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经济增长理论及其对现实经济的启示(精)
第四节 新增长理论
一、新古典增长理论的缺陷
★新古典增长模型中,技术进步是一个外 新古典增长模型中, 生变量, 生变量,模型对技术进步的根源未做进一步的 解释; 解释; ★模型关于生产函数规模报酬不变的假设 与事实不符; 与事实不符; ★模型没有对劳动力增长率和技术进步率 做出解释,因而对控制人口增长率、 做出解释,因而对控制人口增长率、提高技术 进步速度没有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进步速度没有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在解释现实方面也遇到了很大的麻烦。 ★在解释现实方面也遇到了很大的麻烦。
(二)罗默模型的基本思想 罗默模型将生产要素分为物质资本、劳动( 罗默模型将生产要素分为物质资本、劳动(指非熟 练劳动)、人力资本(指熟练劳动)和技术水平等。 )、人力资本 练劳动)、人力资本(指熟练劳动)和技术水平等。 知识的进步体现在两个方面: 知识的进步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劳动者的熟练程度,用人力资本来表示; 一是劳动者的熟练程度,用人力资本来表示; 二是体现在新设备、新原材料等物质产品之上, 二是体现在新设备、新原材料等物质产品之上,用 技术水平来表示。 技术水平来表示。 这样, 这样,知识或教育水平等都进入到了经济增长模型 知识或技术是厂商投资的副产品, 中,知识或技术是厂商投资的副产品,其边际收益也是 递减的。 递减的。 如果人口增长率为零,为了保证经济实现长期增长, 如果人口增长率为零,为了保证经济实现长期增长, 就必须使知识投资的社会收益率保持不变或递增的趋势。 就必须使知识投资的社会收益率保持不变或递增的趋势。
二、新增长理论概述 (一)阿罗“干中学”(learning by doing)模型 阿罗“ 阿罗 干中学” 模型 阿罗将经济增长过程中的要素投入分为有形的 要素投入和无形的要素投入。累积总投资表示“ 要素投入和无形的要素投入。累积总投资表示“干中 获得的知识经验,它包含在模型之中。这样, 学”获得的知识经验,它包含在模型之中。这样,学 经验、 习、经验、技术进步等无形要素投入就以有形的要素 投入表示出来,并成为模型的内生变量。 投入表示出来,并成为模型的内生变量。 技术进步是投资的副产品, 技术进步是投资的副产品,是厂商在生产过程 中积累经验的结果。 中积累经验的结果。 阿罗模型的缺陷是: 阿罗模型的缺陷是:由于知识和技术的溢出不 够强,内生的技术进步不足以推动经济持续增长, 够强,内生的技术进步不足以推动经济持续增长,而 必须要求人口作为外生变量以一定比率增长。 必须要求人口作为外生变量以一定比步和技术水平的提高是累积性的, 知识进步和技术水平的提高是累积性的, 知识进步和技术水平的提高是累积性的 因而一国要实现经济的长期增长, 因而一国要实现经济的长期增长,必须重视知 识的进步与知识的累积; 识的进步与知识的累积; 2.技术进步和知识的累积需要激励,保护 技术进步和知识的累积需要激励, 技术进步和知识的累积需要激励 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保护权利有利于激励更多的人从事 研究与开发工作, 研究与开发工作,有利于取得更多的技术创新 成果; 成果; 3.政府应该倡导科学技术的创新,通过对 政府应该倡导科学技术的创新, 政府应该倡导科学技术的创新 研究和开发提供补贴而达到促进经济增长的目 的。
经济发展理论读后感
经济发展理论读后感经济发展理论是一门重要的经济学理论,它研究了经济增长、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对于指导国家经济政策和企业经营决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阅读了相关的经济发展理论书籍后,我深受启发,对于经济发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经济发展理论强调了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内在联系。
经济增长是指国民经济总量的增加,而经济发展则是指经济结构的优化、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而经济发展又是经济增长的目的和结果。
这种内在联系使得经济增长与发展的研究不再是简单的数量增长,而是更加注重经济结构和质量的提高,这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次,经济发展理论强调了市场机制的作用。
市场机制是资源配置的重要方式,它能够有效地调动资源,促进生产和创新,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经济发展理论认为,市场机制能够有效地引导企业进行竞争,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提高生产效率,从而推动经济的增长和发展。
同时,市场机制也能够有效地调节资源的供求关系,保障经济的平稳运行。
因此,经济发展理论提倡在经济发展中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
再次,经济发展理论强调了政府的作用。
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能够通过宏观调控、产业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手段,引导和促进经济的发展。
政府能够通过制定相关政策,调节市场经济的失灵,解决市场的不足,保障公共利益,促进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
同时,政府还能够通过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源培训等手段,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经济发展理论认为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应该积极参与和引导经济的发展。
最后,经济发展理论强调了全球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的主要特征,它使得各国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形成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
经济发展理论认为,全球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它能够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技术的传播和市场的扩大,推动经济的增长和发展。
浅析新制度经济学经济增长理论的内涵及当代借鉴意义
浅析新制度经济学经济增长理论的内涵及当代借鉴意义作者:李伟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第23期(黑龙江大学,哈尔滨150080)摘要:改革开放是中国实现经济增长与发展的转折点,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渐进变革,中国经济实现高速增长。
不可否认制度的变革对中国经济增长起到关键的推动作用,这也从一个方面印证了新制度经济学经济增长理论的科学性。
因此,探讨新制度经济学经济增长理论,从经济增长的静态与动态两个角度深度剖析理论的内涵,以期为中国进入后危机时代的经济增长提供理论借鉴就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经济增长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3-0006-03一、新制度经济学派对制度含义的解析(一)制度含义在新制度经济学派中,“制度”(institution)是指社会中的“游戏规则”,它是被创造出来规范人们之间交流的。
