性 NSP 和不溶性 NSP。常用饲料的各抗营养因子含量见表 A.1。
表 A.1 常用饲料原料中各抗营养因子含量参考值(中国农业大学,葛翔,2009)
纤维素 (%) 1.70 1.80 10.30 10.30 12.00 12.00 12.00 12.00 8.00 10.00 10.00 6.80 6.80 7.00
木聚糖 (%) 4.40 4.40 6.00 6.00 7.80 7.80 9.00 9.00 4.00 4.00 4.00 21.90 21.90 21.90
纤维素 (%)
木聚糖 (%)
木质素 (%)
果胶 (%)
α-半 乳糖苷
(%)
β-葡 聚糖 (%)
β-甘 露聚糖
(%)
总 NSP (%)
不溶性 NSP (%)
可溶性 NSP (%)
3.90 5.70 2.00 0.60 0.70 10.50 0.20 16.70 12.20 4.50
甘薯干
5.70 1.40 2.30 3.60 4.80 2.50 0.40 9.10 6.20 2.90
(%) 0.60 0.60 2.00 2.00 1.40 1.40 1.30 1.30 1.20 1.10 1.10 3.40 3.40 3.40
总 NSP (%)
不溶性 NSP (%)
8.10 8.00
8.10 8.00
19.20 16.50
19.20 16.50
24.90 13.20
24.90 13.20
大豆饼 10.50 6.50 3.90 9.80 3.90 1.30 2.00 19.70 16.70 3.00
(2 级)
花生仁饼
10.00 3.70 4.60 8.50 1.40

0.50 18.20 14.60 3.60
(2 级,44.7%)
花生仁粕
12.00 3.80 4.60 6.70 1.30
6.20 14.00 4.20 0.20 - 20.00 0.20 22.40 18.70
10.00 10.00 3.90 0.40 - 10.00 1.20 23.00 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