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奈特叙事理论

合集下载

热奈特根据叙述时间与故事的相对关系划分

热奈特根据叙述时间与故事的相对关系划分

热奈特,一位法国文学批评家,对于叙述学的研究具有深远的影响。

他根据叙述时间与故事的相对关系,对叙述进行了详细的划分。

这一理论不仅为我们理解叙述结构提供了有力的工具,还揭示了叙述时间与故事时间之间的复杂关系。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热奈特的这一理论。

热奈特认为,叙述时间与故事时间是两个相互独立但又密切相关的概念。

叙述时间是指文本中叙述者讲述故事的时间,而故事时间则是指故事中事件发生的实际时间。

通过对这两个时间的比较和分析,热奈特揭示了叙述的多种可能性。

首先,热奈特提出了“顺序”这一概念。

顺序是指叙述时间与故事时间的相对顺序。

当叙述者按照事件发生的顺序进行叙述时,我们称之为“顺时序”。

例如,在许多传统的小说中,作者会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使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故事的发展脉络。

相反,如果叙述者打乱事件发生的顺序进行叙述,我们称之为“逆时序”。

这种叙述方式可以产生悬念和惊喜,引导读者对故事进行深入的思考。

其次,热奈特还关注了“时距”这一概念。

时距是指叙述时间与故事时间的长度比较。

当叙述者对某个事件的叙述时间较长,而实际的故事时间较短时,我们称之为“概述”。

这种叙述方式常用于对背景和环境的描述,以及对人物心理活动的展现。

相反,如果叙述者对某个事件的叙述时间较短,而实际的故事时间较长,我们称之为“场景”。

这种叙述方式可以使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故事中的每一个瞬间。

此外,热奈特还提出了“频率”这一概念。

频率是指叙述者对某个事件的叙述次数与事件在故事中实际发生的次数之间的关系。

当叙述者多次叙述同一个事件时,我们称之为“重复叙述”。

这种叙述方式可以强调事件的重要性,或者展现人物对事件的不同理解和感受。

相反,如果叙述者只叙述一次某个事件,而该事件在故事中实际发生了多次,我们称之为“单一叙述”。

这种叙述方式可以产生简洁明了的效果,引导读者关注故事的主要线索。

总之,热奈特根据叙述时间与故事的相对关系对叙述进行了详细的划分,揭示了叙述的多种可能性。

从热奈特叙事理论看帕特·巴克《鬼途》的叙事策略

从热奈特叙事理论看帕特·巴克《鬼途》的叙事策略

从热奈特叙事理论看帕特•巴克《鬼途》的叙事策略宋娟莉 西安外国语大学摘 要:帕特•巴克的《鬼途》是1995年英国布克奖获奖作品。

本文运用热拉尔•热奈特的叙事理论对该作品进行叙事策略分析。

文章从叙事时间和叙述聚焦两方面切入小说文本,解读巴克描写战争的独特技巧,揭示小说的创伤主题。

关键词:《鬼途》;叙事时间;叙事视角作者简介:宋娟莉(1994-),女,甘肃通渭人,西安外国语大学16级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3-115-02法国结构主义叙事学杰出代表热奈特在1972年发表的《叙事话语》中指明了“叙事”包含的三层概念:“叙事”(叙事话语,指陈述一个或一系列事件口头或书面的话语)、“故事”(叙事话语陈述的真实或虚构的事件)、“叙述”(讲述话语产生的叙述行为),以“叙事”为核心重点研究了“叙事”和与其相关的另外两个层面—“故事”和“叙述”间的复杂关系。

同时,他主张将叙事策略从叙事时间、语式、语态三个层面来衡量。

1995年英国布克奖获奖作品《鬼途》是英国当代重要女作家帕特•巴克《重生》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

小说共十八章,通过虚构军官普瑞尔和历史真实人物里弗斯两条主线交替叙事来展开故事情节。

奇数章描述了军官普瑞尔返回战场后的军旅生活,并且从第七章开始以日记的形式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幅残忍的战争画面;偶数章以爱丁堡的克莱格洛哈特军医院为主要场景,描写了一群在一战期间患上炮弹休克症的士兵在后方军事医院接受治疗的过程,读者透过军医里弗斯的视角目睹了战争带给士兵们身体和精神的巨大创伤。

同时,小说运用大篇幅的插叙回顾里弗斯在太平洋西南部美拉尼西亚地区进行考察业的经历,带领读者进入人类原初的生存现实,并进行跨时间、跨地域、跨种族的历时对位思考。

本文基于热奈特叙事理论来分析小说的叙事时间和叙事聚焦,帮助读者进一步地理解小说的战争创伤主题。

热奈特叙事话语理论下的综艺真人秀

热奈特叙事话语理论下的综艺真人秀

热奈特叙事话语理论下的综艺真人秀【摘要】热奈特叙事话语理论下的综艺真人秀是当下流行的一种娱乐形式,本文通过分析热奈特叙事话语理论揭示了综艺节目在其中的角色定位和影响。

真人秀节目中的叙事手法也得到了深入探讨,并探讨了热奈特叙事话语理论在综艺真人秀中的运用方式。

文章还探讨了综艺真人秀节目的创新与发展,并从热奈特叙事话语理论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对综艺真人秀的启示和未来发展方向的展望。

通过这篇文章的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现代综艺真人秀节目的制作与发展,为相关行业提供思路和借鉴。

【关键词】关键词:热奈特叙事话语理论、综艺真人秀、角色定位、影响、叙事手法、运用、创新、发展、启示、理论意义、未来发展方向。

1. 引言1.1 热奈特叙事话语理论下的综艺真人秀热奈特叙事话语理论对综艺真人秀的影响体现在节目的叙事方式上,如何通过镜头语言和故事叙述来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如何引导观众在节目中产生情感共鸣和思考,都是热奈特叙事话语理论对综艺真人秀产生的重要影响。

综艺真人秀节目的创新与发展也离不开热奈特叙事话语理论的指导和启示,通过不断创新叙事方式和主题内容,综艺真人秀节目能够更好地吸引观众的注意和参与,推动节目形式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2. 正文2.1 综艺节目在热奈特叙事话语理论中的角色定位热奈特叙事话语理论认为,一个故事的叙述者(narrator)和角色(character)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