制度通过给人们建立行为规范降低了人们交流中的不确定性。
正是因为拥有了制度,人们之间的日常交流才形成了惯例,我们知道怎样与别人打招呼,知道在各种场合应如何举止。
制度结构具有三个组成部分:正式法规、非正式法规、实施机制。
正式法规是指经济社会中的文本法规。
最典型地,宪法是一国最根本的正式法规,而且正式法规可以通过国家或企业得以建立和形成。
非正式法规是指社会中的非文本法规。
它包括文化、行为准则、作风标准,等等。
生活在不同国度的公民从小就开始学习这些非文本法规的准则和态度。
实施机制是制度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只有将正式法规和部分非正式法规付诸实践才能保证制度具有看得见的作用,保证制度效率的实现。
(二)制度的枢纽——科斯定理“只要产权是明晰的,并且交易成本为零或者很小,则无论在开始时将产权赋予谁,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将是有效的”这就是科斯定理所陈述的内容。
仔细分析我们可以看出:(1)当交易成本为零时,不管产权如何分配,有效的产出总会实现。
美国新经济的特点与启示
美国新经济的特点与启示一、什么是新经济所谓新经济,是指以高新技术为基础,以信息产业化为标准,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与大市场相结合的经济。
“新经济”是美国人在分析美国经济出现的新现象时首先提出来的新名词。
美国经济出现的新现象第一,美国经济自1991年3月走出低谷,持续增长,已经创下了美国历史上时间最长的经济增长记录,并且在一观有条件下,无法预测目前美国经济的这一轮增长将在何时结束。
也就是说,美国经济出现了难以预测的超长增长的新经济周期。
第二,美国经济目前的这一轮增长还具有高增长率与低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同时并存的新特征。
第三,美国经济目前的这一轮增长与美国产业结构的巨大变化密切相关。
例如,美国的信息产业在保持长期高速增长的同时,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就业人数大量增加、产品价格大幅度下降和产品功能大量增加。
二、新经济特征(一)“一高两低”现象“一高”即经济的高增长率,“两低”即低通货膨胀率和低失业率。
美国经济在走出20世纪90年代初的衰退后经历了两年多的蹒跚复苏,1993年以后开始真正的扩展。
1995年以后,经济的扩展势头越来越猛,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出现连续超过4%的高速增长,同时失业率却持续走低。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经济高速增长和低失业率并没有带来高通货膨胀。
(二)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高实际GDP增长,低通货膨胀率和低失业率的经济运行的一个重要支撑力就是生产率的加速增长。
新经济的知识基础决定了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知识可以提高投资的回报,反过来又可以促进知识的积累。
1995年以后,美国的生产率加速增长,1995——2000年平均增长3%。
(三)实际个人消费支出和私人固定资本投资快速增长消费者对商品和服务需求的不断增长,一直是美国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20世纪90年代以来推动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主要因素首先是个人消费支出的增长。
——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环境的持续好转,经济增长强劲和就业率的提高,个人实际收入也逐步增长。
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及其现代启示
面对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下滑,人们又一次把目光聚焦到凯恩斯(英国经济学家,其代表性著作《货币、利息与就业通论》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如今,面对世界各国如何走出美国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萧条,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必须高擎凯恩斯的旗帜,回到凯恩斯的时代。
在这个非常特殊的时刻,凯恩斯的经济理论有利于我们理解当前的经济形势,理解我国政府推出的旨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经济政策。
一、凯恩斯经济理论的主要主张对于社会科学来说,伟大的理论来源于现实的实践。
1929--1933年的大危机造就了凯恩斯的经济学。
这次世界经济危机不仅打击了资本主义经济,还动摇了传统西方自由市场经济的理论地位。
人们不再相信自由经济能给整个社会带来持续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的增加。
从一定意义上讲,人们开始丧失了对自由竞争为特点的传统市场经济的信心。
面对经济大萧条,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寻找出路。
1933年3月,罗斯福当选美国总统。
他上台后,积极推行政府干预,实行了一系列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扩大政府直接投资,注重提振人们信心,使经济萧条走出低谷,开始复苏。
此后,西方经济学家被迫对现有的经济理论进行反省和批判,并企求新的理论来解释严峻的危机现实,以得出挽救资本主义的可行办法。
于是时势造英雄,凯恩斯没有错过机会,他的理论伴随的宏观经济学说就应运而生了。
凯恩斯在他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里提出了有效需求的理论体系和通过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减少失业、治理萧条的经济政策主张。
如果没有凯恩斯在经济学上的创造,扩张性财政政策就可能只是一种偶然的应急措施,而不会成为各国政府的经济政策选择。
首先,凯恩斯针对经济危机期间出现的严重失业状况,重新解释了充分就业的概念。
传统的经济理论否定了社会存在普遍的失业现象,认为这些大量的失业也仅仅是经济中的“摩擦性失业”和“自愿性失业”而已。
凯恩斯认为,传统的失业解释是难以自圆其说的,完全是自欺欺人,对于现实缺乏说服力。
论新经济增长理论及其对现实经济的启示
为23 经济增长率 的长期数据表 明:人 %, 均产 出的增长是递增而非递减 的。而在新 古典增长理论资本的边际收益递减 的前提 下, 资本 的边际产 品增长率是趋于下降的。 也就是说 ,随着一国资本存量 的增加 ,其 产 品的增长率必然收敛于一个稳定值 ,从
而 出现 零 增 长 。
益 产 生递 增 , 为长 期 稳 定 增长 提 供 保 证 。
代表资本 。从表面上看 ,产 出与资本存量 呈正相关 , 这似乎不太恰 当, 但如果将 K 作 为包括人 力资 本、知识 和公 共设施在 内的 广义资本 ,就显得 非常合理 。其单位产量 为Y A = K,它揭示 了产 出与资本存量 的线 性递增关 系 ,从而 否定 了资本收益递减 的 假定 。在 Y A = K模 式下 ,经济可 以持续增
长 。 因此 各 国 经济 从 长 期 来 看 不 会 出现 趋
先 国 家人 均 GDP增长 率 的统 计 ,荷兰
( 7 0 1 8 年 ) 一 .7 、 国 ( 7 5 10 — 7 5 为 00 % 英 18 — 1 2 年 ) 1 % 、美 国 ( 8 0 1 7 80 为 . 4 1 9 — 9 9年 )
论 的核心假设 ,提 出了~套全新的经济增 长与发展 的思想 , 被称 为新经济增长理论 。 罗默的经济增长理论 ( 罗默模型 ) 认为 生产要素应包括四个 方面: 资本、 非技术劳 动、 人力资本 ( 按接受教育的年限来衡量 )
和 新 思 想 ( 点 子 和 专 利 权 的 数 量 来 衡 按
维普资讯
型, 视其为索洛模型 中 “ 技术进步”的另一
种增长动力形式 , 将人 力资本积累作为经济
论 经 增 理 及 新 济 长 论 其
经济发展理论读后感
经济发展理论读后感经济发展理论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了经济体如何实现持续增长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问题。
通过学习这一理论,我对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影响因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和未来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在经济发展理论的学习中,我最深刻的体会是经济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经济发展受到资源配置和生产要素的影响。
资源的配置决定了生产的效率和规模,而生产要素的配置则决定了生产的成本和效益。
其次,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也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技术创新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
此外,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也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政府的宏观调控可以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调节经济的总需求和总供给,而市场机制则可以通过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来引导资源的配置和生产的组织,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不充分性比较突出。
一方面,我国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比较快,而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另一方面,我国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也存在较大的差距。
其次,我国经济发展的结构性问题比较突出。
一方面,我国产业结构比较单一,依赖于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而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的比重相对较低;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也有待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保护问题比较突出。
最后,我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也面临一些挑战。
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过快,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比较严重;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的波动性和风险性也比较大。
针对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我认为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首先,需要加大对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支持力度,促进地区间和城乡间的经济协调发展。
其次,需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提高产业的竞争力和创新力。
再次,需要加强对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管理和监督,提高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
论诺斯经济增长论对中国的启示作用
论诺斯经济增长论对中国的启示作用陈玉荣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先后进行两次制度改革,先是经营权的改革,包括扩权、让利和实现责任制,后是所有权的改革,包括抓大放小、调整布局和实行股份制。
当前,中国各个社会群体暴力倾向的涌动,表明社会矛盾激化,其原因在于社会制度变迁的过程中出现的利益冲突,利益冲突的根本原因是因人们的生存和发展而不断增长的各类需要与相对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而利益冲突的直接原因是在一个社会中由基本经济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法律制度决定的社会具体利益制度安排不合理。
而作为新经济史理论的奠基人和开拓者,1993年曾获得过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著名经济学家格拉斯•诺斯的经济增长论,对现代经济学的最大贡献就是他精辟地解释了制度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并将新古典经济学中作为外生变量的制度看做内生变量,特别是他将产权制度、意识形态、国家、伦理道德等作为经济演进和经济发展的变量,极大地发展了制度变迁理论,对中国经济现实和改革具有极其重要的启示作用。
回顾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经济的发展与改革,可以得出诺斯的制度演化理论更注重对制度短期内的调整研究,强调连续性的变革,及制度变革与经济绩效的关系,是“体制内”的致富理论,这与中国现阶段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相适合。
在今天,国人在经历了长期的贫穷后,寻求富裕的愿望日益强烈,而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是求富的理论,成为在中国盛行研究的主要原因,可以得出诺斯的可借鉴之处。
由于诺斯理论较强的解释力,又由于中国经济改革现实的需要,诺斯的制度变迁思想受到了中国学者的欢迎。
吴敬琏对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作了初步的介绍并就其中的路径依赖理论对于中国改革的意义作了分析。
此外,还有易宪容将诺斯制度变迁理论归结为一种合约理论,并对之特点进行介绍和分析。
国外学者福格尔概括了诺斯在利用经济史发展新制度经济学方面的贡献在于提出制度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制度形成的交易成本对制度安排有重要影响,明确区分组织和制度,提出偶然性在制度变迁中可以发挥决定性作用。