在综艺真人秀中,这一关系同样非常重要,影响着节目的叙事效果和观众的情感体验。

综艺节目中的参与者既是角色,又是叙述者,扮演着叙述者和角色之间的双重角色。

参与者作为角色,承担着表演和展示自己的责任。

他们在节目中展现真实的自我,通过行为和言语展示自己的特点和个性,塑造出一个个具有鲜明个性和特点的角色形象。

这些角色形象可以是搞笑幽默的喜剧角色,也可以是温暖感人的励志角色,可以是勇敢坚强的挑战者,也可以是聪明机智的策略家。

参与者通过在节目中的表现塑造了自己的角色形象,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和支持。

热奈特叙事话语理论下的综艺真人秀

热奈特叙事话语理论下的综艺真人秀

热奈特叙事话语理论下的综艺真人秀1. 引言1.1 热奈特叙事话语理论下的综艺真人秀热奈特叙事话语理论是由法国文化哲学家罗兰·热奈特提出的,其理论主张认为话语是构建现实的基本单位,人们通过话语来理解和解释世界。

在综艺真人秀这一类型的节目中,热奈特叙事话语理论的运用也日益广泛。

在综艺真人秀中,热奈特叙事话语理论的运用主要体现在节目的叙事结构和对话语的处理上。

节目制作人通过精心安排的叙事表现方式,引导观众对参与者进行认知和评价,实现观众与节目的情感共鸣。

综艺真人秀节目中的叙事策略包括对话语的选择、组织以及呈现方式等方面。

制作人通过对话语的精心编排和处理,传达出特定的情感和信息,引发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通过对真人秀节目中热奈特叙事话语理论的分析,可以揭示出节目制作背后的意图和目的,进一步探讨话语在节目中的作用和影响。

这有助于深入理解综艺真人秀节目的制作逻辑和叙事效果,为未来节目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2. 正文2.1 热奈特理论简介热奈特理论是由法国文化批评家罗兰·热奈特提出的,主要用于分析文本如何通过叙事方式构建意义。

该理论认为叙事是一种塑造人们观念和价值观的强大工具,通过叙事可以塑造和影响人们的认知和理解。

热奈特认为,叙事不仅是一种娱乐手段,更是一种塑造社会意识形态的工具。

热奈特理论主要包括三个要素:话语、叙述者和受众。

话语是叙事的基本元素,是一切叙事的基础。

叙述者是叙事的主体,通过话语构建叙事结构和内容。

受众则是接受和解读叙事的对象,他们的理解和观念受到叙事的影响。

在热奈特理论中,叙事被视为一种权力工具,通过叙事可以操纵和影响受众的观念和价值观。

热奈特叙事话语理论常被运用于分析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等不同领域的叙事表达方式。

在综艺真人秀中,热奈特叙事话语理论的运用也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节目制作背后的叙事策略和意图。

2.2 综艺真人秀的发展历程随着时代的变迁,综艺真人秀节目逐渐多样化和细分化。

典型博文的热奈特叙事理论分析

典型博文的热奈特叙事理论分析

典型博文的热奈特叙事理论分析作者:胡小燕来源:《北方文学》2018年第06期摘要:热奈特叙事理论是法国结构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叙事策略分析有着深远的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手机等互联网终端的应用,网络语言和网络用语成为人们叙事、阅读的重要媒介,本文试图用经典理论解读地瓜熊老六的博文《当大清帝国遇上大英帝国》,探索网络语言特殊魅力背后的结构组成,为自媒体时代的典型叙事模式找寻优势与缺陷。

关键词:热奈特;叙事理论;微博;大清帝国杰拉尔·热奈特是法国著名的叙事学理论家,他在其早期学者作为先声的普罗普的故事形态学和作为范式的索绪尔的结构语言学的[1]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研究,在其1972年发表的《叙事话语》中指明了“叙事”包含的三层概念:“叙事”(即叙事话语,指陈述一个或一系列事件口头或书面的话语)、“故事”(叙事话语陈述的真实或虚构的事件)、“叙述”(讲述话语产生的叙述行为),以“叙事”为核心重点研究了“叙事”和与其相关的另外两个层面——“故事”和“叙述”间的复杂关系[2]。

同时,他主张将叙事策略从时序、语式、语态三个层面来衡量。

博客,英文Blogger,为Web Log的混成词英译而成。

它的正式名称为网络日记;是使用特定的软件,在网络上出版、发表和张贴个人文章的人,或者是一种通常由个人管理、不定期张贴新的文章的网站。

一个典型的博客结合了文字、图像、其他博客或网站的链接及其它与主题相关的媒体,能够让读者以互动的方式留下意见,是许多博客的重要要素。

微博同微信、客户端一起成为网络媒体“两微一端”重要形式。

“当大清帝國遇到大英帝国”,是网络博客地瓜熊老六的一篇博文,针对中国企业在英国造核电站,引起英国舆论的争议,对此英国BBC电视台采访中国驻英大使刘晓明的一段录像,引发热议,在此基础上,网络写手,用网络语言叙述了这个事情的背景和相关外延。

(下文将该网络博文简写为《当》)。

一、博文中的叙事时序热奈特在法国的结构主义叙事研究中研究的重点是叙事作品中的叙事时间,在他的长篇论文《论叙事文话语》中,他以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中的叙事为特定的研究对象,区分了作为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的故事时况和作为叙事文本中具体体现出来的时间状态的叙事文时况,具体研究了叙事文时况中的时序、时长、频率等叙事问题[3]。

热奈特叙事理论

热奈特叙事理论

事话 语 为基 础 的 。 因此 ,他对叙 事 的研究 主要 集 中在 叙 事话 语上 。 在《叙事话语》中,他先指 明了“ 叙事” 包含的三 层概念 : “ 叙 事 ” ( 即叙事话 语 , 指 陈述 一 个或 一 系列 事件 口 头 或 书 面 的话语 ) 、 “ 故事 ” ( 叙 事话 语 陈述 的真实或虚 构 的事件 ) 、 “ 叙 述 ” (讲述话 语产生 的叙述行 为 ) , 然后 以 “ 叙事” 为核心 , 重点 研究 了 “ 叙事 ” 和 与其相关 的另 外两 个层 面— — “ 故事 ” 和 “ 叙
“ 频 率” 问题 指 事件 发生 的次数 与叙述 此 事件 的 次数 间
的关 系 。 频率关 系分为 四 种类 型 :讲述 一 次发 生 过 一 次 的事 ,
讲述 N 次发生过 N 次 的事 ,讲述 N 次发 生 过一 次的事和讲
述一 次发生过 N 次 的事 。 事件节奏与叙事节奏并非完全 相
单 同 过 复 通 ,
热奈特 的研究提供 了借鉴 。 新批 评 派 的代表人物 布鲁克斯 和
沃 伦在 《理 解小说》中提 出 了小 说 中“ 谁说 ” 的问题 , 由此 引 出 了 “ 叙事 聚 点 ” 这 一 概 念 , 为热 奈特 的 “ 叙 述 聚焦 ” 理 论 奠 受到 了美 国芝
形式主义及新批评派等。
索绪尔将语言看成是一 个完整 的符号 系统 ,组 成此 系统
的各成分在性质和意义上 都受制于该系统本身的一 套规 范。
结构主义 以索绪尔理 论为基石 ,将文学视为一 个基 于 其 内在
叙 事语法 规 则 的符号 系统 。 重 点关 注其 内部各成 分 间 的关
系。 结构主义叙事学家托多洛夫参照语 言学模式 总结文 学叙