经济增长理论读书笔记
经济增长理论读书笔记经济活动是指为提高一定努力和资源的产量或者为降低一定产量的成本所作的努力。
人均产出的增长, 一方面取决于可利用的自然资源, 另一方面在于人的行为。
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主要关注的是人的行为, 并对人的行为从不同的层次进行探讨。
刘易斯认为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主要有节约的意愿、经济制度、知识、资本、人口和资源还有政府。
本文主要从人们节约的意愿、增进知识与其应用和经济制度三方面分析刘易斯的经济增长理论。
(一)节约的意愿人们有从事经济活动的愿望和努力。
这种努力既可以通过降低某一产出水平的成本来表现 ,也可以通过进行一定投入以带来产出来表现。
假若人们在某一制度环境中没有致富的经济意愿 ,或者由于该制度结构中的非正式约束 ,如价值观念、伦理规范、风俗习惯、意识形态等 ,限制了这种意愿 ,使人们无法作出这种努力 ,就不能推动经济增长。
厉行节约是人们节约愿望的一种表现。
厉行节约, 即降低任何一种特定产品的成本, 或是设法在投入一定的力量或其他资源后, 提高产量。
这类节约的努力主要表现在许多方面: 从试验到冒风险;从职业性的流动到地理性的流动;以与专业化等。
刘易斯认为如果不作出节约的努力, 就不会出现经济增长。
节约的意愿与禁欲主义、财富和社会地位以与人们的有限眼界有关。
刘易斯认为禁欲主义可能制止人们去追求某种生活方式, 但并不制止人们去享受在不触犯教规下所挣来的较高的生活水平。
财富和社会地位影响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积极性。
刘易斯认为各类社会的根本差别在于它们的富人如何使用财富以与与声望有关的财富的来源。
富国和穷国的区别在于生产性投资的习惯, 而不在于收入均等的差异, 也不在于给予富人尊重的差异。
真正重要的是财富表现为生产性投资的人们与财富来自土地所有权和继承权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地位如何。
经济增长还与人们受到习惯和禁忌、愚昧无知的限制。
经济增长还与人们对工作的态度和冒险精神有关。
增长的定义, 即每小时的劳动产出提高了。
中国社会科学院801经济学原理考研试题.doc
99年社会科学院博士入学经济学原理试题一,概念(每题五分):萨伊定律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边际消费倾1何公开市场业务二,简答(任选三题,每题十分)简述不完全竞争经济学的发展过程。
试评论结构学派与新古典学派关于发展中国家是否存在隐蔽性失业的争论。
解决外部性的措施都有哪些?在IS.LM模型中,保证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可以日动维持平衡的经济机制是什么?三,论述(五十分):试述1998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特点、作用、意义和结果。
2000年社会科学院博士入学经济学原理试题一、简答题(共70分。
每题10分)1、马克思关于两大部类的划分及其相互关系。
2、简述马克思关于资本积累、资本集聚和资本集+ZIUJ的相互关系。
3、简述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木经济制度。
4、你如何看待“市场失灵”?5、简述乘数原理和加速原理的相互作川。
6、简述凯恩斯主义的主要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
7、简述1999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A•蒙德尔对经济学的贡献。
二、论述题(30分。
不得少于1000字)试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平等与效率的关系。
谈一谈你对当前宏观经济政策的看法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社会科学院博士入学经济学原理试题1.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与我国收入分配改革(30分)2.不完全竞争市场的缺陷及政府规制(25分)3.假定投资不受利率影响;利用IS.LM模型和AD-AS模型说明,产出、利率、物价总水平是如何决定的?是怎样发生变化的?(30分)4.阐述1998年度获取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主要理论贡献。
(15分)2002年社会科学院博士入学经济学原理试题用总供给和总需求曲线,说明什么情况下产景上升的同时价格下降,什么情况下产量下降的同时价格上升。
二、用图形分析并说明企业的短期成本和长期成本的关系。
三、论述马克思的商品价值向生产价格的转型理论。
四、2001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的主要理论贡献及其在现实经济活动中的应用。
1、评论实验经济学对理性行为假设的挑战(30分)2、新经济增长理论的政策含义及其对中国实践的启示。
第八章经济增长理论
2、产出是资本的函数
产出增长率唯一地由资本增长率来解释。
资本存量
产出和收入
资本增量
储蓄和投资
3、基本方程
设人口增长率n=△N/N, 人均产量= y=Y/N ,人均资 本= k=K/N。s是储蓄率,S=sY。两部门经济中,I=S。
假定折旧是资本存量K的一个固定比率δK(0<δ<1)。 资本存量的变化=净投资△K =I-δK的增加量 。 所以△K = sY-δK,即资本存量变化=储蓄-折旧 同除以劳动数量N,得到:
3)经济含义:经济增长无法用资本和劳动贡 献加以说明的“余值”则是由技术进步带来的,
gA = g -αgN -βgK
第三节 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别人进步了,自己怎么办?
不能眼馋别人,而是寻找追赶的途径。
研究影响经济增长的源泉、因素,并度量它们 所起的作用的大小,以寻求促进经济加速增长 的途径与方法。
长率必须等于储蓄率与资本-产出比之比。
3、模型推导
1)边际资本-产出比等于原有的资本-产出比, 即ΔK / ΔY = K / Y = k。
2)折旧等于零,则当期投资 I 等于当期资本 增加量ΔK;如此则有I / ΔY = k,或I = k·ΔY。
3)S = sY。 4)宏观经济均衡的条件为:I = S 。 5) 联立方程组,得到k·ΔY = sY 即ΔY/Y = s/k
二、新古典增长模型
1、模型的假设
1)资本与劳动存在替代关系,因而资本-产出比可以 改变。
2)规模收益不变,并且资本与劳动的边际生产率递减。 3)市场是完全竞争型的,价格机制起着主要调节作用。
因而劳动和资本的边际生产率分别决定工资和利润, 资本和劳动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充分利用。 4)存在着技术进步,但它是一个有着固定趋势的常数。 技术进步是中性的,不改变资本和劳动的比例,即产 出的规模不变。 5)劳动力按照一个不变的比率增长。
经济增长理论
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增长理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当代西方经济学中的一个新的理论分支。
战后,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之所以把资本主义经济增长视为“第一等优先的经济论题”,其主要原因有:(1)凯恩斯经济理论是采用静态均衡分析方法,考察经济的短期静态均衡和比较静态均衡,需要加以补充,使之长期化、动态化,以考察国民经济在长期内的动态发展变化过程。
(2)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使经济学家们待别注意失业问题。
战后,由于实行了凯思斯主义经济政策,资本主义各国的国民生产总值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持续增长,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从而开始将注意力转向经济增长问题。
此外,汉森认为美国经济将不能长期地充分利用潜在生产能力,因而在1939年提出了“长期停滞论”,这也促使了经济学家对经济增长问题的重视。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亚非拉国家纷纷独立。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维护自己在这些地区和国家的经济利益,并希望自己的经济增长速度能够对这些同家起到“示范效应”,使他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所以,极为重视对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
在上述历史背景下,英国经济学家哈罗德(1900—1978年)于1948年出版了《动态经济学导论》,美国经济学家多玛(1914—)发表了“资本扩大、增长率和就业”(1946年)和“扩张与就业”(1947年)两篇论文,提出了各自的经济增长模型。
以后的经济学家把这两个模型统称为“哈罗德—多玛模型”。
这两个经济增长模型的提出,标志着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增长理论的产生。
此后,各种各样的经济增长理论,大都是在“哈罗德—多玛模型”基础上加以修正和扩充而发展起来的。
哈罗德的经济增长模型采用了凯恩斯的储蓄—投资分析方法,集中考察了三个重要经济变量:(1)储蓄率(s),表示总储蓄量(S)占国民收入总量(Y)的比例(S/Y);(2)资本—产出比率(V=K/Y),表示为了生产出一单位的国民收入必须投入的资本(K);(3)有保证的增长率(G w),指s和V既定时,为了储蓄量(S=sY)全部转化为投资(I)所需要的国民收入增长率。
经济增长理论
Page 5
(三)新增长理论:内生增长理论 新增长理论: 人们发现,在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趋同的同时,发展中 国家的经济却呈现出发散的趋势,以至发生了两极分化: 最不发达的国家日益落后,而一些新兴的工业化国家的经 济发展很快。 两种思路: 1.将技术进步具体化为人力资本积累:学校教育;“干中 学” 2. 将技术视为一种知识:研究与开发;“知识外溢” 现实意义:
Page 2
二、经济增长模型
(一)哈罗德-多马模型 哈罗德 多马模型 主要研究在技术条件不变的前提下,资本积累增加(即储蓄) 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经济增长率由储蓄率决定,二者呈 正比。资本的不断形成是经济长期增长的惟一原因。经济增 长路径不稳定。 基本假设: (1)全社会只生产一种产品,这种产品既可以用于消费又可以 用于生产; (2)只有两种生产要素即劳动和资本,两者比例固定不变; (3)规模报酬不变(或称为规模收益不变); (4)不存在技术进步。
第二章 经济增长理论
一、经济增长及其影响因素 (一)“经济增长”的概念 经济增长” (二)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直接因素:资源投入数量和资源使用效率。 直接因素:资源投入数量和资源使用效率。例如 资本、自然资源、劳动力、生产率等 资本、自然资源、劳动力、生产率等。 间接因素: 间接因素:影响资源投入数量和资源使用效率的 各种因素。例如技术 结构、战略、制度等 技术、 各种因素。例如技术、结构、战略、制度等。 (三)经济增长方式 外延型增长(粗放型增长): ):数量增加 外延型增长(粗放型增长):数量增加 内含型增长(集约型增长): ):使用效率提高 内含型增长(集约型增长):使用效率提高
Page 7
(二)波特:竞争发展阶段 波特: 要素推动的发展阶段 投资推动的发展阶段 创新推动的发展阶段(最高) 创新推动的发展阶段(最高) 财富推动的发展阶段(衰落) 财富推动的发展阶段(衰落)
经济增长理论
一直以来,经济增长不仅是经济学研究的永恒主题,更是全世界都普遍关注的问题。
自1776年亚当•斯密出版《国富论》以来,经济学家就一直不断地对经济增长进行探索。
正是因为经济增长与全世界人民的福利息息相关,所以我们对经济增长的研究就显得格外重要。
一、经济增长的事实:经济增长迅速、贫富差距加大全世界经济增长的步伐一直在加速。
1820- 1870年,世界人均GDP年均增长率为0.5%;1870- 1950年,年均增长率达到 1.1%;1950- 1998年,年均增长率达到了2.1%。
在整个187年间,贫富之间的差距拉大了。
1820年,世界上最富裕国家的人均收入是最贫穷国家的3倍,到1998年,这个比例达到了19:1。
1950年,中国是全世界最贫穷的国家之一,但是到1998年中国经济水平超过了非洲和印度。
由此可见,19- 20世纪,世界经济出现的急速增长是不平衡的。
像美国、加拿大和西欧这些起步早的国家,增长速度相对缓慢;而像日本这种起步晚的国家,增长速度却很快。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的增长速度出现了质的变化。
到20世纪60年代,日本经济的增长就超过了战前水平并持续快速增长。
1950- 1990年,日本年均增长率达到了5.9%,而同期美国只有2.1%。
到1990年,日本的人均GDP就达到了美国的85%,赶上了那些起步早的国家。
随着日本的经济水平接近美国,其经济增长的速度放缓了。
20世纪90年代初的资产泡沫破灭,随后的十几年对日本经济而言是灾难性的。
二、对古典经济增长认识的变化在19世纪以前,对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和托马斯•马尔萨斯(ThomasMalthus)等古典经济学家来说,土地是除劳动以外的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因为在他们的年代,土地是比资本更为重要的财富。
然而,随着工业革命在欧洲兴起,资本在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经济学家开始随之调整认识。
如表1所示,英国总财富中土地所占的比例明显下降,这种变化说明,资本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其重要性上升。
经济增长论文六篇
经济增长论文六篇经济增长论文范文1一、经济增长与进展理论回瞻1.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中关于制度的论述马克思认为,没有抽象的生产,也没有离开制度(马克思的提法是生产关系,实质上就是制度)的生产力及其进展。
生产力总是在肯定生产关系中组织和运行的。
先进的生产关系会促进生产力的进展,落后的生产关系会阻碍生产力的进展。
一个持续肯定时间跨度的相对稳定的生产关系(制度框架)为生产力供应了一个相应进展的制度“空间”,这对很多经济学家讨论制度与经济增长和进展关系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启示。
2.西方经济增长理论主要流派的论述(1)模型派他们认为:社会经济的增长或进展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配置、叠加和质变的结果。
他们将各种增长要素作为自变量,把经济增长(通常用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人均收入等表示)作为因变量,确定函数关系,建立各种经济增长模型,解释经济现象。
最闻名的有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即索洛=斯旺模型)以及卡尔多、罗宾逊、帕西内蒂等人提倡的剑桥经济增长模型。