诗学体系的追逐者——热奈特副文本叙事理论的学术源流考略

诗学体系的追逐者——热奈特副文本叙事理论的学术源流考略

诗学体系的追逐者热奈特副文本叙事理论的学术源流考略刘晓燕摘要:法国叙事学家热拉尔•热奈特的副文本理论自提出以来,一直受到理论界的普遍关注,这与热奈特副文本叙事理论的理论基础、学科背景、体系化的研究理念密不可分。

本文通过对副文本理论研究餉结构主义基础、理论范式的演化和叙述诗学体系向建构三个方面的研究,既梳理了热奈特副文本诗学的理论结构和理论假设与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研究范式和克里斯蒂瓦互文性文本理论的承继脉络和发展历程,又发掘了热奈特副文本叙事理论研究作为他叙述诗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承上启下的理论地位。

关键词:热拉尔•热奈特;副文本理论;结构主义语言学;互文性理论;叙述诗学体系中图分类号:10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962(2021)02-0061-09»•*刖旨热拉尔•热奈特(Genette Gerard)是当代法国最有影响力的文学批评家之一。

他既是20世纪60-80年代法国结构主义新批评的代表人物,也是欧洲经典叙述学的奠基人热奈特一生热衷于叙述学的发展以及扩大叙述学的研究领域。

作为一名结构主义者,热奈特深受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范式的影响,他不仅将结构应用到叙述话语的研究当中,而且致力于发现新的研究领域和新理论、新概念的界定,副文本概念就是他结构主义叙述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发现。

此外,法国思想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指导性项目“欧茨新传记小说的施为研究"(19G035);湖北省教育厅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文化治理视野下在线课程中主体自治的方法与路径研究"(2020GB0I9)作者简介:刘晓燕,博士,江汉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文学理论61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21年第2期家茱莉亚•克里斯蒂瓦(Julia Kristeva)互文性文本理论为热奈特叙述诗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她从中发现了一个可以建构诗学理论体系的切入点一一文本的超验性(跨文本性),这一发现为副文本理论的研究开启了大门。

热奈特叙事理论

热奈特叙事理论

热奈特叙事理论热奈特在《叙事话语》中从时序(Order),时长(duration )和频率(frequency )三个方面讨论了叙事话语时间和故事时间的关系,但是他提出的叙事时间理论并不完善。

本文从时序、时长和频率三个方面剖析西方叙事时间理论未能覆盖的理论盲区,论证中国古典叙事时间理论如何填补这些空缺。

在探讨中西叙事时间理论的差异性和互补性的同时,挖掘中西叙事时间理论的文化思想渊源和美学涵义,并提议建构一种融合中国文学叙述特点和西方叙事理论的叙事学。

关键词:叙事时间理论;"隔年下种"与时序;"趁窝和泥"与时局;”草蛇灰线”与频率西方叙事文学经历了〃史诗•浪漫传奇•长篇小说"这样的演变,构成一个一脉相承的叙事系统。

叙事以严密的逻辑关系在时间中进行和发展,时间是逻辑叙事的起点和终点。

浦安迪认为,"叙事的统一性和完整性是通过叙事情节的’因果律’和’时间化’的标准而言的" (浦安迪,56 X也就是说,西方小说体式的基本模式是时间的。

时间在西方文学上的地位和意义使学者对这一问题格外关注,话语时间由此进入了叙事⅛评的视野。

托多洛夫在《文学作品分析》中率先讨论故事时间和话语时间的相关问题,他指出,"使话语转变为故事的信息的一个形态是时况,时况问题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有两种相互关联的时间关系:一是被描写世界的时间性,另一个则是描写这个世界的语言的时间性(托多洛夫,1987:61 )受其启发,法国叙事学家热拉尔•热奈特在《叙事话语》一书中就故事时间和话语时间的关系问题展开讨论,提出叙事时间的三大要素一一时序(Order )、时长(duration Y频率(frequency ),使时间理论日臻成熟。

作为一种理论工具Z结构主义叙事学自上世纪80年代传播到中国以来,受到中国学界的广泛关注,叙事时间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研究者或是利用文本证实热奈特叙事时间理论模式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或是借用叙事时间理论来硏究中外文学作品的叙事时间策略Z 探讨其中体现的文化意蕴和思想内涵,取得了丰硕成果。

文学作品大众化过程——从热奈特叙事理论解读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

文学作品大众化过程——从热奈特叙事理论解读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

69MOVIE REVIEW 电影评介2015年第17期文学作品大众化过程——从热奈特叙事理论解读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王润娟大众文化研究对市民日常生活和精神追求的关注使得其研究领域日益宽阔。

传统意义上的高雅文化,如文学艺术,在当下文化环境中必然面临大众化的趋势。

越来越多的经典文学作品被改编成电影,通过大银幕走进更广泛的人群的日常生活。

2013年,美国作家司各特·菲茨杰拉德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再次被华纳兄弟搬上大银幕。

电影取得了票房成功并于2014年斩获第86届奥斯卡最佳艺术指导奖与最佳服装设计奖。

评论界对此片褒贬不一。

本文以法国结构主义叙事理论家热奈特的叙事理论为基础,研究这部电影在改编过程中对原作叙事结构的保留与突破,作家匠心独具的叙事话语是使这部小说成为经典的重要元素之一,电影对小说叙事特征的保留和突破是高雅艺术大众化过程中的必然。

一、 叙事者的保留结构主义叙事学是一个庞大的理论流派,在当今文学批评界依然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尤其是在文学作品电影改编研究中方兴未艾。