这些经济增长模型实质上只是说明白长期经济增长与短期、中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力求使得产出打算的总需求的增长要与生产产品的总生产力量匹配,渐渐强调了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忽视了制度因素的作用。
(2)结构派他们认为,经济增长和进展既是一国经济量(总量与均量)和力量的增长与扩张过程,也是一国经济结构的转换过程。
主要有刘易斯等的“二元结构论”;纳克斯的“贫困循环论”;由“投资不行分性”而产生的罗丹的“大推动论”;钱纳里等人主见的“进展型式”理论;以及“两缺口理论”,以及“平衡与不平衡增长”的理论等等。
在这一流派中,已经隐含着制度这一因素和背景。
其中,刘易斯的“二元结构”理论尤为明显。
因此,有人甚至将刘易斯划为新制。
(3)阶段派代表人物是罗斯托,他将经济进展划分为六个阶段,即传统社会阶段、为起飞预备条件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高额群众消费阶段和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结合索洛模型分析我国经济增长
结合索洛模型分析我国经济增长1经济增长理论概述经济增长理论成为现代经济学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索洛等人建立的新古典增长理论。
索洛最早提出的增长理论源于对哈罗德一多马增长理论中的缺陷的修正。
为了克服哈罗德一多马模型的局限性,索洛、斯旺、和萨缪尔森等经济学家提出了一类新的增长理论。
这类模型的一个共同特点是,认为哈罗德一多马模型的!刀锋式的增长路径是可以避免的,充分就业的稳定增长可以通过市场机制调整生产中的劳动与资本的配合比例来实现。
同时,索洛等人还指出:!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不是资本积累和劳动力的增加,而是技术进步才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索。
因而存在一个最优的储蓄率,使得人们的消费水平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同时达到自身的最优化。
消费是连接生产与再生产的关键环节,既是生产的终点,同时也是生产的起点,消费的增长必然会促进生产的增加,从而推动经济的持续增长。
因此消费或储蓄跟经济增长之间,应当保持恰当的比例关系才会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储蓄率过低,经济发展往往缺乏后劲,而储蓄率过高,则会直接影响到经济发展中的资金需求,使得投资不足,导致生产的萎缩。
结合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需求不足仍很突出,消费市场一直难以启动,投资需求特别是民间投资需求不旺,直接影响到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
因此,要保证储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合理比例关系,必须将储蓄进行分流,既要提高消费的比重,又要有效地将部分储蓄转化为投资,从而扩大市场需求,拉动经济的持续增长。
2.3大力引进外资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我国的经济环境和政策环境与发达国家不尽相同,经济的最终稳态也不会相同,但是,目前我国的经济相对落后,人均资本存量相对于发达国家较低却是不可否认的现实。
因此,为了避免贫困陷阱,我国应该大力投入资本,提高人均资本存量。
突破k点分界,使我国的经济发展最终能够稳定在一个相对较高资本存量水2索洛经济增长理论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启示2.1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积极发展科学技术索洛的增长理论假定生产函数是新古典的,具体形式为:Y=F(K,AL)。
论新经济增长理论及其对现实经济的启示
论新经济增长理论及其对现实经济的启示一、新经济增长理论的概述二、新经济增长理论的主要内容三、新经济增长理论对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四、新经济增长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五、新经济增长理论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一、新经济增长理论的概述新经济增长理论是指由罗默、博梅尔、卡茨等学者提出的以知识、技术创新为主要驱动力的经济增长理论。
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新经济增长理论逐渐成为经济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对于经济发展的启示越来越广泛。
二、新经济增长理论的主要内容新经济增长理论主要包括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知识产权等方面。
在技术进步方面,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核心推动力。
在人力资本方面,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是重要的生产要素,而且人力资本的投资是可以带来长期经济增长的。
在知识产权方面,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知识产权保护是重要的,因为知识产权可以保护知识和技术的创造者,从而促进创新和技术进步。
三、新经济增长理论对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新经济增长理论对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新经济增长理论强调了技术进步的重要性,从而加强了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的研究和发展。
在新经济时代,对于那些能够保持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的国家和企业,将会更加有利。
(2)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强调了人力资本的重要性,使得教育和培训成为了重要的投资方向。
在经济发展中,人才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3)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强调了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让知识产权保护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知识产权保护的提高将对技术进步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新经济增长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新经济增长理论在实践中已经有了广泛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学研究方面。
新经济增长理论促进了经济学研究格局的变革,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新经济增长理论体系。
(2)企业管理方面。
新经济增长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为各种企业的管理模式和运营策略的调整和优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经济增长理论
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增长问题,历来就是经济理论研究中的核心问题之一。
纵观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许多经济学巨匠为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提供了许多基本思想:从斯密到马歇尔的古典主义,从熊彼特到哈耶克的制度演变,从索洛到阿罗的新古典增长,从罗默到卢卡斯的内生增长,很多流派,众多经济学家从不同角度对经济增长进行了阐述,经济增长的研究方法可以大致归纳为几个方面:用竞争性行为与动态均衡的基本方法;根据报酬递减的作用及其与物质资本和劳动力积累的关系;从劳动分工程度的提高与市场化程度之间的相互激荡;新产品与新生产方法所导致的技术进步的作用等等。
经济增长的研究历程从经济增长的研究脉络来看,索洛之前的增长理论主要是对斯密观点的引申和展开论述,从马歇尔开始,就走入了竞争理论和均衡方法的研究范畴,自哈罗德和多玛开始,数理模型开始进入经济增长理论中,这是经济增长理论一个划时代的发展,此后,经济增长开始从微观主体选择行为出发,针对企业和消费者的选择构建完善的理论模型,将经济增长的研究推向了更深的层面。
不得不提到的是索洛教授做出的贡献,他将技术进步引入增长理论中,给出了经济增长的源泉和动力,此后的研究者,都广泛的围绕着技术进步的内生角度展开研究,试图解释国家之间的差别和地区之间的发展典型事实。
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始有研究者从新的角度来看待经济增长,此后出现了新经济增长理论。
从研究内容来看,非常广泛,但至今为止,仍然没有一个为多数经济学家共同接受的基本模型。
可以概括地说,新增长理论只是一些持有相同或类似观点的经济学家所提出的各种增长模型的一个松散集合体。
但它们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共同特点,就是试图研究一个国家经济的持续增长是如何被经济系统内生决定的,下面我们对这些模型进行简单的概括。
1.凸性增长模型所谓凸性增长模型就是用凸性生产函数来代替新古典生产函数,用来模拟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递增状态,同时修正新古典增长模型,从而达到经济增长内生化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新经济增长理论及其对现实经济的启示内容摘要:新经济增长理论突破了新古典增长理论单纯论述劳动与资本的局限性,突出智力投资,强调知识外溢、专业化的人力资本、有意识的劳动分工以及研究和开发,直至将政府作用内生化,从全新的角度论述了经济增长的根源,是增长理论的重大创新。
关键词:新经济增长理论,知识专业化人力资本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学术界掀起了新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热潮,其提出背景主要是针对新古典理论所无法解释的现实问题:各国经济的长期持续增长问题。
根据经济学家麦迪逊对1700年以来几个经济领先国家人均GDP增长率的统计,荷兰(1700-1785年)为-0.07%、英国(1785-1820年)为1.4%、美国(1890-1979年)为2.3%,经济增长率的长期数据表明:人均产出的增长是递增而非递减的。
而在新古典增长理论资本的边际收益递减的前提下,资本的边际产品增长率是趋于下降的。
也就是说,随着一国资本存量的增加,其产品的增长率必然收敛于一个稳定值,从而出现零增长。
不同国家人均收入存在的巨大差异问题。
按照新古典增长理论,从长期的发展来看,发展中国家的增长率是可以与发达国家趋同的。
而根据以下统计资料显示,1998年,埃塞俄比亚的人均GDP仅为106美元,中国和美国的人均GDP分别为758美元和32078美元,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仍有不断拉大的趋势。
面对这一事实,新古典增长理论的解释显得苍白无力。
新经济增长理论综述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罗默和卢卡斯为首的一批经济学家摒弃了新古典增长理论的核心假设,提出了一套全新的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思想,被称为新经济增长理论。
罗默的经济增长理论(罗默模型)认为生产要素应包括四个方面:资本、非技术劳动、人力资本(按接受教育的年限来衡量)和新思想(按点子和专利权的数量来衡量)。
四个要素中以特殊的知识即新思想最为重要,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罗默认为,一般知识可产生外在经济效应,使全社会都能获得规模经济效益;专业化知识产生内在效应,使个别厂商获得垄断利润,而垄断利润又能使个别厂商有能力研究开发新产品。
产出中的内在和外在效应表明,作为经济增长中的一个独立的知识积累过程,从一种产品的生产过程来看,不仅它本身收益是递增的,而且可以带动劳动和资本投入的收益递增,给厂商和全社会带来递增收益,从而知识积累使总产出的规模收益产生递增,为长期稳定增长提供保证。
由此,罗默得出知识积累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新源泉。
罗默将社会各部门划分为消费品生产部门和研究与开发部门即知识积累部门。
由于知识积累对经济的增长作用越来越超过物质的积累而处于支配地位,研究和开发即R&D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
罗默指出,由于各国间的贸易可以使知识在世界范围内加速积累,从而提高全世界的总产出水平,特别是相对于后进国家来说,可以产生赶超效应。
卢卡斯的经济增长理论(卢卡斯模型)将人力资本作为一个独立的因素引入索洛模型,视其为索洛模型中“技术进步”的另一种增长动力形式,将人力资本积累作为经济长期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并使之内生化、具体化为个人的、专业化的人力资本,认为只有这种特殊的专业化人力资本积累才是增长的真正源泉。
他认为,人力资本的积累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进行:通过脱离生产的正规和非正规学校教育,使经济活动中每个人的智力和技能得以提高,从而提高职工的劳动生产率,这类似于舒尔茨的人力资本观点;通过生产中的边干边学(即不脱离生产岗位,不通过学校教育)、工作中的实际训练和经验积累也能够增加人力资本,这类似于阿罗1962年提出的边干边学模型理论。
这种区分的意义在于它拓宽了人力资本形成的途径,尤其是为那些教育经费缺乏的穷国设计了一种提高人力资本形成的方法,即引进外国的高技术产品,通过直接操作新机器或消费高技术产品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掌握先进技术,从而提高穷国的劳动力素质并使它转化为人力资本。
新经济增长理论的核心内容AK模型。
将生产函数的关系式表述为Y=AK,A是反映一定技术水平的常数,K代表资本。
从表面上看,产出与资本存量呈正相关,这似乎不太恰当,但如果将K作为包括人力资本、知识和公共设施在内的广义资本,就显得非常合理。
其单位产量为Y=AK,它揭示了产出与资本存量的线性递增关系,从而否定了资本收益递减的假定。
在Y=AK模式下,经济可以持续增长。
因此各国经济从长期来看不会出现趋同,这就很好的解释了前面所述的新古典理论遗留下来的两个问题。
知识的外部效应与“知识溢出”(spillove reffect)模型。