作为提倡研究文本由表层到深层的代表人物,热奈特在其著作《叙事话语》和《新叙事话语》中提出了一整套叙事理论。

他界定了一系列进行叙事话语分析的范畴,方法细致灵活,富于操作。

热奈特将叙事者分为三类,即自叙述(autodiegetic )、异叙述(heteradiegetic )和同叙述(homodiegetic )。

[1]由于身处其中却又置身事外,第三类叙事者在客观上使叙事的可信度提高。

电影改编过程中保留了小说原作中的叙事手法,通过尼克和一位医生在1923年的交谈,讲述了发生在1922年的故事。

尼克是一个典型的同叙述角色,他既是故事的叙述者,又是故事的参与者,见证了一切重要事件,但并非主角。

尼克是盖茨比的邻居和朋友,是黛茜的表兄,是汤姆的大学同学,也是黛茜好友乔丹的男友。

这种特殊身份使得他成为盖茨比与黛茜重逢的牵线人,成为盖茨比与汤姆矛盾冲突的现场见证人。

热奈特叙事视角理论下的《赎罪》

热奈特叙事视角理论下的《赎罪》

热奈特叙事视角理论下的《赎罪》作者:郭梓君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21期摘要:伊恩·麦克尤恩的小说《赎罪》共分为四部分,其叙事视角各有特色。

热奈特的叙事视角分为零聚焦型;内聚焦型以及外聚焦型等多种视角。

本文旨在运用热奈特的叙事视角理论探讨《赎罪》中的叙事艺术。

关键词:《赎罪》;叙事视角;伊恩·麦克尤恩作者简介:郭梓君,女,汉,河南省濮阳市人,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国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碼]: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1-0-01一、引言伊恩·麦克尤恩,英国当代著名作家,其先后获得了毛姆文学奖;布克奖;惠特布莱德奖;全美书评人大奖;耶路撒冷文学奖。

麦克尤恩出生于1948年,英格兰的奥尔德肖特。

麦克尤恩早期的作品大多探讨性欲、乱伦、死亡等主题。

内容离经叛道,古怪离奇。

题材多涉及“人性阴暗面”、“道德禁忌区”和“题材敏感带”。

而《赎罪》为其中期作品。

二、热奈特叙事视角理论简介法国结构主义文学批评家热奈特在其《叙述话语》一书中,将叙事视角分为三大类,并采用了“聚焦”一词。

分别为:零聚焦型;内聚焦型和外聚焦型。

零聚焦型指的是叙述者对于故事无所不知,以一种上帝的视角来阐述故事。

可用公式“叙述者>人物”来表示。

内聚焦型为叙述者仅仅诉说自己所了解的事情,可用公式“叙事者=人物”来表示。

又可分为三种模式:固定式;不定式和多重式。

固定式为叙述焦点只聚焦于一人。

不定式是叙述焦点在不同人物之间转换。

多重式则是叙述焦点聚焦于一事,不同人物对此事的反应。

外聚焦型即只表达客观事情,不探析人物的内心世界。

可用公式“叙述者在《赎罪》里麦克尤恩通过不同视角的转换向我们全面地展示了赎罪这件事的起因,过程以及结果,下文中将仔细阐述。

三、《赎罪》中的叙事视角分析《赎罪》有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麦克尤恩先以零聚焦型叙事视角向我们展开了故事的背景以及人物关系,讲述了二战前夕,在英国的一个显赫家庭中,父亲因忙于政务不常在家,只留下患有偏头疼不常管事的母亲;正处于儿童转向少年的敏感时期,怀有作家梦想的小女儿布里奥妮;哥哥里昂,及其朋友保罗;接受过高等教育,性格独立坚韧的大女儿塞西莉亚;女仆人;女仆人的儿子罗比,是一个即将学医拥有大好前景的正直青年。

热奈特叙事理论

热奈特叙事理论

热奈特叙事理论作者:程瑶来源:《群文天地》2009年第05期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代叙事理论迅速发展并走向成熟,在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法国结构主义批评家热拉尔·热奈特。

他在吸纳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构出了自己的叙事理论。

其理论渊源主要包括:索绪尔语言学、结构主义、俄国形式主义及新批评派等。

索绪尔将语言看成是一个完整的符号系统,组成此系统的各成分在性质和意义上都受制于该系统本身的一套规范。

结构主义以索绪尔理论为基石,将文学视为一个基于其内在叙事语法规则的符号系统,重点关注其内部各成分间的关系。

结构主义叙事学家托多洛夫参照语言学模式总结文学叙事的规则,建构起一套新的叙事结构模式。

热奈特不仅受到了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更直接接受了托多洛夫从时间、语式、语态三个语法范畴出发来分析叙事问题的方法。

俄国形式主义者认为文学的特性不在于写什么而在于如何写,文学叙事主要包括“故事”和“情节”,且“情节”决定“故事”。

基于这种形式主义观念,普洛普在他的研究中将重心放到了作品的形式结构上。

但他只注意到了故事表层的句法关系,后来的格雷马斯、列维·斯特劳斯、布雷蒙等对故事的深层与表层结构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总结出了各式各样的故事语法模式,这些叙事结构模式虽显得大而空泛,却为热奈特的研究提供了借鉴。

新批评派的代表人物布鲁克斯和沃伦在《理解小说》中提出了小说中“谁说”的问题,由此引出了“叙事聚点”这一概念,为热奈特的“叙述聚焦”理论奠定了基础。

而且,在叙事程式的研究上,热奈特明显受到了美国芝加哥学派韦恩·布斯的《小说修辞学》的影响,而布斯在叙事形式上的看法与新批评派则颇为类似。

博览众家之长的热奈特于1972年发表了《叙事话语》一书,详尽地阐述了他的叙事理论。

其理论核心包括:在对叙事本质的认识上,热奈特认为,叙事是以具体叙事话语为基础的。

因此,他对叙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叙事话语上。

在《叙事话语》中,他先指明了“叙事”包含的三层概念:“叙事”(即叙事话语,指陈述一个或一系列事件口头或书面的话语)、“故事”(叙事话语陈述的真实或虚构的事件)、“叙述”(讲述话语产生的叙述行为),然后以“叙事”为核心,重点研究了“叙事”和与其相关的另外两个层面——“故事”和“叙述”间的复杂关系。

热奈特叙事理论

热奈特叙事理论

叙事学:叙事学理论发源于西方,以形式主义批判而闻名于世。

20世纪的叙事学诞生于法国。

叙事学是由拉丁文词根narrato 加上希腊文词尾logie构成的。

顾名思义,叙事学应当是研究叙事作品的科学。

然而这种定义经不起深究。

因为叙事学研究对象——“叙事作品”的界定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新版《罗伯特法语词典》对“叙事学”所下的定义是:“关于叙事作品、叙述、叙述结构以及叙述性的理论。

”而七卷本的《大拉鲁斯法语词典》对“叙事学”的解释是“人们有时用它来指称关于文学作品结构的科学研究”,显然,这里的“文学作品”并不只包括叙事作品一种。

两种定义颇有出入,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即:它们都重视对文本的叙述结构的研究。

简单说来,叙述学就是关于叙述本文的理论,它着重对叙事文本作技术分析。

罗兰·巴特认为任何材料都适宜于叙事,除了文学作品以外,还包括绘画、电影、连环画、社会杂闻、会话,叙事承载物可以是口头或书面的有声语言、固定或活动的画面、手势,以及所有这些材料的有机混合。

而实际上,叙事学的发展并没有完全遵循这种设想,它的研究对象局限于神话、民间故事、尤其是小说这些以书面语言为载体的叙事作品中。

即使是进入到非语言材料构成的叙事领域中,也是以用语言作载体的叙事作品的研究为参照进行的。

连巴特撰写的《时装体系》一书,也是在研究报刊杂志上关于时装的文字符号。

单就神话,民间故事,小说而言,叙事学早期关注的是前二者,主要研究的是“故事”;叙事学发达以后主要研究后者,关心的是“叙事话语”。

所以它们是不能同日而语的。

这样,从实际发展情情况来看,叙事学是对主要以神话、民间故事、小说为主的书面叙事材料的研究,并以此为参照研究其它叙事领域。

“叙事学”一词最早是由托多罗夫提出的。

他在1969年发表的《〈十日谈〉语法》中写道:“……这部著作属于一门尚未存在的科学,我们暂且将这门科学取名为叙事学,即关于叙事作品的科学。

”实际在此之前,叙事学的研究设想和理论轮廓已经相当完整。

从热奈特的叙事视角理论挖掘《德伯家的苔丝》的叙事艺术

从热奈特的叙事视角理论挖掘《德伯家的苔丝》的叙事艺术

从热奈特的叙事视角理论挖掘《德伯家的苔丝》的叙事艺术【摘要】《德伯家的苔丝》是一部充满叙事艺术的经典小说,本文从热奈特的叙事视角理论出发,探讨了该小说中的叙事手法。

通过分析作者的选择和运用,揭示了热奈特理论对读者更好理解小说的重要性。

将其他叙事视角理论与文章分析进行对比,探讨其一致性。

小说中叙事艺术的特点得到了总结,同时展望了叙事视角理论在文学作品分析中的应用前景。

通过这篇文章,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德伯家的苔丝》中的叙事艺术,并对热奈特的叙事视角理论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

【关键词】《德伯家的苔丝》,热奈特,叙事视角理论,叙事艺术手法,选择和运用,理解小说,对比,特点,前景展望。

1. 引言1.1 介绍《德伯家的苔丝》小说《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著名小说家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19世纪英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该小说讲述了女主人公苔丝·德伯在命运的波折中经历了爱情、亲情、社会阶层等多重困境,最终坚强勇敢地走向了自己的人生彼岸。

苔丝·德伯是一个典型的贫穷乡村女孩,却因为自身的才华和美丽吸引了富有的家族长子亚历克斯·德伯。

两人的爱情受到了阶级差距和社会伦理的束缚,他们在爱与责任之间挣扎、矛盾。

在遭受世俗压迫和命运的捉弄后,苔丝只能选择逃避,孤身一人在时代的角落里默默承受着痛苦。

小说通过描写苔丝的命运变化,反映了19世纪英国社会的种种黑暗面和阶级现实。

《德伯家的苔丝》以其深刻的社会寓意和感人的情感描写,成为了经典文学作品,被广泛传播和研究。

在本文中,我们将通过热奈特的叙事视角理论来解读这部小说,探索其中隐藏的叙事艺术和深刻内涵。

随着我们的研究深入,相信读者们也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伟大的文学作品。

1.2 介绍从热奈特的叙事视角理论从热奈特的叙事视角理论是现代文学理论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理论,它对文学作品的叙事结构和叙述方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根据热奈特的理论,叙述并不是客观、中立的,而是受到叙述者的主观态度和立场所影响的。

从热奈特叙事视角理论看《围城》的叙事视角艺术-2021年文档

从热奈特叙事视角理论看《围城》的叙事视角艺术-2021年文档

从热奈特叙事视角理论看《围城》的叙事视角艺术-2021年文档从热奈特叙事视角理论看《围城》的叙事视角艺术叙事视角是当代西方叙事理论的关注点之一,尤其在20世纪以来的现代小说中得到了有意味的运用(如《追忆似水年华》、《喧哗与骚动》等)。

美国文艺理论家艾布拉姆斯(M.H.Abrams)在《文学批评术语词典》(A Glossary of Literary Terms)中将叙事视角(point of view)定义为:“叙述故事的方法�D�D作者所采用的方式或观点,读者由此得知构成一部虚构作品的叙述中的人物、行动、情境和事件。

”可见,叙事视角在叙事文本中是连接作者和读者的重要媒介,作者通过使用多样的叙事视角将自己体验的世界、人生经验转化为立体繁复的语言叙事世界,而读者亦可通过解读作者叙述故事的不同视角来思索、体味作者于其中所蕴含的文心。

这其中就包括谁在看,看到了什么,看者和被看者的态度如何,要传达给读者什么信息等问题。

叙事视角在中西方的叙事理论中都有论及。

在中国,对叙事视角的论述多散融于明清小说评点中,多是评论家精微的个人体悟和赏鉴,紧贴文本,鲜活生动,但这种个人体悟并未进一步上升为可操作性的理论,因此在叙事视角的方法论阐述上略显不足,尤其在面对中国现代叙事文本时,这种个人式的体悟就显得“羚羊挂角,无处可求”。

而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法国的西方叙事学源自结构主义,借用语言学的相关理论,提倡“科学”的分析文本,提出了一些操作性较强的理论,正可补其不足。

因此,以西方叙事视角的理论来解读中国现代小说,不仅可从新的方法论角度来阐发小说文本的意蕴,体会作者在叙事技巧上的匠心所在,亦可促使我们反观中国的传统叙事视角理论,进一步思索其运用于中国现代小说的可行性。