罗默在其代表性论文《收益递增与长期增长》中指出,除考虑经济增长的两个因素即劳动与资本外,还应加进第三个因素即知识。
他认为,知识能提高投资收益,因而会带来一国长期收益的增长;知识也是生产要素,要增长必须要在知识上进行投资。
同时,知识具有外部效应或溢出效应。
技术进步、知识积累是其他经济活动的副产品,知识的运用具有共享性即非竞争性,这是导致收益递增的关键所在。
R&D模型。
罗默后期在它的论文《内生的技术变化》一文中,提出了经济增长的另一个源泉即专业化的投入,即R&D。
他指出,专业化的投入不是企业投资的附加产品,而是一种需要特别付酬的活动。
技术进步与创新应归结为厂商有意识的旨在获取垄断利益的活动,技术的非竞争性与排他性决定了生产的规模收益递增;同时,从事R&D的厂商也将获得激励。
由此,以R&D为基础的增长模型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将技术进步理解为产品种类的增加,另一类是将其理解为产品质量的改进。
这两类模型的主要区别在于后者引入了“创造性破坏”的概念,即新产品的出现往往意味着旧产品的被淘汰。
卢卡斯的人力资本模型。
卢卡斯指出:分析人力资本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人力资本的积累方式,人力资本水平对产出水平的影响。
卢卡斯引入人力生产部门,提出了通过教育积累人力资本的内生模型。
而人力资本水平则取决于已有的人力资本存量加上本期内对人力资本的投资。
人力资本作为一种生产要素,有效的提高了经济中的实际投入,自然会相应提高产出水平。
“边干边学” (learning by doing)模型。
由阿罗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后期为罗默的理论所吸收和沿用。
阿罗试图提出一个“知识积累的内生理论”,并以此解释技术进步现象。
阿罗认为,知识的获得是“经验的产物”,而不仅是时间的函数,企业在投资与生产的同时,会逐步积累起有效的生产知识,而这些知识反过来又可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所以,知识的创造是投资的“副产品”。
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启示(一)对现实经济的指导意义寻找发展中国家特有的增长模式。
资料表明,各国的经济增长态势并不是使用一个通用的模型就可以反映,发展中国家有其自身的历史条件和特殊性。
可以说,建立一个人口众多、资本薄弱的发展中国家特殊的经济增长模型是非常具有挑战意味的。
正如卢卡斯所说,印度政府应采取什么措施使其经济增长如同印尼、埃及一样快呢?如果能,应采取什么措施呢?如果不能,其根本原因何在呢?这些问题成为焦点,新增长理论从产生发展至今,历程短暂,在对指导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运行,寻找制约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方面尚需不断完善与充实。
加大教育力度以重视人力资本投资。
美国经济学家巴罗在实证研究中,通过比较不同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得出的一条结论是,由于主要缺乏人力资本(即教育)而不是缺乏物质资本投资,阻碍了穷国赶上富国。
在此,人力资本被赋予了高于物质资本的含义。
知识和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可以产生递增收益,并使总的规模收益递增,一国的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它的知识积累、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的水平。
由此可见,各国在知识、技术和人力资本积累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导致了其经济增长率和人均收入的巨大差距。
从长期看,一国只有不惜在教育领域上倾力投入,才有望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
重新确立政策的决定性作用。
新经济增长理论否定了政府对经济只有水平效应,没有增长效应的结论,依据知识随投资的增加而扩散的原理,提出了一系列的优化政策如补贴教育、研究和开发、刺激物质资本投资、激励新思想形成并快速在世界范围内扩散等等。
巴罗则进一步将政府作用内生化,认为政府支出是“增长的催化剂”,在生产中它是一种“公共资本品”,没有这种公共资本品,则生产函数中的资本和劳动就会面临递减收益;相反,如果引入这种资本品,则生产函数就成为线性函数,一国经济在这一函数下就会出现持续增长。
政府兼顾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
新经济增长理论断言,长期以来,政府仅仅重视经济周期是完全错误的。
总体看来,有效的政策除致力于消除或减少通货膨胀与失业外,还要关注技术创新与进步。
政府应集中精力资助那些能够促进经济增长的要素,诸如R&D领域、知识产权保护、贸易改革以及专业化的人力资源培养等。
当然政策应该谨慎的实施,以免对经济产生误导作用。
(二)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树立重视人力资本和新知识的观念。
新经济增长理论的专业化知识和人力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持续和永久的源泉与动力的观点对具有丰富人力资源的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以教育培训为主体的对人力开发而投入的费用,具有比物质资本投资高得多的投资收益率。
经济发展的恒久动力及决定性因素,正日益由物质资本的投入转向人类自身开发的人力资本投入。
加速人力资本和新知识积累。
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它的知识积累、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的水平。
要提高经济增长率和收入水平,就要加速人力资本积累。
新经济增长理论拓宽了人力资本的积累途径,认为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和边干边学都是人力资本的积累途径。
这些观点对加速我国人力资本和新知识积累、提高经济增长率和人均收入水平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发展科学技术教育事业并将教育事业的重点放在普及基础教育和技术培训上。
继续提高国家财政的教育经费支出比重,使教育费用支出增长率高于国家财政支出增长率。
鼓励社会增加教育投入:吸引和激励海外华侨捐资办教育;积极鼓励各种社会团体办教育;强化企业与事业单位的教育培训职能,提高各单位教育投入;在广大农村地区,鼓励和宣传一部分富裕农民集资捐助教育,为农村教育筹集大量资金。
提高个人、家庭对教育的投入,这是教育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也是增加教育经费的一个重要来源。
加强研发工作且创造、推广和应用新知识。
根据新经济增长理论,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用于研发部门资源的多少决定着其经济增长率和收入水平的高低,因而,要提高经济增长率,必须在研发部门多投入资源,以提高知识积累率。
新经济增长理论还认为,开放经济有利于知识的积累,从而促使经济发展。
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经验也表明,开放的国家经济发展速度显著快于封闭的国家。
我国的经验也表明,1978年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速度显著的快于1978年以前。
总之,知识经济将逐步占据国际经济的主导地位。