本文将以小说《围城》为例,尝试借用热奈特的叙事视角理论对之进行分析。

以往对《围城》的研究多关注其语言上的技巧,这是小说呈现给读者最表层的感受面,亦确为这部小说极有特色之处,但这部小说的价值绝不仅于此,作者于其中所构建的“围城”意蕴更是引人人胜处。

典型博文的热奈特叙事理论分析——以《当大清帝国遇上大英帝国》为例

典型博文的热奈特叙事理论分析——以《当大清帝国遇上大英帝国》为例

研究交流典型博文的热奈特叙事理论分析——以《当大清帝国遇上大英帝国》为例文/胡小燕摘要:热奈特叙事理论是法国结构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叙事策略分析有着深远的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手机等互联网终端的应用,网络语言和网络用语成为人们叙事、阅读的重要媒介,本文试图用经典理论解读地瓜熊老六的博文《当大清帝国遇上大英帝国》,探索网络语言特殊魅力背后的结构组成,为自媒体时代的典型叙事模式找寻优势与缺陷。

关键词:热奈特;叙事理论;微博;大清帝国杰拉尔·热奈特是法国著名的叙事学理论家,他在其早期学者作为先声的普罗普的故事形态学和作为范式的索绪尔的结构语言学的[1]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研究,在其1972年发表的《叙事话语》中指明了“叙事”包含的三层概念:“叙事”(即叙事话语,指陈述一个或一系列事件口头或书面的话语)、“故事”(叙事话语陈述的真实或虚构的事件)、“叙述”(讲述话语产生的叙述行为),以“叙事”为核心重点研究了“叙事”和与其相关的另外两个层面——“故事”和“叙述”间的复杂关系[2]。

同时,他主张将叙事策略从时序、语式、语态三个层面来衡量。

博客,英文Blogger,为Web Log的混成词英译而成。

它的正式名称为网络日记;是使用特定的软件,在网络上出版、发表和张贴个人文章的人,或者是一种通常由个人管理、不定期张贴新的文章的网站。

一个典型的博客结合了文字、图像、其他博客或网站的链接及其它与主题相关的媒体,能够让读者以互动的方式留下意见,是许多博客的重要要素。

微博同微信、客户端一起成为网络媒体“两微一端”重要形式。

“当大清帝国遇到大英帝国”,是网络博客地瓜熊老六的一篇博文,针对中国企业在英国造核电站,引起英国舆论的争议,对此英国BBC电视台采访中国驻英大使刘晓明的一段录像,引发热议,在此基础上,网络写手,用网络语言叙述了这个事情的背景和相关外延。

(下文将该网络博文简写为《当》)。

一、博文中的叙事时序热奈特在法国的结构主义叙事研究中研究的重点是叙事作品中的叙事时间,在他的长篇论文《论叙事文话语》中,他以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中的叙事为特定的研究对象,区分了作为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的故事时况和作为叙事文本中具体体现出来的时间状态的叙事文时况,具体研究了叙事文时况中的时序、时长、频率等叙事问题[3]。

以热拉尔·热奈特的叙事学理论分析《琅琊榜》

以热拉尔·热奈特的叙事学理论分析《琅琊榜》

以热拉尔·热奈特的叙事学理论分析《琅琊榜》作者:麻玥来源:《今传媒》2016年第03期摘要:2015年一部《琅琊榜》,在同期的电视剧中,可谓一压群雄。

但有一现象,也是不容忽视的。

该剧自上线以来,豆瓣上的评分呈下滑趋势。

笔者认为该剧在影像视听艺术上的突破,对中国电视剧来说确是一次大胆且较为成功的尝试,但在叙事上,仍存有漏洞。

虎头蛇尾的计谋阐释和过于拖沓的叙事节奏,无疑成为了该剧优于吸引观众却困于留住观众的关键。

本文将以法国结构主义叙述学代表:热奈特,所提出的叙事学理论,对该剧的叙事进行分析,力图从中找出该剧叙事力度不足的理论依据,供之后影视作品在叙事结构构建时,不单单关注镜语的发展,也着手于“叙事”的艺术琢磨,以期给以后的电视剧创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琅琊榜》;叙事学;权谋剧;热拉尔·热奈特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3-0087-02一、引言《琅琊榜》的热播使得“江左梅郎,麒麟之才,得之可得天下”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小谈。

这部良心之作,以国画墨色的浓淡相宜,儒家古训的低眉谦逊、琴曲合鸣的高山仰止、帝王家觥筹独奏的悲鸣、文人墨客推杯换盏的游移为影像气质,在画面色彩、叙事节奏、音乐渲染和镜头运用等视听语言方面,都唤起了观众的心理认同。

在个人主义、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导演所构造的这样一个似曾相识的“架空时代”,无疑唤起了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观众们深藏心底的“江湖情怀”。

这也是该剧上线后,迅速得到追捧的原因之一。

不过在好评连连的背后,我们不能忽视其作为一部“权谋剧”在叙事上却显得单薄。

二、故事梗概与叙事线索和权谋剧的叙事模式《琅琊榜》整部剧以诡术多变、又重情重义的梅长苏作为主线,重在展现他以谋士的新身份重回朝堂后,通过自己的才智和权术,使谜案昭雪、新君登基,最终完成复仇的整个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编剧重在展现朝堂之上夺嫡之战中的尔虞我诈、悬念迭起,朝野之下兄弟之间的有情有义,群臣之间的精忠报国。

热奈特的叙事理论分析及运用——以《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为主

热奈特的叙事理论分析及运用——以《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为主

的延续 时问指 的 是故 事 时 间 可能 小 于 、等 于 或大 于 叙 事 时 间。 它 描写停 顿 ” 、“ 概要 ” 、“ 省 略” 、“ 场 景” 。作 在2 0世纪 这个 充满挑 战 和变 革 的时 代 ,各种 学 派 和理 论 都 以 的叙述 主要方 式有 “ 反 叛性 的文 学宣 言和标 新 立 异 的理 论 而 称 雄 一 时 ,叙 事 学 也 是 在 者 把 《 追忆 》 分 为 1 1 个 大 的叙 述单 位 ,还计 算 出每 个单 位故 事 延 这 样 的时代 中涌 现 出来 的 。对 于 叙 事 学 的定 义 目前 没 有 一 致 的 意 续 的时 间和 在小说 中占的篇 幅 。
同时叙 述和插 入 叙 述 。 同时把 叙 述 层 次分 为 :外 故 事 叙 事层 、内 方 面 的研究 。为 了避免 混乱 ,把 “ 能指 ” ,陈述 ,话 语 或叙 述 文 本 故 事叙 事层 和元故 事 叙 事层 。叙 述 者 则 分为 处 于 故事 之 外 的 “ 异 称 作本 义 的叙事 ,把 “ 所 指 ” 或叙 述 内容 称作 故 事 ,把 该 行 为 所 故 事叙 述者 ” 和处 于故事 之 内的 “ 同故 事叙述 者 ” 。并 提 出 了叙述 处 的或 真或 假 的总情境 称作 叙述 。 者 的职 能 :叙 述 职能 、管 理 职 能 和交 际 职 能 。受 述 者 与 叙 述 者 一 在 文学 叙事 中 ,特 别 是 虚 构叙 事 的领 域 ,文 本 分 析 是 我们 掌 样 是叙述 情境 的 组 成部 分 ,二 者 必然 处 于 同 一个 故 事 层 ,也 就是 握 的 唯一研 究工 具 。而 对 其 他二 者 的 了解 只能 是 间 接 的 ,不 可 避 说 ,受述 者并 不先 天 地 与读 者 想 混 ,正 如叙 述 者 并不 与 作 者 相 混 样。 免 要 以叙事话 语 为 媒 介 ,因 为事 件 是 话语 的对 象 ,而 叙 述 行 为 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奈特叙事理论热奈特在《叙事话语》中从时序(order),时长(duration)和频率(frequency)三个方面讨论了叙事话语时间和故事时间的关系,但是他提出的叙事时间理论并不完善。

本文从时序、时长和频率三个方面剖析西方叙事时间理论未能覆盖的理论盲区,论证中国古典叙事时间理论如何填补这些空缺。

在探讨中西叙事时间理论的差异性和互补性的同时,挖掘中西叙事时间理论的文化思想渊源和美学涵义,并提议建构一种融合中国文学叙述特点和西方叙事理论的叙事学。

关键词:叙事时间理论;“隔年下种”与时序;“趁窝和泥”与时局;“草蛇灰线”与频率西方叙事文学经历了“史诗-浪漫传奇-长篇小说”这样的演变,构成一个一脉相承的叙事系统。

叙事以严密的逻辑关系在时间中进行和发展,时间是逻辑叙事的起点和终点。

浦安迪认为,“叙事的统一性和完整性是通过叙事情节的‘因果律’和‘时间化’的标准而言的”(浦安迪,56)。

也就是说,西方小说体式的基本模式是时间的。

时间在西方文学上的地位和意义使学者对这一问题格外关注,话语时间由此进入了叙事批评的视野。

托多洛夫在《文学作品分析》中率先讨论故事时间和话语时间的相关问题,他指出,“使话语转变为故事的信息的一个形态是时况,时况问题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有两种相互关联的时间关系:一是被描写世界的时间性,另一个则是描写这个世界的语言的时间性。

”(托多洛夫,1987: 61)受其启发,法国叙事学家热拉尔·热奈特在《叙事话语》一书中就故事时间和话语时间的关系问题展开讨论,提出叙事时间的三大要素----时序(order)、时长(duration)、频率(frequency),使时间理论日臻成熟。

作为一种理论工具,结构主义叙事学自上世纪80年代传播到中国以来,受到中国学界的广泛关注,叙事时间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研究者或是利用文本证实热奈特叙事时间理论模式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或是借用叙事时间理论来研究中外文学作品的叙事时间策略,探讨其中体现的文化意蕴和思想内涵,取得了丰硕成果。

但是,国内叙事时间理论的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大多数学者采取拿来主义的方法,用西方理论阐释西方文学作品,做了一些重复性工作;有的研究者把西方的理论和观点生搬硬套在中国文学作品甚至是中国古典文学上,忽略了中国叙事作品的独特属性。

虽然西方时间理论在解读中国文学理论时常力所不逮,但是到目前为止,尚未有人针对这一问题展开研讨。

本文以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叙事时间为切入点,从时序、时长、频率三个方面探讨西方叙事学未能覆盖的理论盲区,在突出发展中国叙事学的同时,提议建构一种“把西方的叙述学理论与中国文学叙述特点相融合,既有西方叙述学的缜密结构,又能恰如其分地把中国文学,特别是古典文学恢宏意蕴表达出来的系统体系”(乔国强,30)。

一、“隔年下种”:“时序”研究的完善热奈特关于叙事时间理论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是时序理论。

他把时序分为两类,一是叙事时序,二是故事时序。

叙事时序是事件在叙述话语中的排列顺序,是叙述者讲述故事的时序;故事时序则指事件发生的自然时间顺序。

在叙事作品中,故事被叙述的顺序不可能完全等同于故事发生的时间顺序,这就是时间倒错。

热奈特认为时间倒错包含倒叙(analepsis)和预叙(prolepsis)两种形式。

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在时间上后发生的事情)提前,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先后发展顺序进行的叙述叫做倒叙(普林斯,8);提前讲述将来要发生的事情叫做预序(同上,87)。

作为西方文学叙事的传统,倒叙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荷马史诗》。

热奈特认为,“从中间开始,继而进行回顾性解释”的西方小说叙述惯例起到增加故事悬念、制造叙事张力的作用。

倒叙的手法制造出神秘、恐怖、怪诞的氛围,增加了故事的可读性,同时也使小说在结构上更具有艺术性。

热奈特认为在西方叙事中,预序极少出现,使用率远远低于倒叙,这是由西方注重因果律的叙事传统决定的。

他指出,“提前,或时间上的预叙,至少在西方叙述传统中显然要比相反的方法少见得多……小说(广义而言,其重心不如说在19世纪)‘古典’构思所特有的对叙述悬念的关心很难适应这种做法,同样也难以适应叙述者传统的虚构,他应当看上去好像在讲述故事的同时发现故事。

因此,在作品中预叙极为少见”(Genette,67)。

以色列叙事学家里蒙-凯南也提出,“用得较少的——其理由显而易见——是事件发生前的叙述(‘事前叙述’)…采用这种预见性叙述的现代作品却颇为罕见”(Rimmon,92-93)。

然而,在中国古典叙事作品中,预序并不少见,且是一种重要叙事手段。

清初文学批评家毛宗岗在《读三国志法》中用“隔年下种”来形容这种手法,他指出,“《三国》一书,有隔年下种,先时伏着之妙”(毛宗岗,387)。

“隔年下种”表意是指头年秋天种下种子,来年春天种子发芽。

在叙事作品中指为后文埋下伏笔,通过伏应关系使情节前呼后应,即为西方叙事学所说的预叙。

预叙的手法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史传,继而频繁出现在各类文学叙事作品中,包括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小说、唐传奇、宋元话本、明清章回体小说等。

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预叙往往以梦境、占卜、偈语、诗词、曲词、判词、酒令、谜语等隐含形式出现,或是预示后来情节走向,或是照应人物命运,或是预言故事的结局。

例如,《红楼梦》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讲述了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在“薄命司”翻阅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的故事。

这些判词预示了作品中人物的命运:“玉带林中挂”,预言黛玉孤独而终;“金簪雪里埋”预示宝钗备受冷落;“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

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泉” 预兆迎春错嫁“狼夫”而被折磨至死;“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暗示惜春出家为尼,如此等等。

再如,《金瓶梅》第二十九回和第四十六回采用以相面占卜为暗示的预叙手法,让吴神仙和老婆子为西门庆、吴月娘、李娇儿、孟玉楼、潘金莲、李瓶儿等人看相算命,借此预示人物的命运,为后面事件的发生埋下伏笔。

杨义先生指出,中国作家在叙事元始就采取“大跨度、高速度的时间操作,以期和天人之道、历史法则接轨”(杨义,2009:152)。

由于中国叙事是“从大时空里开始的,所以对整个事件、人物的发展和命运都心中有数,就是说对故事进展带有预言性,长于预叙。

”(杨义,2004:96-97)。

中国古典文学的叙事动力不是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的情节,真正抓住读者的是故事情节的表现过程,尤其是宏观操作中隐射结局的宿命感和透视人生的预言感。

正是这个原因,预叙这种叙事手法不仅不会降低故事的悬念,反而是吸引读者的重要策略。

它以暗指的方式影射人物的命运和故事情节的发展,起到埋伏笔、使故事前后照应、增加故事的可读性等功用。

结构主义叙事学认为,同样的结构元素以不同的顺序进行组合,表达的意义不同。

中西文化中两种不同的时间景观各具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审美意蕴,叙事文本中对时间的处理方式折射人与宇宙的关系,叙事时间顺序的差异意味着时间观、天道观的差异。

西方叙事作品“从中间写”,广泛使用倒叙的时间倒错策略,体现了西方对事物之间关系的因果律的关注和倾向于改造自然的传统;而中国传统文化历来讲究两极对称、天人合一,中国古人崇尚自然论,认为天地万物按照固有的规律自然运转,一切事物的生死存亡都是自然发生的,没有目的和主宰,因而中国古典文学家在创作中一般从开头写起,多采用预序的叙事手法,表达对事物进程采取自然的态度,展示中国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作为时序理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预叙这种技巧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学者应该把它从被忽视的状态中解放出来,让它充分施展其特有的魅力。

二、“趁窝和泥”:“时长”缺陷的修复在文学作品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一天发生的事情可以写成一本书,而几百年发生的事情可以用一两句概括。

这就涉及到热奈特叙事时间理论三大要素中的第二个问题---时长。

时长,也称为时距,是故事时间和话语时间之间关系的现象组合,或者说是故事时间与话语时间长短的比较。

在文本中,故事时间与话语时间不可能完全统一,若叙述时间比故事时间长,则情节密度小,叙事节奏慢;若叙述时间比故事时间短,则情节密度大,叙事节奏快。

热奈特根据话语时间与故事时间的差距,把时长分为四种类型:省略、概要、场景与停顿。

叙事节奏的跌宕起伏能够使叙事形态的虚实、疏密有机融合在一起,增强作品张力,生发出丰富的文化内涵。

热奈特就故事时间和话语时间的关系问题进行了细致的划分,但是他回避了一个棘手的话题,即单一话语时间与多重故事时间的冲突的问题。

托多罗夫指出,叙事的时间是线性时间,而故事发生的时间则是立体的。

在同一个时间内,许多事件可以在不同的空间内同时发生,因此故事的发展是立体的、网状的;而文字的描写是线状的,话语则必须把他们一件一件地叙述出来,一个复杂的形象就被投射到一条直线上。

要在话语中把这些事件同时叙述出来是不可能的,这就是学者所说的叙事无能。

J.L.博尔赫斯在小说《交叉小径的花园》中也就这个问题进行探讨,他提出,“作为一名作家,我的绝望就肇始于此…印入我眼帘的,均是同存性的事物,可现在流于我笔端的,却是依次性的,因为语言是依次连接的。

”(博尔赫斯,41)如何在线性的叙事时间中揉入多个共存性的事件也是中国文学家所关注的焦点。

事实上,这个让西方学者至今头疼的问题早在17世纪就已被中国学者解决。

中国古典小说场面宏大,人物众多,关系交错复杂,被清代评点家张竹坡称为“趁窝和泥”的手法调和了多个事件在空间意义上同存、在叙述中却有时间上的依存性这一组矛盾,解决了如何叙述同一时间、不同空间、不同人物身上发生的不同事件的问题。

张竹坡在评述《金瓶梅》第十九回“草里蛇逻打蒋竹山,李瓶儿情感西门庆”时写道: “上文自十四回至此,总是瓶儿文字,内穿插他人,如敬济等,皆是趁窝和泥....。

此回乃是正经写瓶儿归西门氏也,乃先于卷首将花园等项题明盖完,此犹娶瓶儿传内事,却接叙金莲敬济一事,妙绝。

《金瓶》文字,其穿插处,篇篇如是。

”(张竹坡,281)第十四回到第十九回以李瓶儿和西门氏的关系为主线,借用李瓶儿与其他妻妾的关系,穿插了瓶儿为潘金莲拜寿、杨酞被参、陈洪充军、陈敬济带西门大家奔西门家避祸等多个与主线相关但又互相独立的事件。

张竹坡称这种技法为“趁窝和泥”。

所谓的“窝”指的是主要情节,是纵向发展的,“泥”是依附于主要情节的次要情节,是穿插于主要情节间的故事,“趁窝和泥”的笔法就是以纵向推进的基本情节线索为主干,借人物关系横向展开穿插他人他事。

主线在推进中由于支线的穿插被延迟,时间暂停而空间无限展开,频繁的叙事情节的“穿插”形成了“独特纵横交错的线索架构”,支撑起“千百人合成一传”的封闭式的网状结构(农美芬,42)。

浦安迪指出,“中国的叙事传统习惯于把重点或是放在事与事的交叠处之上,或是放在‘事隙’之上,或是放在‘无事之事’之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